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124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1244A
CN105511244A CN201510862444.0A CN201510862444A CN105511244A CN 105511244 A CN105511244 A CN 105511244A CN 201510862444 A CN201510862444 A CN 201510862444A CN 105511244 A CN105511244 A CN 105511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transfer passage
fixing
sheet
wind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624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1244B (zh
Inventor
野口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511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1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1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1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的薄片体输送通道;调色剂包含部,包含调色剂,与薄片体输送通道的第一位置相对;定影单元,在第一位置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与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实施定影处理;定影外壳,收纳定影单元,具有与调色剂包含部相对的壁部;隔热构件,在壁部和调色剂包含部间进行遮挡,一端与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另一端向离开薄片体输送通道方向延伸;第一排热风路,设在隔热构件与调色剂包含部之间;第二排热风路,在所述另一端侧与第一排热风路连通;以及第三排热风路,设在壁部与隔热构件之间,具备与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的开口和与第二排热风路连通的连通口。由此,能提高定影单元与其周边装置间的隔热效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12.26、发明名称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201210574827.4号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薄片体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具备将定影部产生的热向外部排放的排热风路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会成为热源的各种部件、构件以及包括它们的装置(即热源装置)。例如,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实施定影处理的定影装置为其中一个。为了将这些热源装置产生的热向外部排放,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排热用的排热风路。
在所述排热风路的端部,一般为了促进排热而装配有风扇。通过风扇的运转在排热风路内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暖气向外部排放。以往,这样一种技术已经公开,即:使通过所述风扇的吸气动作而产生的空气流流入图像形成装置内,从而排放定影单元等热源装置产生的热。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单元的周边区域容易成为高温。在这种区域中配设了内部包含调色剂的装置时,有时因从定影单元传递来的热而导致调色剂软化,或者多个调色剂凝聚。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定影单元的周边区域必须排放被加热的空气。但是,如所述以往技术那样,配设定影单元专用的风扇的情况下,会造成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定影单元与其周边装置之间的隔热效果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薄片体输送通道,在所述壳体内从下方向上方输送薄片体;调色剂包含部,其内部包含调色剂,并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第一位置,与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配置;定影部,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比所述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与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配置,用于对所述薄片体实施定影处理;定影外壳,收纳所述定影部,并具有与所述调色剂包含部相对的壁部;隔热构件,在所述壁部和所述调色剂包含部之间进行遮挡,其一端与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另一端向离开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方向延伸;第一排热风路,配设在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调色剂包含部之间,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中的空气流从所述隔热构件的一端侧流入该第一排热风路;第二排热风路,在所述隔热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排热风路连通,使流入所述第一排热风路的所述空气流向上方排放;以及第三排热风路,配设在所述壁部与所述隔热构件之间,具备在所述隔热构件的一端侧与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的开口和在所述隔热构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排热风路连通的连通口,出纸口,配设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排放所述薄片体;出纸部,位于所述出纸口的下方,用于载置被排放的所述薄片体;以及立壁,立设于所述定影外壳与所述出纸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排热风路配设于所述定影外壳与所述立壁之间,所述立壁具备用于排放来自所述第二排热风路的所述空气流的排气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定影单元与其周边装置之间的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热风路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热风路的立体剖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热风路的俯视剖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热风路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表示图1中卸下后述的各盖和图像形成部30的状态。此外,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侧剖面图。其中示出黑白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具备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另外也可以是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结构的主体外壳10(壳体)、收纳于该主体外壳10内的供纸部20、图像形成部30、定影部40以及调色剂容器50、基板单元70和冷却风扇80。
在主体外壳10的前面侧设有前盖11,在后面侧设有后盖12。如图2所示,通过打开前盖11,调色剂容器50被露出。由此,用户能在调色剂耗尽时从主体外壳10的前面侧取出调色剂容器50。后盖12是在卡纸或维护等时被打开的盖。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的各单元能通过打开后盖12而从主体外壳10的后面侧取出。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侧面,分别配设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左盖12L(图1)和与左盖12L相反一侧的右盖12R(在图1中未表示)。在左盖12L的前侧部分配设有用于让后述的冷却风扇80吸取空气的吸气口12La。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设有用于排放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的出纸部13。在由前盖11、后盖12、左盖12L、右盖12R和出纸部13规定的内部空间S(图2)中,安装用于执行图像形成的各种装置。
在主体外壳10的内部,立设有卸下前盖11、后盖12、左盖12L和右盖12R时露出的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图2)。左框架10L在主体外壳10的左盖12L侧支撑各种装置。另外,右框架10R在主体外壳10的右盖12R侧支撑各种装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由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支撑。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前面侧配置有架设于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之间的前框架10F。而且,在前框架10F的下方配置有用于覆盖主体外壳10的前面内部的内部盖11B。内部盖11B在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之间与供纸盒21的上面部相对配置。另外,前框架10F和内部盖11B的左框架10L侧的端部分别部分地切除。在该切除的部分形成有前开口部10F1,用于收纳后述的调色剂容器50。
供纸部20包括收纳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的供纸盒21(图3)。该供纸盒21的一部分从主体外壳10的前面进一步向前方突出。供纸盒21的收纳于主体外壳10内的部分的上面由供纸盒顶板21U覆盖。在供纸盒21中设有收纳所述薄片体摞的薄片体收纳空间、提升所述薄片体摞以进行供纸的提升板等。在供纸盒21的后端侧的上部设有薄片体抽出部21A。在该薄片体抽出部21A配置有用于一张张抽出供纸盒21内的薄片体摞最上层的薄片体的供纸辊21B。
图像形成部30进行对供纸部20送出的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部30包括:感光鼓31(像载体)以及配置在该感光鼓31的周围的带电装置32、曝光装置(在图3中未示出)、显影装置33、转印辊34和清洁装置35。图像形成部30配设于左盖12L和右盖12R之间,更详细地说,配设于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之间。
感光鼓31绕其轴旋转,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感光鼓31可为采用了非晶硅(a-Si)系材料的感光鼓。带电装置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带电,包括抵接于感光鼓31的带电辊。清洁装置35具备清洁刮板等,清除附着于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1周面上的调色剂,并且将该调色剂输送到未图示的回收装置。另外,感光鼓31、带电装置32和清洁装置35一体构成鼓单元30H(参照图4)。
曝光装置具有激光光源和反射镜、透镜等光学设备,用于对感光鼓31的周面照射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提供的图像数据而调制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3为了使感光鼓31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对感光鼓3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显影装置33包括:承载提供给感光鼓31的调色剂的显影辊331;以及在未图示的显影外壳的内部搅拌显影剂并且循环输送显影剂的第一螺旋式输送器332和第二螺旋式输送器333。
转印辊34是用于将形成于感光鼓31的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上的辊,与感光鼓31共同形成转印夹缝部。对该转印辊34提供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
定影部40进行将所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薄片体上的定影处理。定影部40包括:内部具备加热源的定影辊41;以及压接于该定影辊41的加压辊42,在加压辊42与定影辊41之间形成有定影夹缝部。当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经过所述定影夹缝部时,调色剂像通过定影辊41的加热和加压辊42的按压而定影在薄片体上。定影部40被收纳于具有箱型形状的定影外壳40H(参照图4)。
调色剂容器50储存对显影装置33补给的调色剂。调色剂容器50包括:作为调色剂的主储存部位的容器主体51、从容器主体51的一侧面的下部突出设置的筒状部52、覆盖容器主体51的其它侧面的盖构件53以及收纳于容器内部并输送调色剂的旋转构件54。储存在调色剂容器50内的调色剂通过旋转构件54的旋转驱动而从设于筒状部52的顶端下面的调色剂排放口521向显影装置33内提供。调色剂容器50配设于左框架10L的内侧上方的位置(图2)。另外,覆盖调色剂容器50的上方的容器顶板50H位于出纸部13的下方(参照图3)。
在主体外壳10内,为了输送薄片体而具备主输送通道22F(薄片体输送通道)和翻转输送通道22B。主输送通道22F从供纸部20的薄片体抽出部21A经过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延伸到与主体外壳10上面的出纸部13相对设置的出纸口14。翻转输送通道22B是在对薄片体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使单面打印后的薄片体返回到主输送通道22F中图像形成部30的上游侧的输送通道。
在主输送通道22F中比感光鼓31和转印辊34之间的转印夹缝部靠上游侧配置有校准辊对23。薄片体由校准辊对23暂时停止输送,接受偏离矫正后,在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再向所述转印夹缝部送出。在主输送通道22F和翻转输送通道22B的适当位置配置有多个用于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例如在出纸口14的附近配置有出纸辊对24。
翻转输送通道22B形成于翻转单元25的外侧面与主体外壳10的后盖12的内侧面之间。此外,在翻转单元25的内侧面装有转印辊34和校准辊对23中的一个辊。后盖12和翻转单元25能绕设于它们下端的支点部121的轴分别转动。在翻转输送通道22B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打开后盖12。在主输送通道22F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或者要将感光鼓31的单元或显影装置33取出到外部的情况下,除了后盖12以外还打开翻转单元25。
从正面看,基板单元70配设在右框架10R的外侧(右侧)的面上(图2)。在基板单元70上集中配设有多个电路基板。
从正面看,冷却风扇80配设于左框架10L的外侧(左侧)的面上,且位于主体外壳10的前部位置。冷却风扇80具备未图示的旋转轴、马达、多个叶片构件。冷却风扇80通过从未图示的电源对马达提供驱动电流而旋转,形成与左框架10L平行的旋转面而旋转。通过冷却风扇80的旋转,主体外壳10外部的空气被吸气口12La吸入,产生朝向主体外壳10内部的空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冷却风扇80的目的主要是基板单元70的冷却。由冷却风扇80流入主体外壳10内部的空气流经过位于内部盖11B的下方且供纸盒21的上方的空间,吹向基板单元70的下部。
下面,参照图4至图6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1和定影部40的周边部的结构。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光鼓31和定影部40的周边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5是定影部40的周边的立体剖面图,图6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俯视剖面图。
参照图4,从配设于主体外壳10下部的供纸盒21(图3)送出来的薄片体沿着主输送通道22F(薄片体输送通道)被从下方向上方输送。在主输送通道22F的规定的位置(第一位置),与主输送通道22F相对地配置有鼓单元30H(像载体单元)。在鼓单元30H内的感光鼓31与转印辊34之间,对输送来的薄片体上转印调色剂像。在主输送通道22F的比鼓单元30H靠输送方向下游侧且上方的位置(第二位置),与主输送通道22F相对地配置有定影部40(定影单元)。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在定影部40内由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并接受定影处理。经过了定影部40的薄片体被输送到更上方,由出纸辊对24从出纸口14排放到出纸部1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感光鼓31的鼓单元30H的上方配置有定影部40。并且,在鼓单元30H中,用于清扫感光鼓31的表面的清洁装置35配设于最靠近定影部40的位置。
清洁装置35的上方由鼓单元30H的上面部35H覆盖。该上面部35H是收纳清洁装置35的清洁器外壳。上面部35H与鼓单元30H相连设置。清洁装置35具备以规定的角度抵接于感光鼓31的铅垂方向最上部的板状的清洁刮板35B。另外,清洁装置35具备将调色剂输送给未图示的回收装置的螺旋式输送器35S。随着感光鼓31向箭头D1方向旋转,由清洁刮板35B刮除的调色剂储存到上面部35H(清洁器外壳)内,并且由螺旋式输送器35S向未图示的回收装置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尽可能缩小图像形成装置1的大小,使鼓单元30H的上面部35H与收纳定影部40的定影外壳40H的间隔仅为20mm至30mm左右。因此,为了对薄片体实施定影处理而加热的定影辊41所产生的热容易传递到清洁装置35侧。由于该热而清洁装置35变热时,清洁装置35内部的调色剂容易软化。调色剂开始软化的温度根据所使用的调色剂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对于调色剂的软化,采用树脂材料的一个特性即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指标。例如,在将聚酯类树脂用作调色剂的主要材料的情况下,当调色剂温度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即40度至50度时,调色剂开始软化。在清洁装置35内发生的调色剂的软化使调色剂的外形变化,并且导致多个调色剂的凝聚。并且,凝聚的调色剂妨碍螺旋式输送器35S向回收装置(未图示)输送调色剂,造成该螺旋式输送器35S的旋转不良、扭矩增大等。这样会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不良。
<排热风路的结构>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在清洁装置35与定影部40之间配设第一风路r1和第二风路r2。第一风路r1和第二风路r2与主输送通道22F相比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部一侧。参照图4和图5详细说明第一风路r1和第二风路r2的结构。
第一风路r1和第二风路r2由定影外壳40H、鼓单元30H和支撑主体外壳10的框架形成。
定影外壳40H具备定影辊支撑部41B(图5)、定影部立壁40T和定影外壳底部40L(壁部)。在定影辊支撑部41B中嵌合支撑定影辊41的轴承。定影部立壁40T铅垂地立设于从定影辊41看与主输送通道22F相反的一侧。定影外壳底部40L配设在定影辊41的下方,形成定影外壳40H的底部。定影外壳底部40L与定影部立壁40T的下端交叉地连接。从侧剖面看,定影部立壁40T与定影外壳底部40L配设为逆T字状。定影外壳底部40L与位于定影部40下方的鼓单元30H相对配置。另外,定影外壳底部40L的后方部分在定影辊41的下方与定影辊41相对配置。另一方面,定影外壳底部40L的前方部分向离开定影辊41的方向延伸,并与后述的主体立壁下部10M相对配置。
另外,主体外壳10具备隔热框架10S、主体立壁下部10M、通气口76、主体立壁上部10H以及百叶窗(louver)75。
隔热框架10S与定影外壳底部40L平行地配设于定影外壳底部40L的下方。隔热框架10S是支撑主体外壳10的框架的一部分。从正面看,隔热框架10S是大致水平地配置于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参照图2)之间的金属板构件。从侧面看,隔热框架10S的一端部10Sa(一端)与主输送通道22F隔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配置(图4和图5)。隔热框架10S中与一端部10Sa相反的一侧(另一端)向离开主输送通道22F的方向延伸。隔热框架10S具备在定影部40与清洁装置35之间隔热(遮挡)的功能。
主体立壁下部10M沿铅垂方向立设于从隔热框架10S看与主输送通道22F相反的一侧,并且与隔热框架10S和定影外壳底部40L相对。主体立壁下部10M是主体外壳10的盖构件的一部分,与隔热框架10S垂直地连接设置于隔热框架10S的前侧端部。另外,主体立壁下部10M在相对部E3处与定影外壳底部40L相对(图4)。
通气口76配设于隔热框架10S上的与主体立壁下部10M的边界附近。通气口76是贯通了隔热框架10S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开口。如图6所示,通气口76配设于隔热框架10S的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主体立壁上部10H是主体外壳10的盖构件的一部分,铅垂地连接设置于主体立壁下部10M的上方。主体立壁上部10H的上端部形成排放薄片体的出纸口14的下端。
百叶窗75是形成于主体立壁上部10H的上端部一侧且位于出纸口14下方的多个狭缝。构成百叶窗75的狭缝在主体立壁上部10H的上下和左右方向上配设有多个(参照图1)。如上所述,百叶窗75配置在主体立壁上部10H的上端部。因此,百叶窗75在铅垂方向上与堆放在出纸部13上的薄片体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一风路r1包括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第一水平风路r11(第一排热风路)和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的第一铅垂风路r12(第二排热风路)。
第一水平风路r11配设于隔热框架10S与鼓单元30H的上面部35H之间。
第一铅垂风路r12从通气口76所形成的区域E2朝向上方配设,沿着主体立壁下部10M和主体立壁上部10H延伸到百叶窗75。第一水平风路r11和第一铅垂风路r12由通气口76连通。
第二风路r2包括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第二水平风路r21(第三排热风路)和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的第二铅垂风路r22。
第二水平风路r21形成在定影外壳底部40L与隔热框架10S之间。第二水平风路r21在隔热框架10S的一端部10Sa侧具备第一流入口E1(开口)。第一流入口E1由定影外壳底部40L的主输送通道22F侧的端部40La(图5)和隔热框架10S的主输送通道22F侧的一端部10Sa规定。
第二铅垂风路r22配设在从相对部E3沿着主体立壁下部10M和主体立壁上部10H直到百叶窗75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铅垂风路r12和第二铅垂风路r22在相对部E3汇合,之后,到百叶窗75为止的路径为共用。第二水平风路r21在配设于一端部10Sa相反侧的连通口77处与第二铅垂风路r22连通。
<排热风路的作用>
下面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风路r1和第二风路r2的作用。在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动作而加热定影辊41的情况下,薄片体经过主输送通道22F向上方输送。此时,随着薄片体的输送,薄片体表面的空气与薄片体一起移动而产生层流。并且,伴随薄片体从感光鼓31向定影部40输送,所述层流(薄片体输送通道中的空气)从隔热框架10S的一端部10Sa侧流入第一水平风路r11。由此,在第一水平风路r11内产生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前侧)的空气流。该空气流由于自身流动的惯性和从主输送通道22F侧继续送来的层流推出的作用,在第一水平风路r11内进一步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然后,该空气流穿过通气口76,流入第一铅垂风路r12,上升之后从百叶窗75排放到外部。
这样,因输送的薄片体而产生的层流经过第一水平风路r11时,该层流与鼓单元30H的上面部35H接触。因此,利用层流冷却上面部35H。因此,能抑制从定影部40传递的热传递到鼓单元30H。由此,能够抑制鼓单元30H内附着于感光鼓31的调色剂软化、凝聚的现象发生。其结果是能防止由于软化、凝聚的调色剂使感光鼓31的旋转扭矩增大、调色剂固定于感光鼓31的表面等现象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冷却基板单元70而配设于左盖12L下部的冷却风扇80经由吸气口12La将空气流吸入主体外壳10的内部(参照图1、图2)。因此,新的空气容易进入主体外壳10内的下部空间。因此,如上所述,在主输送通道22F中向上方输送的薄片体容易产生朝向上方的层流。
另外,如上所述,隔热框架10S有效地遮挡从定影部40的定影辊41向鼓单元30H传递的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隔热框架10S和定影外壳底部40L之间配置有第二水平风路r21。当定影辊41加热而定影外壳40H变热时,定影外壳底部40L与隔热框架10S之间的空间A(图5)内的空气变热。该空气伴随温度上升而其密度降低,从而朝向上方。在此,隔热框架10S和定影外壳底部40L相互大致水平地配设。但是,如图4所示,隔热框架10S的一端部10Sa预先被加工成向上方弯曲(弯曲部)。因此,连通口77的开口部分的剖面积大于第一流入口E1。由此,在空间A中,连通口77侧比第一流入口E1低压。因此,在空间A中变热的空气成为空气流,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并且,到达连通口77的空气流流入第二铅垂风路r22(第一铅垂风路r12),沿着主体立壁下部10M和主体立壁上部10H上升之后,被从百叶窗75排放。
当在空间A中变热的空气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时,空间A变为比主输送通道22F周边的空气低压。由此,主输送通道22F周边的空气从第一流入口E1流入空间A。并且,当流入的空气再次被加热时,同样形成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的空气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影辊41产生的热经由定影外壳底部40L传递到空间A中的空气。该空气引起自然对流,从第二水平风路r21流入第二铅垂风路r22,被从百叶窗75排放。百叶窗75配置在主体立壁上部10H的上端部,因此能抑制热风吹到堆放在出纸部13上的薄片体。因此,能抑制所述薄片体上的调色剂像再次熔融。
而且,隔热框架10S在定影部40和清洁装置35之间有效地隔热。除此以外,因所输送的薄片体产生的层流一边经过第一水平风路r11一边冷却清洁装置35,并且作为空气幕(aircurtain)遮挡从定影部40传递的热。并且,通过冷却清洁装置35而变热的空气流从第一铅垂风路r12经过百叶窗75排放。
利用所述结构,不用具备使空气流直接吹向定影部40和清洁装置35的专用风扇就能实现定影部40与清洁装置35之间的隔热。因此,能抑制清洁装置35内附着于清洁刮板35B的调色剂软化、凝聚。由此,能防止软化、凝聚的调色剂固定于清洁刮板35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过第一水平风路r11的空气流和从第二水平风路r21流出的空气流在相对部E3处汇合。因此,各空气流的排放效率变高,进一步促进定影部40与清洁装置35之间的隔热效果。
另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进入第一水平风路r11内的空气流经过形成于隔热框架10S的通气口76流入第一铅垂风路r12。此时,该空气流一边聚成相当于通气口76的开口剖面积的粗细一边流入第一铅垂风路r12。由此,使得从第一水平风路r11流入第一铅垂风路r12的空气流和从第二水平风路r21流入第一铅垂风路r12的空气流容易混合。
以上说明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风路F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要与定影部40之间隔热的对象物(调色剂包含部)为鼓单元30H的情况,但是在内部含有调色剂而要与定影部40之间隔热的对象物(调色剂包含部)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收纳清洁装置35的清洁器外壳、在内部包含显影剂或者调色剂的显影外壳作为调色剂包含部而与定影部40之间隔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定影部40发出的热也可以在定影部40与调色剂包含部之间被遮挡并排放,由此抑制调色剂的软化、凝聚,防止调色剂包含部中产生异常。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隔热框架10S是支撑主体外壳10的框架的一部分的情况。但是,隔热框架10S不限于此。例如,隔热框架10S也可以是定影外壳40H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隔热框架10S构成定影外壳40H的最外壁,定影外壳底部40L构成隔热框架10S的内侧的壁部。即使是这种结构,也可以利用形成于隔热框架10S的上下方的第一水平风路r11和第二水平风路r21而在定影部40和清洁装置35之间实现有效隔热。而且,通过在鼓单元30H的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配设定影外壳40H,不用在这两者之间配设框架构件就可以形成第一水平风路r11和第二水平风路r21。
(3)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隔热框架10S的一端部10Sa预先被加工成向上方弯曲,使得空间A中的连通口77侧比第一流入口E1侧低压。但是,使在空间A中变热的空气通过自然对流而向上方排放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定影外壳底部40L越朝向主体立壁下部10M侧越向上方略微倾斜的结构。
(4)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冷却基板单元70而具备冷却风扇80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被输送的薄片体产生的层流来实现定影部40和清洁装置35(调色剂包含部)之间的有效隔热。因此,即使是不具备冷却风扇80的结构,被输送的薄片体也可产生层流,从而促进隔热和排热效果。
(5)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空间A是空气层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空间A中填充能使空气在内部流动的纤维、发泡材料。另外,也可以在空间A中配设促进内部的空气所具有的热的散热的构件。例如,图7是在定影外壳底部40L与隔热框架10S之间配设散热构件80D时的剖面示意图。
散热构件80D是由散热性能高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板。散热构件80D具备水平部80L(第一面)和垂直部80U(第二面)。金属板预先被弯曲成让垂直部80U与水平部80L垂直交叉。水平部80L配设在定影外壳底部40L与隔热框架10S之间。垂直部80U在主体立壁10N的附近与水平部80L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
通过配设散热构件80D,可在隔热框架10S的下方配置第三水平风路r31,在该第三水平风路r31的下游侧,配设有垂直于第三水平风路r31且朝向上方的第三铅垂风路r32。另一方面,在隔热框架10S与定影外壳底部40L之间,第四水平风路r41由于水平部80L而分离为第五水平风路r41a和第六水平风路r41b。另外,在垂直部80U的前后形成第三铅垂风路r32和第四铅垂风路r42。
由在主输送通道22F中输送的薄片体产生的层流从第三水平风路r31经过第三铅垂风路r32,并从百叶窗75向外部排放。另一方面,在定影外壳底部40L和隔热框架10S之间变热的空气在第四水平风路r41内向水平部80L行进。然后,该空气流由水平部80L分流为上下两个空气流。分流后的空气流中行进在第五水平风路r41a的空气流与垂直部80U碰撞,向铅垂上方变向,流入第四铅垂风路r42。在第四铅垂风路r42中向上方行进的空气流在垂直部80U的上方与流过第三铅垂风路r32中的空气流汇合。另一方面,由水平部80L分流的空气流中行进在第六水平风路r41b的空气流在垂直部80U的下方与第三水平风路r31汇合,经过第三铅垂风路r32向外部排放。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过第三水平风路r31的空气流和从第四水平风路r41分流的两个空气流也最后在铅垂部80U的上方汇合。因此,各空气流的排放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部80L从行进在第五水平风路r41a和第六水平风路r41b的空气流吸热,传递到垂直部80U侧。传递到垂直部80U的热被排放到第三铅垂风路r32和第四铅垂风路r42中上升的空气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80D发挥散热器(heatsink)的作用,能使定影部40产生的热在金属板内传导,向铅垂风路侧散热。另外,散热构件80D具备遮挡从定影部40辐射的红外线到达清洁装置35侧的功能。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薄片体输送通道,在所述壳体内从下方向上方输送薄片体;
调色剂包含部,其内部包含调色剂,并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第一位置,与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配置;
定影部,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比所述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与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配置,用于对所述薄片体实施定影处理;
定影外壳,收纳所述定影部,并具有与所述调色剂包含部相对的壁部;
隔热构件,在所述壁部和所述调色剂包含部之间进行遮挡,其一端与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另一端向离开该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方向延伸;
第一排热风路,配设在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调色剂包含部之间,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中的空气流从所述隔热构件的一端侧流入该第一排热风路;
第二排热风路,在所述隔热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排热风路连通,使流入所述第一排热风路的所述空气流向上方排放;以及
第三排热风路,配设在所述壁部与所述隔热构件之间,具备在所述隔热构件的一端侧与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相对的开口和在所述隔热构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排热风路连通的连通口,
出纸口,配设在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排放所述薄片体;
出纸部,位于所述出纸口的下方,用于载置被排放的所述薄片体;以及
立壁,立设于所述定影外壳与所述出纸部之间,其中,
所述第二排热风路配设于所述定影外壳与所述立壁之间,
所述立壁具备用于排放来自所述第二排热风路的所述空气流的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热风路和所述第二排热风路由形成在所述隔热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的通气口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构件具备所述一端向所述壁部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开口由所述弯曲部的顶端和所述壁部规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板状构件,具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连且向上方延伸的第二面,其中,
所述第一面配设于所述第三排热风路,所述第二面配设于所述第二排热风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像载体,在其周面形成调色剂像,并在所述第一位置对所述薄片体转印该调色剂像,其中,
所述调色剂包含部是支撑所述像载体的像载体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清扫部,清扫在周面形成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的表面,其中,
所述调色剂包含部是支撑所述清扫部的清洁器外壳。
CN201510862444.0A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511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346A JP5520925B2 (ja) 2011-12-28 2011-12-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88346 2011-12-28
CN201210574827.4A CN10318608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4827.4A Division CN10318608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1244A true CN105511244A (zh) 2016-04-20
CN105511244B CN105511244B (zh) 2018-04-24

Family

ID=4773895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2473.7A Active CN10537297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CN201210574827.4A Active CN10318608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CN201510862444.0A Active CN105511244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2473.7A Active CN10537297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CN201210574827.4A Active CN103186082B (zh) 2011-12-28 2012-12-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13914B2 (zh)
EP (1) EP2610689B1 (zh)
JP (1) JP5520925B2 (zh)
CN (3) CN1053729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25429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66291B2 (ja) * 2014-12-12 2019-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筐体構造、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4125B2 (ja) * 2015-08-05 2019-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レイカバー
JP2017068054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11282B2 (ja) * 2019-03-20 2023-07-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505271B2 (ja) 2020-06-02 2024-06-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2339A2 (en) * 1993-06-03 199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249368A (ja) * 1998-02-26 1999-09-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36119A (zh) * 1998-03-25 1999-11-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235339A (ja) * 1999-02-15 2000-08-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1484A1 (en) * 2005-09-26 2007-03-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52944A (ja) * 2010-05-31 2011-12-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531A (ja) 1991-07-24 1993-02-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029525B2 (ja) * 1993-11-29 2000-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7122C (zh) * 2005-11-25 2009-07-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5092588B2 (ja) * 2007-07-03 2012-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7222A (ja) * 2009-11-12 2011-06-02 Fuji Xerox Co Ltd 断熱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2339A2 (en) * 1993-06-03 199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249368A (ja) * 1998-02-26 1999-09-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36119A (zh) * 1998-03-25 1999-11-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235339A (ja) * 1999-02-15 2000-08-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1484A1 (en) * 2005-09-26 2007-03-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52944A (ja) * 2010-05-31 2011-12-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6082B (zh) 2016-01-20
CN105511244B (zh) 2018-04-24
US8913914B2 (en) 2014-12-16
CN105372972A (zh) 2016-03-02
CN103186082A (zh) 2013-07-03
JP5520925B2 (ja) 2014-06-11
US20130170852A1 (en) 2013-07-04
EP2610689A3 (en) 2015-02-25
EP2610689A2 (en) 2013-07-03
JP2013137421A (ja) 2013-07-11
CN105372972B (zh) 2018-11-30
EP2610689B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60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010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ir cooling of sheets through multiple ducts
CN10313538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2395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02856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xternal Air Circulation Chamber
JP56457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42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87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075969A1 (en) Paper discharge tray for aligning sheets
JP56779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81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22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708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JP65443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69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8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59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51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260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4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617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89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4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