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0739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07398A
CN105607398A CN201510728204.1A CN201510728204A CN105607398A CN 105607398 A CN105607398 A CN 105607398A CN 201510728204 A CN201510728204 A CN 201510728204A CN 105607398 A CN105607398 A CN 105607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oling fan
electronic equipment
plate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282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07398B (zh
Inventor
田中克典
梶原裕司
田中仁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07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7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07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7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在具备冷却风扇的电子设备中,能够降低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影响。该电子设备(例如投影仪),具备冷却风扇、固定冷却风扇的固定框、以及固定固定框的外装壳体,固定框具有固定冷却风扇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一端部固定于外装壳体,另一端部被释放,并且板状部设置为相对于冷却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板状部具有在电子设备受到冲击时沿旋转中心轴的大致延伸方向挠曲的可挠性。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电子设备:其在内部具备用于对发热的构成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的风扇。作为电子设备,例如公知有投影仪,该投影仪利用光调制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射出光)进行调制并将该光投射。
在这样的投影仪中也具备冷却用的风扇。而且,投影仪使用冷却用的风扇对因光源或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而变热的光调制装置等光学部件进行冷却。冷却用的风扇通常吸入外部空气,并使吸入的外部空气经由管道流动及排出,从而将外部空气吹送至光学部件,由此对该光学部件进行散热冷却。另外,作为冷却用的风扇,也兼用为使壳体内部的变热的空气排出至壳体外部的风扇等。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管道风扇单元中,由一对第一管道构成部件与风扇构成使气流通过的管道,并仅在一方的第一管道构成部件设置肋状的引导件来来安装风扇。并且,在另一方的第一管道构成部件设置弹性突起,该弹性突起在组合时弹性地按压风扇。而且,仅通过卡止片与卡止孔的卡止来固定两个第一管道构成部件,从而在内部夹持风扇并利用弹性突起按压该风扇。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构造简单,装卸时的操作较容易,并且能够廉价地制造的管道风扇单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6497号公报
在对具备冷却用的风扇的电子设备(例如投影仪)进行作为品质评价试验的落下试验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进行冷却风扇的吸气口向下的落下试验的情况下,有如不良下情况发生,即:冷却风扇因落下的冲击而在产品的质保规格内产生动作不良。
因此,在具备冷却风扇的电子设备中,期望能够降低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影响的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能够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冷却风扇、固定冷却风扇的固定框、以及对固定框进行固定的外装壳体,固定框具有固定冷却风扇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一端部固定于外装壳体,另一端部被释放,并且板状部设置为相对于冷却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板状部具有在电子设备受到冲击时沿旋转中心轴的大致延伸方向挠曲的可挠性。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能够将固定冷却风扇的板状部形成为近似悬臂梁的构造,由此作为规定的落下方向(施加冲击的方向)是与板状部大致垂直的方向,在沿上述落下方向落下的情况下,板状部沿落下方向挠曲,从而能够吸收因落下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冲击。由此,在具备冷却风扇的电子设备中,能够实现降低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影响的电子设备。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优选为:冷却风扇通过沿与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插通的第一螺钉而被固定于板状部。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冷却风扇被沿与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插通的第一螺钉固定于板状部,从而落下冲击直接向板状部传播,使得板状部因冲击而摆动,由此能够降低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影响。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优选为:板状部具有从一端部伸出的伸出部,在伸出部以沿着一端部的方式具备用于通过螺钉将伸出部固定于外装壳体的多个孔部。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伸出部的多个孔部以沿着板状部的一端部的方式设置,使得板状部更加容易挠曲,从而容易吸收落下的冲击,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因冲击而对冷却风扇产生的影响。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优选为:固定框构成供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进行流动的管道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固定框构成管道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供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进行流动,从而冷却发热的部件。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优选为:该电子设备具备:射出光的光源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对被光调制装置调制的调制光进行投射的投射透镜。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对于利用光源装置射出光并利用光调制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对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且利用投射透镜将调制后的调制光作为图像光进行投射的所谓的投影仪而言,能够起到上述应用例所带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光学单元以及冷却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将冷却机构设置于外装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将冷却机构与外装壳体分离的立体图。
图4是冷却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冷却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冷却机构上下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冷却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电子设备的投影仪1。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利用液晶面板351(光调制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射出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光作为图像光从投射透镜36投射的装置。
光学单元3、冷却机构4的结构与动作的概略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投影仪1的光学单元3以及冷却机构4的图。光学单元3基于控制部(省略图示)的控制而动作,并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光。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具备光源装置31和照明光学装置32,其中,光源装置31具有光源灯311以及反射器312,照明光学装置32具有透镜阵列321和322、偏光转换元件323、以及叠加透镜324。另外,光学单元3具备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和中继光学装置34,其中,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具有分色镜331和332、以及反射镜333,中继光学装置34具有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和344。
另外,光学单元3具备光学装置35,该光学装置35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三个液晶面板351(将红色光(R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351R,将绿色光(G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351G,将蓝色光(B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351B)、三个入射侧偏光板352、三个射出侧偏光板353、以及作为颜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分色棱镜354。另外,光学单元3具备作为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射透镜36和收纳各光学装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7。
光学单元3通过上述结构,利用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并经由照明光学装置32的光束分离成R光、G光、B光三种色光。并且,被分离的各色光由各液晶面板351根据图像信息分别进行调制,从而形成为每种色光的调制光。每种色光的调制光入射至正交分色棱镜354而合成为图像光,而后经由投射透镜36被放大投射至投影屏(省略图示)等。此外,针对上述各光学装置31~36,由于它们作为各种普通的投影仪的光学系统而被利用,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
冷却机构4是将外部空气导入外装壳体2内部而对在光学单元3中发热的光学装置或者构成光学装置的光学部件进行冷却的机构。如图1所示,在外装壳体2的侧面设置有将外部空气导入至外装壳体2内部的外部空气导入口25,在该外部空气导入口25的内侧设置有防止尘埃侵入的过滤器26。
冷却机构4通过驱动冷却风扇5,从而经由外部空气导入口25以及过滤器26向冷却风扇5吸入外部空气。然后,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冷却风扇5排出。被排出的外部空气经由管道(在图1中省略图示)如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流动至需要进行冷却的光学部件的附近,并从管道的排出口被排出。将该被排出的外部空气吹送至需要进行冷却的光学部件并夺取光学部件的热,从而冷却上述光学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机构4对光学装置35(特别是液晶面板351、射出侧偏光板353)、偏光转换元件323、以及光源装置31进行冷却。
另外,虽省略图示,冷却机构4使用排气用的风扇将从发热的部件夺取热而变温的外装壳体2内部的空气排出至外装壳体2的外部(投影仪1的外部)。通过该冷却机构4的一系列的动作,能够合理地控制包括光学部件、电路模块、电源模块等在内而构成投影仪1的构成部的温度。关于冷却机构4的结构之后进行叙述。
冷却机构4的结构与动作
图2是将冷却机构4设置于外装壳体2的立体图。图3是将冷却机构4与外装壳体2分离的立体图。在包括图2、图3的以后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用XYZ正交坐标系。虽省略图示,但XYZ正交坐标系将投射透镜36的投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且是外部空气导入口25的方向设为Y(+)方向。并且,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且是将投影仪1放置于桌上的姿态中的上方设为Z(+)方向。另外,将X(+)方向设为前方(前侧),将X(-)方向设为后方(后侧),将Y(+)方向设为右方(右侧),将Y(-)方向设为左方(左侧),将Z(+)方向设为上方(上侧),将Z(-)方向设为下方(下侧),由此适当地用于以下说明。
在图2、图3中,仅示出了构成投影仪1的构成部中的主要部分。作为主要部分,示出了构成外装壳体2的下壳体21与固定于下壳体21的冷却机构4。此外,外装壳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六面体的扁平形状。而且,外装壳体2除了下壳体21之外,还由上壳体、前壳体、后壳体(均省略图示)等构成。
如图2、图3所示,在下壳体21的右前方的侧面设置有外部空气导入口25,其成为冷却风扇5吸入外部空气时的导入口,并具有狭缝状的多个孔。在省略图示的上壳体,在相同的区域也设置有外部空气导入口25。另外,在外部空气导入口25的内侧(外装壳体2的内表面侧)的与外部空气导入口25相对的区域设置有能够装卸的过滤器26,其能够除去从外部空气导入口25导入的外部空气所包含的尘埃。
冷却机构4以冷却风扇5的吸气口52与过滤器26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投影仪1(下壳体21)的右前方的角部。冷却机构4大致由冷却风扇5、作为固定冷却风扇5的固定框的第一固定框6、以及覆盖冷却风扇5的一部分并设置于第一固定框6的第二固定框7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5使用所谓的西洛克风扇。西洛克风扇是将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外部空气)向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方向排出的风扇。冷却风扇5在近似圆柱形状的主体51内部设置有叶轮等的驱动系统(省略图示),在主体51的与旋转中心轴A的方向大致垂直的表面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5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5在主体51的与该吸气口52相对的一侧的表面也形成有第二吸气口53(图5),从该吸气口53也吸入外部空气。第一吸气口52成为主吸气口,第二吸气口53成为副吸气口。吸气口52设置为与过滤器26相对。另外,在主体51形成有将吸入的外部空气向离心力方向排出的排出口54(图3)。
驱动冷却风扇5,从而经由外部空气导入口25以及过滤器26从吸气口52吸入外部空气。另外,从吸气口53也吸入外部空气。然后,从排出口54排出吸入的外部空气。此外,在图2、图3中,省略了位于外部空气导入口25与吸气口52之间的过滤器26的图示。
第一固定框6固定冷却风扇5,并且构成使外部空气向需要冷却的光学部件流动的管道的一部分。此外,管道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下壳体21的与第一固定框6的管道相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管道的一部分,在下壳体21的规定的位置设置第一固定框6,从而形成能够供外部空气流动的管道。另外,第二固定框7位于第一固定框6的上部,覆盖冷却风扇5,并且与第一固定框6一同构成管道,使得经由过滤器26而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向第二吸气口53流动。
图4、图5是冷却机构4的分解立体图。详细而言,图4是从上方观察冷却机构4的右侧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相反方向观察图4的冷却机构4的分解立体图。
冷却风扇5、第一固定框6的结构
冷却风扇5在主体51的侧面形成有两个具有孔部551的固定部55,在固定冷却风扇5时,在孔部551插通有第一螺钉SC1。
第一固定框6形成为具有板状部61和管道构成部62,其中,板状部61固定冷却风扇5,形成为大致板状,管道构成部62与板状部61的成为下方的端部的一端部611的后方连接而构成管道(管道的一部分)。
板状部61具有切口部612,该切口部612位于冷却风扇5的副吸气口53的左方,并使吸气口53局部露出。在板状部61的成为下方的端部的一端部611形成有两个向左方伸出的伸出部613。在两个伸出部613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板状部61固定于下壳体21的孔部614,在向孔部614进行固定时,在孔部614插通有固定用的第二螺钉SC2。此外,两个孔部614在一端部611的附近,以沿着一端部611的方式形成。
在一端部611的前方(切口部612的前方)形成有向右方伸出的壁部615,在壁部615的后侧面形成有固定冷却风扇5的固定部(与后述的固定部619相同)。另外,在壁部615的前侧面形成有用于卡止第二固定框7的突起部616。
在板状部61的上方的端部处的与一端部611相对的另一端部617,形成有向右方伸出并局部覆盖冷却风扇5的主体51的上部的罩部618。在罩部618的后方以向右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固定冷却风扇5的固定部619。此外,使冷却风扇5的两个固定部55从右方分别与板状部61的两个固定部619抵接,并使第一螺钉SC1与固定部619的螺孔619a螺合,从而能够将冷却风扇5固定于板状部61。
管道构成部62的结构
图6是将冷却机构4上下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4~图6对管道构成部62的结构与动作进行说明。管道构成部62是构成管道的部分,该管道供从冷却风扇5的排出口54排出的外部空气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构成部62使从冷却风扇5的排出口54排出的外部空气从连接于排出口54的导入口620流入,并使外部空气向需要冷却的三处位置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构成部62由第一管道621、第二管道622、以及第三管道623构成构成,其中,第一管道621构成用于主要对液晶面板351、射出侧偏光板353进行冷却的管道,第二管道622构成用于对偏光转换元件323进行冷却的管道,第三管道623构成用于对光源装置31进行冷却的管道。此外,管道构成部62是通过将该三个管道621、622、623结合起来而构成的。换言之,各管道621、622、623通过被多个隔壁624分隔的方式构成。
第一管道621分支为管道6211和管道6212这两个,管道6211使外部空气向G光用的液晶面板351G侧流动,管道6212使外部空气向R光用的液晶面板351R以及B光用的液晶面板3521B侧流动。在被分支的G光用的管道6211的前端部形成有多个排出口6211a。另外,在被分支的R光用以及B光用的管道6212中,在根部形成有R光用的两个排出口6212a,在前端部形成有B光用的两个排出口6212b。
第二管道622在前端部形成有排出口622a。第三管道623在前端部形成有带阶梯差的两个排出口623a。
副管道构成部22的大致结构
在下壳体21的内表面形成有相对于管道构成部62而构成的副管道构成部22(图3)。副管道构成部22由第一副管道221、第二副管道222、以及第三副管道223构成,其中,第一副管道221与第一管道621对应,第二副管道222与第二管道622对应,第三副管道223与第三管道623对应。
通过将管道构成部62(冷却机构4)设置于下壳体21,从而管道构成部62与副管道构成部22卡合,由此完成各管道。详细而言,第一管道621与第一副管道221卡合,第二管道622与第二副管道222卡合,第三管道623与第三副管道223卡合,由此完成各管道。
此外,在管道构成部62的上表面中的凹陷了一层的表面形成有壁部626,该壁部626以与第二固定框7的后述的管道部712(壁部7121)对应而立起的方式形成。该壁部626与被壁部626包围并直至右方的端部的面部627构成后述的第四管道71的一部分。
第二固定框7的结构
图7是冷却机构4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7是从上方观察冷却机构4的左侧的立体图。参照图4~图7对第二固定框7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二固定框7构成为位于第一固定框6的上部,覆盖冷却风扇5的上部,并作为与第一固定框6一同使通过驱动冷却风扇5并经由过滤器26而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向副吸气口53流动的管道构成部。此外,由第二固定框7构成为管道构成部的管道为第四管道71。
第二固定框7形成有罩部711,该罩部711覆盖冷却风扇5的上部,并且形成为沿着板状部61的切口部612以及壁部615的外周的形状,由此覆盖冷却风扇5。如图7所示,在罩部711的左方的下端部形成有固定部7111,该固定部7111以向左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用于将第二固定框7固定于第一固定框6,在固定部7111形成有供第二螺钉SC2插通的孔部7111a。另外,在罩部711的前方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将第二固定框7卡止于第一固定框6的卡止部7112。
在第二固定框7形成有管道部712,该管道部712与罩部711的后方连接,并使右方开口,管道部712供经由过滤器26吸入的外部空气流动。构成管道部712的左侧的壁(左侧面)的壁部7121通过将第二固定框7固定于第一固定框6而与形成于管道构成部62的壁部626卡合。
将第二固定框7向第一固定框6的固定
在将第二固定框7向第一固定框6固定的情况下,从第一固定框6的上方设置第二固定框7。详细而言,将第二固定框7的卡止部7112卡止于第一固定框6的突起部616。与此同时,将第一固定框6的省略图示的卡止部卡止于第二固定框7的形成于管道部712后方的省略图示的突起部。另外,如图7所示,形成使形成于第二固定框7的固定部7111与第一固定框6的一方伸出部613的上表面抵接并重叠,在该状态下,将第二螺钉SC2插通孔部7111a与孔部614,而螺纹紧固于下壳体21。此外,向下壳体21的螺纹紧固在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时一并进行。
将冷却机构4向下壳体21固定
在管道构成部62形成有用于固定于下壳体21的四个固定部625,固定部625具有孔部625a(图6、图7)。另外,如图3所示,在下壳体21以与该固定部625对应的方式而突出地形成有四个固定部225。另外,以与板状部61的形成于两个伸出部613的孔部614对应的方式形成有突出的两个固定部224。
在将冷却机构4向下壳体21固定时,使管道构成部62的固定部625与下壳体21的固定部225抵接,另外,使板状部61的伸出部613与下壳体21的固定部224抵接。接下来,将螺钉SC3从固定部625的孔部625a插通,并螺合于下壳体21的固定部225的螺孔225a。
另外,在伸出部613的上部重叠有上述第二固定框7的固定部7111,在将第二螺钉SC2从固定部7111的孔部7111a插通且插通伸出部613的孔部614之后,螺合于下壳体21的固定部224的螺孔224a。由此,能够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
通过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从而完成各管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完成第一管道621、第二管道622、以及第三管道623。
第四管道71的详细情况以及外部空气的流动
通过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从而对于第四管道71而言,被第二固定框7的管道部712与第一固定框6的壁部626以及面部627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管道。而且,在驱动冷却风扇5的情况下,经由外部空气导入口25以及过滤器26的外部空气流入到该空间。
另外,第四管道71包括管道部712与罩部711的连接部分,被板状部61的内表面以及罩部711的内表面、冷却风扇5、下壳体21的副管道构成部22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管道。流入的外部空气在该空间流动,并经由冷却风扇5的副吸气口53流入到冷却风扇5内部。
冷却机构4(管道构成部62)中的外部空气的流动
冷却机构4通过驱动冷却风扇5,使外部空气经由外部空气导入口25以及过滤器26而从主吸气口52流入到冷却风扇5内部。流入的外部空气从排出口54被排出,并经由管道构成部62的导入口620流入到管道构成部62内部。此外,在第四管道71内部流动并从副吸气口53流入到冷却风扇5内部的外部空气也同样从排出口54被排出,并流入到管道构成部62内部。
流入到管道构成部62的内部的外部空气因隔壁624而向各管道621、622、623分支地进行流动。在第一管道621流动的外部空气在中途向两个管道6211、6212分支地进行流动。
而且,在管道6211流动的外部空气从排出口6211a向上方被排出。此外,排出口6211a位于构成光学单元3的光学装置35的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G以及绿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下方。因此,从排出口6211a向上方排出的外部空气成为从下方朝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G以及绿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吹送的状态。由此,能够夺取发热的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G和绿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热。
另外,在管道6212流动的外部空气在刚刚分支之后,一部分的外部空气从排出口6212a向上方排出。并且,剩余的外部空气在管道6212流动,而从排出口6212b向上方排出。此外,排出口6212a位于构成光学单元3的光学装置35的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R以及红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下方。因此,从排出口6212a向上方排出的外部空气成为从下方朝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R以及红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吹送的状态。由此,能够夺取发热的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R和红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热。
另外,排出口6212b位于构成光学单元3的光学装置35的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B以及蓝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下方。因此,从排出口6212b向上方排出的外部空气成为从下方朝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B以及蓝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吹送的状态。由此,能够夺取发热的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351B和蓝色光用的射出侧偏光板353的热。
在第二管道622流动的外部空气从排出口622a向上方被排出。此外,排出口622a位于构成光学单元3的照明光学装置32的偏光转换元件323的下方。因此,从排出口622a向上方排出的外部空气成为从下方朝偏光转换元件323吹送的状态。由此,能够夺取发热的偏光转换元件323的热。
在第三管道623流动的外部空气从带阶梯差的两个排出口623a向水平方向(向左方)被排出。此外,排出口623a位于光源装置31的右侧面。因此,从排出口623a向左方排出的外部空气成为从光源装置31的右方吹送而在光源装置31的内部流动的状态。由此,能够夺取发热的光源装置31的热。
此外,冷却各光学部件而变温的空气(外部空气),如上所述,被省略图示的排出用的风扇经由排出口(省略图示)排出至外装壳体2的外部。
通过冷却机构4的以上的动作,能够冷却发热的规定的光学部件。
被固定的板状部61的状态
在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的状态下,板状部61成为固定冷却风扇5且伸出部613被第二螺钉SC2固定于下壳体21的状态。换言之,成为板状部61的一端部611被固定于下壳体21的状态。此外,另一端部617成为未与第二固定框7的罩部711卡合而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换言之处于被释放的状态)。因此,板状部61成为所谓的悬臂梁的状态。
投影仪1落下时的板状部61的动作
对如下情况下的板状部61的动作进行说明,即:包括将冷却机构4固定于下壳体21的组装在内的组装投影仪1组装状态(投影仪1的完成体)下,使投影仪1在规定的方向落下的情况。
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1的落下方向(受到冲击的方向)作为规定的方向,使投影仪1沿与板状部61的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落下。换言之,进行以冷却风扇5的旋转中心轴A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且冷却风扇5的吸气口52朝向下方(投影仪1(外装壳体2)的右侧面朝向下方)的落下。即,本实施方式中的规定的落下方向是冷却风扇5的旋转中心轴A的大致延伸方向,以及是与板状部61的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当在这样的方向进行落下的情况下,由于伸出部613(一端部611)被第二螺钉SC2固定,并且固定了冷却风扇5的板状部61沿落下方向挠曲,所以减少对冷却风扇5的冲击。而且,在落下后,利用板状部61具有的可挠性,能够返回原来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投影仪1能够将固定了冷却风扇5的板状部61形成大致悬臂梁的构造,从而在作为规定的落下方向(受到冲击的方向)的相对于板状部61大致垂直的方向的落下方向落下的情况下,板状部61沿落下方向挠曲,从而能够吸收因落下而对冷却风扇5产生的冲击。由此,在具备冷却风扇5的投影仪1中,能够实现降低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5产生的影响的投影仪1。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5通过沿与旋转中心轴A大致平行的方向插通的第一螺钉SC1而被固定于板状部61。由此,落下冲击直接向板状部61传播,而使板状部61因冲击而摆动,从而能够减少因落下的冲击而对冷却风扇5产生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伸出部613的多个孔部614以沿着板状部61的一端部611的方式设置,从而板状部61更加容易挠曲,且容易吸收落下的冲击,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因冲击而对冷却风扇5产生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固定框(第一固定框6)构成管道(第一管道621、第二管道622、以及第三管道623)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供冷却风扇5吸入的空气流动,从而冷却发热的部件。
此外,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改进等而加以实施。以下叙述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电子设备的投影仪1,但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投影仪1以外的具备冷却风扇的电子设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的西洛克风扇(冷却风扇5)为需要从副吸气口(吸气口53)进行吸气的规格,所以使用第二固定框7,但在不需要副吸气口的规格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第二固定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冷却风扇5的吸气口52设置于投影仪1(下壳体21)的右前方的角部,但也可以将吸气口52设置于其他的位置。换言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吸气口52设置于下壳体21的下方侧,使冷却风扇5的旋转中心轴A的方向与将投影仪1放置于桌上的姿态中的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第一固定框6的板状部61的形状、管道构成部62的管道的数量、形状等能够适当地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放电灯。作为放电灯,能够使用金属卤化物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等高亮度发光的各种灯。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液晶面板351作为光调制装置。其中,作为液晶面板351,能够使用透射式的液晶面板或反射式的液晶面板。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液晶面板351作为光调制装置。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使用微镜式的光调制装置等与液晶面板不同的其他方式的光调制装置。此外,作为微镜式的光调制装置,例如能够使用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数字微镜器件)。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仪(电子设备);2…外装壳体;5…冷却风扇;6…第一固定框(固定框);31…光源装置;36…投射透镜;351…液晶面板(光调制装置);61…板状部;611…一端部;617…另一端部;613…伸出部;614…孔部;621…第一管道;622…第二管道;623…第三管道;71…第四管道(管道);A…旋转中心轴;SC1…第一螺钉;SC2…第二螺钉。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具备冷却风扇、固定该冷却风扇的固定框、以及固定该固定框的外装壳体,
所述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具有固定所述冷却风扇的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外装壳体,另一端部被释放,并且所述板状部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所述板状部具有在该电子设备受到冲击时沿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大致延伸方向挠曲的可挠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扇通过沿与所述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插通的第一螺钉而被固定于所述板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具有从所述一端部伸出的伸出部,
在所述伸出部以沿着所述一端部的方式具备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伸出部固定于所述外装壳体的多个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具有从所述一端部伸出的伸出部,
在所述伸出部以沿着所述一端部的方式具备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伸出部固定于所述外装壳体的多个孔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构成供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进行流动的管道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射出光的光源装置;
根据图像信息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所述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
对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的调制光进行投射的投射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射出光的光源装置;
根据图像信息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所述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
对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过的调制光进行投射的投射透镜。
CN201510728204.1A 2014-11-13 2015-10-30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607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0439 2014-11-13
JP2014230439A JP2016095356A (ja) 2014-11-13 2014-11-13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07398A true CN105607398A (zh) 2016-05-25
CN105607398B CN105607398B (zh) 2017-08-08

Family

ID=55963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28204.1A Active CN105607398B (zh) 2014-11-13 2015-10-30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43183A1 (zh)
JP (1) JP2016095356A (zh)
CN (1) CN105607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4828B2 (en) * 2019-09-30 2021-06-22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5814B1 (en) * 2006-12-07 2008-06-10 Inventec Corporation Fixing mechanism for a fan frame
JP2010134028A (ja) * 2008-12-02 2010-06-17 Sony Corp 電子機器用送風装置及び送風装置付き電子機器
CN102109213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的引导外壳结构
CN102679966A (zh) * 2011-03-15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传感器模块、传感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3551934U (zh) * 2012-10-19 2014-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4006808A (zh) * 2013-02-22 2014-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动片、振子、电子器件、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4154Y2 (zh) * 1987-09-30 1993-08-30
JP3467697B2 (ja) * 2001-05-16 2003-1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138911A (ja) * 2002-10-18 2004-05-13 Seiko Epson Corp 送風装置及びこの送風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TWI313387B (en) * 2006-08-07 2009-08-11 Qisda Corp Projection device with a blower and a nozzle disposed on a bracket
JP2008071830A (ja) * 2006-09-12 2008-03-27 Sharp Corp ファン支持具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JP4513820B2 (ja) * 2007-03-28 2010-07-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104031A (ja) * 2007-10-25 2009-05-14 Canon Inc 画像投射装置
TWI391773B (zh) * 2008-11-05 2013-04-01 Qisda Corp 電子裝置及其轉動模組
JP2011141501A (ja) * 2010-01-09 2011-07-21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1111203A1 (ja) * 2010-03-11 2011-09-15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5814B1 (en) * 2006-12-07 2008-06-10 Inventec Corporation Fixing mechanism for a fan frame
JP2010134028A (ja) * 2008-12-02 2010-06-17 Sony Corp 電子機器用送風装置及び送風装置付き電子機器
CN102109213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的引导外壳结构
CN102679966A (zh) * 2011-03-15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传感器模块、传感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3551934U (zh) * 2012-10-19 2014-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4006808A (zh) * 2013-02-22 2014-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动片、振子、电子器件、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5356A (ja) 2016-05-26
US20160143183A1 (en) 2016-05-19
CN105607398B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3396B (zh) 投影式显示装置
CN101369092B (zh) 图像投射装置
CN100356268C (zh)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01354524B (zh) 图像投射装置和图像显示系统
CN105093792A (zh) 光源装置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1576706B (zh) 冷却系统及采用该冷却系统的投影装置
CN106200218A (zh) 投影仪
CN102207665A (zh) 投影仪
JP2006084589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102436127B (zh)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5607398A (zh) 电子设备
CN102033395B (zh) 投影式显示装置
CN101276135B (zh) 投影机
CN101308321B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该冷却装置的图像投射设备
CN102135716B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CN205787555U (zh) 投影仪
CN102162984B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端子罩及罩单元
CN100470303C (zh) 投影系统的光引擎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62983A (zh) 显示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CN102033392B (zh) 投影式显示装置
CN2932436Y (zh) 单镜头透射式液晶板投影机液晶冷却机构
US9897904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ust collecting member, and projector
JP6443083B2 (ja) 集塵部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904036Y (zh) 改进型带液晶板密闭冷却风道的投影机液晶冷却机构
CN116339051A (zh) 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