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8952A -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8952A
CN106328952A CN201510340520.1A CN201510340520A CN106328952A CN 106328952 A CN106328952 A CN 106328952A CN 201510340520 A CN201510340520 A CN 201510340520A CN 106328952 A CN106328952 A CN 106328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aterial
coo
lithium electrode
zno
lith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05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英杰
姜健准
张明森
薛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51034052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28952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28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89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3Selection of materials containing carbon or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s conductive part, e.g. graphite, carbon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电极材料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该锂电极材料由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以及包覆在该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上的碳材料组成,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50-95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5-50重量%;以及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为一维复合ZnO/CoO纳米管阵列。该锂电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从而能够提高电流效率,在充放电过程中,防止由于体积膨胀和收缩造成的电极断裂现象;以及由于多孔碳材料的包覆,可以阻止电解质对电极材料的侵蚀,提高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另外,采用两步水热合成模板法,简单高效。

Description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电极材料制备领域,涉及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维复合纳米管阵列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一维复合纳米管阵列锂电极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电池组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清洁能源的重视,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储能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稳定的充放电循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一方面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在锂的嵌入与脱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体积变化,并进而影响其充放电的循环稳定性与使用寿命。从锂电极材料的储锂机制看可以将电极材料分为三类,其中,碳材料为嵌入式电极材料,单晶硅等为合金式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属于价态转变材料。
目前,石墨化的碳材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属于嵌入式电极材料。其中,石墨化碳材料的片层状结构使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较小的体积变化,从而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和较低的工作电压。然而,由于石墨的六圆环结构,Li/C=1/6的化学计量配比,使其储锂容量较低(理论储锂容量372mAh/g)。
相比之下,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储锂容量成为更具潜力的锂电极材料。其中,钴的氧化物,常见的是Co3O4和CoO,由于其接近700mAh g-1的理论储锂容量,常被用作锂离子电极材料。此外,Zn氧化物氧化锌(ZnO)也具有储锂能力。Keon Tae Park等人展开了ZnO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ZnO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研究表明,钴的氧化物与被部分Zn替代的钴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锂电性能,可以用作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基于我们先前的研究,利用氧化锌模板法成功制备了ZnO/CoOx复合纳米管阵列结构并作为电极的负极材料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中。结果表明,其具有优良的锂电性能。
然而,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由于块状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容易产生应力导致电极破裂,使其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因此,直接生长在电极表面的一维纳米线、纳米管或者核壳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由于体积变化导致的性能衰减。此外,由于锂电池电解质LiPF6易产生HF,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池表面的活性位与HF反应,一方面逐渐腐蚀电极,另一方面会在表面逐渐生成一层固态电解质界面层,阻碍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从而降低电池效率和寿命。
基于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如果将其与一维过渡金属氧化物如ZnO/CoOx纳米线或纳米管进行包覆复合,利用二者的相互协调和互补作用将可以表现出更加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和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碳材料包覆,可以减弱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腐蚀和惰性固态电解质界面层的形成,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然而目前报道的C包覆的合成方法比如化学沉积法以及溶剂热法,成本高且流程复杂。
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碳包覆的一维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合成方法还有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时,由于块状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容易产生应力导致电极破裂,使其电池循环性能较差的缺陷,以及为了克服由于锂电池电解质LiPF6易产生HF,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池表面的活性位与HF反应,一方面逐渐腐蚀电极,另一方面会在表面逐渐生成一层固态电解质界面层,阻碍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从而降低电池效率和寿命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极材料,其中,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50-95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5-50重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锂电极材料的制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碳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配制成溶液;
(2)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与步骤(1)配制的溶液接触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进而在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表面合成Co-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和/或Zn-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以及
(3)将经步骤(2)后所得产物高温焙烧。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锂电极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锂电极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电池组装中的应用。
本发明利用一维纳米管阵列的金属氧化物ZnO/CoO,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该一维结构的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可以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从而能够提高电流效率,在充放电过程中,防止由于体积膨胀和收缩造成的电极断裂现象;以及该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由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以及包覆在该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上的碳材料组成,利用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传导性能,可以阻止电解质对电极材料的侵蚀,提高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提高电化学性能;另外,本发明利用了简单的模板法,通过在材料表面原位合成MOF并将其热解得到碳包覆的合成方法。相比文献中报道的通过化学气相沉积以及表面修饰的溶剂热等合成方法,本发明的方法简单高效,操作便捷;另外,由于是原位合成,形貌可控且节省原料,降低了反应材料的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标记为ZnO/CoO@C-1的锂电极材料的SEM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标记为ZnO/CoO@C-2的锂电极材料的SEM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标记为ZnO/CoO@C-2的锂电极材料的透射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电极材料,其中,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50-95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5-50重量%。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60-9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10-40重量%。
根据本发明,所述锂电极材料为中空管状,且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可以为3-10微米,外径可以为0.2-1.5微米,内径可以为0.1-1.2微米;优选地,该复合ZnO/CoO纳米管的长度为3-6微米,外径为0.5-1.2微米,内径为0.3-1微米;更优选地,该复合ZnO/CoO纳米管的长度为4-6微米,外径为1微米,内径为0.8微米。
根据本发明,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铜片基底上合成出ZnO纳米线阵列;以及
(2)将经步骤(1)后得到的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与硝酸钴溶液接触进行第一水热合成反应。
根据本发明,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可以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根据本发明,在铜片基底上合成出ZnO纳米线阵列,其中,该合成方法没有具体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水热合成方法,具体地,基底可以选用直径为0.8-1.2cm的铜片,优选地,基底选用直径为1cm的铜片,然后将浓度为0.05-0.5M的ZnO溶液与铜片接触,转移至聚四氟水热釜中,在温度为85-105℃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1-6小时,从而获得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
根据本发明,将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与硝酸钴溶液接触进行第一水热合成反应;其中,所述硝酸钴溶液的浓度可以为0.1M-0.2M,优选为0.1M-0.15M;所述第一水热合成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可以为85-105℃,时间可以为1-6小时,优选地,温度为90-100℃,时间可以为2-4小时,更优选地,温度为94-96℃,时间可以为2-3小时;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硝酸钴的溶液浓度、第一水热合成反应温度、第一水热合成反应时间,最终可以达到控制ZnO纳米线阵列形貌的目的。另外,在将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与硝酸钴溶液接触时,优选地,将铜片长有ZnO的一面向下斜插入硝酸钴溶液中,且待所述第一水热合成反应后,取出,晾干,以备后续使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锂电极材料的制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碳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配制成溶液;
(2)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与步骤(1)配制的溶液接触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进而在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表面合成Co-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和/或Zn-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以及
(3)将经步骤(2)后所得产物高温焙烧。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1)中,所述碳源可以为含有羧基的刚性有机配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碳源为二甲基咪唑(2-methylididazole,分子式C4H6N2)、对苯二甲酸和均苯三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所述碳源为二甲基咪唑。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可以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子式C3H7NO)、乙醇和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乙醇。
具体地,在本发明中,将二甲基咪唑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乙醇中配制成溶液,可以将0.2-0.8g的二甲基咪唑溶解于20-30ml的DMF或乙醇或二者混合溶液中。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2)中,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与步骤(1)中的溶液接触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其中,所述第二水热合成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80℃,时间为10-60小时,优选地,温度为60-70℃,时间为12-50小时,更优选地,温度为60-70℃,时间为24-48小时。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二甲基咪唑的DMF和/或乙醇的溶液浓度、第二水热合成反应温度、第二水热合成反应时间,最终可以在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表面合成Co-MOF和/或Zn-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s,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另外,在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与步骤(1)中的溶液接触时,优选地,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向下斜插入二甲基咪唑的DMF和/或乙醇的溶液中,密封,超声10分钟后,再移置烘箱中进行水热合成反应,且待所述第二水热合成反应后,将铜片取出,用乙醇溶液冲洗后,放置室温,晾干,以备后续使用。
根据本发明,其中,在步骤(3)中,所述高温焙烧的条件包括:在氮气气氛或者氩气气氛下,升温速率可以为2℃/分钟至10℃/分钟,温度可以为400-600℃,时间可以为1-3小时;优选地,升温速率为2℃/分钟至5℃/分钟,温度为400-600℃,时间为1-3小时;更优选地,升温速率为2℃/分钟至3℃/分钟,温度为400-600℃,时间为1-3小时。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锂电极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锂电极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电池组装中的应用。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测试在具有程序控制的电化学测试设备中进行(深圳永兴业Neware电池测试系统);手套箱购自德国M.Braun公司型号为UNLAB。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一步:合成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1纳米管阵列
按照成熟的水热合成法,选用直径为1cm的铜片作为基地,然后将浓度为0.08M的ZnO溶液与铜片接触,转移至聚四氟水热釜中,在温度为95℃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6时,从而获得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配置0.15M硝酸钴溶液30ml并转移至聚四氟水热釜中,将铜片长有ZnO的一面向下斜插入硝酸钴溶液中,在温度为95℃下进行第一水热反应2小时,取出,晾干;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1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第二步:合成ZnO/CoO@MOF
将0.2g二甲基咪唑(2-methylimidazole)溶于25mlDMF溶液中,放入聚四氟水热釜中,将第一步合成的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1纳米管阵列斜插入溶液中,密封,超声10分钟后置于70℃烘箱中,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48小时,将铜片取出,放置室温,用乙醇溶液冲洗后,晾干;结果在ZnO/CoO表面合成Co-MOF(标记为ZIF-67)和Zn-MOF(标记为ZIF-8);
第三步:合成ZnO/CoO@C-1
将上述产品置于管式炉中,以5℃/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在氮气气氛下热解2小时。
结果得到标记为ZnO/CoO@C-1的锂电极材料,如图1的SEM所示,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6微米,外径为1微米,内径为0.5微米;以及
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8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20重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一步:合成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2纳米管阵列
按照成熟的水热合成法,选用直径为1cm的铜片作为基地,然后将浓度为0.1M的ZnO溶液与铜片接触,转移至聚四氟水热釜中,在温度为95℃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4小时,从而获得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配置0.1M硝酸钴溶液30ml并转移至聚四氟水热釜中,将铜片长有ZnO的一面向下斜插入硝酸钴溶液中,在温度为95℃下进行第一水热合成反应2小时。取出,晾干;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2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第二步:合成ZnO/CoO@MOF
将0.8g二甲基咪唑(2-methylimidazole)溶于25ml乙醇中,放入聚四氟水热釜中,将第一步合成的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2纳米管阵列斜插入溶液中,密封,超声10分钟后置于70℃烘箱中,进行第二水热反应24小时,将铜片取出,放置室温,用乙醇溶液冲洗后,晾干;结果在ZnO/CoO表面合成Co-MOF(标记为ZIF-67)和Zn-MOF(标记为ZIF-8)。
第三步:合成ZnO/CoO@C-2
将上述产品置于管式炉中,以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在氮气气氛下热解2小时。
结果得到标记为ZnO/CoO@C-2的锂电极材料,如图2的SEM和图3的透射电镜图可以看出,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5微米,外径为1.2微米,内径为0.5微米;以及
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7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30重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电极材料,不同之处在于,将硝酸钴溶液的浓度替换为0.2M,以及在温度为90℃下进行第一水热合成反应2小时;
结果得到标记为ZnO/CoO@C-3的锂电极材料,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5微米,外径为1.5微米,内径为0.8微米;以及
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6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40重量%;以及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电极材料,不同之处在于,在温度为80℃下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2小时;
结果得到标记为ZnO/CoO@C-4的锂电极材料,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5微米,外径为1.4微米,内径为1微米;以及
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6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40重量%;以及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对比例1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电极材料,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碳包覆方法,具体地,以C3H8-Ar为气源,1000℃,条件下,在一维ZnO/CoO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热解碳。
结果得到标记为ZnO/CoO@C-D1的锂电极材料,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5微米,外径为1.5微米,内径为0.5微米;以及
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7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30重量%;以及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为一维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纳米管阵列。
应用实施例1
电池组装:首先,将长有标记为ZnO/CoO@C-1复合金属氧化物的锂电极材料的铜片电极放入真空干燥箱,80℃下真空干燥半小时。将干燥好的电极片立即转移到充满氩气保护气氛的手套箱中装配电池,湿度和氧含量低于1ppm。金属锂片做为对电极,电解液为1M LiPF6/EC:DMC(1:1,体积比)。电池的组装在的手套箱中完成。采用Whatman公司的隔膜将两个电极分隔开。将ZnO/CoOx@C复合材料作为电池负极,组装成3020型CoO-ZnO/Li扣式电池。
充放电测试: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测试在具有程序控制的电化学测试设备中进行,设置为恒流充放电的形式,采用的电流密度为设定值,充放电截止电压范围设置为0.005V~3.0V。充放电电流分别采用50mA g-1和100mA g-1。
结果表明,样品的储锂容量均达到1000mAh g-1。
从以上实施例1-4和对比例1以及应用实施例1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利用一维纳米管阵列的金属氧化物ZnO/CoO,水热法一步合成了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该一维结构的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可以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从而能够提高电流效率,在充放电过程中,防止由于体积膨胀和收缩造成的电极断裂现象;以及该ZnO/CoO@C复合纳米管阵列的锂电极材料由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以及包覆在该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上的碳材料组成,由于多孔碳材料的包覆,可以阻止电解质对电极材料的侵蚀,提高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另外,采用两步水热合成模板法,简单高效。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锂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该锂电极材料含有碳材料和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所述碳材料对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形成包覆,且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50-95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5-50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极材料,其中,以所述锂电极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含量为60-90重量%,所述碳材料的含量为10-4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电极材料,其中,所述锂电极材料为中空管状,且该锂电极材料的长度为3-10微米,外径为0.2-1.5微米,内径为0.1-1.2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极材料,其中,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铜片基底上合成出ZnO纳米线阵列;以及
(2)将经步骤(1)后得到的长有ZnO纳米线阵列的铜片与硝酸钴溶液接触进行第一水热合成反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电极材料,其中,所述硝酸钴溶液的浓度为0.1M-0.2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电极材料,其中,在步骤(2)中,所述第一水热合成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85-105℃,时间为1-6小时。
7.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极材料的制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碳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配制成溶液;
(2)将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与步骤(1)配制的溶液接触进行第二水热合成反应,进而在所述复合金属氧化物ZnO/CoO的表面合成Co-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和/或Zn-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以及
(3)将经步骤(2)后所得产物高温焙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所述碳源为含有羧基的刚性有机配体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二甲基咪唑、对苯二甲酸和均苯三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所述溶液的浓度为0.05-0.5M。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2)中,所述第二水热合成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80℃,时间为10-60小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3)中,所述高温焙烧的条件包括:升温速率为2℃/分钟至10℃/分钟,温度为400-600℃,时间为1-3小时。
13.权利要求7-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锂电极材料。
14.权利要求1-6和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极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电池组装中的应用。
CN201510340520.1A 2015-06-18 2015-06-18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063289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40520.1A CN106328952A (zh) 2015-06-18 2015-06-18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40520.1A CN106328952A (zh) 2015-06-18 2015-06-18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8952A true CN106328952A (zh) 2017-01-11

Family

ID=57732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0520.1A Pending CN106328952A (zh) 2015-06-18 2015-06-18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895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0961A (zh) * 2017-04-06 2017-09-15 华南师范大学 碳氮掺杂三元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316987A (zh) * 2017-05-04 2017-11-0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氧化物纳米线/ZIF系MOFs糖葫芦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65854A (zh) * 2018-07-09 2018-12-21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纳米碳包覆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0112002A (zh) * 2018-02-01 2019-08-09 南京理工大学 ZnO-CoO@NC介孔微米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097484A (zh) * 2021-04-01 2021-07-09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碳包覆类三明治结构SnSe/r-GO@C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15453A1 (en) * 2011-11-03 2013-05-09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ybrid nanostructure, a method for forming the hybrid nanostructure, and an electrod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the hybrid nanostructures
CN104465123A (zh) * 2014-12-02 2015-03-25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C@MnO2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15061383A1 (en) * 2013-10-22 2015-04-30 Cornell University Nanostructures for lithium air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15453A1 (en) * 2011-11-03 2013-05-09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ybrid nanostructure, a method for forming the hybrid nanostructure, and an electrod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the hybrid nanostructures
WO2015061383A1 (en) * 2013-10-22 2015-04-30 Cornell University Nanostructures for lithium air batteries
CN104465123A (zh) * 2014-12-02 2015-03-25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C@MnO2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UANHUA ZHANG等: "High-Performance and Ultra-St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Based on MOF-Derived ZnO@ZnO Quantum Dots/C Core–Shell Nanorod Arrays on a Carbon Cloth Anode", 《ADV. MATER.》 *
LIANJUN LIU等: "ZnO-CoO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3D Po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ELECTROCHIMICA ACTA》 *
YINGJIE FENG等: "Tailoring CoO–ZnO nanorod and nanotube arrays for Li-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J. MATER. CHEM. A》 *
ZHAO WU等: "Fabric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lower-like ZnO-CoO-C nanowall arrays as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0961A (zh) * 2017-04-06 2017-09-15 华南师范大学 碳氮掺杂三元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170961B (zh) * 2017-04-06 2020-04-07 华南师范大学 碳氮掺杂三元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316987A (zh) * 2017-05-04 2017-11-0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氧化物纳米线/ZIF系MOFs糖葫芦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12002A (zh) * 2018-02-01 2019-08-09 南京理工大学 ZnO-CoO@NC介孔微米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112002B (zh) * 2018-02-01 2020-12-04 南京理工大学 ZnO-CoO@NC介孔微米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065854A (zh) * 2018-07-09 2018-12-21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纳米碳包覆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3097484A (zh) * 2021-04-01 2021-07-09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碳包覆类三明治结构SnSe/r-GO@C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5116B (zh) 纳米多孔金属氧化物/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394305B (zh) 一种泡沫铜氧化物/铜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04199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用生物质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022266B (zh) 一种硅基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28952A (zh) 一种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732170B (zh) 一种高效锂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负极的应用
CN109755545A (zh) 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电池正极材料、锂硫电池及其应用
CN106505194A (zh) 改性钴酸锂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其化成方法
CN106450116A (zh) 新型锂离子电池用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隔膜
CN106410153B (zh) 一种氮化钛包覆钛酸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681091A (zh) 一种锂硫电池功能化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36315A (zh) 一种包覆改性的锂离子电池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885985B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储能装置及电化学储能装置的预金属化方法
CN105762363B (zh) 一种基于zif配合物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609761B (zh) 一种CuCl/Cu复合材料的应用
CN109704302A (zh) 一种磷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和在锂硫电池用涂层隔膜中的应用
CN106252624A (zh) 锂电池负极用多孔二氧化钛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94090A1 (zh) 离子选择性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82047A (zh) 二维碳化物晶体基Zif-67衍生氧化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807015B (zh) 一种电化学电容器电极片的原位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728261A (zh) 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98303A (zh) 一种电子导电材料及其制备和在锂硫电池涂层隔膜中的应用
CN109286013A (zh) 一种包覆聚酰胺有机物层的锂离子电池高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包覆改性方法和应用
CN108963326A (zh) 一种高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凝胶态电解质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03768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板及其改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