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6715A -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6715A
CN105576715A CN201510535826.2A CN201510535826A CN105576715A CN 105576715 A CN105576715 A CN 105576715A CN 201510535826 A CN201510535826 A CN 201510535826A CN 105576715 A CN105576715 A CN 105576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planar coil
planar
transmis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58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6715B (zh
Inventor
松本启
菅野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90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993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76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6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N为2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Description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传输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以便携式电话机为首的各种移动设备得到普及。移动设备的功耗因功能和性能的提高以及内容的多样化而持续增大。当利用预定容量的电池进行工作的移动设备的功耗增大时,该移动设备的工作时间变短。作为用于弥补电池容量的限制的技术,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受到关注。无线电力传输系统通过送电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交流电力。特别是使用了谐振型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即使在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位置相互错开时也能够维持高传输效率。因此,谐振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各种领域得到应用。
近年来,在车辆上搭载了以非接触方式对便携电话机等移动设备(受电装置)充电的送电装置的系统开始普及。在这样的系统中,能够在车辆中以非接触方式对移动设备充电。希望送电装置尽可能薄以不占用太大地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52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该以往技术中,通过使送电装置为薄型,导致送电线圈的损失增大,传输效率降低,因此谋求一种高效地传输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受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具备: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受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具备: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M为2以上的自然数。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此外,这些总括性或具体的技术方案可以由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高效地传输交流电力的薄型的送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于车辆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具有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线圈同样的构成的多个平面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层叠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4A是表示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4B是表示具备送电装置和具有磁性体的受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4C是表示具备受电装置和具有金属框体的送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具有平面线圈L1~L4的送电线圈的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7是表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送电电路的一例的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的截面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实施例1)以及实施方式3(实施例2)中的送电线圈的特性的坐标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中的送电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中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19是表示各平面线圈的圈数不同的送电线圈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送电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21是表示在同一平面上重叠2个平面线圈而形成的送电线圈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与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串联连接了平面线圈La的变形例的等效电路图。
图22B是表示与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并联连接了平面线圈Lb的变形例的等效电路图。
图23A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送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3B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在送电装置上放置了受电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C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在送电装置上放置了受电装置的另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送电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5是表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6是表示具备送电装置的车辆的一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具备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送电装置
110送电天线
112送电线圈
114谐振电容器
120磁性体
125金属框体
130送电面
140送电电路
150控制电路
160铜图案
170玻璃环氧树脂
180端子
190开关
200受电装置
210受电天线
212受电线圈
214a、214b谐振电容器
220受电电路
230二次电池
240驱动用电动马达
250磁性体
270车轮
300DC电源
400控制台
500医院用机器人
6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见解)
对于在“背景技术”一栏中记载的送电装置,本发明人发现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图1是表示搭载于车辆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立体图。该系统具备受电装置200和搭载于车载的控制台(consolebox)400内的送电装置100。送电装置100具备至少一个送电线圈,该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包括沿与对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
专利文献1公开了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所使用的层叠线圈单元。该层叠线圈单元具有多个平面状空芯线圈。各线圈由在绝缘基板上形成的涡旋状的导电图案构成,在绝缘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层叠。
图2是表示具有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线圈同样的构成的多个平面线圈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所图示的多个平面线圈的等效电路的图。在该层叠线圈中,作为绝缘基板使用了柔性基板这样的薄基板。制作在柔性基板上呈涡旋状形成导体图案(0.035mm)的一个平面线圈。按与此同样的方法制作4个平面线圈,在层叠了4个平面线圈的状态下,如图2、3所示使各平面线圈电连接。4个平面线圈中的2个串联连接,剩余的2个也串联连接。这2组平面线圈对并联连接。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能够根据这样的构成来提供以薄型使Q值(QualityFactor)提高的送电装置。
图4A是示意性表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截面图。该例中的送电装置100具有送电天线110和送电电路140。受电装置200具有受电天线210、受电电路220和二次电池230。送电天线110具有图2所示那样的包括多个平面线圈的送电线圈和未图示的谐振电容器。如图4A所示,在送电天线110的附近既没有配置磁性体也没有配置金属的送电装置100中,一般而言,在各平面线圈的导体图案的圈数以及大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电感值成为大致相同的值。但是,在实际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很多情况下送电天线110所包含的各平面线圈的电感值都不同。例如,如图4B所示,有时在受电装置200中装载有磁性体250。为了谋求受电装置200的更加薄型化,并为了降低受电天线210中的受电线圈的涡电流损失,这样的磁性体250被装载在受电天线210的附近。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相对配置的状态(例如送电中)下,受电装置200中的磁性体250位于送电线圈的附近。其结果是,构成送电线圈的多个平面线圈的电感值成为互不相同的值。
同样,如图4C所示,也可能发生送电装置100的框体是金属制的情况。该情况下,一般而言,与金属框体125越接近的平面线圈,其电感就越低。
当使如图4B所示装载有磁性体250的受电装置200与具有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线圈同样的层叠线圈的送电装置100相对并评价时,可知发热量高而传输效率低下。本发明人分析其原因如下。
本发明人制作了图5所示那样的一组平面线圈L1~L4,并使装载有磁性体250的受电装置200与送电面130相对配置。表1中示出了对该状态下的平面线圈L1~L4的电感L以及交流电阻R的特性进行了解析的结果。
【表1】
f=150kHz L[μH] R[mOhm]
L4 6.95 617
L3 6.80 617
L2 6.66 616
L1 6.53 612
如表1所示可知,平面线圈L1~L4的电感值按从接近磁性体250的平面线圈到远离磁性体250的平面线圈的顺序、即按从L4到L1的顺序从大变小。在此,在解析中使用了通用的电磁场解析模拟器。对于解析条件,在玻璃环氧树脂(FR4)基板上通过铜图案形成了各平面线圈。将各平面线圈的外径设为Φ45mm,将线宽设为0.5mm,将线间距设为1mm,将圈数设为10圈,将铜厚设为70um,将各层的铜图案表面间距离设为0.2mm。对于磁性体,将相对磁导率设为200,将尺寸设为50×50×1mm3。将从送电线圈中的送电面侧的铜图案的表面到装载于受电装置的磁性体的表面为止的距离设为2mm。将解析频率设为150kHz。在磁性体的正上方配置了模拟散热板的未图示的铝板(50×50×0.5mm3)。
图6是表示平面线圈L1~L4的电连接的等效电路图。如图6所示,平面线圈L1与L2串联连接,平面线圈L3与L4串联连接。这2组平面线圈对并联连接。平面线圈L1~L4互相处于结合状态。若将平面线圈L1~L4的电感值分别由L1~L4来表示,则L1<L2<L3<L4。
在此,将串联连接的多个线圈称为“线圈组”。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平面线圈L1和L2为第1线圈组,平面线圈L3和L4为第2线圈组。第1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通过将4个电感值中的最小的电感值L1和第2小的电感值L2进行合成而得到。第2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通过将4个电感值中的最大的电感值L4和第2大的电感值L3进行合成而得到。因此,第1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比第2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小。
如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平面线圈的构成中,在并联连接的第1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与第2线圈组的合成电感值之间产生差。由于该差,在传输交流电力的情况下,第1线圈组的阻抗和第2线圈组的阻抗失去了平衡。若阻抗失去了平衡,则在层叠的平面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损失会增大。其结果是,搞清了在阻抗较低的第1线圈组产生热量,传输效率低下这一事实。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发现了由于将装载有磁性体的受电装置相对配置而在并联连接的第1线圈组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之间产生差。但是,不管是否配置装载有磁性体的受电装置,在并联连接的第1线圈组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之间产生差的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人基于上述的技术见解,锐意研究了通过着眼于平面线圈的电感来抑制发热量、改善传输效率的技术。并且,本发明人为了实现送电装置的薄型化,并且降低由于在层叠的平面线圈中流动的电流而引起的损失,并提高传输效率,想到了以下的发明的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送电装置的内部的2N个平面线圈中,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串联连接的多个平面线圈)各自的合成电感的值被平均化成接近的值。
具体而言,在设为i=1~N的情况下,通过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将电感值第i高的平面线圈与电感值第i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而成线圈组,线圈组各自的合成电感的值被平均化成接近的值。
由此,抑制了所述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之间的电阻值的失衡,因此能够降低在平面线圈流动的电流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送电装置内部的M个平面线圈的电感值不同。M个平面线圈包括2个以上的按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由此,能够使所述线圈组各自的合成电感的值成为比较接近的值。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之间电阻值的失衡,因此能够降低在平面线圈流动的电流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需要从送电天线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层叠平面线圈,以使各平面线圈的电感值成为L1<L2<L3<L4的顺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省略关于重复事项的说明。
(实施方式1)
[1.整体构成]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从送电装置100中的送电天线110向受电装置200中的受电天线210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
受电装置200具备:具有受电线圈212和谐振电容器214a、214b的受电天线210、受电电路220、和二次电池230。受电线圈212和谐振电容器214a、214b构成串联以及并联谐振电路。受电电路220将受电线圈212接受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而输出。二次电池230通过从受电电路220输出的直流电力而充电。二次电池230所蓄积的能量由未图示的负载消耗。
受电电路220可以包括整流电路、变频电路、恒压/恒流控制电路、通信用的调制解调电路等各种电路。构成为将所接受的交流能量转换成负载能够利用的直流能量或低频的交流能量。在受电电路220中也可以包含测定从受电线圈212输出的电压、电流等的各种传感器。
送电装置100具备:包括送电线圈112和谐振电容器114的送电天线110、和送电电路140。送电线圈112与谐振电容器114串联连接。谐振电容器114与送电电路140连接。
送电线圈112例如可以是将由基板图案形成的一个薄型平面线圈层叠了多个的结构。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了铜线、利兹线、绞合线等的绕组线圈。谐振电容器114、214a、214b根据需要来设置即可。也可以取代这些电容器而利用各线圈拥有的自谐振特性。
送电电路140例如包括全桥型逆变器(inverter)或D级、E级等的振荡电路。图8作为一例示出了送电电路140具有全桥型逆变器和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150的例子。送电电路140也可以具有通信用的调制解调电路和/或测定电压、电流等的各种传感器。送电电路140与外部的直流(DC)电源300连接。将从直流电源300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而输出。该交流电力通过送电线圈112送出到空间。
电力传输时的频率例如设定为与由送电线圈112和谐振电容器114构成的送电谐振器的谐振频率相同的值。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该谐振频率的85~115%左右的范围内的值。电力传输的频带可以设定为例如100kHz~200kHz的范围内的值,但也可以设定为该范围外的值。
DC电源300可以是商用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USB(UniversalSerialBus)电源、高容量的电容器(例如双电荷层电容器)、与商用电源连接的电压转换器或者它们的组合。
送电电路140具备对送电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作为处理器的控制电路150。控制电路150例如可以通过CPU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的组合来实现。控制电路150也可以是构成为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专用的集成电路。控制电路150进行送电电路140的送电控制(送电状态的调整)。
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具有在与受电装置2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通过通信电路,例如能够获得表示受电装置200的负载的阻抗变动的信息。控制电路150例如能够基于该信息来指示送电电路140变更送电参数,以向负载供给一定的电压。这样的送电参数例如可以是频率、逆变器的开关元件对间的相位差或逆变器的输入电压。在调整输入电压的情况下,送电电路140可以在DC电源300与逆变器之间具有DC/DC转换器。通过使这些送电参数变化,能够使向负载供给的电压变化。
送电装置100也可以具备上述的构成要素以外的要素。例如,可以具备对由控制电路150得到的受电线圈212或异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显示的显示元件。这样的显示元件例如可以是LED等光源。另外,也可以设置异物检测用的振荡电路以及检测线圈。
受电装置200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图7所示的构成。只要具有接受从送电线圈112送出的能量的至少一部分的受电线圈212,其构成可以任意设计。
[2.送电线圈的构成]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构成。如图4A~图4C所示,送电线圈112设置在送电装置100内部的送电面130侧。在此,送电面130意味着在送电装置100中在送电动作时与受电装置200相对的表面。送电线圈112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N为2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通过2N个平面线圈,将从送电电路140输出的交流电力送给受电线圈212。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这些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2N个平面线圈可以通过在例如绝缘基板或电介体基板上将卷绕导体图案而成的基板层叠了2N个而得到多层基板来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2N个平面线圈沿与送电面130垂直的方向层叠。在此,“沿与送电面130垂直的方向层叠”意味着在从与送电面130垂直的方向观察2N个平面线圈时各平面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以下,以N=2为例来说明送电线圈112的详细构成。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一部分的截面的图。该例是由4层基板构成了N=2时的4个平面线圈的例子。该送电线圈112通过将在作为绝缘基板的玻璃环氧树脂170上卷绕铜图案160而形成的平面线圈层叠而得到的多层基板来实现。各平面线圈的电感值互不相同。
图1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分解立体图。各层中的平面线圈彼此通过通孔而连接。送电线圈112的两端与端子180连接。在此,将离送电面130最远的平面线圈L1的层设为第1层,以下依次设为第2层~第4层。连接第1层的平面线圈L1的内端与第4层的平面线圈L4的内端的通孔和连接第2层的平面线圈L2的内端与第3层的平面线圈L3的内端的通孔以互相不导通的方式错开配置。
图1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虽然未图示,但平面线圈L1~L4各自互相处于结合状态。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串联连接的平面线圈L1、L4构成第1线圈组,串联连接的平面线圈L2、L3构成第2线圈组。第1线圈组与第2线圈组并联连接。如图11所示,L1~L4的各平面线圈的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为L1<L2<L3<L4。因此,由电感值第一大的平面线圈L4和电感值第一小的平面线圈L1构成的第1线圈组的电感值和由电感值第二大的平面线圈L3和电感值第二小的平面线圈L2构成的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成为大致相同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各自的阻抗的失衡。其结果是,并联连接的送电线圈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本发明人为了验证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与参照图5说明的解析条件同样的条件下,对将4个平面线圈L1~L4如图10所示连接的实施例1的送电线圈的特性进行了解析。另一方面,对将4个平面线圈L1~L4如图2所示连接的比较例也解析了送电线圈的特性。表2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中的送电线圈的合成电感L以及交流电阻R的解析结果。
【表2】
如表2所示,电感L的值几乎没有变化,但交流电阻R的值在实施例1中比比较例降低了4.1%。因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线圈112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处在于N=3、即具有6个平面线圈。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不重复关于相同事项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为了实现比实施方式1进一步的损失降低而采用了6层3并联的构成。如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具有6个平面线圈L1~L6。平面线圈L1、L6串联连接而构成第1线圈组。平面线圈L2、L5串联连接而构成第2线圈组。平面线圈L3、L4串联连接而构成第3线圈组。第1~第3线圈组并联连接。多个平面线圈L1~L6的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为L1<L2<L3<L4<L5<L6。因此,第1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一大的平面线圈L6和电感值第一小的平面线圈L1构成。第2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二大的平面线圈L5和电感值第二小的平面线圈L2构成。第3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三大的平面线圈L4和电感值第三小的平面线圈L3构成。因此,第1~第3线圈组的电感值(合成电感的值)大致相同。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第1~第3线圈组各自的阻抗的失衡。其结果是,并联连接的送电线圈112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N=3,但也可以是N=4,还可以是N>4。通过在送电线圈112的厚度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层数以及并联数,能够期待进一步的损失降低效果。
(实施方式3)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M为3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2个以上的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在此,“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意味着至少一部分包含与电感值的大小的排列不同的排列的部分的顺序。作为一例,设想M≧4而电感值第一高的平面线圈、电感值第二高的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四高的平面线圈构成一个线圈组的情况。该情况下,电感值第二高的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四高的平面线圈的排列与电感的大小的排列不同。因此,该顺序相当于“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以下,以M=4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M=4时的送电线圈112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该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4、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具有4个平面线圈L1~L4。平面线圈L1、L3串联连接而构成第1线圈组。平面线圈L2、L4串联连接而构成第2线圈组。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并联连接。平面线圈L1~L4的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为L1<L2<L3<L4。因此,由平面线圈L1、L3构成的第1线圈组的电感值和由平面线圈L2、L4构成的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被平均化。即,通过将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顺序的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被平均化。由此,能够抑制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各自的阻抗的失衡。其结果是,并联连接的送电线圈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本发明人为了验证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与参照图5说明的解析条件同样的条件下,对将4个平面线圈L1~L4如图14所示连接的实施例2的送电线圈的特性进行了解析。表3示出了实施例2以及前述的比较例中的送电线圈的合成电感L以及交流电阻R的解析结果。
【表3】
如表3所示,电感L的值几乎没有变化,但交流电阻R的值在实施例2中比比较例降低了5.1%。由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图16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的特性和比较例中的送电线圈的特性进行了比较的结果的坐标图。可知通过从比较例中的连接变更平面线圈L1~L4各自的连接,特别实现了交流电阻R的降低。
(实施方式4)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送电线圈112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与实施方式3不同之处在于M=6、即具有6个平面线圈。以下,不重复说明关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事项。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线圈112具有6个平面线圈L1~L6。平面线圈L1、L4、L6串联连接而构成第1线圈组。平面线圈L2、L3、L5串联连接而构成第2线圈组。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并联连接。在该例中,平面线圈L1~L6的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为L1<L2<L3<L4<L5<L6。因此,第1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一小的平面线圈L1、电感值第四小的平面线圈L4和电感值第六小的平面线圈L6构成。第2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二小的平面线圈L2、电感值第三小的平面线圈L3和电感值第五小的平面线圈L5构成。因此,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被平均化而成为接近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的阻抗的失衡。其结果是,并联连接的送电线圈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3中,构成多个线圈组各自的串联连接的多个平面线圈中的至少一组平面线圈是按与电感值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而选择的。由此,线圈组的电感值被平均化。例如,在图18所示的构成中,虽然构成第2线圈组的平面线圈L2和平面线圈L3如电感值的顺序一样进行了连接,但平面线圈L3和平面线圈L5按与电感值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进行了连接。因此,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被平均化,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M=6,但也可以是M≧7。通过在送电线圈112的厚度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层数以及并联数,能够期待进一步的损失降低效果。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想了装载有磁性体250的受电装置200与送电装置100相对配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在送电线圈112所包含的多个平面线圈的电感产生差异的任意状况下本发明的技术都是有效的。作为这种状况的一例,列举各平面线圈的大小和圈数的至少一方不同的情况。
图19是表示各平面线圈的圈数不同的送电线圈112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该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9所示,本发明的送电线圈在各平面线圈的大小和/或圈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在图19所示的送电线圈112中,平面线圈L2、L3的圈数比平面线圈L1、L4的圈数少。平面线圈L2减掉了外侧的圈数,平面线圈L3减掉了内侧的圈数。使装载有磁性体的受电装置与该送电线圈112相对配置的情况下的平面线圈L1~L4的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为L2<L3<L1<L4。
在该例中,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通过将平面线圈L1、L3串联连接来构成第1线圈组。通过将平面线圈L2、L4串联来构成第2线圈组。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并联连接。因此,第1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二大的平面线圈L1和电感值第三大的平面线圈L3构成。第2线圈组由电感值第一大的平面线圈L4和电感值第四大的平面线圈L2构成。因此,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的电感值成为大致相同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第1线圈组和第2线圈组各自的阻抗的失衡。其结果是,并联连接的送电线圈112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
图21是表示在同一平面上重叠2个平面线圈而形成的送电线圈的一例的立体图。如此,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2个以上(在图21的例子中为2个)的平面线圈也可以跨越多个层而层叠。在该例中,2N个平面线圈以层为单位进行划分。在各层设置多个平面线圈。各层沿与送电面130垂直的方向层叠。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基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来连接各平面线圈,也能够使送电线圈112的损失降低效果提高。图21所示的送电线圈112的等效电路图与图11同样。
另外,也可以对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平面线圈进一步新层叠平面线圈,将其串联或并联连接。
图22A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112新串联连接了平面线圈La的变形例的等效电路图。图22B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线圈112新并联连接了平面线圈Lb的变形例的等效电路图。在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电路设计上需要对电感进行微调等情况下,图22A、22B那样的构成是有效的。不限于实施方式1的构成,也可以对实施方式2~4以及变形例的构成追加新的平面线圈。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新追加的平面线圈可以不是一个。例如,可以串联和并联各追加一个,也可以串联追加2个或者并联追加2个。
此外,上述的变形例是主要基于实施方式1的构成而说明的,但并不限定于此。对于其他的实施方式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实施方式5)
接着,说明具备多个送电线圈112的送电装置100涉及的实施方式5。
图23A~图23C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送电装置100的外观以及工作的图。该送电装置100是无线充电器,具有平板状的构造。如图23A所示,该送电装置100具备排列成一列的多个送电线圈112(在该例中为7个送电线圈112a~112g)。各送电线圈具有上述的任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层叠了多个平面线圈的构成。各送电线圈具有在排列方向(图中的横向)上短而在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长的形状。虽然未图示,但送电装置100也具备向各送电线圈供给交流电力的送电电路以及控制送电电路与各送电线圈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控制电路。
当具备受电线圈212的受电装置200接近送电装置100时,控制电路将最接近受电线圈212的2个送电线圈与送电电路电连接。例如,在图23B所示的状态下,仅2个送电线圈112c、112d与送电电路连接。在图23C所示的状态下,仅2个送电线圈112f、112g与送电电路连接。在该例中,一直被2个送电线圈供电,但同时供电的送电线圈的个数也可以是2个以外的个数。同时供电的送电线圈的个数只要是比送电线圈的总数小的个数即可。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对与图7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不重复关于相同事项的说明。
送电装置100具备多个送电线圈112、多个开关190、谐振电容器114和送电电路140。送电电路140包括控制电路150。多个开关190分别与多个送电线圈112连接。在此“连接”意味着连接成使得电导通。多个送电线圈112经由多个开关190相对于送电电路140相互并联连接。各送电线圈的一端与电容器114的一个电极连接。电容器114的另一电极与送电电路140连接。多个开关190分别与多个送电线圈112的没有连接电容器114的一侧的端子连接。这是因为在电容器114与多个送电线圈112之间电压的变动大之故。
控制电路150进行受电线圈212相对于多个送电线圈112的相对位置的检测。除此以外,也可以进行接近送电线圈112的金属等异物的检测。受电线圈212的位置的检测以及异物的检测可以基于伴随电路上的电压、电流、频率、电感这种阻抗的变化而变动的参数的测定值来进行。更具体而言,控制电路150使多个开关190每一定的个数(例如2个)顺序接通,每次都测定上述的任一个参数。在测定出偏离了规定范围的值时,能够判定为在此时正在供电的送电线圈的附近存在受电线圈212或异物。为了能进行这样的检测,控制电路150可以具备未图示的检测电路。在本发明中,受电线圈212的检测以及异物的检测不限定于特定的方法,能够通过公知的任意方法来进行。
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电路150根据受电线圈212相对于多个送电线圈112的相对位置来选择电力传输所使用的2个送电线圈。然后,切换多个开关190的导通状态,使得从送电电路140仅向所选择出的2个送电线圈供给交流电力。其结果是,从所选择出的2个送电线圈向空间送出交流能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装置100具有多个送电线圈。由此,与具有单个送电线圈的构成相比,能够送电的范围扩大。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以下,说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图25是表示以非接触方式从墙壁向在医院等使用的机器人500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构成例的图。在该例中,送电装置100嵌入在墙壁中。机器人500具备与图4A~4C或图7所示的受电装置200同样的构成要素。还具备驱动用电动马达240和用于移动的多个车轮270。通过这样的系统,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墙壁向例如医院内的机器人500传输电力,不借助人力而自动地进行充电。此外,也可以取代机器人500而在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上适用同样的构成。
图26是示意性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送电装置100的车辆600的框图。车辆600例如在图1所示的控制台400的内部具备送电装置100。由此,用户能够在车辆600内对便携电话等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送电线圈具有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但受电线圈也可以具有同样的多个平面线圈。在受电线圈中也可能会产生多个平面线圈的电感值互不相同的状况,因此适用本发明的线圈的构成是有效的。
图27是表示具备这样的受电装置200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例的截面图。在该例中,受电装置200具备:从送电装置100受电的受电面260;将所接受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的受电电路220;在受电装置200内部的受电面260侧设置的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受电天线210的一部分)。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N为2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将从受电面260输入的交流电力输出给受电电路220。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2N个平面线圈的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这些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在此“受电面”意味着在受电时与送电装置100的送电面130相对的受电装置200的表面。
上述至少一个受电线圈也可以取代上述构成而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M为3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该情况下,2个以上的线圈组彼此也并联连接。
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送电装置100在其内部相对于送电线圈在与送电面130的侧相反一侧具有磁性体120。因此,受电天线210内的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的电感值具有越接近磁性体120就越高的倾向。由此,对受电天线210内的受电线圈适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的构成是有效的。在该例中,送电天线110内的送电线圈可以包括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的多个平面线圈,也可以是以往的送电线圈。送电装置100也可以不具有磁性体120。
如上所述,为了降低在层叠的平面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损失,使传输效率提高,本发明人想到了以下的发明的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送电装置内部的2N个平面线圈中,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串联连接的多个平面线圈)各自的合成电感的值被平均化成接近的值。
具体而言,在设为i=1~N的情况下,通过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将电感值第i高的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线圈组各自的合成电感值被平均化成接近的值。
由此,抑制了所述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之间的电阻值的失衡,因此能够降低在平面线圈流动的电流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2)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在N为2的情况下,电感值第一高的平面线圈与电感值第一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电感值第二高的平面线圈与电感值第二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送电装置的内部层叠的4个平面线圈中,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串联连接的多个平面线圈)各自的合成电感值被平均化成接近的值。
(3)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在所述送电装置的内部在所述送电线圈的与所述送电面侧相反一侧设有磁性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送电线圈中的涡电流损失。
(4)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第3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2N个平面线圈是在绝缘基板或电介体基板上将卷绕导体图案而成的基板层叠了2N个而得到的多层基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送电装置的薄型化。
(5)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第4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包括多个送电线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与送电面平行的方向上排列了多个送电线圈的情况下,能够扩大可送电区域。
(6)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第5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与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的第1追加平面线圈或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并联连接的第2追加平面线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电路设计上需要对电感进行微调等情况下,能够容易调整电感。
(7)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第6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2N个平面线圈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容易基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来连接各平面线圈。
(8)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本发明的第1~第6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2N个平面线圈以层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各层设置多个平面线圈,
所述各层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各层配置多个平面线圈,因此能够使送电线圈变薄。
(9)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车辆搭载有本发明的第1~第8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车辆内以高电力传输效率进行对电子设备的充电。
(10)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本发明的第1~第8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具备电力传输效率高的薄型的送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这样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例如可以是医疗用机器人或搬运用机器人的系统。
(11)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的送电线圈是一种在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中使用的送电线圈,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的2N个平面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1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12)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的送电天线具备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的送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1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13)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送电装置内部的M个平面线圈的电感值不同。M个平面线圈包括2个以上的按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由此,能够使所述线圈组各自的合成电感值成为比较接近的值。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之间电阻值的失衡,因此能够降低在平面线圈流动的电流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发热,使传输效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需要从送电天线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层叠平面线圈,以使各平面线圈的电感值成为L1<L2<L3<L4的顺序。
(14)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M个平面线圈按所述电感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层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容易基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来连接各平面线圈。
(15)本发明的第15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或14的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M个平面线圈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容易基于电感值的大小顺序来连接各平面线圈。
(16)本发明的第16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M个平面线圈以层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各层设置多个平面线圈,
所述各层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各层配置多个平面线圈,因此能够使送电线圈变薄。
(17)本发明的第17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第16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在所述送电装置的内部在所述送电线圈的与所述送电面侧相反一侧设有磁性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送电线圈中的涡电流损失。
(18)本发明的第18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第17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M个平面线圈是在绝缘基板或电介体基板上将卷绕导体图案而成的基板层叠了所述M个而得到的多层基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送电装置的薄型化。
(19)本发明的第19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3~第18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包括多个送电线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与送电面平行的方向上排列了多个送电线圈的情况下,能够扩大可送电区域。
(20)本发明的第20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本发明的第13~第19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中,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与所述M个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的第3追加平面线圈或与所述M个平面线圈并联连接的第4追加平面线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电路设计上需要对电感进行微调等情况下,能够容易调整电感。
(21)本发明的第21技术方案的车辆搭载有本发明的第13~第20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车辆内以高电力传输效率进行对电子设备的充电。
(22)本发明的第22技术方案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本发明的第13~第16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具备电力传输效率高的薄型的送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这样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例如可以是医疗用机器人或搬运用机器人的系统。
(23)本发明的第23技术方案的送电线圈是一种在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中使用的送电线圈,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
所述送电线圈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13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24)本发明的第24技术方案的送电天线具备本发明的第23技术方案的送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13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25)本发明的第25技术方案的受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具备:
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
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
及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具有与第1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的受电装置。
(26)本发明的第26的技术方案的受电线圈是一种在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中使用的受电线圈,
在所述受电装置中,具备:
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
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
及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25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27)本发明的第27技术方案的受电天线具备本发明的第26技术方案的受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25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28)本发明的第28技术方案的受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具备:
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
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M为2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具有与第13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的受电装置。
(29)本发明的第29技术方案的送电线圈是一种在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中使用的受电线圈,
在所述受电装置中,具备:
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
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M为2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28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30)本发明的第30技术方案的送电天线具备本发明的第29技术方案的受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得与第28技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Claims (24)

1.一种送电装置,其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在N为2的情况下,电感值第一高的平面线圈与电感值第一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电感值第二高的平面线圈与电感值第二低的平面线圈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电装置,
在所述送电装置的内部在所述送电线圈的与所述送电面侧相反一侧设有磁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2N个平面线圈是在绝缘基板或电介体基板上将卷绕导体图案而成的基板层叠了2N个而得到的多层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包括多个送电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与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的第1追加平面线圈或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并联连接的第2追加平面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2N个平面线圈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2N个平面线圈以层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各层设置多个平面线圈,
所述各层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9.一种车辆,搭载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10.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
11.一种送电线圈,其在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中使用,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的2N个平面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
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12.一种送电天线,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13.一种送电装置,其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该送电装置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M个平面线圈按所述电感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层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M个平面线圈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M个平面线圈以层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各层设置多个平面线圈,
所述各层沿与所述送电面垂直的方向层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在所述送电装置的内部在所述送电线圈的与所述送电面侧相反一侧设有磁性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M个平面线圈是在绝缘基板或电介体基板上将卷绕导体图案而成的基板层叠了所述M个而得到的多层基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包括多个送电线圈。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线圈包括与所述M个平面线圈串联连接的第3追加平面线圈或与所述M个平面线圈并联连接的第4追加平面线圈。
21.一种车辆,搭载有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
22.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
23.一种送电线圈,其在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中使用,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具备:
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
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
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
所述送电线圈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24.一种送电天线,具备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送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CN201510535826.2A 2014-11-01 2015-08-27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Active CN1055767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73967P 2014-11-01 2014-11-01
US62/073967 2014-11-01
JP2014-249024 2014-12-09
JP2014249024A JP6399351B2 (ja) 2014-11-01 2014-12-09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及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6715A true CN105576715A (zh) 2016-05-11
CN105576715B CN105576715B (zh) 2018-12-04

Family

ID=54360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5826.2A Active CN105576715B (zh) 2014-11-01 2015-08-27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8236B2 (zh)
EP (2) EP3282539B1 (zh)
CN (1) CN10557671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0168A (zh) * 2017-04-14 2020-01-21 迪乐公司 具有感应线圈的层压件以及包括该层压件的充电站装置
CN110741527A (zh) * 2017-04-14 2020-01-31 迪乐公司 具有感应线圈的层压制件
WO2020134000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安徽安努奇科技有限公司 谐振电路和滤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4625B2 (ja) * 2013-07-18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接点充電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US20160172867A1 (en) * 2014-12-12 2016-06-1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Control of power transfer
US10374459B2 (en) * 2015-03-29 2019-08-06 Chargedge,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multiple coil arrays
US10516304B2 (en) * 2015-12-22 2019-12-24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placement for reduced field exposure
US10411492B2 (en) 2015-12-23 2019-09-10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shield with capacitors
US11239027B2 (en) 2016-03-28 2022-02-01 Chargedge, Inc. Bent coil structur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0985615B2 (en) * 2016-06-28 2021-04-20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JP6614210B2 (ja) 2017-07-27 2019-12-04 Tdk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並びに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3447929A1 (en) * 2017-08-23 2019-02-2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3-d nfc antenna integration in wireless charger
US10668828B2 (en) 2017-09-13 2020-06-0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ulti-coil charging system for distributed in-wheel motors
US10850634B2 (en) 2017-10-20 2020-12-0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ulti-turn configurable grid charging coil
US10784044B2 (en) * 2018-04-30 2020-09-22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Optimization of transmit and transmit/receive (TRX) coils for wireless transfer of power
DE112020006434T5 (de) 2020-03-03 2022-10-20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Erkennung von objekten mit geringer leistung in drahtlosenmehrspulenladeystemen und zugehörige system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CN113872338A (zh) * 2020-06-30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0345A (ja) * 1993-04-20 1994-11-04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プリントコイル形トランス
JPH10163028A (ja) * 1996-11-26 1998-06-19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コイル装置
JPH11238639A (ja) * 1998-02-23 1999-08-31 Omron Corp 平面型積層コイル、並びに、電磁波読み取り可能なicシート
JP2001325574A (ja) * 2000-05-17 2001-11-22 Denso Corp Icカード
JP2006081269A (ja) * 2004-09-08 2006-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積層コイ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8205216A (ja) * 2007-02-20 2008-09-04 Seiko Epson Corp 積層コイル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機器及び充電器
JP2008205215A (ja) * 2007-02-20 2008-09-04 Seiko Epson Corp 積層コイル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充電器
CN101572155A (zh) * 2009-03-09 2009-11-04 汤姆逊广播电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电感耦合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54970A (zh) * 2011-11-29 2013-10-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52322B2 (en) *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JP4561786B2 (ja) * 2007-07-13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186472A (ja) 2011-02-19 2012-09-27 Lequio Power Technology Corp 給電装置及び受給電装置
WO2013125072A1 (ja) 2012-02-20 2013-08-29 レキオ・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受給電装置
JP2013251455A (ja) 2012-06-01 2013-12-12 Ibiden Co Ltd 電磁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0345A (ja) * 1993-04-20 1994-11-04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プリントコイル形トランス
JPH10163028A (ja) * 1996-11-26 1998-06-19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コイル装置
JPH11238639A (ja) * 1998-02-23 1999-08-31 Omron Corp 平面型積層コイル、並びに、電磁波読み取り可能なicシート
JP2001325574A (ja) * 2000-05-17 2001-11-22 Denso Corp Icカード
JP2006081269A (ja) * 2004-09-08 2006-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積層コイ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8205216A (ja) * 2007-02-20 2008-09-04 Seiko Epson Corp 積層コイル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機器及び充電器
JP2008205215A (ja) * 2007-02-20 2008-09-04 Seiko Epson Corp 積層コイル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充電器
CN101572155A (zh) * 2009-03-09 2009-11-04 汤姆逊广播电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电感耦合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54970A (zh) * 2011-11-29 2013-10-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0168A (zh) * 2017-04-14 2020-01-21 迪乐公司 具有感应线圈的层压件以及包括该层压件的充电站装置
CN110741527A (zh) * 2017-04-14 2020-01-31 迪乐公司 具有感应线圈的层压制件
WO2020134000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安徽安努奇科技有限公司 谐振电路和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2539A1 (en) 2018-02-14
CN105576715B (zh) 2018-12-04
US10158236B2 (en) 2018-12-18
EP3016232A1 (en) 2016-05-04
EP3016232B1 (en) 2017-10-04
EP3282539B1 (en) 2021-03-24
US20160121732A1 (en) 2016-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6715A (zh)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05576847A (zh)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JP6667163B2 (ja)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及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1523693B (zh) 用于无线充电和数据传输的感应线圈
US9300366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JP6551853B2 (ja)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及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2704291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3427495A (zh) 无线电源系统
CN103931078A (zh) 无线电力中继器
CN105308828A (zh) 电力传输体、电力供给装置、电力消耗装置、电力供给系统及电力传输体的制造方法
EP2642627A1 (en)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 method
CN103797685A (zh) 馈电单元、电子单元以及馈电系统
CN102044915A (zh) 一种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CN113258687B (zh) 双边lc补偿型cpt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Reatti et al. Effect of misalignment in a four plates capaci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13054753A (zh) 无线充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
CN113962179A (zh) 一种远距离wpt系统多中继线圈耦合结构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2735727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pcb线圈装置设计方法
CN112737137B (zh) 能量与信号均为单电容耦合的分离式并行传输系统
Hua et al. 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for Li-ion battery charger
Song et al. High power density stacked-coils based power receiver for MHz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9741920B (zh) 一种双交叉线圈阵列式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
KR102521855B1 (ko) 무선 충전 패드 및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01956756U (zh) 一种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Nagoorkar Midrange 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Circui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