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7805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7805B
CN105467805B CN201510631771.5A CN201510631771A CN105467805B CN 105467805 B CN105467805 B CN 105467805B CN 201510631771 A CN201510631771 A CN 201510631771A CN 105467805 B CN105467805 B CN 1054678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member
main body
belt unit
image form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17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7805A (zh
Inventor
桥本洋平
陈文�
山口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997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71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997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903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67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7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7/0827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for disconnecting the driv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驱动源、图像形成部、联接器和联动机构。图像形成部包括触发部分和带单元,带单元包括带和驱动辊和从动辊,驱动辊和从动辊在垂直于驱动辊的轴线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带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联接器包括可移动部分,该可移动部分能够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传递位置,可移动部分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在中断位置,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到驱动辊的传递。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可移动部分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的移动与触发部分的移动联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设置有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张紧的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带单元,该带单元具有带和驱动该带的驱动辊;联接器,该联接器具有可移动部分,该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朝向驱动辊前进并与驱动辊联接和从驱动辊分离并后退;盖,盖被构造成打开和关闭形成在主体中的开口;和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联接器的可移动部分与盖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地前进和后退。在这种图像形成设备中,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当盖被打开时从驱动辊后退,并且当盖被关闭时与驱动辊联接。
但是,在这种常规的机构中,联接器的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与盖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地移动。由于盖在解决卡纸、替换调色剂盒等时被频繁地打开和关闭,可移动部分频繁地与驱动辊联接和分离,甚至在带单元没有被移除或安装的情况下。因此,可移动部分和驱动辊的联接部分会磨损。
进一步,由于联接器的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与盖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因此当盖没有完全关闭时,通过联接器提供的连接可能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具有除了在带单元被安装或者移除时之外,不需要可移动部分与另一个构件,例如驱动辊,分开或联接的构造。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能够通过确保起到将驱动力传递到带单元的驱动辊的联接器的可移动部分相对于驱动辊适当地前进和缩回来维持带单元的适当操作。
为了实现以上和其他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可以包括:主体;驱动源,该驱动源设置在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被构造成形成图像;联接器;和联动机构。带单元包括:带、驱动辊和从动辊。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轴线旋转;从动辊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驱动辊相对,带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联接器包括可移动部分,该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传递位置,可移动部分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在中断位置,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到驱动辊的传递。联动机构设置在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可移动部分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的移动与图像形成部的触发部分的移动联动。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可以包括:主体;驱动源,该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带单元,该带单元能够附接到主体和从主体拆卸;联接器;移动构件;和联动机构。带单元包括:带;驱动辊,该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轴线旋转;从动辊,该从动辊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驱动辊相对,带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联接器包括可移动部分,该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传递位置,可移动部分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在中断位置,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到驱动辊的传递。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根据带单元相对于主体的附接和拆卸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带单元附接到主体时,移动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当带单元从主体拆卸时,移动构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可移动部分的移动与移动构件的移动联动,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移动构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传递位置,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移动构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中断位置。
又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可以包括:主体;驱动源,该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带单元;联接器;多个感光鼓;移动构件;和联动机构。带单元包括:带;驱动辊,该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轴线旋转;和从动辊,该从动辊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驱动辊相对,带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联接器包括可移动部分,该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传递位置,可移动部分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在中断位置,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到驱动辊的传递。多个感光鼓在第一方向上并列。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支撑多个感光鼓,并且被构造成在与第一方向交叉但与轴线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移动构件允许由移动构件支撑的感光鼓与带单元的带接触;在第二位置,移动构件允许由移动构件支撑的感光鼓与带单元的带分离。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可移动部分的移动与移动构件的移动联动,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移动构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传递位置,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移动构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中断位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殊特征和优势以及其他的目标通过下文结合附图的描述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一般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单元和联接器的立体图;
图3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设置在主体上的带单元、按压机构和限制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简化左视图;
图3B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单元的支承部分如何由限制部分接收的截面图;
图4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初始位置;
图5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按压位置;
图6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俯视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初始位置;
图6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初始位置;
图7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俯视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按压位置;
图7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中按压机构的按压构件处于按压位置;
图8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单元如何枢轴转动地安装到在主体中的侧视图;
图9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锁定构件的侧视图,其中锁定构件处于释放位置;
图10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锁定构件的侧视图,其中锁定构件处于限制位置;
图11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一般结构的截面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二位置;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五位置;
图13A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器和带单元在从其左侧看时的立体图;
图13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接近设置在保持器上的接合突起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一位置;
图14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仰视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一位置;
图15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二位置;
图15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仰视图,其中保持器处于第二位置;
图16A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化例的保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和
图16B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例的保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将参考图1至图8进行描述。
下文描述中的方向将基于使用彩色打印机1的用户的角度。具体地,图1的右侧将被称为“前”,左侧将被称为“后”,近侧将被称为“左”,且远侧将被称为“右”。进一步,图1中的“顶”和“底”是彩色打印机1的竖直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彩色打印机1包括主体10。主体10内主要设置了:用于供应要被打印的纸质的片状物P的片状物馈送部2、用于在通过片状物馈送部2供应的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3以及用于在图像形成部3已经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后从主体10排出片状物P的片状物排出部4。
片状物馈送部2设置在主体10的底部中。片状物馈送部2主要包括:构造成容纳纸质的片状物P的片状物盘21和用于将片状物P从片状物盘21供应到图像形成部3的片状物馈送机构22。片状物馈送机构22被构造成分离片状物盘21中的片状物P并且将片状物P逐一供应到图像形成部3。
图像形成部3主要包括曝光单元30、图像形成单元40、带单元50、带清洁器60和定影单元70。
曝光单元30设置在主体10的上部中。尽管没有在图中显示,曝光单元30包括激光发射单元、多角镜、透镜、反射镜等等。
图像形成单元40布置在片状物馈送部2和曝光单元30之间。图像形成单元40主要包括四个处理单元41和用于保持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处理单元41的保持器42。保持器42能够在位于主体10中的安装位置(图1中所示)和从主体10移除的移除位置之间移动。
处理单元41能够附接到保持器42和从保持器42拆卸。每个处理单元41包括感光鼓43(作为感光构件的实例)、充电器44和显影辊46,以及省略了参考标号的供应辊、厚度调节片和调色剂容纳部分。
带单元50设置在片状物馈送部2和图像形成单元40之间。带单元50能够安装在主体10中和从主体10移除。带单元50主要包括驱动辊51、从动辊52、环形传送带53(作为带的实例)和四个转印辊54,传送带53在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上张紧。
传送带53通过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被拉紧的方向是前后方向,并且是第一方向的实例。但是,第一方向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述被限定。例如,第一方向可以限定为接触传送带53的感光鼓43并列的方向。
传送带53具有顶表面53A和底表面53B。顶表面53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每个感光鼓43接触。底表面53B也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下文描述的带清洁器60的清洁辊61接触。进一步,由诸如马达的驱动源M产生的驱动力被构造成传递给驱动辊51。当驱动辊51由该驱动力驱动并旋转时,传送带53在图1中逆时针循环。
带清洁器60配置在带单元50的下方。带清洁器60包括清洁辊61和收集盒62。清洁辊61接触传送带53的底表面53B。从传动带53收集的调色剂被构造成收集在收集盒62中。支撑辊56配置在由传送带53形成的环内,使得传送带53(底表面53B)夹在支撑辊56和清洁辊61之间。
定影单元70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0和带单元50的后方。定影单元70包括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该加压辊72与加热辊71相对且与加热辊71压力接触。
在图像形成部3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充电器44对相应的感光鼓43的表面均匀充电,在此之后曝光单元30发射高速扫描的激光束(由图1中的点划线所示)以使各个感光鼓43的表面曝光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处理单元41的供应辊将调色剂从相应的调色剂容器部分供应到相应的显影辊46,并且显影辊4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相应的厚度调节片维持在均匀的厚度。
然后,显影辊46的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43上的静电潜像,以在感光鼓43上生成调色剂图像。此后,被供应到传送带53上的片状物P在感光鼓43和传送带53(转印辊54)之间被传送,借此形成在各个感光鼓4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并叠加在片状物P上。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片状物P上之后,片状物P在定影单元70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之间被传送,以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片状物P上。
片状物排出部4包括用于传送片状物P的多个传送辊82和弯曲的排出通道81。排出通道81从定影单元70的出口点向上延伸并随后向前弯曲。在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单元70中被热定影到片状物P上之后,传送辊82沿着排出通道81传送片状物P,并且将片状物P排出到设置在主体10的顶表面上的排出盘12上。
前盖11设置在主体10的前端部分,并且充当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前壁。当前盖11被打开时,为了将处理单元41从保持器42移除,用户可以将保持器42从主体10拉出至移除位置。通过将保持器42从主体10移动到移除位置,用户可以从主体10移除带单元50。
接下来,将描述带单元50附近的详细结构。
如图2所示,带单元50包括框架55,其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
驱动辊51包括轴51S,轴51S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见图3和图4)。轴51S限定了沿着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当从驱动源M接收到驱动力时,驱动辊51能够绕着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该轴线旋转。
框架55有左壁部分55A、右壁部分55B和前壁部分55C。左壁部分55A和右壁部分55B分别配置在两个辊51和5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左侧和右侧)。前壁部分55C桥接两个侧壁部分55A和55B的前端。抓握部分C1设置在前壁部分55C的上部,并且从其向前突出。在相对于主体10安装和移除带单元50时,用户可以抓握抓握部分C1。
右壁部分55B包括:本体部分B1,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和从本体部分B1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支承部分B2、接合部分B3和被支撑部分B4。类似地,左壁部分55A包括:本体部分A1,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从本体部分A1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支承部分A2;和从本体部分A1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接合部分A3和被支撑部分A4。
支承部分A2和B2为圆柱形部分,设置在各自的侧壁部分55A和55B的后端。支承部分A2和B2可旋转地支撑相应的驱动辊51的轴51S的端部(见图4)。驱动辊51的轴51S具有左端,其上设置有带侧联接器51A。本体侧联接器130设置在主体10上,作为可移动部分的实例。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联接到带侧联接器51A和与带侧联接器51A分开。同时,本体侧联接器130和带侧联接器51A组成联接器CP,其功能是作为用于传递和中断从驱动源M到驱动辊51的驱动力的开关。四个凹陷部分51B沿着带侧联接器51A的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带侧联接器51A中,用于接收后文描述的一对突出部分133B(见图3A和4)。
本体侧联接器130被构造成在左右方向上,即在驱动辊51的轴线方向上朝向带侧联接器51A前进和从带侧联接器51A后退。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在中断来自驱动源M的驱动力到驱动辊51的传递的中断位置(如图2和4所示)和将来自驱动源M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51的传递位置(如图5所示)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在中断位置,本体侧联接器130与带侧联接器51A分开,并且在驱动辊51的轴线方向上向左后退。在传递位置,本体侧联接器130与带侧联接器51A联接。
如图4和5中所示,本体侧驱动齿轮140可旋转地设置在主体10上。本体侧驱动齿轮140支撑本体侧联接器130,从而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在驱动辊5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本体侧驱动齿轮140包括用于接收来自驱动源M的驱动力的齿轮部分141和从齿轮部分141的中间部分向本体侧联接器130突出的突出部分142。
本体侧联接器130包括圆筒部分131、凸缘132和设置在圆筒部分131的右端的连结部133。圆筒部分131接收插入其中的本体侧驱动齿轮140的突出部分142,使得圆筒部分131能够相对于突出部分142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能够在圆筒部分131的旋转方向上与突出部分142接合。在圆筒部分131的右端上,槽131A形成为向左凹陷。槽131A在圆筒部分13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
凸缘132从圆筒部分131的外周表面向外径向地突出,并且具有环形。如图6A所示,压缩螺旋弹簧150配置在凸缘132和本体侧驱动齿轮140之间。压缩螺旋弹簧150是偏压构件的实例,并且其起朝向带侧联接器51A对本体侧联接器130施加偏压力的功能。
连结部133起到通过本体侧联接器130将驱动力从本体侧驱动齿轮140传递到驱动辊51的功能,即使组成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圆筒部分131的轴线与驱动辊51的轴线偏离。连结部133包括盘形基部分133A、从基部分133A向右突出的一对突出部分133B和与形成在圆筒部分131的右端的槽131A接合的接合部分133C。接合在槽131A中的接合部分133C能够在第一径向方向上(具体地,在圆筒部分13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
突出部分133B配置在基部分133A的右表面,以在与第一径向方向垂直的第二径向方向上互相分开。当插入到形成在带侧联接器51A中的在带侧联接器51A的径向方向上布置的四个凹陷部分51B中的两个时,突出部分133B能够在旋转方向上与凹陷部分51B接合的同时在第二径向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布置,当带侧联接器51A和圆筒部分131在旋转方向上互相接合时,连结部133能够将驱动力从本体侧驱动齿轮140传递到带侧联接器51A,即使带侧联接器51A的轴线与本体侧驱动齿轮140的轴线径向偏离。具体地,圆筒部分131和连结部133在第一径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移动,并且凹陷部分51B和连结部133在第二径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移动,使得驱动力能够被传递,即使本体侧驱动齿轮140和带侧联接器51A的轴线彼此径向偏离。
如图3A和3B所示,支承部分A2和B2由设置在主体10上的一对限制部分14支撑。限制部分14起到通过支承部分A2和B2限制驱动辊51在竖直方向(第二方向的实例)上的移位。
每个限制部分14包括竖直延伸的后部分14A、从后部分14A的顶边缘向前延伸的上部分14B和从后部分14A的底边缘向前延伸的下部分14C。即,每个限制部分14在其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开口。下部分14C比上部分14B向前延伸得更远。
上部分14B和相应的下部分14C之间限定竖直间隙,上述间隙稍大于支承部分A2和B2的外径,从而支承部分A2和B2的外周表面能够适配在上述间隙。利用这个构造,上部分14B能够限制相应的支承部分A2和B2的向上移动,并且下部分14C能够限制相应的支承部分A2和B2的向下移动。
后部分14A起到在前后方向上限制驱动辊51的移动(移位),更具体地,限制驱动辊51的向后移动。当带单元50被安装在主体10中时,后部分14A配置在带单元50的相应的支承部分A2和B2的后方并与之相邻。但是,如果后部分14A位于支承部分A2和B2附近,则当带单元50被安装在主体10中时,后部分14A可以配置在与带单元50的支承部分A2和B2分开的位置。
上述本体侧联接器130配置在驱动辊51的轴线上,其向后的移动通过后部分14A被限制。
限制部分14具有类似向一侧旋转的“U”形的截面形状。由于支承部分A2和B2能够适配到相应的限制部分14并且由相应的限制部分14支撑,因此在带单元50相对于主体10附接和拆卸期间,允许带单元50绕着驱动辊51的轴线转动。
接合部分A3和B3被构造成与相应的设置在主体10中的按压构件110接合,如图3A所示。当带单元50被附接到主体10时,按压构件110布置成使带单元50在轴线方向上介于它们之间。左、右按压构件110是移动构件的实例,以及第一移动部分和第二移动部分的实例。接合部分A3和B3是触发部分的实例。接合部分A3和B3逐渐变细,其底端朝向底部逐渐变窄。接合部分A3和B3配置在驱动辊51的前方距其第一距离L1的位置并且在抓握部分C1的后方距其第二距离L2的位置,第二距离L2大于第一距离L1。更具体地,第一距离L1是从驱动辊51的轴线(即从带单元50被附接到主体10期间带单元50绕着其转动的支点)到接合部分A3和B3对按压构件110起作用的点的距离。第二距离L2是从这个作用点到抓握部分C1的最后侧的距离。
按压构件110构成按压机构100的一部分,且起到朝向设置在主体10中的位置固定部分15向前按压对应的接合部分A3和B3的作用。按压构件110能够在图6B所示的初始位置(第一位置的实例)和图3A和7B所示的按压位置(第二位置的实例)之间转动。按压机构100和位置固定部分15设置在带单元50的左侧和右侧。即,当带单元50被附接到主体10时,按压机构100布置成使带单元50在轴线方向上介于它们之间。类似地,当带单元50被附接到主体10时,位置固定部分15布置成使带单元50在轴线方向上介于它们之间。左、右位置固定部分15是定位部分、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的实例。
每个按压构件110包括枢轴部分111、第一臂部分112、引导部分113和第二臂部分114。枢轴部分111由主体10支撑,以允许按压构件110绕着枢轴部分111枢转运动。第一臂部分112从枢轴部分111向上延伸,并被构造成保持对应的接合部分A3或B3抵靠对应的位置固定部分15。引导部分113从第一臂部分112的顶端部分向后突出。第二臂部分114从枢轴部分111向前延伸。第一臂部分112的顶端部分具有前端部分,其具有向相应的接合部分A3或B3逐渐变窄的锥形形状。
当带单元50从主体10移除时,引导部分113的顶表面相对水平面成角度,如图6B所示。具体地,当带单元50在主体10上安装带单元50期间做枢转运动时,引导部分113的顶表面相对于由对应的接合部分A3和B3定义的路径被倾斜。这样,在带单元50被安装时,引导部分113引导对应的接合部分A3和B3,直到接合部分A3和B3介于对应的第一臂部分112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
除了按压构件110,每个按压机构100包括拉伸螺旋弹簧120,作为推动构件、第一推动部分和第二推动部分的实例。拉伸螺旋弹簧120的一端与构成对应的按压构件110的第二臂部分114的远端接合,而拉伸螺旋弹簧120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主体10中的弹簧接合部分16接合。利用这种布置,拉伸螺旋弹簧120能够正常地从按压位置(如图3和7B所示)向其初始位置(如图6B所示)推动对应的按压构件110。通过被拉伸螺旋弹簧120推动,按压构件110按压对应的接合部分A3和B3向前抵靠对应的位置固定部分15,从而固定带单元50的前后位置。当接合部分A3和B3从对应的按压构件110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被移除时,使按压构件110与位置固定部分15接触,从而其被限制进一步顺时针转动。因此,按压构件110维持在其初始位置。
被支撑部分A4和B4由配置在主体10中的一对左右支撑部分17从下方支撑。被支撑部分A4和B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应的接合部分A3和B3和抓握部分C1之间,具体地,位于更靠近抓握部分C1的位置。框架55的每个侧壁部分55A和55B的各自的前端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撑从动辊52的支承52A、支撑该支承52A使得支承52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引导孔52B和向前推动支承52A的压缩螺旋弹簧52C。利用这种构造,从动辊52在远离驱动辊51的方向(即前方)被推动,从而向传送带53施加合适的张力。
如图4和5所示,联动机构200设置在带单元50的左侧,用于使左按压构件110和本体侧联接器130联动。联动机构200包括联接到左按压构件110的第一连杆210、联接到第一连杆210的第二连杆220和联接到第二连杆220的第三连杆230。第三连杆230还具有凸轮235,用于向左按压本体侧联接器130。
如图6A到7B所示,第一连杆21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构件。第一连杆210具有前端,其可枢转地联接到构成按压构件110的第一臂部分112的顶端部分。第一连杆210也由设置在主体10中的引导件(未显示)支撑,以便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左按压构件110被构造成向后按压第一连杆210,从而第一连杆210能够在按压构件110从初始位置向按压位置转动时向后移动,并且左按压构件110在按压构件110从按压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时向前拉动第一连杆210。第一联接轴211设置在第一连杆210的后端部分,用于联接第二连杆220。
第二连杆220是在按压构件110处于初始位置时竖直延伸的细长构件。第二连杆220具有底端部分,该底端部分形成有与第一联接轴211接合的第一细长孔221。第二连杆220具有顶端部分,该顶端部分中形成有第二细长孔222,用于与设置在下文描述的第三连杆230上的第二联接轴234接合。第二连杆220在第一细长孔221和第二细长孔222之间还形成有支撑孔223,用于使第二连杆220可枢转地支撑在设置在主体10中的支撑轴(未显示)上。
利用这种构造,第一连杆210被构造成当第一连杆210向后移动时,向后按压第二连杆220的底端部分,使得第二连杆220能够顺时针转动,如图7B所示。相反地,第一连杆210被构造成当第一连杆210向前方移动时,向前拉动第二连杆220的底端部分,使得第二连杆220能够逆时针转动,如图6B所示。
第三连杆23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构件。第三连杆230由设置在主体10中的引导件(未显示)支撑,以便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三连杆23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第一段231、从第一段231的后边缘向左延伸的第二段232和从第二段232的左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三段233。
第一段231具有前端部分,第二联接轴234设置在该前端部分上,用于与第二连杆220的第二细长孔222接合。利用这种构造,当如图7B所示顺时针转动时,第二连杆220能够向前拉动第三连杆230,并且当如图6B所示逆时针转动时,第二连杆220向后推动第三连杆230。
凸轮235设置在第三段233的前端部分,并且从其向左突出。凸轮235具有充当凸轮表面235A的后表面,其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更具体地,凸轮表面235A朝向前侧向左倾斜,用于在凸轮235向后移动时向左推动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以便使本体侧联接器130移动到中断位置。凸轮235具有充当保持表面235B的左表面,其构造成通过支撑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而将本体侧联接器130保持在中断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联动机构200的操作。
当将带单元50附接到主体10时,用户抓住抓握部分C1并将带单元50插入主体10,如图8所示。用户使带单元50的后端在主体10中下降到预定位置,直到支承部分A2和B2被放置在对应的限制部分14的下部分14C上。然后,用户在使支承部分A2和B2在下部分14C上滑动的同时向后推动带单元50的后端,从而将支承部分A2和B2插入对应的上部分14B和下部分14C之间。一旦支承部分A2和B2接触后部分14A,后部分14A限制支承部分A2和B2进一步向后移动。
随后,用户绕着驱动辊51的轴线向下转动带单元50的前端。这时,接合部分A3和B3接触对应的按压构件110的引导部分113。通过进一步向下推动抓握部分C1,接合部分A3和B3克服拉伸螺旋弹簧120的推动力向下按压按压构件110的引导部分113。因此,按压构件110从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图7A和7B所示的按压位置转动,直到接合部分A3和B3被插入对应的按压构件110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这时,接合部分A3和B3被按压抵靠位置固定部分15,从而固定带单元50的前后位置。注意,通过将抓握部分C1和接合部分A3和B3之间的第二距离L2设定为大于从驱动辊51到接合部分A3和B3的第一距离L1,可以利用杠杆作用,从而用户只需要对抓握部分C1施加很小的力,以便将接合部分A3和B3推动到对应的按压构件110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
进一步,当左按压构件110从初始位置向按压位置转动时,第一连杆210向后移动,使第二连杆220在图8中顺时针转动并且第三连杆230向前移动。结果,凸轮235的保持表面235B从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滑开,并且压缩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使本体侧联接器130从中断位置移动到传递位置,此时本体侧联接器130被联接到带侧联接器51A。
大约在接合部分A3和B3进入对应的按压构件110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的同时,被支撑部分A4和B4放置在对应的支撑部分17上,如图3所示。因此,带单元50的前端和后端都由限制部分14的下部分14C和支撑部分17从下方支撑。
当从主体10移除带单元50时,首先用户抓握抓握部分C1并向上抬起带单元50的前端,从而带单元50绕着驱动辊51的轴线转动。这时,接合部分A3和B3从按压构件110和位置固定部分15之间退出,并且拉伸螺旋弹簧120的推动力使按压构件110在图6中顺时针从按压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
这时,第一连杆210向前移动,使第二连杆220在图6B中逆时针转动,并且向后移动第三连杆230。因此,凸轮235的凸轮表面235A向左推动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因此,本体侧联接器13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从其传递位置向其中断位置移动,并因此从带侧联接器51A缩回。随后,用户从对应的限制部分14中拉出支承部分A2和B2,以完成带单元50从主体10的移除。
上文描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能够实现下列操作和技术优势。
本体侧联接器130被构造成仅当带单元50被安装到主体10和从主体10移除时,移动以与带侧联接器51A联接或者分开。因此,与传统的输入侧联接器与前盖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地前进和后退的构造不同,本体侧联接器130与带侧联接器51A的联接和分开被阻止,除了当带单元50相对于主体10被安装和被移除时。
通过设置拉伸螺旋弹簧120,用于将按压构件110从其按压位置向其初始位置推动,拉伸螺旋弹簧120能够有效地使按压构件110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由于用于操作联动机构200的拉伸螺旋弹簧120也用于定位带单元50,这种布置减少所需零件的数量。
通过在带单元50的左侧和右侧都设置位置固定部分15、按压构件110和拉伸螺旋弹簧120,能够有效地定位带单元50。通过使联动机构200仅与一个按压构件110联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比例如使联动机构与两个按压构件都联动的结构更简单。
通过将作为联接器CP的可移动部分的本体侧联接器130设置在主体10中,本实施例中的带单元50的结构比例如将可移动部分设置在带单元上的结构更简单,从而有利于带单元50的附接和拆卸操作。进一步,当带单元50被设计成可替换部分时,能够减少该可替换部分的成本。
设置用于限制驱动辊51的竖直移位的限制部分14能够在彩色打印机1遭受外部干扰,比如振动或冲击时抑制驱动辊5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波动。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能够确保传送带53的动作更稳定,抑制图像在打印位置处的不规则。
当带单元50绕着驱动辊51的轴线转动时,可能存在向后移动趋势的支承部分A2和B2通过限制部分14而被限制向后移动,从而在带单元50转动时抑制驱动辊51的前后位置的变化。进一步,本体侧联接器130沿着驱动辊51的轴线设置,其竖直方向和向后方向上的移动通过限制部分14和支承部分A2和B2之间的接触而被限制。由于本体侧联接器130朝向位置变化很小的驱动辊51前进和从其缩回,因此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有效地与驱动辊51联接和分开。
由于从抓握部分C1到接合部分A3和B3的第二距离L2大于从驱动辊51到接合部分A3和B3的第一距离L1,因此相比从驱动辊到接合部分的距离大于从接合部分到抓握部分的距离的结构,按压构件110能够被更有效地操作。这是因为接合部分A3和B3在上述作用点处能够对按压构件110施加足够大的力,即使在力点上对抓握部分C1施加非常小的力。
2.第一实施例的变化
固定带单元50的位置的按压构件110在上文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作为移动构件的实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个构造。当带单元50被安装在主体10和从主体10移除时,与带单元50接合并与之一起移动的任意构件可以作为移动构件。进一步,移动构件不需要是通过与带单元50接合来移动的构件,而可以是当用户安装或移除带单元50时由于用户的操作等而移动的构件。
例如,图9和10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锁定构件300,作为移动构件的另一个实例。该变化例的锁定构件300被构造成锁定安装在主体10中的带单元350的位置。该变化例的锁定构件300也作为触发部分。在图9和10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部分和组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
具体地,在变化例中,锁定构件300被构造成在限制位置(图10中的位置)和释放位置(图9中的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限制位置,锁定构件300与附接到主体10的带单元350接合并且限制带单元350的移动(移位);在释放位置,锁定构件300没有限制带单元350的移动,允许带单元350从主体10拆卸。
更具体地,锁定构件300设置在带单元350的左侧,并且位于到带单元350的前侧比到其后侧更近的位置。锁定构件300包括:枢轴部分310,枢轴部分310支撑在主体10中;第一延伸部分320,当锁定构件300处于限制位置时,第一延伸部分320从枢轴部分310向前延伸;和第二延伸部分330,当锁定构件300处于限制位置时,第二延伸部分330从枢轴部分310向下延伸。锁定构件300被构造成绕着枢轴部分310枢转运动。
第一延伸部分320设置有操作部分321和一对接合突起322。操作部分321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320的前端并且由用户操作。接合突起322形成在操作部分321的后方且在其下方。接合突起322能够与设置在带单元350上的销357(被接合部分的实例)接合。细长孔331形成在第二延伸部分330的底端。细长孔331与设置在联动机构200A的第一连杆210A的前端部分的联接轴212接合。在该变化例中,第一连杆210A比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杆210向前延伸得更远。
通过以这种方式将锁定构件300联接到第一连杆210A,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通过联动机构200A与锁定构件300相关联地移动。具体地,当锁定构件300从释放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时,凸轮235离开本体侧联接器130,允许本体侧联接器130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从其中断位置移动到其传递位置。当锁定构件300从限制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时,凸轮235(保持表面235B)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向左按压本体侧联接器130,使本体侧联接器130从传递位置移动到中断位置。
此处,也可以设置保持部分(未显示),用于将锁定构件300保持在释放位置或者限制位置。例如,在锁定构件300和主体10中的一个中可以形成浅的凹陷部分,而在锁定构件300和主体10中剩下的一个上可以设置稍微突出并且能够接合在凹陷部分中的突出部分。锁定构件300可以通过突出部分和凹陷部分的接合被保持在释放位置或者限制位置,并且当用户对锁定构件300施加力时,可以打破突出部分和凹陷部分之间的接合。
利用上文描述的变化例的结构,当锁定构件300处于释放位置时,带单元350能够被安装到主体10和从主体10移除,但是当锁定构件300处于限制位置时不能安装或移除带单元350,这是因为带单元350的移动通过接合突起322和销357的接合而被限制。正常地,用户仅在安装和移除带单元350时操作锁定构件300。由于这种结构的本体侧联接器130在锁定构件300通过正常用户操作而被操作并且仅当用户安装或移除带单元350时与带侧联接器51A联接和分开,因此除了在安装或移除带单元350的时候之外,阻止本体侧联接器130与带侧联接器51A联接或分开,这与传统的联接器的可移动部分与前盖的移动相关联地前进或后退的结构不同。
顺带地,例如,移动构件可以被构造成线性地移动,而不需要像第一实施例的按压构件110和上文描述的变化例的锁定构件300一样转动。
3.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A将参考图11到15B进行描述,为了避免重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部分和组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A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类似的结构,但设置有联动机构400,而不是联动机构200。
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200被构造成使本体侧联接器130的移动与带单元50相对于主体10的附接和拆卸相关联。另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400被构造成使本体侧联接器130的移动与保持器42相对于主体10的附接和拆卸相关联。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容纳在主体10中时,保持器42被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图1所示的状态)和第二位置(图11所示的状态)之间竖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感光鼓43与传送带53接触;在该第二位置,感光鼓43与传送带53分离。此处,竖直方向(向上和向下方向)是第二方向的实例。进一步,如第一实施例中,保持器4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在第二位置和如图12所示的第五位置之间移动。第五位置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移除位置。在第五位置,保持器42的几乎整个顶部(对应于处理单元41的部分)从主体10向外露出。
在放置在第五位置后,保持器42能够从主体10移除。
此处,通过设置在构成主体10的左框架和右框架中的引导件(未显示),有利于保持器42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五位置的移动。注意,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保持器4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竖直移动,但是保持器42可以被构造成在相对于竖直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即包含竖直分量和前后分量的方向上移动。
保持器42包括一对(左右)侧壁42A。接合突起42B设置在左侧壁42A,即位于本体侧联接器130侧的侧壁42A上,如图13A所示。接合突起42B从左侧壁42A的外表面向左突出,用于与联动机构400接合。接合突起42B作为第二实施例中的触发部分。联动机构400设置在带单元50的左侧(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用于使保持器42(接合突起42B)与本体侧联接器130联动。
具体地,参考图13B,接合突起42B具有作为第一接合部分42C的底部,当保持器42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接合部分42C与联动机构400接合。接合突起42B具有作为第二接合部分42D的顶部,当保持器4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该二接合部分42D与联动机构400接合。即,构成接合突起42B的第一接合部分42C和第二接合部分42D还作为触发部分。进一步,保持器4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42A具有底表面42E。两个突出部分42F形成在两个侧壁42A的底表面42E的前端和后端上,总共四个突出部分42F。突出部分42F从底表面42E向下突出。每个突出部分42F具有作为接触表面42G的底表面,上述接触表面42G被构造成接触形成在彩色打印机401中的安装表面(未显示),用于在其上放置安装在主体10中的保持器42(同样见图11)。
接触表面42G布置在感光鼓43的下方,即在感光鼓43的带单元50侧。即,接触表面42G布置成到带单元50比感光鼓43到带单元50距离更近。接合突起42B布置在接触表面42G的上方,即在接触表面42G的感光鼓43侧。即,接合突起42B布置成到感光鼓43比接触表面42G到感光鼓43距离更近。
如图13A所示,联动机构400设置在带单元50的左侧,用于与保持器42的接合突起42B接合。联动机构400包括联接到接合部分42B的第一连杆410、联接到第一连杆410的第二连杆420和联接到第二连杆420的第三连杆430。第三连杆430设置有凸轮435,用于向左按压本体侧联接器130。
更具体地,如图14A和15A所示,第一连杆410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构件,并且被支撑在主体10上,以能够竖直地移动。更具体地,主体10包括一对引导部分13(保持部分的实例),一对引导部分13被构造成使第一连杆410在前后方向上介于它们之间,以保持第一连杆410。第一连杆410的前后宽度稍大于一对引导部分13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因此,当外力没有施加到第一连杆410时,第一连杆410通过与一对引导部分13的摩擦而维持在其竖直位置。当外力施加到第一连杆410时,第一连杆410在由引导部分13支撑的同时竖直地移动。
第一连杆410具有上端部分,在上端部分中狭缝41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狭缝411在其前端开口,允许接合突起42B被插入其中。当保持器42从第二位置(见图15A)下降到第一位置(见图14A)时,接合突起42B的第一接合部分42C按压抵靠狭缝411的底表面,从而第一连杆410与保持器42一起下降到其第三位置,对应于保持器42的第一位置(如图14A和14B所示)。因此,当保持器42通过主体10被支撑在其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杆410通过引导部分13保持在其第三位置。
类似地,当保持器42从第一位置升高到第二位置,接合突起42B的第二接合部分42D按压抵靠狭缝411的顶表面,从而第一连杆410与保持器42一起升高以移动到其第四位置,对应于保持器42的第二位置,如图15A和15B所示。当保持器42随后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并且接合突起42B从狭缝411退出时,引导部分13将第一连杆410维持在第四位置。
第一连杆410也包括位于狭缝411下方的第一联接轴412,用于联接第二连杆420。一对引导表面413形成在狭缝411的前边缘,其限定狭缝411的开口。引导表面413朝向前侧分别向上且向后倾斜,用于竖直地扩展狭缝411的开口,并且起到引导接合突起42B插入狭缝411的作用。
第二连杆420是L形构件,其由枢轴部分421、第一延伸部分422和第二延伸部分423构成。枢轴部分421设置在第二连杆420的“L”形的角部。枢轴部分421由主体10支撑以允许第二连杆420绕着枢轴部分421转动。当保持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见图14A),第一延伸部分422从枢轴部分421倾斜地向前下方延伸。当保持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延伸部分423从枢轴部分421倾斜地向后下方延伸。第一延伸部分422形成有第一细长孔422A,用于与第一连杆410的第一联接轴412接合。第二延伸部分423具有下端部分,在下端部分中形成有第二细长孔423A,用于与下文描述的设置在第三连杆430上的第二联接轴434接合。
利用这种构造,当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杆410向下按压第二连杆420的第一延伸部分422,使第二连杆420如图14A所示顺时针转动。当第一连杆410向上移动时,第一连杆410向上拉动第二连杆420的第一延伸部分422,使第二连杆420如图15A所示逆时针转动。
第三连杆430被支撑在主体10中,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三连杆430主要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第一段431和从第一段43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二段432。第二段432具有比第一段431更厚的左右尺寸(见图14B和15B)。
第二联接轴434设置在第一段431上,用于接合在第二连杆420的第二细长孔423A中。利用这种构造,当如图14A所示顺时针转动时,第二连杆420能够向后推动第三连杆430,并且当如图15A所示逆时针转动时,第二连杆420能够向前拉动第三连杆430。
凸轮435设置在第二段432的后部,并且从其向左突出。凸轮435具有作为凸轮表面435A的前表面,其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更具体地,凸轮表面435A朝向后侧向左倾斜,用于当凸轮435向前移动时向左推动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以将本体侧联接器130移动到中断位置。凸轮435具有作为保持表面435B的左表面,其被构造成通过支撑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来将本体侧联接器130保持在中断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400的操作。
为了将保持器42安装在主体10中,用户首先将保持器42从其第五位置(图12所示)移动到第二位置(图11所示)。通过这个操作,保持器42的接合突起42B被插入形成在第一连杆410中的狭缝411中,如图15A所示。
接下来,用户利用保持器42自身的重量使保持器42从第二位置下降到第一位置。这时,第一连杆410与保持器42一起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杆420顺时针转动并且第三连杆430向后移动,如图14A所示。这样操作的结果是,凸轮435的保持表面435B从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滑开,如图14B所示。因此,本体侧联接器130通过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从中断位置移动到传递位置,并与带侧联接器51A联接。
为了从主体10拉出保持器42,用户首先将保持器42从其第一位置抬起到其第二位置,如图15A所示。这时,第一连杆410向上移动,使第二连杆420逆时针转动并且第三连杆430向前移动。因此,凸轮435的凸轮表面435A向左推动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以将凸缘132移动到保持表面435B上。因此,本体侧联接器130克服螺旋弹簧150的偏压力从其传递位置移动到其中断位置,并从带侧联接器51A缩回。接下来,用户将保持器42从其第二位置拉动到其第五位置。通过这个操作,保持器42的接合突起42B从形成在第一连杆410中的狭缝411退出,同时引导部分13将第一连杆410保持在第四位置。
根据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结构能实现以下操作和技术优势。
在使联接器的移动与前盖的移动相关联的传统的结构中,由联接器形成的连接在前盖没有被完全关闭时变得不稳定。但是,在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A中,联动机构400设置用于与保持器42移动到第一位置相关联地将本体侧联接器130移动到传递位置;在该传递位置,驱动力被传递到带侧联接器51A;在该第一位置,感光鼓43与传送带53接触。在这个状态下,带单元50的传送带53在图像形成期间能够适当地操作。
由于联动机构400与保持器42的竖直移动相关联地操作,保持器42的重量能够用于有效地操作联动机构400。
当保持器42向上和向下移动时,接合突起42B能够在与第一连杆410接合时移动第一连杆410。因此,能够构造联动机构400,而不用设置使第一连杆返回到第四位置的弹簧等等。即,可以构造具有弹簧的联动机构,该弹簧用于朝向第四位置推动第一连杆,借此:通过利用保持器上的接合突起克服该弹簧的推动力向下按压第一连杆的顶表面,使第一连杆移动到第三位置;并且当保持器被抬起时,第一连杆通过该弹簧的推动力返回到第四位置。但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400不需要这种弹簧。进一步,由于这种结构类型的弹簧对保持器施加持续的向上的力,感光鼓和传动带之间的接触状态可能随时间退化。但是,由于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400不需要采用弹簧,感光鼓43和传送带53之间的这种接触退化能够避免。
由于接合突起42B设置在构成保持器42的侧壁42A上,即在本体侧联接器130侧,相比于例如在保持器的与输入侧联接器相反的一侧设置接合突起的结构,联动机构400的结构更简单。
通过将接合突起42B设置在保持器42的接触表面42G的上方,当保持器42的接触表面42G放置在对应的安装表面上时,接合突起42B没有与彩色打印机1A中的安装表面等等接触。这种布置使保持器42以稳定的状态被支撑在安装表面上。
当保持器42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时,引导部分13将第一连杆410维持在其第四位置。因此,当保持器42被拉动到第五位置时,本体侧联接器130能够被有效地保持在中断位置。进一步,由于第一连杆410被维持在第四位置,当保持器42从第五位置移回到第二位置时,保持器42的接合突起42B能够可靠地插入狭缝411。
通过将保持器42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保持器42能够从主体10向外露出,有利于替换处理单元41等的操作。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技术优势。
4.第二实施例的变化例
虽然引导部分13在上文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是保持部分的实例,但是保持部分可以被构造成弹簧。例如,图16A显示弹簧510,作为保持部分的另一个实例。弹簧510被构造成将第一连杆410保持在第四位置。更具体地,一对引导部分518设置在主体10中,用于支撑第一连杆410,使得第一连杆410能够竖直地移动。此处,引导部分518之间限定间隙,该间隙稍大于第一连杆410的前后宽度。主体10还设置有支撑弹簧510的弹簧支撑部分511和限制第一连杆410从第四位置进一步向上(即,在远离第三位置的方向上)移动的限制壁512,如图16A所示。
在该变化例中,弹簧510能够将第一连杆410适当地维持在第四位置。注意,弹簧510可以被构造成具有弱的推动力,其仅够将第一连杆410维持在第四位置,而不需要具有较大的推动力,用于将第一连杆410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
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例,图16B显示接合突起620,作为保持部分的另一个实例。该变化例的接合突起620设置在主体10中,并且被构造成与形成在第一连杆410上的被接合突起614接合以将第一连杆410保持在第四位置。被接合突起614和接合突起620都是小轮廓(low-profile)突起,并且被构造成当施加保持器42的重量时脱离接合。利用这种构造,被接合突起614和接合突起620之间的接合能够将第一连杆410适当地维持在第四位置。
进一步,如果凸轮435的保持表面435B和本体侧联接器130的凸缘132之间产生的足够的摩擦力,则第二实施例的引导部分13之间的间隙可以大于第一连杆410的前后宽度。由于通过凸缘132产生的摩擦力抑制第三连杆430的向后移动,这个摩擦力也能够通过第三连杆430和第二连杆420将第一连杆410维持在第四位置。此处,这种情况的保持部分是拥有凸缘132的本体侧联接器130。
在第二实施例中,接合突起42B设置在保持器42上,并且狭缝411形成在第一连杆410中。但是,相反的构造也是可以的,即,狭缝可形成在保持器中,并且进入狭缝的接合突起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杆上。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狭缝中的顶表面作为第一接合部分,形成在狭缝中的底表面作为第二接合部分。
5.其他的变化例和修改例
第一实施例的凸轮235和第二实施例的凸轮435都被构造成在垂直于驱动辊51的轴线的方向上移动。但是,可以有可选的构造。例如,凸轮可以具有多个凸轮表面,与可移动部分的轴线同心布置。这个凸轮可以被构造成绕着该轴线转动,从而其凸轮表面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并且按压抵靠可移动部分。
上文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作为带的实例的传送带53在两个辊(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上张紧。可选地,例如,带可以环绕驱动辊和两个以上从动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方向是带在驱动辊和在带的循环方向上位于驱动辊上游的从动辊之间张紧的方向。
在上文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用于转送纸质的片状物P的传送带53作为带的实例。但是,带可以是用于携带调色剂图像和将图像转印到纸上的转印带等。进一步,感光构件可以是感光鼓43以外的构件,例如带状感光构件。
在上文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本体侧联接器130设置在主体10中,作为可移动部分,并且带侧联接器51A设置在带单元50上。但是,可移动部分可以设置在带单元上,而可移动部分能够连接到其和从其分开的构件可以设置在主体中。
虽然上文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联动机构200和第二实施例的联动机构400分别具有三个连杆(210-230和410-430),但是连杆的数量可以按需要进行修改。进一步,联动机构可以由连杆以外的构件构造,诸如齿轮和齿条装置。
虽然拉伸螺旋弹簧作为推动构件的实例,但是推动构件可以是例如压缩螺旋弹簧、板簧或者扭簧。类似地,偏压构件不限定于压缩螺旋弹簧150,而可以是例如拉伸螺旋弹簧、板簧或扭簧。
虽然本发明在描述的实施例中应用在彩色打印机中,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复印机或多功能装置。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其中可以做出多种变化和修改,而不脱离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可移动的前盖;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设置在所述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
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被构造成形成图像,并且包括触发部分和带单元,当所述前盖被打开时,所述带单元能够附接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带单元包含:
带;
驱动辊,所述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所述轴线旋转;和
从动辊,所述从动辊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驱动辊相对,所述带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联接器,所述联接器包含可移动部分,所述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传递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辊;在所述中断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到所述驱动辊的传递;和
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使所述可移动部分在所述传递位置和所述中断位置之间的移动与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所述触发部分的移动联动,而与所述前盖的移动无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分设置在所述带单元上;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在所述带单元附接到所述主体时使所述可移动部分从所述中断位置移动到所述传递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在所述带单元从所述主体拆卸时使所述可移动部分从所述传递位置移动到所述中断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进一步包含: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带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的附接和拆卸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带单元从所述主体拆卸时,所述移动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带单元附接到所述主体时,所述移动构件处于第二位置;和
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推动所述移动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进一步包含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带单元进行定位;并且
其中,所述推动构件被构造成经由所述移动构件推动所述带单元抵靠所述定位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包含第一移动部分和第二移动部分,所述第一移动部分和所述第二移动部分被定位成使得所述带单元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介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分和所述第二移动部分之间;
其中,所述定位部分包含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被定位成使得所述带单元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介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推动构件包含第一推动部分和第二推动部分,所述第一推动部分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分被定位成使得所述带单元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介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分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分之间,所述联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分和所述第二移动部分中的一个联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单元包含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面向外的侧表面和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侧表面向外突出的接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作为所述触发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带单元附接到所述主体时与所述移动构件接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单元进一步包含抓握部分,所述抓握部分被构造成由用户抓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驱动辊的所述轴线和所述接合部分之间限定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接合部分和所述抓握部分之间限定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进一步包含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被构造成限制所述驱动辊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分进一步被构造成限制所述驱动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分沿着所述驱动辊的所述轴线布置,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传递位置和所述中断位置之间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部进一步包含:
多个感光鼓,所述多个感光鼓所述第一方向上并列;和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并且包括所述触发部分,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但与所述轴线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移动构件允许由所述移动构件支撑的所述多个感光鼓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移动构件允许由所述移动构件支撑的所述多个感光鼓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分离;并且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可移动部分在所述传递位置和所述中断位置之间的移动与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包括竖直分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包含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能够与所述联动机构接合并且作为所述触发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在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期间与所述联动机构接合,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在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期间与所述联动机构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包含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面对所述联接器的侧壁,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设置在所述侧壁上。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能够附接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移动构件包含接触表面,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接触表面附接到所述主体,所述接触表面位于比所述感光鼓到所述带单元更靠近所述带单元的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位于比所述接触表面到所述感光鼓更靠近所述感光鼓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含联动构件,所述联动构件能够与所述移动构件接合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相关联地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移动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联动构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主体包含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被构造成将所述联动构件保持在所述第四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主体进一步包含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被构造成限制所述驱动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位置和第五位置之间进一步移动;在所述第五位置,至少部分的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主体抽出,以从所述主体向外露出。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器包含偏压构件,所述偏压构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传递位置对所述可移动部分施加偏压力;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包含凸轮,所述凸轮被构造成朝向所述中断位置按压所述可移动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单元能够附接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并且设置有被接合部分;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进一步包含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能够与附接到所述主体的所述带单元的所述被接合部分接合,所述移动构件作为所述触发部分,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被接合部分的接合和脱离在释放位置和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脱离所述被接合部分时,所述移动构件处于所述释放位置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带单元从所述主体拆卸;在与所述被接合部分接合时,所述移动构件处于所述限制位置并且被构造成限制附接到所述主体的所述带单元移位;并且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可移动部分与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限制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相关联地在所述传递位置和所述中断位置之间的移动。
2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可移动的前盖;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
带单元,当所述前盖被打开时,所述带单元能够附接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带单元包含:
带;
驱动辊,所述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所述轴线旋转;和
从动辊,所述从动辊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驱动辊相对,所述带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联接器,所述联接器包含可移动部分,所述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传递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辊;在所述中断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到所述驱动辊的传递;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带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的附接和拆卸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带单元附接到所述主体时,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带单元从所述主体拆卸时,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和
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的移动与所述移动构件的移动联动,而与所述前盖的移动无关,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移动到所述传递位置,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移动到所述中断位置。
2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含:
带;
驱动辊,所述驱动辊限定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被构造成绕着所述轴线旋转;和
从动辊,所述从动辊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驱动辊相对,所述带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上张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联接器,所述联接器包含可移动部分,所述可移动部分被构造成在传递位置和中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传递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辊;在所述中断位置,所述可移动部分中断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到所述驱动辊的传递;
多个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列;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并且被构造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但与所述轴线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移动构件允许由所述移动构件支撑的所述感光鼓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移动构件允许由所述移动构件支撑的所述感光鼓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分离;和
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的移动与所述移动构件的移动联动,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移动到所述中断位置,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相关联地使所述可移动部分移动到所述传递位置。
CN201510631771.5A 2014-09-30 2015-09-29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467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9772 2014-09-30
JP2014199772A JP6347195B2 (ja) 2014-09-30 2014-09-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9760A JP6390316B2 (ja) 2014-09-30 2014-09-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9760 2014-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805A CN105467805A (zh) 2016-04-06
CN105467805B true CN105467805B (zh) 2020-09-08

Family

ID=55584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1771.5A Active CN105467805B (zh) 2014-09-30 2015-09-2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506535B2 (zh)
CN (1) CN1054678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2290B2 (ja) * 2014-10-02 2018-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302B2 (ja) * 2016-06-30 2020-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583213B2 (ja) * 2016-11-01 2019-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803605B (zh) * 2019-11-26 2020-12-04 杭州富阳松连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清洁的防嬉戏安全自动扶梯
US11914322B2 (en) * 2021-12-14 2024-02-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rive coupler actuation via replaceable unit insertion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15041515B (zh) * 2022-06-02 2024-01-09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污染场地治理自动化控制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7988A (ja) * 2002-09-27 2004-04-15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92068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1053A (ja) 1996-09-13 1998-04-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05882A (ja) 2000-04-20 2001-11-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5258B2 (ja) 2000-12-11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41752B2 (ja) 2003-07-22 2007-07-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の位置決め方法
US7454158B2 (en) * 2005-08-25 2008-11-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ccommodation spaces
US7903997B2 (en) * 2006-12-06 2011-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upl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8145502A (ja) 2006-12-06 2008-06-2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9839B2 (ja) 2007-10-30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2381B2 (ja) 2007-10-30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80249B2 (en) 2007-11-15 2012-05-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62548B2 (ja) 2009-09-29 2012-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87B2 (ja) 2010-02-17 2014-0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4724B2 (ja) 2011-09-30 2015-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2022B2 (ja) * 2012-09-28 2016-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76912B2 (ja) 2012-10-10 2017-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41552B1 (ko) 2012-10-25 2019-01-23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6379581B2 (ja) 2014-03-28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7988A (ja) * 2002-09-27 2004-04-15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92068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91857A1 (en) 2016-03-31
US9506535B2 (en) 2016-11-29
CN105467805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780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507318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55984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38785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36572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850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88303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8746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rum cartridge attachable to drawer and pressing member for pressing drum cartridge attached to drawer downward
US84014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04231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tructure for stably supporting belt unit
US10656587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819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0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4258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03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9421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1643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rst process cartridge and second process cartridge attachable to drawer at positions adjacent to each other
JP701318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5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51575A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1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
JP50242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2027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092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