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2317A - 压力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2317A
CN105782317A CN201610021261.0A CN201610021261A CN105782317A CN 105782317 A CN105782317 A CN 105782317A CN 201610021261 A CN201610021261 A CN 201610021261A CN 105782317 A CN105782317 A CN 1057823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part
flow path
peristome
damping forc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212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刚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82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23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6Throttling control, i.e. regulation of flow passage geometry
    • F16F9/467Throttling control, i.e. regulation of flow passage geometry using rotary valves
    • F16F9/468Throttling control, i.e. regulation of flow passage geometry using rotary valves controlling at least one bypass to main flow pa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0052Physically guiding or influencing
    • F16F2230/0064Physically guiding or influencing using a c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2/00Nature of movement
    • F16F2232/06Translation-to-rotary conver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收容流体的缸;区划部,其设置成能够在缸内沿轴方向移动,并且将缸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流路形成部,其形成通过伴随区划部的移动的第一流路;阀,其控制流过第一流路的流体的流动;第二流路,其形成流体流动通路;进退移动部,其沿一个方向进行进退移动;包括旋转部的变更部,该旋转部伴随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以预定的旋转量而旋转,并且变更部变更在第二流路中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等车辆的悬架装置具备使行驶中从路面向车身传递的振动衰减的压力缓冲装置。另外,在这种压力缓冲装置中,可以改变所产生的衰减力的压力缓冲装置是公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577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可变更衰减力的压力缓冲装置中,在要产生规定的衰减力时,作为机构优选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可变更衰减力的压力缓冲装置中,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基于这样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备:缸,其收容流体;区划部,其在所述缸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流路形成部,其形成伴随所述区划部的移动而流过所述流体的第一流路;阀,其控制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流体的流动;第二流路,其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所述第一流路分开形成所述流体流动的路径;进退移动部,其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变更部,其具有伴随所述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而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的旋转部,变更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通过设定为这样的结构,并通过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而变更第二流路中的流体的流动,由此可以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另外,基于这样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备:缸,其收容流体;区划部,其在所述缸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流路形成部,其形成伴随所述区划部的移动而流过所述流体的第一流路;阀,其控制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流体的流动;进退移动部,其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变更部,其具有伴随所述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而旋转的旋转部和维持所述旋转部的位置的维持部,根据所述旋转部的位置变更所产生的衰减力。
通过设定为这样的结构,维持旋转部的位置并变更所产生的衰减力,由此可以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可变更衰减力的压力缓冲装置中,可以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详细说明衰减力调整部的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敲击凸轮机构部的说明图;
图5(A)至(F)是说明衰减力调整部的动作的图;
图6(A)至(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8(A)至(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活塞部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符号说明
1:液压缓冲装置(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11:油缸(缸的一例)、30:活塞部、32C:中空部(第二流路的一例)、40:第一活塞部、41:第一活塞(流路形成部的一例)、42:第一压侧衰减阀(阀的一例)、43:第一伸侧衰减阀(阀的一例)、44:活塞环(区划部的一例)、50:第二活塞部、51:第二活塞(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例)、52:第二压侧衰减阀(第二阀的一例)、53:第二伸侧衰减阀(第二阀的一例)、60:衰减力调整部、61:螺线管部、64:柱塞(进退移动部的一例)、65:敲击凸轮机构部(变更部、衰减力变更部的一例)、66:敲击壳体(旋转固定部、维持部、位置固定部的一例)、67:旋转部(旋转部的一例)、68:敲击凸轮(直进部的一例)、332:中空部(第二流路的一例)、333:径向流路(第二流路的一例)、411:第一压侧油路(第一流路的一例)、412:第一伸侧油路(第一流路的一例)、Y1:第一油室(第一室的一例)、Y2:第二油室(第二室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轴方向上的图中下侧称作“一侧”,将图中上侧称作“另一侧”。另外,将液压缓冲装置1的半径方向的中心称作“半径方向中央侧”,将半径方向的外侧称作“半径方向外侧”。
<液压缓冲装置1的结构、功能>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部10、另一侧向缸部10的外部突出设置,并且一侧可滑动地插入缸部10的内部的杆部20、设于杆部20的一侧的端部的活塞部30、配置于缸部10的一侧的端部的底阀部70。
而且,液压缓冲装置1例如在四轮汽车或二轮汽车等上设于车身和车轴之间,进行杆部20相对于缸部10的振幅运动的衰减。
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具备:收容油(流体)的油缸11(缸);在缸11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且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油室Y1(第一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室)的活塞环44(区划部);形成伴随活塞环44的移动而流过油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第一活塞41(流路形成部);控制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中的油流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第一伸侧衰减阀43(阀);与第一活塞41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分开形成流过油的路径的中空部32C(第二流路);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64(进退移动部);具有伴随柱塞64的进退移动而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的旋转部67(旋转部),变更中空部32C中的油流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
以下,详述这些结构。
缸部10具备油缸11、设于油缸11的外侧的外筒体12、设于外筒体12的一侧的端部的底部1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油缸11和外筒体12之间形成贮存油的贮存室R。
另外,缸部10具有设于油缸11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导杆14和封闭外筒体12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密封部件15。
在本实施方式中,杆部20具有沿轴方向延伸形成的杆部件21、设于杆部件21的一侧的端部的一侧安装部21a、设于杆部件21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另一侧安装部21b。
杆部件21的一侧安装部21a保持活塞部30。另外,在杆部件21的另一侧安装部21b,安装有用于将液压缓冲装置1与汽车等的车身等连结的连结部件(未图示)。
活塞部30具有第一壳体31、设于第一壳体31的一侧的第二壳体32、设于第二壳体32的一侧的第一活塞部40、设于第一壳体31的内侧即第一壳体31的一侧的第二活塞部50、设于第一壳体31的内侧即第二活塞部50的另一侧的衰减力调整部60。此外,后面详述活塞部30的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部30的第一活塞部40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收容油的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活塞部40的一侧形成第一油室Y1,在第一活塞部40的另一侧形成第二油室Y2。
底阀部70具备:具有沿轴方向贯通的多个压侧油路711及在比压侧油路711更靠半径方向外侧沿轴方向贯通的多个伸侧油路712的阀体71、设于阀体71的一侧的压侧阀721、设于阀体71的另一侧的伸侧阀722。另外,伸侧阀722在半径方向上与压侧油路711相对应的位置具有油孔722R。
而且,底阀部70设于液压缓冲装置1的一侧的端部,将第一油室Y1和储油室R分割开。
〔活塞部30的结构、功能〕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30的剖视图。
[第一壳体31]
第一壳体31是在一侧具有开口的中空状的部件。而且,具有设于另一侧的杆连接部311、设于一侧的壳体连接部312、设于壳体连接部312的另一侧的开口部314。
另外,第一壳体31的外径比缸11的内径小。
杆连接部311是沿轴方向贯通的部分。在该杆连接部311插入杆部20的一侧的端部。而且,杆连接部311被固定于杆部件21的一侧安装部21a。
壳体连接部312形成与第二壳体32的连接部位。
开口部314是朝向半径方向的开口。另外,开口部314在第一壳体31的周方向上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另外,多个开口部314在周方向上等间隔配置。而且,各开口部314在半径方向的中央侧与衰减力调整部60的后述的开口部662H连接,在半径方向的外侧与第二油室Y2连接。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壳体31上设置贯通孔。而且,例如在油中含有气泡的情况下,也可以经由贯通孔使气泡排出到第一壳体31外。
[第二壳体32]
第二壳体32是具有中空部32C的中空状的部件。另外,第二壳体32的另一侧的内径及外径比一侧的内径及外径大。第二壳体32的外径比油缸11的内径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壳体32和油缸11之间形成油流动的路径即壳体外油路32R。
而且,第二壳体32在一侧的外周部固定第一活塞部40。另外,第二壳体32在另一侧的内周部固定第一壳体31。
而且,第二壳体32在另一侧的内周部具有台阶部32L。台阶部32L具有面向另一侧的面,支承第二活塞部5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活塞部50夹在第一壳体31的一侧和第二壳体32的另一侧之间。由此,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保持第二活塞部50。
[第一活塞部40]
如图2所示,第一活塞部40具备第一活塞41、设于第一活塞41的另一侧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设于第一活塞41的一侧的第一伸侧衰减阀43、设于第一活塞4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活塞环44、设于第一伸侧衰减阀43的一侧的螺母45。
第一活塞41是具有穿过第二壳体32的开口部41H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而且,第一活塞41具有在半径方向的外侧沿轴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一压侧油路411、和在半径方向的外侧沿大致轴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一伸侧油路412。
第一压侧衰减阀42由具有穿过第二壳体32的开口部42H的圆盘状的金属板材构成。而且,第一压侧衰减阀42使第一活塞41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的另一侧可开闭,并且使第一伸侧油路412的另一侧总是开放。
第一伸侧衰减阀43由具有穿过第二壳体32的开口部43H的圆盘状的金属板材构成。而且,第一伸侧衰减阀43使第一活塞41的第一伸侧油路412的一侧可开闭,并且使第一压侧油路411的一侧总是开放。
活塞环44将油缸11和第一活塞41之间密封。而且,活塞环44在第一活塞41相对于油缸11沿轴方向移动时,提高相对于油缸11的滑动性。
螺母45将第一活塞41、第一压侧衰减阀42及第一伸侧衰减阀43按压固定于第二壳体32。
[第二活塞部50]
如图2所示,第二活塞部50具有第二活塞51(第二流路形成部)、设于第二活塞51的另一侧的第二压侧衰减阀52(第二阀)、设于第二活塞51的一侧的端部的第二伸侧衰减阀53(第二阀)、设于第二活塞5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密封部件54、设于第二压侧衰减阀52的另一侧的支承部件55、螺栓56和螺母57。
第二活塞51是具有穿过螺栓56的开口部51H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而且,第二活塞51具有在半径方向的外侧沿轴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二压侧油路511、和在半径方向的外侧沿大致轴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二伸侧油路512。
第二压侧衰减阀52由具有穿过螺栓56的开口部52H的圆盘状的金属板材构成。而且,第二压侧衰减阀52使第二活塞51的第二压侧油路511的另一侧可开闭,并且使第二伸侧油路512的另一侧总是开放。
第二伸侧衰减阀53由具有穿过螺栓56的开口部53H的圆盘状的金属板材构成。而且,第二伸侧衰减阀53使第二活塞51的第二伸侧油路512的一侧可开闭,并且使第二压侧油路511的一侧总是开放。
密封部件54将第二活塞51和第一壳体31之间密封。
支承部件55在另一侧与弹簧69接触。而且,支承部件55从一侧支承弹簧69。
螺栓56及螺母57在轴方向上夹持第二活塞51、第二压侧衰减阀52、第二伸侧衰减阀53及支承部件55。
图3是用于详细说明衰减力调整部60的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的说明图。
[衰减力调整部60]
如图2所示,衰减力调整部60具有螺线管部61和设于螺线管部61的一侧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
(螺线管部61)
螺线管部61具有螺线管壳体62、设于螺线管壳体62的半径方向的中央侧的线圈63、设于线圈63的半径方向的中央侧的柱塞6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部61使用所谓的推式螺线管。
螺线管壳体62被插入第一壳体31的内侧。另外,螺线管壳体62保持线圈63。而且,螺线管壳体62具有收容柱塞64的柱塞收容部62P。柱塞收容部62P在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柱塞6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64具有沿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41。贯通孔641使柱塞64的一侧和另一侧不产生油的压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64在轴方向上容易移动。
线圈63经由未图示的导电线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进行控制。而且,线圈63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场。
柱塞64通过线圈63产生的磁场沿着本实施方式中为轴方向的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
(敲击凸轮机构部65)
如图2所示,敲击凸轮机构部65具有敲击壳体66、设于敲击壳体66的半径方向的中央侧的旋转部67、设于旋转部67的另一侧的敲击凸轮68、设于旋转部67的一侧的弹簧69。
如图3所示,敲击壳体66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而且,敲击壳体66在另一侧具有第一内径部661,在一侧具有内径比第一内径部661大的第二内径部662。
第一内径部661的内径比敲击凸轮68的外径大。而且,在第一内径部661的内侧,沿轴方向可移动地嵌入敲击凸轮68。
另外,在第一内径部661,沿周方向的顺时针CW按顺序分别形成导向槽661G、第一凸部66P1、第一凹部66N1、第二凸部66P2、第二凹部66N2、第三凸部66P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槽661G、第一凸部66P1、第一凹部66N1、第二凸部66P2、第二凹部66N2及第三凸部66P3分别各设置三个。而且,第一凸部66P1、第一凹部66N1、第二凸部66P2、第二凹部66N2及第三凸部66P3(旋转固定部),将旋转部67(旋转部)的旋转位置固定。
从敲击壳体66的另一侧的端部66E到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导向槽661G。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槽661G设置为在周方向上与后述的开口部662H呈同相位。即,导向槽661G和开口部662H配置为在轴方向排列在直线。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向槽661G在周方向上大致等间隔配置。
而且,在导向槽661G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总是嵌入敲击凸轮68的后述的被导向部682。另外,在后述的旋转部67的突起部672与导向槽661G对置时,突起部672嵌入导向槽661G。
第一凹部66N1配置于导向槽661G的顺时针CW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凹部66N1在敲击壳体66的周方向上大致等间隔配置。而且,在突起部672与第一凹部66N1对置时,突起部672嵌入第一凹部66N1。
第二凹部66N2配置于第一凹部66N1的顺时针CW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凹部66N2在敲击壳体66的周方向上大致等间隔配置。而且,在突起部672与第二凹部66N2对置时,突起部672嵌入第二凹部66N2。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导向槽661G形成为面向轴方向的另一侧的深度各自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深度按第二凹部66N2、第一凹部66N1、导向槽661G的顺序变深。
第一凸部66P1设于导向槽661G和第一凹部66N1之间。而且,第一凸部66P1在周方向上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66P1形成为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沿顺时针CW逐渐降低。
第二凸部66P2设于第一凹部66N1和第二凹部66N2之间。而且,第二凸部66P2在周方向上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66P2形成为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沿顺时针CW逐渐降低。
第三凸部66P3设于第二凹部66N2和导向槽661G之间。而且,第三凸部66P3在周方向上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凸部66P3形成为以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沿顺时针CW逐渐降低。
如图3所示,第二内径部662形成为比旋转部67的外径大。而且,在第二内径部662的内侧,沿轴方向可移动地嵌入旋转部67。另外,第二内径部662具有沿半径方向贯通的开口部662H。
开口部662H形成为在组装好活塞部30的状态下,与第一壳体31的开口部314对置。另外,开口部662H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而且,开口部662H在半径方向的外侧总是与开口部314对置。另外,在开口部662H,在半径方向的中央侧,根据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而与后述的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及闭塞部6713中的任一个对置。
旋转部67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671和从圆筒部671的端部671E朝向轴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突起部672。而且,圆筒部671具有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和闭塞部6713。
第一开口部6711形成为与开口部662H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一开口部6711。而且,第一开口部6711根据敲击壳体66和旋转部67的相对的旋转位置而与开口部662H对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6711在周方向上与突起部672同相位设置。即,第一开口部6711和突起部672配置为在敲击壳体66的轴方向排列在直线上。
第二开口部6712形成为开口面积比第一开口部6711的开口面积小。因此,第二开口部6712的开口面积比开口部662H的开口面积小。另外,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二开口部6712。而且,第二开口部6712在第一开口部6711的顺时针CW侧相邻设置。而且,第二开口部6712根据敲击壳体66和旋转部67的相对的旋转位置而与开口部662H对置。
闭塞部6713在第二开口部6712的顺时针CW侧相邻设置。另外,闭塞部6713被设置于多处(本实施方式中为3处)。而且,闭塞部6713根据敲击壳体66和旋转部67的相对的旋转位置而与开口部662H对置。
突起部672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面672T。倾斜面672T在周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突起部672沿顺时针CW,朝向另一侧的突出高度变高。
另外,突起部672在半径方向的外侧分别与导向槽661G、第一凹部66N1及第二凹部66N2分别对置。而且,突起部672以在分别对置时,嵌入这些导向槽661G、第一凹部66N1及第二凹部66N2的方式构成。另外,突起部672在半径方向的中央侧与敲击凸轮68的后述的凸轮部683接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72、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及闭塞部6713、和导向槽661G、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开口部662H的位置关系如下设定。
在突起部672嵌入导向槽661G的状态下,开口部662H与第一开口部6711对置。另外,在突起部672嵌入第一凹部66N1的状态下,开口部662H与闭塞部6713对置。而且,在突起部672嵌入第二凹部66N2的状态下,开口部662H与第二开口部6712对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口部662H与第一开口部6711对置的状态称为“第一开状态”,将开口部662H与第二开口部6712对置的状态称为“第二开状态”,将开口部662H与闭塞部6713对置的状态称为“闭状态”。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62H、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分别设置多个。而且,多个开口部662H在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同样,多个第一开口部6711在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另外,同样地,多个第二开口部6712在周方向等间隔设置。由此,例如旋转部67承受了油的压力时,遍及周方向大致均等地承受力。因此,例如敲击壳体66的圆筒轴相对于旋转部67的圆筒轴倾斜的情况被抑制。其结果是,防止了旋转部67相对于敲击壳体66的所谓的粘着的产生。
如图3所示,敲击凸轮68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681、向圆筒部68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被导向部682、形成于圆筒部681的轴方向的一侧的凸轮部683。
在圆筒部681,另一侧与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的一侧的端部接触(参照图2)。
被导向部682嵌入敲击壳体66的导向槽661G。因此,敲击凸轮68被导向槽661G导向,使其沿着轴方向移动,并且在周方向上不旋转。
如图4所示,敲击凸轮68(直进部)的凸轮部683是多个倾斜的第一倾斜面6831(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6832在周方向交替排列而构成。第一倾斜面6831形成为沿周方向的顺时针CW,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降低。另外,第二倾斜面6832形成为沿周方向的顺时针CW,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升高。而且,凸轮部683以如下方式起作用,即,通过与旋转部67(旋转部件)的突起部672的倾斜面672T(第二倾斜面)接触,使旋转部67向周方向旋转。
如图2所示,弹簧69在弹簧69的一侧与第二活塞部50的支承部件55接触,在弹簧69的另一侧与旋转部67接触。而且,弹簧69对旋转部67、敲击凸轮68及柱塞64赋予欲使这些部件向另一侧移动的力。
<衰减力调整部60的动作>
图5是说明衰减力调整部60的动作的图。
以下,说明在衰减力调整部60,通过驱动螺线管部61,敲击凸轮机构部65的旋转部67进行旋转时的动作。
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处于突起部672嵌入第一凹部66N1的状态。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闭塞部6713(参照图3)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
而且,以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参照图2)向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于是,如图5(B)所示,敲击凸轮68的凸轮部683与突起部672接触。
另外,通过使柱塞64(参照图2)向轴方向的一侧移动,敲击凸轮68将旋转部67向一侧压下。而且,如图5(C)所示,敲击凸轮68的第一倾斜面6831与突起部672的倾斜面672T接触。
在此,第一倾斜面6831以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沿顺时针CW降低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倾斜面672T以朝向另一侧的突出高度沿逆时针CCW降低的方式倾斜。另外,敲击凸轮68被螺线管部61朝向一侧推压,旋转部67被弹簧69朝向另一侧推压。因此,如图5(D)所示,旋转部67的倾斜面672T在第一倾斜面6831滑动。其结果是,旋转部67绕顺时针CW旋转。
而且,如图5(E)所示,成为倾斜面672T与第二凸部66P2接触的状态。之后,控制螺线管部61(参照图2),使敲击凸轮68向另一侧移动。
另外,在旋转部67作用通过弹簧69朝向另一侧移动的力。而且,第二凸部66P2绕顺时针CW以朝向一侧的突出高度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如图5(E)所示,旋转部67的突起部672的倾斜面672T在第二凸部66P2滑动。其结果,旋转部67进一步绕顺时针CW旋转。
而且,最终如图5(F)所示,突起部672嵌入第二凹部66N2,旋转部67的旋转停止。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第二开口部6712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
此外,旋转部67通过突起部672嵌入第二凹部66N2而被分别位于顺时针CW和逆时针CCW的第二凸部66P2和第三凸部66P3夹持。因此,在该状态下,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被固定。而且,在轴方向上,旋转部67的位置被第二凹部66N2固定。
如以上所述,通过使用螺线管部61使敲击凸轮68沿轴方向进行直进移动,旋转部67在周方向进行旋转移动。本实施方式中,每次使敲击凸轮68沿轴方向往复一次,突起部672就按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导向槽661G的顺序逐一移动。即,旋转部67伴随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的往复移动,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而且,可以分别形成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及闭塞部6713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
<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图6(A)~图6(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的图。
此外,图6(A)~图6(C)中,用实线表示压缩行程时的油流,用虚线表示伸展行程时的油流。另外,图6(A)是表示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闭状态时的图,图6(B)是表示形成第一开状态时的图,图6(C)是表示形成第二开状态时的图。
[衰减力调整部60的闭状态]
首先,对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闭状态时的油流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按压缩行程时、伸展行程时的顺序分别进行说明。
(压缩行程时)
当活塞部30相对于油缸11向轴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第一油室Y1内的压力上升。于是,如图6(A)中实线箭头所示,第一油室Y1的油流入第一压侧油路411。然后,流入第一压侧油路411的油在打开第一压侧衰减阀42的同时,向第二油室Y2流出。由于油在该第一压侧油路411及第一压侧衰减阀42流动时产生的阻力,产生压缩行程时的衰减力。
此外,在闭状态下,在衰减力调整部60,成为闭塞部6713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因此,在闭状态下,不会形成经由中空部32C(第二活塞部50)的油流。
另外,如图1所示,在底阀部70,因活塞部30向轴方向的一侧的移动而提高的第一油室Y1的油,经过伸侧阀722的油孔722R流入压侧油路711。然后,流入压侧油路711的油一边将压侧阀721压开一边向贮存室R流出。
(伸展行程时)
当活塞部30相对于缸11向轴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时,第二油室Y2内的压力上升。于是,如图6(A)中虚线箭头所示,第二油室Y2的油流入第一伸侧油路412。然后,流入第一伸侧油路412的油在将第一伸侧衰减阀43打开的同时,向第一油室Y1流出。由于油在该第一伸侧油路412及第一伸侧衰减阀43流动时产生的阻力,产生伸展行程时的衰减力。
另外,如图1所示,在底阀部70,通过活塞部30向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而升高的第二油室Y2的油的压力,与贮存室R相比相对较低。其结果是,贮存室R的油流入伸侧油路712。然后,流入伸侧油路712的油一边将伸侧阀722压开,一边向第一油室Y1流出。
如以上所述,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闭状态的情况下,主要在第一活塞部40产生衰减力。
[衰减力调整部60的第一开状态]
接着,对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第一开状态时的油流进行说明。
如图6(B)所示,第一开状态为第一开口部6711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由此,在第一开状态下,产生经由第二活塞部50的油流。此外,第一活塞部40中的油流及底阀部70的油流与上述的闭状态的情况相同。因此,以下以经由第二活塞部50的油流为中心进行说明。
(压缩行程时)
当活塞部30相对于油缸11向轴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第一油室Y1内的压力上升。于是,如图6(B)中实线箭头所示,在第一开状态下,产生第一活塞部40和第二活塞部50中的油流。关于第二活塞部50,首先,第一油室Y1的油流入中空部32C。进而,流入中空部32C的油流入第二压侧油路511。进而,流入第二压侧油路511的油在将第二压侧衰减阀52打开的同时,流入敲击壳体66内。之后,油经过第一开口部6711、开口部662H及开口部314向第二油室Y2流出。
在第二活塞部50,因上述的油流过第二压侧油路511及第二压侧衰减阀52时产生的阻力而产生衰减力。进而,在衰减力调整部60,在油流过第一开口部6711时,通过第一开口部6711将油流节流,由此也产生一定的衰减力。
(伸展行程时)
当活塞部30相对于缸11向轴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时,第二油室Y2内的压力上升。于是,如图6(B)中虚线箭头所示,在第一开状态下,产生第一活塞部40和第二活塞部50的油流。关于第二活塞部50,首先,第二油室Y2的油经过开口部314、开口部662H及第一开口部6711流入敲击壳体66内。然后,油流入第二伸侧油路512。然后,流入第二伸侧油路512的油在将第二伸侧衰减阀53打开的同时,向中空部32C流出。最终,油向第一油室Y1流出。
在第二活塞部50,由于油流过上述的第二伸侧油路512及第二伸侧衰减阀53时产生的阻力而产生衰减力。而且,在衰减力调整部60,在油流过第一开口部6711时,通过第一开口部6711将油流节流,由此也产生一定的衰减力。
如上所述,在第一开状态下,通过油分别流过第一活塞部40及第二活塞部50而产生衰减力。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活塞部40中的油流和第二活塞部50中的油并排。因此,与上述的闭状态相比,在第一开状态下产生的衰减力较低。
[衰减力调整部60的第二开状态]
接着,对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第二开状态时的油流进行说明。
图6(C)中,实线箭头表示压缩行程时的油流,虚线箭头表示伸展行程时的油流。此外,第二开状态的油流基本上与第一开状态的油流相同。但是,如图6(C)所示,在第二开状态下,在衰减力调整部60,成为第二开口部6712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而且,第二开口部6712的油的流路截面积比第一开口部6711小。因此,在第二开状态下,油流过衰减力调整部60时产生的衰减力比第一开状态大。因此,在第二开状态的情况下,相比第一开状态,在液压缓冲装置1中产生的衰减力增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根据敲击凸轮机构部65的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产生至少3阶段的衰减力。
更详细而言,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根据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变更流过第一活塞部40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油流、和流过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及第二活塞部50的第二压侧油路511、第二伸侧油路512(第三流路)的油流。
另外,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根据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变更流过中空部32C(第二流路)的油的流路截面积(第一开口部6711、第二开口部6712、闭塞部6713)。
而且,产生的衰减力的变更可以通过使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每往复一次,就使旋转部67以预定的旋转量进行旋转而进行。因此,能够将旋转部67相对于敲击壳体66的旋转位置可靠地定位。作为其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进而,在螺线管部61,只有使旋转部67旋转时进行通电。即,在旋转部67位于规定的旋转位置之后,不需要对螺线管部61进行通电。另一方面,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通过与旋转部67啮合的敲击壳体66来维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即使是未向螺线管部61等例如电子驱动源进行电力的供给的状态,也能够维持旋转部67的状态。
<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的检测>
接着,对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的检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来切换衰减力调整部60的闭状态、第一开状态及第二开状态。因此,为了进行衰减力调整部60的控制,需要检测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敲击凸轮机构部65的驱动通过螺线管部61进行。而且,螺线管部61具有线圈63和柱塞64。进而,对螺线管部61的线圈63进行通电的电力线与未图示的控制部(检测部)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基于由线圈63和柱塞64的位置关系决定的电磁量,检测旋转部67(变更部)的旋转位置。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首先,如参照图4所说明的那样,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导向槽661G的轴方向上的深度各自不同。因此,根据将突起部672嵌入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导向槽661G的哪一个,与旋转部67接触的敲击凸轮68的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敲击凸轮68还与柱塞64连接。
另外,线圈63根据柱塞64相对于线圈63的位置来改变电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线圈63中的电流量等电磁量的变化,间接地检测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
具体而言,例如使线圈63中流过柱塞64不会移动的程度的传感器用的电流。于是,根据线圈63和柱塞64的相对位置,流过线圈63的电流量产生差异。因此,可以基于该电流量间接地检测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
例如,将在突起部672嵌入导向槽661G的状态下产生的电流量作为基准的电流量预先掌握。而且,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实际的动作时,基于自线圈63检测的实际的电流量和预先掌握的基准的电流量,判断旋转部67是否嵌入导向槽661G的状态。此外,同样地,基于突起部672分别嵌入第一凹部66N1或第二凹部66N2的状态的电感的值,可以掌握旋转部67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不需要另外设置例如用于检测旋转部67的位置的特别的传感器,可以使用事先设置的螺线管部61来检测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
实施方式2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活塞部230的剖视图。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具备:收容油(流体)的油缸11(缸);在油缸11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油室Y1(第一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室)的活塞环44(区划部);形成伴随活塞环44的移动而流过油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第一活塞41(流路形成部);控制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中的油流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第一伸侧衰减阀43(阀);与第一活塞41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分开形成流过油的路径的中空部332、径向流路333(第二流路);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64(进退移动部);具有伴随柱塞64的进退移动而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的旋转部67,变更中空部332、径向流路333中的油流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
以下,详述这些结构。
活塞部230具有:第一壳体31、设于第一壳体31的一侧的活塞保持部33、设于活塞保持部33的一侧的第一活塞部40、设于活塞保持部33的另一侧的第二活塞部50、设于第一壳体31的内侧即第二活塞部50的另一侧的衰减力调整部60。
在实施方式2中,代替实施方式1的第二壳体32设有活塞保持部33。而且,实施方式2中,第一活塞部40及第二活塞部50被固定在活塞保持部33。另外,第一活塞部40及第二活塞部50在油流方向上串联配置。
实施方式2的第二活塞部50在第二活塞51的外周部具有活塞环58。活塞环58将油缸11和第二活塞51之间密封。而且,活塞环58在第二活塞51相对于油缸11沿轴方向移动时,提高相对于油缸11的滑动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一活塞部40的一侧形成第一油室Y1,在第二活塞部50的另一侧形成第二油室Y2。另外,在第一活塞部40和第二活塞部50之间形成第三油室Y3。
活塞保持部33具有壳体连接部331、沿轴方向形成的中空部332、径向流路333。
壳体连接部331形成与第一壳体31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部位。而且,活塞保持部33通过壳体连接部331固定于第一壳体31。
从另一侧的端部到朝向一侧的中途形成中空部332。而且,中空部332在另一侧与敲击壳体66的内侧及旋转部67的内侧连接。
径向流路333是从活塞保持部33的半径方向的中央侧朝向外侧贯通的贯通孔。径向流路333在活塞保持部33的轴方向形成于第一活塞部40和第二活塞部50之间。而且,径向流路333的一端的开口与中空部332连接,另一开口与第三油室Y3连接。
[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图8(A)~图8(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的图。
此外,在图8(A)~图8(C)中,实线箭头表示压缩行程时的油流,虚线箭头表示伸展行程时的油流。另外,图8(A)是表示闭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第一开状态的图,图8(C)是表示第二开状态的图。
[衰减力调整部60的闭状态]
如图8(A)所示,在压缩行程时及伸展行程时,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闭状态的情况,油经第一活塞部40及第二活塞部50双方而流动。而且,相对于一油流,在第一活塞部40及第二活塞部50双方产生衰减力。
[衰减力调整部60的第一开状态]
如图8(B)所示,在压缩行程时及伸展行程时,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第一开状态的情况,成为第一开口部6711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因此,形成经由第一开口部6711的油流。更具体而言,在压缩行程时及伸展行程时,通过开口部314、开口部662H及第一开口部6711,油在第二油室Y2和第三油室Y3之间流动。即,产生绕过第二活塞部50的油流。
作为其结果,为第一开状态时,在液压缓冲装置1中,主要在第一活塞部40产生衰减力。此时的衰减力比上述的闭状态时小。
[衰减力调整部60的第二开状态]
如图8(C)所示,在压缩行程时及伸展行程时,在衰减力调整部60形成第二开状态的情况,成为第二开口部6712与开口部662H对置的状态。因此,形成经由第二开口部6712的油流。此时的油流与上述的第一开状态相同。但是,第二开口部6712的流路截面积比第一开口部6711小。因此,与第一开状态相比,在第二开状态下油流过衰减力调整部60时产生的衰减力增大。
作为其结果,为第二开状态时,在液压缓冲装置1中产生的衰减力比上述的第一开状态大。
如上所述,在应用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产生至少三阶段的衰减力。
而且,每使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往复一次,就使旋转部67以预定的旋转量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实现产生的衰减力的变更。因此,能够将旋转部67相对于敲击壳体66的旋转位置可靠地定位。作为其结果,在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也可以产生衰减力。
实施方式3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活塞部330的剖视图。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压力缓冲装置)具备:收容油(流体)的油缸11(缸);在油缸11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油室Y1(第一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室)的活塞环44(区划部);形成伴随活塞环44的移动而流过油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第一活塞41(流路形成部);控制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中的油流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第一伸侧衰减阀43(阀);沿着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64(进退移动部);伴随柱塞64的进退移动而进行旋转的旋转部67(旋转部);具有维持旋转部67的位置的敲击壳体66(维持部),根据旋转部67的位置变更所产生的衰减力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衰减力变更部)。
以下,详述这些结构。
活塞部330具有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第一活塞部40、第二活塞部50、衰减力调整部360。即,实施方式3的活塞部330,衰减力调整部36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30不同。因此,以下以衰减力调整部360为中心进行说明。
[衰减力调整部360]
衰减力调整部360具有螺线管部61和设于螺线管部61的一侧即第二活塞部50的另一侧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
在实施方式3中,敲击凸轮机构部65的弹簧69与第二活塞部50的第二压侧衰减阀52的另一侧接触。而且,在实施方式3中,利用敲击凸轮机构部65直接按压第二活塞部50的第二压侧衰减阀52,由此进行在第二压侧衰减阀52产生的衰减力的调整。详细而言,实施方式3的旋转部67根据旋转部67的旋转位置,相对于第二压侧衰减阀52(阀)进行进退,变更产生的衰减力。
如参照图4所说明的那样,敲击壳体66的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和导向槽661G的轴方向上的槽的深度不同。而且,在实施方式3中,第一凹部66N1、第二凹部66N2及导向槽661G(位置固定部)将旋转部67(衰减力变更部)的轴方向(进退方向)上的位置固定。
具体而言,导向槽661G形成为轴方向上的深度最深。因此,在突起部672嵌入导向槽661G的状态下,旋转部67的朝向轴方向的一侧的突出量最小。
其次,第二凹部66N2形成为轴方向上的深度最浅。因此,在突起部672嵌入第二凹部66N2的状态下,旋转部67的朝向轴方向的一侧的突出量最大。
而且,第一凹部66N1的轴方向上的深度形成为第二凹部66N2和导向槽661G之间的深度。因此,在突起部672嵌入第一凹部66N1的状态下,旋转部67的向轴方向的一侧的突出量比第二凹部66N2的情况少,且比导向槽661G的情况大。
在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通过衰减力调整部360调整在压缩行程时的第二活塞部50产生的衰减力。即,通过螺线管部61使敲击凸轮68沿轴方向移动。而且,伴随敲击凸轮68的轴方向的移动,旋转部67沿周方向旋转。此时,根据突起部672的突出量,旋转部67经由弹簧69按压第二压侧衰减阀52的力的大小产生变化。由此,可以使第二压侧衰减阀52进行的第二压侧油路511的打开容易程度变化。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可以使在第二活塞部50产生的衰减力变化。
而且,每使螺线管部61的柱塞64往复一次,就使旋转部67以预定的轴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实现产生的衰减力的变更。进而,能够将旋转部67相对于第二压侧衰减阀52的轴方向上的位置可靠地定位。
作为其结果,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稳定地产生衰减力。
实施方式4
接着,对应用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对于与上述的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概要结构。
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具备:收容油(流体)的油缸11(缸);在油缸11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油室Y1(第一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室)的活塞部80(区划部);形成伴随活塞部80的移动而流过油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第一活塞41(流路形成部);控制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中的油流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第一伸侧衰减阀43(阀);与第一活塞41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分开形成油流动的路径的中空部32C(第二流路);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64(进退移动部);具有伴随柱塞64的进退移动而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的旋转部67,变更中空部32C中的油流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
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代替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30具有活塞部80,代替实施方式1的底阀部70具有底阀部430。
活塞部80被安装于杆部件21的一侧的端部。而且,活塞部80伴随杆部件21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移动,产生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之间、第一油室Y1和贮存室R之间的油流。
底阀部43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30相同。而且,底阀部430设于油缸11及外筒体12的一侧的端部。
此外,底阀部430不具有活塞环44,而设有密封部件46。而且,密封部件46将油缸11和第一活塞41之间密封。
在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的底阀部430变更伴随活塞部80的移动而产生的衰减力。
实施方式5
接着,对应用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
图11是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对于与上述的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具有衰减力发生部530。衰减力发生部53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活塞部30相同。另外,衰减力发生部530相对于缸部10分体设置,具备收容油的第二缸530C。
然后,说明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概要结构。
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具备:收容油(流体)的油缸11(缸);在油缸11内沿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将油缸11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油室Y1(第一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室)的活塞部80(区划部);形成伴随活塞部80的移动而流过油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第一流路)的第一活塞41(流路形成部);控制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中的油流的第一压侧衰减阀42、第一伸侧衰减阀43(阀);与第一活塞41的第一压侧油路411、第一伸侧油路412分开形成油流动的路径的中空部32C(第二流路);沿一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64(进退移动部);具有伴随柱塞64的进退移动而产生预定的旋转量的旋转的旋转部67,变更中空部32C中的油流的敲击凸轮机构部65(变更部)。
如图11所示,衰减力发生部530不具有活塞环44,而设有密封部件46。而且,密封部件46将第二缸530C和第一活塞41之间密封。另外,在第一活塞部40的一侧形成第一外部油室C1,在第一活塞部40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外部油室C2。
而且,第一外部油室C1和与油缸11的第一油室Y1连结的连结口11P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部油室C2和与缸11的第二油室Y2连结的连结口12P连接。
在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的衰减力发生部530变更伴随活塞部80的移动而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采用在活塞部30(活塞部230,活塞部330、底阀部430、衰减力发生部530)的内部设置螺线管部61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螺线管部61与活塞部30或油缸11分开设置。该情况下,例如考虑在杆部件21的轴方向上设置将螺线管部61的直进移动传递给敲击凸轮68的传递装置。另外,关于产生直进移动的机构,不限于螺线管机构,也可以使用滚珠丝杠等其它机构。
另外,设于旋转部67的第一开口部6711等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旋转部67形成槽,该槽沿着周方向形成,并且其开口的宽度在周方向变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液压缓冲装置1为所谓的二重管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所谓的三重管构造。而且,关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及实施方式5的底阀部70、或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的活塞部80,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造,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结构,只要是满足作为衰减机构的功能的结构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
缸,该缸被构造成收容流体;
区划部,该区划部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缸内沿轴方向移动,并且该区划部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室和第二室;
流路形成部,该流路形成部被构造成形成第一流路,所述流体伴随所述区划部的移动而流过所述第一流路;
阀,该阀被构造成控制流过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被构造成形成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所述第一流路不同的流体流动通路;
进退移动部,该进退移动部沿一个方向进行进退移动;以及
变更部,该变更部包括旋转部,该旋转部伴随所述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以预定的旋转量而旋转,并且所述变更部变更在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变更部还包括固定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位置的旋转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位置,所述变更部变更所述流体流过的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还包括:
第二流路形成部,该第二流路形成部被构造成形成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不同的第三流路,并且所述流体流过该第三流路;和
第二阀,该第二阀被构造成控制流过所述第三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其中,根据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位置,所述变更部变更在流过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与流过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之间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变更部包括直进部,该直进部被构造成包括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并且伴随所述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而进行直线移动,并且
所述旋转部包括:在所述旋转部的周方向倾斜且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接触的第二倾斜面、和所述流体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过的至少一个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包括多个所述开口部,该多个开口部布置成在所述周方向上彼此等间隔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进退移动部包括线圈和柱塞,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还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基于由所述线圈和所述柱塞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决定的电磁量,来检测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位置。
8.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
缸,该缸收容流体;
区划部,该区划部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缸内沿轴方向移动,并且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区划为第一室和第二室;
流路形成部,该流路形成部被构造成形成流路,所述流体伴随所述区划部的移动而流过该流路;
阀,该阀被构造成控制流过所述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进退移动部,该进退移动部沿一个方向进行进退移动;以及
衰减力变更部,该衰减力变更部包括伴随所述进退移动部的进退移动而旋转的旋转部、和维持所述旋转部的位置的维持部,并且所述衰减力变更部根据所述旋转部的位置变更所产生的衰减力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部根据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位置相对于所述阀进行进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衰减力变更部还包括在所述旋转部的进退方向上固定所述旋转部的位置的位置固定部。
CN201610021261.0A 2015-01-13 2016-01-13 压力缓冲装置 Pending CN1057823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4340A JP2016130543A (ja) 2015-01-13 2015-01-13 圧力緩衝装置
JP2015-004340 2015-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2317A true CN105782317A (zh) 2016-07-20

Family

ID=55129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1261.0A Pending CN105782317A (zh) 2015-01-13 2016-01-13 压力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01753A1 (zh)
EP (1) EP3064799A1 (zh)
JP (1) JP2016130543A (zh)
CN (1) CN10578231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724A (zh) * 2018-07-06 2018-11-23 安徽万纳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卷烟印刷包装机烟包橡胶弹簧缓冲装置
CN109296694A (zh) * 2018-11-27 2019-02-01 严胜平 一种磁阻活塞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2911A (zh) * 2017-12-25 2018-04-0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用调节筒式减振器以及减震器的阻尼调节方法
KR20200017850A (ko) * 2018-08-09 2020-02-19 주식회사 만도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7534A (ja) * 1981-09-30 1983-04-05 Kayaba Ind Co Ltd シヨツクアブソ−バにおける減衰力調節装置
US4589676A (en) * 1984-12-13 1986-05-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daptive ride control for motor vehicle
JPS62171539A (ja) * 1986-01-23 1987-07-28 Nippon Soken Inc 減衰力可変シヨツクアブソ−バ
DE3606306C2 (de) * 1986-02-27 1993-10-07 Fichtel & Sachs A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veränderbarer Dämpfkraft
DE102010029180A1 (de) * 2010-05-20 2011-11-24 Suspa Gmbh Dämpfer
JP5859813B2 (ja) * 2010-12-28 2016-02-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584110B2 (ja) * 2010-12-28 2014-09-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5934470B2 (ja) * 2011-03-30 2016-06-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AT512306B1 (de) * 2012-01-25 2013-07-15 Fulterer Gmbh Vorrichtung zur dämpfung der bewegung eines beweglich gelagerten bauteils
US20140190778A1 (en) * 2013-01-09 2014-07-10 Penske Racing Shocks Inerting damper with regressive characteristics
US9133902B2 (en) * 2013-01-22 2015-09-15 Kyntec Corporation Shock absorber with variable damping profile
KR101457660B1 (ko) 2013-03-22 2014-11-07 주식회사 만도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및 상기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를 가지는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724A (zh) * 2018-07-06 2018-11-23 安徽万纳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卷烟印刷包装机烟包橡胶弹簧缓冲装置
CN109296694A (zh) * 2018-11-27 2019-02-01 严胜平 一种磁阻活塞
CN109296694B (zh) * 2018-11-27 2024-03-29 严胜平 一种磁阻活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30543A (ja) 2016-07-21
EP3064799A1 (en) 2016-09-07
US20160201753A1 (en) 2016-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2317A (zh) 压力缓冲装置
ES2661692T3 (es) Combinación de un dispositivo de accionamiento hidráulico, una unidad de control y uno o varios elementos de ajuste que pueden accionarse mediante el dispositivo de accionamiento para una transmisión de un automóvil
CN105874238B (zh) 缓冲器
CN103423364B (zh) 一种阻尼可调的液压减振器
CN104204602B (zh) 振幅敏感的液压阻尼器
US9732748B2 (en) Valve unit and a fluid work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valve unit
CN101619664B (zh)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的可控的摇臂的联结装置
US20050167216A1 (en) Damping force variable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ing same
JP6546424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N205678213U (zh) 用于选择性地使流体接口部位流体连接和分离的控制设备
US20190127016A1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9885398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3670729B (zh) 可变连杆式vcr发动机连杆机构
CN102252119A (zh) 一种电动阀及包括该电动阀的热交换装置
CN109477592A (zh) 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用控制阀
KR102032450B1 (ko) 차량용 액티브 서스펜션 장치
CN106762006A (zh) 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凸轮移位系统的电磁执行器
CN201582240U (zh) 一种手动换向阀
CN107264503A (zh) 电磁阀、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及电磁阀的制造方法
JP5624484B2 (ja) 緩衝器
CN109416035A (zh) 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用控制阀
CN201521701U (zh) 用于流体控制的电磁阀
JP5090310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EP0508465B1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00368701C (zh) 磁流变液可调阻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