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1199A - 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81199A CN105981199A CN201580007396.5A CN201580007396A CN105981199A CN 105981199 A CN105981199 A CN 105981199A CN 201580007396 A CN201580007396 A CN 201580007396A CN 105981199 A CN105981199 A CN 1059811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negative
- barrier film
- negative pol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29—Natural polymers
- H01M50/4295—Natural cotton, cellulose or woo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Fibrous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的放电状态下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细孔体积比例是由隔膜的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求出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使用1μm以上的细孔直径占细孔体积比例的大半的隔膜时,对于延长电池的寿命和增加电解液的含浸是有利的。可是,如果使用这样的隔膜,则正极与负极接触的可能性增加,结果存在的问题是自放电量较大的电池(cell)所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1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11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54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寿命特性优良、并且能够抑制自放电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第1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的放电状态下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隔膜中,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该细孔体积比例是由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求出的。
根据第2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含有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所具有的电极组的部分展开立体图。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电池包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电池包的电路的方块图。
图5是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所具有的隔膜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
图6是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所具有的隔膜的细孔直径分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实施方式中共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是促进实施方式的说明和其理解的示意图,其形状或尺寸、比例等与实际的装置有不同的地方,但它们可以通过参考以下的说明和公知的技术来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第1实施方式)
根据第1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的放电状态下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隔膜中,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该细孔体积比例是由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求出的。
发明人们发现,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嵌入电位为1V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同时使用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占隔膜的细孔体积的大半的隔膜,进而将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设定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时,能够实现寿命特性优良、并且自放电较少的电池。
这里,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占隔膜的细孔体积的大半的隔膜具体是指,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占隔膜的全部细孔体积的大于70%的体积的隔膜。这样的隔膜中,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该细孔体积比例是由隔膜的通过水银压入法的细孔直径分布测定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求出的。
非水电解质电池如果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则因电池反应的副反应而产生的副产物会积蓄在隔膜的细孔中,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隔膜的堵塞。隔膜如果发生堵塞,则电池电阻有可能上升。可是,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的隔膜能够防止隔膜的这种堵塞,甚至可以抑制电池的电阻上升。
另外,负极如果通过隔膜的贯通孔部分与正极接触,则其接触部分迅速成为放电状态。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所具有的负极由于放电状态下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所以负极中的成为了放电状态的部分可以起到绝缘体的作用。由于负极中的成为了放电状态的部分的存在,与正极接触而引起的自放电就几乎不再进行而停止。即,负极中的成为了放电状态的部分可以防止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进一步自放电的进行。
进而,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抑制充放电循环中发生的锂枝晶的析出。其结果是可以避免因锂枝晶的析出而引起的短路、自放电和起火等危险性。
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显示优良的寿命特性,能够抑制自放电。
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如果小于70%,则容易引起隔膜的堵塞。其结果是,有可能引起电池的电阻上升。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优选为99%以下。
隔膜的众数径优选为1~20μm的范围内。隔膜的众数径是指,在隔膜的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细孔直径分布曲线中,细孔体积最大的细孔径、即最频细孔径。众数径为1~20μm的范围内的隔膜能够进一步抑制由隔膜的堵塞引起的电阻增加和自放电。
隔膜的厚度优选为3~25μm的范围内。厚度为3~25μm的范围内的隔膜能够进一步抑制由隔膜的堵塞引起的电阻增加和自放电。
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如果小于100Ω·cm,则正极与负极在隔膜的贯通孔部分处接触时所引起的自放电反应有可能会进行到电池整体成为放电状态为止。另一方面,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大于100000Ω·cm时,负极的电阻过大,输出特性下降。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的更优选的范围为200Ω·cm~10000Ω·cm。
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如果使用Li嵌入电位低于1V vs.Li/Li+的负极活性物质,则有可能因充放电循环而在负极的表面上析出锂枝晶。锂枝晶有可能引起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短路、自放电和起火。
隔膜的细孔状态可以通过组合各种要因来进行调整。
例如,隔膜的细孔状态可以通过对原料的纤维径[μm]、纤维长[μm]、材质和形状不同的原料的混合比例、单位面积质量[g/m2]、隔膜的厚度[μm]、密度[g/cm3]以及隔膜的制造方法等条件进行研究并将它们组合来进行调整。
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可以通过组合各种要因来控制。
例如,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可以通过负极活性物质自身的电阻、负极活性物质中混合的导电剂的电阻、和它们在负极中的混合比例来控制。
例如,以使用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i4+xTi5O12(x根据充放电反应在-1≤x≤3的范围内变化)和作为导电剂的石墨的混合电极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在放电状态下是绝缘体。这里,将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设定为A[m2/g],将电极层中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重量含有比例设定为B,将石墨的比表面积设定为C[m2/g],将电极层中的石墨的重量含有比例设定为D。这样的负极如果将AB/CD的值设定为4~25的范围内,则能够将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设定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不过,根据负极密度或活性物质和导电剂的分散状态的不同,电阻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基于水银压入法的隔膜的细孔直径分布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来测定。
首先,将非水电解质电池解体。解体例如可以将电池在氩气等惰性气氛下进行。然后,从解体后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取出电极组。从取出的电极组中使用镊子等取出隔膜。将取出的隔膜用碳酸甲乙酯洗涤,除去隔膜中的Li盐。洗涤后,使隔膜干燥并设定为测定试样。
然后,将测定试样装入测定分析装置内。作为测定装置,可以列举出例如岛津制作所制的细孔分布测定装置オートポア9520型。使用该装置来测定时,将测定试样裁断成约25mm宽的尺寸后折叠地放入该装置的试样单元(cell)内,这样就可以测定细孔直径分布。
从如上所述地得到的隔膜的细孔直径分布得到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和细孔直径分布曲线。
从如上所述地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可以求出测定的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
另外,在如上所述地得到的细孔直径分布曲线中,可以求出测定的隔膜的众数径。
下面,对放电状态的负极的电阻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室温下在电池上连接适当的电阻,进行放电直到电池电压(断路电压)达到1V为止。然后,将如上所述地放电后的电池如前面说明的那样进行解体。然后,从解体的电池中取出电极组,从取出的电极组中取出负极。然后,将取出的电极用碳酸甲乙酯洗涤,从而除去负极中的Li盐。使洗涤后的负极干燥,然后,用一定面积的引线夹住该负极,在该状态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例如50kgf/cm2。然后,将分别与负极的表面和背面接触的引线与惠斯通电桥连接,测定电阻。
将从惠斯通电桥读取的电阻设定为R[Ω]、测定部分的电极面积设定为S[cm2]、电极厚度设定为T[cm]时,电阻率[Ω·cm]根据以下的式子来计算。
电阻率[Ω·cm]=S[cm2]×R[Ω]/T[cm]
这样算出的电阻是放电状态的负极的电阻。
隔膜的厚度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测定。将长度为500mm的隔膜按照使折痕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式重叠成10片,用JIS B7502所规定的外侧测微计(主轴径6.35mm、测定长25mm以下)测定厚度。用如上所述地得到的值除以10,将得到的商设定为隔膜厚度。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
正极可以含有正极集电体、和负载于正极集电体的一面或两面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
正极材料层可以含有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材料层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含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正极集电体还可以含有表面上未负载正极材料层的部分。负极集电体中的正极材料层无负载部分可以作为正极极耳来起作用。或者,正极也可以含有与正极集电体不同的正极极耳。
负极可以含有负极集电体、和负载于负极集电体的一面或两面的负极材料层(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
负极材料层可以含有负极活性物质。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负极材料层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含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负极集电体还可以含有表面未负载负极材料层的部分。该部分可以作为负极极耳来起作用。或者,负极也可以含有与负极集电体不同的负极极耳。
隔膜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由此,正极材料层与负极材料层可以隔着隔膜相对。
正极、负极和隔膜可以构成电极组。电极组可以具有各种结构。例如,电极组可以具有堆叠型的结构。堆叠型结构的电极组例如可以通过将多个正极和负极按照在正极材料层与负极材料层之间夹着隔膜的方式层叠来获得。或者,电极组可以具有卷绕型的结构。卷绕型的电极组例如可以如下获得:将一片隔膜、一片正极、另一片隔膜和一片负极按照该顺序层叠而制作层叠体,将该层叠体按照使负极处于外侧的方式卷绕。
非水电解质可以含浸于上述的电极组中。
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进一步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正极端子通过其一部分与正极的一部分电连接,可以作为电子在正极和外部电路之间移动的导体起作用。正极端子例如可以与正极集电体、特别是正极极耳连接。同样,负极端子通过其一部分与负极的一部分电连接,可以作为电子在负极和外部端子之间移动的导体起作用。负极端子例如可以与负极集电体、特别是负极极耳连接。
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进一步具有外包装构件。外包装构件可以收纳电极组和非水电解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各自的一部分可以从外包装构件伸出。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各个构件进行详细说明。
1)负极
负极集电体可以是使用例如金属箔或合金箔。特别优选铝箔或铝合金箔。铝箔、铝合金箔优选具有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的平均晶粒直径。通过将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直径设定为50μm以下,可以飞跃性地增大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强度。因此,通过提高压制时的压力而使负极材料层高密度化,能够增大负极容量。另外,可以防止高温环境下(40℃以上)下的过放电循环中的集电体的溶解和腐蚀所引起的劣化。因此,可以抑制负极阻抗的上升。进而,还可以提高输出性能、快速充电、充放电循环性能。
平均晶粒直径可以如下所述地求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集电体表面的组织,求出1mm×1mm内存在的晶粒的数量n。使用该n根据S=1×106/n(μm2)求出平均晶粒面积S。由得到的S的值根据下述(A)式算出平均晶粒直径d(μm)。
d=2(S/π)1/2 (A)
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直径受到来自材料组织、杂质、加工条件、热处理过程、和退火条件等多个因子的复杂的影响而变化。结晶粒径可以通过在集电体的制造工序中组合控制上述各因子来进行调整。
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铝箔优选具有99质量%以上的纯度。铝合金优选为含有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作为合金成分而含有的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优选为1质量%以下。
如前面所说明的,负极活性物质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即能够在相对于锂为1V以上(优选为1.1V~3V)的电位下进行充放电反应的负极活性物质。
这里,对反应电位的测定法进行说明。首先,以作为测定对象的负极活性物质作为工作电极,以金属锂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制作3电极式单电池。在该3电极式单电池中,以工作电极的电容量的1/10的电流值、即0.1C速率进行锂的嵌入脱嵌反应。将此时的锂脱嵌反应的平均工作电位设定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反应电位。此外,这里,对于1C速率,将用1小时使电极的电容量放电所需的电流值定义为1C速率,将实际的电流值相对于1C速率的比作为该电流值的速率。
作为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出例如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作为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出Li4+xTi5O12(x根据充放电反应在0≤x≤3的范围内变化)等。
作为除此以外的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出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锂化合物。作为这种锂化合物,可以列举出锂氧化物、锂硫化物、锂氮化物等。其中,也包括在未充电状态下是不含锂的金属化合物、而通过充电就成为含有锂的化合物。
作为通过充电就成为含有锂的氧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SnB0.4P0.6O3.1等非晶锡氧化物、例如SnSiO3等锡硅氧化物、例如SiO等氧化硅、例如WO3等钨氧化物等。其中,优选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
作为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锂钛氧化物、氧化物合成时不含锂的钛系氧化物等。作为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以外的锂钛氧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具有斜方锰矿结构的钛酸锂等。作为具有斜方锰矿结构的钛酸锂,可以列举出Li2+yTi3O7(y根据充放电反应在-1≤y≤3的范围内变化)等。作为钛系氧化物,可以列举出TiO2、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Nb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等。TiO2优选锐钛矿型并且热处理温度为300~500℃的低结晶性的TiO2。作为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Nb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TiO2-P2O5、TiO2-V2O5、TiO2-P2O5-SnO2、TiO2-P2O5-MeO(Me是选自Cu、Ni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Nb2TiO7等。该金属复合氧化物优选为结晶性较低、结晶相与非晶相共存、或非晶相单独存在的微观结构。上述的微观结构可以大幅提高循环性能。其中,优选锂钛氧化物、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Nb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
作为硫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TiS2等硫化钛、例如MoS2等硫化钼、例如FeS、FeS2、LixFeS2(0≤x≤2)等硫化铁等。
作为氮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锂钴氮化物(例如LixCoyN,其中,0<x<4、0<y<0.5)等。
上述的活性物质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导电剂,可以列举出例如炭黑、石墨(graphite)、石墨烯、富勒烯类、焦炭、碳纤维、金属粉末等。其中,优选炭黑、石墨、石墨烯,作为炭黑,可以列举出乙炔黑、科琴黑、炉黑等。
作为粘结剂,可以列举出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系橡胶、丁苯橡胶等。
负极例如可以如下制作:在粉末状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和粘结剂,使它们悬浮于适当的溶剂中,将该悬浮物(浆料)涂布于集电体上并干燥,压制成为带状电极。
此时,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的配合比优选设定成负极活性物质为73~98重量%、导电剂为0~20重量%、粘结剂为2~7重量%的范围。
2)正极
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出各种氧化物、硫化物等。例如可以列举出二氧化锰(MnO2)、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镍、锂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2O4或LixMnO2)、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x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LixCoO2)、锂镍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xNi1-y-zCoyMzO2(M是选自Al、Cr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0≤y≤0.5、0≤z≤0.1))、锂锰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1-y-zCoyMzO2(M是选自Al、Cr和Fe中的至少1种元素、0≤y≤0.5、0≤z≤0.1))、锂锰镍复合化合物(例如LixMn1/2Ni1/2O2)、尖晶石型锂锰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2-yNiyO4)、具有橄榄石结构的锂磷氧化物(例如LixFePO4、LixFe1-yMnyPO4、LixCoPO4等)、硫酸铁(例如Fe2(SO4)3)、钒氧化物(例如V2O5)等。另外,还可以列举出聚苯胺或聚吡咯等导电性聚合物材料、二硫化物系聚合物材料、硫(S)、氟化碳等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此外,上述没有记载优选范围的x、y和z优选为0~1的范围。
正极活性物质的种类可以设定为1种或2种以上。
作为导电剂,可以列举出例如炭黑、石墨(graphite)、石墨烯、富勒烯类、焦炭、碳纤维、金属粉末等。其中,优选炭黑、石墨,作为炭黑,可以列举出乙炔黑、科琴黑、炉黑等。
作为粘结剂,可以列举出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系橡胶、丁苯橡胶等。
正极集电体优选由铝箔或铝合金箔形成。铝箔和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直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将平均晶粒直径设定为50μm以下,可以飞跃性地增大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强度,能够在较高的压制压力下使正极高密度化,能够增大电池容量。
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铝箔的纯度优选为99质量%以上。作为铝合金,优选含有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另一方面,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量优选设定为1质量%以下。
该正极例如可以如下制作: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和粘结剂,使它们悬浮于适当的溶剂中,将该悬浮物涂布于铝箔等集电体上并干燥,压制成为带状电极。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的配合比优选设定成正极活性物质为80~95重量%、导电剂为3~20重量%、粘结剂为2~7重量%的范围。
3)非水电解质
该非水电解质可以含有非水溶剂和溶解于该非水溶剂的电解质盐。另外,非水溶剂中还可以含有聚合物。其中,具有B的Li盐优选作为电解质盐而含有。
作为电解质盐的例子,可以列举出LiPF6、LiBF4、Li(CF3SO2)2N(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通称LiTFSI)、LiCF3SO3(通称LiTFS)、Li(C2F5SO2)2N(双(五氟乙磺酰)亚胺锂:通称LiBETI)、LiClO4、LiAsF6、LiSbF6、双乙二酸硼酸锂(LiB(C2O4)2(通称LiBOB))、二氟(乙二酸)硼酸锂(LiF2BC2O4)、二氟(三氟-2-氧-2-三氟甲基丙酸(2-)-O,O)硼酸锂(LiBF2(OCOOC(CF3)2)(通称LiBF2(HHIB)))、二氟磷酸锂(LiPO2F2)等锂盐。上述的电解质盐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二种以上。特别是,LiPF6、LiBF4、双乙二酸硼酸锂(LiB(C2O4)2(通称LiBOB))、二氟(乙二酸)硼酸锂(LiF2BC2O4)、二氟(三氟-2-氧-2-三氟甲基丙酸(2-)-O,O)硼酸锂(LiBF2(OCOOC(CF3)2)(通称LiBF2(HHIB)))、二氟磷酸锂(LiPO2F2)是优选的。
电解质盐浓度优选设定为0.5M~3.0M的范围内。由此,可以提高流过高负荷电流时的性能。
作为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1,2-二甲氧基乙烷(DME)、γ-丁内酯(GBL)、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1,3-二氧杂环戊烷、环丁砜、乙腈(AN)、碳数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MEC)、碳酸二丙酯(DPC)等。上述溶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当组合二种以上的溶剂时,优选在所有的溶剂中从介电常数为20以上的溶剂中选择。
该非水电解质中还可以添加添加剂。作为添加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碳酸亚乙烯酯(VC)、氟代碳酸亚乙烯酯、甲基碳酸亚乙烯酯、氟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丙基碳酸亚乙烯酯、丁基碳酸亚乙烯酯、二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二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二丙基碳酸亚乙烯酯、乙酸亚乙烯酯(VA)、丁酸亚乙烯酯、己酸亚乙烯酯、丁烯酸亚乙烯酯、儿茶酚碳酸酯、丙烷磺内酯、丁烷磺内酯等。添加剂的种类可以设定为1种或2种以上。
4)隔膜
隔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由聚烯烃、纤维素、聚酯、聚乙烯醇、聚酰胺、聚四氟乙烯和维尼纶等聚合物制作的多孔质膜或无纺布。该多孔质膜或无纺布中也可以含有无机粒子。隔膜的材料可以是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5)外包装构件
外包装构件使用厚度为0.5mm以下的层压膜或厚度为3mm以下的金属制容器。金属制容器的厚度更优选为0.5mm以下。另外,也可以使用由聚烯烃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树脂、酚树脂、聚亚苯基系树脂、氟系树脂等形成的树脂制容器。
作为外包装构件的形状、即电池形状,可以列举出扁平型(薄型)、方型、圆筒型、硬币型、纽扣型等。另外,电池可以适用于例如搭载于便携用电子设备等上的小型用途、搭载于双轮至四轮汽车等上的大型用途。
层压膜使用在树脂层间夹入有金属层的多层膜。金属层由于重量轻而优选铝箔或铝合金箔。树脂层可以使用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高分子材料。层压膜可以通过热熔融粘合进行密封后成型为外包装构件的形状。
金属制容器由铝或铝合金等制作。作为铝合金,优选含有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当合金中含有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时,其量优选设定为100ppm以下。
6)负极端子
负极端子可以由铝或含有选自Mg、Ti、Zn、Mn、Fe、Cu或Si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铝合金形成。为了减小与负极集电体的接触电阻,负极端子优选由与负极集电体同样的材料形成。
7)正极端子
正极端子可以由铝或含有选自Mg、Ti、Zn、Ni、Cr、Mn、Fe、Cu或Si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铝合金形成。为了减小与正极集电体的接触电阻,正极端子优选由与正极集电体同样的材料形成。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例子参照着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所具有的电极组的部分展开立体图。
图1所示的电池100是密闭型的方型非水电解质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池100具有:外包装罐1、盖2、正极外部端子3、负极外部端子4和电极组5。外包装罐1和盖2构成了外包装构件。
外包装罐1呈有底方筒形状,由例如铝、铝合金、铁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如图2所示,扁平型的电极组5是在正极6和负极7之间夹着隔膜8将它们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到的。正极6含有:例如由金属箔形成的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由与正极集电体的长边平行的一端部形成的正极集电极耳6a、和至少除去正极集电极耳6a的部分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6b。另一方面,负极7含有:例如由金属箔形成的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由与负极集电体的长边平行的一端部形成的负极集电极耳7a、和至少除去负极集电极耳7a的部分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材料层(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7b。
上述的正极6、隔膜8和负极7是按照正极集电极耳6a在电极组5的卷绕轴方向上从隔膜8突出、并且负极集电极耳7a在与之相反的方向上从隔膜8突出的方式,使正极6和负极7的位置错开地来卷绕。通过上述的卷绕,电极组5如图2所示,卷绕成涡旋状的正极集电极耳6a从一个端面突出,并且卷绕成涡旋状的负极集电极耳7a从另一个端面突出。电解液(未图示)含浸于电极组5中。
如图1所示,正极极耳6a和负极极耳7a分别以电极组5的卷绕中心附近为界分成二束,用2个导电性的夹持构件9分别夹持。夹持构件9具有:呈大致コ字状的第1夹持部9a和第2夹持部9b、和将第1夹持部9a和第2夹持部9b电连接的连接部9c。正极极耳6a的一束被1个夹持构件9的第1夹持部9a夹持,正极极耳6a的另一束被相同的夹持构件9的第2夹持部9b夹持。同样地,负极极耳7a的一束被另1个夹持构件9的第1夹持部9a夹持,负极极耳7a的另一束被相同的夹持构件9的第2夹持部9b夹持。
正极引线1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支撑板10a、在支撑板10a上开口的贯通孔10b、从支撑板10a起分成二股并向下方延伸的长条状的集电部10c和10d。另一方面,负极引线11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支撑板11a、在支撑板11a上开口的贯通孔11b、从支撑板11a起分成二股并向下方延伸的长条状的集电部11c和11d。
在正极引线10的集电部10c和10d之间夹入1个夹持构件9。集电部10c配置于夹持构件9的第1夹持部9a上。集电部10d配置于第2夹持部9b上。集电部10c和10d、与第1和第2夹持部9a和9b、与正极集电极耳6a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而接合。由此,电极组5的正极6和正极引线10通过正极集电极耳6a而电连接。
在负极引线11的集电部11c和11d之间夹入另1个夹持构件9。集电部11c配置于夹持构件9的第1夹持部9a上。另一方面,集电部11d配置于第2夹持部9b上。集电部11c和11d、与第1和第2夹持部9a和9b、与负极集电极耳7a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而接合。由此,电极组5的负极7和负极引线11通过负极集电极耳7a而电连接。
正极引线10和负极引线11以及夹持构件9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与正极外部端子3和负极外部端子4相同的材质。正极外部端子3例如使用铝或铝合金,负极外部端子4例如使用铝、铝合金、铜、镍、镀镍的铁等。例如,当外部端子的材质是铝或铝合金时,优选将引线的材质设定为铝、铝合金。另外,当外部端子是铜时,优选将引线的材质设定为铜等。
矩形板状的盖2例如用激光缝焊于外包装罐1的开口部上。盖2例如由铝、铝合金、铁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盖2和外包装罐1优选由相同种类的金属形成。正极外部端子3与正极引线10的支撑板10a电连接,负极外部端子4与负极引线11的支撑板11a电连接。在正极外部端子3与盖2之间、和负极外部端子4与盖2之间分别配置有绝缘垫片12,使正极外部端子3和负极外部端子4与盖2电绝缘。绝缘垫片12优选为树脂成型品。
根据第1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中,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另外,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进而,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防止隔膜的堵塞,同时可以防止自放电。其结果是,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显示优良的寿命特性,可以抑制自放电。
(第2实施方式)
根据第2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含有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可以具有1个非水电解质电池,也可以具有多个非水电解质电池。另外,当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具有多个非水电解质电池时,各单电池可以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电连接而配置,也可以按照组合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的方式来配置。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一个例子参照着附图进行说明。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电池包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池包的电路的方块图。
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包200含有具有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的多个扁平型电池100。
多个单电池100按照使向外部伸出的负极外部端子4和正极外部端子3一致地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层叠,用粘接胶带22捆住,由此构成了组电池23。这些单电池100如图4所示那样相互地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
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按照与多个单电池100的负极外部端子4和正极外部端子3伸出的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上搭载了热敏电阻25、保护电路26和通往外部机器的通电用端子27。此外,在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的与组电池23相对的面上,安装有为了避免与组电池23的布线发生不必要的连接而使用的绝缘板(未图示)。
在位于组电池23的最下层的单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3上连接有正极侧引线28,其前端插入到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的正极侧连接器29内而电连接。在位于组电池23的最上层的单电池100的负极外部端子4上连接有负极侧引线30,其前端插入到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的负极侧连接器31内而电连接。这些连接器29和31分别通过形成于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上的布线32和33与保护电路26连接。
热敏电阻25检测各个单电池100的温度,并将其检测信号发送给保护电路26。保护电路26在规定条件下可以阻断保护电路26与通往外部机器的通电用端子27之间的正极侧布线34a和负极侧布线34b。规定条件的例子是:例如从热敏电阻25接收到单电池100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信号的时候。另外,规定条件的另一个例子是:检测到单电池100的过充电、过放电、过电流等的时候。该过充电等的检测是对各个单电池100或单电池100整体来进行。当检测各个单电池100时,可以检测电池电压,也可以检测正极电位或负极电位。后者的情况下,将作为参比电极使用的锂电极插入到各个单电池100内。在图3和图4的电池包200中,在各个单电池100上连接有用于电压检测的布线35,通过这些布线35将检测信号发送给保护电路26。
在除了正极端子3和负极端子4所突出的侧面之外的组电池23的三个侧面上分别配置有由橡胶或树脂构成的保护片材36。
组电池23与各保护片材36和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一起被收纳于收纳容器37内。即,在收纳容器37的长边方向的两个内侧面和短边方向的内侧面上分别配置有保护片材36,在短边方向的相反侧的内侧面上配置有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组电池23位于被保护片材36和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4围成的空间内。盖38安装于收纳容器37的上面。
此外,组电池23的固定也可以使用热收缩胶带代替粘接胶带22。此时,在组电池的两侧面上配置保护片材,缠绕热收缩管后,使热收缩管热收缩,从而将组电池捆扎。
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包200具有串联连接了多个单电池100的形态,为了增大电池容量,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也可以并联连接多个单电池100。或者,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也可以具备组合连接了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100。还可以将组装后的电池包200进一步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
另外,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包200具备多个单电池100,但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也可以具备1个单电池100。
另外,电池包的实施方式根据用途而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适合用于要求取出了大电流时循环特性优良的用途。具体地,可以作为数码相机的电源、或例如两轮至四轮的混合电动汽车、两轮至四轮的电动汽车、和助力自行车的车载用电池来使用。特别是,适合用作车载用电池。
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含有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可以显示优良的寿命特性,可以抑制自放电。
实施例
以下对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本发明就不受以下记载的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具有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0。
<正极6的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准备LiNi0.5Co0.2Mn0.3O2。另外,作为导电剂,准备石墨和乙炔黑。而且,准备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正极活性物质、石墨、乙炔黑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石墨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正极整体为2.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乙炔黑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正极整体为2.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正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分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80g/m2的量涂布于厚度为15μm的铝箔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3.0g/cm3的正极6。
<负极7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1.4V~2.0V vs.Li/Li+的范围内、比表面积为10m2/g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另外,作为导电剂,准备比表面积为18m2/g的石墨。而且,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石墨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20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2.1g/cm3的带状的负极7。
在负极7中,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A为10m2/g,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重量含有比例B为90,石墨的比表面积C为18m2/g,石墨的重量含有比例D为5。即,实施例1的负极7中,AB/CD的值为10。
<非水电解质的调制>
在由33体积%的碳酸亚丙酯(PC)和67体积%的碳酸二甲酯(DEC)构成的非水溶剂中混合并溶解1.0M的LiPF6,调制非水电解质。
<电池的组装>
准备由厚度为20μm的纤维素制无纺布构成的隔膜8。
使该隔膜8含浸之前调制的非水电解质。接着,用该隔膜8覆盖之前制作的正极6,然后,按照夹着隔膜8与正极6相对的方式将之前制作的负极7重叠而得到层叠体。将该层叠体卷绕成涡旋状,制作涡旋状的电极组5。将该电极组5提供给压制,成型为图2所示的扁平状。
将该扁平状电极组5插入到由厚度为0.3mm的铝构成的罐状的容器1内,用盖体2密封。这样,就制作了图1和图2所示的厚度为5mm、宽度为30mm、高度为25mm、重量为100g的扁平型非水电解质电池100。
<电池容量的测定>
将得到的电池在25℃环境下以20mA的恒流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2.8V为止,然后以恒压进行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电流达到5mA为止。接着,以20mA进行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1.5V,确认电池容量,结果是得到的电池容量为250mAh。
<寿命特性评价>
将得到的电池在25℃环境下调整电池电压为2.0V之后,测定1kHz下的电阻值。接着,对得到的电池,在60℃环境下以5C的电流值以2.6V进行充电,以5C的电流值以1.8V进行放电,将该循环试验实施50000次,使环境温度回到25℃之后调整电池电压为2.0V,然后测定1kHz下的电阻值。
<自放电评价>
将得到的电池在25℃环境下以20mA进行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1.5V为止,然后以20mA进行充电,直到达到电池容量的一半、即电池容量达到125mAh的状态为止。将得到的电池在-20℃环境下放置2周,接着使环境温度回到25℃之后,以20mA进行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1.5V,测定此时的电池容量。通过从半充电容量中减去得到的电池容量而算出自放电量。
<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
通过前面说明的方法来测定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0所具有的负极7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该负极7的放电状态的电阻为8000Ω·cm。
<隔膜8的细孔直径分布测定>
如前面说明的那样通过水银压入法来测定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0所具有的隔膜8的细孔直径分布。由该细孔直径分布测定的结果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示于图5中,细孔直径分布曲线示于图6中。此外,图5和图6是将横轴设定为细孔直径(μm)的对数的半对数图。
由图5所示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可知,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0所具有的隔膜8中,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为78%。另外,由图6所示的细孔径分布曲线可知,隔膜8的众数径为2.6μm。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使用Li嵌入电位为1.2V~2.0V vs.Li/Li+的范围内的青铜型二氧化钛TiO2(B)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制作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负极7中的TiO2(B)的重量含有比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使用Li嵌入电位为1.0V~2.0V vs.Li/Li+的范围内的单斜晶型铌钛氧化物Nb2TiO7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制作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负极7中的Nb2TiO7的重量含有比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和5)
实施例4和5中,除了变更隔膜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除了使用如下所述地制作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1.4V~2.0V vs.Li/Li+以上、比表面积为10m2/g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另外,作为导电剂,准备比表面积为18m2/g的石墨。而且,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石墨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2.8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55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2.1g/cm3的带状的负极。
在负极7中,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A为10m2/g,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重量含有比例B为92.15,石墨的比表面积C为18m2/g,石墨的重量含有比例D为2.85。即,比较例B的负极7中,AB/CD的值为18。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除了使用如下所述地制作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1.4V~2.0V vs.Li/Li+以上、比表面积为10m2/g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另外,作为导电剂,准备比表面积为18m2/g的石墨。而且,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石墨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9.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55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2.1g/cm3的带状的负极。
在负极7中,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A为10m2/g,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重量含有比例B为85.5,石墨的比表面积C为18m2/g,石墨的重量含有比例D为9.5。即,比较例7的负极7中,AB/CD的值为5。
(实施例8~10)
实施例8~10中,除了变更隔膜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比较例A)
比较例A中,除了变更隔膜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比较例B)
比较例B中,除了使用如下所述地制作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1.4V~2.0V vs.Li/Li+的范围内、比表面积为10m2/g的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另外,作为导电剂,准备比表面积为18m2/g的石墨。而且,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石墨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1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55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2.1g/cm3的带状的负极。
在负极7中,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A为10m2/g,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重量含有比例B为80,石墨的比表面积C为18m2/g,石墨的重量含有比例D为15。即,比较例B的负极7中,AB/CD的值为3。
(比较例C)
比较例C中,除了使用如下所述地制作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1.4V~2.0V vs.Li/Li+的范围内、比表面积为10m2/g的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而且,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30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2.1g/cm3的带状的负极。
即,比较例C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负极不含导电剂。
(比较例D)
比较例D中,除了使用如下所述地制作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嵌入电位为0.01V~0.9V vs.Li/Li+的范围内的石墨。另外,准备PVdF作为粘结剂。然后,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和和PVdF混合而得到混合物。此时,PVdF是按照相对于制作的负极整体为5重量%的比例来添加。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进行混合而调制浆料。将得到的浆料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60g/m2的量涂布于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上,使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涂膜进行压制,在集电体上形成了负极材料层。这样,就制作了电极密度为1.5g/cm3的带状的负极7。
将得到的电池在25℃环境下以20mA的恒流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4.2V为止,然后以恒压进行充电,直到充电电流达到5mA为止。接着,以20mA进行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3.0V,确认电池容量,结果是得到的电池容量为250mAh。
(比较例E和F)
实施例E和F中,除了变更隔膜以外,分别与实施例2和3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电池。
对实施例2~10和比较例A~F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寿命特性评价、自放电评价、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的测定和隔膜的细孔直径分布的测定。将其结果与实施例1的结果一起示于以下的表1和表2中。
表2
由表1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10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0在循环前显示了较低的电阻值,同时可以抑制保管中的自放电和循环所引起的电阻上升。
将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不同的实施例1~3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即使负极活性物质不同,如果负极活性物质的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则同样抑制了保管中的自放电和循环所引起的电阻上升。
另一方面,使用Li嵌入电位低于1V vs.Li/Li+的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D与实施例1~3相比,保管中的自放电和循环所引起的电阻上升明显更大。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比较例D中,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较低和由于循环而在负极上析出了锂的原因。
另外,将仅使用的隔膜不同的实施例1、4、5和8~10、以及比较例A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比较例A尽管与实施例1、4、5和8~10同样地能够抑制自放电,但循环所引起的电阻值的上升却比这些实施例明显大。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比较例A中,由于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低于70%,所以会因循环而发生隔膜的细孔的堵塞的缘故。进而,从实施例2的结果与比较例E的结果的比较、和实施例3的结果与比较例F的结果的比较确认了,即使负极活性物质的种类不同,也有同样的倾向。
从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不同的实施例1、6和7的结果的比较可知,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在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的这些实施例同样抑制了保管中的自放电和循环所引起的电阻上升。
另一方面,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低于100Ω·cm的比较例B与实施例1、6和7相比,保管中的自放电量明显较大。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比较例B中,由于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过低,所以正极与负极在隔膜的贯通孔部分接触时所发生的自放电反应会进行的缘故。
另外,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比100000Ω·cm高的比较例C与实施例1、6和7相比,电阻值明显较高。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比较例C中,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过高的缘故。比较例C的电池由于电阻这样高,所以输出特性显著变差。
以上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另外,负极的放电状态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范围内。进而,隔膜的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该非水电解质电池能够防止隔膜的堵塞,同时能够防止自放电。其结果是,该非水电解质电池能够显示优良的寿命特性,能够抑制自放电。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示出的,其意图并非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时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00非水电解质电池、1外包装罐、2盖体、3正极外部端子、4负极外部端子、5电极组、6正极、6a正极集电极耳、6b正极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7负极、7a负极集电极耳、7b负极材料层(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8隔膜、9夹持构件、9a第1夹持部、9b第2夹持部、9c连接部、10正极引线、10a支撑板、10b贯通孔、10c和10d集电部、11负极引线、11a支撑板、11b贯通孔、11c和11d集电部、12绝缘垫片、200电池包、22粘接胶带、23组电池、24印制电路布线基板、25热敏电阻、26保护电路、27通电用端子、28正极侧引线、29正极侧连接器、30负极侧引线、31负极侧连接器、32和33布线、34a正极侧布线、34b负极侧布线、35用于电压检测的布线、36保护片材、37收纳容器、38盖。
Claims (5)
1.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其中,
所述负极含有Li嵌入电位为1V 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并且放电状态下的电阻为100Ω·cm~100000Ω·cm的范围内,
所述隔膜中,细孔直径为1μm以上的细孔的细孔体积比例大于70%,所述细孔体积比例是由所述隔膜的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累积细孔体积频率曲线求出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通过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细孔直径分布曲线中的众数径为1~20μm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厚度为3~25μ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含有Li4+xTi5O12,其中,0≤x≤3,。
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其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46920A JP6258082B2 (ja) | 2014-03-10 | 2014-03-10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JP2014-046920 | 2014-03-10 | ||
PCT/JP2015/055631 WO2015137138A1 (ja) | 2014-03-10 | 2015-02-26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81199A true CN105981199A (zh) | 2016-09-28 |
CN105981199B CN105981199B (zh) | 2019-05-17 |
Family
ID=54071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7396.5A Active CN105981199B (zh) | 2014-03-10 | 2015-02-26 | 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83524B2 (zh) |
EP (1) | EP3118913B1 (zh) |
JP (1) | JP6258082B2 (zh) |
CN (1) | CN105981199B (zh) |
WO (1) | WO201513713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01832A (zh) * | 2018-04-04 | 2020-10-20 | 株式会社东芝 |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26407B2 (ja) | 2014-10-31 | 2017-11-08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US11121408B2 (en) | 2019-03-14 | 2021-09-14 | Medtronic, Inc. | Lithium-ion battery |
EP3984079A4 (en) * | 2019-06-17 | 2023-07-12 | Battery Graphene Corp Pty Ltd | BATTERY ASSEMBLY |
JP7342446B2 (ja) * | 2019-06-19 | 2023-09-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素子 |
EP4310935A1 (en) * | 2021-03-15 | 2024-01-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group,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99370A (zh) * | 2007-09-26 | 2009-04-01 | 株式会社东芝 | 二次电池、电池组和汽车 |
CN103107338A (zh) * | 2011-10-06 | 2013-05-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制造锂二次电池的方法 |
EP2665110A1 (en) * | 2011-01-13 | 2013-11-20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eparator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
JP2014017209A (ja) * | 2012-07-11 | 2014-01-30 |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46565B2 (ja) * | 2004-03-30 | 2009-10-21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4709710B2 (ja) | 2006-08-04 | 2011-06-22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US7743852B2 (en) * | 2006-09-28 | 2010-06-29 | Paskar Stanley M | Auger stabilizer |
JP2009041402A (ja) * | 2007-08-07 | 2009-02-26 | Calsonic Kansei Corp | 気体圧縮機 |
JP5319899B2 (ja) | 2007-08-23 | 2013-10-16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液電池 |
JP5040626B2 (ja) | 2007-12-07 | 2012-10-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貯蔵デバイスセ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328034B2 (ja) | 2009-09-04 | 2013-10-30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素子用セパレータ、電気化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010001702A1 (de) * | 2009-12-03 | 2011-06-09 | Evonik Degussa Gmbh | Perforierte Folie |
-
2014
- 2014-03-10 JP JP2014046920A patent/JP62580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2-26 WO PCT/JP2015/055631 patent/WO20151371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2-26 CN CN201580007396.5A patent/CN10598119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2-26 EP EP15761109.6A patent/EP3118913B1/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9-09 US US15/261,031 patent/US1048352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99370A (zh) * | 2007-09-26 | 2009-04-01 | 株式会社东芝 | 二次电池、电池组和汽车 |
EP2665110A1 (en) * | 2011-01-13 | 2013-11-20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eparator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
CN103107338A (zh) * | 2011-10-06 | 2013-05-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制造锂二次电池的方法 |
JP2014017209A (ja) * | 2012-07-11 | 2014-01-30 |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01832A (zh) * | 2018-04-04 | 2020-10-20 | 株式会社东芝 |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70578A (ja) | 2015-09-28 |
JP6258082B2 (ja) | 2018-01-10 |
EP3118913A4 (en) | 2017-08-02 |
US20160380257A1 (en) | 2016-12-29 |
EP3118913B1 (en) | 2018-12-12 |
WO2015137138A1 (ja) | 2015-09-17 |
EP3118913A1 (en) | 2017-01-18 |
US10483524B2 (en) | 2019-11-19 |
CN105981199B (zh) | 2019-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63832B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
JP4439456B2 (ja) | 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
JP5586532B2 (ja)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US10199636B2 (en) | Electrod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utomobile, and vehicle | |
US9105944B2 (en)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
JP6169246B2 (ja)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CN105990576B (zh) | 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 |
EP2980894B1 (en)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 |
US10305146B2 (en)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 |
CN103718370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
US9786916B2 (en) |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5981199B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包 | |
CN107836061B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
CN105322221A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方法及电池包 | |
CN106463717B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
CN107408666B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 |
CN104466252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 |
US10468726B2 (en) | Negative electrode for preventing deposition of manganese and battery cell including the same | |
JP6479943B2 (ja) |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JP5361940B2 (ja) |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
JP2011210731A (ja) |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