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8866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8866A
CN105398866A CN201510570508.XA CN201510570508A CN105398866A CN 105398866 A CN105398866 A CN 105398866A CN 201510570508 A CN201510570508 A CN 201510570508A CN 105398866 A CN105398866 A CN 105398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discharge direction
binde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05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8866B (zh
Inventor
岸伟人
中山直也
滨利一
森田亮
松井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98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8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8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8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由装订机执行装订功能并且可以谋求图像形成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利用图像形成部(21)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从排出辊对(18)排出并排出到相比图像形成部(21)配置在上方的后处理托盘(31)中,在排出的多张片材(S)被堆叠到后处理托盘(31)上时,将由该多张片材(S)构成的片材叠对齐,并利用配置在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的装订机(103),在对齐后的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行装订处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实施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所谓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读取部和比其更靠下方的图像形成部之间的空洞部内配置有片材后处理部。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接下来的动作。即,在将由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后的片材向上方输送后,从排出辊等排出部排出,将排出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堆叠并收容到片材后处理部的排纸托盘上。接着,在将由所堆叠并收容的多张片材构成的片材叠对齐后,在该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由装订机实施订书钉装订。
装订机为了在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实施订书钉装订而配置在排纸托盘中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附近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19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隔着装订机在其上方配置片材的排出部而在其下方配置图像形成部,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在排出部与图像形成部之间需要确保装订机的设置空间。
装订机大多是如下结构:在将订书钉钉入片材叠的装订部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对其进行驱动的电机等驱动机构和补给用的订书钉收容筒等。因此,装订机容易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纵长形状,与此相应地装订机的设置所需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增大。
因此,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以图像形成部为基准时,与需要在其上方确保装订机的设置空间相应地,需要使排出部和排纸托盘各自的高度位置上升,从而不得不增大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这样的问题通常可能产生于在图像形成部的上方配置有片材后处理部的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可以由装订机执行装订功能并且可以谋求图像形成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利用图像形成部在被输送的片材上形成了图像之后,将该片材经由排出部排出到相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配置在上方的后处理托盘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对齐机构,所述对齐机构将片材叠对齐,所述片材叠由从所述排出部沿片材排出方向一张一张地被排出并堆叠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多张片材构成;以及装订机,所述装订机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所述排出部相反的一侧,在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
另外,也可以具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输入;正面托盘,所述正面托盘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在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设置有所述操作部的装置正面侧;以及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将装订处理后的所述片材叠从所述后处理托盘传送到所述正面托盘。
在此,所述装订机也可以配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与所述装置正面侧相反方向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
在此,所述图像形成部也可以在所述片材上进行图像形成,以使所述片材的片材排出方向前端侧成为形成图像的天头且在被载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情况下成为面朝下的状态。
并且,所述操作部也可以在从所述装置正面侧观察时相对于所述正面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另外,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载置片材的载置面也可以倾斜成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相比其下游侧的高度更高。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装订机能够切换到用于进行所述装订处理的起始位置和用于进行装订用的订书钉的补给的补给位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构成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侧面的开闭罩,所述补给位置是在所述开闭罩处于打开状态时使用者能够进行所述订书钉的补给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装订机具有装订部,所述装订部具有订书钉装订用间隙,在使所述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内的状态下对该片材叠实施装订处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处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侧面上;以及遮蔽部件,所述遮蔽部件进行遮蔽以免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经由所述开口露出。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将由所述装订机进行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叠进一步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输送,所述遮蔽部件能够切换到进行所述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并通过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的片材叠的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遮蔽部件在处于所述遮蔽位置时,若碰到由所述输送机构进行输送过程中的片材叠的输送方向前端而被推压,则利用该推压力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从而进行所述切换。
在此,所述遮蔽部件也可以是以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的部件。
另外,所述输送机构也可以兼用作将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输送至所述装订机的装订位置的输送机构。
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被安装在将利用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从下方朝向上方输送后从排出部排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后处理托盘,所述后处理托盘相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配置在上方,从所述排出部沿片材排出方向排出的片材被载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对齐机构,所述对齐机构将由被载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多张片材构成的片材叠对齐;以及装订机,所述装订机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所述排出部相反的一侧,在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
采用上述的结构,可以将装订机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配置在与排出部相反的一侧,因此,即便在排出部的下方配置有图像形成部,也不用在上下方向上在排出部与图像形成部之间设置装订机,相应地可以缩短排出部与图像形成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与此相应地,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高度来谋求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从装置正面侧且上方观察片材后处理部时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一张片材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上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片材叠在后处理托盘上被对齐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片材叠在订书钉装订位置停止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表示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被输送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使摆动托盘转移到水平姿势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被载置在水平姿势的摆动托盘上的片材叠利用CD基准板从装置背面侧朝向装置正面侧被推出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从装置正面侧左斜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2(a)和(b)是从装置正面侧观察图11所示的遮蔽罩时的概略主视图。
图13(a)和(b)是用于说明订书钉收容筒的更换方法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扫描部
3打印部
4片材后处理部
6、104控制部
7a内部空间
7b开口
18排出辊对
21图像形成部
31后处理托盘
31a后处理托盘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31b后处理托盘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35FD输送部件
38a、39a片材载置面
51正面托盘
61、80框体
62装订部
63订书钉收容筒
64遮蔽部件
68订书钉装订用间隙
71开闭罩
103装订机
S片材
Sa片材叠的前端部
Sb片材叠
Sd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
Sz订书钉
X片材排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扫描部2、打印部3、片材后处理部4、操作部5以及控制部6,在扫描部2的正下方位置设置有装置正面侧开口的内部空间(空洞部)7a。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的功能,包括:读取原稿的图像的扫描任务、基于读取原稿图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将该图像打印到片材上的复印任务、以及接受来自经由网络被连接的外部终端(未图示)的任务要求并将与所接受的任务相关的图像打印到片材上的打印任务等。
扫描部(图像读取部)2输送被设置的原稿并读取该原稿的图像而取得图像数据。
打印部3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基于由扫描部2得到的图像数据或来自外部终端的打印任务的数据在片材上形成(打印)图像。
如图2所示,打印部3具有:成像部11Y、11M、11C、11K、中间转印带12、供纸盒13、曝光部20等。成像部11Y~11K具有感光鼓10Y~10K。
曝光部20基于应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出射用于对感光鼓10Y~10K进行曝光扫描的激光。在该激光出射前,感光鼓10Y~10K利用带电部均匀地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0Y~10K的表面利用来自曝光部20的激光被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
在各个成像部11Y~11K,感光鼓10Y~10K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在收容了对应的颜色的显影剂的显影部利用调色剂显影。由此,在感光鼓10Y上形成Y(黄)色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10M上形成M(品红)色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10C上形成C(青)色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10K上形成K(黑)色的调色剂像。
在感光鼓10Y~10K上形成的Y~K色的调色剂像分别以在旋转行进的中间转印带12上的相同位置重叠的方式被一次转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由Y~K色的调色剂像构成的彩色调色剂像。
供纸盒13储存记录用的片材S,供纸盒13所储存的片材S由送出辊14一张一张地被送出到输送路径19。
从供纸盒13送出到了输送路径19的片材S,经由正时辊对15向上方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辊16。
二次转印辊16在二次转印位置与中间转印带12接触并在其与中间转印带12之间形成转印辊隙,在片材S通过该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12上的彩色调色剂像一并被二次转印到该片材S上。由此,在片材S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从这个意义来看,成像部11Y~11K、中间转印带12、曝光部20、二次转印辊16等构成在被输送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1。
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像后的片材S进而被向上方的定影部17输送。
定影部17对二次转印后的片材S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于片材S。通过了定影部17的片材S由构成片材排出部的排出辊对18排出并被输送到片材后处理部4。另外,图像形成部21不限于电子照相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基于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部。
片材后处理部4配置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空间7a,收容由打印部3的排出辊对18排出的片材S,而且,对由多张片材S构成的片材叠实施包括对齐、订书钉装订在内的后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排出辊对18排出的片材S以其下侧的面为图像形成面的、所谓面朝下的状态收容于片材后处理部4。另外,在片材S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分别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的面朝下,可以作为最初形成有图像的面为下侧的情况。关于片材后处理部4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论述。
操作部5配置在使用者站在图像形成装置1前方时容易操作的位置,接受使用者的输入操作、例如复印张数的输入、复印等任务开始的指示、任务停止的指示、片材后处理部4中的后处理在此为订书钉装订的执行指示、份数的指定等,并将所接受的内容传送到控制部6。
控制部6接受来自操作部5的由使用者输入的输入信息,并且,控制扫描部2和打印部3以便顺畅地执行基于使用者的指示的任务。另外,在作出了执行后处理的指示的情况下,将该信息传送到片材后处理部4,并执行所指示的后处理。
以下,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将配置有操作部5的一侧称为装置正面侧,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时,将装置后侧(反面侧)即与装置正面侧相反的方向称为装置背面侧、将右侧称为装置右侧、将左侧称为装置左侧、将连结装置正面侧和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称为装置前后方向、将与其正交的左右方向称为装置横向、将装置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
<片材后处理部的结构>
片材后处理部4具有对由从打印部3排出的多张片材S构成的片材叠进行订书钉装订的订书钉装订功能,并将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收容于在装置正面侧设置的正面托盘51中。以下,使用图3以后的各图说明片材后处理部4的具体结构。
图3是从装置正面侧且上方观察片材后处理部时的概略整体立体图,也示出打印部3的排出辊对18。
如该图所示,片材后处理部4具有:第一收容部101、第二收容部102、装订机103、以及控制部104等。
<第一收容部101的结构>
第一收容部101临时收容从打印部3的排出辊对18排出的片材,具有:后处理托盘31、CD基准板32、CD对齐板33、FD对齐部件34、以及FD输送部件35。
后处理托盘31(中间托盘)包括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固定托盘38、摆动托盘39按照该顺序沿着由打印部3的排出辊对18排出的片材的排出方向(箭头X所示的方向)排列。以下,在后处理托盘31上,有时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称为片材排出方向。
固定托盘38被固定支承于片材后处理部4的框体80。
摆动托盘39以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39c能够以设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支承轴39b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体80。
图3示出成为摆动托盘39的端部39c位于最低位置的倾斜姿势的状态,但如后所述,在将摆动托盘39上的片材向装置正面侧传送时,摆动托盘39的端部39c上升,摆动托盘39转移到呈水平的水平姿势(图9)。摆动托盘39的摆动可以通过例如利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使相比摆动托盘39配置在下方的凸轮机构(未图示)驱动的结构来执行。另外,只要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摆动托盘39的机构即可,也可以是凸轮机构以外的机构。
不论是固定托盘38还是摆动托盘39,其上表面都成为片材载置面38a、39a。
在片材载置面38a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以沿着装置前后方向隔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有两个板状的挡块38d。各挡块38d用作使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在片材排出方向上对齐时的限制部件。以下,将使片材在片材排出方向上对齐称为FD对齐。
在各挡块38d的正上方配置有引导件9。引导件9将从打印部3的排出辊对18排出的片材引导到固定托盘38上。
通过引导件9被引导到了固定托盘38上的一张片材被载置在固定托盘38的片材载置面38a上,但在片材排出方向长度比固定托盘38长的片材的情况下,以横跨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双方的状态被载置在片材载置面38a、39a上。
CD基准板32被用作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确定使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在装置前后方向上对齐时的基准位置。CD基准板32以相对于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9a垂直且与片材排出方向平行的姿势能够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于摆动托盘39。以下,将使片材在装置前后方向上对齐称为CD对齐。
图3示出CD基准板32位于最靠装置背面侧的起始位置的情形,在进行CD对齐时,从起始位置向装置正面侧移动规定距离(例如10mm)后停止。该停止位置为CD对齐的基准位置。该基准位置也成为由装订机103进行装订的装置前后方向上的订书钉装订位置的基准。
另外,CD基准板32如后所述移动至最靠装置正面侧的位置,由此,也兼用作将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朝向装置正面侧输送并堆叠、收容于第二收容部102的正面托盘51的传送机构。CD基准板32的移动例如可以通过线驱动机构来执行,在该线驱动机构中,经由张设于两个以上的带轮的旋转线(未图示)将CD基准板32和电机(未图示)的旋转轴连接,利用电机的驱动力使旋转线旋转,从而将该驱动力传递到CD基准板32。另外,不限于线驱动,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丝杠进给机构使CD基准板32直线移动的结构等。针对接下来说明的CD对齐板33、FD对齐部件34、FD输送部件35,也可以采用与CD基准板32相同的移动机构。这些移动机构、上述摆动机构在框体80内配置于设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下方的空间80b(图2)内。
CD对齐板33是用于对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进行CD对齐的部件,以相对于固定托盘38的片材载置面38a垂直且与片材排出方向平行的姿势能够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于固定托盘38。图3示出CD对齐板33位于最靠装置正面侧的起始位置的情形。
在固定托盘38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并且在与CD对齐板33相向的位置且相比CD基准板32更靠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CD基准板36。
CD基准板36具有与CD基准板32相同的CD对齐的功能,以相对于固定托盘38的片材载置面38a垂直且与片材排出方向平行的姿势能够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于固定托盘38。
另外,CD基准板36借助由未图示的拉伸弹簧在朝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上的作用力的作用,成为CD基准板36的装置背面侧的面36a总是与CD基准板32的设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的突起32a抵接的状态。
在CD基准板32向装置正面侧移动时,朝向装置正面侧的力经由突起32a传递到CD基准板36,CD基准板36抵抗拉伸弹簧的作用力而与CD基准板32一体地向装置正面侧移动。另一方面,在CD基准板32向装置背面侧移动时,CD基准板36借助拉伸弹簧的作用力维持与CD基准板32的突起32a抵接的抵接状态,成为与CD基准板32一体地向装置背面侧移动的结构。
FD对齐部件34用于对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进行FD对齐,沿着在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9a上设置的在片材排出方向上长的槽39d能够移动地被支承。
FD对齐部件34在图3所示的起始位置,成为进入到摆动托盘39的槽39d内的退避姿势,但在从起始位置向与片材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而相比起始位置位于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时,成为上端从槽39d立起而突出的突出姿势(图5)。
FD输送部件35是用于沿着片材排出方向输送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的部件,能够在片材排出方向以及与其相反的方向(Y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于固定托盘38。图3示出FD输送部件35位于最靠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起始位置的情形。
<第二收容部102的结构>
第二收容部102具有正面托盘51和立壁部52。
正面托盘51(堆叠托盘)相对于第一收容部101的后处理托盘31,在与片材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设置有操作部5的装置正面侧,用于载置从后处理托盘31向装置正面侧输送来的片材,具有从装置正面侧朝向装置背面侧向下方倾斜的片材载置面51a。正面托盘51和操作部5成为如下的位置关系: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在正面托盘51的右侧配置操作部5。
立壁部52从片材载置面51a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向上方垂直地立起,具有在载置在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借助片材载置面51a的倾斜而滑落到了下方时碰到该片材以使该滑落停止的挡块的功能。
<装订机103的结构>
装订机103配置在摆动托盘39的装置背面侧且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角落部(端部)的规定位置,具有框体61、装订部62、订书钉收容筒63以及遮蔽部件64。
框体61收容装订部62和订书钉收容筒63。
装订部62具有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在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片材叠中的装置背面侧且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角部位于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的状态下,在该片材叠的角部钉入订书钉,从而执行订书钉装订。该订书钉的钉入通过由未图示的电机等构成的驱动部的驱动力来执行。
订书钉收容筒63在容器内收容将一个一个将要被订出的多个订书钉呈带状地粘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片状的订书钉,用于向装订部62供给订书钉。在订书钉装订时,若一个订书钉从装订部62被订出,则下一个订书钉从订书钉收容筒63被向装订部62输送。该订书钉的供给利用与上述不同的别的驱动部(未图示)的驱动力来执行。这些驱动部被收容于框体61。
另外,在订书钉收容筒63所收容的订书钉用完时,被更换为新的订书钉收容筒63。在本实施方式中,订书钉收容筒63成为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在框体61的装置背面侧的面61a上设置的狭缝(未图示)中的结构。因此,使用者在从该狭缝中取出当前所安装的旧的订书钉收容筒63后,可以将新的订书钉收容筒63安装于该狭缝中。关于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方法,将在后面论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61所收容的装订部62、订书钉收容筒63以及这些驱动部为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结构,如图2所示,装订机103在上下方向上成为纵长形状。
这样,纵长形状的装订机103相对于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配置在与排出辊对18相反的一侧。而且,如图2所示,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8a、39a成为随着从排出辊对18趋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因此,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8a、39a的高度位置随着从排出辊对18趋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而增高,与此相应地,其与相比片材后处理部4的框体80配置在下方的中间转印带12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L变宽,因此,随着趋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容易获得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纵长形状的装订机103的空间。
在假设如图4所示将装订机103配置在与图2相反的一侧即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比较例:相当于现有技术),需要使排出辊对18的高度位置以及包括固定托盘38、摆动托盘39在内的片材后处理部4整体的高度位置分别比图2所示的结构高,以免装订机103的底部碰到中间转印带12。
因此,对于以中间转印带12的高度位置为基准时与其相比位于上方的片材后处理部4的框体80的最低部80a与该基准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而言,图4所示的Lb相比图2所示的La增大。与该差值Δ(=Lb-La)相应地,图4所示的比较例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需要增高排出辊对18以及片材后处理部4的高度位置。上述情形意味着:若采用图4所示的比较例的结构,则以包括中间转印带12、成像部11Y~11K等在内的图像形成部21的高度位置为基准,与其相比位于上方的整个部分与该差值Δ相应地、相对于图2所示的结构向上方偏移,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尺寸变大。
与此相对,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相比图4所示的比较例,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尺寸抑制得小该差值Δ,与此相应地与以往相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实现装置小型化。
另外,若假设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采用如下结构: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并且用于向各个成像部11Y~11K供给补给用的调色剂的四个补给瓶(未图示)也配置在装置正面侧,则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图像形成部21、装订机103、补给瓶等各部件变得更密集。根据其密集的程度,例如有可能产生如下情况:不得不将补给瓶的设置位置移动到装置正面侧且比装订机103更靠上方的位置,随之将操作部5的设置位置变更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装置左侧)而不是处于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装置右侧)。
这样一来,操作部5的高度位置增高,并且,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不得不将操作部5的配置位置从本来使用方便的装置右侧的位置变更到装置左侧的位置,恐怕会降低操作性。
与此相对,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装订机103不处于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因此,即便是在装置正面侧设置补给瓶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比,也可以在补给瓶的设置空间产生富余,可以将操作部5配置在装置正面侧,并且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相比正面托盘51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在上述情形下配置在装置右侧。
由此,使用者可以从装置正面侧通过操作部5的操作来指示执行任务,并且,可以从配置在操作部5的左侧附近的正面托盘51取出通过执行任务而打印后的片材S或片材叠Sb,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的情况下,在以面朝下的状态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的角部实施订书钉装订。
与此相对,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因此,在以面朝下的状态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叠中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实施订书钉装订。即,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针对片材叠的订书钉装订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且装置前后方向上是相反的。
因此,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分别使针对形成有相同图像的片材叠的订书钉装订位置为相同位置(例如左上角)的情况下,相对于图4所示的比较例,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需要以使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的方式在该片材上形成图像。
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若一张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为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地脚为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则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为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地脚为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进行图像形成。例如,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按照从图像的地脚到天头的顺序读出图像数据并按照该读出顺序通过曝光扫描来执行图像的写入的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若按照上述相反顺序即从天头到地脚的顺序读出图像数据并按照该读出顺序执行图像的写入,则可以使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另外,只要是能够使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的方法即可,也可以是其他方法。
回到图3,遮蔽部件64安装在框体61上,以便隔断使用者从装置左侧向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进出。关于遮蔽部件64的结构,将在后面论述。
<进行订书钉装订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
接着,具体说明针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N(多)张片材S进行订书钉装订的动作。该N张是构成一份片材叠的片材S的张数(装订张数)。
在图3所示的片材等待状态下,在第一张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排出辊对18被搬入到片材后处理部4时,第一张片材经由引导件9被引导到后处理托盘31,在直至该片材的后端通过排出辊对18为止的期间,第一张片材利用排出辊对18的驱动力在后处理托盘31上沿片材排出方向(X方向)被输送。
在第一张片材的后端通过排出辊对18时,后处理托盘31上的输送停止,该片材如上所述以面朝下的状态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
图5是表示第一张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该图示出片材排出方向长度比固定托盘38长的大尺寸的片材S以横跨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的状态被载置的情况下的例子。
在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之前,CD基准板32、36从起始位置移动至该图所示的基准位置,在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时,为了进行FD对齐,FD对齐部件34从起始位置沿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至与片材S的片材尺寸相应的FD对齐位置。
FD对齐位置与在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挡块38d相距片材S的片材排出方向长度(片材长度)的位置相当,通过从控制部6取得表示片材S的尺寸(A4等)和输送姿势(纵向或横向)的片材信息而被确定。
在此,片材S的纵向的输送姿势指的是片材S以片材S的长边和短边中的长边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的姿势被输送的情况下的姿势,横向的输送姿势指的是片材S以片材S的短边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的姿势被输送的情况下的姿势。
FD对齐部件34移动至FD对齐位置,由此,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S由FD对齐部件34在箭头Y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成为片材S的前端部Sa抵接于FD对齐部件34且片材S的后端Se抵接于挡块38d的状态。另外,此时,FD输送部件35位于相比挡块38d更靠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起始位置,成为不与片材S的后端Se接触(稍微隔开间隔)的状态。
通过该FD对齐部件34和挡块38d,在后处理托盘31上片材S以挡块38d的位置为基准在片材排出方向上被对齐(FD对齐)。
在FD对齐结束时,接着为了进行CD对齐,CD对齐板33从起始位置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朝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移动至与片材S的片材尺寸相应的CD对齐位置。
CD对齐位置与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与CD基准板32相距片材S的宽度方向长度(片材宽度)的位置相当,通过从控制部6取得片材信息而被确定。
CD对齐板33移动至CD对齐位置,由此,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S由CD对齐板33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成为片材S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缘抵接于CD对齐板33且另一侧的端缘抵接于CD基准板32、36的状态。由此,在后处理托盘31上片材S以CD基准板32、36的位置为基准在装置前后方向上被对齐(CD对齐)。
FD对齐部件34和CD对齐板33在结束针对第一张片材S的对齐时,从该对齐位置返回至相距其规定距离(例如10mm)的位置并待机,等待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1被搬入到后处理托盘31上。
在第二张片材S被搬入到后处理托盘31上时,以第二张片材S被堆叠在第一张片材S上的状态再次执行上述FD对齐和CD对齐。在所有的N张片材S的搬入结束之前,针对每一张片材S的搬入,反复执行FD对齐和CD对齐。由此,多张片材S以被对齐了的状态堆叠在后处理托盘31上。
图6是表示堆叠N张片材S而构成的片材叠Sb在后处理托盘31上被对齐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在针对所有的N张片材S的对齐结束时,FD对齐部件34沿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而回到起始位置。在针对第N张片材S的CD对齐结束时,CD对齐板33维持在CD对齐位置停止的状态不变。
接着,FD输送部件35从起始位置沿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由此,被CD基准板32、36和CD对齐板33夹着的片材叠Sb借助FD输送部件35在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沿着后处理托盘31的倾斜朝上移动。而且,在片材叠Sb移动至装订机103的订书钉装订位置时,FD输送部件35停止。
图7是表示片材叠Sb在订书钉装订位置停止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在处于停在订书钉装订位置的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Sd位于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的状态时,利用装订机103执行订书钉Sz(图8)的订书钉装订。由此,在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前端侧)且装置背面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实施订书钉装订。
另外,若针对能够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叠Sb预先设定装订机103的片材排出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以使对齐后的位置成为与订书钉装订位置相同的位置,则针对该最大尺寸的片材叠Sb,可以省略对齐后直至订书钉装订位置为止的输送动作。
另外,用于使片材叠Sb移动至订书钉装订位置的FD输送部件35的移动距离,通过参照预先使片材尺寸和移动距离相对应而得到的订书钉位置信息来确定。
在订书钉装订后,如图8所示,FD输送部件35进一步沿片材排出方向(箭头X方向)移动,将被CD基准板32、36和CD对齐板33夹着的片材叠Sb输送至其后端Se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规定位置(以下称为“推出位置”)为止并使其停止。由此,片材叠Sb成为没有被载置在固定托盘38上而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状态。
在图8中,示出在片材叠Sb处于推出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前端部Sa从摆动托盘39稍微伸出的状态的情形。另外,在片材排出方向长度比图8所示的片材叠Sb短的小尺寸的片材叠Sb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在推出位置处该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不从摆动托盘39伸出的状态、即该片材叠Sb全部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
接着,在进行向装置正面侧移动CD对齐板33而使其回到起始位置的动作时,如图9所示,摆动托盘39从倾斜姿势转移到水平姿势。在该摆动托盘39进行姿势变更时,FD输送部件35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另外,预先确定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以便在摆动托盘39成为水平姿势时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9a相比立壁部52的上端位于上方。
CD基准板32和装订机103与摆动托盘39一体地摆动,但CD对齐板33和CD基准板36因支承于固定托盘38而不与摆动托盘39一体地摆动。另外,在摆动托盘39成为水平姿势时,CD基准板32和CD基准板36的卡合被解除,只有CD基准板36利用拉伸弹簧的作用力回到起始位置。
在摆动托盘39向水平姿势的转移结束时,如图10所示,CD基准板32从装置背面侧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向装置正面侧移动。
由此,被载置在处于水平姿势的摆动托盘39上的片材叠Sb由CD基准板32向装置正面侧推压而被输送,在通过立壁部52时,落到装置正面侧的正面托盘51的片材载置面51a上而被载置在片材载置面51a上。
被载置在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叠Sb沿着片材载置面51a的倾斜向装置背面侧滑落,抵接于在装置背面侧竖立设置的立壁部52而使得其滑落被限制。由此,片材叠Sb被收容于正面托盘51。
在片材叠Sb从摆动托盘39传送到正面托盘51时,CD基准板32沿与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朝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移动而回到起始位置,此后,摆动托盘39从水平姿势回到倾斜姿势(图3)。在摆动托盘39回到倾斜姿势时,CD基准板32的突起32a抵接于CD基准板36的装置背面侧的面36a,CD基准板32和CD基准板36回到再次卡合的状态。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对针对片材叠Sb的对齐、订书钉装订、向装置正面侧传送的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在仅打印了一张片材S的情况下,执行订书钉装订以外的动作。上述的片材后处理部4中的各动作由控制部104控制。
<关于装订机103的遮蔽部件64>
图11是从装置正面侧左斜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时的概略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作为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的外观的罩,设置有打印部3的左侧面罩8、片材后处理部4的开闭罩71和左侧面罩72、以及扫描部2的左侧面罩2a。
片材后处理部4的开闭罩71是使用者更换装订机103的订书钉收容筒63时被开闭的罩。左侧面罩72相对于开闭罩71配置在装置正面侧。
在开闭罩71以及左侧面罩72的下方配置有打印部3的左侧面罩8,上述各罩的表面大致共面(图1、图2)。
设置在扫描部2与打印部3之间的内部空间7a不仅在装置正面侧,而且经由左侧面侧的开口7b在装置左侧也敞开。该开口7b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扫描部2的左侧面罩2a和片材后处理部4的开闭罩71以及左侧面罩72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处于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左侧面上设置开口7b,如图8所示,在大尺寸的片材叠Sb在摆动托盘39上沿箭头X方向被输送时,允许该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经由开口7b从摆动托盘39向左侧伸出,从而可以将该片材叠Sb输送至推出位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上设置开口7b这意味着使用者能够从装置左侧经由开口7b目视确认内部空间7a。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将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即配置在装置左侧的结构,而且也考虑装置横向的尺寸的小型化而将装订机103配置在靠近左侧面的位置。因此,从装订机103的装订部62起直至开口7b为止的距离也缩短,在使用者经由开口7b将手指伸入装置内部时,有可能够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而能够在该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进出。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用于隔断使用者经由开口7b在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进出的板状的遮蔽部件64。
图12(a)和(b)是从装置正面侧观察图11所示的遮蔽部件64时的概略主视图,也示出不同于遮蔽部件64的别的、说明所需的一部分部件。
如图12(a)所示,遮蔽部件64以沿着装置前后方向的支承轴65为中心沿箭头E方向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装订机103的框体61的上部且开口7b所处的一侧(装置左侧)的面61b上。
图12(a)示出片材叠Sb并未处于设置于装订部62的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遮蔽部件64构成为,遮蔽部件64的下垂片64a夹设在开口7b与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之间的空间,并位于进行遮蔽以免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经由开口7b向外部露出的遮蔽位置。
在大尺寸的片材叠Sb通过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被输送至推出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2(b)所示,在通过了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的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将遮蔽部件64的下垂片64a向该片材叠Sb的输送方向(箭头F方向)推压时,遮蔽部件64利用该推压力以支承轴65为中心向上方旋转而转移到从该片材叠Sb的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由此,该片材叠Sb的输送路径被敞开,该片材叠Sb被输送至推出位置。在该图中,示出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从开口7b向外伸出的情形。在遮蔽部件64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也由遮蔽部件64和片材叠Sb遮蔽以免经由开口7b向外部露出。
被输送到了推出位置的片材叠Sb利用CD基准板32向装置正面侧被推出,由此,在片材叠Sb不再处于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时,遮蔽部件64因重力而以支承轴65为中心向下方旋转,从退避位置回到遮蔽位置(图12(a))。
即便是如上所述使用者经由设置于装置左侧面的开口7b能够目视确认装置内部的结构,通过配置遮蔽部件64,也可以防止使用者将手指伸入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这样的误操作。
<关于装订机103的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方法>
图13是用于说明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方法的概略俯视图,示出透过扫描部2而从上方观察装订机103时的装订机103的姿势变更的情形。图13(a)示出装订机103通常时的起始位置,图13(b)示出订书钉收容筒63更换时的补给位置。
如图13(a)、(b)所示,装订机10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支承轴69为中心能够绕该轴旋转地支承于框体80。
在起始位置,如图13(a)所示,成为以能够在与关闭状态的开闭罩71邻接的位置进行订书钉装订的姿势停止的状态。
在更换订书钉收容筒63时,如图13(b)所示,在罩71成为打开状态后,装订机103转移到相对于起始位置沿箭头G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规定角度例如45°的姿势。该姿势与用于进行订书钉的补给的补给位置相当。在补给位置处,装订机103的框体61的装置背面侧的面61a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露出。
如上所述,订书钉收容筒63成为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在装订机103的框体61的装置背面侧的面61a上设置的狭缝中的结构,因此,使用者在从装置左侧的位置沿箭头H方向拔出当前所安装的旧的订书钉收容筒63后,可以安装新的订书钉收容筒63来代替上述旧的订书钉收容筒。
在使用者安装新的订书钉收容筒63后,装订机103回到相对于补给位置沿与箭头G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规定角度例如45°的姿势即起始位置后,使罩71成为关闭状态(图13(a))。
如上所述构成为能够将装订机103切换到起始位置和补给位置,由此,使用者可以从装置左侧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以在装置背面侧的壁前方开设了一点点间隙的状态被设置的情况下,若假设采用从装置背面侧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的结构,则为了确保用于进行该更换作业的空间,需要在进行将图像形成装置1向装置正面侧拉出的作业后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
与此相对,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能够从装置左侧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的结构时,不需要进行将图像形成装置1向装置正面侧拉出的作业,与此相应地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可以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基于收容筒的订书钉的更换方式的例子,但只要是能够将新的订书钉补给到装订机103中的结构即可,并不限于收容筒,也可以使用其他补给方法。
装订机103的起始位置和补给位置的切换也可以由使用者通过手动来进行,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如下结构:设置包括例如电机等在内的驱动部,利用该驱动部的驱动力使装订机103以其支承轴65为中心进行摆动。
在采用使用该驱动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伴随着开闭罩71的开闭来切换装订机103的位置的控制。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的控制:在由传感器等检测部检测出开闭罩71的关闭状态时,将装订机103切换到起始位置,在检测出开闭罩71的打开状态时,将装订机103切换到补给位置。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如下的控制:例如根据由使用者操作的开关的接通和断开,将装订机103的位置切换到起始位置和补给位置中的任一位置。
本发明并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作为安装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后处理部(装置)。另外,也可以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或片材后处理装置执行的片材后处理方法。并且,也可以作为计算机执行该方法的程序。另外,本发明的程序可以记录在例如磁带、软盘等磁盘、DVD-ROM、DVD-RAM、CD-ROM、CD-R、MO、PD等光记录介质、闪存类记录介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各种记录介质中,也有时以该记录介质的形态进行生产、转让等,也有时以程序的形态经由包括因特网在内的有线、无线的各种网络、广播、电气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等进行传送、提供。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考虑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的结构例:通过使装订机103以其支承轴69为中心旋转来进行装订机103的起始位置和补给位置的切换,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将装订机103的位置切换到起始位置和补给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代替旋转而采用装订机103滑动自如地移动的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构成如下的结构:将装订机103以在相比装置左侧面靠内侧的起始位置和相比装置左侧面靠外侧的补给位置之间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框体80。在更换订书钉收容筒63时,在使开闭罩71成为打开状态后,进行将装订机103从起始位置拉出至补给位置的操作。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将滑动移动和旋转组合,例如在使装订机103滑动移动后使其旋转规定角度。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使用者可以从装置左侧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但不一定限于此,根据装置结构,也可以是例如从装置背面侧进行更换作业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FD输送部件35用作使对齐后的片材叠Sb移动至订书钉装订位置的输送部件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设置有将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叠Sb输送至订书钉装订位置的输送机构即可,也可以采用代替FD输送部件35而设置其他部件、例如具有带等的输送机构的结构。
同样地,FD输送部件35兼用作在片材叠Sb为大尺寸纸张的情况下将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Sb进一步沿着片材排出方向输送至推出位置的输送机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如下的结构:设置进一步输送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Sb的别的输送机构。
(3)另外,也可以考虑采用不在片材排出方向输送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Sb的结构。例如,在摆动托盘39比能够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大那样的情况下,不再需要进一步在片材排出方向上输送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Sb,因此,可以采用将订书钉装订位置作为与推出位置相同的位置并在订书钉装订后将该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推出的结构。
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即便是最大尺寸的片材,其前端部Sa也不会从摆动托盘39向装置左侧伸出,因此,不再需要设置装置左侧面的开口7b,但若设置开口7b,则例如当在后处理托盘31上产生了片材S的纸张堵塞(卡纸)时,使用者容易从装置左侧面侧经由开口7b进行将该堵塞的片材S除去的操作,可以谋求提高解除纸张堵塞的操作性。
另外,当在订书钉装订后不进一步在片材排出方向上输送片材叠Sb的情况下,不再产生该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通过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到达遮蔽部件64的情形,也不再需要能够将遮蔽部件64切换到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遮蔽部件64固定配置在遮蔽位置的结构。
另外,在采用不设置开口7b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构成另行设置用于进行订书钉收容筒63的更换作业的能够开闭的罩部件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的结构例:遮蔽部件64通过以沿着装置前后方向的支承轴65为中心上下摆动而从遮蔽位置切换到退避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遮蔽部件64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支承轴65为中心向装置前后方向摆动的结构。另外,不限于摆动,也可以构成如下的结构:在遮蔽部件64碰到输送过程中的片材叠Sb的输送方向前端而被推压时,利用该推压力从遮蔽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由此,遮蔽部件64能够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进行切换。
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考虑例如如下的结构:利用电机或螺线管等促动器的驱动力,遮蔽部件64从遮蔽位置朝向上方、下方、装置正面侧或装置背面侧移动至退避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对促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以便在被输送的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即将到达遮蔽部件64之前遮蔽部件64从遮蔽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可以通过如下进行处理来实现:由传感器等检测输送过程中的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的直至遮蔽部件64为止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在该检测出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下的时刻使遮蔽部件64从遮蔽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将遮蔽部件64设置于装订机103,但并不限于此。遮蔽部件64只要配置在进行遮蔽以免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经由设置在装置左侧面的开口7b向外部露出的位置即可,也可以采用设置于装订机103以外的部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考虑如下的结构等:在开口7b与装订机103之间的空间中,将能够摆动地支承遮蔽部件64的支承部件(未图示)安装于框体80。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摆动托盘39中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固定配置装订机103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在包括片材叠Sb中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以及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正面侧的角部在内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行订书钉装订的位置即可。
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装订机103在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位于该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内的状态下能够沿装置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于框体80。
若采用该结构,则可以通过装订机103的移动,在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中的、包括装置背面侧的角部、装置前后方向中央部、装置正面侧的角部在内的三个以上的部位选择性地进行订书钉装订。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后处理托盘31被分割为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而构成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后处理托盘31也可以由一个托盘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这一个后处理托盘31能够转移到摆动姿势和水平姿势的结构。
另外,说明了将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Sb从摆动托盘39向装置正面侧的正面托盘51传送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考虑如下的结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另行设置虚线所示的收容托盘105,将订书钉装订后的片材叠从后处理托盘31输送到收容托盘105而将其收容。在该情况下,可以将后处理托盘31维持其倾斜姿势不变地固定配置,也不需要正面托盘51。另外,也可以构成将装订机103配置在装置正面侧来代替配置在装置背面侧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2所示利用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的倾斜在摆动托盘39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方确保装订机的设置空间106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即便在采用将图14所示的后处理托盘31以水平姿势固定来代替以倾斜姿势固定的结构的情况下,只要在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31a的下方具有设置空间106即可配置装订机103。
若对图2和图14所示的结构进行汇总,则如下所述。
即,将利用包括成像部11Y~11K和中间转印带12等在内的图像形成部21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从下方向上方在输送路径19上进行纵向输送,在从排出辊对18等排出部排出后将其载置于配置在图像形成部21上方的后处理托盘31,在这种结构中,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与构成图像形成部21的成像部11Y~11K和中间转印带12等、以及构成片材输送系统的输送路径19和排出辊对18等密集的区域靠近。
相比之下,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从上游侧那样的各部件密集的区域离开,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与上游侧相比用于设置各部件的空间存在更多的富余,从而容易确保装订机103的设置空间106。
即,在如图2、图14所示后处理托盘31倾斜的结构中,随着趋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后处理托盘31与中间转印带12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L变宽。若将因该间隔而产生的空间(空间)用于装订机103的设置空间106,则可以谋求图像形成装置1在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另外,后处理托盘31即便比图14所示的后处理托盘短、例如在横向上为与中间转印带12相同程度的长度,只要因间隔L而产生的空间107为装订机103的设置所需的大小以上,就能够设置装订机103。
另一方面,在假设图14所示的后处理托盘31成为水平姿势的结构中,在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31a相比中间转印带12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12a位于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情况下、即在后处理托盘31的端部31a的下方不存在图像形成部21的情况下,将后处理托盘31的端部31a下方的空间用于装订机103的设置空间,从而与上述同样地可以谋求图像形成装置1在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因此,可以说能够应用于图像形成部21和后处理托盘31满足至少后处理托盘31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31b(图14)位于图像形成部21上方这种关系的结构。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图像形成装置1为多功能复合机的情况下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在被输送的片材S上在图像形成部21形成了图像之后经由排出辊对18等排出部将该片材S排出到相比图像形成部21配置在上方的后处理托盘31中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应用于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装置等。另外,也可以作为片材后处理部4选择性地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来把握。
另外,虽然说明了作为针对形成图像后的片材叠Sb的后处理由装订机103实施装订处理的结构例,但除装订处理以外的处理、例如在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开设归档用等的孔的穿孔处理也可以包含在后处理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除装订机103之外在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还配置进行穿孔处理的穿孔单元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从装置正面侧观察在排出辊对18的左侧配置有后处理托盘31的结构例,但并不限于该位置关系。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使左右颠倒的位置关系、或根据装置结构的不同使排出辊对18位于装置背面侧且相对于排出辊对18使后处理托盘31位于装置正面侧这种位置关系的结构等。
另外,关于上述后处理托盘31、装订机103等各部件,不言而喻形状、大小、个数等并不限于上述情形,与装置结构相适应的形状、大小、个数等预先被确定。
另外,也可以尽可能地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的内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针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实施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利用图像形成部在被输送的片材上形成了图像之后,将该片材经由排出部排出到相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配置在上方的后处理托盘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对齐机构,所述对齐机构将片材叠对齐,所述片材叠由从所述排出部沿片材排出方向一张一张地被排出并堆叠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多张片材构成;以及
装订机,所述装订机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所述排出部相反的一侧,在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输入;
正面托盘,所述正面托盘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在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设置有所述操作部的装置正面侧;以及
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将装订处理后的所述片材叠从所述后处理托盘传送到所述正面托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订机配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与所述装置正面侧相反方向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在所述片材上进行图像形成,以使所述片材的片材排出方向前端侧成为形成图像的天头且在被载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情况下成为面朝下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装置正面侧观察时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正面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载置片材的载置面倾斜成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相比其下游侧的高度更高。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订机能够切换到用于进行装订处理的起始位置和用于进行装订用的订书钉的补给的补给位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构成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侧面的开闭罩,
所述补给位置是在所述开闭罩处于打开状态时使用者能够进行所述订书钉的补给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订机具有装订部,所述装订部具有订书钉装订用间隙,在使所述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内的状态下对该片材叠实施装订处理,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处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侧面上;以及
遮蔽部件,所述遮蔽部件进行遮蔽以免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经由所述开口露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将由所述装订机进行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叠进一步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输送,
所述遮蔽部件能够切换到进行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并通过所述订书钉装订用间隙的片材叠的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在处于所述遮蔽位置时,若碰到由所述输送机构进行输送过程中的片材叠的输送方向前端而被推压,则利用该推压力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从而进行切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是以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的部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兼用作将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输送至所述装订机的装订位置的输送机构。
13.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被安装在将利用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从下方朝向上方输送后从排出部排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后处理托盘,所述后处理托盘相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配置在上方,从所述排出部沿片材排出方向排出的片材被载置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
对齐机构,所述对齐机构将由被堆叠在所述后处理托盘上的多张片材构成的片材叠对齐;以及
装订机,所述装订机相对于所述后处理托盘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所述排出部相反的一侧,在对齐后的所述片材叠的所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
CN201510570508.XA 2014-09-10 2015-09-0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Active CN105398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4283A JP6191565B2 (ja) 2014-09-10 2014-09-10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14-184283 2014-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8866A true CN105398866A (zh) 2016-03-16
CN105398866B CN105398866B (zh) 2018-01-02

Family

ID=5546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0508.XA Active CN105398866B (zh) 2014-09-10 2015-09-0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91565B2 (zh)
CN (1) CN1053988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2801A (zh) * 2017-10-16 2019-04-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10182643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WO2021183175A1 (en) * 2020-03-13 2021-09-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tapleless binder with enhanced binding for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336A (en) * 1995-11-01 1997-01-21 Xerox Corporation Safety stapler
JPH1143257A (ja) * 1997-05-26 1999-02-16 Nisca Corp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349138A (zh) * 2000-10-16 2002-05-15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安装纸张处理装置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JP2004167700A (ja) * 2002-11-15 2004-06-17 Sharp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6251648A (ja) * 2005-03-14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7698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
JP2014009054A (ja) * 2012-06-28 2014-01-20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8257A (ja) * 2012-12-17 2014-06-30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5049B2 (ja) * 1997-08-06 2003-1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用紙収納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複合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1310859A (ja) * 2000-04-27 2001-11-06 Canon Inc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28364A (ja) * 2000-10-27 2002-05-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とこの装置用の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5494868B2 (ja) * 2013-07-05 2014-05-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336A (en) * 1995-11-01 1997-01-21 Xerox Corporation Safety stapler
JPH1143257A (ja) * 1997-05-26 1999-02-16 Nisca Corp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349138A (zh) * 2000-10-16 2002-05-15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安装纸张处理装置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JP2004167700A (ja) * 2002-11-15 2004-06-17 Sharp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6251648A (ja) * 2005-03-14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7698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
JP2014009054A (ja) * 2012-06-28 2014-01-20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8257A (ja) * 2012-12-17 2014-06-30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2801A (zh) * 2017-10-16 2019-04-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10182643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WO2021183175A1 (en) * 2020-03-13 2021-09-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tapleless binder with enhanced binding for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55998A (ja) 2016-04-21
CN105398866B (zh) 2018-01-02
JP6191565B2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6009B (zh)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后处理方法
JP4580431B2 (ja) 後処理装置
US6997451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398866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JP20070415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給紙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後処理システム
JP6273813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0822B2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176551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1159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consistent rotation for pages in a job in accordance with post-processing requirements
US753614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4700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51713B2 (en) Multiple edge media stapling system
CN104108616A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5966579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olding unit
US7239822B2 (en) Finishing system
CN101526770A (zh) 图像处理装置
JP6094378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32512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303200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9120306A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5178416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7813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92218A (ja) 小冊子積重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50747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5027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