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4325B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44325B
CN106444325B CN201610438969.6A CN201610438969A CN106444325B CN 106444325 B CN106444325 B CN 106444325B CN 201610438969 A CN201610438969 A CN 201610438969A CN 106444325 B CN106444325 B CN 1064443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mary transfer
bias
secondary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389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44325A (zh
Inventor
木村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44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43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44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43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6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potent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2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mpera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6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umidity or mois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多个图像承载体、中间转印体、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部件、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控制部。多个图像承载体承载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体与多个图像承载体接触。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将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部件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第1引导部件沿输送方向引导记录介质。控制部控制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包含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一次转印部件。控制部控制使对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于上游侧,并且当记录介质上游侧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中间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具备中间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例如,二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多个图像承载体,其承载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体,其与多个图像承载体接触;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体上;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引导部件,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二次转印部件的上游侧,用于引导记录介质。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离开引导部件之后,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存在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发生较大的位移的情况。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可能会导致在二次转印部件的周边区域发生放电,而发生图像的局部缺失的转印不良(所谓的“空白”)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的发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多个图像承载体、中间转印体、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部件、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控制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承载调色剂图像。所述中间转印体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接触。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将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所述二次转印部件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所述第1引导部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的上游侧,并沿输送方向引导记录介质。所述控制部控制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将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时,该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在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上,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时,该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在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上。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包含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和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该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的下游侧。所述控制部使对所述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的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比对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的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并且当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离开所述第1引导部件时,降低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具有多个一次转印步骤、二次转印步骤以及引导步骤。所述多个一次转印步骤将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体上。所述二次转印步骤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在执行所述二次转印步骤的过程中执行完成所述引导步骤,并将记录介质沿输送方向引导。所述多个一次转印步骤包含上游侧一次转印步骤和下游侧一次转印步骤,该下游侧一次转印步骤在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步骤之后执行。使所述下游侧一次转印步骤的转印偏压的绝对值比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步骤的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并且当所述引导步骤结束时降低所述二次转印步骤的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概略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二次转印辊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在纸张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纸张通过定影装置的定影夹持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在纸张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纸张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1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图7是表示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2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图8是表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1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图9是表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2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图10是表示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1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图11是表示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对纸张的第2面进行实验的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各图中适当地添加的箭头L、R、U、Lo分别表示复合机1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首先,对复合机1的大致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复合机1具备箱形的复合机主体2(装置主体)。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3。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部,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侧设置有排纸托盘4。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部收装有位于排纸托盘4的下侧的4个调色剂盒5Y、5C、5M、5K。各调色剂盒5Y、5C、5M、5K分别收装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复合机主体2的大致中央部,收装有4个图像形成部6Y、6C、6M、6K。各图像形成部6Y、6C、6M、6K分别与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调色剂对应。各图像形成部6Y、6C、6M、6K分别具备感光鼓7Y、7C、7M、7K(图像承载体)。在图像形成部6Y、6C、6M、6K上设置有围绕感光鼓7Y、7C、7M、7K的带电器8、显影器9以及清洁装置10。
在复合机主体2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位于4个图像形成部6Y、6C、6M、6K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11(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带11与各感光鼓7Y、7C、7M、7K接触。中间转印带11被设定为可以沿规定的移动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X)移动。
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侧,沿中间转印带11的下表面设置有4个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一次转印部件)。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分别对应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调色剂。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隔着中间转印带11与各感光鼓7Y、7C、7M、7K相对设置,并在与各感光鼓7Y、7C、7M、7K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11。据此,在各感光鼓7Y、7C、7M、7K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分别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N1。一次转印辊12K(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在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X)被配置在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的下游侧。
在中间转印带11的左端侧设置有清洁单元13。清洁刷单元13具备:清洁刷14,其与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接触;回收辊15,其与清洁刷14接触;以及清洁刮板16,其与回收辊15接触。
在复合机主体2的下部收装有位于4个图像形成部6Y、6C、6M、6K的下侧的光扫描装置17。在复合机主体2的下端部收装有位于光扫描装置17的下侧的存纸盒18。在存纸盒18中收装有纸张S(记录介质)。
在复合机主体2的右侧部,设置有纸张S的输送路径19。在输送路径19的下端部(上游端部),设置有供纸部20。在输送路径19的中游部,设置有二次转印辊21(二次转印部件)。在二次转印辊21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有二次转印夹持部N2。在输送路径19的上部(下游部),设置有定影装置22。定影装置22具备定影带23(定影部件)和加压辊24(加压部件),在定影带23与加压辊24之间形成有定影夹持部N。在输送路径19的上端部(下游端部),设置有排纸单元25。在输送路径19的右侧,设置有双面打印用的反转路径26。
接着,对复合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指示复合机1开始印刷时,首先,各图像形成部6Y、6C、6M、6K的带电器8使各感光鼓7Y、7C、7M、7K的表面带电。接着,通过来自光扫描装置17的光(参照图1的箭头P),在感光鼓7Y、7C、7M、7K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接着,使用从各调色剂盒5Y、5C、5M、5K供给的调色剂,各图像形成部6Y、6C、6M、6K的显影器9使静电潜像显影,而在各感光鼓7Y、7C、7M、7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各感光鼓7Y、7C、7M上的调色剂图像(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2Y、12C、12M分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上游侧一次转印步骤)。在感光鼓7K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2K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下游侧一次转印步骤)。在各上游侧一次转印步骤之后,执行该下游侧一次转印步骤。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残留在感光鼓7Y、7C、7M、7K上的调色剂分别被各图像形成部6Y、6C、6M、6K的清洁装置10除去。
另外,由供纸部20从存纸盒18取出的纸张S在输送路径19内向下游侧输送,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N2。在该二次转印夹持部N2中,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的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21二次转印在纸张S上(二次转印步骤)。另外,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被清洁单元13除去。具体而言,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刷14除去,由回收辊15从清洁刷14上回收,通过清洁刮板16从回收辊15上刮掉。
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进一步在输送路径19内向下游侧输送,进入定影装置22。然后,在该定影装置22的定影夹持部N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S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的纸张S通过排纸单元25排出到排纸托盘4上。
接着,详细说明二次转印辊21的周边。另外,图2的箭头Z表示纸张S的输送方向。
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辊21以与驱动辊30夹着中间转印带11的状态与驱动辊30对置设置。在驱动辊30上卷绕有中间转印带11的右端部。
在二次转印辊21的左下侧(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1、第2引导部件31、32。第1、第2引导部件31、32以夹着输送路径19的方式对置。第1引导部件31配置在输送路径19的左侧(中间转印带11侧)。在第1引导部件31的右表面(内表面)形成有第1引导面33。第1引导面33朝向左侧(远离输送路径19的一侧)弯曲为圆弧状。第2引导部件32配置在输送路径19的右侧(二次转印辊21侧)。在第2引导部件32的左表面(内表面)形成有第2引导面34。第2引导面34朝向左侧(接近输送路径19的一侧)弯曲为圆弧状。第2引导面34所形成的圆弧的曲率比第1引导面33所形成的圆弧的曲率大。
在第1、第2引导部件31、32的下侧(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纸张传感器35。纸张传感器35例如由光传感器构成,具备检测纸张S的功能。
接着,对复合机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复合机1具备控制部40。控制部40构成为,与存储部41连接,并根据保存在存储部41中的控制用程序和控制用数据,使控制部40进行复合机1的各部的控制。
控制部40与由电动机等构成的驱动源42连接,驱动源42与驱动辊30连接。并且,当驱动源42根据来自控制部40的信号使驱动辊30旋转时,卷绕在驱动辊30的右端部的中间转印带11进行移动。
控制部40与纸张传感器35连接,当纸张传感器35检测到纸张S时,该检测结果向控制部40输出。
控制部40分别连接于一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3Y、43C、43M、43K,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3Y、43C、43M、43K分别连接于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并且,控制部40控制将各感光鼓7Y、7C、7M、7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时由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3Y、43C、43M、43K对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
控制部40连接于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4,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4连接于二次转印辊21。并且,控制部40控制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纸张S上时由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44向二次转印辊21施加的二次转印偏压。
在上述结构的复合机1中,当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时,如图2所示,第1、第2引导部件31、32将纸张S沿输送方向引导(引导步骤)。此时,纸张S的下端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随着与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接触而移动。
另外,上述的引导步骤的开始时期比所述的二次转印步骤的开始时期早。另外,上述的引导步骤的结束时期比所述的二次转印步骤的开始时期晚,比所述的二次转印步骤的结束时期早。即,上述的引导步骤在执行所述的二次转印步骤的过程中执行结束。
另一方面,当纸张S的下端部通过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参照图2的虚线)。随之,纸张S的下端部的姿势变得不稳定,而存在纸张S的下端部发生较大的位移的情况。在发生上述现象时,会导致在二次转印辊21的周边区域发生放电,而发生图像的局部缺失的转印不良(所谓的“空白”)。当对厚纸或OHP纸张(Overhead Projector纸张)等韧性较强的纸张S打印图像时,尤其容易发生上述的转印不良。
因此,当纸张S的下端部远离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所述的引导步骤结束时),控制部40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换言之,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小于纸张S的下端部与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通过进行上述控制,可以抑制引导步骤结束时在二次转印辊21的周边区域发生放电,因此即使在厚纸或OHP纸张等韧性较强的纸张S上打印图像时,也难以发生转印不良的问题。
另外,控制部40例如通过对纸张传感器35检测到纸张S的下端部的时刻加上纸张S的下端部从纸张传感器35的检测位置移动到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上端部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时刻。另外,控制部40可以在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同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也可以在纸张S的下端部即将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前或刚刚离开之后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X)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彩色的一次转印辊)的下游侧配置有一次转印辊12K(黑色的一次转印辊)。由于这样的关系,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在通过一次转印辊12Y、12C、12M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之后,当通过一次转印辊12K时,带电量上升。另一方面,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2K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之后,没有通过其他的一次转印辊,因此带电量不会上升。因此,容易使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易于变得比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大,而容易导致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不均匀。
这样,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不均匀时,导致发生放电的二次转印偏压的范围因颜色而不同的问题产生,而难以针对所有的颜色抑制伴随二次转印时的放电的转印不良。因此,需要使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实现均一化。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中,无法使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均匀。因此,仅仅通过那样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难以针对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及二次色的调色剂图像(使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合的调色剂图像)的全部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的发生。
因此,控制部40进行控制,使得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比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提高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抑制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变得比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大,可以使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实现均一化。因此,针对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及二次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全部,均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的发生。
另外,当在上述结构的复合机1中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二次转印辊21在纸张S的第1面上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装置22的定影夹持部N中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S的第1面上。由此,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接着,将纸张S向反转路径26输送使纸张S的两面反转。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21在纸张S的第2面上(与第1面的相反侧的一面)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装置22的定影夹持部N上,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S的第2面上。据此,将图像打印在纸张S的第2面上,而完成双面打印。
如上所述,当在纸张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在纸张通过定影装置22的定影夹持部N时,如图4所示,纸张S则向左侧(定影带23侧)弯曲。这样,在使向左侧弯曲的纸张S的两面在反转路径26中反转时,则如图5所示,纸张S向右侧弯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样的关系,当在纸张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与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较,纸张S的下端部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更容易产生大的位移,而更容易发生转印不良。
因此,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当在纸张S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比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降低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而且降低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和在纸张S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的发生。
另外,当机器内的温度及湿度比较高时和比较低时,所需的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的值不同。因此,在机器内的温度及湿度比较高的情况和比较低的情况下,当使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为相同值时,则可能会导致发生转印不良。
因此,随着机器内的温度及湿度上升,控制部40增大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使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实现与机器内的温度及湿度相适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次转印辊12Y、12C、12M将彩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并通过一次转印辊12K将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上。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将彩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双方切实地转印在纸张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随着机器内的温度及湿度上升,增大一次转印偏压及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随着机器内的温度或湿度的任意一个的上升,增大一次转印偏压以及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以下情况进行的说明,即通过对纸张传感器35检测到纸张S的下端部的时刻加上纸张S的下端部从纸张传感器35的检测位置移动到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上端部所耗的时间,来计算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时刻。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对纸张S的输送开始时刻加上纸张S的下端部从输送开始位置移动到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上端部所耗的时间,来计算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时刻。当计算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的时刻时,可以使用纸张传感器35的检测结果,也可以不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和一次转印偏压的控制(使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于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可以在对所有的纸张S打印图像时进行,也可以仅只在对厚纸或OHP纸张等韧性较强的纸张打印图像时进行。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一次、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优选在对具有200g/m2以上的每平方米重量的厚纸打印图像时应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本发明的结构应用于复合机1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复合机1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验>
下面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和比较例的控制,进行用于证实本发明的效果的实验。
(实验条件)
在常温常湿环境(温度23℃、湿度50%)、高温高湿环境(温度32.5℃、湿度80%)以及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湿度10%)下,进行对纸张S的第1面和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实验。在该实验中,使用具有中间转印带11的串联式的复合机1。在实验中使用的复合机1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的结构(参照图1、图2)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复合机1的线速度为109mm/sec。纸张S使用200g的厚纸。
(实验结果)
图6~图11表示各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在图6~图11中,写入“一次转印偏压(-μA)”栏的Y、C、M、K的各文字下的数字分别表示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值。写入“二次转印偏压(-μA)”栏的“接触时”的文字下的数字表示纸张S的下端部与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值。写入“二次转印偏压(-μA)”栏的“离开后”的文字下的数字表示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的值。写入“转印不良”栏的Y、C、M、K、Blue的各文字下的○或×表示目测确认针对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蓝色的调色剂图像是否发生转印不良的结果。另外,针对作为原色的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将100%全覆盖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上,针对作为二次色的蓝色,将100%全覆盖的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与100%全覆盖的青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合后的200%全覆盖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上。
在图6~图11中,比较例1是不进行当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并且不进行使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于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的例子。比较例2、3是进行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但不进行使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于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的例子。实施例是进行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并且进行使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于对一次转印辊12Y、12C、12M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控制的例子。另外,在实施例中,当纸张S的下部(从纸张S的下端部向上侧7mm的部分)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时降低二次转印偏压,当纸张S的下端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后将二次转印偏压切换为反极性。
如图6~图11所示,在全部的实验条件下,在比较例1~3中,全部或一部分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发生了转印不良。因此,在比较例1~3的控制下可知无法充分地抑制转印不良。对此,在全部的实验条件下,在实施例中针对任一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均不发生转印不良。因此,可知通过进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控制,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
另外,如图6、图7所示,当在纸张S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与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较,通过降低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
另外,如图6、图7所示,当在纸张S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与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较,通过降低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
另外,如图6、图8所示,随着机器内的温度以及湿度上升,通过增大一次转印偏压以及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能够切实地抑制转印不良。
如图6所示,当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优选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为7~10(-μA)。如图7所示,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当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优选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为6~9(-μA)。如图8、图9所示,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1、第2面的任一个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优选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为10~14(-μA)。如图10、图11所示,当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1、第2面的任意一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优选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为7~11(-μA)。当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超过上述各上限值时,彩色的调色剂图像会过度带电,而会导致进行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时发生转印不良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对一次转印辊12K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小于下述各下限值时,彩色或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方或双方的带电量不足,而会导致二次转印发生转印不良的问题。
另外,当在纸张S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如上所述,与在纸张S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较,纸张S更容易向右侧弯曲,因此在二次转印时容易发生放电。因此,当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与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相比较,优选降低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纸张S的下端部与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
例如,在常温常湿环境下,设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为55~70%,设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为30~50%。另外,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以及低温低湿环境下,设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为80~90%,设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为60~70%。
另外,在上述的数值例中,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高温高湿环境以及低温低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80~90%)大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1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分离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55~70%)。同样地,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高温高湿环境以及低温低湿环境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离开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60~70%)大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纸张S的第2面转印调色剂图像时离开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30~50%)。即,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高温高湿环境以及低温低湿环境下对纸张S转印图像时,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在纸张S上打印图像时相比,提高纸张S的下端部离开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纸张S的下端部与第1引导部件31的第1引导面33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图像承载体,其承载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体,其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接触;
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其将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
二次转印部件,其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
第1引导部件,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的上游侧,并将记录介质沿输送方向引导;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一次转印偏压和二次转印偏压,将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时,该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在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上,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时,该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在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上,
反转路径,其使记录介质的正反两面反转,以在在第1面上打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
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包含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和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该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的下游侧,
所述控制部使对所述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的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比对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的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大,并且当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离开所述第1引导部件时,降低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当在记录介质的第2面上打印图像时,与在记录介质的第1面上打印图像时相比较,所述控制部降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离开所述第1引导部件之后的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而且,所述控制部降低对所述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的所述一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随着机器内的温度或湿度的至少一方的上升,所述控制部增大所述一次转印偏压以及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的绝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将彩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
所述下游侧一次转印部件将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高温高湿环境以及低温低湿环境下对记录介质打印图像时,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对记录介质打印图像时相比较,所述控制部提高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离开所述第1引导部件之后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对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接触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1引导面,该第1引导面朝向远离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侧呈圆弧状弯曲,
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在与所述第1引导面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引导部件,所述第2引导部件以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夹着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对置设置,
在所述第2引导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2引导面,该第2引导面朝向接近所述输送路径侧呈圆弧状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引导面形成的圆弧的曲率比所述第1引导面形成的圆弧的曲率大。
CN201610438969.6A 2015-06-24 2016-06-17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64443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6906 2015-06-24
JP2015126906 2015-06-24
JP2016-051421 2016-03-15
JP2016051421A JP6451675B2 (ja) 2015-06-24 2016-03-1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44325A CN106444325A (zh) 2017-02-22
CN106444325B true CN106444325B (zh) 2019-03-15

Family

ID=57761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38969.6A Active CN106444325B (zh) 2015-06-24 2016-06-17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139217B1 (zh)
JP (1) JP6451675B2 (zh)
CN (1) CN1064443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05816A (ja) * 2017-12-15 2019-06-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4018A (ja) * 1994-06-10 1995-12-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4029667A (ja) * 2002-06-28 2004-01-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51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62382A (zh) * 2010-05-31 2011-11-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314136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GB2485029A (en) * 2010-10-20 2012-05-02 Canon Kk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paration techn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6759A (ja) * 2000-04-14 2001-10-2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481A (ja) * 2007-11-21 2009-06-11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99908A1 (en) * 2010-10-26 2012-04-2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device in the periphery of transfer position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16092B2 (ja) * 2014-05-21 2018-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4018A (ja) * 1994-06-10 1995-12-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4029667A (ja) * 2002-06-28 2004-01-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51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62382A (zh) * 2010-05-31 2011-11-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314136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GB2485029A (en) * 2010-10-20 2012-05-02 Canon Kk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paration techn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9217B1 (en) 2020-10-21
JP2017009996A (ja) 2017-01-12
CN106444325A (zh) 2017-02-22
EP3139217A1 (en) 2017-03-08
JP6451675B2 (ja)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214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05998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transfer roller
US2011031125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2013235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866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6444325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578707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79528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r controlling fixing and transfer members
US20080127493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fer unit
JP5089542B2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21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52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50338786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19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036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985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703239B1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a guide member with a recessed shape
US96842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ontroller which controls primary transfer bias and secondary transfer bias
JP2014177335A (ja) 記録媒体給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122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8894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482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47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5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8956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