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3887B -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3887B
CN105473887B CN201480042941.XA CN201480042941A CN105473887B CN 105473887 B CN105473887 B CN 105473887B CN 201480042941 A CN201480042941 A CN 201480042941A CN 105473887 B CN105473887 B CN 105473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amping force
magnetic
path
defective val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29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3887A (zh
Inventor
森俊介
山冈史之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73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3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5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using servo control, the servo pressure being created by the flow of damping fluid, e.g. controlling pressure in a chamber downstream of a pilot passage

Abstract

一种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在该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中,不依赖于电磁阀的阀芯的行程,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获得适当的衰减力。在封入有油液的缸体(2)内插入连结有活塞杆(6)的活塞(5),通过衰减力产生机构(26)控制因活塞(5)的移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在衰减力产生机构(26)中,利用先导型的主阀(27)以及作为电磁阀的常开的先导阀(28)产生衰减力,并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调整衰减力。在先导阀(28)的下游侧设有故障阀(100)。故障阀(100)在正常时通过先导阀(28)的线圈(37)的励磁将流路打开,在故障时因励磁的消失而缩小流路,取代不能工作的先导阀(28)而产生适当的衰减力。

Description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控制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并能够调整该衰减力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背景技术
安装于机动车等的车辆的悬架装置的缓冲器通常为,在封入有流体的缸体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连结着活塞杆的活塞,对于活塞杆的行程,利用由节流孔、盘阀等构成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控制因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先导型的液压缓冲器中,在作为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主盘阀的背部形成背压室(先导室),将流体导入背压室,使背压室的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主盘阀,并用电磁阀(先导阀)调整背压室的内压,从而控制主盘阀的开阀。由此,能够提高调整衰减力特性的自由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中,万一不能向电磁阀通电的情况下,在阀簧的弹簧力的作用下,电磁阀的阀芯移动至故障位置而抵接于故障阀,由故障阀取代电磁阀而机械式地调整流路面积。由此,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获得适当的衰减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5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在通过电磁阀的阀芯的移动进行故障阀的开闭的缓冲器中,由于需要将电磁阀的阀芯的行程以某种程度延长,因此空间上的限制较大。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不依赖于电磁阀的阀芯的行程、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获得适当的衰减力的先导型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该缸体内;活塞杆,其连结于该活塞,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衰减力产生机构,其控制由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常开的电磁阀,其通过向线圈的通电工作,而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故障阀,其设于所述电磁阀的上游或者下游,
所述故障阀具有:阀芯,其能够在打开所述工作流体的流路的正常位置与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故障位置之间移动;座部,该阀芯相对于该座部分离、落座;引导部,其能够移动地引导所述阀芯;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阀芯向故障位置施力;吸附部,其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吸附所述阀芯,使该阀芯向正常位置移动,
所述座部以及所述引导部由不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构成磁路的非磁性体构成,所述阀芯以及所述吸附部由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形成磁路的磁性体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以不依赖于电磁阀的阀芯的行程,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获得适当的衰减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故障阀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故障阀的纵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故障阀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1是在缸体2的外侧设有外筒3的多筒构造,在缸体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贮液室4。在缸体2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5,利用该活塞5将缸体2内划分成缸体上室2A与缸体下室2B这两个室。在活塞5通过螺母7连结有活塞杆6的一端,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通过缸体上室2A插通到安装于缸体2以及外筒3的上端部的杆引导件8以及油封9,并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在缸体2的下端部设有划分缸体下室2B与贮液室4的基阀10。
在活塞5设有使缸体上下室2A、2B之间连通的通路11、12。在通路12设有单向阀13,该单向阀13仅允许流体从缸体下室2B侧向缸体上室2A侧流通,且该单向阀13的设定负载为在从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切换到收缩行程的瞬间开阀的程度这样小。在通路11设有盘阀14,在伸长行程时,该盘阀14在缸体上室2A侧的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且向缸体下室2B侧释放该压力。该盘阀14的开阀压被设定为相当高,并且是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不会开阀的程度。另外,在盘阀14设有将缸体上下室2A、2B之间常通的节流孔(未图示)。
在基阀10设有使缸体下室2B与贮液室4连通的通路15、16。在通路15设有单向阀17,该单向阀17仅允许流体从贮液室4侧向缸体下室2B侧流通,且该单向阀17的设定负载为在从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切换到伸长行程的瞬间开阀的程度这样小。在通路16设有盘阀18,该盘阀18在缸体下室2B侧的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且向贮液室4侧释放该压力。该盘阀18的开阀压被设定为相当高,并且是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不会开阀的程度。另外,在盘阀18设有将缸体下室2B与贮液室4之间常通的节流孔(未图示)。在缸体2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贮液室4内封入有油液以及气体。
在缸体2的上下两端部经由密封部件19外嵌有分隔管20,在缸体2与分隔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1。环状通路21通过设于缸体2的上端部附近的侧壁的通路22与缸体上室2A连通。此外,通路22也可以根据规格而沿周向、或者沿轴向错开位置地设有多个。在分隔管20的下部形成有向侧方突出而开口的圆筒状的连接口23。在外筒3的侧壁设有与连接口23同心且直径比连接口的直径大的开口24,以包围该开口24的方式通过焊接等结合有圆筒状的壳体25。而且,在壳体25安装有衰减力产生机构26。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来说明衰减力产生机构26。
衰减力产生机构26具备先导型的主阀27和控制阀28、作为电磁阀的先导阀29、以及故障阀100。
主阀27具有承受缸体上室2A侧的油液的压力而开阀、并使该油液向贮液室4侧流通的盘阀30,以及对于该盘阀30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先导室31。先导室31经由固定节流孔32与缸体上室2A侧连通,而且经由控制阀28与贮液室4侧连通。在盘阀30设有始终将缸体上室2A侧与贮液室4侧连通的节流孔30A。
控制阀28具有盘阀33和先导室34,该盘阀33承受先导室31侧的油液的压力而开阀并使该油液向贮液室4侧流通;该先导室34对于该盘阀33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先导室34经由固定节流孔61与缸体上室2A侧连通,而且经由先导阀29与贮液室4侧连通。
先导阀29是常开的压力控制阀,通过小径的端口36缩小流路,利用阀芯38将该端口36开闭,从而调整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的内压,该阀芯38与被线圈37驱动为吸附于引导部件65的吸附部65D的、作为可动件的电枢79连结。此外,通过减小端口36的直径,来减小承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最大电流的先导阀29的闭阀时的压力,由此,电流的大小的差压变大,能够增大衰减力特性的可变幅度。
故障阀100配置于先导阀29的下游侧、即配置于先导阀29与贮液室4之间,通过向线圈37通电带来的励磁而工作。故障阀100在向线圈37通电时(正常时),利用线圈37的励磁克服作为施力部件的故障弹簧101的弹簧力,向图2的中心线C的下侧所示的正常位置移动,打开向贮液室4侧的流路,在非通电时(故障时)利用故障弹簧101的弹簧力向图2的中心线C的上侧所示的故障位置移动,并通过故障节流孔102缩小向贮液室4侧的流路。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衰减力产生机构26的具体构造。
将主阀27、控制阀28、先导阀29以及故障阀100装入的主体39、控制体40、先导室部件41、故障体103、绝缘部件104、先导部件105以及作为固定件的引导部件65与通路部件42一起配置在壳体25内,通过螺母44将螺线管壳体43安装于壳体25的开口端部,从而将壳体25内密闭,将它们固定于壳体25。
通路部件42是在一端部外周具有凸缘部42A的圆筒状,凸缘部42A抵接于壳体25的内侧凸缘部25A,圆筒部42B液密地插入分隔管20的连接口23而连接于环状通路21。在壳体25的内侧凸缘部25A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通路槽25B,贮液室4与壳体25内的室25C经由该通路槽25B以及外筒3的开口24而连通。
主体39以及控制体40、先导室部件41、故障体103以及绝缘部件104形成为大致环状。先导部件105形成为具有小径部105A以及大径部105B的、带台阶的大致圆筒状。引导部件65形成为在一端侧具有小径的端口压入部65A,在另一端侧具有小径的柱塞引导部65B,在中间部具有大径部65C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先导部件105的小径部105A嵌合于主体39以及控制体40,大径部105B嵌合于先导室部件41以及故障体103。故障体103的外周部嵌合于螺线管壳体43内。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嵌合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内,大径部65C嵌合于绝缘部件104内,大径部65C的端部抵接于绝缘部件104的内侧凸缘部104A,柱塞引导部65B贯通内侧凸缘部104A。绝缘部件104的外周部嵌合于螺线管壳体43内,绝缘部件104的端部抵接于螺线管壳体43的凸缘部43A。在介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与引导部件65的大径部65C的端部之间,设有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嵌合的环状的锚固件106。
在主体39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路39A。通路39A经由形成于主体39的一端部的凹部45而连通于通路部件42。在主体39的另一端部,向多个通路39A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座部46,向内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夹紧部47。在主体39的座部46落座有构成主阀27的盘阀30的外周部。盘阀30的内周部与环状的保持器48以及垫片49一起被夹紧在夹紧部47与控制体40之间。在盘阀30的背面侧的外周部通过硫化粘接等的固定部件固定有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50。盘阀30在外周部形成有构成使通路39A侧与壳体25内的室25C常通的节流孔30A的缺口。盘阀30也可以适当地层叠挠性的盘状的阀芯以便获得所希望的挠曲特性。另外,也可以取代在盘阀30设置缺口构成节流孔30A,而是对座部46侧进行模压(coining)而形成节流孔。
在控制体40的一端侧形成有环状的凹部51,在该凹部51内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有固定于盘阀30的弹性密封部件50的外周部,在凹部51内形成有先导室31。盘阀30承受通路39A侧的压力而从座部46上升并开阀,使通路39A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先导室31的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盘阀30。先导室31经由设于盘阀30的固定节流孔32连通于通路39A,进而连通于通路部件42。
在控制体40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且一端连通于先导室31的通路53。在控制体40的另一端部,向多个通路53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座部54,向内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夹紧部56。在座部54落座有构成控制阀28的盘阀33。盘阀33的内周部与多个垫片57一起夹紧在夹紧部56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之间。在盘阀33的背面侧外周部通过硫化粘接等的固定部件固定有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58。盘阀33也可以适当地层叠挠性的盘状的阀芯以便获得所希望的挠曲特性。
在先导室部件41的一端侧形成有环状的凹部59,在该凹部59内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有固定于盘阀33的弹性密封部件58的外周部,在凹部59内形成有先导室34。盘阀33承受连通于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通路53侧的压力而从座部54上升并开阀,使通路53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先导室34的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盘阀33。先导室34经由设于先导部件105的小径部105A的侧壁的通路60以及设于垫片57的通路57A而连通于先导部件105的内部的通路105C。在通路105C内设有固定节流孔61以及过滤器35。固定节流孔61以及过滤器35通过拧入先导部件105的顶端部的保持器62而固定于小径部105内的台阶部64。先导部件105的小径部105A内的通路105C的固定节流孔61的上游侧经由设于小径部105A的侧壁的通路52、和设于盘阀30以及垫片49的内周部的通路49A而连通于主体39的通路39A。
在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内压入而固定有大致圆筒状的端口部件67。在端口压入部65A的顶端部安装有环状的保持器66。端口部件67的外周面与先导部件105的内周面之间被O型环70密封,端口部件67内的通路68与先导部件105内的通路105C连通。在压入端口部件67的引导部件65内的端部形成有缩小了通路68的内径的端口36,端口36向形成于引导部件65内的阀室73内开口。
在引导部件65的柱塞引导部65B内插入有柱塞78,并将其引导为能够沿轴向滑动。在柱塞78的顶端部设有顶端变细的形状的阀芯38,阀芯38插入到引导部件65内的阀室73,离开、接触端口部件67的端部的座部36A而将端口36开闭。在柱塞78的基端部设有大径的电枢79,电枢79配置于柱塞引导部65B的外部。在柱塞引导部65B安装有由覆盖电枢79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非磁性体构成的罩80,罩80将电枢79引导为能够沿轴向移动。
在螺线管壳体43内,在从绝缘部件104的内侧凸缘部104A突出的柱塞引导部65B以及罩80的周围配置有线圈37。线圈37在轴向上与绝缘部件104相邻,并通过环状的封闭部件81固定,该封闭部件81由嵌入将螺线管壳体43的开口部密封的包覆模制件107的磁性体构成。连结于线圈37的导线(未图示)通过封闭部件81的缺口以及包覆模制件107向外部延伸。柱塞78被设于该柱塞78与端口部件67之间的复位弹簧84的弹簧力向阀芯38离开座部36A而将端口36打开的开阀方向施力,且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产生推力,克服复位弹簧84的弹簧力,向阀芯38落座于座部36A而将端口36关闭的闭阀方向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故障阀100进行说明。
故障体103由非磁性体构成,液密地嵌合于螺线管壳体43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之间,在绝缘部件104侧形成有室108。在故障体103的靠外周的部位设有沿轴向贯通而将壳体25内的室25C与室108连通的通路109。在故障体103的室108侧的端面,向通路109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座部110、111。在室108内设有由相对于座部110、111分离、落座的磁性体构成的圆环状的阀芯即故障阀112。作为可动件的故障阀112的内周部以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作为引导部被引导成能够沿轴向滑动,故障阀112的外周部相对于螺线管壳体43的内周面隔开适当间隙地配置,且该故障阀112能够沿轴向在落座于座部110、111的故障位置(参照图2的中心线C的上侧)与抵接于成为吸附部的锚固件106的端部的正常位置(参照图2的中心线C的下侧)之间移动。故障阀112被故障弹簧101的弹簧力经由弹簧支承部113向故障位置施力。在故障阀112的内周侧的落座于座部110的落座部的内周侧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通路114。在座部110设有缺口,当故障阀112落座时,该缺口形成将通路109与室108之间连通的故障节流孔102。故障阀112在处于故障位置时,经由通路114以及故障节流孔102将室108与通路109连通,在处于正常位置时,经由通路114将室108与通路109连通。
阀室73与室108通过形成于引导部件65与端口部件67之间的轴方槽74、形成于保持器66的径向通路75、先导部件105与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之间的环状的间隙76、还有形成于锚固件106的内周部以及两端部的槽115连通。
配置于线圈37的周边的部件中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锚定件106、故障阀112、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由磁性体构成,另外,图3中被标注交叉阴影线的绝缘部件104、先导部件105以及故障体103由非磁性体构成,当通过通电而使线圈37励磁时,利用上述由磁性体构成的部件如图3中虚拟线所示那样形成磁路M。
接下来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悬架装置的弹簧上、弹簧下之间,根据来自车载控制器等的指令,在通常的工作状态(正常时)向线圈37通电,使柱塞78产生推力,使阀芯38落座于座部36A,执行先导阀29的压力控制。
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通过缸体2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单向阀13关闭,在盘阀1开阀前,成为上游室的缸体上室2A侧的流体被加压,通过通路22以及环状通路21从分隔管20的连接口23流入衰减力产生机构26的通路部件42。
此时,相当于活塞5移动量的油液从贮液室4将基阀10的单向阀17打开而向缸体下室2B流入。此外,若缸体上室2A的压力到达活塞5的盘阀14的开阀压力,则盘阀14打开,将缸体上室2A的压力向缸体下室2B释放,从而防止缸体上室2A的压力过度上升。
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通过缸体2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单向阀13打开,基阀10的通路15的单向阀17关闭,在盘阀18开阀前,活塞下室2B的流体向缸体上室2A流入,活塞杆6进入缸体2内的相应量的流体从成为上游室的缸体上室2A通过与上述伸长行程时相同的路径而流向贮液室4。此外,若缸体下室2B内的压力到达基阀10的盘阀18的开阀压力,则盘阀18打开,将缸体下室2B的压力向贮液室4释放,从而防止缸体下室2B的压力过度上升。
在衰减力产生机构26中,从通路部件42流入的油液主要通过接下来的三个流路而流向贮液室4。
(1)主流路
从通路部件42流入的油液通过主体39的通路39A,将主阀27的盘阀30打开并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并流向贮液室4。
(2)控制流路
流入通路部件42的油液通过主体39的通路39A,并通过盘阀30的固定节流孔32流向先导室31,进而从先导室31通过控制体40的通路53,将控制阀28的盘阀33打开并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流向贮液室4。
(3)先导流路
流入通路部件42的油液通过主体39的通路39A,经由设于盘阀30以及垫片49的内周部的通路49A和小径部105A的侧壁的通路52流入先导部件105内,通过过滤器35以及固定节流孔61流向端口部件67内的通路68。该油液的压力经由通路60以及通路57A被导入先导室34。流入端口部件67内的通路68的油液通过端口36,将先导阀29的阀芯38打开而流向阀室73,并通过轴向槽74、径向通路75、间隙76以及槽115而流向室108。流向室108的油液经由故障阀100而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而流向贮液室4。
此时,在故障阀100中,在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执行由先导阀29的进行的压力控制正常时,如图3所示,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锚固件106、故障阀112、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形成磁路M,故障阀112被吸附于锚固件106,并克服故障弹簧101的弹簧力向正常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室108经由通路114以及通路109而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即贮液室4。
由此,在正常时,在活塞杆6的伸缩行程的同时,利用减力产生机构26的主阀27、控制阀28以及先导阀29产生衰减力。此时,主阀27的盘阀30承受通路39A侧的压力而开阀,设于背面侧的先导室31的内压向闭阀方向发挥作用,即,通过通路39A侧与先导室31侧的差压而开阀,因此与先导室31的内压相应地,若内压低则开阀压力变低,若内压高则开阀压力变高。
另外,控制阀28的盘阀33承受通路53侧的压力而开阀,设于背面侧的先导室34的内压向闭阀方向发挥作用,即,通过通路53侧与先导室34侧的差压而开阀,因此与先导室34的内压相应地,若内压低则开阀压力变低,若内压较高则开阀压力变高。
当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时,主阀27以及控制阀28闭阀,油液主要通过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而流向贮液室4,通过先导阀29产生衰减力。然后,若活塞速度上升,则先导阀29的上游侧的压力上升。此时,先导阀29的上游侧的先导室31、34的内压通过先导阀29来控制,先导阀29的开阀使得先导室31、34的内压降低。由此,首先,控制阀28的盘阀33开阀,油液施加于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通过(2)的控制流路而流向贮液室4,从而抑制了活塞速度的上升所导致的衰减力的增大。
若控制阀28的盘阀33开阀,则先导室31的内压降低。通过先导室31的内压的降低,使得主阀27的盘阀30开阀,油液施加于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以及(2)的控制流路,通过(1)的主流路而流向贮液室4,从而抑制了活塞速度的上升所导致的衰减力的增大。
这样,通过以两个阶段抑制活塞速度的上升所导致的衰减力的增大,能够获得适当的衰减力特性。而且,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调整先导阀29的控制压力,从而能够控制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的内压、即盘阀33的开阀压力,进而,能够通过盘阀33的开阀压力控制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即盘阀30的开阀压力。
由此,在主阀27的闭阀区域中,除了先导阀29之外控制阀28的盘阀33也开阀,从而能够获得充分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减小先导阀29的流量(端口36的流路面积),从而能够实现先导阀29(电磁阀)的小型化以及线圈37的省电力化。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主阀27以及控制阀28以两个阶段调整衰减力,因此能够提高衰减力特性的调整的自由度而获得适当的衰减力特性。
万一因控制器的故障、断线等导致不能向线圈37的通电的情况下(故障时),在故障阀100中,线圈37带来的磁场的消失,而导致故障阀112从锚固定件106作用下的吸附释放,并通过故障弹簧101的弹簧力向图2的中心线C的上侧所示的故障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室108经由故障节流孔102以及通路109而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即贮液室4。由此,能够取代不能工作的先导阀29而利用故障阀112产生衰减力,并且调整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以及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而控制控制阀28以及主阀27的开阀压力。这样,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产生适当的衰减力。
在故障阀100中,故障阀112的内周部通过作为非磁性体的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而滑动、引导,因此不会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能够顺畅地进行移动。另一方面,故障阀112的外周部在与作为磁性体的螺线管壳体43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即使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也不会阻碍顺畅的移动。
如图3所示,在正常时,故障阀112吸附于锚固件106,它们之间的磁隙变为零,因此吸附力达到最大,将会稳定地自保持于正常位置。另外,在故障时,虽然因通路114导致作用于故障阀112的两端部的油液的压力成为相同压力,但由于故障阀112的承压面积因向座部110、111的落座而在室108侧变得更大,因此能够利用油液的压力将故障阀112稳定地保持于故障位置。
接着,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仅图示不同的部分并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00中,故障阀201设于先导阀29的上游侧。固定节流孔61通过设于保持器62的通路62A连通于通路部件42,由此,油液从通路部件42经由固定节流孔61被导入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以及先导阀29。另外,先导阀29的阀室73经由先导部件105的设于大径部105B的侧壁的通路105D而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
故障阀201具备:大致有底圆筒状的故障阀202,其配置于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与控制体40的端部之间,相对于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分离、落座,将通路68开闭;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故障弹簧203,其设在介于该文件阀202与固定于先导部件105内的过滤器35之间。故障阀202配置于成为座部的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与吸附部即成为锚固件的控制体40的端部之间。故障阀202的外周部被先导部件105(非磁性体)的小径部105A能够滑动地引导,而能够沿轴向移动。在故障阀202的侧壁设有通路202A,在相对于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分离、落座的底部设有节流槽202B。由此,故障阀202在处于离开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的正常位置时(参照图4中的中心线C1的下侧),经由通路202A打开向端口部件67的通路68的流路。另外,在处于落座于端口部件67的顶端部的故障位置时(参照图4中的中心线C1的上侧),利用节流槽202B缩小向端口部件67的通路68的流路。故障弹簧203通过其弹簧力将故障阀202向故障位置施力。
配置于线圈37的周边的部件中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端口部件67、故障阀202、控制体40、主体39、壳体25、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由磁性体构成,另外,图4中被标注交叉阴影线的绝缘部件104以及先导部件105由非磁性体构成,当通过通电而使线圈37励磁时,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部件如图4中虚拟线所示那样形成磁路M1。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产生衰减力,利用向线圈37的通电调整衰减力。此时,在能够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执行先导阀29的压力控制的正常时,故障阀201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如图4中的中心线C1的下侧所示那样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端口部件67、故障阀202、控制体40、主体39、壳体25、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形成磁路M1,故障阀202被吸附于控制体40,克服故障弹簧203的弹簧力而向正常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向端口部件67的通路68的流路打开,利用先导阀29产生衰减力。
万一因控制器的故障、断线等导致不能向线圈37的通电的情况下(故障时),在故障阀201中,线圈37的磁场的消失导致故障阀202从控制体40作用下的吸附释放,并通过故障弹簧203的弹簧力向图4的中心线C的上侧所示的故障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利用故障阀202的节流槽202B缩小了向端口部件67的通路68的流路。由此,能够取代不能工作的先导阀29,而利用故障阀202的节流槽202B产生衰减力,并且调整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以及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而控制控制阀28以及主阀27的开阀压力。这样,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产生适当的衰减力。
在故障阀201中,故障阀202通过作为非磁性体的先导部件105的小径部105A的内周部而滑动、引导,因此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不发挥作用,能够顺畅地进行移动。另一方面,故障阀202的内周部在与作为磁性体的端口部件67的外周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即使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也难以阻碍顺畅的移动。
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故障阀除了在故障时通过节流孔的流路的缩小而产生衰减力之外,也可以通过盘阀等的其他形式的阀机构产生衰减力。例如,也可以通过故障弹簧的弹簧力调整故障阀的开度。在该情况下,在正常时,需要使故障阀克服故障弹簧的弹簧力而向正常位置移动,因此需要很大程度地增大螺线管线圈所带来的吸附力。
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先导阀为滑阀类型等的流量控制阀,通过调整流向贮液室的油液的流量,从而产生衰减力,并且控制主阀以及控制阀的先导室的内压。
另外,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衰减力产生机构设于缸体上室与贮液室之间的例子,除此之外,衰减力产生机构的配置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通过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控制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则也可以配置于任意的部位。另外,也可以在伸长侧与收缩侧配置于不同的部位。
而且,例如也可以如特开2008-267489号公报所示那样在将衰减力产生机构设于活塞部的情况中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分别对从缸体上室向缸体下室的流动和从缸体下室向缸体上室的流动设置相当于衰减力产生机构的机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于单筒式的缓冲器。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对在先导型的衰减力产生机构中组装有故障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在其他形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中组装有故障阀的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仅图示不同的部分并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300中,先导部件105的顶端部开放,内部的通路105C经由固定节流孔61以及过滤器35连通于通路部件42。主体39、控制体40以及先导室部件41通过于先导部件105的顶端外周部螺旋安装有螺母301而固定于先导部件105。在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的端部与引导部件65的端部之间设有作为磁性体的带台阶的圆筒状的锚固件106。另外,先导室34被挠性的盘部件310赋予体积弹性,实现了控制阀28的开阀特性的稳定化。此外,能够使经由盘部件310与先导室部件41之间而混入先导室34内的空气经由形成于先导室部件41的多个连通路380而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出。
而且,在衰减力产生机构300中,故障阀302的故障体303的一端部抵接于引导部件65的大径部65C侧,且在故障体303与绝缘部件104之间形成有室304。该室304经由故障体303的内周部以及锚固件106与引导部件65之间的间隙305、还有形成于引导部件65与端口部件67之间的轴向槽74而连通于阀室73。在故障体303设有将室304与壳体25内的室25C连通的通路306。另外,在故障体303的另一端部形成有通过作为故障阀302的阀芯的故障阀307分离、落座而将通路306开闭的内周侧座部308以及外周侧座部350。
故障阀307是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环状的阀芯,并能够在落座于故障体303的座部308的故障位置(参照图6的中心线的下侧)与离开座部308而抵接于锚固件106的大径部的端部的正常位置(参照图6的中心线的上侧)之间移动。故障阀307被设在介于其与先导室部件41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即故障弹簧309的弹簧力向关闭通路306的故障位置施力。故障阀307在故障位置将通路306关闭,使油液经由形成于内周侧的座部308的缺口308A以及贯通故障阀307的内周部的节流孔307A从通路306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通。
配置于线圈37的周边的部件中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锚固件106、故障阀307、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由磁性体构成,另外,图5中被标注交叉阴影线的绝缘部件104、故障体303、以及故障弹簧309由非磁性体构成。此外,通过如此使故障弹簧309为非磁性体,能够防止在故障阀307被吸附于锚固件106之前磁通经由故障弹簧309而流动。由此,当通过通电而使线圈37励磁时,利用上述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锚固件106、故障阀307、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形成磁路M3。
在故障体303与螺线管壳体43之间设有O型环390作为密封部件。由此,在故障时,能够防止工作流体不经由故障阀307地从故障体303与螺线管壳体43之间的间隙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出。在通过小径的端口36抑制了先导流量的本结构中,通过设置O型环390,能够防止工作流体的泄漏,能够将先导室31、34的压力维持为所希望的设定压力。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产生衰减力,利用向线圈37的通电调整衰减力。此时,在能够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执行先导阀29的压力控制的正常时,在故障阀302中,通过线圈37的励磁,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锚固件106、故障阀307、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形成磁路M3。由此,故障阀307被磁吸附于锚固件106,克服故障弹簧309的弹簧力而向与先导阀29的阀芯38相同的方向移动,从而配置于正常位置(参照图6的中心线的下侧)。在该状态下,从故障体303的通路306向壳体25内的室25C的流路打开,利用先导阀29产生衰减力。
万一因控制器的故障、断线等导致不能向线圈37的通电的情况下(故障时),在故障阀302中,线圈37的磁场的消失导致故障阀307从锚固件106作用下的吸附释放,并通过故障弹簧309的弹簧力向落座于内周侧座部308、外周侧座部350的故障位置(参照图6的中心线的下侧)移动。在该状态下,故障阀307将通路306关闭,使油液经由内周侧座部308的缺口308A以及故障阀307的节流孔307A从通路306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通。由此,能够取代不能工作的先导阀29而利用故障阀302产生衰减力,并且调整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以及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而控制控制阀28以及主阀27的开阀压力。这样,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产生适当的衰减力。
在故障阀302中,故障阀307的内周部通过作为非磁性体的故障体303而滑动、引导,因此不会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能够顺畅地进行移动。另一方面,故障阀307的外周部在与作为磁性体的螺线管壳体43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即使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也不会阻碍顺畅的移动。另外,在正常时,故障阀307吸附于锚固件106,它们之间的磁隙变为零,因此吸附力达到最大,将会稳定地自保持于正常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仅图示不同的部分并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00的故障阀402中,在螺线管壳体43的内周部嵌合有圆筒状的保持部件401。保持部件401的一端部抵接于绝缘部件104。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的端部抵接于引导部件65的大径部65C。在保持部件401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通路405。在保持部件401以及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与绝缘部件104之间形成有阀室406。在保持部件401的内周部与先导部件105的外周部之间嵌合有故障体404。故障体404与主体39、控制体40以及先导室部件41一起通过螺母301固定于先导部件105。在故障体404沿轴向贯通有与通路405连通的通路407。
阀室406经由形成于与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的端部抵接的引导部件65的大径部65C的槽部408、先导部件105的大径部105B的内周部与引导部件65的外周部之间的间隙409、以及形成于引导部件65与端口部件67之间的轴方槽74而连通于阀室73。另外,阀室406经由通路405以及故障体404的通路411而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而且,阀室406经由形成于绝缘部件104的外周部的径向通路450、以及形成于与螺线管壳体43嵌合的保持部件401的外周部的轴向槽410而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
在故障体404的一端部设有由控制油液从其通路407向壳体25内的室25C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节流孔以及盘阀构成的故障阀411。在阀室406内设有由作为故障阀402的阀芯的圆环状的磁性体构成的故障切换阀412。在绝缘部件104的端面,以与故障切换阀412的外周侧对置的方式突出有故障切换阀412离开、落座的环状的座部413。而且,通过故障切换阀412相对于座部413的分离、落座,将阀室406与径向通路450之间的流路开闭。故障切换阀412的外周部被绝缘部件104的内周部沿轴向引导,并能够在抵接于保持部件401的端面的正常位置(参照图8的中心线的上侧)与落座于绝缘部件104的座部413的故障位置(参照图8的中心线的下侧)之间移动。故障切换阀412的外周部与支承于保持部件401的端部的台阶部并向径向内侧呈放射状延伸的阀弹簧414(板簧)抵接,并被该阀弹簧414的弹簧力向故障位置施力。
配置于线圈37的周边的部件中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故障切换阀412、保持部件401、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在图8中未被图示)由磁性体构成。另外,图7、8中被标注交叉阴影线的绝缘部件104以及先导部件105由非磁性体构成。由此,当通过通电而使线圈37励磁时,利用上述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故障切换阀412、保持部件401、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在图8中未被图示)形成磁路M4。
在故障体404并且在与保持部件401之间设有O型环490作为密封部件。由此,在故障时,能够防止工作流体不经由故障阀411地从故障体404与保持部件401之间的间隙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出。在通过小径的端口36抑制了先导流量的本构造中,通过设置O型环490,能够防止工作流体的泄漏,能够将先导室31、34的压力维持为所希望的设定压力。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产生衰减力,利用向线圈37的通电调整衰减力。此时,在能够通过向线圈37的通电执行由先导阀29进行压力控制的正常时,在故障阀402中,通过线圈37的励磁,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电枢79、引导部件65、故障切换阀412、保持部件401、螺线管壳体43以及封闭部件81(在图8中未被图示)形成磁路M4,故障切换阀412被磁吸附于保持部件401,克服故障弹簧414的弹簧力而向与先导阀29的阀芯38相同的方向移动,从而配置于正常位置(参照图8的中心线的上侧)。在该状态下,故障切换阀412离开座部413,从阀室406向径向通路450的流路被打开。由此,从先导阀29的下游侧的阀室73向壳体25内的室25C的流路打开,利用先导阀29产生衰减力。
万一因控制器的故障、断线等导致不能向线圈37的通电的情况下(故障时),在故障阀402中,线圈37的磁场的消失,故障切换阀412从保持部件401作用下的吸附释放,并通过故障弹簧414的弹簧力向落座于座部413的故障位置(参照图8的中心线的下侧)移动,将径向通路450关闭。由此,先导阀29的下游侧的油液从阀室406通过油路405以及油路407,经由故障阀411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由此,能够取代不能工作的先导阀29而利用故障阀411产生衰减力,并且调整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以及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而控制控制阀28以及主阀27的开阀压力。这样,即使在故障时,也能够产生适当的衰减力。
在故障阀402中,故障切换阀412的外周部通过作为非磁性体的绝缘部件104而滑动、引导,因此不会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能够顺畅地进行移动。另一方面,故障切换阀412的内周部在与作为磁性体的引导部件65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即使产生磁力所带来的横向力,也不会阻碍顺畅的移动。另外,在正常时,故障切换阀412磁吸附于保持部件401以及引导部件65的槽部408,它们之间的磁隙变为零,因此吸附力达到最大,将会稳定地自保持于正常位置。
此外,关于任何实施方式,故障阀都吸附于锚固件,且电枢吸附于引导部件。换句话说,作为可动件的故障阀、电枢采用了分别吸附于形成磁路的不同的固定件(锚固件、引导部件)的结构。由此,将需要精度的吸附面仅形成于一个部件的一面即可,因此与两个可动件吸附于一个固定件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生产性能优异。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能够使经由盘部件310与先导室部件41之间而混入先导室34内的空气经由形成于先导室部件41的多个连通路380而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出。其它实施方式的先导室部件41也采用相同的结构,从而能够使混入先导室34内的空气向壳体25内的室25C流出。另外,在任意的实施方式中,都通过烧结将形成先导室34的先导室部件41制造成为具有微小间隙的烧结部件,从而能够避免工作流体泄漏,能够仅将混入先导室的空气经由烧结部件的微小间隙而排出。另外,通过烧结而形成,与通过切削、锻造形成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附图标记说明
1…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2…缸体,5…活塞,6…活塞杆,26…衰减力产生机构,29…先导阀(电磁阀),37…线圈,100…故障阀,101…故障弹簧(施力部件),105B…大径部(引导部),106…锚固件(吸附部),112…故障阀(阀芯),110、111…座部。

Claims (3)

1.一种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该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该缸体内;活塞杆,其连结于该活塞,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衰减力产生机构,其控制由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常开的电磁阀,其通过向线圈通电进行工作,从而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故障阀,其设于所述电磁阀的上游或者下游,能够独立于所述电磁阀进行移动,
所述故障阀具有:阀芯,其能够在打开所述工作流体的流路的正常位置与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故障位置之间移动;座部,该阀芯相对于该座部分离、落座;引导部,其向所述正常位置和所述故障位置能够移动地引导所述阀芯;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阀芯向故障位置施力;吸附部,其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吸附所述阀芯而使该阀芯向正常位置移动,
所述座部以及能够移动地引导所述阀芯所述引导部由不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构成磁路的非磁性体构成,所述阀芯以及所述吸附部由通过所述线圈的磁场形成磁路的磁性体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向所述线圈通电,所述故障阀的阀芯向与所述电磁阀的阀芯相同的方向移动,而被配置于正常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故障阀被吸附于不同的部件而驱动。
CN201480042941.XA 2013-08-09 2014-08-11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Active CN105473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6592 2013-08-09
JP2013-166592 2013-08-09
PCT/JP2014/071204 WO2015020227A1 (ja) 2013-08-09 2014-08-11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3887A CN105473887A (zh) 2016-04-06
CN105473887B true CN105473887B (zh) 2018-03-06

Family

ID=52461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2941.XA Active CN105473887B (zh) 2013-08-09 2014-08-11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10281B2 (zh)
JP (1) JP6000462B2 (zh)
KR (1) KR102224607B1 (zh)
CN (1) CN105473887B (zh)
DE (1) DE112014003689B4 (zh)
WO (1) WO20150202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68331B2 (en) * 2013-11-29 2018-01-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JP6378027B2 (ja) * 2014-09-30 2018-08-2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緩衝器
JP6482909B2 (ja) * 2015-03-12 2019-03-13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両懸架システム
DE102015107248B4 (de) * 2015-05-08 2018-10-18 Thyssenkrupp Ag Regelbarer Schwingungsdämpfer
DE112016004910T5 (de) * 2015-10-27 2018-07-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ssdämpfer mit anpassbarer Dämpfungskraft
DE102015224811A1 (de) * 2015-12-10 2017-06-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3409973A1 (en) * 2017-06-01 2018-12-05 Öhlins Racing AB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lve for a shock absorber
EP3810956A4 (en) 2018-06-20 2022-07-13 N10Z Performance Shocks LLC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JP7109293B2 (ja) * 2018-07-25 2022-07-29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20230070735A1 (en) * 2020-02-14 2023-03-09 Hitachi Astemo, Ltd. Shock absorber
JP7416672B2 (ja) 2020-07-29 2024-01-1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及び減衰力調整弁
DE112021005657T5 (de) * 2020-10-26 2023-08-10 Hitachi Astemo, Ltd. Zylinderspule, Solenoidventil, Stossdämpf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Zylinderspule
WO2023219028A1 (ja) * 2022-05-10 2023-11-1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ソレノイドバルブ、懸架装置、ソレノイドの組立方法
WO2023219027A1 (ja) * 2022-05-10 2023-11-1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ソレノイドバルブ、懸架装置
CN115217882A (zh) * 2022-06-14 2022-10-2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阻尼控制电磁阀
EP4343168A1 (en) * 2022-09-23 2024-03-27 DRiV Automotive Inc. Insert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damping arrange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2484A (en) * 1994-09-16 1996-06-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damping forc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10252804A (ja) * 1997-03-13 1998-09-22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01290037A (zh) * 2007-04-19 2008-10-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衰减力调节式流体压力缓冲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7091B2 (ja) 2007-04-19 2012-07-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流体圧緩衝器
JP4599422B2 (ja) * 2008-03-10 2010-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減衰力可変式ダンパ
US20090099040A1 (en) 2007-10-15 2009-04-16 Sigma Aldrich Company 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s and their uses
JP5308695B2 (ja) * 2008-03-17 2013-10-0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減衰弁
JP5387841B2 (ja) * 2009-09-30 2014-01-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5365804B2 (ja) * 2009-12-22 2013-1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EP2546543A4 (en) 2010-03-10 2018-01-10 KYB Corporation Damping valve
US8798859B2 (en) 2011-01-31 2014-08-0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uspension control apparatus
JP5661019B2 (ja) * 2011-10-14 2015-0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
DE102012112729B4 (de) * 2012-12-20 2015-12-17 Wp Performance Systems Gmbh Dämpfungsventilanordnung für einen semiaktiven Schwingungsdämpf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2484A (en) * 1994-09-16 1996-06-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damping forc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10252804A (ja) * 1997-03-13 1998-09-22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01290037A (zh) * 2007-04-19 2008-10-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衰减力调节式流体压力缓冲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00462B2 (ja) 2016-09-28
US20160195152A1 (en) 2016-07-07
US9810281B2 (en) 2017-11-07
JPWO2015020227A1 (ja) 2017-03-02
CN105473887A (zh) 2016-04-06
KR102224607B1 (ko) 2021-03-08
KR20160040559A (ko) 2016-04-14
DE112014003689T5 (de) 2016-04-28
WO2015020227A1 (ja) 2015-02-12
DE112014003689B4 (de)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3887B (zh)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N104214263B (zh)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N102102729B (zh) 缓冲器
CN104819240B (zh) 缸体装置
CN102032311B (zh) 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
CN102734371B (zh)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US11721464B2 (en) Solenoid, solenoid valve, and damper
US10544852B2 (en) Damping valve and damper
CN105697636B (zh) 缓冲器
CN105051400B (zh) 带有面密封和卸压端口的双位阀
KR102011232B1 (ko) 감쇠 밸브 및 완충기
CN104948645A (zh) 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
CN104981639B (zh) 电磁阀
US9310810B2 (en) Adjustable damping valve device
KR102590711B1 (ko) 완충기
CN106030149A (zh) 带有依赖频率的被动阀的减震器
CN105308352B (zh) 阀装置
CN105387119B (zh) 缓冲器
CN107429778B (zh) 缓冲器及缓冲器的装配方法
US20220128115A1 (en) Damping force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
US20230032430A1 (en) Solenoid,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damping force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
CN106662189A (zh) 带有依赖频率的被动阀的减振器
CN106523578A (zh) 一种cdc减振器系统用先导式流量比例电磁阀
JP2008138757A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02979846B (zh) 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4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