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378A -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9378A
CN105849378A CN201580003400.0A CN201580003400A CN105849378A CN 105849378 A CN105849378 A CN 105849378A CN 201580003400 A CN201580003400 A CN 201580003400A CN 105849378 A CN105849378 A CN 105849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crankcase
electromotor
cooling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4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9378B (zh
Inventor
水谷文则
黑须玲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9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9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 F02F7/007Adaptations for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2003/006Liquid cooling the liquid be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在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中,水泵的排出口与曲轴箱中的靠近缸体的后部的位置相对地配置,当侧视发动机时,导入通路从排出口实质上平行于缸体的缸体中心轴地延伸、并与周壁冷却路连接地形成于曲轴箱与缸体的壁内。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冷式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3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4-68393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于机动二轮车等的车辆的发动机,具有通过冷却水将缸体内冷却的水冷式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中,从安装于曲轴箱的水泵输送冷却水,该冷却水在缸体内的水套(周壁冷却路)内循环,由此将包含缸体的发动机体冷却。
在这种发动机中,需要将从水泵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导入通路供给到水套,但若利用外部配管构成导入通路,则缸体、缸盖周边的结构将会复杂化。
因此,已知有在曲轴箱的靠近前端的上部安装水泵,将从该水泵排出的冷却水通过曲轴箱与缸体的壁内的导入通路而导入到水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3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那样,在将冷却水的导入通路形成于曲轴箱与缸体的壁内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发动机体内的无用空间来设计导入通路的配置,因此与外部配管相比较,处理的自由度变低,弯曲位置增加,通路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流路阻力也容易增大。
在该情况下,如果是缸体相对于曲轴箱向上方侧前倾的发动机,则难以将从缸体的前部下端导入的冷却水供给到缸体的水套的整体、特别是缸体的后部下端附近。作为其对策,为了使排出流量增大,需要采用大型的水泵。
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水泵的大型化,会导致发动机整体的大型化与重量增加这种结果。
本发明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缸体相对于曲轴箱向前部上方前倾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将从水泵排出的冷却水供给到缸体内的整个区域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具备:曲轴箱,其将曲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缸体,其在侧视时向上部前方前倾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将活塞收容为滑动自如,并且具有供冷却水流通的周壁冷却路;水泵,其安装于所述曲轴箱,并排出冷却水;以及冷却水的导入通路,其将所述水泵的排出口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所述水泵的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曲轴箱中的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位置相对地配置,当侧视发动机时,所述导入通路从所述排出口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缸体的缸体中心轴地延伸,并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地形成于所述曲轴箱与所述缸体的壁内。
根据上述(1)的方式,从水泵排出的冷却水在靠近缸体的后部的位置被导入到曲轴箱内。导入到曲轴箱的冷却水通过实质上平行于缸体中心轴地延伸的曲轴箱与缸体的壁内的导入通路,被导入到缸体内的周壁冷却路内。此时,导入通路在靠近缸体的后部的位置,并非复杂地弯曲,而是被顺畅地导入到周壁冷却路内。而且,由于周壁冷却路被从靠近前倾的缸体的后部的下端侧导入冷却水,因此此时冷却水能够在周壁冷却路内的整个区域高效地流动。
(2)在上述(1)的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周壁冷却路具有以所述缸体中心轴为中心且实质上呈圆环状的基部、以及在与所述导入通路连接的位置从所述基部向径向外侧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
根据上述(2)的方式,采用在周壁冷却路设有从基部向径向外侧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并在该扩张部连接导入通路的结构。因此,即使将导入通路配置于比周壁冷却路的基部更靠缸体的径向外侧,也能够不使导入通路弯曲、而是维持为实质上直线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导入通路中的流通阻力。
(3)在上述(1)或者(2)的方式中,也可以是,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所述水泵的排出口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根据上述(3)的方式,由于水泵的排出口配置于前后的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因此能够使连接于排出口的导入通路与周壁冷却路的主要部分的距离更接近。因此,能够缩短从水泵的排出口至周壁冷却路的主要部分的距离,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流通阻力。
(4)在上述(3)的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水泵的泵主体部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根据上述(4)的方式,从水泵的泵主体部至周壁冷却路的主要部分的距离变短,能够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流通阻力。
(5)在上述(1)中(4)中任一项的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水泵的收容泵工作部的外壳部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曲轴箱的侧面覆盖的曲轴罩,所述曲轴罩上的形成所述外壳部的排出口的部位朝向所述曲轴箱的侧面的凹部突出地形成。
根据上述(5)的方式,由于曲轴罩上的排出口所形成的部位进入曲轴箱的侧面的凹部内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水泵的排出口更靠近缸体的周壁冷却路的正下方的位置。
(6)在上述(5)的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水泵的外壳部的与所述曲轴箱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的端面被泵盖封堵,与所述外壳部内的所述排出口相连的连接路形成为,朝向所述排出口侧而所述曲轴箱侧变深。
根据上述(6)的方式,由于与排出口相连的连接路朝向排出口侧而曲轴箱侧变深,因此能够在曲轴罩侧确保连接路的截面积。因此,无需在泵盖侧设置用于确保连接路的截面积的凹部,能够使泵盖的端面平坦。因此,能够减少泵盖向外侧的鼓出,能够实现发动机整体的小型化。
(7)在上述(1)至(6)中任一项的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缸体的与所述曲轴箱接合的接合面上,遍及所述缸体的前部区域至后部区域地形成有油供给路,冷却水的所述导入通路在所述缸体中形成为通过所述油供给路的外侧。
根据上述(7)的方式,由于油供给路在冷却水的导入通路的内侧沿缸膛的外缘配置,因此能够缩短油供给路的通路长度。因此,能够减小油供给路中的油的流通阻力。
(8)在上述(1)中(7)中任一项的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缸体是铸造部件,在所述缸体侧构成所述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缸体的周壁冷却路通过铸孔而形成。
根据上述(8)的方式,由于缸体的周壁冷却路与下游侧通路孔通过铸孔而形成,因此能够减少缸体的铸造后的切削等的加工,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从水泵排出的冷却水从靠近缸体的后部的位置实质上平行于缸体中心轴地呈直线状上升,从后部下端侧导入到缸体内的周壁冷却路内。因此,能够采用缸体相对于曲轴箱向前部上方前倾的发动机结构,并且能够将冷却水高效地供给到缸体内的整个区域内。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图2的IV-IV剖面实质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图2的V-V剖面实质对应的剖视图。
图6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缸体的图2的VI箭头对应的仰视图。
图7是用图6的VII-VII部分剖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图4的VIII部的放大图。
图9是去除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泵盖的右侧视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图9的X箭头对应的俯视图。
图11是用图10的XI-XI部分剖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图9的XII-XII剖面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是表示安装有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的动力单元PU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面的图。
在图1中,前轮Wf经由前叉2支承于车架(未图示)。后轮Wr经由摆动臂3支承于车架。操纵手把H配置于前叉2的上方。座椅S是供驾驶员乘坐的座椅。燃料箱T配置于座椅S的前方。动力单元PU安装于车架的中央的燃料箱T的下方位置。
动力单元PU通过变速器M使发动机E的驱动旋转变速,并将其输出经由传递机构传递到后轮Wr。此外,关于以下的动力单元PU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不特别说明,则设为与安装于车辆时的朝向相同。
图2、图3是表示动力单元PU的右侧面与左侧面的图。另外,图4、图5是与动力单元PU中的图2的IV-IV剖面与V-V剖面实质对应的剖视图。
动力单元PU的发动机E具备将曲轴1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箱11、以及从曲轴箱11的前侧上部向斜上方突出的缸体部12。曲轴箱11兼作变速器M的变速器箱,在前部侧配置有曲轴10,并且,在该曲轴10的后方侧,与曲轴10平行地配置有变速器M的主轴13与副轴14。主轴13与副轴1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箱11。副轴14如图4所示那样向外侧贯通曲轴箱11的左侧壁,在该贯通的端部安装有动力取出用的链轮15。在链轮15挂绕有链9,通过该链9向后轮Wr(参照图1)传递动力。
缸体部12具备:缸体17,其具有将活塞16收容为进退自如的缸膛17a;缸盖18,其安装于缸体17的上部,并在与活塞16的顶面之间形成燃烧室7(参照图4);以及缸盖罩19,其安装于缸盖18的上部。如图2、图5所示,缸盖18重叠在缸体17的上部,与缸体17一起通过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根)双头螺栓20(紧固部件)共同紧固并固定于曲轴箱11的上表面。
活塞16经由连接杆23以能够与曲轴10连动的方式连接于曲轴10,将活塞16伴随着燃烧室7中的爆发的进退动作作为旋转力传递到曲轴10。此外,在图4中,火花塞8面向燃烧室7而设置。
在缸盖18形成有进气口(未图示),并安装有将该进气口开闭的进气阀(未图示)。在缸盖18形成有排气口(未图示),并安装有将该排气口开闭的排气阀(未图示)。如图2、图3所示,在进气口连接有构成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的入气管6。在排气口连接有构成发动机E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未图示)。另外,如图5所示,在缸盖18与缸盖罩19之间设有将进气阀与排气阀开闭的动阀机构21。图5中的凸轮轴22使动阀机构21的动阀凸轮工作。凸轮轴22经由正时链5以能够与曲轴10连动的方式连接于曲轴1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是水冷式的单气筒发动机。在缸体17设有单一的缸膛17a,在该缸膛17a的周边区域形成有作为周壁冷却路的水套50。将在散热器(未图示)中冷却后的冷却水从之后详细叙述的水泵51加压输送到水套50。
如图4、图5所示,曲轴箱11以与曲轴10正交的分割面11La、11Ra为交界,由左右分割的一对箱半体11L、11R构成。一对箱半体11L、11R在通过缸体17的缸体中心轴C1的平面上被左右分割。分割后的箱半体11L、11R彼此通过多个螺栓(未图示)紧固并固定。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侧部,在与箱半体11R之间安装有形成封闭空间的曲轴罩30。
如图4所示,曲轴10的右侧的端部贯通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侧壁。在该贯通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向变速器M的主轴13传递动力的初级驱动器齿轮24。另外,曲轴10的左侧的端部贯通左侧的箱半体11L的侧壁。在该贯通的端部安装有发电机25的转子25a。转子25a的端部与周边区域部被保持定子25b的发电机25的罩25c覆盖。
另外,变速器M的主轴13的右侧的端部贯通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侧壁。在贯通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主轴13的端部支承有与曲轴10侧的初级驱动器齿轮24啮合的初级从动齿轮26、以及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进行动力的切断和连接的离合器27。初级从动齿轮2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轴13。离合器27夹设于初级从动齿轮26与主轴13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因此,离合器27能够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适当地切换初级从动齿轮26与主轴13之间的动力的传递与切断。
在变速器M的主轴13设有由多个变速齿轮构成的主齿轮组m1。在变速器M的副轴14设有由多个变速齿轮构成的副轴齿轮组m2。变速器M通过变换机构(未图示)的操作选择主齿轮组m1与副轴齿轮组m2的变速齿轮,由此设定包含空挡在内的任意的变速挡位(齿轮位置)。因此,若在这样设定了变速挡位的状态下将曲轴10的旋转动力经由离合器27传递到主轴13,则变速器M使该旋转动力变速为设定比,并从副轴14向外部输出。
此外,图4中的脚踏轴28在脚踏启动时使曲轴10旋转。
如图2、图3所示,在曲轴箱11内的曲轴10与主轴13之间的上方位置配置有与曲轴10平行地延伸的平衡器轴29。平衡器轴29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曲轴箱11。平衡器轴29经由齿轮(未图示)与曲轴10同步地旋转,由此消除曲轴10的旋转变动而维持旋转平衡。
另外,如图5所示,在曲轴箱11的底部设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油盘31。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油盘31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汲取油盘31内的油、并将该油加压输送到动力单元PU内的润滑必要部位的油泵32。本实施方式的油泵32从曲轴10接受旋转动力而运转。
连接于油泵32的动力单元PU内的油供给路33被分为从油泵32的排出部通过曲轴10内向曲柄销、轴颈部等的曲轴10周边的润滑必要部位供给油的曲柄系统油路33C、以及从曲轴箱11的上部通过缸体部12的壁内向动阀机构21的润滑必要部位供给油的动阀系统油路33B。而且,在动阀系统油路33B的中途,连接有用于向变速器M的主轴13、副轴14等的轴周边供给油的分支油通路34。
图6是与图2的VI箭头对应的缸体17的仰视图。图7是剖切了图6的VII-VII剖面部分的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油供给路33的动阀系统油路33B的一部分形成于曲轴箱11的上部的端面11Ru、11Lu(接合面)与缸体17的下表面17d(接合面)之间。如图6所示,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接合面间的油路为,连接于油泵32的油的流入部35a设于缸体17的前部右侧的角部的附近,连接于动阀机构21侧的油的流出部36a设于缸体17的后部左侧的角部。
上述的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接合面间的油路具有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端面11Ru与缸体17的下表面17d之间的第一油通路35、以及形成于左侧的箱半体11L的端面11Lu与缸体17的下表面17d之间的第二油通路36。
第一油通路35由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平坦的端面11Ru、以及在缸体17的下表面17d实质上沿缸膛17a的外周缘部形成的槽35c包围而形成。而且,在第一油通路35的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与油泵32侧连接的流入部35a。第二油通路36由左侧的箱半体11L的平坦的端面11Lu、以及在缸体17的下表面17d实质上沿缸膛17a的外周缘部形成的槽36c包围而形成。在第二油通路36的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与动阀机构21侧连接的流出部36a。
此外,在图5中,为了在图上显现出第一油通路35与第二油通路36,对剖切的部分进行了调整。
第一油通路35从缸体17的前部右侧的流入部35a经由缸体17的后部右侧呈弧状延伸至后部中央的附近部,并在其后部中央的附近部终止。如图5、图7所示,第一油通路35的另一端部与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第一迂回孔37的一端导通。
另外,第二油通路36从缸体17的后部左侧的流出部36a呈弧状延伸至缸体17的后部中央的附近部,并在其后部中央的附近部终止。如图5、图7所示,第二油通路36的另一端部与形成于左侧的箱半体11L的第二迂回孔38的一端导通。
第一迂回孔37由一端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上侧的端面11Ru开口的、实质上呈L形的孔构成。第一迂回孔37的另一端37a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分割面11Ra中的、离开上侧的端面11Ru的位置开口。
第二迂回孔38由一端在左侧的箱半体11L的上侧的端面11Lu开口的、实质上呈L形的孔构成。第二迂回孔38的另一端38a在左侧的箱半体11L的分割面11La中的、离开上侧的端面11Lu的位置开口。而且,通过将左右的箱半体11L、11R结合,使得第一迂回孔37的另一端37a与第二迂回孔38的另一端38a的端部彼此对接,进而相互连接。
因此,第一油通路35与第二油通路36经由第一迂回孔37与第二迂回孔38而相互连接。由此,从油泵32流入流入部35a的油依次通过第一油通路35、第一迂回孔37、第二迂回孔38、第二油通路36、流出部36a,并向缸体部12的动阀机构21供给。
另外,第二迂回孔38的从箱半体11L的上侧的端面11Lu向下方延伸的纵孔部超过与第一迂回孔37侧连接的横孔部,以规定长度延长。
在延长部40的离开底部的侧面连接有用于向变速器M的主轴13、副轴14等的轴周边供给油的分支油通路34。
如图6所示,在缸体17的包围缸膛17a的周缘部的四个角形成有供上述双头螺栓20的插通的插通孔39。流入部35a配置于缸体17的右前部的插通孔39的附近。流出部36a配置于缸体17的左后部的插通孔39的附近。第一油通路35与第二油通路36隔着曲轴箱11的分割面11La、11Ra的位置在缸膛17a周边形成为实质上为半周的长度。
这里,对动力单元PU内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若通过发动机E的驱动使曲轴10旋转,则油泵32接受该曲轴10的旋转而工作。如图5所示,在油泵32中,吸取存储于油盘31内的油,并将该油向油供给路33侧排出。从油泵32排出的油在曲轴箱11的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上部分支到曲柄系统油路33C与动阀系统油路33B。流入曲柄系统油路33C的油从曲轴10的右侧的端部通过曲轴10内的通路,被供给到曲柄销、轴颈部等的曲轴10周边的润滑必要部位。
另一方面,流入动阀系统油路33B的油通过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前部右侧向上方延伸的通路,如图5、图6所示那样通过流入部35a而流入形成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上侧的端面11Ru与缸体17的下表面17d之间的第一油通路35。
流入第一油通路35的油沿第一油通路35在缸膛17a周边呈弧状流向后部中央侧,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分割面11Ra的正前方部分向下方改变朝向而流入箱半体11R的第一迂回孔37。
流入第一迂回孔37的油在下端向分割面11La方向实质上以L形改变朝向,进入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分割面11Ra与左侧的箱半体11L的分割面11La的结合部而流入左侧的箱半体11L的第二迂回孔38。流入第二迂回孔38的油的一部分朝向上方实质上以L形改变朝向,流入形成于左侧的箱半体11L的上侧的端面11Lu与缸体17的下表面17d之间的第二油通路36。另外,流入第二迂回孔38的剩余的油向下方改变朝向,流入延长部40,并从延长部40的侧面向变速器M侧的分支油通路34流入。
从第二迂回孔38流入第二油通路36的油从缸体17的后中央侧在缸膛17a周边流向后部左角部的附近的流出部36a,从流出部36a通过缸体17内的通路而供给到动阀机构21的润滑必要部位。
图8是放大表示图4的VIII部的水泵51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水泵51是作为泵工作部的叶轮52在外壳部53内旋转、将从轴向吸入的冷却水向离心方向排出的漩涡式的泵。外壳部53跨越曲轴罩30、以及安装于曲轴罩30的右侧面的泵盖54而形成。叶轮52一体地安装于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曲轴罩30的泵轴55的一端侧。在泵轴55的另一端部一体地设有与曲轴10的初级驱动器齿轮24啮合的泵齿轮57。本实施方式的水泵51从曲轴10接受动力而泵工作。
此外,图8中的机械密封件56将泵轴55与曲轴罩30之间液密地密封。
图9是表示去除了水泵51的泵盖54的状态下的发动机E的右侧面的图。图10是去除缸盖18而从缸体17的上方观察发动机E的图。图11是剖切了图10的XI-XI部分的缸体17与曲轴箱11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如图9~11所示,水泵51配置于将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侧部覆盖的曲轴罩30的前部上缘位置。具体而言,如图9、图10所示,当侧视发动机E时,水泵51的主要部分(包含后述的泵室60)配置于夹在用于将缸体17紧固并固定于曲轴箱11的前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以及后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A1。
如图8所示,水泵51的吸入口58形成于泵盖54的配管连接喷嘴48。如图9、图10所示,水泵51的排出口59在曲轴罩30与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接合的接合面开口而形成。排出口59设于从收容叶轮52的泵室60(泵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呈漩涡状延伸的连接路61的端部。如图9所示,当侧视发动机E时,泵室60配置于与缸体17的中心轴线C1重叠的位置。排出口59在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中的靠近缸体17的后部的位置与缸体17相对地配置。排出口59准确来说配置于后部侧的双头螺栓20的延长位置的附近、并且是比该双头螺栓20的延长位置靠前方侧的位置。因此,排出口59配置于被夹在靠近缸体17的前部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后部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A1。
如图11所示,在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与水泵51的排出口59相对的位置设有与水套50相连的导入通路62的导入口62a。导入通路62具备实质上以L形弯曲而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上游侧通路孔63、以及实质上与缸体中心轴C1平行地形成于缸体17的下游侧通路孔64。
上游侧通路孔63从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侧面开口的导入口62a平行于曲轴10地朝向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左侧方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曲。上游侧通路孔63的上端部在右侧的箱半体11R的上侧的端面11Ru开口。
另外,下游侧通路孔64在缸体17的后部右侧的角部实质上向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下端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端面11Ru的上游侧通路孔63的开口对接而连接。下游侧通路孔64准确来说从下端向缸体中心轴C1侧稍微弯曲、并且向上方侧延伸。另外,如图6所示,缸体17的后部右侧的角部的下游侧通路孔64向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接合面间的油供给路33(槽35c)的径向外侧配置。因此,冷却水的导入通路62通过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接合面间的油供给路33的外侧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缸体17的水套50具有以缸体中心轴C1为中心且实质上呈圆环状的基部50a、以及在与导入通路62(下游侧通路孔64)连接的位置从基部50a向径向外侧实质上以半圆状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50b。水套50的扩张部50b形成为,实质上平行于缸体中心轴C1地形成于缸体17的下游侧通路孔64的上部不向径向弯曲,而是可与水套50导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缸体17通过铸造而形成。缸体17的水套50、以及与水套50的扩张部50b连接的导入通路62的下游侧通路孔64在铸造时通过铸孔而形成。
如图4、图8所示,水泵51的外壳部53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曲轴罩30的前部上缘位置,曲轴罩30的该前部上缘位置与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侧面接合。在曲轴箱11的右侧面中的、外壳部53的接合的部位形成有沿缸体中心轴C1方向呈阶梯状凹陷的凹部65。而且,水泵51的外壳部53中的排出口59所形成的部位是向曲轴箱11的右侧面方向突出的排出部53a。水泵51以排出部53a嵌合于曲轴箱11(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凹部65的状态与曲轴箱11的右侧面接合。因此,水泵51的外壳部53的一部分被配置为,一部分进入曲轴箱11侧。
图12是表示与图9的XII-XII剖面对应的剖面的图。
如图9、图12所示,将水泵51的泵室60与排出口59连接的连接路61的从泵盖54侧观察时的深度从泵室60向排出口59侧随着朝向曲轴箱11侧逐渐变深。图12中的壁66是连接路61的深度逐渐变深的一侧的壁。
这里,对动力单元PU的发动机E部分的冷却水的流动进行说明。
若初级驱动器齿轮24伴随着曲轴10的旋转而驱动泵齿轮57,且该泵齿轮57经由与泵齿轮57一体地固定的泵轴(轴)55使水泵51的叶轮52旋转,则从吸入口58吸入的冷却水被叶轮52加压输送。通过叶轮52加压输送的冷却水通过漩涡状的连接路61而向排出口59排出。
从排出口59排出的冷却水从位于缸体17的右侧后部下方的曲轴箱11的导入口62a流入导入通路62的上游侧通路孔63。流入上游侧通路孔63的冷却水在上方侧实质上以L形改变朝向,流入缸体17侧的下游侧通路孔64。流入下游侧通路孔64的冷却水在缸体17的右侧后部实质上平行于缸体中心轴C1地上升,导入到水套50。导入到水套50中的冷却水在水套50内流动,由此夺取缸体17与缸盖18的热量,并通过排出通路(未图示)而向外部的散热器侧排出。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PU中采用的发动机E的冷却通路结构为,从水泵51的排出口59排出的冷却水在靠近缸体17的后部的下端位置流入曲轴箱11的下游侧通路孔64,该冷却水通过缸体17的上游侧通路孔63实质上平行于缸体中心轴C1地上升,导入到水套50内。因此,即使采用缸体17相对于曲轴箱11向前部上方前倾的发动机结构,也能够高效地将冷却水供给到缸体17内的整个区域。因此,不再需要使用大型的水泵,因此能够避免发动机E的大型化。
即,将排出口59与水套50连接的导入通路62在靠近缸体17的后部的位置并非复杂地弯曲,而是以直线状上升,因此冷却水的流通阻力变小,并且,由于水套50被从靠近前倾的缸体17的后部的下端侧导入冷却水,因此使冷却水在水套50内的整个区域高效地流动。因此,根据上述,冷却水对缸体17的冷却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的冷却结构中,在以水套50的缸体中心轴C1为中心且实质上呈圆环状的基部50a连设有向径向外侧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50b,在该扩张部50b连接有导入通路62的下游侧通路孔64。因此,能够采用导入通路62配置于水套50的基部50a的径向外侧的结构、并且使导入通路62的下游侧通路孔64不弯曲而是实质上成为直线状。因此,利用该结构,能够减少导入通路62中的冷却水的流通阻力,使冷却水对缸体17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的冷却结构中,缸体17的靠前部位置与靠后部位置通过双头螺栓20紧固于曲轴箱11,水泵51的排出口59配置于被夹在前部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后部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A1。因此,能够使连接于排出口59的导入通路62与水套50的基部50a的距离更接近。因此,从水泵51的排出口59至水套50的距离变短,因此冷却水对缸体17的冷却效率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仅是水泵51的排出口59,泵主体部(泵室60)也配置于被夹在前部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后部侧的双头螺栓20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A1,因此从水泵51的泵主体部至水套50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冷却水的流通阻力,使缸体17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的冷却结构为,水泵51的外壳部53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曲轴罩30,该外壳部53中的排出口59所形成的部位(排出部53a)以嵌入曲轴箱11的右侧面的凹部65的方式突出地形成。因此,水泵51的排出口59进入曲轴箱11侧,相应地,能够使排出口59在正下方位置接近缸体17的水套50。因此,由此能够使缸体17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的冷却结构形成为,水泵51的外壳部53的外侧端面被泵盖54封堵,外壳部53内的连接路61朝向排出口59侧向曲轴箱11侧变深,因此能够在曲轴罩30侧充分大地确保朝向排出口59的连接路61的通路截面积。因此,无需为了确保连接路61的通路截面积而在泵盖54侧设置向外侧鼓出的部分。因此,泵盖54不向外侧鼓出,相应地能够实现水泵51的小型化、进而是发动机E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跨越曲轴箱11与缸体17而形成的冷却水的导入通路62以通过形成于曲轴箱11与缸体17的接合面间的油供给路33的外侧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将油供给路33更靠近缸膛17a地配置,并缩短油供给路33。因此,能够减小油供给路33中的油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够使油泵32小型化。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缸体17整体形成为铸造部件,并且水套50和连接于该水套50的下游侧通路孔64通过铸孔而形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通过铸造将缸体17成型之后的、切削等的后序加工。因此,能够减少缸体17的加工工时,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水泵漩涡式的泵,但水泵并不局限于漩涡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另外,安装上述动力单元的车辆不仅是机动二轮车,也可以是三轮(除了前一轮并且后二轮之外,也包含前二轮并且后一轮的车辆)或者四轮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曲轴
11…曲轴箱
16…活塞
17…缸体
20…双头螺栓(紧固部件)
33…油供给路
50…水套(周壁冷却路)
50a…基部
50b…扩张部
51…水泵
52…叶轮(泵工作部)
53…外壳部
54…泵盖
59…排出口
60…泵室(泵主体部)
61…连接路
62…导入通路
63…上游侧通路孔
64…下游侧通路孔
65…凹部
C1…缸体中心轴
E…发动机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具备:
曲轴箱,其将曲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缸体,其在侧视时向上部前方前倾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将活塞收容为滑动自如,并且具有供冷却水流通的周壁冷却路;
水泵,其安装于所述曲轴箱,并排出冷却水;以及
冷却水的导入通路,其将所述水泵的排出口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
所述水泵的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曲轴箱中的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位置相对地配置,
当侧视发动机时,所述导入通路从所述排出口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缸体的缸体中心轴地延伸,并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地形成于所述曲轴箱与所述缸体的壁内,
所述水泵的收容泵工作部的外壳部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曲轴箱的侧面覆盖的曲轴罩,
所述曲轴罩上的形成所述外壳部的排出口的部位朝向所述曲轴箱的侧面的凹部突出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冷却路具有以所述缸体中心轴为中心且实质上呈圆环状的基部、以及在与所述导入通路连接的位置从所述基部向径向外侧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
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
所述水泵的排出口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泵主体部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外壳部的与所述曲轴箱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的端面被泵盖封堵,
与所述外壳部内的所述排出口相连的连接路形成为,朝向所述排出口侧而使所述曲轴箱侧变深。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体的与所述曲轴箱接合的接合面上,遍及所述缸体的前部区域至后部区域地形成有油供给路,
冷却水的所述导入通路在所述缸体中形成为通过所述油供给路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是铸造部件,
在所述缸体侧构成所述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缸体的周壁冷却路通过铸孔而形成。

Claims (8)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具备:
曲轴箱,其将曲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缸体,其在侧视时向上部前方前倾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将活塞收容为滑动自如,并且具有供冷却水流通的周壁冷却路;
水泵,其安装于所述曲轴箱,并排出冷却水;以及
冷却水的导入通路,其将所述水泵的排出口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
所述水泵的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曲轴箱中的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位置相对地配置,
当侧视发动机时,所述导入通路从所述排出口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缸体的缸体中心轴地延伸,并与所述周壁冷却路连接地形成于所述曲轴箱与所述缸体的壁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冷却路具有以所述缸体中心轴为中心且实质上呈圆环状的基部、以及在与所述导入通路连接的位置从所述基部向径向外侧扩大了容积的扩张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
当侧视所述发动机时,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位置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箱,
所述水泵的排出口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泵主体部配置于被夹在靠近所述缸体的前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与靠近所述缸体的后部的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的延伸位置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收容泵工作部的外壳部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曲轴箱的侧面覆盖的曲轴罩,
所述曲轴罩上的形成所述外壳部的排出口的部位朝向所述曲轴箱的侧面的凹部突出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外壳部的与所述曲轴箱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的端面被泵盖封堵,
与所述外壳部内的所述排出口相连的连接路形成为,朝向所述排出口侧而使所述曲轴箱侧变深。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体的与所述曲轴箱接合的接合面上,遍及所述缸体的前部区域至后部区域地形成有油供给路,
冷却水的所述导入通路在所述缸体中形成为通过所述油供给路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是铸造部件,
在所述缸体侧构成所述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缸体的周壁冷却路通过铸孔而形成。
CN201580003400.0A 2014-03-28 2015-03-20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Active CN105849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8393 2014-03-28
JP2014068393 2014-03-28
PCT/JP2015/058493 WO2015146832A1 (ja) 2014-03-28 2015-03-20 エンジンの冷却通路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9378A true CN105849378A (zh) 2016-08-10
CN105849378B CN105849378B (zh) 2018-06-22

Family

ID=54195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400.0A Active CN105849378B (zh) 2014-03-28 2015-03-20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139779B2 (zh)
CN (1) CN105849378B (zh)
MY (1) MY186348A (zh)
PH (1) PH12016501708A1 (zh)
WO (1) WO20151468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2033A (zh) * 2019-12-31 2020-05-05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6944B2 (ja) * 2015-12-08 2020-04-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水冷式エンジン
US10639985B2 (en) 2017-05-15 2020-05-0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0576817B2 (en) 2017-05-15 2020-03-0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0550754B2 (en) 2017-05-15 2020-02-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428705B2 (en)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D904227S1 (en) 2018-10-26 2020-12-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eadlight of a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1060441B2 (en) * 2019-04-05 2021-07-13 Perkins Engines Company Limited Water pump with twin return ports
CN115263595A (zh) * 2022-07-13 2022-11-0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单缸发动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3432A (ja) * 1995-08-11 1997-02-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戻し通路
JP2005036776A (ja) * 2003-07-18 2005-02-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JP2006125359A (ja) * 2004-11-01 2006-05-18 Toyota Motor Corp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07107492A (ja) * 2005-10-17 2007-04-26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レジャービィークル用エンジン
JP2008274772A (ja) * 2007-04-25 2008-11-13 Honda Motor Co Ltd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2014047720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3432A (ja) * 1995-08-11 1997-02-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戻し通路
JP2005036776A (ja) * 2003-07-18 2005-02-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JP2006125359A (ja) * 2004-11-01 2006-05-18 Toyota Motor Corp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07107492A (ja) * 2005-10-17 2007-04-26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レジャービィークル用エンジン
JP2008274772A (ja) * 2007-04-25 2008-11-13 Honda Motor Co Ltd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2014047720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2033A (zh) * 2019-12-31 2020-05-05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
CN111102033B (zh) * 2019-12-31 2022-05-1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86348A (en) 2021-07-15
PH12016501708B1 (en) 2016-10-03
PH12016501708A1 (en) 2016-10-03
JP6139779B2 (ja) 2017-05-31
JPWO2015146832A1 (ja) 2017-04-13
CN105849378B (zh) 2018-06-22
WO2015146832A1 (ja)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9378A (zh) 发动机的冷却通路结构
CN104428510B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103069180B (zh) 内燃机的曲轴的支承结构
CN102953795B (zh)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
JP5932547B2 (ja) 水冷式エンジン
CN105649746B (zh) 多气缸引擎的冷却油通道结构
CN102865123B (zh)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通气结构
JP6093089B2 (ja) 変速機のセンサ取付部構造
JP2010065668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10071128A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
JP2009236054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EP1505275B1 (en) Engine
CN201671677U (zh) 引擎的润滑及汽门推动件油控阀的配置构造
CN106164425B (zh) 发动机的润滑结构
ITTO20011004A1 (it) Struttura di supporto per il radiatore in un veicolo.
CN105626221B (zh)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CN101713313A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构造
EP1170475B1 (en) Motorcycle, especially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CA2950249C (en) A wate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5129452A (ja) 車両
JP2013204505A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CN105464739B (zh) 油供给结构
CN104564310B (zh) 内燃机
JP5277122B2 (ja)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
EP1170479B1 (en) Motorcycle, especially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