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8067B -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8067B
CN106458067B CN201680001543.2A CN201680001543A CN106458067B CN 106458067 B CN106458067 B CN 106458067B CN 201680001543 A CN201680001543 A CN 201680001543A CN 106458067 B CN106458067 B CN 106458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tact portion
detection sensor
load detec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15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8067A (zh
Inventor
川平哲也
中崎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58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8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0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 G01L1/225Measuring circui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6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3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spacers between contact carry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10/00Sensor types, e.g. for 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or for controlling seats
    • B60N2210/40Force or pressure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30/00Communication or electronic aspects
    • B60N2230/10Wired data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具备:第一电极片(50),其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第二电极片(60),其具有与第一电极(52)对置的第二电极(62)以及与第一触点部(53)对置并与第二电极(62)电连接的第二触点部(63);隔离物(70),其配置于第一电极片以及第二电极片之间,并至少在第一电极(52)以及第二电极(62)之间与第一触点部(53)以及第二触点部(63)之间具有开口;一方的端子(5A),其电连接于第一电极(52);以及另一方的端子(5B),其电连接于第一触点部(53)。由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构成开关(SW),构成有在不通过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电连接的连接维持部(AP),在一方的端子(5A)与另一方的端子(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SW)的串联数形成奇数。

Description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内部、车辆用座椅的下方、或者车辆用座椅与覆盖该车辆用座椅的罩之间等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安全系统之一,实际应用在乘车时对未系上安全带的情况进行报警的报警系统。在该报警系统中,在检测到人的就座的状态而未检测到系上安全带的情况下,发出警告。作为上述的报警系统等所使用的载荷检测传感器,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具备:固定于第一膜片的膜片面并且通过一根线电连接的多个分离的一方的电极、固定于第二膜片的与第一膜片面对置的膜片面并且通过一根线电连接的多个分离的另一方的电极、以及以使各电极之间分离对置的方式配设于第一膜片与第二膜片之间的隔离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519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中,由一方的电极与另一方的电极构成的开关为多个,从而存在这些开关串联连接的情况。在上述的情况下,要求将载荷检测传感器中的一对端子的一方配置于第一膜片,将另一方配置于第二膜片。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中,例如,在连接与开关并联的电阻的情况下,需要在第一膜片以及第二膜片的外部设置电阻,因此存在用于供该电阻设置的部件件数的增加等大型化的趋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一对片材的任一方配置一对端子的载荷检测传感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具备:第一电极片,其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一触点部;第二电极片,其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对置的第二电极以及与上述第一触点部对置并与上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触点部;隔离物,其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片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片之间,并至少在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以及上述第一触点部与上述第二触点部之间具有开口;一方的端子,其电连接于上述第一电极;以及另一方的端子,其电连接于上述第一触点部,由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构成开关,由上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构成在不被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电连接的连接维持部,在上述一方的端子与上述另一方的端子之间以串联方式电连接的上述开关的串联数为奇数。
在上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中,形成于第一电极片的电路部位与形成于第二电极片的电路部位经由第一电极片的第一触点部与第二电极片的第二触点部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只要在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连接的开关的串联数为奇数,则能够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中将电路的一对端子配置于第一电极片。这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第一电极片配置一对端子的载荷检测传感器。
另外,优选,上述第二电极片中包含上述第二触点部的部位形成将上述第二触点部按压于上述第一触点部的板簧。
在上述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其他的部件,也能够维持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始终连接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不良。
另外,优选,上述第二电极片由金属片材构成。
在上述的情况下,第二电极片为金属,因热而受到的影响较少,因此无论在高温环境下、低温环境下使用载荷检测传感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灵敏度都是稳定的。另外,由于为金属,所以能够减少破损等,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按压上述第一电极片与上述第二电极片而维持上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状态的按压部件。
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二触点部相对于第一触点部的按压力。因此,能够减少第二触点部相对于第一触点部的按压部位因例如车辆用座椅的振动等而偏移,而使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成为非连接状态。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至少覆盖上述第一电极片的上述第一触点部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片的上述第二触点部,并固定上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状态。
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第二触点部相对于第一触点部的按压部位因例如车辆用座椅的振动等而偏移从而使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成为非连接状态的情况。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电极片具有从与上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一方的面贯通至与该一方的面相反的另一方的面的第一片材贯通孔,上述第一电极通过设置于上述第一片材贯通孔内的第一导电性部件与配置于上述另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电极片的另一方的面取出一方的端子,从而在与其他电子部件连接的情况下变得简易。另外,能够将电路部位设置于另一方的面,因此不需要在一方的面设置电路部位,从而能够减少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导致的凹凸。由此,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片材贯通孔的上述一方的面侧的开口位于上述一方的面中配置有上述第一电极的区域,上述第一片材贯通孔具有经由设置于上述第一电极的电极贯通孔连通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开口的空气孔。
在上述的情况下,片材贯通孔不仅作为用于使配置于第一电极片的一方的面的第一电极在该第一电极片的另一方的面侧与电路部位电连接的连接用孔,也兼作将隔离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孔。因此,与分别设置连接用孔与排气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一电极片的耐久性。另外,不需要另外设置排气孔,从而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电极片在与上述第一片材贯通孔不同的位置具有从与上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一方的面贯通至与该一方的面相反的另一方的面的第二片材贯通孔,上述第一触点部通过设置于上述第二片材贯通孔内的第二导电性部件与配置于上述另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电极片的另一方的面取出一对端子,从而与其他的电子部件连接的情况变得简易。另外,能够将电路部位设置于另一方的面,因此不需要在一方的面设置电路部位,从而能够减少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所导致的凹凸。由此,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
另外,优选,具有配置于上述另一方的面并使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触点部电连接的电阻。
在上述的情况下,即便在电阻的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灵敏度因其厚度而变差。
另外,优选,具有配置于上述一方的面并使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触点部电连接的印制电阻。
在上述的情况下,与配置贴片式电阻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薄壁化。另外,印制电阻被第一绝缘片材与隔离物覆盖并收容于内部,因此与在该第一绝缘片材的外表面配置电阻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静电等的影响。
另外,也能够提供一种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具备上述任一个所记载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配置于上述开关上且在施加外压的情况下按压上述开关的开关按压部。
另外,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也能够具备具有收容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覆盖上述收容空间的壳体罩,上述开关按压部设置于上述壳体罩。
在上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中,配置于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开关上的开关按压部按压开关,因此能够将载荷经由该开关按压部适当地传递至载荷检测传感器。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能够在一对片材的任一方配置一对端子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构成的分解图。
图2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构成的分解图。
图3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构成的分解图。
图6是表示图5的Z-Z线的剖面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8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剖面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构成的分解图。如图1所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具备台座2、壳体3、壳体罩4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5。
台座2具有供壳体3载置的载置部21以及连结于该载置部21的一对钩扣部22。在载置部21形成有从应该载置壳体3的载置面贯通至与该载置面相反侧的面的多个贯通孔23。
一对钩扣部22隔着载置部21对置,嵌入在车辆用框架的开口并排地被挂设的多个弹簧中的邻接的两根弹簧部分。在一对钩扣部22嵌入邻接的两根弹簧部分的情况下,载置部21配置于多个弹簧所载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下方亦即该两根弹簧之间。
壳体3具有连接于车辆用控制单元的连接器部31以及连结于该连接器部31的开关收容部32。开关收容部32具有底壁以及框壁,由该底壁以及框壁形成收容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收容空间。
在开关收容部32的底壁设置有固定用销33以及连接销34。固定用销33是用于固定收容于壳体3内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销。连接销34电连接于连接器部31的连接器端子。另外,连接销34插入构成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一电极片50、第二电极片60以及隔离物70中的、处于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下侧的第一电极片50而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电连接。此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省略连接器部31的连接器端子。
在开关收容部32的框壁的外侧面设置有突出片35,在该框壁的下端设置有嵌入台座2的贯通孔23的钩扣片36。在钩扣片36被嵌入台座2的贯通孔23的情况下,壳体3被固定于台座2。
壳体罩4是覆盖开关收容部32的收容空间的盖部件,具有顶壁以及框壁。在壳体罩4的框壁的下端设置有一对臂41,在该臂41贯穿设置有供壳体3的开关收容部32的突出片35嵌入的开口42。相对于一对臂41的开口42嵌入壳体3的突出片35,从而壳体罩4被固定于壳体3。
在壳体罩4的顶壁设置有从壳体3的与开关收容部32的底壁对置的内侧面突出的开关按压部43。开关按压部43在壳体罩4被固定于壳体3的情况下,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部分隔着间隙配置。
壳体罩4的顶壁的外侧面形成与车辆用座椅的下表面对置的面。即,在载置于多个弹簧的车辆用座椅的下方亦即两根弹簧之间配置有台座2,在壳体罩4被安装于在该台座2固定的壳体3的情况下,该壳体罩4与车辆用座椅的下表面隔着间隙设置。在该情况下,若人就座于车辆用座椅,则该车辆用座椅向下方下陷而按压壳体罩4,从而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部分被壳体罩4的开关按压部43按压。此外,作为壳体罩4的材料,能够列举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树脂、使该树脂含有玻璃纤维的材料。
图2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构成的分解图,图3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剖面的图。具体而言,图3的(A)是表示通过图2的X-X的剖面的图,图3的(B)是表示通过图2的Y-Y的剖面的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一电极片50具有例如不具有挠性的绝缘性的基板51。作为基板51的材料,能够列举酚醛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等。在该基板51的与第二电极片60对置的一方的面F1配置有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
第一电极52是构成开关SW的一方的开关元件,例如形成圆形的金属打印层。此外,构成开关SW的另一方的开关元件是设置于第二电极片60侧的第二电极62。
第一触点部53是构成在不对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电连接的连接维持部AP(图3的(B))的一方的部件,例如形成金属打印层。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触点部53由作为构成连接维持部AP的另一方的部件的第二电极片60的第二触点部63接触的接触区域AR1与电连接于该接触区域AR1且第二触点部63成为非接触的非接触区域AR2构成。此外,外压是根据人的就座而从车辆用座椅给予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的按压力。
基板51的与一方的面F1相反的另一方的面F2形成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下表面,在该另一方的面F2配置有电阻54。电阻54是用于检测断线的电阻,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于由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构成的开关SW。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电阻54形成贴片式电阻。
在基板51形成有从该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贯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片材贯通孔55。在该片材贯通孔55包含有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第二片材贯通孔55B、固定用贯通孔55C、55D以及销用贯通孔55E、55F。
第一片材贯通孔55A是开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的配置有第一电极52的区域内的片材贯通孔。在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电性部件CPA,经由该第一导电性部件CPA,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的电路部位与第一电极52电连接。
该第一导电性部件CPA沿着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的内周面设置,被该第一导电性部件CPA包围的空气孔SP经由设置于第一电极52的电极贯通孔52A与隔离物70的开口71连通。即,第一片材贯通孔55A具有经由贯通第一电极52的电极贯通孔52A连通于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开口71的空气孔SP。
如上,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仅作为使配置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的第一电极52与配置于另一方的面F2侧的电路部位连接的孔,也兼作将隔离物70的开口71内的空气向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外部排出的排气孔。
第二片材贯通孔55B是开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的配置有第一触点部53的区域内的片材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片材贯通孔55B的开口位于第一触点部53的非接触区域AR2内。
在第二片材贯通孔55B的内部填充有第二导电性部件CPB,经由该第二导电性部件CPB,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的电路部位与第一触点部53电连接。此外,该第二导电性部件CPB填充于第二片材贯通孔55B的内部,因此不存在相当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的空气孔SP的空间。
固定用贯通孔55C、55D(图2)是供壳体3的设置于开关收容部的底壁的固定用销33插通的贯通孔。该固定用贯通孔55C、55D的直径形成与固定用销33的外径相同的程度。
销用贯通孔55E、55F是供设置于壳体3的连接销34插通的贯通孔。在销用贯通孔55E的内部设置有作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电路的一方的末端部位的端子5A,在销用贯通孔55F的内部设置有作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电路的另一方的末端部位的端子5B。端子5A、5B沿着对应的销用贯通孔55E、55F的内周面设置,被该端子5A、5B包围的空间的宽度形成与连接销34的外径相同的程度。
第二电极片60具有金属片材61、第二电极62以及第二触点部63。
金属片材61是具有挠性的薄壁的金属片材,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具有比基板51的纵向宽度短的纵向宽度,具有与该基板51的横向宽度同等的横向宽度的薄厚的长方体状。作为金属片材61的材料,只要是金属,则不特别地限定,但例如能够列举不锈钢、铜等。
在金属片材61形成有从该金属片材61的一方的面贯通至另一方的面的固定用贯通孔65C、65D。固定用贯通孔65C、65D是供壳体3的设置于开关收容部的底壁的固定用销33插通的贯通孔,形成与形成于第一电极片50的基板51的固定用贯通孔55C、55D相同形状和大小。
第二电极62是构成开关SW的另一方的开关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金属片材61中形成经由隔离物70与第一电极52对置的部位。即,金属片材61的一部分兼作第二电极62。此外,例如,与金属片材61相同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材料的金属层也可以作为第二电极62,配置于金属片材61中经由隔离物70与第一电极52对置的部位。
第二触点部63是构成连接维持部AP的一方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板簧。
即,在金属片材61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有从该金属片材6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延伸的一对切口61A以及61B(图1),被这些切口61A以及61B(图1)夹持的部位形成第二触点部63。另外,以该第二触点部63相对于金属片材61的片材面倾斜的方式将该第二触点部63的根部向与隔离物70对置的一侧弯折,由此能够将第二触点部63形成为板簧。如上,在金属片材61中,与形成第二电极62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兼作第二触点部63。此外,形成为第二触点部63的板簧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根部的宽度比敞开端的宽度大的梯形形状,能够应用矩形、梯形以外的各种形状。
此外,第二电极片60中的第二电极62以及第二触点部63相对于固定用贯通孔65C、65D的配置部位,与第一电极片50中的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相对于固定用贯通孔55C、55D的配置部位相对地处于相同的位置关系。
隔离物70是夹持于第一电极片50与第二电极片60之间的薄壁的绝缘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与金属片材61相同形状和大小。作为隔离物70的材料,能够列举PET、PI(聚酰亚胺)或者PEN等树脂。
在该隔离物70形成有开口71。该开口71配置于在基板51配置的第一电极52与和该第一电极52对置的金属片材61的第二电极62之间,亦即在铅垂方向与第一电极52以及第二电极62重叠的位置。开口71的大小形成比第一电极52的大小稍小的状态。
另外,在隔离物70形成有狭缝状的开口72。该开口72配置于在基板51配置的第一触点部53与和该第一触点部53对置的金属片材61的第二触点部63之间,亦即在铅垂方向与第一触点部53以及第二触点部63重叠的位置。开口72的大小形成比在金属片材61中形成为第二触点部63的板簧的大小稍大的状态。
另外,在隔离物70形成有从该隔离物70的一方的面贯通至另一方的面的固定用贯通孔75C、75D。固定用贯通孔75C、75D是供壳体3的设置于开关收容部的底壁的固定用销33插通的贯通孔,形成与形成于第一电极片50的基板51的固定用贯通孔55C、55D相同形状和大小。
此外,隔离物70中的开口71以及开口72相对于固定用贯通孔75C、75D的配置部位,与第一电极片50中的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相对于固定用贯通孔55C、55D的配置部位相对地处于相同的位置关系。
重叠上述的第一电极片50、第二电极片60以及隔离物70而构成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壳体3的一对连接销34插通于第一电极片50的销用贯通孔55E、55F。由此,设置于销用贯通孔55E、55F的内部的端子5A、5B与对应的连接销34接触,经由该连接销34与壳体3的连接器部31的连接器端子电连接。另外,壳体3的固定用销33按顺序插通于隔离物70的固定用贯通孔75C、75D以及第二电极片60的固定用贯通孔65C、65D。而且,在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与隔离物70的一方的面抵接,金属片材61的一面与隔离物70的另一方的面抵接的状态下,第一电极片50、隔离物70以及第二电极片60被固定于固定用销33。
此外,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中构成连接维持部AP(图3的(B))的第二触点部63处于相对于金属片材61的片材面进行塑性变形而始终倾斜的状态。因此,当第一电极片50以及第二电极片60在夹持隔离物70的状态下重叠的情况下,第二触点部63经由开口72继续按压与该第二触点部63对置的第一触点部53。因此,在连接维持部AP中,在不对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的电连接状态。
然而,重叠第一电极片50、第二电极片60以及隔离物70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人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被壳体罩4的开关按压部43(图1)从第二电极片60侧按压。在该情况下,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中,第二电极片60的金属片材61以进入隔离物70的开口71的方式挠曲,从而经由该开口71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接触。其结果,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成为接通,从而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电路导通。如上,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配置于开关SW上的开关按压部43按压开关SW,因此能够将载荷经由该开关按压部43适当地传递至载荷检测传感器5。
此外,如上所述,在隔离物70的开口71经由第一电极52的电极贯通孔52A连通有第一片材贯通孔55A(图3的(A))。因此,在第二电极片60的金属片材61挠曲时,开口71的空气不贮留于开口内而向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外部被排出。因此,能够避免第二电极片60的金属片材61的挠曲被开口71内的空气抑制之类的情况,从而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容易接触,进而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灵敏度提高。
图4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等效电路的图。如图4所示,在作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电路末端的一对端子5A、5B之间设置有开关SW(第一电极52以及第二电极62)与连接维持部AP(第一触点部53以及第二触点部63)。
该开关SW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于一对端子5A、5B之间,经由该一对端子5A、5B连接于设置于壳体3的连接器部31的连接器端子3A、3B。另外,在开关SW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有电阻54。
据此,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具备第一电极片50、第二电极片60以及配置于第一电极片50与第二电极片60之间的隔离物70。第一电极片50具有一个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第二电极片60具有与第一电极52对置的第二电极62以及与第一触点部53对置并与第二电极62电连接的第二触点部63。隔离物70至少在第一电极52以及第二电极62之间与第一触点部53以及第二触点部63之间具有开口71、72。
另外,由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构成开关SW,构成有在不通过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电连接的连接维持部AP。而且,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一方的端子5A与另一方的端子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SW的串联数为一个。
在上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中,形成于第一电极片50的电路部位与形成于第二电极片60的电路部位经由第一电极片50的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电极片60的第二触点部63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因此,能够在第一电极片50分别配置一对端子5A、5B。这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第一电极片50配置一对端子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电极片60中包含第二触点部63的部位形成将该第二触点部63按压于第一触点部53的板簧。
因此,即使不存在其他的部件,也能够将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始终维持为连接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不良。另外,在仅通过板簧连接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将第二触点部63按压于第一触点部53的其他的部件,因此部件件数相应地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电极片60由金属片材61构成。因此,第二电极片60的热所带来的影响较少,因此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低温环境下使用,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灵敏度也稳定。另外,第二电极片60是金属,因此能够减少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在第二电极片60中形成板簧的第二触点部63也成为金属,因此与树脂片材的一部分形成板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形成为该板簧的第二触点部63的展性以及延性。因此,能够减少形成为板簧的第二触点部63折断等的破损,从而能够提高该板簧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片50的成为片材的基板51具有从与第二电极片60对置的一方的面F1贯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第一片材贯通孔55A。另外,第一电极52通过设置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内的第一导电性部件CPA,与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因此,能够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取出一方的端子5A。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能够在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同的销用贯通孔55E的内部配置端子5A。因此,将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与连接器部31等其他的电子部件连接的情况变得简易。另外,能够将电路部位设置于另一方的面F2,因此不需要在一方的面F1设置电路部位,从而能够减少一方的面F1的电路部位所带来的凹凸。由此,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灵敏度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的一方的面侧的开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的配置有第一电极52的区域。另外,第一片材贯通孔55A具有经由设置于第一电极52的电极贯通孔52A,连通于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开口71的空气孔SP。
因此,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仅作为用于使配置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的第一电极52在该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侧与电路部位电连接的连接用孔,也兼作将隔离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孔。因此,与分别设置连接用孔与排气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基板51的耐久性。另外,不需要另外设置排气孔,从而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片50的成为片材的基板51在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同的位置具有从与第二电极片60对置的一方的面F1贯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第二片材贯通孔55B。另外,第一触点部53通过设置于第二片材贯通孔55B内的第二导电性部件CPB,与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因此,能够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取出一对端子5A、5B。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能够在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同的销用贯通孔55E、55F的内部配置端子5A、5B。因此,将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与连接器部31等其他的电子部件连接的情况变得简易。另外,能够将电路部位设置于另一方的面F2,因此不需要在一方的面F1设置电路部位,从而能够减少一方的面F1的电路部位所带来的凹凸。由此,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灵敏度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并连接第一电极52与第一触点部53的电阻54。因此,即便在电阻54的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的灵敏度因其厚度而变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片60的电路部位以及电阻54设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一对端子5A、5B设置于销用贯通孔55E、55F内。因此,在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几乎不存在第一电极52以及第一触点部53以外的部件,不存在其他的部件所带来的凹凸,从而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的灵敏度更加提高。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构成要素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构成的分解图。图6是表示图5的Z-Z线的剖面的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的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的个数为一个,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一对端子5A、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SW的串联数为一个。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数为四个。这些开关SW1~SW4以并联的方式被连接,因此该开关SW1~SW4分别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一对端子5A、5B之间。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数为多个,但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一对端子5A、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的串联数为一个。
此外,构成开关SW1~SW4的一方的开关元件是第一电极82A~82D,构成该开关SW1~SW4的另一方的开关元件是第二电极92A~92D。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二电极片60隔开间隙地位于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的上方的一个开关按压部43被设置于壳体罩4的顶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开关按压部43,而将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二电极片60隔开间隙地分别位于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各开关SW1~SW4的上方的四个开关按压部(未图示)设置于壳体罩4的顶壁。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作为第一电极片50的片材,采用不具有挠性的绝缘性的基板51,作为第二电极片60的片材,采用金属片材61。而且,金属片材61的相互不同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电极62以及第二触点部63。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作为第一电极片50的片材,采用具有挠性的第一绝缘片材81,作为第二电极片60的片材,采用具有挠性的第二绝缘片材91。作为第一绝缘片材81以及第二绝缘片材91的材料,能够列举PET、PI或者PEN等树脂。
在该第二绝缘片材91的经由隔离物70与第一电极82A~82D对置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例如由金属打印层构成的第二电极92A~92D。另外,在第二绝缘片材91的经由隔离物70与第一触点部83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例如由金属打印层构成的第二触点部93。第二触点部93与第一触点部83形成相同程度的形状以及大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B)所示,设置于包含金属片材61的缘部的部位的第二触点部63形成板簧。该板簧的第二触点部63继续按压第一触点部53,在不对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第一触点部53与第二触点部63的电连接状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有至少覆盖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而固定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接触的状态的覆盖部件120。该覆盖部件120例如通过模制成形被设置,通过该覆盖部件120固定并维持处于物理的接触状态的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因此,与仅利用板簧按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的连接被更加稳固地维持。因此,能够减少第二触点部93相对于第一触点部83的按压部位因例如车辆用座椅的振动等而偏移,而使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成为非连接状态。此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省略覆盖部件12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销用贯通孔55E、55F被设置于基板51,沿着该销用贯通孔55E、55F的内周面设置有端子5A、5B。这些端子5A、5B经由插入销用贯通孔55E、55F的连接销34与连接器端子3A、3B连接。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省略销用贯通孔55E、55F,在第一绝缘片材81的一方的面F1中的、未被隔离物70覆盖的区域AR设置有端子5A、5B。如图6所示,在端子5A、5B连接有导线200的一端,经由该导线200,与该导线200的另一端连接的连接器端子3A、3B与端子5A、5B被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200的一端与端子5A、5B的连接部分与第一触点部83以及第二触点部93一同被上述的覆盖部件120覆盖。因此,通过覆盖部件120,不仅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的连接,导线200的一端与端子5A、5B的连接也被更加稳固地维持。除此之外,也能够抑制外部的静电的混入等。另外,省略第一片材贯通孔55A、第二片材贯通孔55B以及销用贯通孔55E、55F,因此第一绝缘片材81的耐久性与省略该贯通孔的部分对应地提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隔离物70的开口71经由第一电极52的电极贯通孔52A连通有第一片材贯通孔55A,该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仅作为电连接用的孔,也兼作排气孔。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电极82A~82D未设置有电极贯通孔52A。另外,与第一片材贯通孔55A不同地,将排气贯通孔85设置于第一绝缘片材81,从而在该第一绝缘片材81连通有隔离物70的开口101A~101E。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隔离物70的第一电极82A~82D与和该第一电极82A~82D对置的第二电极92A~92D之间,亦即与该第一电极82A~82D以及第二电极92A~92D在铅垂方向重叠的各位置形成有开口101A~101D。另外,在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之间,亦即与该第一触点部83以及第二触点部93在铅垂方向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101E。该开口101E是用于使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物理地接触的开口,当第一电极片50以及第二电极片60在夹持隔离物70的状态下重叠的情况下,成为通过该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关闭的状态。此外,开口101E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狭缝状的开口72。
另外,在隔离物70形成有用于使各开口101A~101E彼此连通的连通狭缝102A~102D。连通狭缝102A以串联的方式被连接,与此同时,使与邻接的开关SW1以及SW2对应的开口101A以及101B彼此连通。连通狭缝102B以串联的方式被连接与此同时,使与邻接的开关SW2以及SW3对应的开口101B以及101C彼此连通。连通狭缝102C使与开关SW4对应的开口101D与连通狭缝102B连通。连通狭缝102D使形成于第一触点部83以及第二触点部93之间的开口101E与连通狭缝102A连通。在上述的开口101A~101E中的、例如开口101A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绝缘片材81的排气贯通孔85连接的排气用狭缝103。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配置有由贴片式电阻构成的电阻54,该电阻54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开关SW。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第一绝缘片材81的一方的面F1配置有由印制电阻构成的电阻84,该电阻84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开关SW1~SW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载荷检测传感器5被薄厚化。另外,电阻84被第一绝缘片材81与隔离物70覆盖,而收容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内部,因此与配置于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外表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阻54相比,能够减少静电等的影响。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处于在不施加外压的情况也被电连接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中,在一对端子5A、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的串联数为一个,且为奇数。
因此,形成于第一绝缘片材81的电路部位与形成于第二绝缘片材91的电路部位经由第一绝缘片材81的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绝缘片材91的第二触点部93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将一对端子5A、5B分别配置于第一绝缘片材81。
(3)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被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端子5A、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的串联数形成一个。然而,该串联数只要为奇数,则也可以不是一个。只要串联数为奇数,则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将作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电路的一对端子的端子5A、5B配置于第一电极片50侧。此外,如上所述,当两个以上的开关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电路中以并联的方式被连接的情况下,该以并联的方式被连接的开关组的各开关在一对端子5A、5B之间分别以串联的方式被连接。因此,开关组的开关数可以为多个,作为在一对端子5A、5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被电连接的开关的串联数成为一个。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电极片60的片材,采用金属片材61。然而,代替金属片材61,也可以采用PET、PI或者PEN等树脂片材。此外,树脂片材无法兼作连接第二电极62、第二触点部93以及第二电极62与第二触点部93的电路,因此在该树脂片材的一面设置有连接例如金属打印层等的第二电极62、第二触点部93以及第二电极62与第二触点部93的电路。即使这样,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但是,如上所述,在树脂片材中,与金属片材61相比,展性以及延性处于变小的趋势,因此在减少形成为板簧的第二触点部63折断等的破损而提高耐久性的观点中,优选金属片材61。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端子5A、5B被设置于销用贯通孔55E、55F的内部,但也可以在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或者另一方的面F2上设置一对端子5A、5B。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电极片50的片材,采用第一绝缘片材81,作为第二电极片60的片材,采用第二绝缘片材91。然而,第二绝缘片材91也可以形成金属片材。在该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金属片材61的情况相同地,金属片材兼作第二电极92A~92D以及第二触点部93,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触点部93未形成板簧,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第二触点部93形成板簧。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被覆盖部件120覆盖。然而,代替该覆盖部件120,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第二电极片60设置有从与第一电极片50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经由该第二电极片60将第二触点部93按压于第一触点部83的按压部件300。另外,也可以在第一电极片50设置有从与第二电极片60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经由该第一电极片50将第一触点部83按压于第二触点部93的按压部件。另外,也可以设置有相互按压第一电极片50与第二电极片60双方的按压部件。总之,只要是按压第一电极片50与第二电极片60的至少一方,并维持第一触点部83与第二触点部93接触的状态的按压部件即可。在设置有上述的按压部件的情况下,第二触点部93也可以形成板簧,也可以不形成板簧。此外,导线200的一端与端子5A、5B的连接部分例如通过焊锡等被固定。另外,按压部件300或者上述的覆盖部件120也可以设置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贴片式电阻构成的电阻5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印制电阻构成的电阻84,但也可以省略该电阻54、84。另外,电阻54、84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二电极片60隔开间隙地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配置有开关按压部43。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二电极片60隔开间隙地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各开关SW1~SW4的上方配置有开关按压部。然而,也可以在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第二电极片60抵接的状态下,在各开关SW、SW1~SW4的上方配置有开关按压部。总之,只要是配置于开关SW、SW1~SW4上的开关按压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未将用于收容电阻54的凹陷设置于开关收容部32的底壁,但也可以将该凹陷设置于开关收容部32的底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台座2、壳体3以及壳体罩4。然而,例如,在将载荷检测传感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底板的情况等下,也可以省略台座2、壳体3以及壳体罩4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也可以在检测向车辆用座椅的就座的传感器以外的用途中被使用。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省略壳体3以及壳体罩4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一触点部83以及第二触点部93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的覆盖部件120来覆盖。另外,在省略壳体罩4的情况下,开关按压部43或者按压部件300例如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下表面部位等。
此外,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的各构成要素除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以外,能够适当地在不脱离本申请目的的范围内进行组合、省略、变更、公知技术的附加等。
本发明只要设置于应该检测载荷的场所,则存在利用可能性。例如,相对于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席位、护理用床存在利用可能性,从而相对于应该佩戴安全带的席位特别地存在利用可能性。
符号说明
1…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2…台座;3…壳体;4…壳体罩;5…载荷检测传感器;50…第一电极片;51…基板;52、82A~82D…第一电极;53、83…第一触点部;54、84…电阻;55…片材贯通孔;60…第二电极片;61…金属片材;62、92A~92D…第二电极;63、93…第二触点部;70…隔离物;71、72、101A~101E…开口;81…第一绝缘片材;85…排气贯通孔;91…第二绝缘片材;102A~102D…连通狭缝;103…排气用狭缝;120…覆盖部件;200…导线;300…按压部件。

Claims (13)

1.一种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电极片,该第一电极片具有至少一个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一触点部;
第二电极片,该第二电极片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的第二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触点部对置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触点部;
隔离物,该隔离物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之间,并至少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和所述第一触点部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之间具有开口;
一方的端子,该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以及
另一方的端子,该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电连接,
由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构成开关,由所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构成在不被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维持电连接的连接维持部,
在所述一方的端子与所述另一方的端子之间以串联方式电连接的所述开关的串联数为奇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片中包含所述第二触点部的部位形成将所述第二触点部按压于所述第一触点部的板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片由金属片材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至少一方,并且维持所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片的所述第一触点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片的所述第二触点部,并固定所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片具有从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一方的面贯通至与该一方的面相反的另一方的面的第一片材贯通孔,
所述第一电极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片材贯通孔内的第一导电性部件与配置于所述另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片材贯通孔的所述一方的面侧的开口位于所述一方的面中配置所述第一电极的区域,
所述第一片材贯通孔具有经由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极贯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开口的空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片在与所述第一片材贯通孔不同的位置具有从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所述一方的面贯通至所述另一方的面的第二片材贯通孔,
所述第一触点部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片材贯通孔内的第二导电性部件与配置于所述另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片在与所述第一片材贯通孔不同的位置具有从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所述一方的面贯通至所述另一方的面的第二片材贯通孔,
所述第一触点部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片材贯通孔内的第二导电性部件与配置于所述另一方的面的电路部位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所述另一方的面并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电连接的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对置的一方的面并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电连接的印制电阻。
12. 一种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
配置于所述开关上且在施加有外压的情况下按压所述开关的开关按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具备:
具有收容所述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
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壳体罩,
所述开关按压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罩。
CN201680001543.2A 2015-01-27 2016-01-27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8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3670 2015-01-27
JP2015013670 2015-01-27
PCT/JP2016/052388 WO2016121836A1 (ja) 2015-01-27 2016-01-27 荷重検知センサ及び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8067A CN106458067A (zh) 2017-02-22
CN106458067B true CN106458067B (zh) 2018-12-14

Family

ID=565434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154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8067B (zh) 2015-01-27 2016-01-27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CN2016800015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14164B (zh) 2015-01-27 2016-01-27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15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14164B (zh) 2015-01-27 2016-01-27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351033B2 (zh)
EP (2) EP3251890B1 (zh)
JP (2) JP6283126B2 (zh)
CN (2) CN106458067B (zh)
WO (2) WO20161218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08375B1 (en) * 2016-08-30 2022-04-27 Fujikura Ltd. Load detection sensor unit
JP6751539B2 (ja) * 2016-09-05 2020-09-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検知センサ、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EP3540387B1 (en) * 2016-11-11 2023-02-22 Fujikura Ltd. Load detection sensor and load detection sensor unit
CN110326076B (zh) * 2017-02-28 2022-01-18 株式会社藤仓 载荷检测传感器
US10600274B2 (en) * 2017-04-07 2020-03-24 Medsecure Solutions Inc. Device for the automatic and instant detection of movement of an object
JP7058668B2 (ja) 2017-05-02 2022-04-22 レイトラム,エル.エル.シー. コンベアベルト用の容量結合式センサシステム
JP6971640B2 (ja) * 2017-06-05 2021-11-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検知センサ
JP7104293B2 (ja) * 2017-12-08 2022-07-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への圧力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
US11673489B2 (en) * 2019-01-04 2023-06-13 Fujikura Ltd. Seating sensor and seat device
KR102194760B1 (ko) * 2019-05-16 2020-12-24 하이윈 테크놀로지스 코포레이션 리니어 가이드웨이
CN111157105B (zh) * 2020-01-06 2022-04-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震颤传感器和震颤检测设备
KR20210099946A (ko) * 2020-02-05 2021-08-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포스 센싱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3792Y2 (zh) 1972-12-18 1978-08-19
FR2735607B1 (fr) * 1995-06-13 1997-08-22 Baco Const Elect Bouton de commande a accrochage, notamment pour action sur un composant electrique
JP2909961B2 (ja) 1996-05-29 1999-06-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US5991676A (en) * 1996-11-22 1999-11-23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eat occupant sensing system
US5986221A (en) 1996-12-19 1999-11-16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Membrane seat weight sensor
US5963124A (en) * 1998-11-30 1999-10-05 Cts Corporation Cover mounted position sensor
JP2002228516A (ja) * 2001-01-30 2002-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重量測定装置
EP1975957B1 (en) * 2003-05-20 2009-05-27 Fujikura Ltd. Seating detection switch
CN101339854B (zh) * 2003-05-20 2011-05-11 株式会社藤仓 着座检测开关
US7075450B2 (en) * 2003-06-26 2006-07-11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occupant sensing system having discrete wiring
JP2005069968A (ja) * 2003-08-27 2005-03-17 Aisin Seiki Co Ltd 着座検出装置
JP2006064572A (ja) 2004-08-27 2006-03-09 Aisin Seiki Co Ltd 座席状態検出装置、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の照射方向調節装置及び着座検出装置
JP4568590B2 (ja) * 2004-11-29 2010-10-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センサ
FR2896876B1 (fr) * 2006-01-30 2008-08-01 Crouzet Automatismes Soc Par A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JP4434259B2 (ja) * 2007-10-31 2010-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着座センサ
KR101027514B1 (ko) * 2009-06-15 2011-04-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입력 장치
JP5495067B2 (ja) 2010-08-06 2014-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知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35118B2 (ja) * 2010-10-22 2014-12-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座席装置
DE102010043417A1 (de) 2010-11-04 2012-05-10 Mayser Gmbh & Co. Kg Sitzbelegungsschalter und Fahrzeugsitz
JP5324548B2 (ja) * 2010-12-06 2013-10-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座席装置
JP5785450B2 (ja) * 2011-06-30 2015-09-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
LU91861B1 (en) 2011-08-31 2013-03-01 Iee Sarl Pressure-responsive B-surface seat occupancy sensor unit
LU92011B1 (en) * 2012-05-30 2013-12-02 Iee Sarl Vehicle seat suspension mat
CN203414209U (zh) * 2013-07-26 2014-01-29 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压力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21836A1 (ja) 2017-04-27
US10202059B2 (en) 2019-02-12
CN106414164B (zh) 2019-08-27
CN106414164A (zh) 2017-02-15
EP3251891A4 (en) 2018-10-10
JPWO2016121835A1 (ja) 2017-04-27
JP6283127B2 (ja) 2018-02-21
EP3251890B1 (en) 2019-09-18
US20180025861A1 (en) 2018-01-25
EP3251891A1 (en) 2017-12-06
US10351033B2 (en) 2019-07-16
EP3251890A4 (en) 2018-10-03
US20180022232A1 (en) 2018-01-25
WO2016121835A1 (ja) 2016-08-04
JP6283126B2 (ja) 2018-02-21
CN106458067A (zh) 2017-02-22
EP3251890A1 (en) 2017-12-06
WO2016121836A1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8067B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2008536131A (ja) 温度測定用センサ装置
US6283378B1 (en) Data carrier which can be operated without contact
CN102947784A (zh) 用于家用器具的触摸感应式输入单元和家用器具
JP5236428B2 (ja) 検出機構およびカードリーダ
TW434947B (en) Connector
WO2009078963A2 (en) Connector for sensor assembly
CN110326076B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
CN107226000A (zh) 载荷检测装置
CN111433107B (zh) 机动车辆部件的电气设备
US7438605B1 (en) Wire connecting device
CN206426877U (zh) 载荷检测装置
JP6155351B1 (ja) 荷重検知装置
JPH09236504A (ja) 圧電式感圧センサ
CN111463593B (zh) 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部件
JP2017187362A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及びシート装置
US2020038893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thod,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device
JPH07202283A (ja) 圧電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789781B1 (en) Antenna assembly
US20170353182A1 (en) Input device with a two-part force sensor for actuation input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H05340962A (ja) 静電容量型加速度センサ
JPH053998U (ja) イオン濃度測定用シート型電極
JP200102429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のコネクタ
WO2010071046A1 (ja) 自動車用窓のガラス割れ検出装置
CN116470312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