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44C - 纸页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纸页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44C
CN1057044C CN91105498A CN91105498A CN1057044C CN 1057044 C CN1057044 C CN 1057044C CN 91105498 A CN91105498 A CN 91105498A CN 91105498 A CN91105498 A CN 91105498A CN 1057044 C CN1057044 C CN 105704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ge
paper
mentioned
record sheet
surfac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1105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47A (zh
Inventor
新田哲弘
清原武彦
宇野尺保弘
吉村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6870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49433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49434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70035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2515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9020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7506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2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49433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4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4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1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for separating inclined-stacked articles with separator rollers above the st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在包括有支承纸页的收容装置、从该收容装置送纸页的输出装置、以及用来会合上所输出的纸页使之换向并按预定方向导引的通道面的那种纸页输送装置中,通过增设一种使输送中的纸页的对向通道面的一面和与之相对的侧面作滑动接触时能增加输送力的转动输送装置,就能形成一种简单、高效、改进记录质量的自动输纸装置,后者可以自由装卸的方式装联到图象形式装置之类的记录装置上。

Description

纸页输送装置
本发明涉及经记录头向记录装置之记录部将记录纸页自动地逐张输送的纸页输送装置。
打印机、复印机与传真机之类的记录装置,它们所取的结构是以传输的图象信息为根据,通过驱动记录头的能量发生体,将光点图形组成的图象记录到纸与塑料薄片等记录纸页上。
上述记录装置按照记录方式可分为喷墨型线——点阵型、加热型与激光束型等;而记录装置中所用的记录纸页除普通的纸张外,尚有名信片与信封等用的厚纸以及塑料薄片等的特殊纸页等等。至于记录纸页的供应,除用手工逐张插入之外,也可由自动输纸装置自动而连续地送入。
上述自动输纸装置一般设有:经输送辊之转动将记录纸页送出的供纸驱动部,以及用来装填记录纸页的供纸箱,利用记录装置中记录纸页输送系统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输送辊,由此来将记录纸页逐张独立地输送。
这样的自动输纸装置,除有组装到记录装置内的内脏型之外,尚有可自由装卸的外装型,而本发明则可适用于以上任一种类型。此外,在这样的自动输纸装置中,为了将从前述供给箱送出的记录纸页导向记录部,还设有纸的通道面。此种纸通道面有时兼用作手动时的输纸面,它与水平方向所成角度,由于考虑到装置本身的传送带化,通常相对于从供给箱送出的记录纸页的前进方向倾斜。此倾角也因装置的传送带化之需,有时取很大的角度,例如约60°。
对于取上述结构的,为了将纸页导入自动输纸的通道与手动输纸的通道的汇流部分而设有导槽,这样,自动输出的纸页由于在此汇流部分是沿着导槽弯曲传送,导槽与纸页间的摩擦加大,而使纸页的反张力(相对于纸页输送方向的阻力)增大。于是,纸页的输送呈现不稳定,使记录处理部的图象发生偏移,导致图象质量下降。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纸页输送装置,它能减少自动输纸时纸页的反张力,使记录过程中纸页的输送稳定化,而得以构成无偏移的高质量记录图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纸页输送装置,它包括:用来支承纸页的纸页收容装置;用来从该纸页收容装置中送出纸页的输出装置;在纸页输出路径上沿垂直于由上述输出装置输送的纸页的输送方向设置的使纸页偏向的通道面;离开上述通道面设置的转动输送装置,用来通过滑动地接触由通道面偏向的纸页而向该纸页施加输送力;以及设置在上述转动输送装置下游用来传送纸页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输送装置的圆周速度大于上述传送装置的传送速度。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这种取代了导槽的转动输送设备使得自动输出的纸页与之滑动触合而加大了输送力,从而能减少纸页的反张力。
同时,上述转动输送设备由于是通过与纸页滑动触合来增大输送力,所以可将它的整体或是纸页滑动触合之部分用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制成,而进一步给纸页增加更大的输送力。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能够适用于自动输纸与手动输纸的任一种情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纸页输送装置,它包括:用来支承纸页的纸页收容装置;用来从该纸页收容装置中送出纸页的输出装置;在纸页输送路径上沿垂直于由上述输出装置输送的纸页的输送方向设置的使纸页偏向的通道面;离开上述通道面设置的传动输送装置,用来通过滑动地接触由通道面偏向的纸页而向该纸页施加输送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在上述通道面上的凹陷部,每一凹陷部具有一倾斜部,沿纸页向下游运动的输送方向上,该倾斜部沿纸页宽度方向向外扩张。
按照以上结构,自动输送的纸页就能通过转动输送设备,在减小了反张力的条件下传送,而由手动输送的纸页则可以导引到纸通道而与转动输送设备之间传送。这就是说,此种转动输送设备加大了从纸页收存设备送出之纸页的输送力,相对于经所述手动输纸设备插入的纸页,成了一种导槽。
下面简述本发明的附图。
图1是在记录装置中装设有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自动输纸装置时,在自动输纸过程中的状态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2是图1中手动输纸时状态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收纳纸页时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4是图1中之记录装置横置时使用状态的示意性斜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明图4之记录装置内部大致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斜视图;
图6是示明图4中记录装置底面的示意性底视图;
图7是从图1中自动输纸装置之装纸一侧观看的示意性斜视图;
图8是示明图1之记录装置与自动输纸装置之钩式结合部锁定状态中主要部件的剖面图;
图9是示明图8于断开状态中主要部件的剖面图;
图10是示明图1中记录装置与自动输纸装置的定位结合部中主要部件的剖面图;
图11为图10中XI-XI线的部分剖面图;
图12为图1中自动输纸装置在自动输纸状态时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13为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在手动输纸状态时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14为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的供纸箱经切除一部分后的正视图;
图15为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的供纸箱的正视图;
图16为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的输纸驱动部与供纸箱之间工作机构经切除一部分后的示意性斜视图;
图17为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之输纸装置之输纸辊的驱动机构经切除一部分后示意性的斜视图;
图18为沿图14中XVIII-XVIII线的示意地表明滑板2导辊的纵剖面图;
图19为示明图17中单向离合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20为示明图19中之控制环以及操纵杆的正视图;
图21为从图20中XXI-XXI线看过去的侧视图;
图22为从图20中XXII-XXII线看过去的控制环的侧视图;
图23为从图20中XXIII-XXIII线看过去的控制环的侧视图;
图24为示明输纸辊中轴的棘轮机构的部分侧视图;
图25为沿图24中XXV-XXV线的部分剖面图;
图26为示明由图17中压紧辊之轴导引记录纸页之状态的部分侧视图;
图27为图26中压紧辊的剖面图;
图28为示明将减震机构装示于输纸驱动部与供纸箱之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为示明图28中减震机构的供纸箱旁侧结构的斜视详图;
图30为示意地表明图28中减震机构的部分斜视图;
图31A至31C为用来说明图28中减震机构之作业的部分侧视图;
图32为示明图17中的齿轮系以及用来对该齿轮系提供轴支承之轴承板的侧视图;
图33为沿图32中XXV-XXV线的剖面图;
图34为沿图32中XXVI-XXVI线的剖面图;
图35为沿图32中XXVII-XXVII线的剖面图;
图36为沿图32中XXVIII-XXVIII线的剖面图;
图37为沿图32中XXIX-XXIX线的剖面图;
图38为沿图32中XXX-XXX线的剖面图;
图39为沿图32中XXXI-XXXI线的剖面图;
图40为示明图12中自动输纸装置的纸通道面的部分斜视图;
图41为示明图12中的压板与分离爪的部分平面图;
图42A与图42B分别示明沿图41中XX-XX线,在输纸预备时刻的与将压板推下时刻的状态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43A-图43F是用来说明,根据图41的结构使记录纸页处于分离状态的部分纵剖面图。
下面参照附图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4为示明最宜用来实施本发明,且装设有本发明之自动输纸装置的最适用的卧式记录装置(本体)10在使用状态时的斜视图;图5为示明图4中记录装置内部结构概况的斜视图。
在图4与图5中,于记录装置(例如利用热能喷射墨水进行记录的喷墨型记录装置)10上开设有记录纸页的插入口11与记录纸页的排出口12,从插入口11插入的记录纸页13密接到兼用作输纸辊的压纸辊14的周面上,沿着大致呈U形的记录纸页输送路程输送,在通过面对记录头15之记录部之间进行记录,完成记录后,便经排出口12向上方排出。
在此,排纸盘16以能够开闭的方式通过枢轴连接到记录装置10上,它当使用时(记录时)打开起到供送纸页的作用,而在不使用时(收存保管时,等等)则如图3所示调到封闭位置,覆盖到配备有插入口11、排出口12、开关17以及显示器18的记录装置10之上,起到保护盖16的作用。
在图5中,记录头15装设于沿着与输纸辊14相平行的导轴21、21作往复运动的滑架22上。
此外,图中所示的记录头15是以喷墨型记录头作为例示,它与墨水箱形成整体。此喷墨型记录头15是那种利用热能来喷吐墨水的记录头,装配有用来产生热能的电热变换体。
上述记录头15利用此电热变换体施加的热能,使得所产生的薄膜状沸腾导致气泡的生长与收缩而形成压力变化,由此便经喷射口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
在记录头15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压板23用来将记录纸页13压接到输纸辊14之上。此压板23则由板簧24压接于输纸辊14的周面上。利用输纸辊14的轴来操纵轴支承的杆25,便可释除压板23的压力。
在排出口12所在处,配置有用来辅助记录纸页13排出的小齿轮26与辊27。
图6示明记录装置(本体)10的底面(在后述的立式姿势中,成为装附自动输纸装置的背面)。
记录装置10的底面上设有记录纸页的第二插入口28,从此插入口28通过记录头15与输纸辊14之间的记录部,直至前述的记录纸页排出口12这一大致成直线状的纸页第二输送路径,略向上下方向(在图1中的立式状态下,略向水平方向)延伸。
记录纸页的第二输送路径,如后所述,可以用在记录装置10取立式形式时(图1与图2),由于此路径不弯曲,优点是名信片与信封之类的厚纸或是塑料薄片等的特殊纸页,甚至是难以弯曲的薄片件都易输送。
前述的记录装置10是一种取立式姿势也能使用的装置,在它取立式姿势时,能够自由地装卸自动输纸装置,而得以从其背面(直立时)的记录纸页插入口28进行自动的或手动的输纸作业。
图1至图3表明在立式状态下记录装置10的背面上,装附上自动输纸装置30的情形之纵剖面图。图1表明使用自动输纸装置的情形,图2为进行手动输纸的情形,图3表明处于收存状态的情形。
在图1至图3中,记录装置10取立式姿势,这时便形成了通过记录部(记录头15与输纸辊14之间)的大致呈直线状的输送路径,也就是从记录纸页的第二插入口28直至记录纸页排出口的输送路径。此时,自动输纸装置30按照从入口(纸页插入口)28起,沿着上述直线状的输送路径来输送记录页13的方式定位,以自由装卸的方式装配到记录装置10的背面(入口28的开口面)。
在自动输纸装置30之中,设置有可沿上述直线状输纸路径连续导引记录纸页的纸通道面31。
在上述纸通道面31的前方(图1至图3中的左侧),装设着用于手动输纸时的手动输纸台43,它安装成以轴44为中心能进行开闭的形式。这一手动输纸台43在自动输纸时(图1)与收纳时(图3),向下方折摺收纳;在手动输纸时(图2),向水平位置突出,形成能和上述纸通道面31接续的记录纸页导向面。
自动输纸装置30由在固定状态下与记录装置10相结合的输纸驱动部40,以及装配成能相对于此驱动部40在大致垂直(闭锁)位置与倾斜开启位置之间转动的供纸箱50两者组成。
图7为从记录装置10与图1中自动输纸时的自动输纸装置30相结合的一侧看去的斜视图。
在供纸箱50中装填有记录纸页13,而输纸驱动部40即将此种记录纸页13逐张送出,输送给记录装置10。
在图1至3以及图7中,供纸箱50处于与输纸驱动部40上半部分相对的位置,以枢轴连接成可绕支点51为中心转动(开闭)。供纸辊41与滑动接触辊42设置在与输纸驱动部40的供纸箱50相对的位置。这种供纸辊41在同一根轴上设有多个,为已装填的记录纸页13提供输送力,与后述的分离爪75、76协同工作,将记录纸页逐张分离,一一送入记录装置10内。上述供纸辊41利用记录装置10的输纸辊的传动力带动。
上述的滑动接触辊42以多个形式设于与供纸辊41之轴相平行的轴上,能够将供纸辊41送出的记录纸页导引到记录装置10内。此滑动接触辊41则利用记录装置10的输纸辊14的驱动力带动。
在供纸箱50中设有可折叠的供纸盘52,它于使用时,如图1所示,引伸出而形成盘状件,收纳时则如图3所示,能折叠入供纸箱50之内。
输纸驱动部40机身的下部45,形成了使记录装置竖立起并装配上自动输纸装置30时的底面,它与记录装置10的背面(图1中的下面)一齐组成了用来稳定地立放整套装置的支承面。
处于立式状态并装配有自动输纸装置30的记录装置10,如图3所示,这时前述的保护盖(排纸盘)16折叠起,同时供纸箱50也取垂直状态,由于供纸盘52关闭而处于收纳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底面的外形成为平坦的大致上的正方形,缩成没有伸出部分的紧致直立形式。
在将记录纸13装填到供纸箱50之内而成为能进行记录的状态后,通过自动供纸来进行记录时,则如图1所示,开启供纸箱50(使之倾斜),起动记录作业。
另一方面,在由手动给纸进行记录时,则如图2所示,供纸箱50仍取垂直(关闭)状态,使前述手动供纸台43立起,形成辅助导引面,将记录纸页13从该手动供纸台13送出,经由纸通道面31,供给记录装置。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前述滑动接触辊42与纸通道面31之间形成有空隙,供自动给纸与手动给纸的记录纸页13的通过之用。同时在自动输纸装置30的接合面(装附面)上形成有记录纸页13的出口49。
在记录装置10的记录纸页输送路径的出口(排出口)12的侧面,设置有由启开前述之保护盖16而构成的排纸盘16。此排纸盘16如图所示,安装成较记录纸页排出口12低一预定高度h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
下面说明记录装置10与自动输纸装置30相结合的构造。
图8为示明记录装置10与自动输纸装置30二者结合状态的水平剖面图,图9示明从图8所示状态解除锁定时的状态。
首先在记录装置10内的框架件35内设有由轴支承的输纸辊(压纸辊)14与同步转动的主动齿轮33,另一方面在自动输纸装置30的装附面一侧,则如图7至图9所示,设有轴支承的与主动齿轮33啮合的从动齿轮(分动齿轮)48,通过齿轮33与48的作用,记录装置10的输纸辊14的驱动力便传递到自动输纸装置一方。上述的输纸辊14与输送用马达34等由形成的框架件35上的轴承部分提供轴支承,而此框架件35则与记录装置10的机体部分结合。
在自动输纸装置30的左右两处,均设置有杆36以及前端有钩37的钩状件38,它们在左右两方呈大致对称的关系,既能摇动也能沿前后方向按预定的量移动,各钩状件38由拉簧39向内方加力。各钩状件38的钩37按预定量从自动输纸装置30的装附面突出。
此外,在记录装置10框架件35中与各个钩37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供各钩37进入的开口53,各个37有钩合相应开口53的周边部。
如图8与图9所示,各开口53的周边部分上形成可使钩37易于牢靠地钩合上的球拱形部分。
处于钩合状态下的图8的钩37,由拉簧39拉长(例如1-2mm),使自动输纸装置拉靠向记录装置10,成为压接状态。
各钩状件38通过握住它的杆36可使之转动,从图8的锁定状态松脱到图9的释放状态,而能让自动输纸装置30从记录装置10上退出。
在距前述左右钩状件38一定间隔的上方左右位置中设有结合部,用来在定位状态时,使自动输纸装置30相对于记录装置10固定定位。
图10为上述结合部在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11为沿图10中XI-XI线的部分剖面图。
在图7、图10与图11中,处于从动齿轮48近侧(图10中的右侧)的结合部,由形成在自动输纸装置30一侧的供固定定位用的突起部54与形成在记录装置10框架件35中的凹部55构成,通过此突起部54与凹部55的对接嵌合,就能确定自动输纸装置30相对于记录装置10的间隔以及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对于此突起部54与凹部55所构成的结合部而言,限于在左右方向设置出一定量的游隙。
对于和从动齿轮48相对一侧(图10中左侧)的结合部,则是由形成在自动输纸装置30一侧的突起部56与形成在记录装置10框架件35与的凹部57构成,通过此突起部56与凹部57的嵌合,就能确定自动输纸装置30相对于记录装置10的间隔以及上下左右的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将上述结合部设置在左右钩形件38(图8与图9)的上方,但也可根据需要而改设到下方。
根据以上结构提供了这样一种记录装置,它在立式状态下具有通过记录部的大致成直线状的记录纸页输送路径,而在装设有可借输纸辊的驱动力驱动的自动输纸装置30之这一记录装置10中,能够将设在此输纸装置30装附面左右两处由弹簧加力的可动钩37,去钩合上设于此记录装置之框件35的左右两处的钩合部,此外,此记录装置还包括有设在可动钩37上方(或下方)左右两处用来定位和供榫接的嵌合部54、55、56与57。
根据上述结构组成的记录装置,当把自动输纸装置30装附到此记录装置10上时,能够准确地估算出传递驱动力用的齿轮33、48的轴间距离,而且在使用中也不会因振动与外力而改变此轴间距离,能够准确地驱动供纸辊41,由此得以实现可获得稳定输纸作业的记录装置。
除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7所示,在自动输纸装置30的装附面上设置有供辅助榫接用的突起部58、59,它们在装配上时,互相相对,与记录装置10之装附面仅有稍许的间隙(例如约0.3mm),可以起到防止在装配上的自动输纸装置30中产生松动的作用。
图12为自动输纸装置30在自动输纸状态时的纵剖面图,图13为自动输纸装置30在手动输纸状态(或能装填记录纸页的状态)时的纵剖面图。
在图12与图13中,供纸箱50内装设有由压力板簧67朝供纸辊41方向加力的压板68。同时,在此供纸箱50之中还以方向可导方式支承有一对滑板71、72,它们可以配合纸页13的宽度来调节间隔。
图14为卸除了压板68以显示出滑板71、72的供纸箱50的局部正视图,图15为示明滑板71、72与压板68的供纸箱50的局部正视图。
在图12至图15中,左右滑板71与72上设有与装填上之记录纸页两侧边贴接的侧面导板73与74,同时装设有能遇合装填上之记录纸页13前端两角隅部的分离爪75与76。此分离爪75与76形成在分离爪部件77与78的前端,后两者则固定在滑板71与72的本体上,且通常是由钢板之类金属板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滑板71、72一方面可配合纸宽作大幅度的左右移动,另一方面亦可在小范围内左右移动,就是说,它们虽然是装在供纸箱50的匣子内,但可根据具体情形装配成与纸宽配合朝任何一方移动。
如图12所示,装入的记录纸页13保持在压板68与分离爪75、76之间,在自动输纸时,D形(或月牙形)的供纸辊41转动并与记录纸页13接触,能由此给出输纸力。
在上述供纸辊转动时,最上面的一张纸页分离,通过滑动接触辊42到达记录装置10内出头的位置,将纸页输入。此滑动接触辊42在纸通道面31附近,配置成与供纸辊41相平行,为记录装置10的输纸辊带动,以相当于输纸辊14的部分(例如8%的)圆周速度转动。
另一方面供纸辊41虽然是利用输纸辊14的驱动力转动,但是该供纸辊在正转时受到开关伺服机构控制,而在反转时则通过断开单向离合器型的弹簧离合器98(图17)而被驱动,所以记录纸页13的出头时刻等是根据定时限于朝正转方向驱动。
图16为一种机械装置图,示明供纸箱50相对于输纸驱动部40。在垂直关闭位置与倾斜开启位置(自动输纸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时的各种结合部件。
首先在图12与图16之中,在输纸驱动部40之机件两侧有阻挡件79,从供纸箱50的下部伸出,可使供纸箱保持在倾斜位置。
在处于两侧的滑板71、72之中,于自动输纸位置处设有阻止记录纸页13插入(装填)的防止纸页进入的杠杆81,后者由枢销82可旋转地支承于滑板71、72之上,并且如图12所示,在自动输纸位置处可借自重而转动,此杠杆的上端在插入口83的附近与记录纸页13的上面触合。因此,即使有新的记录纸页13插入,它的前端即为杠杆81所阻而不能进到供纸箱内。
另一方面,当供纸箱50转向垂直位置时,如图13所示,用来防止纸页进入的杠杆81的下端即对向输纸驱动部40一侧的机壳端面,而此杠杆81即以枢销82为中心只能按规定量程依反时针走向转动,杠杆的上端于是上升,使插入口83打开,从而可把记录纸页13插入到供纸箱内。
在图13与图16中,于输纸驱动部40的机壳两侧设有朝供纸箱50突出的压板推压部件84,当供纸部50处于垂直(关闭)位置时,便对向在压板68两侧形成的耳部85(图15),而压板68即行压下。由此,如图13所示,供纸辊41与压板68的间隔增宽,形成了记录纸页13的插入空间86,成为得以重新插入记录纸页13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下,设于左右滑板71、72上的固定型分离爪75、76如图3所示,便与供纸辊停止到同等的或有一定重叠的固定位置,而在供纸辊41的入口侧由于形成有较此供纸辊高出一定程度的突起部87,于是插入的记录纸页13便能可靠地装填到分离爪75、76与压板68之间。
供纸箱50能通过按下按钮88(图13与16)得以脱开的关联机构保持在垂直(关闭)位置,当按下按钮88松释开此关联机构后,便借助压板68之加力弹簧67的反作用力自动转向倾斜位置。
前述的关联机构如图16所示,由设在输纸驱动部40机壳上的钩杆89与设在供纸箱50机壳上的结合部91构成,通过这两个部件的钩合,使供纸箱50保持于垂直位置。在此状态下按下按钮88,它的前端92(图16)引起钩杆89弹性变形,而能从结合部91上脱开,解除此种关联。
图17为示明供纸辊41与滑动接触辊42的驱动系统与配置情形的斜视图。
图17中,与记录装置10中输纸辊14的转动同步驱动的从动齿轮(分动齿轮),它的转动通过齿轮93、94、95、46与96,传递到供纸辊41的轴97,而处于中间的齿轮95即为滑动接触辊42的轴固定。齿轮93、94与46为空转轮。
这里的齿轮96虽与供纸辊41的轴同轴安装,但此齿轮96与该共纸辊的轴97则是通过单向离合器(例如弹簧离合器)98结合。此单向离合器98在逆转方向常常断开,在正转方向则是由控制着开关伺服机构的弹簧离合器构成。作为这种单向离合器98例如可采用能进行下述作业的。
首先,根据输纸信号使输纸辊14作稍许逆转(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转动),于是单向离合器98便能通过齿轮96(离合器起动装置)的逆转而转换到接通状态。在此接通状态下,通过输纸辊14的正转,供纸辊41即进入能够正转的状态。这时,由D形(或半月形)的不等边的滚筒组成的供纸辊41,即处于脱离开记录纸页13的基准位置或初期位置。
然后,随着输纸辊作一定量的正转,带动着供纸辊41的转动,随即有一张记录纸页13到达超过输纸辊14的引入部的位置,进行输纸。记录纸页13到达此引入部的过程可由传感器测出一根据此探测出的信号。即可控制此时输纸辊14的停止位置。
随即令输纸辊14按预定量逆转,使记录纸页13的前端从引入部退到取出位置。此时,由于输纸辊14的逆转,在记录纸页13的前端部分形成一环圈,而进行卷取作业(使记录纸页13的前端平行化的作业)。
所说单向离合器(例如弹簧离合器)98由于前述离合器起动装置的作用又处于接通状态,即在正转方向时可能传递转动的状态。
在此让输纸辊14按规定量正转,通过此输纸辊14与前述供纸辊41的正转,将记录纸页13输送到开始记录的位置(出头的位置)。在此正转过程中,当D形的供纸辊41离开前述的记录纸页13时,亦即供纸辊41略作转动而退回到从前所说的基准位置(初期位置)时,单向离合器98即变换到断开状态,而供纸辊41便停止到这一基准位置。
在供纸辊41转动期间,记录纸页13限于以一张形式输给记录装置10内,调节到出头状态。
随后根据图象信息相对于记录纸页13进行记录。在记录期间内,单向离合器98保持于断开状态,与输纸辊14的正转(输纸)无关,供纸辊也仍旧停止于上述基准位置。
图19为示明上述单向离合器(弹簧离合器)98之结构的纵剖面图,图20至图23示明图19中之控制环以及用来约束该控制环工作的操纵杆131。
安装在前述供纸辊之轴97上的单向离合器(弹簧离合器)98包括:与所述之齿轮(离合器齿轮)96成一体的轮毂部(卷筒部)176、线圈状离合器弹簧177、离合器转鼓178与控制环178。
如图20至23所示,在控制环179中,用来控制离合器工作的操纵杆131,由于控制弹簧132的作用,向其径向内与轴向压接。离合器转鼓178固定在供纸辊轴97上,可与之一齐转动。
上面设有轮毂部176的离合器齿轮96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嵌合到轴97上。在轮毂部176以及离合器转鼓178的周面上设有离合器弹簧的置纳部,而线圈状的离合器弹簧177则取环跨于前两者之上的形式。
离合器弹簧177的一端与离合器转鼓178中的孔182接合,形成与此离合器178永久接连的形式。此离合器弹簧177的另一端则与控制环179中所形成的缺口183套合,此控制环179是以可转动的方式嵌合到离合器弹簧177的外周上。
控制环179取图20至图23中所示明的形状,在图20的平面图中的左旋转对应于供纸辊41的供纸方向。
操纵杆131,以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嵌合在设于机壳本体129的轴部150上,如图20与图21所示,前述的控制弹簧132对于控制环179朝轴向(图21中右侧方向)与径向内外加力。在供纸预备状态(供纸辊41的基准非接触位置)中,操纵杆131钩合着控制环179的缺口185。
当控制部发出指令后,首先输纸辊14按预定量逆转,与此同步,控制环179通过离合器齿轮96与离合器弹簧177的作用,朝逆转方向(即右旋方向)转过一定的级数。
上述这种转动使得输纸辊14逆转,导致离合器齿轮96沿着卷附在它轮毂部176上之离合器弹簧177的松弛方向转动。但在实际上,供纸辊的轴97由于与记录纸页13接触等原因致负荷较小,离合器弹簧177初期时卷绕形成的转矩会起作用,离合器齿轮96的转动被传递,从而由离合器弹簧177端部上所钩合的控制环179的这一逆转,操纵杆131便沿着控制环179的缺口185的斜面部186,朝此控制环的径向外侧移动,形成沿面187、188的滑动。
其次,使控制环沿正向大致转动一周。于是,和输纸辊14的正转同步使离合器齿轮96朝正向转动后,卷附在其轮毂部175上的离合器弹簧177便朝卷紧方向转动,而此轮毂部176、离合器弹簧177与离合器转鼓178便一齐转动,这种转矩传向供纸辊的轴97与供纸辊41,而驱动朝正向转动。同时,钩合到离合器弹簧177一端上的控制环179也依同一方向转动。
由于上述这种转动和控制弹簧132的加力,操纵杆131便在移向面188的同时,压向面187,而沿着面187与面188滑动。由于这种正转,供纸辊41便带动而开始供给记录纸页13。
一旦进行了按一定角度的正转,控制杆131首先由于斜面193而下降到面189,继而刻面194上,进而导向面189上,进一步正转的结果,操纵杆131的前端便钩合上控制环179的缺口185,由此控制环179停转。
这就是说,由于上述的按预定角度的正转,操纵杆131首先由斜面193落向面189,沿着面187、189按规定角度滑落。进而在正向转动时,操纵杆131沿斜面194上升后便沿着面189、190滑动,当再行在正向中转动时,转过一周,即从面189、190冲落下并嵌合到缺口185中,并停止在此缺口185内,而控制环179即停转。
由于控制环179停转,单向离合器98便再次成为断开状态(即使是正向转动也无转矩传递的状态)。
归纳以上各种操作即是:通过控制环初期的逆转(一定次数的脉冲),便开始了使供纸辊41转动一周的供纸起动工作,然后在使控制环179沿正向转动一周期间,供纸辊41即行转动,供纸辊41与控制环179转动一周后即退回到初期位置,此时的操纵杆131再次嵌接入缺口185,形成离合器的断开状态,而供纸辊41便停止于基准位置。这样,利用输纸辊14的驱动力,使供纸辊41转动一周,而完成了记录纸页13的供纸作业。
正如就图14与图15等所作的说明,在滑板71、72之中设有用于适应记录纸页13宽度规格的侧面导板73、74,以及结合在记录纸页13前端两侧上的分离爪75、76。这两个分离爪75、76不是处在能由供纸辊41推下的压板68上,而是设在滑板71、72之上的所谓固定型分离爪。
在图14与15中,各滑板71、72在手动的移动作业中,通过2半夹紧把手101、102置于图中所示位置,由端面凸轮装置(未示明)从两侧夹压其导槽(未示明),利用摩擦力来调节到所定的宽度位置。
在图17中,于供纸辊的97上多处(图示的例中为两个)设置有供纸辊41,它们与轴成整体配置。同时在此轴97上还于各供纸辊41的外侧成整体地设置有模拟辊103、103。
上述模拟辊103的轮廓虽与供纸辊41大致相同(D型等),但材料与宽度相异,且记录纸页13的摩擦阻力小,虽在供纸时有滑动接触,但是是由实质上不发生输送力的辊构成。例如,供纸辊41的外周面可以产生大的摩擦力的橡胶等构成而模拟辊例如可由聚四氟乙烯与尼龙等塑料(例如用与轴97同一种材料整体形成)形成,而将外周形成平滑的表面。
通过增设上述简单结构的模拟辊103,即使把供纸辊41固定住,对于宽度不同的记录纸页13,通常仍可合适地保持住分离爪75、76的分离功能。从而,作为供纸辊41不必要采用那种高价的滑动结构的形式,而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另外,前述的滑动接触辊42可以按一定间隔,成整体地设置在滑动接触辊的轴47的多个(例如3-5个)位置上。
图18为沿图14中XVIII-XVIII线的部分剖面图,下面对照图14与18来说明前述滑板71、72的导向装置的构造。
在图14与图18中,于供纸箱50的机壳内按规定间隔B设置有导轨105、106、107与108,左侧滑板71由导轨105、106导引,右侧滑板72由导轨107、108导引。
各个导轨105至108如图18所示,使用的是在其内侧形成有燕尾槽(具有锥面的槽)的燕尾槽式导轨。这些个导轨都同供纸箱50的塑料制本体形成一整体。
此外,在各滑板71、72之中,适当地配合在各个导轨105至108的燕尾槽109中能转动的导轨110,采用的是轴支承的自由转动形式。
在图示的例子中,各个滑板71、72如图14所示,分别受到上侧一个与下侧两个共计三个导轨110的导引支承。
在图17中,在供纸辊的轴97之上有与之整体形成的棘轮部111,后者的圆弧状外周上有一列棘轮齿;另一方面,在自动输纸装置的机身一侧(在图示的例子中为输纸驱动部40的机身),以一定弹性力压接向棘轮部111的棘轮齿,上面设有突出的板状爪部112,它与棘轮齿啮合,锁住滑动接触辊的轴47。此棘轮部111与爪部112共同构成了防止供纸辊41逆转的棘轮机构。
图24为示明上述棘轮机构的部分侧面图,图25为沿图24中XXV-XXV线的剖面图。
设置这一防止供纸辊逆转用的棘轮机构的理由如下。
在自动供纸时执行记录纸页13出头的程序中,如前所述,一旦此记录纸页突入到输纸辊14之上后,此输纸辊14即按规定量逆转,进行自动记录作业。在此输纸辊14逆转时,由于前述的离合器98为单向离合器,前述的供纸辊41便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
但在上述记录过程中,由于这种供纸辊41是自由转动,就不能在记录纸页13中形成适当的环圈,从而就不能进行正确的记录。
于是,在本发明的自动输纸装置30之中设置了前述的用来防止此供纸辊逆转的棘轮机构111、112,这样就能在记录时制止供纸辊。逆转,容易形成适合的环圈而得以进行正确的记录。这就是说,之所以设置上述的防止逆转的机构,正是为了能正确地实行自动供纸时记录纸页13的出头作业。
另一方面,在上述出头作业时输纸辊14正转之际,即离合器98成为接通状态而供纸辊41正转时,为一定弹性力所压接的板状爪部112则跨过前述的一列棘轮齿(棘轮部111)滑动,此时发生有棘轮的滑动音。
为此,在上述的棘轮机构中,如图24与25所示,设有用来消除这种棘轮滑动音的消声装置,后者由设于棘轮部111侧面上的软质防振橡胶113和设于爪部111上的防振板114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防振橡胶113有很高的消声性能,设在棘轮齿的齿顶附近,而爪部112则配置成能在与棘轮齿啮合时发生弹性变形。
但当这种防振橡胶113设置到棘轮齿顶附近时,上述爪部112就会碰合上防振橡胶113,以致有可能发生歪倒而致爪部与棘轮齿的配合不稳。
这样,就在棘轮部111的与防振橡胶相对的侧面上,与棘轮齿齿底相一致的区域内,用粘合等方法增设由较硬(约80度硬度)的橡胶(例如尿烷橡胶)组成一定厚度的支承部115。
通过增设有支承部115,即使将防振橡胶113设置到齿顶上时,也能将爪部112稳定地配合着棘轮齿,由此可得到能牢靠工作的棘轮机构。
使用了防振橡胶113或防振片114的棘轮机构的消声结构,或采用了由此种消声结构与支承部115组成的能使配合稳定的结构两者并用的构造,就不仅限用于自动输纸装置防止逆转的机构内,还能同样适用于一般使用有棘轮机构的广泛一类装置中,并取得同样的效果。
根据图17、24与25所说明结构就能获得这样的自动输纸装置30,它除了包括有:传送装上的记录纸页113的供纸辊41,与记录装置输纸辊14同步且能传递驱动力的机构33、48、93、95、46、96与97,设于这些传递驱动力机构途中的离合器98之外,在其中还设有用来在与供纸辊成一体转动的部件97中防止逆转的棘轮机构111与112,这样的输纸装置30能够简便而正确地进行供纸过程中记录纸页13的记录作业。
在图17中,在通过齿轮46向与输纸辊14同步驱动的轴47上,和它成整体的设置有多个(图例中为4个)滑动接触辊42,用来导引自动供给的记录纸页13。
图26为示明滑动接触辊42导引记录纸页13之状态的部分侧视图,图27为此滑动接触辊42在轴向上的剖面图。
在图26与27中,经供纸辊41送出的记录纸页13,是与纸通道面31相对以颇大的倾角θ(例如45-75°)进入的。为了使所输送的记录纸页13能通过纸通道面31可靠地送到记录装置10内,上述滑动接触辊42便装设在此纸通道面31近旁。而在滑动接触辊42的外周部设有橡胶等摩擦材料,形成与记录纸页13相接触的形式。
此外,上述滑动接触辊42经设计成,是以较输纸辊14更快的转速(例如快6-10%的转速)来导引记录纸页13的。
在图中所示例子中,作为上述的摩擦材料,是嵌合(必要时粘合)到该滑动接触辊本体外周上的橡胶圈。
至于上述摩擦材料116,只对于结合到外周面上的橡胶片等,只要是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均可使用。在使用橡胶类的情形,例如最好是采用NBR(腈基丁二烯橡胶)、硅橡胶、尿脘橡胶与氟系列橡胶等。
根据上述这样的滑动接触辊42的结构,除了通常那种固定式的纸导,当通过前述纸通道面31时,不论是自动或手动供纸都是能够供给记录纸页13的,除此,由于设置了上述摩擦材料116,就能提高自动供纸时对记录纸页13的输送力和有效的减少反张力。
当成为记录纸页13输送中之阻力的上述反张力较大时,在由输纸辊14传送时就会发生偏移,而使记录的图象中产生不均质性,降低了图象质量,但若采取上述结构,由于因较快的转速增加了滑动接触中滑动接触辊42的摩擦力,就能有效地减少反张力,不会发生不稳定输送,而能提高记录装置10中记录图象的质量。
在上述的自动输纸装置30中,如图12与13所示,前述的供纸箱50安装成能相对于输纸驱动部开闭。
当供纸箱50处于关闭位置(图13的帐纳位置)时,可通过按下按钮88来使前述的关联机构89、91(图16)脱开,当供纸箱50朝开启位置转动时,由于前述压板弹簧67的加力与惯性力,在停转时会有冲击作用,这种冲击乃是装置老化与产生音响的原因,必须竭力防止。
为此,在此种自动输纸装置30中,设置了来缓冲供纸箱50开启时冲击的减震机构。图28为示明此减震机构117安装在输纸驱动部40与供纸箱50之间状态的侧视剖面图,图29为图28中之减震机构117在供纸箱50一侧的局部斜视详图,图30为图28中减震机构117的局部斜视图。
在图30中,在供纸箱50机体118的一端(例如图14中的右端)中,由于形成了前面及下端开放的垂直沟121,故能在壁部119的内侧上设置垂直肋120,它的下端与沿水平方向横切垂直沟121的轴部122成形一整体。
利用上述的沟121与轴部122,使滑动部件123能以停止转动的状态牢靠地安装好。
在上述滑动部件123中,如图30所示,由弹性力以防止脱出方式嵌合到上述轴部122中的弯曲部124,嵌入到前述沟部中的导向部125,与上述沟121的两侧(前述壁部119与肋120)的前端而配合的中止转动部126,实际上是和输纸驱动部40一侧的弹性肋127(图28与30),一齐与能够碰接的略呈圆柱状的碰接滑动部128连成整体。
另一方面,设在输纸驱动部40一侧的上述弹性肋127,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和输纸驱动部40的机身129形成一整体,取图28所示的侧面形状。此弹性肋127的两端固定于机身129上,在受上述碰撞滑动部128压接时,即具有因弹性变形而得到的剖面形状。
作为上述碰撞滑动部128(滑动部件123)与弹性肋127的材料,最好采用摩擦系数大的材料(一般为塑料),但也可根据这两者间的压接力与弹性变形等的大小而不一定需使用摩擦材料,使用一般性的材料(塑料等)即可。此外,上述的弹性肋127也可根据其形状等条件,只以其一端固定到机身129上。
图31A至31C用来说明滑动部件123与弹性棱127的减震作用(吸收冲击的作用)。
图31A示明供纸箱50关闭时(垂直位置)的状态,这时的滑动部件123(碰接滑动部128)已脱离开弹性肋127。
图31B示明滑动部件123与弹性肋127碰合上时发挥减震性能的状态。即当供纸箱50由于关联机构脱开而转动时,在其转动过程的一定范围内,滑动部件123碰合上弹性肋127时,一方面沿箭头A方向下压此弹性肋使发生图示的弹性变形,同时又沿箭头B方向滑动。由于这之间的摩擦滑动,使吸收了供纸箱50的动能,而得以发挥减震效能。
图31C示明供纸箱50转动终期的状态,此时滑动部件123的压接力几乎全部解除,而弹性肋127回复到原来状态。变到了这种状态后,输纸箱50就碰合上前述的阻挡件79(图12),保持于开启位置(自动供纸时的倾斜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采用了机械式摩擦滑动减震机构,但也可代之以利用油等的流动阻力的油减震器或利用电磁力的磁性减震器等,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减震器,不论是哪一种,都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图28与31所说明的减震机构,由于在供纸箱50与输纸驱动部40之间,设置了能吸收供纸箱在转动时的冲击的减震器117,从而提供了能在供纸箱50开启时防止其冲击、能够防止装置的磨耗与损伤,由此而使耐久性得到了提高的自动输纸装置。
如图17所示,在输纸驱动部40的一侧,以轴支承的方式支承有齿轮列93、94、95、46与96,用来把从记录装置10之输纸辊14传向从动齿轮48的转动力,输送给供纸辊41与滑动接触辊42。
图32为示明在输纸驱动部一侧,通过轴承板130对前述齿轮列作轴支承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32中,上述轴承板130是用塑料成形的板状件,这一轴承对于空转齿轮93、94,具有滑动接触滚子的齿轮95的滑动接触辊之轴47的端部,空转齿轮46,以及通过弹簧离合器(单向离合器)98接合到供纸辊之轴97的供纸辊齿轮96,提供了轴支承。
此外,由于设置了这一轴承板,也能制止弹簧离合器98的操纵杆131以及此杆的控制弹簧脱出。
上述轴承板130相对于输纸驱动部40的机身129,采取如下的结构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定位固定。首先,此轴承板130由形成在机身129上三处的固定定位部133、134与135作固定定位,约束了齿轮列中各齿轮的轴向位置。同时,轴承板通过两个定位嵌合部136、137,规范了它在图32中左右上下方向的位置。
此外,在一方的定位嵌合部137,与固定定位部135设在同一位置上。
其次,此轴承板130通过设在机身129上三处的固定爪138、139与140而能进行快速装配。
根据以上所述,仅仅是在机身129上用一块轴承板130来进行快速装配,就能使构成齿轮列的许多齿轮与辊轴定位和防止其脱出,进而还能对设在其近旁的杆与加力弹簧等进行定位和防止其脱出。
图33至图39是示明图32前述各部分具体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3示明沿图32中XXV-XXV线的供纸辊齿轮96的轴承结构,在供纸辊的轴97中通过弹簧离合器(单向离合器)98所结合的齿轮96,通过嵌合到形成轴承板130上的轴承孔142,能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其轴部,使之定位并制止其脱出。
图34沿图32中XXVI-XXVI线示明了前述的固定定位部135与定位嵌合部137的结构,在轴承板130中还形成有一个连接定位嵌合部136的直线方向上的长孔143。当把该长孔嵌合到机身129之固定定位部135的前端轴部144上,同时将此轴承板130碰合到固定定位板135的端面上时,此轴承板130就能在规范出图27中左右方向的位置时,确定出与机身129的间隔H。
图35沿图32中XXVII-XXVII线示明前述固定定位部133的结构,通过轴承板130与固定定位部133的端相碰合,就能定出此轴承板与机身129的间隔H。
此外,图32中的固定定位部134有着与固定定位部133在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和尺寸。
从而轴承板130在与三处的固定定位部133、134与135接合上的状态,能正确地规定出与机身129的间隔H。
图36示明沿图32中XXVIII-XXVIII线的前述轴承板130的定位嵌合部136的结构,在机身129中的带台阶的轮毂部145的前端面内形成有嵌合孔146,通过使后者与轴承板130内面形成的突起部147相套合,就能约束轴承板130的上下左右方向的位置。从而轴承板130通过两处的定位嵌合部137与136,就能约束上下左右方向和转动方向中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带台阶的轮毂部145之轴部148的外周上,嵌合有自由转动的前述空转齿轮46,从而图36的定位嵌合部136具有制止该空转齿轮46脱出的功能。
图37示明沿图32中XXIX-XXIX线的前述固定爪138的关联结构,此形成在机身129内的固定爪138能朝弯曲方向弹性变形,通过轴承板130上形成的开口或缺口147,使固定爪如图所示进行快速装配,就能将轴承板130固定到所定位置。
图32中其它两处的固定爪139与140,都和图37中的固定爪138的情形相似,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关联机构,从而轴承板130由总共三个固定爪138、139与140,按规定的位置(间隔H的位置)相对于机身129固定。
图38沿图32中XXX-XXX线示明前述的操纵杠131与弹簧132的防止脱出的结构,在形成于机身129的轴部150上装配有前述的操纵杆131与受扭螺旋弹簧132,将轴承板130固定于所定位置(间隔H的位置)后,就能使操纵杆131与控制弹簧132保持在预定位置并制止其脱出。
此外,上述操纵杆131与控制弹簧132也能用来控制设于供纸辊轴97上的弹簧离合器(单向离合器)98的转动。
图39沿图32中XXXI-XXXI线示明前述滑动接触辊之轴47的轴承结构,滑动接触辊的齿轮95是以整体化形式设在轴47内,后者的端部则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嵌合于轴承板130上开设的轴承孔151内。
根据图39的结构,此滑动接触辊的轴47,也就是说设在该轴上的滑动接触辊42与滑动接触辊齿轮95,是以轴支承方式定位和防止其脱出。
根据上面相对于图32至39所说明的齿轮系的轴承结构,对于相对于记录装置10以自由装卸方式装配上的,其中设有将记录装置10的输纸辊14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送给供纸辊41与滑动接触辊42的齿轮列的自动输纸装置30,能够获得如下一种结构的自动输纸装置,它采用了一种能快速装配到装置本身40上的轴承板130,后者能够使前述齿轮列中各齿轮定位并防止其脱出,同时能使辊41、42与杆131以及弹簧132等定位并防止其脱出。
依赖所述的这种轴承结构,利用一块轴承板130,能使多个齿轮与辊等构件,以部件布设数少的简单结构,简单而又高精度地将它们组装起来,由此而能实现齿轮列组件少而装置紧致化的自动输纸装置。
图40为示明前述纸通道面31(图1或图12)之结构的局部斜视图。
在图40中,于纸通道面31的两侧,即在所供给的记录纸页13两侧边缘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部152、153与154。
在图40中的左侧形成有两个凹部152、153,在其右侧则只形成有一个凹部154,这是为了使左右凹部153与154同B4规格的纸宽大体一致,而使左右的凹部152与154同A4规格以及字母规格的纸宽大体一致,以便于对应纸宽不同的记录纸页。于是,各个凹部152-154在沿记录纸页供给方向的下游侧,朝记录纸页宽度方向外侧增广的方向,有倾斜部分155。
上述倾斜部分155虽可在所说各凹部供纸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形成,但最好如图所示,部分地形成和滑动接触辊42下方大使一致的范围内。
此外,各倾斜部分155的倾角α,例如可设定在约30-60°的范围内。至于各凹部152、153与154的深度D,例如可选定为约4mm。
上述各倾斜部分155的上端缘可加工成圆弧形光滑曲面状的角隅。
同时,图示的自动输纸装置30构成如下的形式,使纸通道面31略呈水平,让来自供纸箱50的记录纸页13以相对于纸通道面31成较大的倾角β(例如约50-70°)进入。设定如此大的进入角度β的理由也可据图1来说明,这是为了使自动装置30本身或装在记录装置10内的装置全体能紧致化。
根据上面说明的纸通面31的结构,当所输送的记录纸页13的前端角隅部反向下方或是此纸页相对于通道面31的角度β很大时,也不会发生卷合或纸张堵塞等现象,而能正确地将纸供向记录装置10内。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记录纸页13的进入角度β设定得较大,所以能紧凑地构成自动输纸装置30,这样就有可能实现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图41为局部平面图,示明固定安装在前述滑板71上的分离爪,以及用来将装入的记录纸页13的前端部分与分离爪75相碰合的压板68。
图42A与42B为图19中沿XX-XX线的纵剖面图,其中图42A表明供纸辊41离开记录纸页13时的情形,而图42B表明供纸辊41下压记录纸页13的情形。
在图41与图42A、42B中,分离爪75固定于滑板71上,可随此滑板71同时沿纸宽方向移动,而压板68是不能相对于供纸辊41作接近或远离方向中的运动,而固定的保持原样。另一分离爪76则固定在另一滑板72上,是一种与前述分离爪75结构基本相同的固定型分离爪。
在压板68中设有与分离爪75配合工作的突起部156。此种突起部156还同样地设置在压板68相对一侧近旁部分中得以与分离爪76协同工作的区域内。
这就是说,在压板68上左右的突起156处于距分离爪75与76一定距离的后方位置,通过将记录纸页13的下半部上提一定高度,就能在自动供纸时于分离爪75与76的后侧形成能构成适当环圈的位置。
在图42B中,上述各突起部156的高度m,经选定成与由供纸辊将记录纸页13拖下的量几乎相同或较其为高。举例来说,设由供纸辊41导致的最大带下量n为0.8-1.5mm,则上述各突起的高度m,例如可设定在约0.8-2.5mm的范围内,即较上述n的量为大。
分离爪75、76爪部的倾斜角度γ一般约为45°,例如选定为约30-60°,而分离爪的宽度w例如可选定为约10mm。各突起156与各分离爪75、76前后方向的间隔P,例如可选定为约20mm,而各突起156在纸宽方向上的位置设定在所定距离以内。
至于分离爪75、76的板厚,由于它们是固定型的分离爪,能使用较薄的金属(钢或不锈钢)板,例如可采用0.5mm厚的钢板。
此外,分离爪75、76的爪部157和架部158的段差y由于小于前述的板厚,而小的段差(例如约0.5mm)是容易加工的。由于把这种段差y设计得很小,就能加速记录纸页13的分离时间。
图43A至图43B示意性地说明上述分离爪75、76和压板68对记录纸页进行分离供纸的作业。
图43A示明供纸开始前的状态,压板68处于上升位置,使装好的记录纸页13的前端压接分离爪75(76)。同时让记录纸页13的下半部借助上述的突起部156而成为朝上反向的状态。
图43B示明,在供纸开始时压板68的下推量很小,记录纸页13在突起部156与分离爪75之间开始形成环圈。
图43C示明随着供纸辊41的转动,记录纸页13所形成的环圈在继续前进的状态。此时也可根据供纸辊41的形状,稍许加大压板68的下推量。
图43D示明形成了环圈的一张记录纸页13被分离时,它的前端落到分离爪75上一瞬间的状态。
图43E示明已分离的记录纸页13的前端滑过分离爪75的上面,而环圈差不多变成最大时的状态。此时的压板虽然由供纸辊带向下面,但尚未达到最大下推量。
图3F示明记录纸页已完成分离,开始由供纸辊41来供送记录纸页13时的状态。此时辊41为压板68下推的量达到最大,从而在已装填的记录纸页13与分离爪75(76)间的间隙也变为最大。
根据以上结构,对于弹簧67加力的压力板68上的记录纸页13,通过赋予此记录纸页以输送力的供纸辊41与分离爪75、76的配合工作,使之逐张分离而供向记录装置10的自动输纸装置,通过采用固定型分离爪作为前述的分离爪,同时在所述压板68距此分离爪75、76一定距离的后方位置上设置用来使记录纸页13下半部提高一定量m的突起部156,获得了以此为特征的自动输纸装置30。
根据这样的结构,得到了这样的自动输纸装置:在自动供纸时由供纸辊41将记录纸页13压下时,能减少该记录纸页13与分离爪75、76间的间隙,从而易在供纸时能在记录纸页13的前端部形成稳定而适当的环圈,而得以对记录纸页13进行正确地分离供纸。
此外,作为分离爪75、76,由于采用了部件数少结构简单的固定型取代了可动型而不降低分离性能,就能取得使自动输纸装置小型轻量化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至于前述的记录装置10,可以采用在沿着记录纸页13移动的滑架上装设记录头的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或采用覆盖记录纸页13纸宽方向记录范围的记录头之行式记录装置,等等。
此外,作为前述的记录装置10,除采用单个头之外,还可以采用有多个颜色记录头的彩色记录装置、色彩相同而浓度相异的多个记录头的深淡程度记录用的记录装置、以及备有任意多个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本发明对于种种记录方式,以在采用喷墨型记录方式之记录头的记录装置中能获得优良的效果。
有关这方面的典型结构与原理,例如可以采用美国专利4723129号或4740796号说明书中公开的基本原理。
对于记录方式,虽然即时回答型与连续型都是适用的,但特别是在即时回答型的情形,以液体(墨水)的效果好,这是由于在对应于保持有此液体的纸页与液路而配置的电热变换体中,与记录的信息相对应,通过外加一个至少能给予越过核沸腾的急速升温的驱动信号使此电热变换体中产生热能,而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上造成薄膜沸腾,结果便能在此液体(墨水)内形成与此种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气泡。
通过这种气泡的成长与收缩,液体(墨水)便可经喷出口喷出,而至少有一滴墨水形成。
若将上述驱动信号取为脉冲形式,由于能够即时适当地进行气泡的成长、收缩,特别是能喷出应答性能优越的液体(墨水),效果更好。有关此种脉冲的形状的驱动信号,可采用美国专利4463359号与4345262号以及4345262号说明书中所描述的。
此外,关于上述的热作用面的温度上升率,若采用美国专利4313124号说明书虽所记载的条件,则能进行更为优越的记录。
作为记录头的结构,除上述各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喷口、液路与电热变换体所组合的结构(线性液路或直角液路)外,公开了将热作用部配置于弯曲范围内的结构的美国专利4558333号说明书,以及采用到了美国专利4459600号说明书中的结构,也都综合到本发明中。
此外,对应于多个电热变换体而把共用的狭缝作为电热变换体喷出部的结构,已公开在特开昭59年第123670号公报中,而把吸收热能压力波的开孔对应于喷出部的结构则公开于特开昭59年第138461号公报中,以它们为基础的结构对于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作为具有对应于记录装置能记录最大记录介质宽度的长度的整行型记录头,通过与上述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多个记录头的组合,可以采用满覆其长度的结构或整体形成的单一记录头的结构,而本发明对此都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效果。
至于装设在装置本体内的记录头,则可以有和装置本身进行电气连接与从装置本身来供应墨水的可自由交换的触点型记录头,或采用于记录头本身内整体设置的夹头型记录头,这对于本发明都是有效的。
对于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结构,若相对于记录头增设复位装置与预备性的辅助装置,则本发明的效果能更可靠地实现。
具体举例来说,对于记录头有压盖装置、屏蔽装置、加压或吸引装置、由热变换体或其它加热元件或者由它们组合成的预加热装置、而为了能有效地进行稳定的记录,还可以采用预备性的喷出方式。
此外,作为记录装置的记录方式也不限于黑色等主流式的记录方式,而将记录头取整体构成或采取多个组合形式虽然也是可以的,但若采用备有多种不同颜色色料的装置或是备有由混合形式的全色料的装置二者中的至少一种,则本发明将极其有效。
在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然是把油墨作为液体来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室温时为固体状的油墨或室温时成为软化状态的油墨也都是适用的。
上述的喷墨装置一般是把油墨本身调节到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以使油墨的粘度处于稳定喷出的范围内,因而在附到所用的记录信号上时,以使油墨成为液状时最佳。
另外,具有下述性质的这类油墨也是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这类油墨可以有效地防止把热能导致的升温被用作为使油墨本身发生从固态成为液态的那种态变化的能量,或可以用来防止自身发生蒸发而能在放置状态下取固化形式,但是,它们又都能在提供了与记录信号相应的热能下液化,而在以液态形式喷射到记录材料上时又已开始固化,即具有固热能才开始液化的性质的一类油墨。
在本发明中,特开昭54-56847号公报或特开昭60-71260号公报中所离载的那类油墨也是可以采用的,它们能以液状或固态状形式保持于多孔质纸页的凹部或通孔中,并能相对于电热变换体变换其形态。
但在本发明中,就上述的各类油墨而言,最有效的还是前述那种能够实现薄膜状沸腾的油墨。

Claims (15)

1.一种纸页输送装置包括:
用来支承纸页的纸页收容装置;
用来从该纸页收容装置中送出纸页的输出装置;
在纸页输送路径上沿垂直于由上述输出装置输送的纸页的输送方向设置的使纸页偏向的通道面;
离开上述通道面设置的转动输送装置,用来通过滑动地接触由通道面偏向的纸页而向该纸页施加输送力;以及
设置在上述转动输送装置下游用来传送纸页的传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输送装置的圆周速度大于上述传送装置的传送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转动输送装置的整体或是其与纸页作滑动接触的部分,是由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转动输送装置是一种滑动接触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滑动接触辊的外周装设有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纸通道面包括一平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前述纸页收容装置送出的纸页通过该纸通道面变换成相对于此送出方向约为45°-75°的方向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输送装置与输出装置是由同一驱动源所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纸页输出装置,用来手动地输送处于上述通道面和上述转动输送装置之间的纸页。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动输出装置是由手动纸页插入口和设于该插入口附近的托盘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输送装置相对于从所说的纸页收容装置送出的纸页来说是增加其输送力,而相对于由上述手动输出装置插入的纸页来说则起到导引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的转动输送装置的整体或是其与纸页作滑动接触的部分,是由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的转动输送装置是一种滑动接触辊。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的转动输送装置的外周上装设有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纸页收容装置包括一迫使其内堆放的纸页抵住纸页输出装置的压力板和分离待输送的纸页的分离爪,该纸页输送装置还包括一将纸页抬高一预定量的突起部。
15.一种纸页输送装置包括:
用来支承纸页的纸页收容装置;
用来从该纸页收容装置中送出纸页的输出装置;
在纸页输送路径上沿垂直于由上述输出装置输送的纸页的输送方向设置的使纸页偏向的通道面;
离开上述通道面设置的传动输送装置,用来通过滑动地接触由通道面偏向的纸页而向该纸页施加输送力;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在上述通道面上的凹陷部,每一凹陷部具有一倾斜部,沿纸页向下游运动的输送方向上,该倾斜部沿纸页宽度方向向外扩张。
CN91105498A 1990-08-10 1991-08-10 纸页输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04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2520/90 1990-08-10
JP2212517A JPH0494331A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212519A JPH0494342A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12519/90 1990-08-10
JP212520/1990 1990-08-10
JP212515/1990 1990-08-10
JP212515/90 1990-08-10
JP2212514A JP2700353B2 (ja) 1990-08-10 1990-08-10 記録装置
JP212517/1990 1990-08-10
JP212517/90 1990-08-10
JP212516/1990 1990-08-10
JP21251590A JP2902075B2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12514/1990 1990-08-10
JP2212520A JP2750633B2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212516A JP2687040B2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12514/90 1990-08-10
JP212519/1990 1990-08-10
JP212518/90 1990-08-10
JP212516/90 1990-08-10
JP2212518A JPH0494333A (ja) 1990-08-10 1990-08-10 自動給紙装置
JP212518/1990 1990-08-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47A CN1058747A (zh) 1992-02-19
CN1057044C true CN1057044C (zh) 2000-10-04

Family

ID=2756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11054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044C (zh) 1990-08-10 1991-08-10 纸页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238235A (zh)
EP (1) EP0471315B1 (zh)
KR (1) KR960010302B1 (zh)
CN (1) CN1057044C (zh)
DE (1) DE69116258T2 (zh)
ES (1) ES2082061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265C (zh) * 2001-04-06 2007-01-24 日本功勒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纸页类收容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31930T2 (de) * 1989-09-18 1998-05-28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apparat
JPH0597314A (ja) * 1991-10-02 1993-04-20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5480132A (en) * 1992-06-29 1996-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with disengagement means to allow reverse sheet movement
JP3109924B2 (ja) * 1992-10-29 2000-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ATE217265T1 (de) * 1992-12-28 2002-05-15 Canon Kk Bogenförderapparat
JPH06321379A (ja) * 1993-05-10 1994-11-22 Canon Inc 自動給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US6619795B1 (en) * 1993-11-10 2003-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3098369B2 (ja) * 1993-12-15 2000-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3311157B2 (ja) * 1994-07-29 2002-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EP0694490B1 (en) * 1994-07-29 2000-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 apparatus
CN1091691C (zh) * 1996-09-18 2002-10-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印制装置
JP3281568B2 (ja) * 1997-03-27 2002-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IT1297348B1 (it) * 1997-12-29 1999-09-01 Olivetti Canon Ind Spa Dispositivo per rialimentare un foglio per copiatura in duplex e relativo metodo di funzionamento
JP3526209B2 (ja) * 1998-04-15 2004-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697059B2 (ja) * 1998-04-15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053961B1 (en) * 1999-05-14 2006-06-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181908B1 (en) * 1999-09-10 2001-01-3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for corrugating materials
US6550760B1 (en) 2000-10-18 2003-04-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Spring nail for a sheet feeding device
US8328350B2 (en) * 2002-02-28 2012-12-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Vertical mount printing device
CN100368207C (zh) * 2002-08-20 2008-02-13 夏普株式会社 送纸装置以及具有该送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022765B2 (ja) * 2003-08-12 2007-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自動給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および自動給送装置
JP4612829B2 (ja) * 2003-12-24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5792B2 (ja) 2004-08-24 2010-02-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612872B2 (ja) * 2005-06-30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並びに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7926934B2 (en) * 2006-02-20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sheet containing cassette and prin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assette
US7850300B2 (en) * 2007-01-04 2010-1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15524B2 (ja) * 2007-07-20 2012-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材のサポート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031653B2 (ja) * 2008-04-24 2012-09-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4321B2 (ja) * 2009-12-28 2014-01-08 富士通フロ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紙葉類処理装置及び紙葉類処理方法
JP5577935B2 (ja) * 2010-08-18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CN110255233B (zh) * 2019-06-14 2024-03-22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一种两联发票分离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740A (en) * 1980-06-23 1982-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eet fee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7448A (en) * 1970-12-28 1972-08-29 Xerox Corp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4113244A (en) * 1975-04-15 1978-09-12 Kurt Ruenzi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feeding individual sheets from a stack through an office machine
US4202621A (en) * 1977-06-03 1980-05-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device
CA1120982A (en) * 1977-07-07 1982-03-30 George A. Thomson Water lubricated sleeve bearing
CA1127227A (en) * 1977-10-03 1982-07-06 Ichiro Endo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S5936879B2 (ja) * 1977-10-14 1984-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媒体
US4330787A (en) * 1978-10-31 198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US4345262A (en) * 1979-02-19 1982-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4463359A (en) * 1979-04-02 1984-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oplet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4313124A (en) * 1979-05-18 1982-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JPS55155366A (en) * 1979-05-24 1980-12-03 Canon Inc Copier having manual paper insertion mechanism
US4326222A (en) * 1980-02-11 1982-04-20 Exxon Research & Engineering Co.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acsimile sheet feeding
US4558333A (en) * 1981-07-09 1985-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JPS58224948A (ja) * 1982-06-24 1983-12-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S59203018A (ja) * 1983-04-30 1984-11-17 Toshiba Corp 紙葉類の給送装置
JPS59123670A (ja) * 1982-12-28 1984-07-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S59138461A (ja) * 1983-01-28 1984-08-08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S606540A (ja) * 1983-06-25 1985-01-14 Fuji Xerox Co Ltd 複写機の用紙給紙装置
JPS6071260A (ja) * 1983-09-28 1985-04-23 Erumu:Kk 記録装置
DE3444557C2 (de) * 1983-12-06 1994-11-24 Canon Kk Drucker
JPS61229733A (ja) * 1985-04-05 1986-10-14 Canon Inc シ−ト給送機構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9297B2 (ja) * 1985-05-30 1994-05-25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反転給紙装置
CH678169A5 (zh) * 1988-03-07 1991-08-15 Rutishauser Data Ag
JPH028444A (ja) * 1988-06-27 1990-01-11 Sanko Metal Ind Co Ltd 屋根の継手構造
JPH0734142B2 (ja) * 1988-09-27 1995-04-12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69020670T2 (de) * 1989-09-18 1996-02-22 Canon Kk Automatische Blattzuführ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740A (en) * 1980-06-23 1982-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eet feed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265C (zh) * 2001-04-06 2007-01-24 日本功勒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纸页类收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47A (zh) 1992-02-19
US5238235A (en) 1993-08-24
KR960010302B1 (ko) 1996-07-30
EP0471315B1 (en) 1996-01-10
EP0471315A2 (en) 1992-02-19
ES2082061T3 (es) 1996-03-16
KR920004174A (ko) 1992-03-27
EP0471315A3 (en) 1992-03-11
DE69116258D1 (de) 1996-02-22
DE69116258T2 (de) 1996-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44C (zh) 纸页输送装置
CN1220590C (zh) 进纸装置和具有该进纸装置的记录装置
CN1174859C (zh) 介质盒和带有可拆卸介质盒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061311C (zh) 供纸装置及其应用
CN1289299C (zh) 喷墨打印机
CN100339281C (zh) 片材进给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310751C (zh) 记录装置
CN1128753C (zh) 供纸设备和记录设备
CN1184078C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墨水供给方法
CN1876537A (zh)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392057A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墨水供给方法
CN1268497C (zh) 记录设备
CN1990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918895A (zh) 呈l形构造的打印机和图像读取器的组合
CN1907721A (zh)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873548A (zh) 薄片给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27200A (zh) 记录设备及初始化该记录设备的方法
CN1093042C (zh) 打印机
CN1923514A (zh) 具有力传递路径选择机构的打印机
CN1550920A (zh) 供纸装置和纸张处理装置
CN1072113C (zh) 记录设备
CN1717362A (zh) 打印机
CN1791514A (zh) 图像用装置
CN1990240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915679A (zh) 纸处理装置,纸处理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