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6115B -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 Google Patents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6115B
CN105706115B CN201480060634.4A CN201480060634A CN105706115B CN 105706115 B CN105706115 B CN 105706115B CN 201480060634 A CN201480060634 A CN 201480060634A CN 105706115 B CN105706115 B CN 105706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id tag
device antenna
write
read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06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6115A (zh
Inventor
渡边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to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to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0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6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6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6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19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setting parameters for the interrogator, e.g. programming parameters and operating modes
    • G06K7/1022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setting parameters for the interrogator, e.g. programming parameters and operating modes loading programming parameters or programs into the interrogator, e.g. for configuring the interrogat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 G06K7/1041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 G06K7/104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rranged for interrogation of record carriers passing by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 G06K7/1043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rranged for interrogation of record carriers passing by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positioned close to a conveyor belt or the like on which moving record carriers are passing
    • G06K7/1045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rranged for interrogation of record carriers passing by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positioned close to a conveyor belt or the like on which moving record carriers are passing the record carriers being fixed to an endless tape or at least not fixed to further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输送RFID标签11的同时,提高无线数据通信的处理效率,且能够降低读写处理的错误率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着眼于沿着设在RFID标签11的输送路18的多个装置天线在与RFID标签11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根据与RFID天线15对置的装置天线的沿着输送路18的方向的长度、以及输送路18上的RFID标签11的输送速度运算读写处理时间,在沿输送路18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作为装置天线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1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3与RFID标签11之间,在输送路18输送RFID标签11,并在读写处理时间内,依次执行无线数据通信。

Description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特别是涉及应用了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自动识别)技术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标签在与读写器(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中的装置天线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由此被利用于各种管理系统等。
一般而言,该RFID标签有作为具备了多个该标签的带状的连续体,或者作为具备了多个该标签的片状部件在输送路上输送,并在上述装置天线的部位,在暂时停止输送的状态下进行数据的读写处理(无线数据通信)的输送停止读写方式,或者在输送的同时进行读写处理的输送读写方式。
然而,输送停止读写方式必须间歇地进行RFID标签的输送以及停止,存在无法否定处理效率的降低这样的问题。
并且,对于读写处理错误的RFID标签(错误标签),还要求不能够进行下一工序中的处理(例如,打印处理、切断处理等),使错误率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74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诸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RFID标签的数据读写的处理效率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输送RFID标签的同时,提高无线数据通信的处理效率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读写处理的错误率降低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即本发明着眼于沿着在RFID标签的输送路上依次设置的多个装置天线输送RFID标签、并在与RFID标签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以及运算RFID标签的读写处理时间,第一发明是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其特征在于,能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上述RFID标签的输送路输送上述RFID标签,根据与上述RFID天线对置的装置天线的沿着该输送路的方向的长度、以及该输送路上的上述RFID标签的输送速度运算读写处理时间,并在上述输送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作为上述装置天线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或者第三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在上述输送路输送上述RFID标签,并在上述读写处理时间内,依次执行上述无线数据通信。
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上述第一装置天线的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上述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未经过上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时,能够在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再次进行从上述RFID标签的读取处理。
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上述第一装置天线的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上述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经过了上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时,能够将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读取处理作为读取处理错误。
在基于上述第一装置天线的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上述无线数据通信成为上述读取处理错误时,能够将上述RFID标签的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上述第二装置天线的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上述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未经过上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时,能够在上述第二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再次进行向上述RFID标签的数据写入处理。
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上述第二装置天线的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上述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经过了上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时,能够在上述第三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进行向上述RFID标签的数据写入处理。
在上述第三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的向上述RFID标签的数据写入处理成为写入处理错误时,能够将上述RFID标签的上述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第二发明是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其特征在于,能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上述RFID标签的输送路输送上述RFID标签,并且具有在该输送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根据这些装置天线的沿着上述输送路的方向的长度、以及上述输送路上的上述RFID标签的输送速度运算读写处理时间,能够在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上述第二装置天线或者上述第三装置天线与上述RFID标签之间,在上述输送路上输送上述RFID标签,并且在上述读写处理时间内,依次执行上述无线数据通信。
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上述第二装置天线以及上述第三装置天线可以与在上述输送路排列为多列的上述RFID标签之间分别进行上述无线数据通信。
可以在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第二装置天线的周围分别设置有电波屏蔽板。
对于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第二装置天线,沿着上述输送路的方向的各个装置天线长度可以是超过沿着上述输送路的方向的上述RFID标签的标签长度的至少一半的长度。
在基于本发明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中,在RFID标签的输送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或者第三装置天线与RFID标签之间,在输送路输送RFID标签,并在读写处理时间内,依次执行无线数据通信,因此能够对一个RFID标签执行多次数据读写处理,能够实现处理效率的提高,并且实现错误率的降低。
特别是根据第一发明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在输送路输送RFID标签,并在读写处理时间内,依次在输送路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或者第三装置天线与RFID标签之间执行无线数据通信,所以通过调整输送路上的RFID标签的输送速度,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处理效率,并且能够实现错误率的降低。
特别是根据第二发明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在RFID标签的输送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在RFID标签的读写处理时间内,能够在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或者第三装置天线与RFID标签之间依次执行无线数据通信,因此能够成为提高处理效率,并实现了错误率的降低的读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了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的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的示意侧视图。
图3是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1的III-III线放大剖视图。
图4是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的RFID标签11的读写方法的流程图,主要是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读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基于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进行的RFID标签11的读写方法的流程图,主要是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基于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进行的RFID标签11的读写方法的流程图,主要是基于第三装置天线23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现了在输送路上输送RFID标签,并在读写处理时间内,在输送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在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或者第三装置天线与RFID标签之间执行无线数据通信,因此实现了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并且实现错误率的降低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实施例
接下来,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的示意侧视图,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具有基于上述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打印装置3、以及控制部4(图2)。
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具有装置壳体5、输送部6、以及数据读写部7。
从装置壳体5的供给口8,例如能够将片状的RFID标签连续体9供给至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内。
RFID标签连续体9在薄片主体10预先安装多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横向十列纵向三列共计三十个)RFID标签11,并在薄片主体10的左右两边缘部分别以规定间距形成输送用孔12,并且在其背面侧预先印刷有位置检测用标记(未图示)。
RFID标签11如在图1的一部分放大其俯视图所示的那样,具有设在标签薄膜13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的IC芯片14、和在IC芯片14例如形成为使用UHF的频带(300MHz~3GHz)的偶极型的RFID天线15,能够在与数据读写部7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数据的读写处理)。
此外,作为RFID标签连续体9,也能够以由带状材料形成薄片主体10,并使整体为带状的构成供给。
输送部6具有标签编码器16以及标签传感器17,且能够沿着上述RFID标签11的输送路18从上游侧(供给口8侧)朝向下游侧(打印装置3侧)输送RFID标签11。
即,标签编码器16具有与RFID标签连续体9的输送用孔12卡合的齿轮(未图示),对其驱动马达(未图示)的旋转数进行计数,测定RFID标签连续体9的输送距离,并且标签传感器17检测RFID标签连续体9的背面侧的上述位置检测用标记,检测RFID标签连续体9(RFID标签11)的相对于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以及打印装置3的相对位置。
数据读写部7在输送路18具有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作为装置天线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19及第一读写器20、第二装置天线21及第二读写器22、以及第三装置天线23及第三读写器24,将第一读写器20、第二读写器22以及第三读写器24与控制部4连接。
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1与RFID标签连续体9中的RFID标签11的列(横向十列)配合,在RFID标签连续体9的宽度方向分别排列十个,能够与在输送路18排列了多列(横向十列)的RFID标签11之间分别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第三装置天线23是能够遍及RFID标签连续体9的宽度方向与横向十列的RFID标签11的全部对置的单一的天线,能够在与各个RFID标签11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图3是图1的III-III线放大剖视图,绕着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1的周围,分别设置有电波屏蔽板25。
电波屏蔽板25例如是铁制板,能够分别将配置为多列状的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1的通信区域限定在其范围内。因此,能够输送像RFID标签连续体9那样排列了许多的RFID标签11的构成的物体,并以所希望的效率执行基于无线的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
上述那样的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1具有沿着输送路18的方向的各自的装置天线长度N,优选该装置天线长度N具有超过沿着输送路18的方向的RFID标签11的标签长度L(更正确而言,是标签天线15的沿着输送路18的方向的天线长度)的至少一半(L/2)的长度。
即,若是L/2<N,则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1在RFID标签11被输送至各自的区域时,与RFID标签11的标签天线15的至少一半的区域对置,从而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根据与RFID天线15对置的装置天线(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1)的沿着输送路18的方向的各自的装置天线长度N、以及输送路18上的RFID标签11的输送速度V,能够对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的可通信时间、即各自的读写处理时间T进行运算。
一般而言,近似地读写处理时间T=N/V。
此外,也能够在使RFID标签连续体9以规定间距朝向数据读写部7移动的同时,决定读写处理时间T。
打印装置3能够通过任意的打印方式在数据读写部7中完成了数据的读写处理的各个RFID标签11的打印面与各个RFID标签11对应地打印规定的需要信息。当然,能够对于在读取写入处理中产生了错误的RFID标签11(错误标签)实施“错误”显示,避免事后的使用。
控制部4在规定的时刻控制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以及打印装置3,并且管理在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以及打印装置3进行处理的需要处理个数,并在数据读写部7中分别独立地识别存储适当地完成了数据的读取写入处理的RFID标签11、以及读写处理错误的RFID标签11及其个数。
基于图4~图6对通过这样的构成的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中的、特别是本发明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进行的RFID标签11的读写方法进行说明。
图4~图6是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的RFID标签11的读写方法的流程图,图4主要是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读取处理的流程图,图5主要是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图6主要是基于第三装置天线23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步骤S1中,分别对第一装置天线19及第二装置天线21的读写处理时间T进行运算。
在步骤S2中,向供给口8供给RFID标签连续体9,并通过输送部6开始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1(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内的输送。
在步骤S3中,进行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RFID标签11的读取处理。该读取处理一般而言,通过读取预先写入RFID标签11的其识别号码,分别独立地识别各个RFID标签11。
在步骤S4中,判断该读取处理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
读取处理的“超时”是指在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RFID天线15(RFID标签11)的组合中设定的常规规定范围时间内没有来自RFID标签11的回复的情况。
读取处理的“错误”是指对于从第一装置天线19向RFID标签11的询问,来自RFID天线15的回复内容不能够被识别,或者作为识别号码明显是错误回答那样的情况。
此外,后述的写入处理的“超时”是指对于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1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3的向RFID11的写入指示,在常规规定范围时间内从RFID标签11没有已正常进行写入这一回复的情况。
另外,写入处理的“错误”是指未正常地进行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1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3的向RFID11的写入处理的情况。
在步骤S4中,既不是超时也不是错误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判断是否从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读取处理开始经过了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以上。
若未经过,则在步骤S6中,通过第一装置天线19进行对RFID标签11的下一个处理亦即写入处理,在步骤S7中判断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若不是超时或者错误,则在步骤S8中判断为RFID标签11的读写处理均完成(RFID标签11的处理完成)。
若在上述步骤S4中,是超时或者错误,则在步骤S9中,判断读写处理时间T是否经过一半以上,若经过,则在步骤S10中判断为读取处理错误,即该RFID标签11为错误标签。
然后,在步骤S11中,从RFID标签连续体9中的RFID标签11的所有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即,在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被最终判断为读取处理错误时,将RFID标签11的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在上述步骤S9中,未经过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2中,再次执行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读取处理。即,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未经过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时,在第一装置天线19与RFID标签11之间再次进行从RFID标签11的读取处理。
在接下来的步骤S13中,判断上述再次进行的读取处理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在超时或者错误的情况下,转移至上述步骤S10。即,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第一装置天线19的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经过了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时,将第一装置天线19与RFID标签11之间的读取处理作为读取处理错误。
在步骤S13中的上述再次进行的读取处理不是超时或者错误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判断为从该RFID标签11的读取处理正常,并在接下来的步骤S15(图5)中进行向RFID标签11写入需要数据的处理。
此外,在上述步骤S5中经过了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以及在上述步骤S7中超时或者错误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
并且,在上述步骤S11中的从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的处理之后,也转移至步骤S15(图5)。
接下来,在图5的步骤S15中,开始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写入处理,在步骤S16中判断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在不是超时或者错误的情况下,即在写入处理正常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判断为RFID标签11的读写处理均完成(RFID标签11的处理完成)。
在步骤S16中超时或者错误的情况下,在步骤S18中,判断从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写入处理的开始是否经过了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以上。
若未经过,则在步骤S19中,再次执行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写入处理。即,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未经过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时,在第二装置天线21与RFID标签11之间,再次进行向RFID标签11的数据写入处理。
在接下来的步骤S20中,判断上述再次进行的写入处理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若不是超时或者错误,则在步骤S21中判断为读写处理正常且RFID标签11的处理完成,若是超时或者错误,则转移至接下来的步骤S22(图6)。
此外,在上述步骤S18中,经过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也转移至上述步骤S22。
接下来,在图6的步骤S22中,开始基于第三装置天线23的向RFID标签11的数据的写入处理。即,在未适当地进行基于第二装置天线21的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并且从无线数据通信的开始经过了读写处理时间T的一半时,在第三装置天线23与RFID标签11之间,进行向RFID标签11的数据写入处理。
但是,对于在该第三装置天线23的部位进行处理的RFID标签11,其识别号码已被正常地读取,并且如已叙述的那样,第三装置天线23能够遍及RFID标签连续体9的宽度方向与多列(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横向十列)的RFID标签11的全部对置,能够在与各个RFID标签11之间依次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在步骤S23中,判断上述写入处理是否是超时或者错误,若超时或者错误,则在步骤S24中最终判断为写入处理错误,即、RFID标签11是错误标签,在步骤S25中,从RFID标签连续体9中的RFID标签11的所有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并转移至步骤S26。即,在第三装置天线23与RFID标签11之间的向RFID标签11的数据写入处理成为写入处理错误时,将RFID标签11的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在步骤S26中,判断是否RFID标签11的所有需要处理个数(写入个数)全部结束,若未结束,则返回至步骤S22,反复进行于对RFID标签11的所有需要处理个数中的剩余的RFID标签11的写入处理。
若在步骤S26中所有需要处理个数全部结束,则在步骤S27中判断为RFID标签11的读写处理完成。
这样,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2中的无线数据通信处理完成,RFID标签连续体9被输送供给至打印装置3内,并在适当地完成了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的RFID标签11的打印面打印显示规定的信息。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发明,在输送路18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作为装置天线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1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3与RFID标签11之间,在输送路18输送RFID标签11,并在读写处理时间T内,依次执行无线数据通信,因此能够适当地排除错误标签防止错误标签的流出,并且能够在使规定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提高的状态下,执行与RFID标签11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RFID标签11的使用电波频带,根据IC芯片14以及标签天线15的适当的选择,除了上述UHF的频带(300MHz~3GHz)以外,例如也能够使用微波(1~30GHz)、HF频带(3MHz~30MHz)或者135kHz以下等任意的频带,能够经由RFID天线15对IC芯片14进行需要的数据的基于无线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数据通信)。
附图标记说明
1…RFID标签的读写打印装置(图1),2…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实施例,图1,图2),3…打印装置,4…控制部,5…装置壳体,6…输送部,7…数据读写部,8…供给口,9…RFID标签连续体,10…薄片主体,11…RFID标签,12…输送用孔,13…标签薄膜,14…IC芯片,15…RFID天线,16…标签编码器,17…标签传感器,18…输送路,19…第一装置天线,20…第一读写器,21…第二装置天线,22…第二读写器,23…第三装置天线,24…第三读写器,25…电波屏蔽板(图3),N…装置天线长度(L/2<N,图3),L…RFID标签11的标签长度,V…RFID标签11的输送速度,T…RFID标签11的读写处理时间(T≈N/V)。

Claims (8)

1.一种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将所述RFID标签沿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输送方向输送,并通过沿着所述输送方向依次配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依次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所述RFID标签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所述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运算工序,基于所述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各自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和沿该输送方向输送的所述RFID标签的输送速度运算由所述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分别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读写处理时间;
读取工序,通过所述第一装置天线来读取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号码;
写入工序,通过所述第二装置天线对在所述读取工序中读取出的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写入规定的信息;
判断工序,判断在所述写入工序中,是否适当地进行了由所述第二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
控制工序,当通过所述判断工序判断为所述写入处理未适当地进行时,在从基于所述第二装置天线的所述写入处理的开始未经过所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再次进行写入处理;当通过所述判断工序判断为所述写入处理未适当地进行时,在从基于所述第二装置天线的所述写入处理的开始经过了所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三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进行写入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读取工序中,在与所述RFID标签之间的所述无线数据通信成为所述读取处理错误时,将所述RFID标签的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三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成为错误时,将所述RFID标签的需要处理个数减去一个。
4.一种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所述RFID标签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所述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输送部,能够沿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输送方向输送所述RFID标签;
装置天线,具有沿该输送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并且与所述RFID标签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
运算处理部,基于各个装置天线的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长度以及所述RFID标签的输送速度运算由所述装置天线的每个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读写处理时间;
通过所述第一装置天线读取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号码,
对于通过所述第一装置天线读取出的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当基于所述第二装置天线的写入处理未适当地进行时,在从基于所述第二装置天线的所述写入处理的开始未经过由所述运算处理部运算出的所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再次进行写入处理,
当由所述第二装置天线对所述RFID标签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未适当地进行时,在从基于所述第二装置天线的所述写入处理的开始经过了由所述运算处理部运算出的所述读写处理时间的一半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三装置天线对所述识别号码的RFID标签进行写入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遍及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排列为多列,
所述第一装置天线、所述第二装置天线以及所述第三装置天线能够与排列为所述多列的所述RFID标签之间分别进行所述无线数据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第二装置天线的周围分别设有电波屏蔽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第二装置天线各自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超过所述RFID标签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至少一半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签的读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第二装置天线各自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超过所述RFID标签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至少一半的长度。
CN201480060634.4A 2013-11-08 2014-07-28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Active CN105706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1692 2013-11-08
JP2013231692A JP6113056B2 (ja) 2013-11-08 2013-11-08 Rfidタグの読書き方法および読書き装置
PCT/JP2014/069840 WO2015068435A1 (ja) 2013-11-08 2014-07-28 Rfidタグの読書き方法および読書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6115A CN105706115A (zh) 2016-06-22
CN105706115B true CN105706115B (zh) 2019-01-01

Family

ID=5304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0634.4A Active CN105706115B (zh) 2013-11-08 2014-07-28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4364B2 (zh)
EP (1) EP3067832B1 (zh)
JP (1) JP6113056B2 (zh)
CN (1) CN105706115B (zh)
WO (1) WO20150684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1578B2 (ja) * 2019-09-06 2023-12-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及びrfidタグ発行装置
JP2022012248A (ja) * 2020-07-01 2022-01-1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Rfidタグ通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3461A (ja) * 2005-04-06 2006-10-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US20070119932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Fujitsu Limited Tag access control system, tag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tag access control program
CN101587552A (zh) * 2008-05-20 2009-11-25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系统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3389B2 (ja) * 2002-08-26 2007-08-0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7073712B2 (en) * 2003-08-06 2006-07-11 Clintrak Clinical Labeling Services, Llc RFID encoding/verifying apparatus
JP2005135354A (ja) * 2003-10-08 2005-05-26 Toshiba Tec Corp 無線タグ読取り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使用する無線タグモジュール並びに無線タグ付き物品及びこの物品を収納する収納箱
US20050091821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Best Scott 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rticle having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device
US7378965B2 (en) * 2004-05-10 2008-05-27 Markem Corporation Merchandise marking with programmable transponders
US7646284B2 (en) * 2004-11-17 2010-01-1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writing data to multiple RF tags contained on print media
JP2006318078A (ja) * 2005-05-11 2006-11-24 Nec Tokin Corp 無線タグ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タグの検出方法
EP1973067A4 (en) * 2005-12-20 2014-01-01 Brother Ind Ltd LABEL LABEL PRODUCTION FACILITY
JP4850548B2 (ja) * 2006-03-20 2012-0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タグアクセス制御システム、タグアクセス制御方法およびタグアクセ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041287B2 (ja) 2007-08-02 2012-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情報通信装置
EP2020641B1 (en) 2007-08-02 2013-09-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FID ta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3461A (ja) * 2005-04-06 2006-10-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US20070119932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Fujitsu Limited Tag access control system, tag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tag access control program
CN101587552A (zh) * 2008-05-20 2009-11-25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系统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67832A4 (en) 2017-07-05
JP2015092310A (ja) 2015-05-14
CN105706115A (zh) 2016-06-22
EP3067832B1 (en) 2019-08-28
WO2015068435A1 (ja) 2015-05-14
US20160283758A1 (en) 2016-09-29
JP6113056B2 (ja) 2017-04-12
US9734364B2 (en) 2017-08-15
EP3067832A1 (en)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602992A (en) Radio IC tag reader writer, radio IC tag system, and radio IC tag data writing method
DE59510386D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atenträgern
PL2113476T3 (pl) Wyposażenie zabezpieczające dla ramp ładowania i wyładowania towarów
EP1892648A3 (en) RFID ta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5706115B (zh) Rfid标签的读写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EP2073987A4 (en) INLINE PROCESS FOR PERSONALIZATION AND PACKAGING OF GIFT CARDS
CN104368533A (zh) 一种射频邮件处理系统和控制方法
JP6310685B2 (ja) Rfidタグ発行装置
CN112955895B (zh) 用于对hf转发器编码的装置和方法
JP2007193434A (ja) リードライト装置
US10643116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less encoding and printing of a triple interface smart card through near-field network
EP3591569A1 (en) Data writing device and processing method
JP6151628B2 (ja) Rfidタグ発行装置
JP2006293461A (ja)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CN205034693U (zh) 涂装线积放式输送射频自动识别系统
JP2022012248A (ja) Rfidタグ通信装置
JP5050663B2 (ja) 手荷物用rfidタグ
TWI329563B (zh)
CN213634729U (zh) 一种新型读卡pos机
CN107662790A (zh) 一种内置射频识别芯片的输送带
CN112848696B (zh) 一种印刷装置、方法及打印机
JP5260269B2 (ja)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装置、挿入誘導プレート、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69942B2 (ja) Rfid用書き込み装置
JP2022051752A (ja) データ書込装置
KR102527584B1 (ko) 라운드형 이미지 캔버스 코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47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