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0978A -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0978A
CN106030978A CN201580009335.2A CN201580009335A CN106030978A CN 106030978 A CN106030978 A CN 106030978A CN 201580009335 A CN201580009335 A CN 201580009335A CN 106030978 A CN106030978 A CN 106030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il
coolant
chiller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3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0978B (zh
Inventor
新妻素直
上田章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30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0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的冷却装置(30)附设于停车位(20),该停车位(20)相对于车辆(10)进行使用了线圈(21a)的非接触供电,冷却装置(30)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车辆(10)的线圈(11a)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日本于2014年5月19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03612号的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车辆搭载受电装置:利用设于道路等的一次线圈与设于车辆的二次线圈之间的磁耦合或者磁谐振,从一次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高频电力。在这样的利用磁耦合等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由于交换高频电力的线圈等发热,所以进行其冷却。
下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安装受电装置构成为包括:受电线圈;收纳受电线圈的线圈室;以及能够在正转与反转之间切换旋转方向的双向风扇。由此,当需要受电线圈的冷却时,成为从车室侧经由受电线圈而向外部空气侧流动的散热流,并且当需要蓄电装置的预热时,成为从外部空气侧经由受电线圈向车室侧流动的预热流。
并且,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充电单元:使用具有受电部以及电池的受电装置和具有供电部的送电装置来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电力的授受。该充电单元中,为了将在受电装置内产生的热向送电装置传递,而在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所接触的部分设置热传导部,而使传递至送电装置侧的热经由散热片向外部散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6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0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以往技术存在如下那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利用搭载于车辆的风扇进行冷却的方式,从而存在车辆因该冷却装置而大型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不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受电装置侧搭载风扇等而通过接触将热从受电装置侧向送电装置侧传递的方式,但若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严格地固定,则导热效率极端降低。因此,在将车辆之类的移动体作为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存在在停车时为了正确地定位移动体而需要时间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当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并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进行冷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冷却装置附设于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相对于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
并且,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冷却装置附设于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从能够移动的送电装置接受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
并且,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冷却装置具有与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
并且,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冷却装置具有与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
并且,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相对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斜向地喷射上述冷却液。
另外,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的至少任一方式喷射上述冷却液。
另外,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具备设有冷却液喷出口的冷却液喷出部件,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
并且,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区域。
并且,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冷却装置中,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的至少一者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罩部件覆盖。
并且,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和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的、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线圈进行覆盖的上述罩部件相对于上述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
并且,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具有对喷射后的上述冷却液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回收的承接部件。
并且,本发明的第12方式是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至少任一者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作为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至少任一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而具有以上所记载的冷却装置。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即使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固定,由于冷却液在喷射过程中在空中扩散,并且在喷射后润湿展开,或者从多处位置吹出冷却液,从而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位置偏移地对线圈进行冷却,从而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因此,本发明中,得到如下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当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并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整体结构图。
非接触供电系统1在至少任一方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受电装置,供车辆10停车的停车位20是送电装置。车辆10相对于设于路面2的停车位20能够相对移动。
在车辆10设有受电用的受电侧极板11。另一方面,在停车位20设有送电用的送电侧极板21。受电侧极板11以能够与地上侧的送电侧极板21对置的方式设于车辆10的底部。该受电侧极板11具有线圈11a,通过与送电侧极板21的线圈21a磁耦合而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受电侧极板11由线圈11a、和覆盖线圈11a的罩部件11b构成。并且,送电侧极板21由线圈21a、和覆盖线圈21a的罩部件21b构成。罩部件11b、21b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以免在非接触供电中妨碍传递电力的电磁场。
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的从送电侧极板21朝受电侧极板11的非接触供电基于磁场谐振方式而进行。即,在线圈21a和线圈11a分别连接有用于构成共振电路的共振用电容器(未图示)。并且,例如共振用电容器的静电电容设定为与由线圈2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送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以及由线圈1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受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
在车辆10,除受电侧极板11之外还设有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和负载13。
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是将受电侧极板11以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从送电侧极板21接受了的受电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并向负载13供给的电力变换电路。即,该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向负载13供给与负载13对应的电流。此外,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在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是整流电,另外也可以是包括DC/DC转换器的结构。并且,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AC/AC变换功能的结构,例如是包括整流电路、DC/DC转换器、DC/AC转换器、或者矩阵转换器等的结构。此外,使用的转换器包括非绝缘型(断路器等)和绝缘型(使用变压器等)双方。
负载13是能够积蓄足够的电力来作为车辆10的驱动动力源的二次电池,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此外,负载13也可以是蓄电元件(电池、大容量电容器等)、电阻使用负载(发热体、照明设备等)、电感使用负载(马达等)等。
在受电侧极板11的周围设有导热板14。导热板14配置于受电侧极板11的背面侧,且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支承。并且,在导热板14上设有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以及负载13,导热板14与受电侧极板11、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以及负载13热连接。该导热板14例如由具有导热性的铝等金属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送电侧极板21以能够与受电侧极板11对置的方式设于路面2。在停车位20,除送电侧极板21之外还设有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以及外部电源24。
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是送电侧的变频电路,包括半桥、全桥等一般所使用的电路,由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将电力变换为与磁场谐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共振频率对应的交流电力,并向线圈21a供给。
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是将从外部电源24供给的电力变换为与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对应的直流电力、并向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供给的电力变换电路。此外,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AC/DC变换功能的结构。并且,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PFC(功率因数改善)功能的结构。并且,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在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DC/DC功能的结构。此外,使用的转换器包括非绝缘型(断路器等)和绝缘型(使用变压器等)双方。
外部电源24例如是工业电源、太阳电池、风力发电等,将其电力供给至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此外,在外部电源24是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存在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而直接向送电侧直流交流变换电路22进行直流输入的结构。
该非接触供电系统1具有对设于车辆10以及停车位20的线圈11a、21a中至少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双方)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30。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附设于停车位20。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30是利用冷却液W的喷射来对线圈11a、21a进行冷却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W例如是上自来水管的水。由于上自来水管的水是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所以即使在以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产生磁场的区域存在水,线圈11a与线圈21a之间的磁场也难以紊乱。因此,即使存在水,非接触供电的电力效率也难以降低。此外,若是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的液体,则冷却液W的种类不限。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30具有冷却液喷出部件31、冷却液流通线路32、电磁阀33、以及泵34。
在冷却液喷出部件31形成有冷却液喷出口35。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在前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喷出口35的喷嘴。该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部件、例如是树脂成型部件,以便在非接触供电中不会妨碍传递电力的电磁场。
冷却液喷出部件31设于在非接触供电时受电侧极板11与送电侧极板21所对置的对置面11A、21A中的对置面21A上。冷却液喷出口35相对于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a、21a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图2中纸面上下方向)倾斜。该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从以线圈11a、21a间的非接触供电产生电磁场的对置区域A的外侧向斜上喷出冷却液W、并朝向线圈11a进行冷却液W的喷射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对置面21A上设有多个冷却液喷出部件31。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成为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的至少任一个方式喷射冷却液W的结构,具有:具备喷流状地喷出冷却液W的冷却液喷出口35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a;以及具备水雾状地喷出冷却液W的冷却液喷出口35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b。冷却液喷出部件31a和冷却液喷出部件31b例如如图3所示地沿罩部件21b的周缘部交替地配置。
如图2所示,冷却液流通线路32向多个冷却液喷出部件31供给冷却液W。冷却液流通线路32在下游侧处按照每个冷却液喷出部件31分支,在该分支出的每个线路分别设有电磁阀33。电磁阀33对冷却液流通线路32的流路进行开闭。此外,电磁阀33a对与喷流状地喷出冷却液W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a连接的冷却液流通线路32的流路进行开闭。并且,电磁阀33b对与水雾状地喷出冷却液W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b连接的冷却液流通线路32的流路进行开闭。
由于电磁阀33包括金属部件,所以设于比线圈11a、21a间的以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产生电磁场的区域(送电侧极板21及其附近)靠外侧的位置。并且,冷却液流通线路32的向产生该电磁场的区域侵入的部分优选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例如树脂软管等形成,以便在非接触供电中不会妨碍传递电力的电磁场。该冷却液流通线路32在上游侧处与泵34连接。泵34使从冷却液喷出部件31喷出的冷却液W的水压提高。该泵34例如与上自来水管等连接。
上述结构的冷却装置30是通过对电磁阀33a、33b进行开闭驱动、来将喷射的冷却液W切换为喷流状和水雾状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能够切换为如下三个模式:打开电磁阀33a并且关闭电磁阀33b而喷流状地喷射冷却液W的第1模式;关闭电磁阀33a并且打开电磁阀33b而水雾状地喷出冷却液W的第2模式;以及打开电磁阀33a并且打开电磁阀33b而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双方的方式喷射冷却液W的第3模式。此外,第3模式时,与其它模式相比需要提高冷却液W的水压,从而优选以使泵34的驱动转速上升的方式进行控制。
冷却装置30是基于线圈11a、21a的发热量而动作的结构。线圈11a、21a的发热量例如能够通过对流动于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的电力和流动于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的电力进行计测并比较来求解。流动于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的电力并非全部向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输送,流动于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的电力的一部分因各电路23、12、线圈11a、21a的布线电阻等作为热而失去。因此,能够判断出两者的电力差不作为供电而是作为热的损失。冷却装置30经由未图示的通信机构而与车辆10和停车位20进行通信,若两者的电力差超过一定值,则损失较大。即,判断出线圈11a、21a的发热量较大,从而喷射冷却液W。并且,冷却装置30基于线圈11a、21a的发热量而切换为第1模式~第3模式。
此外,线圈11a、21a的发热量也能够由温度传感器计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罩部件21b上设置温度传感器,若滴下来的冷却液W的温度超过一定值,则冷却装置30判断出线圈11a、21a的发热量较大,从而喷射冷却液W。
线圈11a、21a由罩部件11b、21b覆盖,从而具有防水性。罩部件11b、21b液密地容纳了线圈11a、21a,防止冷却液W侵入而线圈卷线的绝缘劣化。罩部件11b、21b是具有耐水性的树脂成型部件,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此外,也可以在线圈11a、21a与罩部件11b、21b之间物理性地埋设导热性较高的材料(例如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的导热板),而提高从线圈11a、21a朝罩部件11b、21b的热传导性。并且,也可以代替利用罩部件11b、21b对线圈11a、21a进行覆盖,而通过利用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等)对线圈11a、21a进行密封,来使线圈11a、21a具有耐水性。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供电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在车辆10与停车位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由于车辆10的停车位置取决于驾驶员的运转操作,所以具有某程度的偏差。此外,关于供电,线圈11a、21a之间的电力传输采用了磁场谐振方式,能够实现对于设于车辆10以及停车位20双方的线圈11a、21a的位置偏移而言较强、高效率且长距离的电力传输。
若进行非接触供电,则交换高频电力的线圈11a、21a等发热。设有送电侧极板21的停车位20设于地上侧,能够增大热容量,或设置散热片等能够提高散热能力。因此,线圈21a的温度基本不上升。另一方面,设有受电侧极板11的车辆10与停车位20相比热容量较小,从而线圈11a的温度比较容易上升。
如图2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具有喷射冷却液W的冷却装置30。冷却装置30打开电磁阀33,向冷却液喷出部件31供给冷却液W。在冷却液喷出部件31设有冷却液喷出口35,从冷却液喷出口35朝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冷却液W大范围地向对置面11A喷射,而经由罩部件11b将线圈11a所产生的热除去。并且,喷射于对置面11A的冷却液W向对置面21A上滴下,经由罩部件21b也将线圈21a所产生的热除去。
即使是受电侧极板11处于与送电侧极板21大致正对但伴随位置偏移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冷却液W也通过从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喷射在空中以某程度的范围扩散,并在喷射后润湿展开,从而能够大范围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经由导热板14也能够对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负载13进行冷却(参照图1)。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30相对于在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a、21a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斜向地喷射冷却液W。根据该结构,与垂直地喷射冷却液W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液W大范围地扩散而喷射。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更大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并且,冷却装置30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的至少任一个方式喷射冷却液W。喷流状的冷却液W的指向性较高而能够对瞄准的场所进行冷却,并且喷射后的润湿展开性也较高。该喷流状的冷却液W的喷射例如能够优选地在吹风的野外中的冷却中使用。并且,水雾状的冷却液W的扩散性较高而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冷却,并且微小的水滴容易气化且容易受到气化热的影响。该水雾状的冷却液W的喷射例如能够优选地在不怎么吹风风的车库内的冷却中使用。
冷却装置30通过电磁阀33a、33b的开闭驱动,能够将喷射的冷却液W切换为喷流状和水雾状。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基于线圈11a、21a的发热量而切换为第1模式~第3模式。假设在车库内的非接触供电中,例如当流动于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的电力与流动于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的电力的差超过第1阈值时,冷却装置30切换为第1模式而进行喷流状的冷却液W的喷射,并在其电力的差超过比第1阈值大的第2阈值时,冷却装置3切换为第2模式而进行水雾状的冷却液W的喷射,并在其电力的差超过比第2阈值大的第3阈值时,冷却装置3切换为第3模式而进行喷流状以及水雾状双方的冷却液W的喷射。根据该结构,能够进行与线圈11a、21a的发热量对应的高效率的冷却。此外,在吹风的野外的情况下,由于与水雾状相比喷流状的一方的冷却效率更高,从而也可以使上述控制阶段的第1模式与第2模式相反。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喷出部件31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根据该结构,冷却液喷出部件31不会妨碍非接触供电的电磁场的形成,也不会因涡电流而发热(或者,即使发热也很小)。因此,如图2所示,不会使非接触供电的效率降低,能够在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a、21a彼此所对置的对置面21A上设置冷却液喷出部件31。这样,通过在送电侧极板21的对置面21A上集中地配置冷却液喷出部件31,能够实现冷却装置30的省空间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1a、21a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罩部件11b、21b覆盖。根据该结构,罩部件11b、21b不会妨碍非接触供电的电磁场的形成、也不会因涡电流而发热(或者,即使发热也很小)。罩部件11b进行防水,以便即使从下方被喷射冷却液W,冷却液W也不会侵入至线圈11a。并且,罩部件21b进行防水,以便即使从上方流下冷却线圈11a后的冷却液W,冷却液W也不会侵入至线圈21a。
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一种在车辆10与停车位20之间进行使用了线圈11a、21a的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其通过采用具有利用冷却液W的喷射对设于车辆10以及停车位20的线圈11a、21a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30的结构,从而以允许位置偏移的方式,不在车辆10设置冷却构造就能够冷却线圈11a、21a,因此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得到如下那样的冷却装置30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1:在车辆10与停车位20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11a、21a进行冷却。
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而言,即使在冷却过程中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关系变化了的情况下,由于冷却液W扩散,所以也能够适当地对线圈11a、21a进行冷却。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关系变化的情况是指,被风吹而车辆10左右摇动、或车体因车辆10的装载量的变化而上下摇动的情况。该状况尤其在车辆10如乘用车那样在轮胎与车体之间具有悬架的情况下能够产生。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附设于停车位20,所以不需要使冷却液流通线路32延伸至车辆侧。在使冷却液流通线路32延伸至车辆侧的情况下,为了使车辆10移动,而产生根据车辆10的移动将冷却液流通线路32安装于车辆10、或将冷却液流通线路32从车辆10拆下的需要。若冷却液流通线路32自由拆装,则冷却液流通线路32在每次拆装时有磨损的担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冷却液流通线路32(冷却装置30)固定于停车位20,所以不需要拆装部等,从而能够确保耐久性。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第2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结构以及设有承接部件40的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设有冷却液喷出口35的软管。该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树脂制软管,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树脂制软管例如是形成图4所示那样的形状且形状不变化的配管,或是弯曲成图4所示的形状的具有挠性的配管。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设有冷却液喷出口35的一端部设于在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a、21a彼此所对置的对置区域A。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一端部从罩部件11b的开口于对置面21A的孔部21b1露出。此外,冷却液喷出部件31与孔部21b1之间由密封剂液密地密封。并且,冷却液喷出部件31在罩部件11b的内部通过,经由从罩部件11b的侧部露出的另一端部而与冷却液流通线路32连接。
承接部件40对喷射后的冷却液W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回收。承接部件40与罩部件21b一体设置,并具有从罩部件11b的周缘部向外侧伸出的凸缘形状。该承接部件40相对于对置面21A向斜上方延伸。在承接部件40的侧部连接有排液线路41。排液线路41从对置面21A上排出承接部件40所回收的冷却液W。
并且,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而言,受电侧极板11位于送电侧极板21的上方,并且当在线圈11a、21a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传输电力)的期间,喷射冷却液W。此外,是否在供电过程中,例如通过针对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的电力指令值是否超过一定值、或者流动于送电侧电力变换电路23以及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的电流值的计测值是否超过一定值来判定。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设定为在供电停止后也一定时间地进行冷却液W的喷射,并构成为能够可靠地将以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产生的热除去。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经由冷却液喷出部件31朝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来对其进行冷却。即使是受电侧极板11处于与送电侧极板21大致正对但伴随位置偏移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冷却液W也通过从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喷射而在空中以某程度的范围扩散,并在喷射后润湿展开,从而能够大范围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并且,第2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在非接触供电时线圈11a、21a彼此所对置的对置区域A。根据该结构,与从对置区域A的外侧喷射冷却液W的情况相比,能够相对于线圈11a从更近的位置喷射冷却液W,从而能够容易重点地向线圈11a的容易发热的位置喷射冷却液W。并且,由于冷却液喷出部件31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所以不会妨碍非接触供电的电磁场的形成、不会因涡电流而发热(或者,即使发热也很小)。并且,由于冷却液喷出部件31在罩部件11b的内部通过,从而也能够从罩部件11b的内部对线圈21a进行冷却。
并且,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对喷射后的冷却液W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回收的承接部件40。根据该结构,将线圈21a的罩部件21b的上表面设为大型地扩张了承接皿状,以便能够对滴下来的冷却液W进行回收,从而能够从对置面21A上经由排液线路41排出回收的冷却液W。由此,送电侧极板21的周围能够不因冷却液W而润湿,从而能够优选地在例如车库等建筑物内使用。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的结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第3实施方式中,导热板14和罩部件11b的结构、以及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第3实施方式的导热板14具有对线圈11a进行容纳的线圈容纳部15。线圈容纳部15对线圈11a的背面侧以及侧面侧进行包围。因此,线圈11a不会从车辆10向下方突出。导热板14配置为不会遮蔽在非接触供电时形成于线圈11a、21a之间的电磁场。并且,导热板14兼作电磁方面的屏蔽件。另一方面,第3实施方式的罩部件11b形成为板状,对线圈容纳部15的开口以及向外延伸出的导热板14进行覆盖。
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朝向线圈11a以及导热板14喷射冷却液W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该冷却液喷出部件31设有多个冷却液喷出口35。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形成为规定高度的板状的树脂成形的歧管部件,在内部形成有第1环状流路50、第2环状流路51、以及多个连接流路52。第1环状流路50与冷却液流通线路32连接,并且连通有多个在对置面21A开口的冷却液喷出口35。第2环状流路51设于比第1环状流路50靠内侧的位置,经由多个连接流路52与第1环状流路50连接,并且连通有多个在对置面21A开口的冷却液喷出口35。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经由冷却液喷出部件31朝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来对其进行冷却。即使是受电侧极板11处于与送电侧极板21大致正对但伴随位置偏移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冷却液W也通过从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喷射而在空中以某程度的范围扩散,并在喷射后润湿展开,从而能够大范围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并且,第3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线圈11a热连接的导热板14,冷却装置30朝向线圈11a以及导热板14双方喷射冷却液W。根据该结构,能够朝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而对线圈11a进行冷却,并且能够朝向导热板14喷射冷却液W而间接地对线圈11a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更大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并且,若如图6所示地形成冷却液喷出部件31,则在送电侧极板21上没有突起物,从而能够提高稳健性。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的结构图。
如图7所示,第4实施方式中,罩部件11b、21b的结构、以及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第4实施方式的罩部件11b以嵌入线圈容纳部15的开口的方式设置,导热板14在车辆10的底部露出。此外,罩部件11b与线圈容纳部15之间由密封剂液密地密封。并且,第4实施方式的罩部件21b对设于停车位20的线圈21a和设于车辆10的线圈11a中的、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线圈21a进行覆盖。该罩部件21b具有朝向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的倾斜部21A1。该倾斜部21A1是形成有对置面21A、且随着从罩部件21b的中央部朝向周缘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结构。此外,在罩部件21b的周围形成有排液槽25,在排液槽25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线路41。
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31具有倾斜调整装置60。冷却液喷出部件31是利用倾斜调整装置60能够调整为至少能够朝向线圈11a(罩部件11b)喷射冷却液W的角度、和能够朝向导热板14喷射冷却液W的角度的结构。并且,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具有使倾斜调整装置60驱动的控制单元61。控制单元61根据线圈11a的大小来控制倾斜调整装置60的驱动。控制单元61是如下结构:例如通过将线圈11a、21a作为天线而将其挪用于信号传输,而能够进行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无线通信,并利用该无线通信发送、接收与搭载于车辆10的线圈11a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该线圈11a的大小来控制倾斜调整装置60的驱动。
线圈11a、21a的大小只要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即可,是任意的,有如图7所示地线圈11a与线圈21a是同等的大小的情况,也有线圈11a比线圈21a小的情况。例如,在线圈11a与线圈21a同等或者线圈11a比线圈21a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1将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倾斜调整为朝向线圈11a的发热部(配置有线圈卷线的罩部件11b的位置)。并且,在线圈11a与线圈21a相比大幅度小的情况下,由于存在不会喷到冷却液W的可能性,所以控制单元61将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倾斜调整为朝向导热板14。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4实施方式,能够经由冷却液喷出部件31朝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来对其进行冷却。即使是受电侧极板11处于与送电侧极板21大致正对但伴随位置偏移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冷却液W也通过从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喷射而在空中以某程度的范围扩散,并在喷射后润湿展开,从而能够大范围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车辆10与停车位20的位置偏移地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
并且,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线圈11a热连接的导热板14,冷却装置30朝向线圈11a或者导热板14喷射冷却液W。若向线圈11a喷射冷却液W,则能够直接地对发热部(线圈卷线)进行冷却,从而冷却效率较高。并且,因线圈11a的大小而也有难以喷到冷却液W的情况,从而通过向导热板14喷射冷却液W,能够间接地对线圈11a进行冷却。这样,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线圈11a的大小来调整冷却液喷出部件31的倾斜而进行有效率的冷却。
并且,第4实施方式中,罩部件21b朝向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根据该结构,使滴下至线圈21a的罩部件21b的上表面的冷却液W因自重而从对置面21A落下,从而能够不积存冷却液W。此外,从对置面21A落下来的冷却液W在排液槽25积存,并经由排液线路41排出。由此,送电侧极板21的周围能够不因冷却液W而润湿,从而能够优选地在例如车库等建筑物内使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仅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液W举例示出了从上自来水管供给的水。然而,若是非磁性且导电性较低的制冷剂即可,制冷剂的种类没有限定,在将本系统设置于寒冷地方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乙二醇等防冻剂、在水中混入有防冻剂的液体、或者油等凝固点较低的液体。在使用水以外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第2实施方式或第4实施方式中,若不使回收了的冷却液排出,使之通过过滤器而除去杂质等,并再次作为冷却液来利用,则能够有效地利用冷却液。并且,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设置对外部气温进行测定的温度传感器,若成为冷却液W结冻那样的温度,则冷却装置30控制电磁阀33以便不喷射冷却液W。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冷却装置30对线圈11a、21a双方进行冷却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对线圈11a、21a中任一方进行冷却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以朝向送电侧极板21的方式设置冷却液喷出部件31,而仅对线圈21a进行冷却。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导热板14对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负载13进行冷却的结构,但在不需要对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负载13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省略导热板14、而冷却装置30仅对受电侧极板11进行冷却的结构。
并且,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罩部件21b作为朝向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的倾斜部21A1而具有朝外倾斜的形状(例如圆锥形状、角锥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倾斜部21A1也可以是朝内倾斜的形状(例如倒圆锥形状)。该情况下,由于冷却液W集中于罩部件21b的中央部,所以通过将排液线路41配设于罩部件21b的中央部,能够排出冷却液W。该情况下,也可以还省略排液槽25。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从地上侧的停车位20供电而向车辆10的底部供电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供电的方向没有限定。例如,既可以是从壁部向车辆10的侧部或前部又或后部供电、也可以是从天花板向车辆10的车顶部供电的结构。
并且,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受电装置是车辆10且送电装置是停车位20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受电装置是停车位20且送电装置是车辆10也可以。并且,受电装置以及送电装置的至少任一方不论是车辆还是船舶、航空机等移动体等都能够应用本发明。
并且,例如,本发明通过与能够允许较大的位置偏移的磁场谐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组合而尤其能够发挥效果,但与电磁感应方式等其它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组合,也能够将因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热除去。
并且,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置换、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当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并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进行冷却。
符号的说明
1—非接触供电系统,10—车辆(受电装置),11a—线圈,11b—罩部件,14—导热板,20—停车位(送电装置),21a—线圈,21b—罩部件,21A1—倾斜部,30—冷却装置,31—冷却液喷出部件,35—冷却液喷出口,40—承接部件,A—对置区域,W—冷却液。

Claims (12)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附设于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相对于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
2.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附设于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从能够移动的送电装置接受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
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
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相对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斜向地喷射上述冷却液。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的至少任一方式喷射上述冷却液。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具备设有冷却液喷出口的冷却液喷出部件,
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的至少一者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罩部件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和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的、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线圈进行覆盖的上述罩部件相对于上述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喷射后的上述冷却液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回收的承接部件。
12.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至少任一者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
作为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至少任一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而具有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CN201580009335.2A 2014-05-19 2015-03-20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Active CN1060309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3612 2014-05-19
JP2014-103612 2014-05-19
PCT/JP2015/058507 WO2015178090A1 (ja) 2014-05-19 2015-03-20 冷却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0978A true CN106030978A (zh) 2016-10-12
CN106030978B CN106030978B (zh) 2019-03-19

Family

ID=5455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335.2A Active CN106030978B (zh) 2014-05-19 2015-03-20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6058B2 (zh)
EP (1) EP3151378B1 (zh)
JP (1) JP6176396B2 (zh)
CN (1) CN106030978B (zh)
WO (1) WO201517809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4912A (zh) * 2017-08-01 2019-07-16 菲艾姆股份有限公司 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电池的初级、次级侧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10588275A (zh) * 2018-06-12 2019-12-20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热装置及具有所述导热装置的车辆
CN111095446A (zh) * 2017-10-06 2020-05-01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无接触地向移动部件传输电能的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35243B2 (en) * 2015-04-01 2019-10-08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acking system having a vehicle
US10717367B1 (en) * 2016-03-11 2020-07-21 Apple Inc. Thermal control systems for battery charging
CN105934135B (zh) * 2016-05-07 2018-02-16 深圳市铁杆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多路交流充电桩
JP6343635B2 (ja) * 2016-06-27 2018-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輸送機器及び検知方法
JP6766690B2 (ja) * 2017-02-28 2020-10-14 株式会社Ihi 地上側給電装置
JP6940309B2 (ja) * 2017-06-15 2021-09-22 株式会社Subaru バッテリ冷却制御装置及びバッテリ冷却制御方法並びに電動車両
EP3644331B1 (en) * 2017-06-22 2022-11-30 IHI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US10483895B2 (en) * 2017-08-25 2019-11-19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an independent moving cart
US10608469B2 (en) 2017-09-28 2020-03-31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transfer to an independent moving cart during travel along a track
DE202017106936U1 (de) * 2017-11-15 2018-12-18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Einrichtung zur induktiven Energieübertragung und stationärer Teil
DE102019216970A1 (de) 2018-11-05 2020-05-0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tationäre Induktionsladestation
CN110316006B (zh) * 2019-07-29 2022-06-14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车载设备冷却控制系统及方法
US11659696B2 (en) * 2019-11-21 2023-05-23 Zoox, Inc. Vehicle computer cooling architecture
US11581755B2 (en) * 2020-07-28 2023-02-14 InductEV, Inc. Efficiency gains through magnetic field management
US11801773B1 (en) * 2022-08-18 2023-10-31 Beta Air,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ground-based thermal conditioning for an electric aircraft
WO2023114335A1 (en) * 2021-12-14 2023-06-22 InductEV, Inc. Air cooled subsurface vaul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4423A (ja) * 2006-08-24 2008-03-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並びに車両
JP2011135729A (ja) * 2009-12-25 2011-07-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ユニット、非接触電力受電装置、非接触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02639725A (zh) * 2009-12-11 2012-08-15 株式会社Ihi 喷雾冷却装置、热处理装置以及喷雾冷却方法
US20120228953A1 (en) * 2008-09-27 2012-09-13 Kesler Morris P Tunabl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furniture applications
US8266802B2 (en) * 2008-06-18 2012-09-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with jet impingement structure integrally formed on thermally conductive pin fins
JP2013074214A (ja) * 2011-09-28 2013-04-22 Fuji Electric Co Ltd パワー半導体冷却装置
CN103541045A (zh) * 2013-10-30 2014-01-29 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用冷却水回收方法
DE102012220913A1 (de) * 2012-11-15 2014-05-15 Robert Bosch Gmbh Energie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und Energieübertragungs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4380A (en) * 1996-07-26 1997-11-04 Delco Electronics Corp. Oil cooled high power inductive coupler
EP0982832A3 (en) * 1996-08-07 2000-08-0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US20120112535A1 (en) * 2008-09-27 2012-05-10 Aristeidis Karalis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8933594B2 (en) * 2008-09-27 2015-01-1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20120112691A1 (en) * 2008-09-27 2012-05-10 Kurs Andre B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20110074346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Hall Katherine L Vehicle charger safety system and method
US20120119698A1 (en) * 2008-09-27 2012-05-17 Aristeidis Karalis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20120112536A1 (en) * 2008-09-27 2012-05-10 Aristeidis Karalis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8912687B2 (en) * 2008-09-27 2014-12-16 Witricity Corporation Secur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 applications
US8928276B2 (en) * 2008-09-27 2015-01-06 Witricity Corporation Integrated repeaters for cell phone applications
US8957549B2 (en) * 2008-09-27 2015-02-17 Witricity Corporation Tunabl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in-vehicle applications
US8922066B2 (en) * 2008-09-27 2014-12-30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with multi resonator arrays for vehicle applications
US8946938B2 (en) * 2008-09-27 2015-02-03 Witricity Corporation Safety system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vehicle applications
US20120119569A1 (en) * 2008-09-27 2012-05-17 Aristeidis Karalis Multi-resonat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side vehicles
US20120112538A1 (en) * 2008-09-27 2012-05-10 Kesler Morris P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 applications
JP2012130177A (ja) 2010-12-16 2012-07-05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充電システム、受電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及び給電装置を備えた充電器
JP5843446B2 (ja) * 2011-01-14 2016-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充電装置
JP2012156083A (ja) 2011-01-28 2012-08-16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車両搭載受電装置
JP6170055B2 (ja) 2012-09-20 2017-07-2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6111583B2 (ja) * 2012-10-01 2017-04-12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16002619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株式会社Ihi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10756572B2 (en) * 2016-05-20 2020-08-25 Lear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pad having coolan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4423A (ja) * 2006-08-24 2008-03-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並びに車両
US8266802B2 (en) * 2008-06-18 2012-09-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with jet impingement structure integrally formed on thermally conductive pin fins
US20120228953A1 (en) * 2008-09-27 2012-09-13 Kesler Morris P Tunabl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furniture applications
CN102639725A (zh) * 2009-12-11 2012-08-15 株式会社Ihi 喷雾冷却装置、热处理装置以及喷雾冷却方法
JP2011135729A (ja) * 2009-12-25 2011-07-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ユニット、非接触電力受電装置、非接触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JP2013074214A (ja) * 2011-09-28 2013-04-22 Fuji Electric Co Ltd パワー半導体冷却装置
DE102012220913A1 (de) * 2012-11-15 2014-05-15 Robert Bosch Gmbh Energie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und Energieübertragungsanordnung
CN103541045A (zh) * 2013-10-30 2014-01-29 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用冷却水回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4912A (zh) * 2017-08-01 2019-07-16 菲艾姆股份有限公司 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电池的初级、次级侧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11095446A (zh) * 2017-10-06 2020-05-01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无接触地向移动部件传输电能的系统
CN111095446B (zh) * 2017-10-06 2023-08-22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无接触地向移动部件传输电能的系统
CN110588275A (zh) * 2018-06-12 2019-12-20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热装置及具有所述导热装置的车辆
CN110588275B (zh) * 2018-06-12 2022-07-22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热装置及具有所述导热装置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1378B1 (en) 2023-03-08
EP3151378A4 (en) 2018-03-14
US10076058B2 (en) 2018-09-11
EP3151378A1 (en) 2017-04-05
CN106030978B (zh) 2019-03-19
WO2015178090A1 (ja) 2015-11-26
JP6176396B2 (ja) 2017-08-09
JPWO2015178090A1 (ja) 2017-04-20
US20160381829A1 (en)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0978A (zh)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4956568B (zh)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6828157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冷却系统
CN106972207A (zh) 模块化可扩展的温度调节系统
CN107613735B (zh) 一种节能降温的电力箱
CN103121393A (zh) 车辆用热交换器的配置构造
JP2012156083A (ja) 車両搭載受電装置
CN206259404U (zh) 电池包下壳体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02340044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12740461B (zh) 蓄热装置、换热装置、控制方法、控制部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KR101985407B1 (ko) 탈장착식 대면적 냉각 구조의 터널형 냉각통을 갖는 냉수매트용 냉수생성장치
CN205790275U (zh) 一种电池散热系统
CN108417926A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110014947B (zh) 充电桩以及车辆
CN20679706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冷却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CN206364546U (zh) 一种充电桩
CN206544444U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193530A (zh)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冷却装置和方法
CN207666387U (zh) 水杯
CN207217629U (zh) 一种标准能量包电池箱
CN110260413A (zh) 一种窗机空调
CN206650114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降温装置
CN205768470U (zh) 一种节能安全车载装置
CN108511644A (zh) 电池包加热装置、电池包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8807768A (zh) 一种主动散热的锂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