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2338A -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2338A
CN113872338A CN202010617129.2A CN202010617129A CN113872338A CN 113872338 A CN113872338 A CN 113872338A CN 202010617129 A CN202010617129 A CN 202010617129A CN 113872338 A CN113872338 A CN 113872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series
transmitting coil
transmitt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71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帅
裴昌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71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7233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550 priority patent/WO20220012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872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2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电路包括:发射端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端电路连接;所述发射端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在不降低充电性能的前提下,基于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的小巧灵活,适应窄空间或不规则空间,降低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提高了装配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为整机轻薄小巧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充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中设置无线充电电路,采用无线充电的技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发射端电路设置在充电设备(如充电器或充电基座)中或者集成在终端设备中,接收端电路设置在待充电设备(如终端设备或手写笔)中。发射端电路中设置有用于生成变化的磁场的扁平线圈,接收端电路中则设置有用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柱形线圈,当扁平线圈产生的磁场发生变化时,柱形线圈则可以产生感应电流,以便根据产生的感应电流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但是,扁平线圈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对于体积较小的充电设备或者体积较小的集成有发射端电路的终端设备,可能会无法容纳扁平线圈,从而造成无法进行无线充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可以解决无法容纳扁平线圈,造成无法进行无线充电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括:
发射端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端电路连接;
所述发射端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串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则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还可以采用另一种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如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而且,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则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和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而且,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发射线圈;
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依次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发射线圈、第二发射线圈和第三发射线圈可以依次串联连接。
其中,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或者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或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或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当第一串联开关串联在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时,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当第一串联开关串联在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时,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当第一串联开关串联在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时,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串联开关,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且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而且,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同时,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和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而且,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或者,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和第四并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四并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三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和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而且,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类似的,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括:发射端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端电路连接;
所述发射端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则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或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或者,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或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二并联开关也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则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第一串联开关和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三并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依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三并联开关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而且,第一串联开关和第二串联开关也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则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类似的,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发射线圈;
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或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或者,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或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或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或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四并联开关,所述第四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且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四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四并联开关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第一串联开关、第二串联开关和第三串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而且,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类似的,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另外,若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但是,若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和第五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五并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且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且所述第五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例如,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类似的,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而且,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类似的,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括:电池、整流桥电路和接收端电路,所述接收端电路与所述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接收端电路包括至少两个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端电路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线圈,按照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发射端电路中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每个所述接收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发射端电路,所述发射端电路中各个所述发射线圈排列的形状与所述充电设备的容纳空间相匹配,所述发射端电路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如第三方面中所述的接收端电路,所述接收端电路中各个所述接收线圈排列的形状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容纳空间相匹配,所述接收端电路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无线充电电路中设置整流电路,与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的逆变电路、以及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发射端电路,并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而且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在不降低充电性能的前提下,基于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的小巧灵活,适应窄空间或不规则空间,降低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提高了装配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为整机轻薄小巧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所涉及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和/或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9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9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9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0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0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电路、系统以及装置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和“该”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终端设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站点(stat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车载设备、车联网终端、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设备等。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所涉及的场景示意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参见图1,该场景中可以包括:充电设备110和待充电设备120,可以通过充电设备110对待充电设备120进行无线充电。
其中,参见图2,充电设备110内可以设置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101,待充电设备120内可以设置无线充电电路的接收端电路1201,则充电设备110与电源连接后,发射端电路1101中的各个发射线圈可以基于流过的交流电产生变化的磁场,接收端电路1201中的各个接收线圈则在变化的磁场中不断切割磁感线,从而可以产生电流,为待充电设备120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充电设备110内还可以设置整流电路1102和逆变电路1103,整流电路1102用于将市电交流电整合为直流电,逆变电路1103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与待充电设备120相匹配的交流电。
其中,整流电路1102的输入端可以与市电电网连接,整流电路1102的输出端则可以与逆变电路1103的输入端连接,逆变电路1103的输出端可以与发射端电路1101中的发射线圈连接。例如,逆变电路1103的输出端可以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对应的,待充电设备120内也可以设置整流桥电路1202,整流桥电路1202用于将接收端电路1201中各个接收线圈产生的交流电整合为直流电,从而通过整合的直流电为待充电设备120内的电池1203充电。
其中,待充电设备120内的接收端电路1201与整流桥电路1202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电路1202的输出端分别与电池1203连接,也即是分别与电池1203的正负极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充电设备110与市电电网连接后,电网可以为充电设备110提供220V(伏特)交流电,整流电路1102则可以对交流电进行整合,得到直流电,再通过逆变电路1103将直流电再次转换为与待充电设备120相匹配的交流电,再将交流电输入发射端电路1101,发射端电路1101中的发射线圈可以基于流过的交流电,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
相对应的,待充电设备120中接收端电路1201的各个接收线圈可以基于变化的磁场,不断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交流电流,产生的交流电流可以流入整流桥电路1202,通过整流桥电流1202将产生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向电池1203输入直流电,实现对待充电设备120的充电。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路中发射端电路1101可以包括多个发射线圈,接收端电路1201中也可以包括多个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均是由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线圈模块。参见图3,磁芯的两端可以设置凸起结构,以引导和聚集磁芯的磁力线,导线可以缠绕在磁芯的两个凸起结构之间。
而且,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可以排列为不同的形状设置在不同的空间中,例如可以将发射端电路设置在空间较小的终端设备的窄边框中,能满足窄边框场景下的无线充电需求。参见图4,无线充电线路中的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可以如图4所示,图4仅是以发射端电路1101中各个发射线圈和接收端电路1201中各个接收线圈均延直线排布为例进行展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发射线圈和各个接收线圈的排布形状可以根据充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的形状进行调整设置。例如,发射线圈可以根据平板设备的边框的空间形状或笔记本电脑的边框的空间形状进行设置排布,并根据手写笔或蓝牙键盘的空间形状对接收线圈进行设置排布。
例如,可以在手写笔中设置接收端电路,并在平板设备的边框中设置发射端电路,使得手写笔贴合平板设备的边框放置时,即可对手写笔进行充电;或者,可以在蓝牙键盘中设置接收端电路,并在平板设备的边框或笔记本电脑的边框中设置发射端电路,使得蓝牙键盘在与平板设备的边框或笔记本电脑的边框贴合放置时,即可对蓝牙键盘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设备110可以包括下述任一发射端电路1101,该发射端电路1101中各个发射线圈排列的形状与充电设备110的容纳空间相匹配,发射端电路1101可以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类似的,该待充电设备120可以包括下述任一接收端电路接收端电路,接收端电路接收端电路中各个接收线圈排列的形状与待充电设备120的容纳空间相匹配,该接收端电路接收端电路设置于容纳空间内。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5所示,该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发射端电路501、整流电路502和逆变电路503。
其中,发射端电路501可以包括: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而且,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可以串联连接。例如,参见图5,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在无线充电电路进行充电的过程中,交流电流进入发射端电路501的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随着交流电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随着交流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磁场。
相对应的,无线充电电路中接收端电路中的接收线圈处于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形成的磁场中,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生成的磁场随着交流电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各个发射线圈生成的磁场的磁感线也发生变化,使得接收线圈对变化的磁感线进行切割,则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接收线圈中可以生成交流电并传输至整流电路502,整流电路502则可以对交流电进行整合得到直流电,并基于得到的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端电路501可以包括多个发射线圈,各个发射线圈首尾串联连接,多个发射线圈中的首位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可以与下一发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但是首位发射线圈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类似的,多个发射线圈中的末位发射线圈的输入端可以与上一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但是末位发射线圈的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基于图5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6a和图6b,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一串联开关501c。
其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在发射端电路501中设置第一串联开关501c后,可以将第一串联开关501c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以使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或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而且,在充电过程中,针对第一串联开关501c所控制的发射线圈,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采用不同的连通方式,使得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不同的输出端连接,从而控制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以便对发射端电路501的电感大小进行调节,提高发射端电路501进行充电的灵活性。
参见图6a,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也即是,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
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悬空,电流无法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而是通过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流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发射线圈501b则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相反的,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电流可以通过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和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再由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流出,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参见图6b,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还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也即是,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连接。
与控制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过程类似,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基于图6b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7,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二串联开关501d。
其中,第二串联开关501d也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类似的,第二串联开关501d也可以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或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而且,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共同控制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发射线圈。
例如,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是否加入发射端电路501。相应的,第二串联开关501d则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则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控制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加入发射端电路501。
与第一种连接方式相反的,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一串联开关501c则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述第一种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也即是,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
在充电过程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连通方式,分别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一种连通方式中,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的情况下,第一发射线圈501a接入发射端电路501。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悬空,不再有电流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电流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再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流出,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二种连通方式中,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通的情况下,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上述通过控制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不同的输出端连通,可以使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接入发射端电路501,或者从发射端电路501中分离,从而实现对发射端电路501中发射线圈的数量进行调整,进而调整发射端电路501的电感值,实现对发射端电路501的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的调整。
图6a、图6b和图7示出了可以控制各个发射线圈的数量的发射端电路501,该电路可以通过控制串联的发射线圈的数量来调整发射端电路501的电感值,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改变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来改变发射端电路501的电感值。
基于图7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8,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一并联开关501e和第二并联开关501f。
其中,第一并联开关501e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并联开关501f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501e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之间,第二并联开关501f串联连接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之间。例如,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而且,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连接。
相应的,参见图8,发射端电路501中的第一串联开关501c、第二串联开关501d、第一并联开关501e和第二并联开关501f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连通方式,使得发射端电路501形成不同的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仅是以发射端电路501包括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为例进行说明,则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连通,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连通,也即是,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均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基础上,说明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方式:
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一并联开关501e闭合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而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通过第一并联开关501e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并联连接。
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且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而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输入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输出端也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第一并联开关501e短路,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第一并联开关501e断开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可以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但是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悬空,只有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可以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之间。
上述实施例仅是以两个发射线圈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应用中,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三个发射线圈或更多的发射线圈,本申请实施例再次以三个发射线圈为例进行说明,基于图6a和图6b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9a、图9b和图9c,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三发射线圈501g。
其中,第一发射线圈501a、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依次串联连接。
而且,与图6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类似的,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设置在发射端电路501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控制不同的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参见图9a,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串联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也即是,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
参见图9b,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串联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也即是,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连接。
参见图9c,在第三种连接方式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之间,控制第三发射线圈501g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也即是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
上述第一种连接方式和第二种连接方式,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处仅是以第三种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9c,在充电过程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采用不同的连通方式,控制第三发射线圈501g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一种连通方式中,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悬空,仅有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接入发射端电路501,而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二种连通方式中,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通过第一串联开关501c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基于图9a和图9b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0a、图10b和图10c,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二串联开关501d,此时发射端电路501可以包括三个发射线圈和两个串联开关,可以通过调整两个串联开关在发射端电路501中的不同位置,控制发射端电路501中的任意两个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其中,与图9a、图9b和图9c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类似的,第一串联开关501c可以设置在发射端电路501的不同位置,第二串联开关501d则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相配合,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控制不同的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其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照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0a,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串联在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501a之间,则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也即是,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连接。
参见图10b,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串联在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501a之间,则第二串联开关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之间,也即是,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
参见图10c,在第三种连接方式中,若第一串联开关501c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则第二串联开关501d串联连接在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之间,也即是,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
在采用第一种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参见图10a,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悬空,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但是,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第一发射线圈501a串联,或者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时,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连接,使得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在采用第二种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参见图10b,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但是,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在采用第三种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参见图10c,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但是,若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接入发射端电路501的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或者在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时,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串联开关501d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连接,使得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是,将第一串联开关501c设置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位置,并将第二串联开关501d设置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位置,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位置互换后的充电过程,与上述充电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0a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1,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三串联开关501h,第三串联开关501h也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此时发射端电路501可以包括三个发射线圈和三个串联开关,每个发射线圈可以对应一个串联开关,每个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可以根据对应的串联开关的连通方式进行调整。
在图10a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串联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第二串联开关501d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之间,则第三串联开关501h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之间。
其中,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连接。而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照如图10a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在此不再赘述。
在充电过程中,若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输入端与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但是,若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输入端与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三串联开关501h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第二串联开关501d或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使得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而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可以参照图10a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第一串联开关501c、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可以将第一串联开关501c设置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位置,将第二串联开关501d设置在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位置,将第三串联开关501h设置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位置。第一串联开关501c、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位置互换后的充电过程,与上述充电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1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2a和12b,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一并联开关501e和第二并联开关501f,第一并联开关501e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并联开关501f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与图8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类似的,可以在图11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加入第一并联开关501e和第二并联开关501f,从而通过改变各个发射线圈之间的串并联方式来改变发射端电路501的连接方式,实现对发射端电路501的电感进行调整,以提高发射端电路501的充电功率和效率。
在发射端电路501中,可以将第二并联开关501f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得到不同的发射端电路501,使得第一发射线圈501a可以与串联的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并联,或者使得第三发射线圈501g与串联的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并联。
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一并联开关501e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二并联开关501f串联连接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之间。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第一并联开关501e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三串联开关501h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二并联开关501f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第三串联开关501h之间。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与第一种连接方式相对应的,参见图12a,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串联连接。
在采用第一种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在第一并联开关501e闭合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均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串联连接,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可以与串联的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并联连接。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短路,第一发射线圈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而在第一并联开关501e断开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与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串联连接。
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悬空,发射端电路501中的电流无法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而且,第一并联开关501e断开,发射端电路501中的电流也无法通过第一并联开关501e流入第二发射线圈501b,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入端悬空,而第三发射线圈501g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第二发射线圈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与第二种连接方式相对应的,参见图12b,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连接。
在采用第二种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b所示,在第一并联开关501e闭合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可以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出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通过第一并联开关501e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且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串联,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的输入端也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并联连接,也即是,第三发射线圈501g与串联的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并联连接。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闭合的第一并联开关501e短路,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在第一并联开关501e断开时,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与第二发射线圈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501b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串联连接。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悬空,发射端电路501中的电流无法通过第二并联开关501f流入第三发射线圈501g,而且,第一并联开关501e断开,发射端电路501中的电流也无法通过第一并联开关501e流入第三发射线圈501g,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是以三个发射线圈通过对应的串联开关接入发射端电路501为例进行说明的,通过串联开关控制发射线圈的过程可以参照图11对应的电路,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2a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3,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501还可以包括:第三并联开关501i和第四并联开关501j。其中,第三并联开关501i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四并联开关501j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在图12a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示出了通过第一并联开关501e和第二并联开关501f控制第一发射线圈501a或第三发射线圈501g与其他发射线圈并联连接,则在如图13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可以再加入两个并联开关,使得发射端电路501的每个发射线圈均可以并联连接。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一端和第三并联开关501i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501e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并联开关501i的第二端可以与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一输出端和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一输出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而且,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串联开关501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501f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输入端连接。类似的,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串联开关501d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串联开关501h的输入端连接。
若第一并联开关501e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二并联开关501f串联连接在第一串联开关501c和第二串联开关501d之间,则第三并联开关501i串联连接在第三串联开关501h和逆变电路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四并联开关501j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501d和第三串联开关501h之间。
第三并联开关501i闭合时,若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输入端与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或第二发射线圈501b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并联连接,若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输入端与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第三并联开关501i断开时,若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输入端与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第一发射线圈501a和/或第二发射线圈501b与第三发射线圈501g串联连接,若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输入端与第四并联开关501j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第三发射线圈501g被切出发射端电路501。
例如,参见表1,如下表表1所示,如图13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中各个开关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使得各个发射线圈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形成不同的发射端电路501,从而可以在并联连接的发射端电路501中,提高无线传输功率,并提高线圈整体的最大电流承受值,也即是提高发射端电路501的最大电流承受值,参见表1,表1示出了三个发射线圈串联、并联、部分串联以及部分并联的电路连接方式。
表1
Figure BDA000256416067000022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仅是以各个发射线圈均接入发射端电路501为例进行说明,若存在从发射端电路501的分离出的发射线圈,则可以参照图6a至图12b任一所示的电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仅是以两个发射线圈或三个发射线圈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发射线圈、多个串联开关以及多个并联开关均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连接。例如,参见图14a,图14a示出了包括4个发射线圈(A、B、C和D)和4个串联开关(1、2、3和4)在内的发射端电路501。
当各个串联开关闭合时,可以控制每个串联开关中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连通,控制各个发射线圈接入发射端电路501或从发射端电路501分离,如串联开关1可以控制发射线圈A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501。
另外,在对无线充电电路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各个串联开关的连接方式,逐个确定各个发射线圈是否存在故障,若确定某个发射线圈存在故障,则可以将该发射线圈分离出发射端电路501。因此能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提高故障定位的效率。
例如,在对图14a所示的各个发射线圈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发射线圈A接入发射端电路501,并将发射线圈B、C和D从发射端电路501中分离,从而检测接收端电路两端的电压是否与预先设置的标准电压相匹配。若电压匹配,则说明发射线圈A并未出现故障,若电压不匹配,则说明发射线圈A出现故障,可以控制串联开关1将发射线圈A分离出发射端电路501。类似的,可以按照上述方式,确定发射线圈B、C和D是否出现故障,从而完成对各个发射线圈的维护。
进一步地,在图14a所示发射端电路501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第一并联开关(5)和第二并联开关(6),得到如图14b所示的发射端电路501。
若第一并联开关5闭合、且第二并联开关6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连通,则发射线圈A和/或B,可以与发射线圈C和/或D并联;若第一并联开关5断开、且第二并联开关6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连通,则发射线圈A、B、C和D可以串联连接。
上述仅是以设置第一并联开关和第二并联开关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发射端电路501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并联开关,以控制更多的发射线圈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接入发射端电路501,本申请实施例对发射线圈、串联开关和并联开关的数目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电路,通过在无线充电电路中设置整流电路,与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的逆变电路、以及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发射端电路,并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而且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在不降低充电性能的前提下,基于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的小巧灵活,适应窄空间或不规则空间,降低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提高了装配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为整机轻薄小巧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而且,通过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串联开关,可以控制发射端电路中接入的发射线圈的数量,从而可以调整发射端电路的电感值,使得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可以根据变化的电感值而改变,提高了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并且,可以通过设置的各个串联开关,确定发射端电路中存在故障的发射线圈,并将存在故障的发射线圈分离出发射端电路,降低了发射端电路的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继续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并联开关,并控制各个串联开关和各个并联开关配合导通关断,可以改变发射端电路中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根据改变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来调整发射端电路的电感值,从而可以在并联连接的发射端电路中,提高无线传输功率,并提高线圈整体的最大电流承受值,也即是提高发射端电路的最大电流承受值,提高了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
另外,在磁芯的两端设置凸起结构,可以通过凸起结构引导并聚集磁芯的磁力线,从而可以提高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率。
上述实施例基于发射端电路中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介绍了无线充电电路,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设置发射端电路,下述实施例以并联连接各个发射线圈的方式,介绍另一种无线充电电路。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15所示,该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发射端电路1501、整流电路1502和逆变电路1503。
其中,整流电路1502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1503的输入端连接,逆变电路1503的输出端与发射端电路1501连接。而且,发射端电路1501可以包括: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并联连接。另外,逆变电路1503的输出端可以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例如,参见图15,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均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均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并联,这样可以降低发射端电路1501的感抗,提高发射端电路1501中能够流过的最大电流,进而提高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转换率。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射线圈均可以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柱形磁芯的两端设置有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用于引导和聚集磁芯的磁力线,导线缠绕在柱形磁芯的两个凸起结构之间。
上述发射端电路1501充电的过程与图5所示的发射电路充电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5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6a和16b,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一并联开关1501c。其中,第一并联开关1501c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在发射端电路1501中将第一并联开关1501c设置在第一发射线圈1501a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之间,或者设置在第二发射线圈1501b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之间,可以控制第一发射线圈1501a或第二发射线圈1501b是否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或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连接;或者,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或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连接。
如图16a所示,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通过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悬空,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如图16b所示,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通过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悬空,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并联开关1501c设置在第一发射线圈1501a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之间、以及第二发射线圈1501b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之间对应的发射端电路1501,与上述第一并联开关1501c设置在第一发射线圈1501a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以及第二发射线圈1501b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的发射端电路15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6a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7,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二并联开关1501d,第二并联开关1501d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在如图16a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中,仅能通过一个并联开关控制一个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可以再添加一个并联开关加入发射端电路1501,得到如图17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则可以通过两根并联开关分别控制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连接。
如图17所示,第一并联开关1501c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第二并联开关1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闭合,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通过第二并联开关1501d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断开,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悬空,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基于图16b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8,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三并联开关1501e、第一串联开关1501f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其中,第三并联开关1501e、第一串联开关1501f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均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具体地,第一串联开关1501f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第三并联开关1501e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依次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之间。
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若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串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如图18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与图8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16a和16b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19,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三发射线圈1501h。
其中,第一发射线圈1501a、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并联连接。通过第一并联开关1501c控制第一发射线圈1501a或第二发射线圈1501b加入和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的过程可以参照如图16a和16b对应的发射端电路1501,如图19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仅介绍如何通过第一并联开关1501c控制第三发射线圈1501h加入或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或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连接;或者,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或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连接。
参见图19,示出了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之间的发射端电路1501。在充电过程中,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通过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基于图19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20a、20b和20c,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二并联开关1501d。
其中,第二并联开关1501d可以与如图19所示的第一并联开关1501c相配合,控制三个发射线圈中的任意两个发射线圈接入或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具体地,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或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均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或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连接,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连接。
例如,参见图20a,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闭合,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第二并联开关1501d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断开,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悬空,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或者,参见图20b,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还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之间。与控制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过程类似,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闭合,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断开,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又或者,参见图20c,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之间。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闭合,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二并联开关1501d断开,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0a、图20b和图20c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中,第一并联开关1501c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是,将第一并联开关1501c设置在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位置,并将第二并联开关1501d设置在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位置,第一并联开关1501c和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位置互换后的充电过程,与上述充电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20a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21,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四并联开关1501i,其中,第四并联开关1501i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基于如图20a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可以继续向发射端电路1501中添加并联开关,以使发射端电路1501中的每个发射线圈均可以通过并联开关控制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而且,在图20a中,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且第二并联开关1501d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则在图21中,第四并联开关1501i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之间。
例如,第四并联开关1501i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和第四并联开关1501i的第一端均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1501i的第二端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连接。
或者,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一端、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一端和第四并联开关1501i的第一端均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并联开关1501c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并联开关1501d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并联开关1501i的第二端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连接。
如图21所示,在充电过程中,若第四并联开关1501i闭合,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通过第四并联开关1501i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但是,若第四并联开关1501i断开,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悬空,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基于图19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22a和图22b,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三并联开关1501e、第一串联开关1501f、第二串联开关1501g、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其中,第三并联开关1501e、第一串联开关1501f、第二串联开关1501g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均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具体地,参见图22a和图22b,各个串联开关可以控制发射线圈是否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第一串联开关1501f可以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发射线圈1501a之间,第二串联开关1501g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之间,第三串联开关1501j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之间。
例如,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输入端可以与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一发射线圈1501a的输入端连接。类似的,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发射线圈1501b的输入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第一输出端可以分别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出端和逆变电路150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第三发射线圈1501h的输入端连接。
在充电过中,针对第一发射线圈1501a,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输入端与第一串联开关1501f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类似的,针对第二发射线圈1501b,若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输入端与第二串联开关1501g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同样的,针对第三发射线圈1501h,若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输入端与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输入端与第三串联开关1501j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与各个串联开关不同的,各个并联开关可以控制各个发射线圈是否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具体地,参见图22a,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之间,则第三并联开关1501e串联连接在第一串联开关1501f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之间,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串联连接。
相应的,在充电过程中,在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串联连接的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而在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二发射线圈1501b和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串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参见图22b,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之间,则第三并联开关1501e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1501g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之间,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串联连接。
相应的,在充电过程中,在第一并联开关1501c闭合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在第一并联开关1501c断开时,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输入端与第三并联开关1501e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串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22a所示的无线充电电路,参见图23,该无线充电电路的发射端电路1501还可以包括:第二并联开关1501d和第五并联开关1501k。其中,第二并联开关1501d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五并联开关1501k可以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如图23所示,若第一并联开关1501c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之间,且第三并联开关1501e串联连接在第一串联开关1501f和第二串联开关1501g之间,则第二并联开关1501d串联连接在逆变电路15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之间,且第五并联开关1501k串联连接在第二串联开关1501g和第三串联开关1501j之间。
在充电过程中,在第二并联开关1501d闭合时,若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输入端与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并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输入端与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一发射线圈1501a和/或第二发射线圈1501b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
而在第二并联开关1501d断开时,若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输入端与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切出发射端电路1501;若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输入端与第五并联开关1501k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第三发射线圈1501h被串联接入发射端电路1501。
如图23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与图13所示的发射端电路15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电路,通过在无线充电电路中设置整流电路,与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的逆变电路、以及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发射端电路,并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并联连接的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而且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在不降低充电性能的前提下,基于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的小巧灵活,适应窄空间或不规则空间,降低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提高了装配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为整机轻薄小巧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而且,通过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串联开关,可以控制发射端电路中接入的发射线圈的数量,从而可以调整发射端电路的电感值,使得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可以根据变化的电感值而改变,提高了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并且,可以通过设置的各个串联开关,确定发射端电路中存在故障的发射线圈,并将存在故障的发射线圈分离出发射端电路,降低了发射端电路的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继续在发射端电路中设置并联开关,并控制各个串联开关和各个并联开关配合导通关断,可以改变发射端电路中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根据改变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来调整发射端电路的电感值,从而可以在并联连接的发射端电路中,提高无线传输功率,并提高线圈整体的最大电流承受值,也即是提高发射端电路的最大电流承受值,提高了发射端电路的传输功率。
另外,在磁芯的两端设置凸起结构,可以通过凸起结构引导并聚集磁芯的磁力线,从而可以提高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率。
上述实施例基于发射端电路中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的发射线圈介绍了无线充电电路,而在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电路不但可以包括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待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电路,待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电池、整流桥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其中,接收端电路可以与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可以与电池连接。
而且,接收端电路包括至少两个接收线圈,接收端电路中的至少两个接收线圈,可以按照图5至图23任一的发射端电路中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接收线圈均可以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电路,通过在无线充电电路中设置整流桥电路、与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的接收端电路、以及与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电池,并在接收端电路中设置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而且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柱形磁芯上的导线。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在不降低充电性能的前提下,基于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小巧灵活,适应窄空间或不规则空间,降低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提高了装配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为整机轻薄小巧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而且,通过在接收端电路中设置串联开关,可以控制接收端电路中接入的接收线圈的数量,从而可以调整接收端电路的电感值,使得接收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可以根据变化的电感值而改变,提高了接收端电路的传输功率。并且,可以通过设置的各个串联开关,确定接收端电路中存在故障的接收线圈,并将存在故障的接收线圈分离出接收端电路,降低了接收端电路的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继续在接收端电路中设置并联开关,并控制各个串联开关和各个并联开关配合导通关断,可以改变接收端电路中各个接收线圈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根据改变接收线圈的连接方式来调整接收端电路的电感值,从而可以在并联连接的接收端电路中,提高无线传输功率,并提高线圈整体的最大电流承受值,也即是提高接收端电路的最大电流承受值,提高了接收端电路的传输功率。
另外,在磁芯的两端设置凸起结构,可以通过凸起结构引导并聚集磁芯的磁力线,从而可以提高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电路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端电路连接;
所述发射端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串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和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发射线圈;
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依次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或者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或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或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串联开关,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且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和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和第四并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四并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和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三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通,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0.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端电路连接;
所述发射端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二发射线圈,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一并联开关,所述第一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第一串联开关和第二串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三并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依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发射线圈;
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或者,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四并联开关,所述第四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且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则所述第四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闭合,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四并联开关断开,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三并联开关、第一串联开关、第二串联开关和第三串联开关,所述第三并联开关、所述第一串联开关、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之间,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之间;
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串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第一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电路还包括第二并联开关和第五并联开关,所述第二并联开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五并联开关均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若所述第一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且所述第三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二串联开关之间,则所述第二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且所述第五并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串联开关和所述第三串联开关之间;
所述第二并联开关闭合时,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并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
所述第二并联开关断开时,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切出所述发射端电路,若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并联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则所述第三发射线圈被串联接入所述发射端电路。
19.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整流桥电路和接收端电路,所述接收端电路与所述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接收端电路包括至少两个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端电路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线圈,按照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发射端电路中各个发射线圈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每个所述接收线圈均包括柱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柱形磁芯上的导线。
20.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发射端电路,所述发射端电路中各个所述发射线圈排列的形状与所述充电设备的容纳空间相匹配,所述发射端电路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21.一种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端电路,所述接收端电路中各个所述接收线圈排列的形状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容纳空间相匹配,所述接收端电路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CN202010617129.2A 2020-06-30 2020-06-30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Pending CN113872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7129.2A CN113872338A (zh) 2020-06-30 2020-06-30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PCT/CN2021/081550 WO2022001202A1 (zh) 2020-06-30 2021-03-18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7129.2A CN113872338A (zh) 2020-06-30 2020-06-30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2338A true CN113872338A (zh) 2021-12-31

Family

ID=78981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7129.2A Pending CN113872338A (zh) 2020-06-30 2020-06-30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72338A (zh)
WO (1) WO20220012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6813B2 (ja) * 2003-09-30 2008-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5654367B2 (ja) * 2011-01-28 2015-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の使用方法及び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2957214B (zh) * 2011-08-18 2015-11-25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TWI482389B (zh) * 2013-03-01 2015-04-21 Luxx Lighting Technology Taiwan Ltd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CN105576715B (zh) * 2014-11-01 2018-12-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US10491026B2 (en) * 2016-03-31 2019-11-26 Intel Corporation Impedance matching multiple coils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1202A1 (zh)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5694C (zh) 用于远程设备的功率适配器
US9912380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3124088B (zh) 可传送数据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数据传送方法
CN104081616A (zh) 用于使用射频(rf)能量来进行无线设备充电的装置以及待被无线地充电的设备
CN202334469U (zh) 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感应模块的选择电路
CN103682491B (zh) 电子设备间的充电方法、充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CN200959605Y (zh) 电连接器接口电路
CN107994660A (zh) 无线电力传送器及其控制电力的方法
CN1302148A (zh) 便携式机器的充电系统
CN106340927B (zh) 双端口充电电池及其充电系统
US1189469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to-be-charged device
CN107547967A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电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716762B (zh) 受电器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CN203218926U (zh) 便携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108988511A (zh) 一种高效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装置
Sun et al. Magnetic resonant beamforming for secur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3124107A (zh) 无线能量接收器、发送器、系统以及无线能量传输方法
CN113872338A (zh)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CN103972957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互相供应电力系统、可携式电子装置互相供应电力方法及电力传输媒介
CN106253396A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11458877A (zh) 头戴式设备、设备盒及无线充电系统
WO2012102419A9 (ko) 멀티노드 무선 충전 베이스 스테이션 하드웨어 플랫폼 및 그 에너지 전송부
CN102856947A (zh) 无接点和接点兼用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6422571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系统
CN112313855B (zh) 用于在电子设备间传输能量和交换数据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