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568A - 车辆用中立柱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中立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3568A
CN105383568A CN201510532265.0A CN201510532265A CN105383568A CN 105383568 A CN105383568 A CN 105383568A CN 201510532265 A CN201510532265 A CN 201510532265A CN 105383568 A CN105383568 A CN 105383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vehicle
outside plate
central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22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3568B (zh
Inventor
大原宏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83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3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中立柱,其能够在通过确保高的刚性而良好地抑制了变形的同时,通过确保车室内的空间来改善舒适性。根据本发明的中立柱(100)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位于内侧的内板(120)的中央部(140)包括分别从前侧凸缘(122)的端部和后侧凸缘(124)的端部朝向车内侧延伸的内前方表面(126)和内后方表面(128)、位于内前方表面和内后方表面之间的内侧中央表面(146)、呈台阶状且分别从内侧中央表面的前缘和后缘朝向车内侧突出的第一筋条(142a、142b)以及呈台阶状且从第一筋条进一步朝向车内侧突出并且分别与内前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和内后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连续的第二筋条(144a、144b),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延伸至腰线的下方。

Description

车辆用中立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中立柱,该车辆用中立柱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和位于内侧的中立柱内板。
背景技术
在诸如汽车等的车辆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布置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即布置在前门和后门之间。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通常,通过使构成位于外侧的表面的立柱外板与构成位于内侧的表面的立柱内板接合来构造中立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696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中立柱需要具有高的刚性,以防止由诸如侧面碰撞(侧碰)等的碰撞时所施加的载荷造成的变形。因此,通常,中立柱具有朝向车外侧鼓出的帽状立柱外板和朝向车内侧鼓出的帽状立柱内板。结果,通过将立柱外板和立柱内板接合在一起来形成闭合截面,因此,改善了中立柱的刚性。然而,当立柱内板朝向车内侧鼓出时,鼓出部分朝向车室内突出,因而车室空间变窄了。特别地,在中立柱的上部朝向车内侧倾斜的构造中,存在车室上部的空间变窄且乘员舒适性劣化的问题。
鉴于前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中立柱,该车辆用中立柱能够在通过确保高的刚性而良好地抑制了变形的同时,通过确保车室内的空间来改善舒适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典型构造的车辆用中立柱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和位于内侧的中立柱内板,其中,所述车辆用中立柱的位于腰线下方的区域形成为大致竖直状,所述车辆用中立柱的位于所述腰线上方的区域形成为越向上延伸越朝向车内侧倾斜,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内板包括: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和中立柱内板中央部,其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外板的前侧凸缘和后侧凸缘,其分别形成于所述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的前缘和后缘;和内板的前侧凸缘和后侧凸缘,其分别形成于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的前缘和后缘,将所述外板的前侧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前侧凸缘接合在一起,并且将所述外板的后侧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后侧凸缘接合在一起,使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内板形成闭合截面,当从侧方观察时,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的位于所述腰线上方的区域越向上延伸变得越窄,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包括:内前方表面和内后方表面,其分别从所述内板的前侧凸缘的后端和所述内板的后侧凸缘的前端朝向车内侧延伸;内侧中央表面,其位于所述内前方表面和所述内后方表面之间;第一筋条,其呈台阶状且分别从所述内侧中央表面的前缘和后缘朝向车内侧突出;以及第二筋条,其呈台阶状且从所述第一筋条进一步朝向车内侧突出,并且分别与所述内前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和所述内后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连续,并且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延伸至所述腰线的下方。
根据上述构造,中立柱内板的中央部的位于腰线上方的区域、即中立柱内板的中央部的朝向车内侧倾斜的区域越向上延伸变得越窄。这能够进一步扩大车室上部中的空间。中立柱内板的中央部形成有台阶状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呈台阶状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朝向车内侧突出,也就是,在中立柱内板的中央部中,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之间的空间朝向车外侧台阶状地凹陷。由此抑制了中央部朝向车内侧的突出,因而能够进一步扩大车室内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央部的位于腰线上方的逐渐变窄的区域在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处弯折成两个台阶,所以能够显著地改善该区域的刚性。这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碰撞时所施加的载荷造成的变形。因此,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在通过确保高的刚性而良好地抑制了变形的同时,通过确保车室内的空间来改善舒适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上端附近延伸至所述腰线的下方。根据该构造,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设置在中立柱内板的位于腰线上方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即设置在向车内侧倾斜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因此,能够改善向车内侧倾斜的区域的刚性,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该区域的变形。
优选地,所述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包括:外前方表面和外后方表面,其分别从所述外板的前侧凸缘的后端和所述外板的后侧凸缘的前端朝向车外侧延伸;以及外侧中央表面,其在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条的范围内或所述第二筋条的范围内。
由此,能够通过中立柱内板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良好地接收施加于车身侧部外板的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身侧部外板的变形,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中立柱的变形。
优选地,各所述第一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各所述第二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所述内侧中央表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由此,内侧中央表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各第一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各第二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之和长。因此,能够确保内侧中央表面的面积,因此,能够将部件等有效地安装至内侧中央表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中立柱,该车辆用中立柱能够在通过确保高的刚性而良好地抑制了变形的同时,通过确保车室内的空间来改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立柱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当从方向A观察时的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图。
图3是图1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中立柱;100a…上方区域;100b…下方区域;110…外板;112…前侧凸缘;114…后侧凸缘;116…外前方表面;118…外后方表面;120…内板;122…前侧凸缘;124…后侧凸缘;126…内前方表面;128…内后方表面;130…中央部;132…外侧中央表面;140…中央部;142a…第一筋条;142b…第一筋条;144a…第二筋条;144b…第二筋条;146…内侧中央表面;L…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材料和其它具体数值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除非另有声明,否则不被理解成限制本发明。应当注意,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和构造实质上相同的元件,并且已经省略其重复说明。此外,已经省略了与本发明不直接相关的要素的图示。
图1是包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立柱的车辆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从车内侧观察到的位于车辆右侧的侧面的状态。图2是当从方向A观察时的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图,并且示出了从车外侧的前方(方向A)观察到的车辆侧部的状态。为便于理解,图2中未示出前门。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立柱(以下称作“中立柱100”)为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构件。
如图1所示,在中立柱100中,外表面由位于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以下称作“外板110”)构成,内表面由位于内侧的中立柱内板(称作“内板120”)构成。如图2所示,中立柱100的位于腰线L(参见图1)下方的区域(以下称作“下方区域100b”)形成为大致竖直状,中立柱100的位于腰线L上方的区域(以下称作“上方区域100a”)形成为越向上延伸越朝向车内侧倾斜。
图3是图1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如图3和图4所示,内板120包括:中央部140,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前侧凸缘122和后侧凸缘124,其分别形成于中央部140的前缘和后缘。如图3和图4所示,外板110也包括:中央部130,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前侧凸缘112和后侧凸缘114,其分别形成于中央部130的前缘和后缘。
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中,外板110的截面具有中央部130相对于前侧凸缘112和后侧凸缘114朝向车外侧鼓出的形状,内板120的截面具有中央部140相对于前侧凸缘122和后侧凸缘124朝向车内侧鼓出的形状。如图4所示,通过将前侧凸缘112和122接合在一起并且将后侧凸缘114和124接合在一起来使外板110和内板120形成闭合截面。通过以这种方式在中立柱100中形成闭合截面,能够改善中立柱100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由碰撞时所施加的载荷造成的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当从侧方观察时,内板120的中央部140的位于腰线L上方的区域越向上延伸变得越窄。结果,减小了内板120的中央部140朝向车室内的上方的空间的突出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车室内的上方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的特征在于,内板120的中央部140设置有延伸至腰线L下方的台阶状的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具体地,在内板120的中央部140中,内前方表面126和内后方表面128分别从前侧凸缘122的后端和后侧凸缘124的前端朝向车内侧延伸,并且内侧中央表面146位于内前方表面126和内后方表面128之间。
在内板120的中央部140中,第一筋条142a和142b呈台阶状且分别从内侧中央表面146的前缘和后缘朝向车内侧突出,第二筋条144a和144b呈台阶状且从第一筋条142a和142b进一步朝向车内侧突出,并且分别与内前方表面126和内后方表面128的车内侧端部连续。如图4所示,由于呈台阶状的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朝向车内侧突出,所以内侧中央表面146位于车的最外侧。即,内板120的中央部140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外部朝向车内侧鼓出,并且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部朝向车外侧鼓出,但内板120的中央部140不到达相对于前侧凸缘122和后侧凸缘124的车外侧。
根据上述构造,减小了内板120的中央部140朝向车内侧的突出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车室内的空间,并且能够改善乘员的舒适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央部140的上方区域100a在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处弯折成两个台阶,所以显著地改善了上方区域100a的刚性。因此,能够在通过确保高的刚性而良好地抑制了变形的同时,通过确保车室内的空间来改善舒适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从内板120的上端附近向下延伸至腰线L的下方。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中,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设置在朝向车内侧倾斜的上方区域100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这能够改善抵抗使上方区域100a朝向车内侧进一步倾斜的载荷的刚性以及抵抗使上方区域100a朝向车外侧翘曲、即导致上方区域100a竖直延伸的载荷的刚性,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由这些载荷造成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内板120的中央部140中的各第一筋条142a和14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1与各第二筋条144a和144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2之和等于或小于内侧中央表面14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3。即,满足关系W1+W2≤W3。这能够确保内板120的中央部140的内侧中央表面146的面积,因此,能够将部件等良好地安装至内侧中央表面1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即,满足关系W1≈W2。尽管这并非必要条件,但是这能够进一步改善上述效果。
这里,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板110的中央部130包括:外前方表面116和外后方表面118,其分别从前侧凸缘112的后端和后侧凸缘114的前端朝向车外侧延伸;以及外侧中央表面132,其在外前方表面116和外后方表面118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前方表面116和外后方表面11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筋条142a和142b或第二筋条144a和144b的范围内。这能够将施加于外板110的载荷有效地传递至内板120的第一筋条142a和142b以及第二筋条144a和144b,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板110的变形,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立柱100的变形。
虽然以上已经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示出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范围内能够作出各种变型和改变,而所有这些变型和改变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车辆用中立柱,该车辆用中立柱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和位于内侧的中立柱内板。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中立柱,其在车辆侧部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和位于内侧的中立柱内板,
其中,所述车辆用中立柱的位于腰线下方的区域形成为大致竖直状,所述车辆用中立柱的位于所述腰线上方的区域形成为越向上延伸越朝向车内侧倾斜,
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内板包括:
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和中立柱内板中央部,其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
以及外板的前侧凸缘和后侧凸缘,其分别形成于所述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的前缘和后缘;和
内板的前侧凸缘和后侧凸缘,其分别形成于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的前缘和后缘,
将所述外板的前侧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前侧凸缘接合在一起,并且将所述外板的后侧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后侧凸缘接合在一起,使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内板形成闭合截面,
当从侧方观察时,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的位于所述腰线上方的区域越向上延伸变得越窄,
所述中立柱内板中央部包括:
内前方表面和内后方表面,其分别从所述内板的前侧凸缘的后端和所述内板的后侧凸缘的前端朝向车内侧延伸;
内侧中央表面,其位于所述内前方表面和所述内后方表面之间;
第一筋条,其呈台阶状且分别从所述内侧中央表面的前缘和后缘朝向车内侧突出;以及
第二筋条,其呈台阶状且从所述第一筋条进一步朝向车内侧突出,并且分别与所述内前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和所述内后方表面的车内侧端部连续,并且
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延伸至所述腰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中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上端附近延伸至所述腰线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中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外板中央部包括:
外前方表面和外后方表面,其分别从所述外板的前侧凸缘的后端和所述外板的后侧凸缘的前端朝向车外侧延伸;以及
外侧中央表面,其在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条的范围内或所述第二筋条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中立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各所述第二筋条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所述内侧中央表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CN201510532265.0A 2014-08-29 2015-08-26 车辆用中立柱 Active CN105383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5249 2014-08-29
JP2014175249A JP6384203B2 (ja) 2014-08-29 2014-08-29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3568A true CN105383568A (zh) 2016-03-09
CN105383568B CN105383568B (zh) 2017-07-25

Family

ID=55401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2265.0A Active CN105383568B (zh) 2014-08-29 2015-08-26 车辆用中立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9208B2 (zh)
JP (1) JP6384203B2 (zh)
CN (1) CN105383568B (zh)
DE (1) DE102015114271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661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立柱内板及车辆
CN112407055A (zh) * 2019-08-23 2021-02-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35753B1 (ko) 2013-11-15 2019-01-04 오토테크 엔지니어링 에이.아이.이. U­형상 횡단면을 갖는 빔
US9580111B1 (en) * 2015-09-28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component
JP6296668B2 (ja) * 2016-03-24 2018-03-20 株式会社大一商会 遊技機
CN106114638B (zh) * 2016-08-22 2018-09-21 靖江市新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基于高强度的车身a柱加强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9667A (ja) * 2005-09-05 2007-03-2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骨格部材の結合部構造
US20080036235A1 (en) * 2006-08-09 2008-02-14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100475630C (zh) * 2005-03-21 2009-04-0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车辆中立柱结构
CN201961383U (zh) * 2011-01-28 2011-09-0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中立柱总成
US8491047B1 (en) * 2012-01-23 2013-07-2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6190A (ja) * 2010-12-27 2012-07-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JP2013060044A (ja) * 2011-09-12 2013-04-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骨格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29594B2 (ja) * 2012-07-30 2016-06-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の側部構造
JP6344126B2 (ja) * 2014-08-05 2018-06-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DE102014216225A1 (de) * 2014-08-14 2016-02-18 Muhr Und Bender Kg Struktu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rukturbauteil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75630C (zh) * 2005-03-21 2009-04-0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车辆中立柱结构
JP2007069667A (ja) * 2005-09-05 2007-03-2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骨格部材の結合部構造
US20080036235A1 (en) * 2006-08-09 2008-02-14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201961383U (zh) * 2011-01-28 2011-09-0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中立柱总成
US8491047B1 (en) * 2012-01-23 2013-07-2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661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立柱内板及车辆
CN112407055A (zh) * 2019-08-23 2021-02-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84203B2 (ja) 2018-09-05
US9499208B2 (en) 2016-11-22
DE102015114271A1 (de) 2016-05-04
US20160059894A1 (en) 2016-03-03
JP2016049841A (ja) 2016-04-11
DE102015114271B4 (de) 2024-01-18
CN105383568B (zh) 201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3568A (zh) 车辆用中立柱
KR101722870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US9643655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JP6977496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CN10647690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5329322B (zh) 中立柱结构
US9227669B2 (en) Structure of floor panel of vehicle body
CN107031719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JP6954033B2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US10683037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190100248A1 (en) Upper arch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lateral section
JP609476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106198B2 (en) Vehicle upper body structure
JP2020147067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5189464A (ja) 車両構造
JP6840427B2 (ja) 車両のピラーの補強構造
JP7285618B2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
CN110576727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6152657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20230302882A1 (e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6838309B2 (ja)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JP2018062255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ボディ構造
JP2017077818A (ja)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JP6327895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6295466B2 (ja)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