CN106481789B -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1789B
CN106481789B CN201610756150.4A CN201610756150A CN106481789B CN 106481789 B CN106481789 B CN 106481789B CN 201610756150 A CN201610756150 A CN 201610756150A CN 106481789 B CN106481789 B CN 106481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peed changer
flange part
transmissio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561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1789A (zh
Inventor
菅井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81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1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1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1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并且能够适当防止螺栓紧固导致的轴承变形以及轴承载荷导致的螺栓松弛。形成有从轴承(120)的外圈(122)的外周面(122c)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23)。凸缘部(123)的轴向的一个端面(123b)与中间壳体(10b)抵接,另一个端面(123a)与限制轴承(120)的轴向移动的保持板(126)抵接。由此,轴承(120)的外圈(122)由于凸缘部(123)被中间壳体(10b)与保持板(126)从轴向的两侧夹住而固定在中间壳体(10b)上。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具体来说,涉及具备如下轴承的轴承结构,该轴承将设有无级变速机构的带轮等的旋转轴相对于变速器壳体支承为旋转自如。
背景技术
以往,装配于车辆的变速器中存在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具备:输入侧带轮,其设置在被输入来自发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的输入轴上;输出侧带轮,其设置在向驱动轮等输出侧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上;以及环形带,其架设在这些输入侧带轮与输出侧带轮之间。并且,将这样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中的带轮的旋转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的轴承由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内圈、固定于变速器壳体等上的外圈、以及设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多个滚动体(球)构成。
关于固定上述轴承的外圈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结构中,在与外圈的轴向端部抵接的变速器壳体的内周面上设置阶差,并且在外圈的与限制轴向移动的保持板(安装板)抵接的部分上也设置阶差。并且,通过将整个外圈利用变速器壳体的内周面与保持板夹住而将其固定于变速器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1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那样,在将整个外圈利用变速器壳体的内周面与保持板夹住的结构中,由于变速器壳体的内周面与外圈的轴向端面抵接,因此必然存在轴承结构的轴向长度变长的问题。
此外,轴承的外圈的轴向整体(整个宽度)被变速器壳体的内周面与保持板夹住,保持板通过螺栓的紧固而固定于变速器壳体。因此,在紧固螺栓时,外圈上可能产生翘曲或变形(圆度的破坏)。
并且,沿径向过盈配合轴承,通过螺栓紧固嵌合在外圈的小径阶梯部(阶差)的保持板,在这种结构中,当由于轴承与壳体的热膨胀之差而使得轴承与壳体之间的过盈量消失时,轴承载荷(径向的载荷)经由保持板施加在螺栓的螺纹部。由此存在螺栓松弛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能够将轴向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适当防止螺栓紧固导致的轴承变形以及轴承载荷导致的螺栓松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具备:变速器1所具有的旋转轴15;和轴承120,其由内圈121、外圈122以及滚动体125构成,内圈121与旋转轴15一体地旋转,外圈122在与内圈121同心的圆上被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b,滚动体125配置在内圈121与外圈122之间,该变速器的轴承结构的特征在于,该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形成有凸缘部123,该凸缘部123是使外圈122的外周面122c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123的轴向的一个端面123b与变速器壳体10b抵接,另一个端面123a与限制轴承120的轴向移动的保持部件126抵接,凸缘部123被变速器壳体10b与保持部件126夹住,由此轴承120的外圈122被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b。
本发明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中,设有使轴承的外圈中的外周面的轴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该凸缘部被变速器壳体与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夹住,由此轴承的外圈被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这样通过利用变速器壳体与保持部件夹住凸缘部,无需利用变速器壳体与保持部件夹住外圈的轴向整体(整个宽度)就能够将轴承固定于变速器壳体。由此,即使不将固定轴承的变速器壳体和保持部件配置成相对于外圈沿轴向突出,也能够固定外圈,因此相应地能够缩短轴承及其安装位置的轴向长度。其结果是能够将轴承结构的轴向长度抑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形成了利用变速器壳体与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仅将形成于外圈的外周面的轴向的一部分上的凸缘部夹住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伴随固定保持部件的螺栓等固定件的紧固而导致的外圈的翘曲和变形(圆度的破坏)。
此外,该变速器的轴承结构中,还可以是具备设置在旋转轴15上的带轮22和设置在旋转轴15上的齿轮54A,带轮22和齿轮54A被配置成分别与轴承120的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相邻,齿轮54A在传递旋转动力时产生向着轴承120侧的推力载荷。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上述的凸缘部承受从齿轮施加给轴承的推力载荷。因此,能够更适当地防止伴随固定保持部件的螺栓等固定件的紧固而导致的外圈的翘曲和变形(圆度的破坏)。
此外,上述的轴承结构中,可以是外圈122的除去凸缘部123之外的外周面122c与变速器壳体10b抵接,在凸缘部123的外周面123c与变速器壳体10b之间形成有间隙124。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外圈的凸缘部承受来自齿轮的推力载荷(轴向的载荷),并且利用除去凸缘部之外的径向的外周面来承受轴承载荷(径向的载荷)。因此,适当降低了作用于保持部件及固定该保持部件的固定件等上的推力载荷。
并且,根据上述结构,变速器壳体与外圈及凸缘部无需通过过盈配合而固定,且保持部件不承受轴承载荷(径向的载荷),因此固定保持部件的固定件不会由于轴承载荷而松弛。
此外,上述的轴承结构中,还可以是具备用于将保持部件126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b上的固定件127,凸缘部123形成于外圈122的外周面122c中的轴向上靠齿轮54A侧的端部,固定件127从齿轮54A侧安装在变速器壳体10b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齿轮侧安装用于将保持部件固定于变速器壳体上的固定件。由此,不必在带轮与轴承之间设置用于安装固定件的作业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减小带轮与轴承之间的轴向空间,因此能够将变速器的轴向长度抑制得较短。
此外,上述的轴承结构中,还可以是变速器壳体10包括:中间壳体10b,轴承120固定在该中间壳体10b上;和外壳体10a,中间壳体10b安装在该外壳体10a上并且该外壳体10a收纳变速器1的构成部件,将保持部件126固定于中间壳体10b上的上述固定件127从齿轮54A侧安装在中间壳体10b上,将中间壳体10b固定于外壳体10a上的其他固定件141从齿轮54A侧安装在外壳体10a上。
根据上述结构,带轮、轴承以及齿轮等部件相对于旋转轴进行了小范围组合后,被组装于外壳体内。组装时,通过使得将保持部件固定于中间壳体上的固定件的安装方向与将中间壳体固定于外壳体上的固定件的安装方向均为始于齿轮侧,能够在一个工序中将中间壳体和保持部件组装于外壳体上。由此,变速器的组装时间缩短并且组装作业变容易。
另外,对于上述标号,是将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示出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能够将轴向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适当防止螺栓紧固导致的轴承变形以及轴承载荷导致的螺栓松弛。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结构的变速器的骨架图。
图2是示出带轮旋转轴的轴承结构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4是图3的B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5是示出保持板的图。
标号说明
1:变速器;
10a:外壳体(变速器壳体);
10b:中间壳体(变速器壳体);
10f:端面;
12:变矩器;
13:输入轴;
14:第一输出轴;
15:第二输出轴(带轮轴);
15a:第一带轮轴(旋转轴);
15b:第二带轮轴(旋转轴);
16:曲轴;
17:怠速轴;
18:怠速轴;
20:无级变速机构;
21:第一带轮;
21A:第一固定带轮;
21B:第一可动带轮;
22:第二带轮;
22A:第二固定带轮(固定带轮);
22B:第二可动带轮(可动带轮);
23:环形带;
25:最终输出机构;
26:最终驱动齿轮;
27:最终从动齿轮;
28:差动齿轮;
29:驱动轴;
51:第一传递路径;
52:第二传递路径;
52A:第二传递驱动齿轮;
52B:第二传递从动齿轮;
53:第三传递路径;
54:第四传递路径;
54A:中间传递驱动齿轮;
54B:中间传递怠速齿轮;
54C:中间传递从动齿轮;
61:第一离合器;
62:第二离合器;
63:第三离合器;
64:第四离合器;
7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
71:套筒;
120:轴承;
121:内圈;
122:外圈;
122a:右端面;
122b:左端面;
122c:外周面;
123:凸缘部;
123a:右端面;
123b:左端面;
123c:外周面;
124:间隙;
125:滚动体;
126:保持板(保持部件);
126a:螺栓孔;
126c:安装部;
127:螺栓;
127a:螺栓孔;
140:阶差部;
140a:侧面;
140c:内周面;
141:螺栓;
143:轴承;
144:轴承;
E:发动机(驱动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结构的变速器的骨架图。该图所示的变速器1是对来自装配于车辆上的发动机(驱动源)E的驱动力的旋转进行变速并输出至驱动轮侧的变速器,其具备设置在发动机E的曲轴16与输入轴13之间的变矩器12。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的车辆中,起步时的半离合控制由变矩器12进行。变速器1具备与驱动源E经由变矩器12而连接的输入轴13、和相对于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的第一输出轴14以及第二输出轴15。
输入轴13由如下构件构成:主输入轴13A,其被输入来自发动机E的驱动力;中空的第一副输入轴13B,其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经由第一离合器61与主输入轴13A连结;以及第二副输入轴13C,其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经由第二离合器62与主输入轴13A连结。第二副输入轴13C贯通第一副输入轴13B的内部。
在第一输出轴14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配置有无级变速机构20。无级变速机构20具备设置于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一带轮21、设置于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带轮22、以及卷绕在第一带轮21与第二带轮22之间的环形带23。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2的槽宽通过液压而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增减,使第一输出轴14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的变速比连续变化。第一带轮21由固定于第一输出轴14的内周轴14A上的第一固定带轮21A和能够接近或离开第一固定带轮21A的第一可动带轮21B构成。此外,第二带轮22由固定于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固定带轮22A和能够接近或离开第二固定带轮22A的第二可动带轮22B构成。
在输入轴13与第一输出轴14之间设置有第一传递路径51,该第一传递路径51由配置于输入轴13上的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和配置于第一输出轴14的外周轴14B上的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构成。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与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的齿轮比大于1。因此,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和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作为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减速并将其传递的减速齿轮系发挥功能。
在输入轴13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设置有第二传递路径52,该第二传递路径52由配置于输入轴13上的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配置于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构成。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与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的齿轮比小于1。因此,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作为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增速并将其传递至无级变速机构20的增速齿轮系发挥功能。
在输入轴13与第一输出轴14之间设置有第三传递路径53,该第三传递路径53由配置于输入轴13上的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配置于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以及配置于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与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之间的第三传递怠速齿轮53B构成。第三传递怠速齿轮53B支承在怠速轴17上。由于具有第三传递怠速齿轮53B,由上述3个齿轮53A、53B、53C构成的齿轮系作为使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反转并将其传递的齿轮系发挥功能。
在第一输出轴14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设置有第四传递路径54,该第四传递路径54由配置于第二输出轴15上的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配置于第一输出轴14上的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以及配置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与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之间的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构成。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支承在怠速轴18上。此处,图1中,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与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不相邻,但实际上,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与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彼此相邻,它们彼此啮合(卡合)。
与输入轴13同轴地配置有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构成为对将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传递路径52还是传递至第三传递路径53进行选择性地切换。在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与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当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从中立位置向图中左方移动时,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与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结合,驱动力从输入轴13被传递至第二传递路径52侧。另一方面,当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从中立位置向图中右方移动时,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与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结合,驱动力从输入轴13被传递至第三传递路径53侧。
在第一输出轴14的下游侧配置有将传递至第一输出轴14的驱动力输出的最终输出机构25。最终输出机构25具备配置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最终驱动齿轮26、在外周形成有与该最终驱动齿轮26啮合的最终从动齿轮27的差动齿轮28、以及用于将由差动齿轮28分配的驱动力传递至未图示的左右驱动轮的驱动轴29。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具备作为动力传递切换机构的4个离合器(摩擦离合器)。具体而言,是对是否从输入轴13向第一传递路径51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第一离合器(LO离合器)61、对是否从输入轴13向第二传递路径52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第二离合器(HI离合器)62、对是否从第二带轮22向最终输出机构25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第三离合器63、以及对是否从第一带轮21向最终输出机构25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第四离合器64。这些第一至第四离合器61~64均通过利用液压回路(未图示)对液压(工作油)进行供给/排放来控制其联结/脱离的动作。
图2是示出变速器的第二输出轴15及其周边的主要部位剖视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左或右,表示图2所示的变速器1的状态下的左或右的方向。此外,所谓轴向,表示第二输出轴15的轴向。
从图1所示的发动机E传递的旋转动力被传递至变矩器12,从而传递至输入轴13。图2所示的第二输出轴(以下称作“带轮轴”。)15通过输入轴13(参照图1)上的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带轮轴15上的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被传递旋转动力。带轮轴15以相对于变速器1的外壳体10a和中间壳体10b旋转自如的方式被配置在其两端的轴承152、153和配置在轴向的中央附近的轴承120支承。配置在带轮轴15的两端的轴承152、153支承于外壳体10a,配置在轴向的中央附近的轴承120支承于中间壳体10b。
带轮轴15具有第一带轮轴15a和第二带轮轴15b。第二带轮轴15b的左端部插入第一带轮轴15a的右端部中,彼此相对旋转自如。第一带轮轴15a和第二带轮轴15b通过第三离合器63切换它们连结的状态和非连结状态。因此,当第一带轮轴15a与第二带轮轴15b处于连结状态时,旋转动力从第一带轮轴15a向第二带轮轴15b传递。
在第一带轮轴15a上配置有具有固定带轮(第二固定带轮)22A和可动带轮(第二可动带轮)22B的带轮(第二带轮)22。在固定带轮22A与可动带轮22B之间夹持有环形带23,该环形带23卷绕在第一带轮21(参照图1)与第二带轮22之间。
彼此啮合的第二带轮轴15b上的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和怠速轴18上的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是螺旋齿轮。并且,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向正方向旋转时,在带轮轴15上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向第二带轮22侧产生推力载荷。另一方面,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向反方向旋转时,在带轮轴15上从第二带轮22侧向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产生推力载荷。
怠速轴18的两端由轴承143、144支承。左端的轴承143由中间壳体10b支承,右端的轴承144由外壳体10a支承。使螺栓141通过中间壳体10b的螺栓孔(贯通孔)10d,进而拧入到形成有内螺纹的外壳体10a的螺栓孔10c中,从而固定中间壳体10b。螺栓141的插入方向是在轴向上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朝向第二带轮22侧的方向。
图3是图2的A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图,图4是图3的B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图。与固定带轮22A相邻的轴承120由如下构件构成:与第一带轮轴15a一体地旋转的内圈121、位于与内圈121同心的圆上并固定于中间壳体10b上的外圈122、以及设置在内圈121与外圈122之间的滚动体125。
内圈121的轴向的一个端面(图的左侧的侧面)121b经由垫圈131与固定带轮22A抵接,轴向的另一个端面(图的右侧的侧面)121a与用于进行该内圈121的轴向固定的螺母130抵接。即,内圈121通过螺母130的紧固被固定在被固定带轮22A与螺母130夹持的状态下。
在外圈122的外周面122c的轴向上靠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图的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23。凸缘部123在外圈122的外周面122c上沿着周向形成为环状。如图4所示,外圈122的除去凸缘部123之外的部分的外周面122c与中间壳体10b的内周面140c抵接,并且凸缘部123的轴向上靠固定带轮22A侧(图的左侧)的端面123b与中间壳体10b的阶差部140的端面(侧面)140a抵接,在凸缘部123的外周面123c与中间壳体10b的阶差部140的内周面140c之间形成有间隙124。由此,轴承120构成为,推力载荷(轴向的载荷)由凸缘部123承受,并且轴承载荷(径向的载荷)由外圈122的除去凸缘部123之外的外周面122c承受。
外圈122和凸缘部123的轴向上靠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图的右侧)的端面(图的右侧的端面)122a、123a与限制外圈122轴向移动的保持板(保持部件)126抵接。如图3所示,在中间壳体10b上形成有与螺栓127螺纹紧固的螺栓孔127a,保持板126通过螺栓127固定于中间壳体10b。螺栓127在轴向上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图的右侧)安装。即,螺栓127的插入方向是在轴向上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朝向第二带轮22侧的方向。
图5是示出保持板126的图。另外,该图中也通过虚线表示出轴承120的外形线。如该图所示,保持板126形成为中央部开口的圆板形状,在外周的多个位置(例如3个位置)上具有向径向外侧和轴向突出的安装部126c,该安装部126c上设有供螺栓127通过的螺栓孔126a。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中间壳体10b上形成有螺栓孔127a,该螺栓孔127a形成有与螺栓127的外螺纹结合的内螺纹。因此,通过使螺栓127贯通保持板126的螺栓孔126a,并拧入到中间壳体10b的螺栓孔127a中,保持板126被固定于中间壳体10b。保持板126与外圈122的右端面(右侧面)122a及凸缘部123的右端面(右侧面)123a抵接,在保持板126与中间壳体10b之间夹入凸缘部123从而将外圈122固定在中间壳体10b上。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结构,配置成使设于轴承120的外圈122上的凸缘部123的左端面123b与中间壳体10b的阶差部140的端面140a抵接,且使保持板126与外圈122的右侧面122a及凸缘部123的右侧面123a抵接,由此形成利用中间壳体10b与保持板126从轴向的两侧将凸缘部123夹住的结构。此外,轴承120的外圈122利用保持板126固定在中间壳体10b上,保持板126利用螺栓127固定在中间壳体10b上。
如图2所示,通过使离合器63联结,第一带轮轴15a与第二带轮轴15b连结,第一带轮轴15a的旋转动力被传递至第二带轮轴15b。设置在第二带轮轴15b上的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旋转驱动怠速轴18上的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由此旋转动力被传递至怠速轴18。此时,通过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与中间传递怠速齿轮54B的啮合,推力载荷被加载至轴承120。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利用中间壳体10b与保持板126将凸缘部123从轴向两侧夹住的结构,能够通过凸缘部123承受上述推力载荷。由此,能够减小作用于保持板126及螺栓127上的推力载荷。
此外,轴承载荷不会作用在保持板126上,因此轴承载荷不会作用在紧固保持板的螺栓127上。由此能够防止螺栓127松弛。
此外,通过形成用上述形式夹住凸缘部123的结构,不必夹住外圈122的轴向整体(整个宽度),能够将中间壳体10b的固定带轮22A侧(图的左侧)的端面10f配置成与外圈122的端面122b在轴向的同一位置对齐,或者将端面10f配置在比端面122b在轴向上远离固定带轮22A的一侧。由此,能够缩短固定带轮22A与轴承120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将轴承结构的轴向长度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旋转自如地支承带轮轴15。此外,由于没有夹住外圈122的轴向整体(整个宽度),因此在通过螺栓127紧固保持板126时,能够抑制外圈122翘曲和变形(圆度破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持板126固定于中间壳体10b上的螺栓127的插入方向与将中间壳体10b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上的螺栓141的插入方向为同一方向。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时,在带轮轴15被固定于组装用的保持器(未图示)后,相对于该带轮轴15组装带轮22、轴承120以及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等部件。组装了上述部件之后,将带轮轴15安装在变速器壳体10上。此时,2个螺栓127、141的插入方向均为始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从而能够同时进行将保持板126固定于中间壳体10b的工序和将中间壳体10b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的工序。因此,变速器1的组装作业变容易,并且能够缩短组装时间。
此外,由于螺栓127的插入方向为始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侧,因此不必在固定带轮22A与轴承120之间设置用于螺栓127的紧固的空间。由此,能够使固定带轮22A与轴承120之间的空间为最小限度的大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5)

1.一种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具备:
变速器所具有的旋转轴;和
轴承,其由内圈、外圈以及滚动体构成,所述内圈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所述外圈在与所述内圈同心的圆上被固定于变速器壳体,所述滚动体配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形成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是使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中的轴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
所述凸缘部的轴向的一个端面与所述变速器壳体抵接,另一个端面与限制所述轴承的轴向移动的保持部件抵接,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具备用于将所述保持部件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固定件,
所述凸缘部被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夹住,由此所述轴承的所述外圈被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抵接部,其位于比所述凸缘部的外径端靠内径侧的位置,并与所述凸缘部抵接;以及安装部,其位于比所述凸缘部的外径端靠外径侧的位置,
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比在轴向上向远离所述凸缘部的方向突出,该安装部在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具有间隔地被所述固定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具备:
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带轮;以及
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齿轮,
所述带轮和所述齿轮被配置成分别与所述轴承的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相邻,
所述齿轮在传递旋转动力时产生向着所述轴承侧的推力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圈的除去所述凸缘部之外的外周面与所述变速器壳体抵接,
在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上靠所述齿轮侧的端部,
所述固定件从所述齿轮侧安装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壳体包括:中间壳体,所述轴承固定在该中间壳体上;以及外壳体,所述中间壳体安装在该外壳体上,并且该外壳体收纳变速器的结构部件,
将所述保持部件固定于所述中间壳体上的所述固定件从所述齿轮侧安装在所述中间壳体上,
将所述中间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上的其他固定件从所述齿轮侧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CN201610756150.4A 2015-09-01 2016-08-29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Active CN106481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1838A JP6271483B2 (ja) 2015-09-01 2015-09-01 変速機の軸受構造
JP2015-171838 2015-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1789A CN106481789A (zh) 2017-03-08
CN106481789B true CN106481789B (zh) 2019-03-01

Family

ID=5827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56150.4A Active CN106481789B (zh) 2015-09-01 2016-08-29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71483B2 (zh)
CN (1) CN1064817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7652B2 (ja) * 2018-05-10 2022-06-2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83568B2 (ja) * 2018-05-10 2022-12-06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399569B2 (ja) * 2020-02-28 2023-12-1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9057U (zh) * 1985-09-17 1987-03-26
US4990126A (en) * 1987-10-23 1991-02-05 Nissan Motor Co.,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5032108A (en) * 1988-12-10 1991-07-16 Suzuk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on-stag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N201246459Y (zh) * 2008-07-11 2009-05-27 辽宁利达集团汽车节能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节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0017A1 (de) * 1985-08-22 1987-02-26 Porsche Ag Gangschaltgetrieb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JP3446821B2 (ja) * 1999-10-05 2003-09-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軸受け構造
DE102007062363A1 (de) * 2007-12-22 2009-06-2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getrieb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9057U (zh) * 1985-09-17 1987-03-26
US4990126A (en) * 1987-10-23 1991-02-05 Nissan Motor Co.,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5032108A (en) * 1988-12-10 1991-07-16 Suzuk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on-stag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N201246459Y (zh) * 2008-07-11 2009-05-27 辽宁利达集团汽车节能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节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48836A (ja) 2017-03-09
JP6271483B2 (ja) 2018-01-31
CN106481789A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61766A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6481789B (zh) 变速器的轴承结构
JP4218667B2 (ja) 内燃機関始動回転力伝達機構
US10920857B2 (en) Twin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with spline
WO2015033729A1 (ja) 変速機のステータシャフト固定構造
EP0851149B1 (en) A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EP3487723B1 (en) Power take-off drive gear thrust load canceling
EP1122466B1 (en) A planetary gearset having a gearwheel connected cage and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CN109764058A (zh) 锁定轴承组件
US20170217300A1 (en) Drive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9002414A (ja) トルクカム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734972B2 (ja) 歯車装置
JP3201988B2 (ja) 動力伝達機構
JP2009156338A (ja) シザーズギヤ
JP4583139B2 (ja) 無段変速機の組立構造および組立方法
JPH11173392A (ja)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
JP5747528B2 (ja) 変速機の回転軸支持構造
JP3700757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5821700B2 (ja) ドライブトレーン
JP6226926B2 (ja) 変速機
JP2006183706A (ja)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8032164A (ja) ドッグプレート取付構造
KR20130094275A (ko) 무단변속기
KR20150035128A (ko) 무한 변속기
JP2010249244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