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0081A -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0081A
CN105840081A CN201610051179.2A CN201610051179A CN105840081A CN 105840081 A CN105840081 A CN 105840081A CN 201610051179 A CN201610051179 A CN 201610051179A CN 105840081 A CN105840081 A CN 105840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masking device
rotary shaft
track element
conne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11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0081B (zh
Inventor
佐藤润
佐藤润一
高山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0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0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0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0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vertical lamellae ; Supporting rails therefor
    • E06B9/367Lamellae suspensions ; Bottom weights; Bottom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的角度的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该遮蔽装置具备:分别具有能够使遮蔽件(8)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8)的角度的旋转轴(13L、13R),且能够独立地固定在安装面上的多个轨道单元(1L、1R)、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多个轨道单元(1L、1R)的各旋转轴(13L、13R)而使其联动的连接单元(20)。

Description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的角度的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叶片、帘布等)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的角度的遮蔽装置的一例,存在立式百叶窗。立式百叶窗在吊轨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有多个滑架(例如滑轮),遮蔽件以能够通过旋转轴而移动或者调节角度的方式被支撑在各滑架上。例如,能够通过操作绳的操作而使遮蔽件沿吊轨移动,从而使其打开或关闭,且能够通过操作棒而调节遮蔽件的角度。
在这样的立式百叶窗中,公开有如下技术方案,即:设有多个通过多个滑架而将遮蔽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加以支撑的百叶窗支撑部件,在各百叶窗支撑部件的邻接侧端部上,设有用于将设置于各百叶窗支撑部件内的驱动轴彼此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连接的连接部,这些连接部能够相互分离,另一方面,通过相对于呈固定状态的一个百叶窗支撑部件而使另一个百叶窗支撑部件的连接部相对移动,从而使其相互卡合,由此使各百叶窗支撑部件内的驱动轴彼此进行联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此,可以将连接部分离,从而使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成为分离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百叶窗。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当构成为能够通过例如环状的操作绳而使相连的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的各滑架移动时,预先在各百叶窗支撑部件分离的状态下,将环状的操作绳插通在各个百叶窗支撑部件内的各滑架中,然后,通过连接部将分离的百叶窗支撑部件进行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13-53449号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当构成为能够通过环状的操作绳而使相连的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的各滑架移动时,预先在各百叶窗支撑部件分离的状态下,将环状的操作绳插通在各个百叶窗支撑部件内的各滑架中,然后,通过连接部将分离的百叶窗支撑部件进行连接。
因此,在将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连接而构成为吊轨时,只有在将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进行连接后,才能在整个吊轨内呈环状地配置操作绳,从而可能发生无法固定在天花板侧的安装面上的情况。该情况下,通过形成为能够分离、连接的多个百叶窗支撑部件,能够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百叶窗,但在安装性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的角度的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轨道单元,其分别具有能够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的旋转轴,并且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能够独立地固定在安装面上;和连接部件,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加以连接,并且通过该连接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能够蓄能且伸缩的施力装置的作用下与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卡合的机构。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由能够通过咬合、嵌入、夹持或者插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保持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的施力部件构成。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连接面上设有轨道盖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壳体被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轨道盖部直线卡合。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轨道盖部以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晃动被限制的方式进行引导,并且能够通过从一个方向移动而与所述轨道盖部卡合。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轨道盖部而从正面进行拆装。
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被构成为:能够在规定的输送绳跨越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而配置的状态下进行拆装,并且在安装状态下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所述规定的输送绳通过绳连接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连接。
进而,在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中,该遮蔽装置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该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将分别具有能够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的旋转轴的多个轨道单元中的一个轨道单元固定在安装面上;第二步骤:以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连接面相对置的方式将另一个轨道单元固定在安装面上;以及第三步骤:通过连接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加以连接,并且通过该连接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
另外,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与所述第二步骤之间,包括:利用绳连接部件将规定的输送绳加以连接,从而使所述规定的输送绳跨越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而配置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的角度的遮蔽装置中,能够改善该遮蔽装置的包装、运输、搬入以及安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呈透视状地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滑架的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兼作操作绳的环状输送绳的配置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轨道单元和连接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中的(a)、(b)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连接单元相对于各轨道单元的安装方法简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中的(a)、(b)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连接单元连接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视剖面图。
图7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从安装完成状态拆卸各轨道单元和连接单元的方法简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操作绳的另一配置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种绳的另一配置例相关的各轨道单元和连接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中的(a)、(b)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中的(a)、(b)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中的(a)、(b)、(c)、(d)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详细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中的(a)、(b)、(c)、(d)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拆卸方法详细进行说明的图。
图14中的(a)、(b)、(c)、(d)分别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拆卸方法的辅助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轨道单元和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中的(a)、(b)、(c)分别是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7中的(a)、(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实施例2、3的连接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轨道单元和实施例4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L 第一轨道单元
1R 第二轨道单元
2a、2b、3a、3b 轨道盖部
4 滑架
4a 引导滑架
8 遮蔽件
10 操作绳
10a 输送绳
13L 第一旋转轴
13R 第二旋转轴
20 连接单元
21、21a、21b、21c、21d 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遮蔽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遮蔽件的垂下方向为基准,将图1所示的遮蔽装置的主视图中的图示上方和图示下方分别定义为“上方”(或者“上侧”)和“下方”(或者“下侧”),将图示左侧定义为遮蔽装置的“左侧”、将图示右侧定义为遮蔽装置的“右侧”,将图示前方定义为遮蔽装置的“室内侧”(或者“前侧”)、将图示后方定义为遮蔽装置的“室外侧”(或者“后侧”)而进行说明。例如,在称为遮蔽装置的前后方向时,是指与图1的主视图中的图示面垂直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遮蔽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呈透视状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滑架的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另外,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兼作操作绳10的环状输送绳10a的配置例的概略俯视图,图4是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5中的(a)、(b)分别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连接单元20相对于各轨道单元1L、1R的安装方法简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中的(a)、(b)是对利用该连接单元20进行连接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视剖面图。图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从安装完成状态拆卸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的拆卸方法简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操作绳10的另一配置例的概略俯视图,图9是与该另一配置例相关的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10和图11分别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第一和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另外,图12和图13分别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和拆卸方法详细进行说明的图。
图1所示的遮蔽装置例示的是立式百叶窗,在该遮蔽装置中,由能够分离且相互连接的第一轨道单元1L的轨道部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轨道部构成整个遮蔽装置的吊轨(hanger rail)。并且,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通过连接单元20进行连接。
首先,在第一轨道单元1L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有多个滑架(carrier)(例如滑轮(runner))4,且经由该多个滑架4各自的悬挂轴5而悬挂支撑有遮蔽件(叶片或帘布等)8。包括位于最前列的引导滑架(lead carrier)4a在内的各滑架4中插通有第一旋转轴13L,并且,各滑架4通过隔板(spacer)14进行连接。
另外,在第一轨道单元1L左端侧的轨道盖部3b中,配设有挂装输送绳10a的导向滑轮7。而且,该输送绳10a的一端安装在第一轨道单元1L内的引导滑架4a上,并且,从第二轨道单元1R引入的操作绳10的一端也安装在引导滑架4a上。输送绳10a的另一端和操作绳10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轨道单元1R内的引导滑架4a上。因此,在第一轨道单元1L右端侧的轨道盖部3a上,设有供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穿过的开口部。第一旋转轴13L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包括引导滑架4a在内的各滑架4而使遮蔽件8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8的角度,且刻有三条花键(spline)的倾斜轴,并且,第一旋转轴13L通过轨道盖部3a、3b进行支撑。
另一方面,在第二轨道单元1R内,也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有多个滑架(例如滑轮)4,且经由该多个滑架4各自的悬挂轴5而悬挂支撑有遮蔽件8。
包括位于最前列的引导滑架4a在内的各滑架4中插通有第二旋转轴13R,并且,各滑架4通过隔板14进行连接。另外,在第二轨道单元1R右端侧的轨道盖部2a中,沿前后方向设有一对操作滑轮6,该一对操作滑轮6使在第二轨道单元1R内移动的操作绳10转向后垂下。
如图2所示,在滑轮4的壳体45的中央部至一侧的范围内,形成有上方开口的中空状的长方体部47,蜗杆(worm)4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形成于该长方体部47的侧壁上的轴承孔(未图示)中。在壳体45的中央部处,悬挂轴5以其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长方体部47上,在悬挂轴5的顶部,以始终无法相对于该悬挂轴5旋转的方式嵌合有与蜗杆44啮合的蜗轮(worm wheel)46。并且,旋转轴13R(或者13L)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在蜗杆44的中心部。因此,当旋转轴13R(或者13L)旋转时,经由蜗杆44和蜗轮46而使悬挂轴5进行旋转。
在滑轮4的壳体45的左右两侧,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辊轴41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辊轮42,该辊轮42将从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的轨道部的内侧面突出的加强筋(rib)1a作为导轨而移动。另外,在滑轮4的壳体4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供操作绳10或输送绳10a插通的通孔43。
即,如图3所示,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被配置为:作为环状的输送绳能够经由导向滑轮7和前后一对的操作滑轮6在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内转动。另外,优选通过在从一对操作滑轮6垂下的操作绳10上附加设置规定的配重部件19等,从而对构成环状输送绳的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施加规定的张力,由此使遮蔽件8的开闭操作变得稳定。另外,图3中图示出导向滑轮7为一个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有两个导向滑轮7。
因此,在第二轨道单元1R左端侧的轨道盖部2b上,也设有供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插通的开口部。第二旋转轴13R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包括引导滑架4a在内的各滑架4而使遮蔽件8移动或者调节遮蔽件8的角度,且刻有三条花键的倾斜轴,并且通过轨道盖部2a、2b进行支撑。
轨道盖部2a中安装有未图示的齿轮箱,操作棒9从该齿轮箱的输入轴垂下。而且,该齿轮箱的输出轴与第二旋转轴13R的一端连接。另外,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通过连接单元20内的连接部件21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由此,通过操作棒9的旋转操作而使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相联动地进行旋转。另外,各遮蔽件8的下端部悬挂支撑有平衡锤11,各遮蔽材8的下端部或者各平衡锤11通过底绳(bottom cord)12进行连接,从而防止遮蔽件8因为风等而晃动。
在如此构成的遮蔽装置中,能够通过操作绳10的操作而使遮蔽件8沿第一轨道单元1L、或第二轨道单元1R进行移动,从而使其打开或者关闭。
更为具体而言,由于包括引导滑架4a在内的各滑架4在各个轨道单元1L、1R内通过隔板14进行连接,因此,当例如引导滑架4a朝向遮蔽装置的中央部移动时,与各引导滑架4a相连的滑架4经由该隔板14相隔相同间隔而依次被引出,从而遮蔽件8朝向遮蔽装置的中央部被引出。
另外,当各引导滑架4a分别朝向遮蔽装置的左右端部移动时,通过与各引导滑架4a相连的滑架4而使各遮蔽件8分别朝向遮蔽装置的左右端部推回,由此,各遮蔽件8被折叠在第一轨道单元1L的左端、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右端。由此,能够通过操作绳10的操作而使遮蔽件8进行移动,从而使其打开或关闭。而且,第一轨道单元1L与第二轨道单元1R通过连接单元20进行连接而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通过操作棒9的操作而调节遮蔽件8的角度。
以下,参照图4对连接单元20详细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一轨道单元1L内的第一旋转轴13L的右端部13a上安装有轴端部件15。轴端部件15在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61的一侧部上形成有安装部63,另一侧部上形成有大致四角柱状的前端部62,其中,安装部63与第一旋转轴13L的右端部13a的形状相吻合,且与第一旋转轴13L的右端部13a压接接合。同样地,第二轨道单元1R内的第二旋转轴13R的左端部13a上,也安装有相同结构的轴端部件15。
第一旋转轴13L右端侧的轨道盖部3a和第二旋转轴13R左端侧的轨道盖部2b上,分别嵌合有支撑轴端部件15的相同结构的支撑部件16。更为具体而言,支撑部件16上设有支撑轴端部件15的主体部61的外周的支撑孔51,并且设有供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插通的开口部52。另外,各轨道盖部3a、2b上设有开口孔71,并设有供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插通的开口部72,其中,能够从开口孔71看到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
而且,设置于各轨道盖部3a、2b下部的一对板状的支撑片73、和设置于各轨道盖部3a、2b侧部的一对枪尖状的嵌合片74,分别与支撑部件16的底面和设置于支撑部件16侧部的阶梯部55卡合,从而将轴端部件15收容于支撑部件16的支撑孔51中。支撑部件16的顶部设有向下凹陷的凹部53,以避免与设置于各轨道盖部3a、2b顶部的T字状突出部77接触。另外,如图4所示,支撑部件16具有两个支撑孔51,因此能够在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中通用该支撑部件16。另外,各轨道盖部3a、2b的T字状突出部77上沿上下方向设有通孔77a,从而能够利用螺钉并经由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顶面上的螺纹孔1b而将各轨道盖部3a、2b固定在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中。
由此,在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的各轨道盖部3a、2b中,能够使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从开口部72穿过,并且,能够从开口孔71看到安装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各端部13a上的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另外,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端面并未从各轨道盖部3a、2b的开口孔71突出。而且,在上述观点中,各轨道盖部3a、2b被构成为形状大致相同,但其形状在以下方面不同。
轨道盖部3a的上端形成有朝向右侧突出的抵接片75,轨道盖部2b的上端也形成有朝向左侧突出的抵接片75。因此,在彼此的抵接片75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对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的连接时的位置(安装时的位置)进行定位,在形成于轨道盖部2b上端的抵接片75的底面前侧形成有突起部70。另一方面,轨道盖部3a的下端形成有朝向右侧突出的引导片78。轨道盖部2b的下端上也形成有同样的引导片78,但是,如之后参照图13所述,轨道盖部2b的引导片78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轨道盖部3a的引导片78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以便于从连接状态拆卸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另外,形成于轨道盖部3a下端的引导片78上形成有突起部79,抵接片75和引导片78的后侧部分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后形成卡合用开口部76。
该卡合用开口部76与连接单元20的后方侧部的突起部分卡合。通过如此使各轨道盖部3a、2b具有不同的形状,如下所述,能够容易从连接后的状态拆卸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
连接单元20主要包括第一连接壳体17、第二连接壳体18以及连接部件21。通过将连接部件21支撑收容于第一连接壳体17与第二连接壳体18之间并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连接单元20。
尤其是,连接部件21包括第一部件30、压缩弹簧32以及第二部件31。在图示例子中,第一部件30具有四角柱状的芯轴33,并且在与该芯轴33对置的一侧具有筒部34(未图示),该筒部34上形成有能够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的卡合孔35。压缩弹簧32是被支撑在该芯轴33上且能够伸缩的线圈状的弹簧。
第二部件31可以支撑芯轴33的一部分且具有筒部34,该筒部34上形成有能够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的卡合孔35。连接部件2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夹持支撑在第一连接壳体17与第二连接壳体18之间。
在第一连接壳体17上,呈空洞状地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二连接壳体18的外周的开口部80。即,在第二连接壳体18的前后两端,形成有一对朝向左侧延伸的臂部91,各臂部91的前端形成有被嵌合孔92。而且,在构成第一连接壳体17的开口部80的内壁上,形成有引导第二连接壳体18的各臂部91插入的引导槽81,该引导槽81中呈突起状地形成有能够与被嵌合孔92嵌合的嵌合爪部82。因此,通过以将连接部件21收容的方式将第二连接壳体18嵌入第一连接壳体17中并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连接单元20。在如此形成为一体而构成连接单元20的情况下,当压缩弹簧32伸长时,连接部件21左右两端的具有卡合孔35的筒部34分别从第一连接壳体17的开口部80左端侧和第二连接壳体18的开口部90右端侧突出,而在压缩弹簧32收缩时,筒部34未从第一连接壳体17的开口部80左端侧和第二连接壳体18的开口部90右端侧突出。由此,安装人员可以捏住从连接单元20的左右两端突出的筒部34,从而能够控制该压缩弹簧32的伸缩。
另外,第一连接壳体17的、形成开口部80的壁部的下方位置处设有板状片83,该板状片83在前侧被支撑,且能够通过从外侧按压其底面部88而弹性变形,并且在第一连接壳体17的后侧形成开口部87。而且,在该板状片83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能够与轨道盖部3a、2b的各引导片78的突起部79嵌合的嵌合孔84。由此,在以使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连接面对准的状态,从正面安装连接单元20时,能够使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以无需进行分离的方式从该开口部87穿过而进行固定。
另外,第一连接壳体17的上方形成有从第一连接壳体17的上方后部开始延伸的引导槽85,且形成有使突起部70朝向右侧脱离引导槽85的脱离槽86,该脱离槽86形成于引导槽85的终端位置处,其中,引导槽85以左右方向的移动被抑制的方式朝向前后方向引导形成于轨道盖部2b的抵接片75上的突起部70。由此,在使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连接面对准的状态下从正面插入连接单元20时,第一连接壳体17被固定在各轨道盖部3a、2b上。
另一方面,在拆除连接单元20时,通过从底面部88的外侧按压,能够解除轨道盖部3a、2b的各引导片78的突起部79与嵌合孔84的嵌合,且能够在突起部70卡合在引槽85中的范围内,使第一连接壳体17相对于轨道盖部3a、2b朝向前后方向滑动。而且,当轨道盖部3a、2b的各引导片78的突起部79与嵌合孔84的嵌合被解除时,变为轨道盖部3a能够与第一连接壳体17分离的状态,即,变为第一轨道单元1L能够与保持有第一连接壳体17的第二轨道单元1R分离的状态。在仅轨道盖部3a与第一连接壳体17分离的状态下,连接部件21呈与各旋转轴13L、13R相连的状态(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并且,突起部70卡合在引导槽85中,因此,第一连接壳体17被保持在轨道盖部2b上,但是,当使突起部70滑动至脱离槽86的位置处时,能够通过使第一连接壳体17朝向远离轨道盖部2b(即第二轨道单元1R)的方向(图示例子中为左侧)移动而将第一连接壳体17拆除。因此,能够在不会对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造成损伤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单元20而连接分别安装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各端部13a上的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也能够容易且安全地拆除连接单元20。
即,在安装本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时,首先,在图5(a)所示的状态下,将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中的任意一个固定在安装面(例如天花板面)上。接着,将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中的另一个固定在安装面(例如天花板面)上。此时,只要设置为轨道盖部3a、2b的各上端的抵接片75相互抵接即可,从而在安装时容易进行定位。接着,如图5(b)所示,在使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各连接面对准的状态下,安装人员捏住从连接单元20的左右两端突出的筒部34,并将连接单元20从正面插入,从而将连接单元20嵌合在轨道盖部3a、2b中。在进行该插入时,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经由开口部87而被插入,连接部件21的各筒部34在压缩弹簧32的按压下抵接在轨道盖部3a、2b的侧壁上。进而,当插入连接单元20时,连接单元20嵌合在轨道盖部3a、2b中。
此时,如图6(a)所示,当连接单元20嵌合在轨道盖部3a、2b中时,筒部34的卡合孔35位于能够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的位置处,当该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相对位置形状一致时,如图6(b)所示,通过压缩弹簧32而使筒部34弹出,从而使第一旋转轴13L与第二旋转轴13R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被连接。安装人员可以对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进行旋转操作,以促使该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相对位置形状变一致,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
由此,可以容易地对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各连接面进行定位并使其对准,进而,通过从正面插入连接单元20并使其嵌合在轨道盖部3a、2b中,便可以在不会对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间接连接。尤其是,连接单元20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壳体17、18被构成为能够通过从一个方向移动(本例中为从正面移动)而与轨道盖部3a、2b卡合,因此,通过轨道盖部3a、2b以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极其容易地通过连接单元20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通过将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形成为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设置的形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该遮蔽装置。进而,例如可以在将第一轨道单元1L固定在天花板侧的安装面上之后,将之前与其分离的第二轨道单元1R通过连接单元20连接在第一轨道单元1L上并固定在该安装面上,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其安装性。
另外,如图7所示,在从安装完毕状态拆卸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时,首先,可以拆除各轨道单元1L、1R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当将轨道单元1L从安装面W拆除时,由于连接单元20相对于轨道单元1R以被限制为仅可以朝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被引导,因而保持插入轨道单元1R中的状态不变,从而不用担心丢失、或者因为掉落而造成损伤。
而且,可以通过使连接单元20相对于轨道单元1R朝向前后方向移动,从而拆除该连接单元20。因此,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安装前或拆卸后的遮蔽装置。
在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例如如图3所示兼作操作绳10的环状输送绳10a的配置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操作绳10和输送绳10a并非必须为相同材料的绳。输送绳10a需要利用不易伸缩的材料的绳构成,但是,关于操作绳10,即使是会稍微伸缩的材料,也可以通过附加设置规定的配重部件19等而施加规定的张力。另外,也可以省略配重部件19。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同于图3所示的绳的配置例的形态。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遮蔽装置中的操作绳10相关的另一配置例的概略俯视图,图9是与该另一配置例相关的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图8所示的配置例构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操作绳10,能够打开或关闭悬挂支撑于各滑架4上的遮蔽件8,并设有能够使连接的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共同进行旋转的操作棒(未图示)。在形成为这样的形态时,如图9所示,通过将导向滑轮7a的支轴95轴支撑于在图4所示的各支撑部件16的开口部52的前后方向两个位置处所设有的上下一对的凹槽部54中,从而可以在开口部52内支撑两个导向滑轮7a。即,可以根据是否相对于图4所示的各轨道单元1L、1R和连接单元20设置导向滑轮7a来选择图3和图8的绳配置。
另外,在图3的配置例中,对于预先在各轨道单元1L、1R之间配置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且能够包装、运输以及搬入遮蔽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使用绳连接部件101、105等而能够进行拆装,且能够包装、运输以及搬入遮蔽装置。
例如,在图10(a)所示的绳连接部件101的例子中,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各端部通过绳连接部件101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连接。如图10(b)所示,绳连接部件101是通过利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筒状的第二绳连接部件134将两个由合成树脂构成且结构相同的第一绳连接部件133加以连接而构成。
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各端部,通过熔接、粘接或者嵌合而被安装在半球状的安装部138上,半球状的安装部138与连接绳135的一端呈一体地形成。连接绳135的另一端与半球状的第一嵌合部137的末端部呈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嵌合部137的前端部上,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outsert molding)而形成有圆轴状的嵌合突部139。
在嵌合突部139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相对于圆轴的中心呈线对称状地形成有扩径部140,该扩径部140彼此间分别形成有剖面呈半圆状的凹条141。在嵌合突部139的末端部上,相对于圆轴的中心呈线对称状地形成有朝向圆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转动限制部142。另外,各转动限制部142形成于相对于嵌合突部139的中心而与凹条141在圆周方向上相隔45度的位置处。
第二绳连接部件134被形成为直径与第一嵌合部137相同的圆筒状,两侧的开口部143被形成为袋状,嵌合突部139的包括扩径部140在内的前端部能够插入到该开口部143中。另外,两端的开口部143呈其袋形状的方向相对于圆筒的中心相互旋转90度的形状。
而且,在连接第一绳连接部件133与第二绳连接部件134时,将其中一个第一绳连接部件133的嵌合突部139插入第二绳连接部件134的一个开口部143中,并将第一嵌合部137相对于第二绳连接部件134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另外,同样地,将另一个第一绳连接部件133的嵌合突部139也插入第二绳连接部件134的另一个开口部143中,并使其转动90度后进行定位。于是,如图10(a)所示,通过第二绳连接部件134而将两个第一绳连接部件133连接。
此时的保持力被设定为:在通常移动遮蔽件8时施加于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拉力的作用下,嵌合突部139不会脱离第二绳连接部件134。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当施加超过通常拉力的较大拉力时,利用第二绳连接部件134的合成树脂的弹性,通过嵌合突部139的扩径部140而使开口部143扩张,从而使嵌合突部139脱离第二绳连接部件134。由此,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安装前或拆卸后的遮蔽装置。
另外,绳连接部件101被形成为:其最大外径远小于包括引导滑架4a在内的滑架4的通孔43的内径,且能够穿过轨道盖部3a、2b的开口部72,从而不会妨碍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移动。
另外,可以在不妨碍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移动的范围内,将绳连接部件的最大外径设为较大外径,此时,例如图11(a)所示,可以使用绳连接部件105。
绳连接部件105由外螺纹部件151和内螺纹部件152构成,且在各部件的前端部形成有嵌合突部153和被嵌合部154。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各端部通过熔接、粘接、嵌合或者结扣等方式被安装在外螺纹部件151和内螺纹部件152各自的末端部,嵌合突部153和被嵌合部154被形成为能够进行拆装。该情况下,其保持力也被设定为:在通常移动遮蔽件8时施加于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的拉力的作用下,嵌合突部153与被嵌合部154不会分离。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当施加超过通常拉力的较大拉力时,嵌合突部153与被嵌合部154分离。由此,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安装前或拆卸后的遮蔽装置。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4,依次分别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和拆卸方法进行说明。
(安装方法)
根据图12并参照图4对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在希望先固定第一轨道单元1L后再固定第二轨道单元1R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托架100将第一轨道单元1L固定在安装面上,然后,通过使第二轨道单元1R的轨道盖部2b的连接面抵接在第一轨道单元1L的轨道盖部3a的连接面上而使其位置对准,并通过托架100将第二轨道单元1R固定在安装面上(图12(a)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此时,只要设置成轨道盖部3a、2b各自上端的抵接片75相互抵接便可使其位置对准,从而安装时的定位也变容易。
接着,将连接单元20从正面呈直线状地插入第一和第二轨道单元1L、1R各自的轨道盖部3a、2b的连接面的位置处(图12(b)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2)。此时,安装人员捏住从连接单元20的左右两端突出的筒部34并从正面插入连接单元20(图12(c)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3),从而使其与轨道盖部3a、2b嵌合(图12(c)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4)。在进行该插入时,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经由开口部87被插入,压缩弹簧32按压连接部件21的各筒部34而使其抵接在轨道盖部3a、2b的侧壁上(参照图6)。
最后,安装人员对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进行旋转操作,以促使从该连接单元20的左右两端突出的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相对位置形状一致,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图12(d)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5)。更为具体而言,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旋转操作棒9而使第二旋转轴13R旋转,从而使其与第二旋转轴13R侧的筒部34的卡合孔35卡合,然后,使第一旋转轴13L与第一旋转轴13L侧的筒部34的卡合孔35卡合。
(拆卸方法)
根据图13并参照图4对拆卸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从外侧按压连接单元20的第一连接壳体17的底面部88,而使第一连接壳体17的板状片83弹性变形(图13(a)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1),将连接单元20的第一连接壳体17朝向前方(正面侧)抽出至轨道盖部3a、2b的各引导片78的突起部79与第一连接壳体17的嵌合孔84的嵌合被解除的位置,进而将第一连接壳体17朝向前方(正面侧)抽出至最大位置处(如图13(a)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2)。即,在拆卸前的状态下,如图14(a)所示,轨道盖部3a的突起部79与第一连接壳体17的嵌合孔84呈嵌合状态(轨道盖部2b中也是相同),连接部件21位于第二连接壳体18的开口部90的室内侧边缘部处。而且,如图14(b)所示,可以通过从外侧按压底面部88而解除该嵌合,从而可以朝向前方(正面侧)抽出第一连接壳体17。
另外,托架100是由具有爪部102的托架部件和具有爪部101的滑块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而构成。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对滑块施加朝向托架部件的作用力,从而能够通过该托架部件的爪部102与滑块的爪部101协作而保持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
而且,在从第二轨道单元1R上拆除第一轨道单元1L时,朝向室外侧推动该滑块而使其向室外侧移动,从而将爪部101与第一轨道单元1L的一侧上边的卡合解除(图13(b)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3)。但是,在连接部件21位于开口部90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这样的状态下(参照图14(b)),由于第一连接壳体17被支撑在各引导片78上,因而第一轨道单元1L不会向室外侧下方倾斜。因此,当变为第一连接壳体17朝向前方(正面侧)移动至最大位置处,而连接部件21相对移动至开口部90的室外侧边缘部的位置处的状态时(参照图14(c)),如图14(d)所示,第一连接壳体17变为能够以轨道盖部3a的引导片78的前侧端部78a为基轴而相对于轨道盖部3a转动的状态,即,第一轨道单元1L可以朝向室外侧下方倾斜(图13(b)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4)。由此,能够使第一轨道单元1L以托架100的室内侧的爪部102夹持第一轨道单元1L的另一侧上边的状态朝向室外侧下方倾斜,从而使托架100的室外侧的爪部101与第一轨道单元1L的一侧上边分离。另外,由于轨道盖部3a的引导片78被形成为其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轨道盖部2b的引导片78,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得到从第二轨道单元1R上拆除第一轨道单元1L时的倾斜状态的旋转操作。另外,在该状态下,连接部件21呈将各旋转轴13L、13R连接的状态(筒部34的卡合孔35与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卡合),并且,由于突起部70卡合在引导槽85中,因此第一连接壳体17被保持在轨道盖部2b上。
接着,通过在保持托架100的室内侧爪部102夹持第一轨道单元1L的另一侧上边的状态下,使第一轨道单元1L朝向左侧移动,从而将连接部件21与旋转轴13L的连接解除,由此使第一轨道单元1L与第二轨道单元1R分离(图13(c)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5)。
接着,在拆除被保持于轨道盖部2b上的第一连接壳体17(连接单元20)时,首先,朝向室外侧推动第一连接壳体17(连接单元20),使轨道盖部2b的、卡合在引导槽85中的突起部70滑动至第一连接壳体17的脱离槽86的位置处(图13(d)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6)。然后,使第一连接壳体17从轨道盖部2b(即第二轨道单元1R)朝向左侧移动,从而将其拆除(图13(d)的箭头所示的步骤S1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能够容易地对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进行定位且使其位置对准,进而,通过将连接单元20从正面插入而使其嵌合在轨道盖部3a、2b中,从而能够在不会对输送绳10a和操作绳10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通过将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形成为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设置的形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该遮蔽装置。进而,关于其安装性,由于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容易进行连接,且能够通过连接单元20而容易地将各轨道单元1L、1R的旋转轴13L、13R进行连接,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需要联动、连接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性。另外,在进行拆卸时,由于连接单元20相对于第二轨道单元1R以被限制为仅可以朝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被引导,因此,连接单元20保持被插入第二轨道单元1R中的状态不变,从而不用担心丢失、或者因为掉落而造成损伤。
进而,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安装前或拆卸后的遮蔽装置,并且当使用规定的绳连接部件时,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这些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至图18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遮蔽装置进行说明。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轨道单元1L、1R和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21a的分解立体图。图16中的(a)、(b)、(c)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21a的连接动作的说明图。图17中的(a)、(b)分别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实施例2、3的连接部件21b、21c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中的各轨道单元1L、1R和实施例4的连接部件21d的立体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对于各轨道单元1L、1R而从遮蔽装置的正面插入具有连接部件21的连接单元,从而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进行连接的较佳例进行了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对于各轨道单元1L、1R而从任意方向安装连接部件21a、21b、21c,而不限于从遮蔽装置的正面进行安装,从而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进行连接的较佳例进行说明。关于连接部件21d,对于从遮蔽装置的侧面插入该连接部件21d而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进行连接的较佳例进行说明。
即,概括而言,能够利用可通过咬合、嵌入、夹持或者插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保持多个轨道单元1L、1R的各旋转轴13L、13R的施力部件而构成连接部件。更为具体而言,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21a是通过“咬合”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例子,实施例2的连接部件21b是通过“嵌入”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例子,实施例3的连接部件21c是通过“夹持”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例子,实施例4的连接部件21d是通过“插入”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例子。
(实施例1)
首先,如图15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各端部安装有具有抵接片75的轨道盖部3a、2b,以便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另外,在图15中,示出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具备相互对接而进行定位的抵接片75的形态即可。
本例中所示的连接部件21a被构成为将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直接进行连接。
更为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连接部件21a被构成为通过“咬合”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其整体外形呈大致“コ”状,其内周面形状呈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剖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连接部件21a由主体部111和通过主体部111两端的轴部113被轴支撑的两个咬合部112构成,且在各轴部113上安装有朝向使各咬合部112间的开口闭合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扭力弹簧114。另外,示出了在咬合部112上设有用于限制转动超过固定角度的转动限制片116的例子,但并非必须设置该转动限制片116。
在利用连接部件21a直接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时,如图16(a)所示,使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形状方向一致并朝向其推动连接部件21a。于是,如图16(b)所示,各咬合部112的开口扩张,如图16(c)所示,各咬合部112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咬合,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保持。
(实施例2)
另一方面,如图17(a)所示,连接部件21b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形成,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嵌入”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
(实施例3)
另外,如图17(b)所示,连接部件21c被构成为具备:具有抓持部123的第一夹持部件120a、具有抓持部123的第二夹持部件120b、轴支撑第一夹持部件120a和第二夹持部件120b的轴部121、以及扭力弹簧122,通过利用扭力弹簧122施加使第一夹持部件120a与第二夹持部件120b间的开口闭合的方向的作用力,从而通过“夹持”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在本例中,由于能够通过抓持部123利用杠杆原理使第一夹持部件120a与第二夹持部件120b间的开口扩大后,通过“夹持”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因此,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拆装变得容易。
(实施例4)
另外,如图18所示,连接部件21d被构成为通过“插入”而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连接部件21d具有筒状的外形形状,形成其贯通孔的内周面形状呈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剖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如图18所示,优选使连接部件21d的端部的插入部126的直径大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剖面形状的直径,且形成随着朝向连接部件21d的中央而直径变小的弯曲贯通孔127。即,通过构成为能够容易地从连接部件21d的插入部126插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端部,且随着插入量的增大而被挤压从而被保持,从而能够插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并稳定地进行保持。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安装本实施方式的遮蔽装置时,首先,将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组1R中的任意一个固定在安装面(例如天花板面)上。在此,先将第二轨道单元1R固定在安装面(例如天花板面)上。接着,将连接部件21d的一端轻轻插在第二旋转轴13R上。接着,将第一轨道单元1L的第一旋转轴13L插入连接部件21d的另一端中。然后,朝向第二轨道单元1R推动第一轨道单元1L,直到轨道盖部3a、2b各自的抵接片75抵接为止。最后,将第一轨道单元1L固定在安装面(例如天花板面)上。在进行拆除时,按照与此相反的步骤进行即可。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连接部件21a~21d构成为直接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上安装轴端部件15,并将各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进行连接的形态。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安装后加装盖子,以将连接部件21a~21d隐藏。此时,只要适当地形成盖子以及轨道盖部3a、2b的形状,以能够从任意的角度安装盖子而不限于正面即可。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将分别具有能够移动遮蔽件8、或者调节遮蔽件8的角度的旋转轴13L、13R的多个轨道单元1L、1R独立地固定在安装面上,且利用连接部件21、21a~21d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各旋转轴13L、13R连接且通过该连接使各旋转轴13L、13R进行联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装性。
尤其是,连接部件21被构成为:具有通过能够蓄能且伸缩的施力装置(压缩弹簧32)而与多个轨道单元1L、1R各自的旋转轴13L、13R卡合的机构,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安装。
另外,只要连接部件21a~21d是由能够通过咬合、嵌入、夹持或者插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保持多个轨道单元1L、1R的各旋转轴13L、13R的施力部件构成,便能够从任意的角度进行连接。
另外,通过构成为在多个轨道单元1L、1R的各连接面上设有轨道盖部3a、2b,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连接部件21的连接壳体17、18能够与该轨道盖部3a、2b直线卡合,从而与旋转卡合相比,能够更加容易且可靠地实施该卡合。
另外,通过将连接壳体17、18构成为:通过轨道盖部3a、2b以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方式进行引导,且能够通过从一个方向移动而与轨道盖部3a、2b卡合,从而能够使卡合后的状态变稳定,并且在多个轨道单元1L、1R分离后,由于连接壳体17、18保持在轨道单元1R上,因而也不用担心丢失、或者因为掉落而造成损伤。
另外,通过将连接壳体17、1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轨道盖部3a、2b而从正面进行拆装,从而安装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而不会有疑惑。
另外,通过构成为:在输送绳10a或操作绳10跨越多个轨道单元1L、1R而配置的状态下拆装连接部件21,且在呈安装状态时,使多个轨道单元1L、1R的各旋转轴13L、13R进行联动,并且通过绳连接部件101、10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输送绳10a或操作绳10,从而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包装、运输以及搬入安装前或拆卸后的遮蔽装置,并且当使用规定的绳连接部件时,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这些效果。
以上,举以特定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关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或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剖面形状说明了其特定的例子,但其也可以是六角状等任意的形状,只要构成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13L、13R、或轴端部件15的前端部62的剖面形状相对应的连接部件21、21a~21d即可。而且,即使在第一轨道单元1L和第二轨道单元1R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21、21a~21d进行连接。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以具有线状的操作绳10的操作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具有由珠链等构成的操作部件、或者电动操作部件的遮蔽装置。另外,只要能够得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关于遮蔽件8对开的开闭方向、或者旋转轴的用途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可以适用于具备多个轨道单元,且需要通过连接部件21、21a~21d连接多个旋转轴的用途中。例如,可以构成为使叶片移动的立式百叶窗、或者利用操作绳而使帘布移动的窗帘轨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改善遮蔽装置的包装、运输、搬入以及其安装性,因而能够有效地适用于遮蔽装置的用途中。

Claims (9)

1.一种遮蔽装置,其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所述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轨道单元,其分别具有能够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的旋转轴,并且,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能够独立地固定在安装面上,和
连接部件,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并且通过该连接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能够蓄能且伸缩的施力装置的作用下与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卡合的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由能够通过咬合、嵌入、夹持或者插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保持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的施力部件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连接面上设有轨道盖部,
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壳体被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轨道盖部直线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壳体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轨道盖部以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晃动被限制的方式进行引导,并且能够通过从一个方向移动而与所述轨道盖部卡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壳体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轨道盖部从正面进行拆装。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被构成为:能够在规定的输送绳跨越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而配置的状态下进行拆装,并且在安装状态下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
所述规定的输送绳通过绳连接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连接。
8.一种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所述遮蔽装置能够利用旋转轴而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所述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将分别具有能够使遮蔽件移动、或者调节该遮蔽件的角度的旋转轴的多个轨道单元中的一个轨道单元固定在安装面上,
第二步骤:以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连接面相对置的方式将另一个轨道单元固定在安装面上,
第三步骤:通过连接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连接,并且通过该连接使多个所述轨道单元的各旋转轴进行联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蔽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与所述第二步骤之间,包括:利用绳连接部件将规定的输送绳加以连接,从而使所述规定的输送绳跨越多个所述轨道单元而配置的步骤。
CN201610051179.2A 2015-01-30 2016-01-26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Active CN1058400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799A JP6510252B2 (ja) 2015-01-30 2015-01-30 遮蔽装置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JP2015-017799 2015-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0081A true CN105840081A (zh) 2016-08-10
CN105840081B CN105840081B (zh) 2021-10-22

Family

ID=5656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1179.2A Active CN105840081B (zh) 2015-01-30 2016-01-26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0252B2 (zh)
CN (1) CN1058400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54460B1 (ko) * 2019-05-24 2019-12-10 주식회사 자이트게버 운반이 용이한 버티칼블라인드용 레일장치
JP7350619B2 (ja) * 2019-10-24 2023-09-26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
JP7458181B2 (ja) * 2019-12-24 2024-03-29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遮蔽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685A (ja) * 1985-07-12 1987-01-22 ノ−バ−ト・マロコウ ブラインド用軌道組立体
US4653564A (en) * 1984-07-06 1987-03-31 Norbert Marocco Track for blinds
US5010940A (en) * 1989-01-23 1991-04-30 Norbert Marocco Swingable junction for a window covering
JP2013053449A (ja) * 2011-09-02 2013-03-21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の連動機構
JP2013224582A (ja) * 2013-08-08 2013-10-31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無端コ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2860A (en) * 1980-02-11 1988-05-10 Levolor Lorentzen, Inc. Spliced vertical blind head
CA1302229C (en) * 1988-02-29 1992-06-02 Norbert Marocco Swingable junction for blind track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3564A (en) * 1984-07-06 1987-03-31 Norbert Marocco Track for blinds
JPS6213685A (ja) * 1985-07-12 1987-01-22 ノ−バ−ト・マロコウ ブラインド用軌道組立体
US5010940A (en) * 1989-01-23 1991-04-30 Norbert Marocco Swingable junction for a window covering
JP2013053449A (ja) * 2011-09-02 2013-03-21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の連動機構
JP2013224582A (ja) * 2013-08-08 2013-10-31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無端コー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10252B2 (ja) 2019-05-08
JP2016142017A (ja) 2016-08-08
CN105840081B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0081A (zh) 遮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2220835B (zh) 窗帘用的致动机构
TWI463061B (zh) 覆蓋物及其元件零件
EP1564362A2 (en) Blinds
JP2019511654A (ja) 窓シェード及びその作動システム
KR20170142900A (ko) 창문 차양
CN109071056A (zh) 包装装置
CN105722438A (zh) 日射遮蔽装置
US9540872B2 (en) Actuating device, especially for a shading system, for actuation with a string element
CN105089472A (zh) 百褶帘
AU2005203064B2 (en) Blinds for Adjusting Illumination
US12123258B2 (en) Manual window treatment having a floating chain tensioner
US20140048217A1 (en) Cord protection sleeve for cordless blinds
JP2017031672A (ja) ロールスクリーン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US10584530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cordless window shades
KR102584371B1 (ko) 블라인드 창의 장력조절장치
JP6688843B2 (ja) コードストッパ装置及び間仕切り装置
JPWO2006070796A1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US1549714A (en) Folding door and shutter
KR200427054Y1 (ko) 귀마개용 프레임
US9222302B2 (en) Fenestration covering lift system and method
KR20160059686A (ko) 블라인드용 프리중량체의 이탈방지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웨이트장치, 그리고 차양 장치
US20230017827A1 (en) Vertical retractable covering for structural openings
KR200478475Y1 (ko) 장력 풀림을 방지하는 안전핀 장치
AU2004203618B2 (en) Cloth Venetian Bli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