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7424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7424B
CN105917424B CN201580004923.7A CN201580004923A CN105917424B CN 105917424 B CN105917424 B CN 105917424B CN 201580004923 A CN201580004923 A CN 201580004923A CN 105917424 B CN105917424 B CN 105917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electrode
coil component
bending
notch
exteri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49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7424A (zh
Inventor
大坪睦泰
寺本龙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17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7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7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7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和埋设线圈部且由磁性体构成的外装体。线圈部的两端的外部电极均从外装体的第一侧面引出,并从该引出的部分朝向外装体的底面折弯,再沿着底面及第二侧面折弯,再朝向在外装体的顶面设置的切口部折弯而被卡止。在底面的与外部电极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外部电极朝向凹部折弯。在外部电极的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形成有跨越两个面的开口的槽口,槽口的内侧的折弯部的顶部折弯成弯曲形状。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线圈部件,尤其涉及用于大电流用途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机动车的发动机附近的DC/DC转换器电路部等中,用于大电流用途的线圈部件较多。
图16是将现有的线圈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时的侧剖视图。现有的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1、磁芯2以及端子部3。磁芯2通过用磁性材料粉末和绝缘性的结合剂的混合物覆盖线圈部1并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端子部3与线圈部1电连接,并从磁芯2的侧面沿着底面被折弯加工。这样的线圈部件使用焊料5钎焊在安装基板4上(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08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形状变大耐振性也优异的线圈部件。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外装体和一对外装电极。外装体由磁性体构成,并将线圈部埋设。另外,外装体具有:底面;位于底面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的顶面;第一侧面;以及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一对外部电极从线圈部的两端延伸出,并被从外装体的第一侧面引出,以朝向底面的方式在第一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第一侧面,再以朝向第二侧面的方式在第二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底面。一对外部电极再以朝向顶面的方式在第三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第二侧面,再以朝向顶面的切口部的方式在第四折弯部处被折弯后卡止于切口部。在底面的与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并且,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在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第一侧面和底面的开口,在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底面和第二侧面的开口。槽口的各自的内侧的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部的顶部被折弯成弯曲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从底面的一端到另一端形成有外部电极,外部电极被朝向凹部折弯,从而能够做成外装体和外部电极紧密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耐振性。另外,在将外部电极折弯时,利用槽口的开口能够防止外装体的角部和外部电极进行点接触。此外,在朝向凹部地使外部电极弯曲时,在槽口的内侧的第二、第三折弯部的弯曲形状的顶部变形的同时,外部电极的沿着外装体的底面的部分被朝向凹部拉靠。因此,更容易将外部电极紧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薄壁部的侧视图。
图3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另一薄壁部的侧视图。
图3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又一薄壁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第一侧面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安装了现有的线圈部件时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对现有的线圈部件的课题进行说明。对应大电流的线圈部件是大型的。因此,特别是在机动车用途中,耐振性成为课题。即,若图16所示的线圈部件变大、尤其是高度变高,则在施加有振动的情况下,钎焊的部分会施加有较大的应力。因此,端子部3或者钎焊部分的机械强度可能会降低。
以下,参照附图对即使形状较大耐振性也优异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该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11、外装体12以及一对外部电极34。
外装体12由磁性体构成,且埋设线圈部11。此外,外装体12具有:底面12B;位于底面12B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33的顶面12D;第一侧面12A;以及第一侧面12A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2C。
一对外部电极34从线圈部11的两端延伸出且从外装体12的第一侧面12A引出,在第一折弯部44A处朝向底面12B折弯后沿着第一侧面12A,并且在第二折弯部44B处朝向第二侧面12C折弯后沿着底面12B。一对外部电极34进一步在第三折弯部44C处朝向顶面12D折弯后沿着第二侧面12C,并且在第四折弯部44D处朝向顶面12D的切口部33折弯后卡止于切口部33。
在底面12B的与各个外部电极34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15。并且,外部电极34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凹部15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30。
在第二折弯部44B的内侧设置有槽口16,该槽口16形成有跨越第一侧面12A和底面12B的开口24。同样,在第三折弯部44C的内侧设置有槽口16,该槽口16形成有跨越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2C的开口24。第二折弯部44B、第三折弯部44C的各自的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被折弯成弯曲形状。
以下,对各个部分进行举例说明。线圈部11通过将导线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例如由对表面进行了绝缘包覆的铜形成。外装体12通过在磁性体粉中混合结合剂并进行加压成形而埋设线圈部11。磁性体粉例如是将Fe、Si、Cr的合金粉碎而得到的金属粉。导线例如是直径约为1.2mm的圆线。此外,外装体12例如具有大小约为13mm×13mm的底面,且高度约为7mm。
线圈部11的两端部均从外装体12的第一侧面12A引出,且从该引出的部位(第一折弯部44A)朝向底面12B折弯。线圈部11的两端部进一步沿着底面12B及第二侧面12C折弯,并朝向设置于顶面12D的切口部33折弯。外部电极34的各自的前端卡止于切口部33。这样,外部电极34分别从第一侧面12A到第二侧面12C而横穿底面12B。
从第一侧面12A引出的线圈部11的两端部去除表面的绝缘包覆并沿着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固定,由此构成外部电极34。需要说明的是,成为外部电极34的部分通过对圆线进行冲压而被加工成板状。外部电极34的厚度例如约为0.5mm。需要说明的是,线圈部11除了圆线以外,也可以由例如方线构成,外部电极34只要将线圈部11的两端部分变形为板状而形成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切口部33处分别设置有比顶面12D更靠近底面12B的阶梯部33A,外部电极34分别以其前端搭到阶梯部33A上的方式折弯。
这样,线圈部11的端部朝向在外装体12的顶面12D设置的切口部33折弯,从而作为外部电极34而固定。但是,很难使外部电极34完全沿着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根据这样的结构,外部电极34与外装体12容易成为在外装体12的角部处进行点接触的状态。即,外部电极34容易成为仅在第一侧面12A和底面12B相接的部分处及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2C相接的部分处与外装体12接触的状态。
因此,通过预先在底面12B中的与外部电极34重叠的部分形成凹部15,并朝向凹部15而弯曲外部电极34,从而对外部电极34进行紧固。其结果是,外部电极34具有以朝向凹部15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30。凹部15的深度例如约为0.6mm。通过该结构,外部电极34与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进行面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凹部15设置在底面12B中的除了与第一侧面12A、第二侧面12C的边界之外的位置。
此外,在外部电极34的四个折弯部中,至少在第二折弯部44B的内侧和第三折弯部44C的内侧设置有槽口16。通过设置槽口16,从而在将外部电极34折弯时折弯位置不易偏离,能够使外部电极34与外装体12紧密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3A~图3C对槽口16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A~图3C是表示成为槽口16的、外部电极34的各种薄壁部23的例子的侧视图。
槽口16通过将在对成为外部电极34的部分的圆线进行冲压加工时预先形成在将外部电极34折弯的位置的薄壁部23折弯而形成。即,薄壁部23处的外部电极34的最小厚度Ht比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厚度Gt小。
图3A所示的薄壁部23的上表面由曲面形成,图3B所示的薄壁部23的上表面通过组合平面和曲面而形成。图3C所示的薄壁部23的上表面通过组合平面和斜面而形成。如此,薄壁部23的上表面形状并不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外部电极34的强度,薄壁部23的最小厚度Ht优选为外部电极34的平坦部的厚度Gt的0.5倍以上。
在将薄壁部23折弯后,如图2所示,在槽口16的内侧形成有开口24。第二折弯部44B处的开口24以跨越第一侧面12A和底面12B的方式形成。第三折弯部44C处的开口24以跨越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2C的方式形成。第二折弯部44B、第三折弯部44C的各自的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被折弯成弯曲形状。
通过形成这样的槽口16,从而在折弯外部电极34时,能够利用槽口16的开口24来防止外装体12的角部与外部电极34点接触。
因此,在朝向凹部15折弯外部电极34时,在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发生变形的同时,外部电极34的沿着底面12B的部分朝向凹部15而被拉近。因此,容易进一步紧固外部电极34。
另外,随着对外部电极34进行紧固,外装体12的角部进入槽口16的开口24。因此,外部电极34容易地以面与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进行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槽口16也可以形成在第一折弯部44A、第四折弯部44D处。通过该结构,外部电极34更容易以面与第一侧面12A、第二侧面12C进行接触。
另外,外部电极34的延伸方向(图3A~图3C中的水平方向)上的薄壁部23的长度HI优选为外装体12的高度的0.05倍以上且0.20倍以下。所谓的外装体12的高度是指顶面12D与底面12B之间的距离。参照图4对其原因进行说明。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更优选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若使薄壁部23的长度HI为外装体12的高度的0.05倍以上,则能够将槽口16的内侧的折弯部的顶部25形成为弯曲形状。另外,若使长度HI为外装体12的高度的0.05倍以上且0.20倍以下,则开口24会变大。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外装体12的高度产生偏差,当将外部电极34折弯时,也能够利用开口24来防止外装体12的角部与外部电极34进行点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吸收外装体12的加压成形所引起的尺寸偏差。
若长度HI小于外装体12的高度的0.05倍,则难以将顶部25形成为弯曲形状。另外,若长度HI大于外装体12的高度的0.20倍,则外部电极34的较薄的部分会变多而导致外部电极34的强度降低。
另外,在外部电极34中,可以使成为第二折弯部44B的部分的薄壁部23的长度HI比成为第三折弯部44C的部分的薄壁部23的长度HI短。外装体12的高度的偏差对成为第二折弯部44B的部分的薄壁部23的影响比对成为第三折弯部44C的部分的薄壁部23的影响小。因此,能够将成为第二折弯部44B的部分的薄壁部23的长度HI形成得较短。据此,能够对外部电极34的成为第二折弯部44B的部分的强度降低进行抑制。
另外,优选通过使形成有薄壁部23的外部电极34浸沾焊料而进行焊料镀敷之后将其折弯,从而在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形成附着于薄壁部23的焊料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大的成块的焊料块19。即,优选预先对外部电极34的表面进行焊料镀敷,从而在槽口16的内侧形成比其他部分厚的焊料块19。根据该结构,在将线圈部件焊接于安装基板时,焊料块19的焊料熔融而将安装基板的焊料向槽口16引入。因此,焊接强度提高。
在将上述的线圈部件钎焊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与底面12B整体及第一侧面12A、第二侧面12C紧密接触的外部电极34钎焊于安装基板。因此,该线圈部件的耐振性优异。并且,由于在凹部15的附近聚集较多的焊料,因此,对耐振性更加有利。
另外,通过在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形成的焊料块19与安装基板的安装焊料熔融一体化,而能够利用安装焊料从表背将外部电极34固定。因此,更加对耐振性有利。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安装基板进行回流焊时,若焊料块19比安装焊料先熔融,则容易引入安装焊料。因此,焊料块19的材料优选为比安装焊料的熔点低的焊料。通过用这样的材料形成焊料块19,从而回流焊料和焊料块19容易熔融一体化。一般来说,在安装基板上使用熔点为215℃以上且小于230℃的焊料,因此,形成焊料块19的焊料的熔点优选为195℃以上且小于215℃。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对与形成焊料块19的槽口16对置的外装体12的一部分进行切口来形成空隙20。图5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优选的结构的线圈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回流焊时,热风会通过空隙20,从而焊料块19容易升温。因此,安装基板21的安装焊料22和焊料块19容易熔融一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在底面12B的与外部电极34重叠的中央部分设置一个凹部15,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设置多个。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若设置凹部15,则在该部分处,形成外装体12的磁性体的厚度会变薄,容易发生磁饱和。特别是底面12B的与外部电极34重叠的中央部分距线圈部11较近,因此在该部分容易发生磁饱和。因此,如图6所示,优选在中央部分的两侧设置凹部15。通过这样避开中央部分地设置凹部15,从而磁性体的厚度变薄的部分成为距线圈部11较远的部分。因此,不易发生磁饱和。进一步,紧固外部电极34的力也会变强。由此,也可以使凹部15的深度变浅。而且,更加不易发生磁饱和。
此外,若在每一根外部电极34上设置两个突出部30,则在外装体12上形成有四个凹部15。在对这样的线圈部件进行钎焊的情况下,在各个凹部15的附近会聚集比较多的焊料。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对绕线圈部11的卷绕轴的旋转方向的力的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7对凹部15的优选的形状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在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中,形成有相对于与外部电极3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A-A线的面)而非对称的凹部35。具体而言,凹部35的形状可以如下定义。设凹部35的深度为H时,在H/2处引与凹部35的形状中的更接近第一侧面12A的一侧相切的切线L1,以及与凹部35的形状中的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一侧相切的切线L2。就切线L1、L2和底面12B所成的角度而言,如图7所示,设距第一侧面12A近的这一方为θ1,设距第二侧面12C近的这一方为θ2时,θ1<θ2。
如此形成凹部35之后,使用与凹部35形状近似的冲头(未图示)将外部电极34朝向凹部35折弯。这样,与角度大的θ2侧相比,角度小的θ1侧的外部电极34更早地被外装体12和冲头强力夹住而无法移动。并且,在将冲头向凹部35的内部压入时,θ2侧的外部电极34被拉入凹部35,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对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一侧进行紧固。由此,能够对由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一侧的卡止于切口部33的外部电极34的回弹等产生的松动进行进一步矫正。
另外,在图2、图7中,将一个凹部15或凹部35设置在底面12B的与外部电极34重叠的中央部分,但也可以不设置在中央部而设置在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位置。通过这样,能够更牢固地对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一侧进行紧固。
并且,如图8所示,也可以与凹部35同样地形成非对称形状的两个凹部35A、35B。图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在该线圈部件中,在如图7那样定义了θ1、θ2的情况下,使更接近第一侧面12A的凹部35A为θ1>θ2,使更接近第二侧面12C的凹部35B为θ1<θ2。由凹部35A、35B夹着的部分朝向凹部35A、凹部35B这双方受到拉伸,因此,即使不施加很大的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紧密接触性。
此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外部电极34所抵接的底面12B上设置比外部电极34的厚度低的台阶部17。图9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
通过这样设置台阶部17,能够提高对与外部电极3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B-B线的箭头方向)的力的强度。
以下,对外部电极34的优选的形状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线圈部件的第一侧面12A的侧视图。
外部电极34分别从外装体12的第一侧面12A引出,引出的部分的外部电极34的宽度W1例如约为1.6mm,厚度T约为0.4mm。另外,外部电极34的引出的部分的端部位于从第一侧面12A的端部向内侧进入约0.5mm的位置(a)。并且,引出的外部电极34朝向底面12B折弯,底面12B附近的第二折弯部44B的宽度W2约为2.2mm。若欲在将外部电极34从外装体12引出的状态下进行压粉成形,则在外装体12的将外部电极34引出的周边容易产生裂纹。因此,优选使从自外装体12的端部引出外部电极34的位置(a)到第三侧面12E或第四侧面12F的距离比外部电极34的厚度T大。通过该结构,能够防止产生上述的裂纹。
另一方面,若考虑回流焊时的加热,则外部电极34的位于底面12B的部分优选位于外装体12的端部附近。即,优选使底面12B附近的第二折弯部44B的宽度W2比从外装体12引出的部分的宽度W1宽。通过该结构,即使将引出的外部电极34朝向底面12B而几乎笔直地拉下,在第二折弯部44B处,也能够将外部电极34形成在外装体12的端部附近。
并且,优选在外部电极34的沿着第一侧面12A的部分形成具有约1.8mm的宽度W3的缩颈部18。将线圈部件钎焊于印刷基板时,在外部电极的位于侧面的部分形成有焊料圆角。此时,若线圈部件较高,则焊料圆角也上升到较高的位置,其形状容易产生偏差。对此,通过设置缩颈部18,焊料圆角难以上升到比缩颈部18靠上方的位置,能够使焊料圆角的形状稳定。为了获得以上的效果,更期望缩颈部18形成在比第一侧面12A上的外部电极34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46更接近底面12B的位置。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另外,图13是图12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底面12B的与外部电极34抵接的部分设置有台阶部17,台阶部17的中央部侧的深度比侧面侧的深度深。即,台阶部17的靠底面12B的中央部的部分比靠第三侧面12E、第四侧面12F的部分高。例如,底面12B的中央部侧的深度d1约为0.4mm,侧面侧的深度d2约为0.2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外部电极34通过对构成线圈部11的圆线进行冲压而形成为板状,在外部电极34的与底面12B抵接的部分中,中央部侧比侧面侧厚。例如,中央部侧的厚度约为0.6mm,侧面侧的厚度约为0.4mm。通过如此形成,外部电极34相对于从中央部侧向侧面侧的应力而难以脱出,能够提高耐振性。此外,通过使外部电极34的形状为与台阶部17相配合的形状,能够使安装面平坦。
另外,优选在从与第一侧面12A和第二侧面12C正交的侧面即第三侧面12E进行观察时,外部电极34的侧面整体露出。通过这样形成,在回流焊时,热风与外部电极34接触的面积增大,吸热性得到提高。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钎焊效率。此外,能够在外部电极34的侧面也形成焊料圆角,耐振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另外,如图14所示,在设置在底面12B上的台阶部17内设置有凹部15。凹部15的靠中央部的深度比侧面侧深。例如,凹部15的中央部侧比台阶部17再深约0.6mm,侧面侧比台阶部17再深约0.4mm。
而且,通过朝向凹部15压入外部电极34来对外部电极34进行紧固。即,突出部30的靠底面12B的中央部的部分比靠第三侧面12E、第四侧面12F的部分更向凹部15内较大地突出。通过该结构,外部电极34与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更可靠地进行面接触。
在对如此构成的线圈部件进行钎焊的情况下,利用与底面12B整体及第一侧面12A、第二侧面12C紧密接触的外部电极34来进行钎焊。因此,该线圈部件的耐振性优异。并且,在凹部15的附近会聚集更多的焊料,因此,对耐振性会更加有利。
此外,就将外部电极34压入凹部15的深度而言,底面12B的中央部侧的深度比第三侧面12E、第四侧面12F侧的深度大。例如,中央部侧约为0.5mm,侧面侧约为0.3mm。因此,外部电极34相对于从中央部侧向侧面侧的应力而难以脱出,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优选从底面12B看到的凹部15的靠第三侧面12E、第四侧面12F的宽度比靠底面12B的中央部的宽度窄。通过该形状,外部电极34相对于从中央部侧向侧面侧的应力而难以脱出,从而耐振性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底面12B的从第一侧面12A到第二侧面12C的与外部电极34抵接的部分都设置有台阶部17。但是,只要在底面12B的从第一侧面12A到第二侧面12C的长度的至少1/3以上设置台阶部17,就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
此外,台阶部17除了只形成在底面12B上之外,也可以还形成在第一侧面12A及第二侧面12C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如图15所示那样设置多个凹部15。图1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通过设置多个凹部15所起到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形成凹部35A、35B。
此外,在对构成线圈部11的圆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外部电极34时,在将外部电极34折弯的位置形成有槽口16。槽口16的详细形状、效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线圈部件即使大型化耐振性也优异,因此在工业上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 线圈部
12 外装体
12A 第一侧面
12B 底面
12C 第二侧面
12D 顶面
12E 第三侧面
12F 第四侧面
15、35、35A、35B 凹部
16 槽口
17 台阶部
18 缩颈部
19 焊料块
20 空隙
21 安装基板
22 安装焊料
23 薄壁部
24 开口
25 顶部
30 突出部
33 切口部
33A 阶梯部
34 外部电极
44A 第一折弯部
44B 第二折弯部
44C 第三折弯部
44D 第四折弯部
46 中央部

Claims (13)

1.一种线圈部件,具备:
线圈部;
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埋设所述线圈部且由磁性体构成,该外装体具有底面、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的顶面、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以及
一对外部电极,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从所述线圈部的两端延伸出且从所述第一侧面引出,在第一折弯部处朝向所述底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一侧面,并且在第二折弯部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折弯后沿着所述底面,并且在第三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二侧面,并且在第四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的所述切口部折弯后卡止于所述切口部,
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
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底面的开口,
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开口,
所述槽口的各自的内侧的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顶部被折弯成弯曲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包含所述凹部在内的多个凹部,
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包含所述突出部在内的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多个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凹部的形状相对于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而非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各自的从所述外装体引出的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在从所述外装体引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具有缩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缩颈部形成在比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外装体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还具有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在所述外装体的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抵接的部分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靠所述底面的中央部的部分比靠所述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的部分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台阶部内设置有所述凹部,所述突出部的靠所述底面的中央部的部分比靠所述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的部分更向所述凹部内较大地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各自的与所述底面抵接的部分中,靠所述底面的中央部的部分比靠所述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的部分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表面被实施焊料镀敷,在所述槽口的内侧形成有比其他部分厚的焊料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形成所述焊料块的焊料的熔点为195℃以上且小于215℃。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焊料块与所述外装体之间设置有空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槽口通过将薄壁部折弯而形成,所述薄壁部是在将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折弯之前,至少设置在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角部以及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角部相对应的位置处的薄壁部,
所述外部电极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薄壁部的长度是所述外装体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的0.05倍以上且0.20倍以下。
CN201580004923.7A 2014-01-30 2015-01-07 线圈部件 Active CN105917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5249 2014-01-30
JP2014-015249 2014-01-30
JP2014168156 2014-08-21
JP2014-168156 2014-08-21
PCT/JP2015/000025 WO2015115024A1 (ja) 2014-01-30 2015-01-07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7424A CN105917424A (zh) 2016-08-31
CN105917424B true CN105917424B (zh) 2017-11-17

Family

ID=5375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4923.7A Active CN105917424B (zh) 2014-01-30 2015-01-07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72971B2 (zh)
JP (1) JP6413096B2 (zh)
CN (1) CN105917424B (zh)
WO (1) WO20151150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99567B2 (ja) * 2014-11-21 2018-03-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61953B2 (ja) * 2016-09-21 2019-08-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磁性コア、及びリアクトル
WO2018186148A1 (ja) * 2017-04-03 2018-10-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部品
KR101983193B1 (ko) 2017-09-22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052420B2 (ja) * 2018-03-01 2022-04-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79012B2 (ja) * 2018-08-31 2023-11-1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US11854731B2 (en) 2018-08-31 2023-12-26 Taiyo Yuden Co., Ltd.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193968B2 (ja) * 2018-09-28 2022-12-2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KR102653200B1 (ko) * 2018-10-29 2024-04-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JP7381257B2 (ja) * 2019-08-30 2023-11-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WO2020164645A2 (zh) * 2020-04-21 2020-08-20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元器件及制造方法
DE102022111353A1 (de) 2022-05-06 2023-11-09 Tdk Electronics Ag Induktives Bauelement, Mold-Werkzeug und Verfahren zum Einbetten
WO2024004495A1 (ja) * 2022-06-29 2024-0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WO2024004494A1 (ja) * 2022-06-29 2024-0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51442Y (zh) * 2007-04-05 2008-04-23 珠海经济特区宝诚电子有限公司 电感器
CN102290208A (zh) * 2010-05-17 2011-12-21 阿尔卑斯绿色器件株式会社 线圈封入压粉磁芯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24Y2 (ja) * 1988-11-30 1994-04-1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コイル
JP2585148Y2 (ja) * 1991-09-27 1998-11-1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形電子部品
CA2180992C (en) 1995-07-18 1999-05-18 Timothy M. Shafer High current, low profile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3634495B2 (ja) * 1996-03-14 2005-03-30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US6774755B2 (en) * 1996-10-24 2004-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hoke coil
JP2005310868A (ja) 2004-04-19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2010123864A (ja) * 2008-11-21 2010-06-03 Nec Tokin Corp インダクタ
JP5948559B2 (ja) 2011-08-24 2016-07-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電子部品
JP5935309B2 (ja) * 2011-12-15 2016-06-15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167294B2 (ja) * 2012-10-10 2017-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357950B2 (ja) * 2014-04-03 2018-07-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51442Y (zh) * 2007-04-05 2008-04-23 珠海经济特区宝诚电子有限公司 电感器
CN102290208A (zh) * 2010-05-17 2011-12-21 阿尔卑斯绿色器件株式会社 线圈封入压粉磁芯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72971B2 (en) 2017-06-06
WO2015115024A1 (ja) 2015-08-06
US20160307694A1 (en) 2016-10-20
JPWO2015115024A1 (ja) 2017-03-23
JP6413096B2 (ja) 2018-10-31
CN105917424A (zh)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7424B (zh) 线圈部件
US9979099B2 (en) Terminal, crimp terminal,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rimp terminal
JP6167294B2 (ja) コイル部品
EP3379547B1 (en) Choke coil
CN103262646A (zh) 具有电连接元件的窗玻璃
JP6450943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83657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ic wire having terminal
CN102738606A (zh) 接触元件
US9755325B2 (en) Terminal, wire harness, terminal and coated conductor wire connection method, and wire harness structure
JPS5934625A (ja) チツ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US20170162953A1 (en) Crimp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rimp terminal, and laser welding method
US10292267B2 (en) Joining part and board unit
JP5151936B2 (ja) 端子金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4658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093893B2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
CN201616571U (zh) 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JP2008166021A (ja) 電池の接続端子構造
JP6376467B2 (ja) バスバー回路体
JP5546919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US20200211763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JP4878589B2 (ja) コネクタ
CN115966854A (zh) 复合极柱的成型方法
KR20130006093U (ko) 멀티조인트 터미널
TWM356278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0930470A (en) Contact carri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