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2748A -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82748A
CN105482748A CN201511010008.7A CN201511010008A CN105482748A CN 105482748 A CN105482748 A CN 105482748A CN 201511010008 A CN201511010008 A CN 201511010008A CN 105482748 A CN105482748 A CN 105482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solvent
total mass
accounts
acrylic 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100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明辉
崔艳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ew Kai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何明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何明辉 filed Critical 何明辉
Priority to CN2015110100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827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82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827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8Polymerisation using regulators, e.g. chain terminating agents, e.g. telomer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其原料组成包括硬单体、软单体、功能单体、引发剂、溶剂、链转移剂;其中,硬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5~35%;软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40~50%;功能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2%;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2:3~3:2;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5%。通过对聚合工艺和单体组成的研究,提高了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内聚强度和耐温性能,降低保护膜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掉胶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敏胶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背景技术
相对于压敏胶的其它应用领域而言,表面保护膜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剥离压敏胶带,其压敏胶要根据各种各样的被保护材料的表面特性选用合适的胶种,做到既好贴,又好撕,尤其是从被保护表面剥离时,不能留有任何残胶。当前,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丙烯酸酯溶剂型压敏胶而言,乳液型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内聚强度都不如单体组成相同的溶剂型压敏胶。此外,乳液型压敏胶的耐水性、耐低温性和聚合稳定性、涂膜质量较差。所以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在保护膜应用领域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性能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通过对聚合工艺和单体组成的研究,提高了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内聚强度和耐温性能,旨在提供一种性能更好的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中,其原料组成包括硬单体、软单体、功能单体、引发剂、溶剂、链转移剂;
其中,硬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5~35%;
软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40~50%;
功能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2%;
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2:3~3:2;
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5%。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中,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甲酯;所述功能单体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丙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中,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所述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溶剂为乙酸乙酯;链转移剂为十二烷基硫醇。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中,丙烯酸丁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丙烯酸异辛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中,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1:1。
一种如上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将大部分引发剂溶于溶剂,将二者与软单体、硬单体和功能单体的混合溶液混合均匀,得反应溶液,密封;
往反应溶液中通入氮气;
取一部分反应溶液加入反应装置中,通入氮气,反应装置缓慢升至72~75℃,然后在72~75℃下反应0.5~1.5h;
将剩余的反应溶液滴加到反应装置中,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2h;
将剩余的引发剂溶于适量的溶剂,滴加到反应装置中,待其滴完后反应3~5h;
将H-tempo试剂溶于适量的溶剂,倒入反应装置中。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大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总质量的2/3。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一部分反应溶液占反应溶液总质量的1/3。
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中,剩余的反应溶液是以每2秒3滴的速度滴加到反应装置中。
一种压敏胶带,其中,包含采用如上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以粘弹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聚合工艺和单体组成的研究,提高了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内聚强度和耐温性能,降低保护膜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掉胶的风险。制备方法中,加料方式不同,本发明中所用的单体加料方式是“饥饿”式加料,引发剂AIBN的加入方式也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保证聚合反应顺利进行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反应体系的热效应,使聚合反应比较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单体比例的不同,可调节共聚物体系内聚能,使保护胶在剥离时不易残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合成路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丙烯酸酯单体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红外光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DSC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针对丙烯酸酯类共聚物胶黏剂的技术现状,根据分子设计进行溶液聚合,优化合成工艺,调整配方组合,制备出丙烯酸酯胶黏剂,提高了聚丙烯酸酯胶黏剂的综合性能,并从丙烯酸酯乳液的组成对性能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等多种测试与表征方法,深入分析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共聚单体、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
具体地,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原料组成包括硬单体、软单体、功能单体、引发剂、溶剂、链转移剂;
其中,硬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5~35%;
软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40~50%;
功能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2%;
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2:3~3:2;
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5%。
其中,所述软单体可以为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异辛酯(2-EHA)等。所述硬单体可以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等。所述功能单体可以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以及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丙酯。
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酸乙酯(EAC)为溶剂;正十二烷基硫醇为链转移剂,用作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其中,丙烯酸丁酯(B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丙烯酸异辛酯(2-EH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本发明中还提供了所述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采用溶液聚会法制备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引发剂质量的大部分溶于乙酸乙酯,将二者与软单体、硬单体和功能单体的混合溶液混合并搅拌均匀,加入正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均匀,密封。可以全部加入大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并在大烧瓶瓶口处盖上一层保鲜膜,隔绝氧气与其接触。
(2)通氮气10~20min,并使反应溶液混合均匀。
(3)取反应溶液总质量的小部分先加入反应装置中,氮气确保能够通到反应溶液的液面以下;剩余的反应溶液用保鲜膜继续密封好,待用;反应装置缓慢升至72~75℃,然后在72~75℃下反应0.5~1.5h。
(4)将剩余的反应溶液倒入恒压滴液漏斗,以每2秒3滴的速度滴加到反应装置中,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2h。
(5)将剩余的引发剂溶于适量的乙酸乙酯,将其倒入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入反应装置,待其滴完后反应3~5h。注意不要让反应液起泡、爬杆导致凝胶,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乙酸乙酯。其中,此处加入的引发剂的质量︰乙酸乙酯质量=1︰10~15。
(6)将H-tempo试剂(阻聚剂)溶于适量的乙酸乙酯,倒入反应装置中,并反应10~20min。反应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终止反应。其中,所述阻聚剂的添加量可以为单体总质量的1~3%。此处加入的阻聚剂的质量︰乙酸乙酯质量=1︰10~15。
本发明采用溶液聚会法合成保护膜用溶剂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讨论了合成丙烯酸酯类压敏胶的聚合单体、合成工艺参数,探讨了丙烯酸酯可剥胶中各组分含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可剥胶性能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硬单体和功能单体的种类和含量,引发剂和交联剂的含量对压敏胶性能影响。
一、溶剂选择及用量对聚合产物的影响
溶剂的选择对于合成过程中非常重要,要综合考虑如溶解能力、挥发速度、安全性、经济性、来源性和贮存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乙酸乙酯毒性较小,溶解度参数和氢键指数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及其聚合物相近,因此本本发明中选择乙酸乙酯作为预聚物合成时的良溶剂。但乙酸乙酯作为溶剂使用时对丙烯酸酯类单体的链转移常数都比较大,其含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聚合物产物分子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变宽。经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表1),当溶剂含量低于混合单体总质量40wt.%时,预聚物分子量过大,预聚物合成过程中容易暴聚;当溶剂量超过60wt.%时,合成的预聚物分子量过小,影响膜层性能。因此,本发明中,根据树脂合成的性能要求,优选为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1:1。
表1溶剂用量对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二、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本发明采用等时间间隔取样,对产物的固含量测定的方法来计算单体的转化率。最终测试的结果如图2所示。在刚开始反应的1小时内,单体的转化率很小,聚合反应进行的较慢。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聚合反应的速率加快,单体转化率也明显增高。在反应5h后,单体转化率可以高达89%以上,聚合反应基本完成,因此本发明中优选为有效的反应时间为5h(此处反应时间是指步骤(3)和(5)加起来的反应时间)。
三、引发剂滴加方式的影响
本发明中对引发剂的滴加方式进行实验,本实验中采用连续滴加和半连续式滴加两种不同的引发剂滴加方法进行自由基溶液聚合,引发剂滴加方式对树脂的影响见表2。
连续滴加:按实验配方量称取引发剂,将其与溶剂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通过恒压滴液漏斗连续进行缓慢滴加,滴加完后再75℃下反应5h出料。
半连续滴加:按实验配方量称取各单体和链转移剂,引发剂先称取配方量的2/3加入单体混合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反应1.5h,然后将剩余的1/3的引发剂滴加到反应体系中,反应3h。
表2、引发剂滴加方式对树脂的影响
加料方式 树脂状态 凝胶量
连续滴加 有颗粒物和凝聚物生成 温度不易控制时而出现爆聚现象
半连续式滴加 无色透明粘稠液体 反应较为稳定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连续滴加的方式滴加引发剂时,反应体系在聚合前期引发剂含量较多,反应聚合较为剧烈,反应热不能及时从反应体系排出,从而使反应体系出现爆聚的现象。而采用半连续滴加方式,可以维持体系聚合反应速率稳定,在后期添加引发剂也可以保证体系中单体可以反应完全,提高转化率。因此,在本发明方案中,优选为采取半连续加料方式。
四、链转移剂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在丙烯酸树脂合成过程中,为了控制产物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通常都要加一定量的链转移剂进行条件。如果链转移剂的含量太低,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增大,其双键密度下降,必然导致光固化速率降低。聚合物分子量增高其黏度、剪切强度、内聚力也随之增高。相反,如果链转移剂含量过高,树脂的分子量则会降低。低分子量的树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润湿性能,有利于对接触面润湿并提供键结能力。但低分子量的树脂粘接力差,耐候性、耐水性能不足。不同链转移剂用量的丙烯酸改性丙烯酸共聚物的GPC数据如表3所示。
表3丙烯酸改性丙烯酸共聚物的GPC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随着链转移剂用量的增加,相应的树脂分子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本发明方案中,链转移剂优选为占单体总质量的1~3%。
五、软硬单体配比对丙烯酸酯可剥胶性能的影响
共聚丙烯酸酯类单体可分为三类:1、软单体,此类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能够赋予可剥胶一定的柔韧性,使聚合物在低温下有良好的使用性性能。如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异辛酯(2-EHA)等;2、硬单体,可赋予可剥胶较高的使用温度和一定的光泽,并使涂层耐刮擦。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等。3、功能单体,可改善涂层的附着力、柔韧性、强度等力学性能或改善抗污染性,耐溶剂性,耐水性等。如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以及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丙酯等。本实验以丙烯酸丁酯(BA)与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研究软硬单体不同配比对可剥胶性能的影响,方案1、2、3分别为硬单体占总单体质量的30%、35%、40%,分别对方案1~3进行剥离强度的测试,测试5次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4~6所示。
表4方案1(硬单体占总单体质量的30%)
样本 1 2 3 4 5 平均值
F(单位N) 62.2 68.8 60.0 60.7 72.7 64.9
表5方案2(硬单体占总单体质量的35%)
表6方案3(硬单体占总单体质量的40%)
样本 1 2 3 4 5 平均值
F(单位:N) 56.4 64.6 62.4 59.8 58.8 60.4
从上表可以看出,剥离强度随着硬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硬单体用量达到一定量,剥离强度下降;随着硬单体的增加,初粘性下降,胶层稳定性增强。因为在溶液聚合中,硬单体主要提供内聚力,赋予可剥胶硬度和耐磨性,其含量越多,可剥胶的硬度和抗张强度提高,耐划伤性好,但初粘性和剥离强度受到影响。软单体主要提供粘性,赋予可剥胶柔韧性,其含量越多粘性越高,可能会造成表面不干、粘手、耐污性差、有残留等问题。
六、引发剂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对可剥胶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引发剂用量增加,单体反应更充分,聚合反应时间缩短,转化率增大,聚合物稳定性增强,粘性增加。综合考虑,引发剂用量占单体的百分比1.5%较为适宜。聚合反应温度越高,引发剂分解速度越快,短时间内产生的自由基浓度大,聚合反应速度加快,产生链终止所需的时间缩短,分子量降低。但温度太高,易发生暴聚,凝聚物较多,影响产品质量。温度太低,引发剂分解太慢,反应时间很长,出现凝胶化现象较多,聚合反应温度以72~75℃为宜。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占单体总质量的35%,70g
丙烯酸丁酯(BA)占单体总质量的20%,40g
丙烯酸异辛酯(2-EHA)占单体总质量的20%,40g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占单体总质量的25%,50g
乙酸乙酯(EAC):单体总质量=1:1,200g
偶氮二异丁腈(AIBN)占单体总质量比例的1.5%,3g
正十二烷基硫醇,占单体总质量比例的1%,2g
合成步骤:
(1)将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的2/3溶于乙酸乙酯,然后将二者与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丙烯酸异辛酯(2-EHA)、乙酸乙酯(EAC)的混合溶液混合并搅拌均匀;加入正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均匀。可以全部加入大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并在大烧瓶瓶口处盖上一层保鲜膜。隔绝氧气与其接触。
(2)通氮气15min。溶液混合很均匀。
(3)取总质量的1/3先加入反应装置中,氮气确保能够通到样本液面以下。剩余的样本用保鲜膜继续密封好、待用。温度计的温度缓慢升至72℃,然后在72℃下反应1h;
(4)将剩余的总质量的2/3溶液倒入恒压滴液漏斗,以2秒3滴的速度滴加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5h;
(5)将剩余的1/3质量的AIBN溶于20~30ml的乙酸乙酯,将其倒入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入四口烧瓶,待其滴完后反应4h,注意不要让反应液起泡、爬杆导致凝胶,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乙酸乙酯。
(6)反应完毕后将H-tempo试剂溶于乙酸乙酯,倒入四口烧瓶中,并反应15min,反应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终止反应。
现象:没进行抽溶剂处理的样本颜色发黄,长时间放置后,广口瓶底有沉淀。对其进行搅拌沉淀不溶于样本进行了抽溶剂处理的样本长时间放置后,颜色是黄色的,胶体透明,黏性强。
将实施例1所得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进行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对图3中红外图谱中各主要特征峰的归属和分析如下:在2950cm-1和2883cm-1处强吸收峰为-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732cm-1和1585cm-1处的强吸收谱带是>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4cm-1和1377cm-1处为-CH3-和-CH2-的弯曲振动吸收峰;在1235cm-1和1205cm-1处强吸收峰带是-C-O-,是芳烷基醚类的吸收峰;在1085cm-1处有C-O-C的不对称伸缩振动谱带出现,是醚类的特征吸收峰;在839cm-1处是由不对称的环的伸缩振动引起的。
对所得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进行可剥胶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如图4所示。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聚合物重要的物理性质,聚合物Tg的测定有多种方法,但是用DTA和DSC方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方便的方法之一。一般认为聚合物链段在Tg转变之前是被冻结的,Tg以上链段才开始运动,所以在Tg温度之上,聚合物才表现出柔软、韧性,相反在Tg之下,聚合物表现出脆性、坚硬。在测定Tg时由于开始温度很难准确地确定,一般要以拐弯处的外延线与基线交点作为Tg的值,这一点的温度才能比较准确地代表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无规共聚物由于两种或多种聚合物组分的序列长度都很短,不能分别形成各自的链段,故只能出现一个Tg。可以通过Fox方程估算无规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理论值为90℃。对比图4,发现通过DSC测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跟理论值相差不大。由此可见实验选择的单体比例比较好,反应温度、条件控制得好,使得实验所测得结果与理论值相差不大。
实施例2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占单体总质量的35%,35g
丙烯酸丁酯(B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0g
丙烯酸异辛酯(2-EH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0g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占单体总质量的25%,25g
乙酸乙酯(EAC):单体总质量=1:1,100g
偶氮二异丁腈(AIBN)占单体总质量比例的1.5%,1.5g
正十二烷基硫醇,占单体总质量比例的3%,3g
(1)将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的2/3溶于乙酸乙酯,然后将二者与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丙烯酸异辛酯(2-EHA)、乙酸乙酯(EAC)的混合溶液混合并搅拌均匀;加入正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均匀。可以全部加入大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并在大烧瓶瓶口处盖上一层保鲜膜。隔绝氧气与其接触。
(2)通氮气15min。溶液混合很均匀。
(3)取总质量的1/3先加入反应装置中,氮气确保能够通到样本液面以下。剩余的样本用保鲜膜继续密封好、待用。温度计的温度缓慢升至72℃,然后在72℃下反应1h;
(4)将剩余的总质量的2/3溶液倒入恒压滴液漏斗,以2秒3滴的速度滴加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5h;
(5)将剩余的1/3质量的AIBN溶于20~30ml的乙酸乙酯,将其倒入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入四口烧瓶,待其滴完后反应4h,注意不要让反应液起泡、爬杆导致凝胶,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乙酸乙酯。
(6)反应完毕后将H-tempo试剂溶于乙酸乙酯,倒入四口烧瓶中,并反应15min,反应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终止反应。
现象:没进行抽溶剂处理的样本颜色透明,长时间放置后,广口瓶底有小量沉淀。对其进行搅拌沉淀溶于样本进行了抽溶剂处理的样本长时间放置后,胶体透明,黏性强。
实施例3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占单体总质量的35%,43.75g
丙烯酸丁酯(B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g
丙烯酸异辛酯(2-EHA)占单体总质量的25%,31.25g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g
乙酸乙酯(EAC):单体总质量=1:1,125g
偶氮二异丁腈(AIBN)占单体总质量比例的1.5%,3g
不添加十二烷基硫醇
丙烯酸酯可剥胶的制备步骤:
(1)将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的2/3溶于乙酸乙酯,然后将二者与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丙烯酸异辛酯(2-EHA)、乙酸乙酯(EAC)的混合溶液混合并搅拌均匀;
(2)称取混合溶液总质量的1/3,倒入四口烧瓶中,温度计的温度缓慢升至72℃,然后在72℃下反应1h;
(3)将剩余的总质量的2/3溶液倒入恒压滴液漏斗,以2秒3滴的速度滴加,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5h;
(4)将剩余的1/3质量的AIBN溶于20~30ml的乙酸乙酯,将其倒入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入四口烧瓶,待其滴完后反应4h,注意不要让反应液起泡、爬杆导致凝胶,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乙酸乙酯。
(5)反应完毕后将H-tempo试剂溶于乙酸乙酯,倒入四口烧瓶中,终止反应。
实验现象: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无明显变化,无色透明,无沉淀生成,无气体生成。反应后期体系胶粘度增大,液体呈现轻微油状。第一加料阶段反应温度过高会爆聚,液体先爬杆后迅速膨胀。第二加料阶段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会引起体系凝胶,产生白色悬浮物,体系粘度明显增大。
对实施例1~3所得的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进行可剥胶的GPC表征,结果如表7所示。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对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等有着很大影响,是高分子材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参量。测定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最常用、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是凝胶渗透色谱,简称GPC。
表7不同比例十二硫醇样品的GPC检测数据
由表7可以知道,随着分子质量调节剂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增加,合成的可剥胶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逐步变小,分子量分布PDI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先增大后变小,数均分子量为1106~61448之间,重均分子量为3022~108994之间,分子量的分布PDI在1.774~2.979之间。所测得的重均分子量与实验设计的值基本吻合,说明实验合成树脂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从分子量的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分子量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说明所合成的多元共聚丙烯酸酯树脂分子量均匀,共聚反应过程中副反应较少。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成包括硬单体、软单体、功能单体、引发剂、溶剂、链转移剂;
其中,硬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5~35%;
软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40~50%;
功能单体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2%;
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2:3~3:2;
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甲酯;所述功能单体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丙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所述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溶剂为乙酸乙酯;链转移剂为十二烷基硫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丙烯酸丁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丙烯酸异辛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占单体总质量的20~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溶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之比为1:1。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大部分引发剂溶于溶剂,将二者与软单体、硬单体和功能单体的混合溶液混合均匀,得反应溶液,加入正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均匀,密封;
往反应溶液中通入氮气;
取一部分反应溶液加入反应装置中,通入氮气,反应装置缓慢升至72~75℃,然后在72~75℃下反应0.5~1.5h;
将剩余的反应溶液滴加到反应装置中,待溶液滴完后再反应1~2h;
将剩余的引发剂溶于适量的溶剂,滴加到反应装置中,待其滴完后反应3~5h;
将阻聚剂溶于适量的溶剂,倒入反应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总质量的2/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部分反应溶液占反应溶液总质量的1/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剩余的反应溶液是以每2秒3滴的速度滴加到反应装置中。
10.一种压敏胶带,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采用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CN201511010008.7A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Pending CN1054827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10008.7A CN105482748A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10008.7A CN105482748A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2748A true CN105482748A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70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10008.7A Pending CN105482748A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8274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0885A (zh) * 2016-06-30 2016-08-17 潍坊富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酸酯的泡棉用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17416A (zh) * 2016-07-15 2016-11-16 上海英诺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丙烯酸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低粘保护膜中的应用
CN111320937A (zh) * 2020-03-21 2020-06-23 安徽富印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韧性胶黏剂及高韧性胶黏带
CN111978461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滁州金桥德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 一种水性功能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11295A (zh) * 2020-08-21 2020-12-01 永一胶粘(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99819A (zh) * 2022-12-30 2023-06-02 南京大学 一种压敏胶用丙烯酸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8491A (zh) * 2010-02-25 2010-08-11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膜用压敏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7429A (zh) * 2014-04-04 2014-07-23 广东达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不黄变高剥离力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11726A (zh) * 2014-10-30 2015-01-2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固体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8491A (zh) * 2010-02-25 2010-08-11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膜用压敏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7429A (zh) * 2014-04-04 2014-07-23 广东达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不黄变高剥离力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11726A (zh) * 2014-10-30 2015-01-2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固体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0885A (zh) * 2016-06-30 2016-08-17 潍坊富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酸酯的泡棉用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17416A (zh) * 2016-07-15 2016-11-16 上海英诺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丙烯酸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低粘保护膜中的应用
CN111320937A (zh) * 2020-03-21 2020-06-23 安徽富印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韧性胶黏剂及高韧性胶黏带
CN112011295A (zh) * 2020-08-21 2020-12-01 永一胶粘(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11295B (zh) * 2020-08-21 2021-09-17 永一胶粘(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78461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滁州金桥德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 一种水性功能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99819A (zh) * 2022-12-30 2023-06-02 南京大学 一种压敏胶用丙烯酸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82748A (zh) 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AU614019B2 (en) High performanc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polymers
US7772318B2 (en) Aqueous polymer dispersions
CN103059212B (zh) 一种氢化松香改性丙烯酸酯杂化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11001663B2 (en) Aqueous dispersion and uses thereof
Kajtna et al. Solventless UV crosslinkable acrylic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
CN102911630A (zh) 一种后交联型耐热乳液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2493B (zh) 一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和压敏胶带
CN105143384A (zh) 感压式粘接剂组合物、以及使用其而成的感压式粘接薄片
AU690638B2 (en) Cold sealable cohesive polymers
CN104152084A (zh) 用于保护膜的耐高温低粘性的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418125B (zh) 一种采用嵌段共聚物胶乳制备多相聚合物材料的方法
CN103881630B (zh) 一种高亮反光布用转移复合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US8859697B2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meth)acrylate copolymer containing tertiary amino groups by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solution
JP2023029401A (ja) バイオマス(メタ)アクリル共重合体、それを含むコーティング剤及びインク組成物、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5199049A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羟基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12288A (zh) 一种高熔融指数的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Kajtna et al. Influence of hydrogen bond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lventless UV crosslinkable pressure sensitive acrylic adhesive prepolymers
CN103351832A (zh) 一种不含硫元素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DE502005002508D1 (de) Nichtblockende festharze von vinylester-mischpolymerisaten
CN105440169A (zh) 可紫外光固化的丙烯酸酸化聚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BR112013008767A2 (pt) processo para a preparação de um copolímero de (met) acrilato contendo grupos de amonio quaternário através de polimerização de radical livre em solução
CN102050910B (zh) 一种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及涂料
CN104725963A (zh) 耐污性、防水性和机械性质改善的氧化还原聚合物
US9163102B2 (en) Soluble branched polym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26

Address after: 51000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No. five road, No. 381,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building 227, room two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new Kai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528200 Nanhai District, Guangdong City, Songgang Province, the town of pine and summer Industrial Zone, the success of the road back to the south of the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

Applicant before: He Minghu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