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6867A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56867A
CN105856867A CN201610211215.7A CN201610211215A CN105856867A CN 105856867 A CN105856867 A CN 105856867A CN 201610211215 A CN201610211215 A CN 201610211215A CN 105856867 A CN105856867 A CN 105856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nozzle
ink
printed medium
main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12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都宫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27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516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27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151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56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68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Controlling printhead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print image on printing material, e.g.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ntrol the width of marg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5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or more sets of type or printing elements
    • B41J3/54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or more sets of type or printing elements with multiple inkjet print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41J2/11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ink sp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3Features not dealing with the colouring process per se, e.g. construction of printers or heads, driving circuit adap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4Ejecting transparent or white coloured liquids, e.g. processing liquids
    • B41J2/2117Ejecting white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2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downwardly on flat surfaces, e.g. of books, drawings, boxes, envelopes, e.g. flat-bed ink-jet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23Digital printing method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s u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41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5/0047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by ink-jet print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具备:印刷机构,其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印刷头喷出油墨;印刷控制部,其对印刷机构进行控制,在印刷头上按照油墨的种类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喷嘴列,印刷控制部被构成为,能够以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使用上述各个喷嘴使用设定而进行印刷,第一喷嘴使用设定将第一喷嘴列的上游侧的第一喷嘴组设为使用范围,且将第二喷嘴列的下游侧的第二喷嘴组设为使用范围,第二喷嘴使用设定将第三喷嘴列的整体设为使用范围,第三喷嘴使用设定将第二喷嘴列的上游侧的第三喷嘴组设为使用范围,且将第一喷嘴列的下游侧的第四喷嘴组设为使用范围。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1310228818.4、申请日为2013年6月8日、发明名称为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由多层油墨层构成的图像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喷墨打印机的一种,已知一种如下的串行式的喷墨打印机,所述串行式的喷墨打印机通过使印刷头在于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从该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图像。此外,已知一种如下的技术,即,使用喷墨打印机来印刷由多层油墨层构成的图像的技术。
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使用白色的油墨而在透明的印刷介质上形成基底层,并使用彩色油墨而在所形成的基底层之上实施印刷的技术。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使用在按照油墨的种类而形成在印刷头上的喷嘴列中的、上游侧的喷嘴组,而喷出白色油墨以及彩色油墨中的一种油墨,且使用下游侧的喷嘴组而喷出另一种油墨的技术(以下,也称为喷嘴分割技术)。根据喷嘴分割技术,能够在将印刷介质于该印刷介质的整个长度上输送一次的期间,形成两层的油墨层。
当利用这些多层印刷技术,而印刷由五层以上的油墨层构成的印刷物时,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由五层以上的油墨层构成的印刷物可以设定为如下的印刷物,即,例如,在透明的印刷介质上形成有:通过彩色油墨而形成的第一彩色层、通过特殊光泽油墨而形成的第一特殊光泽层、通过白色油墨等而形成的基底层、通过特殊光泽油墨而形成的第二特殊光泽层、通过彩色油墨而形成的第二彩色层的印刷物。特殊光泽油墨是指,显现出金属感等特殊光泽的油墨。这种印刷物可以设定为,能够从印刷介质的两侧表面目视确认图像的印刷物。
但是,当在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五层时,如果利用上文所述的喷嘴分割技术,通过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且所分割的各个喷嘴组分别形成一层,从而形成五层的结构,则所分割的每一个喷嘴组的喷嘴数变少。其结果为,通过一个喷嘴组所能够印刷的范围减小,从而印刷速度变得极慢。
另一方面,当不使用喷嘴分割技术时,由于在将印刷介质于该印刷介质的整个长度上输送一次的工序期间,仅形成一层油墨层,因此为了形成五层油墨层,而需要将这种工序重复进行五次。对于这种印刷介质的输送工序的反复,考虑到使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自动反转的方法、和通过手动操作而将印刷介质反复安置在初始位置处的方法。无论通过哪一种方法,均无法避免在多个输送工序期间,印刷介质的位置发生些许偏移的现象。即,印刷面上的各个层的相对位置从预定的原来的位置发生偏移的现象。例如,如果第一彩色层与第一特殊光泽层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偏差,则所显现出的特殊光泽感将发生变动。其结果为,存在产生印刷画质的恶化的可能性。
此外,当在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三层,并在另一个表面上形成两层时,有时会由于印刷介质的两侧表面均被实施了印刷,而产生问题。例如,为了从店铺内外的任意一侧均能够目视确认所印刷的内容,而在店铺的窗户等上贴附两侧表面均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物时,一侧印刷面将直接与窗户接触。在此情况下,将产生油墨附着在窗户上的可能性。即,在剥离所贴附的印刷物时,需要去除所附着的油墨。
从以上的情况出发,要求能够理想地印刷由五层以上的油墨层构成的印刷物的新的印刷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7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 2005/105452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5-64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列而实现。
应用例1
一种印刷装置,其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并具备:印刷机构,其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印刷控制部,其对所述印刷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在所述印刷头上,如下的喷嘴列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所述印刷控制部被构成为,以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而使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执行所述印刷,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所述预定的范围内的、与下游侧相反的一侧的上游侧处的第一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所述下游侧为所述印刷介质相对于所述印刷头而进行移动的一侧,并且,将不同于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在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列的第三喷嘴列的整体设定为使用范围,在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上游侧的第三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四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在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印刷如下的印刷物,所述印刷物包含,在从印刷介质观察时,按照通过第一喷嘴列而形成的油墨层、通过第二喷嘴列而形成的油墨层、通过第三喷嘴列而形成的油墨层、通过第二喷嘴列而形成的油墨层、通过第一喷嘴列而形成的油墨层的顺序而形成的五层油墨层。因此,如果在透明的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则能够得到可从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目视确认印刷图像的印刷物。此外,根据该印刷装置,能够在将印刷介质于该印刷介质的整个长度(副扫描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输送一次的输送工序的期间,使用第一喷嘴使用设定,而形成两层油墨层。此外,能够在另一次输送工序的期间,使用第三喷嘴使用设定,而形成两层油墨层。即,由于通过一次输送工序而形成两层油墨层,因此与在每一次输送工序中形成一层油墨层的情况相比,不易在该两层之间产生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印刷画质的恶化。此外,通过分别使用了第一喷嘴使用设定至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三次输送工序,从而能够实施与五层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印刷。因此,与通过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来使用,从而用一次输送工序来印刷与五层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而且,由于能够仅在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中的一侧表面上实施印刷,因此当使另一侧表面接触并贴附于窗户等透明部件上时,油墨不会附着于透明部件上。另外,第一喷嘴列至第三喷嘴列中的各个列既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
应用例2
在应用例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通过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两层油墨层,并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一层油墨层,且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两层油墨层,从而印刷由五层油墨层构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理想地印刷由五层油墨层构成的印刷物。
应用例3
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喷嘴列为喷出金属油墨的喷嘴列。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理想地印刷出,无论从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中的哪一侧进行观察均能够目视确认具有金属感的印刷图像的印刷物。
应用例4
如应用例1至应用例3中任一个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喷嘴列为喷出白色油墨的喷嘴列。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由于通过白色油墨而形成基底层,因此光不易透过印刷物的印刷面。因此,无论从印刷介质的两侧表面中的哪一侧观察印刷介质,均能够使印刷图像的颜色的再现性良好。
应用例5
如应用例1至应用例4中任一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机构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向所述副扫描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且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时,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使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自动反转。因此,用户无需在每次向一个方向的印刷介质的输送结束时,将印刷介质重置在预先设定的初始位置处。因此,提高了对于用户的方便性。此外,与此相对应,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
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除了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之外,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作为应用例6而在以下所记载的印刷方法、印刷装置所使用的程序、以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读取的方式来记录该程序的存储介质等的方式。
应用例6
一种印刷方法,其中,印刷装置通过从如下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所述印刷头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且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喷嘴列,其中,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在所述印刷方法中,以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而使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从而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实施所述印刷,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所述预定的范围内的、与下游侧相反的一侧的上游侧处的第一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所述下游侧为所述印刷介质相对于所述印刷头而进行移动的一侧,并且,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在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列的第三喷嘴列的整体设定为使用范围,在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三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四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应用例7
一种印刷装置,其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并具备:印刷机构,其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印刷控制部,其对所述印刷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在所述印刷头上,如下喷嘴列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所述印刷控制部被构成为,针对所述印刷介质的任意的印刷区域,以第一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第三印刷模式的顺序来执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所述第二印刷模式、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执行所述印刷,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所述油墨的种类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横跨应该被印刷所述图像的整个印刷区域,以第一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一个以上的喷嘴列,横跨整个所述印刷区域,以第二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在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所述油墨的种类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横跨整个所述印刷区域,以第三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并且,所述第二主扫描次数少于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以及所述第三主扫描次数。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通过第一印刷模式,油墨的种类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间在不同的时机,向同一印刷区域喷出油墨,从而能够形成两层油墨层。关于第三印刷模式也相同。即,能够在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印刷包括如下五层油墨层的印刷物,即,从印刷介质观察时,按照通过第一印刷模式而形成的两层油墨层、通过第二印刷模式而形成的一层油墨层、通过第三印刷模式而形成的两层油墨层的顺序而形成的五层油墨层。因此,当在透明的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时,能够得到可从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目视确认印刷图像的印刷物。
此外,根据该印刷装置,能够在将印刷介质横跨该印刷介质的整个长度(副扫描方向上的长度)而输送一次的输送工序期间,通过第一印刷模式,从而使用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形成两层油墨层。此外,能够在另一次输送工序的期间,通过第三印刷模式,从而使用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形成两层油墨层。即,由于通过一次输送工序而形成两层油墨层,因此,与在每次输送工序形成一层油墨层的情况相比,该两层之间不易产生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印刷画质的恶化。
此外,针对第一印刷模式至第三印刷模式中的各个印刷模式实施一次输送工序,便能够实施与五层相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印刷。
因此,与通过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从而通过一次输送工序来印刷与五层相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
而且,由于能够仅在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中的一侧表面上实施印刷,因此当使另一侧表面接触并贴附于窗户等透明部件上时,油墨不会附着在透明部件上。另外,第一喷嘴列至第三喷嘴列中的各个喷嘴列既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
应用例8
如应用例7所记载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至少一个为喷出金属油墨的金属喷嘴列,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分别包括所述金属喷嘴列。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理想地印刷如下的印刷物,即,无论从印刷介质的对置的两侧表面中哪一侧进行观察,均能够目视确认具有金属感的印刷图像的印刷物。
应用例9
如应用例7或应用例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印刷模式而形成第一基底层,并且所述印刷头仅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的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中的最后的主扫描中喷出如下的油墨,即,用于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层与所述印刷介质之间的第二基底层的油墨。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由于第二基底层仅通过最后的主扫描来形成,因此与通过多次的主扫描来形成第二基底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高速化。
应用例10
如应用例7至应用例9中任一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机构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在进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所述副扫描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
根据这种印刷装置,能够自动反转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因此,用户无需在每次向一个方向的印刷介质的输送结束时,将印刷介质重置在预先设定的初始位置处。因此,提高了对于用户的利便性。此外,与此对应地,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
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之外,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而实现,即,作为应用例11(原文为5)而在以下所记载的印刷方法、印刷装置所使用的程序、以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读取的方式而记录该程序的存储介质等的方式。
应用例11
一种印刷方法,其中,印刷装置通过从如下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所述印刷头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且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喷嘴列,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在所述印刷方法中,针对所述印刷介质的任意的印刷区域,通过以第一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第三印刷模式的顺序来执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所述第二印刷模式、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实施所述印刷,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一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一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二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在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三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并且,所述第二主扫描次数少于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以及所述第三主扫描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主要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为表示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印刷头36的喷嘴配置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能够由打印机10进行印刷的印刷物100的截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用于对印刷物100进行印刷的印刷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说明图。
图8为表示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例
A-1.打印机的结构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主要结构的概要立体图。打印机10为,通过从多个喷嘴喷出油墨从而在印刷介质上形成油墨点,由此在印刷介质上记录文字、图形、图像等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该打印机10为,所谓的串行式打印机。
打印机10具备印刷机构20和印刷控制部60。印刷机构20通过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印刷头36(详细说明将在后文叙述)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副扫描方向为输送印刷介质的方向。印刷控制部6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其执行各种运算处理;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其临时对程序或数据进行存储以及展开;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其对CPU所执行的程序等进行存储。印刷控制部60与印刷机构20的各个部之间进行信号的交换,且对印刷机构20的全部动作进行控制。
印刷机构20具备:堆纸器22;送纸辊24,其通过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在图1中省略图示)而被驱动;压印板26;滑架28;滑架电机30;牵引带32,其通过滑架电机30而被驱动;导轨34,其用于滑架28。送纸辊24构成后文叙述的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的一部分。在滑架28上搭载有具备多个喷嘴的印刷头36。
印刷介质PM从堆纸器22起通过送纸辊24而被卷绕,并在压印板26的表面上向副扫描方向被输送。滑架28被通过滑架电机30而驱动的牵引带32所牵引,而沿着导轨34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主扫描方向垂直于副扫描方向。
图2为,表示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的结构的立体图。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具备:送纸辊24、送纸电机31、齿轮系41、排纸辊42等。送纸电机31的动力经由齿轮系41而被传递至送纸辊24和排纸辊42。在送纸辊24上设置有从动辊25,并且排纸辊42上也设置有作为该排纸辊42的从动辊的齿形辊44。印刷介质PM在通过这些辊而被夹持的状态下被输送,并在压印板26上进行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印刷介质输送机构40通过实施对送纸电机31的正反转控制,从而能够将印刷介质PM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进行输送(参照图1)。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为,通过横跨该印刷介质PM的整个长度(副扫描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即应该被印刷图像的印刷区域的整个区域而对印刷介质PM进行一次输送从而完成印刷时的、印刷介质PM的输送方向。如此,将使印刷介质PM的输送方向自动反转的情况称为反馈。
在送纸辊24的轴上设置有旋转编码器46,所述旋转编码器46通过编码盘46a和光传感器46b而构成。送纸量(副扫描输送量)根据来自该旋转编码器46的脉冲信号而被确定。
图3为表示形成在印刷头36上的喷嘴的配置。所图示的喷嘴被形成在印刷头36的下表面、即与印刷介质PM相对的表面上。通过从这些喷嘴被喷出的油墨,从而在印刷介质PM上形成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印刷头36喷出六种油墨,具体而言,喷出蓝绿色油墨C、品红色油墨M、黄色油墨Y、黑色油墨K、金属油墨Mt、白色油墨Wh。这些油墨由被安装在打印机10上的墨盒(在图1中省略图示)供给。
蓝绿色油墨C、品红色油墨M、黄色油墨Y、黑色油墨K为,为了表现色调、亮度以及色度而使用的油墨。也将这些油墨统称为彩色油墨Col。在本申请中,彩色油墨Col的概念中包含黑色油墨,并且,并不限定于蓝绿色、品红色、黄色,还指红色、橙色、绿色、蓝色等色调中的一种以上的油墨。可以认为,彩色油墨为形成图像层的油墨。金属油墨Mt为显现出特定的质感的特殊光泽油墨的一种。金属油墨Mt通过含有金属颜料,从而显现出金属感。白色油墨Wh为,用于形成基底层的油墨。形成这种基底层的油墨并不限定于白色油墨Wh,可以为白色带有少许色调的白色系油墨,也可以为表现任意色调的油墨。
如图3所示,在印刷头36上形成有多个喷嘴列71~76,多个所述喷嘴列71~76通过多个喷嘴在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这些喷嘴列针对于每种油墨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喷出白色油墨Wh的喷嘴列71也称为白色喷嘴列71。喷出金属油墨Mt的喷嘴列72也称为金属喷嘴列72。此外,喷出C、M、Y、K油墨的喷嘴列73~76也称为彩色喷嘴列77。
在将彩色喷嘴列77于副扫描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两个部分时,也将一侧的喷嘴组称为第一喷嘴组NZs1,并将另一侧的喷嘴组称为第四喷嘴组NZs4。此外,在将金属喷嘴列72于副扫描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两个部分时,也将一侧(第四喷嘴组NZs4侧)的喷嘴组称为第二喷嘴组NZs2,并将另一侧(第一喷嘴组NZs1侧)的喷嘴组称为第三喷嘴组NZs3。
在使用这种印刷头36而实施印刷的打印机10中,印刷控制部60被构成为,能够进行通过第一至第三喷嘴使用设定而实施的印刷控制。在第一至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所使用的喷嘴列的种类和喷嘴组的位置分别不同。关于第一至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详细说明将在后文叙述。
图4为表示能够由上文所述的打印机10进行印刷的印刷物100的截面结构。该印刷物100使用透明的印刷介质PM。在印刷介质PM的一侧表面上,通过打印机10而形成五层油墨层。在从印刷介质PM侧观察时,该五层以第一彩色油墨层110、第一金属层120、白色层130、第二金属层140、第二彩色层150的顺序而形成。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二彩色层150通过彩色喷嘴列77而形成。第一金属层120以及第二金属层140通过金属喷嘴列72而形成。白色层130通过白色喷嘴列71而形成。另外,可将白色层130理解为第一基底层,并将第一金属层120以及第二金属层140理解为第二基底层。
这种五层结构为,基于形成各个层的顺序的概念性的结构。因此,可以不必是颜色种类不同的油墨点在与印刷介质PM的印刷面垂直的方向上重叠五层而形成的。例如,在第二彩色层150中可以存在未形成有彩色油墨Col的点的区域。或者,也可以为如下方式,即,在第二金属层140中的形成有金属油墨Mt的点的区域内,未形成有作为第二彩色层150的彩色油墨Col的点,并且在第二金属层140中的未形成有金属油墨Mt的点的区域内,形成有作为第二彩色层150的彩色油墨Col的点。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如下形态,即,第二金属层140和第二彩色层150在与印刷介质PM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大致被形成在同一位置处。在本申请中,这种形态也包含在五层结构的油墨层中。
在从形成有油墨层的一侧(图4的S1侧)观察这种印刷物100时,能够目视确认带有金属感的第二彩色层150的图像,所述金属感是通过第二金属层140(原文无)而显现出的。另一方面,在从未形成有油墨层的一侧(图4的S2侧)观察印刷物100时,由于印刷介质PM为透明,因此能够目视确认带有金属感的第一彩色油墨层110的图像,所述金属感是通过第一金属层120而显现出的。
图5为,表示用于使用打印机10而对印刷物100进行印刷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当接受到印刷指示时,打印机10的印刷控制部60首先将送纸方向(印刷介质PM的输送方向)设定为第一方向(步骤S210)。接下来,印刷控制部60重复进行如下的处理,从而印刷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所述处理为,在实施主扫描的同时,通过第一喷嘴使用设定,而从印刷头36喷出油墨,之后向第一方向实施预定量的副扫描(步骤S220)。也将步骤S220中的印刷动作称为第一印刷模式。
图6为,表示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内容。在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使用彩色喷嘴列77和金属喷嘴列72,而不使用白色喷嘴列71。此外,使用彩色喷嘴列77中的第一喷嘴组NZs1,而不使用第四喷嘴组NZs4。此外,使用金属喷嘴列72中的第二喷嘴组NZs2,而不使用第三喷嘴组NZs3。第一喷嘴组NZs1以及第二喷嘴组NZs2在各个主扫描中被使用。
在向第一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M时,第一喷嘴组NZs1以及第三喷嘴组NZs3位于上游侧,而第四喷嘴组NZs4以及第二喷嘴组NZs2位于下游侧。下游侧是指,在印刷头36与印刷介质PM进行相对移动而实施印刷时,印刷介质PM相对于印刷头36进行移动的一侧,上游侧是指,与下游侧相反的一侧。换言之,上游侧是指,对于所输送的印刷介质PM的同一区域,相对而言先喷出油墨的一侧,而下游侧是指,相对而言后喷出油墨的一侧。即,在通过第一喷嘴使用设定而进行的印刷控制下,对于印刷介质PM的任意的区域,通过第一主扫描而先形成彩色油墨Col的点,之后,通过第二主扫描(与第一主扫描相比,后被实施的主扫描)而形成金属油墨Mt的点。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的印刷区域上的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通过两次主扫描(以下,也将主扫描的次数称为循环数)而形成。具体而言,通过一次主扫描,而在上游侧形成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喷嘴组NZs1相当的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与此同时,在下游侧形成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与第四喷嘴组NZs4相当的第一金属层120。而且,在印刷介质PM于副扫描方向上被输送与第一喷嘴组NZs1(第四喷嘴组NZs4)对应的量之后,通过接下来的主扫描,而形成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喷嘴组NZs1相当的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与此同时,在下游侧形成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与第四喷嘴组NZs4相当的第一金属层120。因此,在通过最初的主扫描而被形成的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之上,通过接下来的主扫描,而形成有第一金属层120。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通过一次主扫描而形成一个线栅。线栅是指,主扫描方向上的油墨点的排列。此外,打印机10通过所谓的带式输送方式而形成油墨点。带式输送方式为,每次进行主扫描时,使在副扫描方向上连续的线栅完成与喷出油墨的喷嘴组的宽度对应的量。但是,打印机10也可以通过多次主扫描而形成一个线栅。此外,打印机10也可以通过隔行扫描方式而形成油墨点。隔行扫描方式是指,在通过一次主扫描而形成的、相邻的两个线栅之间,通过至少一次其他的主扫描,而形成其他的线栅的方式。即使在采用隔行扫描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喷嘴列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而使用,从而在任意的印刷区域内,于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之上适当地形成第一金属层120。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明确,在步骤S220中,在任意的印刷区域(在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两个像素以上的印刷区域)内形成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的循环次数被规定为,2×M次(M为1以上的整数)。当增大M的值时,将能够抑制因通过一次扫描而印刷的区域之间的连接处被识别为横条、即所谓的条带而导致印刷画质下降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印刷控制部60控制为,使第一彩色油墨层110的点形成位置、和第一金属层120的点形成位置尽可能不重叠。也将这种控制称为抑制重叠控制。抑制重叠控制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实施。关于这种控制,在下文,将以如下形式而进行说明,即,通过有序抖动法来实施根据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来决定各个像素位置处的点的开(ON)或关(OFF)的半色调处理。另外,抑制重叠控制只需根据所需的印刷品质,而适当地被采用即可,并非必须进行的控制。
作为抑制重叠控制的第一方法,能够例示出如下方法,即,在关于彩色油墨Col的半色调处理、和关于金属油墨Mt的半色调处理之间,使用阈值的配置不同的抖动掩膜的方法。由于抖动掩膜的阈值的配置表示根据印刷阶调值而形成的点图案,因此如果在两者的半色调处理中使用相同的抖动掩膜,则彩色油墨Col的点和金属油墨Mt的点将重叠。另一方面,如果使用阈值的配置不同的抖动掩膜,则能够抑制这种点的重叠。例如,可以将通过如下的阈值组而构成的抖动掩膜,使用于关于金属油墨Mt的半色调处理中,其中,所述阈值组为,将构成使用于关于彩色油墨Col的半色调处理中的抖动掩膜的阈值组,在预定方向上错开与预定像素对应的量的阈值组。当采用此种方式时,由于节省了制作两种抖动掩膜的时间和劳力,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打印机10时的工时。
作为抑制重叠控制的第二方法,能够例示如下方法,即,首先,实施关于金属油墨Mt的半色调处理,并反映该结果,之后,实施关于彩色油墨Col的半色调处理。具体而言,印刷控制部60可以在金属油墨Mt的点被确定为开(ON)的像素位置处,将彩色油墨Col的点确定为关(OFF)。此外,印刷控制部60可以在金属油墨Mt的点被确定为关(OFF)的像素位置处,对在彩色油墨Col的阶调值上加上了该像素位置处的金属油墨Mt的阶调值而得到的值、与抖动掩膜的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点的开或关。根据第二方法,能够进一步抑制点的重叠。
当实施上述抑制重叠控制时,能够抑制彩色油墨Col的点所表现的色度由于与该点重叠的金属油墨Mt的点而下降的情况。抑制重叠控制既可以在金属油墨Mt和全部彩色油墨Col间实施,也可以仅在金属油墨Mt和一部分彩色油墨Col间实施。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一般针对色度不易下降的黑色油墨K,不实施抑制重叠控制,而针对其他的彩色油墨Col,实施抑制重叠控制。根据此方式,能够简化半色调处理。
此处,返回至图5而进行说明。当形成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时,印刷控制部60将送纸方向设定为第二方向(步骤S230)。即,在之后的印刷中,印刷控制部60将实施反馈。
接下来,印刷控制部60重复进行如下的处理,从而印刷白色层130,所述处理为,在实施主扫描的同时,通过第二喷嘴使用设定,而从印刷头36喷出油墨,之后向第二方向实施预定量的副扫描的处理(步骤S240)。也将步骤S240(原文为S220)中的印刷动作称为第二印刷模式。由于在步骤S240中,印刷介质PM向第二方向被输送,因此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方向与上述的步骤S220相反。
图7为,表示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内容。在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仅使用白色喷嘴列71,而不使用彩色喷嘴列77以及金属喷嘴列72。此外,使用构成白色喷嘴列71的全部喷嘴。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的印刷区域内的白色层130通过一次主扫描而被形成。由于使用白色喷嘴列71的整个范围,且以较少的循环数来实施印刷,从而能够使白色层130的印刷高速化。由于白色层130作为基底层而发挥功能,并且不是作为图像而被目视确认的层,因此,即使采用上述结构,给印刷画质带来的影响也较小。但是,白色层130也可以通过两次以上的循环次数而被形成。只要将第二印刷模式中的循环次数设为,少于第一印刷模式以及后述的第三印刷模式,便能够使印刷高速化。
当形成白色层130时,印刷控制部60将送纸方向设定为第一方向(步骤S250)。即,在以后的印刷中,印刷控制部60将再一次实施反馈。
接下来,印刷控制部60重复进行如下的处理,从而印刷第二金属层140以及第二彩色层150(步骤S260),并结束印刷处理,所述处理为,在实施主扫描的同时,通过第三喷嘴使用设定,而从印刷头36喷出油墨,之后向第一方向实施预定量的副扫描的处理。也将步骤S260中的印刷动作称为第三印刷模式。由于在步骤S260中,印刷介质PM向第一方向被输送,因此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方向,与上述的步骤S220相同。
图8为,表示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内容。在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使用彩色喷嘴列77和金属喷嘴列72,而不使用白色喷嘴列71。此外,使用彩色喷嘴列77中的位于下游侧的第四喷嘴组NZs4,而不使用位于上游侧的第一喷嘴组NZs1。此外,使用金属喷嘴列72中的位于上游侧的第三喷嘴组NZs3,而不使用位于下游侧的第四喷嘴组NZs4。因此,在通过第三喷嘴使用设定而进行的印刷控制中,针对印刷介质PM的任意的区域,通过第一主扫描而首先形成金属油墨Mt的点,之后,通过第二主扫描而在该区域内形成彩色油墨Col的点。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的印刷区域内的第二金属层140以及第二彩色层150,与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相同地,通过两次主扫描而被形成。但是,此处的循环数,也可以与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相同,设定为2×N次(N为1以上的整数)。
在上文所述的打印机10中,彩色喷嘴列77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喷嘴列。金属喷嘴列72相当于第二喷嘴列。白色喷嘴列71相当于第三喷嘴列。
根据上文所述的打印机10,能够在印刷介质PM的一侧表面上印刷如下的印刷物100,所述印刷物100由从印刷介质PM观察时,按照第一彩色油墨层110、第一金属层120、白色层130、第二金属层140、第二彩色层150的顺序而形成的五层油墨层构成。因此,当在透明的印刷介质PM上实施印刷时,能够得到可从两面目视确认印刷图像的印刷物100。打印机10可以对被形成在与白色层130相比靠印刷介质PM侧的图像、和被形成在与该图像相反的一侧的图像进行镜像印刷。根据此方式,无论从两侧表面中的哪一侧表面观察印刷物100,均能够目视确认相同的图像。此外,由于印刷物100中,仅在一侧表面上形成有油墨层,因此,当使未形成有油墨层的表面接触并贴附于窗户等透明部件上时,油墨不会附着在透明部件上。
此外,根据打印机10,能够在横跨印刷介质PM的整个长度而向第一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M的、一次输送工序的期间,使用第一喷嘴使用设定(通过第一印刷模式)而形成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以及第一金属层120这两层。因此,与通过分别不同的输送工序而印刷第一彩色油墨层110和第一金属层120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该两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印刷画质的恶化。关于第二金属层140以及第二彩色层150也相同。
此外,根据打印机10,能够通过分别使用了第一至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三次输送工序(在第一至第三印刷模式中,各一次,共计为三次输送工序),而实施与五层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印刷。因此,与通过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来使用,从而通过一次输送工序来实施与五层对应的量的油墨层的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另外,在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的结构中,在各个主扫描中,从该被分割成五组的喷嘴组中最上游侧的喷嘴组喷出彩色油墨Col,从第二上游侧的喷嘴组喷出金属油墨Mt,从第三上游侧的喷嘴组喷出白色油墨Wh,从第四上游侧的喷嘴组喷出金属油墨Mt,并从最下游侧的喷嘴组喷出彩色油墨Col。
在如上文所述那样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方式中,在一次主扫描中由一种油墨所能够记录的、印刷介质PM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与本实施例相比较小。因此,需要将与本实施例相比输送距离较短的副扫描实施多次。当在主扫描的间歇实施副扫描时,实施输送量小于印刷区域的宽度的一次副扫描,以使通过前后的主扫描而形成的各个印刷区域部分重叠,从而使通过前后的主扫描而形成的各个印刷区域之间无法产生间隙。因此,在将与本实施例相比输送距离较短的副扫描实施多次时,较之于本实施例,印刷所需要的时间变长。由于本实施例与上述方式相比副扫描的次数较少,因此印刷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此外,在如上文所述那样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方式中,隔着距离与本实施例相比较短的副扫描而实施主扫描。因此,当在刚进行副扫描之后进行主扫描而实施印刷时,存在如下的情况,即,无法确保通过上一次的主扫描而被记录在印刷介质PM上的油墨进行干燥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各个主扫描的间歇设置用于使油墨进行干燥的等待时间。因此,在上述方式中,并不能够以与一次副扫描的距离变短成比例的关系缩短印刷所需要的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方式相比副扫描的距离较大,从而能够在副扫描过程中确保通过上一次的主扫描而被记录的油墨进行干燥的时间。因此,无需设置上述这种用于油墨的干燥的等待时间。因此,本实施例与上述方式相比印刷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另外,在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方式中,由于需要将与本实施例相比输送距离较短的副扫描实施多次,因此将更多地受到由输送机构的机械性的工作误差而引起的副扫描的输送距离的影响。因此,被形成在印刷介质PM上的点相互之间的位置偏移增大,从而与本实施例相比印刷结果的品质也将下降。
此外,关于印刷所需要的时间,更详细而言,还具有如下的因素。另外,在此,为了易于理解技术,而进行简化的说明。例如,在如上文所述那样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方式,由于需要实施与本实施例相比次数较多的副扫描,因此副扫描的开始时以及结束时的加速和减速的次数与本实施例相比增多。此外,有时也需要在加速开始之后,达到固定速度(在该副扫描中假定的最高速度)之前开始进行减速。其结果为,印刷所需要的时间变长。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一组的加速和减速之间以固定速度(在该副扫描中假定的最高速度)实施副扫描的时间较长,因此与上述状态相比能够缩短印刷时间。
此外,在如上文所述那样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方式中,需要在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下游端到达印刷头36(喷嘴列)的下游端之前,印刷头36的上游侧的一部分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下游端部相对的状态下,以中间隔着副扫描的方式而实施四次主扫描。此外,需要在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游端到达了印刷头36的上游端之后,印刷头36的下游侧的一部分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游端部相对的状态下,以中间隔着副扫描的方式而实施四次主扫描。即,需要在印刷头(喷嘴列)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下端露出的状态下,以中间隔着副扫描的方式共计实施八次主扫描。
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印刷模式下,在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下游端到达印刷头36(喷嘴列)的下游端之前,印刷头36的喷嘴列的上游侧的一半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下游端部相对的状态下,实施一次主扫描。此外,在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游端到达了印刷头36的上游端之后,印刷头36的喷嘴列的下游侧的一半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游端部相对的状态下,实施一次主扫描。在第三印刷模式下也相同。另一方面,在第二印刷模式下,无需在印刷头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下端露出的状态下实施主扫描。即,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印刷头(喷嘴列)从印刷介质PM的印刷区域的上下端露出的状态下,共计实施四次主扫描。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将喷嘴列分割成五组喷嘴组而使用的上述状态相比,至少能够因所需的主扫描的次数较少,而使印刷速度高速化。
此外,根据打印机10,能够在第一金属层120与第二金属层140之间形成白色层130。通过形成作为基底层的白色层130,从而光不易透过印刷物100的印刷面。因此,无论从印刷物100的两侧表面中的哪一侧观察印刷物100的情况下,均能够使印刷图像的颜色的再现性良好。
此外,根据打印机10,能够对印刷介质PM进行反馈。因此,用户无需在每次向一个方向的印刷介质PM的输送结束时,将印刷介质PM重置在打印机10的预先设定的初始位置处。因此,提高了对于用户的方便性。此外,与此对应地能够使印刷速度高速化。此外,在打印机10中,将印刷介质PM的输送方向反转的时机为,(1)第一金属层120以及第二金属层140的印刷、与白色层130的印刷之间;(2)白色层130的印刷、与第二金属层140以及第二彩色层150的印刷之间。在上述(1)或者(2)的时机,即使油墨层之间的点的形成位置发生了偏移,作为基底层的白色层130、与其他的油墨层之间的偏移,也不会给印刷画质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印刷画质也不会大幅下降。
B.改变例
B-1.改变例1:
也可以代替上文所述的金属油墨Mt,而使用含有显现出预定的质感的颜料的、各种特殊光泽油墨。作为这种特殊光泽油墨,可以例示出在定影于印刷介质表面之后显现出珍珠光泽感的顔料,例如,含有将如天然珍珠那样具有珍珠色的薄膜层重叠有多层这样的顔料的珍珠光泽油墨;含有具有微小凹凸,从而在定影于印刷介质表面之后引起漫反射而显现出所谓的金银绵缎感或暗光感的顔料的、金银色油墨(lame ink)或暗光油墨等。特殊光泽油墨也可以理解为,被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油墨的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度依赖性的油墨。
此外,第一金属层120和第二金属层140之间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特殊光泽油墨。此时,印刷头36可以针对特殊光泽油墨的每个种类而设置不同的喷嘴列。或者,打印机10可以被构成为,在一个喷嘴列中,上游侧的喷嘴组和下游侧的喷嘴组喷出不同的特殊光泽油墨。
B-2.改变例2:
通过打印机10而被印刷的印刷物并不限定于由五层油墨层构成的印刷物,也可以为六层以上的印刷物。例如,可以在印刷物100的第二彩色层150之上,使用透明油墨等而形成覆盖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上述步骤S260(参照图5)之后,再次向第二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M,同时对覆盖层进行印刷。
B-3.改变例3:
也可以代替对印刷介质PM进行反馈的结构,而在每次向一个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M时,用户通过手动操作而将印刷介质PM重置在打印机10的预先设定的初始位置处。此时,打印机10以使印刷介质PM始终向同一方向被输送的方式,而实施印刷。
B-4.改变例4:
打印机10所使用的多种油墨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紫外线固化油墨。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10可以具备朝向印刷介质PM照射紫外线的紫外线照射部。紫外线照射部可以横跨整个主扫描方向而被设置在与印刷头36相比靠上游侧和靠下游侧的位置处。或者,也可以在印刷头36上设置紫外线照射部。通过采用这些结构,从而能够抑制种类不同的油墨彼此在印刷介质PM上定影之前相互混合的现象。
B-5.改变例5:
喷嘴列并不限定于分割成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部分的结构。例如,打印机10也可以将喷嘴分割成P(P为2以上整数)个部分而使用,从而对包含(2P+1)层结构的油墨层的印刷物进行印刷。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来使用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从而实施印刷,其中,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将第p(p为1至P的整数)个喷嘴列中,从上游侧起第p组的喷嘴分割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在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将第(p+1)个喷嘴列整列设为使用范围,在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将第p个喷嘴列中,从下游侧起第p组的喷嘴分割组设定为使用范围。由此,能够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相同地,理想地对包含(2P+1)层的油墨层的印刷物进行印刷。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印刷模式中的、对任意的印刷区域进行印刷的循环数设定为P×M次。可将第二印刷模式中的循环数设定为一次。可将第三印刷模式中的循环数设定为P×N次。
B-6.改变例6:
第二印刷模式中的循环数并不限定于一次,可以在循环数少于第一印刷模式以及第三印刷模式的循环数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设定。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印刷速度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相比变慢,但是关于其他方面,也能起到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这种结构,在欲向第一基底层(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为白色层130)付与所需的色调的情况下较为有效。例如,第二印刷模式中的循环数可以为两次。此时,打印机1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最初的主扫描中使用白色喷嘴列71的整个范围,而喷出白色油墨Wh,在接下来的主扫描中,使用彩色喷嘴列77的整个范围,而喷出彩色油墨Col。当然也可以与第一印刷模式等相同地,利用喷嘴分割技术。
B-7.改变例7:
第一印刷模式以及第三印刷模式并不限定于利用了喷嘴分割技术的印刷控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这些印刷模式中,使用预定的喷嘴的整个范围,并通过进行Q(Q为1以上的整数)次的主扫描而形成了第一油墨层(例如,第一彩色油墨层110)之后,使用其他预定的喷嘴的整个范围,并通过进行R(R为1以上的整数)次的主扫描,而形成第二油墨层(例如,第一金属层120)。此时,第一油墨层以及第二油墨层在未实施副扫描的状态下被形成。即,印刷头36在印刷介质PM的同一个印刷区域内移动多次。
在第一油墨层为彩色油墨层,且第二油墨层为金属层的情况下,值R优选设定在值Q以下,更优选设定为值1。当R=1时,第二油墨层仅通过在对任意的印刷区域进行印刷的多次主扫描中的最后的主扫描而被形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与R≥2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高速化。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改变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文所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文所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对于与在说明书摘要一栏中所记载的各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改变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或组合。此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须的特征而被说明,则可以适当地进行删除。

Claims (12)

1.一种印刷装置,其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并具备:
印刷机构,其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
印刷控制部,其对所述印刷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所述印刷头上,如下的喷嘴列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
所述印刷控制部被构成为,以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而使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和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执行所述印刷,
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所述预定的范围内的、与下游侧相反的一侧的上游侧处的第一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所述下游侧为所述印刷介质相对于所述印刷头进行移动的一侧,并且,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在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列的第三喷嘴列的整体设定为使用范围,
在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三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四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通过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两层油墨层,
并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一层油墨层,
且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形成两层油墨层,
从而印刷由五层油墨层构成的所述图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喷嘴列为喷出金属油墨的喷嘴列。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喷嘴列为喷出白色油墨的喷嘴列。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机构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向所述副扫描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且在进行使用了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印刷时时,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
6.一种印刷方法,其中,
印刷装置通过从如下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所述印刷头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且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喷嘴列,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
在所述印刷方法中,以第一喷嘴使用设定、第二喷嘴使用设定、第三喷嘴使用设定的顺序而使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从而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实施所述印刷,
在所述第一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所述预定的范围内的、与下游侧相反的一侧的上游侧处的第一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所述下游侧为所述印刷介质相对于所述印刷头而进行移动的一侧,并且,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在所述第二喷嘴使用设定中,将不同于所述第一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列的第三喷嘴列的整体设定为使用范围,
在所述第三喷嘴使用设定中,将所述第二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三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嘴列中,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喷嘴组相比靠所述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第四喷嘴组设定为使用范围。
7.一种印刷装置,其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并具备:
印刷机构,其从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
印刷控制部,其对所述印刷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所述印刷头上,如下喷嘴列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
所述印刷控制部被构成为,针对所述印刷介质的任意的印刷区域,以第一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第三印刷模式的顺序来执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所述第二印刷模式、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执行所述印刷,
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所述油墨的种类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横跨应该被印刷所述图像的整个印刷区域,以第一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一个以上的喷嘴列,横跨整个所述印刷区域,以第二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在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所述油墨的种类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横跨整个所述印刷区域,以第三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所述第二主扫描次数少于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以及所述第三主扫描次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至少一个为喷出金属油墨的金属喷嘴列,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分别包括所述金属喷嘴列。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印刷模式而形成第一基底层,
所述印刷头仅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的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中的最后的主扫描中喷出如下的油墨,即,用于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层与所述印刷介质之间的第二基底层的油墨。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机构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在进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所述副扫描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并在进行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下的印刷时,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印刷介质。
11.一种印刷方法,其中,
印刷装置通过从如下的印刷头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所述印刷头相对于印刷介质在主扫描方向、和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且按照所述油墨的种类而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喷嘴列,所述喷嘴列通过喷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于预定的范围内并排配置而形成,
在所述印刷方法中,针对所述印刷介质的任意的印刷区域,通过以第一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第三印刷模式的顺序来执行所述第一印刷模式、所述第二印刷模式、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印刷介质的一侧表面上实施所述印刷,
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一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一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二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在所述第三印刷模式中,使用所述多个喷嘴列中的两个以上的喷嘴列,并以第三主扫描次数实施印刷,
所述第二主扫描次数少于所述第一主扫描次数以及所述第三主扫描次数。
12.一种印刷装置,其从头喷出油墨而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其中,
所述头具有第一喷嘴列、第二喷嘴列以及第三喷嘴列,所述第一喷嘴列具有多个喷嘴,所述第二喷嘴列与所述第一喷嘴列平行地配置且具有多个喷嘴,所述第三喷嘴列与所述第一喷嘴列平行地配置且具有多个喷嘴,
所述印刷装置实施第一印刷,在所述第一印刷中,使用位于所述第一喷嘴列内的所述多个喷嘴中的部分喷嘴、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喷嘴列内的所述多个喷嘴中的部分喷嘴,
在所述第一印刷之后,实施使用所述第三喷嘴列的第二印刷,
在所述第二印刷之后,实施第三印刷,在所述第三印刷中,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列内的、在所述第一印刷中未使用的余下的喷嘴。
CN201610211215.7A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Pending CN1058568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2773 2012-06-12
JP2012132773A JP6051604B2 (ja) 2012-06-12 2012-06-12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2132772A JP6015153B2 (ja) 2012-06-12 2012-06-12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2-132772 2012-06-12
CN201310228818.4A CN103481664B (zh)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8818.4A Division CN103481664B (zh)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6867A true CN105856867A (zh) 2016-08-17

Family

ID=497149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8818.4A Active CN103481664B (zh)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201610211215.7A Pending CN105856867A (zh)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8818.4A Active CN103481664B (zh) 2012-06-12 2013-06-08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33892B2 (zh)
CN (2) CN1034816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4530A (zh) * 2020-07-20 2022-01-21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33892B2 (en) * 2012-06-12 2014-09-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6079015B2 (ja) * 2012-07-11 2017-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CN103978788B (zh) * 2014-05-22 2015-12-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打印设备及光栅制作方法
JP6421511B2 (ja) * 2014-09-18 2018-1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25585B2 (ja) * 2015-03-03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6776541B2 (ja) * 2016-01-21 2020-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媒体の圧縮方法
CN111347777B (zh) * 2018-12-21 2021-02-26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打印控制方法、装置、打印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900938B1 (en) * 2018-12-21 2024-03-13 Shenzhen HosonSoft Co., Lt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440571B (zh) * 2019-08-29 2023-04-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JP7363205B2 (ja) * 2019-08-29 2023-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EP4067096B1 (en) * 2021-03-30 2023-10-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carrier medium
US20220314658A1 (en) * 2021-03-30 2022-10-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170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
US20100165036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target medium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00207975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article
JP2012051279A (ja) * 2010-09-02 2012-03-1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
JP2012096467A (ja) * 2010-11-02 2012-05-2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2529407A (zh) * 2010-11-11 2012-07-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481664B (zh) * 2012-06-12 2016-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8586B2 (ja) 1991-09-06 2000-10-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隠蔽性を有する化粧シート
US5455610A (en) * 1993-05-19 1995-10-03 Xerox Corporation Color architectur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with overlapping arrays of ejectors
JP4319740B2 (ja) 1999-06-24 2009-08-2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印刷物および印刷方法ならびに印刷装置
JP4770734B2 (ja) 2004-04-27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13802B2 (ja) 2005-03-10 2010-02-10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016721B2 (ja) * 2008-11-28 2012-09-05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597995B2 (ja) * 2009-04-03 2014-10-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白色インクを含む複数色のインクを用いた印刷
JP5742154B2 (ja) * 2010-09-30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170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
US20100165036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target medium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00207975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article
JP2012051279A (ja) * 2010-09-02 2012-03-1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
JP2012096467A (ja) * 2010-11-02 2012-05-2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2529407A (zh) * 2010-11-11 2012-07-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481664B (zh) * 2012-06-12 2016-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4530A (zh) * 2020-07-20 2022-01-21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1664B (zh) 2016-04-27
US8833892B2 (en) 2014-09-16
US20130328955A1 (en) 2013-12-12
CN103481664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6867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US4967203A (en) Interlace printing process
CN1027741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E69822011T2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verbesserte Tintentropfverteilung beim Tintenstrahldrucken
JPH1058714A (ja) 記録媒体の上に画像を印刷する方法
US20150165765A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6457843B (zh)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WO2006043269A2 (en) A method of ink jet printing with image quality control
JP6051604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079015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EP2150920B1 (en)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with meshed framework
KR20160014506A (ko) 프린트 헤드 제어방법
US855058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JPH03503146A (ja) バンディングを引き下げた双方向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
CN102205705B (zh) 在打印介质上重叠形成两个图像的打印
US6655783B2 (en) Printing by switching sub-scanning feed between monochromatic areas and color areas
CN203004515U (zh) 液体喷出装置
EP066187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quid ink recording of images with black ink and color inks
CN117183581A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
CN106313919A (zh) 处理目标改变装置和系统,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
DE60220964T2 (de) Drucken mit für Einfarben- und Mehrfarbengebiete unterschiedlichem Vorschub
DE602005002528T2 (de) Druck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eren Ansteuerung
JP20041063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015153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3798366B2 (ja) 建築板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