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4286A - 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4286A
CN106134286A CN201580013689.4A CN201580013689A CN106134286A CN 106134286 A CN106134286 A CN 106134286A CN 201580013689 A CN201580013689 A CN 201580013689A CN 106134286 A CN106134286 A CN 106134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il
heating
coil
space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6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4286B (zh
Inventor
后藤秀章
守上浩市
城野洋
末永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gai R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gai R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gai Ro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gai R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34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4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0Establishing desired heat distribution, e.g. to heat particular parts of workpie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4Coil arrangement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提供在不显著地降低加热效率的情况下抑制边缘部的过剩的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在对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具有: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的第一加热线圈、以及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并且与第一加热线圈电连接的第二加热线圈,在彼此未电连接的区域中,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附近交叉来形成第一空间,在第一空间的外侧的未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区域中,形成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将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相对于薄板状被加热物大致平行地配置,能够在与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能够移动的加热线圈进行移动,由此,仅第一空间扩大或缩小,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为相反方向。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装置,进而详细地涉及在对由非磁性材料或磁性材料构成的薄板状的被加热物(以下,将“薄板状的被加热物”称为“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使用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地,在对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使用具备所谓隧道型线圈来作为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
但是,在具备这样的隧道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表面和背面的每一个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被抵消,不能进行加热。
因此,在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使用具备所谓横向型线圈来作为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
在此,作为具备上述的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以下的手法:与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平行地配设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的加热线圈,在该加热线圈的上方侧或下方侧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由此,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参照图1(a)。)。
但是,在这样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加热线圈被固定地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
因此,在加热线圈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与在加热线圈的上方侧或下方侧被输送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W1相同或比其大的情况下,感应电流集中在该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中,过剩地加热该边缘部(参照图1(a)。)。
作为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点的手法,已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即,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为以下的技术:将大致V字形状的加热线圈(以下,称为“V字加热线圈”。)以能滑动的方式配设于大致M字形状的加热线圈(以下,称为“M字加热线圈”。),由此,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来调整由V字加热线圈和M字加热线圈形成的第一空间的大小,通过在该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对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参照图1(b)。)。
再有,在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来调整由V字加热线圈和M字加热线圈形成的第一空间的大小时,与由V字加热线圈和M字加热线圈形成的第一空间邻接地(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方向上邻接)形成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关于该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当扩大第一空间时被缩小,当缩小第一空间时被扩大。
此外,在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与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相反方向的磁通量。
因此,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附近,在由于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而被过剩地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由于在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感应相反方向的涡流,因此,边缘部不会被过剩地加热。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第一空间被缩小,利用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的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量降低。
进而,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产生感应与由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感应的涡流相反方向的涡流的磁通量的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被扩大,产生薄板状被加热物中的进一步加热量的降低。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招致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降低这样的新的问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5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各种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想要提供一种即使为宽度小的薄板状被加热物也能够抑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的降低并且抑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的过剩的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感应加热装置,从高频电源将高频电流供电到加热线圈来对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具有:第一加热线圈,在另一个端部侧设置有第一凸部而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在一个端部与高频电源连接;以及第二加热线圈,在另一个端部侧设置有第二凸部而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在另一个端部与高频电源连接,关于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至少任一个能够在与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的方向或相对于该规定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分别相对于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大致平行地配设,仅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电连接,上述第一凸部和上述第二凸部被配设为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被配设为: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未电连接的区域中,在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附近以不电连接的方式交叉来形成大致四边形状的第一空间,并且,在上述第一空间的外侧的未输送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区域中,形成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在上述第一空间与上述第二空间和上述第三空间中,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磁通量为相反方向,对关于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而能够移动的至少一个进行移动,由此,上述第一空间在上述规定的方向上扩大或缩小,上述第二空间和上述第三空间不扩大和缩小。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关于上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以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接触的状态移动自由地配设。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还具有按压单元,所述按压单元对上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按压,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进行利用上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连接的状态,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进行利用上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形成有第一长孔,在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形成有第二长孔,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将螺钉插入到上述第一长孔和上述第二长孔中,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接触的状态,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将螺钉插入到上述第一长孔和上述第二长孔中,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具有:板状构件,由示出导电性的金属形成,配设为与上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空出规定的间隔;以及按压单元,对上述板状构件进行按压,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进行利用上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连接的状态,在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进行利用上述按压单元的按压,经由上述板状构件使上述第一加热线圈与上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上述第一凸部为以第一尖部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上述第二空间被形成为以上述第一尖部为1个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上述第二凸部为以第二尖部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上述第三空间被形成为以上述第二尖部为1个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上述第一加热线圈和上述第二加热线圈弯曲地形成大致根号形状。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还具有板状的磁性材料,所述板状的磁性材料被配设为覆盖形成有第一空间的区域。
此外,本发明是,在上述的发明中,上述磁性材料被形成为在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在上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输送方向上延长的磁性构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因此,起到即使为宽度小的薄板状被加热物也能够抑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的降低并且抑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的过剩的加热这样的优越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具备利用现有的技术的横向(transverse)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1(b)是示出抑制向薄板状非加热物的边缘部的过剩的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2(a)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2(b)是图2(a)的I向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工作说明图。
图4(a)(b)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工作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是示出将2个加热线圈配设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上方侧和下方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是将尖部和弯曲部弯曲来使加热线圈为大致根号(root sign)形状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7(a)(b)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7(a)是在2个加热线圈之间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7(b)是图7(a)的II向视图。
图8(a)(b)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a)是在加热线圈的附近配设有多个板状的磁性构件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8(b)是图8(a)的III向视图。
图9(a)(b)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9(a)是空间S2、3为大致四边形状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9(b)是空间S2、S3为大致半圆形状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是在加热线圈的附近配设有一个板状的磁性构件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11(a)(b)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a)是利用按压构件接触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11(b)是图11(a)的IV向视图。
图12(a)(b)(c)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2(a)是利用螺钉接触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此外,图12(b)是图12(a)的V向视图,此外,图12(c)是示出在加热线圈中插入螺钉的长孔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是一个加热线圈在相对于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15(a)是图14的VI向视图,此外,图15(b)是图14的加热线圈彼此电连接的部分中的VII向视图,此外,图15(c)是示出加热线圈被电连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a)(b)是示出图14所示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17(a)(b)(c)是示出图11所示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8(a)(b)(c)(d)是仅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配设有按压构件和圆柱体(cylinder)时的说明图。
图19(a)(b)是仅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处的下方侧配设有按压构件和圆柱体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此,在图2(a)中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说明图,在图2(b)中示出了图2(a)的I向视图。
该图2所示的感应加热装置10具有: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feeder)14与高频电源12连接的导轨(guide)16、在一个端部侧形成有在导轨16上滑动的滑动部18a的加热线圈18、以及在一个端部侧形成有对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滑动部18b进行引导的导轨部20a并且在形成在另一个端部侧的直线部20b中经由馈电线22与高频电源12连接的加热线圈20来构成。
再有,导轨16、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例如由铜形成,由相同的材质构成是优选的。
此外,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除了一部分之外以彼此不电连接的方式空出空间地配置在上方侧和下方侧。
更详细地,加热线圈18的滑动部18b移动自由地配设在加热线圈20的导轨部20a中,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被供给用于在内部进行冷却的液体(例如,为水。)。
该加热线圈18被形成为模仿了作为表示平方根的符号的“(根(root))”的形状的大致根号形状,弯曲地形成具备尖部18c的凸部18e和弯曲部18d。即,凸部18e为以尖部18c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
同样地,加热线圈20被形成为模仿了作为表示平方根的符号的“(根)”的形状的大致根号形状,弯曲地形成具备尖部20c的凸部20e和弯曲部20d。即,凸部20e为以尖部20c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
此外,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被配设在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在滑动部18b和导轨部20a电连接。
而且,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被配设为:在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输送路径26的上方侧以彼此不电连接的方式交叉来形成大致四边形状,并且,加热线圈18、加热线圈20和在输送路径26中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被配设为分别位于大致平行。
此外,加热线圈18被配设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并且,被配设为凸部18e朝向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输送方向的前方侧突出。
而且,加热线圈18被形成为:滑动部18a、弯曲部18d和尖部18c位于同一平面上,滑动部18b被形成为与导轨部20a上下重叠。
另一方面,加热线圈20被配设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并且,被配设为凸部20e朝向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输送方向的后方侧突出。
而且,加热线圈20被形成为:导轨部20a、弯曲部20d、尖部20c和直线部20b位于同一平面上。
此外,导轨16和设置于加热线圈20的导轨部20a被构成为具有规定的长度,被构成为具有在移动加热线圈18时能够对设置于加热线圈18的滑动部18a、18b进行引导的长度。
在以上的结构中,一边参照图3和图4所示的工作说明图,一边对使用感应加热装置10来加热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手法进行说明。
为了使用感应加热装置10来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首先,通过未图示的移动单元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A方向或箭头B方向(即,为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在未电连接的情况下交叉的点P与点Q的位置被调整为位于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每一个的附近(参照图3。)。
再有,在使点P和点Q位于边缘24a、24b的附近时,优选的是,调整为:点P与边缘部24a在图3中的纸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点Q与边缘部24b在图3中的纸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
具体地,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小的薄板状被加热物36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A方向(参照图3。)移动,将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调整为与薄板状被加热物36的边缘部36a、36b分别相对的位置(参照图4(a)。)。
再有,通过将加热线圈18向箭头A方向移动,从而由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状的空间S1被缩小。进而,此时,关于在空间S1的外侧处的在下方侧未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区域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S2、S3,即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A方向移动,也不会被缩小和扩大。
在该空间S2中,通过加热线圈18的尖部18c形成大致三角形状的1个顶点,在空间S3中,通过加热线圈20的尖部20c形成大致三角形状的1个顶点。
此外,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大的板状被加热物38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B方向(参照图3。)移动,将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调整为与薄板状被加热物38的边缘部38a、38b分别相对的位置(参照图4(b)。)。
再有,通过将加热线圈18向箭头B方向移动,从而由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状的空间S1被扩大。进而,此时,关于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S2、S3,即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B方向移动,也不会被缩小和扩大。
之后,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导轨16供电高频电流时,关于所供电的高频电流,如由图3中的箭头示出那样,从导轨16向设置有滑动部18a的加热线圈18供电,进而,从加热线圈18的滑动部18b通过设置有导轨部20a的加热线圈20而从加热线圈20的直线部20b经由馈电线22返回到高频电源12,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发生高频电流的流动。
通过该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的高频电流的流动,在空间S1中,磁通量从图3中的纸面的背面朝向表面产生,所产生的磁通量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由此,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表面感应涡流来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然后,在空间S2、S3中,通过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的高频电流的流动,磁通量从图3中的纸面的表面朝向背面产生,产生与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相反方向的磁通量。
在此,在空间S1的下方侧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产生与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磁通量(即,为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相反方向的磁通量(即,为在空间S2、S3中产生的磁通量。),这样的相反方向的磁通量的一部分通过边缘部24a、24b。
因此,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中,感应与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中感应的涡流相反方向的涡流,因此,抑制向边缘部24a、24b的过剩的加热。
可是,在利用通过移动V字加热线圈来调整第一空间的大小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当第一空间扩大时,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缩小,当第一空间缩小时,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扩大。再有,此时,第一空间与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的平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
因此,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调整为: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根据该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缩小第一空间,因此,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与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的平方成比例地减少。此外,此时,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被扩大,因此,在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增大。
即,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利用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在薄板状被加热物中感应的涡流减少,并且,在与该涡流相反方向上感应的涡流(即,为利用在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感应的涡流。)变大。
因此,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伴随着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由于在第一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的减少而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降低,并且,由于在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产生的磁通量的增大而产生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的进一步降低。
像这样,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当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显著地降低。
与此相对地,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中,移动加热线圈18,由此,即使空间S1扩大或缩小,空间S2、S3不会被缩小或扩大。
因此,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中,调整为:当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变小时,空间S1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而缩小,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成比例地减少。但是,此时,空间S2、S3不被扩大而为固定,因此,在空间S2、S3中产生的磁通量不会增大。
即,即使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变小,在与利用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中感应的涡流相反方向上感应的涡流(即,为利用在空间S2、S3中产生的磁通量感应的涡流。)也为固定。
因此,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中,伴随着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变小,由于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的减少而向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加热效率降低,但是,在空间S2、S3中产生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因此,不会产生向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加热效率的进一步降低。
像这样,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与利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较,即使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变小,也能够抑制向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的降低。
如在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中,将模仿了作为表示平方根的符号的“”的大致根号形状的加热线圈18以凸部18e向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输送方向的前方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将大致根号形状的加热线圈20以凸部20e向输送方向的后方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并且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
而且,将加热线圈18以能移动的方式配设于加热线圈20,并且,通过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形成大致四边形状的空间S1,并且,在空间S1的外侧处的未在下方侧输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区域中形成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S2、S3,通过移动加热线圈18,从而调整空间S1的大小。
由此,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10中,能够在空间S2、S3的大小不改变的情况下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来调整空间S1的大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向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加热效率不会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来显著地降低。
再有,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的(1)至(11)所示那样进行变形。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未图示的移动单元(例如,电动机)使加热线圈18移动,将作为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交点的点P和点Q调整为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业者利用手动使加热线圈18的位置移动来调整点P和点Q的位置也可。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设置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设置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也可。
进而,如图5所述那样,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和下方侧双方设置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也可。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但是,当然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也可。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20被固定而加热线圈18进行移动,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为加热线圈18被固定而加热线圈20能够移动的结构也可,为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都能够移动的结构也可。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18弯曲地形成尖部18c和弯曲部18d,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将尖部18c和弯曲部18d弯曲来形成大致根号形状也可(参照图6。)。
此外,加热线圈20弯曲地形成尖部20c和弯曲部20d,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将尖部20c和弯曲部20d弯曲来形成大致根号形状也可(参照图6。)。
由此,在加热线圈18、20中,在加热线圈18、20内流动的冷却水的流动变得流畅,能够提高利用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都设置在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
即,在配置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时,将加热线圈18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也可(参照图7(a)(b)。),将加热线圈18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也可。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高效率地进行加热,当然也可以使用磁性材料。
具体地,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参照图8(a)(b)和图10。)。
即,以通过板状的磁性材料和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夹持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利用磁性材料集中在由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状的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此外,在如上述(6)那样将加热线圈18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而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或者,在加热线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
进而,在将加热线圈18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而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或者,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
也就是说,板状的磁性材料被配设为覆盖由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状的空间S1。
再有,这样的板状的磁性材料为配合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而成形的一个板状磁性构件也可(参照图10。),由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输送方向上延长的多个磁性构件形成也可(参照图8(a)。)。
在板状的磁性材料由多个磁性构件形成的情况下,根据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磁性构件,能够进行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调整,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加热线圈18的尖部18c为顶点之一来使空间S2为大致三角形状,以加热线圈20的尖部20c为顶点之一来使空间S3为大致三角形状,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
即,对加热线圈18的凸部18e的形状进行变形来使空间S2为大致四边形状(参照图9(a)。)或大致半圆形状(参照图9(b)。)等任意的形状也可。
同样地,对加热线圈20的尖部20c附近的形状进行变形,使空间S3为大致四边形状(参照图9(a)。)或大致半圆形状(参照图9(b)。)等任意的形状也可。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滑动构件18b由设置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导轨部20a引导,因此,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总是为接触的状态,但是,当然为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在加热线圈18进行移动时不会彼此接触而在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时彼此接触那样的结构也可。
具体地,能够做成下述的第一结构、第二结构或第三结构。
(A)第一结构
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配设为在不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与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平行,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配设按压构件210,并且,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处的下方侧配设按压构件212(参照图11(a)(b)。)。
再有,在该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8中,不需要设置滑动构件18b,进而,在加热线圈20中,不需要设置导轨部20a。
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和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分别被设计为例如通过施力单元(未图示。)总是空出固定的间隔。
按压构件210由绝缘材料形成,配设于从圆柱体214延长的棒状构件214-1的下方侧端部。
圆柱体214例如通过螺线管(solenoid) 将棒状构件214-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伴随着该棒状构件214-1的移动,按压构件210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再有,作为将棒状构件214-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的机构,并不限定于螺线管,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技术。
而且,棒状构件214-1向下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10向下方侧移动,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以规定的压力按压加热线圈18。由此,加热线圈18反抗施力单元(未图示。)的施力力而被向下方侧压下。
此外,棒状构件214-1向上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10向上方侧移动,解除向加热线圈18的按压。由此,加热线圈18被施力单元(未图示。)的施力力向上方侧压上。
按压构件212由绝缘材料形成,配设于从圆柱体216延长的棒状构件216-1的上方侧端部。
圆柱体216例如通过螺线管将棒状构件216-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伴随着该棒状构件216-1的移动,按压构件212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再有,作为将棒状构件216-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的机构,并不限定于螺线管,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技术。
而且,棒状构件216-1向上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12向上方侧移动,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以规定的压力按压加热线圈20。由此,加热线圈20反抗施力单元(未图示。)的施力力而被向上方侧压上。
此外,棒状构件216-1向下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12向下方侧移动,解除向加热线圈20的按压。由此,加热线圈20被施力单元(未图示。)的施力力向下方侧压下。
再有,按压构件210和按压构件212被配设为: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面与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面以彼此夹着加热线圈18、20的方式相对。
而且,在不通过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并且不通过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情况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不接触,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未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在通过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并且通过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情况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接触,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彼此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电连接的状态。
再有,按压构件210、圆柱体214、按压构件212和圆柱体216伴随着加热线圈18的移动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也可,不移动也可。
在此,在按压构件210、圆柱体214、按压构件212和圆柱体216不伴随着加热线圈18的移动而移动的情况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长度和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长度被设定为为即使加热线圈18移动而在利用按压构件210和按压构件212进行按压时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也能够电连接的长度。
因此,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通过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并且,不通过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非接触的状态,对加热线圈18进行移动。
而且,在将加热线圈18移动到任意的位置而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时,利用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并且,利用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接触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加热线圈18供电高频电流时,供电到加热线圈18的高频电流通过加热线圈20而从加热线圈20的另一个端部经由馈电线22返回到高频电源12,发生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的高频电流的流动。
再有,按压构件210和按压构件212通过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的控制进行向加热线圈18、20的按压和按压的解除,但是,由这样的控制部进行的控制例如基于由作业者进行的操作员(未图示。)的操作来进行也可,基于由感测部(未图示。)进行的加热线圈18的移动开始指示的感测或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的感测等感测结果来进行也可。
此外,将按压构件210以与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接触的状态固定,并且,将按压构件212以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处的下方侧接触的状态固定也可(参照图17(c)。)。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被配设为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和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空出固定的间隔的施力单元(未图示。)。
而且,在将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电连接时,通过按压构件210按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并且,通过按压构件212按压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
此外,在解除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电连接时,解除利用按压构件210的向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按压,并且,解除利用按压构件212的向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按压。此时,通过按压构件210的向上方侧的移动和按压构件212的向下方侧的移动,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空出固定的间隔。
在此,将按压构件210和圆柱体214配设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将按压构件212和圆柱体216配设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处的下方侧,但是,仅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配设按压构件210和圆柱体214也可(参照图17(a)。),仅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处的下方侧配设按压构件212和圆柱体216也可(参照图17(b)。)。
在仅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设置按压构件210和圆柱体214的情况下,例如在加热线圈18配设板弹簧(leaf spring)218,由此,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之间空出固定的间隔也可(参照图18(a)。)。
具体地,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配设有板弹簧218,并且,配设有用于经由该板弹簧218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加热线圈18的移动机构(未图示。)。
而且,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配设于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的板弹簧218的下方侧,配设有例如由弹性构件形成的压上构件220。
再有,在该情况下,按压构件210和圆柱体214与加热线圈18一起移动。
由此,当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被按压构件210按压时,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反抗板弹簧218的施力力向下方侧移动,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抵接。此时,板弹簧218与压上构件220抵接,在与压上构件220抵接的部分弯曲(参照图18(b)。)。
之后,当解除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利用按压构件210的按压时,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由于板弹簧218的施力力向上方侧移动,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空出固定的间隔。
此外,在仅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处的上方侧设置按压构件210和圆柱体214的情况下,另外,例如不设置施力单元(未图示。)而将按压构件210与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以接触的状态固定也可(参照图18(c)。)。
由此,当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被按压构件210按压时,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向下方侧移动,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抵接(参照图18(d)。)。
之后,当解除向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利用按压构件210的按压时,伴随着按压构件210的向上方侧的移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向上方侧移动,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空出固定的间隔。
进而,在仅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处的下方侧设置按压构件212和圆柱体216的情况下,例如不设置施力单元(未图示。)而将按压构件212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以接触的状态固定也可(参照图19(a)。)。
由此,当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被按压构件212按压时,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向上方侧移动,与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抵接(参照图19(b)。)。
之后,当解除向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利用按压构件212的按压时,伴随着按压构件212的向下方侧的移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向下方侧移动,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空出固定的间隔。
(B)第二结构
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配设为在不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与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平行,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形成的第一长孔,并且,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形成第二长孔(参照图12(a)(b)(c)。)。
再有,在该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8中,不需要设置滑动构件18b,进而,在加热线圈20中,不需要设置导轨部20a。
关于第一长孔,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以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能够插入螺钉。
此外,关于第二长孔,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以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能够插入能够插入到第一长孔中的螺钉。
再有,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被配设为该第一长孔与第二长孔连通。
在不进行将螺钉插入到该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中并利用螺母固定该螺钉的处理的情况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不接触,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未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在进行将螺钉插入到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中并利用螺母固定该螺钉的处理的情况下,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与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接触,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彼此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电连接的状态。
再有,插入到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中的螺钉和用于固定该螺钉的螺母由导电性的材料制作。
再有,在加热线圈18中,不设置第一长孔而设置多个孔,并且,在加热线圈20中,不设置第二长孔而设置多个孔,通过螺钉和螺母来阶段性地调整加热线圈18的移动后的固定位置也可。
因此,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进行将螺钉插入到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中并利用螺母固定该螺钉的处理,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非接触的状态,对加热线圈18进行移动。
而且,在将加热线圈18移动到任意的位置而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时,进行将螺钉插入到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中并利用螺母固定该螺钉的处理,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接触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加热线圈18供电高频电流时,供电到加热线圈18的高频电流通过加热线圈20而从加热线圈20的另一个端部经由馈电线22返回到高频电源,高频电流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流动。
如上述那样,在加热线圈18移动时,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未电连接的状态,在供电高频电流时,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电连接的状态,由此,与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总是接触的状态的情况相比较,不会产生起因于伴随着加热线圈18的移动的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接触部分中的磨耗的问题。
再有,在使上述的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通过按压构件接触的结构和通过螺钉及螺母接触的结构中,在加热线圈18的一个端部侧设置滑动部18a,并且,滑动部18a在导轨16上移动,经由连接于导轨部16的馈电线14与高频电源12连接也可。
(C)第三结构
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配设为在不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与所输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平行,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被形成为在与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相同的高度位置平行地延长,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和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上方侧设置有板状构件202,并且,设置有对板状构件202进行按压的按压构件204。(参照图14、图15(a)。)。
再有,在该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8中,不需要设置滑动构件18b,进而,在加热线圈20中,不需要设置导轨部20a。
关于加热线圈20,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以与加热线圈18平行的方式配设,形成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直线区域20s被形成为为与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直线区域18s相同的高度位置(参照图15(b)。)。
板状构件202由导电性高的金属形成,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以与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设。
而且,关于板状构件202,通过按压构件204将板状构件202向下方侧按压,由此,同时与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抵接,将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电连接(参照图15(c)。)。
此外,板状构件202被设计为总是为规定的高度位置(为未将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电连接的高度位置。),当解除利用按压构件204的向板状构件202的按压时,返回到该规定的高度位置。
进而,板状构件202例如具有冷却水在内部循环的那样的冷却机构也可。
按压构件204由绝缘材料形成,被配设在从圆柱体206延伸的棒状构件206-1的下方侧端部。
圆柱体206例如通过螺线管将棒状构件206-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伴随着该棒状构件206-1的移动,按压构件204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再有,作为将棒状构件206-1向上方侧和下方侧移动的机构,并不限定于螺线管,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技术。
而且,棒状构件206-1向下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04向下方侧移动,以规定的压力按压板状构件202,并且,棒状构件206-1向上方侧移动,由此,按压构件204向上方侧移动,解除向板状构件202的按压。
再有,板状构件202、按压构件204和圆柱体206伴随着加热线圈18的移动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也可,不移动也可。
在此,在板状构件202、按压构件204和圆柱体206不伴随着加热线圈18的移动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个端部侧的直线区域18s和形成在加热线圈20的一个端部侧的直线区域20s被设定为为在加热线圈18的移动后通过按压构件204按压板状构件202时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能够电连接的长度。
因此,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通过按压构件204按压板状构件202,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非接触的状态,对加热线圈18进行移动。
而且,在将加热线圈18移动到任意的位置而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时,通过按压构件204按压板状构件202,由此,使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为电连接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加热线圈18供给高频电源时,供电到加热线圈18的高频电流经由板状构件202通过加热线圈20而从加热线圈20的另一个端部经由馈电线22返回到高频电源12,高频电流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中流动。
再有,按压构件204通过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的控制进行向板状构件202的按压和按压的解除,但是,由这样的控制部进行的控制例如基于由作业者进行的操作员(未图示。)的操作来进行也可,基于由感测部(未图示。)进行的加热线圈18的移动开始指示的感测或加热线圈18的移动完成的感测等感测结果来进行也可。
在此,将板状构件202、按压构件204和圆柱体206配置在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的上方侧,但是,配置在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的下方侧也可(参照图16(a)。),配置在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的上方侧和下方侧双方也可(参照图16(b)。)。
再有,通过将板状构件202、按压构件204和圆柱体206配置在加热线圈18的直线区域18s和加热线圈20的直线区域20s的上方侧和下方侧双方,从而在板状构件202中流动的电流成为一半,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冷却。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加热线圈18那样的结构,但是,当然并不限于此,为如图13所示那样配设加热线圈18、20等而在相对于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加热线圈18的那样的结构也可。
(11)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1)至(10)所示的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也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对板状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特别是对薄板状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使用是优选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感应加热装置
12 高频电源
14、22 馈电线
16 导轨
18、20 加热线圈
18a、18b 滑动部
18c、20c 尖部
18e、20e 凸部
20a 导轨部
20b 直线部
24、36、38 薄板状被加热物
24a、24b、36a、36b、38a、38b 边缘部
26 输送路径
202 板状构件
204、210、212 按压构件
206、214、216 圆柱体
216-1、214-1、216-1 棒状构件
218 板弹簧
220 压上构件。

Claims (9)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从高频电源将高频电流供电到加热线圈来对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加热线圈,在另一个端部侧设置有第一凸部而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在一个端部与高频电源连接;以及
第二加热线圈,在另一个端部侧设置有第二凸部而形成为大致根号形状,在另一个端部与高频电源连接,
关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
至少任一个能够在与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的方向或相对于该规定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分别相对于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大致平行地配设,
仅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电连接,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被配设为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
被配设为: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未电连接的区域中,在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附近以不电连接的方式交叉来形成大致四边形状的第一空间,并且,在所述第一空间的外侧的未输送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区域中,形成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中,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磁通量为相反方向,
对关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而能够移动的至少一个进行移动,由此,所述第一空间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上扩大或缩小,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不扩大和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以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接触的状态移动自由地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按压单元,所述按压单元对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按压,
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进行利用所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连接的状态,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进行利用所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形成有第一长孔,
在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形成有第二长孔,
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将螺钉插入到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中,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接触的状态,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将螺钉插入到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中,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板状构件,由示出导电性的金属形成,配设为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侧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一个端部侧空出规定的间隔;以及
按压单元,对所述板状构件进行按压,
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移动时,不进行利用所述按压单元的按压,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未电连接的状态,在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至少任一个的移动完成之后,进行利用所述按压单元的按压,经由所述板状构件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为电连接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为以第一尖部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
所述第二空间被形成为以所述第一尖部为1个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
所述第二凸部为以第二尖部为顶点而弯曲为锐角的形状,
所述第三空间被形成为以所述第二尖部为1个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弯曲地形成大致根号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板状的磁性材料,所述板状的磁性材料被配设为覆盖形成有第一空间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材料被形成为在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在所述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输送方向上延长的磁性构件。
CN201580013689.4A 2014-12-22 2015-12-17 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106134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8243 2014-12-22
JP2014258243A JP5838254B1 (ja) 2014-12-22 2014-12-22 誘導加熱装置
PCT/JP2015/085297 WO2016104301A1 (ja) 2014-12-22 2015-12-17 誘導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4286A true CN106134286A (zh) 2016-11-16
CN106134286B CN106134286B (zh) 2017-10-27

Family

ID=55069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3689.4A Active CN106134286B (zh) 2014-12-22 2015-12-17 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38254B1 (zh)
KR (1) KR101712550B1 (zh)
CN (1) CN106134286B (zh)
TW (1) TWI687133B (zh)
WO (1) WO2016104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0774B2 (ja) * 2019-06-21 2023-08-22 電気興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EP4401289A1 (en) * 2021-12-22 2024-07-17 Aisi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944A (zh) * 2009-03-17 2010-09-22 岛田理化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US20140339219A1 (en) * 2013-05-14 2014-11-20 Thermatool Corp. Induction Coil with Dynamically Variable Coil Geomet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1555A (en) * 1959-07-15 1962-04-24 Magnethermic Corp Induction heating
JPS5131979B2 (zh) * 1971-05-15 1976-09-09
US4751360A (en) * 1987-06-26 1988-06-14 Ross Nicholas V Apparatus for the continuous induction heating of metallic strip
DE3843457C1 (zh) * 1988-12-23 1989-07-20 Aeg-Elotherm Gmbh, 5630 Remscheid, De
US5403994A (en) * 1994-02-14 1995-04-04 Ajax Magnethermic Corporation Selectively adjustable transverse flux heating apparatus
US5739506A (en) * 1996-08-20 1998-04-14 Ajax Magnethermic Corporation Coil position adjustment system in induction heating assembly for metal strip
JP2001160481A (ja) * 1999-12-03 2001-06-12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JP2005011625A (ja) * 2003-06-18 2005-01-13 Japan Ajax Magnethermic Co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4926608B2 (ja) * 2006-08-23 2012-05-0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JP4912912B2 (ja) * 2007-02-16 2012-04-1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5262784B2 (ja) 2009-02-06 2013-08-14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
JP4862205B2 (ja) * 2009-03-17 2012-01-25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2012221857A (ja) 2011-04-12 2012-11-12 Oet:Kk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ワークの加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944A (zh) * 2009-03-17 2010-09-22 岛田理化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US20140339219A1 (en) * 2013-05-14 2014-11-20 Thermatool Corp. Induction Coil with Dynamically Variable Coil Geomet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4286B (zh) 2017-10-27
KR101712550B1 (ko) 2017-03-13
JP2016119224A (ja) 2016-06-30
TWI687133B (zh) 2020-03-01
TW201635854A (zh) 2016-10-01
WO2016104301A1 (ja) 2016-06-30
KR20160102088A (ko) 2016-08-26
JP5838254B1 (ja)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57383C1 (ru) Индукционное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й пластины
TWI574584B (zh) 金屬帶板之感應加熱裝置
JP5114671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JP2009527891A (ja) 横方向磁束誘導子
JP6323564B2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装置
BRPI0807653A2 (pt) aparelho de aquecimento por indução
CN106134286A (zh) 感应加热装置
JP5042909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TWI514931B (zh)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CN101841944B (zh) 感应加热装置
WO2015199239A1 (en) Heating method,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ess-molded article
JP6331900B2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装置
CN110506449A (zh) 用于金属产品的加热装置
JP2014159037A (ja) 鋼管の熱間加工装置
JP2935087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19212538A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
CN107926085A (zh)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装置
JP2012221857A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ワークの加熱方法
JP6295481B2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
TH153565A (th) เครื่องมือทำความร้อนแบบเหนี่ยวน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