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6709B - 同轴型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型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6709B
CN105826709B CN201610060437.3A CN201610060437A CN105826709B CN 105826709 B CN105826709 B CN 105826709B CN 201610060437 A CN201610060437 A CN 201610060437A CN 105826709 B CN105826709 B CN 105826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pressing plate
shell
insulation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04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6709A (zh
Inventor
桥本阳
桥本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26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6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6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67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23Insulating enclosures f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lephon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以简易的结构可以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在该同轴型电连接器中,将由以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的接线部分面对的方式配置的槽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部(11e)设于可与壳盖部(13b)一体地进行开闭的绝缘按压板(11d)的局部,将该接线部分和空间部(11e)配置于屏蔽壳(13)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从而将由绝缘按压板(11d)的空间部(11e)形成的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以与容易产生阻抗不匹配的接线部分相对的方式配置,可以高效率地进行阻抗匹配程度(VSWR)的调整。

Description

同轴型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与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连结来使用的同轴型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所使用的信号传输介质,可广泛采用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公知有用于将那样的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与印刷配线基板高效率连接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构成为,在绝缘外壳的外周侧安装有由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的外部导体壳(屏蔽壳),并且,壳盖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并且构成为,在连结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时处于打开状态的壳盖部以使得配置于外部导体壳的内侧区域的内部导体触头一起被压倒的方式进行闭合,从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进行塑性变形而弯折,由此,成为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夹持住的状态,可实现电连接。
根据具有这种构造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可省略用于将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与内部导体触头连结的软钎焊连接作业,因此,组装作业性得以提高,并且,还可获得如下优点:可消除由软钎焊材的废弃等所引起的环境方面的问题,而且,没有因软钎焊的使用量的差异而引起的特性阻抗偏差。
然而,在以往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传输信号的高频化、电连接器的急速的小型化或低矮化的发展,存在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成为不匹配状态的倾向,目前难以维持良好的高频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0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能够以简易的构造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外壳,其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连结;外部导体壳,其由以覆盖该绝缘外壳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的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内部导体触头,其配置于该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并且,对所述外部导体壳所具有的环状开口部进行打开、关闭的壳盖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环状开口部,在所述绝缘外壳设有可与所述壳盖部一体地进行开闭的绝缘按压板,该同轴型电连接器构成为,在所述壳盖部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被关闭时,所述绝缘按压板以形成弯折部的方式变形,从而在该绝缘按压板的按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按压并接触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而形成所述接线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按压板的表面的局部且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面对的位置设有空间部,该空间部由呈台阶状凹陷的槽的内壁形成,所述空间部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且所述空间部的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径尺寸W1形成得小于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W2。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在绝缘按压板上由呈台阶状凹陷的槽的内壁形成的空间部处于与配置于外部导体壳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的接线部分面对的配置关系,因此,由该空间部形成的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以与容易产生阻抗的不匹配的接线部分相对的方式配置,可高效率地进行作为电连接器的重要设计要素的阻抗的匹配程度(VSWR)的调整,从而可在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或低矮化一边的同时容易地维持高频信号的良好传输。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所述空间部以沿着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设于从所述接线部分到所述弯折部为止的区域。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在绝缘按压板的弯折部沿着径向与外部导体壳相对的部位也同样地,由设于绝缘按压板的空间部形成阻抗的调整用的空气层,可更高效率地进行阻抗的匹配,并且,绝缘按压板在弯折部处的刚性因空间部而降低,因此,容易进行该绝缘按压板的弯折作业而会不产生破损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按压板构成为,沿着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延伸,在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形成有与所述空间部相对的壳侧凹槽部。
采用这样的结构,除了绝缘按压板的由空间部产生的阻抗的匹配作用之外,也利用被设于壳盖部的内壁面的壳侧凹槽部进行阻抗的匹配,因此,可更高效率且容易地进行阻抗的匹配。
而且,另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空间部由贯通孔形成。
采用这样的结构,空间部可由容易制造的贯通孔构成,因此,可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构成为,将以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和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面对的方式配置的空间部设于可与壳盖部一体地开闭的绝缘按压板的局部,将这些接线部分和空间部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从而由绝缘按压板的空间部形成的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以与容易产生阻抗的不匹配的接线部分相对的方式配置,可以高效率地进行阻抗的匹配程度(VSWR)的调整,因此,能够以简易的构造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能够廉价且大幅度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上方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有同轴电缆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从侧面侧表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是从正面下方侧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IV-IV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连结的作为信号传输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细线同轴电缆的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初始打开状态(电缆未连结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正面说明图。
图9是图7以及图8所示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侧面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所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正面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所使用的绝缘外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绝缘外壳单体的侧面说明图。
图14是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绝缘外壳单体的平面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将设于图12~图13所示的绝缘外壳的绝缘按压板弯折后的关闭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绝缘外壳单体的侧面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的与图4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XVIII线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所使用的绝缘外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插头连接器(同轴型电连接器);11、绝缘外壳;11a、绝缘主体部;11b、绝缘插入部;11c、电缆支承部;11d、绝缘按压板;11e、空间部(贯通孔);11f、弯折部;12、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a、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b、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1、连接监视孔;12c、弹簧部;13、屏蔽壳;13a、外部导体壳(接地触头构件);13a1、壳插入部;13a2、电缆保护臂;13b、壳盖部;13b1、连接构件;13b2、前方罩部;13b3、第1固定保持板;13b4、第2固定保持板;13b5、第3固定保持板;13b6、落入抑制部;14、壳侧凹槽部;14a、窄槽部;14b、宽槽部;SC、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a、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b、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c、电缆电介体;SCd、外周包覆材;20、插头连接器(同轴型电连接器);21、绝缘外壳;21a、绝缘主体部;21b、绝缘插入部;21c、电缆支承部;21d、绝缘按压板;21e、空间部(凹槽);21f、弯折部;22、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22a、上侧梁部(舌片状部);22b、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22b1、连接监视孔;22c、弹簧部;23、屏蔽壳;23a、外部导体壳(接地触头构件);23a1、壳插入部;23a2、电缆保护臂;23b、壳盖部;23b1、连接构件;23b2、前方罩部;23b3、第1固定保持板;23b4、第2固定保持板;23b5、第3固定保持板;23b6、落入抑制部;24、壳侧凹槽部;24a、窄槽部;24b、宽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用作使用细线同轴电缆来作为信号传输介质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关于同轴型电连接器的整体构造]
首先,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图1~图5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0构成为,可与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连结,且可相对于安装于省略图示的预定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由插座连接器等构成的对象侧电连接器(省略图示)从上方插入而嵌合或从上方拔去。插头连接器10相对于该对象侧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嵌合、拔去作业可沿着与印刷配线基板的平面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
更具体而言,插头连接器10中的构成主要嵌合部分的连接器主体部以大致形状呈圆筒形状的方式形成,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从径向外侧的一个方向与该呈大致圆筒形状的连接器主体部连结,插头连接器10在连结有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状态下以与对象侧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相对的方式配置于对象侧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上方位置。并且,通过该插头连接器10的整体沿着与印刷配线基板的外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下降,插头连接器10的下端部分与对象侧电连接器的上端部分成为嵌合状态。通过按照这种方式实现插头连接器10从上方插入到对象侧电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经由插头连接器10以及对象侧电连接器与印刷配线基板上的配线图案导电通路连接。
其中,将插头连接器10相对于对象侧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插入的方向设为“下方向”,将与插入相反而拔出的拔去方向设为“上方向”。另外,在插头连接器10自身中,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所连接的一侧的端缘部分设为“正面侧端缘部分”,将与该正面侧端缘部分相反侧的端缘部分设为“背面侧端缘部分”,而且,将从该“背面侧端缘部分”朝向“正面侧端缘部分”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前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后方向”。另外,将与上述的“连接器上下方向”以及“连接器前后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左右方向”。
[关于同轴电缆]
尤其是,如图6所示,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成为由多个导线形成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以及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隔着电缆电介体SCc同轴状层叠而成的结构,其中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通过将外周包覆材SCd剥除而成为暴露状态,并且,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通过进一步剥除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以及电缆电介体SCc而成为暴露状态。
并且,通过使以沿着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的电缆中心导体SCa与安装于绝缘外壳11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连接而构成信号电路。另外,通过使以围绕电缆中心导体SCa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的电缆外部导体SCb与屏蔽壳13的外部导体壳13a连接,且使该外部导体壳13a作为接地用的触头构件发挥功能,从而构成接地电路。
[关于绝缘外壳]
在此,如图5所示,上述的绝缘外壳11具有构成主要的嵌合部分即连接器主体部的大致圆板形状的绝缘主体部11a,并且,在该绝缘主体部11a的下方侧部分一体地具有可向作为嵌合对象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内侧插入的绝缘插入部11b。以上述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载置在其中的绝缘主体部11a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方式安放上述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用于载置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安装于绝缘主体部11a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分中的形成为凹状的部位。
另外,屏蔽壳13的作为接地触头的外部导体壳13a以从外侧围绕上述的内部导体触头12的周围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而且,在绝缘主体部11a的正面侧端缘部分形成有由主视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凹槽构成的电缆支承部11c(参照图7),上述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被载置并支承在该电缆支承部11c的内侧的壁面。
而且,在上述的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以从上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方式一体地设有由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绝缘按压板11d。该绝缘按压板11d由从绝缘主体部11a的连接器后端侧的端缘呈悬臂状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突出的细长的平板状构件形成,尤其是,在图12~图14所示那样的要载置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之前的初始状态下,该绝缘按压板11d成为被向上方抬起的打开状态。并且,在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安放于绝缘外壳11之后,如后述那样与设于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一起被向下方弯折,从此时形成的弯折部11f呈平板状延伸出的部位以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从上方侧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此,在如上述那样呈悬臂状延伸出的绝缘按压板11d的根本基部侧的区域,设有由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延伸方向呈细长状延伸的贯通孔构成的空间部11e。该空间部11e是在绝缘按压板11d的与细线同轴电缆S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利用从该绝缘按压板11d的表面沿着板厚方向呈台阶状凹陷的槽(本实施方式中为贯通孔)的内壁面形成。并且,也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上述的空间部11e配置为,在绝缘按压板11d被向下方弯折而配置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上方侧时,配置于绝缘按压板11d且由该空间部11e的内壁面形成为细长状的空气层从上方侧与作为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的电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相对。
如上述那样由贯通孔构成的空间部11e配置于外部导体壳(接地触头构件)13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但尤其是,如图4所示,该空间部11e的宽度方向(与细线同轴电缆S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内径尺寸W1形成得比构成前述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的局部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所具有的宽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W2小(W1<W2)。对于内部导体触头12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的构造,下文详细地进行说明,但通过使构成该舌片状部的上侧梁部12a从上方侧按压接触于细线同轴电缆SC,成为形成相对于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接线部分”的构造。
并且,根据上述的空间部11e相对于内部导体触头12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具有的宽度尺寸的大小关系(W1<W2),绝缘按压板11d在被朝向下方弯折了时成为与内部导体触头12抵接的关系,由此,两构件11d、12成为被一体地弯折的结构。
在此,尤其是,如图5所示,如上述那样设于绝缘按压板11d的空间部11e配置为从上方侧与作为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电气的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相对的状态,进一步从与该“接线部分”相对的位置朝向作为连接器后方侧的绝缘按压板11d的根本基部侧延伸出,以沿着形成于该绝缘按压板11d的弯折部11f弯曲的方式延伸之后,朝向下方延伸。
另一方面,绝缘插入部11b由大致中空圆筒状构成,相对于绝缘外壳11的构成包含上述的绝缘按压板11d的主要的嵌合部分的绝缘主体部11a以与该绝缘主体部11a一体的方式自该绝缘主体部11a朝向下方突出,绝缘插入部11b构成为,如上述那样朝向作为嵌合对象的对象侧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内侧而将下端侧插入。
[关于屏蔽壳]
而且,也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具有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以及绝缘插入部11b的绝缘外壳11的外侧表面被由薄板金属状构件形成的构成屏蔽壳13的主要的嵌合部分的外部导体壳13a覆盖。该外部导体壳13a主要构成以从径向外侧呈环状覆盖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的方式形成的大致中空圆筒状的接地触头构件。另外,该外部导体壳(接地触头构件)13a的下方侧部分成为从径向外侧呈环状覆盖上述的绝缘插入部11b的壳插入部13a1,并且,覆盖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的上表面侧的壳盖部13b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外部导体壳13a的上端侧的环状开口部分。
此时,尤其是,如图7~图12所示,连接并固定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之前的初始状态下的屏蔽壳13成为壳盖部13b相对于上述的外部导体壳13a向上方侧打开了的状态。即,该初始状态下的壳盖部13b以借助由窄板状构件构成的连接构件13b1向大致铅垂上方抬起的方式配置于外部导体壳13a的后方侧端缘部分。另外,在该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即该壳盖部13b关闭时位于内侧的面,以沿着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的方式配置有从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向上方抬起的由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绝缘按压板11d。此外,连接构件13b1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个数可以任意地选定。
并且,如上述那样的屏蔽壳13的打开状态(初始状态)下,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以支承于绝缘外壳11的电缆支承部11c的方式载置且安放之后,若连接构件13b1与绝缘按压板11d一起被朝向下方侧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由此,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的整体被壳盖部13b从上方侧覆盖,屏蔽壳13成为关闭状态。
此时的壳盖部13b在如上述那样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而关闭时,以覆盖外部导体壳13a的上端侧的环状开口部分的方式盖住该环状开口部分,在被压倒至该大致水平状态的壳盖部13b的正面侧部分,一体地连接设置有从上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的尤其是电缆电介体SCc以及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的前方罩部13b2。该前方罩部13b2成为从外侧覆盖与细线同轴电缆SC一起从上述的外部导体壳13a向前方侧突出的一对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结构。
此时,上述的电缆保护臂13a2、13a2成为隔着细线同轴电缆SC而沿着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延伸的结构,一对电缆保护臂13a2、13a2从前述的外部导体壳13a的正面侧端缘部分向前方侧突出,且该一对电缆保护臂13a2、13a2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彼此大致平行地相对。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以从壳盖部13b的正面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前方罩部13b2的两侧缘部,以呈凸缘板状的方式设有由一对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其中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成为以从外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以及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方式被弯折而铆接固定的结构。
即,构成所述一对第1固定保持板13b3、13b3的两侧凸缘板配置为,在壳盖部13b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两侧外方,从该状态对该一对第1固定保持板13b3、13b3进行铆接,该一对第1固定保持板13b3、13b3以贴着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两侧外壁面的方式向连接器内侧弯折,由此,壳盖部13b相对于外部导体壳13a固定,并且,细线同轴电缆SC的尤其是电缆电介体SCc被固定于壳盖部13b。
而且,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以在上述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的前方侧与上述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邻接的方式排列设置,由比较小型的凸缘板形成。这些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成为以从外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以及外周包覆材SCd的方式弯折而被铆接固定的结构。
即,构成这些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的两侧凸缘板配置为,在壳盖部13b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以及外周包覆材SCd的两侧外方,从该状态对该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进行铆接而使它们向连接器内侧弯折。由此,壳盖部13b相对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以及外周包覆材SCd固定,并且,电缆外部导体SCb与第2固定保持板13b4接触,从而构成使用屏蔽壳13的接地电路。
另一方面,如前述那样构成屏蔽壳13的下方侧部分的壳插入部13a1成为外套于作为嵌合对象的对象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径向外侧部分的结构,与绝缘外壳11的插入前述的对象连接器的径向内侧的绝缘插入部11b一起构成连接器连结部分。更具体而言,该壳插入部13a1以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方式形成,在该壳插入部13a1的插入侧的下端部分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由环状凹槽构成的连结卡合部。并且,在如前述那样壳盖部13b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之后,该连结卡合部成为相对于设于作为嵌合对象的对象连接器的连结卡定部(图示省略)弹性嵌合的嵌合关系。
[关于信号触头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通过压入或嵌入成形等安装于前述的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但具有由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连接的一对上下梁部12a、12b构成的电缆夹持部,并且,以从该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朝向下方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弹簧部12c成为相对于设于要嵌合的对象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导电触头(省略图示)弹性地接触的结构。
构成该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12a以及下侧梁部12b由连续延伸的条板状构件形成,具有以侧视呈大致C字形状或大致L字形状的方式弯折形成的夹梁构造。并且,通过如后述那样使上侧梁部12a、下侧梁部12b这两者之间的连结部分弯折变形以使上侧梁部12a向下侧梁部12b靠近,从而上下呈夹子状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夹持在两个梁部12a、12b彼此之间,形成本发明中所谓的“接线部分”。
此时,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12a在连结上述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之前的阶段即初始状态下,尤其是如图7~图9所示那样以呈向斜上方抬起的舌片状部的方式形成,作为该舌片状部的上侧梁部12a通过成为上部打开状态而相对于下侧梁部12b向上分开。
另一方面,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形成为供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载置的电缆载置部,且从与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在如前述那样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载置到绝缘外壳11的电缆支承部11c时,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被从上方侧载置于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的表面。
这样一来,在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被载置于绝缘外壳11的电缆支承部11c而成为安放状态之后,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与前述的绝缘按压板11d一起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此时,被绝缘按压板11d向下方侧按压的电缆夹持部弯曲变形以使其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被压倒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尤其是,如图5所示,该上侧梁部12a从上方侧按压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
在此,构成上述的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形成为从上方侧按压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上方电极部。设于该信号触头构件12的上侧梁部12a的上方电极部形成为用于夹持细线同轴电缆SC的向下突出的弯曲形状,该下方侧弯曲形状部分成为朝向细线同轴电缆SC侧突出的突状接点部。该突状接点部构成为,在如前述那样壳盖部13b被压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从上方侧与被安放于下侧梁部12b上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压接,并且,在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以被压接的状态夹持在两个梁部12a、12b之间的同时,实现电连接。
这样一来,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与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连接的电气连接区域如前述那样在本发明中作为“接线部分”。
另外,上述的内部导体触头12的作为电缆载置部的下侧梁部12b由板状构件形成,该板状构件从下侧梁部12b与构成舌片状部的上侧梁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起呈平坦状向前方延伸,下侧梁部12b以载置于前述的绝缘外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的上表面的状态固定。在该下侧梁部12b的大致中央部分贯通形成有呈圆孔形状的连接监视孔12b1,对象侧连接器的触头插入孔以与该连接监视孔12b1呈大致同轴状的方式贯通形成于绝缘外壳11。该对象侧连接器的触头插入孔兼具作为连接监视孔的功能,可以透过上述的连接监视孔12b1从下方侧看到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配置状态。
而且,如前所述,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由沿着连接器前后方向延伸的条板状构件形成,而一对弹簧部12c、12c以预定的间隔分别从该下侧梁部12b的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端缘部朝向下方侧一体地延伸,设于所嵌合的对象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销形状的信号导电触头(省略图示)以压接状态插入这两个弹簧部12c、12c彼此之间的部分而进行电连接。
在此,在如前述那样初始状态为上部打开状态的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被朝向下方侧压倒时,相同的初始状态为上部打开状态的绝缘外壳11的绝缘按压板11d从下方侧与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上的预定区域相对而成为压接状态,之后与壳盖部13b一起被压倒为大致水平状态。然后,这些壳盖部13b以及绝缘按压板11d隔着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a呈层叠状地配置于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上方侧。此时,在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和绝缘按压板11d相互压接的相对区域中,细长的壳侧凹槽部14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壳侧凹槽部14为使壳盖部13b的内表面的局部沿着板厚方向呈台阶状凹陷而成的结构,其配置关系为,由该壳侧凹槽部14的内壁面形成的空气层从上方与由前述的绝缘按压板11d的空间部11e形成的空气层相对。并且,利用这些壳侧凹槽部14和空间部11e重叠为上下相对状态的配置关系,使得用于调整传输信号的阻抗的空气层以重合状态形成于两个构件14、11e之间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壳侧凹槽部14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形成,是通过使壳盖部13b的板厚度减薄了与该壳侧凹槽部14的槽深度相对应的量而设的,但根据阻抗调整量的不同也存在不设壳侧凹槽部14的情况。
另外,如上述那样壳侧凹槽部14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延伸,该壳侧凹槽部14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范围被设定在从作为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的后端部的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和上侧梁(舌片状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直到到达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电介体SCc暴露部位的上方位置为止的范围。
更具体而言,尤其是,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侧凹槽部14以直线状连续的方式具有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电连接区域即接线部分的上方的窄槽部14a和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体SCc的上方的宽槽部14b,并且,配置于作为电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的窄槽部14a的槽宽度小于前述的绝缘按压板11d在电连接区域中的板宽度。
此外,与壳侧凹槽部14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相对应的区域成为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的位于上述的被配置于接线部分的窄槽部14a两侧的部分成为从上方侧与绝缘按压板11d的上侧表面抵接的落入抑制部13b6。即,该落入抑制部13b6通过与绝缘按压板11d的上侧表面抵接而层叠于该绝缘按压板11d的上方,因此,绝缘按压板11d不会进入由壳侧凹槽部14形成的空气层的配置于电连接区域的窄槽部14a的内部,能够可靠地在电连接区域形成壳侧凹槽部14。
另一方面,宽槽部14b的槽宽度大于绝缘按压板11d的板宽度,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按压板11d在延伸长度的方向上仅延伸到窄槽部14a的中途位置而不与宽槽部14b相对。因而,在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被压倒了的关闭状态下,绝缘按压板11d也不会进入宽槽部14b的内部,该绝缘按压板11d被保持为在全长上与壳盖部13b的内表面压接的层叠状态。并且,在维持壳盖部13b层叠在该绝缘按压板11d的上方的状态的同时,将壳侧凹槽部14配置于该绝缘按压板11d的正上方位置。
另外,与作为电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稍微分开的形成壳侧凹槽部14的其他区域的宽槽部14b如上述那样配置于与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介体SCc的暴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该宽槽部14b的槽宽度稍微大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体SCc的外径。因而,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体SCc被收容在壳侧凹槽部14的宽槽部14b的内部,由此,谋求了连接器的低矮化。
另外,如前述那样宽槽部14b的槽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绝缘按压板11d的板宽度,并且,被设定得大于内部导体触头12在电连接区域中的板宽度。而且,如上述那样构成壳侧凹槽部14的局部的窄槽部14a的槽宽度被设定为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即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所接触的部分的线径相同或该线径以上。而且,另外,构成壳侧凹槽部14的其他部分的窄槽部14a的槽宽度被设定得小于内部导体触头(信号触头构件)12的上侧梁部12a的板宽度。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由设于绝缘按压板11d的贯通孔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部11e配置于屏蔽壳13的外部导体壳13a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并且,与作为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的电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相对。因此,由该空间部11e形成的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以与容易产生阻抗不匹配的接线部分相对的方式配置,通过可高效率地进行作为电连接器的重要设计要素的阻抗的匹配程度(VSWR)的调整,可在实现进行电连接器的小型化或低矮化的同时容易地维持高频信号的良好传输。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绝缘按压板11d的空间部11e延伸到直到到达该绝缘按压板11d的弯折部11f的区域为止,因此,在径向上与屏蔽壳13的外部导体壳13a相对的部位处也可形成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其结果,可更高效率地进行阻抗匹配,并且,绝缘按压板11d的弯折部11f的刚性因空间部11e而降低,因此,可容易地进行绝缘按压板11d的弯折作业而不产生破损等。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绝缘按压板11d的空间部11e发挥的阻抗匹配作用之外,也可利用设于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的壳侧凹槽部14进行阻抗匹配,因此,可更高效率且容易地进行阻抗匹配。
此外,只要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贯通孔构成空间部11e,就可由容易制造的贯通孔形成空间部11e,因此能够相应地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
接着,对图17~图1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将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标注的构件附图标记的十位的“1”替换成“2”来表示,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同轴型电连接器)20中,设于绝缘按压板21d的根本基部侧的区域的空间部21e由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延伸方向呈细长状延伸的有底的凹槽形成,其他构件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由有底的凹槽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部21e也以沿着板厚方向(上方向)呈台阶状凹陷的方式形成在绝缘按压板21d的表面的局部,在绝缘按压板21d以重叠的方式配置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上方时,构成该空间部21e的凹槽从上方侧与作为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的电连接区域的“接线部分”相对。由该凹槽构成的空间部21e从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内部导体触头12之间的“接线部分(电连接区域)”朝向作为连接器后方侧的绝缘按压板21d的根本基部侧延伸,以沿着形成于绝缘按压板21d的弯折部21f弯曲的方式延伸之后朝向下方延伸。
具有由这样的有底的凹槽构成的空间部21e的第2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自不待言,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垂直嵌合型的电连接器,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同样地应用于水平嵌合型的电连接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单芯的细线同轴电缆用连接器,也可以同样地应用于呈多极状配置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多个同轴电缆和多个绝缘电缆混合而成的类型的电连接器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外壳,其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连结;外部导体壳,其由以覆盖该绝缘外壳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的中空的大致圆筒状构件构成;内部导体触头,其配置于该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
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并且,
对所述外部导体壳所具有的环状开口部进行打开、关闭的壳盖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环状开口部,
在所述绝缘外壳设有可与所述壳盖部一体地进行开闭的绝缘按压板,该同轴型电连接器构成为,
在所述壳盖部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被关闭时,所述绝缘按压板以形成弯折部的方式变形,从而在该绝缘按压板的按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按压并接触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而形成所述接线部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按压板的表面的局部且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面对的位置设有空间部,该空间部由呈台阶状凹陷的槽的内壁形成,
所述空间部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且所述空间部的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径尺寸W1形成得小于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W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以沿着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设于从所述接线部分到所述弯折部为止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按压板构成为,沿着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延伸,
在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形成有与所述空间部相对配置的壳侧凹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由贯通孔形成。
CN201610060437.3A 2015-01-28 2016-01-28 同轴型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67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3884 2015-01-28
JP2015-013884 2015-01-28
JP2015-242582 2015-12-11
JP2015242582A JP6065968B2 (ja) 2015-01-28 2015-12-11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6709A CN105826709A (zh) 2016-08-03
CN105826709B true CN105826709B (zh) 2018-04-06

Family

ID=5668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043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6709B (zh) 2015-01-28 2016-01-28 同轴型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65968B2 (zh)
KR (1) KR101743390B1 (zh)
CN (1) CN105826709B (zh)
TW (1) TWI6056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6768B (zh) * 2018-02-28 2024-03-15 义巍安防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机械自动门锁
US11967789B2 (en) * 2019-02-04 2024-04-23 I-Pex Inc.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amping feature for connecting to a cable
JP7468079B2 (ja) * 2019-08-30 2024-04-16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1039932A (ja) * 2019-08-30 2021-03-11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1913B1 (en) * 2004-07-01 2005-12-06 Speed Tech Corp. Micro coaxial connector
CN102474058A (zh) * 2009-08-10 2012-05-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3050793A (zh) * 2011-10-1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装置
CN104126255A (zh) * 2012-04-02 2014-10-29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插塞式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由这些连接器构成的同轴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9596B2 (ja) * 1990-04-19 2001-05-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
JP4148339B2 (ja) * 2001-04-26 2008-09-10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同軸コネクタ
JP4136925B2 (ja) * 2003-12-19 2008-08-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317260A (ja) * 2004-04-27 2005-11-10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同軸コネクタ
TWI431875B (zh) * 2009-03-09 2014-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
TWM365590U (en) * 2009-05-27 2009-09-2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Coaxial micro-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1913B1 (en) * 2004-07-01 2005-12-06 Speed Tech Corp. Micro coaxial connector
CN102474058A (zh) * 2009-08-10 2012-05-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3050793A (zh) * 2011-10-1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装置
CN104126255A (zh) * 2012-04-02 2014-10-29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插塞式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由这些连接器构成的同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5968B2 (ja) 2017-01-25
TW201637305A (zh) 2016-10-16
TWI605647B (zh) 2017-11-11
KR20160092919A (ko) 2016-08-05
CN105826709A (zh) 2016-08-03
JP2016146318A (ja) 2016-08-12
KR101743390B1 (ko) 2017-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8038B (zh) 同轴型电连接器
US8011954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CN105826709B (zh) 同轴型电连接器
CN110011084B (zh) 端子零件
KR101974328B1 (ko)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 접속 방법
JP2008287899A (ja) 外導体端子
CN101383469B (zh) 电连接器装配套件和屏蔽电缆束
CN206595422U (zh) 电连接器
CN108631086A (zh) L型内端子、l型同轴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12048837A (ja) 端子圧着方法および端子圧着装置
WO2014024573A1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108418022A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座
JP5375574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8649356A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头
CN104184014B (zh) 电缆连接方法
JP5287314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ケーブル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JP5156538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8682991A (zh) 板对板型射频头
JP2011034773A (ja) インナー端子、およびそのインナー端子を備えた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21015767A (ja) 接続構造、接続構造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続構造のケーブル
CN109149298B (zh) 同轴连接器
JP5561970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15653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594816B2 (ja)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装置
JP5343589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