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015B - 电动剃须刀 - Google Patents

电动剃须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015B
CN106042015B CN201510511577.3A CN201510511577A CN106042015B CN 106042015 B CN106042015 B CN 106042015B CN 201510511577 A CN201510511577 A CN 201510511577A CN 106042015 B CN106042015 B CN 106042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fe
interior
electric shaver
support
interior knif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115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015A (zh
Inventor
吉武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2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 Shavers And Clip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剃须刀,能够边减轻振动产生时的摩擦阻力边使内刀振动从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具有兼用作握柄的主体壳(1)和剃须刀头(2),在剃须刀头(2)设置有由马达动力驱动的切割刀和对切割刀赋予振动的起振体(170)。起振体(170)设置为其一部分与切割刀的滑接面(7A)滑接,并能够通过伴随起振体(170)与滑接面(7A)的滑接阻力的弹性变形和利用自身的弹性力进行的变形解除动作来振动。起振体(170)包含设置于其一端的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延伸的中间臂(172)、以及设置于中间臂(172)的端部并压接于滑接面(7A)的滑接部(173)等,并形成为带状。向切割刀传递起振体(170)的振动来进行胡须切断。

Description

电动剃须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设置于剃须刀头的切割刀振动的起振构造的电动剃须刀。
背景技术
这种电动剃须刀例如在本申请人提出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其中,由设置于旋转式内刀的两侧面的半球状的微小突起和设置于与微小突起正对的轴承壁的导向销构成起振机构。微小突起沿周向空开固定间隔地配置,在一方的微小突起越过对应的导向销时,内刀沿从导向销远离的方向向右移动,在另一方的微小突起越过对应的导向销时,内刀沿从导向销远离的方向向左移动。这样,边旋转驱动内刀边使其左右移动,从而使内刀发挥拉切作用来提高锋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1710号公报(段落号0027,图1)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剃须刀中,由导向销对旋转的微小突起相对地进行推压操作,使内刀机械地且强制地左右移动。在这样的起振机构中,微小突起与导向销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容易在较早的阶段就使导向销、微小突起磨损,逐渐地内刀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行程变小,拉切效果变差。相比于不具备起振机构的电动剃须刀,因起振机构的旋转阻力部分而使耗电量增加,还存在连续产生微小突起与导向销碰撞时的敲击声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边减轻振动产生时的摩擦阻力边使内刀振动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的电动剃须刀。
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具有兼用作握柄的主体壳1和剃须刀头2,在剃须刀头2设置有由马达动力驱动的作为切割刀的内刀7和对内刀7赋予振动的起振体170。起振体170设置为其一部分与内刀7的滑接面7A滑接,并能够通过伴随起振体170与滑接面7A的滑接阻力的弹性变形和利用自身的弹性力进行的变形解除动作来振动。向内刀7传递起振体170的振动来进行胡须切断。
起振体170包含设置于其一端的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延伸的中间臂172、以及设置于中间臂172的端部并压接于滑接面7A的滑接部173,并形成为带状。固定部171固定于面向内刀7的装配壁153。
在假定将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以最短距离连结的假想中心线时,中间臂172的中途部经由从假想中心线离开的位置并形成为非直线状。例如,如图1所示地将中间臂172形成为弯曲状,或如图28所示地形成山谷状。
在剃须刀头2配置有旋转式内刀7和外刀8。在设置于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压接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
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被内刀支架9轴支撑(参照图7)。将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固定于内刀支架9。
如图15所示,内刀支架9具备轴支撑内刀轴7a的支架框151和覆盖支架框151的外侧面的框盖152。沿支架框151的与框盖152的对置面,配置有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和中间臂172。
在与内刀7的侧端面正对的支架框151的壁面形成有滑接口163。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经由上述滑接口163而压接于设置在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
起振体170的中间臂172沿与内刀7的内刀轴7a同心的同心圆而形成为弯曲状。
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具备与中间臂172连续并朝向内刀7的侧端面折弯的滑接臂180和将滑接臂180的靠前端以V字状折弯而形成的滑接爪181(参照图17)。滑接爪181压接于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
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在将内刀轴7a夹中间而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经过内刀轴7a的内刀7的直径线上。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配置为比固定部171靠内刀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
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压接于设置在内刀7的侧端面上的端部壁7b的靠周缘。
在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折起形成防转片174。将防转片174接合于支架框151的横框部154,从而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参照图1)。
在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的周缘形成防转凹部176。将防转凹部176卡合于支架框151的防转突起165,从而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
在起振体170与内刀7的滑接面7A之间,配置有降低敲击声的声压级的缓冲片182。
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被内刀支架9轴支撑,缓冲片182形成为圆形,在其中央形成有外嵌于内刀轴7a的插通孔183。
与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连续地一体设置中间臂172和滑接部173。如图20所示,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7的内刀轴7a的周面的滑接面7A。
在剃须刀头2设置将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的驱动部T2。在驱动部T2的终级驱动体111卡合连结内刀轴7a的一端,将终级驱动体111的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如图7所示,内刀支架9拆装自如地装配于设置在剃须刀头2的刀头部件区28。内刀轴7a的另一端和起振体170装配于内刀支架9。由此,内刀7以及起振体170能够相对于刀头部件区28与内刀支架9一同拆装。
驱动部T2的终级驱动体111被轴承体57轴支撑为自如旋转。连结内刀轴7a与终级驱动体111的轴接头由设置于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和设置于终级驱动体111的内部的接头孔部118构成(参照图13)。接头轴部116与接头孔部118在与终级驱动体111的啮合周面对应的内部中央卡合。啮合周面在动力传动要素为同步带的情况下是指,形成有与该带啮合的终级驱动体111的轮齿轮的周面,在动力传动要素为齿轮的情况下是指,与齿轮啮合的终级驱动体111的齿轮形成周面。
在终级驱动体111的内部形成有轴支撑内刀轴7a的轴承孔117和接头孔部118。在轴承孔117的开口端侧以锥状形成有将内刀轴7a的轴端朝向轴承孔117引导卡合的导入导向孔119。
刀头部件区28具备上部框35。在内刀支架9与上部框35之间,设置有阻止内刀7以及内刀支架9向从终级驱动体111远离的方向移动的内刀锁定构造(参照图5)。
在内刀支架9与刀头部件区28之间设置有对单侧支撑内刀7的状态的内刀支架9进行滑动装配的内刀卡合构造。内刀卡合构造具备设置于上部框35的上表面的前后一对支撑框122、形成于支撑框122的对置面的框支撑体123、以及配置于内刀7的下方并从内刀支架9与内刀轴7a平行地突设的连结体124。将从支撑框122的一侧插入的连结体124卡合于框支撑体123,内刀支架9与上部框35一体化。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从内刀支架9到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的突端的尺寸L1小(参照图7)。
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内刀7的切割刀面的左右长度L2小。
如图11所示,将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的驱动部T2包括:驱动轮110;从动轮111;卷绕于这两个轮110、111的带112;以及配置于两个轮110、111的外表面并限制带112的左右方向的摇动的限制板113。
在限制板113设置有挡轮壁140。驱动轮110与从动轮111的至少一方的外侧面被挡轮壁140挡住。
在限制板113的上下设置有挡轮壁140。在挡住驱动轮110以及从动轮111的外侧面的挡轮壁140的中央开口有散热孔142。
如图12所示,固定于刀头部件区28的一侧的侧框30由框架30a和框盖30b构成。配置于框架30a的外侧面的卷绕传动机构的侧外方被框盖30b覆盖。在与上述散热孔142正对的框盖30b的壁面形成有散热孔146。
片状的外刀8的前后缘固定于外刀框61。外刀8经由外刀框61而被外刀支架31支撑为能够上下浮动。在外刀框61的两侧端与外刀支架31之间,配置有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的外刀弹簧62。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设置于外刀支架31的内面两侧与外刀框61的两侧的上下对置状的弹簧座194、196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形的外刀弹簧62。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有被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挡住的止动件195。
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有能够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的门形的止动臂192。在止动臂192的自由端设置有止动件195。
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卡合于门形的止动臂192的内部空间,且能够上下滑动地对引导外刀框61。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中,在剃须刀头2设置内刀7和起振体170。另外,起振体170的一部分与内刀7的滑接面7A滑接,并能够通过伴随起振体170与滑接面7A的滑接阻力的弹性变形和利用自身的弹性力进行的变形解除动作来振动。这样,若由起振体170与滑接面7A之间的滑接阻力和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使起振体170振动,则相比于使内刀7机械且强制地左右移动的以往的起振构造,能够显著地减轻振动产生时的摩擦阻力并使内刀7振动,基本不需要考虑老化。边由从起振体170赋予的振动使内刀7强制地振动边进行胡须切断,所以相比于仅由内刀7的剪断作用来进行胡须切断的情况,能够使内刀7的切刀部分的动作成为复合动作,从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根据赋予内刀7的起振体170的振动方向,内刀7边发挥拉切效果边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根据包含固定部171以及中间臂172、压接于滑接面7A的滑接部173地将起振体170形成为带状并将固定部171固定于面向内刀7的装配壁153的起振构造,以将起振体170准确地固定于装配壁153的状态使滑接部173以及中间臂172振动,所以能够对内刀7赋予更强能量的振动。另外,因能够赋予更强能量的振动,而能够使起振体170小形化、紧凑化。
根据在假定将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以最短距离连结的假想中心线时使中间臂172的中途部经由从假想中心线离开的位置并形成为非直线状的起振体170,能够增大固定部171、中间臂172、滑接部173的合计长度,并使起振体170容易振动。另外,因从固定部171经由中间臂172到滑接部173的合计长度较大而使振动的部分的总重量增大,能够赋予内刀7更强的振动。
根据在剃须刀头2配置旋转式内刀7和外刀8并在设置于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压接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的构造,使内刀7向内刀轴7a的轴心方向振动并进行胡须切断。在这样的剪断方式中,内刀7边发挥拉切作用边进行胡须切断,所以相比仅由内刀7的剪断作用来进行胡须切断的情况,能够提高胡须切断时的锋利度,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若将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固定于轴支撑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的内刀支架9,则能够简化起振体170的构造以及固定构造。另外,在面向内刀7的内刀支架9组装起振体170即可,所以能够自由地选择起振体170的配置位置、配置形状,也能简便地进行组装。
若由支架框151和框盖152构成内刀支架9,并在支架框151配置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和中间臂172,则在将起振体170组装于支架框151后组装内刀7和支架框151即可,所以能容易且准确地进行起振体170的组装。
若在支架框151的壁面形成滑接口163,并使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从滑接口163面向内刀7的侧面压接于滑接面7A,则能够利用滑接口163以及支架框151内的空间来配置起振体170,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起振构造。另外,因支架框151的竖壁153的厚度而使滑接部173的长度增大,从而能够有效地使滑接部173振动。
若将起振体170的中间臂172形成为弯曲状,则能够利用内刀轴7a的周围的空间,使从固定部171经由中间臂172到滑接部173的合计长度变大。另外,能够利用支架框151的内部空间简洁地配置起振构造的固定部171以及中间臂172。
根据由滑接臂180和以V字状折弯的滑接爪181形成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并将滑接爪181压接于滑接面7A的起振构造,伴随滑接爪181和滑接面7A的滑接阻力,促进滑接部173和中间臂172的振动,能够始终以稳定的状态对内刀7赋予振动。
若将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在将内刀轴7a置于中间而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经过内刀轴7a的内刀7的直径线上且比固定部171靠内刀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则固定部171与滑接部173的距离增大,能够有效地使滑接部173振动。另外,起振体170向内刀7的驱动方向弹性变形,但此时的应力被位于滑接部173的对置位置的固定部171挡住,所以能够以更小的滑接摩擦有效地使滑接部173振动。顺便一提,在固定部171位于滑接部173的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增大滑接部173与滑接面7A的压接压力来振动,滑接部173或滑接面7A容易在较早的阶段就磨损。
若将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7的端部壁7b的靠周缘,则能够将滑接部173和周速较大的滑接面7A压接,所以能够更有效地使滑接部173振动。
若将形成于固定部171的防转片174接合于支架框151的横框部154并将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则在滑接部173弹性变形时由横框部154挡住作用于固定部171的转矩,能够牢固地固定固定部171。另外,由支架框151的横框部154挡住防转片174,所以不需要将用于挡住防转片174的构造设置于支架框151,能够简化防转构造。
若将形成于固定部171的周缘的防转凹部176卡合于支架框151的防转突起165并将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则能够在支架框151对临时组装状态的起振体170进行定位,所以能准确地进行起振体170相对于支架框151的固定。另外,滑接部173以及中间臂172弹性变形、或由自身的弹性力解除变形时,由防转凹部176和防转突起165限制起振体170受到运动惯性力而摇晃,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使起振体170振动。
在起振体170与内刀7的滑接面7A之间配置缓冲片182是为了缓和滑接部173以及中间臂172弹性变形、或由自身的弹性力解除变形时的冲击并缓和敲击声的声压级,提高具备起振构造的电动剃须刀的静音性。
在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被内刀支架9轴支撑的电动剃须刀中,根据使片形状形成为圆形并在其中央形成了插通孔183的缓冲片182,仅通过将插通孔183插通于内刀轴7a,就不需要注意组装方向、组装后的位置等,从而能够简便地将缓冲片182组装于内刀7。
根据将中间臂172和滑接部173一体地设置于固定部171并将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轴7a的周面的滑接面7A的起振构造,能够减小滑接部173与滑接面7A的滑接摩擦,从而以稳定的状态使起振体170振动。
根据将内刀支架9拆装自如地装配于刀头部件区28并将内刀轴7a的另一端和起振体170装配于内刀支架9的电动剃须刀,能够将内刀7以及起振体170相对于刀头部件区28与内刀支架9一同拆装,所以在更换内刀7时还能够同时更换起振体170。另外,在支撑内刀轴7a的另一端的内刀支架9设置起振体170,所以能够使内刀7的滑接面7A与起振体170以较高的精度滑接,从而以稳定的状态使起振体170振动。
若由轴承体57旋转自如地轴支撑驱动部T2的终级驱动体111并将内刀轴7a和终级驱动体111通过由接头轴部116和接头孔部118构成的轴接头连结,则能够由轴承体57正确地规定终级驱动体111的旋转中心,所以能够降低内刀7被旋转驱动时的扭转应力。另外,通过将接头轴部116与接头孔部118在与终级驱动体111的啮合周面对应的内部中央卡合,能够由内刀轴7a加强终级驱动体111的强度,从而增强终级驱动体111与内刀轴7a的动力传递构造的构造强度。
若在终级驱动体111的内部形成轴承孔117和接头孔部118并在轴承孔117的开口端侧形成锥状的导入导向孔119,则通过以将轴端贴附于导入导向孔119的状态对内刀轴7a进行插入操作,能够将轴端向轴承孔117进行引导卡合,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内刀7相对于终级驱动体111的组装。
若在内刀支架9与刀头部件区28的上部框35之间设置内刀锁定构造,则即使在作用跌落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内刀7以及内刀支架9从终级驱动体111分离从而提高电动剃须刀的可靠性。在内刀7的旋转驱动时,可靠地防止内刀支架9向内刀7的轴寸方向移动,能可靠地进行从终级驱动体111向内刀7的动力传动。
若由设置在刀头部件区28的一对支撑框122、形成于支撑框122的框支撑体123、配置于内刀7的下方的连结体124等构成内刀卡合构造,则能够将从支撑框122的一侧插入的连结体124卡合于框支撑体123,从而将内刀支架9与刀头部件区28一体化。另外,通过连结体124与框支撑体123卡合,能够对内刀支架9进行定位并固定,所以能够由内刀支架9适当地旋转支撑被单侧支撑的内刀7。将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从内刀支架9到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的突端的尺寸L1小是为了易于内刀更换。详细来说,在将新的内刀7的内刀轴7a连结于终级驱动体111时,能够边将连结体124暂时卡合于框支撑体123,边将内刀轴7a从终级驱动体111的导入导向孔119向轴承孔117内插入并连结,所以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内刀更换。
将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内刀7的切割刀面的左右长度L2小是为了防止被单侧支撑的内刀7摇晃而紧靠于连结体124。根据这样的内刀卡合构造,即使在内刀7的组装时接头轴部116侧摇晃,也能够解决内刀7的切割刀面紧靠连结体124而损伤刀面。
根据由驱动轮110、从动轮111、卷绕于这两个轮110、111的带112、以及限制带112的左右方向的摇动的限制板113构成的驱动部T2,由限制板113限制动力传动时的带112的直线移动部的左右方向的摇动,能够提高卷绕传动机构的传动效率。另外,即使在胡须切断时的剪断负载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圆滑地旋转驱动从动轮111以及内刀7,从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以带112为传动要素而将旋转动力传动至从动轮111,所以相比以齿轮为传动要素的情况,能够减少传动噪音而静音化。
若在限制板113设置挡轮壁140并将驱动轮110和从动轮111的至少一方的外侧面由挡轮壁140挡住,则能够限制驱动轮110或从动轮111的轴方向的移动,进一步提高卷绕传动机构的传动效率。
若在限制板113的上下设置挡轮壁140并在挡住驱动轮110以及从动轮111的外侧面的挡轮壁140的中央开口有散热孔142,则能够有效地将在挡轮壁140与各轮110、111之间产生的摩擦热从散热孔142排出,防止各轮110、111陷入过热状态。
在由框架30a和框盖30b构成侧框30的电动剃须刀中,若在与散热孔142正对的框盖30b的壁面形成散热孔146,则能够将从散热孔142排出的摩擦热经过散热孔146而向框盖30b外放出。因此,能够解决热聚集于挡轮壁140的周边部分的问题,更可靠地防止各轮110、111过热。
若由外刀支架31将固定于外刀8的前后缘的外刀框61支撑为能够上下浮动并在外刀框61的两侧端与外刀支架31之间配置外刀弹簧62,则能够使外刀8始终贴紧于内刀7。另外,即使在外刀8以及外刀框61向右或向左下沉摇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从而准确地进行胡须切断。
在设置于外刀支架31和外刀框61的上下对置状的弹簧座194、196之间配置外刀弹簧62的电动剃须刀中,若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由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挡住的止动件195,则在外刀8以及外刀框61向右或向左下沉摇动的情况下,由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挡住止动件195,能够限制外刀8以及外刀框61进一步下沉、从外刀支架31分离。另外,利用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来挡住止动件195,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限制止动件195的下沉的构造,能够解决外刀支架31的内部构造复杂化。
若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能够弹性变形的门形的止动臂192并在止动臂192的自由端设置止动件195,则能够边使止动臂192向外刀框61的内面侧挠曲变形,边将止动件195向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的上表面侧组装。因此,能更简便地进行外刀8以及外刀框61相对于外刀支架31的组装。
若使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卡合于门形的止动臂192的内部空间并对外刀框61能够上下滑动地进行导向,则能够限制外刀8以及外刀框61前后摇晃,并使外刀8以及外刀框61上下浮动。因此,能够使外刀8以及外刀框61的上下的浮动动作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备起振构造的电动剃须刀的竖剖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电动剃须刀的简要构造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剃须刀头的竖剖主视图。
图6是剃须刀头的竖剖侧视图。
图7是剃须刀头的分解主视图。
图8是刀头部件区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内刀的驱动构造的分解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前级驱动部的分解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次级驱动部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从动轮与内刀轴的接头构造的竖剖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动轮的接头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内刀与起振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外刀的浮动构造的竖剖侧视图。
图19是将外刀和外刀支架的一部分剖切的分解主视图。
图20是表示起振构造的其他实施例的竖剖侧视图。
图21是表示起振构造的又一个其他实施例的竖剖侧视图。
图22是表示起振构造的又一个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起振构造的又一个其他实施例的仅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的D-D线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将起振构造应用于往复式电动剃须刀的实施例的竖剖侧视图。
图26是图25的E-E线剖视图。
图27是将起振构造应用于旋转式电动剃须刀的实施例的竖剖侧视图。
图28是表示起振体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中:
1—主体壳,2—剃须刀头,7—内刀,7a—内刀轴,7b—端部壁(圆板),9—内刀支架,28—刀头部件区,151—支架框,153—装配壁(竖壁),163—滑接口,170—起振体,171—固定部,172—中间臂,173—滑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至图19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前后、左右、上下依照图2以及图3所示的交叉箭头和箭头附近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标记。在图2、图3中电动剃须刀具备兼用作握柄的主体壳1和由主体壳1能够前后摇动地支撑的剃须刀头2,并构成为能够水洗。在主体壳1的内部配置有马达3、二次电池4、以及控制基板5等电气组件。在控制基板5安装有切换对马达3的通电状态的开关6、发光显示电池余量的LED等。在剃须刀头2配置有被绕水平轴(横轴)旋转驱动的旋转式内刀7和外接于内刀7的倒U字状的外刀8。如图7所示内刀7包括内刀轴7a、固定于内刀轴7a的五个圆板7b、以及固定于圆板7b的周面的网眼状的切刀7c。为了易于更换,内刀7由内刀支架9单侧支撑,而将内刀轴7a组装于后述的从动轮(终级驱动体)111的状态下则被双侧支撑。
(主体壳的简要构造)
图4中主体壳1包括分割成前后的前壳13以及后壳14和覆盖前壳13的前表面的握柄壳15,握柄壳15沿前后壳13、14的分割线覆盖前壳13的表面。前壳13由分割为上下的前上壳16和前下壳17构成,并相对于后壳14由螺钉18固定。握柄壳15在其上部以及上下中途部卡合于前壳13的状态下,壳下端通过从后壳14侧拧入的螺钉19而固定于后壳14。在握柄壳15的下部配置有上部以及下部尖细的船形的开关面板21,在靠其上端配置有用于对之前的开关6进行切换操作的开关按钮22(参照图2)。在主体壳1的后面侧设置有鬓刀23和将鬓刀23向驱动位置按起操作的滑动钮24。
(剃须刀头的简要构造)
图7中剃须刀头2包括:刀头部件区28;固定于该部件区28左右的侧框29、30;内刀7以及外刀8;相对于刀头部件区28拆装的内刀支架9;以及拆装于侧框29、30的外刀支架31等。如图8所示刀头部件区28包括:方盘状的光源支架33;配置于光源支架33的上表面的金属板制的加强板34;覆盖加强板34的上表面的上部框35;收纳在光源支架33的内部的光源基板36以及导光体37;安装于光源基板36的三个发光源(LED)38;以及光源用衬垫50等。三个发光源38在电动剃须刀使用时照射可见光,通过使涂敷于内刀7、外刀8的可见光响应型的光触媒激发,利用光触媒的较强的氧化还原作用使有机物分解,能够防止伴随有机物腐败的异味的产生。在加强板34对应各发光源38设置有三个供从发光源38照射的光通过的透光窗39。作为发光源38,除可见光以外能够使用放射紫外光、红外光的LED,还能够使用放射杀菌特性优异的深紫外光的UVB-LED或UVC-LED。
如图8所示,导光体37由透明的塑料材料(聚丙烯)形成平板状,沿其上表面的周缘以肋状形成有支撑加强板34的下表面的垫片突起43。这样,通过设置垫片突起43,在加强板34与导光体37之间,形成用于洗掉毛屑、皮脂的排出道44,能够通过水洗对附着于导光体37的上表面的毛屑、皮脂进行清洗。导光体37使射入其内部的可见光通过内部反射作用而折射,从未被毛屑、皮脂覆盖的导光体37的表面向毛屑室放射光。
光源支架33与上部框35由烟雾色调的半透明(透明材料)的聚丙烯形成。因此,从发光源38照射的光的一部分经由上部框35而向毛屑室照射,所以能够与通过透光窗39的光一起将毛屑室R内照亮。因此,使利用光触媒进行的氧化还原作用活性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分解有机物。另外,放射至毛屑室的光从外刀8的刀孔漏出而成为条纹状的光。再有,光源支架33的前表面露出至后述的清理空间U,所以从发光源38照射的光的一部分能够从后述的水导向面134放射来照亮清理空间U。照亮清理空间U的光成为从半透明的光源支架33放射的柔和且若隐若现的光。这样,从使用时的剃须刀头2放射条纹状的光和若隐若现的光,所以散发着梦幻般的氛围能够使电动剃须刀富有乐趣。
为了增强刀头部件区28的构造强度、矫正光源支架33和导光体37的应变、变形而设置加强板34。通过由包含加强板34的刀头部件区28牢固地支撑左右一对侧框29、30,能够增强侧框29、30的构造强度。另外,通过增强侧框29、30的构造强度,能够使被内刀支架9与右侧的侧框30支撑的内刀7的旋转圆滑化。如图7所示,上部框35以及加强板34的侧端由螺钉49紧固固定于光源支架33。与此相伴,导光体37贴紧于配置在其下表面的光源用衬垫50,光源支架33的内部被密封。光源基板36由螺钉51紧固固定于导光体37的下表面侧(参照图6)。
如图9所示,左右的侧框29、30由分别利用螺钉52紧固固定于光源支架33的左右侧面的框架29a、30a和覆盖该框的外侧面的框盖29b、30b构成为中空壳状。框盖29b、30b由螺钉53固定于框架29a、30a(参照图12)。在将侧框29、30固定于光源支架33的状态下,框架29a、30a的下侧比光源支架33向下方突出。由此,由刀头部件区28与侧框29、30这三者形成将主体壳1的上部从左右夹住的门型的连结凹部54(参照图7)。
在左右侧框29、30的对置面形成有与后述的转动轴55连结的轴承部56。图9中右侧的侧框30的上半部分比光源支架33向上方突出,在该突出部分的上部装配有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撑从动轮111的轴承体(轮毂)57。轴承体57由聚缩醛树脂形成。在侧框29、30组装有锁定保持外刀支架31的锁定爪58和锁定弹簧59。锁定爪58由锁定弹簧59向与设置于外刀支架31的侧壁内面的卡合凹部60(参照图7)卡合的方向加力。在外刀8的前后缘固定有外刀框61,通过由压缩弹簧构成的外刀弹簧62对外刀框61按下加力,使外刀8以能够上下浮动的状态贴紧于内刀7。其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摆头构造)
剃须刀头2以设置于主体壳1侧的转动轴55为中心能够向前后方向摇动地被支撑,由配置于主体壳1与剃须刀头2之间的复位弹簧65朝向摇动待机位置(图6所示的状态)进行复位加力。转动轴55的中心轴从正面观察处于水平,剃须刀头2位于摇动待机位置时,转动轴55相对于从与其轴端正对的方向(侧面)观察时的剃须刀头2的刀头中心轴P1向后侧偏置。另外,剃须刀头2的刀头中心轴P1相对于从与转动轴55的轴端正对的方向观察时的主体壳1的握柄中心轴P2向前侧倾斜。
复位弹簧65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在装配于弹簧支架66的状态下,由螺钉67固定于前上壳16。在将复位弹簧65组装于弹簧支架66的状态下,弹簧臂68的上部向弹簧支架66的上方突出,与在光源支架33的下表面中央突设的弹簧支座69紧靠,将剃须刀头2的整体在图6中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复位加力。这样,若转动轴55配置于剃须刀头2的下侧,则能够增大从剃须刀头2的切割刀面到转动轴55的中心的距离,所以能够因此使作用于剃须刀头2的摇动转矩增大。因此,能够使剃须刀头2轻快地摇动,使切割刀面反应良好地追随皮肤表面的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通过将设置于侧框29、30的轴承部56连结于转动轴55,剃须刀头2能够前后摇动,而为了规定该摇动范围还在转动轴55与轴承部56的嵌合面设置摇动限制构造。详细内容如图9所示,在转动轴55的周面设置角肋状的限制突起72,在轴承部56设置有规定侧框29、30的摇动范围的限制槽73。剃须刀头2向前侧摇动时侧框29、30一同摇动,但限制槽73的槽端紧靠限制突起72,所以不能再摇动。顺便一提,剃须刀头2的摇动角度为15度。若如上所述地设置摇动限制构造,则能够限制剃须刀头2过度摇动。另外,剃须刀头2的摇动范围被摇动限制构造规定,所以也不会在复位弹簧65作用过度的力,能够始终将剃须刀头2合理地向摇动待机位置进行复位操作。
(内刀的驱动构造)
如上所述,为了旋转驱动能够摆头地支撑的剃须刀头2的内刀7,从主体壳1的上部到内刀轴7a配置有内刀驱动构造。内刀驱动构造包括设置于主体壳1的内部的前级驱动部T1和将前级驱动部T1的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轴7a的次级驱动部T2。
(前级驱动部的构造)
图10中,前级驱动部T1包括:马达3;支撑马达3的马达支架76;固定于马达支架76的左右的一对驱动部框77;以及组装于马达支架76以及驱动部框77的齿轮组等。在马达支架76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具备定位销78的连结座79,通过使驱动部框77紧靠连结座79并由两个螺钉80紧固,而使驱动部框77与马达支架76一体化。固定状态的驱动部框77的大部分比马达支架76向上方突出。为了增强驱动部框77的整体构造强度并提高转动轴55的构造强度,驱动部框77形成为使由金属制(不锈钢板材)的框底81、由塑料成形品构成的框架82一体化,在框架82成形时将框底81插入固定。另外,在框架82的外侧面的上部一体地形成有转动轴55。
如图10所示,为了将马达3防水地密封,在马达支架76的上部装配输出轴衬垫(未图示),并在马达支架76的下部装配有有底筒状的马达衬垫88。在马达支架76的左右侧面设置有紧固座89,由插通于该紧固座89的螺钉18将马达支架76与前上壳16一同紧固固定于后壳14。
齿轮组构成为对马达动力进行减速的减速齿轮机构,如图10所示由六个齿轮92~97和水平的第一轴98以及第二轴99构成。详细情况为,第一齿轮92固定于马达3的输出轴,第二齿轮93与第三齿轮94一体地形成,并被马达支架76绕纵轴旋转自如地支撑。第四齿轮95与第五齿轮96固定于第一轴98,第六齿轮97固定于第二轴99。第三齿轮94与第四齿轮95由锥齿轮构成,通过两个齿轮94、95将马达3的旋转动力转换为绕水平的第一轴98的旋转动力。
第一轴98的两端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左右的驱动部框77,第二轴99被设置于图10中右侧的驱动部框77的轴承体(轴套)102旋转自如地支撑,其轴端向转动轴55的外侧方突出。该突出轴部分成为齿轮组的输出轴103。在第一齿轮92的上表面设置有偏心凸轮104,由该凸轮104往复驱动振动件105,由此能够往复驱动鬓刀23的可动刀。轴承体102由铜合金制的浸油金属或轴承构成。如上所述,若将构造强度较高的马达3以及马达支架76和驱动部框77作为支撑构造来构成前级驱动部T1的齿轮组,则能够使构成齿轮组的齿轮彼此的啮合精度高度化,能够将马达3的旋转动力有效地传动至内刀7。
(次级驱动部的构造)
次级驱动部(驱动部)T2由配置于图9中右侧的侧框30的外侧面的卷绕传动机构构成。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由固定于之前的输出轴103的驱动轮110、连结于内刀轴7a的从动轮111、卷绕于这两个轮110、111的同步带(带)112、以及覆盖同步带112的外侧面的限制板113等来构成卷绕传动机构,并由框盖30b覆盖其侧外方。
如上所述,根据由金属制的加强板34来增强光源支架33和侧框29、30的构造强度的驱动构造,因光源支架33以及侧框29、30的构造强度增强而能够使驱动轮110以及从动轮111的旋转圆滑化且稳定化,所以次级驱动部T2的旋转动力的传动精准地进行,能够以传动损失较少的状态驱动内刀7。
如图11所示,限制板113由以不锈钢板材为原料的冲压成型品构成,由其板面按压两个轮110、111的外侧面,同时限制同步带112的左右方向的摇动。因此,在板面的上下端设置有挡住两个轮110、111的外侧面的挡轮壁140,在板面的前后设置有挡带壁141。挡带壁141挡住同步带112的直线移动部的外侧面,限制同步带112向左右方向摇动。这样,由挡轮壁140限制驱动轮110以及从动轮111的轴方向的移动,再由挡带壁141限制同步带112向左右方向的摇动,能够使传动损失较小从而提高卷绕传动机构的传动效率。另外,即使在胡须切断时的剪断负载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圆滑地旋转驱动从动轮111以及内刀7,从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在上下的挡轮壁140的中央,开口有用于使在各个挡轮壁140与各轮110、111之间产生的摩擦热逸散的散热孔142,在板面的上下中途部形成有用于避开螺钉53用螺纹凸台的避让孔143(参照图12)。限制板113以上下的散热孔142与轴部144以及输出轴103隔着间隙地嵌入的方式组装,并由拧入框架30a的螺钉145紧固固定。由螺钉145紧固的板面的上下中央部分相对于上下的挡轮壁140以下沉状凹陷。在与上侧的散热孔142正对的框盖30b的侧壁形成有散热孔146。通过设置散热孔146能够解决热聚集在挡轮壁140的周边部分的问题,从而可靠地防止各轮110、111过热。
(接头构造)
为了将从动轮111的旋转动力向内刀轴7a传动并使内刀7的更换容易,通过将两者111、7a相互卡合的轴接头进行连结。如图12至图14所示,轴接头由设置于内刀轴7a的轴端的具备平行的平坦面的接头轴部116和形成于从动轮111的轴承孔117内部的十字状的接头孔部118构成。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轴承孔117的内面的四处突设有三角形状的突起120,在各突起120的对置面间形成接头孔部118。在轴承孔117的开口端侧以锥状形成有将内刀轴7a的轴端向轴承孔117引导卡合的导入导向孔119。另外,在之前的突起120形成有将接头轴部116向接头孔部118引导卡合的导入导向面121。根据上述的接头构造,仅通过将接头轴部116插入从动轮111的内部的轴承孔117并与接头孔部118卡合,就能够将内刀7和从动轮111简单地连结。在将接头轴部116插入轴承孔117时,能够由导入导向孔119将接头轴部116的轴端引导向轴承孔117,还能够由导入导向面121引导接头轴部116的轴端而与接头孔部118卡合,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内刀轴7a和从动轮111的连结。另外,通过设置导入导向面121,能够良好地防止突起120的开口端侧的角部破损。
在将内刀7从从动轮111拆下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内刀支架9向从从动轮111分离的方向进行拉拽操作,就能够将内刀轴7a从轴承孔117拔出,从而简单地将内刀7从从动轮111分离,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内刀7的更换。再有,将接头轴部116和接头孔部118在与从动轮111的啮合周面对应的内部中央卡合,所以由内刀轴7a加强从动轮111的强度,能够增强从动轮111与内刀轴7a的动力传递构造的构造强度。若对轴支撑从动轮111的轴承体57和接头构造的位置关系进行整理,则从由轴承体57支撑的从动轮111的轮毂114的侧端开始依次形成导入导向孔119、轴承孔117,在轴承孔117内部接头轴部116与接头孔部118卡合。也就是说,接头轴部116与接头孔部118在比轴承体57的轴承周面靠内部的位置卡合。
(内刀卡合构造)
如图7所示,装配前的内刀7如之前所说明,被内刀支架9单侧支撑。为了将该状态的内刀7相对于从动轮111和刀头部件区28合理地定位,在内刀支架9与刀头部件区28的上部框35之间设置内刀卡合构造。如图8所示,内刀卡合构造包括设置于上部框35的上表面的前后一对支撑框122、形成于支撑框122的对置面的横长肋状的三个框支撑体123、以及配置于内刀7的下方并从内刀支架9与内刀轴7a平行地突设的连结体124(参照图15)。三个框支撑体123中,左右的框支撑体123沿支撑框122的上缘形成,中央的框支撑体123沿支撑框122的下缘形成,连结体124在这些框支撑体123上下的间隙部分125滑动并与框支撑体123卡合(参照图6)。
如图9所示,连结体124由俯视观察呈门形的不锈钢板材制的冲压成形品构成,将其基端部分在内刀支架9成形时插入,并与内刀支架9一体化。如图7所示,为使内刀更换容易,将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得比从内刀支架9到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的突端的尺寸L1小。再有,将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设定得比内刀7的切割刀面的左右长度L2小。
如上所述,通过使各尺寸以及长度的关系为L<L2<L1,在将连结体124从侧方插入上部框35的框支撑体123之间的间隙部分并滑动时,能够使接头轴部116卡合于轴承孔117,进而卡合于接头孔部118。另外,在将连结体124滑动卡合于框支撑体123的过程中,即使内刀7的自由端侧摇晃,也能够解决内刀7的切割刀面紧靠连结体124而损伤刀面的情况。在将内刀轴7a完全地连结于从动轮111的状态下,内刀轴7a由从动轮111的轮毂114和内刀支架9以两端保持状牢牢轴支撑。
如上所述,装配于上部框35的内刀支架9为了阻止向从从动轮111远离的方向进行分离移动,而在内刀支架9与上部框35之间设置有内刀锁定构造。图5中内刀锁定构造包括:组装于内刀支架9的内部的内刀锁定爪128;对内刀锁定爪128向下进行推进加力的加力弹簧129;以及在上部框35凹陷形成的卡合凹部130。在将内刀支架9组装于上部框35的状态下,内刀锁定爪128卡合于卡合凹部130,进行位置使保持内刀7以及内刀支架9不能分离移动。在将内刀7拆下的情况下,对内刀支架9进行拔出操作,使正卡合于卡合凹部130的内刀锁定爪128抵抗加力弹簧129而向上方退入,从而解除锁定状态。再有,通过将连结体124从框支撑体123拔出,能够将内刀7从上部框35拆下。若这样地设置内刀锁定构造,则即使在作用有跌落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内刀7以及内刀支架9从从动轮111分离。
如图6所示,为了使剃须刀头2从摇动待机位置向前方摇动,在主体壳1与剃须刀头2之间确保相当于摇动角度的间隙。详细来说,在光源支架33的下表面与前壳1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朝向复位弹簧65前端变窄状的间隙。毛屑、尘埃容易进入该间隙,所以为了洗去进入间隙的毛屑、尘埃,将间隙用作清理空间U。另外,面向清理空间U的前部形成倾斜的水导向面134,在其两侧端倾斜地形成有将清洗水向清理空间U的中央引导的导水面135。通过设置清理空间U,能够由清洗水简单地冲洗进入该空间U的毛屑、尘埃,同时使清洗水在复位弹簧65的周围流动,能够一并进行复位弹簧65的清洗。
如图1以及图15所示,内刀支架9由支撑内刀轴7a的支架框151和覆盖支架框151的外侧面的框盖152构成。支架框151一体地具备拱形的竖壁(装配壁)153、沿竖壁153的周缘横向凸出的横框部154、以及底壁155,在竖壁153的上部中央固定有轴支撑内刀轴7a的轴承体(轴套)156。在竖壁153横向突设有挡住加力弹簧129的弹簧挡框157,在其上侧突设有挡住固定于内刀轴7a的轴端的垫圈158的止挡肋159(参照图16)。另外,在轴承体156的后侧的竖壁开口有滑接口163,在轴承体156的前侧的竖壁设置有焊接销164和防转销165。在框盖152的接合缘的内面形成有三处卡合爪166,通过将这些爪166与设置于横框部154的卡合孔167卡合,能够使框盖152与支架框151一体化。垫圈158以及止挡肋159为了限制内刀7朝向从动轮111侧向轴方向移动而设置。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内刀卡合构造,能够将内刀7以及后述的起振体170相对于刀头部件区28与内刀支架9一同拆装,所以在更换内刀7时还能够同时更换起振体170。另外,因为在支撑内刀轴7a的另一端的内刀支架9设置起振体170,所以能够使内刀7的滑接面7A与起振体170高精度地滑接,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使起振体170振动。
(起振构造)
为了对内刀7赋予振动来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在构成内刀7的侧端的圆板7b与内刀支架9之间设置有起振构造。详细来说,在与框盖152对置的支架框151的竖壁153设置起振体170,内刀7被旋转驱动时使起振体170振动,对内刀7赋予振动。图1中起振体170由一体地具备固定于竖壁153的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延伸的中间臂172、设置于中间臂172的端部的滑接部173、以及在固定部171的前角折起而形成的防转片174的金属制的板弹簧体构成。在固定部171的板面形成有焊接销164用的销孔175,在与防转片174相邻的周缘形成有防转销(防转突起)165用的防转凹部176。
中间臂172沿以内刀7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同心圆形成为弯曲状。这样,若将中间臂172形成为弯曲状,则固定部171、中间臂172和滑接部173的合计长度变大,能够容易使起振体170振动。另外,因从固定部171经由中间臂172到滑接部173的合计长度较大而使振动的部分的总重量增大,因此能够对内刀7赋予更强的振动。
如图17所示,滑接部173具备与中间臂172连续并朝向设置于内刀7的侧端的圆板(端部壁)7b折弯的滑接臂180、以及将滑接臂180的靠前端以V字状折弯而形成的滑接爪181。边将滑接部173插入滑接口163,边将销孔175以及防转凹部176卡合于焊接销164和防转销165,在防转片174贴附于横框部154的内面的状态下,使焊接销164的突端熔融变形,由此能够将起振体170固定于竖壁153。
滑接爪181隔着缓冲片182而压接于侧端的圆板(端部壁)7b的滑接面7A的状态下的中间臂172以从竖壁153稍微浮离的状态弹性变形。另外,将滑接爪181压接于靠滑接面7A的周侧程度较大的周缘,内刀7旋转一圈期间的滑接爪181的振动次数变大。各图中箭头a表示内刀7的旋转方向。
如上所述,若从侧面观察将起振体170装配于竖壁153的状态,则如图1所示,滑接部173配置于比固定部171靠内刀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其滑接爪181压接于缓冲片182。另外,焊接销164的中心和滑接爪181的压接中心,在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将内刀轴7a置于中间而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经过内刀轴7a的内刀7的直径线上,大致位于钟表的表盘的3点位置和9点位置。
缓冲片(缓冲体)182通过将聚酰胺树脂片圆形地冲孔而形成,将其中央的插通孔183外嵌于内刀轴7a而与内刀7一体化。在旋转驱动内刀7时,缓冲片182虽然基本上不旋转地保持停止,但也会向内刀7的旋转方向缓慢地旋转。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起振构造通过滑接部173被内刀7的滑接阻力向驱动方向拉滑的弹性变形动作、以及弹性变形的起振体170抵抗滑接部173与内刀7的摩擦阻力而由自身的弹性力进行复原的变形解除动作来产生振动。剃须时的内刀7以大约2000rpm被旋转驱动,起振体170的弹性变形动作与变形解除动作在内刀7旋转一圈的期间进行10次左右。因此,在内刀7作用有300~330Hz的微振动(振动),内刀7边接受之前的微振动边进行胡须切断。因此,相比于仅由内刀7的剪断动作来进行胡须切断的情况,能够使剪断阻力较小从而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外刀构造)
图18以及图19表示外刀8的浮动构造。如之前说明的那样,片状的外刀8经由固定于其两端的外刀框61而能够上下浮动地支撑于外刀支架31。如图18所示,外刀框61由前后面以向上变窄状倾斜的框体构成,在该前后面形成用于组装外刀8的挡刀凹部185,在左右两侧设置有挡弹簧部186。在挡刀凹部185设置有四个焊接销187,在该销187卡合外刀8与按压框188,通过使焊接销187的突端熔融变形,将外刀8与外刀框61一体化。在挡刀凹部185的下侧形成有三个滑动槽189,将该槽189由设置于外刀支架31的内面的导向肋190能够上下滑动地引导。
如图19所示,在挡弹簧部186设置有能够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的门形的止动臂192,在止动臂192的基端的前后中央向上突设有与外刀弹簧62的下端卡合的挡弹簧销(弹簧座)194。另外,使止动臂192的自由端(上端)向外侧方鼓出,设置有止动件195。止动件195限制外刀框61的过度的下沉,还为了限制外刀框61从外刀支架31分离而设置。在外刀支架31的内面,向下突设有与外刀弹簧62的上端卡合的挡弹簧销(弹簧座)196。外刀弹簧62为压缩螺旋形的弹簧。这样,压缩螺旋形的外刀弹簧62配置于设置在外刀支架31的内面两侧和外刀框61的两侧的上下对置状的弹簧座194、196。
该实施例的内刀7不会上下浮动,因此将外刀8支撑为能够上下浮动意味着只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但是,在内刀7能够上下浮动的情况下,能够追随内刀7使外刀8上下浮动,从而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在内刀7不会上下浮动的电动剃须刀中设置止动件195意味着,在将外刀支架31从刀头部件区28分离的状态下,用于限制外刀框61从外刀支架31分离。但是,在内刀7能够上下浮动的情况下,止动件195还能够一并发挥限制外刀框61的过度下沉的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外刀构造,能够始终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另外,即使在外刀8以及外刀框61向右或向左下沉摇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从而准确地进行胡须切断。另外,在将外刀弹簧62组装于外刀框61的挡弹簧销194的状态下,将外刀框61从下开口侧组装于外刀支架31,将单侧的止动臂192闩在挡弹簧销196的上端,使另一方的止动臂192边向外刀框61的内面侧弹性变形边闩在挡弹簧销196的上端,从而能够使外刀8以及外刀框61与外刀支架31一体化(参照图7)。这样,若在外刀框设置能够弹性变形的门形的止动臂192,则能够更简便地进行针对外刀8以及外刀框61的外刀支架31的组装。
组装状态的外刀框61被外刀弹簧62按下加力,所以如图7所示地左右止动件195在外刀支架31的挡弹簧销196的上端被挡住。另外,在将外刀支架31装配于刀头部件区28的状态下,外刀8的内面被内刀7的周面挡住,所以如图5所示,左右止动件195从外刀支架31的挡弹簧销196的上端浮起,内刀7挡住外刀弹簧62的作用力。
内刀7被旋转驱动时的起振体170的滑接爪181相对于缓冲片182以及侧端的圆板7b的滑接面7A,边滑接边反复进行弹性变形动作和变形解除动作。也就是说,起振体170从旋转驱动的内刀7的滑接面7A受到滑接阻力而自激振动。因此,与旋转的微小突起跨过导向销并使内刀机械且强制地左右移动的以往的起振构造相比,仅滑接爪181相对于滑接面7A滑动,所以能够减轻振动产生时的摩擦阻力并使内刀7圆滑地振动。基本不需要考虑老化。通过从起振体170赋予的振动,边强制使内刀7振动边进行胡须的剪断,所以相比于仅由内刀7的剪断作用来进行胡须的剪断的情况,使内刀7的切刀部分的运动为复合运动,能够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在没有在滑接爪181与侧端的圆板7b之间配置缓冲片182的情况下,将滑接爪181的微振动直接传动至内刀7,能够将更强的微振动传递至内刀7。但是,作为将更强的微振动传递至内刀7的弊端,在滑接爪181从弹性变形动作切换至变形解除动作的情况下滑接爪181弹跳而敲打圆板7b,容易产生敲击声。为了缓和这样地产生的敲击声,在滑接爪181与圆板7b之间夹装有缓冲片182。如上所述,若边由起振体170对内刀7赋予振动边进行胡须切断,则内刀7边发挥拉切作用边进行胡须切断,所以相比于仅以内刀7的剪断作用来进行胡须切断的情况,能够提高胡须切断时的锋利度,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图20至图28表示起振构造的其他的实施例。此外,在各其他实施例中,对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20所示的起振构造中,由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折叠而形成的中间臂172、以及设置于中间臂172前端的V字状的滑接部173来构成起振体170。该情况的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轴7a的周面的滑接面7A,通过滑接部173被内刀轴7a的滑接阻力向驱动方向拉滑的弹性变形动作、以及弹性变形的起振体170以自身的弹性力复原的变形解除动作来产生振动。这样,若使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轴7a的周面的滑接面7A,则内刀轴7a的直径较小且周速较小,因此成为由起振体170产生的振动的振幅比之前的实施例说明的微振动的振幅更小的振动。另外,在内刀7作用有上下方向(外刀8与皮肤表面接触的方向)的微振动。因此,由通过内刀7而振动的外刀8使皮肤表面振动,能够在将胡须从皮肤表面按出的状态下进行胡须切断,能够提高深剃效果。此外,在内刀7的驱动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情况下,不产生振动,能够防止内刀轴7a的振动。
在图21所示的起振构造中,由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的下缘侧折叠而形成的中间臂172、设置于中间臂172的前端的滑接部173来构成起振体170。再有,从固定部171的上缘侧将弹性片177折起而形成,将设置于其前端的按压爪178压接在内刀轴7a的上周面。中间臂172沿内刀轴7a的下周面弯曲,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7的侧端的滑接面7A。内刀7的旋转方向在图21中成为逆时针旋转方向。
在图21的起振构造中,能够边由起振体170产生振动,边由弹性片177按压内刀轴7a来抑制内刀7的振动,所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旋转驱动内刀7。另外,在胡须切断时,能够边由起振体170的振动使内刀7沿内刀轴7a的轴心方向振动边进行胡须切断。此时的内刀7边发挥拉切作用边进行胡须切断,所以相比于仅由内刀7的剪断作用来进行胡须切断的情况,能够使胡须切断时的锋利度提高,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胡须切断。
在图22(a)所示的起振构造中,在圆板7b的外侧面粘接固定缓冲片182,能够使缓冲片182与内刀7一起旋转。之前的实施例的缓冲片182没有相对于圆板7b粘接固定这一点与图22(a)的缓冲片182不同。
在图22(b)所示的起振构造中,从构成滑接部173的滑接臂180到滑接爪181粘接固定缓冲片182,滑接爪181以及缓冲片182相对于圆板7b的滑接面7A滑接。
图22(c)所示的起振构造中省略缓冲片182,使滑接爪181直接压接于圆板7b的滑接面7A。在这样地省略缓冲片182的情况下,存在产生敲击声的隐患,但根据起振构造的整体构造、各结构配件的形成原料的不同等而使产生的敲击声的声压级较低的情况下,省略缓冲片182也没关系。
图23以及图24表示起振构造的又一个其他的实施例。其中,在内刀7的一侧端以固定宽度省略切刀7c,在内刀7的周面形成光滑地连续的滑接面7A。另外,在支架框151的竖壁153的外表面装配起振体170,使该滑接部173压接于之前的滑接面7A。该实施例的中间臂172从固定部171的下缘折起而形成,在其前端形成有滑接部173。另外,中间臂172沿滑接面7A形成为部分圆弧状。
如上所述,若将起振体170的滑接爪181压接于设置在内刀7周面的滑接面7A,则因滑接面7A的周速较大而使起振体170的微振动的频率进一步提高,能够对内刀7赋予上下方向(外刀8与皮肤表面接触的方向)的振动。因此,与由图20说明的起振构造相同,由振动的外刀8使皮肤表面振动,能够以将胡须从皮肤表面按出的状态进行胡须切断,能够提高深剃效果。另外,起振体170组装于竖壁153的外表面即可,所以能够简化其构造,以稳定的状态产生微振动。
图25以及图26表示将起振构造应用于具备往复式内刀7的电动剃须刀的其他的实施例。其中,内刀7由内刀框198保持倒U字状的形状,在内刀框198的后面设置有滑接面7A。同样地,外刀8由外刀支架31保持倒U字状的形状,在与滑接面7A正对的外刀支架31的内表面配置起振体170。起振体170一体地具备固定部171、中间臂172、滑接部173,各部分将板簧材料向厚度方向折弯而形成,再省略滑接臂180,与中间臂172连续地形成滑接爪181。根据这样的起振体170,与图23所说明的起振体170相比,能够进一步简化起振体170的整体构造。顺便一提,内刀7朝向图26所示的箭头方向被往复驱动。起振体170在内刀7向一方向移动的期间多次振动,有助于利用内刀7进行的胡须切断。图25中符号199是往复驱动内刀7的驱动轴。
图27表示将起振构造应用于内刀7绕垂直轴(纵轴)被旋转驱动的旋转式电动剃须刀的实施例。其中,由在主体壳1的上部周面进行拧入操作的圆筒状的外刀支架31支撑部分球面状的外刀8。另外,由固定于马达的输出轴3a的内刀支架201支撑多枚切刀202来构成内刀7。内刀支架201具备圆筒状的筒壁203,在其内面的滑接面7A压接有起振体170。起振体170一体地具备在主体壳1的上端面由焊接销164固定的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折起并沿滑接面7A延伸的中间臂172、以及压接于滑接面7A的滑接部173。内刀7朝向箭头a方向被旋转驱动,滑接部173配置于比固定部171靠内刀7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该实施例的起振体170在内刀7旋转一圈的期间多次振动,有助于利用内刀7进行的胡须切断。根据上述结构的电动剃须刀,将起振体170配置在内刀支架201的投影平面内,所以能够使剃须刀头2紧凑化。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起振体170与内刀轴7a紧靠干涉,再有,争取增大从固定部171到滑接部173的全长,而沿着与内刀7的内刀轴7a同心的同心圆将中间臂172形成为弯曲状,但没有这个必要。例如,如图28所示,能够将中间臂172形成为山谷状来增大中间臂172的全长。要点是在假定将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以最短距离连结的假想中心线时,中间臂172的中途部经由从假想中心线离开的位置并形成非直线状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由前级驱动部T1对马达动力进行减速并输出至驱动轮110,但也可以根据马达3的输出规格,在该输出轴固定驱动轮110,并将旋转动力直接传动至次级驱动部T2。本发明并不限于旋转式电动剃须刀,也能够应用于往复式电动剃须刀、不具备外刀的电动剃须刀。次级驱动部T2能够构成为以齿轮为传动要素。在该情况下终级驱动体111由齿轮构成,可以在输出轴103与终级驱动体111之间设置齿轮组。

Claims (30)

1.一种电动剃须刀,具有兼用作握柄的主体壳(1)和剃须刀头(2),在剃须刀头(2)设置有由马达动力驱动的切割刀和对切割刀赋予振动的起振体(170),上述电动剃须刀的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设置为其一部分与切割刀的滑接面(7A)滑接,并能够通过伴随起振体(170)与滑接面(7A)的滑接阻力的弹性变形和利用自身的弹性力进行的变形解除动作来振动,
向切割刀传递起振体(170)的振动来进行胡须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包含设置于其一端的固定部(171)、从固定部(171)延伸的中间臂(172)、以及设置于中间臂(172)的端部并压接于滑接面(7A)的滑接部(173),并形成为带状,
固定部(171)固定于面向切割刀的装配壁(1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假定将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以最短距离连结的假想中心线时,中间臂(172)的中途部经由从假想中心线离开的位置并形成为非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剃须刀头(2)配置有作为切割刀的旋转式内刀(7)和外刀(8),
在设置于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压接有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被内刀支架(9)轴支撑,
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固定于内刀支架(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内刀支架(9)具备轴支撑内刀轴(7a)的支架框(151)和覆盖支架框(151)的外侧面的框盖(152),
沿支架框(151)的与框盖(152)的对置面,配置有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和中间臂(172)。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与内刀(7)的侧端面正对的支架框(151)的壁面形成有滑接口(163),
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经由上述滑接口(163)而压接于设置在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的中间臂(172)沿与内刀(7)的内刀轴(7a)同心的同心圆而形成为弯曲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具备与中间臂(172)连续并朝向内刀(7)的侧端面折弯的滑接臂(180)、以及将滑接臂(180)的靠前端以V字状折弯而形成的滑接爪(181),
滑接爪(181)压接于内刀(7)的侧端面的滑接面(7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和滑接部(173)在将内刀轴(7a)置于中间而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经过内刀轴(7a)的内刀(7)的直径线上,
滑接部(173)配置在比固定部(171)靠内刀(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起振体(170)的滑接部(173)压接于设置在内刀(7)的侧端面上的端部壁(7b)的靠周缘。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折起形成有防转片(174),
将防转片(174)接合于支架框(151)的横框部(154),从而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的周缘形成有防转凹部(176),
将防转凹部(176)卡合于支架框(151)的防转突起(165),从而起振体(170)不能转动地保持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5-6、9-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起振体(170)与内刀(7)的滑接面(7A)之间,配置有降低敲击声的声压级的缓冲片(18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内刀(7)的内刀轴(7a)的一端被内刀支架(9)轴支撑,
缓冲片(182)形成为圆形,在其中央形成有外嵌于内刀轴(7a)的插通孔(183)。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与起振体(170)的固定部(171)连续地一体设置中间臂(172)和滑接部(173),
滑接部(173)压接于内刀(7)的内刀轴(7a)的周面的滑接面(7A)。
17.根据权利要求6、9-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剃须刀头(2)设置有将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的驱动部(T2),
在驱动部(T2)的终级驱动体(111)卡合连结内刀轴(7a)的一端,并将终级驱动体(111)的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
内刀支架(9)拆装自如地装配于设置在剃须刀头(2)的刀头部件区(28),
内刀轴(7a)的另一端和起振体(170)装配于内刀支架(9),内刀(7)以及起振体(170)能够相对于刀头部件区(28)与内刀支架(9)一同拆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驱动部(T2)的终级驱动体(111)被轴承体(57)轴支撑为自如旋转,
连结内刀轴(7a)的一端与终级驱动体(111)的轴接头由设置于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和设置于终级驱动体(111)的内部的接头孔部(118)构成,
接头轴部(116)与接头孔部(118)在与终级驱动体(111)的啮合周面对应的内部中央卡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终级驱动体(111)的内部形成有轴支撑内刀轴(7a)的轴承孔(117)和接头孔部(118),
在轴承孔(117)的开口端侧以锥状形成有将内刀轴(7a)的轴端朝向轴承孔(117)引导卡合的导入导向孔(119)。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刀头部件区(28)具备上部框(35),
在内刀支架(9)与上部框(35)之间,设置有阻止内刀(7)以及内刀支架(9)向从终级驱动体(111)远离的方向移动的内刀锁定构造。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内刀支架(9)与刀头部件区(28)之间设置有内刀卡合构造,其对单侧支撑内刀(7)的状态的内刀支架(9)进行滑动装配,
内刀卡合构造具备设置于上部框(35)的上表面的前后一对支撑框(122)、形成于支撑框(122)的对置面的框支撑体(123)、以及配置于内刀(7)的下方并从内刀支架(9)与内刀轴(7a)平行地突设的连结体(124),
将从支撑框(122)的一侧插入的连结体(124)卡合于框支撑体(123),内刀支架(9)与上部框(35)一体化,
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从内刀支架(9)到内刀轴(7a)的接头轴部(116)的突端的尺寸(L1)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从内刀支架(9)到连结体(124)的突端的尺寸(L)设定为比内刀(7)的切割刀面的左右长度(L2)小。
23.根据权利要求18-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将旋转动力传动至内刀(7)的驱动部(T2)包括:驱动轮(110);从动轮(111);卷绕于这两个轮(110、111)的带(112);以及配置于两个轮(110、111)的外表面并限制带(112)的左右方向的摇动的限制板(113)。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限制板(113)设置有挡轮壁(140),
驱动轮(110)与从动轮(111)的至少一方的外侧面被挡轮壁(140)挡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限制板(113)的上下设置有挡轮壁(140),
在挡住驱动轮(110)以及从动轮(111)的外侧面的挡轮壁(140)的中央开口有散热孔(142)。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固定于刀头部件区(28)的一侧的侧框(30)由框架(30a)和框盖(30b)构成,
配置于框架(30a)的外侧面的卷绕传动机构的侧外方被框盖(30b)覆盖,
在与上述散热孔(142)正对的框盖(30b)的壁面形成有散热孔(146)。
27.根据权利要求5-6、9-10、15、18-19、22、24-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片状的外刀(8)的前后缘固定于外刀框(61),
外刀(8)经由外刀框(61)而被外刀支架(31)支撑为能够上下浮动,
在外刀框(61)的两侧端与外刀支架(31)之间,配置有使外刀(8)贴紧于内刀(7)的外刀弹簧(62)。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外刀支架(31)的内面两侧和外刀框(61)的两侧的上下对置状的弹簧座(194、196)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形的外刀弹簧(62),
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有被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挡住的止动件(195)。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在外刀框(61)的两侧设置有能够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的门形的止动臂(192),
在止动臂(192)的自由端设置有止动件(195)。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特征在于,
外刀支架(31)的弹簧座(196)卡合于门形的止动臂(192)的内部空间,且能够上下滑动地对引导外刀框(61)。
CN201510511577.3A 2015-04-03 2015-08-19 电动剃须刀 Active CN106042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7174 2015-04-03
JP2015077174A JP6478772B2 (ja) 2015-04-03 2015-04-03 電気かみそ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015A CN106042015A (zh) 2016-10-26
CN106042015B true CN106042015B (zh) 2019-06-14

Family

ID=57179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1577.3A Active CN106042015B (zh) 2015-04-03 2015-08-19 电动剃须刀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78772B2 (zh)
CN (1) CN106042015B (zh)
HK (1) HK12263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1040B2 (ja) * 2017-02-24 2020-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体毛処理機用の外刃、および、体毛処理機
CN107584522B (zh) * 2017-10-24 2024-02-06 焕醒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便利的电动剃须刀
CN110614655A (zh) * 2019-08-12 2019-12-27 温州恒发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调节理发刀片角度的电动理发剪
CN112339273B (zh) * 2020-09-07 2022-08-05 倍雅电子护理制品(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单侧定位的毛发修剪器的刀头组装工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93526A (en) * 1960-06-27 1965-05-26 Johan Godefroy A dry shaver
CN86208440U (zh) * 1986-12-09 1988-03-09 薛小民 一种手动振动式剃须器
JPH04371188A (ja) * 1991-06-20 1992-12-24 Tokyo Electric Co Ltd シェーバー
CN1163586A (zh) * 1995-05-26 1997-10-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振动式线性致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JP2006081710A (ja) * 2004-09-16 2006-03-30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ロータリー式の電気かみそり
CN102753314A (zh) * 2010-02-02 2012-10-24 佩耶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修剪器和剪切块的切割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15448U (zh) * 1981-01-12 1982-07-17
JPS59137084A (ja) * 1983-01-27 198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かみそり
JPS6194675A (ja) * 1984-10-16 1986-05-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かみそりの駆動伝達構造
JP4789166B2 (ja) * 2001-04-16 2011-10-12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式の電気かみそり
JP4010549B2 (ja) * 2003-02-05 2007-11-21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式電気かみそり
JP2004337818A (ja) * 2003-05-19 2004-12-02 Nagoya Industr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 音波洗浄機
JP2005185827A (ja) * 2003-12-03 2005-07-14 Izumi Products Co ロータリー式電気かみそり
JP4573257B2 (ja) * 2004-01-19 2010-11-04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気かみそり
JP5006595B2 (ja) * 2006-08-04 2012-08-22 株式会社泉精器製作所 ロータリーシェーバー用内刃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ロータリーシェーバー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93526A (en) * 1960-06-27 1965-05-26 Johan Godefroy A dry shaver
CN86208440U (zh) * 1986-12-09 1988-03-09 薛小民 一种手动振动式剃须器
JPH04371188A (ja) * 1991-06-20 1992-12-24 Tokyo Electric Co Ltd シェーバー
CN1163586A (zh) * 1995-05-26 1997-10-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振动式线性致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JP2006081710A (ja) * 2004-09-16 2006-03-30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ロータリー式の電気かみそり
CN102753314A (zh) * 2010-02-02 2012-10-24 佩耶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修剪器和剪切块的切割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015A (zh) 2016-10-26
JP2016195682A (ja) 2016-11-24
HK1226365A1 (zh) 2017-09-29
JP6478772B2 (ja) 2019-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42015B (zh) 电动剃须刀
USD567674S1 (en) Combined watch case and bracelet
HK1090880A1 (en) Knife
GB2451212A (en) Manual hair trimmer
CN110520260A (zh) 电动剃须刀
WO2017010187A1 (ja) 玩具
US8955647B2 (en)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JP2007222339A (ja) ロータリー式の電気かみそり
EP2131382B8 (de) Einseitig gesockelte Lampe
JP4573260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TW200612645A (en) Motor holding equipment and vibrating motor assembly
JP4748565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4832726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2005237598A (ja) 電気かみそり
BRPI0613490B8 (pt) tear para tecidos atoalhados e aparelho de tear para tecidos atoalhados
JP6495719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4573257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6472305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5366121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4338071B2 (ja) 電気かみそり
JP2004033577A (ja) 玩具用手巻き式ゼンマイ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歩行玩具
KR20170098651A (ko) 조립식 종이 모형 완구
CN210250135U (zh) 声波牙刷
JP2017093744A (ja) 小型電気機器
JP2007089709A (ja) 往復式電気かみそ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636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