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8769A -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18769A
CN105418769A CN201610034225.8A CN201610034225A CN105418769A CN 105418769 A CN105418769 A CN 105418769A CN 201610034225 A CN201610034225 A CN 201610034225A CN 105418769 A CN105418769 A CN 105418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y
ala
arg
fusion rotein
as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342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18769B (zh
Inventor
徐寒梅
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342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18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18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8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18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8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4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 C07K14/4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制药技术领域。本发明具体涉及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整合素亲和性和结合能力的一类整合素阻断剂的融合蛋白,采用一种刚性(R)或柔性(F)的Linker将两种多肽融合分别得到蛋白A和蛋白G,能提高药效,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并且具有作用效果强,毒性小等特点,可用于实体肿瘤和各类炎症及新生血管类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发明的融合蛋白结构具体包括:两种血管生成抑制多肽及其中间的氨基酸链接Linker,该融合蛋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或者真核细胞表达,进行蛋白的分离、GST亲和层析柱的纯化得到。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关节炎、细菌引起的炎症、眼科疾病(如AMD)等疾病均被称为血管相关性疾病。
近年我国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长。无限制生长、侵袭和转移是肿瘤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措施。1971年Fol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理论,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它不仅向肿瘤提供营养,也向宿主输出大量的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绝大多数恶性实体肿瘤如卵巢癌、肝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都是血管依赖性肿瘤。新生血管一方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和氧气,另一方面还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因此,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重要的抗癌措施。
关节炎类炎症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我国的关节炎患者有1亿以上,且人数在不断增加。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这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在全世界约为0.5%-1.0%,RA的发病在我国约为0.4%,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患者常以手部或腕部疼痛及肿胀(特别是腕背部的肿胀)为首发症状,症状持续不缓解,普通的对症治疗虽可以缓解症状,但常常由于用药不规则或不足量而导致症状反复。病情进展时可以出现明显的晨僵,通常可达1小时以上,并不断加重;同时出现一定的关节功能障碍。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血管炎和滑膜炎。关节内滑膜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导致滑膜增厚,渗出增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侵犯软骨并引起骨质损害。对其周围的肌腔、韧带、腱鞘以及肌肉等组织也均可侵蚀,从而影响关节的稳定,容易发生关节畸形而出现功能障碍。血管炎亦可侵犯周身各脏器组织,形成系统性疾病。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血管新生是一种标志性的组织学改变,新生血管形成伴随滑膜增生和炎细胞浸润,是其中血管翳形成及关节破坏的基础。原来应该没有血管存在的关节软骨因某种异常变化,而形成新的血管,使得软骨受到侵蚀,造成关节变形或疼痛。新生血管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发生异常变化。所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治愈关节炎类炎症疾病。
眼科类疾病中的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及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等,其发病机理均与新生血管的过度形成有关,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步骤。血管生成抑制剂是近年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疾病中引起重视的一类药物,因此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成为治疗由于眼中血管生成导致的患者眼病的新手段。在这些血管生成抑制剂中,尤其以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最引人注目。尽管这些血管抑制剂呈现出非常诱人的前景,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迄今为止的抑制血管生成药物,如内皮抑素、血管抑素等作用靶点不明确,它们对血管的专一性和选择性还不够好,效果有限,导致实验中用药量较大。因此,一个好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应该对新生血管的标记分子具有选择性,以达到对新生血管的导向性作用,从整体上提高药物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做到只使用低剂量的药物,就能达到高效的抑制血管生成的效果。Avastin目前已经成功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而我国尚缺乏自主研制的此类药物。而本发明的整合素靶点抑制血管生成将成为治疗这类眼病的新选择。
此外,肿瘤、关节炎类炎症、眼病都是与血管相关的疾病。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炎症与血管新生是两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病理过程;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主要表现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新生血管生成,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受到高度调节,在生殖、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血管生成在多种病理条件下也会发生,所述病理条件包括:肿瘤生长和转移;炎性障碍,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骨关节炎、炎性肠病、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类以及其它炎性障碍。
整合素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黏附,它们通过连接胞内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血管生成。目前至少有8种的整合素(α1β1、α2β1、α3β1、α6β1、α6β4、α5β1、αvβ3、αvβ5)参与血管生成,其中αvβ3发挥着重要作用。αvβ3能识别配体分子中的精-甘-天冬序列(arg-gly-asp,RGD)。αvβ3可以表达于多种细胞类型,并与多细胞活动过程中的多种配体结合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炎症、伤口愈合和凝血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含有RGD序列的多肽具有整合素拮抗剂作用,RGD序列可以作为一种载体,靶向运输到新生血管内皮,从而对新生血管性疾病达到更高效率的治疗。因此,血管抑制多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不仅可阻止向滑膜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且直接导致血管退化,从而可能抑制RA滑膜增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步骤。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多肽化学合成成本高,半衰期短,靶点单一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融合多肽采用大肠杆菌培养表达方法,将两种不同的活性多肽进行连接,代替了化学合成方法,降低成本,中间Linker的链接增加了蛋白分子量,使原核表达成为可能,并延长多肽半衰期,同时将两种不同的多肽进行连接,使其具有两种多肽各自的靶点,使融合蛋白具有双靶点功能。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融合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其氨基酸序列为:
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Linker-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
优选地,所述的所述的Linker为:Ala-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Ala,或: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
优选地,其氨基酸序列为:
蛋白A: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Ala-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Ala-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或
蛋白G: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
上述的融合蛋白的基因表达序列,所述蛋白A的基因表达序列为:
GCATGCGATTGCCGTGGTGATTGCTTTTGCGGTGGTGGTGGTATCGTGCGCCGTGCCGAC60
CGCGCAGCCGTGCCCGCGGAAGCCGCGGCGAAAGAAGCCGCGGCGAAAGAAGCCGCGGCG120
AAAGAAGCCGCGGCGAAAGCG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GTGGT180
GGTGGTCGTGGTGAT195
所述蛋白G的基因表达序列为:
GCATGCGATTGCCGTGGTGATTGCTTTTGCGGTGGTGGTGGTATCGTGCGCCGTGCCGAC60
CGCGCAGCCGTGCCCGGTGGTGGTGGTTCTGGTGGTGGTGGTTCTGGTGGTGGTGGTTCT120
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GTGGTGGTGGTCGTGGTGAT174
上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的肿瘤包括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胶质瘤、黑色素瘤和宫颈癌以及起源于人的头颈部、脑部、甲状腺、食管、胰腺、肺脏、肝脏、胃、乳腺、肾脏、胆囊、结肠或直肠、卵巢、子宫颈、子宫、前列腺、膀胱、睾丸的原发或继发的癌、黑色素瘤以及肉瘤。
优选地,所述的炎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
优选地,所述的眼科疾病包括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或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优选地,所述的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引起的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所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或葡行性脉络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糖尿病、肿瘤、视网膜脱落、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全身性红斑狼疮、Eales病或Coat病相关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所述的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以及碱及其他化学物质烧伤、角膜手术、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或原虫感染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优选地,抗肿瘤药物、治疗炎症药物和治疗眼科疾病药物的剂型为注射剂、胶囊、片剂、药丸、鼻喷剂或气雾剂;所述注射剂的注射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
上述的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合成方法和重组表达体方法。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分子分别由不同的氨基酸Linker连接,其中蛋白A由一种刚性Linker链接,不易使两端的多肽形成空间位移,从而使两端功能域不相互影响;蛋白G由一种柔性Linker链接,两端多肽可变化移动,从而有更好的延展性,蛋白A和蛋白G是一类整合素阻断剂类多肽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管的新生,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关节炎和炎症相关的眼科疾病的功能;
(2)本发明中的融合蛋白序列包括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RGD序列是整合素的一个重要配体,含有RGD序列的多肽Gly-Gly-Gly-Gly-Arg-Gly-Asp能够特异性的识别整合素,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关节炎类疾病与眼科类疾病;本发明采用一种刚性(R)或柔性(F)的Linker将两种多肽融合分别得到蛋白A和蛋白G,能提高药效,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并且具有作用效果强,毒性小等特点;
(3)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可以靶向到新生血管内皮,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进而达到预防或治疗血管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
(4)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的功效,通过实验证实融合蛋白A、融合蛋白G能有效的抑制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胶质瘤和宫颈癌的增殖,在32μg/mL浓度下,对黑色素瘤、胃癌、人脑胶质瘤抑制率达到50%以上;64μg/mL浓度下,对结肠癌细胞抑制率达到40%以上,对宫颈癌细胞抑制率达到50%以上;
(5)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在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方面,通过细胞迁移实验可明显看到2μg/mL浓度下对HUVEC的迁移抑制有显著作用,抑制率为70%以上;
(6)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在抗炎症效果方面,通过一系列验证模型实验可得,融合蛋白A和融合蛋白G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1β炎症因子、抑制肉芽肿形成、降低模型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模型组耳肿胀及足趾肿胀、并降低大鼠佐剂关节炎慢性炎症程度;
(7)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通过实验可知,融合蛋白A和融合蛋白G能显著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抑制家兔虹膜新生血管生长、促进兔眼脉络膜血流量增加、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丛、抑制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1)载体的构建
两种融合蛋白的目的基因全长分别为195bp和174bp,质粒载体选用pGEX-4T-1,克隆位点为BamHI/XhoI,宿主菌为DH5α或者CHO细胞。其中,GGATCC为BamHI酶切位点,CTCGAG为XhoI酶切位点,TAGTAA为两个终止密码子。
目的基因碱基序列:
蛋白A的基因碱基序列为:
5’GGATCCGCATGCGATTGCCGTGGTGATTGCTTTTGCGGTGGTGGTGGT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CGGAAGCCGCGGCGAAAGAAGCCGCGGCGAAAGAAGCCGCGGCGAAAGAAGCCGCGGCGAAAGCG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GTGGTGGTGGTCGTGGTGATTAGTAACTCGAG3’
蛋白G的基因碱基序列为:
5’GGATCCGCATGCGATTGCCGTGGTGATTGCTTTTGCGGTGGTGGTGGT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GTGGTGGTGGTTCTGGTGGTGGTGGTTCTGGTGGTGGTGGTTCTATCGTGCGCCGTGCCGACCGCGCAGCCGTGCCCGGTGGTGGTGGTCGTGGTGATTAGTAACTCGAG3’
(2)目的基因的表达
感受态细胞制备:
挑取E.coliJM109单菌落在LB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培养12h,以2%转接量转接至50mLLB液体培养基,待OD600值达到0.3~0.35时,向1.5mLEP管加入1mL菌液,4℃4500rpm5min离心收集细胞。
离心后弃上清,向沉淀加600μL100mM冰冷的CaCl2溶液重悬,冰浴30min,离心收集细胞。
离心后弃上清,用40μL100mM冰冷的CaCl2溶液重悬,轻轻混匀,4℃保存,4~24小时内使用。
(3)转化:
取T载体1.5μL,与40μL感受态细胞轻轻混匀,冰浴30min。
混合物在42℃热击90s,后迅速转至冰水中,放置2~3min。
向混合物中加入800μLLB液体培养基,37℃振荡培养1~2h,便于细菌恢复抗性。
离心,离心条件为4℃、4500rpm、1min;收集菌体弃去上清,轻轻混匀,将菌液涂布于AMP+氨苄抗性的LB固体平板培养基,37℃倒置培养15h。
(4)扩大培养:
由于质粒具有AMP+氨苄抗性,故转化成功的大肠杆菌均能在含有氨苄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挑取转化成功的阳性单菌落,在AMP+氨苄抗性的LB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培养,37℃下培养12h,筛选单菌落。挑取单菌落到30mLAMP+氨苄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37℃、220rpm条件下摇瓶培养12h制得种子培养基。
将种子培养基以每瓶2%接种量转接入100mL含有AMP+氨苄抗性LB培养基,37℃、220rpm条件下摇瓶培养4h左右加入IPTG(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蛋白表达。继续摇瓶培养7h。
(5)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
目的蛋白的收集:
将上步得到的菌液离心(5000rpm、15min),弃上清收集菌体,加入含有1‰TritonX-100的PBS裂解液,重悬,置于冰浴中裂解30min,后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破碎菌体,13000rpm离心30min收集上清液,经0.45μm水相滤膜过滤得蛋白粗提液。
蛋白样品的分离:
由于目的蛋白基因构建于质粒pGEX-4T-1中,目的蛋白表达时会带有GST蛋白标签,故采用GST亲和层析凝胶柱分离目的蛋白。
首先用10倍体积PBS平衡柱子,流速1.5mL/min,待液面降至1cm左右上样,上样流速为0.1mL/min。最终上样至5cm高左右停止,4℃过夜反应。
蛋白样品的洗脱:
饱和的柱材用5倍体积PBS裂解液洗涤,洗涤流速1.5mL/min。
加入1倍体积洗脱液,4℃放置10min,后用0.3mL/min流速洗脱,直至检测器吸光值为0时停止,洗脱的蛋白样品4℃保存。洗脱液配方为:50mMTris、10mM还原型谷胱甘肽,定容到100mL,pH调至8.0。
蛋白样品标签的酶切:
由于目的蛋白带有GST标签,需要凝血酶酶切掉标签。先对洗脱下来的融合蛋白进行蛋白定量,以每100mg蛋白加入100u凝血酶的比例加入凝血酶,22℃反应16h。
融合蛋白A与融合蛋白G均用相同方法制备。
GST柱材的重生:
采用先进10mLpH8.5的Tris-NaCl溶液,后进10mLpH4.5的NaAc-NaCl溶液的方式,反复4~5次冲洗柱材,流速1.5mL/min。最后用PBS冲洗柱材,4℃保存。
实施例2
融合蛋白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采用MTT法检测实施例1中得到的整合素阻断剂融合蛋白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抑制作用,包括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胃癌细胞MGC-803、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脑胶质瘤U87、宫颈癌细胞Hela。
将肿瘤细胞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至密度90%以上时用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用培养液重悬细胞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将细胞浓度调整为3.0×104个/mL,将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100μL,并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过夜。将融合蛋白A、融合蛋白G、阳性药紫杉醇Taxol用培养液稀释到各个预定浓度。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将各个稀释液分别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μL。以加入整合素阻断剂融合蛋白A、蛋白G作为给药组,Taxol作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加任何药物的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在37℃,5%CO2培养箱孵育48小时。向96孔板中每孔加入20μL5mg/mL的MTT,继续培养4小时。吸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DMSO溶解。用酶标仪在570nm下检测,参比波长为630nm处测定吸光值,并计算生长抑制率(proliferationinhibition,PI),公式如下:
PI ( % ) = 1 - N test N control × 100 %
其中Ntest为测试组的OD值,Ncontrol为空白对照组的OD值。
数据统计:
试验独立重复5次,试验得到的结果计算mean±SD,并进行统计t-tes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见表1-8。
表1蛋白A、蛋白G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在8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0%以上。
表2蛋白A、蛋白G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MGC-803,在16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35%左右。
表3蛋白A、蛋白G对肺癌细胞A549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有效抑制肺癌细胞A549,在64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0%左右。
表4蛋白A、蛋白G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对肝癌细胞Hep-G2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提高。
表5蛋白A、蛋白G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在128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0%以上。
表6蛋白A、蛋白G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在64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0%以上。
表7蛋白A、蛋白G对人脑胶质瘤U87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显著抑制人脑胶质瘤U87,在32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50%以上。
表8蛋白A、蛋白G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在64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55%左右。
综合以上,融合蛋白A、蛋白G整合素阻断剂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见表1-8,融合蛋白能有效的抑制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胶质瘤和宫颈癌的增殖。其中,在32μg/mL浓度下,对黑色素瘤、胃癌、人脑胶质瘤抑制率达到50%以上;64μg/mL浓度下,对结肠癌细胞抑制率达到40%以上,对宫颈癌细胞抑制率达到50%以上;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细胞需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有效抑制。
实施例3
三维transwell法检测融合蛋白A、蛋白G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的活性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含5%胎牛血清和1×ECGS的内皮细胞培养液,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至90%以上的汇合度时,采用transwell法检测融合蛋白A、蛋白G的抑制内皮细胞迁移的活性,内皮细胞HUVEC只用第2-8代,具体操作如下:
(1)用10mg/mLMatrigel用DMEM培养基以1:4稀释,涂布于transwell小室膜上,室温风干;
(2)将培养到对数生长期的HUVEC细胞用0.2%EDTA消化,收集,用PBS洗涤两次后用含有0.1%BSA的内皮细胞培养液重悬,在显微镜下计数,将细胞浓度调整到1×105个/mL;
(3)配制各组的试验用液,用含0.1%BSA的细胞培养液稀释到100μL;
分组如下:
空白对照组:为不含药物的细胞培养液;
恩度组:为用不含药物的细胞培养液将5mg/mL的恩度药液稀释到预定浓度;
融合蛋白组:为用不含药物的细胞培养液将融合蛋白稀释到10μg/mL;
(4)将细胞接种到transwell小室中,每孔100μL,并且将各组试验用液加入小室中。24孔板中加入0.6mL含5%胎牛血清和1×ECGS的内皮细胞培养液刺激细胞迁移,于5%CO2,37℃孵育24h;
(5)弃去孔中培养液,用90%酒精常温固定30min,0.1%结晶紫常温染色10min,清水漂净,用棉签轻轻擦掉上层未迁移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并选择四个视野拍照计数,按照公式计算迁移抑制率(migrationinhibition,MI):
MI ( % ) = 1 - N test N control &times; 100 %
其中Ntest为测试组的细胞迁移数,Ncontrol为空白对照组的细胞迁移数。
数据统计:
试验独立重复3次,试验得到的结果计算mean±SD,并进行统计t-tes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见表9。
表9蛋白A、蛋白G对HUVEC的迁移抑制
*P<0.05,**P<0.01vscontrol.
由实验结果可见在融合蛋白A、蛋白G的作用下,迁移的内皮细胞数与阴性对照相比显著减少,2μg/mL浓度下对HUVEC的迁移抑制有显著作用,抑制率为70%以上,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1),浓度在0.5μg/mL~4μg/mL之间时抑制效果最好。
实施例4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无菌条件下取出小鼠脾脏,空1640培养基清洗3次,5mL注射器芯研磨,200目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1000rpm、5min),弃上清,Tris-NH4Cl破解红细胞,冰水浴静置4min,离心(1000rpm、5min),弃上清,用无菌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加入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5mL)悬浮细胞,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个/mL,于96孔培养板中培养。
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刀豆蛋白A(ConA)组、地塞米松(Dex)组(0.02mg/mL)、蛋白A和蛋白G为实验组。各组分别加入脾脏淋巴细胞悬液100μL/孔后,空白对照组加入空1640培养液100μL,ConA组加入ConA(终浓度为5μg/mL),Dex组加入Dex,蛋白A和蛋白G在加入不同浓度提取物的基础上加ConA(终浓度为5μg/mL)。37℃细胞培养箱静止培养48h,培养结束后每孔加入20μLMTT,继续培养4h,最后弃掉每孔所有溶液,每孔加入100μLDMSO,震荡,用酶标仪检测570nm处OD值,每孔设5个平行。实验结果见表10。
表10蛋白A、蛋白G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与ConA组比较,融合蛋白A、蛋白G均能在一定程度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
实施例5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β的影响
(1)IL-1β产生:小鼠腹腔注射1mL肉汤培养基(含6%)淀粉,三天后无菌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1640培养基洗2次,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个/mL,注入24孔培养板,每孔1mL,置细胞培养箱中孵育3h,每隔30min振动一次,使细胞充分贴壁。然后用培养液洗2次,除去未贴壁细胞。空白组加入PBS,阳性组加入阳性药地塞米松Dex,对照组为低中高三种浓度的融合蛋白A和G,给药后连续培养48h,1000r/min离心15min。收取上清为待测IL-1β活性的样品。
(2)IL-1β含量测定:用R&D公司的小鼠IL-1β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如下:分别将所测样品和不同浓度标准品,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孵育90min;洗板四次;加入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μL/孔),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孵育60min;洗板四次;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100μL/孔),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孵育30min;洗板四次;加入显色剂(100μL/孔),避光37℃孵育10-20min,加入终止液(100μL/孔),混匀后即可测量OD450值。实验结果见表11。
表11蛋白A、蛋白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β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与蛋白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β。
实施例6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的影响
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脱脂棉40份,每份30mg,团成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的球形。1.5kpa高压灭菌30min,50℃烘干,备用。
取SD大鼠40只,雄性,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组(10mg/kg),融合蛋白A、蛋白G为实验组有效剂量定位64mg/kg。于给药前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剪去腹部被毛,无菌条件下剪开下腹部正中皮肤,切口长约1cm,血管钳扩充皮下组织,向一侧腹股沟皮下植入无菌干燥棉球,缝合切口,在切口处撒适量阿莫西林防止感染。术后当天起按组别每日注射给药1次,连续7天。在末次给药后第24h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切开腹股沟皮肤,将棉球同周围肉芽组织一起取出,剔除周围组织。置60℃烘箱中连续干燥48h后,精密称取重量。并计算肉芽肿重:肉芽肿重(mg/100g体重)=肉芽净重(mg)/大鼠自身体重(100g)。实验结果见表12。
表12蛋白A、蛋白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融合蛋白A与蛋白G在有效剂量64mg/kg下均能明显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阳性药虽然抑制率较高,但大鼠体重下降明显,毒副作用较大,相比较融合蛋白相对安全。
实施例7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取昆明小白鼠80只,随机将其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表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组(10mg/kg),融合蛋白A和蛋白G高、中、低剂量(128、32、8mg/kg)为实验组。每日注射给药1次,空白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d,正常饲喂。于末次给药后第1h,尾静脉注射5g/L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10kg/mL,随即腹腔注射10kg/mLHAc溶液(6mL/L)致炎。20min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腹腔注射5mL生理盐水,轻揉腹部2min,剪开腹腔,收集腹腔洗液,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1mL,加入3mL生理盐水得到4mL的稀释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590nm波长测定稀释液的吸收度OD值,以OD590nm值表示色素渗出量,考察小白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见表13。
表13蛋白A、蛋白G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与蛋白G均能对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剂量越高,作用越强。
实施例8
融合蛋白A、蛋白G对二甲苯所致小白鼠耳肿胀的影响
取昆明小鼠80只,分为8组,每组10只,编号。以生理盐水组为空白对照组,以阿司匹林组(200mg/kg)为阳性对照组,融合蛋白A和蛋白G的高、中、低剂量(128、32、8mg/kg)为实验组。小鼠每天注射给药1次,连续5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于小鼠右耳两面涂二甲苯0.05mL致炎,左耳不涂为正常耳。2h后脱臼处死小鼠,沿耳廓剪下两耳,用打孔器取耳片、称重、计算肿胀度及肿胀率。肿胀度=右耳片重-左耳片重,肿胀率=(肿胀度/左耳片重)×100%。实验结果见表14。
表14蛋白A、蛋白G对二甲苯所致小白鼠耳肿胀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与蛋白G中高剂量均能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能增强。
实施例9
融合蛋白A、蛋白G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急性炎症的影响
取SD大白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组(5mg/kg)和融合蛋白A与蛋白G的高、中、低剂量组(128、32、8mg/kg)为实验组。每日注射给药1次,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3d,正常饲喂。末次给药后第1小时,于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致炎,分别于致炎后1h,3h,5h,7h测量足容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足肿胀度:足肿胀度(mL)=致炎后足容积—致炎前容积。记录溢出液体的毫升数(方法:右关节的突出点处用圆珠笔划圈作为测量标志,依次将各鼠右后足放入容积测量器内,使后肢暴露在筒外,浸入的深度以划圈处与液面重合为度。该足进入液体后,液面升高,溢出液体的体积即为该鼠的右后足的体积,依次测定各鼠右后足的正常体积)。实验结果见表15。
表15蛋白A、蛋白G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急性炎症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大鼠造模后足趾部迅速肿胀,大约在3~5h达到肿胀的高峰,7h开始消退。融合蛋白A与蛋白G的高剂量均能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趾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剂量抑制作用不明显。
实施例10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慢性炎症的影响
模型建立:
取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8组,各组大鼠用乙醚浅麻醉,随后在大鼠左后足趾皮下注射含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完全弗氏佐剂0.1mL,大鼠的左后足即出现原发性关节炎,造模13d左右会在右后足出现继发性关节炎。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13d后开始给药,其中甲氨蝶呤组每5天注射给药一次,给药15天,一共4次;融合蛋白A与蛋白G的高、中、低三个剂量(128mg/kg、32mg/kg、8mg/kg)每天注射给药一次,给药15天。
疗效评价:
1.原发性及继发性足趾肿胀度
采用足容积测定方法,在每只大鼠左右后足踝关节处用脂溶性记号笔作一标志,将动物左右后足分别浸入容积测定装置内。浸入深度以标记处为界,以该装置的刻度吸管处读取数值即为动物左右后足的初始体积。
造模当天算作第0天,记为d0,从造模第一天d1开始测量左后足(造模足)的体积,每隔2天一次,直到对侧非致炎足(右后足)出现肿胀(即出现了继发性关节炎)时开始给药,并每隔2天测量一次左右后足的体积,求出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趾肿胀度。计算公式如下:
原发性足趾肿胀度(mL)=测量当天的左后足体积-左后足的初始体积
继发性足趾肿胀度(mL)=测量当天的右后足体积-右后足的初始体积
2.临床评分
全身评分:从继发性炎症出现后,每隔2天进行全身评分。
后足:无肿胀=0分,一个后足肿胀=1分,两个后足肿胀=2分;
前足:无肿胀=0分,一个前足肿胀=1分,两个前足肿胀=2分;
耳朵:无发红症状和结节=0分,一个耳朵出现发红症状或者结节=1分,两个耳朵出现发红症状和结节=2分;
鼻:无肿胀=0分,明显的肿胀=1分;
尾巴:无结节=0分,有结节=1分;满分8分。
关节炎指数评分:从继发性炎症出现后,每隔2天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
正常=0分;踝关节出现红斑和轻度肿胀=1分;踝关节到跖关节或掌关节出现红斑和轻度肿胀=2分;踝关节到跖趾关节或掌关节出现红斑和中度肿胀=3分;踝关节到跖趾关节或掌关节出现红斑和重度肿胀=4分;每只足满分4分,每只大鼠最多记16分。
3.体重增加值
造模前称量各组大鼠的初始体重,自造模d1天开始,每隔2天测一次体重,减去初始体重,即为各组大鼠的体重增加值。实验结果见表16。
表16蛋白A、蛋白G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慢性炎症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大鼠造模后,左后足迅速肿胀(原发性炎症),第13d左右后足(非对侧致炎足)开始红肿(即出现了继发性炎症),关节炎指数和全身评分开始升高,第19d达到最高值,随着给药各组肿胀度及评分逐渐下降。以原发性足趾肿胀度来反映各治疗组对原发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各给药组的高、中两个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均能一定程度的治疗原发性关节炎,阳性药甲氨蝶呤的效果最好,融合蛋白A与蛋白G以高剂量组的效果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以继发性足趾肿胀度来反映各治疗组对继发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实施例11
融合蛋白A、蛋白G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的增殖抑制作用
采用MTT法检测整合素阻断剂多肽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HRCEC细胞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至密度90%以上时用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用培养液重悬细胞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将细胞浓度调整为3.0×104个/mL,将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100μL,并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过夜。将多肽I、多肽II、多肽III、Avastin用培养液稀释到各个预定浓度。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将各个稀释液分别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μL。以加入整合素阻断剂多肽作为给药组,Avastin作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加任何药物的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在37℃,5%CO2培养箱孵育48小时。向96孔板中每孔加入20μL5mg/mL的MTT,继续培养4小时。吸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DMSO溶解。用酶标仪在570nm下检测,参比波长为630nm处测定吸光值,并计算生长抑制率(proliferationinhibition,PI),公式如下:
PI ( % ) = 1 - N test N control &times; 100 %
其中Ntest为测试组的OD值,Ncontrol为空白对照组的OD值。
数据统计:
试验独立重复5次,试验得到的结果计算mean±SD,并进行统计t-tes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见表17。
表17蛋白A、蛋白G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能显著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在64μg/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50%以上。
实施例12
鸡胚尿囊绒膜(CAM)分析融合蛋白A、蛋白G的体内抑制血管生成活性作用
本研究采用CAM试验探讨融合蛋白A、蛋白G体内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研究表明在鸡胚发育的第8天到第11天,胶原蛋白的生物合成速率达到最大,此时正是血管生成的最旺盛阶段,而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选择发育到第8天的鸡胚开始给药。考虑到载药纸片上的多肽会在鸡胚尿囊膜上有一定的弥散范围限制,因此试验中只计数距离纸片边缘5mm半径的范围内新生血管数量。采用如下操作步骤:
(1)将第6天的白杭鸡胚在60%-70%湿度的37℃培养箱培养两天。
(2)在鸡胚气室上方钻1.0cm×1.0cm的窗口,用镊子将内膜撕去,暴露出尿囊膜。以直径为5mm的擦镜纸片为加样载体,放入鸡胚气室尿囊绒膜上。滤纸片加PBS为空白组,给药组分别加不同剂量的融合蛋白,阳性对照为Avastin。
(3)将鸡胚气室用无菌透明胶带封上,于37℃培养72小时后,打开鸡胚气室,加入固定液(甲醛:丙酮=1:1)固定15min。取出粘附有擦镜纸片的尿囊膜,观察其新生血管分布状况,对新生血管进行计数并拍照。每组剂量设5个重复,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鸡胚尿囊绒膜(CAM)分析融合蛋白的体内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结果:阴性对照采用PBS处理,阳性对照Avastin的剂量为10μg,融合蛋白A、蛋白G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处理鸡胚,分别是128μg、32μg、8μg。结果见表18。
表18蛋白A、蛋白G鸡胚尿囊绒膜(CAM)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P<0.05,**P<0.01vscontrol.
实验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与蛋白G均能对CAM新生血管形成抑制,高剂量下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接近50%。
实施例13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1)BALB/c小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制备:
健康BALB/c小鼠15只,雄性,体重20-25g,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双眼眼前段及附属器,排除眼部病变。碱烧伤模型制备前1d给0.3%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每日2次。小鼠经腹腔注射1.8%Avertin麻醉后,用镊子夹住直径为2mm的单层滤纸片,浸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达饱和状态,去除多余液体,将滤纸片置于BALB/c小鼠角膜中央40S,弃掉滤纸,立即用15mL的PBS充分冲洗烧伤区及结膜囊1min。棉签拭去过多水分,于手术显微镜下以角膜刮铲平行于角膜缘的方式旋转刮除角膜上皮,注意勿伤及上皮下基质层及角膜缘,术毕结膜囊内涂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
(3)实验动物分组及标本获取:
15只小鼠按随机分组,标记为融合蛋白A组、融合蛋白G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自碱烧伤后分别给予64μg融合蛋白A、64μg融合蛋白G和生理盐水玻璃体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1周,碱烧伤后1d、7d、14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的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情况。碱烧伤后第14d于带眼前段照相的裂隙灯显微镜下拍照记录各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随即以颈椎脱臼法处死所有小鼠并摘除眼球,生理盐水冲洗血迹,4%多聚甲醛固定1.5h,含30%蔗糖的PBS中脱水过夜,OCT冰冻切片包埋剂包埋,-80℃冰箱中保存,8μm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的表达。
(3)角膜组织微血管密度定量测定: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是评价血管形成的指标。我们采用抗CD3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单位面积中的微血管数目,由此来衡量新生血管生成的程度。统计微血管的标准: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并被染成棕黄色或褐色的内皮细胞或细胞团均计入新生血管。在10×20镜下计数整张切片新生血管数目,角膜组织片照相后以图像处理软件ImageJ计算出整个角膜组织片面积,求出该例整张切片的新生血管密度。结果见表19。
表19蛋白A、蛋白G对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MVD计数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CD31作为微血管标记物,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染色阳性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染成棕黄色或褐色,无背景染色。融合蛋白A、蛋白G实验组CD31阳性新生血管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融合蛋白A、蛋白G相比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蛋白G均能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能够作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的药物。
实施例14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家兔虹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采用577nm氩离子激光凝阻家兔视网膜主分支静脉,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证实静脉阻塞成功。5-12天后眼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IFA)显示虹膜血管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荧光素渗漏明显,证实虹膜新生血管化的动物模型(NVI)形成。
取造模成功的9只眼,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分别标记为阴性对照组、融合蛋白A治疗组、融合蛋白G治疗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28μg融合蛋白A、128μg融合蛋白G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每日1次,持续2周。第3周用光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虹膜前表面是主要由纤维组织组成的纤维血管膜残迹,仅有极少的开放血管腔。在虹膜基质内可看到血管残存物,为坏死细胞及细胞碎片。光镜下的对照眼的虹膜表面为有分枝的和潜在管腔的纤维血管膜。
治疗组虹膜的超微结构为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虹膜基质中部的大血管的内皮细胞有正常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连接。虹膜基质中及虹膜前表面有毛细血管残迹,周围有细胞碎片和巨噬细胞浸润。无潜在管腔的毛细血管及退变的壁细胞,表明新生血管消退。
通过虹膜新生血管化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了融合蛋白A与融合蛋白G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并使已形成的血管退化。
实施例15
融合蛋白A、蛋白G对兔眼脉络膜血流的影响
取体重为2.5-3.0公斤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融合蛋白A组、蛋白G组。每组的白兔用35mg/kg甲苯噻嗪混合后肌注麻醉,之后每小时用起始量的一半肌注维持麻醉。升高左眼眼压至40mmHg,该压力下可使眼血流降至正常值的1/3。经右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用于注射微球(计算眼血流量),股动脉插管用于采血。各组分别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128μg融合蛋白A、128μg融合蛋白G,给药后于0、30、60分钟用彩色微球技术测定高眼压兔眼的眼血流量。在每个时间点,注入0.2mL(约200万)微球,微球注入后立即经股动脉采血60秒整,并置于肝素化抗凝管,记录采血量。最后一次采血后,用100mg/kg的苯巴比妥静注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分离视网膜、脉络膜、虹膜和睫状体,记录组织重量。每个时间点组织血流的计算用以下公式:Qm=(Cm×Qr)/Cr。其中Qm代表组织血流,单位μL/min/mg;Cm是每毫克组织微球数;Qr是血流量,单位μL/min;Cr是作为参照的血液微球数。实验结果见表20。
表20蛋白A、蛋白G对白兔眼脉络膜血流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所有观察时间点,融合蛋白A、蛋白G的治疗组脉络膜血流量都有显著增加。
实施例16
融合蛋白A、蛋白G在OIR小鼠中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OIR模型的建立:在C57/B16小鼠出生后第7天至第12天将小鼠幼畜及其母鼠暴露置于75%高氧环境中,可致其中央视网膜中毛细管迅速消失。在第12天返回到室内空气中,暴露与高氧中的视网膜血管迅速消失,这会引起广泛的异常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的中央部分长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无血管状态。在血管消失完全之后,于第13天向玻璃体内注射融合蛋白(给药组,融合蛋白A、蛋白G剂量均为64μg)或生理盐水(阴性组),在第17天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价(为标记未闭合的血管,将50mL德克萨斯红标记的番茄凝集素注射入左心室并循环5分钟)。实验结果见表21。
表21蛋白A、蛋白G对OIR小鼠中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P<0.05,**P<0.01vscontrol.
结果显示,对OIR小鼠施用融合蛋白A、蛋白G后,能够改善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与阴性对照相比,用融合蛋白A、蛋白G处理的OIR小鼠视网膜中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所占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0.24%和28.29%。
实施例17
融合蛋白A、蛋白G对早产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
采取波动氧诱导动物模型,将同一天自然分娩的新生鼠(12h内)随机分成3组:给氧模型组和给氧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给氧模型再分成三个亚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均置于有机玻璃制作的半封闭氧舱中,舱内接入医用氧气,测氧仪调整浓度至80%±2%,24h后往氧气舱内通入氮气,迅速气将氧浓度调整至10%±2%,并维持24h。如此反复,保持氧气舱内的氧气浓度每隔24h在80%和10%之间交替,持续7d后再转入空气中饲养。每天监测氧浓度8次,控制舱内环境温度在23℃±2℃,更换垫料、加食、换水、替换母鼠1次。正常对照组置于动物房饲养环境中。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若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示血管改变明显,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造模成功。
给氧治疗组分成两个亚组,于造模第7天,玻璃体腔注射给药,分别给予融合蛋白A、蛋白G,剂量均为100μg;给氧模型组和对照组只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周。
第14天时,乙醚麻醉处死后,摘除眼球,于40g/L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后连续切片,厚度4μm,尽量避开视盘周围。切片平行于角膜至视盘的矢状位平面。每只眼球随机取10张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仅计数与内界膜有紧密联系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统计平均每只眼球每张切片细胞数。
结果:对照组中未发现或仅极少数切片中偶有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模型组可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有些单独出现,有些成簇出现,同时在一些切片上还可见这些血管内皮细胞核邻近深层视网膜血管,证实他们来源于视网膜而非玻璃体或眼部其他组织。治疗组切片中仅可见少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实验结果见表22。
表22各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
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蛋白G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为6.489±2.014、7.231±1.208,与给氧模型组27.452±2.110比较,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都显著减少,证明其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
实施例18
融合蛋白A、蛋白G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
实验用糖尿病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将STZ溶于0.1mol/L,pH4.5的柠檬酸缓冲液中配制成2%的溶液。所有实验Wistar大鼠注射前禁食12h,每只大鼠按65mg/kg剂量腹腔注射2%STZ溶液。注射后单笼饲养,48h检测尿糖和血糖。尿糖在+++以上,血糖高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通过血糖、尿糖、尿量检测以及视网膜VEGF免疫组化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建模成功。
取成模大鼠15只,随机分为三组,标记为对照组、融合蛋白A治疗组、融合蛋白G治疗组。玻璃体腔给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1mL),融合蛋白A、融合蛋白G均给药100μg(0.1mL),每日1次,给药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天观察。实验结果见表23。
表23蛋白A、蛋白G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
结果表明,光学显微镜下检测,每只眼球计数10张后极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每只眼球测量10张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较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厚度增加。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视细胞数目和对照组视细胞数目对比增加。表明融合蛋白A、蛋白G在100μg剂量下均能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Claims (10)

1.一种融合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为:
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Linker-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inker为:
Ala-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Ala,或: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为:
蛋白A: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Ala-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Glu-Ala-Ala-Ala-Lys-Ala-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或
蛋白G:Ala-Cys-Asp-Cys-Arg-Gly-Asp-Cys-Phe-Cys-Gly-Gly-Gly-Gly-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Gly-Gly-Gly-Gly-Ser-Ile-Val-Arg-Arg-Ala-Asp-Arg-Ala-Ala-Val-Pro-Gly-Gly-Gly-Gly-Arg-Gly-Asp。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肿瘤包括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胶质瘤、黑色素瘤和宫颈癌以及起源于人的头颈部、脑部、甲状腺、食管、胰腺、肺脏、肝脏、胃、乳腺、肾脏、胆囊、结肠或直肠、卵巢、子宫颈、子宫、前列腺、膀胱、睾丸的原发或继发的癌、黑色素瘤以及肉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炎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眼科疾病包括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或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引起的虹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所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或葡行性脉络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糖尿病、肿瘤、视网膜脱落、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全身性红斑狼疮、Eales病或Coat病相关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所述的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以及碱及其他化学物质烧伤、角膜手术、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或原虫感染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治疗炎症药物和制备治疗眼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抗肿瘤药物、治疗炎症药物和治疗眼科疾病药物的剂型为注射剂、胶囊、片剂、药丸、鼻喷剂或气雾剂,所述注射剂的注射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合成方法和重组表达体方法。
CN201610034225.8A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5418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4225.8A CN105418769B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4225.8A CN105418769B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8769A true CN105418769A (zh) 2016-03-23
CN105418769B CN105418769B (zh) 2020-05-26

Family

ID=55497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34225.8A Active CN105418769B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1876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1411A1 (zh) * 2017-03-20 2018-09-27 江苏融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治疗眼科疾病、抗炎、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EP3453716A4 (en) * 2016-04-06 2019-07-03 Nanjing Anji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ANGIOGENESE INHIBITOR HM-1 AND USE THEREOF
CN110498860A (zh) * 2019-08-20 2019-11-26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1505593A (ja) * 2017-12-06 2021-02-18 天士力生物医薬股▲フン▼有限公司Tasly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Hm−3融合タンパク質及びその適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9408A (zh) * 2005-06-03 2005-11-23 中国药科大学 高效抑制血管生成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9408A (zh) * 2005-06-03 2005-11-23 中国药科大学 高效抑制血管生成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军等: "多肽串联基因构建策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53716A4 (en) * 2016-04-06 2019-07-03 Nanjing Anji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ANGIOGENESE INHIBITOR HM-1 AND USE THEREOF
WO2018171411A1 (zh) * 2017-03-20 2018-09-27 江苏融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治疗眼科疾病、抗炎、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08623693A (zh) * 2017-03-20 2018-10-09 徐寒梅 一种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治疗眼科疾病、抗炎、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JP2020512015A (ja) * 2017-03-20 2020-04-23 ジャンスー ロンタール バイオテッ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ィドJiangsu Rongtai Biotech Co.,Ltd. 融合タンパク質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眼疾患の治療、抗炎症、抗腫瘍薬物の製造における使用
CN108623693B (zh) * 2017-03-20 2022-03-25 徐寒梅 一种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治疗眼科疾病、抗炎、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US11542311B2 (en) * 2017-03-20 2023-01-03 Jiangsu Rongtai Biotech Co., Ltd.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in preparing ophthalmic disease treatment, anti-inflammation and anti-tumor medicament
JP2021505593A (ja) * 2017-12-06 2021-02-18 天士力生物医薬股▲フン▼有限公司Tasly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Hm−3融合タンパク質及びその適用
JP7153726B2 (ja) 2017-12-06 2022-10-14 天士力生物医薬股▲フン▼有限公司 Hm-3融合タンパク質及びその適用
CN110498860A (zh) * 2019-08-20 2019-11-26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498860B (zh) * 2019-08-20 2023-05-23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8769B (zh) 202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5718B (zh) 多功能融合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18769A (zh)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治疗眼科疾病功能的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11407811B2 (en)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09125731B (zh) Sema4D/PlexinB1抑制剂在制备治疗及预防眼底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US10869931B2 (en) Polyethylene glycol-modified angiogenesis inhibitor HM-1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4327169A (zh) 整合素阻断剂多肽及其在制备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4059132A (zh) 整合素阻断剂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804470B (zh) 一种特异性靶向肿瘤淋巴管的新型多肽tmvp1的获得及应用
AU2018331116A1 (en) Maleimide group-modified angiogenesis inhibitor HM-1 and use thereof
CN108125974A (zh) 田蓟苷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抗血管生成药物中的应用
CN102286101B (zh) 抗VEGF单克隆抗体Fab片段Vasculizumab及其应用
US11542311B2 (en)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in preparing ophthalmic disease treatment, anti-inflammation and anti-tumor medicament
CN104840941B (zh) 具有整合素亲和性和结合能力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能力的血管抑制多肽的应用
CN113577066B (zh) 芳基胍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用途
CN101434648A (zh) 一种血管新生抑制肽及其在制备血管新生药物中的应用
CN102526238A (zh) 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7982278A (zh) 一种用于治疗血管生成介导疾病的药物及应用
CN106370833A (zh) 一种用于评价化合物对病理状态下血管生成作用的方法
CN105412114A (zh) 6-{[4-(2-氟苯基)1-哌嗪基]甲基}-n-(萘基)-1,3,5-三嗪-2,4-二胺在制备血管生成抑制剂中的应用
CN110144013A (zh) 一种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肽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