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2248A - 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32248A CN106232248A CN201580019808.7A CN201580019808A CN106232248A CN 106232248 A CN106232248 A CN 106232248A CN 201580019808 A CN201580019808 A CN 201580019808A CN 106232248 A CN106232248 A CN 1062322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ower transmission
- pole plate
- transmission side
- side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2—Cooling of charging equip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60M7/003—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for vehicles using stored power (e.g. charging st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4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using liquid; Windscreen washers
- B60S1/48—Liquid supply therefor
- B60S1/481—Liquid supply therefor the operation of at least part of the liquid supply being controlled by electric means
- B60S1/482—Liquid supply therefor the operation of at least part of the liquid supply being controlled by electric means combined with the operation of windscreen wi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4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using liquid; Windscreen washers
- B60S1/48—Liquid supply therefor
- B60S1/52—Arrangement of nozzles; Liquid spread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7—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electro magnetic [EMI]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采用具有液体喷射部(31、32、33、34)的线圈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30),该液体喷射部利用液体(101)的喷射,将存在于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100)冲掉,该磁场是因利用受电侧极板(11)与送电侧极板(21)之间的磁性耦合的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6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34535号的优先权,并且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9月8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82510号、以及2014年9月8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82528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对置的线圈装置之间产生传递电力的磁场、并从送电侧向受电侧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受到注目。非接触供电系统采用磁场谐振方式、电磁感应方式,从而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移动体的供电中期待应用。然而,该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若在线圈装置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存在异物,则线圈装置间的磁场分布紊乱,与受电侧的线圈装置交链的磁通减少,从而有供电效率下降的可能性。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其具备:罩,其对接受从外部供给的电力的线圈进行覆盖,并具有与电磁感应或者磁谐振相关的一面;以及对该一面进行擦拭的一个或者多个擦拭器。根据该非接触受电装置,利用擦拭器的动作能够从线圈的罩的一面将有可能对受电带来负面影响的异物擦掉。
并且,近年来,实际使用具备电动马达和内燃机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HybridElectric Vehicle)。并且,也实际使用仅具备电动马达的电动汽车(EV:ElectricVehicle)。
对电动汽车等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使送电侧的一次线圈与受电侧的二次线圈磁性耦合,而从送电侧向受电侧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
非接触供电装置大致分为环形和螺线路管型的型式。
环形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轴线分别铅垂地存在。另一方面,螺线路管型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轴线相互平行地存在。
并且,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例如公知有电磁感应方式、电波方式、磁场谐振方式等。
电磁感应方式使用若在两个邻接的线圈的一方流动电流则以产生的磁通作为介质而在另一方的线圈产生电动势的电磁感应。
电波方式将电流变换为电磁波并经由天线进行收发信号。
磁场谐振方式与电磁感应方式相同以磁通作为介质,但积极地利用电气电路的共振现象,对流动于线圈的感应电流进行放大。
上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在导电性异物(例如金属)存在于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情况下,异物与随时间变动的磁通交链从而产生涡流,从而异物的温度因焦耳发热而上升。
因此,检测这样的异物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
另外,将这样的异物除去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
专利文献2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是上述的电磁感应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在第1线圈与第2线圈之间设有第3线圈,基于在第3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压来对第1线圈与第2线圈之间的异物进行检测。
专利文献3的移动体用非接触供电装置若例如从异物检测器接受异物检测信号,则马达使两个擦拭部件分别旋转90°,而将送电线圈的壳体上的异物除去。
并且,专利文献3的移动体用非接触供电装置也例如利用异物检测器对传输带上的异物进行检测,驱动辊旋转,而使对送电线圈的上表面进行覆盖的传输带巡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121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2-2494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13-592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除去异物的与以往不同的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1方案是一种异物除去装置,该异物除去装置具有液体喷射部,该液体喷射部利用液体的喷射,将存在于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冲掉,该磁场是因利用线圈装置间的磁性耦合的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
并且,本公开的第2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在产生上述磁场时,上述液体喷射部喷射上述液体。
并且,本公开的第3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还具有:对从上述液体喷射部喷射出的上述液体进行回收的液体回收部;以及向上述液体喷射部供给上述液体回收部回收的上述液体的液体供给部。
并且,本公开的第4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还具有:确定上述异物的位置的位置确定部;以及根据上述位置确定部的确定结果来对上述液体的喷射角度进行调整的喷射角度调整部。
并且,本公开的第5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上述线圈装置的区域形成槽,上述液体喷射部沿上述槽喷射上述液体。
并且,本公开的第6方案是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具备线圈装置,并具备上述异物除去装置。
并且,本公开的第7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地面侧设备中,上述线圈装置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区域,具有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并且,本公开的第8方案是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上述地面侧设备;以及具备能够与上述线圈装置对置的线圈装置的移动体,上述地面侧设备以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任一方具备上述异物除去装置。
并且,本公开的第9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上述地面侧设备以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线圈装置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区域具有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并且,本公开的第10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上述移动体与上述地面侧设备的上述线圈装置的距离,使上述异物除去装置的上述液体的喷射停止。
本公开的第11方案是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具有:能够沿内置上述送电线圈的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导电性且棒状的擦拭部件;沿上述上表面对上述擦拭部件进行引导的导向装置;设置在上述送电侧极板内且利用上述送电线圈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的环状线圈;以及使由上述环状线圈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直接流通、而使上述擦拭部件沿上述上表面移动的通电控制装置。
本公开的第12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为水平,上述擦拭部件以横跨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的方式水平延伸,并能够与其轴线垂直地且水平地进行往复移动,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对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进行支撑并对该两端部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的直动导向件;以及设于上述两端部且使上述单相交流沿上述擦拭部件的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本公开的第13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以交流的方式使与上述送电侧极板同步的上述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流通,并且对同相与反相进行切换。
本公开的第14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是中心部较高的截头圆锥形,上述擦拭部件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中心部沿截头圆锥形的棱线而向外侧延伸,并能够以上述中心部为中心进行水平旋转,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将上述擦拭部件的上述中心部引导为能够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导向件;以及使上述单相交流从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沿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本公开的第15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为水平,上述擦拭部件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中心部沿截头圆锥形的棱线而螺旋状地向外侧延伸,并能够以上述中心部为中心进行水平旋转,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将上述擦拭部件的上述中心部引导为能够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导向件;以及使上述单相交流从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沿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本公开的第16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具备对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器,在由上述异物检测器检测到异物时,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使上述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流通。
本公开的第17方案优选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异物检测器对上述送电线圈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上述送电侧极板内的磁场变化、或者异物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本公开的第18方案是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具有:能够沿内置上述送电线圈的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挠性的薄片;设置在上述送电侧极板内且利用上述送电线圈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的环状线圈;能够由单相交流驱动且使上述薄片沿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薄片移动装置;以及由上述环状线圈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上述薄片移动装置流通而进行控制的通电控制装置。
本公开的第19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具备对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器,
在由上述异物检测器检测到上述异物时,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使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动作。
本公开的第20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异物检测器对上述送电线圈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上述送电侧极板内的磁场变化、或者上述异物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本公开的第21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具有: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一端外侧、并使上述薄片向正向卷绕方向卷绕的正向卷绕辊;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另一端外侧、并使上述薄片向逆向卷绕方向卷绕的逆向卷绕辊;以及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正向卷绕辊而使之向正向卷绕方向旋转的正向卷绕马达。
本公开的第22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还具备逆向卷绕马达,该逆向卷绕马达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逆向卷绕辊而使之向逆向卷绕方向旋转,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交替地驱动上述正向卷绕马达和上述逆向卷绕马达而使之旋转。
本公开的第23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具有: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一端外侧的下游侧辊;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另一端外侧的上游侧辊;以及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下游侧辊或者上述上游侧辊而使之旋转的驱动马达,上述薄片环状地架设在上述下游侧辊与上述上游侧辊之间。
本公开的第24方案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异物除去装置中,上述薄片在其表面具有粘性物质、凹凸部、波形槽或者钩状物,从而异物难以滑动。
发明的效果如下。
因此,本公开中,得到能够除去异物的与以往不同的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向视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送电侧极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送电侧极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12A是表示具备本公开的异物检测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B是表示具备本公开的异物检测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3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3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4是表示弗莱明的左手法则的原理图。
图1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17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7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8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9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8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9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19A是表示具备本公开的异物检测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图。
图19B是表示具备本公开的异物检测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图。
图20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0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0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0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0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22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2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24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4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图。
图25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25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3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4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整体结构图。
非接触供电系统201在车辆110(移动体)与停车位120(地面侧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车辆110设有受电装置,并在车辆110停车的停车位120设有送电装置。车辆110相对于设在路面202的停车位120能够移动。
在车辆110设有受电用的受电侧极板111(线圈装置)。另一方面,在停车位120设有送电用的送电侧极板121(线圈装置)。受电侧极板111以能够与地面侧的送电侧极板121对置的方式设于车辆110的底部。该受电侧极板111具有线圈111a,通过与送电侧极板121的线圈121a磁性耦合来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受电侧极板111由线圈111a、以及覆盖线圈111a的罩部件111b构成。并且,送电侧极板121由线圈121a、以及覆盖线圈121a的罩部件121b构成。罩部件111b、121b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以便不会对在利用线圈111a、121a间的磁性耦合的非接触供电中为了传递电力而产生的磁场产生妨碍。此外,罩部件111b、121b优选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但也可以具有磁性以及导电性。
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的从送电侧极板121向受电侧极板111的非接触供电利用送电侧极板121与受电侧极板111的磁性耦合来实现,并基于磁场谐振方式或者电磁感应方式等来进行。例如,线圈121a和线圈111a分别连接用于构成共振电路的共振用电容器(未图示)。并且,例如共振用电容器的静电电容设定为,由线圈12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送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由线圈11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受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成为相同的频率。
在车辆110,除了设有受电侧极板111之外,还设有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和负载113。
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是将受电侧极板111以非接触供电从送电侧极板121接受的受电电力变换为直流电而向负载113供给的电力变换电路。即,该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向负载113供给与负载113对应的电流。此外,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在负载113是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是整流电路,另外也可以是包括DC/DC转换器的结构。并且,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在负载113是交流输入的情况下是具有AC/AC交换功能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包括整流电路、DC/DC转换器、DC/AC转换器、或者矩阵转换器等的结构。此外,使用的转换器可以是非绝缘型(断路器等),也可以是绝缘型(变压器使用等)。
负载113是作为车辆110的驱动动力源而能够积蓄足够的电力的蓄电设备,例如由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构成。此外,负载113也可以是其它的蓄电设备(大容量电容器等)、电阻使用负载(发热体、照明设备等)、电感使用负载(马达等)等。
在受电侧极板111的周围设有导热板114。导热板114配置于受电侧极板111的背面侧,对受电侧极板111进行支撑。并且,在导热板114上设有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以及负载113,导热板114与受电侧极板111、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12以及负载113热性连接。该导热板114例如由具有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形成。
另一方面,送电侧极板121以能够与受电侧极板111对置的方式设于路面202。在停车位120,除了设有送电侧极板121之外,还设有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22和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与外部电源124连接。
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22是送电侧的变频电路,包括半桥、全桥等一般所使用的电路,将来自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的直流电变换为与非接触供电的共振频率对应的交流电力而向线圈121a供给。作为该变频电路,一般使用例如以脉冲信号对功率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等半导体功率元件的门极进行驱动,并改变脉冲信号的周期、长度来进行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调制的方式。
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是将从外部电源124供给的电力变换为直流电而向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供给的电力变换电路。此外,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AC/DC变换功能的结构。并且,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能的结构。并且,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在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DC/DC功能的结构。此外,使用的转换器可以是非绝缘型(断路器等),也可以是绝缘型(变压器使用等)。
外部电源124例如是工业电源、太阳电池、风力发电等,将其电力供给至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此外,在外部电源124是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设置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3、而将直流输入与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22直接连接的结构。
该非接触供电系统201具备异物除去装置30,该异物除去装置30将在因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所通过的送电侧极板121的区域内存在的异物100除去。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附设于作为非接触供电系统201的地面侧设备的停车位120。此外,因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并不仅限定于送电侧极板121与受电侧极板111相互对置、且因开始非接触供电而实际上磁场所通过的区域。如后述的第6实施方式所示,该区域也包括如下区域:在非接触供电的开始前还未产生磁场,但在将来进行非接触供电时磁场所通过的区域,也就是说磁场能够通过的区域。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部件31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异物除去装置30是利用液体101的喷射来冲掉异物100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液体101是例如上水管的水。上水管的水为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从而基本不会对非接触供电产生影响。此外,液体101也可以具有磁性以及导电性。
如图2所示,异物除去装置30具有作为喷射液体101的液体喷射部的液体喷射部件31、液体供给线路32、电磁阀33以及泵34。
在液体喷射部件31形成有液体喷射口35。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部件31是在前端形成有液体喷射口35的喷嘴。该液体喷射部件31是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部件,例如树脂成型部件,以便不会对在非接触供电中传递电力的磁场产生妨碍。此外,液体喷射部件31优选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但也可以具有磁性以及导电性。
液体喷射部件31设于在非接触供电时受电侧极板111与送电侧极板121对置的对置面111A、121A中的对置面121A上。液体喷射口35朝向与在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1a、121a彼此对置的对置方向(图2中纸面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水平方向。该液体喷射部件31构成为,从线圈111a、121a间的因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磁场的对置区域102的外侧水平地喷射液体101,而以水压将存在于磁场所通过的对置面121A上的异物100冲掉。
如图3所示,液体喷射部件31在对置面121A上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成为以喷流状以及喷雾状中至少任一种方式喷出液体101的结构,例如具有:具备喷流状地喷射液体101的液体喷射口35的液体喷射部件31a;以及具备喷雾状地喷射液体101的液体喷射口35的液体喷射部件31b。例如如图3所示,液体喷射部件31a和液体喷射部件31b沿罩部件121b的周缘部交替地配置。
如图2所示,液体供给线路32向液体喷射部件31供给液体101。液体供给线路32在下游侧向每个液体喷射部件31分支。在液体供给线路32设有电磁阀33。电磁阀33对液体供给线路32的流路进行开闭。电磁阀33包括金属部件,从而优选设于比线圈111a、121a间的因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磁场的区域(送电侧极板121上及其附近)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液体供给线路32中向产生磁场的区域侵入的部分优选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例如树脂软管等形成,以便不会对在非接触供电中传递电力的磁场产生妨碍。该液体供给线路32在上游侧与泵34连接。泵34提高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的液体101的水压。该泵34例如与上水管等连接。此外,若能够确保可冲掉异物100的水压,则也可以不设置泵34。
接下来,对像这样构成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1在车辆110与停车位1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这样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由于在送电侧极板121与受电侧极板111之间存在缝隙,所以有时异物100进入该缝隙。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送电侧极板121设置于地面侧设备的停车位120的情况下,有时如图2所示那样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上放置有异物100。在非接触供电中,若在送电侧极板121与受电侧极板111之间存在异物100,则有磁场分布紊乱而供电效率下降的可能性。因此,非接触供电系统201具有将放置于送电侧极板121与受电侧极板111之间的异物100排除的异物除去装置30。
异物除去装置30打开电磁阀33,向液体喷射部件31供给液体101。在液体喷射部件31设有液体喷射口35,从液体喷射口35沿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水平地喷射液体101。从多个液体喷射部件向对置面121A大范围地喷射液体101,来以水压将存在于送电侧极板121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100冲掉。液体101即使与异物100接触,也不会如擦拭器那样产生磨损,并且具有预定的质量,从而即使是比较重的异物100也能够容易地将其冲掉。因此,该异物除去装置30的机械式的可动部分较少,而能够抑制经年劣化,并且不会因与异物100的接触而产生磨损,从而异物100的除去性能难以降低。
并且,异物除去装置30以喷流状以及喷雾状地喷出液体101。喷流状的液体101能够指向性较高地向目标的位置喷射,并且水压较大。该喷流状的液体101的喷出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例如比较重的异物100(放有内容物的罐等)的冲掉。并且,喷雾状的液体101能够扩散性较高地大范围喷射,但水压较小。该喷雾状的液体101的喷出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例如比较轻的异物100(银纸等)的冲掉。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同时喷射喷流状的液体101和喷雾状的液体101,从而能够涵盖对置面121A上的较大的范围,从而能够有效果地冲掉各种重量的异物100。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部件31具有非磁性及非导电性。根据该结构,液体喷射部件31不会使非接触供电的磁场分布紊乱、也不会因涡流而发热(或者即使有也较小)。因此,如图2所示,不会使非接触供电的效率降低,就能够在线圈111a、121a彼此对置的对置面121A上设置液体喷射部件31。这样,通过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上收纳地配置液体喷射部件31,能够实现异物除去装置30的省空间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11a、121a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罩部件111b、121b覆盖。根据该结构,罩部件111b、121b不会使非接触供电的磁场分布紊乱,也不会因涡流而发热(或者即使有也较小)。并且,即使附着液体101,利用罩部件111b、121b也能够进行防水,以便液体101不会侵入至线圈111a、121a。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线圈111a、121a之间产生用于供电的磁场时,异物除去装置30喷射液体101。由于液体101为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而基本不会对非接触供电产生影响,所以即使在非接触供电过程中异物100飞入,也能够不对非接触供电产生影响地(不停止供电地)除去该异物100。并且,根据该结构,利用液体101的喷射也能够将线圈121a所产生的热量除去。
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采用利用液体101的喷射来将存在于送电侧极板121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100冲掉的异物除去装置130,由此不使用擦拭器就能够除去异物。
现有技术(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的需要机械式的可动部分的擦拭器有因机构的磨耗等而经年劣化的问题。另外,为了将附着于罩表面的异物除去而需要使擦拭器与罩表面强力地接触,从而因与异物的接触、与罩的摩擦,而有擦拭器的除去面磨损、异物的除去性能容易降低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液体101的喷射将存在于送电侧极板121(线圈装置)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100冲掉。液体101即使与异物100接触也不会如擦拭器那样产生磨损,并且具有预定的质量,从而即使是比较重的异物也能够容易地将其冲掉。由于机械式的可动部分较少,所以能够抑制经年劣化,从而异物100的除去性能难以降低。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的立体图。
第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具有:喷射液体101的液体喷射部件31(液体喷射部);对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出的液体101进行回收的液体回收容器36(液体回收部);以及向液体喷射部件31供给液体回收容器36所回收到的液体101的泵34(液体供给部)。
在第2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的周缘部,以预定高度设有壁部37。壁部37用于对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出的液体101进行回收,对对置面121A的四周进行包围。第2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部件31是从壁部37的角部的上方相对于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斜向地喷射液体101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大范围地使液体101润湿铺展。
在液体喷射部件31的对角线路上连接有液体回收线路38。液体回收线路38将对置面121A上的液体101导入液体回收容器36。
液体回收线路38的一端部与壁部37的角部下部连接,其另一端部与液体回收容器36的上部连接。液体回收容器36对从液体回收线路38导入的液体101进行积存。从液体回收线路38,也与液体101一起导入异物100。
液体回收容器36的下部与液体供给线路32连接。根据该结构,由于比重较轻的异物100(空罐、银纸等)漂浮于液体101的液面,所以能够向泵34仅供给液体101。此外,也可以在液体供给线路32的连接部等设置过滤器,不向泵34供给异物100。泵34经由液体供给线路32将积存于液体回收容器36的液体101抽出,对其进行加压而朝向液体喷射部件31搬运。而且,若电磁阀33打开,则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加压后的液体101。此外,由于液体喷射部件31设置于壁部37的上方,所以来自液体喷射部件31的液体101向对置面121A喷出的力量取决于泵34的加压量和重力。由于利用重力也能够实现液体101的力量,所以相应地能够抑制泵34的加压量。由此,泵34的使用负荷变小,从而能够抑制劣化。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将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出的液体101回收至液体回收容器36,并利用泵34使回收于液体回收容器36的液体101再次从液体喷射部件31喷射,能够使液体101循环。因此,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液体101的再利用,从而能够有助于水资源的节约。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的俯视图。
第3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具有:确定送电侧极板121中的异物100的位置的位置确定部40;以及根据位置确定部40的确定结果来调整液体101的喷射角度的喷射角度调整部41。
在第3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121,矩阵状地设有与送电用的线圈121a不同的多个检测线圈121a1。若从送电用的线圈121a产生磁场,则磁通与检测线圈121a1交链,从而检测线圈121a1产生电流(感应电流)。而且,向位置确定部40输入该电流值。位置确定部40能够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任意的优选的处理器构成。
若存在异物,则磁场分布紊乱,从而从检测线圈121a1输出的电流的大小与异物的有无对应地变化。因此,位置确定部40通过预先把握没有异物时的电流值,能够根据来自检测线圈21a1的电流的变化来确定异物的有无。由于越接近异物的区域,磁场分布的变化越大,所以位置确定部40能够判断出在输出变化量较大的电流的检测线圈121a1的周围存在异物。
喷射角度调整部41根据位置确定部40的确定结果,对液体喷射部件31的朝向进行调整。喷射角度调整部41具备以马达等作为驱动源的角度调整促动器,是对液体喷射部件31的水平角度进行调整以便朝向由位置确定部40判断出在周围存在异物的检测线圈121a1进行喷射的结构。此外,作为液体喷射部件31,优选采用喷流状地喷射液体101的结构,以便能够向目标的位置施加较大的水压。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位置确定部40基于多个检测线圈121a1的感应电流来确定异物100的位置,并且喷射角度调整部41基于该确定结果对液体喷射部件31的朝向进行调整,朝向对置面121A上的异物100喷射液体101,从而能够冲掉异物100。因此,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异物100的除去精度的提高。并且,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液体101碰触异物100,所以能够有助于水资源的节约。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121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向视A-A剖视图。
在第4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121,且在磁场所通过的区域、且异物能够接触的区域形成有槽50,异物除去装置30是沿槽50喷射液体的结构。
在第4实施方式的送电侧极板121且在对置面121A形成有槽50。如图6所示,槽50平行地形成有多个。如图7所示,槽50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V字状。异物除去装置30的液体喷射部件31是如图6所示地配置于各个槽50、沿槽50所延伸的方向喷射液体101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4实施方式,由于在送电侧极板121形成槽50,所以能够在磁场所通过的对置面121A形成凹凸。由此,在异物100以由凸部支撑的方式存在那样的情况下,异物100变成以线状的方式接触。该情况下,相比异物100以面状的方式与对置面121A接触的情况,能够缩小对置面121A与异物100的接触面积,从而即使异物100具有附着性,异物100附着于对置面121A的力也较弱,从而能够利用液体101容易地将其冲掉。并且,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沿槽50喷射液体101,所以相比沿与槽50交叉的方向喷射液体101,能够不会产生液体101碰触槽50的表面而飞散从而减弱液体101的力量地冲掉异物100。
此外,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图8以及图9所示的结构。
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设有多个小突起51(压纹面)。根据该结构,也能够缩小异物100与对置面121A的接触面积。
并且,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设有多个拉丝52。根据该结构,也能够缩小异物100与对置面121A的接触面积。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结构图。
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1在受电侧极板111以及送电侧极板121的磁场所通过的区域、且异物100能够接触的区域,具有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0。
受电侧极板111的罩部件111b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山型。由此,在受电侧极板111的对置面111A,形成从周缘部朝向中央部(以水平方向为基准)地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0。另一方面,送电侧极板121的罩部件121b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山型。由此,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形成从中央部朝向周缘部地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0。
第5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30具有朝向受电侧极板111的周缘部喷射液体101的多个液体喷射部件31。液体供给线32分支地与多个液体喷射部件31连接,在分支出的各线分别设有电磁阀33。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周围形成有排液槽125。该排液槽125的底部与排液线路39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5实施方式,从多个液体喷射部件31朝向受电侧极板111的对置面111A的周缘部喷射液体101。喷射于对置面111A的周缘部的液体101通过倾斜部60而向对置面111A的中央部集中,并向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的中央部流下。流至对置面121A的中央部的液体101通过倾斜部60而放射状地向对置面121A的周缘部扩散,并向排液槽125流下。流至排液槽125的液体101经由排液线路39而排出。
第5实施方式中,由于朝向受电侧极板111的对置面111A的周缘部喷射液体101,所以不仅磁场所通过的受电侧极板111的对置面111A,磁场所通过的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也能够流动液体101。由此,能够将与各个对置面111A以及121A接触的异物100除去。
尤其是,由于对置面111A向下方凸出,所以喷射于对置面111A的液体101能够容易地向对置面111A的中央附近集中,液体101难以从对置面111A向对置面121A外流下。由此,能够将喷射于对置面111A的液体101作为对置面121A的异物除去用的液体101而高效地利用。另外,由于在磁场所通过的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形成倾斜部60,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放置于对置面121A的异物100冲掉。并且,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倾斜所产生的重力,所以即使液体101的喷射压力较小,也能够抑制异物100的除去性能的降低。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1的结构图。
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具有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基于车辆110与停车位120的送电侧极板121的距离,来使异物除去装置30的液体101的喷射停止。此外,与车辆110的距离是指能够以受电侧极板111的位置为基准、或以车辆110的前端部为基准进行测量,距离的测定基准位置能够适当设定。
控制部70具有能够与搭载于车辆110的控制部71进行无线路通信的通信部,利用与控制部71的通信来计算车辆110与送电侧极板121的距离,若车辆110接近送电侧极板121,则关闭异物除去装置30的电磁阀33,使液体101的喷射停止。该控制部70是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通信部等、且基于预定的程序使电磁阀33驱动的结构。
控制部70预先存储有地球上的送电侧极板121的位置(坐标)。控制部71是与搭载于车辆110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用天线(未图示)连接、取得地球上的车辆110的位置(坐标)、并向控制部70发送车辆110的位置的结构。该控制部71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通信部等。控制部70编程为,若车辆110与送电侧极板121的距离成为预定的阈值以下(例如,对车辆110喷洒液体101的距离),则关闭电磁阀33。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6实施方式,利用设于停车位120侧的控制部70与设于车辆110的控制部71之间的通信,在欲接受供电的车辆110接近送电侧极板121之前,使异物除去装置30的液体101的喷射开始,而除去异物100。而且,在车辆110进入离送电侧极板121预定距离内之前,控制部70使异物除去装置30的液体101的喷射停止,而不会对车辆110喷洒液体101。因此,第6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利用液体101以及水压而被吹飞了的异物100附着于车辆110。并且,当在送电侧极板121上存在活物的情况下,在车辆110接近之前,也能够因液体101的喷射而逃离。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而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罩部件121b设置高低差,并使与液体回收线路38连接的位置最低,能够提高液体101的回收效率。
并且,例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回收容器36配置于户外的情况下,使液体回收容器36的上部敞开,积存雨水等,由此能够在节约水费以及没有水管设备的位置也能够提高利用性。
并且,例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对基于来自多个检测线圈121a1的感应电流来确定异物100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位置确定部40例如也可以是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对置面121A铺设多个重量传感器(变形传感器等)、并基于重量来确定异物100的位置的结构。
并且,例如,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不对车辆110喷洒液体101,但例如也可以不对人、动物等生物体喷洒液体101。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停车位120设置照相机、智能进入钥匙、传感器(光、音波)等生物体检测单元,在确认到在送电侧极板121的周围不存在生物体后,开始液体101的喷射。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101举例表示从上水管供给的水,但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即可,制冷剂的种类没有限定,在将本系统设置于寒冷地方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乙二醇等防冻液、在水中混有防冻液的制冷剂、或者油等凝固点较低的制冷剂。在使用水以外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在第2实施方式中,若不排出回收了的液体,而使之通过过滤器而除去垃圾等,并再次作为液体而利用,则能够有效地利用液体101。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从地面侧的停车位120供电而向车辆110的底部供电进行了说明,但供电的方向没有限定。例如,既可以是从壁部向车辆110的侧部或前部又或后部供电、也可以是从天花板向车辆10的顶盖部供电的结构。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受电装置设置于车辆110、且送电装置设置于停车位120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受电装置设置于停车位120,送电装置设置于车辆110。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送电侧极板121设于路面202上的情况,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送电侧极板121也可以以对置面121A与地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埋设,也可以以对置面21A完全隐藏在地下的方式埋设。
图12A以及图12B是具备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结构图,图12A是表示使用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功能块电路的图。该图中,非接触供电装置2通过电磁感应从内置送电线圈3a的送电侧极板3向内置受电线圈4a的受电侧极板4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
图12A以及图12B中,1是停车空间,3是送电侧极板,4是受电侧极板,5是受电侧整流器,6是车载电池。
非接触供电装置2包括交流电源2a、送电侧整流器2b、变频器2c以及送电线圈3a,向送电线圈3a供给变换成高频的电力。
送电线圈3a因该电力而产生高频的磁场。并因该磁场而在受电线圈4a产生高频的电力。该电力由受电侧整流器5变换为直流,并对车载电池6进行充电。
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是上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异物除去装置。
图13A以及图13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该图中,图13A是送电侧极板3的俯视图,图13B是其B-B向视图。
图13A以及图13B中,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具备擦拭部件12、环状线圈14、导向装置18、以及通电控制装置20。
擦拭部件12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铝或者不锈钢)构成,并构成为能够沿内置送电线圈3a的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
该例子中,擦拭部件12呈棒状,以横跨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的方式沿水平延伸,并构成为能够与其轴线垂直地且水平地进行往复移动。
并且,在擦拭部件12,安装有与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接近或者接触的刮板13。刮板13是具有挠性及柔软性的塑料或者橡胶的薄片,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接近或者接触地移动。
该例子中,送电侧极板3例如俯视呈50cm×50cm的矩形形状,厚度是5~10cm,其上表面为水平。
环状线圈14是设置在送电侧极板3内的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因送电线圈3a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
此外,环状线圈14选择与其交链的磁通的朝向总是成为相同方向的区域而设置。例如,图13A以及图13B中,环状线圈14是包围送电侧极板3的整个区域的矩形形状,但在图13A以及图13B中左侧半部分是朝纸面上的磁通、右侧半部分是朝纸面下的磁通的情况下,作为仅包围单侧半部分的环状线圈14,或在设置多个环状线圈14的情况下,使环状线圈14的卷绕方向与交链的磁通的朝向对应地反转,并使在环状线圈14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朝向总是成为相同方向。因环状线圈14的设置的制约,所得到的感应电流变小,但也可以作为对混合有一部分相反朝向的交链磁通的区域进行包围的环状线圈14。
导向装置18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对擦拭部件12进行引导。该例子中,导向装置18具有直动导向件18a和第1通电端子19a。
直动导向件18a对擦拭部件12的两端部进行支撑,并对两端部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
第1通电端子19a设于擦拭部件12的两端部,使单相交流沿擦拭部件12的轴线方向流通。
图14是表示弗莱明的左手法则的原理图。
如该附图所示,在电流I沿与磁通密度B正交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在与磁通密度B以及电流I正交的方向上作用力F。
该情况下,单位长度的力F能够通过F=I×B…(1)而求解。
图13A以及图13B的例子中,由环状线圈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的电流I通过变更其个数以及卷数而能够任意地设定。
并且,送电侧极板3内的磁通密度B例如为1特斯拉以下。
因此,在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作用单位长度的以式(1)表示的力F。
并且,若送电侧极板3的交流磁场例如使用100kHz,则单相交流的电流I也成为相同的频率。
因此,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在擦拭部件12,仅沿与其轴线正交亦即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作用力F。
通电控制装置20使由环状线圈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擦拭部件12直接流通,而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
图1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0的图。
该图中,通电控制装置20具有一对母线21a、21b、检测器22、接点23、以及控制器29。
一对母线21a、21b连接环状线圈14和擦拭部件12,向擦拭部件12供给由环状线圈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
检测器22对在一对母线21a、21b间产生的电压或者阻抗进行检测。
接点23优选是常开的继电器接点,在检测器22与擦拭部件12之间的母线21a、21b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并构成为能够将它们之间切断。
控制器29例如是微型计算机,根据由检测器22所检测到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对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的异物9进行检测,并将接点23从打开切换为关闭。
根据上述的通电控制装置20的结构,在接点23打开(例如,常开)的状态下,不使用后述的异物检测器16就能够检测异物9,从而充电中的待机电力能够较少。
在对电动汽车等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充电时间较长(例如6~8小时)。因此,在电动汽车停止并开始充电后,也优选总是监视异物的有无,若检测到异物则将其除去。
另一方面,由于异物侵入极板间的频度一般较低,并且充电时间较长,所以优选充电中的待机电力较少,并且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上述专利文献3的移动体用非接触供电装置例如有需要驱动两个擦拭部件的驱动辊的动力源的问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0因在非接触供电时在送电侧极板3内产生的交流磁场而在环状线圈14产生单相交流。由于利用该产生的单相交流使擦拭部件12直接动作,所以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利用通电控制装置20进行的擦拭部件12的动作优选由薄片上的异物9向一端侧落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距离限制,以及优选向磁通密度较小的位置退避,以便即使在接点23打开的状态下,也不会超过需要地在擦拭器自身的内部产生涡流。
根据该结构,即使充电时间较长(例如6~8小时),也能够缩短擦拭部件12的动作时间。
此外,该例子中,通电控制装置20以交流的方式使与送电侧极板3同步的电流I在擦拭部件12流通,并且对同相与反相进行切换。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作用于擦拭部件12的力F的方向反转,并能够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往复移动。
此外,该结构不是必需的,也可以省略同相与反相的切换,利用弹簧而使之复位。
并且,也可以在环状线圈14与擦拭部件12之间设置整流电路而变换为直流。该情况下,擦拭部件12以送电侧极板3的交流磁场的频率振动。
另外,也可以在通电控制装置20设置共振电路,而与送电侧极板3的交流磁场共振。根据这样的共振电路,即使在送电侧极板3的交流磁场的磁通密度B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较大的电流I。
图13A以及图13B中,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还具备异物检测器16。
异物检测器16设置在送电侧极板3内,对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的异物9进行检测。
异物检测器16例如是磁探测器,根据送电侧极板3内的磁场变化对异物9进行检测。此外,异物检测器16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对送电线圈3a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器或阻抗检测器、又或者是对异物9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的热敏电阻。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0的图。
该图中,通电控制装置20具有一对母线21a、21b、接点23、以及控制器29。
在该例子中省略了图15中的检测器22。
其它的结构与图15相同。
根据上述的通电控制装置20的结构,在接点23打开(例如,常开)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异物检测器16对异物9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减少充电中的待机电力。并且,由于除环状线圈14之外还具备专用的异物检测器16,所以能够提高异物检测的精度。
图17A以及图17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该图中,图17A是送电侧极板3的俯视图,图17B是其B-B向视图。此外,该图中,环状线圈14呈圆形,但也可以与磁通密度分布对应而呈矩形等。
图17A以及图17B中,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是中心部较高的截头圆锥形。
并且,擦拭部件12构成为,从送电侧极板3的中心部沿截头圆锥形的棱线向外侧延伸,并能够以中心部为中心地进行水平旋转。截头圆锥形的棱线的斜度可以设定为异物9顺利地向外侧移动的角度。
另外,导向装置18具有旋转导向件18b和第2通电端子19b。
旋转导向件18b将擦拭部件12的中心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并对擦拭部件12的水平旋转进行引导。
第2通电端子19b使单相交流从擦拭部件12的两端部沿轴线方向流通。
其它的结构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
在不使用异物检测器16的情况下,通电控制装置20的结构与图15的第8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使用异物检测器16的情况下,通电控制装置20的结构与图16的第8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该例子中,不需要同相与反相的切换。
根据图17A以及图17B的结构,能够经由第2通电端子19b从擦拭部件12的两端沿轴线方向进行通电。因此,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能够使力F作用于擦拭部件12而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向一个方向旋转。
该例子中,擦拭部件12是沿径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棒部件。擦拭部件12的旋转速度可以任意地设定。
根据该结构,由于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是截头圆锥形,所以通过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旋转,能够使异物9沿上表面的倾斜向外侧移动而向外侧端落下,从而将其除去。
图18A以及图18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9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该图中,图18A是送电侧极板3的俯视图,图18B是其B-B向视图。
图18A以及图18B中,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为水平。
并且,擦拭部件12从送电侧极板3的中心部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而螺旋状地向外侧延伸,并构成为能够以中心部为中心地进行水平旋转。该螺旋状的形状以使水平旋转的擦拭部件12作用于异物9的力F朝向外侧的方式设定。
其它的结构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图18A以及图18B的结构,能够经由第2通电端子19b从擦拭部件12的两端沿轴线方向进行通电。因此,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能够使力F作用于擦拭部件12而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向一个方向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擦拭部件12的螺旋状的形状以使作用于异物9的力F朝向外侧的方式设定,通过使擦拭部件12旋转,能够使异物9向外侧水平移动而向外侧端落下,从而将其除去。
根据上述的本公开,因在非接触供电时在送电侧极板3内产生的交流磁场,能够在环状线圈14产生单相交流。并且,使产生的单相交流在导电性的擦拭部件12直接流通,而能够使擦拭部件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
因此,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图19A以及图19B是具备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结构图,图19A是使用状态图,图19B是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功能块电路图。
该图中,非接触供电装置2通过电磁感应从内置送电线圈3a的送电侧极板3向内置受电线圈4a的受电侧极板4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
图19A以及图19B中,1是停车空间,3是送电侧极板,4是受电侧极板,5是受电侧整流器,6是车载电池。
非接触供电装置2包括交流电源2a、送电侧整流器2b、变频器2c以及送电线圈3a,向送电线圈3a供给变换成高频的电力。
送电线圈3a因该电力而产生高频的磁场。并因该磁场而在受电线圈4a产生高频的电力。该电力由受电侧整流器5变换为直流,并对车载电池6进行充电。
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是上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的异物除去装置。
图20A以及图20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0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该图中,图20A是送电侧极板3的俯视图,图20B是其B-B向视图。
图20A以及图20B中,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具备薄片212、环状线圈214、薄片移动装置218、以及通电控制装置220。
薄片212由非磁性体的挠性薄片(例如橡胶薄片或者塑料薄片)构成,并构成为能够沿内置送电线圈3a的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
由于薄片212由非磁性体构成,所以不会对在送电线圈3a与受电线圈4a之间产生的高频的磁场产生妨碍。因此,虽然薄片212位于送电侧极板3与受电侧极板4之间,但不会使非接触供电的效率降低。
并且,薄片212优选在其表面具有粘性物质、凹凸部、波形槽或者钩状物,从而异物难以滑动。
该例子中,送电侧极板3例如俯视呈50cm×50cm的矩形形状,厚度是5~10cm,其上表面为水平。此外,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不限定于水平,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山形。
环状线圈214是设置在送电侧极板3内的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因送电线圈3a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
此外,环状线圈214选择与其交链的磁通的朝向总是成为相同方向的区域而设置。例如,图20A以及图20B中,环状线圈214是包围极板的整个区域的矩形形状,但在图21中左侧半部分是朝纸面上的磁通、右侧半部分是朝纸面下的磁通的情况下,作为仅包围单侧半部分的环状线圈214,或在设置多个环状线圈214的情况下,使环状线圈214的卷绕方向与交链的磁通的朝向对应地反转,并使在环状线圈214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朝向总是成为相同方向。因环状线圈214的设置的制约,所得到的感应电流变小,但也可以作为对混合有一部分的相反朝向的交链磁通的区域进行包围的环状线圈214。
环状线圈214的个数以及卷数以使产生的单相交流的电力成为薄片移动装置218的必要电力、例如100W~1KW的方式设定。
薄片移动装置218能够由单相交流驱动,使薄片2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
该例子中,薄片移动装置218具有正向卷绕辊218a、逆向卷绕辊218b、以及正向卷绕马达219a。
图20A以及图20B中,在停车空间1的上表面固定有薄片移动装置218的主体框架213,正向卷绕辊218a和逆向卷绕辊218b分别由主体框架213支撑两端,并构成为能够以各自的轴心为中心而旋转。
正向卷绕辊218a是沿送电侧极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部件,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一端外侧,并构成为向正向卷绕方向(图20B中右旋转)卷绕薄片212。
逆向卷绕辊218b是沿送电侧极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部件,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另一端外侧,并构成为向逆向卷绕方向(图20B中左旋转)卷绕薄片212。
正向卷绕辊218a与逆向卷绕辊218b可以相互平行地配置。
正向卷绕马达219a固定于主体框架213,利用单相交流驱动正向卷绕辊218a而使之向正向卷绕方向(图20B中右旋转)旋转。
正向卷绕马达219a优选带有减速机,并设定为不使异物9在薄片上滑动而进行移动的速度(例如,0.1~1.0m/s)。并且,正向卷绕马达219a可以是能够由环状线圈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直接驱动的单相马达,也可以是由利用二极管电桥等整流器对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进行整流而得到的直流驱动的直流马达,并且也可以是由对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进行整流另外在变频器中进行变换而得到的三相交流驱动的三相引导马达、三相同步马达,能够使用各种马达。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利用单相交流驱动正向卷绕马达219a而使之向正向卷绕方向旋转,来使薄片2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移动,从而能够使薄片上的异物9向一端侧(图20B中右侧)落下而将其除去。
通电控制装置220以使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薄片移动装置218流通的方式对薄片移动装置218进行控制。
图21A以及图21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0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图。该图中,通电控制装置220具有一对母线221a、221b、第1检测器222、第1接点223、以及控制器229。
一对母线221a、221b连接环状线圈214与正向卷绕马达219a,向正向卷绕马达219a供给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此外,该例子中,经由母线221a、221b而直接连接环状线圈214与正向卷绕马达219a,但也可以在它们之间设置变压器或者整流电路,而进行电压变换、朝三相交流的变换、或者向直流变换。
第1检测器222对在一对母线221a、221b间产生的电压或者阻抗进行检测。
第1接点223优选是常开的继电器接点,设置在第1检测器222与正向卷绕马达219a之间的母线221a、221b的一方或者双方,并构成为能够将它们之间切断。
控制器229例如是微型计算机,根据由第1检测器222所检测到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对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的异物9进行检测,并将第1接点223从打开切换为关闭。
能够利用二极管电桥等整流电路、向上转换器或向下转换器等电压变换电路而从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得到驱动控制器229的电力。用于得到驱动正向卷绕马达219a的电力的环状线圈214与用于得到驱动控制器229的电力的环状线圈21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能够与驱动控制器229的电力相同地得到驱动后述的异物检测器216、通电控制装置220的电力。
根据上述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结构,在第1接点223打开(例如,常开)的状态下,不使用后述的异物检测器216就能够检测异物9,从而充电中的待机电力能够较少。
在对电动汽车等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充电时间较长(例如6~8小时)。因此,在电动汽车停止并开始充电后,也优选总是监视异物的有无,若检测到异物则将其除去。
另一方面,由于异物侵入极板间的频度一般较低,并且充电时间较长,所以优选充电中的待机电力较少,并且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上述专利文献3的移动体用非接触供电装置例如有需要驱动传输带的驱动辊的动力源的问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因在非接触供电时在送电侧极板3内产生的交流磁场而在环状线圈14产生单相交流。由于利用该产生的单相交流使薄片移动装置18动作,所以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利用通电控制装置220进行的薄片移动装置218的动作优选由薄片上的异物9向一端侧落下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距离限制。
根据该结构,即使充电时间较长(例如6~8小时),也能够缩短薄片212的移动时间或者距离。
此外,该例子中,以手动地使逆向卷绕辊218b向逆向卷绕方向旋转的方式对卷绕于正向卷绕辊218a的薄片212进行卷绕。根据该结构,能够省略使用频度较少的逆向卷绕用的马达(后述的逆向卷绕马达219b)。
图22A以及图22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该图中,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还具备异物检测器216和逆向卷绕马达219b。
异物检测器216设置在送电侧极板3内,对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的异物9进行检测。
异物检测器216例如是磁探测器,根据送电侧极板3内的磁场变化对异物9进行检测。此外,异物检测器216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对送电线圈3a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器或阻抗检测器,又或者是对异物9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的热敏电阻。
逆向卷绕马达219b利用单相交流驱动逆向卷绕辊218b而使之向逆向卷绕方向旋转。作为逆向卷绕马达219b,与正向卷绕马达219a相同,能够使用单相马达、直流马达、三相感应马达、三相同步马达等各种马达。
图2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图。该图中,通电控制装置220具有一对母线221a、221b、第1接点223、第2接点224、第3接点225、以及控制器229。
在该例子中省略了图21中的第1检测器222。
一对母线221a、221b连接环状线圈214与正向卷绕马达219a以及逆向卷绕马达219b,向正向卷绕马达219a以及逆向卷绕马达219b供给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
第2接点224优选是继电器接点,设置在从母线221a、221b向正向卷绕马达219a供给电力的电线的一方或者双方,并构成为能够对它们之间进行开闭。
第3接点225优选是继电器接点,设置在从母线221a、221b向逆向卷绕马达219b供给电力的电线的一方或者双方,并构成为能够对它们之间进行开闭。
控制器229例如由微型计算机和储存有程序的存储器来实现,在由异物检测器216检测到异物9时,将第1接点223从打开切换为关闭,而使薄片移动装置218动作。
并且,控制器229交替地接通/断开第2接点224和第3接点225,而交替地驱动正向卷绕马达219a和逆向卷绕马达219b而使之旋转。
其它的结构与图20A、图20B、图21A以及图21B相同。
根据上述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结构,在第1接点223打开(例如,常开)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异物检测器216对异物9进行检测,从而充电中的待机电力能够较少。并且,由于利用环状线圈214所产生的单相交流使薄片移动装置218动作,所以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并且,由于除环状线圈214之外还具备专用的异物检测器216,所以能够提高异物检测器216进行异物检测的精度。
并且,该例子中,能够利用逆向卷绕马达219b将卷绕于正向卷绕辊218a的薄片212卷绕于逆向卷绕辊218b。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在利用正向卷绕马达219a卷绕了薄片整体后,也可以利用逆向卷绕马达219b使薄片整体退绕。
并且,相反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交替地驱动正向卷绕马达219a和逆向卷绕马达219b而使之旋转,使薄片212振动,并利用该振动使异物9移动而将其除去。
图24A以及图24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10的图。
该图中,本公开的异物除去装置10具备下游侧辊218c、上游侧辊218d、以及驱动马达219c。
下游侧辊218c是沿送电侧极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部件,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一端外侧。
上游侧辊218d是沿送电侧极板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部件,位于送电侧极板3的另一端外侧。
驱动马达219c利用单相交流驱动下游侧辊218c或者上游侧辊218d而使之旋转。驱动马达219c可以与上述的正向卷绕马达219a或者逆向卷绕马达219b相同。
该例子中,薄片212环状地架设在下游侧辊218c与上游侧辊218d之间。
其它的结构与第10实施方式相同。
图25A以及图25B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图。该图中,图25A是不使用异物检测器216的情况,图25B是使用异物检测器216的情况。
图25A是将图21(第10实施方式)的正向卷绕马达219a置换为驱动马达219c的结构,其它的结构相同。
图25B是将图23(第11实施方式)的正向卷绕马达219a置换为驱动马达219c并省略了逆向卷绕马达219b、第2接点224、第3接点225的结构,其它的结构相同。
根据图25A以及图25B的结构,通过利用单相交流驱动驱动马达219c而使之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来使薄片212沿送电侧极板3的上表面环状地移动,从而能够使薄片上的异物9向一端侧(图中右侧)落下而将其除去。
此外,该结构中,由于薄片212环状地旋转,所以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不需要薄片212的退绕。
根据上述的本公开,利用在非接触供电时在送电侧极板内产生的交流磁场在环状线圈214产生单相交流,能够利用该单相交流对薄片移动装置218进行驱动。
因此,在受到非接触供电的车辆停止后,在异物9侵入极板间的情况下,没有动力源也能够除去异物。
图2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3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图。该附图与图20B相比,仅送电侧极板3的形状不同。此外,除送电侧极板3的形状以外也可以是其它的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通过将送电侧极板3的薄片212所出入的位置的角变圆,从而即使在因异物9的重量等而薄片12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使薄片212移动。
图27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4实施方式的通电控制装置220的图。该附图与图24B相比,仅刮片的有无不同。
通过将例如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橡胶制成的刮片按压于薄片212,来刮掉异物,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除去具有粘性的异物。如图27所示,通过在薄片212的表面朝向下方或斜下方的位置设置刮片,而由刮片刮掉的异物因重力而以从薄片212离开的方式落下,从而尤其有效果。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表示,另外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当然,不限定于磁场谐振方式,也包括电磁感应方式等其它的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可提供能够除去异物的与以往不同的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符号的说明
201—非接触供电系统,110—车辆(移动体),111—受电侧极板(线圈装置),111a—线圈,111A—对置面,120—停车位(地面侧设备),121—送电侧极板(线圈装置),121a—线圈,121A—对置面,30—异物除去装置,31—液体喷射部件(液体喷射部),32—液体供给线路(液体喷射部),33—电磁阀(液体喷射部),34—泵(液体喷射部、液体供给部),36—液体回收容器(液体回收部),40—位置确定部,41—喷射角度调整部,50—槽,60—倾斜部,70—控制部,100—异物,101—液体,102—对置区域,B—磁通密度,F—力,I—电流,1—停车空间,2—非接触供电装置,2a—交流电源,2b—送电侧整流器,2c—变频器,3—送电侧极板,3a—送电线圈,4—受电侧极板,4a—受电线圈,5—受电侧整流器,6—车载电池,9—异物,10—异物除去装置,12—擦拭部件,13—刮板,14—环状线圈,16—异物检测器(磁探测器),18—导向装置,18a—直动导向件,18b—旋转导向件,19a—第1通电端子,19b—第2通电端子,20—通电控制装置,21a、21b—母线,22—检测器,23—接点,29—控制器,212—薄片,213—主体框架,214—环状线圈,216—异物检测器(磁探测器),218—薄片移动装置,218a—正向卷绕辊,218b—逆向卷绕辊,218c—下游侧辊,218d—上游侧辊,219a—正向卷绕马达,219b—逆向卷绕马达,219c—驱动马达,220—通电控制装置,221a、21b—母线,222—第1检测器,223—第1接点,224—第2接点,225—第3接点,229—控制器。
Claims (24)
1.一种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液体喷射部,上述液体喷射部利用液体的喷射,将存在于磁场所通过的区域的异物冲掉,该磁场是因利用线圈装置间的磁性耦合的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产生上述磁场时,上述液体喷射部喷射上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对从上述液体喷射部喷射出的上述液体进行回收的液体回收部;以及
向上述液体喷射部供给上述液体回收部回收到的上述液体的液体供给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确定上述异物的位置的位置确定部;以及
根据上述位置确定部的确定结果来对上述液体的喷射角度进行调整的喷射角度调整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上述线圈装置的区域形成槽,
上述液体喷射部沿上述槽喷射上述液体。
6.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具备线圈装置,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的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装置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区域,具有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8.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具备线圈装置的地面侧设备;以及具备能够与上述线圈装置对置的线圈装置的移动体,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地面侧设备以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任一方具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异物除去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地面侧设备以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线圈装置在上述异物能够接触的区域具有向重力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上述移动体与上述地面侧设备的上述线圈装置的距离,使上述异物除去装置的上述液体的喷射停止。
1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其特征在于,具有:
能够沿内置上述送电线圈的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导电性且棒状的擦拭部件;
沿上述上表面对上述擦拭部件进行引导的导向装置;
设置在上述送电侧极板内且利用上述送电线圈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的环状线圈;以及
使由上述环状线圈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直接流通而使上述擦拭部件沿上述上表面移动的通电控制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为水平,
上述擦拭部件以横跨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的方式水平延伸,并能够与其轴线垂直地且水平地进行往复移动,
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对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进行支撑并对该两端部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的直动导向件;以及设于上述两端部且使上述单相交流沿上述擦拭部件的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以交流的方式使与上述送电侧极板同步的上述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流通,并且对同相与反相进行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是中心部较高的截头圆锥形,
上述擦拭部件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中心部沿截头圆锥形的棱线而向外侧延伸,并能够以上述中心部为中心进行水平旋转,
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将上述擦拭部件的上述中心部引导为能够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导向件;以及使上述单相交流从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沿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为水平,
上述擦拭部件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中心部沿截头圆锥形的棱线而螺旋状地向外侧延伸,并能够以上述中心部为中心进行水平旋转,
上述导向装置具有:将上述擦拭部件的上述中心部引导为能够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导向件;以及使上述单相交流从上述擦拭部件的两端部沿轴线方向流通的通电端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述上表面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器,
在由上述异物检测器检测到异物时,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使上述单相交流在上述擦拭部件流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异物检测器对上述送电线圈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上述送电侧极板内的磁场变化、或者异物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18.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其特征在于,具有:
能够沿内置上述送电线圈的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挠性的薄片;
设置在上述送电侧极板内且利用上述送电线圈的交流磁场而产生单相交流的环状线圈;
能够由单相交流驱动且使上述薄片沿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移动的薄片移动装置;以及
由上述环状线圈所产生的单相交流在上述薄片移动装置流通而进行控制的通电控制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上表面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器,
在由上述异物检测器检测到上述异物时,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使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异物检测器对上述送电线圈的电压或者阻抗的变化、上述送电侧极板内的磁场变化、或者上述异物的发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具有:
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一端外侧并使上述薄片向正向卷绕方向卷绕的正向卷绕辊;
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另一端外侧并使上述薄片向逆向卷绕方向卷绕的逆向卷绕辊;以及
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正向卷绕辊而使之向正向卷绕方向旋转的正向卷绕马达。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逆向卷绕马达,该逆向卷绕马达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逆向卷绕辊而使之向逆向卷绕方向旋转,
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交替地驱动上述正向卷绕马达和上述逆向卷绕马达而使之旋转。
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片移动装置具有:
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一端外侧的下游侧辊;
位于上述送电侧极板的另一端外侧的上游侧辊;以及
利用上述单相交流驱动上述下游侧辊或者上述上游侧辊而使之旋转的驱动马达,
上述薄片环状地架设在上述下游侧辊与上述上游侧辊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异物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片在其表面具有粘性物质、凹凸部、波形槽或者钩状物,从而异物难以滑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34535A JP6337653B2 (ja) | 2014-06-30 | 2014-06-30 |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JP2014-134535 | 2014-06-30 | ||
JP2014-182510 | 2014-09-08 | ||
JP2014-182528 | 2014-09-08 | ||
JP2014182528A JP6292538B2 (ja) | 2014-09-08 | 2014-09-08 |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異物除去装置 |
JP2014182510A JP6292537B2 (ja) | 2014-09-08 | 2014-09-08 |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異物除去装置 |
PCT/JP2015/068334 WO2016002619A1 (ja) | 2014-06-30 | 2015-06-25 |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32248A true CN106232248A (zh) | 2016-12-14 |
CN106232248B CN106232248B (zh) | 2019-05-10 |
Family
ID=55019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9808.7A Active CN106232248B (zh) | 2014-06-30 | 2015-06-25 | 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02279B2 (zh) |
EP (1) | EP3162610B1 (zh) |
CN (1) | CN106232248B (zh) |
WO (1) | WO2016002619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91903A (zh) * | 2017-09-05 | 2018-01-16 | 中惠创智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电力无线传输系统的异物清除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109638976A (zh) * | 2019-01-21 | 2019-04-16 | 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异物排除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11293789A (zh) * | 2020-02-19 | 2020-06-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检测装置及方法、无线电能发射装置、无线电能接收装置 |
CN111679327A (zh) * | 2020-06-03 | 2020-09-18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磁结构无线充电盘金属检测探头 |
CN111687081A (zh) * | 2020-06-03 | 2020-09-22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矩阵式充电盘自供电清理装置 |
CN113844287A (zh) * | 2021-09-26 | 2021-12-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接收、发送设备、系统、异物清除方法及车辆 |
CN113937909A (zh) * | 2021-11-16 | 2022-01-14 |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带异物检测及清除功能的车用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3462B2 (ja) * | 2012-09-27 | 2016-12-14 |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 車両給電装置 |
JP6160083B2 (ja) * | 2013-01-08 | 2017-07-12 | 株式会社Ihi | 異物検知装置 |
JP6176396B2 (ja) * | 2014-05-19 | 2017-08-09 | 株式会社Ihi | 冷却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CN106716777A (zh) * | 2014-07-04 | 2017-05-24 | Elix无线充电系统公司 | 具有用于外来物体移除的引导部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
EP3286036B1 (en) * | 2015-04-22 | 2022-03-02 | Ahrens, Jas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wer exchange |
US10252631B2 (en) | 2015-11-13 | 2019-04-09 | Nio Usa, Inc. | Communications between vehicle and charging system |
US10427530B2 (en) * | 2015-11-13 | 2019-10-01 | Nio Usa, Inc. | Vehicle charge query and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
US10753761B2 (en) | 2015-11-13 | 2020-08-25 | Nio Usa, Inc. | Universal battery and modular power system |
GB2546776A (en) * | 2016-01-28 | 2017-08-02 |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ad, system for inductive transf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ad |
JP7122688B2 (ja) * | 2016-12-14 | 2022-08-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異物検知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
CN108233498B (zh) * | 2016-12-14 | 2023-11-07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的异物检测方法和送电装置 |
DE102017100741B4 (de) | 2017-01-16 | 2021-02-11 | SMR Patents S.à.r.l. | Wisch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reiwischen eines Optikelements und Rückblickvorrichtung oder Fahrerassistenzvorrichtung zur Benutzung in einem Fahrzeug |
JP6551755B2 (ja) | 2017-02-09 | 2019-07-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
WO2018146973A1 (ja) | 2017-02-09 | 2018-08-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
CN107031442B (zh) * | 2017-04-06 | 2020-05-15 | 深圳市华禹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位置检测装置、方法 |
US10483895B2 (en) * | 2017-08-25 | 2019-11-19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an independent moving cart |
US10608469B2 (en) | 2017-09-28 | 2020-03-31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transfer to an independent moving cart during travel along a track |
FR3073790B1 (fr) * | 2017-11-22 | 2019-11-29 | Alstom Transport Technologies | Systeme de positionnement d'un vehicule electrique par rapport a une station de recharge |
WO2019229790A1 (ja) * | 2018-05-28 | 2019-12-0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地上側コイルユニット |
JP7137989B2 (ja) * | 2018-07-24 | 2022-09-15 |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 送電装置 |
JP7049206B2 (ja) * | 2018-07-24 | 2022-04-06 |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JP7113317B2 (ja) | 2018-07-31 | 2022-08-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の駆動方法 |
CN109849720B (zh) * | 2018-12-19 | 2021-01-15 | 恒大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预约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EP3971012A4 (en) * | 2019-05-15 | 2023-04-12 | IHI Corporation | DEVICE FOR REMOVAL OF FOREIGN OBJECTS AND ENERGY TRANSFER DEVICE |
DE102021207874A1 (de) | 2021-07-22 | 2023-01-26 | Siemens Mobility GmbH | Anordnung zur Reinigung einer Kamera |
CN113937902B (zh) * | 2021-10-29 | 2023-08-18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 无线充电异物清除装置、异物清除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82282A (zh) * | 2011-07-14 | 2013-01-16 | 索尼公司 | 供电装置、供电系统、车辆以及电子装置 |
JP2013048511A (ja) * | 2011-08-29 | 2013-03-07 | Panasonic Corp | 電気自動車 |
WO2013035853A1 (ja) * | 2011-09-09 | 2013-03-14 | 株式会社 テクノバ |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
CN103140369A (zh) * | 2011-01-14 | 2013-06-05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 |
JP2014023296A (ja) * | 2012-07-19 | 2014-02-03 | Panasonic Corp | 電力伝送コイ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28808A (ja) * | 2003-04-21 | 2004-11-18 | Toyota Motor Corp | 無線波受信システム |
JP2005152817A (ja) * | 2003-11-27 | 2005-06-16 | Apic Yamada Corp | 洗浄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 |
US20110074346A1 (en) | 2009-09-25 | 2011-03-31 | Hall Katherine L | Vehicle charger safety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1125184A (ja) | 2009-12-14 | 2011-06-23 | Toyota Motor Corp |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JP2011259649A (ja) | 2010-06-11 | 2011-12-22 |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電極構造、及び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
JP5625723B2 (ja) | 2010-10-15 | 2014-11-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給電方法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DE102011076186A1 (de) * | 2011-05-20 | 2012-11-2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Behebung einer Störung einer drah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
JP6067211B2 (ja) * | 2011-05-27 | 2017-01-2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JP5906691B2 (ja) * | 2011-11-28 | 2016-04-20 | 株式会社Ihi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移動車両 |
JP2013121209A (ja) * | 2011-12-06 | 2013-06-1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非接触受電装置 |
JP2013198357A (ja) | 2012-03-22 | 2013-09-30 | Toyota Motor Corp | 非接触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送受電システム |
JP2014107915A (ja) | 2012-11-27 | 2014-06-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JP2014115027A (ja) * | 2012-12-11 | 2014-06-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陸上輸送用冷凍装置 |
-
2015
- 2015-06-25 EP EP15816056.4A patent/EP3162610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6-25 WO PCT/JP2015/068334 patent/WO201600261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6-25 CN CN201580019808.7A patent/CN106232248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28 US US15/337,036 patent/US990227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40369A (zh) * | 2011-01-14 | 2013-06-05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 |
CN102882282A (zh) * | 2011-07-14 | 2013-01-16 | 索尼公司 | 供电装置、供电系统、车辆以及电子装置 |
JP2013048511A (ja) * | 2011-08-29 | 2013-03-07 | Panasonic Corp | 電気自動車 |
WO2013035853A1 (ja) * | 2011-09-09 | 2013-03-14 | 株式会社 テクノバ |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
JP2014023296A (ja) * | 2012-07-19 | 2014-02-03 | Panasonic Corp | 電力伝送コイル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91903A (zh) * | 2017-09-05 | 2018-01-16 | 中惠创智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电力无线传输系统的异物清除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109638976A (zh) * | 2019-01-21 | 2019-04-16 | 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异物排除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9638976B (zh) * | 2019-01-21 | 2023-10-20 | 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异物排除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11293789A (zh) * | 2020-02-19 | 2020-06-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检测装置及方法、无线电能发射装置、无线电能接收装置 |
CN111293789B (zh) * | 2020-02-19 | 2022-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检测装置及方法、无线电能发射装置、无线电能接收装置 |
CN111679327A (zh) * | 2020-06-03 | 2020-09-18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磁结构无线充电盘金属检测探头 |
CN111687081A (zh) * | 2020-06-03 | 2020-09-22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矩阵式充电盘自供电清理装置 |
CN113844287A (zh) * | 2021-09-26 | 2021-12-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接收、发送设备、系统、异物清除方法及车辆 |
CN113937909A (zh) * | 2021-11-16 | 2022-01-14 |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带异物检测及清除功能的车用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937909B (zh) * | 2021-11-16 | 2023-09-26 |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带异物检测及清除功能的车用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002619A1 (ja) | 2016-01-07 |
EP3162610A1 (en) | 2017-05-03 |
US9902279B2 (en) | 2018-02-27 |
CN106232248B (zh) | 2019-05-10 |
EP3162610B1 (en) | 2022-03-09 |
EP3162610A4 (en) | 2018-04-04 |
US20170043672A1 (en) | 2017-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32248A (zh) | 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系统 | |
CN105634093B (zh) | 一种多手机可移动三维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3072491B (zh) | 多电源电气车辆 | |
EP3073601B1 (en) |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 |
CN106165244A (zh) | 非接触供电系统、受电装置及送电装置 | |
CN106030978A (zh) |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 |
JP6337653B2 (ja) |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
CN101590904A (zh) | 机器鱼能量拾取装置 | |
CN205646956U (zh) | 一种多手机可移动三维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6712125A (zh) | 组合式家庭储能系统及其组合控制方法 | |
CN103166307A (zh) | 一种太阳能与市电互补的电力机车供电系统 | |
CN206673665U (zh) | 光伏公路感应无线充电系统及车辆的充电系统 | |
CN109339008A (zh) | 母子垃圾收集系统 | |
CN105827011A (zh) | 具多组电池的电动车供电系统 | |
CN205646955U (zh) | 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7139737B (zh) | 一种充电均衡方法及直流充电桩 | |
CN205646993U (zh) | 太阳能供电的智能充电桩 | |
CN205911994U (zh) | 一种新型海岛生活舱用的能源供给系统 | |
CN205565904U (zh) | 一种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双模非接触充电装置 | |
TR201704553A2 (tr) | Bir çamaşır makinesinden elektrik enerjisi üretmek ve hasat etmek için sistem ve yöntem. | |
CN204145788U (zh) | 用于锅具的电能采集装置、锅具和电磁加热电饭煲 | |
CN208124586U (zh) | 一种空调废水清洁玻璃装置及清洁刮 | |
CN107379973A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光伏供电系统 | |
CN108583308A (zh) |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公交车的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 |
CN107757410A (zh) | 一种汽车电池共享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