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0354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0354B
CN105910354B CN201610094468.0A CN201610094468A CN105910354B CN 105910354 B CN105910354 B CN 105910354B CN 201610094468 A CN201610094468 A CN 201610094468A CN 105910354 B CN105910354 B CN 1059103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ccumulation member
heat accumulation
compressor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944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0354A (zh
Inventor
石曾根司
加守田广和
太田雅也
松原庆明
武田雄次
藤社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10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0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0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0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1Temperatures of a heat storage receiver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蓄积来自压缩机(6)的热的蓄热装置(35),蓄热装置(35)具备配置在压缩机(6)的外周的蓄热件(36)和贯通设置于蓄热件(36)的蓄热热交换管(37)。此外,蓄热件(36)由铝块形成并且埋设有加热器(41)而构成,且以使蓄热热交换管(37)位于加热器(41)与压缩机(6)的外周之间的方式设置。由此,即使在除霜所需的热量不足的严寒时等,也能够将来自加热器(41)的热补充至蓄热件(36),通过蓄热不过(36)将热有效率地持续供给至蓄热热交换管(37)内的制冷剂,能够提高除霜效果。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蓄热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利用加热泵式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供暖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结霜的情况下,将四通阀从供暖循环切换至供冷循环进行除霜。在该除霜方式中,存在因为室内风扇虽然停止、但是从室内机缓慢放出冷气所以供暖感消失的问题。
因此,如在日本特开平3-31666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提案有在设置于室外机的压缩机中设置有蓄热装置,在供暖运转中利用蓄积在蓄热装置的蓄热件中的压缩机的废热进行除霜的空气调节机。
但是,在现有的蓄热装置中,由于令蓄热件为液体材料,所以虽然热量容量高,但是在利用蓄热热交换器取出所蓄积的热量时从液体的蓄热件向金属的蓄热热交换器去的热的移动中存在大的热阻,具有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热的取出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的申请人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日本特开2013-120030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提案有通过利用金属、特别是热传导率好的铝块构成蓄热件、以能够使利用蓄热件蓄积的热高效而迅速地向蓄热热交换器进行热移动的结构。
图12表示日本特开2013-120030号公报中记载的蓄热装置,该蓄热装置100利用铝块形成安装固定于压缩机101的外周的蓄热件102,在该铝制的蓄热件102中压入流动有制冷剂的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
根据该蓄热装置100,向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传导热的蓄热件102为金属块,而且该金属为热传导性良好的铝,因此,从铝制的蓄热件102向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高效而迅速地进行热传导。
上述蓄热装置能够如上述那样高效而迅速地进行铝制的蓄热件102与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之间的热传导,高效地使用蓄积在铝制蓄热件102的热。但是,铝制的蓄热件102与由液体材料构成的蓄热件相比比热容小。因此,在铝制的蓄热件102自身能够进行蓄热保持的热量少,例如在严寒时的除霜时存在热量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蓄热装置100通过向铝制的蓄热件102形成热交换管用孔而在此处贯通设置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的情况下,存在在该热交换管用孔与蓄热热交换器的管103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两者间的热传导自身也变差,存在容易产生上述的热量不足带来的影响的问题。
其结果是,与由液体材料构成的蓄热件相比,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设置有即使严寒时等也不会引起热量不足、能够高效地向蓄热热交换器的管进行热传导的蓄热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压缩机;和蓄积来自上述压缩机的热的蓄热装置。此外,热装置包括:配置于上述压缩机的外周面的蓄热件;和蓄热热交换管,其贯通设置于上述蓄热件,将蓄积在上述蓄热件中的热量传导至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蓄热件由铝块形成,并且在其中内置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加热器。进一步,以使蓄热热交换管位于加热器与压缩机的外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而且,上述蓄热件在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上述加热器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凹处,在上述凹处设置有控制对上述加热器的通电的温度传感器。由此,即使在除霜所需的热量不足的严寒时等,也能够将来自加热器的热补充至蓄热件,通过该蓄热件向蓄热热交换管内的制冷剂继续供给热。而且,因为蓄热热交换管位于加热器与压缩机的外周面之间,所以从压缩机的外周面和加热器供给热,能够实现效率高的热供给。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严寒时等也不会引起热量不足、能够高效率地向蓄热热交换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传导、除霜效果高的空气调节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通常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除霜·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开始进行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除霜·供暖运转时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从外侧观看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内侧观看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位于成为蓄热装置的主体的蓄热件的上端面的面状端板的俯视图。
图12是现有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空气调节机
2 室外机
4 室内机
6 压缩机
8 四通阀
10 过滤器
12 膨胀阀
14 室外热交换器
15 配管温度传感器
16 室内热交换器
18 第1配管
20 第2配管
22 第3配管
23 三通阀
24 第4配管
25 第5配管
26 蓄液器
28 第6配管
29 第7配管
30 电磁阀
31 毛细管
32 第8配管
35 蓄热装置
36 蓄热件
37 蓄热热交换管
38 凹处
39 隆起凸状部
40 凸缘部
41 加热器
42 温度传感器
43 温度熔断器
44 引线
45 蓄热件安装带
46 卡合部
47 螺纹固接部
48 面状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设置有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空气调节机1由通过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2和室内机4构成。
如图1所示,在室外机2的内部设置有压缩机6、四通阀8、过滤器(strainer)10、膨胀阀12和室外热交换器14,在室内机4的内部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6,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
详细而言,压缩机6与室内热交换器16通过设置有四通阀8的第1配管18相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6与膨胀阀12通过设置有过滤器10的第2配管20相连接。此外,膨胀阀12与室外热交换器14通过第3配管22相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与压缩机6通过第4配管24和第5配管25相连接,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与压缩机6的第4配管24和第5配管25之间配置有四通阀8。此外,在四通阀8与室外热交换器14之间,通过第4配管24连接有三通阀(切换装置)23。进一步,在压缩机制冷剂吸入侧的第5配管25,设置有用于将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分离的蓄液器(accumulator)26。此外,在连结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6的第3配管22,经由第6配管(排出气体旁通机构)28连接有压缩机6,在第6配管28设置有电磁阀(排出气体旁通机构)30。
进一步,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设置有蓄热装置35,蓄热装置35由蓄积压缩机6的热的蓄热件36、在蓄热件36贯通设置的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构成,蓄热热交换管37内的制冷剂被传导蓄热件36所蓄积的热。
此外,三通阀23与蓄热热交换管37通过含有毛细管(节流机构)31的第7配管29相连接,连接四通阀8与压缩机6的第5配管25通过第8配管32与蓄热热交换管37连接。
在室内机4的内部,不仅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6,而且设置有送风风扇(未图示)、上下叶片(未图示)和左右叶片(未图示)。室内热交换器16通过送风风扇进行被吸入室内机4的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16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因此,室内机4在供暖时将通过热交换变暖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另一方面,在供冷时将通过热交换冷却后的空气吹出到室内。上下叶片根据需要将从室内机4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上下变更,左右叶片根据需要将从室内机4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变更。
另外,压缩机6、送风风扇、上下叶片、左右叶片、四通阀8、膨胀阀12、电磁阀30、三通阀23、加热器41等与控制装置(未图示,例如微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装置被控制而进行动作。
以图2的供暖运转时为例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动作与其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如图2的箭头所示,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从四通阀8通过第1配管18到达室内热交换器16。在室内热交换器16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6出来,通过第2配管20,通过防止异物侵入到膨胀阀12的过滤器10到达膨胀阀12。在膨胀阀12减压后的制冷剂通过第3配管22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4,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的制冷剂通过第4配管24、三通阀23、四通阀8、第5配管25和蓄液器26,经压缩机6的吸入口返回压缩机6。
此外,从第1配管18的压缩机6的排出口与四通阀8之间的部位分支而形成的第6配管28经电磁阀30在第3配管22的膨胀阀12与室外热交换器14之间的部位合流。
三通阀23的一方与连接着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4配管24连接,另一方经四通阀8与第5配管25连接,再另一方与连接三通阀23和蓄热热交换管37的第7配管29连接。而且,三通阀23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未图示)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4通过第4配管24将制冷剂引导至四通阀8的路径和从室外热交换器14通过第7配管29经蓄热热交换管37将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6的吸入口的路径进行切换。
通常供暖运转时,电磁阀30被控制为关闭,如上述那样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1配管18从四通阀8到达室内热交换器16。在室内热交换器16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6出来、通过第2配管20到达膨胀阀12,在膨胀阀12减压后的制冷剂通过第3配管22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4。通常供暖运转时,三通阀23被控制成为从室外热交换器14将制冷剂引导至四通阀8的路径,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第4配管24到达四通阀8。之后,通过四通阀8的制冷剂通过第5配管25返回压缩机6的吸入口。
此外,在压缩机6产生的热从压缩机6的外壁蓄积于蓄热装置35的蓄热件36。
接着,参照图3对除霜·供暖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中,实线箭头表示供供暖用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供除霜用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果在上述的通常供暖运转中在室外热交换器14结霜、所结的霜生长,则室外热交换器14的通风阻力增加而风量减少,室外热交换器14内的蒸发温度降低。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设置有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4的配管温度的配管温度传感器15,当利用配管温度传感器14检测到与非结霜时相比蒸发温度降低时,由控制装置(未图示)输出从通常供暖运转向除霜·供暖运转切换的指示。
使用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开始除霜·供暖运转的顺序进行说明。另外,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通过制冷循环装置的各构成部被控制装置控制而进行动作来实施。
首先,控制装置对是否需要实施室外热交换器14的除霜运转(除霜·供暖运转)进行判断(步骤S1)。具体而言,配管温度传感器15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4的配管温度(蒸发温度),在该检测温度比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判断为需要除霜·供暖运转的实施。
在步骤S1中,判断为需要除霜·供暖运转的实施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对蓄热装置35的蓄热件36的蓄热量对用于进行除霜运转所需的热量而言是否不足进行判断(步骤S2)。具体而言,通过后述的温度传感器42检测蓄热件36的温度,根据该检测温度,由控制装置计算蓄积在蓄热件36的热量(蓄热量)。此外,控制装置存储有除霜运转的实施中所需的热量的信息,对蓄热件36的蓄热量与除霜运转中所需的热量进行比较,计算不足的热量,并且设定用于补充不足的热量的蓄热件36的加热温度。
另外,在控制装置中,还可以代替这样计算热量的情况,通过将所检测出的蓄热件36的温度与能够确保用于进行除霜运转所需的热量的预先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决定蓄热件36的加热温度。
在步骤S2中,判断为蓄热件36的蓄热量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利用加热器41的蓄热件36的加热运转(步骤S3)。在该加热运转的实施中,利用温度传感器42检测蓄热件36的温度,利用加热器41的加热运转持续至达到控制装置设定的加热温度为止(步骤S4)。
之后,在步骤S4中,当确认到蓄热件36的温度达到了设定温度时,开始除霜·供暖运转,利用蓄积在蓄热件36的热并利用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排出的气相制冷剂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4的除霜(步骤S5)。另外,在开始除霜·供暖运转时,加热器41停止,但是在需要更多的蓄热件36的加热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加热器41运转。
另外,在步骤S2中,判断为在蓄热件36蓄积有用于进行除霜运转所需的热量的情况下,不进行加热器41的加热运转,进行步骤S5的除霜·供暖运转。当从通常供暖运转转换为除霜·供暖运转时,电磁阀30被控制为打开,不仅上述的通常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而且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排出的气相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6配管28和电磁阀30,与通过第3配管22的制冷剂合流,对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加热而进行除霜。然后,在冷凝而液相化后,制冷剂到达三通阀23。
在除霜·供暖运转时,三通阀23被控制成使得将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4引导至蓄热热交换管37的路径、即第4配管24与第7配管29连通。通过三通阀23的制冷剂被毛细管31减压而成为低温,在蓄热热交换管37吸收蓄热件36的热,在气相或高含汽(highquality)状态,到达蓄液器26,返回压缩机6的吸入口。
上述除霜通过利用与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排出的气相制冷剂与自室内热交换器16返回的液相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混合后的制冷剂对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加热而进行。霜在零度附近溶化,当霜的溶化结束时,室外热交换器14的温度再次开始上升。当在配管温度传感器15检测到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温度上升时,判断为除霜完成,从控制装置输出从除霜·供暖运转切换为通常供暖运转的指示。
以下,使用图5~图11对安装在上述那样动作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压缩机6的蓄热装置3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压缩机安装有蓄热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从外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时的立体图。图9是从内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时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蓄热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位于成为蓄热装置的主体的蓄热件的上端面的面状端板的俯视图。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蓄热装置35由蓄热件36和蓄热热交换管37构成,与压缩机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紧贴配置。
蓄热件36由铝块形成,其内周面以按照压缩机6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并且其外周面在大致中央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凹处38、成为两侧外周部向外侧突出的隆起凸状部39。而且,进一步在蓄热件36的两侧部、在其上下方向遍及全长地设置有呈大致L字形弯折的凸缘部40。两侧两个凸缘部40中至少一个以与压缩机6相对的面相对于压缩机6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
此外,蓄热件36在隆起凸状部39的内侧的靠近内周面部分以使蓄热热交换管37如图9所示那样呈大致W字形弯折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埋设一体化。进一步,在蓄热热交换管37的外侧部分的隆起凸状部39,图8所示那样呈大致U字形弯折形成的由套管加热器(sheath heater)等构成的加热器41以按照蓄热热交换管37的形式被埋设成为一体。即,蓄热热交换管37以位于加热器41与压缩机6的外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
此外,蓄热件36的凹处38位于加热器41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在成为加热器41的U字形弯折部分附近的下部,安装有将对加热器41的通电控制为接通、使蓄热件36的温度维持在大致一定范围内的温度传感器42。
进一步,在蓄热件36的凹处38的温度传感器42的上部,安装有当蓄热件36成为规定温度以上时将对加热器41的通电物理切断的温度熔断器(热熔断器)43。更详细而言,温度熔断器43是利用熔线元件将两个引线间接合的部件,通过周围温度的上升熔线元件达到熔点而熔化,由此将两个引线间物理分断,切断电连接。
另外,温度传感器42和温度熔断器43例示在温度传感器42的上部配置温度熔断器43的例子,也可以相反地配置。此外,温度熔断器43也可以设置两个而成为二重安全结构。
此外,蓄热件36的凹处38的上方部分成为开放状态,温度传感器42和温度熔断器43相连的引线44通过该开放部引出至控制装置(未图示)。
蓄热件36以怀抱压缩机6的方式从横向紧贴,利用图5~图7所示的蓄热件安装带45将其上下部分固定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
蓄热件安装带45在一端设置有卡合部46(参照图7)、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固接部47(参照图7),使该卡合部46与蓄热件36的凸缘部40中的一个凸缘部40卡合并且将另一端的螺纹固接部47螺纹固接在蓄热件36的另一个凸缘部40并拧紧,将蓄热件36压接固定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
此外,蓄热件3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铝的压铸品形成,成为将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一体地埋设设置的结构形式。而且,在上下端面中的任一个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端面具备与蓄热件端面为大致相同形状的图11所示的面状端板48。该面状端板48例如由与构成蓄热件36的铝相比热传导性差的金属材料形成。
另外,面状端板48在采取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的下部比蓄热件36的下端面突出的形态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蓄热件36的下端面侧。
以下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蓄热装置35说明其作用、效果。
首先,该蓄热装置35的蓄热件36由金属块形成,而且该金属为铝,因此能够将来自压缩机6的热容易地传导至制冷剂,迅速且有效率地将热传导至蓄热热交换管37内的制冷剂。
而且,在该蓄热装置35中,在蓄热件36设置有加热器41,因此在严寒时等外部气温低而容易引起热量不足、换言之蓄热件36的温度比规定温度低时,温度传感器42对此进行检测并对加热器41通电,加热器41发热。由此,蓄热件36不仅接受来自压缩机6的热而且还从加热器41接受热补充而维持足够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不会引起热量不足地、有效率地持续将热传导供给至蓄热热交换管37内的制冷剂。
而且,因为蓄热热交换管37位于加热器41与压缩机6的外周面之间,所以从内外两个方向、即压缩机6的外周面和加热器41双方供给热。因此,蓄热热交换管37内的制冷剂能够通过来自压缩机6和加热器41的热而有效率地进行加热。由此,能够缩短除霜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供暖运转时的除霜运转引起的室温降低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此外,因为蓄热件36通过蓄热件安装带45压接固定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所以能够将蓄热件36可靠地紧贴固定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而且,为了设置安装蓄热件安装带45而设置的两侧的凸缘部40使蓄热件36的朝向压缩机6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扩大。其结果是,从压缩机6向蓄热件36去的传热量增大,能够使蓄热件36不易发生蓄热量不足。因此,能够抑制对加热器41的通电,能够利用使加热器41的热供给比例少,促进节能。
此外,蓄热件安装带45使一端卡合部46与蓄热件36的凸缘部40中的一个凸缘部40的角部卡合,并且将另一端的螺纹固接部47螺纹固接于蓄热件36的凸缘部40中的另一个凸缘部40,将蓄热件36压接固定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的情况下的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的安装,而且提高蓄热件36的在压缩机6的外周面的紧贴度。
另一方面,在蓄热件36,在成为加热器41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的凹处38设置有控制对加热器41的通电的温度传感器42,因此能够提高加热器控制的精度且能够实现没有温度检测延迟引起的过升高等的安全性高的结构。即,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2的凹处38与蓄热件36的其它部分相比薄且热容量小,且进一步被加热器41和蓄热热交换管37的U字形部分包围,因此接近于加热器41和蓄热热交换管37埋设部分的温度。而且,因为温度传感器42检测该凹处38的温度,所以能够正确地检测蓄热件36的温度,能够确保精度高的控制和安全性。
进一步,因为凹处38使其上方部分为开放状态,所以能够防止在凹处38的空间积存热气。因此,温度传感器42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凹处38的壁部分的温度,能够格外提高加热器控制精度和安全性。而且,因为从凹处38的开放部分引出温度传感器42的引线44,所以不需要如具有封闭凹处38的上方部分的壁的情况那样进行穿孔形成引线贯通孔等后加工,能够与之相应地实现成本降低。不仅如此,而且因为引线44的引出与蓄热热交换管37/加热器41的引出方向为相同方向,所以能够提高组装时的操作性,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而且,因为温度传感器42/温度熔断器43/引线44收纳在凹处38内,所以还能够防止受到外力而损伤。
此外,因为在凹处38设置有将对加热器41的通电物理切断的温度熔断器43,所以即使温度传感器42发生故障等而不发挥功能也能够可靠地将对加热器41的通电切断。因此,即使采用利用铝块形成蓄热件36、将加热器41埋设形成为一体也能够可靠地保证安全性。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件36由模铸成形品(铝压铸品)构成,所以蓄热件36与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完全一体化。因此,在蓄热件36与蓄热热交换管37和蓄热件36与加热器41之间不产生现有技术中那样的间隙。因此,它们之间的热传导也良好,能够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对蓄热热交换管37热传导。
此外,在蓄热件36,设置在其上端面的面状端板48成为铸造时的加热器41和蓄热热交换管37的定位部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的砂模铸廉价地制造。即,在使用砂模铸形成蓄热件36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面状端板48,则为了对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进行定位保持,模铸成为复杂的结构,制造成本变高,但是因为面状端板48进行蓄热热交换管37和加热器41的定位保持,所以能够简化模铸,抑制制造成本。而且,令模铸为砂模铸,能够进一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进一步,如果面状端板48由与蓄热件36的铝相比热传导率差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铁和锌等材料形成,则还能够抑制从压缩机6向放出蓄积在蓄热件36的热,能够提高蓄热件36的热保存效果,进一步提高节能性和除霜效果。
如上所述,蓄热装置35具有各种效果,使用该蓄热装置35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循环装置也具有以下那样的优势。
即,如上所述,在除霜·供暖运转时,三通阀23被控制成从室外热交换器14将制冷剂引导至蓄热热交换管37的路径、即第4配管24与第7配管29相连通。因此,从三通阀23通过的制冷剂在毛细管31被减压而成为低温,在蓄热热交换管37吸收蓄热件36的热。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蓄热件36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管37成为低温。而且,来自蓄热件36的最大吸收热量和压缩机6的温度与蓄热热交换管37的温度的温差成比例。因此,如果能够使蓄热热交换管37的温度降低,则能够使压缩机6的温度与蓄热热交换管37的温度的温差更大,能够增加来自蓄热件36的最大吸收热量。而且,能够缩短除霜时间,抑制供暖运转时的除霜运转引起的室温降低,提高舒适性。
进一步,通过促进蓄热热交换管37的液体制冷剂的蒸发,液体制冷剂不返回压缩机6,还能够提高压缩机6的可靠性。
另外,从压缩机6经过第6配管28、通过电磁阀30、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4的排出气体旁通路径并非必须设置,除需要极大的除霜能力的情况外,也可以采用没有该排出气体旁通路径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气相制冷剂从压缩机6的排出口经过第1配管18、室内热交换器16、第2配管20、第3配管22,流向室外热交换器14,对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除霜的结构,虽然除霜能力稍微降低,但是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紧凑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从三通阀23到达蓄热热交换管37的第7配管29设置有毛细管31的结构,也可以代替本结构采用将与蓄热热交换管37连通的三通阀23的开口部缩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取消毛细管31,以低成本实现紧凑的结构。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应该认为是有限制性的内容。即,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说明,而由发明内容的范围表示,包括与发明内容的范围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压缩机和蓄积来自压缩机的热的蓄热装置。此外,蓄热装置由配置在压缩机的外周面的蓄热件和贯通设置在蓄热件、将蓄积于蓄热件的热烈传导至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蓄热热交换管构成,蓄热件由铝块形成并且埋设有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加热器而构成。进一步,以使蓄热热交换管位于加热器与压缩机的外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而且,蓄热件在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加热器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凹处,在凹处设置有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的温度传感器。
由此,即使在除霜所需的热量不足的严寒时等,也能够将来自加热器的热补充至蓄热件,通过该蓄热件向蓄热热交换管内的制冷剂继续供给热。而且,因为蓄热热交换管位于压缩机的外周与加热器之间,所以能够从压缩机外周和加热器供给热,实现高效率的热供给。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除霜效果。而且,在加热器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设置的蓄热件的凹处因为薄而热容量小所以成为接近于蓄热件的加热器和蓄热热交换管埋设部分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加热器控制的精度,并且没有温度检测延迟引起的过升等,能够提高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蓄热件在其两侧部具有凸缘部,并且设置有将蓄热件固定于压缩机外周的蓄热件安装带。此外,蓄热件安装带在一端设置有卡合部,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固接部。进一步,也可以使蓄热件安装带的卡合部与蓄热件的凸缘部中的一个凸缘部卡合,并且将蓄热件安装带的螺纹固接部螺纹固接于蓄热件的凸缘部中的另一个凸缘部,从而将蓄热件压接固定于压缩机的外周面。
由此,能够将蓄热件可靠地紧贴固定于压缩机的外周,从压缩机传向蓄热件的传热量增大。此外,与具有凸缘部的量相应地、蓄热件的在压缩机外周面的接触面积扩大,进一步增大来自压缩机外周的传热量。其结果是,能够从压缩机传导至蓄热件的传热量增大,蓄热件不易发生热量不足,能够与之相应地减少通过加热器通电进行的热供给,能够促进节能化。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也可以凹处与加热器均设置在上下方向,凹处的上方为开放状态,从凹处的开放部分引出温度传感器的引线。
由此,能够防止在蓄热件的凹处空间积存热气,更高精度地检测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凹处壁部分的温度,能够格外提高加热器控制精度和安全性。此外,能够利用凹处上部的开放部分引出温度传感器的引线,能够不需要进行穿孔形成引线贯通孔等后加工,与之相应地实现成本降低。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也可以在凹处还设置有将对加热器的通电物理地切断的温度熔断器。
由此,即使温度传感器发生故障等而不发挥功能也能够可靠地切断对加热器的通电,即使为将加热器在铝制蓄热件埋设一体化而构成的蓄热装置也能够可靠地保证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也可以利用模铸成形品构成蓄热件并且在其上下任一个端面具备与蓄热件端面相同形状的面状端板。
由此,蓄热件与蓄热热交换管和加热器一体化,与它们两者间不会产生现有技术那样的间隙,能够使它们之间的热传导良好而更有效率地向蓄热热交换管进行热传导。而且,能够使用廉价的砂模铸制造埋设一体化有蓄热热交换管和加热器的蓄热件,并且即使为砂模铸也能够不采用特殊的结构而利用蓄热件端面的面状端板可靠地保持蓄热热交换管/加热器,还能够大幅降低其制造成本。
这样,本发明即使在严寒时等也能够不发生热量不足而高效率地向蓄热热交换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传导,能够提供除霜效果高的空气调节机。因此当然能够用于一般用途而且在工作用的空气调节机中也能够广泛地应用。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和
蓄积来自所述压缩机的热的蓄热装置,
所述蓄热装置包括:
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外周面的蓄热件;和
蓄热热交换管,其贯通设置于所述蓄热件,将蓄积在所述蓄热件中的热量传导至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
所述蓄热件由铝块形成并且在其中内置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加热器而构成,且以使所述蓄热热交换管位于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外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
所述蓄热件在呈大致U字形弯折的所述加热器的大致U字形部分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凹处,在所述凹处设置有控制对所述加热器的通电的温度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件在其两侧部具有凸缘部,并且设置有将所述蓄热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外周的蓄热件安装带,所述蓄热件安装带在一端设置有卡合部,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固接部,使所述蓄热件安装带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蓄热件的所述凸缘部中的一个凸缘部卡合,并且将所述蓄热件安装带的所述螺纹固接部螺纹固接于所述蓄热件的所述凸缘部中的另一个凸缘部,从而将所述蓄热件压接固定于所述压缩机的外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处与所述加热器均设置在上下方向,所述凹处的上方为开放状态,从所述凹处的开放部分引出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引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处还设置有将对所述加热器的通电物理地切断的温度熔断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件由模铸成形品构成,并且在所述蓄热件的上下任一个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蓄热件的端面相同形状的面状端板。
CN201610094468.0A 2015-02-20 2016-02-19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59103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1273A JP6286675B2 (ja) 2015-02-20 2015-02-20 空気調和機
JP2015-031273 2015-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0354A CN105910354A (zh) 2016-08-31
CN105910354B true CN105910354B (zh) 2019-11-19

Family

ID=5674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4468.0A Active CN105910354B (zh) 2015-02-20 2016-02-19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86675B2 (zh)
CN (1) CN1059103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593A (zh) * 2016-09-29 2016-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型空调器不停机化霜系统及方法
CN106247711B (zh) * 2016-09-29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型空调器化霜系统及方法
WO2018198275A1 (ja) 2017-04-27 2018-11-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940677A (zh) * 2017-10-31 2018-04-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减缓空调室外机结霜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426394A (zh) * 2018-04-17 2018-08-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160387A (zh) * 2019-06-26 2019-08-23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可蓄放热的蓄热器及空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6785A (ja) * 1988-06-03 1989-12-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1398242A (zh) * 2007-09-25 2009-04-0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蓄热除霜或控温的混合工质深冷节流制冷系统
CN101590797A (zh) * 2008-05-28 2009-12-0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改进车辆燃料经济性的hvac系统控制
JP2012078014A (ja) * 2010-10-01 2012-04-1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523754A (zh) * 2010-09-09 2012-06-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9333A (ja) * 2001-03-27 2002-10-04 Corona Corp 電熱装置
JP3482405B2 (ja) * 2001-12-03 2003-12-22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3120006A (ja) * 2011-12-07 2013-06-17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6785A (ja) * 1988-06-03 1989-12-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1398242A (zh) * 2007-09-25 2009-04-0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蓄热除霜或控温的混合工质深冷节流制冷系统
CN101590797A (zh) * 2008-05-28 2009-12-0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改进车辆燃料经济性的hvac系统控制
CN102523754A (zh) * 2010-09-09 2012-06-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2078014A (ja) * 2010-10-01 2012-04-1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6675B2 (ja) 2018-03-07
CN105910354A (zh) 2016-08-31
JP2016153700A (ja)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0354B (zh) 空气调节机
JP523800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2511630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nt amount detection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EP2530411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EP3287724B1 (en) Refrigerator
JP520418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2623897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WO201306523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310462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WO2013088684A1 (ja) 空気調和機
JP460506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666111B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214575A (ja) 冷凍装置
JP2018087675A (ja) 冷凍装置
JP528782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28782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782423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92750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92750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203713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557655B2 (en) System for deicing the external evaporator in a heat pump system
JP7459907B2 (ja) 二元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二元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1069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104586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