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7969B -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7969B
CN106177969B CN201610565275.9A CN201610565275A CN106177969B CN 106177969 B CN106177969 B CN 106177969B CN 201610565275 A CN201610565275 A CN 201610565275A CN 106177969 B CN106177969 B CN 106177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sule
danshensu
micro
solution
menth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652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77969A (zh
Inventor
王晖
刘文彬
薛漫清
恽昊
王爱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5652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779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77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7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77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79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06Organic compounds,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hydrocarbons, polyolefin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or ozokerite
    • A61K47/08Organic compounds,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hydrocarbons, polyolefin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or ozokerite containing oxygen, e.g. ethers, acetals, ketones, quinones, aldehydes, peroxides
    • A61K47/10Alcohols; Phenols; Salts thereof, e.g. glycerol; Polyethylene glycols [PEG]; Poloxamers; PEG/POE alkyl et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85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e.g. sulfur acids, imidic, hydrazonic or hydroximic acids
    • A61K31/19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 A61K31/192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having aromatic groups, e.g. sulindac, 2-aryl-propionic acids, ethacrynic ac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48Preparations in capsules, e.g. of gelatin, of chocolate
    • A61K9/50Microcapsules having a gas, liquid or semi-solid filling; Solid microparticles or pellets surrounded by a distinct coating layer, e.g. coated microspheres, coated drug crystals
    • A61K9/5005Wall or coating material
    • A61K9/5021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A61K9/5036Polysaccharides, e.g. gums, alginate; Cyclodextr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为丹参素和薄荷醇,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和Caco‑2细胞试验结果表明,丹参素与薄荷醇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丹参素的肠道吸收率,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优选地,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以微囊形式给药,所述的微囊由囊芯与囊材组成,囊芯由丹参素和薄荷醇组成,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组成。本发明所述的微囊平均载药量达60%以上,包封率可达90%以上,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粒径分布较窄,表面致密光滑,成较规则的球型。溶出度试验显示,所述的微囊缓释效果好,通过延长药物释放的时间,进一步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Description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的给药途径多以口服为主,在口服给药中,药物的吸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溶出度、粘膜透过性、首过效应等等。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结构修饰,另一种是使用肠吸收促进剂。目前的肠吸收促进剂主要可分为生物粘附性高分子聚合物、氨基酸衍生物、胆酸盐、酰基肉碱类和表面活性剂等。
丹参素又称为丹参酸A,为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之一,具有缩小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抗凝血、舒张冠状动脉、抗动脉硬化和抗炎等作用,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薄荷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薄荷气味近于冰片,最善透窍。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其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良好的促进吸收作用,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其促进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
药物口服后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所以对药物肠吸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多种:离体、在体、体内试验等。Caco-2细胞系来自人体结肠癌细胞,可培养形成的致密单层细胞结构与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的结构相似,功能也类似,因此适合于吸收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外肠吸收研究。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肠道吸收和外源性物质毒性的研究。因此,本实验拟用Caco-2细胞系来研究薄荷醇的肠吸收促进作用。外翻肠囊模型具有操作实用方便、囊内积液较少、药物积累迅速和药物用量较少等特点,成为目前国内肠道吸收较为普遍的体外模型。
已知含有丹参素成分的口服制剂有丹参口服液以及由复方丹参方制成的各种制剂。有研究发现,无论给予复方丹参方制成的各种制剂还是丹参素单一成分,丹参素口服吸收较差,消除缓慢,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相关研究表明,丹参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可能原因主要由两个:一是丹参素的胃肠道膜渗透性差,吸收困难;二是丹参素的转运主要是由P-gp转运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P-gp的外排作用可能会降低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中国专利申请200510036483.1公开了含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口服组合物,该组合物由下列百分重量的原料制成:丹参脂溶性成分0.3~3%、油20~70%、乳化剂25~75%、助乳化剂0~20%。所述产品经口服后在胃肠道会自动变成一种乳液,使丹参素脂溶性成分易被人体胃肠道吸收,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所述的发明是针对如何改善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胃肠道吸收,而非本发明的丹参水溶成分丹参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善丹参素肠道吸收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为丹参素和薄荷醇。
进一步地,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中丹参素和薄荷醇的重量比为:(1~20):(0.3~9)。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中丹参素和薄荷醇的重量比为:(6~12):(0.5~1.5)。
优选地,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中丹参素和薄荷醇的重量比为:8:1。
上述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制成药剂应用,优选的药用制剂为口服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口服制剂包括但不限于为微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散剂、口服溶液剂、口服乳剂或口服混悬剂。
优选地,所述的口服制剂为微囊。
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所述微囊由囊芯与囊材以(0.2~0.8):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芯由丹参素和薄荷醇以(1~20):(0.3~9)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2~6)的重量比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微囊由囊芯与囊材以0.45: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芯由丹参素和薄荷醇以8: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4的重量比组成。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微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丹参素溶于水中,搅拌至溶解,制成浓度为80mg/L的溶液,备用;
(2)取薄荷醇研磨至粉末,过80目筛,分散于步骤(1)所述的丹参素溶液中,得囊芯溶液;
(3)按料液比为1:4的比例,往壳聚糖中加入体积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加入蒸馏水,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2%的壳聚糖溶液;
(4)往黄原胶加入水,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即得质量体积浓度为8%的黄原胶溶液;
(5)将步骤(2)得到的囊芯溶液加入到步骤(4)得到的黄原胶溶液中,25℃,10000rpm高剪切乳化20~40s,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
(6)往步骤(5)得到的O/W型乳剂中滴加步骤(3)得到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在25℃,500rpm搅拌下加水稀释至3倍体积,调节pH至3.8~4.2,45℃复凝反应20~35min,得到混合液,往混合液中加入其体积0.1~0.2倍质量体积浓度为10%的戊二醛溶液,50℃下反应1h,得微囊混悬液,将微囊混悬液真空减压干燥,过120目筛,即得微囊。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6)的真空减压干燥具体为:加热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MPa。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部位包括空肠、回肠、十二指肠部位,尤其是空肠部位。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以微囊的形式口服给药,也可以进一步制成片剂、胶囊剂等制剂再进行给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为丹参素与薄荷醇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丹参素的肠道吸收率,改善丹参素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丹参素的使用剂量,间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发明为中药肠道用药促进剂促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2)本发明将丹参素和薄荷醇制成微囊而应用,可显著提高丹参素和薄荷醇的稳定性,规避丹参素的苦味以及薄荷醇的刺激性对口服用药造成的不适,提高患者口服用药的依从性。
(3)本发明以黄原胶和壳聚糖作为囊壁材料通过复凝聚法将药物组合物制成微囊,所述的微囊平均载药量达60%以上,包封率可达90%以上,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粒径分布较窄,表面致密光滑,成较规则的球型。溶出度试验显示,所述的微囊缓释效果好,通过延长药物释放的时间,进一步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提高丹参素的生物利用度。
附图说明
图1时间对不同给药浓度丹参素的Papp值的影响。
图2丹参素35μM时不同药物对丹参素Papp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图3丹参素40μM时不同药物对丹参素Papp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其中,B:丹参素40μM;D:丹参素40μM+薄荷醇2μM;F:丹参素40μM+薄荷醇8μM;H:丹参素40μM+薄荷醇16μM;J:丹参素40μM+维拉帕米15μM;L:丹参素40μM+25μM维拉帕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丹参素外翻肠囊实验吸收肠段的选择
1.试验材料
SPF级雄性SD大鼠,180~20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丹参素购于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试验方法
取上述大鼠6只,实验前12h禁食不禁水,以0.3mL/100g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待大鼠麻醉后固定,顺着腹中线打开腹腔约3cm,迅速截取十二指肠(距幽门1cm处开始)、空肠(距幽门约15cm处开始)和回肠(近盲肠小端侧肠管10cm处开始)各10cm置于K-R液(冰浴)中,小心剥离大鼠肠管肠系膜,排出内容物并洗净,将肠管一端结扎于玻璃棒上,小心翻转后再将肠结扎于自制的吸收装置上,置于恒温37℃并已经供氧的烧杯中,向肠管中注射2mL K-R液,观察肠管的充盈和破损情况,无异常平衡约5min后将烧杯中的K-R液替换为40mg/L的丹参素药液,分别在给药后30、45、60、75、90、105min从肠囊内取样400μL,同时补足相同体积的空白K-R液(37℃恒温)。实验结束后,解剖被结扎肠管,测量肠长度和内部直径,计算药物肠吸收速率常数。将收集的样品挥干后,加入200μL甲醇复溶,0.22μm无菌滤头过滤,进行HPLC含量测定,计算累计吸收量和吸收率,比较得出实验结果。
药物累积吸收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Q为药物不同时间点的累积吸收量,Cn为不同时间点取样的样品实际检测浓度,V为样品取样时的体积,V平衡为实验平衡前加入肠管中的K-R试液的体积。
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K/A,其中K为药物累积吸收量与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而得到的斜率,A为吸收面积,即为肠面积。
3.试验结果
表1 40mg/L丹参素在不同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
检测指标 空肠 回肠 十二指肠
K<sub>a</sub>(μg/min/cm<sup>2</sup>) 0.3672±0.011<sup>*</sup> 0.2199±0.045 0.1809±0.057
注:与其他组相比,P*<0.05。
结果显示,空肠段对丹参素的吸收较回肠和十二指肠有明显差异(P<0.05),空肠段作为最佳吸收肠段。
实施例2薄荷醇对丹参素外翻肠囊实验肠吸收的影响
1.试验材料
试验动物同实施例1,薄荷醇购于阿拉丁。
2.试验方法
取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每组分别给予以下浓度的丹参素:10、20、40、80、150、200mg/mL,以空肠段作为试验部位,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进行试验,取样进行HPLC含量测定,计算累计吸收量和吸收率,测量肠长度和内部直径,计算药物肠吸收速率常数,筛选出丹参素最佳吸收浓度。确定丹参素外翻肠囊实验最佳给药浓度后,另取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在丹参素最佳吸收浓度的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薄荷醇,所述薄荷醇在丹参素最佳吸收浓度溶液中的质量体积终浓度分别为0.03%、0.05%、0.1%、0.3%和0.9%,比较薄荷醇加入前、后丹参素肠内吸收的变化,计算药物肠吸收速率常数。
3.试验结果
表2不同给药浓度丹参素在空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
注:与其他组相比,P*<0.05。
结果显示,80mg/L丹参素在空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最高,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80mg/L作为最佳吸收浓度。
表3不同浓度薄荷醇对丹参素肠吸收的影响
注:与不加薄荷醇组比较,P*<0.05。
结果显示,低浓度的薄荷醇(0.1%)可以明显提高丹参素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促进吸收,而高浓度(0.3%和0.9%)的薄荷醇则对丹参素的吸收速率常数没有明显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丹参素在所选定的浓度内吸收速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呈一级动力学方程,属于被动转运。薄荷醇在0.1%浓度可显著改善丹参素的肠道吸收,其主要作用部位在空肠。
实施例3 Caco-2细胞检测薄荷醇对丹参素肠吸收的影响
1.试验材料
Caco-2细胞株购自ATCC,Manassas,VA。
2.试验方法
用PBS润洗生长有Caco-2的Transwell板,之后用预热的pH7.4的HBSS润洗,再加入预热的HBSS,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0min,吸去HBSS,重复2次。
对于细胞绒毛面(AP侧)到基地面(BL侧)的转运:将丹参素溶液1ml加到AP侧作为药物供给池,BL侧加入空白的pH7.4的HBSS2ml作为药物接收池;对于BL侧到AP侧转运:将丹参素溶液2ml加到BL侧作为药物供给池,空白pH7.4HBSS 0.5ml加到AP侧作为药物接收池。将Transwell培养板置于转速为60r/分钟的37℃气浴恒温振荡器,分别在30、60、90、120、150、180min吸取接收液吸取1ml(AP-BL)、0.5ml(BL-AP),同时补加相应37℃空白pH7.4的HBSS。收集的样品存放在-20℃冰箱保存。
丹参素转运实验最佳浓度的选择:在Caco-2细胞存活率于90%左右或者高于90%范围内选取10、20、40、60μM 4个丹参素浓度,进样Caco-2细胞转运实验,检测记录峰面积,计算Papp和Pratio,选取最佳浓度。
薄荷醇对丹参素肠吸收转运的影响:在不同给药浓度(35、40μM)丹参素中分别加入薄荷醇(2、8、16μM)和阳性对照品维拉帕米(15、25μM),进行细胞转运实验,定点时间取样,分别检测从AP侧到BL侧和BL侧到AP侧的丹参素峰面积,计算出一定时间内丹参素的转运浓度,从而计算Papp和Pratio,考察丹参素在不同时间内Papp和Pratio的变化,以及对转运过程中薄荷醇对丹参素的作用影响。
Papp按以下公式计算:
Papp计算分式
其中,Q(mol)为t(s)内的转运量,将液相计算得到的药物浓度×接样体积=转运量,△Q/△t为单位时间的转运量;A(cm2)为膜面积,通过测定孔径r,πr2=A。Co(mol/ml)为Caco-2单层细胞的初始给药浓度。
两侧转运率比值Pratio按以下公式计算:
Pratio=Papp,(BL-AP)/Papp,(AP-BL)
其中Papp,(BL-AP)和Papp,(AP-BL)为双向表现渗透系数。
3.试验结果
(1)丹参素转运实验最佳浓度的选择
表4不同给药浓度下丹参素Papp的变化
结果显示,随着丹参素给药浓度的增加,AP侧到BL侧的转运和BL侧到AP侧的转运Papp值均在减小。并且,在丹参素浓度较低时,Pratio值较大,转运吸收较差;随着浓度升高,Pratio逐渐降低,并且不同浓度下Pratio的值均大于1.5。给药浓度40μM和60μM的Pratio较小,转运吸收较好,但在给药浓度为60μM时细胞存活率<90%,因此丹参素最佳给药浓度为40μM,取40μM给药浓度附近的两个浓度(35、40μM)继续实验。
(2)从AP侧到BL侧转运实验中薄荷醇对丹参素肠吸收的影响
在丹参素给药浓度为35、40μM时,药物转运的Papp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见图1,结果显示,35μM和40μM丹参素给药浓度的Papp在90min前增长率较快,90min过后趋于平缓。
分别检测35μM丹参素以及40μM丹参素中加入不同浓度薄荷醇或阳性对照药物维拉帕米后的Papp值,结果见表5,并比较随着时间的改变各组Papp值变化,结果见图2和图3,结果显示,与不加薄荷醇的丹参素组比较,维拉帕米可以促使AP侧到BL侧Papp值增加,低浓度的薄荷醇(2μM)可以使Papp值增大,转运速率加快;高浓度的薄荷醇(16μM)可以使Papp值降低,转运速率减缓。图2与图3对比观察,可以发现35μM丹参素与薄荷醇组合给药的斜率更大,转运速率更快。
(3)从BL到AP侧的转运实验中薄荷醇对丹参素肠吸收的影响
同上述实验检测丹参素以及丹参素加入薄荷醇或维拉帕米后,从BL侧到AP侧的Papp值以及Pratio值,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与不加薄荷醇的丹参素组比较,35μM丹参素加入不同浓度的薄荷醇后均可使Papp增加,而40μM丹参素加入低浓度的薄荷醇(2μM)和高浓度的薄荷醇(16μM)后可使Papp增加,与加入25μM维拉帕米效果相当。
表5丹参素在不同药物影响下Papp值的变化
注:与不加薄荷醇的丹参素对照组比较,P*<0.05。
以上结果表明,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薄荷醇促进丹参素肠道吸收的程度不随着薄荷醇给药浓度的增加而改变,低浓度的薄荷醇显著促进丹参素肠道吸收,而高浓度的薄荷醇使丹参素在肠道吸收明显降低,证明薄荷醇促进丹参素肠道吸收没有浓度依赖性。
实施例4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1)取0.40g丹参素溶于水中,搅拌至溶解,制成浓度为80mg/L的溶液,备用;
(2)将薄荷醇研磨至粉末,过80目筛,取0.05g薄荷醇粉末分散于步骤(1)所述的丹参素溶液中,得囊芯溶液;
(3)取0.2g壳聚糖,按料液比为1:4的比例,往壳聚糖中加入体积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浸泡溶胀60min后,45℃加热溶解,加入蒸馏水,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2%的壳聚糖溶液;
(4)取0.8g黄原胶,加入水,浸泡溶胀60min后,45℃加热溶解,即得质量体积浓度为8%的黄原胶溶液;
(5)将步骤(2)得到的囊芯溶液加入到步骤(4)得到的黄原胶溶液中,25℃,10000rpm高剪切乳化30s,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
(6)往步骤(5)得到的O/W型乳剂中滴加步骤(3)得到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在25℃,500rpm搅拌下加水稀释至3倍体积,调节pH至4.0,45℃复凝反应30min,得到混合液,往混合液中加入其体积0.2倍质量体积浓度为10%的戊二醛溶液,50℃下反应1h,得微囊混悬液,将微囊混悬液在加热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MPa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过120目筛,即得微囊。
实施例5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述微囊剂由囊芯与囊材以0.2:1的重量比组成。
实施例6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述微囊剂由囊芯与囊材以0.5:1的重量比组成。
实施例7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6的重量比组成。
对比例1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以阿拉伯胶代替黄原胶。
对比例2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以海藻酸钠代替黄原胶。
对比例3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以明胶代替壳聚糖。
对比例4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1的重量比组成。
对比例5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制备
制备步骤与实施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壳聚糖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为5%,所述步骤(4)中的黄原胶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为5%。
试验例一、本发明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质量检测
分别对本发明实施例4-7和对比例1-5制得的微囊进行外观形态、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结果见下表。
表6本发明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质量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本发明实施例4-7制得微囊,成囊性高,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在85~89μm之间,载药量达60%以上,包封率达90%以上,以实施例4制得的微囊质量最好。以阿拉伯胶或海藻酸钠代替黄原胶,或以明胶代替壳聚糖,所制成的微囊表面粗糙,载药量和包封率均降低,表明本发明所述的微囊以黄原胶和壳聚糖作为囊材,利用黄原胶侧链的负电荷性以及其分子能形成超结合带状的螺旋共聚体的性质,可显著促进黄原胶与壳聚糖凝聚成囊,提高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此外,囊材中黄原胶和壳聚糖的组成比例以及囊材溶液中黄原胶和壳聚糖的浓度对微囊影响较大,显著降低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且造成微囊粒径增大,出现粘连、结块等现象。
试验例二、本发明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体外溶出度检测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浆法对本发明实施例4-7和对比例1-5制得的微囊进行体外药物溶出度试验,结果见下表7。
表7本发明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体外溶出度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本发明实施例4-7制得微囊在3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时间均在14h以上,累积释放率达94%以上,表明本发明制得的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释放度高,且不受pH的影响。以阿拉伯胶或海藻酸钠代替黄原胶,或以明胶代替壳聚糖,所制成的微囊体外释放时间缩短,累积释放率降低,缓释效果减弱。此外,囊材溶液中黄原胶和壳聚糖的浓度对微囊的缓释效果影响较大,明显缩短微囊体外释放时间,降低微囊的累积释放率。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为丹参素和薄荷醇,所述丹参素和薄荷醇的重量比为:(6~12):(0.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丹参素和薄荷醇的重量比为:8: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的药用制剂为口服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制剂为微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散剂、口服溶液剂、口服乳剂或口服混悬剂。
5.一种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微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由囊芯与囊材以(0.2~0.8):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芯由丹参素和薄荷醇以(6~12):(0.5~1.5)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2~6)的重量比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由囊芯与囊材以0.45: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芯由丹参素和薄荷醇以8: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囊材由壳聚糖和黄原胶以1:4的重量比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微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丹参素溶于水中,搅拌至溶解,制成浓度为80mg/L的溶液,备用;
(2)取薄荷醇研磨至粉末,过80目筛,分散于步骤(1)所述的丹参素溶液中,得囊芯溶液;
(3)按料液比为1:4的比例,往壳聚糖中加入体积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加入蒸馏水,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2%的壳聚糖溶液;
(4)往黄原胶加入水,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即得质量体积浓度为8%的黄原胶溶液;
(5)将步骤(2)得到的囊芯溶液加入到步骤(4)得到的黄原胶溶液中,25℃,10000rpm高剪切乳化20~40s,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
(6)往步骤(5)得到的O/W型乳剂中滴加步骤(3)得到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在25℃,500rpm搅拌下加水稀释至3倍体积,调节pH至3.8~4.2,45℃复凝反应20~35min,得到混合液,往混合液中加入其体积0.1~0.2倍质量体积浓度为10%的戊二醛溶液,50℃下反应1h,得微囊混悬液,将微囊混悬液真空减压干燥,过120目筛,即得微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的制备方法步骤(6)的真空减压干燥具体为:加热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MPa。
9.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微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丹参素溶于水中,搅拌至溶解,制成浓度为80mg/L的溶液,备用;
(2)取薄荷醇研磨至粉末,过80目筛,分散于步骤(1)所述的丹参素溶液中,得囊芯溶液;
(3)按料液比为1:4的比例,往壳聚糖中加入体积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加入蒸馏水,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2%的壳聚糖溶液;
(4)往黄原胶加入水,浸泡溶胀30~60min后,45℃加热溶解,即得质量体积浓度为8%的黄原胶溶液;
(5)将步骤(2)得到的囊芯溶液加入到步骤(4)得到的黄原胶溶液中,25℃,10000rpm高剪切乳化20~40s,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
(6)往步骤(5)得到的O/W型乳剂中滴加步骤(3)得到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在25℃,500rpm搅拌下加水稀释至3倍体积,调节pH至3.8~4.2,45℃复凝反应20~35min,得到混合液,往混合液中加入其体积0.1~0.2倍质量体积浓度为10%的戊二醛溶液,50℃下反应1h,得微囊混悬液,将微囊混悬液在加热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MPa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过120目筛,即得微囊。
CN201610565275.9A 2016-07-15 2016-07-15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779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65275.9A CN106177969B (zh) 2016-07-15 2016-07-15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65275.9A CN106177969B (zh) 2016-07-15 2016-07-15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7969A CN106177969A (zh) 2016-12-07
CN106177969B true CN106177969B (zh) 2019-04-02

Family

ID=57493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527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77969B (zh) 2016-07-15 2016-07-15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77969B (zh)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e effect of various absorption enhancers on tight junction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 line";Qinghua Yu et al.;《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20131231;第39卷(第4期);第587-592页
"丹参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刘辉等;《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231;第1616-1621页
"丹参素微囊的喷雾干燥法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房信胜等;《中草药》;20091130;第40卷(第11期);第1732-1735页
"壳聚糖-阿拉伯胶布洛芬缓释微囊制备工艺初探";李榕等;《海峡药学》;20051231;第17卷(第2期);第18-20页
"药物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促吸收作用研究";陈慧慧;《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0225;第1-2,13,34,40-41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7969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5469B (zh) 一种和厚朴酚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US20190224238A1 (en) Tumor therapeutic drug
CN103550158B (zh) 一种大黄素固体分散体、含药丸芯和结肠靶向微丸及其用途
CN103251572B (zh) 茶黄素肠溶微囊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得的产品和应用
CN107019673A (zh) 一种具有肿瘤主动靶向功能的紫杉醇脂质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7008965A (ja) 育毛剤
CN108354902A (zh) 一种阿帕替尼聚合物胶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17832A (zh) 白藜芦醇口服纳米给药系统
CN107049944A (zh) 一种可实现索拉非尼和姜黄素同时给药的聚合物胶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20604A (zh) 一种番荔素类药物的纳米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98763B (zh) 一种巯基化泊洛沙姆衍生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177969B (zh) 增强丹参素肠道吸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CN108403646A (zh) 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及其制备方法
UA119750C2 (uk) Склад у формі краплинної мікропігулки та спосіб його одержання
CN101152285B (zh) 瓜蒌和山楂叶的药用组合物
CN108354905A (zh) 一种稳定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剂
CN102028655B (zh) 扎那米韦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0266B (zh) 雪莲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91491C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21984A (zh) 一种阿仑膦酸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05422B (zh) 一种增溶大黄素含药丸芯、结肠靶向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9063A (zh) 一种治疗眩晕症的纳米中药胶质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17497B (zh) 一种油性药物缓控释微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83949B (zh) 汉防己甲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6570669B (zh) 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所用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