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3028B - 装订工具 - Google Patents

装订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3028B
CN105593028B CN201480050359.8A CN201480050359A CN105593028B CN 105593028 B CN105593028 B CN 105593028B CN 201480050359 A CN201480050359 A CN 201480050359A CN 105593028 B CN105593028 B CN 105593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ngaging body
jut
state
b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03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3028A (zh
Inventor
田中莞二
有本佳照
山下洋行
中野浩
长和伸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R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R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R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R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93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3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00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without perforating; Means therefor
    • B42F1/006Fasteners comprising two co-operating jaws closed by spring action and that can be manually opened, e.g.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9/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devices clamping file edges; Covers with clamping b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0Paper fastener
    • Y10T24/202Resiliently biased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Dovetailed Work, And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ing Machines For Woo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锁定和解除锁定时的操作容易分清的装订工具。本发明的装订工具(20)具有:装订部件(70),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72);操作部件(60),设置为进行操作使得装订部件(70)以按压被装订物的打开状态和保持状态转动;以及台部件(22),设置有装订部件(70)及操作部件(60),装订工具(20)还具有:卡合体(120);突起部(100),与卡合体120相卡合;以及支撑部(180),设置有卡合体(120),为了使卡合体(120)与突起部(100)相卡合,支撑部(180)向突起部(100)一侧弯曲,以及,为了使卡合体(120)与突起部(100)解除卡合,支撑部(180)向从突起部(100)远离的方向弯曲,锁定状态通过卡合体(120)与突起部(100)相卡合来形成。

Description

装订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订工具,尤其涉及,例如用于对操作杆等的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来将装订文件等被装订物夹入的装订工具。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许第4288861号公报中公开了作为本发明的背景的以往的装订工具及适用这种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一例(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装订工具是为了解除如下不便情况而提出的,即:在以往的装订工具中,当解除操作部件的锁定时,需要将上述操作部件的自由端一侧按压在设置面部一侧,同时需要向从支撑壁部远离的水平方向施加力,在这种装订工具中,只要将向单一方向的力施加于操作部件,就可以锁定上述操作部件或解除锁定。
专利文献1的装订工具具有:操作部件,设置为一端侧支撑于底座,而另一端作为自由端而可移动;按压部件,借助于上述操作部件的移动,可相对于上述底座离开/接近;弹簧部件,设置于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操作部件之间;以及锁定单元,当上述按压部件设定于订入位置时,将上述操作部件锁定,上述操作部件具有第一操作区域及第二操作区域,当向规定方向对上述第一操作区域进行操作时,将上述操作部件锁定而将按压部件保持在订入位置,另一方面,当向上述规定方向对上述第二操作区域进行操作时,可解除上述锁定而使按压部件从底座离开,由此,可提供一种可取得操作的简便性的装订工具。另外,可取得如下简便性,即:仅通过向与对第一操作区域施加的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对第二操作区域进行操作,即可解除锁定。总之,无需如以往那样对操作部件赋予按压力并赋予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力,因而可以可靠地对操作部件赋予操作力。并且,还可消除操作部件发生扭曲等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88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装订工具中,在锁定时和解除锁定时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但操作部件的操作区域不同。由此,难以分清对操作部件中的哪个部分进行操作会锁定、而对操作部件中的哪个部分进行操作会解除锁定。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定时和解除锁定时的操作容易分清的装订工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上述操作部件设置于台部件,以便向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旋转,上述支撑部构成为,为了使卡合体与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相卡合而向突起部或卡合体一侧挠曲,并且,为了使卡合体与突起部解除卡合而向从突起部或卡合体离开的方向挠曲,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来形成。
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突起部,上述卡合体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上述操作部件在台部件设置为在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旋转,上述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卡合体支撑部,安装有上述卡合体;以及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上述卡合体及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是根据第1至3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卡合体以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操作部件或支撑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卡合体在上述突起部必定与上述卡合体相接触的范围内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突起部相对于上述卡合体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由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而形成。
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是根据第1至5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卡合体构成为从动引导部与上述突起部的移动相对应地移动,上述从动引导部具有:第一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第一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突起卡合部,当处于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卡合部将上述突起部卡合;第二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第二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以及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第一突起通过部在第一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一斜面部连接设置,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的与第一斜面部相连接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与突起卡合部相向地形成有第二斜面部,第二突起通过部在第二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二斜面部相连接,关于上述卡合体,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时,处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上的第一状态;当突起部移动时,上述突起部和上述卡合体的上述突起卡合部卡合,而处于上述装订部件为锁定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上述突起部按压于第二斜面部而使卡合体与第二斜面部相接并移动时,处于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的第三状态。
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是根据第1至5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时的上述突起部,突出有第一凸缘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一凸缘部,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在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时的上述突起部,突出有第二凸缘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二凸缘部,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
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的装订工具是根据第1至6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沿着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形成在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远离的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构成为以固定的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为中心挠曲、并接近或离开操作部件,卡合体具有:卡合体本体,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滑动接触;以及从动引导部,从动于在卡合体本体上形成的突起部,上述卡合体构成为,借助于在从动引导部上配置的突起部的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而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引导支撑部或卡合体枢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发明,可提供仅通过操作操作部件就可锁定并解除锁定,且容易理解操作的装订工具,上述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上述操作部件设置于台部件,以便向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旋转,上述支撑部构成为,为了使卡合体与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相卡合而向突起部或卡合体一侧挠曲,并且,为了使卡合体与突起部解除卡合而向从突起部或卡合体离开的方向挠曲,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来形成。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发明,可提供仅通过操作操作部件就可锁定并解除锁定,且容易理解操作的装订工具,上述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突起部,上述卡合体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上述操作部件在台部件设置为在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旋转,上述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可提供仅通过操作操作部件就可锁定并解除锁定,且容易理解操作的装订工具,上述装订工具,包括: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卡合体支撑部,安装有上述卡合体;以及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上述卡合体及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发明,上述卡合体以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操作部件或支撑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卡合体在上述突起部必定与上述卡合体相接触的范围内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突起部相对于上述卡合体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由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而形成,因此,仅通过压下操作部件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可靠地在切换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发明,上述卡合体构成为从动引导部与上述突起部的移动相对应地移动,上述从动引导部具有:第一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第一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突起卡合部,当处于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卡合部将上述突起部卡合;第二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第二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以及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第一突起通过部在第一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一斜面部连接设置,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的与第一斜面部相连接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与突起卡合部相向地形成有第二斜面部,第二突起通过部在第二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二斜面部相连接,关于上述卡合体,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时,处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上的第一状态;当突起部移动时,上述突起部和上述卡合体的上述突起卡合部卡合,而处于上述装订部件为锁定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上述突起部按压于第二斜面部而使卡合体与第二斜面部相接并移动时,处于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的第三状态,因此,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用于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操作,并且,仅通过压下即可简单操作。
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发明,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时的上述突起部,突出有第一凸缘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一凸缘部,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在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时的上述突起部,突出有第二凸缘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二凸缘部,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因此,在卡合体可转动或可滑动的范围内的任何位置上,都可可靠地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发明,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沿着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形成在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远离的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构成为以固定的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为中心挠曲、并接近或离开操作部件,卡合体具有:卡合体本体,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滑动接触;以及从动引导部,从动于在卡合体本体上形成的突起部,上述卡合体构成为,借助于在从动引导部上配置的突起部的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而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引导支撑部或卡合体枢支部,因此,仅通过压下操作部件的简单操作就可容易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的说明,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
在本发明的说明中,安装于文件夹的封面的装订工具中,跟前侧是指前侧,对面侧是指后侧,从跟前侧到对面侧的方向是指长度方向,与上述长度方向交差的方向是指宽度方向,上述长度方向(前后轴)与宽度方向(左右轴)交差的上下轴的方向是指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及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上述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上是指上侧,上述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下是指下侧(参照图43)。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俯视图解图。
图4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中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侧面图解图。
图7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正面图解图。
图8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9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侧面图解图。
图10的(A)部分为图8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10的(B)部分及(C)部分为图9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
图11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和装订部件的装配法的截面图解图。
图12A为说明装订工具的保持状态和打开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图12A的(A)部分为说明保持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图12A的(B)部分为说明打开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2B为示出赋能部件的图。
图13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与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14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与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15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与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16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操作部件及卡合体支撑部的图。
图17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操作部件及卡合体支撑部的图。
图18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操作部件的俯视图解图及侧面图解图。
图19的(A)至(C)部分为将说明卡合体支撑部中的卡合体的工作状态的一部分作为剖视图的俯视图解图,(D)部分为卡合体支撑部及卡合体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
图21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
图22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正面图解图。
图23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背面图解图。
图24为图2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截面图解图。
图25为图2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的截面图解图。
图26为按时间序列顺序说明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及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27为按时间序列顺序说明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及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28为按时间序列顺序说明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及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29为说明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30为说明锁定状态下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31为说明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
图32A为装订厚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
图32B为装订薄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
图33为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台部件和装订部件的装配法的截面图解图。
关于图34A,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B,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C,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D,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E,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F,图34A至图34F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图34G为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处于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H,图34H至图34L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I,图34H至图34L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J,图34H至图34L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K,图34H至图34L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4L,图34H至图34L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图35为具有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的操作部件的侧面图解图。
图36为具有旋转式锁定机构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支撑部的俯视图及侧面图解图。
图37为图36的(B)部分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支撑部的截面图解图。
图38为将说明图36的(B)部分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支撑部中的卡合体的工作状态的一部分作为剖视图的俯视图解图。
关于图39A,图39A至图39E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B,图39A至图39E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C,图39A至图39E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D,图39A至图39E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E,图39A至图39E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图39F为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处于锁定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G,图39G至图39J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H,图39G至图39J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I,图39G至图39J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关于图39J,图39G至图39J为按时间序列说明具有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锁定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中的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时的操作部件的突起部与卡合体的关系的图,上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俯视图解图,中央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侧面图解图,下侧所示的图为操作部件的突起部和卡合体的底面图解图。
图40为具有旋转式锁定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装订工具的操作部件的侧面图解图。
图41为具有旋转式锁定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支撑部的俯视图及侧面图解图。
图42为将说明图41的(B)部分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装订工具的卡合体支撑部中的卡合体的工作状态的一部分作为剖视图的俯视图解图。
图43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俯视图解图。
图44为说明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5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46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正面图解图。
图47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48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侧面图解图。
图49的(A)部分为图47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49的(B)及(C)部分为图48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
图50为说明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和装订部件的装配方式的截面图解图。
图51为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52为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53为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
图54A为装订厚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
图54B为装订薄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
图55为为了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说明而对装订工具的方向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安装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俯视图解图,图4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中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俯视图解图,图6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侧面图解图,图7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正面图解图,图8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俯视图解图,图9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侧面图解图,图10的(A)部分为图8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10的(B)及(C)部分为图9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11为说明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和装订部件的装配法的图,图12A为说明装订工具的保持状态和打开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其中图12A的(A)部分为说明保持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图12A的(B)部分为说明打开状态下的赋能部件的状态的图,图12B为示出赋能部件的图。
通常,在文件夹10的封面体12的内部面安装有装订工具20,上述装订工具20用于装订纸张等的被装订物X。
封面体12具有表封面14a、里封面14b和背封面14c,并具有形成于表封面14a与背封面14c之间的弯折部16a和形成于里封面14b与背封面14c之间的弯折部16b。
装订工具20具有:成为板状的台部件的基板22;以及装订部件70,具有按压部,在上述台部件上,上述按压部借助于成为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赋能,按压被装订物X来进行保持。
装订工具20具有:成为安装于台部件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以便在上述台部件上,使装订部件70可移动(开闭)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以及锁定单元,用于使操作杆60处于锁定状态。
进而,装订工具20包括弹簧部件50,上述弹簧部件50成为向按压被装订物X的方向对装订部件70进行赋能的赋能部件,上述弹簧部件50安装于上述台部件上,与上述操作杆60相连接,并与装订部件70相连接。
关于基板22,在设置操作杆60的区域的附近具有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卡合部90,上述卡合部90用于摆动以便开闭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X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卡合部90构成用于以可向基板22转动的方式安装装订部件70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
关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而与装订部件70相连接,使得装订部件70以卡合部90为中心动作,以便使装订部件70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的打开状态。
弹簧部件50及装订部件70构成用于按压被装订物X的被装订物按压机构。
关于成为利用金属制薄板形成的、构成台部件的板状本体的基板22,其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左端部)的直线状长度端边缘具有构成操作部件安装部的轴承部,如图5至图7所示,轴承部由轴承板24和轴承部38构成,上述轴承板24具有相对于基板22直立的立起面部,上述轴承部38具有与轴承板24的面平行的面。
轴承板24与基板22形成为一体,轴承部38从基板22立起。
轴承板24从基板22的长度方向的跟前侧(近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附近连续地形成。
在轴承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对面侧)形成有构成操作部件安装部的圆形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
关于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周边形成为,对面侧向外(与安装操作杆60的面相反的一侧)突出,而跟前侧向内(安装操作杆60的面的一侧)突出,使得与操作杆60相对置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和将操作杆60固定于轴承板24的轴58的轴方向斜交,而使操作杆60和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倾斜地形成。
配置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是为了在比操作杆60的对面侧端更靠近对面侧的位置支撑装订部件70。
进而,在这些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与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之间,在与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连结的线相比靠轴承板24的一侧且与轴承板24离开适当的间隔的一侧,形成有具有与轴承板24的面平行的面的轴承部38。关于上述轴承部38,在基板22上形成有U字状的切口,通过将这部分切开并竖起来形成,相对于轴承板24,其整体以与成为操作杆60的轴承部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斜交的方式形成。即,将操作杆60固定于轴承板24的轴58的轴方向与成为操作杆60的轴承部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斜交,并与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周边平行。
在上述轴承部38上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40,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以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连结的线与将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连结的线相互斜交。
在与轴承板24隔开适当的间隔且在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突起设置有至少两个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在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形成部的对面侧,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以用于支撑装订部件70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与轴承板24的主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上形成有正面观察(主视)时呈长方形的保持孔32。
进而,在与操作杆60的对面侧相比靠跟前侧的位置形成有具有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平行的面的另一个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用于支撑装订部件70。在上述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形成有主视时呈长方形的保持孔36。
关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可在基板22上形成U字状的切口,并将这部分切开并竖起来形成。
前后一对保持孔32和保持孔36主视时为长方形并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为从基板22的上部面起均等的高度。
这些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呈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并列的板状体。配置为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主面连结的线与轴承板24的基板22一侧的主面平行,多个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面与向装订部件70的一侧扩展至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平行地并列。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按压部72,用于按压被装订物X;横跨部74,连接设置于上述按压部72;以及竖起部76,形成于上述横跨部74的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
[装订部件支撑机构]
用于将上述装订部件70安装成可向基板22转动的方式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由卡合部90、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构成,上述卡合部90向按压部72一侧突出设置于竖起部76。
上述装订部件70的卡合部90在作为与按压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的竖起部76上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至少两个。
上述卡合部90以卡合于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且使装订部件70摆动的方式形成有支撑凸部92。
上述支撑凸部92从成为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的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竖起部76突出设置,且呈截面大致L字型或截面大致J字型。支撑凸部92具有:板状的支撑基部94,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垂下部96,与垂直交叉于支撑基部94的竖起部76平行。
保持孔32和保持孔36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来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而被支撑的多个卡合部90的支撑基部94全部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开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
支撑凸部92在与用于按压装订部件70的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面对的端边缘侧的区域的下部,保持为支撑基部94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而摆动装订部件70。
支撑凸部92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向下方下垂,以便在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摆动装订部件70时,成为从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的区域(支撑基部94)延伸的前端侧的垂下部96不会脱离。
上述支撑凸部92从与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相对置的端边缘隔开间隔而向按压部72的一侧突出设置,以便在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在作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上向装订部件70的配置一侧突起设置的状态下,可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从前端插入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孔内。
关于装订部件70的竖起部76,在左右端的下方形成支撑凸部92,在形成有支撑凸部92的区域中,以对使支撑凸部92插入卡合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的情况不会造成妨碍的方式切出缺口。在横跨部74的下端与支撑凸部92之间设有因切口而产生的空间,因而无需与立起设置于基板22的主面的部位抵接,支撑凸部92可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参照图9的(A)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凸部92以隔着与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间隔相对应的间隔的方式,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前后并列有一对支撑凸部92。支撑凸部92为跟前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和对面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呈相同的形状的板状体。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中,均向比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更靠近按压部72的方向弯曲而形成有支撑基部94,并且,向比支撑基部94更靠近端边缘的下方弯曲而形成有垂下部96。主视时,竖起部76和第一支撑凸部92a及第二支撑凸部92b所形成的形状呈大致h字状。
第一支撑凸部92a具有:板状的第一支撑基部94a,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一垂下部96a,平行于与第一支撑基部94a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第二支撑凸部92b具有:板状的第二支撑基部94b,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二垂下部96b,平行于与第二支撑基部94b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以与竖起部76相同的长度突出。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形成为在装订部件70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时向水平方向突出。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在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时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开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中,第一支撑基部94a和第二支撑基部94b形成于相同的高度,卡合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形成于相同的高度。
像这样,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装订部件70中,按压部72的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及跟前侧的接地部72b与基板22平行,并同时以相同的按压力对被装订物X进行按压。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形成为,在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上突起设置有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状态下,可从各个垂下部96的前端分别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内,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装订部件70配置于靠近操作杆60一侧的位置,缩小了轴承部38和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间隔,因而在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并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之前,轴承部38以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隔开的方式稍微倾向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一侧(参照图11的(A)部分)。
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以从基板22向装订部件70的配置侧立起,并与基板22的主面垂直的方式直立设置(参照图11的(A)部分)。
第一支撑凸部92a中,将作为第一支撑凸部92a的前端的第一垂下部96a的下端配配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的孔边缘,并且,第二支撑凸部92b中,将作为第二支撑凸部92b的前端的第二垂下部96b的下端配配于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的孔边缘,通过向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保持孔32离开的方向(从轴承板24远离的方向)拉伸按压部72,来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内,并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内(参照图11的(B)部分)。
在装订部件70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相连接之后,稍微倾斜的轴承部38以与基板22的主面垂直的方式立起(参照图11的(C)部分)。
另外,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右端部)形成有1条凸条42。凸条42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适当的距离以平行的方式形成。在基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将装订工具20安装于文件夹等的基板固定用贯通孔44可在对面侧和跟前侧形成一对,通过在基板固定用贯通孔44中嵌装铆钉,来将装订工具20安装于文件夹等。
[被装订物按压机构]
在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在插通轴58,在轴58上安装有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的弹簧部件50及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
操作杆60具有用于在基板22上保持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
锁定机构具有:卡合体120,设置于操作杆60一侧(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卡合体支撑部180,安装有上述卡合体120;以及突起部100,设置于操作杆60。
关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并如下方式动作:以成为装订部件7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为中心向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X远离的打开状态移动。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延伸的宽度方向,上述装订部件70在俯视时,在与包括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直线SL1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具有上述按压部72,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一部分向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延伸,位于包括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直线SL1的附近,并且,位于上述装订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弹簧部件50具有:绕线部52,卷绕安装于轴58的外周;弹簧第一端部56,从上述绕线部52的一端(右端部)向装订部件70一侧延伸;以及弹簧第二端部54,从上述绕线部52的轴承板24一侧的另一端(左端部)向操作杆60一侧以直线状延伸。
轴58及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以与轴承板24斜交的方式横跨在轴承板24与轴承部38之间。
在对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进行操作,使上述装订部件70从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开闭移动至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向上方向,即,向轴承板24立起的方向移动。
关于上述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构成为为了使装订部件70以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开闭,而以卡合部90为中心进行转动。
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二端部54在绕线部52的轴承板24一侧,在与其后侧的上端相比靠跟前侧以直线状延伸,当其前端不受外力时,其前端在跟前侧而向斜上方延伸。
弹簧第一端部56具有弹簧竖起部56a,上述弹簧竖起部56a在绕线部52的轴承部38一侧从其跟前侧的下端向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延伸,从向上方延伸的弹簧竖起部56a的上端向斜下方延伸弹簧横跨部56b,当不受外力时为大致L字状,在弹簧横跨部56b的自由端侧形成有弹簧卡止部56c。
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一端部56和不受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尤其是竖起部50b)形成为从绕线部52朝向其前端,分别向远离而扩展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八字状。
用于将操作杆60及弹簧部件50固定于基板22的轴58配置于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从中央m到对面侧端边缘之间,上述轴58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对面侧端边缘相比靠中央m、即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的附近。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m是指将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端边缘和跟前侧端边缘连接的线的中央。
另外,弹簧部件50具有在从上述绕线部52向上述装订部件70延伸的第一端部56上弯曲成大致直角的角部56d。当装订工具20处于保持状态时,从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经过角部56d的弹簧竖起部56a平行与装订工具20的长度方向,从弹簧部件50的前端即弹簧卡止部56c经过角部56d的弹簧横跨部56b而平行于装订工具20的宽度方向。
从上述角部56d至上述绕线部52的中心的长度L1(即,与弹簧竖起部56a大致相同的长度)与上述轴58的延伸方向的直线SL2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线之间的长度L2大致相同(参照图12B)。
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线是指通过中央m(将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端边缘和跟前侧端边缘连结的线的中央)的、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直线SL4。
基板22具有: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板24,用于对轴58的一端进行轴支承;以及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部38,形成于与上述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相比靠对面侧而稍微错开的位置,用于对轴58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
关于横跨于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而被固定的轴58,在装订部件70一侧、即轴承部38一侧的一方以轴58的轴承板24一侧为中心向从操作杆60的自由端远离的方向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位置上,固定于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
关于将操作杆60及弹簧部件50固定于基板22的轴58,在上述保持状态和上述打开状态下,轴58的延伸的轴方向的直线SL2与上述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的中心轴SL3上的直线的倾斜度可以变更(参照图12A的(A)部分及图12A的(B)部分)。
即,在上述绕线部52的内径与上述轴58的外径之间稍有间隙。进而,从基板22的轴承板24至轴承部38的长度相对于绕线部52的中心轴向上的绕线部52的宽度(装订工具20的宽度方向上的绕线部52的宽度)充分地设置。通过这种结构,绕线部52可相对于轴58的延伸方向倾斜。
在这里,将对作为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的中心轴相对于轴58无法变更倾斜度的结构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
当装订工具20处于保持状态时,弹簧横跨部56b与绕线部52的中心轴、即轴58大致平行,俯视装订工具20时,弹簧横跨部56b位于装订部件54的中央,并插通于贯通孔78。
当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弹簧横跨部56b以绕线部52的中心轴、即轴58为中心旋转,将装订工具20向右侧观察时稍微向右上方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装订部件70的贯通孔78随着装订部件70以将前后一对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连结的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将装订工具20向从右侧观察时的正上方移动。
但是,在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的中心轴相对于轴58无法变更倾斜度的情况下,在弹簧部件50的弹簧横跨部56b和装订部件70的贯通孔78,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的移动方向不同,因而在维持弹簧横跨部56b插通于贯通孔78的状态,而从打开状态移动至保持状态时,存在可能会在弹簧横跨部56b及贯通孔78的接触部分上施加负荷的担忧。由此,存在难以中打开状态和保持状态之间顺畅地移动的担忧。
然而,本发明的装订工具20具有可相对于轴58变更绕线部52的中心轴的倾斜度的结构,因而当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也随着装订工具向从右侧观察时的贯通孔78的正上方的移动,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的中心轴移动,并可在维持弹簧部件50插通贯通孔78的状态下顺畅地将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而不会在弹簧横跨部56b及贯通孔78的接触部分上施加大的负荷。
用于将操作杆60及弹簧部件50固定于基板22的轴58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从中央m至对面侧端边缘之间,上述轴58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对面侧端边缘相比靠中央m的位置、即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的附近,但在这里,对上述轴58配置于对面侧端边缘的附近,而非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
在配置于对面侧端边缘的附近的情况下,到上述轴58的延伸方向的直线和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线为止的长度变大,因而成为比作为与其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从上述角部56d至上述绕线部52的中心的长度L1(即,与弹簧竖起部56a大致相同的长度)大的结构的装订工具。
如上所述,在装订工具20具有绕线部52的中心轴相对于轴58无法变更倾斜度的结构的情况下,当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弹簧横跨部56b以绕线部52的中心轴、即轴58为中心进行旋转,将装订工具20向从右侧观察时稍微向右上方移动,但若从绕线部52的中心轴SL3至角部56d的长度L1(半径L1)变大,则与其相对应地,将装订工具20向从右侧观察时的右上方移动的距离变大。即使是可相对于轴58变更绕线部52的中心轴的倾斜度的结构,若其移动距离大,则绕线部52需要与其相对应地倾斜,但由于绕线部52相对于轴58的倾斜度也是有界限的,因而当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在弹簧横跨部56b及贯通孔78的接触部分上会施加大的负荷。
然而,在本发明的装订工具20中,上述轴58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对面侧端边缘相比靠中央m的位置、即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的附近,从绕线部52的中心轴至角部56d的长度L2(半径L1)小,因而可顺畅地将装订工具20从保持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而不会在弹簧横跨部56b及贯通孔78的接触部分上施加大的负荷。
弹簧部件50中,在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板24与轴承部38之间,绕线部52在轴58的轴周围与基板22大致平行地安装,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沿着轴承板24的内侧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固定于操作杆60。
即,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沿着为了处于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而以从锁定状态解除锁定的方式转动操作杆60的方向、即沿着操作杆60转动的轨道面而固定于操作杆60。因此,弹簧部件50可在不受任何干涉的情况下,顺畅地进行移动,还可顺畅地进行操作杆60的上升及下降等动作。
在转动操作杆60而处于装订部件70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及从被装订物X远离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时、即在开闭状态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转动,但绕线部52与其相对应地收缩或伸张。由此,绕线部52的内径与轴58的外径之间有少许间隙。绕线部52卷绕安装于轴58的外周面上。
即,绕线部52以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倾斜地交差的方式从弹簧第二端部54一侧向弹簧第一端部56一侧延伸,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一侧在与弹簧第二端部54一侧相比靠对面侧的位置固定于基板22。
当弹簧部件50不受外力时,弹簧第二端部54形成为以轴58作为枢轴部将操作杆60的自由端顶起,弹簧第一端部56形成为使装订部件70接近基板22的表面。
弹簧部件50中,弹簧第二端部54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固定于操作杆60,因而当将操作杆60压下至倒伏位置时,可向与轴承板24大致平行的方向、即垂直方向压下,将构成锁定机构的突起部100卡止于卡合体120。
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状的装订部件70在基板22上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轴承板24平行地安装,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装订部件70的长度端边缘以接近基板22的表面的方式隔开。
装订部件70例如由一张金属板形成。装订部件70例如具有比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距离短的长度,可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上向上方膨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截面呈大致L字状)。
在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的轴承板24一侧形成有向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开而向与轴承板24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卡合部90。
这些卡合部90嵌入成为枢轴部支撑部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成为枢轴部支撑部的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
跟前侧的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与对面侧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的从基板22的高度相同,卡合于对面侧的保持孔32的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和卡合于跟前侧的保持孔36的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卡合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因此,装订部件70能够以将两个前后一对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连结的线为旋转中心而转动。
操作杆60在轴承板24与卡合部90之间沿着用于连接轴承板24及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的线延伸。
当按压操作杆60的跟前侧的自由端来将突起部100卡止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120来锁定操作杆60时,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和对面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位于相同的高度,因而弹簧部件50的弹簧卡止部56c基于与按压装订部件70的横跨部74的位置(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关系上同时开始按压被装订物X,就施加于被装订物X的按压力的平衡而言,对面侧与跟前侧均等。
此外,卡合部90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弯曲,从而提高卡合部90的强度,并使卡合部90在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内的旋转变得容易。像这样,通过将从装订部件70突出的卡合部90嵌入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与使用成为单独的部件的旋转轴等将装订部件70保持为可以转动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部件数。
如图8至图10所示,装订部件70形成有:竖起部76,从卡合部90一侧向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斜上方延伸;平板状的横跨部74,从竖起部76的上端向斜下方(相对于水平面大致22°)延伸;以及按压部72,从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遍及地向斜下方(相对于垂直面大致15°)弯折而形成于横跨部74的自由端。当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按压部72向横跨部74一侧稍微弯曲,并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
按压部72从横跨部74的跟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连续形成。按压部72中,形成于其自由端的接地于被装订物X的接地区域分为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和跟前侧的接地部72b,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和跟前侧的接地部72b成为大致相同的接地面积。
俯视时上述装订部件70的整体呈大致长方形状,主视时上述装订部件70的整体为弯曲成大致台形状的板状体,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部分,上述按压部72向下方延伸,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部分(轴承板24一侧部分),一对卡合部90与上述另一端侧部分平行,并向按压部72方向延伸。按压部72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延伸的宽度方向,上述装订部件70在俯视时,在通过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具有上述按压部72,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成为上述一部分的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位于通过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
基准面Pxz为与基板22的主面正交的垂直面。
上述装订部件70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并且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通过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具有用于插通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弹簧第一端部56的贯通孔78。上述装订部件70进而为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上述装订部件70在俯视时,在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与上述贯通孔78之间具有切割而形成有收容空间部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
当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移动时,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形成为,上述弹簧部件50可移动,而不会与上述装订部件70发生干涉。
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形成为,朝向竖起部76一侧宽阔,而按压部72一侧狭窄,使得在打开状态与保持状态之间移动时上述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不会与上述装订部件70相接触。
装订部件70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且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和上述贯通孔78之间具有向上膨出而形成的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
装订部件70在与上述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相面对的区域具有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上述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向下凹陷,用于卡止并覆盖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弹簧第一端部56。
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为向竖起部76一侧突起设置于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的下端的板状体,构成为在处于打开状态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而在处于保持状态时,也覆盖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及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平行(参照图32A及图32B)。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及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不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32A及图32B)。
装订部件70在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到竖起部76一侧的位置,在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具有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上述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用于在锁定状态下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为从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的按压部72侧端至贯通孔78而遍及地设置的板状体。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平行,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32B)。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斜交(斜向交叉),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32A)。
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向下侧凹陷,并握住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关于竖起部76,在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从跟前侧端至对面侧端的方向)上的中央m,一部分被切割而形成有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
关于横跨部74,在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从跟前侧端至对面侧端的方向)上的中央,向下(向下方向)凹陷而形成有用于收容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
弹簧部件50设置为,弹簧第一端部56与装订部件70的内部面近似的形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竖起部56a沿着装订部件70的竖起部76竖起,而弹簧部件50的弹簧横跨部56b沿着装订部件70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延伸,弹簧部件50的弹簧卡止部56c卡止于装订部件70的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或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
在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上形成有扇形、矩形、半圆或圆形的贯通孔78,从而使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一侧松动插入,防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前端部(弹簧卡止部56c)从贯通孔78脱离。
贯通孔78具有比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外形稍大的大小,构成为可松动插入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形状,以空处可使弹簧部件50在贯通孔78中稍微移动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订部件70在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c相比靠轴承板24一侧形成有连接了竖起部76和横跨部74的顶部t,在与上述顶部t相比靠按压部72一侧形成有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及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在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及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穿设(贯穿设置)有贯通孔78(参照图9及图13)。
贯通孔78的下边缘e形成于与顶部t相比靠下方且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按压部72形成于与卡合部90相比靠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参照图9及图13)。
贯通孔78在形成于装订部件70的前后端的卡合部90之间(第一支撑凸部92a与对面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之间),形成于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且接近按压部72的位置。
此外,为了防止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的力引起的变形,在按压部72上,可在向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直线状的加强筋,并且,为了防止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的力所引起的变形,在横跨部74上也可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形成直线状的加强筋。
弹簧部件50中,如图13所示,在关闭装订工具20的状态(保持状态)下,弹簧竖起部56a朝向接近水平的方向,弹簧卡止部56c朝向接近水平的方向。弹簧竖起部56a不高于背封面14c(即,弯折部16a与弯折部16b之间的长度)的高度(参照图32)。
如图14及图15所示,当锁定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与贯通孔78的下边缘相接。
如图14所示,弹簧部件50中,在稍微打开装订工具20的状态(打开状态)下,由于弹簧竖起部56a的跟前侧有所上升,弹簧竖起部56a朝向斜上方,弹簧卡止部56c稍微朝向下方。
如图15所示,弹簧部件50中,在充分打开装订工具20的状态(打开状态)下,弹簧竖起部56a朝向垂直方向,弹簧卡止部56c朝向对面侧旋转而处于几乎倾斜地立起的状态。
如图32所示,当处于打开状态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与贯通孔78的上边缘和/或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的内部面相接。
操作杆60利用合成树脂或金属板等而形成为长条状,为了提高强度,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L字状或横截面呈大致U字状,并具有轴承板24一侧的第一垂直侧壁60a以及与第一垂直侧壁60a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平行地形成的第二垂直侧壁60b。
在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对面侧)的第一垂直侧壁60a及第二垂直侧壁60b上形成有圆形的杆贯通孔62。轴58可插通于操作杆60的杆贯通孔62和设置于第一垂直侧壁60a的内侧的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而安装于轴承板24及轴承部38。
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二端部54沿着操作杆60的内侧配置,并固定于操作杆60的第一垂直侧壁60a与第二垂直侧壁60b之间。
[锁定机构]
接着,对用于锁定处于保持状态的操作杆60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
在操作杆60的第一垂直侧壁60a设置有用于将处于保持状态的操作杆60固定、即锁定于基板22的突起部100。
在操作杆60的装订部件70一侧具有:卡合体120,为了锁定而与突起部100卡合;以及卡合体支撑部180,安装有上述卡合体120。
通过卡合上述卡合体120与上述突起部100,而形成上述锁定状态。
上述卡合体120以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旋转或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使上述卡合体120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上卡合上述卡合体120与上述突起部100,来形成以按压上述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的锁定状态。
安装有上述卡合体120的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构成为,当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及卡合体120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在与基板22的主面平行的面上以向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一侧接近或离开的方式进行摆动。
上述卡合体120以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滑动的方式安装,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可在上述卡合体120必定与上述突起部100相接触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滑动。
卡合体支撑部180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182,具有沿着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移动部184,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182。
卡合体支撑本体182具有:卡合体支撑部180的支撑部固定部186,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188,形成于远离卡合体支撑部180的支撑部固定部186的另一端。
卡合体支撑部180以固定了的卡合体支撑部180的支撑部固定部186为中心挠曲,并以接近或远离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的方式由具有有恢复力的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180可通过将在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一侧端部的支撑部固定部186的底面上形成的支撑部固定部186的固定突起部186a插入在基板22的上部面上形成的固定凹部46a来固定。
卡合体支撑部180的自由端部188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插在形成于基板22的上部面的保持凸部46b,使得卡合体支撑本体182挠曲。
卡合体支撑部180形成为,为了在卡合体120与上述突起部100必定相接触的范围内,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滑动,而在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182上形成有引导支撑部190。
引导支撑部190具有:第一引导支撑部190a,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上部;以及第二引导支撑部190b,形成在与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下部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壁面。
进而,卡合体支撑部180具有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2,用于在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长度方向上限定卡合体120的滑动范围。
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2具有:第一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2a,在卡合体移动部184的跟前侧向卡合体移动部184而形成;以及第二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2b,在卡合体移动部184的对面侧向卡合体移动部184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180在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的方柱状的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长度方向上穿设有用于向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长度方向移动卡合体120的卡合体移动部184。
在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上部(即,与基板22相反的一侧的壁面)具有用于使突起部100通过的开口部198,开口部198与卡合体移动部184相连通。
当为了锁定而使操作杆60垂下时,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通过上述开口部198而到达卡合体移动部184的卡合体120的上方。
当为了解除锁定状态而使操作杆60上升时,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通过上述开口部198而到达卡合体支撑部180的上方。
卡合体120具有:卡合体本体122,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移动部184滑动接触;以及从动引导部124,用于从动于形成在卡合体本体122上的突起部100,并构成为随着设置于从动引导部124的突起部100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移动部184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
上述卡合体120的从动引导部124具有:第一斜面部130,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按压上述突起部100;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使上述突起部100通过;突起引导部134,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引导上述突起部100;突起卡合部136,当处于锁定状态时,卡合上述突起部100;第二斜面部138,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按压上述突起部100;以及第二突起通过部140,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使上述突起部100通过。
第一斜面部130形成于在卡合体本体122的上方形成的第一块126的上部面及第二凸缘部144的上部、即开口部198一侧。
第一突起通过部132沿着第一块126的侧部、即对面侧的壁面形成。
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上,第一凸缘部142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的上述突起部100突出地形成。
在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上,第二凸缘部144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的上述突起部100突出地形成。
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在第一斜面部130的低的位置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130,在从与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的第一斜面部130连接设置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引导部134,与突起引导部134连续地,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136。
突起卡合部136形成于第一块126的基板22一侧的下部、即第一块126的下部的壁面的下方。
与突起卡合部136相向地形成有第二斜面部138,第二突起通过部140在第二斜面部138的低的位置连接设置于第二斜面部138。
第二斜面部138形成于在卡合体本体122的下方形成的第二块128的上部、即开口部198一侧。
在突起卡合部136、第二斜面部138的跟前侧与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之间形成有与突起卡合部136与第二斜面部138之间的区域相比凹陷了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150。
第二突起通过部140形成于与突起卡合部136与第二斜面部138之间的区域相比凹陷了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150的跟前侧的区域中,并且,沿着第一块126的跟前侧的壁面而形成。
卡合体120具有用于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引导支撑部190滑动接触而被引导的引导连接部(第一引导连接部146、第二引导连接部148)。
第一引导连接部146具有用于与上述第一引导支撑部190a的卡合台阶部卡合的卡合台阶部,第一引导连接部146的卡合台阶部和第一引导支撑部190a的卡合台阶部为平面状且构成为可滑动。
第二引导连接部148具有用于与上述第二引导支撑部190b的卡合台阶部卡合的卡合台阶部,第二引导连接部148的卡合台阶部和第二引导支撑部190b的卡合台阶部为平面状且构成为可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卡合体120,第一引导连接部146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形成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上部的第一引导支撑部190a相连结,第二引导连接部148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形成于与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下部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壁面的第二引导支撑部190b相连结,构成为在卡合体移动部184内,在卡合体支撑本体182的长度方向上滑动。
卡合体120在朝向操作杆60一侧的面侧,将从动引导部124穿设于卡合体本体122,构成为可使插入于从动引导部124的突起部100移动。
上述卡合体120可处于如下状态:第一状态,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位于上述突起部100的轨道上;第二状态,卡合上述突起部100和上述卡合体120,来使上述装订部件70处于锁定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位于上述突起部100的轨道上。
卡合体120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滑动,当不处于第一突起通过部132位于突起部100的轨道上的第一状态时,可在第一斜面部130必定存在于突起部100的轨道上的范围内进行滑动。
突起部100具有:第一面102,具有形成于上部的倾斜面;第二面104,经由角部而与上述第一面102的低的一侧的部分连续;第三面106,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一面102连续的第二面104的部分连续;第四面108,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二面104连续的第三面106的部分连续;以及第五面110,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三面106连续的第四面108的部分连续。
突起部100形成为上述面构成侧面的截面大致多边形的棱柱体,具有上述棱柱体的底面112和上述棱柱体的侧面。
上述第一面102、第二面104、第三面106、第四面108及第五面110形成于棱柱体的侧面。
第一面102为随着朝向操作杆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面,第二面104为使操作杆60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垂直平面,第三面106为随着朝向操作杆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平面,第四面108为随着朝向操作杆60的对面侧而升高的倾斜平面,第五面110为使操作杆60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垂直平面,形成为大致五角柱状体。
第一面102为朝向底面112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在第一面102与底面之间收窄,并且,在第一面102与操作杆60的垂直壁面之间收窄。
底面112为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移动部184的垂直壁面相向的用于滑动接触的垂直平面。
突起部100构成为,上述棱柱体的底面面对与成为卡合体12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向的面,并且,上述棱柱体的侧面与卡合体120的从动引导部124滑动接触。
接着,对使处于打开状态的操作杆60变为保持状态,并使锁定机构变为锁定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为了使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若将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在与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朝向基板22按压,则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上部的开口部198到达开口部198的下方、即位于基板22一侧的卡合体120的上方。
作为从突起部100的开口部198进入时的前端的、突起部100的第三面106与第四面108之间的角部被按压在上述第一斜面部130,借助于操作杆60的压下力,卡合体120从第一斜面部130的倾斜的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上述卡合体120到达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的上方,而处于上述第一状态。
若进一步压下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则上述突起部100沿着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卡合体120的第一块126的壁面而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并到达第二块128的第一突起通过部132一侧的壁面的位置。
由此,若使压下操作杆60的力稍微变小,则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突起部100与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即基板22一侧的壁面相抵接。
若操作杆60的突起部1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顶起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则卡合体120向第一凸缘部142的倾斜面的低的一侧移动,进而,向突起卡合部136的倾斜面的低的一侧移动。
突起部100的第一面102到达突起卡合部136的下方,卡合体120处于第二状态。
上述卡合体120移动至上述第二状态,由此,上述卡合体120和上述突起部100卡合而处于锁定状态。
卡合体120在第二状态下,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与突起部100卡合来维持锁定状态。
为了使锁定机构处于锁定解除状态,若向基板22一侧压下成为处于上述保持状态的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则处于锁定状态的突起部100被按压在上述第二斜面部138,卡合体120向第二斜面部138的倾斜面的高的一侧移动,并到达第二块128的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一侧。上述卡合体120处于上述第三状态。
若使操作杆60的压下力变小,则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突起部100沿着用于引导突起部100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150上升。
上述突起部100通过处于上述第三状态的上述卡合体120的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从而翻过第二凸缘部144,并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开口部198向上方移动,将锁定解除,使操作杆60处于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0及卡合体120以如下方式形成。
(1)停止在开口部198的下端的第一斜面部130具有随着从跟前侧朝向对面侧而往下的平缓的倾斜面。
在第一块126的上部形成有斜面部。在第二凸缘部144的上部形成有斜面部,并形成有与第一块126的上部面的倾斜面连续的倾斜面。
第一块126的上部面及第二凸缘部144的上部的连续的倾斜面构成第一斜面部130。作为第一斜面部130的、第一块126的上部面的倾斜面和第二凸缘部144的上部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突起部100的第三面106与第四面108之间的角部的附近被按压在第一斜面部130而移动,卡合体120处于第一状态(参照图26的(A)部分至图26的(C)部分)。
(2)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130的低的一侧的第一突起通过部132以使卡合体本体122的对面侧的突起部100的第二面104与第一块126的对面侧相接并垂下的方式向垂直方向延伸。
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在其上方形成有第一凸缘部142。
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具有随着从第一斜面部130更向下方而向操作杆60一侧突出的倾斜面,在下端形成有第一凸缘部142。
卡合体120中,第三面106与第四面108之间的角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相接并滑动,通过卡合体120的移动,突起部100到达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此时,突起部100的底面112与卡合体120的第一凸缘部142相抵接来按压卡合体支撑部180,由此,卡合体支撑部180以支撑部固定部186为中心向从操作杆60离开的方向挠曲(参照图27的(D)部分、图27的(E)部分及图29)。
在突起部100离开第一凸缘部142之后,卡合体支撑部180借助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恢复力而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3)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具有向跟前侧上升的倾斜面的突起引导部134。
从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开始,与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的突起引导部134连续的突起卡合部136向跟前侧延伸。
突起卡合部136随着由与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的突起引导部134连续的倾斜面朝向跟前侧而上升。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面的倾斜面的突起引导部134的倾斜面和突起卡合部136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在突起卡合部136的跟前侧向下方突起设置有与突起部100的第二面104相抵接而使卡合体120停止的突起部卡止部136a。
突起部100的第二面104与第二斜面部138的对面侧的第二块128的对面侧的壁面相接,卡合体120被引导,卡合体12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而上升,突起引导部134及突起卡合部136到达突起部100的第一面102的上方。
卡合体12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与突起部100的第一面102相抵接而向对面侧移动。
突起部100与卡合体120的突起部卡止部136a相碰,突起部100的第一面102与卡合体120的突起卡合部136卡合,使卡合体120处于锁定状态(参照图27的(F)部分及图30)。
(4)以锁定状态固定于突起卡合部136的突起部100的垂直下方形成有第二斜面部138。
第二斜面部138形成从对面侧朝向跟前侧的倾斜面,并到达第二突起通过部140。
第二斜面部138与突起部100的第四面108滑动接触,以使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位于突起部100的位置的方式引导卡合体120。
(5)连接设置于第二斜面部138的跟前侧的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平行地垂下,突起部1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沿着形成第二突起通过部140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150及第一块126的跟前侧的壁面而上升。
突起部100由突起部100的第五面110与第二突起通过部140一侧的卡合体本体122的第一块126的面相接,在卡合体120的上方向外侧引导(参照图28的(H)部分及图28的(I)部分)。
(6)在第二突起通过部140的上方形成的第二凸缘部144为从下方至上方而向操作杆60一侧突出的倾斜状,突起部100在向卡合体本体122的外侧出来时,翻过第二凸缘部144到达外侧。此时,突起部100的底面112与卡合体120的第二凸缘部144相抵接来按压卡合体支撑部180,由此,卡合体支撑部180以支撑部固定部186为中心向从操作杆60远离的方向挠曲(参照图31)。
在突起部100远离第一凸缘部142之后,卡合体支撑部180借助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恢复力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突起部100翻过第二凸缘部144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开口部198向上方移动,将锁定解除,操作杆60处于打开状态。
形成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的第一凸缘部142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时的上述突起部100而突出,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若突起部100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则上述突起部100被按压在上述第一凸缘部142,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摆动(挠曲),若上述突起部100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142,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恢复。
之后,当上述突起部1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而上升时,上述突起部100被按压在第一凸缘部142的下部的突起引导部134,因而由于第一凸缘部142无法返回到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132。
形成于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的第二凸缘部144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时的上述突起部100而突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若突起部100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则上述突起部100被按压在上述第二凸缘部144,来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摆动(挠曲),若上述突起部100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144,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180恢复。
之后,即使上述卡合体120处于第三状态,当压下上述操作杆60时,上述突起部100被按压在第二凸缘部144的上部的第一斜面部130,因而由于第二凸缘部144而无法返回到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140。
在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跟前侧)形成有宽度大的操作部60c,容易用手指进行操作。
上述操作杆60具有成为固定于轴承板24的部位即支撑部固定部186的第一垂直侧壁60a,轴承板24形成有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上述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成为与上述操作杆60的第一垂直侧壁60a相接触来固定操作杆60的部位即操作部件固定部。
此外,在成为轴58的支撑部固定部186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周边可形成有向操作杆60一侧压模而膨胀成半圆环状的间隔件。由此,在轴承板24的内部面与操作杆60的第一垂直侧壁60a的外部面之隔开了与间隔件的突出量相对应的间隔,当解除操作杆60的锁定,为了以装订部件70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离开的打开状态开闭而转动时,不会在操作杆60上施加弹簧部件50的不必要的力,并且操作杆60不会与轴承板24相摩擦。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不形成于轴承板24,但间隔件可形成于操作杆60一侧,或者,也可形成于轴承板24和操作杆60两者上。例如,可形成向轴承板24一侧将操作杆60的第一垂直侧壁60a的周边膨胀成圆环状的间隔件。
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形成有纸笺整列部48,其在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具有用于将装订文件等被装订物X的端边缘对齐的与轴承板24的面平行的面。
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形成为,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在与纸笺整列部48的轴承板24的相反侧的表面相同的平面(想象上)上对子。
因此,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端边缘作为引导件,可使装订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的端边缘与纸笺整列部48相抵接而装订。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
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基板22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也可以如图33所示,在装订部件70上形成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上形成构成卡合部90的支撑凸部92。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按压部72,用于按压被装订物X;横跨部74,连接设置于上述按压部72;以及竖起部76,形成在上述横跨部74的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
在竖起部76形成有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
前后一对保持孔32和保持孔36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主视时呈长方形,形成为从基板22的上部面起均等的高度。
关于基板22,为了在与操作杆60的对面侧相比靠跟前侧的位置支撑装订部件70,形成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具有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平行的面的另一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
这些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为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并列的板状体。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主面连结的线与轴承板24的基板22一侧的主面平行,多个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面朝向装订部件70一侧与向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扩展的平面平行地并列。
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将上述装订部件70安装于基板22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由向按压部72一侧突出设置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卡合部90、上述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构成。
上述卡合部90在与按压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以向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至少两个。
上述卡合部90以卡合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保持孔32及装订部件70的保持孔36且使装订部件70摆动的方式形成有支撑凸部92。
上述支撑凸部92为向成为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的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竖起部76而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突出设置的截面大致L字型或截面大致钳(clamp)型。支撑凸部92具有:板状的支撑基部94,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立起设置部97,与支撑基部94垂直交叉。
支撑凸部92在与按压装订部件70的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对置的端边缘侧的区域的下部,支撑基部94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上部,将装订部件70保持为可摆动。
支撑凸部92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上部向上方突起,使得成为从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上部的区域(支撑基部94)延伸的前端侧的立起设置部97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摆动装订部件70时不会脱离。
上述支撑凸部92从与装订部件70的竖起部76相对置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隔开间隔而向竖起部76一侧突出设置,在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中向装订部件70的配置侧突起设置的状态下,可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前端插入于装订部件70的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孔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凸部92在隔着与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间隔相对应的间隔的位置,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前后并列有一对支撑凸部92。支撑凸部92的跟前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和对面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为相同的形状的板状体。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均向与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相比靠按压部72的方向弯曲而形成有支撑基部94,并且,从支撑基部94向上方弯曲而形成有立起设置部97。
第一支撑凸部92a具有:板状的第一支撑基部94a,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一立起设置部97a,平行于与第一支撑基部94a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第二支撑凸部92b具有:板状的第二支撑基部94b,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二立起设置部97b,平行于与第二支撑基部94b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关于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在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上突起设置有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状态下,可从各个立起设置部97的前端分别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内,并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内。
用于卡合突起部100和卡合体120的锁定机构可变更为在操作杆60设置构成支撑部的卡合体支撑部180,并将突起部100设置于操作杆60的附近。
卡合体120可将上下方向反过来,从而在操作杆60的下方设置突起部100通过的开口部198。
[第一旋转式锁定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对卡合体以相对于卡合体支撑部可旋转的方式安装的装订工具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
在操作杆360的第一垂直侧壁360a上设置有用于将处于保持状态的操作杆360固定、即锁定于基板22的突起部300。
在操作杆360的装订部件70一侧具有:卡合体320,为了锁定而与突起部300卡合;以及卡合体支撑部380,安装有上述卡合体320。
通过卡合上述卡合体320和上述突起部300而形成上述锁定状态。
上述卡合体320以可相对于构成支撑部的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旋转的方式安装,通过使上述卡合体320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上卡合上述卡合体320与上述突起部300,形成按压上述被装订物X的锁定状态。
安装有上述卡合体320的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形成为,当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及卡合体320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在与基板22的主面平行的面上以向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一侧接近或隔开的方式摆动。
上述卡合体320以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旋转的方式安装,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可在上述卡合体320必定与上述突起部300相接触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旋转。
卡合体支撑部380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382,具有沿着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收容部384,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382。
卡合体支撑本体382具有: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固定部386,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388,形成于远离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固定部386的另一端。
卡合体支撑部380以固定了的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固定部386为中心挠曲,并以接近或离开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的方式而由具有恢复力的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380可通过将在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一侧端部的固定部386的底面上形成的固定部386的固定突起部386a插入在基板22的上部面上形成的固定凹部46a来固定。
卡合体支撑部380的自由端部388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插在形成于基板22的上部面的保持凸部46b,使得卡合体支撑本体382挠曲。
卡合体支撑部380形成为,为了可在卡合体320与上述突起部300必定接触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旋转,而在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382形成有卡合体枢支部390。
卡合体枢支部390具有:第一卡合体枢支部390a,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上部;以及第二卡合体枢支部390b,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下部。
进而,卡合体支撑部380具有卡合体旋转限制部392,用于针对俯视时的卡合体枢支部390在卡合体320旋转的方向上限定作为卡合体320的旋转轴的范围。
卡合体旋转限制部392具有:第一卡合体旋转限制部392a,在卡合体收容部384的跟前侧向卡合体收容部384而形成;以及第二卡合体旋转限制部392b,在卡合体收容部384的对面侧向卡合体收容部384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380贯穿设置有用于收容卡合体的卡合体收容部384。
在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上部(即,与基板22相反的一侧的壁面)具有用于使突起部300通过的开口部398,开口部398与卡合体收容部384相连通。
当为了锁定而使操作杆360垂下时,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通过上述开口部398而到达卡合体收容部384的卡合体320的上方。
当为了解除锁定状态而使操作杆360上升时,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通过上述开口部398而到达卡合体支撑部380的上方。
卡合体320具有:卡合体本体322,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卡合体收容部384滑动接触;以及从动引导部324,用于从动于形成在卡合体本体322上的突起部300,并构成为随着设置于从动引导部324的突起部300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卡合体收容部384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
上述卡合体320的从动引导部324具有:第一斜面部330,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按压上述突起部300;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使上述突起部300通过;突起引导部334,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引导上述突起部300;突起卡合部336,当处于锁定状态时,卡合上述突起部300;第二斜面部338,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按压上述突起部300;以及第二突起通过部340,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使上述突起部300通过。
第一斜面部330的斜面和第二斜面部338的斜面在卡合体320的旋转方向上相互逆向倾斜。
第一斜面部330形成于在卡合体本体322的上方形成的第一块326的上部面、即开口部398一侧以及第二凸缘部344的上部。
第一突起通过部332沿着第一块326的侧部、即对面侧的壁面形成。
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上,第一凸缘部342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的上述突起部300突出地形成。
在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上,第二凸缘部344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的上述突起部300突出地形成。
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在第一斜面部330的低的位置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330,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的第一斜面部330连接设置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引导部334,与突起引导部334连续地,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336。
突起卡合部336形成于第一块326的基板一侧的下部、即第一块的下部的壁面的下方。
与突起卡合部336相向地形成有第二斜面部338,第二突起通过部340在第二斜面部338的低的位置连接设置于第二斜面部338。
第二斜面部338形成于在卡合体本体322的下方形成的第二块328的上部、即开口部398一侧。
在突起卡合部336、第二斜面部338的跟前侧与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之间形成有与突起卡合部336与第二斜面部338之间的区域相比凹陷了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350。
第二突起通过部340形成于与突起卡合部336与第二斜面部338之间的区域相比凹陷了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350的跟前侧的区域,并且,沿着第一块326的跟前侧的壁面而形成。
卡合体320具有安装在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卡合体枢支部390上的卡合体轴部370(第一卡合体轴部370a、第二卡合体轴部370b)。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卡合体320,第一卡合体轴部370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上部的第一卡合体枢支部390a,第二卡合体轴部370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382的下部的第二卡合体枢支部390b,构成为在卡合体收容部384内,当俯视卡合体支撑本体382时以卡合体轴部370为中心进行旋转。
卡合体320在朝向操作杆360一侧的面侧,可将从动引导部324穿设于卡合体本体322,并移动插入于从动引导部324的突起部300。在截面大致扇形的柱状体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从动引导部424。
为了使卡合体支撑部380及卡合体320低背化来使装订工具整体低背化,卡合体320具有凹陷设置于卡合体轴部370的周围的卡合体槽部372(第一卡合体槽部372a、第二卡合体槽部372b)。另外,卡合体320在朝向与卡合体槽部372相比从卡合体320的旋转轴向外的方向上具有连接设置于卡合体槽部372的卡合体从动部424。
卡合体320的第一卡合体槽部372a和卡合体支撑部380的第一卡合体枢支部390a以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卡合体320的第二卡合体槽部372b和卡合体支撑部380的第二卡合体枢支部390b以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
上述卡合体320可处于如下状态:第一状态,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位于上述突起部300的轨道上;第二状态,卡合上述突起部300和上述卡合体320,使上述装订部件70处于锁定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位于上述突起部300的轨道上(参照图38)。
突起部300具有:第一面302,具有形成于上部的倾斜面;第二面304,经由角部而与上述第一面302的低的一侧的部分连续;第三面306,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一面302连续的第二面304的部分连续;第四面308,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二面304连续的第三面306的部分连续;以及第五面310,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三面306连续的第四面308的部分连续。
突起部300形成为上述面构成侧面的截面大致多边形的棱柱体,具有上述棱柱体的底面312和上述棱柱体的侧面。
上述第一面302、第二面304、第三面306、第四面308及第五面310形成于棱柱体的侧面。
第一面302为随着朝向操作杆3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面,第二面304为使操作杆360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垂直平面,第三面306为随着朝向操作杆3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平面,第四面308为随着朝向操作杆360的对面侧而升高的倾斜平面,第五面310为使操作杆360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垂直平面,形成为大致五角柱状体。
第一面302的横截面为波型。底面312为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卡合体收容部384的垂直壁面相对置的用于滑动接触的垂直平面。
突起部300形成为,上述棱柱体的底面面对与成为卡合体32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相向的面,并且,上述棱柱体的侧面与卡合体320的从动引导部324滑动接触。
接着,对使处于打开状态的操作杆360变为保持状态,并使锁定机构变为锁定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为了使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若将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向与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朝向基板22压下,则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上部的开口部398到达开口部398的下方、即位于基板22一侧的卡合体320的上方。
作为从突起部300的开口部398进入时的前端的、突起部300的第三面306与第四面308之间的角部被按压在上述第一斜面部330,借助于操作杆360的压下力,卡合体320从第一斜面部330的倾斜的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移动。上述卡合体320到达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的上方,而处于上述第一状态。
若进一步压下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则上述突起部300沿着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卡合体320的第一块326的壁面而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并到达第二块328的第一突起通过部332一侧的壁面的位置。
由此,若使压下操作杆360的力稍微变小,则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突起部300与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即基板22一侧的壁面相抵接。
若操作杆360的突起部3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顶起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则卡合体320向第一凸缘部342的倾斜面的低的一侧移动,进而,向突起卡合部336的倾斜面的低的一侧移动。
突起部300的第一面302到达突起卡合部336的下方,卡合体320处于第二状态。
上述卡合体320移动至上述第二状态,由此,上述卡合体320和上述突起部300卡合从而处于锁定状态。
卡合体320在第二状态下,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与突起部300卡合来维持锁定状态。
为了使锁定机构处于锁定解除状态,若向基板22一侧压下成为处于上述保持状态的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360,则处于锁定状态的突起部300被按压在上述第二斜面部338,卡合体320向第二斜面部338的倾斜面的低的一侧移动,并到达第二块328的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一侧。上述卡合体320处于上述第三状态。
若使操作杆360的压下力变小,则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恢复力,突起部300沿着用于引导突起部300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350上升。
上述突起部300通过处于上述第三状态的上述卡合体320的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而翻过第二凸缘部344,并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开口部398向上方移动,将锁定解除,操作杆360处于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00及卡合体320以如下方式形成。
(1)卡止于开口部398的下端的第一斜面部330具有随着从跟前侧朝向对面侧往下的平缓的倾斜面。在第二凸缘部344的第二凸缘部344的上部形成有斜面部,并形成与第一块326的上部面的倾斜面连续的倾斜面,第一块326的上部面及第二凸缘部344的上部的连续的倾斜面构成第一斜面部330。作为第一斜面部330的第一块326的上部面的倾斜面和第二凸缘部344的上部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突起部300的第三面306与第四面308之间的角部的附近被按压在第一斜面部330而移动,卡合体320处于第一状态(参照图34A至图34C)。
(2)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330的低的一侧的第一突起通过部332以使卡合体本体322的对面侧的突起部300的第二面304与第一块326的对面侧相接并垂下的方式向垂直方向延伸。
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在其上方形成有第一凸缘部342。
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具有随着从第一斜面部330更向下方而向操作杆360一侧突出的倾斜面,并在下端形成有第一凸缘部342。
卡合体320中,第三面306与第四面308之间的角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相接而滑动,通过卡合体320的移动,突起部300到达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此时,突起部300的底面312与卡合体320的第一凸缘部342相抵接来按压卡合体支撑部380,由此,卡合体支撑部380以支撑部固定部386为中心向从操作杆360离开的方向挠曲(参照图34D)。
(3)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具有向跟前侧上升的倾斜面的突起引导部334。
从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起,与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的突起引导部334连续的突起卡合部336向跟前侧延伸。
突起卡合部336随着由与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的突起引导部334连续的倾斜面朝向跟前侧而上升。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面的倾斜面的突起引导部334的倾斜面和突起卡合部336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在突起卡合部336的跟前侧向下方突起设置有与突起部300的第二面304相抵接而使卡合体320停止的突起部卡止部336a。
突起部300的第二面304与第二斜面部338的对面侧的第二块328的对面侧的壁面相接而卡合体320被引导,卡合体32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而上升,而突起引导部334及突起卡合部336到达突起部300的第一面302的上方(参照图34F)。
卡合体32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而与突起部300的第一面302相抵接来向对面侧移动。
突起部300与卡合体320的突起部卡止部336a相碰,突起部300的第一面302与卡合体320的突起卡合部336卡合,从而使卡合体320处于锁定状态(参照图34G)
(4)以锁定状态固定于突起卡合部336的突起部300的垂直下方形成有第二斜面部338。
第二斜面部338形成从对面侧朝向跟前侧的倾斜面,并到达第二突起通过部340。
第二斜面部338与突起部300的第四面308滑动接触,以使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位于突起部300的位置的方式引导卡合体320。
(5)连接设置于第二斜面部338的跟前侧的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平行地垂下,突起部3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沿着形成第二突起通过部340的突起通过高度差部350及第一块326的跟前侧的壁面上升。
突起部300由突起部300的第五面310与第二突起通过部340一侧的卡合体本体322的第一块326的面相接,在卡合体320的上方向外侧引导(参照图34I及图34J)
(6)在第二突起通过部340的上方形成的第二凸缘部344为从下方到上方向操作杆360一侧突出的倾斜状,突起部300在向卡合体本体322的外侧出来时,翻过第二凸缘部344到达外侧。此时,突起部300的底面312与卡合体320的第二凸缘部344相抵接来按压卡合体支撑部380,由此,卡合体支撑部380以支撑部固定部386为中心向从操作杆360远离的方向挠曲(参照图34K)。
突起部300翻过第二凸缘部344而从卡合体支撑部380的开口部398向上方移动,将锁定解除,操作杆360处于打开状态。
形成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的第一凸缘部342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时的上述突起部300而突出,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若突起部300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则上述突起部300被按压在上述第一凸缘部342,来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摆动(挠曲),若上述突起部300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342,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恢复。
之后,当上述突起部3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上升时,上述突起部300被按压在第一凸缘部342的下部的突起引导部334,因而由于第一凸缘部342无法返回到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332。
形成于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的第二凸缘部344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时的上述突起部300而突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若突起部300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则上述突起部300被按压在上述第二凸缘部344,来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摆动(挠曲),若上述突起部300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344,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380恢复。
之后,即使上述卡合体320处于第三状态,当压下上述操作杆360时,上述突起部300被按压在第二凸缘部344的上部的第一斜面部330,因而由于第二凸缘部344无法返回到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340。
[第二旋转式锁定机构]
作为再一个实施方式,对具有多个突起部的装订工具,即,对具有第一突起部400和第二突起部401的装订工具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上述第一突起部400与卡合体420卡合,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第二突起部401使卡合体420旋转。
如图40所示,在操作杆460的第一垂直侧壁460a上设置有:第一突起部400,用于将处于保持状态的操作杆460固定、即锁定于基板22;以及第二突起部401,用于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
第一突起部400和第二突起部401设置为当压下操作杆460而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位于同一轨道上。上述第一突起部400设置于压下操作杆460的一侧、即下端侧,上述第二突起部401设置于与压下操作杆46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上端侧。
在操作杆460的装订部件70一侧具有:卡合体420,为了锁定而与第一突起部400卡合;以及卡合体支撑部480,安装有上述卡合体420。
通过卡合上述卡合体420和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形成上述锁定状态。
上述卡合体420以相对于构成支撑部的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可转动的方式安装,通过使上述卡合体420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上卡合上述卡合体420与上述突起部400,来形成按压上述被装订物X的锁定状态。
安装有上述卡合体420的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构成为,当操作杆460的第一突起部400、第二突起部401及卡合体420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以向操作杆460的突起部400一侧接近或离开与基板22的主面平行的面上的方式进行摆动。
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在上述卡合体420必定与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相接触的范围内,上述卡合体420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旋转。
成为支撑部的卡合体支撑部480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482,具有沿着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46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收容部484,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482。
卡合体支撑本体482具有: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固定部486,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488,形成于远离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固定部486的另一端。
卡合体支撑部480以固定了的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固定部486为中心挠曲,并以接近或离开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460的突起部400的方式而由具有恢复力的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480可通过将在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一侧端部的固定部486的底面上形成的固定部486的固定突起部486a插入在基板22的上部面上形成的固定凹部46a来固定。
卡合体支撑部480的自由端部488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插在形成于基板22的上部面的保持凸部46b,使得卡合体支撑本体482挠曲。
卡合体支撑部480形成为,为了可在卡合体420与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必定接触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转动,而在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482上形成有卡合体枢支部490。
卡合体枢支部490具有:第一卡合体枢支部490a,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上部;以及第二卡合体枢支部490b,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下部。
进而,卡合体支撑部480具有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92,用于针对俯视时的卡合体枢支部490在卡合体420旋转的方向上限定卡合体420旋转的范围。
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92具有:第一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92a,在卡合体收容部484的跟前侧向卡合体收容部484而形成;以及第二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92b,在卡合体收容部484的对面侧向卡合体收容部484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支撑部480贯穿设置有用于收容卡合体的卡合体收容部484。
在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上部(即,与基板22相反的一侧的壁面)具有用于使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通过的开口部498,开口部498与卡合体收容部484相连通。
当为了锁定而使操作杆460垂下时,操作杆460的第一突起部400通过上述开口部498而到达卡合体收容部484的卡合体420的上方。
当为了解除锁定状态而使操作杆460上升时,操作杆460的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通过上述开口部498而到达卡合体支撑部480的上方。
卡合体420具有:卡合体本体422,与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卡合体收容部484滑动接触;以及从动引导部424,用于从动于形成在卡合体本体422的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并构成为随着设置于从动引导部424的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卡合体收容部484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
上述卡合体420的从动引导部424具有:第一斜面部430,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按压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第一突起通过部432,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使上述第一突起部400通过;突起引导部434,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引导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突起卡合部436,当处于锁定状态时,卡合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第二斜面部438,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按压上述第二突起部401;以及第二突起通过部440,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使上述第一突起部400通过。
第一斜面部430的斜面和第二斜面部438的斜面在卡合体420的旋转方向上相互逆向倾斜。
卡合体420具有安装在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卡合体枢支部490上的卡合体轴部470(第一卡合体轴部470a、第二卡合体轴部470b)。
第一卡合体轴部470a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上部的第一卡合体枢支部490a,第二卡合体轴部470b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下部的第二卡合体枢支部490b。
上述卡合体420可处于如下状态:第一状态,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432位于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的轨道上;第二状态,卡合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和上述卡合体420,上述装订部件70处于锁定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440位于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的轨道上。
卡合体420可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旋转,当卡合体420不处于第一突起通过部432位于第一突起部400的轨道上的第一状态时,可在第一突起部400的轨道上必定存在第一斜面部430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进行旋转。
卡合体420具有:第一块426,上部具有第一斜面部430;第二块428,上部具有第二斜面部438;第一通过体427,具有第一突起通过部;以及第二通过体429,具有第二突起通过部。
第一块426设置于第二块428的下侧,第一块426、第二块428、第一通过体427及第二通过体429向从卡合体轴部470的旋转轴向外侧的方向以突出的形式而设置。
第一块426及第二块428在卡合体420中设置于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的轨道线上、即俯视卡合体420时从其旋转轴起大致相同的角度的范围。
另外,从第一突起部400的开口部498向卡合体收容部484的进入方向上,第一块426在进入侧、即下侧设置于卡合体420,第二块在后尾侧、即上侧设置于卡合体420。
第一通过体427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的斜面的低的一方的第一块的侧部。
第二通过体429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的斜面的高的一方的第一块的侧部。
第一通过体427具有以在第一突起部400的开口部498向卡合体收容部484的进入方向上,随着朝向进入侧而从卡合体420的旋转轴突出的方式滑动的斜面,其末端具有从其旋转轴最突出的第一凸缘部344。
第二通过体429具有以在第一突起部400的开口部498向卡合体收容部484的进入方向上,随着朝向后尾侧而从卡合体420的旋转轴突出的方式滑动的斜面,其末端具有从旋转轴最突出的第二凸缘部444。
第一块及第一通过体427具有作为与上部面连续的倾斜面的第一斜面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合体420中,第一卡合体轴部470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部480的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上部的第一卡合体枢支部490a,第二卡合体轴部470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卡合体支撑本体482的下部的第二卡合体枢支部490b,构成为在卡合体收容部484内,当俯视卡合体支撑本体482时以卡合体轴部470为中心在可利用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92而旋转的范围内进行旋转。
卡合体420构成为,在向操作杆460一侧的面侧,将从动引导部424贯穿设置于卡合体本体422,并可移动插入于从动引导部424的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在截面大致扇形的柱状体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从动引导部4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体420及卡合体支撑部480设置于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第一突起部400和第二突起部401设置于操作杆460。第一突起部400设置于在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进入开口部498时的进入方向上的进入侧、即操作杆460的下端侧,第二突起部401在第一突起部400及第二突起部401进入开口部498时的进入方向上的后尾侧,设置于操作杆460的上端侧。
作为变形例,卡合体420及卡合体支撑部480也可设置于操作杆460,第一突起部400和第二突起部401也可设置于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
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具有:第一面404,具有形成于上部的倾斜面;第二面405,经由角部而与上述第一面404的低的一方的部分连续;第三面406,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一面404连续的第二面405的部分连续;以及第四面407,经由角部而与不与上述第二面405连续的第三面406的部分连续。
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形成为上述面构成侧面的截面大致多边形的棱柱体,具有上述棱柱体的底面408和上述棱柱体的侧面。
上述第一面404、第二面405、第三面406及第四面407形成于棱柱体的侧面。
第一面404为随着朝向操作杆4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面,第二面405为使操作杆460处于水平状态时向卡合体420的旋转轴倾斜的倾斜面,第三面406为随着朝向操作杆460的对面侧而降低的倾斜面,第四面407为使操作杆460处于水平状态时向卡合体420的旋转轴倾斜的倾斜面,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体。
第一突起部400中,上述棱柱体的底面408面对与成为卡合体42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460相向的面,并且,上述棱柱体的侧面与卡合体420的从动引导部424滑动接触。
第二突起部401具有:第五面412,形成于下部;第六面413,经由角部而与第五面412的低的一方的部分连续;第七面414,经由角部而与不与第五面412连续的第六面413的部分连续;以及第八面415,经由角部而与不与第六面413连续的第七面414的部分连续。
上述第二突起部401形成为上述面构成侧面的截面大致多边形的棱柱体,具有上述棱柱体的底面416和上述棱柱体的侧面。
上述第五面412、第六面413、第七面414及第八面415形成于棱柱体的侧面。
第五面412为随着朝向操作杆460的对面侧而升高的倾斜面,第六面413为使操作杆460处于水平状态时向卡合体420的旋转轴倾斜的倾斜面,第七面414为与操作杆460的上部面大致平行的平面,第八面415为使操作杆460处于水平状态时向卡合体420的旋转轴倾斜的倾斜面,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体。
第二突起部401中,上述棱柱体的底面416面对与成为卡合体42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460相向的面,并且,作为上述棱柱体的侧面的第五面412与卡合体420的第二斜面部428滑动接触。
在锁定状态下,第一面404向与操作杆460相反的一侧的上方倾斜,使得第一突起部400的第一面404及第四面407和卡合体420的突起卡合部436相接,第一突起部400和卡合体420的突起卡合部436卡合。
由第一突起部400的第二面405、第三面406及第一突起部400的底面408形成的角部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一突起通过部432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而形成为圆状。
由第一突起部400的第一面404、第四面407及第一突起部400的底面408形成的角部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二突起通过部440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圆状。
由第一突起部400的第二面405及第三面406形成的端边缘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一斜面部430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圆状。
由第一突起部400的第四面407及第三面406形成的端边缘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一斜面部430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圆状。
由第二突起部401的第五面412及第六面413形成的端边缘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二斜面部438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圆状。
由第二突起部401的第五面412及第八面415形成的端边缘以与具有卡合体420的第二斜面部438的斜面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圆状。
上述第一突起部400从卡合体420的旋转轴以比上述第二突起部401短的方式向外侧突出而形成。
另一方面,卡合体420的第一块426与第二块428相比,向从卡合体420的旋转轴向外侧的方向突出而形成。
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若压下操作杆460,则在第一突起部400不与具有第二块428的第二斜面部438相接触的程度的范围内,第二块428从卡合体轴部470突出。
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若压下操作杆460,则位于第二块428的下侧的第一块426从卡合体轴部470突出,从而与具有位于第二块428的下侧的第一块426的第一斜面部436相接触。
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若压下操作杆460,则第二块428从卡合体轴部470突出,从而使比第一突起部长地突出的第二突起部401与具有第二块428的第二斜面部438相接触。
当从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锁定状态时,上述第一突起部400不与上述第二块428相接触,但与从上述第二块428向操作杆460一侧突出得长的上述第一块426相接触。即,卡合体420在不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若压下操作杆460,则第一突起部400被按压在上述第一块426的上部面的第一斜面部430(参照图39B及图39C)。由此,卡合体420向第一状态移动。
上述第二突起部401从第一突起部400向卡合体420一侧突出得长,因而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与从上述第一块426向操作杆460一侧突出得短的上述第二块428相接触。即,当从锁定状态移动至锁定解除状态时,若压下操作杆460,则第二突起部401被按压在上述第二块428的上部面的第二斜面部438(参照图39G及图39H)。由此,卡合体420从第二状态移动至第三状态。
第一突起通过部432沿着第一块426的侧部、即对面侧的壁面形成。
在第一突起通过部432,第一凸缘部442相对于通过第一突起通过部432的第一突起部400突出地形成。
在第二突起通过部440,第二凸缘部444相对于通过第二突起通过部440的第一突起部400突出地形成。
第一突起通过部432在第一斜面部430的低的位置上连接设置于第一斜面部430,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432的第一斜面部430连接设置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引导部434,与突起引导部434连续地,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436。
突起卡合部436形成于第一块426的基板22一侧的下部、即第一块426的下部的壁面的下方。
以如下方式形成锁定状态:通过压下操作杆460,当卡合体420处于第一状态之外的位置时,第一突起部400按压在第一斜面部430,使卡合体420处于第一状态,通过进一步压下操作杆460,第一突起部400通过处于第一状态的卡合体420的第一突起通过部432,卡合体420向第二状态移动,由此,使卡合体420和第一突起部400卡合。
以如下方式形成锁定解除状态:当处于锁定状态时,通过压下操作杆460,第二突起部401按压在第二斜面部438,使卡合体420处于第三状态,第一突起部400通过处于第三状态的卡合体420的第二突起通过部440。
在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432上形成的第一凸缘部442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432时的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突出,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状态时,若第一突起部400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432,则上述第一突起部400被按压在上述第一凸缘部442,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摆动(挠曲),若上述突起部400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442,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恢复原状。
之后,当上述第一突起部400借助于弹簧部件50的赋能力而上升时,上述第一突起部400被按压在第一凸缘部442的下部的突起引导部434,因而由于第一凸缘部442而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432。
在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440上形成的第二凸缘部444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440时的上述第一突起部400突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至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若第一突起部400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440,则上述第一突起部400被按压在上述第二凸缘部444,使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摆动(挠曲),若上述第一突起部400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444,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480恢复原状。
之后,即使上述卡合体420处于第三状态,当压下上述操作杆460时,上述第一突起部400被按压在第二凸缘部444的上部的第一斜面部430,因而由于第二凸缘部444而无法相反地返回到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440。
接着,对作为上述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进行说明。
这种装订工具尤其在被装订物按压机构上具有特征,但以下,包括装订部件支撑机构来进行说明。
图43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俯视图解图,图44为说明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45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俯视图解图,图46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的正面图解图,图47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部件的俯视图解图,图48为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部件的侧面图解图,图49的(A)部分为图47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49的(B)部分及(C)部分为图48的(A)部分所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部件的截面图解图,图50为说明作为图1所示的装订工具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台部件和装订部件的装配法的截面图解图,图51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图52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图53为说明赋能部件及装订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解图,图54A为装订厚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图54B为装订薄的被装订物来锁定的状态下的安装了装订工具的文件夹的截面图解图。
通常,在文件夹10的封面体12的内部面安装有用于装订纸张等的被装订物X的装订工具20。
封面体12具有表封面14a、里封面14b和背封面14c,并具有形成于表封面14a与背封面14c之间的弯折部16a和形成于里封面14b与背封面14c之间的弯折部16b。
装订工具20具有:成为板状的台部件的基板22;以及装订部件70,具有按压部,在上述台部件上,上述按压部借助于成为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赋能,按压被装订物X来进行保持。
装订工具20具有:成为安装于台部件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以便在上述台部件上,使装订部件70可移动(开闭)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以及锁定单元,用于使操作杆60处于锁定状态。
进而,装订工具20包括弹簧部件50,上述弹簧部件50成为向按压被装订物X的方向对装订部件70进行赋能的赋能部件,上述弹簧部件50安装于上述台部件上,与上述操作杆60相连接,并与装订部件70相连接。
关于基板22,在设置操作杆60的区域的附近具有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卡合部90,上述卡合部90用于摆动以便开闭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X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卡合部90构成用于以可向基板22转动的方式安装装订部件70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
关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而与装订部件70相连接,使得装订部件70以卡合部90为中心动作,以便使装订部件70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远离于被装订物的打开状态。
弹簧部件50及装订部件70构成用于按压被装订物X的被装订物按压机构。
关于成为利用金属制薄板形成的、构成台部件的板状本体的基板22,其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左端部)的直线状长度端边缘具有构成操作部件安装部的轴承部,如图5至图7所示,轴承部由轴承板24和轴承部38构成,上述轴承板24具有相对于基板22直立的立起面部,上述轴承部38具有与轴承板24的面平行的面。
轴承板24与基板22形成为一体,轴承部38从基板22立起。
轴承板24从基板22的长度方向的跟前侧(近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附近连续地形成。
在轴承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对面侧)形成有构成操作部件安装部的圆形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
关于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周边形成为,对面侧向外(与安装操作杆60的面相反的一侧)突出,而跟前侧向内(安装操作杆60的面的一侧)突出,使得与操作杆60相对置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和将操作杆60固定于轴承板24的轴58的轴方向斜交,而使操作杆60和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倾斜地形成。
配置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是为了在比操作杆60的对面侧端更靠近对面侧的位置支撑装订部件70。
进而,在这些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与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之间,在与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连结的线相比靠轴承板24的一侧且与轴承板24离开适当的间隔的一侧,形成有具有与轴承板24的面平行的面的轴承部38。关于上述轴承部38,在基板22上形成有U字状的切口,通过将这部分切开并竖起来形成,相对于轴承板24,其整体以与成为操作杆60的轴承部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斜交的方式形成。即,将操作杆60固定于轴承板24的轴58的轴方向与成为操作杆60的轴承部的轴承板24的立起面部斜交,并与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周边平行。
在上述轴承部38上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40,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以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连结的线与将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连结的线相互斜交。
在与轴承板24隔开适当的间隔且在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突起设置有至少两个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在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的形成部的对面侧,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以用于支撑装订部件70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与轴承板24的主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上形成有正面观察(主视)时呈长方形的保持孔32。
进而,在与操作杆60的对面侧相比靠跟前侧的位置形成有具有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平行的面的另一个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用于支撑装订部件70。在上述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形成有主视时呈长方形的保持孔36。
关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可在基板22上形成U字状的切口,并将这部分切开并竖起来形成。
前后一对保持孔32和保持孔36主视时为长方形并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为从基板22的上部面起均等的高度。
这些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呈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并列的板状体。配置为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主面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主面连结的线与轴承板24的基板22一侧的主面平行,多个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面与向装订部件70的一侧扩展至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平行地并列。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按压部72,用于按压被装订物X;横跨部74,连接设置于上述按压部72;以及竖起部76,形成于上述横跨部74的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
[装订部件支撑机构]
用于将上述装订部件70安装成可向基板22转动的方式的装订部件支撑机构由卡合部90、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构成,上述卡合部90向按压部72一侧突出设置于竖起部76。
上述装订部件70的卡合部90在作为与按压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的竖起部76上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至少两个。
上述卡合部90以卡合于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且使装订部件70摆动的方式形成有支撑凸部92。
上述支撑凸部92从成为与按压部72相反的一侧的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竖起部76突出设置,且呈截面大致L字型或截面大致J字型。支撑凸部92具有:板状的支撑基部94,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垂下部96,与垂直交叉于支撑基部94的竖起部76平行。
保持孔32和保持孔36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来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而被支撑的多个卡合部90的支撑基部94全部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开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
支撑凸部92在与用于按压装订部件70的被装订物X的按压部72相面对的端边缘侧的区域的下部,保持为支撑基部94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而摆动装订部件70。
支撑凸部92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向下方下垂,以便在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摆动装订部件70时,成为从卡合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下部的区域(支撑基部94)延伸的前端侧的垂下部96不会脱离。
上述支撑凸部92从与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相对置的端边缘隔开间隔而向按压部72的一侧突出设置,以便在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在作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上向装订部件70的配置一侧突起设置的状态下,可将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从前端插入于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的孔内。
关于装订部件70的竖起部76,在左右端的下方形成支撑凸部92,在形成有支撑凸部92的区域中,以对使支撑凸部92插入卡合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的情况不会造成妨碍的方式切出缺口。在横跨部74的下端与支撑凸部92之间设有因切口而产生的空间,因而无需与立起设置于基板22的主面的部位抵接,支撑凸部92可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参照图44的(A)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凸部92以隔着与上述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间隔相对应的间隔的方式,沿着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前后并列有一对支撑凸部92。支撑凸部92为跟前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和对面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呈相同的形状的板状体。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中,均向比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更靠近按压部72的方向弯曲而形成有支撑基部94,并且,向比支撑基部94更靠近端边缘的下方弯曲而形成有垂下部96。主视时,竖起部76和第一支撑凸部92a及第二支撑凸部92b所形成的形状呈大致h字状。
第一支撑凸部92a具有:板状的第一支撑基部94a,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一垂下部96a,平行于与第一支撑基部94a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第二支撑凸部92b具有:板状的第二支撑基部94b,与竖起部76垂直交叉;以及板状的第二垂下部96b,平行于与第二支撑基部94b垂直交叉的竖起部76。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以与竖起部76相同的长度突出。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形成为在装订部件70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时向水平方向突出。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在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时位于从基板22的主面离开相同距离的相同的高度。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中,第一支撑基部94a和第二支撑基部94b形成于相同的高度,卡合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形成于相同的高度。
像这样,安装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装订部件70中,按压部72的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及跟前侧的接地部72b与基板22平行,并同时以相同的按压力对被装订物X进行按压。
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形成为,在成为台部件的基板22上突起设置有装订部件支撑部(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状态下,可从各个垂下部96的前端分别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内,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装订部件70配置于靠近操作杆60一侧的位置,缩小了轴承部38和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间隔,因而在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并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之前,轴承部38以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隔开的方式稍微倾向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一侧(参照图50的(A)部分)。
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以从基板22向装订部件70的配置侧立起,并与基板22的主面垂直的方式直立设置(参照图50的(A)部分)。
第一支撑凸部92a中,将作为第一支撑凸部92a的前端的第一垂下部96a的下端配配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的孔边缘,并且,第二支撑凸部92b中,将作为第二支撑凸部92b的前端的第二垂下部96b的下端配配于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的孔边缘,通过向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保持孔32离开的方向(从轴承板24远离的方向)拉伸按压部72,来将第一支撑凸部92a插入于保持孔32内,并将第二支撑凸部92b插入于保持孔36内(参照图50的(B)部分)。
在装订部件70与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相连接之后,稍微倾斜的轴承部38以与基板22的主面垂直的方式立起(参照图50的(C)部分)。
另外,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右端部)形成有1条凸条42。凸条42在基板22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适当的距离以平行的方式形成。在基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将装订工具20安装于文件夹等的基板固定用贯通孔44可在对面侧和跟前侧形成一对,通过在基板固定用贯通孔44中嵌装铆钉,来将装订工具20安装于文件夹等。
[被装订物按压机构]
在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在插通轴58,在轴58上安装有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的弹簧部件50及成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
操作杆60具有用于在基板22上保持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
锁定机构具有:卡合体120,设置于操作杆60一侧(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卡合体支撑部180,安装有上述卡合体120;以及突起部100,设置于操作杆60。
关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并如下方式动作:以成为装订部件70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为中心向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X远离的打开状态移动。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延伸的宽度方向,上述装订部件70在俯视时,在与包括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直线SL1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具有上述按压部72,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一部分向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延伸,位于包括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直线SL1的附近,并且,位于上述装订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弹簧部件50具有:绕线部52,卷绕安装于轴58的外周;弹簧第一端部56,从上述绕线部52的一端(右端部)向装订部件70一侧延伸;以及弹簧第二端部54,从上述绕线部52的轴承板24一侧的另一端(左端部)向操作杆60一侧以直线状延伸。
轴58及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以与轴承板24斜交的方式横跨在轴承板24与轴承部38之间。
在对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进行操作,使上述装订部件70从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开闭移动至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向上方向,即,向轴承板24立起的方向移动。
关于上述弹簧部件50,其一部分(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按压部72延伸,构成为为了使装订部件70以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开闭,而以卡合部90为中心进行转动。
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二端部54在绕线部52的轴承板24一侧,在与其后侧的上端相比靠跟前侧以直线状延伸,当其前端不受外力时,其前端在跟前侧而向斜上方延伸。
弹簧第一端部56具有弹簧竖起部56a,上述弹簧竖起部56a在绕线部52的轴承部38一侧从其跟前侧的下端向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延伸,从向上方延伸的弹簧竖起部56a的上端向斜下方延伸弹簧横跨部56b,当不受外力时为大致L字状,在弹簧横跨部56b的自由端侧形成有弹簧卡止部56c。进而,在弹簧第一端部56形成有弹簧横跨部56b以小的角度弯曲的弹簧弯曲部56e。
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一端部56和不受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尤其是竖起部50b)形成为从绕线部52朝向其前端,分别向远离而扩展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八字状。
用于将操作杆60及弹簧部件50固定于基板22的轴58配置于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从中央m到对面侧端边缘之间,上述轴58配置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对面侧端边缘相比靠中央m、即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0的附近。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m是指将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端边缘和跟前侧端边缘连接的线的中央。
另外,弹簧部件50具有在从上述绕线部52向上述装订部件70延伸的第一端部56上弯曲成大致直角的角部56d。当装订工具20处于保持状态时,从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经过角部56d的弹簧竖起部56a平行与装订工具20的长度方向,从弹簧部件50的前端即弹簧卡止部56c经过角部56d的弹簧横跨部56b而平行于装订工具20的宽度方向。
从上述角部56d至上述绕线部52的中心的长度L1(即,与弹簧竖起部56a大致相同的长度)与上述轴58的延伸方向的直线SL2与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线之间的长度L2大致相同(参照图12B)。
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线是指通过中央m(将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端边缘和跟前侧端边缘连结的线的中央)的、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直线SL4。
基板22具有: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板24,用于对轴58的一端进行轴支承;以及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部38,形成于与上述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相比靠对面侧而稍微错开的位置,用于对轴58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
关于横跨于轴承板24的枢轴固定用贯通孔26和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而被固定的轴58,在装订部件70一侧、即轴承部38一侧的一方以轴58的轴承板24一侧为中心向从操作杆60的自由端远离的方向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位置上,固定于轴承部38的贯通孔40。
关于将操作杆60及弹簧部件50固定于基板22的轴58,在上述保持状态和上述打开状态下,轴58的延伸的轴方向的直线SL2与上述弹簧部件50的绕线部52的中心轴SL3上的直线的倾斜度可以变更(参照图12A的(A)部分及图12A的(B)部分)。
即,在上述绕线部52的内径与上述轴58的外径之间稍有间隙。进而,从基板22的轴承板24至轴承部38的长度相对于绕线部52的中心轴向上的绕线部52的宽度(装订工具20的宽度方向上的绕线部52的宽度)充分地设置。通过这种结构,绕线部52可相对于轴58的延伸方向倾斜。
弹簧部件50中,在成为轴固定部的轴承板24与轴承部38之间,绕线部52在轴58的轴周围与基板22大致平行地安装,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沿着轴承板24的内侧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固定于操作杆60。
即,不受上述外力的弹簧第二端部54沿着为了处于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和从被装订物远离的打开状态,而以从锁定状态解除锁定的方式转动操作杆60的方向、即沿着操作杆60转动的轨道面而固定于操作杆60。因此,弹簧部件50可在不受任何干涉的情况下,顺畅地进行移动,还可顺畅地进行操作杆60的上升及下降等动作。
在转动操作杆60而处于装订部件70按压被装订物X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及从被装订物X离开的打开状态(锁定解除状态)时、即在开闭状态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转动,但绕线部52与其相对应地收缩或伸张。由此,绕线部52的内径与轴58的外径之间有少许间隙。绕线部52卷绕安装于轴58的外周面上。
即,绕线部52以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倾斜地交差的方式从弹簧第二端部54一侧向弹簧第一端部56一侧延伸,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一侧在与弹簧第二端部54一侧相比靠对面侧的位置固定于基板22。
当弹簧部件50不受外力时,弹簧第二端部54形成为以轴58作为枢轴部将操作杆60的自由端顶起,弹簧第一端部56形成为使装订部件70接近基板22的表面。
弹簧部件50中,弹簧第二端部54与操作杆6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固定于操作杆60,因而当将操作杆60压下至倒伏位置时,可向与轴承板24大致平行的方向、即垂直方向压下,将构成锁定机构的突起部100卡止于卡合体120。
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状的装订部件70在基板22上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轴承板24平行地安装,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装订部件70的长度端边缘以接近基板22的表面的方式隔开。
装订部件70例如由一张金属板形成。装订部件70例如具有比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和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距离短的长度,可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上向上方膨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截面呈大致L字状)。
在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的轴承板24一侧形成有向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开而向与轴承板24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卡合部90。
这些卡合部90嵌入成为枢轴部支撑部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成为枢轴部支撑部的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
跟前侧的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与对面侧的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的从基板22的高度相同,卡合于对面侧的保持孔32的装订部件70的对面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和卡合于跟前侧的保持孔36的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卡合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因此,装订部件70能够以将两个前后一对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连结的线为旋转中心而转动。
操作杆60在轴承板24与卡合部90之间沿着用于连接轴承板24及第一支撑凸部92a和第二支撑凸部92b的线延伸。
当按压操作杆60的跟前侧的自由端来将突起部100卡止于卡合体支撑部180的卡合体120来锁定操作杆60时,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和对面侧的第一支撑凸部92a位于相同的高度,因而弹簧部件50的弹簧卡止部56c基于与按压装订部件70的横跨部74的位置(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关系上同时开始按压被装订物X,就施加于被装订物X的按压力的平衡而言,对面侧与跟前侧均等。
此外,卡合部90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弯曲,从而提高卡合部90的强度,并使卡合部90在保持孔32及保持孔36内的旋转变得容易。像这样,通过将从装订部件70突出的卡合部90嵌入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0的保持孔32及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4的保持孔36,与使用成为单独的部件的旋转轴等将装订部件70保持为可以转动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部件数。
如图47至图49所示,装订部件70形成有:竖起部76,从卡合部90一侧向与轴承板24相反的一侧的斜上方延伸;平板状的横跨部74,从竖起部76的上端向斜下方(相对于水平面大致22°)延伸;以及按压部72,从装订部件70的跟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遍及地向斜下方(相对于垂直面大致15°)弯折而形成于横跨部74的自由端。当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按压部72向横跨部74一侧稍微弯曲,并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
按压部72从横跨部74的跟前侧端边缘至对面侧端边缘连续形成。按压部72中,形成于其自由端的接地于被装订物X的接地区域分为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和跟前侧的接地部72b,对面侧的接地部72a和跟前侧的接地部72b成为大致相同的接地面积。
俯视时上述装订部件70的整体呈大致长方形状,主视时上述装订部件70的整体为弯曲成大致台形状的板状体,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部分,上述按压部72向下方延伸,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部分(轴承板24一侧部分),一对卡合部90与上述另一端侧部分平行,并向按压部72方向延伸。按压部72向基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
上述装订部件70具有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一侧延伸的宽度方向,上述装订部件70在俯视时,在通过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具有上述按压部72,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成为上述一部分的弹簧第一端部56向装订部件70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位于通过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
基准面Pxz为与基板22的主面正交的垂直面。
上述装订部件70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m、并且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通过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具有用于插通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弹簧第一端部56的贯通孔78。
上述装订部件70进而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m、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与上述贯通孔78之间具有凹陷地形成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
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形成有从面侧的横穿部74凹陷的收容凹部,以便在打开状态与保持状态之间移动时,上述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不会与上述装订部件70相接触。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为随着向突起部76一侧扩展而朝向按压部72一侧变窄的U字谷状,底部弯曲为圆形。
另外,弹簧部件50中,弹簧弯曲部56e的弹簧第一端部56以小的角度弯曲而形成,以便在打开状态与保持状态之间移动时,上述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不会与上述装订部件70相接触(参照图51的(A)部分)。
弹簧部件50构成为,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及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中的任何一个情况时,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通过与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杆60相反的一侧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的基准面Pxz的附近,按压上述装订部件(参照图54A及图54B)。
装订部件70在上述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且在俯视上述装订部件70时在与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装订部件70的端边缘和上述贯通孔78之间具有向上膨出而形成的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
装订部件70在与上述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相面对的区域具有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上述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向下凹陷,用于卡止并覆盖成为上述赋能部件的弹簧部件50的上述弹簧第一端部56。
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为向竖起部76一侧突起设置于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的下端的板状体,构成为在处于打开状态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而在处于保持状态时,也覆盖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及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平行(参照图54A及图54B)。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及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不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54A及图54B)。
装订部件70在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到竖起部76一侧的位置,在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具有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上述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用于在锁定状态下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为从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的按压部72侧端至贯通孔78而遍及地设置的板状体。赋能部件端部卡定部84形成于上述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与贯通孔78之间,并与上述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形成为一体。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平行,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54B)。
在被装订物X的厚度厚的情况下的锁定时,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与基板22的主面大致斜交(斜向交叉),并卡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参照图54A)。
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向下侧凹陷,并握住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
关于竖起部76,在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从跟前侧端至对面侧端的方向)上的中央m,向下(下方向)凹陷而形成了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
关于横跨部74,在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从跟前侧端至对面侧端的方向)上的中央,向下(向下方向)凹陷而形成有用于收容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
竖起部76的区域中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的底部低,横跨部74的区域中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形成为底部在中央稍微高地凸出,而在赋能部件端部卡定部84一侧低。
弹簧部件50设置为,弹簧第一端部56与装订部件70的内部面近似的形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竖起部56a沿着装订部件70的竖起部76竖起,而弹簧部件50的弹簧横跨部56b沿着装订部件70的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580延伸,弹簧部件50的弹簧卡止部56c卡止于装订部件70的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或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
在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上形成有扇形、矩形、半圆或圆形的贯通孔78,从而使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一侧松动插入,防止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前端部(弹簧卡止部56c)从贯通孔78脱离。
贯通孔78具有比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外形稍大的大小,构成为可松动插入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的形状,以空处可使弹簧部件50在贯通孔78中稍微移动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订部件70在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c相比靠轴承板24一侧形成有连接了竖起部76和横跨部74的顶部t,在与上述顶部t相比靠按压部72一侧形成有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及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在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4及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穿设(贯穿设置)有贯通孔78(参照图48及图51)。
贯通孔78的下边缘e形成于与顶部t相比靠下方且与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8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按压部72形成于与卡合部90相比靠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参照图48及图51)。
贯通孔78在形成于装订部件70的前后端的卡合部90之间(第一支撑凸部92a与对面侧的第二支撑凸部92b之间),形成于装订部件7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且接近按压部72的位置。
此外,为了防止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的力引起的变形,在按压部72上,可在向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直线状的加强筋,并且,为了防止按压文件等的被装订物X时的力所引起的变形,在横跨部74上也可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形成直线状的加强筋。
弹簧部件50中,如图51所示,在关闭装订工具20的状态(保持状态)下,弹簧竖起部56a朝向接近水平的方向,弹簧卡止部56c朝向接近水平的方向。弹簧竖起部56a不高于背封面14c(即,弯折部16a与弯折部16b之间的长度)的高度(参照图54)。
如图52及图53所示,当锁定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与贯通孔78的下边缘相接。
如图52所示,弹簧部件50中,在稍微打开装订工具20的状态(打开状态)下,由于弹簧竖起部56a的跟前侧有所上升,弹簧竖起部56a朝向斜上方,弹簧卡止部56c稍微朝向下方。
如图53所示,弹簧部件50中,在充分打开装订工具20的状态(打开状态)下,弹簧竖起部56a朝向垂直方向,弹簧卡止部56c朝向对面侧旋转而处于几乎倾斜地立起的状态。
如图54所示,当处于打开状态时,弹簧部件50的弹簧第一端部56与贯通孔78的上边缘和/或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82的内部面相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文件夹;12:封面体;14a:表封面;14b:里封面;14c:背封面;
16a、16b:弯折部;20:装订工具;22:基板;24:轴承板;
26:枢轴固定用贯通孔;30:第一装订部件支撑部;32、36:保持孔;
34:第二装订部件支撑部;38:轴承部;42:凸条;44:基板固定用贯通孔;
46a:固定凹部;46b:保持凸部;48:纸笺整列部;50:弹簧部件;
52:绕线部;54:弹簧第二端部;56:弹簧第一端部;56a:弹簧竖起部;
56b:弹簧横跨部;56c:弹簧卡止部;58:轴;60、360、460:操作杆;
60a、360a、460a:第一垂直侧壁;60b、360b、460b:第二垂直侧壁;
60c、360c、460c:操作部;62:杆贯通孔;70:装订部件;72:按压部;
72a:对面侧的接地部;72b:跟前侧的接地部;74:横跨部;76:竖起部;
78:贯通孔;80、580:第一赋能部件收容部;82:第二赋能部件收容部;
84:赋能部件端部卡止部;86:赋能部件端部保持部;90:(装订部件的)卡合部;
92:支撑凸部;92a:第一支撑凸部;92b:第二支撑凸部;94:支撑基部;
94a:第一支撑基部;94b:第二支撑基部;96:垂下部;96a:第一垂下部;
96b:第二垂下部;97:立起设置部;97a:第一立起设置部;
97b:第二立起设置部;100、300、400:竖起部;102、302、404:第一面;
104、304、405:第二面;106、306、406:第三面;108、308、407:第四面;
110、310、412:第五面;112、312、408、416:底面;
120、320、420:(锁定机构的)卡合体;122、322、422:卡合体本体;
124、324、424:从动引导部;126、326、426:第一块;
128、328、428:第二块;130、330、430:第一斜面部;
132、332、432:第一突起通过部;134、334、434:突起引导部;
136、336、436:突起卡合部;136a、336a、436a:突起部卡止部;
138、338、38:第二斜面部;140、340、440:第二突起通过部;
142、342、442:第一凸缘部;144、344、444:第二凸缘部;
146:第一引导连接部;148:第二引导连接部;
150、350、450:突起通过高度差部;
180、380、480:(锁定机构的)卡合体支撑部;
182、382、482:卡合体支撑本体;184:卡合体移动部;186:支撑部固定部;
186a:固定突起部;188:自由端部;190:引导支撑部;
190a:第一引导支撑部;190b:第二引导支撑部;
192: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2a:第一扣合卡合体移动限制部;
192b:第二扣合卡合体移动限制部;198、398、498:开口部;
370、470:卡合体轴部;370a、470a:第一扣合卡合体轴部;
370b、470b:第二扣合卡合体轴部;372:扣合卡合体槽部;
372a:第一扣合卡合体槽部;372b:第二扣合卡合体槽部;
384、484:扣合卡合体收容部;390、490:卡合体枢支部;
390a、490a:第一卡合体枢支部;390b、490b:第二卡合体枢支部;
392、492:卡合体旋转限制部;392a、492a:第一卡合体旋转限制部;
392b、492b:第二卡合体旋转限制部;413:第六面;414:第七面;
415:第八面;427:第一通过体;429:第二通过体;c:中央;
e:下边缘;t:顶部;X:被装订物。

Claims (7)

1.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
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
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
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
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
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
上述操作部件设置于台部件,以便向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旋转,
上述支撑部构成为,为了使卡合体与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相卡合而向突起部或卡合体一侧挠曲,并且,为了使卡合体与突起部解除卡合而向从突起部或卡合体离开的方向挠曲,
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来形成。
2.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
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
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
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
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卡合体,或者,
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以及支撑部,设置有上述突起部,
上述卡合体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或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
上述操作部件在台部件设置为在与台部件的主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旋转,
上述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
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3.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装订部件,具有用于按压被装订物而保持的按压部;
操作部件,设置为用于进行操作使得上述装订部件转动为按压被装订物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
台部件,用于设置上述装订部件及上述操作部件;以及
赋能部件,用于将装订部件向按压被装订物的方向赋能,
其中,上述装订工具具有:卡合体;卡合体支撑部,安装有上述卡合体;以及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与上述卡合体相卡合;
上述卡合体及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一方上,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及上述台部件中的另一方上,
上述卡合体支撑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装订部件之间,构成为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接近上述操作部件,以及,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从上述操作部件离开,
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对地移动来卡合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
上述卡合体以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操作部件或支撑部,
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卡合体在上述突起部必定与上述卡合体相接触的范围内能够转动或能够滑动,
上述锁定状态通过上述突起部相对于上述卡合体在规定的位置及方向由上述卡合体与上述突起部相卡合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
上述卡合体构成为从动引导部与上述突起部的移动相对应地移动,
上述从动引导部具有:
第一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第一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
第一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
突起卡合部,当处于锁定状态时,上述突起卡合部将上述突起部卡合;
第二斜面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第二斜面部按压上述突起部;以及
第二突起通过部,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
第一突起通过部在第一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一斜面部连接设置,
在与第一突起通过部的与第一斜面部相连接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连接设置有突起卡合部,
与突起卡合部相向地形成有第二斜面部,
第二突起通过部在第二斜面部的低的位置与第二斜面部相连接,
关于上述卡合体,
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时,处于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上的第一状态;
当突起部移动时,上述突起部和上述卡合体的上述突起卡合部卡合,而处于上述装订部件为锁定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
当操作部件在与台部件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向台部件压下,上述突起部按压于第二斜面部而使卡合体与第二斜面部相接并移动时,处于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位于上述突起部的轨道的第三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
在第一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时的突起部,突出有第一凸缘部,
当从上述锁定解除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一个或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一凸缘部,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一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
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一突起通过部,
在第二突起通过部,相对于通过第二突起通过部时的上述突起部,突出有第二凸缘部,
当从上述锁定状态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状态时,在通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之际,上述突起部按压于上述第二凸缘部,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摆动,若上述突起部通过上述第二凸缘部,则上述卡合体支撑部恢复原状,
之后,上述突起部无法相反地返回过上述第二突起通过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
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沿着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
卡合体支撑本体具有: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及自由端部,形成在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远离的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构成为以固定的卡合体支撑部的固定部为中心挠曲、并接近或离开操作部件,
卡合体具有:
卡合体本体,与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滑动接触;以及
从动引导部,从动于在卡合体本体上形成的突起部,
上述卡合体构成为,借助于在从动引导部上配置的突起部的移动,沿着卡合体支撑部的卡合体移动部或卡合体收容部而从锁定状态移动到锁定解除状态,
卡合体支撑部具有形成于上述卡合体支撑本体的引导支撑部或卡合体枢支部。
CN201480050359.8A 2013-09-19 2014-09-08 装订工具 Active CN105593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4134 2013-09-19
JP2013194134 2013-09-19
PCT/JP2014/073669 WO2015041089A1 (ja) 2013-09-19 2014-09-08 綴じ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028A CN105593028A (zh) 2016-05-18
CN105593028B true CN105593028B (zh) 2017-07-28

Family

ID=52688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0359.8A Active CN105593028B (zh) 2013-09-19 2014-09-08 装订工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76451B2 (zh)
JP (1) JP5898340B2 (zh)
CN (1) CN105593028B (zh)
AU (1) AU2014322335B2 (zh)
DE (1) DE112014000223T5 (zh)
WO (1) WO20150410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5324A (zh) * 2022-05-12 2022-10-18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文件夹的扣合结构及文件夹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015A (zh) * 2000-07-04 2002-01-16 科库友株式会社 文件夹
CN1432478A (zh) * 2002-01-10 2003-07-30 利高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用于文件夹的扳手式夹子
CN1443659A (zh) * 2002-03-12 2003-09-24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卡子
JP2005074645A (ja) * 2003-08-28 2005-03-24 Kokuyo Co Ltd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JP2006341566A (ja) * 2005-06-10 2006-12-21 Lihit Lab Inc 綴じ具
JP2007076262A (ja) * 2005-09-16 2007-03-29 Lihit Lab Inc 綴具
JP5119369B1 (ja) * 2012-04-27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85250A (en) * 1965-02-24 1966-11-15 Boorum & Pease Company Loose leaf binder
US3492701A (en) * 1967-07-24 1970-02-03 S E & M Vernon Inc Paper clamp
US4184782A (en) * 1976-12-29 1980-01-2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Binding device
JPH034551Y2 (zh) * 1985-06-27 1991-02-06
JPS6345093A (ja) * 1986-04-28 1988-02-26 株式会社 キングジム ファイル用綴具
JPS6345094A (ja) * 1986-04-28 1988-02-26 株式会社 キングジム フアイル用綴具
JP2945281B2 (ja) * 1994-09-07 1999-09-06 株式会社ライオン事務器 両開きパイプファイルの綴じ具
US20040056449A1 (en) * 2001-02-02 2004-03-25 Salomon S.A. Binding device with front unfastening
KR100890576B1 (ko) * 2004-10-22 2009-03-25 가부시끼가이샤리히토라브 바인딩 기구
FR2882658B1 (fr) * 2005-03-07 2007-05-04 Salomon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a double commande
EP1942012A4 (en) * 2005-10-04 2009-06-10 Lihit Lab Inc ATTACHED
JP4395530B2 (ja) * 2007-12-28 2010-01-13 プラスステーショナリー株式会社 ファイル用綴じ具
CN103950316B (zh) * 2008-11-12 2016-03-23 国誉株式会社 文件系统、册子和装订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015A (zh) * 2000-07-04 2002-01-16 科库友株式会社 文件夹
CN1432478A (zh) * 2002-01-10 2003-07-30 利高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用于文件夹的扳手式夹子
CN1443659A (zh) * 2002-03-12 2003-09-24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卡子
JP2005074645A (ja) * 2003-08-28 2005-03-24 Kokuyo Co Ltd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JP4218466B2 (ja) * 2003-08-28 2009-02-04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JP2006341566A (ja) * 2005-06-10 2006-12-21 Lihit Lab Inc 綴じ具
JP2007076262A (ja) * 2005-09-16 2007-03-29 Lihit Lab Inc 綴具
JP5119369B1 (ja) * 2012-04-27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76451B2 (en) 2017-10-03
JP5898340B2 (ja) 2016-04-06
JPWO2015041089A1 (ja) 2017-03-02
WO2015041089A1 (ja) 2015-03-26
DE112014000223T5 (de) 2015-08-06
AU2014322335A1 (en) 2015-04-23
CN105593028A (zh) 2016-05-18
AU2014322335B2 (en) 2019-06-20
US20150251483A1 (en) 2015-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66438B1 (en) Double lid for an assortment box
JP6040213B2 (ja) ブレスレットの有効長さを調整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を備えたブレスレット用クラスプ
CN102189867B (zh) 装订机
CN102762123A (zh) 用于硬币和/或塑料卡片的盒子
WO2006121577A3 (en) Database corruption reco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5593028B (zh) 装订工具
CN104944012A (zh) 可折叠容器
KR20120006461U (ko) 절첩식 철재 컨테이너
US6637632B2 (en) Card hold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console box having the same
CN108495692A (zh) 可折叠的滑雪板
CN103380008B (zh) 索引形成用器具
JP4956051B2 (ja) 収納容器
CN105143581A (zh) 门制器、杆卡止机构及杆机构
JP4626816B2 (ja) パチンコ機
CN104238656A (zh) 扩充卡固定装置
WO2009003517A1 (en) Multifunctional folder
KR101322211B1 (ko) 사물함의 경첩
CN107219898B (zh) 一种计算机数据处理器的防摔设备
CN104574666A (zh) 自动售货机
CN210271064U (zh) 车载售货机
JP4956050B2 (ja) 収納容器
CN110065768A (zh) 用于物品输送机的链条的引导结构
JP5986970B2 (ja) 綴じ具
KR101628329B1 (ko) 책장용 책꽂이 커버
CN106029396A (zh) 装订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