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523B -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523B
CN105517523B CN201480048225.2A CN201480048225A CN105517523B CN 105517523 B CN105517523 B CN 105517523B CN 201480048225 A CN201480048225 A CN 201480048225A CN 105517523 B CN105517523 B CN 1055175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ven fabrics
manufacturing
net
protruding portion
support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2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523A (zh
Inventor
川口宏子
小森康浩
荒井麻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17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707Mechanical treatment, e.g. notching, twisting, compressing, shap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707Mechanical treatment, e.g. notching, twisting, compressing, shaping
    • A61F2013/15715Shaping or making outer lay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其是将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网(50)搬送至具有凹凸形状且经加热的支承体,并从该网(50)的上方朝向上述支承体(110)吹送热风(W1、W2)而对该网(50)赋予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所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将上述支承体(110)加热至构成上述网(50)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范围的工序;通过吹送第一热风而使上述网(50)的纤维彼此暂时熔合成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的工序;以及吹送温度高于上述第一热风(W1)的第二热风(W2),在已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上述网(50)的纤维彼此熔合而将上述凹凸形状固定的工序。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背景技术
对于失禁护垫、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来说,使排泄液沿厚度方向自表面片透过并利用吸收体来保持。在该液体透过路径中,表面片直接接受排泄液并易于与肌肤密接。在此种密接状态下,针对肌肤皲裂等肌肤问题的对策不可或缺,因此,从良好的穿着感的观点出发,针对表面片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吸收性物品:为提高对肌肤的皮肤保护效果,将表面片设为两面凹凸,且使疏水性的护肤剂附着在与肌肤相接的突出部的两面。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具有凹凸结构的纤维片。纤维片是在凸部的内部具有纤维。另外,其顶部为疏水性。进而,除其顶部以外的部分具有低于该顶部的疏水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3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6-183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将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网搬送至具有凹凸形状且经加热的支承体,并自该网的上方朝向上述支承体吹送热风而对该网赋予凹凸形状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上述支承体加热至构成上述网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范围的工序;通过吹送第一热风而使上述网的纤维彼此暂时熔合成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的工序;以及吹送温度高于上述第一热风的第二热风,在已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上述网的纤维彼此熔合而将上述凹凸形状固定的工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
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体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以及
第二突出部,其向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反的一侧即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
上述无纺布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及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俯视该无纺布时交叉的各不同方向上隔着壁部交替地连续配置有多个,且
邻接的上述第一突出部彼此及邻接的上述第二突出部彼此分别经由脊部而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各不同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连续地相连;
并且,在以0.05kPa的压力对上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
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高于上述脊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且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立起角度为0°以上且20°以下。
关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及优点,可通过适当地参照所附附图并根据下述记载而知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述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优选配设例的俯视配设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脊部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取向性的一例的图,(a)为主要部分剖面图,(b)为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第二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取向性的一例的图,(a)为主要部分剖面图,(b)为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各部位的尺寸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无纺布的顶部间隔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a)是表示吹送第一热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b)是表示吹送第一热风后的主要部分剖面图,(c)是表示吹送第二热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作为使用了本发明所述表面片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局部切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在将无纺布用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情形时,具有较高的缓冲性,并且,兼顾减少在高载荷下、大量排泄时的返液量与防止因在表面的液体流动而引起的泄漏。
以下,一面参照图1及图2,一面对本发明所述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无纺布10优选应用于例如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此时,无纺布10优选以第一面侧Z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的方式来使用。而且,无纺布10优选以第二面侧Z2配置于物品内部的吸收体(未图示)侧的方式来使用。以下,考虑以附图所示的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的方式来使用的实施方式,从而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由此而限定性地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俯视配设图中,在正交坐标系的z轴中,将较无纺布10更上方的一侧设为第一面侧Z1,将较无纺布10更下方的一侧设为第二面侧Z2。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无纺布10形成有连续的凹凸曲面,且形成有无接缝的片面。即,具有:第一突出部11,其向俯视片体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Z1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1K;及第二突出部12,其向与第一面侧Z1相反的一侧即第二面侧Z2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2K。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遍及无纺布10的例如整个面,并沿着作为俯视时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在与正交坐标系的xy平面平行的平面中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的各自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正交。因此,第一方向X可设为与正交坐标系的x轴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Y可设为与正交坐标系的y轴平行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也可不正交。例如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优选在60°至120°左右的范围内交叉。
从上述第一面侧Z1观察到的凸部为第一突出部11,凹部成为第二突出部12。另外,自从二面侧Z2观察到的凸部为第二突出部12,凹部成为第一突出部11。因此,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共有一部分。
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无明确的边界。在本说明书中,将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空间12K以各自所具有的空间为基准而定义如下。即,第一突出部11为内部空间11K、和覆盖其的第一面侧Z1的无纺布10的向第一面侧Z1突出的部分。无纺布10的向第一面侧Z1突出的部分为将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经由壁部13(14)至周围的内部空间12K的底部为止相连的部分。另外,包含内部空间12K的第二突出部12为内部空间12K、和覆盖其的第二面侧Z2的无纺布10的向第二面侧Z2突出的部分。无纺布10的向第二面侧Z2凹陷的部分为从内部空间12K的底部经由壁部13(14)至周围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为止相连的部分。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内部空间12K的底部之间为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所共有。而且,隔开2个内部空间11K及内部空间12K的部分成为壁部13(14)。
进而,为了明确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壁部13,将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三等分,将上部定义为第一突出部11,将中间部定义为壁部13(14),将下部定义为第二突出部12。另外,使邻接的第一突出部11彼此连续且将在第一面侧Z1方向上最高的位置相连的部分为脊部15。进而,在就第一突出部11与脊部15而言的情形时,将在第一面侧Z1方向上对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脊部15的最低位置进行二等分所得的下部设为脊部15。
而且,邻接的第一突出部11彼此经由脊部15而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倾斜的方向上连续地相连。换言之,第一突出部11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方向上经由脊部15而相连成山脉状。所谓倾斜的方向是指,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情形时,相对于各方向而倾斜例如45°的方向。进而,邻接的第二突出部12彼此在从第二面侧Z2观察时与第一突出部11同样地经由脊部15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方向上连续地相连。
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高于脊部15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5(也一并参照图3)。各高度h1、h5表示相对于包含第二突出部顶部12的顶点的平面S而言垂直的方向的高度。高度h1表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第一面侧Z1的高度。高度h5表示第一突出部11间的脊部15的最低部位的第一面侧Z1的高度。如上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高于脊部15的高度h5,由此,在四周被第一突出部11包围的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空间12K中储存液体,且液体越过脊部15向邻接的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空间12K方向流动。此时,液体也流动至脊部15的下部。但是,液体不会向第一面侧Z1泄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第一面侧Z1也表示穿着者的肌肤面侧,第二面侧Z2也表示非肌肤面侧。
另外,在第一面侧Z1及第二面侧Z2的两面,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亲水性低于除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以外的部分。或者,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具有疏水性。即,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亲水性低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及壁部13。换言之,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疏水性高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及壁部13(14)。由此,在将无纺布10用作表面片的情形时,在成为肌肤抵接面侧的第一面侧Z1,与肌肤接触的液体的残留量减少。并且,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第一面侧Z1的疏水性变高的面积小于第二面侧Z2。由此,在如穿着者躺卧之类的高加压下,从吸收体(未图示)溢出的液体不易返回至第一面侧Z1。由此,向成为肌肤面侧的第一面侧Z1返回的液体受到抑制而减少。
上述亲水性的高低、疏水性的高低通过下述接触角的测定而进行判断。下述接触角的值越小则亲水性越高。另外,接触角的值越大则疏水性越高。在本申请中,即便被认为是疏水性的区域,也利用下述接触角的值的大小来比较判断亲水性的高低。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未经疏水化,无纺布10也基本上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即,无纺布10可具有较高的缓冲性,另外,即便在高载荷下也可维持凹凸形状,进而,可抑制对肌肤的接触面积的增大,从而抑制排出液附着于肌肤。若如上所述地使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疏水化,则可进一步抑制排出液附着于肌肤,因而更优选。
如图4所示,构成壁部13的纤维16在将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其内部空间11K的开口部11H的边缘部连结的以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换言之,在壁部13立起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因此,具有如朝向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内部空间11K的开口部11H的边缘部连结的方向、与壁部13立起的方向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大致一致。
另外,如图5所示,构成第二突出部12的壁部14(13)的纤维16在将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其内部空间12K的开口部12H的边缘部连结的以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该壁部14的纤维取向性在与上述壁部13共同的部分,与壁部13的纤维取向性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内部空间12K的开口部12H的边缘部连结的方向、与壁部13立起的方向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大致一致。
如上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在将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11T与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11K的开口部11H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由此,即便在如穿着者躺卧之类的高加压下,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也不易被压扁。而且,通过该构成,形状保持性优异且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因而还可解决闷热的问题。进而,通过上述构成,壁部13产生稳固的弹力。因此,纤维还具有不会在厚度方向被压扁的适度的缓冲性。进而,凭借壁部13的纤维取向性,即便无纺布10受到按压力而被压扁,其形状恢复力也较大,从而即便持续捆包状态或穿着,也容易维持初期的缓冲力。即,即便在穿着者的坐压下,无纺布10的形状保持性也优异。另外,在高加压时也可保持无纺布10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较少。因此,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不易被压扁,即便发生变形也容易恢复。
通过壁部13的沿厚度方向取向的纤维,液体可顺利地沿着纤维流动。继而,液体移动至配置在无纺布10的下面的吸收体(未图示)。而且,凭借壁部13的纤维取向性,返液变少,因此也可实现干爽的肌肤触感。另外,因为基于上述结构的维持而带来的无纺布10自身的透气性优异,所以有助于防止斑疹。
上述无纺布10是在以3.5kPa的压力加压时,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高于脊部15的高度h5。由此,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的液体的流动成为液体沿着相对于与正交坐标系的x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X以及与正交坐标系的y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Y倾斜的方向流动。即,在将无纺布10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且将第一方向X设为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而使用的情形时,液体沿着相对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由此,在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空间12K溢出的液体容易越过脊部15,流入至经由脊部15而邻接的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空间12K。因此,液体在横方向上泄漏之前的距离变长,在此期间容易被吸收。由此,液体不易侧漏。
就不易侧漏的观点而言,在以3.5kPa的压力对上述无纺布10加压时的、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与脊部15的高度h5之比(h1/h5)优选为1.01以上,更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另外,作为上限,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下。
以3.5kPa的压力对无纺布10加压而进行测定的原因在于,模仿穿着者坐下时对无纺布施加的压力。即,将坐压假定为3.5kPa。所谓穿着者是指在本说明书中主要着眼的婴儿尿布的穿着者,即,幼儿。
另外,就与穿着者坐下时对无纺布施加的压力进行对比的意义而言,以如下方式测定穿着者站立时对无纺布施加的压力。在穿着者站立的情形时,基本上可将对无纺布施加的载荷假定为无载荷。但是,在未施加载荷的状态下对无纺布进行测定的情形时,在作为纤维的集合体的无纺布的特性方面,测定值会产生偏差。因此,抑制测定值的偏差而模仿实质上未加压地进行测定的情况,即,施加0.05kPa左右的载荷而成为接近未加压的状态而进行测定。
进而,第一突出部11更优选成为将高度设为h1(参照图3),且壁部的立起角度比顶部具有半球的圆度的圆锥更陡峭的、顶部具有半球的一部分圆度的圆锥台。该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的立起角度α为0°以上且20°以下,优选为大于0°且20°以下,更优选为大于0°且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大于0°且12°以下。该立起角度α通过下述测定方法求出。若立起角度α过大,则无纺布容易在厚度方向被压扁。因此,无纺布的缓冲性的效果降低,返液量增加。进而,高加压时的肌肤接触面积变大,因此难以对穿着者的肌肤赋予舒适的触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形成为各自的顶部11T、12T具有圆度的圆锥台形或半球。更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11的突出形状为接近圆锥台形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二突出部12的突出形状成为顶部具有圆度的圆锥或圆锥台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因此,可为任意的突出形态。例如,实际上为各种锥体形状。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锥体形状是指广泛地包含圆锥、圆锥台、角锥、角锥台、斜圆锥等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保持着与其外径相似且顶部具有圆度的圆锥台形状的内部空间11K。另外,第二突出部12保持着与其外径相似且顶部具有圆度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的内部空间12K。
在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以下也称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11H之间具有壁部13。该壁部13在第一突出部11形成环状结构。另外,在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以下也称为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第二突出部12的开口部12H之间具有壁部14。该壁部14在第二突出部12形成环状结构。而且,该壁部14与上述壁部13共有一部分。此处所谓的“环状”是指,只要在俯视时形成无端的连续的形状,就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环状”在俯视时可为圆、椭圆、矩形、多边形等任一种形状。从很好地维持片的连续状态的方面考虑,“环状”优选为圆或椭圆。进而,就将“环状”设为立体形状而言,可列举由圆柱、斜圆柱、椭圆柱、圆锥台(切头圆锥)、斜圆锥台(切头斜圆锥)、斜椭圆锥台(切头椭圆锥)、四角锥台(切头四角锥)、斜四角锥台(切头斜四角锥)等的侧面所构成的任意的环结构。另外,从实现连续的片状态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圆柱、椭圆柱、圆锥台、椭圆锥台。
包含以上述方式配设的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的无纺布10无弯曲部。即,无纺布10由整体连续的曲面所构成。上述弯曲部是指面发生弯折而具有角部的部分。
如上所述,上述无纺布10优选为具有在面方向上连续的结构。该“连续”是指无间断的部分或小孔。但是,如纤维间的间隙这样的微细孔不包含在上述小孔的范围内。上述小孔例如可定义为其孔径以相当于圆的直径计为1.0mm以上的孔。
可用于本发明的无纺布10的纤维材料并无特别限定。纤维材料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下述纤维等。有单独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聚酰胺形成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另外,纤维材料的具体例有芯鞘型、并列(side by side)型等结构的复合纤维。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复合纤维作为纤维材料。此处,所谓复合纤维,可列举高熔点成分为芯部分且低熔点成分为鞘部分的芯鞘纤维,另外,可列举高熔点成分与低熔点成分并列的并列纤维。作为其优选例,可优选列举出鞘成分(低熔点成分)为聚乙烯或低熔点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作为芯鞘结构的纤维的代表例,可列举PET(芯)与PE(鞘)、PP(芯)与PE(鞘)、聚乳酸(芯)与PE(鞘)、PP(芯)与低熔点PP(鞘)等芯鞘结构的纤维。进而,具体而言,上述构成纤维优选为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复合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此处,聚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低熔点聚丙烯。更具体而言,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可列举PET(芯)与PE(鞘)、PET(芯)与低熔点PP(鞘)。另外,这些纤维可单独使用而构成无纺布,也可以以组合2种以上而成的混织的形式使用。
接下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尺寸规格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关于片的厚度,将侧视无纺布10时的整体的厚度设为片厚度TS。将因无纺布10的凹凸而弯曲的片的局部剖面的厚度设为层厚度TL。片厚度TS只要根据用途适当调节即可。在用作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形时,优选为1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设为该范围,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较快,可抑制从吸收体的返液,进而可实现适度的缓冲性。层厚度TL可在片内的各部位有所不同。另外,层厚度TL只要根据用途适当调节即可。在用作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形时,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层厚度TL1优选为0.1mm以上且3mm以下,更优选为0.4mm以上且2mm以下。作为优选的层厚度的范围,第二突出部顶部12T的层厚度TL2及壁部13的层厚度TL3也相同。各层厚度TL1、TL2、TL3的关系优选为TL1>TL3>TL2。由此,在第一突出部11中,尤其在肌肤面侧,纤维密度变低。另外,在第一突出部11中,尤其在肌肤面侧,可实现良好的肌肤触感。另一方面,第二突出部12的纤维密度变高,因而不易被压扁,不会走形。因此,成为良好的缓冲性与液体的吸收速度优异的无纺布。
如图7所示,将第一方向X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投影至平面时的间隔Dx只要根据用途适当调节即可。在用作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形时,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另外,如在附图括号内示出符号那样,将第二方向Y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投影至平面时的间隔Dy也与第一方向X的间隔Dx相同。另外,上述无纺布10的单位面积重量并无特别限定。以片整体的平均值计,优选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无纺布10发挥如下效果。
无纺布10是在存在大量的液体的排泄的情形时,另外,在高载荷下的情形时,液体残留量及返液量减少。因此,可抑制表面上的液体流动,而不会泄漏液体。由此,可谋求同时实现防止肌肤抵接面上的液体流动与防止从非肌肤抵接面侧的返液。
进而,通过经由脊部15而连结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连续的连接,在无纺布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11K相连而成的空间在两个方向上相连。因此,即便供给固体成分、高粘性液体等,也可通过该空间而获得更高的透气性。另外,在供给了大量液体的情形时,可使所捕获的大量液体向上述空间的连接方向扩散。而且,通过第一突出部11的连接,可防止向横方向漏液。
上述无纺布10的排泄物的捕获性优异。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中,在在其两面突出的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各自的内部具有内部空间11K、12K。因此,可根据排泄液或排泄物的物性,以多种形态将它们捕获而予以应对。例如,将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设为肌肤面侧而进行说明。若为粘度较低且容易透过的排泄液,则该排泄液透过无纺布10的表面片之后,被捕获至内部空间11K。首先接触于肌肤面的部分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上述被捕获的排泄液或排泄物不易接触肌肤。由此,也可应对尿、经血、阴道分泌物等的排泄而维持极其良好的干爽感。
接下来,以下,一面参照图8,一面对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只要适当采用以下的制造方法即可。
作为支承体的一例,使用图8(a)所示的构成的支承体110。该支承体110对应于对第二突出部12进行赋形的位置而具有多个突起111。另外,在对应于对第一突出部11进行赋形的位置而配置有孔112。即,支承体110具有凹凸形状。而且,突起111与孔112在不同方向上交替地配置。例如,在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各自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突起111与孔112。
另外,对支承体110进行加热。
对于支承体110的加热方法来说,使热传递至支承体110自身而进行加热。即,为利用未图示的热源直接加热支承体110的方法。例如,可将具备电热线的加热器配置在未配置突起111的支承体110的背面侧。或者,也可在将网50搬送至支承体110上之前,吹送热风而将支承体110加热。只要在最终吹送第一热风W1时,支承体110的温度达到适当温度范围,就可使用任一种加热方法。
加热支承体110的温度设为构成网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通过使支承体110达到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从而网50容易塑性变形。因此,可认为容易成为沿着支承体110的形状。即,容易沿着支承体110的形状对网50进行赋形。另一方面,若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过低,则第一突出部11的高度与脊部15的高度之差变小。此情形时,壁部的立起角度不会变得陡峭。若在此种状态下使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疏水化,则在对无纺布10施加了高负荷(坐压程度的负荷)的情形时,液体大量地排泄至无纺布表面。而且,该液体容易顺着无纺布表面发生泄漏。另外,若加热温度过低,则与上述疏水化无关地,凹凸形状容易被压扁。因此并不优选。相对于此,若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过高,则纤维彼此熔合,变得无法进行赋形。
上述支承体110的温度优选在吹送在后续工序中所说明的第一热风W1时达到上述的温度范围。
继而,使用利用亲水化油剂对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分别进行亲水化后的网(也称为纤维网)50。亲水化处理可使用已知的方法。将该网50配置在上述支承体110上,朝向网50吹送第一热风W1。于是,如图8(b)所示,对应于支承体110的孔112而对第一突出部11进行赋形,且对应于突起111的位置而对第二突出部12进行赋形。因此,第一突出部11向俯视时的一侧即第一面侧Z1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1K。第二突出部12向第二面侧Z2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2K。而且,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在俯视时交叉的不同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各自的方向上交替地连续配置。由此,对网50进行赋形。
此时,第一突出部11成为将第一突出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参照图3)设为h1,且壁部的立起角度比顶部具有半球的圆度的圆锥更陡峭的、顶部具有半球的一部分圆度的圆锥台。该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的立起角度α优选设为如上所述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箭头示意性地表示第一热风W1的流动。
若列举该制造方法的具体一例,则可列举如下的方式。
将熔合之前的网50由梳理机(未图示)供给至对网进行赋形的装置,以达到特定的厚度。如图8(a)所示,在赋形装置中,首先,将上述网50搬送至被加热至上述温度的支承体110上并使其固定。
上述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为要赋形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优选为高于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以上且比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更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且比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例如在使用复合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的情形时,为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更优选为比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且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例如,在纤维使用作为芯/鞘结构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67℃且熔点258℃的PET(芯)/玻璃化转变温度-20℃且熔点135℃的PE(鞘)的情形时,优选加热至67℃以上且125℃以下。另外,在相同的纤维的例中,更优选加热至87℃以上且115℃以下。若该加热温度过低,则无法进行沿支承体110的形状的赋形。其结果为,第一突出部11与脊部15(参照图1、2)的高度之差不会变大。因此,若在高载荷下在无纺布10的表面流动的液体变多,则容易泄漏。另一方面,若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过高,则发生纤维间的熔合,或发生向支承体110的熔合,因而无法赋形为所期望的形状。
接下来,对该支承体110上的网50吹送第一热风W1(图8(a)的状态)。继而,以沿着支承体110的形状的方式对网50进行赋形(图8(b)的状态)。若考虑用于此种制品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此时的第一热风W1的温度优选为相对于构成网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而低0℃至70℃的温度,更优选为低5℃至50℃的温度。根据支承体110的突起111的高度,就赋形性与质感的观点而言,将第一热风W1的风速设定为20m/s以上且150m/s以下,优选为30m/s以上且100m/s以下。若风速慢于该下限值,则无法将无纺布充分地赋形。因此,无法充分地发挥无纺布的缓冲性、排泄物的储存性及透气性的效果。若风速超过该上限值,则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12T会产生开孔。此情形时,无纺布容易被压扁,无法充分地发挥缓冲性、排泄物的储存性及透气性的效果。进而,排泄物容易通过该开孔部而返流。
以此方式,将网50赋形为凹凸形状的片。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体110的突起111的高度可根据被赋形的片整体的厚度或片的层厚度而适当决定。例如设定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设定为1.5mm以上且9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mm以上且8mm以下。
接下来,如图8(c)所示,吹送网50的各纤维可适度地熔合的温度的第二热风W2,使纤维彼此熔合并固定。若考虑用于此种制品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此时的第二热风W2的温度优选为相对于构成网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至70℃的稳定,更优选为高5℃至50℃的稳定。第二热风W2的风速设定为1m/s以上且10m/s以下,优选设定为3m/s以上且8m/s以下。若该第二热风W2的风速过慢,则无法向纤维传递热。因此,纤维彼此未熔合,凹凸形状的固定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若风速过快,则热过度地接触纤维。因此,有无纺布的质感变差的倾向。
作为热塑性纤维,可使用上述纤维。例如在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的情形时,吹送至网50的第二热风W2的温度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低于高熔点成分的熔点。更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进一步优选为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以上的温度。
另外,网50优选包含3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的热塑性纤维,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网50也可包含原本不具有热熔合性的纤维。作为不具有热熔合性的纤维,为棉或纸浆等天然纤维、尼龙、乙酸纤维等。
接下来,对于对第一突出部顶部11T进行疏水化的情况进行说明。
即便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未经疏水化,无纺布10也基本上发挥出本发明的效果。即,容易对网进行赋形,从而使得无纺布可具有较高的缓冲性,且即便在高载荷下也可维持凹凸形状。进而,不会使无纺布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增大,而可抑制排出液附着于肌肤,因此更优选。
疏水化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疏水化方法可列举凹版涂布或丝网涂布等。
或者,也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准备具有预先涂布有疏水剂的非变形性的平坦涂布面的板。以该疏水剂的涂布面均匀地接触于无纺布10的各第一突出部11的方式配置无纺布10。继而,假定幼儿的使用状态,以施加0.5kPa以上且3.5kPa以下的压力的方式在板上载置重物。由此,对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赋予一定压力。涂布于涂布面的疏水剂渗入至以该压力接触于涂布面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从而,在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中形成疏水部11D(参照图1)。通过使用重物,可对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均匀地施加载荷。由此,可将疏水剂均匀地转印至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即,可精度良好地形成疏水部11D。而且,渗入至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疏水剂在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内向四周扩散。可适当调整基于重物的压力,以获得抑制排出液附着于肌肤的所期望的效果。
如上所述,进行对板施加0.5kPa以上且3.5kPa以下的压力而使疏水剂渗入至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疏水化处理。由此,如下述实施例4至9所示,可获得返液量减少效果。
在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使疏水部11D的第二面侧Z2的面积St2(未图示)比疏水部11D的第一面侧Z1的面积St1(未图示)广。此时,有将疏水剂从未图示的喷嘴注入至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方式。具体而言,可列举使喷嘴的注入深度变深,且从第二面侧Z2侧附近进行注入的方法等。疏水剂例如可使用疏水油剂。通过改变喷嘴的注入深度,可改变疏水部11D的第一面侧Z1的面积St1与疏水部11D的第二面侧Z2的面积St2的面积比率。另外,使网50所使用的热塑性纤维的第二面侧Z2的纤度小于第一面侧Z1的纤度。由此,使第二面侧Z2的纤维密度高于第一面侧Z1的纤维密度。由此,也可实现上述面积比率的改变。其原因在于:相较于第一面侧Z1,渗入至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疏水剂在第二面侧Z2更大程度地进行扩散。进而,疏水部11D的疏水面积优选按照在使用状态下有效地减少返液量的方式进行调整。
用于上述亲水处理的亲水剂可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亲水剂。例如可使用亲水性的油剂。亲水性的油剂通常为阴离子性、阳离子性、两性或非离子性的表面活性剂。并不特别限定于它们。可将它们制成特定浓度的水溶液或乳化液等而使用。作为优选的亲水化剂,可列举脂肪族单羧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硫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磷酸盐、甘油脂肪酸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脂肪酸聚乙二醇、烷胺盐、及烷基甜菜碱等。
上述疏水剂具体可列举出硅酮低聚物、氟低聚物等。硅酮低聚物中,以链状的聚二甲基硅酮为代表。另外,有将甲基的一部分改变为聚醚、苯基或三氟丙基的改性硅酮。氟低聚物中,可使用作为拨水拨油剂的含有全氟烷基的醇的丙烯酸酯或磷酸酯等。硅酮拨水剂的特征是拨水性与柔软性优异,适于直接接触肌肤的表面剂的处理。氟系的拨水剂显示最优异的拨水性。尤其是具有:即便接触用于亲水性化的表面活性剂,也可维持拨水性的优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制作无纺布10。
针对上述制造方法,考虑连续生产。上述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未图标)有可搬送上述支承体110的传送带式或滚筒式的制造装置。作为其一例,可列举出下述方式,即,利用辊(未图示)卷取搬送而来的凹凸形状已被固定的片的方式。
在制造方法中,各片的厚度根据第一热风W1的风速而适当决定。例如,若使风速变快,则片的厚度变厚。若使风速变慢,则片的厚度变薄。另外,若使风速变快,则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纤维密度差变大。若使风速变慢,则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纤维密度差变小。
本发明的无纺布10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优选用作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吸尿垫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进而,因无纺布10的两面为凹凸结构而产生的透气性或液体扩散性、按压力时的变形特性等优异。因此,还可用作介于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与吸收体之间的次层(sub layer)。此外,还可列举出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褶裥、外装片、侧翼的形态。进而,还可列举出用作纸尿片、清洁片、滤层的形态。
接下来,以下,一面参照图9,一面对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于表面片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对应用于一次性尿布100的主体4的例子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一次性尿布为胶带型的婴幼儿用一次性尿布。该图以使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略微弯曲并从内侧(肌肤抵接面侧)观察的状态示出。
如图9所示,一次性尿布100具备配置于肌肤抵接面侧的液体透过性的表面片1、配置于非肌肤抵接面侧的液体难透过性的背面片2、及介置于上述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3。
表面片1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侧成为肌肤抵接面。
背面片2具有在其展开状态下其两侧边缘在长度方向中央部C向内侧变窄的形状。而且,背面片2可为包含1张片的背面片,也可为包含多张片的背面片。
作为背面片2,只要具有防水性且具有透湿性,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多孔膜。对于多孔膜而言,将疏水性的热塑性树脂、与包含碳酸钙等的微小的无机填料或不具有相溶性的有机高分子等熔融混练而形成膜。继而,使该膜单轴或双轴拉伸而获得。上述热塑性树脂可列举出聚烯烃。聚烯烃可列举出高密度或低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及聚丁烯等。而且,这些热塑性树脂可单独使用或混合而使用。
作为吸收体3,只要为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则可广泛地采用此种物品中所使用的各种样式的物品。例如,作为吸收体,有利用包芯(core wrap)片覆盖纸浆纤维而得的物品。作为吸收体,有使用气纺无纺布的片状吸收体。作为吸收体,有利用纤维片夹持高吸水性聚合物而成的片状吸收体。如上所述,存在各种吸收体。作为纸浆纤维,可列举出针叶树牛皮纸浆、阔叶树牛皮纸浆等木材纸浆。或者,作为纸浆纤维,可列举棉纸浆、稻草类纸浆等非木材纸浆等天然纤维素纤维。此外,作为用于吸收体的纤维,可列举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合成树脂的纤维。合成树脂的纤维有单纤维、或包含2种以上这些树脂的复合纤维。或者,也可在吸收体的一部分中包含乙酸纤维或尼龙等半合成纤维。另外,高吸水性聚合物可使用通常用于此种物品的各种聚合物材料。吸水性聚合物优选为具有能够吸收并保持自重的20倍以上的水或生理盐水的性能的超吸收性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覆盖片为亲水性的构件。例如,作为覆盖片,包含亲水性的卫生纸等较薄的纸(薄页纸)、皱纹纸(crepe paper)、含有棉或嫘萦等亲水性纤维的无纺布、及对合成树脂的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成的无纺布等。无纺布例如可使用热风无纺布、点式粘合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及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等。
侧面片5优选为拨水性无纺布。例如,作为侧面片5,可使用通过梳理法而制造的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热轧无纺布、及针刺无纺布等。特别优选可列举出纺粘无纺布、纺粘-熔喷(SM)无纺布、及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等。
在本例中,在侧面片5设置了防侧漏褶裥7。由此,可有效地防止因婴幼儿运动等而引起的液体等在股关节部分的侧漏。本实施方式的尿布也可进一步设置功能性结构部或片材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未严格地图示出各构件的配置关系或边界。只要为此种尿布的通常的形态,则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尿布作为胶带型尿布而示出。在背侧R的翼部设置有粘扣带6。可将粘扣带6贴附于设置在腹侧F的翼部的胶带贴附部(未图示),从而穿着固定尿布。此时,将尿布中央部C缓缓地向内侧弯折,以使吸收体3从婴幼儿的臀部顺沿至下腹部的方式穿着。由此,排泄物稳固地被吸收体3吸收保持。尿布以此种穿着形态使用。尤其是将无纺布10应用为表面片1。由此,即便在有大量液体的排泄的情形时,以及在其为高载荷下的情形时,也可同时实现防止肌肤抵接面上的液体流动与防止从非肌肤抵接面侧的返液。另外,通过内部空间11K相连而成的空间,可获得更高的透气性。而且,可使所捕获的大量的液体向上述空间的连接方向扩散。由此,可防止向横方向漏液。进而,被捕获的排泄液或排泄物不易接触肌肤。由此,在排泄尿、经血、阴道分泌物等后,也可广泛地应对而持续极良好的干爽感。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例如也可应用于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护垫、吸尿垫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构件,除表面片1、背面片2、吸收体3以外,也可根据用途或功能而适当组编构件。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无纺布、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吸收性物品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1>一种无纺布,其包含:
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体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及
第二突出部,其向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反的一侧即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
上述无纺布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及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俯视该无纺布时交叉的各不同方向上隔着壁部交替地连续配置有多个,且
邻接的上述第一突出部彼此及邻接的上述第二突出部彼此分别经由脊部而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各不同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连续地相连,
并且,在以0.05kPa的压力对上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
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高于上述脊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且
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立起角度为0°以上且20°以下。
<2>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立起角度优选大于0°且为20°以下,更优选大于0°且为15°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且为12°以下。
<3>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壁部的纤维在将上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内部空间的开口部的边缘部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壁部的纤维在上述壁部立起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壁部的纤维具有如朝向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第二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将上述第二突出部顶部与其内部空间的开口部的边缘部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壁部的取向角为50°以上且130°以下,取向强度为1.05以上。
<8>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壁部的取向角为60°以上且120°以下,取向强度为1.10以上。
<9>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壁部的取向角为85°以上且95°以下,取向强度为1.30以上。
<10>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以3.5kPa的压力对上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高于上述脊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
<11>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以3.5kPa的压力对上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与上述脊部的高度h5之比(h1/h5)优选为1.01以上,更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另外,上限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下。
<12>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成为将其高度设为h1,且壁部的立起角度比顶部具有半球的圆度的圆锥更陡峭的、所述顶部具有半球的一部分圆度的圆锥台。
<13>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亲水性低于上述第二突出部顶部及上述壁部。
<14>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的亲水性低于上述脊部的亲水性。
<15>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在22℃下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80°以上,优选为100°以上,
关于上述第二突出部顶部及上述壁部的优选的接触角,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30°以上且低于80°,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
<16>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脊部在22℃下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30°以上且低于80°,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
<17>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第一面侧及上述第二面侧的两面,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亲水性低于除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以外的部分,或具有疏水性,
并且,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上述第一面侧的经疏水化的面积小于上述第二面侧。
<18>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不同的2个方向正交。
<19>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壁部在上述第一突出部及上述第二突出部形成环状结构。
<20>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层厚度TL1、上述第二突出部顶部的层厚度TL2及上述壁部的层厚度TL3为TL1>TL3>TL2。
<21>一种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其使用了<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22>一种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其将<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上述第一面侧朝向肌肤抵接面侧的方式来使用。
<23>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用作表面片。
<24>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上述第一面侧朝向肌肤抵接面侧的方式来用作表面片。
<25>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将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网搬送至具有凹凸形状且经加热的支承体,并从该网的上方朝向上述支承体吹送热风而对该网赋予凹凸形状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将上述支承体加热至构成上述网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范围的工序;
通过吹送第一热风而使上述网的纤维彼此暂时熔合成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的工序;以及
吹送温度高于上述第一热风的第二热风,在已保持上述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上述网的纤维彼此熔合而将上述凹凸形状固定的工序。
<26>如<2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热上述支承体的温度范围优选为高于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以上且比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更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且比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
<27>如<25>或<2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支承体的温度在吹送上述第一热风时设为上述温度范围内。
<28>如<25>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还包括使成为上述凹凸形状的凸部的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疏水化的工序。
<29>一种无纺布,其是使用<2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的。
<30>一种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其使用了<29>所述的无纺布。
<3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29>所述的无纺布用作表面片。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通过这些实施例而被限定性地解释。
[实施例1-9]
实施例1中,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8℃,玻璃化转变温度67℃)形成且鞘由聚乙烯(熔点135℃,玻璃化转变温度-20℃)形成。而且,利用梳理机将表面经亲水化处理后的2.4dtex×51m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制成单位面积重量30g/m2的网50,将该网50供给至赋形装置。在赋形装置中,使上述网50固定于具有多个突起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110上。支承体110被加热至70℃。将该支承体110的突起111的俯视时的MD间距设为8mm,将CD间距设为5mm,将突起111的高度设为7.5mm。另外,将支承体110中的孔112的孔径设为2.8mm。
继而,对该支承体110上的网50吹送温度130℃且风速50m/s的第一热风W1,沿着支承体110上的突起111对网50进行赋形。然后,切换成温度145℃且风速5m/s的第二热风W2而进行吹送。从而,使各芯鞘结构的纤维彼此熔合而将赋形形状固定。在吹送第一热风W1时,支承体110被加热至70℃。由此,制作无纺布10。
在实施例2中,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9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3中,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11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4中,制作实施例1的无纺布10,进而,进行上述疏水处理。疏水剂使用KM-9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将该疏水剂溶解于乙醇,调整为1.0重量%溶液,并以4.3mg/cm2涂布于亚克力板。对板施加2.0kPa的压力10秒,从而使板接触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由此制作疏水部11D。
在实施例5中,将上述实施例4中的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9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6中,将上述实施例4中的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11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7中,使用在上述实施例5中使用的KF-601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作为疏水剂,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8中,将上述实施例5中的网50设为芯鞘型复合纤维2.4dtex×51mm与1.8dtex×51mm的双层品,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实施例9中,将上述实施例8中的对板施加的压力设为1.5kPa,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制作。
[比较例1-3]
在比较例1中,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4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比较例2中,将上述实施例4中的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设为4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作。
在比较例3中,制作上述比较例2的无纺布10,进而利用毛刷将KM-9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1.0重量%乙醇溶液涂布于壁部、脊部而使它们疏水化,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制作。
接下来,对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进行说明。使用上述各无纺布试验体,进行下述的测定试验。
<支承体温度测定方法>
从使赋形装置停止开始,在5秒之后使用接触式温度计对第一热风W1的吹送位置的支承体温度进行测定。在接触式温度计中,测量器主体使用CHINO公司制造的ND500,测定端子使用CHINO公司制造的C510-05K。进行3次温度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支承体温度。
<纤维取向性(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定>
按照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JCM-5100(商品名)而得到的图1中的z轴方向成为上下的方式,静置样品。对从相对于该样品的要测定的面垂直的方向拍摄而得的图像(调整为能够测量10根以上要测定的纤维的倍率;100至300倍)进行印刷。从透明PET制片上描摹所印刷的纤维图像,将纤维图像描绘于该透明PET制片。将该透明PET制片的图像读取入计算机内,使用株式会社Nexus公司制造的nexusNewQube[商品名](单机版)图像处理软件,将图像二值化。继而,使用作为纤维取向分析程序的Fiber OrientationAnalysis 8.13 Single软件(商品名),将经二值化的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而获得功率谱,根据椭圆近似后的分布图,获得取向角与取向强度。
取向角表示最多纤维所取向的角度。另外,取向强度表示该取向角时的强度。在壁部中间部分的测定中,取向角越接近90°的值,则表示纤维越沿着顶部11T的中心方向取向。而且,只要取向角为60°以上且120°以下,则判断为纤维沿着顶部11T的中心方向取向。
另外,取向强度的值越大,则表示纤维的朝向越一致。将取向强度为1.05以上的情形视为发生了取向。
在3处进行测定,将平均值设为该样品的取向角与取向强度。
上述纤维取向性是包含纤维的取向角与取向强度的概念。
纤维的取向角是表示具有各种方向性的多根纤维整体朝向哪一方向发生取向的概念。而且,将纤维的集合体的形状数值化。纤维的取向强度是表示示出取向角的纤维的量的概念。取向强度低于1.05时几乎未发生取向。可以说取向强度为1.05以上时具有取向。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纤维取向根据其部位而变化。即,从某一取向角的状态的部位向不同的取向角的部位变化。即,从纤维在某一方向上取向强度较强的状态向在不同的取向上显示出较强的强度的部位变化。在此期间,具有成为取向强度较弱的状态、或通过进行再取向而成为较高的状态等各种状态。因此,在显示出较强的某一取向角的部位与在另一方向显示出较强的取向角的部位之间,优选尽管纤维的取向强度较弱,但纤维的取向角已发生改变。而且,更优选取向强度较高。若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取向角、取向强度示出一例,则关于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的曲面结构,取向角优选为50°以上且13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上且120°以下。取向强度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第二突出部12的壁部14与上述壁部13相同。
在将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情形时,因各壁部13的纤维取向性,即便在高加压下无纺布10也具有充分的耐压缩性。由此,防止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被压扁。其结果为,无纺布10可确保充分的捕获空间,且具有使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变小的效果。另外,无纺布10具有较高的透气性。进而,无纺布10充分地捕获大量液体、固体成分、高粘性液体等,而充分地发挥抑制泄漏的效果。
<0.05kPa压力时的厚度的测定>
将无纺布10的剖切面放大至利用KEYENCE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1000进行测定的部位能够充分地进入视野而进行测定的大小(10倍至100倍)。继而,以施加0.05kPa的压力的方式将重物放置在无纺布10上。然后,测定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1与脊部15的厚度方向的高度h5。进行10次测定,将平均值设为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高度h1、脊部15的高度h5。
<3.5kPa压力时的厚度的测定>
将0.05kPa压力时的厚度的测定方法的重物调整为施加3.5kPa的压力,除此以外,3.5kPa加压下的第一突出部11T的高度h1、脊部15的高度h5的测定方法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进行。
<接触角CA(°)的测定方法>
接触角的具体的测定方法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接触角的测定使用接触角计。例如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接触角计MCA-J。具体而言,在施有疏水剂的无纺布10上滴下(约20微微升)离子交换水之后,立即使用上述接触角计进行接触角的测定。测定在无纺布10的5个部位以上的部位进行,将它们的平均值设为接触角。测定温度设为22℃,测定氛围气的相对湿度设为65%。
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优选为疏水性,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
作为除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以外的部分(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壁部13(14))的优选的接触角来说,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30°以上且低于80°。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因此,脊部15的接触角也优选设为如上所述的角度。具体而言,优选为30°以上且低于80°,更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此处所测定的接触角的值越低,则亲水性越高。
<立起角度的测定方法>
将无纺布10的剖切面放大至利用KEYENCE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1000进行测定的部位能够充分地进入视野而进行测定的大小(10倍至100倍)。继而,测定第一突出部11T的立起角度α。如上述图4(b)所示,立起角度α以如下方式求出。绘制相对于连结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12T的直线Lh而垂直的直线Lv。测定直线Lv、与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至壁部14所绘制的第二面侧Z2的无纺布(网50)的切线Lt所成的角度α。进行10次测定,将10次的平均值设为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T的壁部13(14)的立起角度α。
<疏水部11D的第一面侧的面积与第二面侧的面积的测定方法>
在疏水部11D的第一面侧、第二面侧,分别每0.2mm对接触角进行测定。通过计数0.2mm见方的正方形的个数而测定接触角成为80°以上的范围的面积。将测定结果分别设为疏水部11D的第一面侧的面积St1与第二面侧的面积St2。
<压缩恢复性的评价>
压缩恢复性使用KES压缩试验机(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 FB-3)。在通常模式下进行直至5.0kPa的压缩特性评价,读取RC值。作为测定值,对3点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压缩恢复性。该KES压缩试验机中,压缩部位为具有面积2cm2的圆形平面的板,压缩速度为0.02mm/s、压缩最大压力为5.0kPa,在达到压缩最大压力的时间点使压缩方向反转而转变为恢复过程。上述RC值以%表示恢复时的能量相对于压缩时的能量的比例。认为RC值越大,则相对于压缩的恢复性越好,具有弹性,且缓冲性良好。对于上述压缩特性评价中的RC值来说,是通过将从施加要对无纺布的试验体施加的初期压力0.05kPa的时间T0至施加最大压力5.0kPa的时间Tm为止的压力的时间积分值除以直至最大压力5.0kPa为止的作功量而得到的,且以%表示。
<返液量的测定法>
返液量的测定使用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该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从作为吸收性物品100的一例的婴幼儿用尿布上去除表面片,取而代之使用无纺布10的试验体(以下称为无纺布试验体),并将其周围固定。上述婴幼儿用尿布使用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MERRIES干爽透气型(注册商标)M码、2012年制。
以均匀地施加3.5kPa的压力的方式,将设置于试验体的大致中央的剖面积为1000mm2的筒抵接在上述无纺布试验体上,从该筒注入人工尿。使用生理盐水作为人工尿,每10分钟注入40g,且进行4次而注入共160g的人工尿。
注入结束后静置10分钟,之后,去除上述圆筒及压力。继而,在重叠20片ADVANTEC公司制造的滤纸No.5C(100mm×100mm)而成的吸收片(质量=M1)上载置调整为施加3.5kPa的压力的重物,且将它们以注入点为中心而放置在无纺布试验体上。
静置5分钟的后去除重物,测定滤纸的质量(M2)。继而,通过下式算出返液量。
返液量(g)=加压后的滤纸的质量(M2)一加压前的滤纸的质量(M1)
<液体流动长度的测定法>
人工尿的液体流动使用了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对该婴幼儿用尿布供给人工尿,测定从供给的位置流下的距离。
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通过从婴幼儿用尿布去除表面片,取而代之使用无纺布10的试验体,并将试验体的周围固定而获得。婴幼儿用尿布使用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MERRIES干爽透气型(注册商标)M码、2012年制。
测定以获得30°的倾斜面的方式使平坦的亚克力板倾斜,将上述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贴附在该亚克力板的倾斜表面并以3.5kPa进行加压。在该状态下从配置在婴幼儿用尿布的表面侧的注入口将40g生理盐水作为人工尿而注入至婴幼儿用尿布,在吸收性物品的纵方向(长度方向)测定从注入口至液体的下端为止的距离,作为从注入口至全部液体吸收结束为止的液体流动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注入的液体在从吸收性物品的纵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被吸收的情形时,将沿着吸收性物品的纵方向将注入口与在倾斜方向上被吸收的液体的下端连结而得的最短距离设为液体流动长度。
关于无纺布10,将物性(支承体温度、取向角、取向强度、厚度、接触角、疏水部面积)及性能(压缩恢复性(RC值)、返液量、液体流动)的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表1]
如上述表1所示,实施例1至9中,3.5kPa压力时的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为2.6mm以上,返液量成为1.3g以下。其原因在于,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为适当的范围,因此,可沿支承体110的形状进行赋形,立起角度成为20°以下。由此,无纺布10不易在厚度方向被压扁。由此可知,RC值(%)成为高于比较例的值,缓冲性提高。
实施例4至9中,返液量为0.8g以下,返液量变少。其原因在于,除上述实施例1至3的效果以外,在作为肌肤抵接面侧的第一面侧Z1,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为疏水性,因此,与肌肤接触的液体的残留量减少。并且,原因在于,从吸收体溢出的液体不易返回至第一面侧Z1。另外,液体流动长度为65mm以下,成为较少的液体流动。其原因在于,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为适宜的范围,因此可沿支承体110的形状进行赋形,第一突出部11与脊部15的高度的差变大。其结果为,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的液体的流动成为液体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倾斜的方向上流动。
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由于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较低为40℃,所以无法沿支承体110的形状进行赋形。因此,立起角度成为30°,无纺布10容易在厚度方向上被压扁。而且,由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无疏水部,所以返液量较多为1.5g。另外,由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无疏水部,所以不依赖于高载荷下的第一突出部11的高度h1与脊部15的高度h5之差,因此,液体流动量较小为58mm。
另外,在比较例2、比较例3中,返液量略少,为1.0g、0.9g,液体流动长度非常长为100mm以上。其原因在于,支承体110的加热温度较低为40℃,因此无法沿支承体110的形状进行赋形。另外,其原因在于,第一突出部11与脊部15的高度之差未变大。其结果为,显示出未充分地发挥与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的结果。
如上所述,实施例1至9中将返液量及表面液体流动长度两者抑制为较低的数值。因此,可知实施例1至9可实现在比较例1至3中无法实现的防止返液与防止表面液体流动的兼顾。
已将本发明与其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一同进行了说明,但认为只要本发明人未特别指定,则在说明的任一细节中均未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应在不背离随附的技术方案所示的发明的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广泛地进行解释。
本案主张基于2013年9月24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97183、及2014年5月15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01815的优先权,并以参照的形式将它们的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而纳入到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表面片
2、背面片
3、吸收体
4、主体
5、侧面片
6、粘扣带
7、防侧漏褶裥
10、无纺布
11、第一突出部
11D、疏水部
11H、开口部
11K、内部空间
11T、第一突出部顶部
12、第二突出部
12H、开口部
12K、内部空间
12T、第二突出部顶部
13、14、壁部
15、脊部
16、纤维
50、网
100、一次性尿布
110、支承体
111、突起
112、孔
W1、第一热风
W2、第二热风

Claims (35)

1.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将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网搬送至具有凹凸形状且经加热的支承体,并从该网的上方朝向所述支承体吹送热风而对该网赋予凹凸形状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所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备下述工序:
将所述支承体加热至构成所述网的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的温度范围的工序;
通过吹送第一热风而使所述网的纤维彼此暂时熔合成保持所述凹凸形状的状态的工序;以及
吹送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热风的第二热风,在已保持所述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网的纤维彼此熔合而将所述凹凸形状固定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热所述支承体的温度范围为高于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以上、且为比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热所述支承体的温度范围为比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且为比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的温度在吹送所述第一热风时设为所述温度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使成为所述凹凸形状的凸部的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疏水化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疏水化中使用的疏水剂选自硅酮低聚物和氟低聚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硅酮低聚物选自链状的聚二甲基硅酮、和将甲基的一部分变换为聚醚、苯基或三氟丙基而得的改性硅酮,所述氟低聚物选自作为拨水拨油剂的含有全氟烷基的醇的丙烯酸酯、磷酸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进行所述疏水化的工序中进行下述疏水化处理,即,对预先涂布有疏水剂的板施加0.5kPa以上且3.5kPa以下的压力,从而使所述疏水剂浸入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进行所述疏水化的工序中进行下述疏水化处理,即,将疏水剂从喷嘴注入到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将具备电热线的加热器配置在所述支承体的除配置有凸起的区域以外的与所述支承体的表面侧对置的背面侧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与对在所述无纺布的第一面侧成为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的第二突出部进行赋形的位置对应地具有突起,所述支承体与对在所述第一面侧成为所述凹凸形状的凸部的第一突出部进行赋形的位置对应地具有孔。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和孔,该突起和孔在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利用热源对所述支承体进行加热。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吹送热风而对所述支承体进行加热。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网的纤维中,包含将玻璃化转变温度67℃、熔点258℃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芯、且将玻璃化转变温度-20℃、熔点135℃的聚乙烯作为鞘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且将所述支承体加热至67℃以上且125℃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网的纤维中,包含将玻璃化转变温度67℃、熔点258℃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芯、且将玻璃化转变温度-20℃、熔点135℃的聚乙烯作为鞘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且将所述支承体加热至87℃以上且115℃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热风的温度比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0℃~70℃。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热风的温度比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5℃~50℃。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所述第一热风的风速根据所述突起的高度而被设定为20m/s以上且150m/s以下。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所述第一热风的风速根据所述突起的高度而被设定为30m/s以上且100m/s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1.5mm以上且9mm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突起,该突起的高度为2mm以上且8mm以下。
2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比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70℃。
2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比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5℃~50℃。
2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热风的风速为1m/s以上且10m/s以下。
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热风的风速为3m/s以上且8m/s以下。
2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而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和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且对所述网吹送的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所述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低于所述高熔点成分的熔点。
2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而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和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且对所述网吹送的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所述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为比所述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
3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构成所述网的热塑性纤维而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和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且对所述网吹送的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比所述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以上的温度、且为比所述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以上的温度。
3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网为经亲水化处理后的网,在该亲水化处理中使用的亲水化剂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3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网为经亲水化处理后的网,在该亲水化处理中使用的亲水化剂选自脂肪族单羧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硫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磷酸盐、甘油脂肪酸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脂肪酸聚乙二醇、烷胺盐、及烷基甜菜碱。
33.一种无纺布,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3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的无纺布。
34.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其使用了权利要求33所述的无纺布。
35.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使用权利要求33所述的无纺布作为表面片。
CN201480048225.2A 2013-09-24 2014-06-11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Active CN105517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7183 2013-09-24
JP2013-197183 2013-09-24
JP2014-101815 2014-05-15
JP2014101815A JP5925835B2 (ja) 2013-09-24 2014-05-15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PCT/JP2014/065494 WO2015045499A1 (ja) 2013-09-24 2014-06-11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不織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523A CN105517523A (zh) 2016-04-20
CN105517523B true CN105517523B (zh) 2019-07-09

Family

ID=52742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225.2A Active CN105517523B (zh) 2013-09-24 2014-06-11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25835B2 (zh)
CN (1) CN105517523B (zh)
BR (1) BR112016006662B1 (zh)
TW (1) TW201527075A (zh)
WO (1) WO20150454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1657B1 (ja) * 2016-08-09 2018-01-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CN110719741A (zh) * 2017-06-09 2020-01-21 花王株式会社 赋予憎水性的纤维制物品
CN111094640B (zh) * 2017-08-31 2022-04-26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JP6843035B2 (ja) * 2017-11-30 2021-03-1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製造装置
JP7352302B2 (ja) * 2019-03-29 2023-09-28 タピルス株式会社 液体フィルター用のメルトブロー不織布、当該メルトブロー不織布の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を備える液体用フィルター
CN117337346A (zh) * 2021-07-12 2024-01-02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利用其制造的无纺布、以及包含该无纺布作为构成构件的吸收性物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7199A (zh) * 2008-12-25 2011-11-23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3261503A (zh) * 2010-12-24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无纺布制造用支承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2434B2 (ja) * 2004-12-27 2009-10-14 花王株式会社 繊維シート
JP4939196B2 (ja) * 2006-12-12 2012-05-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JP5268416B2 (ja) * 2008-05-01 2013-08-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021719B2 (ja) * 2009-12-18 2012-09-12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498474B2 (ja) * 2011-12-14 2014-05-21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869336B2 (ja) * 2011-12-27 2016-02-2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7199A (zh) * 2008-12-25 2011-11-23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3261503A (zh) * 2010-12-24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无纺布制造用支承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5499A1 (ja) 2015-04-02
TW201527075A (zh) 2015-07-16
JP2015086501A (ja) 2015-05-07
BR112016006662A2 (pt) 2017-08-01
JP5925835B2 (ja) 2016-05-25
CN105517523A (zh) 2016-04-20
BR112016006662B1 (pt)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523B (zh)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CN102395344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2834080B (zh) 吸收性物品
JP6250792B2 (ja) 水流交絡繊維性構造体
CN102257199B (zh) 无纺布
CN103958756B (zh) 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及一次性尿布
CN110478133A (zh) 吸收性物品
JP5683742B1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該吸収性物品を備える着用物品
CN102858295A (zh) 薄型吸收性物品
CN104246046B (zh) 无纺布、吸收性物品、卫生巾以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CN101325936A (zh) 无纺材料以及包括无纺材料的吸收制品
CN104717945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3957857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6029024B (zh) 尿垫以及尿垫收纳件
JP5985258B2 (ja) 不織布
JP648601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221274A (ja) 吸収体
TWI763882B (zh)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及不織布卷
JP727115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221275A (ja) 吸収体
WO2022054613A1 (ja) 体液吸収用シート
JP6173275B2 (ja) 吸収体、及び当該吸収体を含む吸収性物品
JP2017148141A (ja) 吸収性物品
JP6233778B2 (ja) 不織布
JP2020000467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