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73243A -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 Google Patents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73243A
CN106073243A CN201610526796.3A CN201610526796A CN106073243A CN 106073243 A CN106073243 A CN 106073243A CN 201610526796 A CN201610526796 A CN 201610526796A CN 106073243 A CN106073243 A CN 1060732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rail
snap
barb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267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73243B (zh
Inventor
林旭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PCT/CN2016/09221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71210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6073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3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73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3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2210/00General construction of drawers, guides and guide devices
    • A47B2210/0002Guide construction for draw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轨防脱装置,包括底座和与底座配合的弹扣叶片;底座包括一对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避让空间的竖立块;弹扣叶片包括一对首尾相连的支臂,一对支臂之间形成中央空缺。在每条支臂上设置有L型倒钩,倒钩包括竖向边和与横向边,当弹扣叶片处于自由状态并沿轴向配合在底座上时,弹扣叶片的一对竖向边能够被分别限定在底座的一对竖立块之间的避让空间内,而一对横向边能够同时顶靠在底座的竖立块的前端沿上。这样,滑轨防脱装置的防脱性能稳定,以及能够被维修人员有目的地、便捷地拆卸下来。

Description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具用滑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背景技术
家具中常有一些滑动式部件例如抽屉、活动台板通过使用者的拉或推操作的驱使相对家具主体作伸缩滑动。而所述滑动式部件与所述家具主体之间的传统滑动结构是在所述家具主体上设置滑轨,在所述滑动式部件上设置多个滑轮,这样依靠所述滑轮在所述滑轨上的滑行使所述滑动式部件能够相对所述家具主体作伸缩滑动。这样的结构显然非常简单,安装、拆卸也非常便捷。但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使用者对所述滑动式部件施加的拉力稍稍过大就会将整个滑动式部件例如抽屉、活动台板拉出并脱离所述家具主体而坠落,使所述滑动式部件上的东西散落一地,甚至轧伤使用者的脚部。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所述滑轨上设置防脱落装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320361976.2中的现有技术部分所披露的一种防脱落装置,该种类型的防脱落装置在家具、办公室用具上最为之常见,其具体结构是:包括设置在外导轨10端部限位块上的卡凸部15和设置在内导轨20上与所述卡凸部15卡口配合的弹性拨叉23。其中所述弹性拨叉23大致呈V型包括右长弹性拨臂和左短弹性拨臂,在所述右长弹性拨臂的右侧设置有大致呈L型的空缺区。在所述右长弹性拨臂和左短弹性拨臂的交汇处设置有安装通孔,安装螺钉通过所述安装通孔把所述弹性拨叉23的首端固定到所述内导轨20上,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右长弹性拨臂的尾端部延伸到所述内导轨20外。
当向外拉动所述内导轨20时,所述弹性拨叉23随所述内导轨20向外滑行,当所述右长弹性拨臂空缺区的底部顶压到所述卡凸部15上时,所述右长弹性拨臂以所述安装螺钉为绕轴先右侧旋转而紧靠在所述内导轨20的竖立侧壁上,从而堵塞所述卡凸部15前进的通道而阻碍所述内导轨20脱离所述外导轨10而往外滑动,进而防止安装在所述内导轨20上的滑动式部件脱离所述家具主体而掉落。当需要抽离所述滑动式部件而方便对所述滑动式部件或滑轨进行维修时,可以向左拨动所述右长弹性拨臂的尾端部使所述右长弹性拨臂与所述内导轨20的竖立侧壁之间形成避让通道从而让所述卡凸部15通过。而外力消除后,所述左短弹性拨臂会驱使所述右长弹性拨臂复位。
发明内容
在所述在先专利201320361976.2中的现有技术部分披露的防脱落装置采用的是单边顶压防脱而另一边形成收缩避让空间的结构,这种结构的防脱性能不稳定,滑轨在伸缩滑动的过程中,当意外碰撞所述右长弹性拨臂使其向左偏转而在所述右长弹性拨臂与所述内导轨的竖立侧壁之间形成能够让所述卡凸部通过的通道时,所述弹性拨叉也就失去防脱功能。
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滑动式部件或者说是所述内导轨意外脱落,同时还能够便于滑轨的组装和拆卸一直是研发人员着力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所述滑轨防脱装置的设置。本发明也就是着重对所述滑轨防脱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具有稳定的防脱性能,以及能够被维修人员有目的性地、便捷地拆卸下来。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滑轨防脱装置,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弹扣叶片;其特征在于:
(a)所述底座包括基板及站立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一对竖立块即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沿轴向方向延伸布置并且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设置有避让空间;
(b)所述弹扣叶片大致呈板状具有基准正向面和与所述基准正向面相反的基准反向面,包括设置有连接孔的头端部和从所述头端部的两边分别引出的两条支臂即左侧臂和右侧臂,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大致同向地向尾端方向延伸并在尾端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弹扣叶片的中央区域形成中央空缺;
(c)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L型的左倒钩,所述左倒钩包括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边和与所述左竖向边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边,所述左倒钩的L型左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左边和尾端方向;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L型的右倒钩,所述右倒钩包括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边和与所述右竖向边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边,所述右倒钩的L型右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右边和尾端方向;
(d)当所述弹扣叶片处于自由状态并沿轴向配合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弹扣叶片的左竖向边和右竖向边能够被分别限定在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的避让空间内,而所述左横向边和右横向边能够同时顶靠在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的前端沿上。
上述特征(a)定义了所述底座的总体结构。其中,首先定义了所述基板是所述底座的主体部,能够为一对所述竖立块提供定位支撑;其次,也定义了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是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呈凸起状的构造体从而站立(相对突兀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而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沿轴向方向延伸布置并且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设置有避让空间的特征首先定义所述竖立块的结构,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在轴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然后定义了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是间隔设置的,为此在它们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轴向是安装有所述底座的滑轨的延伸方向,或者说是所述滑轨的滑动方向,当把所述底座安装到所述滑轨上后,所述竖立块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一致。
上述特征(b)定义了所述弹扣叶片的总体结构。
其中,所述弹扣叶片大致呈板状具有基准正向面和与所述基准正向面相反的基准反向面,定义了所述弹扣叶片大致形状为板状从而具有板状基体,但并不是说,所述弹扣叶片的板状基体的基准正向面或基准反向面必须是完全平行的两个外表面。所述基准面是指所述弹扣叶片的正反两面中用于确定基准的定位面,它是正反两面中具有最大面积的平坦表面所在的面,就如平坦地表面与突兀升起的高山之间的关系,显然本发明定义的基准面就类似是平坦的地面。为此所述基准面可以是一个确定的平坦面,也可以是一个拟定的设计面。
其中,设置有连接孔的头端部,定义了所述弹扣叶片包括头端部,在所述头端部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是用于借助于铆钉类的连接装置将所述弹扣叶片定位到滑轨例如内轨上的定位机构。在对所述内轨施加轴向推力或拉力时,所述轴向力通过铆钉等传递到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所述头端部成为所述弹扣叶片的第一受力点。
其中,所述弹扣叶片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头端部的两边并大致同向地从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向尾端方向延伸的左侧臂和右侧臂,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在尾端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弹扣叶片的中央区域形成中央空缺。首先定义了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就像圆规的两条腿一样从所述头端部的两边延伸出的结构,但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在尾端又连接在一起从而让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的所述弹性叶片,所述头端部的连接孔的中轴线位于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之间;其次,定义了所述中央空缺的两边臂体就是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所述中央空缺为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向中间偏移提供了避让空间,因此,在向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施加相对的收紧力时,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能够借助所述中央空缺相对靠近并同时使设置其上的左凸起和右凸起也相对靠近。
所述特征(c)定义了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的总体结构。
其中,L型的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首先定义的是一种能够实现钩挂的功能,其次定义了一种能够实现钩挂功能的形状或结构;而所述左倒钩的L型左转角朝向左边和尾端方向,定义了所述左倒钩在空间上的转角朝向,既朝向左边也朝向尾端方向,这样卡入其中的所述左竖立块既可以从左边空位离开所述左倒钩,也可以沿从尾端向首端的轴向方向移动进入所述左倒钩。所述右倒钩朝向右边和尾端方向,也是同样的含义。
所述特征(d)定义了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与所述底座的配合关系。
其中,所述弹扣叶片的左竖向边和右竖向边能够被分别限定在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的避让空间内,定义了在没有施加外力影响所述弹扣叶片的自由状态下,所述左竖向边和右竖向边之间的间距加上所述左竖向边和右竖向边本身的横向厚度小于所述避让空间的横向宽度,这样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或右竖立块能够分别被卡入到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内。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但将所述滑轨防脱装置安装到所述滑轨上后,由于所述弹扣叶片在总体上呈两端连接而中间具有所述中央空缺的形状,当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或右竖立块分别被卡入到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内时,用力掰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向中间靠拢时,能够让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分别离开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从而让所述弹扣叶片与所述底座之间脱扣;另外,当所述左竖立块或右竖立块能够分别被卡入到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内时,如果给所述内轨施加向外侧方向的轴向拉力,该拉力通过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及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传递给所述左倒钩、右倒钩并被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反向阻挡,此时由于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的中轴线位于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之间,为此该拉力会使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同时向外侧横向偏移,从而所述左倒钩、右倒钩也分别紧紧地贴在所述左竖立块、右竖立块上,让所述弹扣叶片不能脱离所述底座。也为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为此非常巧妙地能够让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彼此成为对方的弹性支点,即在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彼此收拢后容易恢复至原状。
2.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的首尾段连接在一起,大大提高所述弹扣叶片在整体上的结构强度。
3.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能够均分所受外力,大大降低了所述弹扣叶片在材料选择上的严格要求,例如所述弹扣叶片可以选择具有弹性的普通塑料制造也不至于容易损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左倒钩设置在所述左侧臂的大致中段部位,所述右倒钩设置在所述右侧臂的大致中段部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倒钩与所述右倒钩左、右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左侧臂、右侧臂分别呈中间宽而头尾两端收窄的形状。让所述左侧臂、右侧臂分别呈中间宽的形状,能够大大中部位置的结构强度,从而让设置在中部位置的所述左倒钩与所述右倒钩的结构强度也大大提高;而让所述左侧臂、右侧臂分别呈头尾两端收窄的形状,能够容易让所述左侧臂、右侧臂变形从而易于装配和拆卸所述弹扣叶片及所述内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左侧臂、右侧臂的头尾两端的最小横截面积是中段部位的最大横截面的10%到4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反向面的反向左凸块,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反向面的反向右凸块。这样能够借助于所述反向左凸块、反向右凸块以及与它们的配合的设置在所述内轨上的左接纳孔和右接纳孔,进一步分解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反向施加给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的反向作用力,或者说,向外拉动所述内轨时产生的拉力,通过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所述反向左凸块及反向右凸块三者均匀地向所述弹扣叶片的左侧臂、右侧臂传递即向外拉动所述内轨的拉力被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和所述反向左凸块、反向右凸块三者分担,从而大大降低了拉动所述内轨的拉力对所述弹扣叶片的挤压破坏作用。在该方案中,最好的方案是将所述反向左凸块、反向右凸块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左倒钩、所述右倒钩的背面,让所述弹扣叶片的左侧臂、右侧臂所受到的正、反两个方向的力矩具有最短的力臂长度,从而更加让所述弹扣叶片的左侧臂、右侧臂不易受到损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左横向边、所述右横向边的外侧顶端沿位置分别设置有导向倒角。这样在装配所述弹扣叶片容易导入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其中,所述导向倒角不是指制造所述弹扣叶片时在模具上必须使用的工艺过渡圆角,而是比该工艺过渡圆角的转弯半径要大一些的过渡圆角。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尾端部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尾端凸起。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所述尾端部位的结构强度,不仅便于制造出模而且也能够提高所述弹扣叶片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正向左凸块,所述左倒钩形成在所述正向左凸块上从而所述正向左凸块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凸边和与所述左竖向凸边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凸边,所述左竖向凸边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左倒钩;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正向右凸块,所述右倒钩形成在所述正向右凸块上从而所述正向右凸块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凸边和与所述右竖向凸边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凸边,所述右竖向凸边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右倒钩。
该特征定义所述左倒钩和所述右倒钩形成的位置及其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其实形成所述左倒钩和所述右倒钩可以有多种方案,其中第一种是直接在所述左侧臂的左侧或所述右侧臂的右侧形成L型的倒钩,所述倒钩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的板状基体;第二种方案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正向凸块,所述钩体不仅设置在所述正向凸块部位而且所述倒钩所在的空缺区域也可以是在正反方向上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所述板状基体;第三种方案是,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钩体设置在所述正向凸块部位但所述倒钩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并不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板状基体,让所述倒钩形成在所述正向凸块上从而所述正向凸块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竖向凸边和与所述竖向凸边呈角度布置的横向凸边,所述倒钩在反向面侧还具有底壁体,从而当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右竖立块插入到所述倒钩中时,所述底壁体也是覆盖在所述左竖立块、右竖立块上。这样的构造主要优点是在不增加所述左侧臂、右侧臂的横向宽度的情况下让所述倒钩位于所述弹扣叶片的正向面方向,大大提高了所述左侧臂、右侧臂的结构强度,其中所述钩体本身也都能够增强所述左侧臂、右侧臂的结构强度。其中所述空缺区域就是所述左倒钩或所述右倒钩的两个边所构成夹角范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左倒钩和所述右倒钩所在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并不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的板状基体而具有底壁体,在所述左倒钩、所述右倒钩所在空缺区域的所述底壁体上分别设置有贯穿所述板状基体并朝外的左空缺、右空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左竖立块平滑滑入的左侧向引导斜坡面,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右竖立块平滑滑入的右侧向引导斜坡面,所述右侧向引导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
其中,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是指所述斜坡面位于所述弹扣叶片的左侧臂的左侧竖立面(或者说朝向左边方向),其次定义了所述斜坡面主要起引导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平滑滑入所述左倒钩的功能;这样当从所述中轨的外侧端插接安装所述内轨到所述中轨上时,起初所述左侧臂的前端被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顶压稍微变形,所述底座上的左竖立块能够沿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滑动随后滑入进入到所述左倒钩中,同理,所述右侧向引导斜坡面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结构。
其中,所述左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是指位于左边外侧的顶端边缘,同理,所述右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的正向面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左斜坡面,所述正向左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的正向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的正向面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右斜坡面,所述正向右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的正向顶端沿。
其中,所述正向左斜坡面或所述正向右斜坡面,主要是能够提升所述左倒钩或右倒钩到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之间线段臂体的结构强度,又能让所述左横向凸边及所述右横向凸边不至于突兀地凸出而被容易撞击破坏,所述正向斜坡面类似于河堤护堤坡。
应用所述滑轨防脱装置的家具滑轨,所述家具滑轨包括大致呈U型槽状的中轨及内轨,所述中轨与内轨的槽口朝向相反并且所述内轨轴向滑动布置在所述中轨的U型槽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轨的靠外端端部的U型槽内布置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固连在所述中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并让所述底座上设置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位于所述内轨的轴向方向;通过连接钉穿过所述弹扣叶片头端部的连接孔将所述弹扣叶片固连在所述内轨的U型槽的槽底壁上,让所述弹扣叶片的反向面贴合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并让所述弹扣叶片的两条支臂向所述内轨的外侧端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左凸块的左接纳孔,所述反向左凸块伸入到所述左接纳孔内,所述反向左凸块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左接纳孔的横向宽度,所述反向左凸块的前端顶靠在所述左接纳孔的孔壁上;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右凸块的右接纳孔,所述反向右凸块伸入到所述右接纳孔内,所述反向右凸块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右接纳孔的横向宽度,所述反向右凸块的前端顶靠在所述右接纳孔的孔壁上。这样所述接纳孔能够在横向方向上为所述反向凸块提供能够左右移动的避让空间但在轴向上能够顶压住所述反向凸块从而将轴向力矩传递给所述反向凸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大致呈U型槽状的外轨,所述中轨滑动设置在所述外轨的U型槽内并且所述中轨与所述外轨的槽口朝向相同;所述外轨具有槽底壁和槽侧壁,在所述外轨的靠内侧端的U型槽内设置有能够阻止所述中轨滑行的限位止挡器从而能够限定所述中轨在所述外轨上向内侧端方向的滑行行程。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家具滑轨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家具滑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示意图,为了简化视图,图中省略了所述缓冲软垫块4、弹扣叶片5;
图5是所述第一骨架610的正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缓冲软垫块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内轨3的在内侧端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所述中轨2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所述底座7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所述底座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把图11所示的所述底座7翻转过来后观察所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应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所述弹扣叶片5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弹扣叶片5的基准正向面5a朝上;
图14是把图13所示弹扣叶片5翻转过来后观察所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弹扣叶片5的反向面5b朝上;
图15 是图13所示弹扣叶片5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 是应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所示弹扣叶片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所述反向凸块(55、56)与所述接纳孔(34、34a)之间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图18是应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所述弹扣叶片5'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9 是应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所述弹扣叶片5"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家具中通常会安装一些抽屉、活动台板之类的抽拉型部件,而为了能够为所述抽拉型部件提供滑动支撑,在所述抽拉型部件与所述家具之间设置有家具滑轨。如图1和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新型结构的三折伸缩型家具导轨100,包括大致呈U型槽状的外轨1、中轨2和内轨3。所述中轨2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外轨1的U型槽内并且所述中轨2与所述外轨1的槽口朝向相同,所述内轨3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中轨2的U型槽内并且所述中轨2与所述内轨3的槽口朝向相反;在所述外轨1的内侧端1a的U型槽内设置有能够阻止所述中轨2和内轨3向内滑行的限位止挡器从而能够限定所述中轨2和内轨3向内侧端方向的滑行行程;而在所述中轨2与所述内轨3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所述内轨3意外脱离所述中轨2的滑轨防脱装置。
当把所述家具导轨100安装到家具中后,所述外轨1安装固定在家具上为所述中轨2和内轨3提供定位支撑。所述内轨3是相对所述外轨1靠近家具抽拉型活动部件一侧的导轨,一般情况下把所述内轨3与家具抽拉型活动部件固定连接,在拉动所述抽拉型活动部件伸缩移动的同时,所述抽拉型活动部件也会拉动所述内轨3一起滑动,而所述中轨2是滑动设置在所述外轨1和内轨3之间的导轨。而为了下面论述的方便,我们先对所述家具导轨100的两个端部分别进行定义,把靠近所述中轨2和内轨3伸出方向的一端定义为外侧端,相对的另一端定位为内侧端。
下面结合附图2、图3、图4和图5先对所述外轨1、中轨2和内轨3之间的滑行结构作介绍: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轨1、所述中轨2和所述内轨3都大致呈U型槽状,为此它们分别具有槽底壁以及分别竖立设置在所述槽底壁两侧的竖立槽侧壁。在所述外轨1的一对槽侧壁10的内侧分别布置有两条上、下平行排列的第一滚珠槽101,所述内轨3的一对槽侧壁30的外侧分别布置有两条上、下平行排列的第四滚珠槽301,所述中轨2的一对槽侧壁20的外侧分别布置有适配于所述第一滚珠槽101的两条上、下平行排列的所述第二滚珠槽201,所述第一滚珠槽101与所述第二滚珠槽201之间设置有带骨架的第一滚珠总成61,所述第一滚珠总成61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滚珠槽101与所述第二滚珠槽201的长度,为此所述第一滚珠总成61仅仅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珠槽101与所述第二滚珠槽201之间的局部段内。这样,当所述中轨2在所述外轨1上滑行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滚珠总成61也会随所述中轨2滑行并为所述中轨2提供平稳的滑行支撑。另外,所述中轨2的一对槽侧壁20的内侧分别布置有适配于所述第四滚珠槽301的两条上、下平行排列的所述第三滚珠槽202,所述第三滚珠槽202与所述第四滚珠槽301之间带骨架的第二滚珠总成62, 同样地,所述第二滚珠总成62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三滚珠槽202与所述第四滚珠槽301的长度,为此所述第二滚珠总成62仅仅设置在所述第三滚珠槽202与所述第四滚珠槽301之间的局部段内。这样,当所述内轨3在所述中轨2上滑行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滚珠总成62也会随所述内轨3滑行并为所述内轨3提供平稳的滑行支撑。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带骨架的第一滚珠总成61包括呈板状的第一骨架61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骨架610上的第一滚珠组,所述第一滚珠组包括第一上排滚珠组611和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在所述第一骨架610上按照所述滚珠组(611、611a)中的滚珠的布局位置相应地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滚珠的滚珠安装孔6100。如果第一上排滚珠组611和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中的滚珠采用上、下对应设置的方式时,相应地需要使所述滚珠安装孔6100上、下对应设置,这样,上、下对应设置的所述滚珠安装孔6100明显会削弱所述第一骨架610的结构强度,使所述第一骨架610非常容易出现损坏。鉴于此与现有常用的技术方案不同,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中的滚珠与所述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中的滚珠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布置。这样就能巧妙地解决了上技术问题,使所述第一骨架610具有适当的结构强度。而且在此错位布置的方式中,所述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中的滚珠可以靠近甚至稍稍伸入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中相邻的两个滚珠之间的空间中,从而能够适当地减少所述第一滚珠总成61的高度,减少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缩少所述家具导轨100的整体高度。
而经过长期的实验发现,所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在所述外轨1和中轨2之间滑行时,由于第一上排滚珠组611的前后两端起始位置是主要受力部而非常容易使所述第一骨架610与所述外轨1或中轨2接触产生摩擦而损坏,鉴于此,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在所述第一骨架610上的前后两端起始位置的滚珠间隔间距(L1、L3)小于中段位置的滚珠间隔间距L2。这样,在所述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的前后两端起始位置的滚珠相对密集能够使所述第一骨架610与所述外轨1或中轨2保持合适的间隙空间,避免或减少所述第一骨架610与所述外轨1或中轨2接触产生摩擦而损坏。其次,上述相对密集的滚珠还能够为所述外轨1和中轨2提供更加平稳的支撑。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是所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前后两端起始位置设置相对密集的滚珠也是可以的。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骨架610两侧并对应于所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和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凸出筋条(612、612a)。这样,借助所述凸出筋条(612、612a)进一步减少所述第一骨架610与所述外轨1、中轨2的接触面积,以及减少对所述第一骨架610的磨损。另外借助所述凸出筋条(612、612a)还能够加强所述第一骨架610两侧的结构强度。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带骨架的第二滚珠总成62包括呈U型槽状的第二骨架62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骨架620的槽侧壁上的第二滚珠组,所述第二滚珠组包括第二上排滚珠组621和第二下排滚珠组621a,所述第二上排滚珠组621中的滚珠与所述第二下排滚珠组621a中的滚珠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布置。这样,可以取得与所述第一上排滚珠组611中的滚珠与所述第一下排滚珠组611a中的滚珠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布置类似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骨架620的槽侧壁被分割为间隔布置的小岛623,每个所述小岛623上设置三个呈三角形布置的滚珠安装孔624,在每个所述滚珠安装孔624上安装有滚珠。这样,所述第二骨架620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当所述内轨3与所述中轨2之间的轴向滑行间隙的大小由于制造误差或装配误差而在某段位置出现变化时,所述第二骨架620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变形能力适当调整形状从而能够防止被卡滞在所述内轨3和所述中轨2之间。
综上所述,在所述外轨1与所述中轨2之间,所述中轨2和所述内轨3之间都分别设置有双层滚珠结构,借助所述双层滚珠结构能够使所述外轨1与所述中轨2,所述中轨2和所述内轨3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具有均匀的滑行间隙,从而避免所述中轨2、内轨3在滑行的过程中出现上、下方向上的晃动而出现卡滞、磨损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滑行效果。
所述中轨2和所述内轨3向内侧端方向的滑行行程是通过所述限位止挡器予以限定的,所述限位止挡器可以同时直接阻挡所述中轨2和所述内轨3;还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方式,在所述内轨3的外侧端设置向下折弯边31,所述内轨3能够通过所述下折弯边31顶靠所述中轨2的外侧端而限定在所述中轨2上,而所述中轨2是直接通过所述限位止挡器限定在外轨1上向内侧端方向的滑行行程,这样,所述限位止挡器与所述向下折弯边31能够共同限定所述内轨3在外轨1上向内侧端方向的轴向滑行行程。
在本发明中,所述限位止挡器的结构也是与众不同的,下面结合附图2、图6、图7、图8和图9对所述限位止挡器的具体结构作介绍。
如图2所示,所述限位止挡器包括站立设置在所述外轨1的槽底壁11的内侧端上的一对轴向竖立片(12、12a),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与所述外轨1一体成形例如采用冲压直接一体成型。所述站立的含义主要在于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设置为大致垂直于所述槽底壁11的方向可以是90°也可以是稍微小于90°。所述轴向是所述家具导轨100的延伸方向。这样,在所述中轨2和内轨3向内侧端方向轴向滑行并对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施加轴向撞击力时,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不容易出现受力折弯变形特别是在轴向方向倾倒变形躺下,为此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布局方式大大提高了所述限位止挡器承受冲击力的能力。实质上,在所述外轨1的槽底壁11的内侧端上只设置一个轴向竖立片,或者设置一个轴向竖立片和一个纵向竖立片的方式也是可行的方案。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至少设置一个沿轴向方向延伸布置的轴向竖立片才可以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另外,所述限位止挡器还包括可以插接到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上的缓冲软垫块4。所述缓冲软垫块4采用软橡胶或类似物制造。如图6所示,从俯视方向看,所述缓冲软垫块4大致呈梯形从而具有宽端部40和窄端部41,所述窄端部41的外侧端设置有向左、右两边横向凸出的凸起(411、411a),一对所述凸起(411、411a)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宽端部40的横向宽度。这样,在所述凸起(411、411a)与所述宽端部40之间形成收窄过渡部412。
而在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还设置有一对与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适配的插接槽42。所述缓冲软垫块4通过所述插接槽42插接在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上并把所述窄端部41朝所述中轨2和内轨3方向布置。从侧视方向看,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的竖立高度但安装所述内轨后矮于所述内轨3的槽底壁32。这样,所述缓冲软垫块4基本上能够完全包裹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避免所述中轨2和内轨3直接冲击在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上而对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造成过大的损坏,还能够减缓所述中轨2和内轨3向内侧端方向滑行时对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的冲击力,并能够降低所述中轨2和内轨3撞击在所述轴向竖立片(12、12a)上产生的噪音量。而且所述缓冲软垫块4并不高出于所述内轨3的槽底壁32因此也不会阻碍到所述家具抽拉型活动部件的安装。
当所述中轨2和内轨3撞击到所述限位止挡器上,所述中轨2和内轨3同时也会承受所述限位止挡器给予的反向作用力,为了防止所述中轨2和内轨3因反弹力而向外侧端滑行,下面对所述中轨2和内轨3的结构再做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先对所述中轨2的结构进行改进。如图8和图9所示,在所述中轨2内侧端2a的槽底壁21上设置有呈U型的中轨叉口槽22,所述中轨叉口槽22的内侧端在横向方向上稍微相对收窄从而呈束口状,也就在所述中轨叉口槽22的内侧端形成相对收窄的内侧槽口221。在所述中轨叉口槽22的外侧端的两侧分别设置与所述凸起(411、411a)适配的凹坑220,这样,所述中轨叉口槽22具有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窄端部41大体上一致的形状和配合尺寸,所述中轨叉口槽22与所述窄端部41是适配的。
当向内侧端推进所述中轨2并让所述中轨叉口槽22插接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所述中轨叉口槽22的外侧槽口221咬合在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收窄过渡部412上,此时所述中轨叉口槽22的外侧槽口221实际上已经被卡在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左、右凸起(411、411a)与所述宽端部40之间的收窄过渡部412上,从而所述中轨叉口槽22含着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窄端部41。这样,借助所述中轨叉口槽22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窄端部41的配合能够对插接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的中轨2进行定位,防止所述中轨2碰撞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后受所述缓冲软垫块4给予的反作用冲击力的影响而反弹向外侧端方向滑行。为此,所述含着的含义,主要是指所述中轨2能够以一定的结合力结合在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但需要在施加再大一点的外力时才能脱离所述缓冲软垫块4。
然后,对所述内轨3也作出结构改进,具体技术方案如图7所示,所述内轨3内侧端的槽侧壁30在横向方向上稍微相对收窄从而呈束口状从而所述内轨3的内侧端的宽度稍微小于所述宽端部40的宽度,所述内轨3的内侧端适配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宽端部40,当推进所述内轨3让所述内轨3插接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时,所述内轨3内侧端的槽侧壁也能够含着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宽端部40。必须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所述内轨3的槽侧壁30相对于图4所示的所述内轨3的槽侧壁30稍微向内收缩,是因为图7所示的所述内轨3的槽侧壁30是内侧端部位置的剖面图,而图4所示的所述内轨3的槽侧壁30不是内侧端位置的剖面图。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内轨3内侧端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宽端部40之间采用的配合结构与所述中轨2内侧端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窄端部41之间采用的配合结构是类似的,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当推进所述内轨3让所述内轨3插接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时,所述内轨3内侧端的槽侧壁能够含着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宽端部40,借助所述内轨3内侧端与所述缓冲软垫块4的宽端部40的配合能够起到到位所述内轨3,防止所述内轨3碰撞到所述缓冲软垫块4上后受所述缓冲软垫块4给予的反冲击力的影响而反弹向外侧端方向滑行。
在所述中轨2与所述内轨3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所述内轨3拉出时意外脱离所述中轨2的滑轨防脱装置,所述滑轨防脱装置包括底座7和与所述底座7配合的弹扣叶片5,其中所述底座7安装在所述中轨2上而所述弹扣叶片5安装在所述内轨3上。下面结合附图2以及图10至图19对所述底座7和所述弹扣叶片5的具体结构作介绍: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底座7包括基板71及站立对称设置在所述基板71正向面方向上的一对竖立块即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是设置在所述基板71上的呈凸起状的构造体,在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之间是间隔设置的,为此在它们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70;在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的外侧端还设置导向斜坡(720、730),从而便利于导入到所述内轨3内;在所述底座7的外侧端部还设置有防撞弹性臂700,从而在所述内轨3完全收回时所述内轨3的外侧端的所述向下折弯边31能够弹性顶压在所述防撞弹性臂700上。另外,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沿轴向方向延伸布置因此在轴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轴向是安装有所述底座7的中轨2的延伸方向,或者说是所述中轨2的滑动方向,当把所述底座7安装到所述中轨2上后,所述竖立块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中轨2的延伸方向一致。
所述底座7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基板71正向面方向上一对固定翼部,即所述左固定翼部74和右固定翼部75。所述左固定翼部74和右固定翼部75位于所述基板71的左、右两侧边上并且也是间隔设置的,而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位于所述左固定翼部74和右固定翼部75之间的间隔空间内。另外,所述底座7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71反向面上一对固定脚部,即所述左固定脚部76和右固定脚部77。
至于所述弹扣叶片5可以采用多种的实施方式,下面提出优选的四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扣叶片5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弹扣叶片5大致呈板状具有板状基体50,所述板状基体50具有基准正向面5a和与所述正向面5a相反的基准反向面5b,所述板状基体50包括设置有连接孔590的头端部59和从所述头端部59的两边分别引出的两条支臂即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大致同向地向尾端方向延伸并在尾端57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中央区域形成中央空缺591。
其中,所述基准面是指所述弹扣叶片5的正反两面(5a、5b)中用于确定基准的定位面,它是正反两面中具有最大面积的平坦表面所在的面,就如平坦地表面与突兀升起的高山之间的关系,显然本发明采用的基准面就类似是平坦的地面。为此所述基准面可以是一个确定的平坦面,也可以是一个拟定的设计面。
其中,所述连接孔590是用于借助于铆钉类的连接装置将所述弹扣叶片5定位到所述内轨3上的定位机构。在对所述内轨3施加轴向推力或拉力时,所述轴向力通过铆钉等传递到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上,所述头端部59成为所述弹扣叶片5的第一受力点。
其中,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板状基体5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头端部59的两边并大致同向地从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向尾端方向延伸的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在尾端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中央区域形成中央空缺591。首先定义了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就像圆规的两条腿一样从所述头端部59的两边延伸出的结构,但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在尾端部57又连接在一起从而让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的所述弹性叶片,所述头端部59的连接孔590的轴向中轴线位于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之间;其次,定义了所述中央空缺591的两边臂体就是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所述中央空缺591为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向中间偏移提供了避让空间,因此,在向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施加相对的收紧力时,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能够借助所述中央空缺591相对靠近并同时使设置其上的构造体,例如下面将论述到的正向左凸块533和正向右凸块543也相对靠近。
在所述左侧臂51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板状基体50的基准正向面5a的正向左凸块533,所述正向左凸块533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凸边531和与所述左竖向凸边531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凸边530,所述左竖向凸边531与所述左横向凸边530之间的夹角形成L型的左倒钩53。所述左倒钩53设置在所述左侧臂51的大致中段部位。所述左倒钩53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并不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板状基体50,所述左倒钩53在反向面侧还具有底壁体534,所述底壁体534也是所述板状基体50的部分壁体。实际上,所述左竖向凸边53就是所述左倒钩53的左竖向边,而所述左横向凸边530就是所述左倒钩53的左横向边。另外,所述左倒钩53的L型左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左边和尾端方向,这样所述左竖立块72卡入到所述左倒钩53内时,所述左竖立块72既可以从左边空位离开所述左倒钩53,或者说所述左竖立块72可以从所述左倒钩53左边滑入,也可以沿从尾端向首端的轴向方向移动进入所述左倒钩53或以相反方向退出。
同样地,在所述右侧臂52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板状基体50的基准正向面5a的正向右凸块543,所述正向右凸块543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凸边541和与所述右竖向凸边541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凸边540,所述右竖向凸边541与所述右横向凸边540之间的夹角形成L型的右倒钩54。所述右倒钩54设置在所述右侧臂52的大致中段部位。所述右倒钩54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并不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5所在板状基体50,所述右倒钩54在反向面侧还具有底壁体544。实际上,所述右竖向凸边541的右侧边成为所述右倒钩54的左竖向边,而所述右横向凸边540的下侧边成为所述右倒钩54的左横向边。另外,所述右倒钩54的L型右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右边和尾端方向,这样卡入到所述右倒钩54内所述右竖立块73既可以从右边空位离开所述右倒钩54,也可以沿从尾端向首端的轴向方向移动进入所述右倒钩54。所述左倒钩53与所述右倒钩54左、右对称布置并且对称的中轴线与所述连接孔590的轴向中轴线重叠。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左横向凸边530之间连接臂体外侧还设置有小凹坑513,从而提高该段臂体的桡性;同样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右横向凸边540之间连接臂体外侧还设置有小凹坑523。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左横向凸边530之间的正向面5a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51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左斜坡面511,所述正向左斜坡面511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530的正向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右横向凸边540之间的正向面5a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52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右斜坡面521,所述正向右斜坡面521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540的正向顶端沿。其中,所述正向左斜坡面511或所述正向右斜坡面521,主要是能够提升所述左倒钩53或右倒钩54到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之间线段臂体的结构强度,又能让所述左横向凸边530及所述右横向凸边540不至于突兀地凸出而被容易撞击破坏,所述正向斜坡面(511、521)类似于河堤的护堤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3所示,在所述左横向凸边530、所述右横向凸边540的外侧顶端沿位置分别设置有导向倒角(532、542)。这样在装配所述弹扣叶片5时容易导入所述底座7上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其中,所述导向倒角(532、542)不是指制造所述弹扣叶片5时在模具上必须使用的工艺过渡圆角,而是比该工艺过渡圆角的转弯半径要大一些的过渡圆角。
如图2所示为所述滑轨防脱装置处于安装到所述家具导轨100上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其中,所述底座7布局在所述中轨2的U型槽内。在所述中轨2的靠外端端部的U型槽的槽底壁上设置有一对安装孔,所述底座7的一对所述固定脚部(76、77)卡接在所述安装孔内,而所述底座7的一对所述固定翼部(74、75)分别顶靠在所述中轨2的一对槽侧壁20上。这样,所述底座7固连在所述中轨2U型槽内并让所述底座7上设置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位于所述中轨2的轴向方向。另外,通过连接钉穿过所述弹扣叶片5头端部59的连接孔590将所述弹扣叶片5固连在所述内轨3的U型槽的槽底壁32上,让所述弹扣叶片5的反向面5b贴合在所述内轨3U型槽的槽底壁上并让所述弹扣叶片5的两条支臂向所述内轨3的外侧端方向延伸,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朝向所述内轨3的内侧端。
对所述内轨3施加向外侧端方向的轴向拉力或推力使所述弹扣叶片5沿轴向配合在所述底座7上后,消除所述轴向力使所述弹扣叶片5处于自由状态,所述弹扣叶片5的左竖向凸边531和右竖向凸边541能够被分别限定在所述底座7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之间的避让空间70内,而所述左横向凸边530和右横向凸边540能够同时顶靠在所述底座7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的前端沿上,所述底壁体(534、544)分别覆盖在所述左竖立块72、右竖立块73上。此后继续给所述内轨3施加向外侧端方向的轴向拉力,所述轴向拉力通过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及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传递给所述左倒钩53、右倒钩54并被所述底座7上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反向阻挡,此时由于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的中轴线位于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之间,为此所述轴向力会使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同时向外侧横向偏移,从而所述左竖立块72、右竖立块73也分别紧紧地贴在所述左倒钩53、右倒钩54上,让所述弹扣叶片5不能脱离所述底座7。
而当需要把所述内轨3从所述中轨2上拆卸下来时,用力掰动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向中间靠拢,能够让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分别离开所述左倒钩53或右倒钩54从而让所述弹扣叶片5与所述底座7之间脱扣,此时向外侧端方向拉动所述内轨3,所述弹扣叶片5的正向左凸块533和正向右凸块543即穿过所述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之间的避让空间70而最终把所述内轨3从所述中轨2上拆卸下来。
把所述弹扣叶片5及所述内轨3拆卸下来后,后续还要把所述弹扣叶片5及所述内轨3重新安装到所述家具导轨100上,鉴于此,为了能够便捷地把所述弹扣叶片5及所述内轨3安装到所述家具导轨100上,下面进一步对所述弹扣叶片5的结构进行改进。
如图13和图16所示,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左横向凸边530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51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左竖立块72平滑滑入的左侧向引导斜坡面510,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510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530的外侧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与所述右横向凸边540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52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右竖立块73平滑滑入的右侧向引导斜坡面520,所述右侧向引导斜坡面520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540的外侧顶端沿。这样当从所述中轨2的外侧端插接安装所述内轨3到所述中轨2上时,起初所述左侧臂51的前端被所述底座7的左竖立块72顶压稍微变形,所述底座7上的左竖立块72能够沿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510滑动随后滑入进入到所述左倒钩53中,同理,所述右侧向引导斜坡面520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分别呈中间宽而头尾两端收窄的形状。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头尾两端的最小横截面积是中段部位的最大横截面的10%到40%。这样,让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分别呈中间宽的形状,能够增大中部位置的结构强度,从而让设置在中部位置的所述左倒钩53与所述右倒钩54的结构强度也大大提高;而让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分别呈头尾两端收窄的形状,能够容易让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变形从而易于装配和拆卸所述弹扣叶片5及所述内轨3。
而由于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头尾两端收窄,因此,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头尾两端的结构强度相对薄弱而容易折弯变形而损坏。鉴于此,进一步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如图2、图14、图15、和图17所示,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左侧臂51上设置有凸出于基准反向面5b的反向左凸块55,在所述右侧臂52上设置有凸出于基准反向面5b的反向右凸块56。在所述内轨3的U型槽的槽底壁32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左凸块55的左接纳孔34a,所述反向左凸块55伸入到所述左接纳孔34a内,所述反向左凸块55的横向宽度L7小于所述左接纳孔34a的横向宽度L6,所述反向左凸块55的前端550顶靠在所述左接纳孔34a的孔壁上;在所述内轨3的U型槽的槽底壁32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右凸块56的右接纳孔34,所述反向右凸块56伸入到所述右接纳孔34内,所述反向右凸块56的横向宽度L4小于所述右接纳孔34的横向宽度L5,所述反向右凸块56的前端560顶靠在所述右接纳孔34的孔壁上。
这样能够借助于所述反向左凸块55、反向右凸块56以及与它们配合的设置在所述内轨3上的左接纳孔34a和右接纳孔34,进一步分解所述底座7上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反向施加给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的反向作用力,或者说,向外拉动所述内轨3时产生的拉力,通过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所述反向左凸块55及反向右凸块56三者均匀地向所述弹扣叶片5的左侧臂51、右侧臂52传递即向外拉动所述内轨3的拉力被所述弹扣叶片5的头端部59和所述反向左凸块55、反向右凸块56三者分担,从而大大降低了拉动所述内轨3的拉力对所述弹扣叶片5的挤压破坏作用。在该方案中,最好的方案是将所述反向左凸块55、反向右凸块56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左倒钩53、所述右倒钩54的背面,让所述弹扣叶片5的左侧臂51、右侧臂52所受到的正、反两个方向的力矩具有最短的力臂长度,从而更加让所述弹扣叶片5的左侧臂51、右侧臂52不易受到损坏。
进一步的,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尾端部57设置有凸出于基准正向面5a的尾端凸起58。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所述尾端部位57的结构强度,不仅便于制造出模而且也能够提高所述弹扣叶片5的结构强度。
如图18所示是所述弹扣叶片5′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采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弹扣叶片5′与采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弹扣叶片5相比,具有类似的结构,主要区别点是所述弹扣叶片5上没有设置所述正向左凸块533、正向右凸块543从而涉及所述左倒钩和所述右倒钩的形成结构的改变。如图18所示,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左侧臂51′上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边531′和与所述左竖向边531′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边530′,所述左竖向边531′与所述左横向边530′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左倒钩53′,所述左倒钩53′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5′。另外,在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右侧臂52′上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边541′和与所述右竖向边541′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边540′,所述右竖向边541′与所述右横向边540′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右倒钩54′,所述右倒钩54′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5′。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左横向边530′、所述右横向边540′的外侧顶端沿位置也分别设置有导向倒角(532′、542′)。这样在装配所述弹扣叶片5′容易导入所述底座7上的左竖立块72和右竖立块73。
如图19所示是所述弹扣叶片5"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弹扣叶片5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9所示,在所述弹扣叶片5"上没有设置所述反向左凸块55及所述反向右凸块56,在所述左侧臂51"的外侧缘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朝外的左缺口512",在所述右侧臂52"的外侧缘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朝外的右缺口522"。优选地,把所述左缺口512"和右缺口522"设置在所述左倒钩53"与所述右倒钩54"所在空缺区域的底壁体(534、544)上贯穿所述板状基体50"。这样通过所述左缺口512"和右缺口522"的设置调整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的强度,使其具有合适的弹性而便于人手施力掰动所述弹扣叶片5"的所述左侧臂51"和右侧臂52"向中间靠拢,从而便于把所述弹扣叶片5"拆卸下来。
当然还可以采用第四种实施方式就是把所述倒钩所在的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贯穿所述弹扣叶片5所在的整个所述板状基体50。
在上述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种实施方式更为之优秀,原因是所述左倒钩53和所述右倒钩54的构造能够在不增加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横向宽度的情况下让所述倒钩(53、54)位于所述弹扣叶片5的正向面方向,大大提高了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结构强度,其中所述倒钩(53、54)本身也都能够增强所述左侧臂51、右侧臂52的结构强度。

Claims (15)

1.滑轨防脱装置,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弹扣叶片;其特征在于:
(a)所述底座包括基板及站立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一对竖立块即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沿轴向方向延伸布置并且所述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设置有避让空间;
(b)所述弹扣叶片大致呈板状具有基准正向面和与所述正向面相反的基准反向面,包括设置有连接孔的头端部和从所述头端部的两边分别引出的两条支臂即左侧臂和右侧臂,所述左侧臂和右侧臂大致同向地向尾端方向延伸并在尾端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弹扣叶片的中央区域形成中央空缺;
(c)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L型的左倒钩,所述左倒钩包括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边和与所述左竖向边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边,所述左倒钩的L型左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左边和尾端方向;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L型的右倒钩,所述右倒钩包括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边和与所述右竖向边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边,所述右倒钩的L型右转角小于等于90°并且朝向右边和尾端方向;
(d)当所述弹扣叶片处于自由状态并沿轴向配合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弹扣叶片的左竖向边和右竖向边能够被分别限定在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之间的避让空间内,而所述左横向边和右横向边能够同时顶靠在所述底座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的前端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倒钩设置在所述左侧臂的大致中段部位,所述右倒钩设置在所述右侧臂的大致中段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倒钩与所述右倒钩左、右对称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臂、右侧臂分别呈中间宽而头尾两端收窄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臂、右侧臂的头尾两端的最小横截面积是中段部位的最大横截面的10%到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反向面的反向左凸块,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反向面的反向右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横向边、所述右横向边的外侧顶端沿位置分别设置有导向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尾端部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尾端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任一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扣叶片的所述左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正向左凸块,所述左倒钩形成在所述正向左凸块上从而所述正向左凸块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左竖向凸边和与所述左竖向凸边呈角度布置的左横向凸边,所述左竖向凸边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左倒钩;在所述右侧臂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基准正向面的正向右凸块,所述右倒钩形成在所述正向右凸块上从而所述正向右凸块包括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右竖向凸边和与所述右竖向凸边呈角度布置的右横向凸边,所述右竖向凸边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的夹角形成所述右倒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左竖立块平滑滑入的左侧向引导斜坡面,所述左侧向引导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延伸的用于引导所述右竖立块平滑滑入的右侧向引导斜坡面,所述右侧向引导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的外侧顶端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左横向凸边之间的正向面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左侧臂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左斜坡面,所述正向左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左横向凸边的正向顶端沿;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与所述右横向凸边之间的正向面方向上设置有沿所述右侧臂延伸并平滑抬升的正向右斜坡面,所述正向右斜坡面一端连贯在所述弹扣叶片的头端部上,另一端连贯在所述右横向凸边的正向顶端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轨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倒钩和所述右倒钩所在空缺区域在正反方向上并不贯穿整个所述弹扣叶片的板状基体而具有底壁体,在所述左倒钩、所述右倒钩所在空缺区域的所述底壁体上分别设置有贯穿所述板状基体并朝外的左空缺、右空缺。
13.应用权利要求1到12任一所述滑轨防脱装置的家具滑轨,所述家具滑轨包括大致呈U型槽状的中轨及内轨,所述中轨与内轨的槽口朝向相反并且所述内轨轴向滑动布置在所述中轨的U型槽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轨的靠外端端部的U型槽内布置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固连在所述中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并让所述底座上设置的左竖立块和右竖立块位于所述内轨的轴向方向;通过连接钉穿过所述弹扣叶片头端部的连接孔将所述弹扣叶片固连在所述内轨的U型槽的槽底壁上,让所述弹扣叶片的反向面贴合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并让所述弹扣叶片的两条支臂向所述内轨的外侧端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家具滑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左凸块的左接纳孔,所述反向左凸块伸入到所述左接纳孔内,所述反向左凸块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左接纳孔的横向宽度,所述反向左凸块的前端顶靠在所述左接纳孔的孔壁上;在所述内轨U型槽的槽底壁上还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反向右凸块的右接纳孔,所述反向右凸块伸入到所述右接纳孔内,所述反向右凸块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右接纳孔的横向宽度,所述反向右凸块的前端顶靠在所述右接纳孔的孔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家具滑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大致呈U型槽状的外轨,所述中轨滑动设置在所述外轨的U型槽内并且所述中轨与所述外轨的槽口朝向相同;所述外轨具有槽底壁和槽侧壁,在所述外轨的靠内侧端的U型槽内设置有能够阻止所述中轨滑行的限位止挡器从而能够限定所述中轨在所述外轨上向内侧端方向的滑行行程。
CN201610526796.3A 2016-01-12 2016-07-06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Active CN106073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92218 WO2017121094A1 (zh) 2016-01-12 2016-07-29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24139 2016-01-12
CN2016200241394 2016-01-12
CN2016204359450 2016-05-16
CN201620435945 2016-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3243A true CN106073243A (zh) 2016-11-09
CN106073243B CN106073243B (zh) 2018-06-12

Family

ID=569540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26796.3A Active CN106073243B (zh) 2016-01-12 2016-07-06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CN201610526703.7A Active CN105962664B (zh) 2016-01-12 2016-07-06 家具滑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26703.7A Active CN105962664B (zh) 2016-01-12 2016-07-06 家具滑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6073243B (zh)
WO (1) WO20171210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3243B (zh) * 2016-01-12 2018-06-12 林旭文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CN107830055B (zh) * 2017-11-29 2023-12-19 佛山市格菲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八导槽实心超重承载滑轨
CN108577266A (zh) * 2018-04-11 2018-09-28 河南明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书画工作台案隐藏式的办公班台及其设计方法
CN108577267B (zh) * 2018-05-29 2024-01-02 佛山市南海区汉盛家具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纠偏抽屉滑轨
CN108405027A (zh) * 2018-06-13 2018-08-17 付源 一种化学实验用试管架
CN109322604A (zh) * 2018-11-19 2019-02-12 江苏赛迪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改进结构的双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CN109744767B (zh) * 2019-01-14 2024-02-20 中山市晟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按压式反弹滑轨
CN109924731A (zh) * 2019-05-05 2019-06-25 东莞市荣翘泰五金有限公司 立式承重滑轨
CN110477646B (zh) * 2019-07-20 2023-07-21 广东联迅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缓冲复位及按压反弹打开功能的抽屉导轨
CN112617483B (zh) * 2019-10-09 2024-04-19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轨总成及其滑轨套件
CN112890475B (zh) * 2021-02-03 2022-06-14 博洛尼家居用品湖北有限公司 一种卡紧块及抽屉滑轨组件
CN114043267B (zh) * 2021-11-29 2022-08-30 天津吉达尔重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龙门铣床装夹机构
TWI826218B (zh) * 2022-12-28 2023-12-11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軌總成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9596A (ja) * 1998-11-17 2000-05-23 Suou:Kk スライドレールストッパ
CN2432826Y (zh) * 2000-08-03 2001-06-06 翁国展 抽屉滑轨卡止结构
CN2518401Y (zh) * 2001-12-14 2002-10-30 施耐得股份有限公司 抽屉滑轨装置
CN1408979A (zh) * 2001-10-02 2003-04-09 株式会社尼富考 闩锁以及采用闩锁的抽拉装置
JP2003144256A (ja) * 2001-11-16 2003-05-20 Wakama Kanamono Kk インナーレールの抜け外れ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レール
CN201150370Y (zh) * 2007-12-18 2008-11-19 张家港市宏盛电子有限公司 阻尼式滑轨
CN1745679B (zh) * 2004-09-08 2010-04-21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轨定位装置
CN206006551U (zh) * 2016-01-12 2017-03-15 林旭文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4209B1 (en) * 1998-11-16 2001-07-03 Accuride International, Inc Drawer slide floating bumper detent
US6126255A (en) * 2000-03-03 2000-10-03 Yang; Jun-Long Retaining device for a detachable drawer track
CN2446865Y (zh) * 2000-10-24 2001-09-12 杨俊龙 改良型抽屉滑轨珠座定位装置
US6390575B1 (en) * 2001-02-09 2002-05-21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Track device with separable tracks
JP2002360361A (ja) * 2001-06-06 2002-12-17 Nippon Akyuraido Kk スライドレールにおけるパーツ連結装置
CN2548474Y (zh) * 2002-06-18 2003-05-07 川湖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滑轨外拉的固定构造
CN2602668Y (zh) * 2003-02-11 2004-02-11 杨俊龙 抽屉式滑轨结构
GB2410678B (en) * 2004-02-09 2007-01-31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Positioning device for a multi-section slide track assembly of drawers
CN100515272C (zh) * 2004-07-23 2009-07-22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轨的缓冲定位装置
US20080218046A1 (en) * 2007-03-09 2008-09-11 Actron Manufacturing, Inc. Drawer slide
CN101803833B (zh) * 2009-02-18 2012-01-11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滑轨组件的定位装置
CN201393736Y (zh) * 2009-06-16 2010-02-03 佛山市顺德区鸿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抽屉滑轨装置
CN204889228U (zh) * 2015-07-29 2015-12-23 大将作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抽屉滑轨组
CN204889233U (zh) * 2015-08-20 2015-12-23 林旭文 一种滑轨
CN106073243B (zh) * 2016-01-12 2018-06-12 林旭文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9596A (ja) * 1998-11-17 2000-05-23 Suou:Kk スライドレールストッパ
CN2432826Y (zh) * 2000-08-03 2001-06-06 翁国展 抽屉滑轨卡止结构
CN1408979A (zh) * 2001-10-02 2003-04-09 株式会社尼富考 闩锁以及采用闩锁的抽拉装置
JP2003144256A (ja) * 2001-11-16 2003-05-20 Wakama Kanamono Kk インナーレールの抜け外れ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レール
CN2518401Y (zh) * 2001-12-14 2002-10-30 施耐得股份有限公司 抽屉滑轨装置
CN1745679B (zh) * 2004-09-08 2010-04-21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轨定位装置
CN201150370Y (zh) * 2007-12-18 2008-11-19 张家港市宏盛电子有限公司 阻尼式滑轨
CN206006551U (zh) * 2016-01-12 2017-03-15 林旭文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2664B (zh) 2018-06-15
CN105962664A (zh) 2016-09-28
CN106073243B (zh) 2018-06-12
WO2017121094A1 (zh) 2017-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73243A (zh)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CN206006551U (zh) 滑轨防脱装置及其所应用的家具滑轨
CN102144852B (zh) 滑轨固定装置
CA2577993A1 (en) Crumple element comprising a guiding mechanism
US20150284974A1 (en) Tent Frame Top Connecting Structure
US20180073296A1 (en) Chain structure for screen device, and chaining unit members thereof
CN102989146A (zh) 可折叠框架
WO2009079206A9 (en) Shaping die and its use in a solid state drawing process
CN102635617A (zh) 连接插销
US20110247767A1 (en) Roll-up blind with a better safety feature
US11434692B2 (en) Cushion for shading system
CN201091364Y (zh) 抽屉滑动轨道装置
CN201234751Y (zh) 三折扣拔式自锁滑轨装置
CN207411627U (zh) 一种衣服纽扣
CN209429934U (zh) 一种玻璃门盖快速安装结构
CN204850822U (zh) 一种门栓扣
CN204520060U (zh) 相架挂扣
CN101347291A (zh) 三折扣拔式自锁滑轨装置
CN205440430U (zh) 一种纺织罗拉手推车
CN208957596U (zh) 一种窗帘轨道的接驳结构
CN101186174A (zh) 轮胎外胎扩张器
CN209065144U (zh) 一种薄膜防跑偏机构
CN201022603Y (zh) 一种窗帘挂架及与该挂架专配的轨道
CN204561468U (zh) 一种抽屉导轨快速拆装结构
CN202700016U (zh) 一种划船器坐垫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