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68703B -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68703B
CN106268703B CN201610958196.4A CN201610958196A CN106268703B CN 106268703 B CN106268703 B CN 106268703B CN 201610958196 A CN201610958196 A CN 201610958196A CN 106268703 B CN106268703 B CN 106268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na
solution
polyvinyl alcohol
pva
dna immun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581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68703A (zh
Inventor
董凡
黄杰辉
杜鸿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68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8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68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8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6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chang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arget cells by binding them to added particles to facilitate their subsequent separation from other cells, e.g. immunoaffin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87Chemical treatment
    • A61M1/3689Chemical treatment by biological ce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12Blood circulatory syste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DNA免疫吸附剂包括吸附剂载体,吸附剂载体上负载有DNA,DNA免疫吸附剂还包括交联聚乙烯醇膜,交联聚乙烯醇膜与DNA混合形成对吸附剂的包膜作用。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执行步骤A或步骤B;步骤A为先交联再包膜,而步骤B为先包膜再交联。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对SLE病人血浆中的抗双链DNA抗体的吸附性能,在总体上要优于采用火棉胶包膜制备成的DNA免疫吸附剂。

Description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液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交联聚乙烯醇(PVA)与DNA混合包膜的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这种DNA免疫吸附剂对ds-DNA有特异性吸附性。
背景技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机体免疫调节障碍及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多方面研究证实,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性正相关。特别是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而造成SLE患者的肾损伤。
免疫吸附(IA)疗法是一种公认的对SLE疾病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该方法的特异性吸附对正常血浆成分的影响较小,吸附效率高而不良反应较小,避免了输血反应及各种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上述优点使得IA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在SLE的临床治疗模式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其中,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一种使用DNA作为吸附大分子的新兴疗法,这种疗法利用DNA对SLE患者血液中的致病性抗ds-DNA抗体产生特异识别作用,通过血液灌流清除患者血液中的致病物质。美国的Terman DS等人(Lancet,1979,2(8147):824-7)首次使用活性炭载体,采用火棉胶包埋DNA而制成吸附剂,成功开创了DNA吸附剂治疗SLE的先河。1987年,Jones和Frank R在欧洲专利申请号EP0272792A1的文件中对此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从而推动了此方法在临床方法的应用。本申请人依据专利ZL99800883.4生产的DNA免疫吸附柱,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销售,临床数据显示,这种DNA免疫吸附柱对SLE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吸附剂以高分子聚合形成的三元共聚超大孔树脂为原料,进行炭化、活化后得到碳化树脂载体,然后通过火棉胶包膜方法固定DNA,从而实现对抗ds-DNA抗体的有效吸附。南开大学在申请号为CN98102355.X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碳化树脂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案从苯乙烯、二乙烯苯和丙烯腈开始,通过合成三元共聚超大孔树脂,高温下碳化得到碳化树脂,经过酸、碱、乙醇处理后烘干,利用火棉胶包膜法,将小牛胸腺DNA固定于碳化树脂表面,得到DNA免疫吸附剂,其可以直接用于血液灌流治疗SLE。
可见,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火棉胶包膜DNA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然而,由于火棉胶溶液与DNA溶液在混合时为两相,需要通过搅拌使其分散均匀,这种过程在工艺的实现和控制上比较复杂。另外,这种方法还存在的问题是混合不均而容易导致最终产品的成膜的厚度不均一,这会影响产品的良品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DNA免疫吸附剂采用火棉胶的包膜的厚度不均一以及吸附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DNA免疫吸附剂。
针对现有技术中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易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包括吸附剂载体,吸附剂载体上负载有DNA,DNA免疫吸附剂还包括交联聚乙烯醇膜,交联聚乙烯醇膜对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
如图1所示的聚乙烯醇(PVA)是聚醋酸乙烯酯水解的产物,其是一种无毒、无味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成膜性。PVA的形状有片状、絮状或粉末状三种固体,它的分子结构比较规整,具有一定的结晶度,是一种半结晶性聚合物。由于PVA分子链内含有大量的羟基,因此分子内和分子间都很容易形成氢键,而大量的氢键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反应性。由于PVA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其可作为载药膜用于口腔及表皮创面,也可用于口服制剂,PVA凝胶则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高弹性模量和高机械强度)及生物相溶性,因此在药物控制释放方面有所应用。目前,PVA通过戊二醛交联制备成载药微球而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方法已经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由于PVA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因此其在水溶液中具有一定的溶胀性,但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一般需要对PVA的溶胀性进行改性。其中,交联是PVA改性最常用的方法,由于PVA链中的羟基比较活泼,容易与含有羧基、醛基、羟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反应而在分子间形成共价键,反应生成交联网络状结构,从而减小膜在水中的溶胀度。因此,本发明使用交联的PVA对吸附剂载体进行包膜,通过交联作用降低了PVA的溶胀性能,使交联的PVA在吸附剂载体表面形成稳定的膜片,而交联PVA膜可以增强DNA在吸附剂载体上固定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DNA对抗双链DNA抗体的吸附性能。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具有的优异性能,在实施例部分,把本发明的DNA免疫吸附剂与传统的火棉胶包膜经过对比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交联PVA包膜的本发明的DNA免疫吸附剂的性能优于传统火棉胶包膜的对照样。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交联聚乙烯醇膜的理论交联度为10%至30%。
作为亲水性的聚合物,PVA膜在水中会逐渐溶胀或溶解,因此需要通过交联作用降低其溶解性能,以提高其机械强度,增强膜的稳定性。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交联度不同的交联PVA-DNA膜(由于DNA是负载在吸附剂载体上的,而交联PVA膜对吸附剂载体包膜之后,就会增强对DNA的负载作用力,因此这种结构也可以描述为交联PVA膜与DNA混合形成交联PVA-DNA膜,而交联PVA-DNA膜对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经过实验后发现,当PVA的理论交联度小于7%时,形成的交联PVA-DNA膜的溶胀性仍然明显并有少量DNA脱落,而当理论交联度大于7%时,交联PVA-DNA膜有一定程度的溶胀,但DNA脱落不明显;而当交联PVA-DNA膜的理论交联度大于15%时,交联PVA-DNA膜没有明显的溶胀且没有检测到DNA的脱落。交联度理论上的上限为100%,实际上达不到该水平,而交联PVA膜的强度则会随之增加,但过高的交联度会降低膜上DNA的伸展而导致吸附性能的下降。因此,综合考虑上面的多方面因素,在保证交联PVA膜的强度及防止DNA脱落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的吸附剂载体,优选的交联度范围应该为10%至30%,且20%为最佳交联度。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交联聚乙烯醇膜是采用戊二醛、马来酸酐、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己二酸或这四种酸相应的酸酐作为交联剂制备的;吸附剂载体为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或炭化树脂,吸附剂载体的粒径范围在0.1毫米到1.18毫米之间。
如图2所示,是采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与PVA的交联过程的反应式。如图3所示,是采用马来酸酐作为交联剂与PVA的交联过程的反应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执行步骤A或步骤B;步骤A:使聚乙烯醇水溶液中的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聚乙烯醇溶液,在交联聚乙烯醇溶液中加入DNA溶液,形成包膜液,加入吸附剂载体,用包膜液对吸附剂载体进行包膜;步骤B: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DNA溶液后与吸附剂载体混合,再加入交联剂和催化剂,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聚乙烯醇膜,交联聚乙烯醇膜及DNA对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然后执行步骤C,过滤后用水洗涤至无溶剂残留,溶液的pH接近中性;最后,干燥得到成品。
由上述方案可见,本发明提供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备得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性质稳定。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理论交联度对DNA免疫吸附剂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当理论交联度≥15%时,包膜顺序如果采用先交联制备包膜液再对吸附剂载体进行负载,即按照以下第一种方法的步骤:首先配制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加入交联剂得到交联聚乙烯醇溶液,接着加入DNA溶液得到包膜液;接着再加入吸附剂载体如聚苯乙烯-二乙烯大孔吸附树脂(以上步骤形成第一种方法的步骤A);最后经过处理得到成品;那么,按上面的第一种方法的步骤在制备DNA免疫吸附剂时,得到的包膜液的粘度较大,无法顺利完成包膜,并导致部分吸附剂载体成团粘结,包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当设定理论交联度≥15%时,应该优选采用先包膜再交联的顺序,即按照下面的第二种方法的步骤:首先配制聚乙烯醇溶液并加入DNA溶液形成包膜液;然后加入吸附剂载体;接着加入交联剂得到交联聚乙烯醇膜(以上步骤形成第二种方法的步骤B);最后经过后处理得到DNA免疫吸附剂。
另外,当PVA的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无论采用何种包膜顺序(上面的第一种方法或第二种方法),均能顺利完成对吸附剂载体的包膜。但是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当PVA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优选的方案为按照上述第一种方法的步骤,即先交联制备包膜液,再进行对DNA的包膜,这样得到的DNA免疫吸附剂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基于上面的论述过程,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按照上面的第一种方法制备DNA免疫吸附剂,也就是选择执行步骤A;在执行步骤C的过程中,用滤袋过滤后加入乙醇分散吸附剂载体并沥干。
基于上面的论述过程,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在15%以上时,按照上面的第二种方法制备DNA免疫吸附剂,也就是选择执行步骤B。
PVA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到交联后溶液的黏度大小。如果PVA浓度较大,则在理论交联度较小(小于15%)的情况下,交联后的包膜液不利于在吸附剂载体上的成膜。通过制备系列浓度的PVA溶液,在不同的交联度下试验交联PVA膜对吸附剂载体的成膜效果,结果表明,当PVA浓度在2‰至2%(w/v)之间时,可通过上述步聚对吸附剂载体进行成膜而不影响性能。而当PVA溶液浓度较大时(如大于8%),即使是采用先成膜(PVA膜)再交联(交联PVA膜)的顺序(即按照上述第二种方法的步骤B)也会造成部分吸附剂载体的成团黏结,交联PVA膜对吸附剂载体的包膜作用降低。因此,优选的PVA浓度范围在2‰至2%(w/v)之间。
基于上面的论述,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聚乙烯醇水溶液的浓度范围是2‰至2%(w/v)。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加入的DNA溶液与交联聚乙烯醇溶液的体积比为0.8:1至1.2:1。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聚乙烯醇水溶液与DNA溶液的体积比为1:0.8至1:1.2。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采用戊二醛、马来酸酐、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己二酸或这四种酸相应的酸酐作为交联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或炭化树脂作为吸附剂载体,控制吸附剂载体的粒径范围在0.1毫米到1.18毫米之间;聚乙烯醇的种类为PVA-1792、PVA-1788、PVA-2099、PVA-2088或PVA-1588;聚乙烯醇水溶液的配制过程为:把聚乙烯醇加入到处于搅拌状态的水中,分散均匀后升温至80℃,搅拌2小时后得到溶解充分、混合均匀的聚乙烯醇水溶液;DNA溶液的配制过程为:首先把纯度85%以上的小牛胸腺DNA溶解于0.2mol/L的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得到浓度为2mg/ml至6mg/ml的DNA原溶液;然后在DNA原液中依次加入等体积的氯化四氮唑兰饱和溶液和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搅拌或振荡至完全溶解,得到DNA溶液;在过滤和水洗涤的步骤中,用2倍至5倍吸附剂载体体积的无水乙醇分散吸附剂载体,pH被水洗涤至中性,在干燥过程中,首先风干至具有流动性,然后在50℃至60℃下烘干2小时并冷却;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的理论交联度的计算公式为:理论交联度=(nCLA*Z/nPVA)×100%,其中,nCLA表示交联剂的物质的量,Z表示交联剂与PVA上OH基体的结合数,nPVA表示PVA单体的物质的量;催化剂为硫酸溶液,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5mol/L,硫酸溶液的加入体积为交联剂物质的量的0.1倍至0.5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DNA免疫吸附剂实施例的聚乙烯醇的分子式。
图2是本发明DNA免疫吸附剂实施例在使用戊二醛进行交联时的反应路线图。
图3是本发明DNA免疫吸附剂实施例在使用马来酸酐进行交联时的反应路线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聚乙烯醇在交联反应中使用的交联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种类的交联剂,只要能够保证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即可。作为优选方案,采用戊二醛、马来酸酐、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己二酸或这四种酸相应的酸酐作为交联剂。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吸附剂载体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种类的用于负载DNA的吸附剂载体。作为优选方案,可以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或炭化树脂作为所述吸附剂载体,且控制所述吸附剂载体的粒径范围在0.1毫米到1.18毫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聚乙烯醇的使用并无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即可。另外,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受到化学结构、醇解度和聚合度的综合影响。其中,聚合度分为超高聚合度(分子量25万至30万)、高聚合度(分子量17万至22万)、中聚合度(分子量12万至15万)和低聚合度(分子量2.5万至3.5万)。一般来说,聚合度增大,则水溶液粘度增大,成膜后的强度和耐溶剂性提高。醇解度为78%至1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种类的聚乙烯醇。作为优选的方案,PVA的分子量是3万至17万,具体地,聚乙烯醇的种类可以为PVA-1792、PVA-1788、PVA-2099、PVA-2088或PVA-1588。另外,作为优选的方案,所用的PVA的形态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PVA-1792(三维)、PVA-1788(片)、PVA-2099(片)、PVA-2088(粒)、PVA-1588(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PVA的交联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可催化PVA交联反应的试剂。作为优选方案,催化剂为硫酸溶液,且优选的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5mol/L。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下面的叙述,把聚乙烯醇溶液的配制过程称为步骤1,具体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根据确定好的浓度(按重量体积比算),称取一定量的PVA加入到搅拌的纯化水中,分散均匀后升温到80℃搅拌2小时以上,使其充分溶解,得到均匀分散的溶液。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把DNA溶液的配制过程称为步骤2,具体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把纯度85%以上的小牛胸腺DNA溶解于0.2mol/L的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配制浓度为2mg/ml至6mg/ml的DNA原溶液,然后往DNA原液中依次加入等体积的氯化四氮唑兰饱和溶液和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搅拌或振荡至完全溶解,即为DNA溶液。
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的理论交联度的计算公式为:理论交联度=(nCLA*Z/nPVA)×100%,其中,nCLA表示交联剂的物质的量,Z表示交联剂与PVA上OH基体的结合数,nPVA表示PVA单体的物质的量。具体地,当CLA为马来酸酐时,Z为2;当CLA为戌二醛时,Z为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基于交联度的不同,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两种优选的方案。其中,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则按照第一种方法的步骤进行,第一种方法的步骤如下:执行步骤A:首先,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和催化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交联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向交联聚乙烯醇溶液中加入DNA溶液;接着,加入吸附剂载体,搅拌后DNA负载到吸附剂载体上,在吸附剂载体上形成交联聚乙烯醇膜,交联聚乙烯醇膜对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然后执行步骤C,用滤袋过滤后加入乙醇分散吸附剂载体并沥干。接着,用水洗涤至接近中性;最后,干燥得到成品。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加入的DNA溶液与交联聚乙烯醇溶液的体积比为0.8:1至1.2:1。
其中,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在15%以上(≥15%)时,则按照第二种方法的步骤进行,第二种方法的步骤如下:执行步骤B:首先,把聚乙烯醇水溶液与DNA溶液混合;然后,加入吸附剂载体,DNA负载到吸附剂载体上,在吸附剂载体上形成聚乙烯醇膜;最后,加入交联剂和催化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交联聚乙烯醇膜,交联聚乙烯醇膜对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接着,过滤后用水洗涤调节pH至中性;最后,干燥得到成品。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聚乙烯醇水溶液与DNA溶液的体积比为1:0.8至1:1.2。
根据发明内容部分的论述,当PVA的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优选采用第一种方法的步骤制备DNA免疫吸附剂。而当PVA的理论交联度大于或等于15%时,优选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步骤制备DNA免疫吸附剂。
在本发明下面的实施例中,按照上面的第一种或者第二种方法得到DNA免疫吸附剂之后,再把这种DNA免疫吸附剂与传统的火棉胶包膜的DNA免疫吸附剂作对比实验。
具体地,首先将本发明实施例得到的DNA免疫吸附剂在使用前使用生理盐水浸泡30分钟去除气泡,充分润湿后,取出一定量体积并吸干表面的水分。然后加入10倍DNA免疫吸附剂体积的SLE病人血浆,在37℃气浴振荡中吸附2小时后。接着进行吸附前后SLE病人血浆中抗双链DNA抗体浓度的检测。接着再以火棉胶包膜的DNA免疫吸附剂作为对照样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含有交联PVA膜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优于对照样。同时,由于PV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亲水性,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DNA免疫吸附剂的血液相容性较好,且对血液中其它有益成份的吸附及破坏率均较低。这就说明使用交联PVA对DNA免疫吸附剂进行包膜具有很大的潜力及明显的应用前景,有望制备成第二代性能更优越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大孔吸附树的制备过程如下。
在常温下,将明胶溶解于水中,配成0.5%至5%质量分数的反应水相,加热到30℃至50℃,以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的混合单体为反应油相,其中二乙烯苯占混合单体总质量的0.5%至1.5%,水相与油相体积比为3:1,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引发剂用量为混合单体总质量的1%-3%。经悬浮聚合,首先缓慢升温至70℃至80℃后反应3小时以上,然后缓慢升温到85℃反应3小时,接着再缓慢升温至95℃以上反应3小时,接着经过滤、洗涤处理后,制备出低交联凝胶型聚苯乙烯树脂,简称白球。
常温下在三口瓶中加入白球,以氯甲醚和二氯乙烷的混合溶液充分溶胀,混合溶液用量为白球质量的6倍至8倍,氯甲醚和二氯乙烷的体积比为1:2,加入ZnCl2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低交联聚苯乙烯质量的40%至80%,充分混匀后升温到30℃至40℃,反应8小时至12小时,经过滤、洗涤处理后,制备出低交联氯甲基化的苯乙烯树脂,简称氯球。
常温下在三口瓶中加入氯球,用二氯乙烷充分溶胀,二氯乙烷用量为氯球质量的8倍至10倍,在搅拌下滴加四氯化锡和二氯乙烷混合溶液,混合溶液的用量为氯球质量的50%至70%,且四氯化锡和二氯乙烷的体积比为1:1至2:1,以0.5℃/min-2.0℃/min的速度将温度升到80℃至100℃,反应8小时至10小时,将树脂取出晾干,真空干燥,得到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以下简称树脂),这种树脂的粒径为0.3mm至1.0mm,比表面积为1200m2/g至1600m2/g干树脂,平均孔径为2nm至3nm,孔隙率为50%至80%。
使用R40/3标准筛,将合成的树脂按0.3mm、0.5mm、0.6mm、0.71mm、0.85mm、1.0mm或1.18mm进行筛分,得到各种不同粒径范围的树脂。
本实施例的PVA溶液的浓度为2%(w/v),PVA的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上述步骤1配制2%(w/v)的PVA-1788溶液1000ml。然后,按照理论交联度10%,根据交联度公式计算加入所需马来酸酐的量约为22mmol并得到混合溶液,往上述混合溶液中以5ml/min的速度滴加22ml稀释的浓硫酸溶液0.5mol/L,滴加完后继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一溶液。
接着,取该均一溶液100ml,加入按上述步骤2配制的等体积浓度为4mg/ml的DNA溶液,搅拌5分钟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溶液。
接着,往包膜溶液中加入160ml粒径为0.85mm至1mm的上述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搅拌5分钟后,用滤袋过滤,倒入无水乙醇中将吸附剂充分分散后沥干,50℃烘干4小时,冷却后即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替换为浓度为50%的高纯度医用级戊二醛水溶液(以下实施例中的戊二醛水溶液的浓度均为50%),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将实施例1中所用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活性炭的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相比于实施例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用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相比于实施例5,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本实施例的PVA溶液的浓度为1%(w/v),交联度为1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步骤1配制得到PVA溶液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100ml,设定理论交联度的值为10%,根据理论交联度计算公式计算加入所需马来酸酐的量约为1.2mmol并得到混合溶液,往上述混合溶液中以2ml/min的速度滴加2ml稀释的浓硫酸溶液0.5mol/L,滴加完后继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一溶液。
然后,向均一溶液中加入按步骤2配制的等体积浓度为3mg/ml的DNA溶液,搅拌5分钟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溶液。
接着,往包膜溶液中加入实施例1中制备的0.71mm至0.85mm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搅拌5分钟后,用滤袋过滤,倒入无水乙醇中将DNA免疫吸附剂充分分散后沥干,50℃烘干4小时,冷却后即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8:相比于实施例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9:相比于实施例7,本实施例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0:相比于实施例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9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1:相比于实施例7,本实施例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2:相比于实施例1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3: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0.2%(w/v),理论交联度为1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上述聚乙烯醇溶液的配制方法配制PVA溶液10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1000ml,设定理论交联度的值为10%,根据理论交联度公式计算出加入所需马来酸酐的量约为2.3mmol而得到混合溶液,往上述混合溶液中以2ml/min的速度滴加2.3ml稀释的浓硫酸溶液,稀释后的浓度为0.5mol/L,滴加完后继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一溶液。
然后,取该均一溶液100ml,加入按步骤2配制的等体积浓度为4mg/ml的DNA溶液,搅拌5分钟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溶液。
接着,往包膜溶液中加入实施例1中制备的0.85mm至1.18mm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吸附树脂,搅拌5分钟后用滤袋过滤,倒入无水乙醇中将DNA免疫吸附剂充分分散后沥干,50℃烘干4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4:相比于实施例1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5,相比于实施例13,本实施例将实施例13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3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6:相比于实施例15,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5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7:相比于实施例13,本实施例将实施例13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3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8:相比于实施例1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19: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2%(w/v),理论交联度为15%,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步骤1配制2%(w/v)的PVA-1588溶液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1000ml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其中大孔吸附树脂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大孔吸附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后即为包膜树脂。
按理论交联度为15%,配制出含马来酸酐17mmol的溶液1L,加入17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1L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0:相比于与实施例1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1:相比于与实施例19,本实施例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19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2:相比于实施例2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1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3:相比于实施例19,本实施例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2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4:相比于实施例2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5: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1%(w/v),理论交联度为15%,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19中配制的PVA溶液2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100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6mm至0.85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后即为包膜树脂。
按理论交联度15%,计算后配制得到含马来酸酐8.5mmol的溶液1L,加入8.5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1L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6:相比于实施例25,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5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7:相比于实施例25,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5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8:相比于实施例2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29:相比于实施例25,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5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0:相比于实施例2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2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1: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0.2%(w/v),理论交联度为15%的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19中配制的PVA溶液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按以体积比1:1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100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6mm至0.71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
按理论交联度为15%,计算后配制得到含马来酸酐1.7mmol的溶液1L,加入1.7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1L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2:相比于实施例3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1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3:相比于实施例31,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1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4:相比于实施例3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5:相比于实施例31,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1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6:相比于实施例35,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5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1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7: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2%(w/v),理论交联度为2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按照步骤1配制2%(w/v)的PVA-2009溶液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按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71mm至1.0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后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20%,计算后配制得到含马来酸酐23mmol的溶液1L,加入23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8:相比于实施例3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39:相比于实施例37,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7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0:相比于实施例3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1:相比于实施例37,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3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2:相比于实施例4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1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3: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1%(w/v),理论交联度为2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39中配制的PVA溶液2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按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85mm至1.0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
按照理论交联度20%,计算后配制得到含马来酸酐12mmol的溶液1L,加入12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4:相比于实施例4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5:相比于实施例43,本实施例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3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6:相比于实施例45,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5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7:相比于实施例43,本实施例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8:相比于实施例4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49: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0.2%(w/v),理论交联度为2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20-1中配制的PVA溶液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等体积浓度为4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按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71mm至1.0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20%,计算后配制得到含马来酸酐2.5mmol的溶液1L,加入2.5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0:相比于实施例4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1:相比于实施例49,本实施例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9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2:相比于实施例51,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1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3:相比于实施例49,本实施例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4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4:相比于实施例53,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3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2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5: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2%(w/v),理论交联度为25%,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按照步骤1配制2%(w/v)的PVA-2009溶液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85mm至1.0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25%,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28mmol的溶液1L,加入28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6: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1%(w/v),理论交联度为25%,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28中配制的PVA溶液2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1mm,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25%,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15mmol的溶液1L,加入15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7: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2%(w/v),理论交联度为3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按照步骤1配制2%(w/v)的PVA-1588溶液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100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3-0.6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理论交联度30%,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34mmol的溶液1L,加入34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1L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8:相比于实施例5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59:相比于实施例57,本实施例将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7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0:相比于实施例59,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9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1: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0.2%(w/v),理论交联度为25%,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55中配制的PVA溶液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粒径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25%,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3mmol的溶液1L,加入3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25%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2:相比于实施例57,本实施例将实施例57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3:相比于实施例57,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57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4: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1%(w/v),理论交联度为30%,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57中配制的PVA溶液2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6-0.71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30%,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17mmol的溶液1L,加入17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5:相比于实施例64,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64相同,制备成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6:相比于实施例64,本实施例将实施例64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64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7:相比于实施例66,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66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8:相比于实施例64,本实施例将实施例64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64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69:相比于实施例68,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68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0:本实施例的PVA的浓度为0.2%(w/v),理论交联度为30%的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取实施例57中配制的PVA溶液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00ml,按照步骤2配制3mg/ml的DNA溶液,将配制好的PVA溶液和DNA溶液以体积比1:1.2混合均匀后,即为包膜液。将880ml按实施例1中方法制备的0.6mm至0.85mm大孔吸附树脂,倒入上述包膜液中,搅拌5分钟后过滤,沥干后于2L无水乙醇中充分分散树脂,过滤并吹干表面后于烘箱中50℃烘2小时后取出,冷却,即为包膜树脂。按照理论交联度30%,计算,配制含马来酸酐3.5mmol的溶液1L,加入3.5ml浓度为0.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后,在60℃水浴机械搅拌下,加入上述处理过的包膜树脂,保持2小时后冷却,过滤树脂并用纯化水洗涤至溶液接近中性,沥干树脂后60℃烘干2小时,冷却后即为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1:相比于实施例70,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0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2:相比于实施例70,本实施例将实施例70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上海汇合达产的活性炭,粒径为0.8mm至1mm,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0相同,制备成PVA的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3:相比于实施例72,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2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4:相比于实施例70,本实施例将实施例70中所用的大孔吸附树脂改为0.71mm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0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实施例75:相比于实施例74,本实施例将马来酸酐改为戊二醛水溶液,其它步骤与实施例74相同,制备成理论交联度为30%的DNA免疫吸附剂。
根据上面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制备的含交联PVA膜的DNA免疫吸附剂,与采用火棉胶包膜的DNA免疫吸附剂进行SLE吸附抗双链DNA抗体吸附性能的比较。
分别取制备的DNA免疫吸附剂2ml,各加入SLE病人血浆20ml,在37℃振荡下吸附两小时,取吸附前后血浆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抗双链DNA抗体进行定量检测,试剂盒为上海科新生产,仪器为深圳爱康全自动酶免仪Uranus AE120。
对照样的制备过程如下。对照样采用0.71至0.85mm的山西璀鸿产炭化树脂作为吸附剂载体,根据专利CN100348268C中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的本专利对照样的DNA免疫吸附剂。
所用DNA免疫吸附剂样品及对照样如下表1所示:
表1
性能检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根据表2的数据,从静态的吸附性能结果来看,发现含交联PVA膜的DNA免疫吸附剂对SLE病人血浆中的抗双链DNA抗体的吸附性能,在总体上要优于采用火棉胶包膜制备成的DNA免疫吸附剂。

Claims (10)

1.DNA免疫吸附剂,所述DNA免疫吸附剂包括吸附剂载体,所述吸附剂载体上负载有DNA,其特征在于:
所述DNA免疫吸附剂还包括交联聚乙烯醇膜,所述交联聚乙烯醇膜与所述DNA形成交联聚乙烯醇-DNA膜以对所述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联聚乙烯醇膜的理论交联度为10%至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联聚乙烯醇膜是采用戊二醛、马来酸酐、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己二酸或这四种酸相应的酸酐作为交联剂制备的;
所述吸附剂载体为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或炭化树脂,所述吸附剂载体的粒径范围在0.1毫米到1.18毫米之间。
4.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执行步骤A或步骤B;
步骤A:使聚乙烯醇水溶液中的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聚乙烯醇溶液,在所述交联聚乙烯醇溶液中加入DNA溶液,形成包膜液,加入吸附剂载体,用所述包膜液对所述吸附剂载体进行包膜;
步骤B: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DNA溶液后与吸附剂载体混合,再加入交联剂和催化剂,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聚乙烯醇膜,所述交联聚乙烯醇膜及DNA对所述吸附剂载体形成包膜作用;
然后执行步骤C,过滤后用水洗涤至无溶剂残留,溶液的pH接近中性;
最后,干燥得到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小于15%时,则选择执行所述步骤A;
在执行所述步骤C的过程中,用滤袋过滤后加入乙醇分散所述吸附剂载体并沥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聚乙烯醇的理论交联度≥15%时,则选择执行所述步骤B。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烯醇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范围是2‰至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加入的所述DNA溶液与所述交联聚乙烯醇溶液的体积比为0.8:1至1.2: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烯醇水溶液与所述DNA溶液的体积比为1:0.8至1:1.2。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戊二醛、马来酸酐、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己二酸或这四种酸相应的酸酐作为交联剂;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或炭化树脂作为所述吸附剂载体,控制所述吸附剂载体的粒径范围在0.1毫米到1.18毫米之间;
聚乙烯醇的种类为PVA-1792、PVA-1788、PVA-2099、PVA-2088或PVA-1588;聚乙烯醇水溶液的配制过程为:把聚乙烯醇加入到处于搅拌状态的水中,分散均匀后升温至80℃,搅拌2小时后得到溶解充分、混合均匀的聚乙烯醇水溶液;
DNA溶液的配制过程为:首先把纯度85%以上的小牛胸腺DNA溶解于0.2mol/L的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得到浓度为2mg/ml至6mg/ml的DNA原溶液;然后在DNA原液中依次加入等体积的氯化四氮唑兰饱和溶液和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搅拌或振荡至完全溶解,得到DNA溶液;
在所述过滤和水洗涤的步骤中,用2倍至5倍吸附剂载体体积的无水乙醇分散所述吸附剂载体,所述pH被水洗涤至中性,在所述干燥过程中,首先风干至具有流动性,然后在50℃至60℃下烘干2小时并冷却;
所述聚乙烯醇发生交联反应的理论交联度的计算公式为:理论交联度=(nCLA*Z/nPVA)×100%,其中,nCLA表示交联剂的物质的量,Z表示交联剂与聚乙烯醇上OH基体的结合数,nPVA表示聚乙烯醇单体的物质的量;
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溶液,所述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5mol/L,所述硫酸溶液的加入体积为所述交联剂物质的量的0.1倍至0.5倍。
CN201610958196.4A 2015-11-04 2016-11-03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6268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32437 2015-11-04
CN201510753243.7A CN105289538A (zh) 2015-11-04 2015-11-04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68703A CN106268703A (zh) 2017-01-04
CN106268703B true CN106268703B (zh) 2018-11-30

Family

ID=551877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3243.7A Pending CN105289538A (zh) 2015-11-04 2015-11-04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1610958196.4A Active CN106268703B (zh) 2015-11-04 2016-11-03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3243.7A Pending CN105289538A (zh) 2015-11-04 2015-11-04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528953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32371B (zh) * 2016-12-07 2020-08-18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08246264B (zh) * 2016-12-28 2020-12-15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22173A (zh) * 2016-12-29 2017-05-10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69630A (zh) * 2016-12-29 2017-05-17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膜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62068A (zh) * 2017-08-11 2017-10-20 中山市华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载有二氧化钛的颗粒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93989A1 (zh) * 2018-11-05 2020-05-14 暨南大学 一种以纳米硒作为吸附剂载体的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89760B (zh) * 2018-11-30 2021-09-28 暨南大学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dna免疫吸附剂中的应用
CN109833854B (zh) * 2019-03-04 2019-12-20 蚌埠市天星树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0589A (zh) * 2021-01-05 2022-03-01 河南省驼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药物急慢性中毒的血液灌流树脂吸附剂改性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548A (zh) * 1998-06-08 1999-03-03 南开大学 碳化树脂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02423687A (zh) * 2011-08-08 2012-04-25 重庆希尔康血液净化器材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血液净化的树脂炭的制备方法
CN102671629A (zh) * 2011-03-15 2012-09-19 上海翠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吸附剂
CN104174386A (zh) * 2014-07-28 2014-12-03 南开大学 一种用于清除血液中beta-2微球蛋白的吸附剂
CN104437360A (zh) * 2014-10-24 2015-03-25 重庆希尔康血液净化器材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血液净化的树脂炭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548A (zh) * 1998-06-08 1999-03-03 南开大学 碳化树脂dn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02671629A (zh) * 2011-03-15 2012-09-19 上海翠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吸附剂
CN102423687A (zh) * 2011-08-08 2012-04-25 重庆希尔康血液净化器材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血液净化的树脂炭的制备方法
CN104174386A (zh) * 2014-07-28 2014-12-03 南开大学 一种用于清除血液中beta-2微球蛋白的吸附剂
CN104437360A (zh) * 2014-10-24 2015-03-25 重庆希尔康血液净化器材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血液净化的树脂炭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9538A (zh) 2016-02-03
CN106268703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68703B (zh) 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JP7305825B2 (ja) 内毒素血症誘発分子を除去するための血液適合性多孔質ポリマービーズ収着材の使用
CN105418946B (zh) 二次交联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
US7875182B2 (en) Size-selective hemoperfusion polymeric adsorbents
CN104174385B (zh) 一种用于血液灌流的胆红素吸附剂
US20110070424A1 (en) Size-selective polymer system
CN104628958B (zh) 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的亲水改性方法及材料
CN108031454B (zh) 具备物理特异选择性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57304A (zh) 一种血液灌流用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6784B (zh) 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血液灌流的吸附装置
CN110662604A (zh) 聚合物吸着剂、制备及其用途
JP2022512344A (ja) 親和性膜及び製造方法
CN102827293B (zh) 一种炔基羟丙基纤维素及其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327894A (zh) 一种高吸附量的血液净化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71945A (zh) 用于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吸附剂及制备方法
CN113274988B (zh) 一种用于血液净化的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20238441A1 (en) Size-selective hemocompatible polymer system
CN105153367A (zh) 一种双氰胺介孔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6140110B8 (zh) 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07159156B (zh) 吸附树脂及其二次交联后改性方法、血液灌流装置
CN102977275A (zh) 磷酰胆碱基团作为改善吸附树脂生物相容性的应用
TW201141887A (en) Substrate for ligand immobiliza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10256624A (zh) 一种超高交联树脂及其在吸附分离5-羟甲基糠醛中的应用
Ota et al. Rapid purification of immunoglobulin G using a protein A-immobilized monolithic spin column with hydrophilic polymers
CN108246264B (zh) 一种dna免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9080 Zhuhai hi tech Zone No. six road, Guangdong Province, 98

Patentee after: Jianfan Bio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9080 Zhuhai hi tech Zone No. six road, Guangdong Province, 98

Patentee before: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