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4185B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4185B
CN106414185B CN201580030231.XA CN201580030231A CN106414185B CN 106414185 B CN106414185 B CN 106414185B CN 201580030231 A CN201580030231 A CN 201580030231A CN 106414185 B CN106414185 B CN 106414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cushion pad
inflator
insertion hole
s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02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14185A (zh
Inventor
清水贵之
古泽望
小幡直志
大内崇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641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4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4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4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器启动后,从形成在缓冲垫上用来插入充气器的插孔处气体不易外漏的气囊装置。气囊装置(100)设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具备:袋状缓冲垫(108),其利用从圆筒型充气器(110)供给的气体膨胀展开;插孔(112),其形成在缓冲垫上且用来将充气器插入到缓冲垫内部;以及被覆部(120),其设在缓冲垫的内侧并覆盖插孔;其中被覆部具有:第1布(122),其设在与插孔重叠的位置上且形成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狭缝(126);第2布(124),其与第1布重叠而设,且在与插孔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在与狭缝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狭槽(128)。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且以在紧急情况下保护驾乘人员为目的膨胀展开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气囊装置是一种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启动的安全装置。例如,它具备袋状的缓冲垫。缓冲垫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气体膨胀展开并托住驾乘人员来进行保护。气囊根据设置位置和用途有多种种类。例如,已知有为了从侧面碰撞或由此引起的翻转即横倒中保护驾乘人员,从车辆座椅的侧部向驾乘人员的胳膊的下方膨胀展开的侧气囊装置等。
气囊装置的缓冲垫主要采用在气压的作用下膨胀展开的结构,作为气体的供给源具备被称为充气器的气体发生装置。充气器根据气囊的种类及其设置位置具有各种类型。例如,帘式气囊和侧气囊等,其主要使用圆筒型即筒型充气器。
充气器整体或其一部分插入到气囊的内部,严格来说,插入到其中的缓冲垫的内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侧气囊和圆筒型充气器的气囊装置。在侧气囊即缓冲垫上,设有用来插入充气器的插孔和止回阀。止回阀覆盖插孔而设置在缓冲垫的内部且具有大致形成为梯形的一对布片。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气囊装置中,在穿过插入孔而插入到缓冲垫内部的充气器启动后,形成止回阀的一对布片的上端侧在气体的风压作用下相互分离,由此容许气体的供给。而且,气压成为规定值以上时止回阀的一对布片的上端侧相互接近,由此来限制气体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31363号公告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由一对布片来形成止回阀,但一对布片只不过是在气压的作用下相互分离或接近而已。因此,采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的话,就会有因充气器启动时的气压变化而使止回阀变形,从形成在缓冲垫上用来插入充气器的插孔处有气体向外泄漏的可能性。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器启动后,从形成在缓冲垫上用来插入充气器的插孔处,气体不易向外泄漏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要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的结构为,该气囊装置设置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筒型的充气器;袋状缓冲垫,其利用从充气器供给的气体膨胀展开;插孔,其形成在缓冲垫上,且充气器穿过该插孔被插入到缓冲垫内部;以及,被覆部,其被设置在缓冲垫的内侧并覆盖插孔;其中,被覆部具有:第1布,其设置在与插孔重叠的位置上且形成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第1孔,以及,第2布,其与第1布重叠而设置,且在与插孔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在与第1孔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第2孔。
根据上述结构,在被覆部的第1布和第2布相互重叠的状态下,第1孔和第2孔横跨插孔。因此,穿过缓冲垫的插孔,将圆筒型的充气器插入到缓冲垫的内部时,充气器能够从插孔穿过第1孔和第2孔。而且,第1孔和第2孔,相对于相互的长边方向呈交叉方式重叠。因此,穿过了被覆部的充气器启动后,第1布和第2布作为止回阀来起作用,气体就难以穿过插孔向缓冲垫的外部泄漏。
上述第1孔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小于第2孔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即可。此时,作为一个例子,将第1布的第1孔设为狭缝,将第2布的第2孔设为狭槽例如长孔即可。这样设置的话,将圆筒型的充气器插入到缓冲垫的内部时,充气器能够扩张第1布的狭缝的同时穿过第2布的狭槽。
上述第2孔的短边方向的尺寸与充气器的直径大致相同即可。在此,向缓冲垫的内部插入圆筒型的充气器时,第1布的例如狭缝在充气器的螺柱的作用下被扩张。处于扩张状态下的第1布的狭缝被形成在覆盖第1布的第2布上的,与充气器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短边方向尺寸的例如狭槽压紧。因此,处于被扩张状态下的第1布的狭缝在第2布的狭槽的作用下,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因此,插入到缓冲垫内部的充气器与第1布的狭缝之间的间隙变小,由此能够减少充气器工作时的气体泄漏。
上述的第1布和第2布,在第1孔上沿第1孔的长边方向形成山折,从而朝向缓冲垫的内部伸出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将充气器插入到被覆部时,朝向第1布与第2布重叠形成山折的顶部压入充气器的顶端,这样一来,顶端就会容易穿过第1孔和第2孔。因此,能够较容易地向缓冲垫的内部插入充气器。
上述的第1布设置在缓冲垫的内侧,位于第2布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之间即可。这样一来,向缓冲垫的内部插入充气器后,充气器会首先穿过直接相面对的第1布的例如狭缝。此时,第1布的狭缝在充气器的主体和从主体突出的螺柱的作用下被扩张。接着,充气器穿过第2布的例如狭槽。此时,处于被扩张状态下的第1布的狭缝,在第2布的狭槽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状态。由此,已插入到缓冲垫内部的充气器和第1布的狭缝之间的间隙变小,从而能够减少充气器工作时的气体泄漏。
上述的至少第1布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与缓冲垫的内侧相接合即可。这样一来,第1布和第2布便会相互重叠,并能够在横跨插孔的状态下将被覆部设置在缓冲垫的内侧。
上述的第2布被设置在缓冲垫的内侧,位于第1布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之间即可。这样一来,向缓冲垫的内部插入充气器后,充气器便会首先穿过直接相面对的第2布的例如狭槽,接着,穿过第1布的例如狭缝。此时,第1布的狭缝,在充气器的主体和从主体突出的螺柱的作用下被扩张。但是,已被插入到缓冲垫内部的充气器与第1布的狭缝之间的间隙,被与第1布重叠的第2布所覆盖。因此,该间隙变小而能够减少充气器工作时的气体泄漏。
上述的至少第2布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相接合即可。这样一来,第1布和第2布便相互重叠,并能够在横跨插孔的状态下将被覆部设置在缓冲垫的内侧。
上述的第1布和第2布覆盖插孔而相互重叠从而形成止回阀即可,该止回阀是用于在充气器启动后限制气体向缓冲垫外部泄漏的。这样一来,由第1布和第2布形成止回阀,因此,能够减少插入到缓冲垫内部的充气器工作时,气体穿过插孔泄漏到缓冲垫的外部的现象。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当充气器工作时,气体不容易从缓冲垫的插孔处向外部泄漏的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图。
图2是详细例示图1的气囊装置的局部的图。
图3是例示图1的缓冲垫在缝制前的状态的图。
图4是例示图1的缓冲垫的被覆部的图。
图5是例示向图4的被覆部插入充气器的步骤的图。
图6是例示接着图5的插入充气器的步骤的图。
图7是例示比较例的气囊装置的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比较例之间的冲击器反作用力进行比较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及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示例,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对本发明没有限定作用。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实质上具有同一个功能、结构的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说明,此外,跟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将省略图示。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图。气囊装置100例如内置在车辆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内。气囊装置100设置在座椅靠背104的车辆外侧,且具备直立设置在车辆座椅102与车门106之间而膨胀展开的缓冲垫108,参照图2。
图2是详细例示图1的气囊装置100的局部的图。图2(a)是例示缓冲垫108展开后的状态。图2(b)是图2(a)的箭头A的视图,表示观察缓冲垫108内侧的状态。缓冲垫108通过以下方法形成为袋状:例如采用构成表里之面的共2张基布进行缝制的方法,或采用“一片式织物”(One-Piece Woven)进行纺织的方法等。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垫108由一张布料构成,其周边按照缝制线108a被缝制而形成为袋状。此外,气囊装置100具备充气器110。充气器110是一种气体发生装置,其结构为通过燃烧内部的气体发生剂来产生并供给气体。充气器110为圆筒型即筒形,且如图2(a)所示,向缓冲垫108的内部,穿过形成在缓冲垫108上的插孔112,将其一部分插入至中央附近从而进行安装。
如图2(b)所示,在向缓冲垫108的内侧插入的充气器110的顶端11Oa侧设有供气孔114。此外,在充气器110上设有从主体110b突出的螺柱116a、116b。充气器110在形成在缓冲垫上的孔部118a、118b上,通过该螺柱116a、116b被固定在例如车辆座椅104上,车辆座椅104参照图1。
图3是例示图1的缓冲垫108在缝制前的状态的图。如图3(a)所示,在缓冲垫108上形成有上述插孔112和孔部118a、118b。如图3(b)所示,气囊装置100具备被覆部120。被覆部120设置在缓冲垫108的内侧并覆盖插孔112。
图4是例示图1的缓冲垫108的被覆部120的图。如图4(a)所示,被覆部120包含第1布122和第2布124。在第1布122上形成有长边的第1孔即狭缝126。在第2布124上形成有长边的第2孔即狭槽128。
在此,图4(b)是表示对被覆部120投影了插孔112的区域130,并示意性地示出与该区域130重叠的第1布122和第2布124的位置关系。第1布122覆盖插孔112,并与缓冲垫的内侧直接相对面。第1布122的狭缝126设置在与插孔112重叠的位置上,沿一个方向较长地形成并横跨插孔112。
第2布124与第1布122重叠而设置,并通过第1布122与缓冲垫108的内侧相对面。即,第1布122位于第2布124与缓冲垫108的内侧之间。第2布124的狭槽128在与插孔122重叠的位置上,在与狭缝126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换言之,如图4(b)所示,穿过狭缝126的长边方向B和穿过狭槽128的长边方向C在区域130上交叉。此外,在图中,狭缝126、狭槽128相互的长边方向B、C在区域130内正交交叉,但是,不限于此,也可用正交以外的角度交叉。
此外,第2布124的狭槽128的、图4(a)所示的短边方向的尺寸L与上述充气器110的直径大致相同。此外,第1布122的狭缝126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小于狭槽128的短边方向的尺寸L。而且,第2布124包含图中所示的缝制线132a、132b、134a、134b。
如图4(c)所示,第1布122和第2布124重叠,首先,在狭缝126上沿狭缝126的长边方向,朝向缓冲垫108的内部伸出而形成山折,缓冲垫108参照图3(b)。接着,第1布122和第2布124在相互形成山折的状态下,按照缝制线132a、132b缝制。然后,例如在第2布124中,将狭槽12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136a、136b,按照缝制线134a、134b缝制在缓冲垫108的内侧。这样一来,被覆部120覆盖插孔112而设置在缓冲垫108的内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在被覆部120中,第1布122与缓冲垫108的内侧相对面,第2布124与第1布122重叠并覆盖插孔112,但不限于此。即,如图4(d)中所例示的被覆部120A,也可与被覆部120的设置相反地设定第1布122与第2布124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被覆部12OA上第2布124与缓冲垫108的内侧相对面,且第1布122与第2布124重叠并覆盖插孔112。即,第2布124位于第1布122与缓冲垫108的内侧之间。
采用图4(d)中所例示的被覆部12OA时,首先,第2布124覆盖上述插孔112,且第1布12 2与第2布124重叠相互形成山折并按照缝制线138a、138b缝制。接着,按照缝制线140a、140b将第1布122中的、狭缝126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142a、142b缝制在缓冲垫108的内侧。如上所述,能够在缓冲垫108的内侧设置被覆部120A从而覆盖插孔112。
以下,对在气囊装置100中穿过插孔112和被覆部120向缓冲垫108内部插入充气器1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例示向图4的被覆部120插入充气器110的步骤的图。图5(a)表示充气器110的顶端11Oa和螺柱116a穿过狭缝126的状态。图中使用箭头D来表示充气器110的插入方向。图5(b)是图5(a)的箭头E视图。
充气器110首先插入到上述插孔112后覆盖插孔112,并穿过与缓冲垫108直接相对面的第1布122的狭缝126。第1布122的狭缝126与具有和充气器110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短边方向的尺寸L的狭槽128的第2布124重叠,短边方向的尺寸L参照图4(a)。因此,如图5(a)和图5(b)所示,狭缝126能够伴随着充气器110的主体110b和从主体11Ob突出的螺柱116a的穿过而变形。因此,如图所示,第1布122的狭缝126在主体110b和螺柱116a的作用下扩张,能够使螺柱116a较容易地穿过。
在此,将充气器110插入到被覆部120时,朝向第1布122与第2布124重叠而形成山折的顶部144,压入充气器110的顶端110a即可。这样一来,充气器110的顶端110a就会容易穿过狭缝126和狭槽128,能够较容易地将充气器110插入到缓冲垫108的内部。
图6是例示接着图5的插入充气器110的步骤的图。图6(a)表示接着图5(a)充气器110的螺柱116b穿过狭缝126后的状态。图6(b)是图6(a)的箭头F视图。
接着图5(a),充气器110的螺柱116a、116b穿过第1布122的狭缝126后,如图6(a)和图6(b)所示,狭缝126被第2布124的狭槽128压紧。因此,图5(a)和图5(b)中的处于扩张状态的第1布122的狭缝126,在第2布124的狭槽128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状态。因此,如图6(b)所示,充气器110与第1布122的狭缝126之间的间隙146变小,由此能够减少充气器110工作时的气体泄漏。
此外,对在气囊装置100中,穿过插孔112和图4(d)中所例示的被覆部120A,向缓冲垫108的内部插入充气器110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充气器110首先穿过直接相对面的第2布124的狭槽128,继而穿过第1布122的狭缝126。此时,第1布122的狭缝126在充气器110的主体110b和螺柱116a、116b的作用下扩张。但是,已被插入到缓冲垫108内部的充气器110与第1布122的狭缝126之间的间隙,被与第1布122重叠的第2布124所覆盖。因此,即使在将被覆部120A设置在缓冲垫108的内侧的情况下,上述的间隙也会变小,由此能够减少充气器110工作时的气体泄漏。
与此相对,如图6(c)所示,在仅用第1布122形成的作为比较例的被覆部120B中,第1布122的狭缝126不会被第2布124的狭槽128压紧。因此,在被覆部120B中充气器110与第1布122的狭缝126之间的间隙146A会变大,充气器110工作时会产生气体泄漏。
图7是例示比较例的气囊装置200的图。图7(a)是表示气囊装置200的缓冲垫202的图。图7(b)是表示将充气器110插入到缓冲垫202后的状态的图。
气囊装置200,在缓冲垫202上没有形成上述被覆部120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00不同。如图7(a)所示,在缓冲垫202上形成有充气器110的插孔204和供螺柱116a穿过的孔部206。此外,可追加供螺柱116b穿过缓冲垫202的其他孔部,将充气器110从插孔204插入到内部之后使螺柱116a、116b穿过孔部。
在比较例的气囊装置200中,在充气器110启动后缓冲垫202在展开的初期会出现摇晃,与此同时,按着图7(b)中的折线202b所示折起来。之后,缓冲垫202显示出随着展开而伸长的同时弯折的动作。在这样的动作,特别是在缓冲垫202的摇晃和伸长的作用下,在充气器110与插孔204之间会出现如图7(b)所示的较大的间隙208,从而容易产生气体泄漏。
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比较例之间的冲击器反作用力进行比较的图表。在图8(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冲击器反作用力。图8(b)表示图8(a)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器反作用力的平均值和比较例的冲击器反作用力的平均值。此外,作为比较例使用了如图7中所例示的气囊装置200的、没有形成上述被覆部120的气囊装置。
在此,对从充气器110的插孔112的气体泄漏没有直接进行测定,而是测定了使冲击器与缓冲垫108相碰撞时的冲击器反作用力。冲击器反作用力采用了冲击器夹着缓冲垫108与墙面等物件相接触时的发生所谓的托底(bottoming)现象之前的反作用力。此外,可估计气体泄漏较多的话缓冲垫108内的压力会减少,因此,可通过使用冲击器反作用力来间接地比较气体泄漏。
在图8(a)中,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样本和第2样本的图表,以及作为比较例的第3样本、第4样本和第5样本的图表。通过比较这些图表,能够发现:如图8(a)所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比较例相比,其冲击器反作用力较大。其原因在于,形成被覆部120的第1布122和第2布124相互重叠并覆盖插孔112,由此,在充气器110启动后就形成了止回阀,以限制气体向缓冲垫108的外部泄漏。
而且,在气囊装置100中,不是通过插孔112而是通过第1布122和第2布124来缩小与充气器110之间的间隙146。因此,在气囊装置100中,即使因缓冲垫108展开时的摇晃和伸长而在插孔112上产生间隙208,参照图7(b),也能够通过作为止回阀起作用的被覆部120减少气体泄漏。
其结果如图8(b)所示,能够确认:相对于比较例的冲击器反作用力的平均值,本发明的冲击器反作用力的平均值提高了约400[N]。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覆部120的第1布122和第2布124相互重叠的状态下,狭缝126和狭槽128横跨插孔112。因此,穿过插孔112向缓冲垫108的内部插入充气器110时,充气器110便能够从插孔110穿过狭缝126和狭槽128。而且,狭缝126和狭槽128相互重叠并与相互的长边方向交叉。因此,穿过被覆部120的充气器110启动后,第1布122和第2布124作为止回阀起作用,使气体不容易穿过插孔110向缓冲垫108的外部泄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气囊装置例示了侧气囊,但不限于此,为了从侧面碰撞或由此引起的翻转即横倒中保护驾乘人员,也可采用从壁部的顶棚附近沿侧车窗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此外,气囊装置为帘式气囊时,在导入气体的管道部分上形成孔并向该孔插入充气器即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涉及的例子。只要是本行业技术人员,能够在专利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及修正例,这些示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适用于汽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除了汽车以外,也可适用于航空器和船舶等,并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设置在车辆上且以在紧急情况下保护驾乘人员为目的膨胀展开的气囊装置上。
符号说明
100…气囊装置
102…车辆座椅
104…座椅靠背
106…车门
108…缓冲垫
108a、132a、132b、134a、134b、138a、138b、140a、140b…缝制线
110…充气器
11Oa…顶端
11Ob…主体
112…插孔
114…供气孔
116a、116b…螺柱
118a、118b…孔部
120…被覆部
122…第1布
124…第2布
126…狭缝
128…狭槽
130…区域
136a、136b、142a、142b…端部
144…顶部
146、146A…间隙

Claims (7)

1.一种气囊装置,其设置在车辆上,
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型的充气器;
袋状缓冲垫,其利用从所述充气器供给的气体膨胀展开;
插孔,其形成在所述缓冲垫上,所述充气器具有螺柱并且穿过该插孔被插入到所述缓冲垫内部;以及,
被覆部,其设置在所述缓冲垫的内侧并覆盖所述插孔;
其中所述被覆部具有:
第1布,其设置在与所述插孔重叠的位置上且形成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狭缝,以及,
第2布,其与第1布重叠设置,且在与所述插孔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在与所述狭缝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狭槽,其中
所述狭缝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狭槽的短边方向的尺寸;
并且第1布和第2布,在所述狭缝上沿所述狭缝的长边方向形成山折,从而朝向所述缓冲垫的内部伸出,
其中所述第1布的狭缝的数量和所述第2布的狭槽的数量均为一个,并且所述狭缝的长边方向与所述狭槽的长边方向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狭槽的短边方向的尺寸与所述充气器的直径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布设置在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位于第2布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第1布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相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2布设置在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位于第1布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第2布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相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布和第2布相互重叠而覆盖所述插孔从而形成止回阀,该止回阀用于在所述充气器启动后限制气体向所述缓冲垫外部泄漏。
CN201580030231.XA 2014-07-09 2015-04-14 气囊装置 Active CN106414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0993 2014-07-09
JP2014140993 2014-07-09
PCT/JP2015/061442 WO2016006296A1 (ja) 2014-07-09 2015-04-14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4185A CN106414185A (zh) 2017-02-15
CN106414185B true CN106414185B (zh) 2020-12-18

Family

ID=55063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0231.XA Active CN106414185B (zh) 2014-07-09 2015-04-14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81627B2 (zh)
EP (1) EP3168091B1 (zh)
JP (1) JP6227779B2 (zh)
CN (1) CN106414185B (zh)
WO (1) WO20160062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20005253A (es) 2017-11-21 2020-11-09 Vestergaard S A R L Bolsa hermetica, insecticida, para almacenar alimentos, uso de esta y un metodo para su produccion.
US11325553B2 (en) * 2018-03-13 2022-05-10 Ts Tech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JP7394221B2 (ja) 2020-06-02 2023-12-07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989A (zh) * 2003-09-09 2005-03-16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配件
CN1769102A (zh) * 2004-09-08 2006-05-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US20100038889A1 (en) * 2007-04-19 2010-02-18 Takata-Petri Ag Airba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airbag module
JP2010149690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1685A (en) * 1997-02-20 1998-08-11 Alliedsignal Inc. Three-chambered side impact air bag
US6543803B1 (en) * 1999-07-16 2003-04-08 Ts Tech Co., Ltd. Air bag apparatus
DE102005042313B4 (de) 2004-09-08 2015-12-31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gerät und Airbagfaltverfahren
ES2354926T3 (es) * 2006-10-11 2011-03-21 Key Safety Systems, Inc. Módulo de airbag lateral.
JP5549577B2 (ja) 2010-12-21 2014-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60929B2 (ja) * 2011-10-07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08587B2 (en) * 2013-10-08 2015-08-18 Autoliv Asp, Inc. 3-layer “C” shaped side airbag
JP6217447B2 (ja) * 2014-02-24 2017-10-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989A (zh) * 2003-09-09 2005-03-16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配件
CN1769102A (zh) * 2004-09-08 2006-05-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US20100038889A1 (en) * 2007-04-19 2010-02-18 Takata-Petri Ag Airba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airbag module
JP2010149690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1627B2 (en) 2018-05-29
CN106414185A (zh) 2017-02-15
EP3168091A1 (en) 2017-05-17
EP3168091A4 (en) 2017-12-27
WO2016006296A1 (ja) 2016-01-14
JPWO2016006296A1 (ja) 2017-04-27
JP6227779B2 (ja) 2017-11-08
US20170158156A1 (en) 2017-06-08
EP3168091B1 (en) 2018-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04287B2 (en) Side air bag device
WO2013061935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284858A1 (en) Side airbag,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 vehicle seat
US20070284859A1 (en) Side airbag,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 vehicle seat
JP598095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40367948A1 (en) Curtain airbag
CN106414185B (zh) 气囊装置
KR20130045058A (ko) 자동차용 무릎 에어백
JP645440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54577A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構造
JP518793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2091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11420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1682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631056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67529A1 (en) Side airbag,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 vehicle seat
JP2015168335A (ja) エアバッグ
JP6111054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203258A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収納方法及び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0044793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8423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9497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1579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EP4328096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6992466B2 (ja) 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