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7582A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7582A
CN105697582A CN201510923011.1A CN201510923011A CN105697582A CN 105697582 A CN105697582 A CN 105697582A CN 201510923011 A CN201510923011 A CN 201510923011A CN 105697582 A CN105697582 A CN 105697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er
sliding contact
contact surface
roller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230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97582B (zh
Inventor
山谷知也
新本元东
奥村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532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81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44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29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59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603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43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19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97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7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97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75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rad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5/00Clutches with wedging balls or rollers or with other wedgeable separate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4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内环(4);外环(5);滚子对(23),其由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构成;弹性构件(24);包括第一挤压部(37)的第一保持架(31);包括第二挤压部(41)的第二保持架(32);第一引导构件;第二引导构件;和电磁离合器(7),其包括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的衔铁(71)。随着第一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第一挤压部(37)朝向周向第二侧(Y2)挤压第一滚子(23a)。随着第二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第二挤压部(41)朝向周向第一侧(Y1)挤压第二滚子(23b)。

Description

驱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在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92191(JP2013-92191A)中描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包括电磁离合器和作为双向离合器的滚子离合器。滚子离合器被构造成使得一对相对的滚子和将滚子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推动的弹簧放置在由外环的内周和内环的外周形成的楔形空间中的每一个楔形空间中。由两个保持架,即控制保持架和旋转保持架来支撑这对滚子。能够随着控制保持架的轴向移动将控制保持架和旋转保持架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球凸轮结构,被设置在控制保持架的凸缘与旋转保持架的凸缘的面对的表面之间。通过由电磁离合器的通电/断电轴向移动控制保持架,控制保持架和旋转保持架相对于彼此旋转。因此,该对滚子在外环的内周与内环的外周之间的接合状态与脱离状态之间进行变化。
但是,在JP2013-92191A中描述的旋转传递装置中,球凸轮结构与旋转保持架是一体的。这使旋转保持架的形状复杂化,导致成本增加。另外,因为球与凸轮之间的滑动接触表面要求具有高的接触压力性能(高的硬度性能),所以热处理等是必要的。这也导致成本增加。凸轮可以通过使用除钢材料之外的陶瓷形成,但这也导致成本增加。相应地,作为在滚子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与释放状态之间切换的机构,期望的是采用新的结构,借助于该结构能够取代球凸轮结构。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考虑采用如下双向离合器作为在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其包括多个引导构件和相对于彼此以可旋转方式设置的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引导构件具有由倾斜表面构成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另外,引导构件具有由倾斜表面构成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以便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滚子中的一个。另外,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以便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滚子中的另一个。借助于如上所述挤压滚子,可以将滚子从接合位置分开。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被设定成使得随着引导件的轴向移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各自的旋转量彼此相等。
但是,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下面的情况: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平滑地旋转,但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另一个旋转困难(可能出现它们中的另一个不旋转或旋转困难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当引导构件由于电磁离合器的驱动而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时,引导构件自身也在周向方向上移动。结果是,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可能以多于预期旋转量的旋转量过度旋转。期望的是即使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旋转困难的情况下,也可防止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另一个的过度旋转。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考虑采用如下双向离合器作为在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其包括引导构件、电磁离合器和相对于彼此以可旋转方式设置的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电磁离合器被连接到引导构件,并且包括轴向可移动的衔铁和与衔铁轴向相对的转子。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电磁离合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引导构件被放置在初始位置处。同时,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电磁离合器处于开启状态。当电磁离合器变为开启状态时,由电磁离合器将衔铁朝向轴向第一侧吸引。与此相关联,引导构件被朝向轴向第一侧拉动,使得被放置在拉动位置处。
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以便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滚子中的一个。另外,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以便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滚子中的另一个。同时,电磁离合器的拉动力(电磁离合器拉动引导构件的拉动力)的大小与衔铁和转子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在由电磁离合器拉动引导构件的初始阶段,由电磁离合器提供的拉动力是小的。相应地,期望的是增大在由电磁离合器拉动引导构件的初始阶段施加到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运转扭矩。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考虑采用如下双向离合器作为在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其包括引导构件和相对于彼此以可旋转方式设置的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引导构件从周向第一侧与第一保持架接触。另外,引导构件从周向第二侧与第二保持架接触。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并且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由于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旋转,可以移动在外环的内周与内环的外周之间放置的滚子对,从而使得能够将双向离合器的状态从接合状态变化到脱离状态。随着引导构件的轴向移动的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各自的旋转量被设定成彼此相等。
但是,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下面的情况:第一和第二保持架旋转困难(可能出现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完全不旋转或旋转困难的状态)。在保持架中的一个旋转困难而保持架中的另一个没有任何问题地平滑旋转的情况下,当引导构件由于电磁离合器的驱动而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时,没有旋转困难的保持架(以上示例中的第一保持架)的旋转可能以多于预期旋转量的旋转量过度旋转。
为了驱动包括滚子对的滚子离合器,即,为了驱动滚子离合器中的滚子对,必要的是成功旋转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两者。为了这个目的,期望的是不允许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过度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并且能够相应地减少成本。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限制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相对移动量并且能够相应地防止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过度旋转。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在由电磁离合器拉动的初始阶段维持被施加到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高运转扭矩,并且能够相应地在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成功地切换。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过度旋转。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被构造成在同轴放置的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内环,内环被同轴地连接到第一轴体;筒状外环,筒状外环被同轴地连接到第二轴体并且被设置成相对于内环是可旋转的;滚子对,滚子对在周向方向上被布置在由内环的外周和外环的内周形成的楔形空间中,滚子对由在周向第一侧上的第一滚子和周向第二侧上的第二滚子构成;弹性构件,弹性构件被构造成朝向在楔形空间中的周向第一侧上设置的第一接合位置弹性挤压第一滚子,并且在第一接合位置处,第一滚子与内环的外周和外环的内周接合,并且弹性构件被构造成朝向在楔形空间中的周向第二侧上设置的第二接合位置弹性挤压第二滚子,并且在第二接合位置处,第二滚子与内环的外周和外环的内周接合;第一保持架,第一保持架包括第一挤压部,第一挤压部被设置成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第一滚子,第一保持架被构造成保持滚子对;第二保持架,第二保持架被构造成保持滚子对,第二保持架包括第二挤压部,第二挤压部被设置成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第二滚子,第二保持架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保持架是可旋转的;第一引导构件,第一引导构件被构造成从周向第一侧与第一保持架进行滑动接触,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倾斜的渐缩表面构成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并且第一引导构件被设置成是轴向可移动的;第二引导构件,第二引导构件被构造成从周向第二侧与第二保持架进行滑动接触,第二引导构件具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倾斜的渐缩表面构成第二滑动接触表面,并且第二引导构件被设置成是轴向可移动的;和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包括衔铁,衔铁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衔铁被构造成被驱动使得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是轴向可移动的,其中随着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的旋转,第一挤压部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第一滚子,并且随着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的旋转,第二挤压部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第二滚子。
在以上构造中,随着第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并且随着第二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在电磁离合器的开启状态下,连接到衔铁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被朝向轴向第一侧拉动,并且因此,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并且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由于随着第一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二侧旋转而将第一滚子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所以可以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第一滚子。另外,由于随着第二保持架朝向周向第一侧旋转而将第二滚子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所以可以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一侧挤压第二滚子。即,在电磁离合器的开启状态下,可以将第一滚子从第一接合位置分开,并且可以将第二滚子从第二接合位置分开。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内环和外环之间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这相应地使得能够提供可实现成本减少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保持架可包括第一环形部和第一突起,第一突起从第一环形部朝向轴向第一侧突出;第一挤压部可以被设置在第一突起中;第二保持架可包括第二环形部和第二突起,第二环形部与第一环形部同轴地相对于第一环形部放置在轴向第一侧上,并且第二突起从第二环形部朝向轴向第二侧突出;并且第二挤压部可以被设置在第二突起中。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第一挤压部被设置在从第一环形部朝向轴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一突起中,所以能够缩短第一环形部的轴向长度,从而使得能够减小第一保持架的尺寸。另外,由于第二挤压部被设置在从第二环形部朝向轴向第二侧突出的第二突起中,所以能够缩短第二环形部的轴向长度,从而使得能够减小第二保持架的尺寸。这使得能够减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尺寸。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保持架可包括第一被滑动接触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一被滑动接触部进行滑动接触;第一被滑动接触部可以被设置在第一突起中;第二保持架可包括第二被滑动接触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二被滑动接触部进行滑动接触;并且第二被滑动接触部可以被设置在第二突起中。
在以上构造中,第一被滑动接触部被设置在第一突起中,并且第二被滑动接触部被设置在第二突起中。相应地,与将第一和第二被滑动接触部从第一和第二突起分开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每一个中的部件的数目。
在以上方面中,多个滚子对可以被设置在周向方向上;在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被构造成挤压滚子对中的每一个的第一滚子的第一突起和被构造成挤压与滚子对的周向第一侧相邻的相邻滚子对的第二滚子的第二突起可以彼此相邻;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每一个均可包括楔形构件,楔形构件被设置成是轴向可移动的;并且楔形构件可包括与第一突起的第一被滑动接触部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与第二突起的第二被滑动接触部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
在以上构造中,与对应于第一滚子的第一突起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与对应于相邻滚子对的第二滚子的第二突起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二者都被设置在一个楔形构件中。在第一引导构件仅仅设置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并且第二引导构件仅仅设置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的总数目是滚子对数目的两倍。相反,在以上构造中,由于一个楔形构件设置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两者,所以设置了与滚子对的数目相同数目的楔形构件。这使得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环形部可以被装配到内环的外周;并且第一保持架可进一步包括第三环形部和连接部,第三环形部与第一环形部同轴地相对于第一环形部放置在轴向第一侧上并且被装配到内环的外周,并且连接部被构造成将第一环形部与第三环形部连接。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在轴向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处将第一保持架装配到内环的外周,所以可以由内环牢固地支撑第一保持架。
在以上方面中,第二环形部可以被放置成围绕第三环形部的外侧;第一环形部可以限制滚子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二侧的移动;并且第三环形部可以限制滚子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的移动。
在以上构造中,能够由第一保持架的第一和第三环形部有效地防止滚子从内环的外周掉落。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突起可以被设置在连接部中。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第一突起可以被设置在连接部中,所以与第一突起被从连接部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一保持架的部件的数目。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可以设置有可接合突出部,可接合突出部被构造成将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彼此接合;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另一个可以设置有收容凹进部分,收容凹进部分被构造成接收可接合突出部;并且当可接合突出部与收容凹进部分的调整壁接合时,可以限制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的相对旋转量。
在以上构造中,当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中设置的可接合突出部与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另一个设置中的收容凹进部分的调整壁接合时,限制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相对旋转量。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一个的过度旋转。
在以上方面中,可接合突出部可以被设置在第一保持架的外周上;并且收容凹进部分可以被设置在第二保持架的内周上。
在以上构造中,可接合突出部被设置在第一保持架的外周上,并且收容凹进部分被设置在第二保持架的内周上。因此,可以以相对简单的构造实现可接合突出部和收容凹进部分。
在以上方面中,在第一保持架中,可接合突出部可以被设置在包括可以被设置成朝向周向第二侧挤压第一滚子的第一挤压部的一部分中。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可接合突出部被设置在包括第一挤压部的一部分中,所以与将可接合突出部从包括第一挤压部的一部分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保持架的尺寸。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保持架可包括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第一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第二保持架可包括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进行滑动接触;并且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可以被设置成使得随着引导构件相对于第一保持构架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一保持架之间的接触点处的第一接触角增大,并且/或者第二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可以被设置成使得随着引导构件相对于第二保持构架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与第二保持架之间的接触点处的第二接触角增大。
在以上构造中,在由电磁离合器拉动引导构件的初始阶段,第一和第二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是小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拉动引导构件,第一和第二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增大。在第一和第二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小的情况下,在周向方向上扭矩分力的比例是高的。另外,在第一和第二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大的情况下,在周向方向上扭矩分力的比例是低的。由于在引导构件拉动的初始阶段(电磁离合器的拉动力小),在周向方向上扭矩分力的比例可以增大,所以能够在由电磁离合器拉动的初始阶段能够维持高的被施加到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旋转驱动力。相应地,能够在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成功地切换。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沿着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弯曲部(突出弯曲表面),所以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增大。因此,能够以简单构造实现其中随着引导构件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第一接触角增大的结构和/或其中随着引导构件相对于第二保持架朝向轴向第一侧移动第二接触角增大的结构。
在以上方面中,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沿着径向方向的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
在以上构造中,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构造成使得沿着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在引导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具有倾斜姿势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在周向方向上可以是倾斜的。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之前提到的形状,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保持架(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不均衡接触。
在以上方面中,与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凹进弯曲表面构成,凹进弯曲表面在轴向方向上以比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第一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由凹进弯曲表面构成,该凹进弯曲表面在轴向方向上具有比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小的曲率,所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在轴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引导构件。
在以上方面中,与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凹进弯曲表面和平坦的倾斜表面构成,凹进弯曲表面在轴向方向上以比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并且平坦的倾斜表面与凹进弯曲表面的轴向第二侧是连续的。
在以上构造中,第一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由平坦表面构成的倾斜表面。
由于引导构件的尺寸公差导致在引导构件的拉动的初始阶段处引导构件的轴向位置变化,结果是,在拉动的初始阶段处被施加到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旋转驱动力可能变化。但是,通过设置由平坦表面构成的倾斜表面,使得在引导构件的拉动的初始阶段处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倾斜表面进行接触,能够在引导构件的拉动的初始阶段时抑制第一和第二接触角中的至少一个的变化。
根据以上方面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调整突起,调整突起被设置在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从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延伸;和保持板,保持板被放置在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的每一个与衔铁之间,保持板被构造成保持引导构件,保持板具有插入凹部,引导构件和调整突起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并且保持板被设置在内环上以便与内环一起是可旋转的,其中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被设置成使得相对于保持板是可旋转的;并且当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周向端部接合时,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设置有调整突起的至少一个保持架相对于保持板的旋转量受到限制。
在该构造中,引导构件和调整突起插入通过保持板的插入凹部。由于第一和第二保持架被设置成相对于保持板可旋转,所以随着第一和第二保持架的旋转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中设置的调整突起相对于保持板旋转。当插入通过插入凹部的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周向端部接合时,设置有调整突起的保持架的旋转量受到限制。相应地,在随着引导构件由于电磁离合器的驱动而轴向移动而使第一和第二保持架旋转的情况中,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过度旋转。
在以上方面中,调整突起可包括设置在第一保持架中的第一调整突起和设置在第二保持架中的第二调整突起;在引导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夹被在第一调整突起和第二调整突起之间的状态下,第一调整突起和第二调整突起可以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当第一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在周向第二侧上的端部接合时,可以限制第一保持架相对于保持板的旋转量;并且当第二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在周向第一侧上的端部接合时,可以限制第二保持架相对于保持板的旋转量。
在以上构造中,在引导构件在周向方向上被夹在第一和第二调整突起之间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调整突起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当第一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在周向第二侧上的端部接合时,限制了第一保持架相对于保持板的旋转量。另外,当第二调整突起与插入凹部的在周向第一侧上的端部接合时,限制了第二保持架相对于保持板的旋转量。相应地,在随着引导构件由于电磁离合器的驱动而轴向移动而使第一和第二保持架旋转时,能够防止第一保持架过度旋转并且防止第二保持架过度旋转。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重要性,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当从图1中的剖面线IV-IV观察时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5B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内保持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3是当从图9中的剖面线XIII-XIII观察时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4A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4B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图17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图20是示出在外保持架旋转困难的情况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当从图21中的剖面线XXIV-XXIV观察时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5A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5B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6A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A-XXVIA观察时楔形构件的剖视图;
图26B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B-XXVIB观察时楔形构件的剖视图;
图26C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C-XXVIC观察时楔形构件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30A是示出随着由电磁离合器拉动楔形构件,第一和第二接触角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30B是示出随着由电磁离合器拉动楔形构件,第一和第二接触角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31是示出楔形构件从第一位置的移动距离与施加到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运转扭矩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包括的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5是示出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36A是示出内保持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6B是示出内保持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7是示出外保持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8是当从图33中的剖面线XXXVIII-XXXVIII观察时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9A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9B是示出楔形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40是示出双向离合器的局部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42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图43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44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并且
图45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相对于内保持架和外保持架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驱动力传递装置1是能够在同轴布置的第一轴体2和第二轴体3之间的旋转驱动力(运转扭矩)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的装置。驱动力传递装置1包括:内环4,其被同轴和一体地连接到用作输入轴的第一轴体2;外环5,其被同轴和一体地连接到用作输出轴的第二轴体3;双向离合器6,其执行从内环4到外环5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断开;电磁离合器7,其执行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释放;和壳体8,其中容纳内环4、外环5、双向离合器6和电磁离合器7。
驱动力传递装置1被设置在例如操舵装置中。更特别地,驱动力传递装置1被放置在连接到操舵构件诸如方向盘的操舵轴与转舵机构诸如齿条和齿轮的转舵轴之间。操舵装置设置有线控操舵系统,线控操舵系统借助于角度传感器检测方向盘(操舵构件)的操作角度,并且将根据角度传感器的输出控制的用于转舵的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转舵轴。在正常时间,线控操舵系统被激活并且双向离合器6被释放,使得断开操舵轴和转舵轴之间的旋转驱动力(运转扭矩)的传递。在紧急情况下,线控操舵系统被暂时停用并且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双向离合器6被紧固,使得在操舵轴和转舵轴之间传递旋转驱动力(运转扭矩)。
在下面的描述中,第一轴体2和第二轴体3的旋转轴线C的轴向方向是轴向方向X。内环4的轴向方向、外环5的轴向方向、电磁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和双向离合器6的轴向方向与轴向方向X重合。另外,相对于轴向方向X,当从双向离合器6观察时朝向第一轴体2侧的轴向方向(在图1中的右方向)是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轴向方向,并且同样相对于轴向方向X,当从双向离合器6观察时朝向第二轴体3侧的轴向方向(在图1中的左方向)是朝向轴向第二侧X2的轴向方向。
第一轴体2和第二轴体3的旋转径向方向是径向方向Z。内环4的径向方向、外环5的径向方向、电磁离合器7的径向方向和双向离合器6的径向方向与径向方向Z重合。第一轴体2和第二轴体3的周向方向是周向方向Y。内环4的周向方向、外环5的周向方向、电磁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和双向离合器6的周向方向与周向方向Y重合。另外,相对于周向方向Y,当从轴向第二侧X2观察时顺时针周向方向是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周向方向,并且同样相对于周向方向Y,当从轴向第二侧X2观察时逆时针周向方向是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周向方向。
壳体8具有圆筒形形状,并且具有小直径的衬套9被形成在壳体8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端部中。第一滚动轴承10被固定到衬套9的内周,并且由第一滚动轴承10支撑第二轴体3,使得第二轴体3是可旋转的且在轴向方向X上不可移动。内环4通过例如使用钢材料形成,并且一体地包括轴部11和大直径部12,该大直径部12被设置在轴部11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中间部中。在图1示出的示例中,内环4被一体地设置在第一轴体2的轴向端部中,但内环4可以是与第一轴体2分开形成的构件,并且内环4可以被连接到第一轴体2以便可一起旋转。
外环5具有筒状形状,其中外环5在轴向第二侧X2上具有封闭端,并且外环5通过使用钢材料形成。第二轴体3被连接到外环5的封闭端。在图1示出的示例中,外环5的封闭端被与第二轴体3一体地设置,但外环5可以是与第二轴体3分开形成的构件,并且外环5可以被连接到第二轴体3以便可一起旋转。在外环5的内周上,从外环5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端部侧顺序形成第一环形台阶部13和第二环形台阶部14,第二环形台阶部14具有比第一环形台阶部13的直径大的直径。第二滚动轴承15被固定到第一环形台阶部13的内周,并且由第二滚动轴承15支撑外环5使得外环5可旋转且在轴向方向X上不可移动。
双向离合器6被放置在内环4和外环5之间。即,双向离合器6能够在内环4和外环5之间的旋转驱动力(扭矩)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图2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当从图1中的剖面线IV-IV观察时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现在参照图1至4,下面描述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在图2和图3中,大直径部12被主要示出在内环4中。另外,在图2至4中未示出外环5。另外,图4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
双向离合器6包括:圆筒形表面21(参见图4),其被设置在外环5的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上;多个(例如三个)凸轮表面22(参见图4),其被设置在内环4的大直径部12的外周上,以便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布置;多个(例如三个)滚子对23;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弹性构件24;保持架25,其保持滚子对23和弹性构件24;和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楔形构件(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26,其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被连接至电磁离合器7(参见图1)的衔铁71(参见图1),以便在轴向方向X上与衔铁71可一起移动。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将凸轮表面22放置在内环4的外周上。另外,多个凸轮表面22可被设置在外环5的内周上并且圆筒形表面可被设置在内环4的外周上。另外,共同支撑多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构件保持架可被附接到内环4的外周。
如图4所示,外环5的圆筒形表面21在径向方向Z上与内环4的凸轮表面22中的每一个是相对的。凸轮表面22中的每一个包括:一对倾斜表面27a、27b,其被设置成沿着周向方向Y朝向相反两侧倾斜;和平坦的弹簧支撑表面28,其被沿着内环4的切线方向设置在一对倾斜表面27a、27b之间。楔形空间29被形成在凸轮表面22中的每一个和圆筒形表面21之间。每个楔形空间29在周向方向上朝向两端变窄。
如图4所示,滚子对23中的每一个包括放置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第一滚子23a和放置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第二滚子23b。在每个楔形空间29中,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被放置成彼此相对。在每个楔形空间29中,放置有弹性构件24,其弹性挤压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以便将它们在周向方向Y上彼此分开。压缩螺旋弹簧可以被示例作为弹性构件24。另外,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弹簧诸如板簧或橡胶材料作为弹性构件24。每个弹性构件24的一端24a朝向周向第一侧Y1弹性挤压对应的第一滚子23a,并且每个弹性构件24的另一端24b朝向周向第二侧Y2弹性挤压对应的第二滚子23b。由弹簧支撑表面28支撑弹性构件24。
如图2和图3所示,保持架25包括内保持架(第一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第二保持架)32,内保持架(第一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第二保持架)32是分开的构件。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被设置成相对于彼此是可旋转的。内保持架31包括具有薄圆盘形状的第一环形部33、具有圆环形状并且与第一环形部33同轴地相对于第一环形部33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三环形部34和将第一环形部33与第三环形部34连接的多个(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连接部35。第一环形部33与第三环形部34(即,内保持架31)被装配到内环4的大直径部12的外周,以便相对于内环4是可旋转的。另外,第一环形部33从轴向第二侧X2接触大直径部12。由于在轴向方向X上的多个部分处将内保持架31固定到内环4,所以可以由内环4牢固地(成功地)支撑内保持架31。
如图3所示,设置有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的连接部35,并且将其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放置。第一环形部33、第三环形部34和多个连接部35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聚苯硫醚等)一体形成。即,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内保持架31。
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的柱形形状。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是从第一环形部33的外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突出的第一突起36。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能够接触(挤压)滚子对23的第一滚子23a的第一抵接表面(第一挤压部)37(主要参见图4)。由例如平坦表面构成第一抵接表面37。即,第一抵接表面37可以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但是,第一抵接表面37不限于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并且可以构造成与第一滚子23a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
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第一被滑动接触部)38。由在朝向内环4的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平坦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的渐缩角(倾斜角)被设定为允许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配合随后提到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的角度。
由于第一抵接表面37被设置在将第一环形部33和第三环形部34彼此连接的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中,所以与设置有第一抵接表面37的第一突起36是与连接部35分开形成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另外,由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被设置在连接部35(第一突起36)中的每一个中,所以与设置有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的构件是与连接部35分开形成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
外保持架32包括具有圆环形状的第二环形部39和从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朝向轴向第二侧X2突出的多个第二突起40。第二环形部39被装配到外环5的外周以便相对于外环5是可旋转的。第二环形部39被放置成围绕第三环形部34的外周。设置有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的第二突起40,并且将其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放置。第二环形部39和多个第二突起40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聚苯硫醚等)一体形成。即,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外保持架32。
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每一个在径向方向Z上向外凹进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形成在轴向方向X上。与第二突起40的数目相同的数目(例如,三个)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对应于一个第二突起40。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被形成在第二环形部39中与对应的第二突起40的周向第二侧Y2相邻的位置处。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是通过其插入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的凹进部。注意,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81可以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的远端接触,以便用作调整外保持架32相对于楔形构件26的旋转量的调整表面。
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触(挤压)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抵接表面(第二挤压部)41(主要参见图4)。第二抵接表面41由例如平坦表面构成。即,第二抵接表面41能够与第二滚子23b进行面接触。但是第二抵接表面41不限于与第二滚子23b进行面接触,并且可以被构造成与第二滚子23b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
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第二被滑动接触部)42(主要参见图3、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平坦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的渐缩角(倾斜角)被设定为允许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配合随后提到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的角度。
由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被设置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中,所以与设置有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的构件是与第二突起40分开形成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如图2所示,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被结合使得多个连接部35和多个第二突起40在周向方向Y上被交替布置。在相对于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周向第二侧Y2上,经由滚子对23将能够挤压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相邻地设置,其中第二滚子23b与能够由所述连接部35挤压的第一滚子23a是成对的。另外,在相对于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周向第一侧Y1上,经由楔形构件26将能够挤压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在下文中称为“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邻地设置,其中所述相邻滚子对23在周向第一侧Y1上与包括能够由所述连接部35挤压的第一滚子23a的滚子对23相邻地设置。即,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能够挤压每个滚子对23的第一滚子23a的连接部35和能够挤压与所述滚子对23的周向第一侧Y1相邻的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经由一个楔形构件26彼此相邻。
如图2和3所示,由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两者调整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即,掉落)。另外,由内保持架31的第一环形部33调整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二侧X2的移动(即,掉落)。另外,由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调整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
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插入一个对应的楔形构件26。图5A、5B是每一个都示出楔形构件26的构造的透视图。在图5A和5B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观察楔形构件26。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包括:插入部51,其具有矩形截面并且插入在连接部35(参见图2等)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参见图2等)之间;和楔形部52,其从插入部51在轴向方向X上的另一端朝向在周向方向Y上的两侧延伸(直径增大)。插入部51以棒状形状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与其轴线正交的其截面具有矩形形状。楔形部52包括设置在其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设置在其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并且从周向第一侧Y1与连接部35进行滑动接触。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并且从周向第二侧Y2与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进行滑动接触。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面对相反两侧并且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每一个由平坦表面形成。
注意,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可以每一个由突出的弯曲表面形成,该突出的弯曲表面沿着径向方向Z以弧形形状凸出地弯曲。在该情况下,能够限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分别进行点接触。相反地,代替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突出的弯曲表面形成。
如图1所示,电磁离合器7包括:环形衔铁71,多个楔形构件26被固定和连接到该环形衔铁71;环形转子72,其相对于衔铁71被定位在轴向第一侧X1上并且与衔铁71是相对的;和电磁体73,其相对于转子72被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衔铁71相对于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经由背板70被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
背板70具有圆环形状,并且以固定的方式被装配到内环4的轴部11的外周。背板70通过使用例如钢材料形成。背板70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主要表面与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主要表面分别进行滑动接触。多个(与楔形构件26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插入孔82被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放置在背板70中。插入孔82(在图1中仅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插入孔82对应于一个楔形构件26。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插入通过对应的插入孔82以便被以固定的方式连接到衔铁71。衔铁71被设置成使得相对于壳体8和内环4可旋转且在轴向方向X上可移动。转子72被装配到内环4的外周。电磁体73包括电磁线圈73a和支撑电磁线圈73a的芯73b。芯73b的外周被以固定的方式装配到壳体8的内周。通过以固定的方式装配到内环4的外周的第三滚动轴承74支撑芯73b的内周,使得芯73b相对于内环4是可旋转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是不可移动的。由于第三滚动轴承74,所以电磁体73和第一轴体2是相对可旋转的。
图6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与图4类似,图7是示出当从图1中的剖面线IV-IV观察时,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如图4和图6所示,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OFF)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在紧固状态下。即,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OFF)状态下,衔铁71不被电磁体73吸引。相应地,衔铁71被放置在初始位置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衔铁71中的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处。
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由弹性构件24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一接合位置29a弹性挤压。当第一滚子23a被放置在第一接合位置29a处时,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弹性构件24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二接合位置29b弹性挤压。当第二滚子23b被放置在第二接合位置29b处时,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接合。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接合,使得双向离合器6处于紧固状态下。
另外,在该状态下,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被插入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经由非常小的间隙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相对。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经由非常小的间隙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相对。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在滑动接触表面53、54与被滑动接触表面38、42之间形成非常小的间隙。这使得能够在如下所述电磁离合器7开启时将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之间的力的传递损失最小化。
同时,当电磁离合器7变为开启(ON)状态时,如图7和图8所示,衔铁71被电磁离合器7吸引,使得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被连接到衔铁71的多个楔形构件26(多个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由于该拉动,每个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相对于第一位置(图6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二位置处(图8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
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朝向周向第二侧Y2引导连接部35。另外,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渐缩表面(倾斜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朝向周向第一侧Y1引导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即,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对于楔形构件26(插入部51)彼此分开。结果是,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旋转,而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旋转。此时,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每一个在背板70上滑动。注意,通过外保持架32的收容凹进部分80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调整壁)81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之间的接触,可以调整外保持架32和内保持架31的各自的旋转量。
随着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第一抵接表面37中的每一个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并且因此,第一抵接表面37中的每一个接触对应的第一滚子23a,以便朝向周向第二侧Y2挤压对应的第一滚子23a。这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相应地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从第一接合位置29a(参见图4)分开,使得如图7所示在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1。从而,释放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另外,随着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第二抵接表面41中的每一个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并且因此,第二抵接表面41中的每一个接触对应的第二滚子23b,以便朝向周向第一侧Y1挤压对应的第二滚子23b。这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这相应地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从第二接合位置29b(参见图4)分开,使得如图7所示在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2。从而,释放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开启状态下,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脱离,使得双向离合器6变为释放状态。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在轴向方向X上的移动,能够将滚子对23的滚子23a、23b在滚子23a、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接合的状态与滚子23a、23b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脱离的状态之间切换。这相应地使得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释放。这使得能够实现成本减少。
另外,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包括与对应于第一滚子23a的连接部35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与对应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在使用仅仅设置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的第一引导构件和仅仅设置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的第二引导构件的情况下,必要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的总数目是滚子对23的数目的两倍(即,六个)。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设置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两者,所以设置了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数目(即,三个)的楔形构件26。这使得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
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楔形构件26,所以能够在电磁离合器7开启时能够稳定旋转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两者。另外,由于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所以与使用金属材料作为保持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重量。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可以根据其它实施例实施本发明。例如,在连接部35中,与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部的形式可以不是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相同的平面形状。另外,在第二突起40中,与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被滑动接触部的形式可以不是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相同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内保持架31中,设置有第一抵接表面37的第一突起36可以是与连接部35分开形成的构件。另外,设置有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的构件可以是与连接部35(第一突起36)分开形成的构件。另外,以经描述内保持架31被构造成包括第一环形部33和第三环形部34,但是例如可以略去第三环形部34。在该情况下,为了由内环4稳定支撑内保持架31,第一环形部33在轴向方向X上的厚度可以增大。另外,第一环形部33的形状不限于圆环形状并且可以是其它环形形状。
另外,在外保持架32中,设置有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的构件可以是与第二突起40分开形成的构件。另外,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的形状不限于圆环形状,并且可以是其它环形形状。另外,以上实施例描述了这样的构造:楔形构件26每个均包括与对应于第一滚子23a的连接部35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与对应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并且由多个楔形构件26执行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的功能。但是,具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的第一引导构件和具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的第二引导构件可以被设置为分开的构件。在该情况下,必要的是将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数目设置为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所以必要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构件的总数目是滚子对23的数目的两倍(即,六个)。
另外,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设置在操舵装置中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而且可应用于其它驱动力传递机构(例如,用于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切换的驱动力传递机构)。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作出各种变型。
下面参照图9至20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注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或等同的构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略去其赘述。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12是示出内保持架31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3是当从图9中的剖面线XIII-XIII观察时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参照图9至图13,下面描述了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在图10和图11中,大直径部12被主要示出在内环4中。另外,在图10、11、14A、14B中未示出外环5。另外,图13示出了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
如图10、11所示,保持架25包括:内保持架(第一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第二保持架)32,内保持架(第一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第二保持架)32被设置为分开的构件。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每一个被设置成是可旋转的。即,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被设置成相对于彼此是可旋转的。内保持架31包括具有薄圆盘形状的第一环形部33、具有圆环形状并且与第一环形部33同轴地相对于第一环形部33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三环形部34和将第一环形部33与第三环形部34连接的多个连接部35(包括挤压部的部分)。第一环形部33与第三环形部34被装配到内环4的大直径部12的外周,以便相对于内环4是可旋转的。另外,第一环形部33从轴向第二侧X2接触大直径部12。
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的柱形形状。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一体地包括:第一突起36(具有第一抵接表面37),其从第一环形部33的外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突出;和可接合突出部43,其被设置在第一突起36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端部中。即,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从不同的视角,如图12所示,每个可接合突出部43被放置(设置)在第三环形部34的外周上。每个第一突起36的外周和每个可接合突出部43的外周形成同一个圆筒形表面。在每个第一突起3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可以接触(挤压)滚子对23的第一滚子23a的第一抵接表面(挤压部)37(主要参见图13)。第一抵接表面37由例如平坦表面构成。即,第一抵接表面37可以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但是,第一抵接表面37不限于可以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并且可以被构造成与第一滚子23a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
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每一个在径向方向Z上向外凹进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形成在轴向方向X上。与第二突起40的数目相同的数目(例如,三个)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对应于一个第二突起40。在第二环形部39中在与对应的第二突起40的周向第二侧Y2相邻的区域中在周向方向Y上的预定长度上形成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是接收内保持架31的对应的可接合突出部43并且通过其插入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的凹进部。另外,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与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可接合突出部43的随后提到的被接合部43a接触,以便用作调整内保持架31相对于外保持架32的旋转量的调整壁81。
一个对应的楔形构件26被插入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图14A、14B是每一个示出楔形构件26的构造的透视图。在图14A和14B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楔形构件26。
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可以每一个由突出的弯曲表面而不是平坦表面形成,该突出的弯曲表面在轴向方向X上以突出形状弯曲。在该情况下,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每一个由具有比突出的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凹进的弯曲表面形成,或者可以具有通过将弯曲表面和平坦表面(倾斜表面)结合获得的形状。
衔铁71相对于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经由背板70被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背板70具有圆环形状并且以固定的方式被装配到内环4的轴部11的外周。背板70通过使用例如钢材料形成。背板70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主要表面与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主要表面分别进行滑动接触。
图15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6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另外,图16是从轴向第一侧X1观察的视图。图17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9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图19是从轴向第一侧X1观察的视图。
如图12、15和16所示,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在紧固状态下并且衔铁71没有被电磁体73吸引。相应地,衔铁71被放置在初始位置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衔铁71中的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处。在该状态下,如图12和图13所示,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一滚子23a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一接合位置29a弹性挤压。当第一滚子23a被放置在第一接合位置29a处时,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二滚子23b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二接合位置29b弹性挤压。当第二滚子23b被放置在第二接合位置29b处时,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接合。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接合,使得双向离合器6处于紧固状态下。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5所示,在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可接合突出部43的被接合部43a与收容凹进部分80的调整壁81之间在周向方向Y上设置大的间隙。
另外,在该状态下,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被插入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经由非常小的间隙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相对。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经由非常小的间隙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相对。
同时,当电磁离合器7变为开启状态时,如图17、18和19所示,衔铁71被电磁离合器7吸引,使得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被连接到衔铁71的多个楔形构件26(多个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由于该拉动,每个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相对于第一位置(图15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二位置(图18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处。
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朝向周向第二侧Y2引导连接部35。另外,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朝向周向第一侧Y1引导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即,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对于楔形构件26(插入部51)彼此分开。结果是,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旋转,而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旋转。此时,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每一个在背板70上滑动。注意,通过外保持架32的收容凹进部分80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调整壁)81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之间的接触,可以调整外保持架32和内保持架31的各自的旋转量。
随着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第一抵接表面37中的每一个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并且因此,第一抵接表面37中的每一个接触对应的第一滚子23a,以便朝向周向第二侧Y2挤压对应的第一滚子23a。这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相应地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从第一接合位置29a(参见图13)分开,使得如图17所示在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1。从而,释放了第一滚子23a中的每一个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另外,随着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第二抵接表面41中的每一个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并且因此,第二抵接表面41中的每一个接触对应的第二滚子23b,以便朝向周向第一侧Y1挤压对应的第二滚子23b。这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这相应地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从第二接合位置29b(参见图13)分开,使得如图17所示在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2。从而,释放了第二滚子23b中的每一个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在电磁离合器7的开启状态下,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脱离,使得双向离合器6变为释放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9所示,在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可接合突出部43的被接合部43a与收容凹进部分80的调整壁81之间设置了非常小的间隙。
在之前提到的双向离合器6中,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具有通用规格,并且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具有通用规格。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内保持架31的旋转量和外保持架32的旋转量彼此相等。但是,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的一个可能旋转困难(可能发生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的一个不旋转或旋转困难的情况)。
图20是示出在外保持架32旋转困难的情况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图20是从轴向第一侧X1观察的视图。在该情况下,内保持架31平滑地旋转。在该情况下,当楔形构件26由于电磁离合器7的驱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移动时,如图20所示,楔形构件26自身可能由于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参见图15等)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参见图15等)之间的滑动接触而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是因为外保持架32不移动(或移动困难)。结果是,内保持架31可能以多于预期旋转量的旋转量朝向周向第二侧Y2过度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可接合突出部43的被接合部43a与形成在外保持架32的内周上的收容凹进部分80的调整壁81接触(接合)。这使得能够防止内保持架31过度旋转。即,由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相对旋转量被调整(限制),能够通过使用该构造防止内保持架31的过度旋转。
另外,由于由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设置的可接合突出部43和收容凹进部分80防止了外保持架32的过度旋转,所以与设置用于防止过度旋转的另一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从而使得能够实现成本减少。另外,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的外周上,并且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在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从而,实现了可接合突出部43和收容凹进部分80之间的接合。因此,借助于相对简单的构造能够实现可接合突出部43和收容凹进部分80之间的接合。
另外,由于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所以与可接合突出部43从连接部35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内保持架31的尺寸。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可以根据其它实施例实施本发明。例如,以上实施例处理的是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的情况,但可接合突出部43可以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的除连接部35之外的部分中。另外,可接合突出部43可以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除外周之外的位置处。
另外,收容凹进部分80可以被设置在外保持架32中的除内周之外的位置处。另外,可接合突出部43可以被设置在外保持架32中并且收容凹进部分80可以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另外,已经描述的是内保持架31被构造成包括第一环形部33和第三环形部34,但例如可以略去第三环形部34。另外,第一环形部33的形状不限于圆环形状并且可以是其它环形形状。
下面将参照图21至32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注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或等同的构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略去其赘述。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透视图。图23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现在参照图21至24,下面描述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在图22至23中,大直径部12被主要示出在内环4中。并且,在图22至24中未示出外环5。另外,图24示出了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图24是当从图21中的剖面线XXIV-XXIV观察时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
双向离合器6包括:圆筒形表面21,其被设置在外环5的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上;多个(例如三个)凸轮表面22(参见图4),其被设置在内环4的大直径部12的外周上,以便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布置;多个(例如三个)滚子对23;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弹性构件24;保持架25,其保持滚子对23和弹性构件24;和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楔形构件(引导构件)26,其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被连接至电磁离合器7的衔铁71,以便在轴向方向X上与衔铁71可一起移动。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将凸轮表面22放置在内环4的外周上。另外,多个凸轮表面22可被设置在外环5的内周上并且圆筒形表面可被设置在内环4的外周上。另外,共同支撑多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构件保持架可被附接到内环4的外周。
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主要参见图23和2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第一凹进弯曲表面103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第一凹进弯曲表面103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随后提到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的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第一凹进弯曲表面103由单个凹进弯曲表面或组合的多个凹进弯曲表面构成。
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每一个在径向方向Z上向外凹进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形成在轴向方向X上。与第二突起40的数目相同的数目(例如,三个)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对应于一个第二突起40。在第二环形部39中与对应的第二突起40的周向第二侧Y2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是通过其插入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的凹进部。注意,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可被设置成在周向方向Y上是细长的,使得其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81与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的可接合突出部43(未示出)接触,从而调整(限制)内保持架31相对于外保持架32的相对旋转量。
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主要参见图3和4)。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包括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第二凹进弯曲表面104。第二凹进弯曲表面104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具有圆弧形形状或椭圆弧形形状。第二凹进弯曲表面104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随后提到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的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第二凹进弯曲表面104由单个凹进弯曲表面或组合的多个凹进弯曲表面构成。
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插入一个对应的楔形构件26。图25A、25B是每一个示出楔形构件26的构造的透视图。在图25A和25B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观察楔形构件26。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包括:插入部51,其被插入在连接部35(参见图22等)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参见图22等)之间;和楔形部52,其从插入部51在轴向方向X上的另一端朝向在周向方向Y上的两侧延伸。插入部51以棒状形状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与其轴线正交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楔形部52包括在其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在其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
图26A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A-XXVIA观察时楔形构件26的剖视图。图26B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B-XXVIB观察时楔形构件26的剖视图。图26C是当从图25A中的剖面线XXVIC-XXVIC观察时楔形构件26的剖视图。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球形或大体球形的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构成。换句话说,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凸出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一侧Y1。另外,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从径向方向Z上的两端在朝向径向方向Z上的中央部分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凸出地弯曲。如随后描述的图30A和30B所示,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沿着轴向方向X的曲率半径朝向轴向第一侧X1减小(R1A>R1B)。即,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在轴向方向X上的曲率朝向轴向第一侧X1增大。
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球形或大体球形的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构成。换句话说,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二侧Y2。另外,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从径向方向Z上的两端在朝向径向方向Z上的中央部分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凸出地弯曲。如随后描述的图30A和30B所示,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轴向方向X的曲率半径朝向轴向第一侧X1减小(R2A>R2B)。即,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在轴向方向X的曲率朝向轴向第一侧X1增大。
图27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28与图24类似,是示出当从图21中的剖面线XXIV-XXIV观察时,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9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30A和30B是示出随着由电磁离合器7拉动楔形构件26,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的变化的示意图。
如图24和27所示,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在紧固状态下并且衔铁71没有被电磁体73吸引。相应地,衔铁71被放置在初始位置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衔铁71中的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初始位置;图27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处。
在如下前提下作出下面的描述: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之间的接触点PC1(参见图30A)处的接触角(即,在接触点PC1处,在轴向方向X与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沿着轴向方向X的切线之间形成的锐角斜度)是第一接触角θ1,并且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之间的接触点PC2(参见图30B)处的接触角(即,在接触点PC2处,在轴向方向X与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沿着轴向方向X的切线之间形成的锐角斜度)是第二接触角θ2。
在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如图30A所示,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的各自的大小是相对小的。在该状态下,如图24所示,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一滚子23a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一接合位置29a弹性挤压。当第一滚子23a被放置在第一接合位置29a处时,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二滚子23b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二接合位置29b弹性挤压。当第二滚子23b被放置在第二接合位置29b处时,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接合,使得双向离合器6处于紧固状态下。
同时,当电磁离合器7变为开启状态时,如图29所示,衔铁71被电磁离合器7吸引,使得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被连接到衔铁71的多个楔形构件26(多个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由于该拉动,每个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相对于第一位置(图27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二位置(拉动位置;图29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处。
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一侧Y1的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朝向周向第二侧Y2引导连接部35。另外,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二侧Y2的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朝向周向第一侧Y1引导第二突起40。
即,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对于楔形构件26(插入部51)彼此分开。结果是,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旋转,而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旋转。随着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旋转,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每一个与背板70进行滑动接触。
如图30A和30B所示,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沿着轴向方向X的曲率半径朝向轴向第一侧X1连续减小(R1A>R1B)。即,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在轴向方向X上的曲率朝向轴向第一侧X1连续增大。此外,第一凹进弯曲表面103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第一接触角θ1的大小连续增大。
此外,如图30A和30B所示,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轴向方向X的曲率半径朝向轴向第一侧X1连续减小(R2A>R2B)。即,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在轴向方向X上的曲率朝向轴向第一侧X1连续增大。此外,第二凹进弯曲表面104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第二接触角θ2的大小连续增大。换句话说,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的各自的大小连续增大。在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二位置处的状态(图30B所示的状态)下,与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处的状态(图30A所示的状态)相比,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增大了。
随着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每个第一抵接表面37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并且因此,每个第一抵接表面37接触对应的第一滚子23a,使得朝向周向第二侧Y2挤压对应的第一滚子23a。这将每个第一滚子23a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相应地将每个第一滚子23a从第一接合位置29a(参见图24)分开,使得如图28所示在每个第一滚子23a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1。结果是,释放了每个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另外,随着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每个第二抵接表面41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并且因此,每个第二抵接表面41接触对应的第二滚子23b,使得朝向周向第一侧Y1挤压对应的第二滚子23b。这将每个第二滚子23b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这相应地将每个第二滚子23b从第二接合位置29b(参见图24)分开,使得如图28所示在每个第二滚子23b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2。结果是,释放了每个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开启状态下,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脱离,使得双向离合器6变为释放状态。图31是示出楔形构件26从第一位置的移动距离与被施加到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运转扭矩(保持架运转扭矩)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31中,“实施例”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并且“比较示例”表示与驱动力传递装置1等同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比较示例中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被构造成使得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每一个由平坦的倾斜表面构成,并且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每一个由与之配合的平坦的倾斜表面构成。从图31的曲线,可以发现在比较示例中,在楔形构件26的移动距离短的状态下(即,拉动的初始阶段),施加到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运转扭矩非常小。相反,可以发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楔形构件26的移动距离短的状态下(即,拉动的初始阶段),施加到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运转扭矩的下降可以被抑制。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在由电磁离合器7拉动楔形构件26的初始阶段时,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二者都小。随着楔形构件26被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增大。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二者都小的状态下,在周向方向Y上的扭矩分力的比例是高的。同时,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二者都大的状态下,在周向方向Y上的扭矩分力的比例是低的。由于在楔形构件26的拉动的初始阶段(电磁离合器7的拉动力小),在周向方向Y上的扭矩分力的比例可以增大,所以能够在由电磁离合器7拉动的初始阶段维持高的被施加到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运转扭矩。相应地,能够将双向离合器6从紧固状态成功地变化到断开状态,从而使得能够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中在运转扭矩的传递与断开之间成功地切换。
另外,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一侧Y1。另外,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二侧Y2。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移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增大。相应地,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构造实现其中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移动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增大的结构。
另外,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从在径向方向Z上的两端在朝向径向方向Z上的中央部分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凸出地弯曲。另外,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从在径向方向Z上的两端在朝向径向方向Z上的中央部分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凸出地弯曲。在楔形构件26在周向方向Y上具有倾斜姿势的情况下,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在周向方向Y上可以是倾斜的。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包括突出弯曲表面101、105,所以也能够防止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分别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进行不均衡接触(点接触)。
另外,由具有比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的曲率小的曲率的凹进弯曲表面103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并且由具有比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的曲率小的曲率的凹进弯曲表面104构成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因此,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移动能够被平滑地执行。
图3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01中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该另一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01与根据之前提到的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由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和具有平坦形状的第一倾斜表面211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并且由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和具有平坦形状的第二倾斜表面212构成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在驱动力传递装置201中,与以上实施例中的楔形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楔形构件26被采用作为引导构件。在图32中,与以上实施例中示出的每一个部分对应的部分具有与图21至31的情况下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略去了其描述。图32示出了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初始位置)处的状态。
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被凹进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一侧Y1。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具有圆弧形形状或或椭圆弧形形状。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由单个凹进弯曲表面或组合的多个凹进弯曲表面构成。第一倾斜表面211与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的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端部是连续的(换句话说,第一倾斜表面211与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的轴向第二侧X2是连续的)。另外,当第一倾斜表面211与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之间的分界部分是分界部221时,第一倾斜表面211和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的相应位置处的相应的角度斜度经由分界部221在轴向方向X上是彼此连续的。
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被凹进地弯曲,并且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二侧Y2。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在轴向方向X上以比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沿着轴向方向X的截面形状具有圆弧形形状或或椭圆弧形形状。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由单个凹进弯曲表面或组合的多个凹进弯曲表面构成。第二倾斜表面212与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的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端部是连续的(换句话说,第二倾斜表面212与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的轴向第二侧X2是连续的)。另外,当第二倾斜表面212与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之间的分界部分是分界部222时,第二倾斜表面212和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的相应位置处的相应的角度斜度经由分界部222在轴向方向X上是彼此连续的。
如图32所示,在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图32所示的位置)处的状态下,第一倾斜表面211和第二倾斜表面212被设置成使得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中的第一倾斜表面211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第二倾斜表面212进行接触。
当电磁离合器7开启时,楔形构件26被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对于从拉动开始的给定时段(拉动的初始阶段),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中的第一倾斜表面211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第二倾斜表面212进行接触。当楔形构件26被进一步拉动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中的第三凹进弯曲表面203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第四凹进弯曲表面204进行接触。随着楔形构件26的拉动量增大,第一接触角θ1和第二接触角θ2二者都增大。
如上所述,根据图32所示的实施例,能够获得与图21至3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楔形构件26的尺寸公差,所以楔形构件26的第一位置(参见图27和32)可以根据每个产品而变化。在该情况下,如果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每一个仅仅由凹进表面形成,则接触角θ1、θ2的大小变化在拉动的初始阶段可能变得显著。结果是,施加到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运转扭矩可能变化。
就这一点而言,在图3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参见图32)处的状态下,不管楔形构件26的尺寸公差如何,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中的第一倾斜表面211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中的第二倾斜表面212进行接触。当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由平坦表面构成的第一倾斜表面211进行接触时,第一接触角θ1的大小几乎不随着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的移动而变化。另外,当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由平坦表面构成的第二倾斜表面212进行接触时,第二接触角θ2的大小几乎不随着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的移动而变化。相应地,不管楔形构件26的尺寸公差如何,都能够抑制在拉动的初始阶段接触角θ1、θ2的大小变化。
以上讨论了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但可以根据其它实施例实施本发明。例如,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处理的情况是: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和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被凸出地弯曲,但第一突出弯曲表面101和第二突出弯曲表面105沿着径向方向Z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直的。
另外,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处理的情况是: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分别由突出弯曲表面101、105构成,但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一个可以由平坦的倾斜表面构成。在该情况下,与具有平坦的倾斜表面的滑动接触表面对应的被滑动接触表面38或42具有配合滑动接触表面的倾斜表面。
下面将参照图33至45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注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或等同的构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略去其赘述。图3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透视图。图35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36A和36B是示出内保持架31的构造的透视图。在图36A和36B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内保持架31。图37是示出外保持架32的构造的透视图。图38是当从图33中的剖面线XXXVIII-XXXVIII观察时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
参照图33至38,下面描述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在图34和35中,大直径部12被主要示出在内环4中。另外,在图34、35、38中未示出外环5。另外,图38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双向离合器6包括:圆筒形表面21,其被设置在外环5的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上;多个(例如三个)凸轮表面22,其被设置在内环4的大直径部12的外周上,以便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布置;多个(例如三个)滚子对23;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弹性构件24;保持架25,其保持滚子对23和弹性构件24;多个(例如与滚子对23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楔形构件(引导构件)26,其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被连接至电磁离合器7的衔铁71,以便在轴向方向X上与衔铁71可一起移动;和背板(保持板)107,其被放置在保持架25和衔铁71之间,以便保持楔形构件26。
如图35所示,共同支撑多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构件保持架30可被装配到内环4的外周,使得多个弹性构件24被附接到内环4的外周。
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的柱形形状。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能够接触(挤压)滚子对23的第一滚子23a的第一抵接表面37(主要参见图38)。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一体地包括:第一突起36(具有第一抵接表面37),其从第一环形部33的外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突出;和第一调整突起45,其被设置在第一突起36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端部中。即,第一环形部33设置有与楔形构件26的数目相同数目(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的第一调整突起45。
第一抵接表面37由例如平坦表面构成。即,第一抵接表面37可以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但是,第一抵接表面37不限于与第一滚子23a进行面接触,并且可以被构造成与第一滚子23a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第一调整突起45在轴向方向X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与背板107的厚度基本相同。从不同的视角,如图36A和36B所示,每个第一调整突起45被放置(设置)在第三环形部34的外周上。每个第一突起36的外周和每个第一调整突起45的外周形成同一个圆筒形表面。
在每个第一突起3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主要参见图35和38)。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在该实施例中,由具有圆弧形形状和椭圆弧形形状的凹进表面构成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以比由突出弯曲表面构成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的曲率小的曲率在轴向方向X上以凹进方式弯曲该凹进弯曲表面。另外,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可以具有通过将凹进弯曲表面和平坦表面(倾斜表面)结合获得的形状,或可以由平坦表面(倾斜表面)形成。
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每一个在径向方向Z上向外凹进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形成在轴向方向X上。与第二突起40的数目相同的数目(例如,三个)的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收容凹进部分80对应于一个第二突起40。在第二环形部39中,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被形成在与对应的第二突起40的周向第二侧Y2相邻的区域中。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是通过其插入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和内保持架31的第一调整突起45的凹进部。
如图35和37所示,收容凹进部分80中的每一个可被设置成在周向方向Y上是细长的,使得其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81与第一调整突起45接合,从而调整(限制)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相对旋转量。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触(挤压)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抵接表面41(主要参见图38)。第二抵接表面41由例如平坦表面构成。即,第二抵接表面41能够与第二滚子23b进行面接触。但是第二抵接表面41不限于与第二滚子23b进行面接触,并且可以被构造成与第二滚子23b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
在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形成与对应的楔形构件26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主要参见图35和38)。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在该实施例中,由具有圆弧形形状和椭圆弧形形状的凹进表面构成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以比由突出弯曲表面构成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的曲率小的曲率在轴向方向X上以凹进方式弯曲该凹进弯曲表面。另外,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可以具有通过将凹进弯曲表面和平坦表面(倾斜表面)结合获得的形状,或可以由平坦表面(倾斜表面)形成。
如图37所示,第二环形部39设置有与楔形构件26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的第二调整突起44。第二调整突起44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X1突出的柱形形状。第二调整突起44中的每一个被一体地设置在第二环形部39中与第二突起40的位置相同位置处(即,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部分上)。第二调整突起44在轴向方向X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与背板107的厚度基本相同。从不同的视角,如图37所示,第二调整突起44中的每一个被放置(设置)在第二环形部39的内周上。另外,第二突起40中的每一个的外周和第二调整突起44中的每一个的外周形成同一个圆筒形表面。
如图34所示,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被结合,使得多个连接部35和多个第二突起40在周向方向Y上被交替布置。在相对于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周向第二侧Y2上,经由滚子对23将能够挤压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相邻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滚子23b与能够由所述连接部35挤压的第一滚子23a是成对的。另外,在相对于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的周向第一侧Y1上,经由楔形构件26将能够挤压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在下文中称为“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邻地设置,其中所述相邻滚子对23在周向第一侧Y1上与包括能够由所述连接部35挤压的第一滚子23a的滚子对23相邻地设置。即,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能够挤压每个滚子对23的第一滚子23a的连接部35和能够挤压与所述滚子对23的周向第一侧Y1相邻的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滚子23b的第二突起40,经由一个楔形构件26彼此相邻。由于第一调整突起45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并且第二调整突起44被设置在第二环形部39中与第二突起4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所以楔形构件26在周向方向Y上被夹在第一调整突起45和第二调整突起44之间。
在连接部35中的每一个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之间插入一个对应的楔形构件26。图39A、39B是每一个示出楔形构件26的构造的透视图。在图39A、39B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观察楔形构件26。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包括:插入部51,其被插入在连接部35(参见图34等)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参见图34等)之间;和楔形部52,其从插入部51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另一端朝向在周向方向Y上的两侧延伸。插入部51以棒状形状沿着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与其轴线正交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楔形部52包括在其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在其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
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具有球形形状或大体球形形状的突出弯曲表面构成。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具有球形形状或大体球形形状的突出弯曲表面构成。
另外,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可以由平坦表面(倾斜表面)形成。如图33所示,电磁离合器7包括:环形衔铁71,多个楔形构件26被固定和连接到该环形衔铁71;环形转子72,其相对于衔铁71被定位在轴向第一侧X1上并且与衔铁71相对;和电磁体73,其相对于转子72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
衔铁71相对于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经由背板107被放置在轴向第一侧X1上(即,背板107被设置在衔铁71与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之间)。衔铁71被设置成相对于壳体8和内环4可旋转和在轴向方向X上可移动。转子72被装配到内环4的外周。电磁体73包括电磁线圈73a和支撑电磁线圈73a的芯73b。芯73b的外周被以固定的方式装配到壳体8的内周。通过以固定的方式装配到内环4的外周的第三滚动轴承74支撑芯73b的内周,使得芯73b相对于内环4是可旋转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是不可移动的。由于第三滚动轴承74,所以电磁体73和第一轴体2是相对可旋转的。
图40是示出双向离合器6的局部构造(包括内保持架31、外保持架32、背板107和楔形构件26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如图33和40所示,背板107具有圆环形状并且以固定的方式被装配到内环4的轴部11的外周。背板107通过使用例如钢材料形成。背板107的在轴向第二侧X2上的主要表面101A与第三环形部34和第二环形部39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各自的主要表面进行滑动接触。多个(与楔形构件26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插入凹部102被在周向方向Y上以规则间隔设置在背板107中。插入凹部102被设置成使得一个插入凹部102对应于一个楔形构件26。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插入通过对应的插入凹部102以便以固定的方式连接到衔铁71。
在该实施例中,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是在轴向方向X上延伸通过背板107的插入孔。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是沿着周向方向Y延伸的周向孔,并且当从轴向方向X观察时具有扇形形状。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一侧Y1上具有由平坦表面构成的侧面(周向第一侧端部)102a。另外,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在周向第二侧Y2上具有由平坦表面构成的侧面(周向第二侧端部)102b。
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被设置成使得其在周向方向Y上的长度是允许将第一调整突起45、第二调整突起44和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共同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102的长度。在插入部51在周向方向Y上被夹在第一调整突起45与第二调整突起44之间的状态下,第一调整突起45、第二调整突起44和插入部51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
图41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42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紧固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图43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的构造的剖视图。图44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45是示出在双向离合器6的释放状态下楔形构件26相对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在图42和45中,从轴向第一侧X1观察楔形构件26。
随着内环4的旋转,被装配和固定到内环4的外周的背板107旋转。由于第一调整突起45、第二调整突起44和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插入通过背板107的插入凹部102(即,与之接合),所以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也随着背板107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38和41所示,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双向离合器6在紧固状态下并且衔铁71没有被电磁体73吸引。相应地,衔铁71被放置在初始位置处,并且在轴向方向X上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衔铁71中的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第一位置(初始位置;图41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处。
在该状态下,如图38所示,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一滚子23a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一接合位置29a弹性挤压。当第一滚子23a被放置在第一接合位置29a处时,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弹性构件24将每个第二滚子23b朝向在楔形空间29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端部中设置的第二接合位置29b弹性挤压。当第二滚子23b被放置在第二接合位置29b处时,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第二环形台阶部14)的内周接合。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关闭状态下,第一滚子23a和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接合,使得双向离合器6变为紧固状态。
同时,当电磁离合器7变为开启状态时,如图44所示,衔铁71被电磁离合器7吸引,使得朝向轴向第一侧X1拉动被连接到衔铁71的多个楔形构件26(多个楔形构件26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由于该拉动,每个楔形构件26被放置在相对于第一位置(图41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的在轴向第一侧X1上的第二位置(拉动位置;图44所示的楔形构件26的位置)处。
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一侧Y1的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连接部35的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朝向周向第二侧Y2引导连接部35。另外,在楔形构件26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指向周向第二侧Y2的表面构成。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的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进行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朝向周向第一侧Y1引导第二突起40。
即,随着楔形构件26中的每一个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连接部35和用于相邻滚子对23的第二突起40相对于楔形构件26(插入部51)彼此分开。结果是,内保持架31相对于楔形构件26朝向周向第二侧Y2旋转,而外保持架32相对于楔形构件26朝向周向第一侧Y1旋转。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相对于背板107旋转的情况下,内保持架31的第三环形部34和外保持架32的第二环形部39每一个随着旋转与背板107的主要表面101A进行滑动接触。
随着内保持架31相对于楔形构件26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每个第一抵接表面37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并且因此,每个第一抵接表面37接触对应的第一滚子23a,以便朝向周向第二侧Y2挤压对应的第一滚子23a。这将每个第一滚子23a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相应地将每个第一滚子23a从第一接合位置29a(参见图38)分开,使得如图43所示在第一滚子23a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1。结果是,释放了每个第一滚子23a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另外,随着外保持架32相对于楔形构件26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每个第二抵接表面41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并且因此,每个第二抵接表面41接触对应的第二滚子23b,使得朝向周向第一侧Y1挤压对应的第二滚子23b。这将每个第二滚子23b抵抗着来自弹性构件24的弹性挤压力朝向周向第一侧Y1移动。这相应地将每个第二滚子23b从第二接合位置29b(参见图38)分开,使得如图43所示在每个第二滚子23b与外环5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S2。结果是,释放了每个第二滚子23b与内环4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的接合。
因此,在电磁离合器7的开启状态下,滚子23a、23b中的每一个从内环4(大直径部12)的外周和外环5的内周脱离,使得双向离合器6变为释放状态。在双向离合器6中,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具有通用规格,并且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38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具有通用规格。相应地,随着楔形构件26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内保持架31的旋转量和外保持架32的旋转量彼此相等。
同时,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的一个(例如外保持架32)可能具有旋转困难(可能发生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的一个不旋转或旋转困难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楔形构件26由于电磁离合器7的驱动而朝向轴向第一侧X1移动时,楔形构件26自身可能由于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参见图41等)和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42(参见图41等)的滑动接触而朝向周向第二侧Y2移动,这是因为外保持架32不移动(或移动困难)。
在该实施例中,在楔形构件26的插入部51在周向方向Y上被夹在第一调整突起45与第二调整突起44之间的状态下,第一调整突起45和第二调整突起44插入通过该插入凹部102。由于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被设置成相对于背板107是可旋转的,所以随着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旋转,第一调整突起45和第二调整突起44相对于背板107旋转。
当第一调整突起45与插入凹部102的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侧面102b接合时,调整(限制)了内保持架31相对于背板107朝向周向第二侧Y2的进一步旋转。即,由于第一调整突起45与侧面102b之间的接合,调整(限制)了内保持架31相对于背板107的旋转量。另外,当第二调整突起44与插入凹部102的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侧面102a接合时,调整(限制)了外保持架32相对于背板107朝向周向第一侧Y1的进一步旋转。即,由于第二调整突起44与侧面102a之间的接合,调整(限制)了外保持架32相对于背板107的旋转量。
因此,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随着楔形构件26由于电磁离合器7的驱动在轴向方向X上的移动而旋转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内保持架31过度旋转并且防止外保持架32过度旋转。相应地,在内保持架31旋转困难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外保持架32过度旋转,并且由于其反作用力,能够向内保持架31施加力使得内保持架31朝向周向第二侧Y2旋转。另外,在外保持架32旋转困难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内保持架31过度旋转,并且由于其反作用力,能够向外保持架32施加力使得外保持架32朝向周向第一侧Y1旋转。因此,能够成功地旋转保持架31、32两者,从而使得能够成功释放包括滚子对23的滚子离合器(即,从而使得能够成功释放滚子离合器的滚子对23)。
另外,通过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设置的第一调整突起45和第二调整突起44与在背板107中形成的插入凹部102的接合,来调整(限制)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的过度旋转。相应地,与设置用于调整过度旋转的另一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的数目的减少,从而使得能够实现成本减少。
另外,由于第一调整突起45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所以与第一调整突起45被从连接部35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内保持架31的尺寸。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可以根据其它实施例实施本发明。例如,以上实施例处理的是插入凹部102是插入孔的情况,但插入凹部102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设置成具有被连接到背板107的内周或外周的沟槽的形式。
另外,以上实施例处理的是第一调整突起45被设置在连接部35中的情况,但第一调整突起45可以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的除连接部35之外的部分中。另外,以上实施例处理的是第二调整突起44被设置在与第二突起4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的情况,但第二调整突起44可以被设置在与第二突起40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另外,以上实施例处理的是其中第一调整突起45被设置在内保持架31中并且第二调整突起44被设置在外保持架32中的构造的情况,但可以在内保持架31和外保持架32中的仅仅一个中设置调整突起45或44。

Claims (18)

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被构造成在同轴布置的第一轴体(2)和第二轴体(3)之间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和断开之间切换,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内环(4),所述内环(4)被同轴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轴体(2);
筒状的外环(5),所述外环(5)被同轴地连接到所述第二轴体(3),并且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环(4)旋转;
滚子对(23),所述滚子对(23)在周向方向上被布置在由所述内环(4)的外周和所述外环(5)的内周形成的楔形空间(29)中,所述滚子对(23)由在周向第一侧(Y1)上的第一滚子(23a)和在周向第二侧(Y2)上的第二滚子(23b)构成;
弹性构件(24),所述弹性构件(24)被构造成朝向第一接合位置(29a)弹性挤压所述第一滚子(23a),所述第一接合位置(29a)被设置在所述楔形空间(29)中的所述周向第一侧(Y1)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29a)处所述第一滚子(23a)与所述内环(4)的外周和所述外环(5)的内周接合,并且所述弹性构件(24)被构造成朝向第二接合位置(29b)弹性挤压所述第二滚子(23b),所述第二接合位置(29b)被设置在所述楔形空间(29)中的所述周向第二侧(Y2)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29b)处所述第二滚子(23b)与所述内环(4)的外周和所述外环(5)的内周接合;
第一保持架(31),所述第一保持架(31)包括第一挤压部(37),所述第一挤压部(37)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周向第二侧(Y2)挤压所述第一滚子(23a),所述第一保持架(31)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滚子对(23);
第二保持架(32),所述第二保持架(32)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滚子对(23),所述第二保持架(32)包括第二挤压部(41),所述第二挤压部(41)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周向第一侧(Y1)挤压所述第二滚子(23b),所述第二保持架(32)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架(31)旋转;
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被构造成从所述周向第一侧(Y1)与所述第一保持架(31)形成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由在朝向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所述周向第一侧(Y1)倾斜的渐缩表面构成,并且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移动;
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被构造成从所述周向第二侧(Y2)与所述第二保持架(32)形成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由在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的方向上朝向所述周向第二侧(Y2)倾斜的渐缩表面构成,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移动;和
电磁离合器(7),所述电磁离合器(7)包括衔铁(71),所述衔铁(71)被连接到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所述衔铁(71)被构造成被驱动使得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能够轴向移动,其中
伴随着所述第一保持架(31)朝向所述周向第二侧(Y2)的旋转,所述第一挤压部(37)朝向所述周向第二侧(Y2)挤压所述第一滚子(23a),并且
伴随着所述第二保持架(32)朝向所述周向第一侧(Y1)的旋转,所述第二挤压部(41)朝向所述周向第一侧(Y1)挤压所述第二滚子(23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包括第一环形部(33)和第一突起(36),所述第一突起(36)从所述第一环形部(33)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突出;
所述第一挤压部(37)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36)中;
所述第二保持架(32)包括第二环形部(39)和第二突起(40),所述第二环形部(39)与所述第一环形部(33)同轴地相对于所述第一环形部(33)放置在所述轴向第一侧(X1)上,并且所述第二突起(40)从所述第二环形部(39)朝向轴向第二侧(X2)突出;并且
所述第二挤压部(41)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突起(40)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包括第一被滑动接触部,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部形成滑动接触;
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36)中;
所述第二保持架(32)包括第二被滑动接触部,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部形成滑动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突起(4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在所述周向方向上设置多个滚子对(23);
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被构造成挤压所述滚子对(23)中的每一个滚子对的所述第一滚子(23a)的所述第一突起(36)和被构造成挤压与所述滚子对(23)的周向第一侧(Y1)相邻的相邻滚子对(23)的所述第二滚子(23b)的所述第二突起(40)彼此相邻;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每一个均包括楔形构件,所述楔形构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移动;并且
所述楔形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突起(36)的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部形成滑动接触的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以及与所述第二突起(40)的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部形成滑动接触的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环形部(33)被装配到所述内环(4)的外周;并且
所述第一保持架(31)进一步包括第三环形部(34)和连接部,所述第三环形部(34)与所述第一环形部(33)同轴地相对于所述第一环形部(33)放置在所述轴向第一侧(X1)上并且被装配到所述内环(4)的外周,并且所述连接部被构造成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33)与所述第三环形部(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环形部(39)被放置成围绕所述第三环形部(34)的外侧;
所述第一环形部(33)限制所述滚子中的每一个滚子朝向所述轴向第二侧(X2)的移动;并且
所述第三环形部(34)限制所述滚子中的每一个滚子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突起(36)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突起(36)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一个保持架设置有可接合突出部(43),所述可接合突出部(43)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彼此接合;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另一个保持架设置有收容凹进部分(80),所述收容凹进部分(80)被构造成接收所述可接合突出部(43);并且
当所述可接合突出部(43)与所述收容凹进部分(80)的调整壁接合时,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的相对旋转量受到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的外周上;并且
所述收容凹进部分(80)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架(32)的内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中,所述可接合突出部(43)被设置在包括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周向第二侧(Y2)挤压所述第一滚子(23a)的所述第一挤压部(37)的一部分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包括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形成滑动接触;
所述第二保持架(32)包括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形成滑动接触;并且
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被设置成使得随着所述引导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架(31)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移动,在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与所述第一保持架(31)之间的接触点处的第一接触角(θ1)增大,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和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被设置成使得随着所述引导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架(32)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移动,在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与所述第二保持架(32)之间的接触点处的第二接触角(θ2)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至少一个滑动接触表面包括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沿着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凸出地弯曲。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接触表面包括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沿着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凸出地弯曲。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与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接触表面形成滑动接触的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滑动接触表面由凹进的弯曲表面构成,所述凹进的弯曲表面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与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53)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54)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接触表面形成滑动接触的所述第一被滑动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被滑动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滑动接触表面由凹进的弯曲表面和平坦的倾斜表面(211、212)构成,其中所述凹进的弯曲表面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小的曲率凹进地弯曲,并且所述平坦的倾斜表面(211、212)与所述凹进的弯曲表面的轴向第二侧(X2)连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调整突起,所述调整突起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至少一个保持架中,并且从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架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X1)延伸;和
保持板(107),所述保持板(107)被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每一个保持架与所述衔铁(71)之间,所述保持板(107)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引导构件,所述保持板(107)具有插入凹部,所述引导构件和所述调整突起插入通过所述插入凹部,并且所述保持板(107)被设置在所述内环(4)上以便能够与所述内环(4)一起旋转,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被设置成使得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板(107)旋转;并且
当所述调整突起与所述插入凹部的周向端部接合时,所述第一保持架(31)和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设置有所述调整突起的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架相对于所述保持板(107)的旋转量受到限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突起包括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架(31)中的第一调整突起(45)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架(32)中的第二调整突起(44);
在所述引导构件在所述周向方向上被夹在所述第一调整突起(45)和所述第二调整突起(44)之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调整突起(45)和所述第二调整突起(44)插入通过所述插入凹部;
当所述第一调整突起(45)与所述插入凹部的在所述周向第二侧(Y2)上的端部(102b)接合时,所述第一保持架(31)相对于所述保持板(107)的旋转量受到限制;并且
当所述第二调整突起(44)与所述插入凹部的在所述周向第一侧(Y1)上的端部(102a)接合时,所述第二保持架(32)相对于所述保持板(107)的旋转量受到限制。
CN201510923011.1A 2014-12-15 2015-12-14 驱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7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3268 2014-12-15
JP2014253268A JP6388161B2 (ja) 2014-12-15 2014-12-15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004416A JP6402928B2 (ja) 2015-01-13 2015-01-13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004416 2015-01-13
JP2015005955A JP6460385B2 (ja) 2015-01-15 2015-01-15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005955 2015-01-15
JP2015034377A JP6451986B2 (ja) 2015-02-24 2015-02-24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034377 2015-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7582A true CN105697582A (zh) 2016-06-22
CN105697582B CN105697582B (zh) 2019-01-22

Family

ID=54849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2301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7582B (zh) 2014-12-15 2015-12-14 驱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38267B2 (zh)
EP (1) EP3037688B1 (zh)
CN (1) CN10569758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8199A (zh) * 2017-01-06 2017-05-17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锲块式电磁离合器
CN107882893A (zh) * 2017-12-08 2018-04-06 龙口中宇热管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电磁吸力控制的双向超越式离合器
CN114352139A (zh) * 2020-10-14 2022-04-15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动作传递构造和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4622B2 (ja) * 2015-10-28 2020-04-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136919A (ja) * 2016-02-02 2017-08-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036433B2 (en) * 2016-06-14 2018-07-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lutch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0570966B2 (en) 2016-11-04 2020-02-25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Clutch mechanism for rotary power too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8448A (ja) * 1995-06-09 1996-12-24 Koyo Seiko Co Ltd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5030443A (ja) * 2003-07-08 2005-02-03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078754A (ja) * 2007-09-27 2009-04-16 Ntn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における駆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092191A (ja) * 2011-10-25 2013-05-1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06644A (en) 1943-06-14 1946-08-27 Automatic Locking Devices Inc Reversible releasable clutch
GB2210941B (en) * 1987-10-09 1991-11-13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Clutch
JP2005155834A (ja) 2003-11-27 2005-06-16 Ntn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WO2005083287A1 (ja) * 2004-03-02 2005-09-09 Ntn Corporation 回転伝達装置
EP1939479B1 (en) * 2006-09-28 2012-07-11 JTEKT Corporation Torque limiter-incorporating one-way clutch
DE112008003234T5 (de) 2007-12-12 2010-10-14 NTN Corporation, Osaka-shi Drehungs-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JP5658046B2 (ja) 2011-01-21 2015-01-21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CN104220775B (zh) * 2012-03-26 2017-01-18 Ntn株式会社 旋转传递装置
JP6607372B2 (ja) * 2015-06-16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8448A (ja) * 1995-06-09 1996-12-24 Koyo Seiko Co Ltd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5030443A (ja) * 2003-07-08 2005-02-03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078754A (ja) * 2007-09-27 2009-04-16 Ntn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における駆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092191A (ja) * 2011-10-25 2013-05-1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8199A (zh) * 2017-01-06 2017-05-17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锲块式电磁离合器
CN107882893A (zh) * 2017-12-08 2018-04-06 龙口中宇热管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电磁吸力控制的双向超越式离合器
CN107882893B (zh) * 2017-12-08 2023-06-13 龙口中宇热管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电磁吸力控制的双向超越式离合器
CN114352139A (zh) * 2020-10-14 2022-04-15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动作传递构造和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US11891842B2 (en) 2020-10-14 2024-02-06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Actu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tect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concerned mechanism, and motor-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concerned detec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37688A1 (en) 2016-06-29
CN105697582B (zh) 2019-01-22
US20160169300A1 (en) 2016-06-16
EP3037688B1 (en) 2017-11-01
US9638267B2 (en) 2017-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7582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US8961363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0704612B2 (en) Cam mechanism and clutch device with the same
EP3147526B1 (en) One-way clutch
US8678155B2 (en) Clutch unit
EP3124817B1 (en) Rotation transmitting device
US9109642B2 (en)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17149829A1 (ja) カム機構及びこのカム機構を用いたクラッチ装置。
CN105934601B (zh) 旋转传递装置
US20190234496A1 (en)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16156440A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WO2019135383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6104051A (zh) 旋转传递装置
US10655691B2 (en) One-way clutch apparatus
JP6388161B2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6385104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7214943A (ja)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EP3037689B1 (en)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07033041A1 (en) Bi-directional overrunning clutch
JP7417155B1 (ja) カムクラッチ
US10801561B2 (en) One way clutch
JP2000274450A (ja) 動力断続装置
JP6460385B2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03240020A (ja) 2ウェイ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5273736A (ja) プーリユニットおよび乾式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