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799A -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799A
CN105579799A CN201480053787.6A CN201480053787A CN105579799A CN 105579799 A CN105579799 A CN 105579799A CN 201480053787 A CN201480053787 A CN 201480053787A CN 105579799 A CN105579799 A CN 105579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storehouse
air
adsorption section
free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7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9799B (zh
Inventor
田中直宏
尾里淳
池宮完
右近哲哉
龟井纪考
横原和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7/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intermittently, e.g.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type
    • F25B17/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intermittently, e.g.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type the absorbent or adsorbent being a liquid, e.g. br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04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 A23B7/0425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the material not being transported through or in the apparatus, with or without shaping, e.g. in the form of powder, granules or fl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7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24Adaptations for preventing deterioration or decay of contents; Applications to the container or packaging material of food preservatives, fungicides, pesticides or animal repellants
    • B65D81/26Adaptations for preventing deterioration or decay of contents; Applications to the container or packaging material of food preservatives, fungicides, pesticides or animal repellants with provision for draining away, or absorbing, or removing by ventilation, fluids, e.g. exuded by contents; Applications of corrosion inhibitors or desiccators
    • B65D81/266Adaptations for preventing deterioration or decay of contents; Applications to the container or packaging material of food preservatives, fungicides, pesticides or animal repellants with provision for draining away, or absorbing, or removing by ventilation, fluids, e.g. exuded by contents; Applications of corrosion inhibitors or desiccators for absorbing gases, e.g. oxygen absorbers or desicc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4Purification or separation of nitrogen
    • C01B21/0405Purification or separation processes
    • C01B21/0433Physical processing only
    • C01B21/045Physical processing only by adsorption in sol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sorpt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03Transport contai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1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 A23B7/14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A23B7/152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in a controlled atmosphere comprising other gases in addition to CO2, N2, O2 or H2O ; Elimination of such other g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6/00Main component in the product gas stream after treatment
    • B01D2256/10Nit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10Single element gases other than halogens
    • B01D2257/102Nit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2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using two b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B01D2259/452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storage and dispens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B01D2259/45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transportable u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8/00Large containers
    • B65D88/74Large containers having means for heating, cooling, aerat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of contents
    • B65D88/745Large containers having means for heating, cooling, aerat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of contents blowing or injecting heating, cool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fluid inside the contai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为了能够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并生成用以调整集装箱库内的氧浓度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供给装置设置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上。混合气体供给装置设置有吸附筒(34、35)。如果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一方供给空气,则吸附筒(34、35)被加压,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如果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另一方吸引空气,则吸附筒(34、35)被减压,吸附剂吸附到的氮被解吸出来。向集装箱(11)的库内供给包含从吸附剂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

Description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为了冷却在海运等时使用的集装箱库内而使用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集装箱的库内例如装载了香蕉、鳄梨(avocado)等植物。植物在收获后也进行吸入空气中的氧且释放二氧化碳的呼吸。而且,虽然如果库内的氧浓度因植物的呼吸作用而降低至规定的目标浓度,则植物的呼吸量会减少,但是要达到目标浓度也会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内植物发生变色、腐烂等,从而新鲜度降低。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由膜分离器(membraneseparator)将空气中的氮分离出来,从而生成氮气并供向集装箱的库内,由此使库内的氧浓度迅速降低的结构。如上所述,如果使集装箱的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氧浓度,则植物的呼吸量会减少,从而能够容易地维持新鲜度。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植物的新鲜度,不仅对库内的氧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还需要对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植物为香蕉时,优选地,将库内的氧浓度维持在5%、将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5%。
一般情况下,在集装箱库内,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上升。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由于将氮99%、氧1%的混合气体供向集装箱的库内,因而植物处于不能充分呼吸的状态,而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保持着较低的状态。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另外设置二氧化碳瓶来将二氧化碳供向集装箱的库内,从而能够对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35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膜分离器而言,已知:通过膜的空气的流速越快,即空气压缩机的加压压力越大,由膜分离出来的氮也就越多,由此能够生成高纯度氮气。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需要生成氮浓度超过99%的高纯度氮气。因此,需要将空气压缩机的加压压力例如设为827.6kPa左右,这就需要大型空气压缩机,从而存在整个装置的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此外,因为为了将空气中的氮分离出来而使用了膜,所以需要另外设置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空气加热器。此外,为了使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还需要另外设置二氧化碳瓶,因此存在整个装置的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既能够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又能够生成用以调整集装箱库内的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作为对象,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在集装箱11上而冷却该集装箱11的库内的空气,所述集装箱11收纳进行呼吸的植物15。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在所述第一吸附部34内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内分别设置有吸附空气中的氮的吸附剂;加压部31a,所述加压部31a进行吸附动作,所述吸附动作是指: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中的一方以进行加压,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减压部31b,所述减压部31b进行解吸动作,所述解吸动作是指: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中的另一方吸引空气以进行减压,从而使氮从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切换部32、33,所述切换部32、33将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交替地切换,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在所述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一吸附部34的同时所述减压部31b从所述第二吸附部35吸引空气,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在所述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二吸附部35的同时所述减压部31b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吸引空气;以及供给部44,所述供给部44将包含从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供向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
在第一方面中,如果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中的一方以进行加压,则空气中的氮就被吸附剂吸附。如果减压部31b从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中的另一方吸引空气以进行减压,则氮就从吸附剂解吸出来。包含从吸附剂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
如果采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就既能够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又能够生成用以调整集装箱11库内的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具体而言,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膜分离器的装置中,为了生成氮浓度为99%以上的高纯度氮气需要大型空气压缩机,而且,还需要另外设置空气加热器。因此存在整个装置的重量增加,成本也上升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第一方面中,为了生成氮浓度高的混合气体而使用了吸附氮的吸附剂(例如,沸石),因此无需将加压部31a的加压压力设定为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那样的高压,例如设定为150kPa左右即可。因此,能够使加压部31a小型化。另外,在使用了吸附剂的结构下,无需加热空气,所以不需要如现有装置那样的空气加热器。
与现有装置相比,第一方面中的装置还需要用以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的减压部31b。但是,在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之际,将吸附剂周围的气压降低到例如-50kPa左右就足够。因此,也能够使减压部31b小型化。也就是说,从整个装置来看,与具备大型空气压缩机的现有装置相比,具备小型加压部31a和小型减压部31b的第一方面中的装置能够将重量控制得更小。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另有下述问题:因为植物15不能呼吸,所以需要另外使用二氧化碳瓶来使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由此导致整个装置的重量增加,并且成本也增加。
相对于此,在第一方面中,因为由减压部31b吸引空气以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所以在包含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中也包含氧,从而能够将植物15可进行呼吸的混合气体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而且,由于植物15进行呼吸而将二氧化碳释放到集装箱11的库内,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以使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二氧化碳瓶。
因此,与现有装置相比,根据第一方面,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来减小重量,并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所述第一吸附部34、所述第二吸附部35、所述加压部31a以及所述减压部31b布置在所述库外收纳空间S1内。
在第二方面中,由壳体12形成库内收纳空间S2和库外收纳空间S1。第一吸附部34、第二吸附部35、加压部31a以及减压部31b布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因此,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进行运转时,集装箱11的库内温度保持在低温的状态下,也能够对第一吸附部34、第二吸附部35、加压部31a以及减压部31b进行维修工作。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单元壳体70,所述第一吸附部34、所述第二吸附部35、所述加压部31a以及所述减压部31b收纳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
在第三方面中,第一吸附部34、第二吸附部35、加压部31a以及减压部31b收纳在单元壳体70内。因此,第一吸附部34、第二吸附部35、加压部31a以及减压部31b实现单元化,从而能够将它们简单地设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泵机构部31P,所述泵机构部31P构成所述加压部31a和所述减压部31b;以及马达31M,所述马达31M驱动所述泵机构部31P,所述马达31M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单元壳体70的外侧。
在第四方面中,驱动泵机构部31P的马达31M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单元壳体70的外侧。因此,马达31M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在室外空气中,从而能够利用室外空气冷却马达31M。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用吸引并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构成所述加压部31a,所述加压部31a设置在所述库外收纳空间S1内,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设置在所述库内收纳空间S2内。
在第五方面中,将构成加压部31a的空气压缩机设置在集装箱11的库外收纳空间S1内。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空气压缩机进行压缩动作而产生的热使集装箱11的库内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对集装箱11的库内的冷却效率降低。
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内的吸附剂具有周围的温度越低吸附性越高的特性。另一方面,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进行运转时,集装箱11的库内温度一般比室外空气的温度低。因此,如果将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设置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能够将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内的吸附剂的温度控制在较低温度,空气中的氮容易地被吸附剂吸附。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所述制冷剂回路20具备蒸发器24,所述蒸发器24让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却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在所述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所述蒸发器24的附近。
在第六方面中,在蒸发器24中由制冷剂对库内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蒸发器24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较低。在第六方面中,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蒸发器24的附近。因此,能够将吸附剂的温度控制在较低温度,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得以提高,吸附剂能够容易地吸附空气中的氮。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氮两者的性质,所述减压部31b通过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吸引空气,从而使氮和水分两者从该第一吸附部34和该第二吸附部35内的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
在第七方面中,因为吸附剂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这一性质,所以在进行吸附动作时,空气中的水分也与空气中的氮一起被吸附剂吸附。然后,在进行解吸动作时,被吸附剂吸附到的水分与氮一起从吸附剂解吸出来,因此包含了水分的混合气体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因此,能够提升库内的湿度。进而,由于吸附剂会再生,因此能够谋求吸附剂的长寿命化。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用无油泵(oillesspump)构成所述加压部31a和所述减压部31b。
在第八方面中,因为用无油泵构成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所以能够克服在将润滑用油用于泵时发生的不良情况。
具体而言,在加压部31a的泵中使用了油的情况下,当将压缩后的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进行加压时,包含在压缩空气中的油会被吸附剂吸附到,导致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降低。
在减压部31b的泵中使用了油的情况下,油会与包含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一起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也就是说,导致带油味的混合气体被供向装载了植物15的集装箱11的库内。
相对于此,在第八方面中,因为用无油泵构成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所以不会发生上述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单元壳体70,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至少收纳所述加压部31a;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所述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检测所述单元壳体70内的温度;以及控制部55,所述控制部55根据所述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调节时间间隔,所述时间间隔是所述切换部32、33将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交替地切换的时间间隔。
在此,例如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由于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第一吸附部34,因此第一吸附部34内的压力会逐渐上升。如果由切换部32、33从第一工作状态切换成第二工作状态,则由加压部31a供给空气的供给对象从第一吸附部34切换成第二吸附部35,然后第二吸附部35内的压力会逐渐上升。如上所述,每当对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切换时,加压部31a供向吸附部34、35的空气的压力发生变化。
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越长,由加压部31a供给空气的吸附部34、35内的压力越高,加压部31a供向吸附部34、35的空气的温度也越高。如果加压部31a供向吸附部34、35的空气的温度过高,会引起加压部31a的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加压部31a受损。
在第九方面中,加压部31a收纳在单元壳体70内。因此,单元壳体70内的温度越高,加压部31a的温度越容易升高。于是,控制部55根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调节时间间隔,所述时间间隔是由切换部32、33将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交替地切换的时间间隔。例如,在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超过了标准值的情况下,如果控制部55缩短上述的时间间隔,则加压部31a供向吸附部34、35的空气的温度被控制得较低,从而能够抑制加压部31a的温度上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既能够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又能够生成用以调整集装箱11库内的氧浓度的混合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库外侧看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5是从库内侧看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的A-A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7是示出对集装箱的库内的氧浓度进行调整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对集装箱的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整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从库外侧看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正面侧看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用实线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俯视图。
图15是用实线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右视图。
图16是用实线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正面立体图。
图17是用实线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背面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的底座和盖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将空气泵的马达安装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的底座上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从正面侧看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用实线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右视图。
图22是从库外侧看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24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26是用实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主视图。
图27是用实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俯视图。
图28是用实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左视图。
图29是用实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正面立体图。
图30是用实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单元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背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在下文中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对在海运等时使用的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进行冷却。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制冷剂回路20,所述制冷剂回路20利用制冷循环来对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进行冷却(参照图3)。植物15以装在箱内的状态收纳在集装箱11的库内。植物15进行吸入空气中的氧(O2)并释放二氧化碳(CO2)的呼吸,植物15例如是香蕉、鳄梨等蔬菜和水果、青菜、谷物、鳞茎、鲜花等。
集装箱11形成为一个端面开口的细长的箱状。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以将集装箱11的一方的开口端堵住的方式安装。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具备位于集装箱11的库外侧的库外壁12a、以及位于集装箱11的库内侧的库内壁12b。库外壁12a和库内壁12b例如由铝合金形成。
库外壁12a以将集装箱11的开口端堵住的方式安装在集装箱11的开口周缘部。库外壁12a形成为库外壁12a中的下部向集装箱11的库内侧鼓出。
库内壁12b被布置成与库外壁12a相对。库内壁12b对应于库外壁12a中的下部而向库内侧鼓出。在库内壁12b和库外壁12a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绝热部12c。
壳体12中的下部形成为向集装箱11的库内侧鼓出。由此,壳体12中的下部在集装箱11的库外侧形成有库外收纳空间S1,壳体12中的上部在集装箱11的库内侧形成有库内收纳空间S2。
在壳体12上设置有两扇作业用窗16A、16B,所述作业用窗16A、16B是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且在维修时能够打开、关闭所述作业用窗16A、16B。在壳体12的库外收纳空间S1内的、与下文中说明的库外风扇25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箱17。
在集装箱11的库内布置有隔板18。该隔板18由近似矩形状的板部件构成,该隔板18以与壳体12的集装箱11库内侧的面相对的形态竖立设置。由该隔板18隔出来集装箱11的库内和库内收纳空间S2。
在隔板18的上端与集装箱11内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吸入口18a。集装箱11的库内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8a被吸入到库内收纳空间S2内。
在库内收纳空间S2设置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划分壁13。划分壁13安装在隔板18的上端部,并在该划分壁13上形成有安装将下文中说明的库内风扇26的开口。该划分壁13将库内收纳空间S2划分成库内风扇26的吸入侧的一次空间S21和库内风扇26的吹出侧的二次空间S22。
在集装箱11内的吸入口18a的附近设置有:检测集装箱11库内的氧浓度的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以及检测集装箱11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
在集装箱11内设置有底板19,在该底板19与集装箱11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装在箱内的植物15放置在底板19上。在集装箱11内的底面与底板19之间形成有空气流路19a。在隔板18的下端与集装箱11内的底面之间有间隙,其与空气流路19a连通。
在底板19中集装箱11的里侧(在图2中为右侧)形成有吹出口18b,该吹出口18b向集装箱11的库内吹出已由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冷却的空气。
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上设置有吸气部47和排气部46,所述吸气部47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向集装箱11的库内,所述排气部46用于将集装箱11库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排气部46具有将集装箱11的库内与库外相连的排气管46a以及与排气管46a连接的排气阀46b。吸气部47具有将集装箱11的库内与库外相连的吸气管47a以及与吸气管47a连接的吸气阀47b。
如图3所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制冷剂回路2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剂循环,从而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20是由制冷剂管道28将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23以及蒸发器24依次连接而构成的封闭回路。
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收纳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在冷凝器2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库外风扇25。库外风扇25由库外风扇马达25a驱动而旋转,库外风扇25将集装箱11的库外的空气引向库外收纳空间S1内后送往冷凝器22。在冷凝器22中,在冷凝器22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蒸发器24收纳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库内收纳空间S2中的在蒸发器24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两台库内风扇26。
库内风扇26由库内风扇马达26a驱动而旋转,库内风扇26从吸入口18a吸引集装箱11库内的空气后吹向蒸发器24。在蒸发器24中,在蒸发器24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库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通过蒸发器24之际向制冷剂散热而被冷却之后的库内空气通过空气流路19a而从吹出口18b被吹向集装箱11的库内。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该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用于将氧浓度低的混合气体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通过VPSA(VacuumPressureSwingAdsorption,真空变压吸附)生成混合气体。
如图4所示,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具有:空气泵31;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置有用于吸附空气中氮的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清洗阀36;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以及储氧箱(oxygentank)39。
空气泵31设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该空气泵31具备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
空气泵31的加压部31a经由与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流入通路41吸入并压缩室外空气。该加压部31a进行吸附动作,该吸附动作是指:经由流出通路42将压缩后的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以进行加压,从而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在流入通路41的通路中途安装有空气过滤器41a。
空气泵31的减压部31b进行解吸动作,该解吸动作是指:经由吸引通路43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吸引空气以进行减压,从而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需要说明的是,减压部31b优选构成为:在进行解吸动作之际,减压部31b进行减压直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内压降低到负压(即,比气压低的压力)为止。
空气泵31的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用不使用润滑用油的无油泵构成。加压部31a是一种空气压缩机,其对已吸入的空气进行压缩直到达到比气压高的压力为止,然后将上述空气向供给对象喷出。减压部31b是从连接对象吸引空气后排出的排气泵。
在此,在加压部31a的泵中使用了油的情况下,当将压缩后的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以进行加压之际,含在压缩空气中的油被吸附剂吸附到,导致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减压部31b的泵中使用了油的情况下,油会与包含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一起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导致带油味的混合气体被供向装载了植物15的集装箱11的库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用无油泵构成空气泵31的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来克服上述的不良情况。
在空气泵31的上方设置有送风风扇48,该送风风扇48用以朝着空气泵31送风来对空气泵31进行冷却。
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用以交替地切换成为吸附动作和解吸动作的对象的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
第一方向控制阀32与加压部31a的喷出口、减压部31b的吸入口、第一吸附筒34的顶部连接。该第一方向控制阀32在下述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的一个状态是使第一吸附筒34与加压部31a连通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不与减压部31b连通的状态(如图4所示的状态),其中的另一个状态是使第一吸附筒34与减压部31b连通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不与加压部31a连通的状态。
第二方向控制阀33与加压部31a的喷出口、减压部31b的吸入口、第二吸附筒35的顶部连接。该第二方向控制阀33在下述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的一个状态是使第二吸附筒35与加压部31a连通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不与减压部31b连通的状态,其中的另一个状态是使第二吸附筒35与减压部31b连通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不与加压部31a连通的状态(如图4所示的状态)。
在如图4所示的状态下,加压部31a进行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的吸附动作,减压部31b进行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的解吸动作。在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的切换位置位于与图4相反的位置的情况下,加压部31a进行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的吸附动作,减压部31b进行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的解吸动作,但这并未图示。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一边交替地切换成为吸附动作和解吸动作的对象的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一边反复进行上述的工序,从而连续且稳定地生成混合气体。由控制部55控制该切换动作。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是在其内部填充有吸附剂的圆筒状的部件,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以竖立的姿势(即,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轴向分别为上下方向的姿势)设置。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吸附从空气泵31的加压部31a供给过来的压缩空气中的氮来生成氧浓度高的空气。填充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内的吸附剂具有如下性质,即:上述吸附剂在吸附筒34、35已被加压的状态下吸附氮,在吸附筒34、35已被减压的状态下使氮解吸出来。
填充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例如由具有细孔的多孔体沸石构成,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氮分子的分子直径并且大于氧分子的分子直径如果将具有这样的孔径的沸石用作吸附剂,就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氮。
此外,在沸石的细孔内,因为存在阳离子,所以存在电场,从而产生极性。因此,沸石具有吸附水分子等极性分子的性质。由此,不仅是空气中氮被填充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由沸石构成的吸附剂吸附,而且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也被填充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由沸石构成的吸附剂吸附。然后,被吸附剂吸附到的水分通过解吸动作而与氮一起从吸附剂解吸出来。因此,包含了水分的混合气体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从而能够提升库内的湿度。进而,由于吸附剂会再生,因此能够谋求吸附剂的长寿命化。
另外,当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由空气泵31的减压部31b减压时,被吸附剂吸附到的氮得到解吸。其结果是,生成出氮浓度高的空气(即,所含的氮比室外空气多而导致氧浓度降低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例如为氮浓度90%、氧浓度10%。
在此,在使用膜分离器生成氮浓度超过99%的高纯度氮气的现有装置中,空气泵的加压压力设定为较高的值(例如827.6kPa左右)。
相对于此,就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而言,只要生成氮浓度90%、氧浓度10%的混合气体即可,所以将空气泵31的加压压力设定为较低的值(例如150kPa左右)就足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无需将空气泵31的加压压力设定为如现有装置那样的高压,其结果是,能够使加压部31a小型化。
与现有装置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另外需要用以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的减压部31b。但是,在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之际,只要将吸附筒34、35的内压降低到例如-50kPa左右就足够。因此,也能够使减压部31b小型化。也就是说,就整个装置来看,与具备大型空气压缩机的现有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的具备空气泵31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能够将重量控制得更小,其中,所述空气泵31具有小型加压部31a和小型减压部31b。
混合气体经由作为供给部的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被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在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上设置有止回阀44a。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加压时的流出口,减压时的流入口)经由用于防止逆流的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与储氧箱39连通。
储氧箱39用于暂时储存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生成的氧浓度高的空气。储氧箱39的流出口与氧排出通路45连接,该氧排出通路45与集装箱11的库外相连。在氧排出通路45上设置有节流孔(orifice)61和止回阀45a。储存在储氧箱39中的氧浓度高的空气由节流孔61减压后,通过氧排出通路45向集装箱11的库外排出。
第一吸附筒34、第二吸附筒35以及储氧箱39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蒸发器24的附近。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设置为如下:第一吸附筒34、第二吸附筒35以及储氧箱39在竖立设置在集装箱11的侧壁与蒸发器24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按照第一吸附筒34、第二吸附筒35以及储氧箱39的顺序朝向集装箱11的里侧方向排列。
第一吸附筒34的下端部和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经由清洗阀36彼此连通。在第一吸附筒34的下端部与清洗阀36之间的管道、以及在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与清洗阀36之间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节流孔62。
清洗阀36用于从加压侧的吸附筒(在图4中为第一吸附筒34)向减压侧的吸附筒(图4中为第二吸附筒35)导入规定量的氧浓度高的空气,来帮助氮从减压侧的吸附筒的吸附剂释放出。由控制部55控制清洗阀36的打开和关闭动作。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运转动作-
对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生成混合气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各动作每次进行规定时间(例如15秒),所述第一动作为在第一吸附筒34被加压的同时第二吸附筒35被减压的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在第一吸附筒34被减压的同时第二吸附筒35被加压的动作。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切换是通过由控制部55操作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来进行的。
〈第一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加压部31a进行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的吸附动作,减压部31b进行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的解吸动作。也就是说,正在进行第一动作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同时减压部31b从第二吸附筒35吸引空气。
在第一动作中,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定为如图4所示的状态。即,第一方向控制阀32处于使第一吸附筒34与加压部31a连通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不与减压部31b连通的状态;第二方向控制阀33处于使第二吸附筒35与减压部31b连通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不与加压部31a连通的状态。
加压部31a将已加压的室外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包含在流入到第一吸附筒34的空气中的氮被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吸附。被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夺走氮后的空气(也就是说,氧浓度比室外空气高的氧浓度高的空气)从第一吸附筒34流出后依次通过第一止回阀37和储氧箱39,然后被排出到库外。
另一方面,减压部31b从第二吸附筒35吸引空气。此时,氮从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解吸出来。由此,减压部31b从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吸引包含氮的空气(也就是说,氮浓度比室外空气高的氮浓度高的空气即混合气体)。从第二吸附筒35被吸引到减压部31b的混合气体在从减压部31b被喷出后流经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供向库内。
〈第二动作〉
在第二动作中,加压部31a进行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的吸附动作,减压部31b进行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的解吸动作。也就是说,正在进行第二动作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第二吸附筒35,同时减压部31b从第一吸附筒34吸引空气。
在第二动作中,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被设定为与如图4所示的状态相反的状态。即,第一方向控制阀32处于使第一吸附筒34与减压部31b连通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不与加压部31a连通的状态;第二方向控制阀33处于使第二吸附筒35与加压部31a连通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不与减压部31b连通的状态。
加压部31a将加压后的室外空气供向第二吸附筒35。包含在流入到第二吸附筒35的空气中的氮被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吸附。被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夺走氮后的空气(即,氧浓度比室外空气高的氧浓度高的空气)从第二吸附筒35流出后依次通过第二止回阀38和储氧箱39,然后被排出到库外。
另一方面,减压部31b从第一吸附筒34吸引空气。此时,氮从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解吸出来。由此,减压部31b从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吸引包含氮的空气(也就是说,氮浓度比室外空气高的氮浓度高的空气即混合气体)。从第一吸附筒34吸引到减压部31b的混合气体在从减压部31b被喷出后流经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供向库内。
-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整-
控制部55根据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的检测结果、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库内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动作。在此,根据图7和图8中的流程图,对该控制部55的动作进行说明。
〈氧浓度的调整〉
图7是示出对集装箱的库内的氧浓度进行调整的顺序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在步骤S101,控制部55判断用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检测出的氧浓度是否高于混合气体的氧浓度(氧10%)。当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氧浓度>10%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2。当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氧浓度≤10%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2,控制部55让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将混合气体(氮90%、氧10%)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然后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3。
在步骤S103,控制部55判断用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检测出的氧浓度是否降低到混合气体的氧浓度(氧10%)以下。当在步骤S103中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氧浓度≤10%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4。当在步骤S10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氧浓度>10%的情况)下,控制部55待机。
在步骤S104,控制部55让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停止混合气体的供给动作。此时,在集装箱11库内,收纳在该集装箱11的库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也就是说,在集装箱11库内,植物15吸入包含在库内空气中的氧,并将通过呼吸而生成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库内。因此,在从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将混合气体供向集装箱11库内的混合气体的供给动作停止了的状态下,在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会逐渐下降的同时,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上升。
然后,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5。在步骤S105,控制部55判断用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检测出的氧浓度是否低于目标浓度(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植物15为香蕉的情况下将氧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5%,不过在植物15为鳄梨的情况下将氧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3%。
当在步骤S105中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氧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106。当在步骤S105中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氧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待机。
在步骤S106,控制部55让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将混合气体(氮90%、氧10%)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或者让吸气部47将室外空气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然后,从头开始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06,也可以同时进行由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供给混合气体和由吸气部47供给室外空气这样的处理。
〈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整〉
图8是表示对集装箱的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調整的顺序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首先,在步骤S201,控制部55判断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检测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高于规定的目标浓度(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植物15为香蕉的情况下将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5%,不过在植物15为鳄梨的情况下将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10%。
当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二氧化碳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202。当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二氧化碳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待机。
在步骤S202,控制部55让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向集装箱11的库内供给混合气体(氮90%、氧10%),或者让排气部46将集装箱11的库内的空气向库外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02,也可以同时进行由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供给混合气体和由排气部46排出库内空气这样的处理。
然后,控制部55进入步骤S203。在步骤S203,控制部55判断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检测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降低到目标浓度以下。当在步骤S203中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二氧化碳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进入步骤S204。当在步骤S20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二氧化碳浓度>5%的情况)下,控制部55待机。
在步骤S204,控制部55停止由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的混合气体的供给,或者停止由排气部46进行的库内空气的排出。然后控制部55从头开始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为了生成例如氮浓度90%、氧浓度10%的混合气体,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使用吸附氮的吸附剂。由此,无需将空气泵31的加压部31a的加压压力设定得那么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加压部31a小型化。此外,在使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之际,因为无需将吸附筒34、35的压力设定得那么低,所以也能够使空气泵31的减压部31b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小型的空气泵31使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小型化,进而还能够减小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重量并控制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采用了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的方式,所以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空气加热器。而且收纳在库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而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以提高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二氧化碳瓶。这样一来,与现有装置相比,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来减小重量并控制成本。
在此,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具有周围的温度越低吸附性越高的特性。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蒸发器24的附近。因此,通过将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内的吸附剂的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就能够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来使吸附剂容易地吸附空气中的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吸附动作时,空气中的水分也和空气中的氮一起被吸附剂吸附,在进行解吸动作时,被吸附剂吸附到的水分和氮一起从吸附剂解吸出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包含了水分的混合气体被供向集装箱11库内,从而能够提升库内的湿度。进而,由于吸附剂会再生,因此能够谋求吸附剂的长寿命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因为用无油泵构成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所以能够克服在将润滑用油用于泵时发生的不良情况。具体而言,能够克服下述不良情况:包含在压缩空气中的油被吸附剂吸附到导致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降低,或者带油味的混合气体被供向装载了植物15的集装箱11的库内。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9和图10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
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对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结构进行改变而得到的。在此,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具备:空气泵31、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置有用以吸附空气中的氮的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清洗阀36、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以及储氧箱39(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将这些部件收纳在单元壳体70的内部,由此构成一个单元。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设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该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可作为附加装置安装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主体上。就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空气泵31设置在单元壳体70内。该空气泵31吸入并压缩经由形成于单元壳体70上的空气流入口75从单元壳体70的外部流入到单元壳体70内部的室外空气。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7对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机械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单元壳体70是箱状的部件。该单元壳体70具备底座71和盖72。如图13所示,底座71具备:支承板71a,所述支承板71a支承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内部的设备;脚部板71b,所述脚部板71b从支承板71a的左右两端朝着下方延伸;以及安装板71c,所述安装板71c从各脚部板71b的下端朝着底座71的内侧延伸。支承板71a、脚部板71b以及安装板71c是通过将一块金属板折弯而形成的。在所述底座71的背面设置有通风板71d,在该通风板71d形成有多个平行的细长孔71e,多个所述细长孔71e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上下排列。
所述盖72具备:四面侧板72a、以及将各侧板72a的上端封闭起来的顶板72b。该盖72的下端部安装在底座71的上端部,该安装部分为气密防水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支撑板73被固定在底座上端的整周上,并且盖72下端部的内侧整周设置有保持密封部74a的密封保持部74,通过以将密封部74a嵌入到支撑板73的状态,将底座71和盖72用螺栓等连接部件紧固,从而使单元壳体70成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该单元壳体70内的由底座71的支承板71a和盖72围起来的空间形成为具有气密防水结构的设备收纳空间。
在单元壳体70的图12中的右侧侧面上设置有具有通气性和防水性的膜滤器76。如图11所示,在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用以由空气泵31将空气吸入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流入口75,所述膜滤器76安装在该单元壳体70的空气流入口75上。如上所述,由于膜滤器76具有通气性,所以当起动空气泵31时,就能够经由膜滤器76将空气吸入到单元壳体70内。另一方面,由于膜滤器76具有防水性,从而水分不能通过,因此水分不会进入单元壳体70内。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膜滤器76,例如可以使用日本戈尔株式会社制造的通气滤器(ventfilter)等。
所述膜滤器76具备:用塑料制作的扁平的帽76a、以及安装在帽76a的内部的膜状滤器部件(未图示)。帽76a的形状大致为正六边形,在帽76a的外周面76b形成有空气通风口(未图示),帽76a构成为从其外周面的外侧朝向帽76a的内侧流入的空气会通过滤器部件。此外,滤器部件捕捉包含在空气中的尘埃。被捕捉到的尘埃中的大部分尘埃都附着在所述帽76a的外周面上。附着在所述帽76a的外周面上的尘埃受到集装箱11的库外空间的气流的影响而从帽76a上被除去。
如上所述,在将所述底座71和所述盖72相组装而构成的单元壳体7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构成部件的设备收纳空间。如图13到图17所示,在单元壳体70内设置有:空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阀33;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所述第二吸附筒35;所述清洗阀36;所述第一止回阀37和所述第二止回阀38;以及所述储氧箱39等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单元壳体70内的各部件按照图11的管道系统图通过管道相连,但这并未图示。此外,虽未图示,然而在单元壳体70的盖72上形成有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的流出口和氧浓度高的空气的流出口。
在图13、图14及图16中,所述空气泵31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的靠右侧端部的位置上。此外,图13、图14及图16中,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的靠左侧端部的位置上。
空气泵31具备泵机构部31P和马达31M。泵机构部31P构成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加压部31a将吸入并压缩后的空气经由流出通路42供向吸附筒34、35。该加压部31a将空气从吸入口31s吸入,并从流出口31d喷出。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减压部31b从吸附筒34、35经由流出通路42吸引空气(氮浓度高的空气),将所吸入的空气向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喷出。
所述空气泵31的马达31M以从底座71的下表面朝着下方突出的状态安装在单元壳体70上。所述马达31M设置为所述马达31M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单元壳体70的外侧即可。
如图19所示,所述马达31M构成为:将该马达31M的法兰盘(安装部)31f用螺栓等连接部件(未图示)安装在底座71的支承板71a上。具体而言,使马达31M的主体部(法兰盘31f下方的圆筒状的部分)从上方穿过支承板71a的马达安装孔71f,然后在法兰盘31f的下表面与支承板71a相抵接的状态下将螺栓等紧固,从而固定在支承板71a上。在法兰盘31f的下表面形成有密封槽71g,在密封槽71g内安装有O形环77(密封部件),因此,支承板71a和法兰盘31f成为气密且防水的状态。如上所述,在马达31M的安装部即法兰盘31f与单元壳体70的支承板71a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即O形环77,这样的结构即为该单元壳体70的密封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具备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在所述第一吸附筒34内和所述第二吸附筒35内设置有吸附和解吸空气中的氮的吸附剂。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泵机构部31P的加压部31a的吸入口31s被开放,并加压部31a的流出口31d经由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加压部31a的流出口31d经由所述第二方向控制阀33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单元壳体70上除了设置有用以将空气供向空气泵31的空气流入口75以外,还设置有用以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将包含氮的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送出的流出口(未图示)。而且,在所述单元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
就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而言,所述马达31M布置在下述位置:在通过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库外热交換器即冷凝器22的空气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该冷凝器22的上游侧。马达31M位于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是因为:当起动库外风扇25时,室外空气通过布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的下部的设备周围后通过冷凝器,然后从库外风扇25吹出去之故。
从正面看到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时,马达31M布置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内的靠右侧端部的位置上。因此,在将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安装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上的状态下,马达31M作为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部件,位于靠近库外风扇25的位置上。因此,由库外风扇25产生的气流容易流过马达31M的周围。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马达31M后的室外空气经过通风板71d的细长孔71e向冷凝器22流动。
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可作为附加装置安装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库外收纳空间S1内,在此情况下,将管道连接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与集装箱11之间即可,其中,所述管道用于将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图15等中,在单元壳体70内布置在泵机构部31P后方的是收纳控制基板等的电子元器件模块78。该电子元器件模块78通过采用金属板部件将控制基板等围起来的箱型结构,从而实现针对噪声的解决方案。
如图9所示,上述结构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布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的左下角部。在图9中,布置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右侧的是变频器箱29,在该变频器箱29内收纳了用以对压缩机21进行变速驱动的驱动电路。若比较变频器盒29的发热量和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发热量,则变频器箱29的发热量更多,因此将变频器箱29布置在靠近库外风扇25的位置(通过冷凝器22的气流的下游侧),反过来说,将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布置在所述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变频器箱29的上游侧。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生成氮浓度比室外空气高的氮浓度高的空气即混合气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55进行调整库内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空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和吸附筒34、35等部件收纳在单元壳体70内,使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成为一个单元,从而能够将该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作为附加装置安装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上使用。因此,即使是已设置在集装箱上的现有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如果安装单元型的该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则通过将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供向集装箱的库内,也能够调整集装箱的库内的氧浓度。此外,由于使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单元化,因此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发生了故障时,能够简单地更换整个单元。
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是一种将部件安装在单元化了的一体型结构的单元壳体70内,并且在单元壳体70上安装了膜滤器76的装置,其具有防水性和通气性兼备的结构。因此,在室外空气的温度变化非常大的环境中,也不容易出现单元壳体70内外的温度差,因此,在单元壳体70内不容易产生结露,从而发生电气部件的绝缘不良的可能性较小。
此外,因为单元壳体70不具有气密结构,所以不容易出现由于内外的压力差引起的毛细现象导致水分从单元壳体70的缝隙进入这一情况,从而发生电气部件的绝缘不良的可能性也较小。另一方面,单元壳体70具有防水性,所以也能够抑制单元壳体70内部的电气部件或金属部件由于海上空气中的盐引起腐蚀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设置于单元壳体70的侧面的膜滤器76上,但膜滤器76不是设置在单元壳体70的上表面上,而是设置在单元壳体70的侧面上,所以由于输送集装箱11时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发生振动等,由此尘埃简单地从膜滤器76上脱离。因此,提高膜滤器76的维护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只有发热部即空气泵31的马达31M位于单元壳体70的外部,使该马达31M借助库外风扇25的气流得到冷却,因此能够保证马达31M稳定地工作,并且与将马达31M放在单元壳体70内且设置专用冷却吹风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削减成本。在将马达31M收纳在单元壳体70内部的情况下,有可能马达31M的发热影响到其它构成部件,导致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可靠性降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马达31M布置在单元壳体70的外部,所以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虽然构成为只有马达31M位于单元壳体70的外部,但是因为将该马达31M的法兰盘31f通过密封部件即O形环77安装在单元壳体70上,所以也能够防止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防水性能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是一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基础上,对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的泵机构部31P和马达31M的安装结构进行改变而得到的装置。在此,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泵机构部31P布置成其位于相比单元壳体70的支承板71a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泵机构部31P被固定在支架80的上端,该支架80被安装在支承板71a的上表面上。
另一方面,马达31M经由O形环等密封部件(未图示)安装在支承板71a的下表面。而且,被布置成马达31M的输出轴81与泵机构部31P的驱动轴82在同一轴心上相对,这些轴81、82用联轴器83连结。由此,马达31M一转动,泵机构部31P就被驱动,因此从膜滤器76吸入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被泵机构部31P吸入,用于生成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因为只有发热部即马达31M布置在单元壳体70的外部,所以不需要冷却马达31M的专用吹风机等设备。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马达散热结构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因为采用将马达31M的轴81与泵机构部31P的轴82用联轴器83彼此相连结的结构,并且经由O形环将马达31M固定在单元壳体70的支承板71a的下表面,所以能够确保安装马达31M的部分的密封性能。因此,也能够确保单元壳体70的防水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相同,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具备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在此,主要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与作业用窗单元40、传感器单元50、测定单元80以及控制部55一起构成CA装置(ControlledAtmosphereSystem,可控气氛系统)60。下文中,对于作业用窗单元40以及传感器单元50进行说明。控制部5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55相同地构成为对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整。
-作业用窗单元-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在一扇(图22中的右侧)作业用窗16A上设置有:用以将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部46;以及用以将集装箱11的库外空气吸入到库内的吸气部47。由该作业用窗16A、该排气部46以及该吸气部47构成作业用窗单元40。
-传感器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设置在一个传感器单元50内。传感器单元50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库内风扇26的吹出侧的二次空间S22内。传感器单元50具备:所述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和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固定板53、膜滤器54、连接管56以及排气管57。
收纳有传感器的氧传感器箱51a的外表面被固定在固定板53上。在氧传感器箱51a的外表面中与固定于固定板53上的外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上安装有膜滤器54。此外,在下文中说明的分支管91通过连接器连结在氧传感器箱51a的下表面上。而且,连接管56通过连接器连结在氧传感器箱51a的一个侧面上。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具备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连接管56通过连接器连结在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一个侧面上。排气管57通过连接器连结在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另一个侧面上。
膜滤器54是具有通气性和防水性的滤器,该膜滤器54使库内收纳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和氧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方面,在气体从二次空间S22向氧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通过之际,该膜滤器54阻挡该气体中的水分进入内部空间内。
如上所述,连接管56连结在氧传感器箱51a的侧面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侧面上,以使氧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上所述,排气管57的一端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另一个侧面连结,排气管57的另一端开口在库内风扇26的吸入口附近。也就是说,排气管57使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和库内收纳空间S2的一次空间S21连通。
库内收纳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和一次空间S21通过膜滤器54、氧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连接管56、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以及排气管57连通。因此,当库内风扇26运转时,一次空间S21的压力降到相比二次空间S22的压力低的压力,由此二次空间S22内的库内空气按照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这样的顺序通过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52。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
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管道系统〉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上设置有用于防止逆流的电磁阀44b,用该电磁阀44b代替止回阀44a。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的一端与泵机构部31P的减压部31b连接,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的另一端开口在集装箱11的库内收纳空间S2内的、库内风扇26的吸入侧的一次空间S21内。被吸引到泵机构部31P的减压部31b内的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经由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供向集装箱11的库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排出通路45上,在第一止回阀37及第二止回阀38与储氧箱39之间布置有节流孔61。在该氧排出通路45中省略设置比储氧箱39更靠下游侧的止回阀45a。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分支管91与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连接。该分支管91的一端与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连接,该分支管91的另一端与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的氧传感器箱51a连结。因此,分支管91将流经混合气体供给通路44的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引向氧浓度检测传感器51。此外,在分支管91设置有测定用开关阀92。测定用开关阀92设置在分支管91的位于单元壳体70内的部分,并打开、关闭分支管91。由控制部50控制测定用开关阀92的开关动作。
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的其它管道系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混合气体供给装置的机械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5~图30对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机械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和图26所示,单元壳体70具备底座71和盖72。图25和图26所示,底座71具备:有底多边形筒状的支承台部71h,所述支承台部71h支承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内部的设备;脚部板71b,所述脚部板71b安装在所述支承台部71h的左右两端且朝着下方延伸;以及安装板71c,所述安装板71c从各脚部板71b的下端向右(从正面看时的右向)延伸。
所述盖72具备:四面侧板72a、以及将各侧板72a的上端封闭起来的顶板72b。顶板72b的一端部(图26中的左侧上端的角部)形成为倾斜部72c,该倾斜部72c以越从单元壳体70的中心侧朝着单元壳体70的外侧移动则单元壳体70的高度就越低的方式倾斜。在倾斜部72c设置有与排热用软管(未图示)连接的管连接部72e。盖72的下端部安装在底座71的上端部。单元壳体70内的由支承台部71h和盖72围起来的空间成为具有气密防水结构的设备收纳空间。
如图25和图30所示,在支承台部71h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具有通气性和防水性的膜滤器76。如图24所示,在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用以由泵机构部31P的加压部31a吸入空气的空气流入口75。在单元壳体70上还形成有用以由冷却风扇79将空气吸入到单元壳体70内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空气流入口75形成在支承台部71h的正面的左端部,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形成在支承台部71h的正面的中心部以及支承台部71h的背面的中心部(参照图30、图25等)。所述膜滤器76安装在上述的空气流入口75和冷却空气流入口79a上。
如上所述,因为膜滤器76具有通气性,所以当起动空气泵31时,就能够通过膜滤器76吸入空气。此外,当起动冷却风扇79时,就能够经由膜滤器76将空气吸入到单元壳体70内。另一方面,因为膜滤器76具有防水性,从而水分不能通过,所以水分不会进入单元壳体70内。
如图25和图28所示,在所述单元壳体70的侧面设置有滤器罩72d,上述滤器罩72d覆盖正面侧的两个膜滤器76的上方部分。由此,能够防止海水从上方溅到该膜滤器76上或者灰尘滞留在该膜滤器76上这样的情况。滤器罩72d形成在盖72的正面侧的侧板72a的下端,其具有往外倾斜且朝下延伸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将所述底座71和所述盖72相组装安装而构成的单元壳体7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的构成部件的设备收纳空间。如图26到图30所示,在单元壳体70内设置有:空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两台冷却风扇79;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阀33;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所述第二吸附筒35;所述清洗阀36;所述第一止回阀37和所述第二止回阀38;以及所述储氧箱39等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单元壳体70内的各部件按照图24的管道系统图通过管道相连。此外,在单元壳体70的盖72上形成有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的流出口和氧浓度高的空气的流出口。
所述空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的靠左侧端部的位置上。此外,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的靠右侧端部的位置上。所述泵机构部31P布置在所述倾斜部72c的下方。所述空气泵31的马达31M以从支承台部71h的下表面朝着下方突出的状态安装在单元壳体70上。所述马达31M的约整个部分位于所述单元壳体70的外侧。
在靠近单元壳体70的正面侧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的位置上设置有一个冷却风扇79,在靠近单元壳体70的背面侧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的位置上设置有一个冷却风扇79。各冷却风扇79构成为:将从相对应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流入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向空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送出。(参照图24)
冷却风扇79所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设在单元壳体70内的分流导管84被引向泵机构部31P的上方的空间。在该空间,即在所述倾斜部72c的下方的空间内布置有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等电气部件,由从分流导管84流出来的空气冷却上述的电气部件。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使从各冷却风扇79吹出来的空气中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空气流入分流导管84。
就泵机构部31P的加压部31a而言,吸入口31s经由吸入管75a(参照图24)与空气流入口75连接,并流出口31d经由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流出口31d经由所述第二方向控制阀33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
所述单元壳体70上除了设置有用以将空气供向空气泵31的空气流入口75以外,还设置有用以将包含氮的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送出的流出口(未图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设置有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在单元壳体70内的、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右侧布置有具有控制基板的电子元器件模块78。
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因此可作为附加装置安装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库外收纳空间S1内。用以将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供向集装箱11库内的管道连接在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和集装箱11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设置有从上方覆盖膜滤器76的滤器盖72d以及从正面遮挡膜滤器76的正面盖86,因此能够防止海水溅到膜滤器76上或灰尘滞留在膜滤器76上这样的情况。由此,可以长期保持膜滤器76的通气性,从而能够防止发生如泵的性能过早降低那样的问题。
〈由控制部进行的对切换时间间隔的调整〉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中,在单元壳体70内设置有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该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对单元壳体70内部的空气的温度(气温)进行计测。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部55。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气体供给装置30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各动作每次进行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5秒)。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切换是通过由控制部55每隔规定切换时间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5秒)就操作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来进行的。
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55构成为: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越高,控制部55越缩短切换时间间隔。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55构成为:根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对切换时间间隔进行调节。
在此,在第一动作中,由于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34,因此第一吸附筒34内的压力会逐渐上升。如果控制部55对第一方向控制阀32以及第二方向控制阀33进行切换,则第一动作结束而第二动作开始。接着,由加压部31a供给空气的对象由第一吸附筒34切换成第二吸附筒35,然后第二吸附筒35内的压力会逐渐上升。如上所述,每当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切换时,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空气,导致吸附筒34、35内的压力发生变化。
此外,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持续时间(即,切换时间间隔)越长,由加压部31a供给空气的吸附筒34、35内的压力越高,由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温度也会越高。如果由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构成加压部31a的泵机构部31P的温度就会过高,从而会导致泵机构部31P受损。例如,有可能被封入泵机构部31P的轴承中的润滑脂融化而漏出,引起轴承烧焦。也有用于确保泵机构部31P的气密性的密封部件(例如为O形环)发生劣化的可能性。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55根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对切换时间间隔进行三段式调节。对该控制部55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单元壳体70内的气温较高的状态下,对泵机构部31P的冷却不充分,有可能导致泵机构部31P的温度过高。因此,如果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超过高温侧温度范围的上限值(80℃),则控制部55将切换时间间隔从15秒缩短到10秒。切换时间间隔变短,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持续时间也变短。而且,如果切换时间间隔缩短,则由泵机构部31P的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压力就降低,从而由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温度也就降低,从而能够将泵机构部31P的温度控制在较低的温度。
在切换时间间隔设为10秒的状态下,当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低于高温侧温度范围的下限值(60℃)时,控制部55将切换时间间隔从10秒恢复到15秒。
接着,在单元壳体70内的气温较低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冷却泵机构部31P,因此导致泵机构部31P的温度过高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如果泵机构部31P的温度过低,有可能被封入到泵机构部31P的轴承中的润滑脂的粘度过高,导致驱动泵机构部31P的马达31M的功耗过大。
因此,如果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低于低温侧温度范围的下限值(0℃),则控制部55将切换时间间隔从15秒延长到20秒。如果切换时间间隔变长,则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持续时间也变长。而且,如果延长切换时间间隔,则由泵机构部31P的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压力会变高,由加压部31a供向吸附筒34、35的空气的温度也变高。由此,空气泵31的温度迅速上升后落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在将切换时间间隔设为20秒的状态下,如果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超过低温侧温度范围的上限值(20℃),则控制部55将切换时间间隔从20秒恢复到15秒。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控制部55调节切换时间间隔的动作进行的说明中所示的温度和切换时间间隔的值都只是一例而已。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55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对切换时间间隔进行二段式调节,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对切换时间间隔进行四段以上的调节。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空气泵31具备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的结构,并且由空气泵31的减压部31b吸引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不过,也可以例如另外设置用以吸入混合气体(氮浓度高的空气)的吸引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这2个吸附筒对氮进行吸附和解吸,不过吸附筒的数量并没有限定。也可以采用例如具有6个吸附筒的结构。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具有用以将包含氮的混合气体供向集装箱库内的结构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12壳体
11集装箱
20制冷剂回路
24蒸发器
31空气泵
31a加压部
31b减压部
31P泵机构部
31M马达
32第一方向控制阀(切换部)
33第二方向控制阀(切换部)
34第一吸附筒(第一吸附部)
35第二吸附筒(第二吸附部)
44混合气体供给通路(供给部)
55控制器
70单元壳体
85壳体内温度传感器
S1库外收纳空间
S2库内收纳空间

Claims (9)

1.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具备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在集装箱(11)上而冷却该集装箱(11)的库内的空气,所述集装箱(11)收纳进行呼吸的植物(15),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
第一吸附部(34)和第二吸附部(35),在所述第一吸附部(34)内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内分别设置有吸附空气中的氮的吸附剂;
加压部(31a),所述加压部(31a)进行吸附动作,所述吸附动作是指: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中的一方以进行加压,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
减压部(31b),所述减压部(31b)进行解吸动作,所述解吸动作是指: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中的另一方吸引空气以进行减压,从而使氮从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
切换部(32、33),所述切换部(32、33)将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交替地切换,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在所述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一吸附部(34)的同时所述减压部(31b)从所述第二吸附部(35)吸引空气,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在所述加压部(31a)将空气供向所述第二吸附部(35)的同时所述减压部(31b)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吸引空气;以及
供给部(44),所述供给部(44)将包含从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的氮的混合气体供向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
所述第一吸附部(34)、所述第二吸附部(35)、所述加压部(31a)以及所述减压部(31b)布置在所述库外收纳空间(S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单元壳体(70),所述第一吸附部(34)、所述第二吸附部(35)、所述加压部(31a)以及所述减压部(31b)收纳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
泵机构部(31P),所述泵机构部(31P)构成所述加压部(31a)和所述减压部(31b);以及
马达(31M),所述马达(31M)驱动所述泵机构部(31P),
所述马达(31M)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单元壳体(70)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
用吸引并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构成所述加压部(31a),所述加压部(31a)设置在所述库外收纳空间(S1)内,
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设置在所述库内收纳空间(S2)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壳体(12),所述壳体(12)形成与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连通的库内收纳空间(S2)以及与该集装箱(11)的库外连通的库外收纳空间(S1),
所述制冷剂回路(20)具备蒸发器(24),所述蒸发器(24)让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却所述集装箱(11)的库内空气,
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在所述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在所述蒸发器(24)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剂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氮两者的性质,
所述减压部(31b)通过从所述第一吸附部(34)和所述第二吸附部(35)吸引空气,从而使氮和水分两者从该第一吸附部(34)和该第二吸附部(35)内的所述吸附剂解吸出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无油泵构成所述加压部(31a)和所述减压部(31b)。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具备:
单元壳体(70),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至少收纳所述加压部(31a);
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所述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检测所述单元壳体(70)内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55),所述控制部(55)根据所述壳体内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值调节时间间隔,所述时间间隔是所述切换部(32、33)将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交替地切换的时间间隔。
CN201480053787.6A 2013-10-03 2014-09-16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Active CN105579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8519 2013-10-03
JP2013-208519 2013-10-03
JP2014071619 2014-03-31
JP2014-071619 2014-03-31
PCT/JP2014/004761 WO2015049840A1 (ja) 2013-10-03 2014-09-16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799A true CN105579799A (zh) 2016-05-11
CN105579799B CN105579799B (zh) 2018-02-09

Family

ID=52778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787.6A Active CN105579799B (zh) 2013-10-03 2014-09-16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5014B2 (zh)
EP (1) EP3045844B1 (zh)
JP (1) JP5884877B2 (zh)
CN (1) CN105579799B (zh)
CL (1) CL2016000758A1 (zh)
DK (1) DK3045844T3 (zh)
WO (1) WO201504984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7731A (zh) * 2016-09-28 2016-12-21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装置
CN109563824A (zh) * 2016-07-29 2019-04-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冷冻机的压缩机
CN111182784A (zh) * 2017-09-29 2020-05-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CN111439493A (zh) * 2020-04-30 2020-07-24 烟台桃花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果蔬保鲜集装箱
CN111891565A (zh) * 2020-08-17 2020-11-06 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充氮控湿装置及真空充氮环境湿度调节方法
CN114341576A (zh) * 2019-09-30 2022-04-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17203478A (zh) * 2021-04-20 2023-12-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内部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4181B (zh) * 2014-03-31 2018-10-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US20170108263A1 (en) * 2014-06-11 2017-04-20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Ai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JP5971296B2 (ja) * 2014-09-16 2016-08-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5943106B1 (ja) * 2015-02-27 2016-06-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SG11201706658QA (en) * 2015-02-27 2017-09-28 Daikin Ind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ainers
JP6056923B1 (ja) * 2015-08-28 2017-0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137249B2 (ja) * 2015-08-28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061003B1 (ja) * 2015-08-28 2017-0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296090B2 (ja) 2016-04-15 2018-03-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6115637B (zh) * 2016-06-20 2018-04-20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设备
WO2019017484A1 (ja) * 2017-07-21 2019-0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気体供給装置、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US11647761B2 (en) 2017-07-21 2023-05-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ter unit, gas supply device, insid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device for container
WO2019059232A1 (ja) * 2017-09-19 2019-03-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気体供給装置、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KR101827683B1 (ko) * 2017-10-16 2018-02-08 강원호 산소를 이용한 드라이에이징 시스템
CN111771095B (zh) * 2018-02-27 2021-11-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内部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内部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12203743A (zh) * 2018-06-01 2021-01-08 马士基集装箱工业公司 用于受控气氛集装箱的两个选择模块
CN108759243A (zh) * 2018-06-19 2018-11-06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控氧保鲜冰箱
CN112449570B (zh) * 2018-07-20 2022-12-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储藏系统
EP3722710B1 (en) * 2019-04-12 2024-10-02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with atmosphere control system
WO2021071910A1 (en) * 2019-10-07 2021-04-15 Carrier Corporation Screw compressor with adjustable passag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57431A2 (en) * 1990-04-11 1991-11-21 Transfres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atmospheres in containers for respiring perishables
JPH06254334A (ja) * 1993-01-06 1994-09-13 Kanebo Ltd 窒素ガス分離方法
JPH0731826A (ja) * 1993-07-19 1995-02-03 Sanyo Denshi Kogyo Kk ガス濃縮装置
CN1119612A (zh) * 1994-06-15 1996-04-03 运载器有限公司 冷藏集装箱可控气氛系统的启程前检测系统
CN1266733A (zh) * 1999-03-10 2000-09-20 日本派欧尼股份株式会社 回收氨的工艺和装置
CN1550203A (zh) * 2003-05-12 2004-12-01 ��ʿд������ʽ���� 气囊式内窥镜
CN1573265A (zh) * 2003-06-04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封入量设定方法
CN101000191A (zh) * 2006-01-11 2007-07-18 王冬雷 一种带制氮保鲜功能的冰箱、冰柜
CN201297819Y (zh) * 2008-10-17 2009-08-26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变压吸附降氧冰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9377C (zh)
US3957463A (en) * 1973-12-12 1976-05-18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Oxygen enrichment process
US4478055A (en) * 1982-09-29 1984-10-23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heat pump performance by controlling discharge of indoor fan thermal energy
DD219377A1 (de) * 1983-12-01 1985-03-06 Univ Leipzig Verfahren zur komplexen klimatisierung von obstlagerhallen o. dgl.
US5051115A (en) * 1986-05-21 1991-09-24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
GB8821231D0 (en) * 1988-09-09 1988-10-12 Boc Group Plc Refrigerated containers
US5451248A (en) * 1990-07-19 1995-09-19 The Boc Group Plc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goods under controlled atmospheres
JPH0494618A (ja) * 1990-08-08 1992-03-26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生鮮物貯蔵装置
JPH07102035B2 (ja) * 1990-11-30 1995-11-08 農林水産省野菜・茶業試験場長 貯蔵装置
US5169413A (en) * 1991-10-07 1992-12-08 Praxair Technology Inc. Low temperature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with refrigeration
US5330857A (en) * 1991-10-30 1994-07-19 International Fuel Cells Corporation Method of generating high-purity nitrogen gas
GB9124242D0 (en) * 1991-11-14 1992-01-08 Boc Group Plc Air separation
JP3263523B2 (ja) * 1994-05-24 2002-03-04 九州電力株式会社 果菜類の環境制御貯蔵方法
US5983779A (en) * 1998-04-23 1999-11-16 Romanco; Ernest Kenneth 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 for liquid and gases
US20020157535A1 (en) * 2001-02-28 2002-10-31 Kanazirev Vladislav I. Process and adsorbent for gas drying
JP2003287360A (ja) 2002-03-27 2003-10-10 Toshiba Corp 貯蔵庫
JP2005349249A (ja) * 2004-06-08 2005-12-22 Sumitomo Seika Chem Co Ltd 酸素ガスおよび窒素ガスの併行分離方法
US7455717B2 (en) * 2004-10-25 2008-11-25 Invacar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concentrated product gas
JP5791113B2 (ja) * 2011-04-12 2015-10-07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アルゴンガスの精製方法および精製装置
US9339045B2 (en) * 2011-07-18 2016-05-17 Carrier Corporation Control of atmosphere within a closed environmen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57431A2 (en) * 1990-04-11 1991-11-21 Transfres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atmospheres in containers for respiring perishables
JPH06254334A (ja) * 1993-01-06 1994-09-13 Kanebo Ltd 窒素ガス分離方法
JPH0731826A (ja) * 1993-07-19 1995-02-03 Sanyo Denshi Kogyo Kk ガス濃縮装置
CN1119612A (zh) * 1994-06-15 1996-04-03 运载器有限公司 冷藏集装箱可控气氛系统的启程前检测系统
CN1266733A (zh) * 1999-03-10 2000-09-20 日本派欧尼股份株式会社 回收氨的工艺和装置
CN1550203A (zh) * 2003-05-12 2004-12-01 ��ʿд������ʽ���� 气囊式内窥镜
CN1573265A (zh) * 2003-06-04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封入量设定方法
CN101000191A (zh) * 2006-01-11 2007-07-18 王冬雷 一种带制氮保鲜功能的冰箱、冰柜
CN201297819Y (zh) * 2008-10-17 2009-08-26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变压吸附降氧冰箱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3824A (zh) * 2016-07-29 2019-04-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冷冻机的压缩机
CN106247731A (zh) * 2016-09-28 2016-12-21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装置
CN106247731B (zh) * 2016-09-28 2020-07-2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装置
CN111182784A (zh) * 2017-09-29 2020-05-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CN114341576A (zh) * 2019-09-30 2022-04-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11439493A (zh) * 2020-04-30 2020-07-24 烟台桃花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果蔬保鲜集装箱
CN111891565A (zh) * 2020-08-17 2020-11-06 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充氮控湿装置及真空充氮环境湿度调节方法
CN117203478A (zh) * 2021-04-20 2023-12-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内部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4877B2 (ja) 2016-03-15
WO2015049840A1 (ja) 2015-04-09
US20160245555A1 (en) 2016-08-25
EP3045844A1 (en) 2016-07-20
EP3045844B1 (en) 2020-09-02
US10345014B2 (en) 2019-07-09
DK3045844T3 (da) 2020-11-09
EP3045844A4 (en) 2017-08-30
CN105579799B (zh) 2018-02-09
JP2015200485A (ja) 2015-11-12
CL2016000758A1 (es) 2017-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799A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7250694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6104181B (zh)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RU2632978C1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тейнера
JP5862737B1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5971296B2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7250693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9073314A (zh) 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US11647761B2 (en) Filter unit, gas supply device, insid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device for container
US11137191B2 (en) Gas supply device, device for controlling inside ai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container
WO2019059232A1 (ja) 気体供給装置、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572782B2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148798B2 (ja) 庫内空気調整装置
JP7014959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2017125671A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743480B2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2015198639A (ja) 混合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