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92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19928A CN105319928A CN201510378314.XA CN201510378314A CN105319928A CN 105319928 A CN105319928 A CN 105319928A CN 201510378314 A CN201510378314 A CN 201510378314A CN 105319928 A CN105319928 A CN 1053199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wer
- conduit
- air
- processing system
- image proc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从机内导管侧向外气导管侧的空气逆流。提供一种与片材尺寸无关地降低歪斜的供应盒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空气净化部件(8A)具备:机内用导管(81),具有朝向装置内部而设置的第一吸气口(T1);第一送风器(83),设置在机内用导管(81)内;外气用导管(84),具有朝向装置外的第二吸气口(T2);公共导管(87),使两导管(81、84)合流;第二送风器(86),设置在外气用导管(84)的内部;公共过滤器(88),设置在公共导管(81)内;以及控制部件,取得表示机内用导管(81)内的风量的信息,基于所取得的信息使在第二送风器(86)中产生的压力增加,以使外气用导管(84)内的风量相对于机内用导管(81)内的风量增加而实质上成为一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空气净化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到装置外的空气净化部件。更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器中,产生臭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低分子硅氧烷、粉尘(调色剂或者纸粉)的扩散物质。空气净化部件在流路上具备送风器(主要为风扇)以及过滤器,通过驱动该送风器而吸入定影器附近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对吸入的空气内的扩散物质进行收集后,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到装置外。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用于冷却显影器或纸张,设置有其他的送风器。该送风器生成的气流也经由空气净化部件被排出到装置外。
此外,近年,由于对空气质量的关心提高,还期望能够进行设置空间的空气净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以上的背景,最近提出了能够对装置内外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即,机内用导管吸入装置内的空气,外气用导管吸入装置的设置空间的空气(即,机外的空气)。这两股空气被合流后,在公共导管中引导,通过配置在公共导管上的排气过滤器。其后,通过了排气过滤器的空气从配置在公共导管的最下游的公共的排气口而排出到装置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32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装置内外的空气从公共的排气口排出的情况下,由于机内导管以及外气用导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容易产生逆流。其理由是,在机内导管的风量变化时,两导管的合流部分的压力变化,该压力变化对外气用导管的风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装置内的空气中,还存在扩散物质残留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即使机内导管的风量变动也避免向外气用导管的逆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机内导管侧向外气用导管侧的空气逆流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机内用导管,具有朝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第一吸气口;第一送风器,设置在所述机内用导管内;外气用导管,具有朝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第二吸气口;公共导管,使所述机内用导管以及所述外气用导管合流;第二送风器,设置在所述外气用导管以及所述公共导管的至少一个的内部;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公共导管内;以及控制部件,取得表示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的信息,基于所取得的信息使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增加,以使所述外气用导管内的风量相对于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增加而实质上成为一定。
根据上述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机内导管侧向外气用导管侧的空气逆流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各图像形成装置的与zx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压力、风量以及通风阻力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相对于风量Q1的压力P1、P2的图表。
图6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图6的S005的细节的控制流程图。
图8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流程的前半的图。
图8B是表示图8A的控制流程的后半的图。
图9是图8A的S205的细节的控制流程图。
图10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图11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图12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主要部分的压力、风量以及通风阻力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相对于风量Q1的压力P1、P2的图表。
标号说明
1A、1B、1C图像形成装置
8A、8C空气净化部件
81机内用导管
T1第一吸气口
83第一送风器
84外气用导管
T2第二吸气口
87公共导管
88、812公共过滤器
86、813第二送风器
7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定义》
首先,定义图中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互大致垂直。此外,x方向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A~1C的从左向右的方向,y方向表示同装置1A~1C的从前向后的方向,z方向表示同装置1A~1C的从下向上的方向。此外,-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是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反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A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或者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例如将全彩图像印刷在片材Sh(例如,纸张或者OHP用薄膜)上。该图像形成装置1A大致上具备:至少一个供纸装置2、定位辊对3、图像形成部4、定影器5、操作面板6、控制部件7、以及空气净化部件8A。
供纸装置2包含供纸托盘21和供纸辊对22。供纸托盘21中装载有未印刷的片材Sh。供纸辊对22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力而旋转,从供纸托盘21将片材Sh一张一张地送出到图中虚线所示的输送路径FP。
定位辊对3在输送路径FP上,被设置在供纸辊对22的下游,形成捏合部。在定位辊对3停止时,来自供纸装置的片材Sh每次碰触到捏合部时,暂时停止。其后,定位辊对3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力而开始旋转,从而将片材Sh送出到后述的二次转印区域。
图像形成部4例如是通过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方式以及串联方式来形成全彩的调色剂图像的装置,其包含有:中间转印带41、驱动辊42、从动辊43、二次转印辊44。
中间转印带41是张挂在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之间的环状带,按箭头p所示的方向旋转,其中,所述驱动辊42是通过未图示的电机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的辊,所述从动辊43是从动于驱动辊42的辊。该中间转印带41中,由图像形成部4生成的YMCK各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在同一区域,生成全彩的合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41对被转印的合成调色剂图像进行承载,并且输送到后述的二次转印区域。
二次转印辊44夹着中间转印带41从右侧与驱动辊42相对,在输送路径FP上与中间转印带41抵接,形成二次转印区域。如上述那样,片材Sh被送入至该二次转印区域。在通过二次转印区域的片材Sh上被转印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图像。其后,片材Sh被向输送路径FP的下游侧的定影器5进行输送。
定影器5使调色剂图像在片材Sh上定影。从定影器5送出的片材Sh经由排出辊对,被排出到输送路径FP的下游侧的排纸托盘中。
操作面板6包含有:数字键、触摸面板等。用户对操作面板6进行操作,输入各种信息。
如图3所示那样,控制部件7包含CPU71、ROM72以及RAM73。CPU71将RAM用作工作区域而执行在ROM72中保存的程序,从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A的结构各部。
空气净化部件8A将图像形成装置1A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并排气,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A外的空气净化并排气。
《空气净化部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2~图3,详细说明空气净化部件8A的结构。空气净化器8A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背面上部以及下部,大致上包含:机内用导管81、机内用过滤器82、第一送风器83、外气用导管84、外气用过滤器85、第二送风器86、公共导管87、公共过滤器88、电机M1、电机M2。
机内用导管81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背面上沿着-z方向设置,具有大致一定的截面积。在机内用导管81的上端部分,形成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吸气口T1。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的各种导管(省略图示)与第一吸气口T1连通。这些导管之一将定影器5周边的空气吸入,导入到第一吸气口T1。此外,其他的导管例如为了对图像形成部4的显影器周边进行空气冷却,被与送风器一起设置。上述以外的导管也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机内用导管81的下端部分与后述的公共导管87连通。
机内用过滤器82配置在机内用导管81内的流路上。机内用过滤器82的面积与机内用导管81的截面积大致相等。
此外,第一送风器83例如是送风风扇,在机内用导管81内的流路上被配置在机内用过滤器82的紧接下游侧。该第一送风器83中连接有电机M1。控制部件7通过PWM控制或可变速控制来控制电机M1的转速,第一送风器83通过来自电机M1的驱动力而旋转,从而在流路下游侧产生压力。由此,在机内用导管81的第一吸气口T1中被吸入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的空气,其后,经过机内用导管81内的流路向公共导管87进行引导。此外,通过流路中途的机内用过滤器82从流路内引导的空气中去除扩散物质等。下面,该动作称为机内空气净化。
外气用导管84例如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下部。外气用导管84从图像形成装置1A的前面向y方向延伸,在中途弯曲,向-z方向延伸。在外气用导管84的前端形成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A的外部(具体而言,前方)的第二吸气口T2。此外,外气用导管84的后端部分与后述的公共导管87连通。
外气用过滤器85被安装在外气用导管84内的流路上第二吸气口T2的紧接下游侧(换而言之,外气用导管84的上游侧附近)。外气用过滤器85的面积与第二吸气口T2的截面积大致相等。
第二送风器86例如是送风风扇,被安装在外气用导管84内的流路的下游侧附近。此外,在第二送风器86上连接电机M2。控制部件7通过PWM控制等控制电机M2的转速,第二送风器86通过来自电机M2的驱动力而旋转,从而在流路下游侧产生压力。由此,在第二吸气口T2中被吸入图像形成装置1A的设置空间的空气(即,外气),并且经过外气用导管84内向公共导管87进行引导。此外,该空气中包含的灰尘或尘埃等通过外气用过滤器85而被去除。下面,该动作称为外气净化。
公共导管87例如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最下部。公共导管87在上游侧向-z方向延伸,在途中向y方向弯曲并延伸,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背面中止。机内用导管81以及外气用导管84的各下游端合流并且连通到公共导管87的上游端。此外,在公共导管87的下游端设置有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A的外部(具体而言,y方向)的排气口T3。
公共过滤器88被设置在公共导管87内的流路上,机内用导管81以及外气用导管84的连通部位和排气口T3之间。通过该公共过滤器88从公共导管87的流路内引导的空气中去除扩散物质或尘埃等。
《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的基本原理》
在“发明内容”栏中已叙述,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外的空气从公共的排气口T3排出的情况下,由于机内用导管81以及外气用导管84之间相互作用,容易产生逆流。具体而言,存在如下情况:来自机内用导管81的空气不朝向排气口T3,而是朝向外气用导管8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与机内用导管81的风量变动无关地将外气用导管84内的风量大致上保持一定的风量控制,避免向外气用导管84的逆流。
接着,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风量控制的基本的想法。图4中,示出了一些变量以及常数(已知的值),如表1那样对其进行定义。
[表1]
表1:变量/常数的定义
记号 | 变量/常数 | 定义 |
P1 | 变量 | 第一送风器83的压力 |
R1 | 常数 | 机内用导管81的通风阻力 |
Q1 | 变量 | 机内用导管81的风量 |
P2 | 变量 | 第二送风器86的压力 |
R2 | 常数 | 外气用导管84的通风阻力 |
Q2 | 变量 | 外气用导管84的风量 |
R3 | 常数 | 公共导管87的通风阻力 |
Q3(=Q1+Q2) | 变量 | 公共导管87的风量 |
PM | 变量 | 送风器83、86以及过滤器88间的内部压力 |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通风阻力大的过滤器82、85、88,因此,与由各过滤器82、85、88引起的通风阻力R1、R2、R3相比,由各导管81、84、87的流路形状引起的通风阻力小得多。该情况下,由包含过滤器的导管的通风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成为过滤器的通风阻力以及风量的积。因此,下式(1)~(3)成立。另外,在图4中右方向作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数1]
P1-PM=R1Q1…(1)
P2-PM=R2Q2…(2)
PM=R3(Q1+Q2)…(3)
根据上式(1)~(3),得到表示P1和Q1、Q2之间的关系的下式(4),以及得到表示P2和Q1、Q2之间的关系的下式(5)。
[数2]
P1=(R1+R3)Q1+R3Q2…(4)
P2=(R2+R3)Q2+R3Q1…(5)
上述(4)、(5)成为求出用于达成风量Q1的目标值和风量Q2的目标值的压力P1、P2的设定值的算式。在此,为了使得即使改变Q1,来自机内用导管81的空气也不会逆流到外气用导管84,需要与Q1无关地Q2为一定而不产生变化。为了与Q1无关地Q2为一定而不产生变化且满足上式(4)、(5),制作用于控制第一送风器83以及第二送风器86的表格74A,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制造时保存在图3所示的ROM72中。
下面的表2例示表格74A的内容。
[表2]
表2:表格74A的内容
Q1[m3/min] | 0 | 0.1 | 0.2 | 0.3 | 0.4 |
Q2[m3/min] | 0 | 0 | 0 | 0 | 0 |
P1设定值[%] | 0 | 4.3 | 8.6 | 12.9 | 17.1 |
P2设定值[%] | 0 | 2.9 | 5.7 | 8.6 | 11.4 |
在上表2中,示出了P1相对于Q1的关系、以及P2相对于Q1、Q2的关系。另外,P1、P2的单位为%,这表示电机M1、M2的PWM控制时的占空比。根据表2,在第一送风器83为关闭时(即,压力P1为0时),第二送风器86的压力P2被决定为0。以此为基准,如图5那样,压力P2被决定为随着压力P1的增加,大致成正比例。此外,如上所述,风量Q2与风量Q1无关地大致为一定值。在表2的例中,示出了风量Q2为0且一定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的值且一定。
进一步具体地说明表2的记载内容。记载了为将Q1设为0,将P1设为0。同样地,记载了为将Q1设为0.1、0.2、0.3、0.4,将P1设为4.3、8.6、12.9、17.1。此外,在Q1为0、0.1、0.2、0.3、0.4的情况下,为将Q2一定设为0,P2设定为0、2.9、5.7、8.6、11.4。
《空气净化部件的细节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1~图7,详细说明本空气净化部件8A的控制。首先,在图6中,在主电源刚接通之后,CPU71将外气净化标记F以及例行程序计时器(ルーチンタイマー)等设定为初始值(S001)。
上述外气净化标记F表示本图像形成装置1A是否执行外气净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气净化标记F为0、1的其中一个值,0表示不执行外气净化,1表示执行外气净化。在S001中,外气净化标记F例如被设定为0。
此外,上述常规计时器是用于调整图6的S011的处理的结束定时的计时器。
接着,CPU71判断外气净化时的第二送风器86的风量的设定画面是否已被调出(S002)。若判断为“是”,则CPU71在操作面板6的触摸面板等上,显示用于表示外气净化的执行与否的GUI按钮等,促使用户进行指定。若用户响应于此而对外气净化的执行与否进行指定,则CPU71更新外气净化标记F的值(S003)。对应于此,若在S002中判断为“否”,则CPU71跳过S003,进行S004。
接着,CPU71判断来自例如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上级的图像读取装置(未图示)的印刷作业是否到来(S004)。若判断为“否”,则CPU71跳过S005~S008,进行S009。相对于此,若在S004中判断为“是”,则CPU71对空气净化部件8A的第一送风器83以及第二送风器86的压力P1、P2进行设定,开始机内空气净化(S005)。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那样,首先,基于印刷作业的内容,CPU71对ROM72的表格74A(参照表1)进行访问,选择一组风量Q1以及压力P1(S101)。更详细地说明S101的处理。一般而言,为了提高机内用过滤器82的收集效率,优选机内用导管81内的风量Q1尽量小。可是,根据印刷作业的内容,存在以下情况:除了将定影器5周围的空气进行排气之外,还对图像形成部4的显影器周边进行冷却、或对通过定影器5后的片材Sh进行冷却。在冷却所使用的空气中,存在包含调色剂或者纸粉的可能性,因此,该空气被引导到机内用导管81。因此,还存在以下的情况:根据印刷作业的内容,有时冷却场所发生改变,因此,适合的风量Q1不同。因此,在设计图像形成装置1A时等,通过实验,按每个印刷作业的内容,预先求出适合的风量Q1。然后,在S101中,CPU71基于印刷作业的内容,根据表格74A选择适合的风量Q1,进一步,选择与其对应的压力P1。
接着,CPU71根据表格74A,选择与在S101中选择的风量Q1对应风量Q2以及压力P2的组(S102)。
接着,CPU71生成在S102中选择的压力P2所表示的占空比的PWM脉冲,供应给电机M2。由此,第二送风器86向外气用导管84的下游侧,产生在S102中选择的压力P2。
接着,CPU71生成在S101中选择的压力P1所表示的占空比的PWM脉冲,供应给电机M1。由此,第一送风器83向机内用导管81的下游侧,产生在S101中选择的压力P1(S104)。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的空气被引导到机内用导管81,以预定风量通过机内用过滤器82后被净化。该空气进而被引导到公共过滤器88,在公共过滤器88中被净化后,从排出口T3被排出。在此,关于预定风量,为了提高作为微粒子的扩散物质等的收集效率,优选较少的风量,通过P1的设定,例如被调整为0.25m3/min。
若上面的S104完成,则CPU71从图7的流程中退出,执行图6的S006。在S006中,CPU71开始印刷作业的执行(S006)。另外,关于印刷作业的执行,CPU71按照与图6的流程不同的流程,与图6的流程同时并行地执行印刷作业。
接着,CPU71判断是否已结束印刷作业(S007)。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CPU71在使第一送风器83停止后,使第二送风器86停止(S008)。
接着,CPU71判断外气净化标记F是否表示1(S009)。若在S009中判断为“是”,则CPU71为了外气净化,生成具有表示预先决定的压力的占空比的PWM脉冲,供应给电机M2。由此,第二送风器86向外气用导管84的下游侧,产生预定的压力(S010)。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A的外部的空气被引导到外气用导管84,在以预定风量通过外气用过滤器85而被净化之后,被引导到公共过滤器88,在公共过滤器88中被净化后,从排出口T3被排出。在此,关于预定风量,例如在设置空间有二十个榻榻米左右的面积的情况下,与机内空气净化很大不同,需要大约3m3/min。
与此相对,若在S007、S009的其中一个中判断为“否”,则CPU71判断例行程序计时器是否正在计时规定值(S011)。若判断为“否”,CPU71再次执行S011,若判定为“是”,则返回到S002。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印刷作业执行中,实施机内空气净化。在该机内空气净化之前,为了在机内用导管81内得到风量Q1,压力P1适当地被设定。其结果,在机内导管81内风量Q1变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风量Q1的变动无关地将风量Q2设为大致一定,压力P2适当地被设定,其结果,外气用导管74内的风量Q2变得能够维持为大致一定,由此,能够防止从机内用导管81向外气用导管84的逆流。
更具体而言,将第一送风器83停止时(即P1=0时)的风量Q2设为Qa,将第一送风器83启动时(即P1≠0时)的风量设为Q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力P2被设定使得成为Qb=Qa=0。如此,即使由于从第一送风器83停止到启动引起风量Q1变动,风量Q2也被控制一定为0。由此,能够防止逆流,并且,能够使得不将图像形成装置A的外气引导到公共过滤器88。其结果,公共过滤器88仅处理图像形成装置1A内的空气即可,从而能够使机内空气净化时的收集效率提高。
另外,不限于上述,也可以压力P2被决定使得成为Qb>Qa。例如,设定为增加表2的压力P2的10%即可。该情况下,与Qb=Qa=0的情况比较,虽然机内空气净化时的收集效率略微降低,但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逆流。即,在设为Qb=Qa=0的情况下,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A的制造偏差等,根据个体不同而存在发生逆流的情况。可是,通过设为Qb-Qa>0,与图像形成装置1A的制造偏差等无关地,能够降低逆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图7的S103、S104通过该记载顺序而实施。即,CPU71进行控制以使第二送风器86比第一送风器83更早启动而稳定运行。由此,由于在从第二送风器86向下游方向上压力比来自第一送风器86的压力更早产生,因此,能够防止逆流。同样地,在图6的S008中,第一送风器83更早停止,因此,能够防止逆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那样,压力P2相对于风量Q1的增加大致上成正比。由此,能够使外气用导管84内的风量Q2稳定为0。
《附记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CPU71根据表格74A,对压力P1、P2进行了设定。可是,不限定于此,CPU71也可以将算式(4)、(5)进行存储,将风量Q1、Q2的目标值代入,从而导出压力P1、P2。
《附记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述那样,先使第二送风器86启动,后使第一送风器83启动。可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送风器83以及第二送风器86同时启动。
《第一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B。关于结构方面,图像形成装置1B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A没有不同点。因此,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援用图1~图5,在图像形成装置1B中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A的结构相应的结构付与相同参照标号,省略各自的说明。
《空气净化部件的细节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8A、图8B~图9,详细说明本空气净化部件8B的控制。图8A以及图8B中,若与图6的流程图进行比较,则在还包含S201~S205这一点上不同。除此以外,图8A、图8B和图6之间没有不同点。因此,在图8A、图8B中,对与图6的步骤相应的步骤付与相同步骤号,省略各自的说明。
CPU71在主电源刚接通后,CPU71进行了S001~S003之后,判断是否已调出在机内空气净化时使用的风量信息G的设定画面(图8A;S201)。
风量信息G是表示在机内空气净化中应设定的风量Q2的等级的信息,在本变形例中,表示五阶梯的等级L0~L5的其中一个。此外,为了便于说明,等级L0~L5意味着表2所示的风量Q1,更具体而言,关于风量Q1,等级L0是0,等级L1是0.1,等级L2是0.2,等级L3是0.3,等级L4是0.4。
若在S201中判断为“是”,则CPU71在操作面板6的触摸面板等上显示用于表示等级L1~L5的GUI按钮等,促使用户进行指定。若用户响应于此而指定其中一个等级L,则CPU71设定风量信息G(S202)。
在S201中判断为“否”、或者在S202的执行之后,CPU71进行S004。
接着,CPU71判断是否已设定风量信息G(S203)。若判断为“是”,则CPU71取得所设定的风量信息G的等级L(S204),基于取得的风量信息G,设定空气净化部件8B的第一送风器83以及第二送风器86的压力P1、P2,开始机内空气净化(S205)。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首先,CPU71对ROM72的表格74A(参照表1)进行访问,选择与风量信息G的等级L对应的一组的风量Q1以及压力P1(S301)。
接着,CPU71从表格74A中选择与在S301中选择的风量Q1对应的风量Q2以及压力P2的组(S302)。
接着,CPU71与上述的S103同样地,使第二送风器86产生在S302中选择的压力P2(S303)。
接着,CPU71与上述的S104相同地,使第一送风器83产生在S301中选择的压力P1(S304)。
若上面的S304完成,则CPU71从图9的流程退出,对图8B的S006以后进行执行。
此外,若在S203中判断为“否”,则CPU71在执行S005之后,对图8B的S006以后进行执行。
通过上面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控制,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记1》
在上述变形例的说明中,基于由用户设定的风量信息G的压力P1、P2的设定(S205)、和基于印刷作业的内容的压力P1、P2的设定(S005)选择性地被执行。可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S005,仅执行S205。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CPU71在图6的S005中,基于表格74A,设定P1、P2以使能够得到成为目标值的风量Q1、Q2。可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例如,在机内用导管81中第一送风器83的紧接下游侧设置第一传感器89,在外气用导管84中外气用导管85的紧接下游侧设置与第一传感器89同种类的第二传感器810,其中,该第一传感器89是如风量计、气压计或者风速计等,能够输出用于表示风量本身(或者,风量的变动)的信号的传感器。该情况下,CPU71基于两个传感器89、810的检测结果,对两个送风器83、86的压力P1、P2进行反馈控制,以使能够得到成为目标值的风量Q1、Q2。
《第三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CPU71基于表格74A,对压力P2进行控制,以使压力Q2的变动大致成为一定。可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例如,在外气用导管84中外气用导管过滤器85的紧接上游侧和紧接下游侧上设置差压计811。该情况下,CPU71对压力P2进行控制,以使差压计811的检测结果(即,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压力差)大致成为0。
《第四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C。图像形成装置1C如图1所示那样,若与图像形成装置1A进行比较,则在代替空气净化部件8A而具备空气净化部件8C这一点上不同。空气净化部件8C如图12、图13所示那样,若与空气净化部件8A进行比较,则在代替外气用过滤器85以及第二送风器而具备公共过滤器812以及第二送风器813这一点上不同。
公共过滤器812以及第二送风器813均配置在公共导管87的流路上。更具体而言,公共导管812配置在相对于第二送风器上游侧。
此外,公共导管812具有与公共导管87的截面积大致相等面积,从在公共导管87的流路内引导的空气中,除去扩散物质或尘埃等。
第二送风器813例如是送风风扇,在第二送风器813上连接了电机M2。控制部件7通过PWM控制等,对电机M2的转速进行控制,第二送风器813通过来自电机M2的驱动力而旋转,从而在流路下游侧产生压力。由此,将通过公共过滤器812的空气引导到排气口T3。
将上述结构的空气净化部件8C的主要部分的变量以及常数(已知的值)如图14以及表3那样进行定义。
[表3]
表3:变量/常数的定义
记号 | 变量/常数 | 定义 |
P1 | 变量 | 第一送风器83的压力 |
R1 | 常数 | 机内用导管81的通风阻力 |
Q1 | 变量 | 机内用导管81的风量 |
R2 | 常数 | 外气用导管84的通风阻力 |
Q2 | 变量 | 外气用导管84的风量 |
P2 | 变量 | 第二送风器813的压力 |
R3 | 常数 | 公共导管87的通风阻力 |
Q3(=Q1+Q2) | 变量 | 公共导管87的风量 |
PM | 变量 | 送风器83以及过滤器812间的内部压力 |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由包含过滤器的导管内的通风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成为过滤器的通风阻力以及风量的积。因此,下式(6)~(8)成立。另外,在图14中,右方向设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数3]
P1-PM=R1Q1…(6)
-PM=R2Q2…(7)
P3+PM=R3(Q1+Q2)…(8)
根据上式(6)~(8),得到表示P1和Q1、Q2之间的关系的下式(9),以及得到表示P3和Q1、Q2之间的关系的下式(10)。
[数4]
P1=(R1+R3)Q1+-P3+R3Q2…(9)
P3=(R2+R3)Q2+R3Q1…(10)
上式(9)、(10)成为求出用于达成风量Q1的目标值、和风量Q2的目标值的压力P1、P2的设定值的算式。在此,为了使得即使改变Q1,来自机内用导管81的空气也不会逆流到外气用导管84,需要与Q1无关地Q2为一定而不产生变化。为了与Q1无关地Q2为一定而不产生变化且满足上式(4)、(5),制作用于控制第一送风器83以及第二送风器813的表格74C,在图像形成装置1C的制造时保存在图13所示的ROM72C中。
下面的表4对表格74C的内容进行例示。
[表4]
表4:表格74C的内容
Q1[m3/min] | 0 | 0.1 | 0.2 | 0.3 | 0.4 |
Q2[m3/min] | 0 | 0 | 0 | 0 | 0 |
P1设定值[%] | 0 | 1.4 | 2.9 | 4.3 | 5.7 |
P2设定值[%] | 0 | 2.9 | 5.7 | 8.6 | 11.4 |
在上表4中,示出P1相对于Q1的关系、以及P2相对于Q1、Q2的关系。另外,P1、P2的单位为%,这表示电机M1、M2的PWM控制时的占空比。根据表4,第一送风器83为关闭时,第二送风器813的压力P2被决定为0。以此为基准,如图15那样,压力P2被决定为随着压力P1的增加而大致成正比例。此外,如上所述,风量Q2与风量Q1无关地大致为一定值。在表4的例中,示出了风量Q2为0且一定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的值且一定。
上面,关于本变形例的结构,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了说明。另外,关于空气净化部件8C的细节的控制,只要将实施方式中的《空气净化部件的细节的控制》栏的说明中的空气净化部件8A、第二送风器86以及表格74A,替换为空气净化部件8C、第二送风器813以及表格74C来阅读即可。因此,关于空气净化部件8C的细节的控制,对说明进行省略。
产业上的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与机内导管侧的风量变动无关地,防止外气用导管侧的风量变动,并且,适合于复合机等。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机内用导管,具有朝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第一吸气口;
第一送风器,设置在所述机内用导管内;
外气用导管,具有朝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第二吸气口;
公共导管,使所述机内用导管以及所述外气用导管合流;
第二送风器,设置在所述外气用导管以及所述公共导管的至少一个的内部;
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公共导管内;以及
控制部件,取得表示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的信息,基于所取得的信息使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增加,以使所述外气用导管内的风量相对于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增加而实质上成为一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在从所述第一送风器以及所述第二送风器已停止的状态转移到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模式时,伴随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增加,使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增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送风器停止时的所述外气用导管内的风量设为Qa,且将所述第一送风器启动时的所述外气用导管内的风量设为Qb时,所述控制部件对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进行控制,以使成为Qb≧Q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使所述第二送风器比所述第一送风器更早启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使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相对于所述机内用导管的风量增加而大致成正比地增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在印刷作业结束后,使所述第一送风器比所述第二送风器更早停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35806A JP6145653B2 (ja) | 2014-07-01 | 2014-07-0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35806 | 2014-07-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19928A true CN105319928A (zh) | 2016-02-10 |
CN105319928B CN105319928B (zh) | 2018-08-24 |
Family
ID=5501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78314.XA Active CN105319928B (zh) | 2014-07-01 | 2015-07-01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35736B2 (zh) |
JP (1) | JP6145653B2 (zh) |
CN (1) | CN1053199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8081217A (ja) * | 2016-11-17 | 2018-05-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1022913B2 (en) * | 2017-05-04 | 2021-06-01 | Hp Indigo B.V. | Carrier evaporators for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y printing |
JP6939172B2 (ja) * | 2017-07-19 | 2021-09-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排気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00497B2 (ja) * | 2018-04-04 | 2023-01-10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粉体処理装置 |
JP7130428B2 (ja) * | 2018-05-15 | 2022-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ファンの動作制御方法 |
JP2022180002A (ja) * | 2021-05-24 | 2022-12-0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59326A (ja) * | 1985-09-09 | 1987-03-16 | Tokyo Gas Co Ltd | 排気装置 |
JPH11153894A (ja) * | 1997-11-20 | 1999-06-08 | Ricoh Co Ltd | 電子機器 |
JP2011075997A (ja) * | 2009-10-01 | 2011-04-14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043362A (zh) * | 2009-10-13 | 2011-05-0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2022015A (ja) * | 2010-07-12 | 2012-02-0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68489A (ja) * | 2010-09-24 | 2012-04-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692836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78954U (zh) * | 1988-12-06 | 1990-06-18 | ||
JP3315491B2 (ja) * | 1993-10-01 | 2002-08-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脱臭装置を兼ね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5899600A (en) * | 1997-06-30 | 1999-05-04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ir flow control for cleaning system f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
-
2014
- 2014-07-01 JP JP2014135806A patent/JP61456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7-01 CN CN201510378314.XA patent/CN10531992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01 US US14/789,172 patent/US933573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59326A (ja) * | 1985-09-09 | 1987-03-16 | Tokyo Gas Co Ltd | 排気装置 |
JPH11153894A (ja) * | 1997-11-20 | 1999-06-08 | Ricoh Co Ltd | 電子機器 |
JP2011075997A (ja) * | 2009-10-01 | 2011-04-14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043362A (zh) * | 2009-10-13 | 2011-05-0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2022015A (ja) * | 2010-07-12 | 2012-02-0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68489A (ja) * | 2010-09-24 | 2012-04-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692836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45653B2 (ja) | 2017-06-14 |
JP2016014723A (ja) | 2016-01-28 |
US9335736B2 (en) | 2016-05-10 |
US20160004218A1 (en) | 2016-01-07 |
CN105319928B (zh) | 2018-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1992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5975018B2 (ja) | 排気浄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9006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6366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082767B2 (en) | Air exhaus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JP20080901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77414B2 (ja) | 排気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40179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ir generator that is disposed within duct and generates air directed from inlet to outlet of duct | |
US8488989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exhaust channel for exhausting air out of the device | |
JP5975019B2 (ja) | 排気浄化装置 | |
JP2015158580A (ja) | 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9888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8734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862017B2 (en) | Use of an acoustic cavity to reduce acoustic noise from a centrifugal blower | |
JP670523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70146827A1 (en) |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ccessory device for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200501788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320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23873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669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00648B2 (ja) | 排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通気機構 | |
JP611874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92325B2 (ja) | 排気手段 | |
JP2018159827A (ja) | 後処理装置 | |
JP20112376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