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63304B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63304B
CN106263304B CN201610374772.0A CN201610374772A CN106263304B CN 106263304 B CN106263304 B CN 106263304B CN 201610374772 A CN201610374772 A CN 201610374772A CN 106263304 B CN106263304 B CN 106263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extension
operation portion
lower wall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74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63304A (zh
Inventor
高樱亮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63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3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63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3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3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 push-button acting perpendicularly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该带扣能够抑制操作部破损,并且提高操作部的强度。该带扣包括:阳构件(2),其在一端具备能够安装绳状构件的安装部(24),在另一端具备插拔部(30);以及阴构件(4),其具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包括具备用于使阳构件卡合脱离的操作部(45)的上壁(41)、与上壁相对的下壁(42)、以及分别连接上壁和下壁的左侧壁(43)和右侧壁(44),能够将插拔部插入于由上壁、下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形成的空洞(46)内并卡合于该收容部,操作部的一端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接于该上壁,操作部的另一端通过连结部(47)连接于下壁,连结部在上壁和下壁彼此相对的各相对面之间具备作为操作部弹性变形时的支点的支点部(470)。

Description

带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
背景技术
在衣服、包、鞋、包装用具等各种各样的用途中,为了将绳状构件相互连结,采用使插销(阳构件)和插槽(阴构件)以装拆自由的方式卡合的带扣。在这样的带扣中,要求用于装拆的操作简单、不会在非有意解除卡合时卡合意外脱离。作为满足这种要求的产品,采用通过按压被设置在插槽的上表面的操作部而解除插销和插槽的卡合的前开扣。
例如在专利第555253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个前开扣的例子,该前开扣在插槽的表面具有用于使插销所具备的卡合部和插槽所具备的被卡合部脱离的操作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52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带扣中,操作部仅利用薄壁状的铰链结构连接于插槽的一个面,因此,存在操作部与其他构件勾挂而翻起、破损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操作部破损并且提高操作部的强度的带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带扣,其中,该带扣包括:阳构件,其在一端具备能够安装绳状构件的安装部,在另一端具备插拔部;以及阴构件,其具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包括具备用于使阳构件卡合脱离的操作部的上壁、与上壁相对的下壁、以及分别连接上壁和下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能够将插拔部插入于由上壁、下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形成的空洞内并卡合于该收容部,操作部的一端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接于该上壁,操作部的另一端通过连结部连接于下壁,连结部在上壁和下壁彼此相对的各相对面之间具备作为操作部弹性变形时的支点的支点部。
本发明的带扣在一个技术方案中,连结部包括:第1延伸部,其从下壁朝向上壁方向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从操作部的另一端朝向下壁方向延伸,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在连接部分连接,支点部形成在连接部分。
本发明的带扣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连结部包括:第1延伸部,其从下壁朝向上壁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其从操作部的另一端朝向下壁方向延伸;以及第3延伸部,其连接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支点部形成在第1延伸部和第3延伸部连接的连接部分。
本发明的带扣在又一个技术方案中,在下壁的与连结部相对的区域具备能够接受连结部的间隙部。
本发明的带扣在又一个技术方案中,插拔部包括沿着朝向阴构件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部和配置在一对引导部之间的一对腿部,各腿部包括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腿主体部和自腿主体部的侧面向外方突出的卡合部,上壁在操作部的左右两侧具备隔着开口槽配置的左上壁部和右上壁部,左上壁部和右上壁部各自具备自左上壁部和右上壁部的背面朝向下壁方向突出的、能够与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操作部在背面具备使卡合部向下壁方向弹性变形的凸部,凸部具备随着从操作部的一端趋向另一端而厚度逐渐变大的倾斜面。
本发明的带扣在又一个技术方案中,与连接操作部的一端和上壁的铰链部相邻的延伸槽配置为与形成在操作部的左右两侧的开口槽连续。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操作部破损并且提高操作部强度的带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带扣的阳构件和阴构件卡合了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构件收容在阴构件的内部而卡合于该阴构件的过程中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构件和阴构件卡合完成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直到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构件收容在阴构件的内部而卡合完成为止的过程的沿着图3的B-B线的剖面侧视图,图6的(a)是表示未卡合状态的剖视图,图6的(b)是表示卡合中途(卡合即将完成之前)的剖视图,图6的(c)是表示卡合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构件和阴构件卡合的状态到卡合脱离为止的情形的剖面侧视图,图7的(a)和图7的(b)表示沿着图3的A-A线的剖面,图7的(c)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面表示图7的(b)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第2变形例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第3变形例的局部剖侧视图,图10的(b)是表示按压图10的(a)的带扣的操作部的状态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第4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图11的带扣的阳构件和阴构件卡合完成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第5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图13的带扣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局部剖俯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C-C线的剖面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带扣;2、阳构件;4、阴构件;20、基部;21、纵框;22、第1横框;23、第2横框;24、安装部;30、插拔部;31、引导部;31A、倾斜面;32、阳构件侧的铰链部;33、腿部;34、腿主体部;34A、倾斜面;34B、侧面;35、卡合部;35A、倾斜面;35B、卡合面;35C、倾斜面;40、收容部;41、上壁;42、下壁;42A、间隙部;43、左侧壁;44、右侧壁;45、操作部;45A、槽部;45B、下表面;46、空洞;47、47a、47b、连结部;48、左上壁部;49、右上壁部;49A、背面;50、安装部;51、凸部;51A、倾斜面;55、被卡合部;55A、倾斜面;55B、被卡合面;56、腿部收容槽;410、开口槽;411、延伸槽;420、阴构件侧的铰链部;470、支点部;470A、突起部;471、第1延伸部;472、第2延伸部;473、第3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使用方法,并不是将组成部件的结构、配置等特定为下述的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1包括阳构件2和与阳构件2卡合的阴构件4。阳构件2在其一端具有包含可安装绳状构件的安装部24的基部(日语:コキ)20,在其另一端具有插拔部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以通过阳构件2的中心和阴构件4的中心且与阳构件2的插入方向X平行的中心线Y(参照图1)为基准来看构成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各构件的情况下,将距离中心线Y相对较远的方向设为“外方”进行说明。此外,将以中心线Y为基准位于纸面左侧的区域设为“左”侧、位于纸面右侧的区域设为“右”侧地进行说明。并且,将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图1中示出的一侧的表面设为“正面(或者“上表面”)”进行说明,将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与该正面相对一侧的表面设为“背面(或者“下表面”)”进行说明。即,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正反方向)”是指从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图1所示的正面朝向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与正表面相对的表面的方向(例如图6的(a)的纸面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
基部20包括左右一对纵框21、位于纵框21的一端且在纵框21之间延伸的第1横框22、位于纵框21的另一端且在纵框21之间延伸并与第1横框22平行地配置的第2横框23、以及配置在第1横框22和第2横框23之间的安装部24。能够将例如皮带、带子等绳状构件卷绕安装在安装部24上。
插拔部30具备一对引导部31和一对腿部33,一对引导部31自基部20的另一端(基部20的第2横框23的另一端侧)向阳构件2的插入方向X(即,是指实质上与基部20的第1横框22、第2横框23以及安装部24这三者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一对腿部33配置在一对引导部31之间。
各引导部31以长度方向沿着朝向阴构件4插入的方向X的方式延伸,在各引导部31的顶端部具备以随着趋向顶端而厚度逐渐变小的方式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逐渐倾斜的倾斜面31A。引导部31的正反方向上的厚度形成得小于基部20的正反方向上的厚度。
一对腿部33利用阳构件2侧的在正反方向上厚度比腿部33的厚度薄的铰链部32连接于基部20,腿部33能够在正反方向上弹性变形。左右的腿部33各自具有分别相对于阳构件2的中心线Y镜面对称的形状。腿部33的厚度形成得小于引导部31的厚度。
各腿部33包括沿着插入方向X延伸的腿主体部34和与腿主体部34一体形成且相对于腿主体部34的侧面34B向外方(纸面左右方向)突出的卡合部35。腿主体部34的顶端部和卡合部35的顶端部具备以随着趋向顶端而正反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34A。根据后述的带扣1的卡合动作和卡合解除动作的说明可知,通过形成这些倾斜面31A、34A,能够更顺畅地进行阳构件2与阴构件4之间的卡合作业和卡合解除作业。
阴构件4包括用于收容阳构件2的插拔部30的收容部40和配置在收容部40的一端的安装部50。能够将例如皮带、带子等绳状构件卷绕安装在安装部50上。
收容部40包括上壁41、与上壁41相对的下壁42、以及分别连接上壁41和下壁42的左侧壁43及右侧壁44。上壁41具备用于使阳构件2卡合或脱离的操作部45。收容部40在其内部具有由上壁41、下壁42、左侧壁43以及右侧壁44形成的空洞46,通过向该空洞46中插入插拔部30,能够使阴构件4与阳构件2卡合。
操作部45配置在上壁41的中央部,能够从上壁41朝向下壁42的方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通过朝向下壁42的方向按压操作部45,能够解除在空洞46内卡合的插拔部30的卡合状态。操作部45的一端利用阴构件4侧的在正反方向上厚度比操作部45的厚度薄的铰链部420而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接于该上壁41。在操作部45的与其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设有连结部47。
例如,如图7的(a)所示,操作部45通过连结部47连接于下壁42。如图7的(b)所示,连结部47在上壁41和下壁42彼此相对的相对面之间(更详细地讲是上壁41的下表面和下壁42的上表面之间)具备作为操作部45弹性变形时的支点的支点部470。通过在上壁41和下壁42之间具备支点部470,即使向使操作部45翻起的方向施力,操作部45也不会轻易破损,能够提高操作部45的强度。
如图7的(a)所示,连结部47包括从下壁42朝向上壁4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471、从操作部45的另一端向下壁42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472、以及连接第1延伸部471和第2延伸部472的第3延伸部473,支点部470形成在第1延伸部471和第3延伸部473连接的连接部分。即,由第1延伸部471、第2延伸部472以及第3延伸部473形成大致字母S形形状的连结部47。由此,能够将连结部47的整体尺寸(长度)形成得较大,能够利用较轻的按压力使操作部45弹性变形,使得操作部45的按压容易。
在操作部45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如图7的(a)所示,第1延伸部471沿着与下壁42的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472沿着与上壁41的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第3延伸部473沿着与下壁42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在按压操作部45时,如图7的(b)所示,支点部470不动,而将与操作部45连结的第2延伸部472和第3延伸部473朝向下壁42方向压下。
如图2所示,在下壁42的与连结部47相对的区域具备能够接受连结部47的间隙部42A。间隙部42A沿着插入方向X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壁42的长槽形状。由此,能够在压下操作部45时抑制连结部47与下壁42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47破损,并且能够使操作部45弹性变形的位移量在上下方向上较大。
也可以在操作部45的表面形成有操作人员容易压下操作部45用的槽部45A。槽部45A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是多个长度方向位于与插入方向X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槽,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以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槽。
如图3所示,在形成于上壁41的操作部45的左右两侧面侧形成有开口槽410。上壁41具备隔着开口槽410配置的左上壁部48和右上壁部49。如图6的(a)的剖视图所示,右上壁部49具备自右上壁部49的背面49A朝向下壁42方向突出的被卡合部55。被卡合部55包括以随着趋向腿部33的插入方向X而厚度(上下尺寸)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5A和与倾斜面55A连续且从右上壁部49的背面49A朝向下壁42方向延伸的被卡合面55B。虽省略图示,但与右上壁部49同样,左上壁部48也包括倾斜面55A和被卡合面55B。在操作部45的背面设有凸部51,该凸部51具备随着从操作部45的一端趋向另一端(插入方向X)而厚度逐渐变大的倾斜面51A。
如图6的(c)所示,在阳构件2和阴构件4卡合时,通过凸部51的倾斜面51A与腿部33的倾斜面34A相对,被卡合部55的被卡合面55B与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B接触而被卡定。在卡合脱离的情况下,通过朝向下壁42方向压下操作部45,解除被卡合面55B和卡合面35B的卡合,操作人员能够将腿部33向与插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拔出。
如图6的(b)所示,在下壁42的与凸部51相对的区域设有贯通下壁42的腿部收容槽56。如图5所示,腿部收容槽56以包围收容腿部33的卡合部35的方式形成。通过形成腿部收容槽56,在自图6的(c)所示的卡合状态按压操作部45而解除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卡合时,能够抑制腿部33的顶端与下壁42接触而破损。
如图4所示,优选连结部47延伸配置在阴构件4的中央部。由此,在阳构件2倾斜地插入到阴构件4内的情况下,连结部47和腿部33接触,连结部47起到引导腿部33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误插入。
如图2所示,优选阴构件4具备与形成在操作部45的左右两侧的开口槽410连续的延伸槽411。延伸槽411与阴构件4侧的铰链部420相邻地从开口槽410分别朝向外方地向阴构件4的左右方向延伸。通过具备延伸槽411,即使在从斜上方朝向斜下方对操作部45施加扭转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延伸槽411吸收该力,因此,能够防止操作部45破损并且提高其强度。
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1的阳构件2和阴构件4卡合时,将阳构件2的插拔部30沿着插入方向X向阴构件4的收容部40所具有的空洞46中插入。此时,如图4所示,即使在阳构件2相对于阴构件4倾斜地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腿部33沿着连结部47向空洞46内引导,从而使插入作业容易。
在插拔部30的腿部33插入到空洞46时,如图6的(b)所示,腿部33的倾斜面34A与阴构件4的被卡合部55的倾斜面55A接触。并且,在操作人员沿着插入方向X施力时,腿部33的倾斜面34A沿着被卡合部55所具有的倾斜面55A的倾斜滑动,从而腿部33的顶端朝向下壁42方向弹性变形。在操作人员进一步沿着插入方向X施力时,腿部33的顶端越过被卡合部55,如图6的(c)所示,倾斜面34A与操作部45的凸部51所具备的倾斜面51A相对,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B与被卡合部55的被卡合面55B卡定。由此,阳构件2的阴构件4的卡合完成。
在解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扣1的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卡合时,操作人员利用手指等将图7的(a)所示的操作部45的槽部45A周边朝向下壁42方向按压。在按压操作部45时,如图7的(b)所示,第3延伸部473和与操作部45连结的第2延伸部472以支点部470为支点朝向下壁42方向弹性变形。其结果,如图7的(c)所示,通过操作部45所具备的凸部51将腿部33的倾斜面34A朝向下壁42方向渐渐压下,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B和被卡合部55的被卡合面55B之间的卡合脱落,因此,插拔部30能够向与插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移动。通过操作人员保持该状态地使插拔部30向与插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移动,能够解除阳构件2和阴构件4的卡合。
(其他实施方式)
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载,但构成本公开的部分内容的说明和附图并不应理解为限定本发明。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各种各样的替代实施方式和应用技术。
(第1变形例)
如图8所示,第1变形例的带扣1a也可以形成为连结部47的第1延伸部471的尺寸L1(与下壁42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2延伸部472的尺寸L2。由此,能够提高连结部47的强度。
(第2变形例)
如图9所示,第2变形例的带扣1b也可以由第1延伸部471和第2延伸部472构成连结部47。即,采用第2变形例的带扣1b,连结部47包括从下壁42朝向上壁4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471和从上壁41的操作部45的另一端朝向下壁42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472,支点部470形成在第1延伸部471和第2延伸部472连接的连接部分。采用图9所示的带扣1b,连结部47的全长与图1或图8的带扣1、1a相比变短,因此,能够提高弹性力。
(第3变形例)
如图10所示,第3变形例的带扣1c也可以还包括自支点部470朝向上壁41方向突出的突起部470A。通过形成突起部470A,如图10的(b)所示,在压下操作部45的情况下,突起部470A和操作部45的下表面45B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操作部45的弹性变形的位移量。
(第4变形例)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4变形例的带扣1d在各卡合部35的上表面形成有厚度比倾斜面34A的厚度薄的倾斜面35C,腿主体部34之间的间隔S大于图1的腿主体部34之间的间隔,连结部47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大于图1的连结部47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由于倾斜面35C的厚度小于倾斜面34A的厚度,因此,在将阳构件2插入到阴构件4时腿部33的弹性变形的位移量(上下方向)变小,容易插入。此外,由于连结部47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大于图1的连结部47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连结部47的强度提高。
(第5变形例)
如图13所示,第5变形例的带扣1e中,插拔部30包括自基部20延伸的1对引导部31和在引导部31之间通过与基部20连接的阳构件2侧的铰链部32连接的腿部33。腿部33包括在引导部31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扁平的平板状的腿主体部34和自腿主体部34的两侧面34B向外方突出的卡合部35,在各卡合部35的正面分别形成有厚度比倾斜面34A的厚度小的倾斜面35C。
在设于阴构件4的操作部45的与阴构件4侧的铰链部420相对的另一端侧设有左右一对连结部47a、47b。在连结部47a、47b之间设有凸部51,该凸部51用于按压被收容在阴构件4的空洞46中的腿部33的倾斜面34A。如图14所示,连结部47a、47b在空洞46内分别与插入方向X平行地延伸。如图15所示,在阳构件2和阴构件4卡合时,腿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操作部45和连结部47a、47b之间。采用图13~图15所示的带扣1e,能够增大阳构件2的腿部33的表面积,并且能够在多处设置连结部47a、47b,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提高强度的带扣1e。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阳构件2具有基部20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基部20的结构只要配置在阳构件2和阴构件4中的至少一者上即可,当然也可以将基部20的结构形成在阴构件4上而不是阳构件2上。
如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记载了本发明,但本发明是基于上述公开由适当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来表示,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实施。

Claims (6)

1.一种带扣,其中,
该带扣包括:
阳构件(2),其在一端具备能够安装绳状构件的安装部(24),在另一端具备插拔部(30);以及
阴构件(4),其具有收容部(40),该收容部(40)包括具备用于使所述阳构件(2)卡合脱离的操作部(45)的上壁(41)、与所述上壁(41)相对的下壁(42)、以及分别连接所述上壁(41)和所述下壁(42)的左侧壁(43)和右侧壁(44),所述插拔部(30)能够插入于由所述上壁(41)、所述下壁(42)、所述左侧壁(43)以及右侧壁(44)形成的空洞(46)内并卡合于该收容部(40),
所述操作部(45)的一端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接于该上壁(41),
所述操作部(45)的另一端通过连结部(47)连接于所述下壁(42),
所述连结部(47)在所述上壁(41)和所述下壁(42)彼此相对的各相对面之间具备作为所述操作部(45)弹性变形时的支点的支点部(4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连结部(47)包括:
第1延伸部(471),其从所述下壁(42)朝向所述上壁(41)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2延伸部(472),其从所述操作部(45)的所述另一端朝向所述下壁(42)的方向延伸,
所述支点部(470)形成在所述第1延伸部(471)和所述第2延伸部(472)连接的连接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连结部(47)包括:
第1延伸部(471),其从所述下壁(42)向所述上壁(41)的方向延伸;
第2延伸部(472),其从所述操作部(45)的所述另一端朝向所述下壁(42)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3延伸部(473),其连接所述第1延伸部(471)和所述第2延伸部(472),
所述支点部(470)形成在所述第1延伸部(471)和所述第3延伸部(473)连接的连接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中,
在所述下壁(42)的与所述连结部(47)相对的区域具备能够接受所述连结部(47)的间隙部(42A)。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上壁(41)在操作部(4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开口槽(410),
所述插拔部(30)包括沿着朝向所述阴构件(4)插入的插入方向(X)延伸的一对引导部(31)和配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31)之间的一对腿部(33),各腿部(33)包括沿着所述插入方向(X)延伸的腿主体部(34)和自所述腿主体部(34)的侧面(34B)向外方突出的卡合部(35),
所述上壁(41)在所述操作部(45)的左右两侧具备隔着开口槽(410)配置的左上壁部(48)和右上壁部(49),所述左上壁部(48)和所述右上壁部(49)各自具备自所述左上壁部(48)和所述右上壁部(49)的背面朝向所述下壁(42)的方向突出的、能够与所述卡合部(35)卡合的被卡合部(55),
所述操作部(45)在背面具备使所述卡合部(35)向所述下壁(42)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凸部(51),所述凸部(51)具备随着从所述操作部(45)的所述一端趋向所述另一端而厚度逐渐变大的倾斜面(51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操作部(45)的一端利用厚度比所述操作部(45)的厚度薄的铰链部(420)而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上壁(41),
所述上壁(41)具有与所述铰链部(420)相邻的延伸槽(411),
所述延伸槽(411)配置为与所述开口槽(410)连续。
CN201610374772.0A 2015-06-26 2016-05-31 带扣 Active CN106263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9039 2015-06-26
JP2015129039A JP6462510B2 (ja) 2015-06-26 2015-06-26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63304A CN106263304A (zh) 2017-01-04
CN106263304B true CN106263304B (zh) 2019-06-04

Family

ID=57650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74772.0A Active CN106263304B (zh) 2015-06-26 2016-05-31 带扣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62510B2 (zh)
CN (1) CN106263304B (zh)
TW (1) TWI5878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4387B1 (ko) * 2017-05-10 2018-05-08 주식회사 모텍스 저부 장착형 핸들을 가진 높낮이 조절 베개
JP7044323B2 (ja) * 2018-04-03 2022-03-30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安全帯
CN110419827B (zh) * 2019-08-30 2021-09-2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佩戴装置
WO2022239062A1 (ja) * 2021-05-10 2022-11-17 Ykk株式会社 プラグおよびバックル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4650U (zh) * 2009-07-21 2010-06-16 陈俊钦 一种带扣
WO2011077551A1 (ja) * 2009-12-25 2011-06-30 Ykk株式会社 サイドリリースバックルおよびそのロック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0583B2 (ja) * 1994-11-18 2000-09-2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2002065315A (ja) * 2000-08-31 2002-03-05 Ykk Corp ベルト調整部を備えたバックル
JP3992194B2 (ja) * 2003-05-07 2007-10-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ックル
US8484814B2 (en) * 2010-03-10 2013-07-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hree point release buckle
JP5552534B2 (ja) * 2010-06-24 2014-07-16 Ykk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リリースバックル
JP5851109B2 (ja) * 2011-03-31 2016-02-0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ックル
JP5976844B2 (ja) * 2012-12-28 2016-08-24 Ykk株式会社 連結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4650U (zh) * 2009-07-21 2010-06-16 陈俊钦 一种带扣
WO2011077551A1 (ja) * 2009-12-25 2011-06-30 Ykk株式会社 サイドリリースバックルおよびそのロック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7806B (zh) 2017-06-21
JP2017012230A (ja) 2017-01-19
CN106263304A (zh) 2017-01-04
JP6462510B2 (ja) 2019-01-30
TW201700028A (zh) 2017-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63304B (zh) 带扣
CN102548445B (zh) 旁开扣
CN100557887C (zh) 卡用连接器
US9591895B2 (en) Buckle
CN103457059B (zh) 电连接器
KR20080075380A (ko) 탄성 레버 커넥터
KR200462307Y1 (ko) 플러그와 콘센트 체결구조
US8696370B1 (en) Card connector
CA2543391A1 (en) Connector coupling structure
KR100522518B1 (ko) 플럭형 커넥터
JP2014241253A (ja) コネクタ
CN102946752B (zh) 前开扣
TW201427616A (zh) 皮帶調整器
JP3196242U (ja) クイックバックル
US20110177705A1 (en) Plug-type connector
CN102920113B (zh) 隐形拉链头
US809224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6363919U (zh) 一种耐磨紧固扣具
US10292458B2 (en) Buckle
CN209862529U (zh) 一种自带取卡结构的智能手表
JP20111595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KR101627699B1 (ko) 슬라이딩 타입용 액츄에이터를 갖는 커넥터
CN205385052U (zh) 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池按压开启结构
CN219679920U (zh) 绳索扣具
CN217959025U (zh) 一种高可靠性传动式钮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