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5355A -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5355A
CN106025355A CN201610327505.8A CN201610327505A CN106025355A CN 106025355 A CN106025355 A CN 106025355A CN 201610327505 A CN201610327505 A CN 201610327505A CN 106025355 A CN106025355 A CN 106025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me retardant
electrolyte
electrolytic solu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phosphonitr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75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海
刘子磊
赵志华
任加兴
王吉峰
刘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IRONG POWER SUPPLY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IRONG POWER SUPPL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IRONG POWER SUPPLY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IRONG POWER SUPPL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2750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253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025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53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ireproofing Substa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涉及非水电解液,尤其涉及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包括锂盐、碳酸酯类、醚类有机溶剂、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其中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为硅、氟、磷和氮四种阻燃性元素,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与电解液其他组分相容性较好,对电池的化学性能影响较小,可以作为电解液阻燃添加剂;通过在锂电池中使用含该种阻燃剂的电解液,使得电解液达到不燃的效果,进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采用这种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在保持良好的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同时,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使得其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涉及非水电解液,尤其涉及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具有工作高电压、高比能、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无污染等优势,现已广泛用于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数码产品等小型电子设备,并已在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等交通工具上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锂电池主要由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组成。而使用易燃有机溶剂作为锂电池的电解液,是锂电池发生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制约着锂电池向大型化、高能化发展。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必须优化电池所用材料的性能,使用高安全性的电池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所述非水电解液按重量份数包括:
所述阻燃剂为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所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结构式为:
其中R1、R2和R3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其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含有N和P,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同时,该磷腈类阻燃剂中含有含有数个氟原子,其与硅氧烷基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磷腈类阻燃剂的阻燃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非水电解液按重量份数包括:
作为优选,所述锂盐为四氟硼酸锂、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胺锂和三氟甲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为环状碳酸酯类和链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所述醚类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二甲氧甲烷、1,2-二甲氧乙烷和二甘醇二甲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和碳酸亚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链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基乙基酯、碳数为3-8的直链或支链脂肪单醇与碳酸合成的碳酸酯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性添加剂为联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1,3-丙磺酸内酯、1,4-丁磺酸内酯、1,3-(1-丙烯)磺内酯、亚硫酸乙烯酯、硫酸乙烯酯、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和丁二氰中的一种或几种。
制备权利要求1中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方法,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0—30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酯类、醚类有机溶剂一种或几种按重量份数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锂盐,充分反应得到产物A;
d、最后将产物A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2—4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3—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作为优选,所述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主要应用于一次锂电池或二次锂电池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的非水电解液包括锂盐、碳酸酯类、醚类有机溶剂、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其中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为硅、氟、磷和氮四种阻燃性元素,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与电解液其他组分相容性较好,对电池的化学性能影响较小,可以作为电解液阻燃添加剂。
通过在锂电池中使用含该种阻燃剂的电解液,使得电解液达到不燃的效果,进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采用这种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在保持良好的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同时,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使得其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电解液空白电芯与未使用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电解液空白电芯的石墨/NCM三元电芯的0.2C倍率下循环100周的循环测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包括锂盐、碳酸酯类、醚类有机溶剂、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下面主要从该电解液的相容性、自熄性和电导率三个方面来介绍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在电解液中的作用。
1、相容性
将下面比较例和实施例中所制备的电解液,常温常压下放置5小时,观察电解液状态,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2、电导率检测
将下面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按照上述加工方法所制备的电解液加入到雷磁DDSJ-308A电导率仪,状态为常温常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3、电解液的自熄性
将质量为M0、径为0.4cm的玻璃棉球浸泡在待测电解液(按照相容性中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电解液)中,待充分浸湿后称出其质量为M1;将该玻璃棉球放置于“O”铁丝圈中,用点火装置点燃,记录从点火装置移开到火焰熄灭的时间T。我们通过单位质量电解液的自熄时间T1作为衡量电解液阻燃性能的标准,T1=T/(M1-M0),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如表1所示)。
下面为比较例和实施例:
比较例1
现有电解液的制备:
a、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基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b、再向步骤a中的电解液添加按照电解液总质量计算添加1%碳酸亚乙烯酯和1%联苯,充分搅拌5h,得到制备锂电池电解液。
然后对锂电池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1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基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2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基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3%)、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3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基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5%)、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4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基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0%)、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比较例2
现有电解液的制备:
a、将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按照质量比1:2混合冷却,缓慢加入四氟硼酸锂盐,配制四氟硼酸锂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b、再向步骤a中的电解液添加按照电解液总质量计算添加1%碳酸亚乙烯酯和1%联苯,充分搅拌5h,得到制备锂电池电解液。
然后对锂电池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5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按照质量比1:2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四氟硼酸锂盐,配制四氟硼酸锂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6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按照质量比1:2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四氟硼酸锂盐,配制四氟硼酸锂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3%)、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7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按照质量比1:2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四氟硼酸锂盐,配制四氟硼酸锂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5%)、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8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按照质量比1:2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四氟硼酸锂盐,配制四氟硼酸锂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0%)、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比较例3
现有电解液的制备:
a、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b、再向步骤a中的电解液添加按照电解液总质量计算添加1%碳酸亚乙烯酯和1%联苯,充分搅拌5h,得到制备锂电池电解液。
然后对锂电池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9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10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3%)、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11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5%)、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实施例12
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4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基酯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六氟磷酸锂,配制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d、最后将步骤c中的电解液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0%)、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和联苯(联苯的质量占步骤c中电解液总质量的1%)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然后对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做相容性实验、电导率和自熄性测试,结果参见表1。
表1 电解液的性能测试数
由表1可知,本发明阻燃剂与电解液其他组分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小于5%的添加剂的加入基本不会影响电解液电导率,自熄时间随添加剂的加入量增多越来越小,阻燃效果越来越明显,在加入5%时已经可以达到不燃的效果。
实施例13
实施电芯使用电解液:在含有1M LiPF6的体积比1:1:1的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的电解液中加入5%的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制备方法为实施例中的制备方法)。
空白电芯使用的电解液:含有1M LiPF6的体积比1:1:1的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的电解液(制备方法为比较例中的制备方法)。
从图1可以看出,使用这种这种电解液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影响不超过2%,对电芯循环性能影响较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电解液按重量份数包括:
所述阻燃剂为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所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的结构式为:
其中R1、R2和R3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电解液按重量份数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为四氟硼酸锂、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胺锂和三氟甲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为环状碳酸酯类和链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所述醚类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二甲氧甲烷、1,2-二甲氧乙烷和二甘醇二甲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和碳酸亚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链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基乙基酯、碳数为3-8的直链或支链脂肪单醇与碳酸合成的碳酸酯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添加剂为联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1,3-丙磺酸内酯、1,4-丁磺酸内酯、1,3-(1-丙烯)磺内酯、亚硫酸乙烯酯、硫酸乙烯酯、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和丁二氰中的一种或几种。
7.制备权利要求1中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首先利用4A(5A)分水筛对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进行除水处理,处理时间为20—30h,得到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中的水份含量低于10ppm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
b、再将步骤a中的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3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
c、然后将碳酸酯类、醚类有机溶剂一种或几种按重量份数混合冷却,得到冷却产物,再向冷却产物内缓慢加入锂盐,充分反应得到产物A;
d、最后将产物A缓缓的加入到步骤b中的含有A类新型含硅磷腈系阻燃剂和功能性添加剂的无水无氧手套箱中,进行缓慢搅拌,搅拌时间2—4h,搅拌完成后,常温常压下放置3—5h,即带到所需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8.权利要求7中的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主要应用于一次锂电池或二次锂电池中。
CN201610327505.8A 2016-05-17 2016-05-17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Pending CN1060253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7505.8A CN106025355A (zh) 2016-05-17 2016-05-17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7505.8A CN106025355A (zh) 2016-05-17 2016-05-17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5355A true CN106025355A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97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7505.8A Pending CN106025355A (zh) 2016-05-17 2016-05-17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25355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2193A (zh) * 2017-03-27 2017-07-21 湖北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快充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086287A (zh) * 2017-03-27 2017-08-22 湖北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681199A (zh) * 2017-09-21 2018-02-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阻燃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09860712A (zh) * 2019-03-29 2019-06-07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安全阻燃非水电解液
CN109980281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阻燃型非水电解液
US11476500B2 (en) 2018-02-12 2022-10-1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0029A (zh) * 1996-05-24 1999-06-16 斯里国际 不燃性/自熄性电池组电解质
CN101771167A (zh) * 2010-02-05 2010-07-07 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解液、电池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250147A (zh) * 2011-05-17 2011-11-2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含硅官能团环三磷腈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68221A (zh) * 2009-10-28 2012-09-12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非水型电解液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CN103633368A (zh) * 2013-10-28 2014-03-12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有限公司 电解液用阻燃添加剂及阻燃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3762381A (zh) * 2011-02-10 2014-04-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827416A (zh) * 2011-04-11 2014-05-28 巴斯夫公司 非水电解液和包含其的电化学电池
CN104812825A (zh) * 2012-12-07 2015-07-29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火的聚碳酸酯模塑料vi
CN105552440A (zh) * 2015-12-16 2016-05-04 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锂电池极片界面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0029A (zh) * 1996-05-24 1999-06-16 斯里国际 不燃性/自熄性电池组电解质
CN102668221A (zh) * 2009-10-28 2012-09-12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非水型电解液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CN101771167A (zh) * 2010-02-05 2010-07-07 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解液、电池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3762381A (zh) * 2011-02-10 2014-04-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827416A (zh) * 2011-04-11 2014-05-28 巴斯夫公司 非水电解液和包含其的电化学电池
CN102250147A (zh) * 2011-05-17 2011-11-2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含硅官能团环三磷腈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812825A (zh) * 2012-12-07 2015-07-29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火的聚碳酸酯模塑料vi
CN103633368A (zh) * 2013-10-28 2014-03-12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有限公司 电解液用阻燃添加剂及阻燃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5552440A (zh) * 2015-12-16 2016-05-04 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锂电池极片界面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2193A (zh) * 2017-03-27 2017-07-21 湖北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快充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086287A (zh) * 2017-03-27 2017-08-22 湖北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681199A (zh) * 2017-09-21 2018-02-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阻燃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US11476500B2 (en) 2018-02-12 2022-10-1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860712A (zh) * 2019-03-29 2019-06-07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安全阻燃非水电解液
CN109980281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阻燃型非水电解液
CN109980281B (zh) * 2019-03-29 2022-05-24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阻燃型非水电解液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5355A (zh) 一种阻燃型高安全非水电解液及其加工方法
CN103762380B (zh) 一种电解液
CN106025359A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非水电解液
CN108270035B (zh) 一种含有高浓度锂盐的电池电解液
CN103456993A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3268956A (zh) 一种用于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非水电解液
CN102593517A (zh) 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非水电解液
CN103715458A (zh) 一种锰酸锂动力电池高温用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CN103985904A (zh) 改善电池高温性能的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
US20170294677A1 (en) Fluorine-Substituted Propylene Carbonate-Based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Lithium-Ion Battery
CN105720303A (zh) 一种含氟代羧酸酯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3337659B (zh) 添加剂组合物、电解液
CN112018441B (zh) 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CN106935909A (zh) 一种阻燃型钾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55633A (zh) 一种适用于钛酸锂电池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7293785A (zh) 一种不可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9472A (zh) 一种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应用
CN101453036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29549A (zh) 一种高压锂离子电池的非水电解液
CN109841903A (zh) 一种高电压耐燃非水电解液
CN105449282B (zh) 氟代碳酸丙烯酯基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06025354A (zh) 一种高温高安全非水电解液
CN103928709B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CN103682436A (zh) 一种高抗老化含锰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及其用途
CN103346351B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新型硼酸酯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