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6514A -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6514A
CN106256514A CN201610461145.0A CN201610461145A CN106256514A CN 106256514 A CN106256514 A CN 106256514A CN 201610461145 A CN201610461145 A CN 201610461145A CN 106256514 A CN106256514 A CN 106256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suction
old film
shifting chute
cut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611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6514B (zh
Inventor
辻祥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en Country Co
Original Assignee
Open Countr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en Country Co filed Critical Open Country Co
Publication of CN106256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6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6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6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 B26D1/06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4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from or with transvers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 B65H35/06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from or with transvers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from or with blade, e.g. shear-blad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4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18Means for 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 B26D7/1845Means for 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by non mechanical means
    • B26D7/1863Means for 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by non mechanical means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5Cutting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53Details of cutting means
    • B65H2301/51532Blade cutter, e.g. single blade cut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30Suction mean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 Nonmetal Cut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在将片材切断时产生的灰尘不会附着于片材的表面。在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上下重叠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由上移动槽部(28)和下移动槽部(96)形成供刀具(58)移动的切断空间(98、99),一边利用刀具(58)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切断,一边利用吸尘部(102)抽吸所产生的灰尘。

Description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5-124967号(申请日:2015年6月22日)为基础,基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将旧片材和新片材连接起来的连接装置,第1步,将旧片材和新片材重叠,第2步,利用片材保持件夹持要切断部位的前后,第3步,利用刀具在切断部位同时切断新旧两片材,第4步,利用片材保持件的抽吸面抽吸保持旧片材的后端部和新片材的前端部,并且将新旧两片材的不要部分都除去,第5步,利用片材保持件的抽吸面抽吸保持旧片材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和新片材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用带粘贴起来(参见日本特开平5-24658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15145号公报)。
在所述那样的片材连接装置中,在连接旧片材和新片材的情况下,需要将旧片材和新片材重叠并利用刀具切断。然而,在进行该切断时,存在这样的问题:自片材的切断端产生灰尘,附着在片材的表面。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连接装置,在将片材切断时产生的灰尘不会附着于片材的表面。
本发明是一种片材切断装置,用于将上片材和下片材在上下重叠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切断,其特征在于,该片材切断装置具有:上固定单元和下固定单元,它们对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从上下进行夹持而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固定;上移动槽部,其沿所述上固定单元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设置;下移动槽部,其沿所述下固定单元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设置;刀具,其能够在所述下移动槽部中沿宽度方向移动;吸尘部,其设于所述上移动槽部和所述下移动槽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上固定单元和所述下固定单元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在重叠的状态下夹持,形成由所述上移动槽部、所述下移动槽部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一边使所述吸尘部抽吸所述切断空间内的空气,一边使所述刀具沿宽度方向移动,将重叠的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同时切断。
采用本发明,将上片材和下片材以上下重叠的状态切断,在进行该切断时自切断端产生的灰尘被吸尘部抽吸,不会扩散,不会附着于片材的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的初始状态的整体图。
图2是第10工序的连接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表示连接装置的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
图5是下移动体的俯视图。
图6是连接装置在第1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7是连接装置在第2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8是连接装置在第3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9是连接装置在第4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0是连接装置在第5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1是连接装置在第6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2是连接装置在第7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3是连接装置在第8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4是连接装置在第9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5是连接装置在第10工序时的说明图。
图16是欲利用切断装置将旧片材和新片材切断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7是欲利用切断装置将旧片材和新片材切断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图示的主视图。
图18是上接合抽吸部、旧片材抽吸部、上带临时抽吸部、下带临时抽吸部、下前抽吸部、下后抽吸部、吸尘部的说明图。
图19是抽吸装置与负压装置的整体图。
图20是连接装置的框图。
图21是抽吸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2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片材W的连接装置10进行说明。连接装置10使用抽吸装置100、切断装置46、负压装置150。其中,“片材W”是指长条状的片状物,如布帛、纸、膜,金属箔等。另外,在连接装置10中,“输入侧”是指片材W被输送过来的上游,“输出侧”是指片材W要被输送的下游。
在连接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卷绕于前一芯1的旧片材W1的剩余变少,因此,在该旧片材W1之后连接被卷绕于新芯2的新片材W2。
如图1和图2所示,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经由水平方向的输送路径被输送。如图1所示,旧片材W1从引导辊3通过,经由输入辊4,并从连接装置10通过,之后从输出辊5通过,经由引导辊6被引导向涂敷装置等。另一方面,卷绕于新芯2的新片材W2从引导辊7通过,并从设于输入辊4的下方的按压辊8的上方通过,新片材W2的前端部固定于连接装置10。
另外,在输出辊5的下方也配置有按压辊9。如图3所示,按压辊8和按压辊9分别在按压致动器72、74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按压辊8和按压辊9分别具有制动功能,通过这两者的夹持来保持按压辊8和按压辊9之间的片材W的张力,将来自上游和下游的张力的变动阻断。
(1)连接装置10的构造
基于图3~图5对连接装置10的构造进行说明。连接装置10包括上移动体12和下移动体14。
(1-1)上移动体12
首先,基于图3、图4说明上移动体12。上移动体12配置于旧片材W1的上方,且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上移动体12的主体(以下,称为“上主体”)16自输入侧起包括旧片材卷绕体18、上带粘贴体20、上接合抽吸部22。具有旧片材卷绕体18、上带粘贴体20、上接合抽吸部22的上主体16配置于左右一对上轨道36、36之间,上致动器38使上主体16沿上轨道36、36水平移动。
旧片材卷绕体18形成为圆柱状,利用旋转轴24沿旧片材W1的输送方向旋转。在旧片材卷绕体18的外周面局部形成有旧片材抽吸部26的抽吸面27,该旧片材抽吸部26的端部形成有供刀具58通过的上移动槽部28。即,旧片材抽吸部26的抽吸面27形成于沿旧片材卷绕体18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上移动槽部28的上游侧附近。在抽吸面27开口有多个抽吸孔。如图4所示,在旧片材卷绕体18的旋转轴24的两侧设有小齿轮76、76,小齿轮76、76与被设于上移动体12的两侧的呈直线状且水平配置的齿条78、78螺纹结合而旋转。该齿条78支承于用于将连接装置10固定的框架86。上轨道36、36、上致动器38、后述的下轨道68、68、下致动器70也固定于该框架86。由此,上移动体12移动时,小齿轮76、76在齿条78上旋转,旧片材卷绕体18也旋转。
上带粘贴体20形成为圆柱状,利用旋转轴30沿旧片材W1的输送方向旋转。在上带粘贴体20的外周面局部设有上带临时抽吸部32,在该上带临时抽吸部32的抽吸面35开口有多个抽吸孔,对上带34的非粘接面进行抽吸而进行临时固定。如图4所示,在旧片材卷绕体18的旋转轴24、24的单侧设有轮80,在上带粘贴体20的旋转轴30也设有轮82。如图3所示,轮80和轮82利用环形带84架设起来,旧片材卷绕体18旋转时上带粘贴体20也向同方向旋转。
上接合抽吸部22是纵剖面为梯形状的长方体。上接合抽吸部22的下表面平坦,形成有抽吸面23,在抽吸面23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面23面向旧片材W1的输送路径,通过抽吸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接合部固定,在下带粘贴体42粘贴下带52时能使该粘贴稳定化。
(1-2)下移动体14
接着,基于图3、图5说明下移动体14。下移动体14配置于新片材W2的下方,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下移动体14的主体(以下,称为“下主体”)40包括下带粘贴体42、新片材固定部44、切断装置46、端部固定构件66。
下带粘贴体42形成为圆柱状,利用旋转轴48沿新片材W2的输送方向旋转。在下带粘贴体42的外周面局部形成有下带临时抽吸部50,在下带临时抽吸部50的抽吸面53开口有多个抽吸孔,能对下带52的非粘接面进行抽吸。另外,虽然图中没有图示出来,在下带粘贴体42的旋转轴48的两端部设有小齿轮,该小齿轮与被固定于框架的齿条螺纹结合而能旋转。由此,下移动体14移动时小齿轮在齿条上旋转,下带粘贴体42也旋转。
新片材固定部44具有面对新片材W2的输送路径的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利用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分别对新片材W2进行抽吸。在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面57和下后抽吸部56的抽吸面61分别开口有多个抽吸孔。
切断装置46设于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之间,刀具58能将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沿宽度方向同时切断。详细构造见后述。
端部固定构件66设于新片材固定部44的后下方,用于将新片材W2的前端部卷绕并固定。
下带粘贴体42、新片材固定部44、切断装置46、端部固定构件66设于左右一对板状的上下构件60、60之间。另外,在下主体40的前后分别设有左右一对上下轨道64、64,中致动器62使左右一对上下构件60沿上下轨道64、64上下移动。
下主体40能够沿下轨道68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下轨道68沿水平方向设于未图示的框架,设于框架的下致动器70使下主体40沿水平方向移动。
(2)切断装置46
基于图16和图17对用于将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同时切断的切断装置46进行说明。
(2-1)切断装置46的构造
基于图16和图17说明切断装置46的构造。在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之间,如图16所示,设有切断装置46的刀具支承部88,能在该刀具支承部88上竖立设置刀具58。如图17所示,刀具58是平行四边形的板状,越向上去越向刀具58的行进侧倾斜。刀具支承部88在气缸等移动单元的驱动下在被设于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之间的左右一对横轨道90、90之间水平移动。即,沿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7所示,以作为刀具移动单元的刀具支承部88从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左侧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分隔片92水平地安装于下移动体14,分隔片92的安装位置在刀具支承部88的上方且是在比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在分隔片92上沿左右方向设有通过狭缝94,刀具58在该通过狭缝94中移动。分隔片92由橡胶制的片形成。
如图16所示,以下将由下前抽吸部54的侧面、下后抽吸部56的侧面以及分隔片92围成的空间称作“下移动槽部96”。另外,以下将由上移动槽部28和旧片材W1围成的筒状的空间称作“切断空间98”,以下将由新片材W2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筒状的空间称作“切断空间99”。如图17所示,在筒状的切断空间98、99的右侧安装有吸尘部102。吸尘部102为大致筒状,具有上吸尘口104和下吸尘口106。切断空间98、99的左侧敞开。并且,通过从下前抽吸部54的侧面和下后抽吸部56向右侧延伸的区划板部97将切断空间98、99上下区划开。于是,在切断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时,一边从吸尘部102的上吸尘口104抽吸切断空间98内的空气,从下吸尘口106抽吸切断空间99内的空气,一边如图16和图17所示,刀具58在由上移动槽部28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98、99内从左向右水平移动。
(2-2)切断装置46的动作状态
基于图16和图17说明切断装置46的动作状态。首先,利用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水平抽吸新片材W2,并将其固定,在其之上配置旧片材W1,利用旧片材卷绕体18以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重叠并夹持的状态固定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此时,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目标切断部位位于由上移动槽部28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切断空间98、99内。
接着,使抽吸二通阀120-1为打开状态,从吸尘部102的上吸尘口104抽吸切断空间98内的空气,从下吸尘口106自切断空间99抽吸空气,则如图17所示,空气被从左向右抽吸。这是因为切断空间98、99的左侧是敞开的。
接着,使刀具支承部88沿横轨道90移动,则刀具58在分隔片92的通过狭缝94内移动,并且将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沿宽度方向切断。因切断而产生的灰尘被吸尘部10抽吸,而不会附着于旧片材W1或新片材W2的表面。
接着,如果刀具58对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切断结束,则使吸尘部102的抽吸停止。
这样,切断装置46不会使灰尘附着于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表面地结束切断,连接装置10能够进入下一工序。
(3)抽吸装置100和负压装置150的构造
接着,基于图1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0的抽吸装置100和负压装置150的构造。抽吸装置100包括负压泵110、动力缸112、第1止回阀108、第2止回阀116、七个二通阀118-1~118-7、七个负压容器114-1~114-7、一个抽吸二通阀120-1、六个抽吸三通阀120-2~120-7、七个压强计122-1~122-7、吸尘部102、上接合抽吸部22、旧片材抽吸部26、上带临时抽吸部32、下带临时抽吸部50、下前抽吸部54、下后抽吸部56这七个系统。其中,负压泵110、动力缸112、第1止回阀108、第2止回阀116、七个二通阀118-1~118-7、七个负压容器114-1~114-7构成负压装置150。
关于负压泵110,活塞130在中空筒的外壳缸(日文:ケーシングシリンダ)128内滑动,外壳缸128内被活塞130划分为第1空间132和第2空间134。活塞130在动力缸112的驱动下滑动。外壳缸128的第1空间132与主连接管123的一端连接。
主连接管123的另一端分支为两个分支路,一分支路与第1止回阀108的一端连接,另一分支路与第2止回阀116的一端连接。第1止回阀108的另一端向外部敞开,第1止回阀108中的空气的流动是从主连接管123内部向外部的方向。第2止回阀116的另一端与第1连接管124的一端连接,第1连接管124的另一端分支为七个分支路,分支的各分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七个二通阀118-1~118-7的一端连接。第2止回阀116中的空气的流动是从二通阀118-1~118-7向负压泵110的方向。二通阀118-1~118-7的另一端分别与负压容器114-1~114-7连接。
第2连接管126分别与第1系统~第7系统的抽吸部和负压容器114-1~114-7连接。并且,在第2连接管126-1~126-7途中分别设有抽吸二通阀120-1、抽吸三通阀120-2~120-7以及压强计122-1~122-7。各压强计122用于测量各负压容器114内的压强。另外,压强计122-1~122-7具有进行该压强测量并在规定的设定压下向控制装置200通知的功能。抽吸二通阀120-1连接于负压容器114-1和吸尘部102之间,抽吸三通阀120-2~120-7的入口分别与各负压容器114-2~114-7连接,抽吸三通阀120-2~120-7的各第1出口分别与各抽吸部22、26、32、50、54、56连接,各第2出口分别向外部敞开。
(4)负压装置150的动作状态
接着,对利用负压装置150所具有的负压泵110使负压容器114成为设定负压-P1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在初始状态下,抽吸二通阀120-1为关闭状态,抽吸三通阀120-2~120-7的入口为关闭状态,第1出口和第2出口为导通状态,二通阀118为打开状态。负压容器114内为大气压。
接着,动力缸112使负压泵的活塞130滑动,扩大第1空间132。由此,负压泵110经由第2止回阀116和二通阀118抽吸负压容器114内的空气。由此,负压容器114内的压强从大气压下降ΔP。但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为反方向,因此无法从第1止回阀108抽吸空气。
接着,动力缸112使负压泵110的活塞130滑动,使第1空间132成为最窄的状态。第1空间132内的空气从第1止回阀108向外部放出。但是,对于负压容器114,由于第2止回阀116的空气的流动为反方向,因此空气没有被送入负压容器114。
接着,动力缸112使活塞130再次滑动,扩大第1空间132。由此,负压泵110经由第2止回阀116和二通阀118抽吸负压容器114内的空气。由此,负压容器114内的压强从前一次的负压值进一步下降ΔP。
接着,将所述动作重复多次,一次压强下降ΔP来增加负压,在压强计122测定为设定负压-P1时,使负压泵110和动力缸112的动作停止,使二通阀118成为关闭状态。
通过以上的动作,能够使负压容器114内下降为设定负压-P1。
(5)抽吸部的构造
基于图18对七个系统的各抽吸部分别进行说明。
第1系统是上面所说明的大致筒状的吸尘部102,吸尘部102的抽吸对象是灰尘,抽吸空间是筒状的切断空间98、99,上吸尘口104相当于抽吸面,下吸尘口106相当于抽吸面,与第2连接管126-1相连接。上吸尘口104从由旧片材W1和上移动槽部28围成的上方的切断空间98抽吸空气和灰尘,下吸尘口106从由新片材W2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下方的切断空间99抽吸空气和灰尘。
第2系统的上接合抽吸部22具有抽吸空间21和抽吸面23,抽吸对象是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接合部。抽吸空间21形成于上接合抽吸部22内,与第2连接管126-2相连接。抽吸面23形成于上接合抽吸部22的下表面,开口有多个抽吸孔。
第3系统的旧片材卷绕体18的旧片材抽吸部26具有抽吸空间25和抽吸面27,抽吸对象是旧片材W1。抽吸面27形成在旧片材卷绕体18的外周面的大约1/4,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空间25在旧片材卷绕体18内沿轴向设置,具有与抽吸面27相应的大小,与设于旋转轴24的抽吸口相通,该抽吸口与第2连接管126-3相连接。
第4系统的上带粘贴体20的上带临时抽吸部32具有抽吸空间33和抽吸面35,抽吸对象是上带34。抽吸面35与上带34的长度相应地形成在上带粘贴体20的外周面,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空间33具有与抽吸面35相应的大小,在上带粘贴体20内沿轴向设置,与设于旋转轴30的抽吸口相通,该抽吸口与第2连接管126-4相连接。
第5系统的下带粘贴体42的下带临时抽吸部50具有抽吸空间51和抽吸面53,抽吸对象是下带52。抽吸面53与下带52的长度相应地形成在下带粘贴体42的外周面,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空间51具有与抽吸面53相应的大小,在下带粘贴体42内沿轴向设置,与设于旋转轴48的抽吸口相通,该抽吸口与第2连接管126-5相连接。
第6系统的下前抽吸部54具有抽吸空间55和抽吸面57,抽吸对象是新片材W2。抽吸面57形成于下前抽吸部54的上表面,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空间55形成于下前抽吸部54内,与第2连接管126-6相连接。
第7系统的下后抽吸部56具有抽吸空间59和抽吸面61,抽吸对象是新片材W2。抽吸面61形成于下后抽吸部56的上表面,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抽吸空间59形成于下后抽吸部56内,与第2连接管126-7相连接。
(6)抽吸部的抽吸方法
接着,基于图19对七个系统之一的下前抽吸部54抽吸新片材W2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初始状态下,负压容器114-6内如所述那样下降为设定负压-P1。抽吸三通阀120-6的入口为关闭状态,第1出口和第2出口为导通状态。因此,由于开口有多个抽吸孔,所以下前抽吸部54内的抽吸空间55为大气压。
首先,由于新片材W2,下前抽吸部54的多个抽吸孔被堵塞,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成为封闭空间。
接着,当抽吸三通阀120-6的入口和第1出口成为导通状态,第2出口成为关闭状态时,在负压容器114-6和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之间,负压容器114-6的内压和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成为平衡状态。即,负压容器114的内压从设定负压-P1上升为-P4,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从大气压下降为-P4。这样,当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下降为-P4时,能够抽吸新片材W2。该抽吸时机能够通过操作抽吸三通阀120-6而立即进行。
接着,到了新片材W2的抽吸要结束之际,通过使抽吸三通阀120-6的入口成为关闭状态,第1出口和第2出口成为导通状态,能够使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上升为大气压,结束抽吸。
通过以上动作,能够简单地使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下降为-P4,能够抽吸新片材W2。
(7)连接装置10的电气构造
接着,基于图20的框图对连接装置10的电气构造进行说明。在连接装置10设有由计算机构成的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200。控制装置200进行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输送开始、按输送速度进行的输送、输送停止。
控制装置200与使上移动体12移动的上致动器38、使下移动体14移动的下致动器70、使下移动体14的上下构件60上下移动的中致动器62、切断装置46、按压致动器72、按压致动器74相连接。另外,控制装置200还与抽吸装置100的动力缸112、七个二通阀118-1~118-7、一个抽吸二通阀120-1、六个抽吸三通阀120-2~120-7、七个压强计122-1~122-7相连接。
(8)连接装置10的连接工序
接着,基于图1、图2及图6~图15,对连接装置10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连接的工序按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200使卷绕于前一芯1的旧片材W1从引导辊3、输入辊4、连接装置10的上移动体12的下方、输出辊5、引导辊6通过,以水平状态进行输送。然后,控制装置200在卷绕于该前一芯1的旧片材W1的剩余量变少时,使连接装置10开始动作。另外,操作者预先使上带粘贴体20的抽吸面35抽吸上带34的非粘接面,或者,预先使下带临时抽吸部50的抽吸面53抽吸下带52的非粘接面。
在第1工序中,如图1和图6所示,控制装置200如所述那样在输入辊4、上移动体12的下方、输出辊5的位置水平输送旧片材W1。另一方面,新片材W2以与旧片材W1同样地水平配置的状态经过按压辊8并位于下移动体14的上方,并且以卷绕于被设于下移动体14的端部固定构件66的状态固定。即,在该第1工序中,控制装置200控制为:旧片材W1沿水平方向以恒定不变的输送速度输送,新片材W2停止在与旧片材W1平行且位于下方的位置。并且,控制装置200以使上移动体12的旧片材卷绕体18的上移动槽部28位于从下移动体14的上表面突出的刀具58的位置的方式,利用上致动器38和下致动器70分别使上移动体12和下移动体14在水平方向上对位。此时的对位使旧片材卷绕体18以在旧片材W1的表面上滚动的方式旋转。以下,将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在第2工序中,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200在使旧片材W1的输送停止之后,利用按压致动器72、74使按压辊8、9向上方移动,利用输入辊4和按压辊8、输出辊5和按压辊9夹持固定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即,通过与输入辊4和输出辊5分别压接的按压辊8、9的夹紧发挥制动功能,从上游阻断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张力变动,从下游阻断旧片材W1的张力变动,使连接装置10内的片材张力稳定化。并且,控制装置200在初始位置利用中致动器62使下移动体14的上下构件60从待机高度向上方移动,控制装置200使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的抽吸开始,利用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抽吸新片材W2的下表面。
在第3工序中,如图8所示,新片材W2被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前抽吸部54和下后抽吸部56抽吸而被固定,因此,控制装置200使位于新片材W2之上的旧片材W1与新片材W2重叠,利用旧片材卷绕体18夹持固定。在该状态下,旧片材卷绕体18的上移动槽部28位于刀具58的位置,因此控制装置200控制切断装置46使刀具58沿重叠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宽度方向移动,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这两者同时沿宽度方向切断。但是,即便切断,如所述那样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也处于被固定状态。并且,在切断装置46的刀具58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在重叠的状态下切断之前的工序中,控制装置200使抽吸二通阀120-1为打开状态,将吸尘部102的上吸尘口104与下吸尘口106连接于切断空间98、99的右侧。接着,如图17所示,控制装置200使用吸尘部102的上吸尘口104从由旧片材W1和上移动槽部28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98(抽吸空间)抽吸因切断而产生的灰尘,使用下吸尘口106从由新片材W2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99(抽吸空间)抽吸因切断而产生的灰尘。接着,在切断结束时,控制装置200使吸尘部102停止。
在第4工序中,如图9所示,下移动体14为停止的状态,控制装置200利用上致动器38仅使上移动体12从初始位置沿上轨道36、36向输入侧移动。在上移动体12的移动的同时,旧片材卷绕体18和上带粘贴体20沿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在上移动体12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小齿轮76因齿条78而旋转,旧片材卷绕体18旋转。在旧片材卷绕体18旋转时,在带84的带动下上带粘贴体20也旋转。
在第5工序中,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200使旧片材卷绕体18的旧片材抽吸部26的抽吸开始,旧片材卷绕体1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被切断的旧片材W1的前端部被旧片材抽吸部26抽吸而卷绕起来。由此,新片材W2的上表面暴露,新片材W2的前端部与被切断的旧片材W1的后端部接合,后续的上带临时抽吸部32以经过该接合位置的方式滚动,利用上带34进行接合。即,利用上带粘贴体20按压而将设于上带粘贴体20的上带临时抽吸部32的上带34的粘接面从上方粘贴于被切断的旧片材W1的后端部和新片材W2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在粘贴了上带34后,控制装置200使上带临时抽吸部32的抽吸停止。之后,控制装置200使上移动体12继续移动。
在第6工序中,如图11所示,旧片材卷绕体18继续进行旧片材W1的前端部的卷绕,上带粘贴体20在粘贴了上带34后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控制装置200利用上接合抽吸部22的抽吸面23对粘贴了上带34的旧片材W1的后端部和新片材W2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的接合部进行了抽吸之后,控制装置200使上移动体12的移动停止。到该状态为止,控制装置200将下移动体14固定,之后,控制装置200仅使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前抽吸部54停止对新片材W2的抽吸,下后抽吸部56继续抽吸。
在第7工序中,如图12所示,在控制装置200利用停止的上移动体12的上接合抽吸部22对粘贴了上带34的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接合部进行抽吸的状态下,控制装置200利用下致动器70使下移动体14沿轨道68、68向输出侧移动。于是,下移动体14的下带粘贴体42在下移动体14的移动的同时旋转,临时固定于下带临时抽吸部50的下带52到达接合部。在下带52到达该接合部时,利用下带52的粘接面将旧片材W1的后端部和新片材W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连接起来。
在第8工序中,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200在保持使上移动体12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仅使下移动体14向输出侧进一步移动。此时,仅停止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因此,由于下移动体14的移动,由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后抽吸部56(继续进行抽吸)和端部固定构件66保持的新片材W2的切断端从该切断位置离开,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接合部被整理好。之后,旋转的下带粘贴体42的下带临时抽吸部50带着下带52经过旧片材W1的后端部和新片材W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的接合部地滚动,进行按压,粘贴下带52,完成连接。之后,控制装置200使下带临时抽吸部50的抽吸停止。
在第9工序中,如图14所示,控制装置200使上移动体12的上接合抽吸部22的抽吸也停止之后,进行下移动体14的下降以及按压辊8、9的下降(即、进行它们的制动解除),使下移动体14的上下构件60向下方移动恢复为原来的待机高度。并且,在该过程中,控制装置200使连接好的新片材W2的输送再次开始。另外,关于新片材W2的输送再次开始,为了缩短时间,控制装置200在下移动体14的上下构件60向下方移动(分离开)、按压辊8、9的夹持解除或者仍处于夹持状态但两者的制动解除的瞬间开始新片材W2的输送再次开始。另外,由于旧片材W1和新片材切断端的接触引起的静电等妨碍分离的因素的存在,为了不受这些的影响,控制装置200使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后抽吸部56的抽吸继续进行,在第10工序中进行的将剩余的不要的新片材W2的前端部除去的时点解除该抽吸。
在第10工序中,如图2及图15所示,控制装置200解除对旧片材抽吸部26的抽吸,使上移动体18的位置恢复为初始位置。由于该动作,被旧片材卷绕体18的旧片材抽吸部26抽吸的旧片材W1的前端部被卷回来,前一芯1反转而经由输入辊4和引导辊3将被卷回来的旧片材W1的剩余部分卷回来。并且,控制装置200解除对新片材固定部44的抽吸,操作者将固定于端部固定构件66的剩余的新片材W2的前端部除去。之后,控制装置200使下部移动体14的位置恢复为初始位置,使第2粘贴体42的旋转位置也恢复为初始位置。通过以上动作,完成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连接以及该剩余处理。
(9)负压装置150和抽吸装置100的抽吸工序
接着,基于图19中的说明图和图21中的流程图说明在负压装置150和抽吸装置100中下前抽吸部54抽吸新片材W2的工序。
在步骤S1中,控制装置200使全部的抽吸三通阀120-1~120-7的入口均为关闭状态,使第1出口和第2出口为导通状态。
在步骤S2中,控制装置200使全部的二通阀118-1~118-7均为打开状态,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控制装置200利用动力缸112使负压泵110的活塞130滑动,使第1空间132增大,使负压容器114-1~114-7内压降低ΔP。之后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控制装置200利用压强计122-1~122-7测量负压容器114-1~114-7内是否成为设定负压-P1,若全部的负压容器114-1~114-7内均降低至设定负压-P1,则进入步骤S5(y的情况),若未降低至设定负压-P1,则返回至步骤S3,利用负压泵114再次降低ΔP(n的情况)。另外,对于七个系统中的降低至设定负压-P1的负压容器114,仅使与该负压容器114连接的二通阀118为关闭状态。
在步骤S5中,负压容器114-1~114-7内全部降低为设定负压-P1,因此,控制装置200使全部的二通阀118为关闭状态,使负压泵110停止。之后,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200使全部的抽吸部的抽吸为待机状态,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7中,在成为所述第2工序时控制装置200进行下前抽吸部54开始抽吸的指示。
在步骤S8中,控制装置200使抽吸三通阀120-6的入口和第1出口为导通状态,使第2出口为关闭状态。于是,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降低,成为平衡状态,进入步骤S11。在负压容器114的容积为V1,设定压强为-P1,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容积为V2,抽吸压强(日文:吸引圧力)为-P2时,V1:V2=|-P1|:|-P2|。其中,抽吸压强-P2是指抽吸三通阀120-6导通、下前抽吸部54与负压容器114-6的内压为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但是,这没有考虑流动阻力因素。利用具体例详细地说明该式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只是示例。V1=-80KPa时空气的量为0.2气压,若负压容器114-6的容量为5L(升),则残留有1L的量的空气(大气)。另一方面,若下前抽吸部54的容积为1L,则在抽吸三通阀120-6开放的情况下为大气压,但在旧新片材W1、W2遮蔽抽吸面57的状态下,若利用抽吸三通阀120-6使下前抽吸部54与负压容器114-6导通,则下前抽吸部54与负压容器114-6的内压为(1L+1L)/(5L+1L)=2/6气压、即-P2=大约-67KPa,保持平衡状态。由此,设定压强-P1由存在于下前抽吸部54和负压容器114-6的空气的量的和与容积的和决定。
在步骤S9中,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降低至-P2,因此能够进行新片材W2的抽吸,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在处于所述第6工序时控制装置200进行结束抽吸的指示,进入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200使抽吸三通阀120-7的入口为关闭状态,使第1出口和第2出口为导通状态。由此,下前抽吸部54的抽吸空间55的内压上升为大气压,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下前抽吸面的抽吸空间的内压成为大气压,因此新片材W2的抽吸结束,返回至步骤S2。
另外,除下前抽吸部54以外的系统的抽吸部也是在各自的抽吸开始时机和抽吸结束时机分别同时进行步骤S6~S12的动作。
(10)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46,将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重叠并利用刀具58切断用的空间是由旧片材W1和上移动槽部28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98、由新片材W2和下移动槽部96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99,右侧与吸尘部102连接,以用来抽吸因切断而产生的灰尘。因此,在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的表面不会附着灰尘。
并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负压装置150,负压泵110能够通过动力缸112使活塞130滑动数次而使负压容器114内降低至设定负压-P1,因此构造简单,并且,能够降低成本。特别是,在将设定负压-P1设定为低于大气压且比中真空度-100KPa高的值、例如-80KPa~-60KPa时,能够更简单地降低负压容器114内的压强。
并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抽吸装置100,使抽吸三通阀120动作,使负压容器114与抽吸部的抽吸空间的内压平衡,从而能够简单地抽吸灰尘、旧片材W1、新片材W2、上带34、下带52等抽吸对象。
(11)变更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位于上移动体12的旧片材卷绕体18的上移动槽部28和位于下移动体14的新片材固定部44的下移动槽部96形成筒状的切断空间98、99,但也可以是,利用除此以外的构件形成切断空间98、99,利用刀具58同时切断旧片材W1和新片材W2。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负压泵110、动力缸112、第1止回阀108、第2止回阀116的抽吸装置100使负压容器114内降低为负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其他的负压空间部为负压。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活塞130扩大负压泵110的第1空间132时使负压容器114内为负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扩大第2空间134时或者交替扩大第1空间132和第2空间134时,使负压容器114内为负压。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上移动体12和下移动体14的连接装置10中,使用了抽吸装置100,但也可以在以往的具有抽吸构造的连接装置中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抽吸装置100。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动力缸112使负压泵110的活塞130滑动,但也可以利用动力缸112以外的装置使活塞130滑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一个负压容器114内降低为设定负压-P1,但在抽吸部需要较大的抽吸力的情况下,可以使负压容器114与補助容器连接,在负压容器114的容积V1的基础上再增加補助容器的容积V3。然后,负压泵110使负压容器114内和補助容器内降低为设定负压-P1,从而抽吸部能够得到较大的抽吸力。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连接管124将七个系统的负压容器114-1~114-7全部并联连接起来,但也可以是,形成七个系统的抽吸部、例如包括需要高抽吸力的四个系统的抽吸部的第1并联系统以及包括低抽吸力即可的三个系统的抽吸部的第2并联系统,进而使第1并联系统与第2并联系统并联连接而形成主并联回路,利用第1连接管124将该形成的主并联配管和一个负压泵110连接起来。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供的,并非想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片材切断装置,用于将上片材和下片材在上下重叠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切断,其特征在于,
该片材切断装置具有:
上固定单元和下固定单元,它们对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从上下进行夹持而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固定;
上移动槽部,其沿所述上固定单元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设置;
下移动槽部,其沿所述下固定单元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设置;
刀具,其能够在所述下移动槽部中沿宽度方向移动;
吸尘部,其设于所述上移动槽部和所述下移动槽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所述上固定单元和所述下固定单元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在重叠的状态下夹持,形成由所述上移动槽部、所述下移动槽部围成的筒状的切断空间,一边使所述吸尘部抽吸所述切断空间内的空气,一边使所述刀具沿宽度方向移动,将重叠的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同时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筒状的所述切断空间的一侧安装所述吸尘部,
所述切断空间的另一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行切断时,所述刀具从所述切断空间的开口的另一侧向安装有所述吸尘部的一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移动槽部的下方设有使所述刀具沿宽度方向移动的刀具移动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移动槽部与所述刀具移动单元之间设有分隔片,所述分隔片具有宽度方向的通过狭缝,所述刀具在所述通过狭缝中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片为橡胶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移动槽部和所述下移动槽部被区划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尘部具有:
上抽吸口,其用于抽吸位于重叠的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的上方的所述上移动槽部的空气;
下抽吸部,其用于抽吸位于重叠的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的下方的所述下移动槽部的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具的形状为板状,且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具的形状为越向上部去越向移动方向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的板状。
11.一种片材连接装置,其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切断装置,该片材连接装置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旧片材和新片材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片材就是所述旧片材,所述下片材就是所述新片材,
该片材连接装置具有:
上移动体,其能沿所述旧片材和所述新片材的输送路径的上方移动自如;
下移动体,其能够固定所述新片材的前端,且能沿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方移动自如;
作为所述上固定单元的旧片材卷绕体,其设于所述上移动体,能将所述输送停止了的所述旧片材固定;
作为所述下固定单元的新片材固定部,其设于所述下移动体,能将所述输送停止了的所述新片材固定;
所述切断装置,其设于所述下移动体,在所述旧片材和所述新片材重叠且被所述旧片材卷绕体和所述新片材固定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切断装置沿宽度方向移动,将所述旧片材和所述新片材同时切断。
CN201610461145.0A 2015-06-22 2016-06-22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Active CN106256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4967A JP6514967B2 (ja) 2015-06-22 2015-06-22 ウエブの切断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エブの接続装置
JP2015-124967 2015-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6514A true CN106256514A (zh) 2016-12-28
CN106256514B CN106256514B (zh) 2019-10-01

Family

ID=57714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61145.0A Active CN106256514B (zh) 2015-06-22 2016-06-22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14967B2 (zh)
KR (1) KR102228729B1 (zh)
CN (1) CN106256514B (zh)
TW (1) TWI6773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2230A (zh) * 2019-02-13 2021-09-17 株式会社瑞光 片体供给装置及片体供给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1331B2 (ja) * 2017-08-23 2022-04-11 株式会社ヒラノテクシード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エブの接続装置
CN111300502A (zh) * 2020-02-28 2020-06-19 常熟市博蕴造纸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龙门式切纸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1899A (ja) * 1984-11-05 1986-05-2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板状体の切断装置
JP2000177892A (ja) * 1998-12-14 2000-06-27 Shikoku Kakoki Co Ltd 帯状フィルム接続装置
CN102040113A (zh) * 2009-10-20 2011-05-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卷筒物的接合装置、卷筒物的接合方法及功能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2582076A (zh) * 2011-01-07 2012-07-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薄膜彼此的热熔接接合方法以及接合装置与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204162141U (zh) * 2014-10-10 2015-02-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连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9200199A (nl) * 1992-02-04 1993-09-01 Stork Contiweb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met elkaar verbinden van twee materiaalbanen.
JP4064873B2 (ja) 2003-06-25 2008-03-19 株式会社ヒラノテクシード ウエブの接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5667134B2 (ja) * 2012-09-21 2015-02-12 Ckd株式会社 切断装置及び捲回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1899A (ja) * 1984-11-05 1986-05-2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板状体の切断装置
JP2000177892A (ja) * 1998-12-14 2000-06-27 Shikoku Kakoki Co Ltd 帯状フィルム接続装置
CN102040113A (zh) * 2009-10-20 2011-05-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卷筒物的接合装置、卷筒物的接合方法及功能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2582076A (zh) * 2011-01-07 2012-07-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薄膜彼此的热熔接接合方法以及接合装置与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204162141U (zh) * 2014-10-10 2015-02-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连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2230A (zh) * 2019-02-13 2021-09-17 株式会社瑞光 片体供给装置及片体供给方法
CN113412230B (zh) * 2019-02-13 2023-01-10 株式会社瑞光 片体供给装置及片体供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7399B (zh) 2019-11-21
KR102228729B1 (ko) 2021-03-16
KR20160150597A (ko) 2016-12-30
JP2017007031A (ja) 2017-01-12
CN106256514B (zh) 2019-10-01
TW201706071A (zh) 2017-02-16
JP6514967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6514A (zh) 片材切断装置及使用了该片材切断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CA1070724A (en) Longitudinally interfolding device
CN106256732B (zh) 负压装置
IT8224648A1 (it)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rimozione di prodotti piatti avvolti ad di sopra di un nucleo di avvolgimento di preferenza prodotti stampati
CN108313797A (zh) 一种自动接带装置、接带方法及单轴自动放卷装置
CN103259038A (zh) 制片系统
DE19804614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Materialbahnen
CN106256733B (zh) 抽吸装置及使用了该抽吸装置的片材连接装置
CN206265954U (zh) 一种smt接料装置
CN202499597U (zh) 薄膜双对折机组
CN204054698U (zh) 在帘线带上敷设覆有橡胶层的带件的敷设装置
DE102011007457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bindung von zwei Folienbahnen
CN107010439A (zh) 一种无纺布母卷放卷装置
US3580522A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winding up a continuous web
CN206188073U (zh) 一种无纺布母卷放卷装置
US20030010227A1 (en) Three-part wire return for baling machine
CN208931734U (zh) 全自动柔性料带包裹贴合机
CN208249439U (zh) 柔印机放卷不停机自动接纸装置
JP2019038657A (ja) 吸引装置とウエブの接続装置
CN208954855U (zh) 一种薄膜开关面贴组合线
CN209599804U (zh) 一种硅胶自动喂料机
CN215869520U (zh) 一种自动换料装置及贴胶设备
CN106044347B (zh) 全自动切割封口和卷捆薄膜袋一体式设备
JP2017154898A (ja) ウエブの接続装置
JP7051331B2 (ja)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エブの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