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3230A -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3230A
CN105393230A CN201380078161.6A CN201380078161A CN105393230A CN 105393230 A CN105393230 A CN 105393230A CN 201380078161 A CN201380078161 A CN 201380078161A CN 105393230 A CN105393230 A CN 105393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e
electric field
request
user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81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3230B (zh
Inventor
樋原直之
小泉吉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93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3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1/00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 G01S11/02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radio waves
    • G01S11/06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radio waves using intensity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89Techniques to speed-up the configuration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21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client or server lo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测量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或者传播延迟时间(步骤S101)。根据步骤S101中的测量结果,计算用数值表示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接近的程度的附近度(步骤S102)。根据在步骤S102中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步骤S103)。对在步骤S103中选择出的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步骤S104)。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在步骤S103中选择出的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该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步骤S105)。

Description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厦设备用网络系统、家庭网络系统中,通过使用设定在各机器中的通信地址等机器识别编号,能够利用通信来控制期望作为操作对象的机器。
在这样的机器的设置、维护时,有时需要如下作业:作业者等用户在对成为作业对象的机器进行视觉确认的同时通过经由便携终端装置的操作而使该机器执行期望的动作,或者对该机器进行期望的设定。
在以往的上述作业中,例如采用了如下方法:将印刷了机器识别编号的封条等预先粘贴到该机器的框体表面,用户通过目视来读取在该封条等上印刷了的机器识别编号,并与便携终端装置保持的机器列表对照等。
在上述方法中,用户需要针对作业对象的每个机器,对在封条等上印刷了的机器识别编号进行视觉确认,花费工夫并且效率性也欠佳。另外,在机器被设置在顶棚等的情况下等,难以对机器识别编号进行视觉确认,作业负荷增大。因此,如果便携终端装置等能够无需机器识别编号的视觉确认等用户的工夫而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则可以说实现作业负荷的降低。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为了提高进行网络的运用管理时的效率,构成网络的各机器将各自的机器标识符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便携终端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62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为了防止便携终端装置接收来自多个机器的无线而发生错误识别,需要使各机器具备的无线通信部的通信范围变窄,以不与其他机器的通信范围重叠。
因此,用户需要使便携终端装置接近作业对象的机器直到其通信范围内为止。由此,在例如作业对象的机器被设置在顶棚的情况下,用户需要使用梯子等使便携终端装置接近该机器,花费工夫,作业效率也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系统等,能够无需由用户实施复杂的作业而高精度地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网络系统具备:
测量单元,测量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或者传播延迟时间;
附近度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计算用数值表示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所述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接近的程度的附近度;
动作请求单元,根据由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所述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对所述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以及
机器确定单元,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所述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所述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无需由用户实施复杂的作业而高精度地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概念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系统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机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便携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测量开始询问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机器列表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确认受理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系统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系统控制器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中的通信序列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中的通信序列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多径的影响中的接收电场强度的变化的图形。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第1次的测量确认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第2次的测量确认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中的便携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中的第1次的测量确认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系统控制器;2a~2c:机器;3:网络;4:便携终端装置;10、40:显示部;11、41:操作受理部;12:机器通信部;13、23、43:数据存储部;14、25、44:控制部;15:终端通信部;20:第1通信部;21:第2通信部;22:主要动作部;24、45: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2:通信部;46:非接触距离测量部;140、4401、4401A:测量结果收集部;141、441、441A、447:附近度计算部;142、442、442A:确认用动作请求部;143:对象机器确定部;440、440A、445、445A: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3、443A:用户确认受理部;444、444A:机器控制部;446:传播延迟时间取得部;448、4400、4400A:测量请求部;4450、4450A、4460:多播发送部;4451、4451A:测量结果取得部;4461:经过时间取得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参照图1的流程图,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概念。在本发明中,首先,测量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或者传播延迟时间(步骤S101)。接下来,根据步骤S101中的测量结果,计算多个机器的各个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附近度(步骤S102)。接下来,根据在步骤S102中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步骤S103)。接下来,对在步骤S103中选择出的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步骤S104)。然后,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在步骤S103中选择出的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该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步骤S105)。
以上是本发明的基本概念。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该网络系统构成为包括系统控制器1、多个机器2(机器2a、2b、2c、…)以及便携终端装置4。
系统控制器1以及多个机器2(机器2a、2b、2c、…)与网络3连接,它们构成设备机器系统。机器2是例如在办公大厦内设置的空调机、照明器等设备机器,通过系统控制器1进行动作状态的监视以及控制。网络3是通过例如一般的大厦设备系统中的公知的网络技术而构筑的。
系统控制器1如图3所示,具备显示部10、操作受理部11、机器通信部12、数据存储部13以及控制部14。显示部10由例如液晶显示器等构成,在控制部14的控制下进行针对机器2的操作画面、监视画面等与机器2有关的各种信息等的显示。操作受理部11构成为包括例如键盘、鼠标、小键盘、触摸板、触摸面板等,受理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并将与所受理的输入操作相关的信号送出到控制部14。
机器通信部12具备例如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卡等通信接口,在控制部14的控制下,经由网络3依照预先决定的通信方式与各机器2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存储部13承担作为所谓二次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的作用,由例如闪存存储器等可读写的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数据存储部13存储用于控制各机器2的数据、程序等。
控制部14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都未图示),对系统控制器1进行总体控制。
机器2如图4所示,具备第1通信部20、第2通信部21、主要动作部22、数据存储部23、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以及控制部25。第1通信部20构成为包括例如LAN卡等通信接口,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网络3可通信地连接,在控制部25的控制下与系统控制器1进行经由网络3的数据通信。
第2通信部21具备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接口,在控制部25的控制下依照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方式与便携终端装置4进行数据通信。主要动作部22是用于实现该机器2的本来的功能(例如照明、空调)的结构部。
数据存储部23由例如闪存存储器等可读写的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在数据存储部23中存储了用于与系统控制器1以及便携终端装置4的各个进行数据通信的程序、数据,用于控制主要动作部22的程序、数据等。
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测量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无线数据接收时的电场强度。控制部25具备CPU、ROM、RAM等(都未图示),对该机器2进行总体控制。例如,控制部25在经由第1通信部20从系统控制器1接收到表示动作请求的控制数据时,根据上述控制数据的内容来控制主要动作部22。另外,控制部25在经由第2通信部21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后述测量请求数据时,生成储存了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的测量结果的数据(测量数据),并经由第2通信部21发送到便携终端装置4。另外,控制部25在经由第2通信部21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后述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等时,依照接收到的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等的内容来控制主要动作部22。
便携终端装置4如图5所示,具备显示部40、操作受理部41、通信部42、数据存储部43以及控制部44。便携终端装置4能够用例如平板终端、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实现。
显示部40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在控制部44的控制下显示与用户操作对应的各种画面等。操作受理部41由触摸面板、触摸板等构成,进行受理来自用户的操作输入的处理。通信部42具备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接口,在控制部44的控制下依照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方式与各机器2进行数据通信。
数据存储部43承担作为二次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的作用,由例如闪存存储器等可读写的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数据存储部43存储包括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处理(后述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的各种程序、在各程序执行时使用的各种数据等。
虽然都未图示,但控制部44具备CPU、ROM、RAM等,对便携终端装置4进行总体控制。控制部44如图6所示,在功能上具备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附近度计算部441、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用户确认受理部443以及机器控制部444。这些结构部的功能通过控制部44具备的CPU等执行存储在数据存储部43中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而实现。
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取得由各机器2测量出的接收电场强度。更详细而言,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具备测量请求部4400和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测量请求部4400对各机器2请求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具体而言,在上述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起动时,测量请求部4400使图7所示那样的测量开始询问画面显示于显示部40。在由用户对测量开始询问画面上的“是”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测量请求部4400对机器2多播发送上述测量请求数据。
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收集由各机器2测量出的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结果。具体而言,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经由通信部42接收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从接收到的各测量数据提取测量结果(即接收电场强度)。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将提取出的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保存到RAM、数据存储部43(以下称为RAM等)。
附近度计算部441根据由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所收集的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此处的附近度是指,用数值表示便携终端装置4与各机器2之的距离的接近的程度的值,该值越大意味着两者之间的距离越短。
附近度计算部441生成按照计算出的附近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了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而成的列表(机器列表)。此处,机器识别编号是指用于识别各机器2的信息,并且是为了能够通过经由网络3的通信来控制各机器2的主要动作而需要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识别信息设为包含于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
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动作请求单元)对用户所指定的机器2(对象候补机器)请求用户可确认的预先决定的动作(确认用动作)的执行。具体而言,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使用附近度计算部441生成的机器列表,使图8所示那样的机器列表画面显示于显示部40。在该机器列表画面中,用户能够选择期望的机器识别编号的项目。另外,作为默认的方式,预先选择显示了与附近度最大的机器2对应的机器识别编号的项目。
当在该机器列表画面中由用户对“执行”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经由通信部42对具有选择出的项目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发送用于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的数据(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作为确认用动作,在机器2是空调机的情况下,可以举出例如使调整风向的方向板按照预先决定的模式动作等。或者,在机器2是照明器的情况下,可以举出例如按照预先决定的模式使其闪烁、或者使其进行按照预先决定的模式变更照度、色温等的照明等。
用户确认受理部443(机器确定单元)从用户受理上述确认用动作的确认结果,换言之,受理是否承认对象候补机器。具体而言,用户确认受理部443在通过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向机器2发送了上述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之后,使显示部40在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上弹出显示图9所示那样的确认受理画面。
用户在能够确认通过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执行了上述确认用动作的情况下,对确认受理画面的“是”按钮进行按下操作。在该情况下,意味着承认对象候补机器。另一方面,在无法确认期望的机器2的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对“否”按钮进行按下操作。在该情况下,意味着不承认对象候补机器。
当“是”按钮被按下操作时,用户确认受理部443确定为用户确认了确认用动作的机器2、即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机器2是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即作业对象机器)。例如,用户确认受理部443将该确定了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与表示是作业对象的信息对应起来保存到RAM等。
机器控制部444使针对被确定为用户的作业对象的机器2的操作画面(未图示)显示于显示部40。然后,生成基于由用户经由上述操作画面操作了的内容的控制数据,并经由通信部42对作业对象的机器2发送。用户通过经由该操作画面进行操作,能够使作业对象的机器2执行例如试运转、执行用于维护的动作等各种动作,或者对其进行通信参数的设定、群组运转的设定、名称的设定等各种设定。
图10是示出由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执行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通过在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起动之后,在测量开始询问画面(参照图7)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按下操作,而开始该对象机器确定处理。
测量请求部4400经由通信部42对机器2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步骤S201)。各机器2在接收到上述测量请求数据时,生成储存了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的测量结果(即测量请求数据接收时的电场强度)和自己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测量数据。然后,各机器2将生成的测量数据发送到便携终端装置4。
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经由通信部42接收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收集在接收到的各测量数据中储存了的测量结果(即接收电场强度)(步骤S202)。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直至从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起的经过时间(接收等待时间)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接收超时时间)为止,持续等待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的接收。然后,如果接收等待时间达到接收超时时间,则对附近度计算部441通知收集完成了的意思。
附近度计算部441在从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接收到上述通知时,根据由各机器2测量出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步骤S203)。然后,附近度计算部441根据计算出的各机器2的附近度,生成上述机器列表。
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使用附近度计算部441生成的机器列表,使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显示于显示部40(步骤S204)。当在该机器列表画面中由用户对“执行”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步骤S205;“是”),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经由通信部42对具有用户所指定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即对象候补机器)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步骤S206)。另外,当在机器列表画面中由用户对“取消”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控制部44结束该对象机器确定处理,并且再次显示测量开始画面(参照图7)。
用户确认受理部443在通过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将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发送到对象候补机器之后,使显示部40在机器列表画面上弹出显示确认受理画面(参照图9)(步骤S207)。此处,用户在能够确认期望的机器2的上述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对确认受理画面的“是”按钮进行按下操作,在无法确认的情况下,对“否”按钮进行按下操作。
当“是”按钮被按下操作时(步骤S208;“是”),用户确认受理部443确定为执行了确认用动作的机器2、即对象候补机器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的机器2(作业对象机器)(步骤S209),结束该对象机器确定处理。在该情况下,用户确认受理部443将例如该确定了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与表示是作业对象机器的信息对应起来保存到RAM等。
另一方面,当“否”按钮被按下时(步骤S208;“否”),控制部44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204。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指定其他机器识别编号,再次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例如,用户能够将附近度的位次比上次的对象候补机器低1个的机器2选择为对象候补机器,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
当通过以上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确定了作业对象机器时,通过机器控制部444将未图示的操作画面显示于显示部40。经由上述操作画面,用户能够使作业对象机器执行期望的动作,或者对其进行期望的设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中,便携终端装置4依照用户操作,使各机器2测量接收电场强度,从各机器2收集该测量结果(接收电场强度)。然后,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收集到的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对用户提示按照计算出的附近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了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而成的机器列表。此处,用户能够从机器列表选择任意的机器识别编号,并使具有该选择出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执行确认用动作。
例如,用户在期望将与当前的场所最近的机器2作为作业对象的情况下,指定机器列表的开头的机器识别编号即可,在期望将第2接近的机器2作为作业对象的情况下,选择机器列表的第2个机器识别编号即可。然后,当由具有该选择出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执行了确认用动作并被用户承认时,便携终端装置4将该机器2确定为是作业对象机器。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无需迫使用户进行复杂的作业而能够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作业对象机器)。另外,无需限制便携终端装置4和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范围,即使在例如作业对象的机器2设置于顶棚的情况下,也能够无需花费用户的工夫而容易地将该机器2确定为作业对象机器。
另外,通过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用户能够实际上验证是否为期望的机器2,所以能够正确地确定作业对象机器。
另外,便携终端装置4也可以提供用户能够针对确定为用户的作业对象的机器2输入期望的信息的环境。在该情况下,例如便携终端装置4的控制部44使得用于从用户受理针对确定了的机器2的信息的输入的画面(机器信息输入画面)显示于显示部40。用户能够经由该机器信息输入画面,输入例如与设置位置有关的信息、与维护有关的信息等。
当经由机器信息输入画面的用户的输入操作完成时,便携终端装置4生成将所输入的信息和机器识别编号对应起来的机器信息保存到数据存储部43。该机器信息能够用作由系统控制器1管理的各机器2的信息。例如,便携终端装置4的控制部44根据用户操作,将在数据存储部43中保存了的机器信息经由通信部42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系统控制器1将从便携终端装置4送来的机器信息登记到在数据存储部13中构筑了的机器管理用的数据库(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中对机器识别编号进行了列表显示,但不一定需要显示机器识别编号。例如,也可以从附近度大的机器起按顺序分配1、2、3、…等编号而列表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终端装置4对在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中用户所指定的机器2发送了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但也可以自动地对附近度最大的机器2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在该情况下,每当由用户在确认受理画面(参照图9)中对“否”按钮进行按下操作时,便携终端装置4对附近度的大小的位次比上次低1个的机器2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即可。
另外,在依照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系统控制器1与各机器2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便携终端装置4与各机器2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依照同样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由此,各机器2无需具备用于与便携终端装置4通信的专用的通信接口(图4的第2通信部21),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变形例1)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在该变形例中,便携终端装置4测量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4的结构的框图。在变形例1的便携终端装置4中,新追加了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测量来自各机器2的无线数据接收时的电场强度。
图12是示出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该变形例中,控制部44代替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而具备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5。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5具备多播发送部4450和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
在多播发送部4450中,当在测量开始询问画面(参照图7)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对机器2多播发送用于请求响应数据(内容任意)的发送的数据(响应请求数据)。
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在经由通信部42接收到来自机器2的响应数据时,取得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的测量结果(即接收电场强度),与在接收到的响应数据中储存了的机器识别编号对应起来保存到RAM等。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直至从多播发送响应请求数据起的经过时间(接收等待时间)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接收超时时间)为止,持续等待来自各机器2的响应数据的接收。然后,如果接收等待时间达到接收超时时间,则对附近度计算部441通知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完成了的意思。以下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0的步骤S203~S209)。
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由便携终端装置4测量接收电场强度,所以各机器2无需为了测量接收电场强度而具备专用的硬件(图4的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另外,各机器2具备针对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请求而发送某种响应的功能即可。换言之,在该变形例1中,各机器2无需执行生成测量数据并发送等这样的专用于本发明的处理。因此,只要是具备无线通信部的设备机器,就能够用作构成本发明的网络系统的机器,本发明的导入变得容易。
(变形例2)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该变形例中,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传播延迟时间,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
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参照图5)。但是,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44不同。图13是示出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该变形例中,控制部44代替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而具备传播延迟时间测量部446,代替附近度计算部441而具备附近度计算部447。
传播延迟时间测量部446具备多播发送部4460和经过时间取得部4461。多播发送部4460与变形例1的多播发送部4450同样地,当在测量开始询问画面(参照图7)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对机器2多播发送响应请求数据。
经过时间取得部4461在经由通信部42接收到来自机器2的响应数据时,取得从多播发送响应请求数据起直至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经过时间,将所取得的经过时间视为与该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传播延迟时间,与在接收到的响应数据中储存了的机器识别编号对应起来保存到RAM等。经过时间取得部4461与变形例1同样地,直至接收等待时间达到接收超时时间为止,持续等待来自各机器2的响应数据的接收。然后,如果接收等待时间达到接收超时时间,则对附近度计算部447通知传播延迟时间的测量完成了的意思。
附近度计算部447在从经过时间取得部4461接收到上述通知时,根据各机器2的传播延迟时间来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传播延迟时间与便携终端装置4和机器2之间的距离成比例地变大,所以能够根据传播延迟时间来计算附近度。
然后,附近度计算部447根据计算出的各机器2的附近度,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生成机器列表。以下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0的步骤S204~S209)。
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传播延迟时间,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此时,各机器2的传播延迟时间根据分别最早地到达便携终端装置4的响应数据来决定。这样决定的各机器2的传播延迟时间不会如接收电场强度那样由于干扰而大幅变动,所以实现附近度的计算精度的提高。
(实施方式2)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网络系统。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构成要素等,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中,便携终端装置4执行了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作业对象机器)的处理(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2的网络系统中,便携终端装置4和系统控制器1协调地执行对象机器确定处理。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系统控制器1的结构的框图。如从该图知道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的系统控制器1中,除了实施方式1的系统控制器1的结构以外,还追加了终端通信部15。终端通信部15具备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接口,在控制部14的控制下依照预先决定的通信方式与便携终端装置4进行数据通信。
实施方式2的机器2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参照图4)。但是,各机器2的控制部25在经由第2通信部21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测量请求数据时,将储存了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的测量结果的测量数据经由第1通信部20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系统控制器1具备的控制部14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实施方式2的控制部14具备测量结果收集部140、附近度计算部141、确认用动作请求部142以及对象机器确定部143。通过控制部14具备的CPU等执行在数据存储部13中存储了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来实现这些结构部的功能。另外,虽然未图示,但除此以外,在控制部14中还具备这种设备机器系统中的系统控制器本来具备的功能部、例如用于进行各机器2的动作状态的监视、控制的功能部。
测量结果收集部140收集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结果。具体而言,测量结果收集部140经由机器通信部12接收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从接收到的各测量数据提取测量结果(即接收电场强度)。测量结果收集部140将提取出的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保存到RAM、数据存储部13。
附近度计算部141根据由测量结果收集部140收集到的各机器2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另外,附近度计算部141生成按照计算出的附近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了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而成的列表(机器列表)。附近度计算部141将储存了生成的机器列表的数据(机器列表数据)经由终端通信部15发送到便携终端装置4。
确认用动作请求部142经由便携终端装置4对用户所指定的机器2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具体而言,确认用动作请求部142在经由终端通信部15接收到后述请求指示数据时,经由机器通信部12对具有在该请求指示数据中储存了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发送用于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的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
对象机器确定部143在由用户经由便携终端装置4进行了确认了上述确认用动作的意思的操作的情况下,确定为该机器2、即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机器2是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即作业对象机器)。具体而言,对象机器确定部143在经由终端通信部15从便携终端装置4接收到后述机器确定指示数据时,确定为具有在接收到的机器确定指示数据中储存了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是作业对象机器。在该情况下,对象机器确定部143将例如该确定了的机器2的机器识别编号与表示是作业对象机器的信息对应起来保存到RAM、数据存储部13。
实施方式2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参照图5)。但是,实施方式2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不同。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实施方式2的控制部44具备测量请求部448、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用户确认受理部443A以及机器控制部444A。
测量请求部448与实施方式1的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中的测量请求部4400同样地,当在测量开始询问画面(参照图7)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经由通信部42对机器2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
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从用户受理希望请求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的机器2(对象候补机器)的指定。具体而言,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使用经由通信部42接收到的来自系统控制器1的机器列表数据,使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显示于显示部40。
当在该机器列表画面中由用户对“执行”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将储存了用户所指定的机器识别编号的请求指示数据经由通信部42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请求指示数据是用于对系统控制器1指示针对具有用户所指定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2(即对象候补机器)的确认用动作的执行请求的数据。
另外,当在图8的机器列表画面中由用户对“取消”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再次显示测量开始画面(参照图7)。
用户确认受理部443A在通过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将请求指示数据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之后,使显示部40在机器列表画面上弹出显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确认受理画面(参照图9)。
当在该确认受理画面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用户确认受理部443A经由通信部42将储存了用户先前在机器列表画面(参照图8)中所指定的机器识别编号的机器确定指示数据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机器确定指示数据是用于对系统控制器1指示用户确认了确认用动作的机器2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的机器2(即作业对象机器)的确定的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中,通过便携终端装置4的控制部44中的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A、和系统控制器1的控制部14中的确认用动作请求部142的协调而实现的功能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动作请求单元。另外,通过控制部44的用户确认受理部443A、和控制部14的对象机器确定部143的协调而实现的功能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机器确定单元。
图17示出实施方式2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中的通信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网络系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同样的效果。即,无需迫使用户进行复杂的作业而能够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作业对象机器)。另外,无需限制便携终端装置4和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范围,即使在例如作业对象的机器2设置于顶棚的情况下,也能够无需花费用户的工夫而容易地将该机器2确定为作业对象机器。
另外,通过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用户能够实际地验证是否为期望的机器2,所以能够正确地确定作业对象机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系统控制器1执行接收电场强度的收集、附近度的计算这样的负荷高的处理。因此,在便携终端装置4侧仅进行由系统控制器1生成的信息的显示、与向系统控制器1的输入有关的处理即可。因此,能够用计算资源比较少的便携设备对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4进行具体化。另外,由于同样的理由,即使是搭载的CPU、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不同的便携设备,也能够容易地实现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4的同一功能。
另外,便携终端装置4也可以提供用户能够针对确定为用户的作业对象的机器2输入期望的信息的环境。在该情况下,例如便携终端装置4的控制部44使得用于从用户受理针对确定了的机器2的信息的输入的画面(机器信息输入画面)显示于显示部40。用户能够经由该机器信息输入画面而输入例如与设置位置有关的信息、与维护有关的信息等。
在经由机器信息输入画面的用户的输入操作完成时,便携终端装置4生成将所输入的信息和机器识别编号对应起来的机器信息,并保存到数据存储部43。该机器信息能够用作由系统控制器1管理的各机器2的信息。例如,便携终端装置4的控制部44根据用户操作,将在数据存储部43中保存了的机器信息经由通信部42发送到系统控制器1。系统控制器1将从便携终端装置4送来的机器信息登记到在数据存储部13中构筑了的机器管理用的数据库(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器1在从便携终端装置4接收到请求指示数据的情况下,对由该请求指示数据指定了的机器2发送了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但也可以自动地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在该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首先对附近度最大的机器2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然后,系统控制器1每当由用户在确认受理画面(参照图9)中对“否”按钮进行按下操作时,对附近度的大小的位次比上次低1个的机器2发送确认用动作请求数据即可。
另外,在依照预先决定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系统控制器1与各机器2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便携终端装置4与各机器2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及便携终端装置4与系统控制器1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依照同样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由此,在系统控制器1以及各机器2中的任意一个中都无需具备用于与便携终端装置4通信的专用的通信接口(图4的第2通信部21、图14的终端通信部15),两者都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另外,也可以由便携终端装置4测量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并进行附近度的计算。图18示出该情况下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中的通信序列的例子。
另外,也可以由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传播延迟时间,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
(实施方式3)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网络系统。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构成要素等,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中,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在各机器2的1次的测量中得到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出各机器2的附近度。但是,由于多径的影响,如图19所示,即使测量位置的变化小但接收电场强度仍大幅变动的环境下,所计算的附近度的精度可能降低。
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3的网络系统中,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在各机器2的多次的测量中得到的多个接收电场强度来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
实施方式3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参照图5)。但是,实施方式3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44不同。实施方式3的控制部44如图20所示,具备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A、附近度计算部441A、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用户确认受理部443以及机器控制部444。
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A取得各机器2中的接收电场强度的多次的测量结果。更详细而言,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0A具备测量请求部4400A和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测量请求部4400A对各机器2间歇地多次请求(例如3次)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具体而言,每当在图21~图23所示那样的第1次~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中由用户对“开始”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对机器2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
每当由测量请求部4400A如上所述发送测量请求数据时,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收集从各机器2送来的接收电场强度。具体而言,响应于第1次的测量请求数据,经由通信部42接收从各机器2送来的测量数据(第1次的测量数据),从接收到的第1次的测量数据提取测量结果(即第1次的接收电场强度)。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将提取出的各机器2的第1次的接收电场强度保存到RAM等。
同样地,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收集各机器2的第2次、第3次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保存到RAM等。
附近度计算部441A根据由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收集到的各机器2的第1次~第3次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具体而言,附近度计算部441A首先针对各机器2的每一个,取得接收电场强度的代表值。例如,附近度计算部441A既可以将第1次~第3次的接收电场强度中的最大值作为代表值,也可以将第1次~第3次的接收电场强度的中位数作为代表值。
然后,附近度计算部441A根据所取得的各机器2的代表值来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生成机器列表。
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用户确认受理部443以及机器控制部444的处理内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24是示出由实施方式3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执行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通过在对象机器确定处理用的程序起动之后,在测量开始询问画面(参照图7)中由用户对“是”按钮进行按下操作,而开始该对象机器确定处理。
在步骤S301~S303中,测量请求部4400A依次显示第1次~第n次(在本例子中是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参照图21~图23),每当由用户对“开始”按钮进行按下操作时,对机器2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在测量确认画面中显示关于对用户推荐的测量位置(测量推荐位置)的信息。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1次~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中分别示出了不同的测量推荐位置。由此,能够针对各个测量的每一个,促使用户进行便携终端装置4的位置的变更。
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经由通信部42接收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收集在接收到的各测量数据中储存了的测量结果(即接收电场强度)。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直至从多播发送测量请求数据起的经过时间(接收等待时间)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接收超时时间)为止,持续等待来自各机器2的测量数据的接收。测量结果收集部4401A将这样的收集处理执行预先设定的次数(在本例子中是3次)。
在第3次的收集处理完成时(步骤S303;“是”),如上所述,附近度计算部441A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并生成机器列表(步骤S304)。
以下,关于步骤S305~S310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的对象机器确定处理(图10的步骤S204~S209)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网络系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网络系统同样的效果。即,无需迫使用户进行复杂的作业而能够确定用户期望作为作业对象的机器2(作业对象机器)。另外,无需限制便携终端装置4和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范围,即使在例如作业对象的机器2设置于顶棚的情况下,也无需花费用户的工夫而能够容易地将该机器2确定为作业对象机器。
另外,通过确认用动作的执行,用户能够实际地验证是否为期望的机器2,所以能够正确地确定作业对象机器。
进而,根据实施方式3的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4根据在各机器2的多次的测量中得到的多个接收电场强度,计算各机器2的附近度。另外,便携终端装置4在各个测量开始之前,对促使测量位置的变更的消息进行画面显示。因此,即使建筑物内是易于受到多径的影响的环境,也能够防止附近度的计算精度降低,能够正确地确定作业对象机器。
(变形例1)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在该变形例中,便携终端装置4测量与各机器2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便携终端装置4相同(参照图11)。但是,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控制部44(参照图12)不同。
图25是示出该变形例的便携终端装置4具备的控制部44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该变形例中,控制部44代替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5而具备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5A,代替附近度计算部441而具备附近度计算部441A。
接收电场强度取得部445A具备多播发送部4450A和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A。多播发送部4450A对各机器2间歇地多次(例如3次)进行响应数据(内容任意)的发送请求。具体而言,每当在图21~图23所示那样的第1次~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中由用户对“开始”按钮进行了按下操作时,对机器2多播发送用于请求响应数据的发送的数据(响应请求数据)。
每当由多播发送部4450A如上所述发送响应请求数据时,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A根据从各机器2送来的响应数据,取得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的测量结果。具体而言,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A响应于第1次的响应请求数据,经由通信部42接收从各机器2送来的响应数据(第1次的响应数据)。然后,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A取得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的测量结果(即第1次的接收电场强度),与在接收到的第1次的响应数据中储存了的机器识别编号对应起来保存到RAM等。
同样地,测量结果取得部4451A从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45取得基于来自各机器2的第2次、第3次的响应数据的接收的接收电场强度,并保存到RAM等。
附近度计算部441A、确认用动作请求部442、用户确认受理部443以及机器控制部444的处理内容与实施方式3相同(图24的步骤S304~S310)。
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由便携终端装置4测量接收电场强度,所以各机器2无需为了测量接收电场强度而具备专用的硬件(图4的接收电场强度测量部24)。另外,各机器2具备针对来自便携终端装置4的请求而发送某种响应的功能即可。换言之,在该变形例1中,各机器2无需执行生成测量数据并发送等这样的专用于本发明的处理。因此,只要是具备无线通信部的设备机器,就能够用作构成本发明的网络系统的机器,本发明的导入变得容易。
(变形例2)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该变形例中,如图26所示,便携终端装置4还具备非接触距离测量部46。
非接触距离测量部46是通过对对象物照射例如超声波、红外线来测量直至该对象物为止的距离的传感器。
该变形例的测量请求部4400A在第1次~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参照图21~图23)中显示非接触距离测量部46的测量结果、即直至作业对象的机器2为止的距离(参照图27)。
由此,用户能够使便携终端装置4容易地移动至测量推荐位置,作为结果,能够提高附近度的计算精度。
另外,也可以组合上述变形例1和2。在该情况下,多播发送部4450A在第1次~第3次的测量确认画面(参照图21~图23)中显示非接触距离测量部46的测量结果(参照图27)。
本发明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而实现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实施方式而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另外,在权利要求书内以及与其等同的发明的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被视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大厦设备用网络系统、家庭网络系统等。

Claims (12)

1.一种网络系统,具备:
测量单元,测量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或者传播延迟时间;
附近度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计算用数值表示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所述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接近的程度的附近度;
动作请求单元,根据由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所述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对所述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以及
机器确定单元,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所述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所述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
2.一种便携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电场强度取得单元,针对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取得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
附近度计算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电场强度取得单元所取得的各接收电场强度,计算用数值表示直至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为止的接近的程度的附近度;
动作请求单元,根据由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所述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对所述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以及
机器确定单元,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所述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所述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电场强度取得单元包括:
测量请求单元,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以及
收集单元,从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收集测量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还具备:
接收电场强度测量单元,该接收电场强度测量单元测量接收电场强度,
所述接收电场强度取得单元包括:
发送请求单元,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响应数据的无线发送;以及
测量结果取得单元,取得来自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的所述响应数据的接收时的所述接收电场强度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动作请求单元将基于由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各附近度的列表显示于显示部,并受理所述列表的某1个项目的选择,从而从用户受理所述对象候补机器的指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测量请求单元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间歇地多次请求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
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根据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中的接收电场强度的多次的测量结果,计算所述附近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请求单元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间歇地多次请求响应数据的无线发送,
所述附近度计算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电场强度测量单元测量的关于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的接收电场强度的多次的测量结果,计算所述附近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测量请求单元在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所述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之前,对用户提示关于推荐的测量位置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请求单元在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所述响应数据的无线发送之前,对用户提示关于推荐的测量位置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8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还具备:
距离测量单元,该距离测量单元测量直至对象物为止的距离,
所述测量请求单元在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所述接收电场强度的测量之前,对用户提示关于由所述距离测量单元测量出的距离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9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还具备:
距离测量单元,该距离测量单元测量直至对象物为止的距离,
所述发送请求单元在对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请求所述响应数据的无线发送之前,对用户提示关于由所述距离测量单元测量出的距离的信息。
12.一种对象机器确定方法,其中,
测量连接到同一网络的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电场强度或者传播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计算用数值表示所述多个机器的各个机器与所述便携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接近的程度的附近度,
根据所述计算出的各附近度,从所述多个机器选择一个机器作为对象候补机器,对所述对象候补机器请求预先决定的动作的执行,
从用户受理是否承认所述对象候补机器,在用户承认了的情况下,将所述对象候补机器确定为是用户期望的作业对象机器。
CN201380078161.6A 2013-07-12 2013-07-12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Active CN105393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9209 WO2015004812A1 (ja) 2013-07-12 2013-07-12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携帯端末装置及び対象機器特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3230A true CN105393230A (zh) 2016-03-09
CN105393230B CN105393230B (zh) 2018-05-25

Family

ID=5227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8161.6A Active CN105393230B (zh) 2013-07-12 2013-07-12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26360B2 (zh)
EP (1) EP3021227A4 (zh)
JP (1) JP6104385B2 (zh)
KR (1) KR101800980B1 (zh)
CN (1) CN105393230B (zh)
WO (1) WO201500481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2493A (zh) * 2017-05-30 2018-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以及电子系统
CN108833731A (zh) * 2017-05-30 2018-11-1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系统、电子设备以及便携式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5486B2 (ja) * 2018-08-23 2022-07-0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KR20200141702A (ko) * 2019-06-11 202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검색 리스트를 표시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JP7454955B2 (ja) 2020-02-21 2024-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情報収集システム、情報収集方法、および情報収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3665A (ja) * 1996-09-12 1998-04-10 Hitachi Ltd 移動電話端末を利用した室内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US20100144274A1 (en) * 2008-12-10 2010-06-1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Proximity Between Computing Apparatuses
WO2012104983A1 (ja) * 2011-01-31 2012-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位置特定装置、位置特定方法、位置特定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82098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发命令的设备及方法
CN103176445A (zh) * 2012-12-21 2013-06-26 东南大学 基于blc220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6205A (ja) 2002-04-04 2003-10-17 Hitachi Ltd ネットワーク構成機器特定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の処理プログラム
US6992625B1 (en) * 2003-04-25 2006-01-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Calibration of a device location measurement system that utilizes wireless signal strengths
US7293088B2 (en) * 2003-07-28 2007-11-06 Cisco Technology, Inc. Tag location, client location, and coverage hole 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754480B2 (en) * 2003-11-04 2017-09-05 Universal Electron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vice location determination
US8019352B2 (en) * 2004-07-23 2011-09-13 Wireless Valley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 using the posi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or infrastructure for wireless network enhancements
US7768420B2 (en) * 2004-10-29 2010-08-03 Intel Corporation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wireless appliance networks
JP4329733B2 (ja) 2005-06-20 2009-09-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対応付け支援システム
EP2098101B1 (en) * 2006-12-20 2011-07-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system to select devices of a wireless network, particularly a network of wireless lighting devices
US8155662B2 (en) * 2007-02-19 2012-04-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lf-configuring wireless network location system
JP2008244942A (ja) 2007-03-28 2008-10-09 Nec Corp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電波状況確認方法
US8644843B2 (en) * 2008-05-16 2014-02-04 Apple Inc. Location determination
US20100141531A1 (en) * 2008-12-08 2010-06-10 Hong Soon Nam Position trac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low power wpan/wban device
US9641629B2 (en) * 2011-11-28 2017-05-02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istance-based network resource discovery
US20140030982A1 (en) * 2012-07-11 2014-01-30 Javier Cardon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ance estimate using signal strength information
US9432361B2 (en) * 2013-03-13 2016-08-30 Lookou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security behavior of a device based on proximity to another device
US10454783B2 (en) * 2014-02-05 2019-10-22 Apple Inc. Accessory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environment model
US9741244B2 (en) * 2014-05-30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smart objects, and systems for nam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smart objects
US9271141B1 (en) * 2014-07-29 2016-02-23 Cellco Partnershi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ome appliances over LTE
US10637678B2 (en) * 2015-09-24 2020-04-28 Intel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portable, reusable, and shareable internet of things (IoT)-based services and resourc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3665A (ja) * 1996-09-12 1998-04-10 Hitachi Ltd 移動電話端末を利用した室内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US20100144274A1 (en) * 2008-12-10 2010-06-1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Proximity Between Computing Apparatuses
WO2012104983A1 (ja) * 2011-01-31 2012-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位置特定装置、位置特定方法、位置特定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82098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发命令的设备及方法
CN103176445A (zh) * 2012-12-21 2013-06-26 东南大学 基于blc220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2493A (zh) * 2017-05-30 2018-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以及电子系统
CN108833731A (zh) * 2017-05-30 2018-11-1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系统、电子设备以及便携式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19527A (ko) 2016-02-19
EP3021227A4 (en) 2017-03-08
US20160219406A1 (en) 2016-07-28
EP3021227A1 (en) 2016-05-18
JPWO2015004812A1 (ja) 2017-03-02
JP6104385B2 (ja) 2017-03-29
WO2015004812A1 (ja) 2015-01-15
CN105393230B (zh) 2018-05-25
US9826360B2 (en) 2017-11-21
KR101800980B1 (ko) 2017-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402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安装电子设备的装置和方法
CN105393230A (zh) 网络系统、便携终端装置以及对象机器确定方法
CN110972233B (zh) 一种智能设备配网状态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5306318A (zh) 智能场景配置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EP4328511A1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based pair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storage medium
TW201510446A (zh) 空調系統
JP6739044B2 (ja) 情報提供システム、情報提供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0100449B (zh) 远程控制系统、服务器装置、终端装置、电气设备的登记方法以及介质
CN112423368A (zh) 网关、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入网、入网辅助方法及系统
CN103907379A (zh)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终端装置的控制方法
JP6707989B2 (ja) 電気機器接続用具、電気機器接続用具と外部制御装置のセットおよび遠隔監視管理システム
KR20220050565A (ko) 단말 장치 및 단말 장치의 전자 기기 등록 방법
JP7166140B2 (ja) 無線端末
JPWO2020202439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端末装置、空調機操作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0769487B (zh) 接入终端设备的方法、管理器及电力调峰系统
CN112944571A (zh) 基于内外机高度加速多联机无线组网的方法
CN108520062B (zh) 用电信息分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68860A (zh) 管理电子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13411792A (zh) 一种设备配网方法、装置、家电设备及终端设备
JP2007148967A (ja) コンピュータ機器一括管理システム
JP7242935B2 (ja) 電子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49770A (ja) 案内通知システム、案内通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50516B2 (ja) 施設管理システム、携帯端末、施設管理装置および施設管理方法
JP7019641B2 (ja) メータ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メータ管理携帯端末
WO2020255272A1 (ja) 電子装置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