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0241A - 复合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复合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0241A
CN105390241A CN201510546599.3A CN201510546599A CN105390241A CN 105390241 A CN105390241 A CN 105390241A CN 201510546599 A CN201510546599 A CN 201510546599A CN 105390241 A CN105390241 A CN 105390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agnetic
magnetic flux
path
gui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65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0241B (zh
Inventor
庄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yntec Co Ltd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90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0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0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0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95Windings disposed upon ring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9/04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considerably beyond the audio range
    • H01F19/08Transformers having magnetic bias, e.g. for handling pul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02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for non-linear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其包含:一磁通量导引单元;一第一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及一第二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其中,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Description

复合磁性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性元件,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磁性元件。
背景技术
局部区域网络(LAN)目前被应用于连接庞大数量的个人电脑、工作站、打印机及文件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而数据信号则通过LAN电缆进行传输,一般LAN电缆与网络设备连接的接口处需要使用脉冲变压器(Pulsetransformer)以及共模滤波器(Common-modefilter)这两个元件。
请参阅图1,其是为脉冲变压器与共模滤波器连接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脉冲变压器11a的作用是为:a.在代表网络设备的实体(PHY)端与接入的LAN电缆之间作直流隔绝;b.维持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品质,贡献最低限度的失真。
上述a点主要是因为电子设备与网络设备接取点导体之间可能存在电位差,直接接触可能会造成设备工作异常,因此需隔绝两者的直流电位,使信号以交流形式在LAN电缆上传输。再者,实体端包含有调变解调变及信号处理等功能的微电子电路,这些敏感的电子电路经不起高电压或高电流(Surgecurrent)的冲击,若经高电压或高电流的冲击则容易造成工作异常、电路毁损甚至于引发火灾。另外,LAN电缆处于外在环境,容易因为温度变化、电击、配线施工等因素产生上述的电冲击,因此使用脉冲变压器进行直流隔绝可对电子设备提供有效的保护。
至于,上述c点中所述的共模噪声的成因主要为:外界干扰信号经由辐射方式同时在差动对(Differentialpair)线路的两导体上感应而产生相位(Phase)相同的噪声;以及外界干扰信号经由共同接地或电源端以直流方式引入,如此也会同时在此两导体上引发此类噪声。
而共模滤波器12a的作用是加强对共模噪声的抑制,因为脉冲变压器两侧线圈之间存在杂散电容,当共模噪声频率升高时,进入脉冲变压器其中一侧的噪声容易经由此杂散电容耦合到另一侧形成泄漏,使用共模滤波器可加强抑制这种的高频噪声泄漏。
请再参阅图1,如图所示,脉冲变压器11a及共模滤波器12a于信号路径上是处于相邻的位置,而且两元件皆以导体线圈绕铁磁材料制成,虽然使用脉冲变压器11a及共模滤波器12a这两个元件确实可实现直流隔绝保护以及抑制共模噪声的技术效果,但是,随着电子设备朝微小化发展以及生产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下,现有技术中脉冲变压器11a及共模滤波器12a以各自的导体线圈绕在两个各自独立的铁磁材料制成的实施方式将增加生产成本。再者,脉冲变压器11a及共模滤波器12a为各自独立的元件将使得生产完成后的电子设备体积过大,而无法符合微小化的发展趋势。
再者,使用时,两个各自独立的磁性元件需要距离一特定的间距以上,才可以防止彼此间相互磁耦合的干扰所造成的电性不正确或不良,所以不利产品小型化。尤其是在1GB以上以太网络的高频及4通道同时运作时,例如100~400MHz,彼此间相互磁耦合更是严重。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磁性元件,以解决现有例如脉冲变压器及共模滤波器等磁性元件以各自的导体线圈绕在各自独立的铁磁材料制成,将增加生产成本,以及例如脉冲变压器及共模滤波器等磁性元件为各自独立的元件在使用时需要距离一特定的间距以上,才可以防止彼此间相互磁耦合的干扰,将使得生产完成后的电子设备体积过大,而无法符合微小化的发展趋势等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可将两个单独功用的磁性元件的线圈组绕设于同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上,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效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其包含:一磁通量导引单元;一第一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及一第二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其中,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其包含:一磁通量导引单元;一第一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及一第二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其中,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交会,于该相互交会处,至少部分之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至少部分之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彼此正交。
附图说明
图1是为脉冲变压器与共模滤波器连接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3A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为图3A的A-A剖面移除第二线圈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C是为图3A的A-A剖面移除第一线圈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D是为结合图3B及图3C的磁通方向示意图。
图4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为图5A所示的柱状结构及第一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C是为图5A所示的矩形环状结构及第二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7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C是为图10B所示的复合磁性元件与组装构件的示意图。
图10D是为图10C的部分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为图11A中移除第二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C是为图11A中移除第一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为适用于图12A的电极单元的示意图。
图12C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为图13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图14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为图15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图16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是为另一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18A是为适用于图17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为图18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脉冲变压器:11a
共模滤波器:12a
第一线圈构件:W21、W61、W171
第一线圈:W211、W611、W1711
第二线圈:W212、W612、W1721
第二线圈构件:W22、W62、W172
第三线圈:W221、W613
第四线圈:W222、W614
第五线圈:W621
第六线圈:W622
第一侧第一端:P21、P61、P171
第一侧第二端:P22、P62、P172
第一连接点:N21、N61
第二连接点:N22、N62
第一中央抽头:CT1
第二中央抽头:CT2
第二侧第一端:CM21、CM61、CM171
第二侧第二端:CM22、CM62、CM172
复合磁性元件:3、4、5、11、12、13、14、15、16、18
磁通量导引单元:31、51、111、121、131、151、161、181
环状导磁芯:311
环状主体:3111
环状圆周:3112
第一缠绕处:312、5111、112、13211
第二缠绕处:141、313、5121、113、13221
第一磁通:32、52、114、134、156、163、186
第二磁通:33、53、117、136、158、164、188
开口:341、342、361、362、541、542、561、562、1151、1152、1181、1182
第一磁路径:35、55、116、135、155、185
第二磁路径:37、57、119、137、157、187
第一轴线:Ax1、Ax3、Ax5、Ax7
第二轴线:Ax2、Ax4、Ax6、Ax8
柱状结构:511
矩形环状主体:512
组装构件:10
磁通量导引单元:16c
连接支架:16a
导接脚:16b
下壳体:101
上壳体:102
电极接脚:103
容置空间:1011
柱状导磁芯:1111
第一相对边:1112
第二相对边:1113
水平轴线:X1
垂直轴线:Y1
柱状结构:1211
矩形环状主体:1212
电极单元:1213、138、159、189
线头:122
H形主体:132
双H形主体:152、182
柱状部:1321、1521、1821
第一绕线区域:15211、18211
第二绕线区域:15212、18212
第一凸出部:1522、1822
第二凸出部:1523、1823
凸出部:1322
板形结构:133
第一板形结构:153、183
区域:1531、1831
第二板形结构:154、184
磁通方向:Y2、Y3、Y4、Z1、Z2、Z3
柱状导磁芯:162
柱状主体:1621
第一绕线通道:1622
第二绕线通道:1623
外壁结构:1624、1625
中间侧壁结构:1626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对其进行说明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复合磁性元件可由磁通量导引单元、第一线圈构件以及第二线圈构件所组成,其中,磁通量导引单元、第一线圈构件以及第二线圈构件可整合于一电路基板(本图未示出)中,第一线圈构件以及第二线圈构件分别缠绕于磁通量导引单元的不同部分上,以使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分别与磁通量导引单元构成在电性上彼此独立的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除了可将两个单独功用的磁性元件的线圈构件绕设于同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上外,本发明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复合磁性元件所包含的第一线圈构件以及第二线圈构件可分别由单一线圈或是多个线圈所构成,且磁通量导引单元的结构亦有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以下将进一步提出说明。
请参阅图2,其是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圈构件W21具有第一线圈W211及第二线圈W212,而第二线圈构件W22则具有第三线圈W221及第四线圈W222,第一线圈W211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一端P21及一第一侧第二端P22连接,而第二线圈W212的两端则分别与一第一连接点N21及一第二连接点N22连接,第三线圈W2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点N21连接,另一端与一第二侧第一端CM21连接,第四线圈W22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点N22连接,另一端则与一第二侧第二端CM22连接。例如,第一线圈W211及第二线圈W212可以是脉波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
请参阅图3A,其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3包含磁通量导引单元31、第一线圈构件W21及第二线圈构件W22,于本实施例中,磁通量导引单元31为一环状导磁芯311,其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其中,第一线圈构件W21与第二线圈构件W22分别与磁通量导引单元31构成彼此独立的一第一磁性元件及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可为但不限为一脉冲变压器,而第二磁性元件可为但不限为一共模滤波器,且第一线圈构件W21具有第一线圈W211及第二线圈W212,而第二线圈构件W22具有第三线圈W221及第四线圈W222,第一线圈构件W21及第二线圈构件W22均缠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不同部位上,以分别产生一第一磁通32及一第二磁通33。第一侧两端的信号(port1)与第二侧两端的信号(port2)是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各独立运作的结果。
请参阅图3B,其是为图3A的A-A剖面移除第二线圈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磁通32由已缠绕于环状导磁芯311上的第一线圈构件W21的一侧开口341处出发沿着第一磁路径35回到第一线圈构件W21的另一侧开口342处,其中,第一磁路径35可以由磁通量导引单元31,即环状导磁芯311的形状以及其对应的第一线圈构件W21的缠绕位置决定,其在磁通量导引单元31内的路径形状与磁通量导引单元31的环形状外边线实质上相似,如图3B所示,第一磁路径35在环状导磁芯311内的路径形状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形状外边线实质上相似,且第一磁路径35为一封闭路径,其全部的路径都在环状导磁芯311的内部,亦即第一磁通32的方向沿着环状导磁芯311的圆周方向。
请再参阅图3B及图3A,第一线圈构件W21是沿着磁通量导引单元31的第一缠绕处312的一第一轴线Ax1径向缠绕,且第一轴线Ax1与第一磁路径35经过第一线圈构件W21的开口341、342处的方向实质上相同。本说明书中所称「轴线」为一假想线,通过线圈(构件)内每一圈的中心点,可以是直线或曲线,于此例中,第一轴线Ax1沿着环状导磁芯311的切线方向(圆周方向),整个第一轴线Ax1位于环状导磁芯311内部,呈现环状。
请参阅图3C,其是为图3A的A-A剖面移除第一线圈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磁通33由已缠绕于环状导磁芯311上的第二线圈构件W22的一侧开口361处出发沿着第二磁路径37回到第二线圈构件W22的另一侧开口362处,其中,第二磁路径37可以由磁通量导引单元31,即环状导磁芯311的环形状以及其对应的第二线圈构件W22的缠绕位置决定,如图3C所示,第二磁路径37为一封闭路径,其局部的路径在环状导磁芯311的内部。
请再参阅图3C及图3A,第二线圈构件W22沿着磁通量导引单元31的第二缠绕处313的一第二轴线Ax2缠绕,且第二轴线Ax2与第二磁路径37经过第二线圈构件W22的开口361、362处的方向实质上相同。
请再参阅图3A、3B、图3C及图3D,其中图3D是为结合图3B及图3C的磁通方向示意图,如图3B、图3C所示,磁通量导引单元31的第一缠绕处312及第二缠绕313处分别为环状导磁芯311的一环状主体3111及一环状圆周3112,第一轴线Ax1为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轴线,其方向可视为环状导磁芯311的切线方向(圆周方向),而第二轴线Ax2则垂直经过环状导磁芯311,可视为环状导磁芯311的对称轴。第一磁路径35会经过环状导磁芯311且呈现环状形,第二磁路径37会垂直经过环状导磁芯311,第二磁通33沿着第二磁路径37垂直通过环状导磁芯311,使第一磁通32的方向与第二磁通33的方向在环状导磁芯311内部彼此正交(如图3D所示),即沿着第一磁路径35的第一磁通32的方向与沿着第二磁路径37的第二磁通33的方向于磁通量导引单元31内部彼此正交,可使得第一线圈构件W21与第二线圈构件W22上的信号之间有最小程度的干扰,利用上述正交特性,可使第一线圈构件W21与第二线圈构件W22产生的磁通彼此间的影响或磁耦合率小于1%~20%的比率,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21与第二线圈构件W22可以维持现有分别环绕于不同且互为独立的两个磁通量导引单元的相同电性功能,而此等同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当两电磁波极化方向互为正交时,则在两个线圈组同时运作时彼此之间有最小程度的干扰,且本发明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31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技术效果。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A、3B所示,第一线圈构件W21的第一线圈W211与第二线圈W212环绕在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轴线上,即第一轴线Ax1上,且该环状轴线为该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形,而如图3A、图3C所示,第二线圈构件W22的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则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但不以此为限,于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亦可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内壁上。
当然,图3A所示的第一线圈W211、第二线圈W212、第三线圈W221以及第四线圈W222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3A所示,请参阅图4,其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构件W22的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但不以此为限,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亦可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内壁上,而第一线圈构件W21的第一线圈W211与第二线圈W212则环绕在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轴线及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上。至于,图4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4的其它结构特征均与图3A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请参阅图5A、5B及5C,其中图5A是为适用于图2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为图5A所示的柱状结构及第一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C是为图5A所示的矩形环状结构及第二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A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5的实施方式为磁通量导引单元51具有一柱状结构511及一矩形环状主体512,柱状结构511与矩形环状主体512的内壁连接,第一缠绕处5111及第二缠绕处5121分别为柱状结构511及矩形环状主体512的表面,第一线圈构件W21的第一线圈W211与第二线圈W212环绕在柱状结构511的第一缠绕处5111上,具有第一轴线Ax3,第二线圈构件W22的第三线圈W221与第四线圈W222则环绕于矩形环状主体512的外壁上,具有第二轴线Ax4,如图5B所示,第一磁路径55是与柱状结构511及矩形环状主体512呈现水平状态,如图5C所示,第二磁路径57则垂直穿通过柱状结构511及矩形环状主体512,使得第一磁通52由已于柱状结构511的第一缠绕处5111上缠绕完成的第一线圈构件W21的一侧开口541处出发沿着第一磁路径55回到第一线圈构件W21的另一侧开口542处,而第二磁通53则沿着第二磁路径57垂直穿通过柱状结构511及矩形环状主体512,即第二磁通53由已于矩形环状主体512的第二缠绕处5121缠绕完成的第二线圈构件W22的一侧开口561处出发沿着第二磁路径57回到第二线圈构件W22的另一侧开口562处,如图5A所示,使得第一磁通52的方向与第二磁通53的方向在磁通量导引单元51内部彼此正交。
请参阅图6,其是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圈构件W61具有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第二线圈构件W62则具有第五线圈W621及第六线圈W622,且第一线圈构件W61上设置有第一中央抽头CT1及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一线圈W6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第一端P61及第一中央抽头CT1连接,第二线圈W6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第二端P62及第一中央抽头CT1连接,第三线圈W613的两端则分别与第一连接点N61及第二中央抽头CT2连接,第四线圈W6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点N62及第二中央抽头CT2连接,第五线圈621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点N61及第二侧第一端CM61连接,第六线圈W622的两端与第二连接点N62及第二侧第二端CM62连接。例如,第一线圈W611及第二线圈W612可以是脉波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可以是脉波变压器的次级线圈。
其中图6所示的第一线圈W611与第二线圈W612的绕线方向相同,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的绕线方向相同,至于,第一线圈W611、第三线圈W613、第五线圈W621及第六线圈W622的绕线方向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实施方式选择以相同或相异的方向进行缠绕。
请参阅图7,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是依序环绕在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轴线上且该环状轴线为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形,而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则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但不以此为限,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亦可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内壁上。至于,图7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的其它结构特征均与图3A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请参阅图8,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依序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但不以此为限,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亦可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内壁上,其轴线均为环状导磁芯311之对称轴,而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则依序环绕在环状主体3111的环状轴线及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上,其轴线方向为环状导磁芯311的切线方向(圆周方向)。至于,图8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的其它结构特征均与图3A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当本发明复合磁性元件所包含的第一线圈构件或第二线圈构件由多个线圈构成时,多个线圈的绕设方式可为:如图3A、图4、图7及图8所示,将多个线圈依照第一线圈、第二线圈至第n线圈的顺序绕设于磁通量导引单元上;或是如图9所示,先将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同时绕设于环状导磁芯311上,以及将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同时绕设于环状导磁芯311上后,再依照各线圈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
另外,于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A,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可先将第一线圈构件W61所包含的所有线圈彼此之间先绕在一起,及将第二线圈构件W62所包含的所有线圈彼此之间先绕在一起后,再将绕设完成的第一线圈构件W61绕设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主体3111上,然后,再将绕设完成的第二线圈构件W62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后续则根据各线圈之间的关系进行连接。当然,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所自所包含的线圈均缠绕在一起后,亦可先将第二线圈构件W62先环绕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圆周3112的外壁上后,再将第一线圈构件W61绕设于环状导磁芯311的环状主体311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上(如图10B所示)。
请参阅图10C及图10D,其中图10C是为图10B所示的复合磁性元件与组装构件的示意图,图10D是为图10C的部分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0C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组装构件10可包含一下壳体101、一上壳体102以及多个电极接脚103,其中下壳体101具有容置空间1011,环状导磁芯311设置于容置空间1011内部,待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绕设于环状导磁芯311上且设置于容置空间1011内部(如图10D所示)后,即可通过多个电极接脚103的一端与第一侧第一端P61、第一侧第二端P62、第一中央抽头CT1、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二侧第一端CM61及第二侧第二端CM62连接(本图未示出),后续将下壳体101与上壳体102相连接以形成一壳体结构后即可完成组装步骤,而多个电极接脚103的另一端可与对应的系统电路板(本图未示出)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11A,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复合磁性元件11包含磁通量导引单元111、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于本实施例中,磁通量导引单元111为一柱状导磁芯1111,其中,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分别与磁通量导引单元111构成彼此独立的一第一磁性元件及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可为但不限为一脉冲变压器,而第二磁性元件可为但不限为一共模滤波器,且第一线圈构件W61具有第一线圈W611及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而第二线圈构件W62具有第五线圈W621及第六线圈W622
请参阅图11A、图11B及图11C,其中图11B是为图11A中移除第二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C是为图11A中移除第一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缠绕处112及第二缠绕处113分别为柱状导磁芯1111中的第一相对边1112与第二相对边1113,而第一轴线Ax5为柱状导磁芯1111的一水平轴线X1,第二轴线Ax6为柱状导磁芯1111的一垂直轴线Y1,而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环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的第一相对边1112的水平轴线X1上,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环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的第二相对边1113的垂直轴线Y1上,其中第一相对边1112与第二相对边1113呈正交。
请再参阅图11A及11B,第一线圈构件W61缠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的第一缠绕处112之上,以产生一第一磁通114,第一磁通114由已缠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上的第一线圈构件W61的一侧开口1151处出发沿着第一磁路径116回到第一线圈构件W61的另一侧开口1152处。
请再参阅图11A及11C,第二线圈构件W62缠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的第二缠绕处113上,以产生一第二磁通117,第二磁通117由已缠绕于柱状导磁芯1111上的第二线圈构件W62的一侧开口1181处出发沿着第二磁路径119回到第二线圈构件W62的另一侧开口1182处,使得第一磁通114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17的方向在柱状导磁芯1111内部彼此正交(如图11A所示),即沿着第一磁路径116的第一磁通114的方向与沿着第二磁路径119的第二磁通117的方向于磁通量导引单元111内部彼此正交。
请参阅图12A及图12B,其中图12A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B是为适用于图12A的电极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复合磁性元件12的磁通量导引单元121具有柱状结构1211及矩形环状主体1212,于本实施例中,矩形环状主体1212还具有多个电极单元1213,可作为如图6所示的第一侧第一端P61、第一中央抽头CT1、第一侧第二端P62、第二侧第一端CM61、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二侧第二端CM62,主要用来供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之间电性连接。
请再参阅图12B,如图所示,多个电极单元1213(L形)是与矩形环状主体1212连接,而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之间主要通过每一线圈两终端的线头122与电极单元1213连接,以通过电极单元1213来完成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之间的连接关系。连接方式可为锡焊、激光或电极等加热式的高温熔接。至于,图12A及12C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与图5A的差异点在于第一线圈构件所包含的线圈数量,即图12A及12C所公开的第一线圈构件W61包含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且环绕在柱状结构1211上,图5A所公开的第一线圈构件W21则包含第一线圈W211及第二线圈W212,而图12A及12C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的其它结构特征均与图5A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请再参阅图12A,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的绕设方式为,依照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第四线圈W614、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的顺序绕设于磁通量导引单元121上,举例而言,第一线圈W611一端的线头122先与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侧第一端P61,连接后在绕设于柱状结构1211上,绕设完成后再将第一线圈W611另一端的线头122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中央抽头CT1,以完成第一线圈W611的连接,后续则将第二线圈W612一端的线头122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中央抽头CT1,连接后再绕设于柱状结构1211上,绕设完成后再将第二线圈W612另一端的线头122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侧第二端P61,以完成第二线圈W612的连接,后续则依照上述的方式将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分别绕设于磁通量导引单元121的柱状结构1211及矩形环状主体1212上。
当然,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绕设于磁通量导引单元121缠绕方式并不局限于图12A所公开的方式,请参阅图12C,于其它实施例中,可先将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同时先绕设于柱状结构1211上,以及将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同时绕设于矩形环状主体1212上后,再依照各线圈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如图6及图12C所示,举例而言,将第一线圈W611一端的线头122与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侧第一端P61,连接,而第一线圈W611另一端的线头122则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中央抽头CT1,以完成第一线圈W611的连接,至于,第二线圈W612一端的线头122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中央抽头CT1,另一端的线头122则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第一侧第二端P62,后续则依照将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所含的线圈的两端线头122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电极单元1213,即可将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绕设于磁通量导引单元121上。
请参阅图13A,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13具有磁通量导引单元131、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其中磁通量导引单元131具有一H形主体132及一板形结构133,而H形主体132具有一柱状部1321以及于柱状部1321的两侧边分别具有一凸出部1322,柱状部1321的截面可为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第一缠绕处13211及第二缠绕处13221分别为柱状部1321及凸出部1322,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环绕在柱状部1321的第一缠绕处13211上,具有沿着柱状部1321长度方向的第一轴线Ax7,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跨设环绕于两凸出部1322的第二缠绕处13221外壁上,具有与第一轴线Ax7垂直的第二轴线Ax8。第一磁路径135是与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呈现水平状态,第二磁路径137会沿着H形主体132的宽度方向(即第二轴线Ax8)垂直穿通过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第一磁通134于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内部沿着第一磁路径135,第二磁通136则沿着第二磁路径137垂直穿通过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使该第一磁通134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36的方向在磁通量导引单元131内部彼此正交。
请参阅图6、图13A及13B,其中图13B是为图13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如13A及13B所示,复合磁性元件13的磁通量导引单元131的H形主体132的凸出部1322上更可设置有多个电极单元138,可作为如图6所示的第一侧第一端P61、第一中央抽头CT1、第一侧第二端P62、第二侧第一端CM61、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二侧第二端CM62,主要用来供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之间电性连接。
请再参阅图13B,第一线圈W611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侧第一端P61及第一中央抽头CT1的电极单元138连接,第二线圈W612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侧第二端P62及第一中央抽头CT1的电极单元138连接,第三线圈W613的一端与作为第二中央抽头CT2的电极单元138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一连接点N61连接,第四线圈W614的一端与作为第二中央抽头CT2的电极单元138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连接点N62连接,第五线圈6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点N61连接,另一端则与作为第二侧第一端CM61的电极单元138连接,第六线圈W62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点N62连接,另一端则与作为第二侧第二端CM62的电极单元138连接。
请再参阅图13A,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以跨设环绕于两凸出部1322的外壁上的方式进行缠绕,但是,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绕设方式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4,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磁性元件14的磁通量导引单元131的第一缠绕处13211为柱状部1321,而第二缠绕处141则为板形结构133及凸出部1322的部分外壁上,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环绕在柱状部1321的第一缠绕处13211上,而具有平行于柱状部1321长度方向的第一轴线Ax7,于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组装后(例如板形结构133以水平状态与两个凸出部1322接合),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跨设环绕于两凸出部1322及板形结构133外壁的第二缠绕处141上,而具有与第一轴线Ax7垂直的第二轴线Ax8。第一磁路径135是与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呈现水平状态,第二磁路径137会垂直穿通过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第一磁通134于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内部沿着第一磁路径135环绕,第二磁通136则沿着第二磁路径137垂直穿通过H形主体132及板形结构133,使该第一磁通134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36的方向在磁通量导引单元131内部彼此正交。至于,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所包含的多个线圈之间利用电极单元138进行连接的关系已详述于图13B及其对应的说明中,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另外,图14所公开的复合磁性元件14的其它结构特征均与图13A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请参阅图15A,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15具有磁通量导引单元151、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其中,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具有一双H形主体152、一第一板形结构153及一第二板形结构154,双H形主体152具有柱状部1521以及于柱状部1521的两侧边分别具有第一凸出部1522,且于两该第一凸出部1522之间具有一第二凸出部1523,以将柱状部1521分隔为第一绕线区域15211及第二绕线区域15212,第二板形结构154可与第二凸出部1523及一第一凸出部1522直接接触,或是未接触但通过黏合剂(binder,未绘示)连接,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环绕在第一绕线区域15211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则环绕于第二绕线区域15212上,第一磁路径155会经过双H形主体152的第一凸出部1522、第一绕线区域15211与第二凸出部1523及第一板形结构153,而第二磁路径157则经过、双H形主体152的第二凸出部1523、第二绕线区域15212、双H形主体152另一侧的第一凸出部1522及第二板形结构154,第一磁通156沿着第一磁路径155环绕,第二磁通158则沿着第二磁路径157环绕,使第一磁通156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58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正交,即如图15A所示,第一磁通156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58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是位于第二凸出部1523,于第二凸出部1523的第一磁通156的磁通方向Y2与第二磁通158的磁通方向Z1彼此之间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可使得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上的信号之间有最小程度的干扰,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可以维持现有分别环绕于不同磁通量导引单元的功能,且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即可分别与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构成彼此独立的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技术效果。
如果第二板形结构154的高度与第一板形结构153有重叠,则第二磁路径157会经过第一板形结构153、双H形主体152的第二凸出部1523、第二绕线区域15212、双H形主体152另一侧之第一凸出部1522及第二板形结构154,第一磁通156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58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是位于第二凸出部1523以及第一板形结构153的相对区域1531处,于第二凸出部1523以及第一板形结构153的相对区域1531内,大部分(例如超过80~99%)第一磁通156的磁通方向为Y2,大部分(例如超过80~99%)第二磁通158的磁通方向Z1,彼此之间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只有少部分于相对区域1531内的磁通没有正交,例如针对磁通量导引单元151内的所有相互交会处,没有与第二磁通158彼此正交的第一磁通156少于1%~20%,反之亦然,磁通彼此间的影响或磁耦合率小于1%~20%的比率,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上的信号之间仍能保持最小程度的干扰,第一磁性组件及第二磁性组件仍可视为彼此独立。
请参阅图6、图15A及15B,其中图15B是为图15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如图15B所示,磁通量导引单元151的双H形主体152两侧的第一凸出部1522及中间的第二凸出部1523上更可设置有多个电极单元159,可作为如图6所示的第一侧第一端P61、第一中央抽头CT1、第一侧第二端P62、第二侧第一端CM61、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二侧第二端CM62、第一连接点N61及第二连接点N62,主要用来供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之间电性连接。
请再参阅图15B,第一线圈W611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侧第一端P61及第一中央抽头CT1的电极单元159连接,第二线圈W612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侧第二端P62及第一中央抽头CT1的电极单元159连接,第三线圈W613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二中央抽头CT2及第一连接点N61的电极单元159连接,第四线圈W614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二中央抽头CT2及第二连接点N62的电极单元159连接,第五线圈W621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连接点N61及第二侧第一端CM61的电极单元159连接,第六线圈W622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二连接点N62及第二侧第二端CM62的电极单元159连接。
请参阅图16A,其是为适用于图6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16具有磁通量导引单元161、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61为一柱状导磁芯162,具有一柱状主体1621及多个绕线通道,本实施例具有第一绕线通道1622及第二绕线通道1623,第一绕线通道1622与第二绕线通道1623的开口方向彼此之间呈正交关系,第一绕线通道1622被外壁结构1624(U形)及中间侧壁结构1626包围,而第二绕线通道1623被外壁结构1625(U形)及中间侧壁结构1626包围。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及第四线圈W614贯穿对应的第一绕线通道1622且环绕于第一绕线通道1622周围的该柱状主体1621上,即环绕于外壁结构1624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则贯穿对应的第二绕线通道1623且环绕于第二绕线通道1623周围的柱状主体1621上,即环绕于外壁结构1625上,绕线完成的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分别于第一绕线通道1622与第二绕线通道1623周围的柱状主体1621上所产生的磁通方向,在第一绕线通道1622周围的柱状主体1621与第二绕线通道1623周围的柱状主体1621彼此之间于相互交会处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如图16A所示,第一线圈构件W61所产生的第一磁通163与第二线圈构件W62所产生的第二磁通164于相互交会处中间侧壁结构1626的磁通方向分别为Z2与Y3,由图中可知,第一磁通163的磁通方向Z2与第二磁通164的磁通方向Y3彼此之间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可使得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上的信号之间有最小程度的干扰,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可以维持现有分别环绕于不同磁通量导引单元的功能,且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161即可分别与第一线圈构件W61及第二线圈构件W62构成彼此独立的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技术效果。
至于,图16A所示的磁通量导引单元161上同样可设置有多个电极单元(本图未示出),以用来供第一线圈构件W61的第一线圈W611、第二线圈W612、第三线圈W613与第四线圈W614及第二线圈构件W62的第五线圈W621与第六线圈W622之间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所包含的线圈与电极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图13B所公开的示意图相似,于此不再重复提出说明。
请参与图16B,其是为另一复合磁性元件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复合磁性元件16更包含一连接支架16a,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6c设置于连接支架16a的上方,且可通过连接支架16a所包含的多个导接脚16b与第一侧第一端P61、第一侧第二端P62、第一中央抽头CT1、第二中央抽头CT2、第二侧第一端CM61及第二侧第二端CM62连接(本图未示出),以使复合磁性元件可通过连接支架16a与对应的系统电路板(本图未示出)连接。
请参阅图17,其是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圈构件W171具有第一线圈W1711,第二线圈构件W172具有第二线圈W1721,第一线圈W17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第一端P171及第一侧第二端P172,而第二线圈W17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第一端CM171及第二侧第二端CM172连接。
请参阅图18A,其是为适用于图17的复合磁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磁性元件18具有磁通量导引单元181、第一线圈构件W171及第二线圈构件W172,其中,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具有一双H形主体182、一第一板形结构183及一第二板形结构184,双H形主体182具有柱状部1821以及于柱状部1821的两侧边分别具有第一凸出部1822,且于两该第一凸出部1822之间具有一第二凸出部1823,以将柱状部1821分隔为第一绕线区域18211及第二绕线区域18212,第二板形结构184可与第二凸出部1823及一第一凸出部1822直接接触,或是未接触但通过黏合剂(未绘示)连接,第一线圈构件W171的第一线圈W1711环绕在第一绕线区域18211上,第二线圈构件W172的第二线圈W1721则环绕于第二绕线区域18212上,第一磁路径185会经过双H形主体182的第一凸出部1822、第一绕线区域18211与第二凸出部1823及第一板形结构183,而第二磁路径187则经过双H形主体182的第二凸出部1823、第二绕线区域18212、双H形主体182另一侧的第一凸出部1822及第二板形结构184,第一磁通186沿着第一磁路径185,第二磁通188则沿着第二磁路径187,使第一磁通186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88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正交,即如图18A所示,第一磁通186与第二磁通188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是位于第二凸出部1823,于第二凸出部1823的第一磁通186的磁通方向Y4与第二磁通188的磁通方向Z3彼此之间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可使得第一线圈构件W171与第二线圈构件W172上的信号之间有最小程度的干扰,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171与第二线圈构件W172可以维持现有分别环绕于不同磁通量导引单元的功能,且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即可分别与第一线圈构件W171及第二线圈构件W172构成彼此独立的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本实施例为电感器,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的技术效果。
如果第二板形结构184的高度与第一板形结构183有重叠,则第二磁路径187会经过第一板形结构183、双H形主体182的第二凸出部1823、第二绕线区域18212、双H形主体182另一侧的第一凸出部1822及第二板形结构184,第一磁通186的方向与第二磁通188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内部的相互交会处系位于第二凸出部1823以及第一板形结构183的相对区域1831处,于第二凸出部1823以及第一板形结构183的相对区域1831内,大部分(例如超过80~99%)第一磁通186的磁通方向为Y4,大部分(例如超过80~99%)第二磁通188的磁通方向Z3,彼此之间是呈现正交的关系,只有少部分于相对区域1831内的磁通没有正交,例如针对磁通量导引单元181内的所有相互交会处,没有与第二磁通188彼此正交的第一磁通186少于1%~20%,反之亦然,磁通彼此间的影响或磁耦合率小于1%~20%的比率,因此第一线圈构件W61与第二线圈构件W62上的信号的间仍能保持最小程度的干扰,第一磁性组件及第二磁性组件仍可视为彼此独立。
请参阅图17、图18A及18B,其中图18B是为图18A所示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之间通过电极单元连接的示意图,如图18B所示,磁通量导引单元181的双H形主体182的第一凸出部1822及第二凸出部1823上更可设置有多个电极单元189,可作为如图17所示的第一侧第一端P171、第一侧第二端P172、第二侧第一端CM171及第二侧第二端CM172,主要用来供第一线圈构件W171的第一线圈W1711及第二线圈构件W172的第二线圈W1721之间电性连接。
请再参阅图18B,第一线圈W1711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一侧第一端P171及第一侧第二端P172的电极单元189连接,第二线圈W1721的两端分别与作为第二侧第一端CM171及第二侧第二端CM172的电极单元189连接。
于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第一线圈构件与磁通量导引单元可用以完成一脉冲变压器,该第二线圈构件与磁通量导引单元则可用以完成一共模滤波器,而脉冲变压器与共模滤波器则用以完成一以太网络线接入接口单元,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线圈组构件更可用以完成一第一输出电感,第二线圈构件则可用以完成一第二输出电感,而该等输出电感则可用以完成一多相位直流-直流转换器,至于,该等输出电感可为但不限为单线圈电感或是双线圈共模电感。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复合磁性元件将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分别环绕于同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的不同部分上,且第一线圈构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所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而第二线圈构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所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使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或是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大致会彼此正交(约80%~100%),除了可维持第一线圈构件与第二线圈构件分别环绕于磁通量导引单元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外,本发明仅使用单一个磁通量导引单元可实现节省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元件数量、元件尺寸、元件占用的空间等技术效果。
本发明得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权利要求所欲保护者。

Claims (30)

1.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其包含:
一磁通量导引单元;
一第一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及
一第二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其中,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磁路径、该第二磁路径以该磁通量导引单元的形状以及所对应的该第一线圈构件、该第二线圈构件的缠绕位置决定,其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的路径形状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的形状外边线相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磁路径及该第二磁路径为一封闭路径,且该第一磁路径及该第二磁路径的全部或局部的路径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与该第二线圈构件分别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构成彼此独立的一第一磁性元件及一第二磁性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与该第二线圈构件分别由单一线圈或是多个线圈所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或该第二线圈构件由该多个线圈构成时,该多个线圈是依序绕设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同时绕设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或是彼此之间先绕在一起后再绕设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复合磁性元件还具有多个电极单元,其设置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用以供该第一线圈构件及该第二线圈构件所包含的该多个线圈之间进行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沿着该磁通量导引单元的一第一缠绕处的一第一轴线缠绕,且该第一轴线与该第一磁路径经过该第一线圈构件的该开口处的方向相同,该第二线圈构件沿着该磁通量导引单元的一第二缠绕处的一第二轴线缠绕,且该第二轴线与该第二磁路径经过该第二线圈构件的该开口处的方向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三线圈及一第四线圈,该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一端及一第一侧第二端连接,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连接点及一第二连接点连接,该第三线圈的一端是与该第一连接点连接,另一端是与一第二侧第一端连接,该第四线圈的一端是与该第二连接点连接,另一端是与一第二侧第二端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为一环状导磁芯,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环状导磁芯的一环状主体及一环状圆周,该第一轴线为该环状主体的一环状轴线,该第二轴线垂直经过该环状导磁芯,该第一磁路径会经过该环状导磁芯且呈现环状形,该第二磁路径垂直经过该环状导磁芯,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通过该环状导磁芯,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环状导磁芯内部彼此正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环绕在该环状主体的该环状轴线上且该环状轴线为该环状主体的环状形,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环绕于该环状导磁芯的该环状圆周的外壁或内壁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环绕于该环状导磁芯的该环状圆周的外壁或内壁上,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环绕在该环状主体的该环状轴线及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矩形环状主体及一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是与该矩形环状主体的内壁连接,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环绕在该柱状结构上,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环绕于该矩形环状主体的外壁上,该第一磁路径是与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呈现水平状态,该第二磁路径垂直穿通过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该第一磁通沿着该第一磁路径形成于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内部,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垂直穿通过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及一第四线圈,该第二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五线圈及一第六线圈,且该第一线圈构件上设置有一第一中央抽头及一第二中央抽头,该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一端及该第一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二端及该第一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三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连接点及该第二中央抽头连接,该第四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二连接点及该第二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五线圈的两端是与该第一连接点及一第二侧第一端连接,该第六线圈的两端是与该第二连接点及一第二侧第二端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该第一线圈、该第三线圈、该第五线圈及该第六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或相异。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为一环状导磁芯,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环状导磁芯的一环状主体及一环状圆周,该第一轴线为该环状主体的一环状轴线,该第二轴线经过该环状导磁芯的中心处,该第一磁路径会经过该环状导磁芯且呈现环状形,该第二磁路径经过该环状导磁芯的中心处,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通过该环状导磁芯,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环状导磁芯内部彼此正交。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环状主体的该环状轴线上且该环状轴线为该环状主体的环状形,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该环状导磁芯的该环状圆周的外壁或内壁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该环状导磁芯的该环状圆周的外壁或内壁上,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环状主体的该环状轴线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上。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为一柱状导磁芯,其中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柱状导磁芯中的一第一相对边与一第二相对边,该第一轴线为该柱状导磁芯的一水平轴线,该第二轴线为该柱状导磁芯的一垂直轴线,而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环绕于该柱状导磁芯的该水平轴线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该柱状导磁芯的该垂直轴线上,该第一相对边与该第二相对边呈正交。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矩形环状主体及一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是与该矩形环状主体的内壁连接,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柱状结构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该矩形环状主体的外壁上,该第一磁路径是与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呈现水平状态,该第二磁路径垂直穿通过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通过该柱状结构及该矩形环状主体,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H形主体及一板形结构,该H形主体具有一柱状部以及于该柱状部的两侧边具有一凸出部,该第一缠绕处及该第二缠绕处分别为该柱状部及该凸出部,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柱状部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是跨设环绕于两该凸出部的外壁上,该第一磁路径是与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呈现水平状态,该第二磁路径垂直穿透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通过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H形主体及一板形结构,该H形主体具有一柱状部以及于该柱状部的两侧边具有一凸出部,该第一缠绕处为该柱状部,该第二缠绕处为该板形结构及该凸出部,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柱状部上,于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组装后,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两该凸出部及该板形结构的外壁上,该第一磁路径与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呈现水平状态,该第二磁路径会垂直穿通过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该第二磁通沿着该第二磁路径通过该H形主体及该板形结构,使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彼此正交。
23.一种复合磁性元件,其包含:
一磁通量导引单元;
一第一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一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一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一磁路径回到该第一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以及
一第二线圈构件,其缠绕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上,产生的一第二磁通由已缠绕完成的该第二线圈构件的一侧开口处出发沿着一第二磁路径回到该第二线圈构件的另一侧开口处,其中,沿着该第一磁路径的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沿着该第二磁路径的该第二磁通的方向于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交会,于该相互交会处,至少部分之该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至少部分之该第二磁通的方向彼此正交。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及一第四线圈,该第二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五线圈及一第六线圈,且该第一线圈构件上设置有一第一中央抽头及一第二中央抽头,该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一端及该第一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二端及该第一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三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连接点及该第二中央抽头连接,该第四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二连接点及该第二中央抽头连接,该第五线圈的两端是与该第一连接点及一第二侧第一端连接,该第六线圈的两端是与该第二连接点及一第二侧第二端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该第三线圈与该第四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该第一线圈、该第三线圈、该第五线圈及该第六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或相异。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双H形主体、一第一板形结构及一第二板形结构,该双H形主体具有一柱状部以及于该柱状部的两侧边分别具有一第一凸出部,且于两该第一凸出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凸出部,以将该柱状部分隔为第一绕线区域及第二绕线区域,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环绕在该第一绕线区域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环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域上,该第一磁路径会经过该双H形主体的该第一凸出部、该第一绕线区域、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一板形结构,该第二磁路径经过该第一板形结构、该双H形主体的该第二凸出部、该第二绕线区域、该双H形主体的该第一凸出部及该第二板形结构,使该至少部分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至少部分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正交。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为一柱状导磁芯,具有一柱状主体及多个绕线通道,该多个绕线通道是彼此呈正交,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及该第四线圈是贯穿对应的该绕线通道而环绕于该绕线通道周围的该柱状主体上,该第五线圈与该第六线圈是贯穿对应的该绕线通道而环绕于该绕线通道周围的该柱状主体上,该磁通量导引单元中该多个绕线通道周围的该柱状主体的磁通方向,在该多个绕线通道周围的该柱状主体的相互交会处彼此正交。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构件具有一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侧第一端及一第一侧第二端,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二侧第一端及一第二侧第二端连接。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复合磁性元件,其中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具有一双H形主体、一第一板形结构及一第二板形结构,该双H形主体具有一柱状部以及于该柱状部的两侧边分别具有一第一凸出部,且于两该第一凸出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凸出部,以将该柱状部分隔为第一绕线区域及第二绕线区域,该第一线圈环绕在该第一绕线区域上,该第二线圈环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域上,该第一磁路径会经过该第一板形结构、该双H形主体的该第一凸出部、该第一绕线区域与该第二凸出部,该第二磁路径经过该第一板形结构、该第二板形结构、该双H形主体的该第一凸出部、该第二绕线区域与该第二凸出部,使该至少部分第一磁通的方向与该至少部分第二磁通的方向在该磁通量导引单元内部的相互交会处彼此正交。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复合磁性组件,其中该至少部分的范围介于80%~100%之间。
CN201510546599.3A 2014-09-02 2015-08-31 复合磁性元件 Active CN105390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44435P 2014-09-02 2014-09-02
US62/044,435 2014-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0241A true CN105390241A (zh) 2016-03-09
CN105390241B CN105390241B (zh) 2017-09-12

Family

ID=55403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6599.3A Active CN105390241B (zh) 2014-09-02 2015-08-31 复合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2498B2 (zh)
CN (1) CN105390241B (zh)
TW (1) TWI60938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8349A (zh) * 2017-05-03 2017-08-18 东莞普思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变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7424766A (zh) * 2017-05-12 2017-12-01 广东美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网络滤波器件
CN110164659A (zh) * 2019-07-02 2019-08-23 鸿磬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稳定的smd磁芯原件结构
CN112309677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变压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7095922A (zh) * 2023-08-16 2023-11-21 广东美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压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1963B1 (en) * 2016-09-08 2020-03-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hoke coil
JP6211238B1 (ja) * 2016-09-08 2017-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チョークコイル
US11538613B2 (en) * 2017-05-24 2022-12-27 Vacon Oy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10971299B2 (en) 2017-11-21 2021-04-06 Cisco Technology, Inc. Biorthogonal windings on transformer and common mode choke for network port
EP3933426A1 (en) * 2020-06-30 2022-01-0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agnetic resonance coil array and self-compensated radiofrequency choke
WO2023122118A1 (en) * 2021-12-21 2023-06-29 Our Next Energy, Inc. Single core cross-coupled multi-phase indu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0667U (zh) * 1987-01-20 1988-05-18 浙江大学 正交磁场变压器
JP2000040626A (ja) * 1998-07-24 2000-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ョークコイル
US6323637B1 (en) * 1993-05-17 2001-11-27 John A. Ayres Miniature crossed coil gauge having an active flux ring
CN1444741A (zh) * 2000-05-24 2003-09-24 马格技术公司 磁控电流或电压调节器和变压器
CN103460309A (zh) * 2011-03-31 2013-12-18 伯斯有限公司 使用正交次级绕组的功率变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06045A (en) * 1944-05-30 1946-08-20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Inductance device
US3679966A (en) * 1968-07-31 1972-07-25 Ambac Ind Closed loop parametric voltage regulator
JP3091713B2 (ja) * 1997-05-23 2000-09-25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巻線型チップバルントランス
JP3480673B2 (ja) * 1998-05-14 2003-12-2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00269050A (ja) * 1999-03-16 2000-09-29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3695295B2 (ja) * 2000-07-21 2005-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070040645A1 (en) * 2005-08-19 2007-02-22 Sedio Stephen M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Winding Same
US7956491B2 (en) * 2008-03-17 2011-06-07 Asic Advantage Inc. Integrated multi-transformer
NO330773B1 (no) * 2009-12-18 2011-07-11 Vetco Gray Scandinavia As Transformator
US9177710B2 (en) * 2013-12-09 2015-11-03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SMD transformer structure and SMD transformer array
JP6435649B2 (ja) * 2014-06-05 2018-12-1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0667U (zh) * 1987-01-20 1988-05-18 浙江大学 正交磁场变压器
US6323637B1 (en) * 1993-05-17 2001-11-27 John A. Ayres Miniature crossed coil gauge having an active flux ring
JP2000040626A (ja) * 1998-07-24 2000-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444741A (zh) * 2000-05-24 2003-09-24 马格技术公司 磁控电流或电压调节器和变压器
CN103460309A (zh) * 2011-03-31 2013-12-18 伯斯有限公司 使用正交次级绕组的功率变换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8349A (zh) * 2017-05-03 2017-08-18 东莞普思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变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68349B (zh) * 2017-05-03 2018-12-14 东莞普思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变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7424766A (zh) * 2017-05-12 2017-12-01 广东美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网络滤波器件
CN110164659A (zh) * 2019-07-02 2019-08-23 鸿磬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稳定的smd磁芯原件结构
CN112309677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变压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309677B (zh) * 2019-07-31 2023-06-06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变压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7095922A (zh) * 2023-08-16 2023-11-21 广东美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62498B2 (en) 2018-08-28
TW201611053A (zh) 2016-03-16
TWI609387B (zh) 2017-12-21
US20160064139A1 (en) 2016-03-03
CN105390241B (zh) 2017-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0241A (zh) 复合磁性元件
CN203931711U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US20070241838A1 (en) Noise Suppression Circuit
JP2010165953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差動伝送回路用lcフィルタ
US7116203B2 (en) Circuit using choke coil and choke coil
US9350315B1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filter for multiple conductors
JP4757123B2 (ja) 電力線搬送通信の伝送機器、コンセントプラグ、コンセントプラグボックス、テーブルタップ、結合装置、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587724B2 (en) Winding-type coil component and direct-current superimposing circuit using the same
JP5088898B2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CN103578695A (zh) 环形电感器
CN104700988A (zh) 三相宽频复合电感及采用该电感的emi滤波电器装置
JP3185034U (ja) インターネット信号カップリングと電磁干渉を防止できる回路
JP2002208524A (ja) トランス装置
TWI724200B (zh) 隔離變壓器
JP2006186620A (ja) ラインフィルタ
JP4424476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CN106373751B (zh) 高频变压器
TWM612524U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JP2010147520A (ja) 分電盤用フィルタ、分電盤及び分電盤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TW202023102A (zh) 耦合裝置
CN113691121B (zh) 滤波板和烹饪设备
JP2010074632A (ja) 高周波信号供給装置
TWI749890B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JP3185317U (ja) ネットワーク信号のカップリング及び電磁干渉防止回路
CN114974833B (zh) 一种差模共模磁屏蔽一体扼流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