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6200B - 扭力梁式悬架 - Google Patents

扭力梁式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6200B
CN105936200B CN201610118499.5A CN201610118499A CN105936200B CN 105936200 B CN105936200 B CN 105936200B CN 201610118499 A CN201610118499 A CN 201610118499A CN 105936200 B CN105936200 B CN 105936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ing arm
torsion beam
vehicle
twist
joi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184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6200A (zh
Inventor
武田真司
安池重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36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6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6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6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20Semi-rigid axle suspensions
    • B60G2200/23Trailing arms connected by a U-shaped torsion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01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allowing controlled deformation during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2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emi-rigid axles, e.g. twist beam type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1Light weight materials
    • B60G2206/7102Aluminium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1Light weight materials
    • B60G2206/7103Magnesium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1Shaping
    • B60G2206/8101Shaping by ca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1Shaping
    • B60G2206/8105Shaping by extr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2Joining
    • B60G2206/8201Joinin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扭力梁式悬架,该扭力梁式悬架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缓和在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发生的应力集中。在该扭力梁式悬架(2)中,长条形状的扭力梁(5)与轻合金制的纵臂(6)接合,并具有扭力梁(5)和纵臂(6)之间的接合部,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部分(61)相对于纵臂(6)在接合部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62)位于车辆下侧。

Description

扭力梁式悬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力梁式悬架,该扭力梁式悬架具备长条形状的扭力梁和接合于该扭力梁的端部的纵臂。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实现汽车的轻量化、省空间化及低成本化,采用了一种扭力梁式悬架,该扭力梁式悬架中,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配置的长条扭力梁的左右端部,接合有左右一对的纵臂。
另外,为了降低汽车的耗油量,进一步实现轻量化,正在进行将汽车部件的材料从铁制向轻金属合金制的转换,作为行驶部件的扭力梁式悬架也正在被实行轻金属合金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其中,纵臂由铝合金的压铸件制作,并构成为将枢接支撑于车身的枢接部、悬架车轮的车轮悬架部、支承螺旋弹簧的弹簧支承部以及供减震器安装的冲击安装部形成为一体的构造,通过熔接将该纵臂和铝制扭力梁接合在一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99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由左右车轮在上下反相上的行程产生的晃动所引起的扭力载荷输入到扭力梁,因此要求扭力梁具有适度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横向载荷、前后载荷及上下载荷将会输入到纵臂,因此要求纵臂具有能够承受这些载荷的刚性。
因此,在作为扭力梁和纵臂的接合体的扭力梁式悬架能够反复输入有来自纵臂的横向载荷、前后载荷、上下载荷以及扭力载荷(以下,只称为载荷),其中,纵臂连结于车轮等。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扭力梁式悬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专利文献1中的纵臂成为如下构造:其中,将枢接部、车轮悬架部、弹簧支承部及冲击安装部形成为一体的形状,并且,车轮悬架部、弹簧支承部及冲击安装部位于扭力梁的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因此,纵臂的车辆前侧的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低,该纵臂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的弯曲刚性高。因此,上下载荷输入到扭力梁时,应力可能会集中于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的车辆前侧。
另外,就用于制作专利文献1中的纵臂的轻合金的铝压铸材料而言,与钢板相比,其抗冲击性能较差,有可能在受到冲击时发生断裂,导致其断裂面损坏周围的部件。例如,由于在扭力梁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燃料箱,如果因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而引起了扭力梁断裂,其断裂面可能会损伤燃料箱。
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中的扭力梁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因而在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存在熔接端部。因此,在对扭力梁和纵臂施加载荷引起变形的情况下,应力可能会集中在该熔接端部。特别是,由于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熔接部附近在熔接热的影响下发生软化,所以变成易断裂的状态。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梁式悬架,该扭力梁式悬架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缓和发生在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的应力集中。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其中,长条形状的扭力梁与轻合金制的纵臂接合,并且所述扭力梁式悬架具有所述扭力梁和所述纵臂的接合部,该扭力梁式悬架的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纵臂的车辆前侧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纵臂在所述接合部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位于车辆下侧。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具有下表面,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具有下表面,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倾斜部和两个水平部,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两个水平部之间。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扭力梁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开口侧向下凹状,所述纵臂配置为与所述扭力梁的端部的凹状内表面侧重叠,至少,所述扭力梁的端部与所述纵臂的重叠部接合,并且,所述纵臂的端部与所述扭力梁的重叠部接合,所述纵臂形成为越朝向所述扭力梁延伸其截面积越小的倾斜形状。
然后,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在垂直于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所述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的设置于所述扭力梁侧的孔部的弯曲中心和所述倾斜部一致。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通过铸造形成。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的扭力梁式悬架中,长条形状的扭力梁和轻合金制的纵臂接合,且扭力梁式悬架具有所述扭力梁和所述纵臂之间的接合部,至少所述纵臂的车辆前侧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纵臂在所述接合部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位于车辆下侧,由于纵臂的车辆前侧的下部中的、相对于车辆后侧的下部位于更加靠下侧的部分有利于提高车辆前侧的刚性,能够缓和对扭力梁施加上下载荷时的车辆前侧的应力集中。而且,仅增加纵臂的车辆前侧的下部中的、相对于车辆后侧的下部位于更加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的重量即可,无需增加壁厚等,因此,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缓和应力集中。
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具有下表面,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与纵臂的下表面为倾斜的情况相比,在纵臂的下表面为大致水平的情况下,扭力梁和纵臂的下表面的角度较大,能够缓和纵臂侧的应力集中,使其难以断裂。
而且,由于纵臂为大致闭合截面构造,在通过铸造形成该纵臂时,需要型芯(砂芯或盐芯),在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中,通过在纵臂的下表面上设置水平部,与不设置水平部的情况相比,型芯的端部的角度变大从而使得接合部的刚性的变化变平稳。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由于型芯的端部的角部形状的制作变得容易,所以能够提高型芯的生产性。另外,在型芯的保管和运输时,能够抑制型芯的端部的角部形状的部分发生缺损,从而能够降低纵臂的产品成本。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倾斜部和两个水平部,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两个水平部之间,通过将纵臂的下表面设为水平部―倾斜部―水平部,能够使纵臂的倾斜部成为相对于作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较弱的部位。其结果是,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发生时,不会使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发生断裂,而是使纵臂的倾斜部发生断裂。即,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发生时通过使纵臂的下表面断裂,从而不会出现扭力梁的断裂面朝向配置于该扭力梁的车辆前方侧的燃料箱的情况,所以能够防止由于扭力梁的断裂面的接触所造成的燃料箱的损伤。而且,通过将纵臂的下表面设为水平部―倾斜部―水平部,能够增加纵臂的下表面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配置于纵臂附近的消声器的散热性能。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扭力梁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开口侧向下的凹状,所述纵臂配置为重叠于所述扭力梁的端部的凹状内表面侧,至少,所述扭力梁的端部和所述纵臂的重叠部接合,并且,所述纵臂的端部和所述扭力梁的重叠部接合,所述纵臂倾斜为越朝向所述扭力梁截面积越是逐渐减小,因此,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对接部的刚性的变化变得平稳,在施加应力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在特定部分。
然后,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纵臂在垂直于所述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所述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因此在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上,扭力梁的径向外侧不存在高度差,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扭力梁和纵臂接合,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高度差部分,能够提高该接合部的耐久性能。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纵臂的设置于所述扭力梁侧的孔部的弯曲中心和所述倾斜部一致,在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形成有在形状上强度低的部分,在发生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时,能够不在纵臂和扭力梁之间的熔接接合部发生断裂,而是在纵臂的倾斜部(该孔部的弯曲中心)可靠地发生断裂。因此,和上述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同样地,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发生时通过使纵臂的下表面断裂,从而不会发生让扭力梁及纵臂的断裂面朝向燃料箱的情况,不会发生扭力梁及纵臂的断裂面接触到燃料箱的情况,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燃料箱发生损伤这样的事态。
另外,在本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纵臂由铸造形成,因此和上述扭力梁式悬架的一技术方案同样地,能够容易地制作型芯的端部的角部形状,能够提高型芯的生产性,并且能够抑制在型芯的保管和运输时发生的型芯的端部的角部形状的部分的缺损。另外,由于增加了纵臂的下表面的表面积,所以能够谋求提高配置于纵臂附近的消声器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Z部的放大图,是用于说明扭力梁的输入载荷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扭力梁和纵臂在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纵臂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整体的、表示扭力梁、燃料箱及消声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从图6的箭头V1方向观察的、通过截面表示扭力梁的侧视图。
图8是图6中的沿X-X线的剖面图。
图9(a)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纵臂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垂直地剖切的剖面图,图9(b)是将以往的扭力梁式悬架的纵臂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垂直地剖切的剖面图。
图10是从图6的箭头V2方向观察的、表示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的剖面图。
图11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扭力梁和纵臂之间的接合部,从车辆下侧观察扭力梁的孔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纵臂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垂直地剖切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2 扭力梁式悬架;3 车轮;4 车身;5 扭力梁;5a 臂接合部;6 纵臂;6a 梁接合部;60 孔部;61 纵臂的下表面的车辆前侧的部分;62 纵臂的下表面的车辆后侧的部分;63 纵臂的下表面;
63a 水平部;63b 倾斜部;68 纵臂的倾斜面;C 沿扭力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基准线;L 纵臂在接合部处的上下方向的尺寸;S 高度差;
W1、W2 接合部的焊道;θ1 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另外,在图2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另外,在图3中,箭头F1表示轮胎接地点G的上下载荷的方向,箭头F2表示轮胎接地点G的前后载荷的方向,箭头F3表示轮胎接地点G的横向载荷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为四轮型汽车,具有作为后悬架的扭力梁式悬架2,借助该扭力梁式悬架2,将左右的车轮3分别悬架于车身4。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包括:长条形状的扭力梁5,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纵臂6,其分别配置于该扭力梁5的左右两端部从而与左右端部连结。在纵臂6安装有弹簧7及减震器8,并且纵臂6悬架于车身4。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纵臂6是,使用轻金属合金等非铁合金并通过铸造形成的铝铸造制的一体成型部件,并且,纵臂6是形成为中空构造的闭合截面形状。该纵臂6在一端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梁接合部6a,在该梁接合部6a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侧臂部6b和后侧臂部6c。
如图2~图11所示,纵臂6的梁接合部6a为与扭力梁5重叠的接合部分,设置有与扭力梁5的板厚相当的厚度的量的高度差。由此,构成为在将扭力梁5的端部重叠于纵臂6的梁接合部6a的状态下,扭力梁5的外周部和纵臂6的外周部变得大致平坦(同一平面)。
另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梁接合部6a中,为了使车辆上部的部分位于车辆内侧(车辆中心侧),并且车辆下部的部分位于车辆外侧,形成为前后两侧从车辆内侧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形状。该梁接合部6a的截面积设定为越是位于车辆内侧的部分,截面积越小。另外,梁接合部6a中,在纵臂6的扭力梁5侧的下表面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的孔部60。而且,梁接合部6a构成为能够在车辆外侧的纵臂侧端部和车辆内侧的扭力梁侧端部这两个部位熔接的构造,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可以通过熔接、钎焊或搅拌摩擦焊接(FSW)从而线接合,在重叠的部分的外周围形成有接合部的加强筋(日文:ビード)W1、W2。从车辆后方观察(图6的箭头V2方向)时,接合部的加强筋W2倾斜成其车辆上方侧的部分位于车辆内侧,车辆下方侧的部分位于车辆外侧。
而且,纵臂6在垂直于基准线C的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扭力梁5在垂直于基准线C的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基准线C沿扭力梁5的长度方向延伸。即,如图10所示,在接合部的加强筋W1处,纵臂6和扭力梁5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L大致相同,纵臂6的车辆上侧的外周形状和扭力梁5的车辆上侧的外周形状相同。因此,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中,在扭力梁5的径向外侧不存在高度差部分,能够将扭力梁5和纵臂6容易且切实地接合,防止了应力集中在高度差部分。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部分61(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纵臂6在梁接合部6a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62位于车辆下侧,在扭力梁侧端部彼此之间设置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差S。该高度差S通过使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部分61向车辆下方延伸而形成。
另外,如图9(a)所示,梁接合部6a中的纵臂6具有下表面63,该下表面63至少局部具有水平部63a和倾斜部63b。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如果纵臂6的下表面63具有大致水平的水平部63a,则与如图9(b)所示,该下表面63只由倾斜部63b倾斜的情况相比,对于扭力梁5和纵臂6的下表面63之间的角度而言,扭力梁5相对于水平部63a的角度θ1大于扭力梁5相对于倾斜部63b的角度θ2(θ1>θ2)。因此,能够缓和纵臂6侧的应力集中,使该接合部变得难以断裂。
另外,如图11所示,纵臂6的设置在扭力梁5侧的孔部60形成为,越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箭头W方向)的部分,直径越小,且孔部60构成为从车辆下方观察时,纵臂6的设置在扭力梁5侧的孔部60的弯曲中心和纵臂6的下表面63的倾斜部63b一致。因此,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形成有在形状上强度低的部分,在发生冲击且从车辆后方施加有冲击载荷时,不会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加强筋W1、W2的部位)发生断裂,而是在纵臂6的下表面63的倾斜部63b(孔部60的弯曲中心)发生断裂。
另外,在纵臂6的前侧臂部6b设置有衬套压入部64,在该衬套压入部64中压入有作为弾性构件的管状衬套,该衬套压入部64借助固定螺栓10可摆动地安装于在车身4侧固定着的托架9。另外,在纵臂6的后侧臂部6C,朝向车辆外侧设置有轮毂架65,并且,在梁接合部6a和后侧臂部6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角部设置有弹簧片66及减震器安装部67。然后,在轮毂架65设置有轮毂11(日文:ハブ)及制动鼓12,从而支承车轮3,并使车轮3能够旋转。弹簧片66支承弹簧7的下端,该弹簧7的上端安装于车身4,在弹簧片66的板面设置有安装孔66a。而且,作为应力集中对策,纵臂6形成为从轮毂架65到梁接合部6a及从衬套压入部64到梁接合部6a为R变大后的形状。
如图2~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5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开口侧向下的凹状。即,扭力梁5是将开口侧配置为朝向车辆下侧的垂直截面形成为大致U形状的长条成型品,也是开放截面构造的铝挤出材料制造的一体成型部件。而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作为与纵臂6对接的接合部分的臂接合部5a。另外,扭力梁5不仅限于大致U形状的截面,也可以是垂直截面大致C形状或垂直截面大致V形状。
另外,纵臂6的端部即梁接合部6a重叠配置于扭力梁5的端部即臂接合部5a的凹状内表面侧,至少,扭力梁5的臂接合部5a和纵臂6的重叠部的梁接合部6a接合,并且,纵臂6的梁接合部6a和扭力梁5的重叠部的臂接合部5a接合,在重叠部分的外周围形成有接合部的加强筋W1、W2。
另外,如图10所示,在臂接合部5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车辆外侧的前端部分,纵臂6具有倾斜面68,该倾斜面68倾斜为使纵臂6越朝向扭力梁5截面积越是逐渐减小。该倾斜面68形成为在俯视时车辆前方侧的部位位于车辆外侧,车辆后方侧的部位位于车辆内侧这样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的倾斜形状。
由此,随着从纵臂6到扭力梁5,纵臂6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对接部的刚性的变化变得平稳,成为在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应力不会集中在特定部分的构造。
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的点划线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5的车辆前方侧附近,贮存汽油等燃料的燃料箱N几乎配置在扭力梁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上。另外,在扭力梁5的车辆上方的右侧附近,供燃烧气体通过的排气管、消声器等排气装置M配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接下来,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2的作用及效果加以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包括:长条形状的扭力梁5,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轻合金制的纵臂6,其在该扭力梁5的左右两端的臂接合部5a分别接合有梁接合部6a,至少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部分61相对于纵臂6在梁接合部6a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62位于车辆下侧,在扭力梁侧端部彼此之间设置有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差S,因此,能够利用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下部中的、相对于车辆后侧的部分62位于更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61,提高车辆前侧的刚性,能够在对扭力梁5施加上下载荷时缓和车辆前侧的应力集中。而且,仅增加纵臂6的车辆前侧的下部中的、相对于车辆后侧的下部位于更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61的重量即可,不需要增加纵臂6或梁接合部6a整体的壁厚,因此,能够谋求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缓和应力集中。
另外,如图9(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由于形成为中空构造的闭合截面形状的纵臂6的下表面63包括水平部63a和倾斜部63b,因此,与纵臂6的下表面63只通过倾斜部63b倾斜的情况相比,在扭力梁5和纵臂6的下表面63形成的角度中,能够使扭力梁5相对于水平部63a的角度θ1大于扭力梁5相对于倾斜部63b的角度θ2。因此,能够缓和纵臂6侧的应力集中,能够抑制扭力梁5和纵臂6之间的接合部的断裂。此外,对于在通过铸造形成中空构造的闭合截面形状的纵臂6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型芯而言,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中,通过在纵臂6的下表面63设置水平部63a,与不设置水平部63a的情况相比,端部的角度变大从而使得刚性的变化变得平稳,能够容易地制作型芯的端部的角部形状,并且,在型芯的保管和运输时能够抑制型芯端部发生的角部的缺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扭力梁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且开口侧向下配置的凹状,纵臂6的梁接合部6a配置为重叠于扭力梁5的臂接合部5a的凹状内表面侧,扭力梁5的臂接合部5a和纵臂6的重叠部的梁接合部6a接合,纵臂6的梁接合部6a和扭力梁5的重叠部的臂接合部5a接合,接合部的加强筋W1、W2形成于重叠部分的外周围。而且,纵臂6的梁接合部6a具有倾斜面68,该倾斜面68倾斜为使纵壁6越朝向扭力梁5截面积越是逐渐减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随着从纵臂6向扭力梁5,纵臂6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对接部的刚性平稳地变化,因此,在应力施加于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的情况下,能够缓和向特定部分的应力集中。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纵臂6在垂直于基准线C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L)和扭力梁5在垂直于基准线C的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基准线C沿扭力梁5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中,扭力梁5的径向外侧没有高度差,能够容易地进行扭力梁5和纵臂6之间的接合操作,在应力施加于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高度差部分等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纵臂6的设置于扭力梁5侧的孔部60的弯曲中心纵臂6的下表面63的倾斜部63b一致,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形成有在形状上强度低的部分,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时,能够不在纵臂6和扭力梁5之间的接合部发生断裂,而是在该倾斜部63b的部位可靠地发生断裂。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在受到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时使纵臂6的下表面63断裂,从而不会引起扭力梁5及纵臂6的断裂面向燃料箱N移动,因此,扭力梁5及纵臂6的断裂面不会接触到燃料箱N,能够可靠地防止燃料箱N的损伤。
图12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
如图1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纵臂6的下表面6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至少局部具有倾斜部63b和两个水平部63a,倾斜部63b配置于两个水平部63a之间。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中,通过将纵臂6的下表面63配置为水平部63a―倾斜部63b―水平部63a,从而将纵臂6的倾斜部63b构成为相对于作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脆弱的部位,因此,在受到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时,不会使扭力梁5和纵臂6之间的熔接接合部发生断裂,而是使纵臂6的倾斜部63b发生断裂,不会出现扭力梁5及纵臂6的断裂面朝向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燃料箱N的情况,能够防止由于扭力梁5及纵臂6的断裂面的接触所造成的燃料箱N的损伤。此外,通过具有倾斜部63b和两个水平部63a,能够增加纵臂6的下表面63的表面积,能够提高配置于纵臂6附近的消声器等排气装置M的散热性能。
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2相同。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纵臂6通过铸造而成,但不仅限于铸造制,也可以通过对铝板进行冲压加工,然后接合冲压成型的部件从而制作纵壁6。另外,也可以使用铸造、压铸、铝板的冲压成型、铝挤出材料、铝铸造中的多种方法进行接合而成的纵壁6。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扭力梁5为铝挤出材料制,但是也可以通过对铝板进行冲压成型而成,或铸造制、压铸制。
另外,作为纵臂6及扭力梁5的材质,不仅限于铝,镁等轻金属等也能够应用于同样的接合构造。

Claims (6)

1.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其中,长条形状的扭力梁与轻合金制的纵臂接合,并且所述扭力梁式悬架具有所述扭力梁和所述纵臂之间的接合部,该扭力梁式悬架的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纵臂的车辆前侧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纵臂在所述接合部处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位于车辆下侧,
所述纵臂具有下表面,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的所述下表面至少局部具有两个水平部,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两个水平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力梁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开口侧向下凹状,所述纵臂配置为与所述扭力梁的端部的凹状内表面侧重叠,至少,所述扭力梁的端部与所述纵臂的重叠部接合,并且,所述纵臂的端部与所述扭力梁的重叠部接合,所述纵臂形成为越朝向所述扭力梁延伸其截面积越小的倾斜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在垂直于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所述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的设置于所述扭力梁侧的孔部的弯曲中心和所述倾斜部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通过铸造形成。
CN201610118499.5A 2015-03-02 2016-03-02 扭力梁式悬架 Active CN105936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0254A JP6464825B2 (ja) 2015-03-02 2015-03-02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5-040254 2015-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6200A CN105936200A (zh) 2016-09-14
CN105936200B true CN105936200B (zh) 2018-06-19

Family

ID=5673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499.5A Active CN105936200B (zh) 2015-03-02 2016-03-02 扭力梁式悬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64825B2 (zh)
CN (1) CN105936200B (zh)
DE (1) DE102016001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8096B1 (ja) * 2016-11-21 2018-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懸架装置
KR102310505B1 (ko) * 2017-06-28 2021-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좌굴 유도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 및 차량
JP7170577B2 (ja) * 2019-03-29 2022-11-1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7441680B2 (ja) * 2020-03-05 2024-03-01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11361375B (zh) * 2020-03-24 2021-12-07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扭力梁后桥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0840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扭力梁悬架装置
CN103863046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悬架的扭力梁
DE102014203886A1 (de) * 2013-04-23 2014-10-23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Drehstabaufhäng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47831A1 (de) * 1974-10-08 1976-04-22 Volkswagenwerk Ag Radaufhaengung fuer ungelenkte, angetriebene raeder von kraftfahrzeugen
DE2735939C2 (de) * 1977-08-10 1979-10-04 Volkswagenwerk Ag, 3180 Wolfsburg Achsverbund für Kraftfahrzeuge, insbesondere PKW
JP2985034B2 (ja) * 1992-10-09 1999-11-2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の構造
JP2010069963A (ja) * 2008-09-16 2010-04-02 Asahi Tec Corp トレーリング部材および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5461698B2 (ja) * 2010-07-23 201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0840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扭力梁悬架装置
CN103863046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悬架的扭力梁
DE102014203886A1 (de) * 2013-04-23 2014-10-23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Drehstabaufhäng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59770A (ja) 2016-09-05
JP6464825B2 (ja) 2019-02-06
DE102016001514A1 (de) 2016-09-08
CN105936200A (zh)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6200B (zh) 扭力梁式悬架
CN1876413B (zh) 悬架拖臂和重型车辆悬架组件
JP5789510B2 (ja) 自動車用の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後ろ車軸懸架装置の横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71093B2 (e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US8657368B2 (en) Hydroformed side pillar to lower back joint structure
CN1726139A (zh) 一种悬架拖臂
CN104070928B (zh) 具有连接节点部件的扭力车轴组件
CN104627308A (zh) 摆臂
JP4418280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208558933U (zh) 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
CN109159819A (zh) 新能源汽车轻型前副车架
US20100066048A1 (en) Axle bracket for motor vehicle
JP5942811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5419264B2 (ja) 車両の前下部構造
MX2015005661A (es) Montaje de eje para componentes de sistema de frenos de vehiculo de trabajo pesado.
CN11092075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592944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10258559U (zh) 一种后副车架下摆臂安装支架结构
JP2007118951A (ja) 二輪車の鋳造製リヤアーム
JP6395043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596140B1 (ja) レッカー車の車体構造
JP5809867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4330999A (ja) 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827666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217496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