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1944A - 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1944A
CN101841944A CN201010135651A CN201010135651A CN101841944A CN 101841944 A CN101841944 A CN 101841944A CN 201010135651 A CN201010135651 A CN 201010135651A CN 201010135651 A CN201010135651 A CN 201010135651A CN 101841944 A CN101841944 A CN 101841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coil
heating object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equipment
magnetic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5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1944B (zh
Inventor
石间勉
寺川诚一
铃木聪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gai Ro Co Ltd
Shimada Rika Kogyo KK
Original Assignee
Shimada Rika 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2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622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da Rika Kogy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da Rika 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841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1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1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1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4Coil arrangement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4Sources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能够抑制装置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被加热物的边缘过度加热。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包括: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方向上移动自如。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适合在对非磁性材料和磁性材料制成的薄板状的被加热物(以下,将“薄板状的被加热物”称为“薄板状被加热物”)加热时使用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对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作为加热线圈,使用具有所谓的隧道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
但是,在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如果使用具有这样的隧道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分别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表面和背面产生的感应电流相抵,不能够进行加热。
因此,在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使用具有所谓的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
这里,作为具有上述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例,已知有通过将薄板状被加热物搬送到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加热线圈的上方或者下方,从而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方法。
但是,当将加热线圈固定地成形为规定形状时,在加热线圈所成形的形状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与被搬送经过加热线圈的上方或者下方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W1相同或者略大的情况下,产生感应电流集中在该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该边缘部被过度加热的问题(参照图1)。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作为专利文献1的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公报、作为专利文献2的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或者作为专利文献3的日本特开平8-37084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等。
即,在该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公报所公开的横向型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薄板状被加热物穿过将加热线圈缠绕于凸部的铁氧体磁芯对向配置而形成的空间内,来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通过在穿过所形成的空间内的薄板的两端附近设置大致コ字形状的铁氧体磁芯,从而使集中在穿过空间内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的二次电流分散,防止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被过度加热。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所公开的横向型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薄板状被加热物穿过加热线圈缠绕于凸部的铁氧体磁芯的上方,来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通过在薄板状被加热物与铁氧体磁芯之间设置利用一次线圈(即,缠绕于铁氧体磁芯的加热线圈)产生的一次磁通量的泄漏磁通量而产生二次磁通量的二次线圈,从而缓和金属板的两端部的温度上升和两端部内侧部分的温度下降。
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37084号公报所公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将配置在各个磁通量导向件上的两个大致J字形状的导体组合而形成中央部空间的加热线圈组对向配置,使薄板状被加热物穿过加热线圈组所形成的空间,来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通过在两个大致J字形状的导体所组合的部分上形成突片(tab),从而不会对薄板状被加热物的端部过度加热。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热部分大体上全部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中,在规定长度的磁通量导向件上对向配置加热线圈组,因此装置整体的重量变得非常大,会产生在设置和输送时等的高成本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370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装置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过度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包括: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方向上移动自如。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所形成的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的外侧,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在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与所述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中,由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相反。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一侧的端部移动自如地接触,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于高频电流的供应电线。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位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大致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其中,设置2组上述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加热线圈组成的组,以所述2组中各组生成的磁场方向相反的方式供应高频电流。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被加热物,以夹着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被加热物,以夹着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同时,以夹着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由于如上所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抑制装置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过度加热的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具有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a)、(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b)是沿图2(a)的A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3是图2(a)、(b)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图2(a)、(b)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b)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6(a)是图2(a)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说明图,图6(b)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a)的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a)的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8(a)、(b)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8(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8(b)是沿图8(a)的B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9(a)、(b)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9(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9(b)是沿图9(a)的C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0(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0(b)是沿图10(a)的D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 感应加热装置
12 高频电源
14 馈电线
16 导向件
16a 端部
18 加热线圈
18a 滑动部
18aa 端部
18b 滑动部
18ba 端部
18c 弯曲部
20 加热线圈
20a 导向部
20aa 端部
20b 直线部
20ba 端部
20c 弯曲部
22 馈电线
24 薄板状被加热物
24a 边缘部
24b 边缘部
26 搬送路径
36 薄板状被加热物
36a 边缘部
36b 边缘部
38 薄板状被加热物
38a 边缘部
38b 边缘部
40 加热线圈
41 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这里,图2(a)、(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b)是沿图2(a)的A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
该图2(a)、(b)中示出的感应加热装置10包括:高频电源12;导向件16,在一侧的端部16a经由馈电线14与高频电源12连接;加热线圈18,具有在一侧的端部侧形成在导向件16上滑动的滑动部18a、同时在另一侧的端部侧形成滑动部18b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加热线圈20,具有在一侧的端部侧形成对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的滑动部18b进行导向的导向部20a、同时在形成于另一侧的端部侧的直线部20b经由馈电线22与高频电源12连接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
并且,导向件16、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优选由例如铜形成,并且用相同的材料构成。
更详细地说,上述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在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送路径26的上方侧被如下配设:加热线圈18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加热线圈20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加热线圈18、加热线圈20、搬送路径26分别大致平行放置。
并且,加热线圈18配设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从滑动部18a的端部18aa以及滑动部18b的端部18ba向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送方向的前方侧,形成向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延伸的弯曲部18c,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与滑动部18a、18b位于同一平面上,加热线圈18整体形成大致V字形状。
另一方面,加热线圈20从导向部20a的端部20aa以及配设在导向件16附近的直线部20b的端部20ba,向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送方向的后方侧,形成向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延伸的弯曲部20c,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与导向部20a以及直线部20b位于同一平面上,加热线圈20整体形成大致M字形状。
并且,导向件16以及设置于加热线圈20的导向部20a具有规定的长度,当加热线圈18移动时,具有能够对设置于加热线圈18的滑动部18a、18b进行导向的长度。
在以上构成中,一边参照图3以及图4中示出的动作说明图,一边对使用感应加热装置10来加热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方法进行说明。
即,为了使用感应加热装置10来加热薄板状被加热物24,首先通过未示出的移动装置使加热线圈18移动到搬送方向的前方侧或者后方侧,并且对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位于被搬送经过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参照图3)。
并且,当点P和点Q位于边缘部24a、24b的附近时,优选的是点P与边缘部24a在图1中图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点Q与边缘部24b在图1中图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
具体来说,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在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小的板状被加热物36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B方向移动,对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与板状被加热物36的边缘部36a、36b相对(参照图4中的虚线部)。
并且,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在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大的板状被加热物38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C方向移动,对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与板状被加热物38的边缘部38a、38b相对(参照图4中的点划线部)。
之后,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导向件16供应高频电流时,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被供应的高频电流从馈电线14通过导向件16,从导向件16供应给设置了被导向件16导向的滑动部18a的加热线圈18,并且,从加热线圈18中的滑动部18b通过设置了导向滑动部18b的导向部20a的加热线圈20,从加热线圈20的直线部20b经由馈电线22返回高频电源12,从而在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中产生高频电流的流动。
通过该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中高频电流的流动,在加热线圈18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加热线圈20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形成的大致四方形形状空间S1中,产生从图3中图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由于产生的磁通量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从而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表面中感应形成涡电流,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这里,通常,如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说明,即使加热线圈的宽度与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相同,被搬送经过该加热线圈上方侧或者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也会被过度加热。
因此,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通过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组合,不仅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1,还在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非电连接地交叉所形成的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1的外侧的下方侧没有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区域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S2、S3。
在该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S2、S3中,通过高频电流的流动,从图3中图面的里面向表面产生磁通量,与在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相比,产生反方向的磁通量。
因此,在被搬送经过空间S1的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产生与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磁通量反方向的磁通量,该反方向的磁通量的一部分通过边缘部24a、24b,由于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感应形成与感应形成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上的涡电流反方向的涡电流,因此能够抑制边缘部24a、24b被过度加热。
如上所述,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通过将大致V字形状的加热线圈18可滑动地配设于大致M字形状的加热线圈20,因此能够对应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来调整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所形成的空间S1的大小,此外,由于邻接空间S1形成产生与空间S1产生的磁通量反方向的磁通量的空间S2、S3,因此,在通过空间S1产生的磁通量而被过度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上,感应形成反方向的涡电流,从而不会过度加热边缘部24a、24b。
因此,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无论是磁性材料或者非磁性材料,都能够对各种宽度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均匀加热。
此外,由于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没有使用磁性材料,因此与感应加热部分大部分使用磁性材料的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较,减轻了装置整体的重量。
因此,能够抑制感应加热装置在设置和输送时的成本。
接着,在以下的(1)至(10)中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未示出的移动装置使加热线圈18移动,并且调整成为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交点的点P和点Q,使得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操作人员手动移动加热线圈18的位置,来调整成为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交点的点P和点Q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设置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设置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
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和下方侧的两侧设置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但是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加热线圈20上设置滑动部,同时在加热线圈18上设置导向部,但是也可以是加热线圈20被加热线圈18和导向件16导向而移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虽然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在规定位置折弯,并且在该折弯位置设置尖部,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6(b)所示,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折弯位置通过曲线形成圆弧状部,而不设置尖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仅设置1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图7所示,除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以外,也可以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设置分别相当于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加热线圈40以及加热线圈41,设置多个加热线圈组。
此时,由于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40形成为一体,并且高频电源12与加热线圈20以及加热线圈41连接,因此不用设置导向件16。
并且,在加热线圈18、20、40、41中流动的高频电流如图7所示地流动,因此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所形成的空间S1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在空间S2、S3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里面向表面的磁通量,在加热线圈40与加热线圈41所形成的空间S4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里面向表面的磁通量,在空间S5、S6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
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加热线圈组,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都设置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当配置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时,也可以将加热线圈18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同时将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可以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分别设置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不同侧。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加热线圈18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与各滑动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加热线圈20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与导向部20a以及直线部20b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图9所示,加热线圈18也可以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位于各滑动部的下方侧,并且加热线圈20也可以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位于导向部20a以及直线部20b的下方侧。
即,加热线圈18形成为位于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尖部位于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最近的位置,加热线圈20形成为位于大致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尖部位于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最近的位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使用磁性材料来构成感应加热装置10,但是为了有效地进行加热,也可以使用磁性材料。
即,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因此,在加热线圈18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加热线圈20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形成的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1中产生的磁通量,能够利用磁性材料集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在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实验中,能够提高约15%的加热效率。
并且,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2)所记载,在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此外,在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和下方侧的两侧的情况下,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设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同时,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设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即,板状的磁性材料以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夹着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7)所记载,在将加热线圈18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加热线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并且,在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18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并且,这样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方向上分开,能够调整各自宽度方向的位置。
此外,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6)所记载,在如图7所示设置2组加热线圈组的情况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可以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即,在图11中,配置从加热线圈18的尖部延伸到位于加热线圈41的后方侧的尖部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图12中,配置从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连接的直线,延伸到加热线圈40与加热线圈41交叉的点P’和点Q’连接的直线的板状的磁性材料。
当像这样设置2组加热线圈组时,与加热线圈组为1组的情况相同,在加热线圈组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在加热线圈组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此外,在加热线圈组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同时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即,板状的磁性材料以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夹着加热线圈组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加热线圈组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同时,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磁性材料,形成磁通量的流动,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并且,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6)和(7)组合的情况,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此外,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并且,这样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方向上分开,能够调整各自宽度方向的位置。
这样,通过使用板状的磁性材料,不会过度地加热边缘部,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并且,由于一部分使用了板状的磁性材料,因此与图2和图7中记载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装置整体的重量变大,但是与感应加热部分的构成大体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能够充分地减轻装置整体的重量。
(10)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1)至(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在对板状的被加热物、特别是薄板状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使用。

Claims (20)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
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
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
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状部位,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方向上移动自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所形成的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的外侧,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
在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与所述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中,由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一侧的端部移动自如地接触,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于高频电流的供应电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
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
位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大致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
6.一种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置2组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加热线圈组成的组,
以所述2组中各组生成的磁场方向相反的方式供应高频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
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CN2010101356513A 2009-03-17 2010-03-15 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1018419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4516 2009-03-17
JP2009064516 2009-03-17
JP2010-052056 2010-03-09
JP2010052056A JP4862205B2 (ja) 2009-03-17 2010-03-09 誘導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1944A true CN101841944A (zh) 2010-09-22
CN101841944B CN101841944B (zh) 2013-01-02

Family

ID=42744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56513A Active CN101841944B (zh) 2009-03-17 2010-03-15 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23810B1 (zh)
CN (1) CN10184194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999A (zh) * 2010-10-20 2012-05-16 第一高周波工业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CN103348764A (zh) * 2011-02-10 2013-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5705317A (zh) * 2013-11-29 2016-06-22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装置
CN106134286A (zh) * 2014-12-22 2016-11-16 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CN106688308A (zh) * 2014-09-05 2017-05-1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金属带板的感应加热装置
CN107470483A (zh) * 2017-09-30 2017-12-15 西安石油大学 轻量化板材的直接感应加热平底无铆连接成形装置及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1555A (en) * 1959-07-15 1962-04-24 Magnethermic Corp Induction heating
JPS6412490A (en) * 1987-06-26 1989-01-17 Ajiyatsukusu Magunesaamic Corp Continuous induction heater for metal strip
CN1956609A (zh) * 2005-10-25 2007-05-02 岛田理化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JP2008150640A (ja) * 2006-12-14 2008-07-03 Denki Kogyo Co Ltd 軸状部材加熱用の高周波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この高周波誘導加熱コイルを用いた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JP2008204648A (ja) * 2007-02-16 2008-09-04 Nippon Steel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6689B (en) * 2005-02-18 2007-03-21 Nippon Steel Corp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for a metal plate
JP5114671B2 (ja) * 2007-04-16 2013-01-0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1555A (en) * 1959-07-15 1962-04-24 Magnethermic Corp Induction heating
JPS6412490A (en) * 1987-06-26 1989-01-17 Ajiyatsukusu Magunesaamic Corp Continuous induction heater for metal strip
CN1956609A (zh) * 2005-10-25 2007-05-02 岛田理化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JP2008150640A (ja) * 2006-12-14 2008-07-03 Denki Kogyo Co Ltd 軸状部材加熱用の高周波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この高周波誘導加熱コイルを用いた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JP2008204648A (ja) * 2007-02-16 2008-09-04 Nippon Steel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999A (zh) * 2010-10-20 2012-05-16 第一高周波工业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CN103348764A (zh) * 2011-02-10 2013-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348764B (zh) * 2011-02-10 2016-03-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5705317A (zh) * 2013-11-29 2016-06-22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装置
CN105705317B (zh) * 2013-11-29 2018-09-28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装置
CN106688308A (zh) * 2014-09-05 2017-05-1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金属带板的感应加热装置
CN106688308B (zh) * 2014-09-05 2020-03-17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金属带板的感应加热装置
CN106134286A (zh) * 2014-12-22 2016-11-16 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CN107470483A (zh) * 2017-09-30 2017-12-15 西安石油大学 轻量化板材的直接感应加热平底无铆连接成形装置及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23810B1 (ko) 2012-04-05
KR20100105399A (ko) 2010-09-29
CN101841944B (zh) 2013-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1944B (zh) 感应加热装置
JP5114671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RU2357383C1 (ru) Индукционное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й пластины
JP4912912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4786365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US9445460B2 (en) Variable width transverse flux electric induction coils
TWI574584B (zh) 金屬帶板之感應加熱裝置
US20180359817A1 (en) Transverse flux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US20100155390A1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for a Metal Plate
JP6323564B2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装置
JP5042909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JP4862205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5209608A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方法
JP4926608B2 (ja) 金属板の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JP6331900B2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装置
CN106134286B (zh) 感应加热装置
CN107926085B (zh)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装置
US20230010580A1 (en) Cross-field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JP7124515B2 (ja) 金属帯板の誘導加熱設備
TWM643995U (zh) 橫向磁通感應線圈組配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76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UGAI RO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hi Jianmian

Inventor after: Terakawa Seiichi

Inventor after: Suzuki Satoshi

Inventor after: Cheng Yeyang

Inventor after: YAMAGUCHI HIDEO

Inventor before: Shi Jianmian

Inventor before: Terakawa Seiichi

Inventor before: Suzuki Satosh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SHI JIANMIAN TERAKAWA SEIICHI SUZUKI SATOSHI TO: SHI JIANMIAN TERAKAWA SEIICHI SUZUKI SATOSHI JONO HIROSHI YAMAGUCHI HIDEO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imada Rika Kogyo KK

Co-applicant after: Chugair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imada Rika Kogyo K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76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