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40275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40275A
CN105940275A CN201580006095.0A CN201580006095A CN105940275A CN 105940275 A CN105940275 A CN 105940275A CN 201580006095 A CN201580006095 A CN 201580006095A CN 105940275 A CN105940275 A CN 105940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air quantity
air
temperatur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60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40275B (zh
Inventor
小岛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40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40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空调装置(1)包括室外单元(2)、以及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2、52)和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单元(4、5),该空调装置(1)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而且,此处,在手动指示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所述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地限制在低风量侧。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涉及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并进行压缩机的容量控制,使得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而且,作为这种空调装置,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47823号公报)所示的根据外部气体温度使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发生变化的空调装置。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一边根据外部气体温度使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发生变化,一边进行压缩机的容量控制,因此,能降低压缩机的消耗动力。由此,能力图实现因压缩机的消耗动力的降低而提高全年能量消耗效率(APF)。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单元中的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处于由遥控器等手动指示的状态时,即使在风量不必要地多的情况下,也维持手动指示的风量设定,室内风扇白白消耗动力,APF的提高有可能不充分。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空调装置中,降低室内风扇的无用的消耗动力,力图提高APF。
第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外单元、以及具有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扇的室内单元,该空调装置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而且,此处,在手动指示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所述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来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强制限制在低风量侧。
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在手动指示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从而在从外部气体温度来看室内风扇的风量处于不必要地多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强制性减少室内风扇的风量。
由此,此处,能降低室内风扇的无用消耗动力,力图提高APF。
第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室外单元或室内单元具有室内流量调节阀,该室内流量调节阀对流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在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为风量限制允许开度以下的情况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即使从外部气体温度来看室内风扇的风量处于较多的状态,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限制在低风量侧也会导致难以处理室内的空调负载,因此,在此情况下,不希望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而且,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流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根据随着流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加而增大的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来判定是否是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
由此,此处,能在不仅考虑外部气体温度还考虑室内的空调负载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第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或第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设置能根据外部气体温度而变更的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通过降低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来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第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的下降来降低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并且/或者,在制热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的上升来降低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
此处,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来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因此,在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是比风量上限要高的高风量的情况下,可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降低到风量上限为止。另一方面,在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为风量上限以下的风量的情况下,能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维持为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不变。
由此,此处,能尽可能维持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并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第5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第4观点的空调装置的任一项中,在室内温度偏离目标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对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向低风量侧的限制进行缓和。
在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时,若发生室内的空调负载变大等运转状况的变化,则室内温度有时会偏离目标室内温度,因此,在此情况下,不希望仍将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保持过度限制在低风量侧不变。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室内温度偏离目标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对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向低风量侧的限制进行缓和。
由此,此处,能在不仅考虑外部气体温度还考虑室内温度的变化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外部气体温度与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外部气体温度与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A>所涉及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B>所涉及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C>所涉及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转从而用于建筑物等的屋内的空气调节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和多个(此处为2个)室内单元4、5相连接而构成。此处,室外单元2和多个室内单元4、5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相连接。即,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通过使室外单元2与多个室内单元4、5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而相连接来构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5设置在屋内。室内单元4、5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连接到室外单元2,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单元4、5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室内单元5具有与室内单元4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仅说明室内单元4的结构,对于室内单元5的结构,将表示室内单元4的各部的标号分别从40系列替换成50系列,省略各部的说明。
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在室内单元5中具有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
室内膨胀阀41为对流过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调节制冷剂的流量的室内流量调节阀。室内膨胀阀41为连接到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的电动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42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附近设有用于朝室内热交换器42输送室内空气的室内风扇43。通过利用室内风扇43对室内热交换器42进行室内空气的送风,从而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扇43由室内风扇电动机43a旋转驱动。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此外,室内风扇电动机43a通过使转速变化,从而能使室内风扇43的风量可变。此处,对于室内风扇43的风量,通过变更室内风扇电动机43a的转速,能在转速最大的大风量的风量H、比风量H的转速要小的中等程度的风量M、比风量M的转速更小的小风量的风量L、及比风量L的转速更小的最小风量的风量LL之间进行4个等级的变更。此处,风量H、风量M及风量L这3个风量设定可从遥控器48进行手动指示,而风量LL无法从遥控器48进行手动指示。另外,此处,室内风扇43的风量设定在包含风量LL在内的风量H、风量M及风量L的4个等级间切换,但也可以为5个等级以上。
此外,在室内单元4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置有检测液体状态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室外单元5中为Trlb)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置有检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室外单元5中为Trgb)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单元4中设置有检测作为室内单元4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a(室外单元5中为Trb)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室内单元4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7。此外,室内侧控制部47具有为了进行室内单元4的控制而设置的微机、存储器等,可在与用于独立操作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48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在与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另外,遥控器48为手动进行包含室内风扇43的风量设定在内的与空调运转有关的各种指示、运转/停止指示的设备。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屋外。室外单元2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连接到室内单元4、5,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切换机构22、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室外膨胀阀24。
压缩机21为在壳体内收纳有未图示的压缩要素以及对压缩要素进行旋转驱动的压缩机电动机21a的密闭型压缩机。压缩机电动机21a经由未图示的逆变器装置而被供电,通过使逆变器装置的频率(即,转速)发生变化,能使运转容量可变。
切换机构22为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向的四通切换阀。切换机构22在作为空调运转的一种的制冷运转时,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的功能,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相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相连接(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作为空调运转的一种的制热运转时,为了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的功能,且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中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相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相连接(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另外,切换机构22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而是构成为将三通阀、电磁阀等进行组合来起到相同功能的机构。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有用于朝室外热交换器23输送室外空气的室外风扇25。通过利用室外风扇25对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室外空气的送风,从而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25由室外风扇电动机25a旋转驱动。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
室外膨胀阀24为对流过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阀。室外膨胀阀24为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的电动膨胀阀。
此外,在室外单元2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室外单元2中设置有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1、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3、及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4。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设置有检测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在室外单元2中设置有检测配置室外单元2的外部空间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外部气体温度Ta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室外单元2还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7。此外,室外侧控制部3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机、存储器、控制压缩机电动机21a的逆变器装置等,可在与室内单元4、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6、7为在设置空调装置1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使用根据室外单元2及室内单元4、5的设置条件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制冷剂连通管。
<控制部>
如图1所示,用于独立操作室内单元4、5的遥控器48、58、室内单元4、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及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进行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8。如图2所示,控制部8以能接收到各种传感器31~36、44~46、54~56等的检测信号的方式进行连接。此外,控制部8构成为通过基于这些检测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及阀21a、22、24、26、41、51、43a、53a,从而能进行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此处,控制部8主要具有室外能力控制单元81和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室外能力控制单元81为控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以使得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或冷凝温度Tc成为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单元。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为控制各室内单元4、5的设备及阀41、43a、51、53a以使得作为各室内单元4、5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成为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的单元。此处,图2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通过将多个(此处为2个)室内单元4、5与室外单元2相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此外,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5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2、52及室内风扇43、53,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而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控制部8进行以下的空调运转及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及基本控制
接下来,利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若从遥控器48、58发出制冷运转的指示,则切换机构22切换到散热运转状态(如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53启动。此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根据用户的嗜好,从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风量H、风量M及风量L中的某一种。
于是,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由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传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传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的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5提供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进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24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外单元2传送到室内单元4、5。
传送到室内单元4、5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51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传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52。传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中与由室内风扇43、53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进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5传送到室外单元2。
传送到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
<制热运转>
若从遥控器48、58发出制热运转的指示,则切换机构22切换到蒸发运转状态(如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53启动。此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根据用户的嗜好,从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风量H、风量M及风量L中的某一种。
于是,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由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传送到室内单元4、5。
传送到室内单元4、5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传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52。传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的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中与由室内风扇43、53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进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51进行减压。由室内膨胀阀41、51减压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4、5传送到室外单元2。
传送到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传送到室外膨胀阀24,由室外膨胀阀24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传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传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5提供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进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
<基本控制>
在上述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首先,对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进行控制以使得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或冷凝温度Tc成为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此外,对于各室内单元4、5中的室内温度Tra、Trb,对各室内单元4、5的室内膨胀阀41、51进行控制以使得作为各室内单元4、5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成为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另外,各室内单元4、5中的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的设定利用遥控器48、58来进行。此外,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控制由控制部8的室外能力控制单元81来进行,各室内单元4、5的空气调节能力控制由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来进行。
-制冷运转时-
在空调运转为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得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成为目标过热度SHras、SHrbs(以下设该控制为“利用室内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此处,过热度SHra、SHrb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31检测出的吸入压力Ps、及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计算出。更具体而言,首先,将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蒸发压力Pe等效的状态量即蒸发温度Te。此处,蒸发压力Pe是指在制冷运转时,代表在从室内膨胀阀41、51的出口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52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之间流过的低压的制冷剂的压力。然后,从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减去蒸发温度Te,从而获得过热度SHra、SHrb。
此外,在空调运转为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室外能力控制单元81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蒸发压力Pe相当的蒸发温度Te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s(以下设该控制为“利用压缩机的蒸发温度控制”)。此处,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控制通过变更压缩机电动机21a的频率来进行。此处,设控制对象的状态量为蒸发温度Te,但也可以为蒸发压力Pe。在此情况下,使用与目标蒸发温度Tes相当的目标蒸发压力Pes即可。即,蒸发压力Pe与蒸发温度Te、及目标蒸发压力Pes与目标蒸发温度Tes虽然表述本身不同,但实质上意味着相同状态量。
如此,在制冷运转中,作为其基本控制,进行利用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及利用压缩机21的蒸发温度控制。然后,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这种制冷运转的基本控制,各室内单元4、5中的室内温度Tra、Trb成为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
-制热运转时-
在空调运转为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得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成为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以下设该控制为“利用室内膨胀阀的过冷却度控制”)。此处,过冷却度SCra、SCrb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出的排出压力Pd、及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计算出。更具体而言,首先,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凝压力Pc等效的状态量即冷凝温度Tc。此处,冷凝压力Pc是指在制热运转时代表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52至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之间流过的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然后,从冷凝温度Tc减去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从而获得过冷却度SCra、SCrb。
此外,在空调运转为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室外能力控制单元81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凝压力Pc相当的冷凝温度Tc接近目标冷凝温度Tcs(以下设该控制为“利用压缩机的冷凝温度控制”)。此处,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控制通过变更压缩机电动机21a的频率来进行。此处,设控制对象的状态量为冷凝温度Tc,但也可以为冷凝压力Pc。在此情况下,使用与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当的目标冷凝压力Pcs即可。即,冷凝压力Pc与冷凝温度Tc、及目标冷凝压力Pcs与目标冷凝温度Tcs虽然表述本身不同,但实质上意味着相同状态量。
如此,在制热运转中,作为其基本控制,进行利用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冷却度控制、及利用压缩机21的冷凝温度控制。然后,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这种制热运转的基本控制,各室内单元4、5中的室内温度Tra、Trb成为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
(3)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若进行伴随着上述那样的基本控制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则各室内单元4、5中的室内温度Tra、Trb成为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
此处,如专利文献1那样,考虑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来使得利用压缩机21的蒸发温度控制、冷凝温度控制中所使用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目标冷凝温度Tcs发生变化。即,在制冷运转时,外部气体温度Ta越高,越降低目标蒸发温度Tes(反之,外部气体温度Ta越低,越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s),在制热运转时,外部气体温度Ta越低,越提高目标冷凝温度Tcs(反之,外部气体温度Ta越高,越降低目标冷凝温度Tcs)。而且,若这样使目标蒸发温度Tes、目标冷凝温度Tcs可变,则在制冷运转时具有外部气体温度Ta较低且室内单元4、5的空气调节能力较小的趋势的情况下,目标蒸发温度Tes变高,在制热运转时具有外部气体温度Ta较高且室内单元4、5的空气调节能力较小的趋势的情况下,目标冷凝温度Tcs变低,因此,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过量得以抑制,即,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变小。于是,能降低压缩机21的消耗动力,由此能力图提高APF。
然而,在伴随着上述那样的基本控制的空调运转中,即使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使得在利用压缩机21的蒸发温度控制、冷凝温度控制中所使用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目标冷凝温度Tcs发生变化,在室内单元4、5中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处于由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的状态时,风量不必要地多的情况(例如,尽管只要风量L就足够,但设定成风量H的情况)下,也维持手动指示的风量设定,室内风扇43、53的消耗动力变得浪费。
这样,在伴随着上述那样的基本控制的空调运转中,仅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使目标蒸发温度Tes、目标冷凝温度Tcs发生变化,虽然能力图实现与降低压缩机21的消耗动力的部分相对应的APF的提高,但在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不必要地多的情况下,室内风扇43、53白白消耗动力,APF的提高有可能不充分。
因此,此处,为了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无用的消耗动力,使得能力图提高APF,而在手动指示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此处,作为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设置能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而变更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通过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来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更具体而言,在制冷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的下降,来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在制热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的上升,来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hx。
下面,利用图1~图5对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3是表示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外部气体温度Ta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外部气体温度Ta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hx之间的关系的图。另外,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由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进行。
具体而言,首先,在步骤ST0中,判定当前的空调运转为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然后,在步骤ST0中判定为当前的空调运转为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1的处理,在判定为当前的空调运转为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11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T1及ST11中,判定是否需要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此处,判定制冷运转时的外部气体温度Ta是否为第3外部气体温度Ta3以下。此处,第3外部气体温度Ta3为是否将制冷运转时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从风量H(即,无风量限制)限制为风量M的阈值(参照图4)。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判定外部气体温度Ta是否为第4外部气体温度Ta4以上。此处,第4外部气体温度Ta4为是否将制热运转时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hx从风量H(即,无风量限制)限制为风量M的阈值(参照图5)。接着,在步骤ST1及ST11中判定为需要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2及ST1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T1及ST11中判定为无需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情况下,不限制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实质上,风量上限Gcx、Ghx变成风量H)。因此,在维持从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接着,在步骤ST2及ST12中,决定能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而变更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具体而言,在制冷运转时,如图4所示,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2外部气体温度Ta2~第3外部气体温度Ta3之间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cx设为风量M,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1外部气体温度Ta1~第2外部气体温度Ta2之间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cx设为风量L,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1外部气体温度Ta1以下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cx设为风量LL。这样,在制冷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的下降,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此外,在制热运转时,如图5所示,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4外部气体温度Ta4~第5外部气体温度Ta5之间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hx设为风量M,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5外部气体温度Ta5~第6外部气体温度Ta6之间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hx设为风量L,在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6外部气体温度Ta6以上的温度的情况下,将风量上限Ghx设为风量LL。这样,在制热运转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的上升,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hx。
然后,在步骤ST2及步骤ST12中决定能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而变更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之后,转移至步骤ST3及步骤ST13的处理,进行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即,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设定为步骤ST2及步骤ST12中所决定的风量。例如,假定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1外部气体温度Ta1~第2外部气体温度Ta2之间的温度、且在从遥控器48、58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手动指示为风量H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T2中风量上限Gcx为风量L,因此,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从手动指示的风量H限制为风量上限Gcx即风量L。此外,假定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5外部气体温度Ta5~第6外部气体温度Ta6之间的温度、且在从遥控器48、58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手动指示为风量H的状态下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T12中风量上限Ghx为风量L,因此,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从手动指示的风量H限制为风量上限Ghx即风量L。另一方面,在假定上述外部气体温度Ta且在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被手动指示为风量L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步骤ST2及步骤ST12中风量上限Gcx、Ghx为风量L,因此,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维持手动指示的风量L。
如上所述,此处,通过在手动指示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从而在从外部气体温度Ta来看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处于不必要地多的状态的情况下,可强制性减少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
由此,此处,能降低室内风扇43、53的无用的消耗动力,力图提高APF。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来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因此,在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为比风量上限Gcx、Ghx要高的高风量的情况下,能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降低到风量上限Gcx、Ghx为止。另一方面,在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为风量上限Gcx、Ghx以下的风量的情况下,能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维持为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不变。
由此,此处,能一边尽可能维持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一边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另外,上述那样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会出现无视用户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的情况,因此,也会存在不希望应用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用户。
因此,此处,为了使得可根据用户的嗜好来选择是否应用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如图2所示,将室内风量限制设定单元83设置于控制部8。此处,室内风量限制设定单元83为设置于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7的存储器,根据来自用于进行空调装置1的各种控制设定等的外部设备的通信,可设定是否应用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外部气体温度Ta与风量上限Gcx、Ghx之间的关系值等。另外,室内风量限制设定单元83并不限于上述单元,例如,也可以是如设置于室外侧控制部37的DIP开关等那样能设定是否应用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外部气体温度Ta-风量上限Gcx、Ghx的关系值等的单元。
(4)变形例
<A>
在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时,若发生室内的空调负载变大等运转状况的变化,则室内温度Tra、Trb有时会偏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因此,在此情况下,不希望仍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保持过度限制在低风量侧不变。
因此,此处,在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时,在室内温度Tra、Trb偏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的情况下,对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向低风量侧的限制进行缓和。
下面,利用图1~图6对本变形例的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另外,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由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进行。
具体而言,在进行步骤ST3及ST1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时,追加步骤ST4及ST14的处理,判定室内温度Tra、Trb是否偏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此处,判定制冷运转时室内温度Tra、Trb减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后所得的温度差、或者制热运转时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减去室内温度Tra、Trb后所得的室内温度差ΔTr是否在风量限制缓和温度差ΔTrs以上。然后,在步骤ST4及ST14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在风量限制缓和温度差ΔTrs以上的情况下,追加步骤ST5及ST15的处理,转移至步骤ST5及ST1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T4及ST14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小于风量限制缓和温度差ΔTrs的情况下,维持步骤ST3及ST13中所设定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
接着,在步骤ST5及ST15中,缓和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此处,从步骤ST3及ST13中所设定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Gcx、Ghx增加1个等级或1级以上的风量。例如,假定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1外部气体温度Ta1~第2外部气体温度Ta2之间的温度、且在从遥控器48、58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手动指示为风量H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T2中风量上限Gcx为风量L,因此,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在步骤ST3中从手动指示的风量H限制为风量上限Gcx即风量L。但是,在步骤ST4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在风量限制缓和温度差ΔTrs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T5中将风量上限Gcx从风量L增加到风量M,从而对向低风量侧的限制进行缓和。此外,假定外部气体温度Ta为第5外部气体温度Ta5~第6外部气体温度Ta6之间的温度、且在从遥控器48、58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手动指示为风量H的状态下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T12中风量上限Ghx为风量L,因此,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从手动指示的风量H限制为风量上限Ghx即风量L。但是,在步骤ST14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在风量限制缓和温度差ΔTrs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T15中将风量上限Ghx从风量L增加到风量M,从而对向低风量侧的限制进行缓和。
由此,此处,能在不仅考虑外部气体温度Ta还考虑室内温度Tra、Trb的变化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B>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即使从外部气体温度Ta来看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处于较多的状态,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限制在低风量侧也会导致难以处理室内的空调负载,因此,在此情况下,不希望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而且,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室内温度Tra、Trb有偏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的趋势。
因此,此处,在从外部气体温度Ta来看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较多的状态下,在室内温度Tra、Trb接近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时,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在室内温度Tra、Trb偏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时,不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下面,利用图1~图7对本变形例中的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另外,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A>同样,由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进行。
具体而言,在步骤ST1及ST11中判定为需要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情况下,追加步骤ST6及ST16的处理,判定室内温度Tra、Trb是否接近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此处,判定制冷运转时室内温度Tra、Trb减去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后所得的温度差、或者制热运转时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减去室内温度Tra、Trb后所得的室内温度差ΔTr是否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然后,在步骤ST6及ST16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2及ST1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T6及ST16中判定为室内温度差ΔTr大于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的情况下,不限制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在维持从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由此,此处,可在不仅考虑外部气体温度Ta还考虑室内的空调负载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此外,对于步骤ST6及步骤ST16中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判定,可利用各室内单元4、5来进行判定,还可使用室内单元4、5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代表值来一并进行判定。例如,也可判定各室内单元4、5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平均值是否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此外,也可判定室内单元4、5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最大值是否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此外,也可判定室内单元4、5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最小值是否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此外,也可判定室内单元4、5的室内温度差ΔTr的加权平均值是否在风量限制容许温度差ΔTrss以下。此处,作为加权平均值,可使用考虑各室内单元4、5的运转容量后的值,例如Σ(各室内单元的运转容量×室内温度差ΔTr)÷室内单元数。
<C>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在从外部气体温度Ta来看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较多的状态,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限制在低风量侧也会导致难以处理室内的空调负载,因此,在此情况下,不希望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而且,在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下,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制冷剂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因此,此处,根据随着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增加而增大的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a、MVb,判定是否是室内的空调负载较大的情况。
下面,利用图1~图8对本变形例中的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另外,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A>、<B>同样,由控制部8的室内能力控制单元82进行。
具体而言,在步骤ST1及ST11中判定为需要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来将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强制性限制在低风量侧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T1及ST11的判定的基础上在步骤ST6及ST16中判定为室内温度Tra、Trb接近目标室内温度Tras、Trbs的情况下,追加步骤ST7及ST17的处理,判定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a、MVb是否在风量限制允许开度MVas、MVbs以下。然后,在步骤ST7及ST17中判定为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a、MVb在风量限制允许开度MVas、MVbs以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2、ST1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T7及ST17中判定为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a、MVb大于风量限制允许开度MVas、MVbs的情况下,不限制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在维持从遥控器48、58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的情况下继续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由此,此处,可在不仅考虑外部气体温度Ta还考虑室内的空调负载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D>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通过设置能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而变更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来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判定为需要室内风量限制控制的情况下,将手动指示的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降低1个等级或更低的低风量侧。
<E>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能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1应用本发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对制冷专用的空调装置或制热专用的空调装置应用本发明。
<G>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各室内单元4、5具有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空调装置1应用本发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对室外单元2中具有作为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空调装置应用本发明。
<H>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多个室内单元4、5连接到室外单元2的空调装置1应用本发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对1个室内单元连接到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应用本发明。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能手动指示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空调装置。
标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单元
4、5 室内单元
41、51 室内膨胀阀(室内流量调节阀)
42、52 室内热交换器
43、53 室内风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47823号公报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1),该空调装置(1)包括室外单元(2)、以及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2、52)和室内风扇(43、53)的室内单元(4、5),该空调装置(1)能手动指示所述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其特征在于,
在手动指示了所述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的状态下,进行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所述室内风量限制控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来将所述室内风扇的风量设定强制限制在低风量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2)或所述室内单元(4、5)具有室内流量调节阀(41、51),该室内流量调节阀(41、51)对流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在所述室内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为风量限制允许开度以下的情况下,进行所述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设置能根据所述外部气体温度而变更的所述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
通过降低所述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来进行所述室内风量限制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运转时,根据所述外部气体温度的下降来降低所述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上限,并且/或者,在制热运转时,根据所述外部气体温度的上升来降低所述室内风扇的风量上限。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温度偏离目标室内温度的情况下,缓和所述室内风扇(43、53)的风量设定向低风量侧的限制。
CN201580006095.0A 2014-01-28 2015-01-20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5940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3429A JP5846226B2 (ja) 2014-01-28 2014-01-28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013429 2014-01-28
PCT/JP2015/051405 WO2015115251A1 (ja) 2014-01-28 2015-01-20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0275A true CN105940275A (zh) 2016-09-14
CN105940275B CN105940275B (zh) 2017-09-19

Family

ID=53756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6095.0A Active CN105940275B (zh) 2014-01-28 2015-01-20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1651B2 (zh)
EP (1) EP3101362B1 (zh)
JP (1) JP5846226B2 (zh)
CN (1) CN105940275B (zh)
WO (1) WO2015115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6226B2 (ja) 2014-01-28 2016-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633869B (zh) * 2015-03-16 2017-06-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KR102346627B1 (ko) * 2015-09-30 2022-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7077647A1 (ja) * 2015-11-06 2017-05-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6493460B2 (ja) * 2017-07-20 2019-04-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8006890B (zh) * 2017-11-03 2020-10-09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空调散热控制方法、空调散热控制装置和空调
CN113864984B (zh) * 2021-10-19 2022-11-18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apf自动调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12A (zh) * 1993-06-01 1995-04-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设备
US20050257539A1 (en) * 2004-05-21 2005-11-24 Won-Hee Le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CN102884383A (zh) * 2010-05-11 2013-01-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237A (en) * 1981-02-02 1982-12-21 Borg-Warner Corporation Microcomputer control for inverter-driven heat pump
JPH05164391A (ja) * 1991-12-13 1993-06-2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5280796A (ja) * 1992-03-30 1993-10-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5440895A (en) 1994-01-24 1995-08-15 Copeland Corporation Heat pump motor optimization and sensor fault detection
US5634346A (en) * 1995-10-03 1997-06-03 U.S. Natural Resourc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room air conditioner
JP4032634B2 (ja) 2000-11-13 2008-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106612A (ja) * 2001-09-27 2003-04-0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30225542A1 (en) * 2002-05-28 2003-12-04 Chang-Ming Liu Electronic fan capable of automatic fan speed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ambi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US6907745B2 (en) * 2003-06-26 2005-06-21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pump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heating mode
US20080041081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Bristol Compressor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ressor capacity modulation in a heat pump
US20120053738A1 (en) * 2009-11-24 2012-03-01 Friedrich Air Conditioning Co., A Division Of U.S. Natural Resources, Inc. Remote control system for a room air conditioner and/or heat pump
JP5507231B2 (ja) * 2009-12-16 2014-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1252655A (ja) * 2010-06-02 2011-12-1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846226B2 (ja) 2014-01-28 2016-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12A (zh) * 1993-06-01 1995-04-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设备
US20050257539A1 (en) * 2004-05-21 2005-11-24 Won-Hee Le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CN102884383A (zh) * 2010-05-11 2013-01-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1362A4 (en) 2017-11-15
US10161651B2 (en) 2018-12-25
JP2015140957A (ja) 2015-08-03
CN105940275B (zh) 2017-09-19
EP3101362A1 (en) 2016-12-07
JP5846226B2 (ja) 2016-01-20
EP3101362B1 (en) 2020-10-21
US20160377312A1 (en) 2016-12-29
WO2015115251A1 (ja)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0275A (zh) 空调装置
CN102105752B (zh) 空调装置
CN103370584B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CN103229006B (zh) 供热水空调复合装置
CN103038584B (zh) 空调装置
CN105627649B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18215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360226B2 (en) Heat pump system
CN102095267B (zh) 空调装置
US20160097568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387489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60030B (zh) 制冷装置
CN104755856B (zh) 热泵装置
CN107208939A (zh) 空调装置
CN107208938A (zh) 空调装置
KR101454756B1 (ko) 이원냉동사이클을 갖는 축열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7003029B (zh) 空调装置
CN107003037B (zh) 空调装置
US10914476B2 (en) Method for sequencing compressor operation based on space humidity
JP4573263B2 (ja) 水蒸気圧縮冷凍機による冷暖房システム
CN101558267B (zh) 制冷装置
CA3019773A1 (en) Water source heat pump dual functioning condensing coil
US11378290B2 (en) Water source heat pump dual functioning condensing coil
KR20190023011A (ko) 시설원예용 연속난방 공기조화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