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7894B - 盘式制动器 - Google Patents

盘式制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7894B
CN105317894B CN201510462894.0A CN201510462894A CN105317894B CN 105317894 B CN105317894 B CN 105317894B CN 201510462894 A CN201510462894 A CN 201510462894A CN 105317894 B CN105317894 B CN 105317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piston
screw thread
direct acting
rotational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628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7894A (zh
Inventor
坂下贵康
内藤雄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71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68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650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53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7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7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7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7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F16D65/16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 F16D65/18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adapted for drawing members together, e.g. fo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18Electric or magnetic
    • F16D2121/24Electric or magnetic using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18Electric or magnetic
    • F16D2121/24Electric or magnetic using motors
    • F16D2121/26Electric or magnetic using motors for releasing a normally applied br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20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 F16D2125/34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ac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of rotation
    • F16D2125/36Helical cams, Ball-rotating r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20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 F16D2125/34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ac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of rotation
    • F16D2125/40Screw-and-nu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44Mechanical mechanisms transmitting rotation
    • F16D2125/46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 F16D2125/48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with parallel stationary axes, e.g. spur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44Mechanical mechanisms transmitting rotation
    • F16D2125/46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 F16D2125/50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with parallel non-stationary axes, e.g. planetary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可以简化保持驻车制动器的制动力的结构并提高制造效率。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有:传递电动机的旋转的旋转传递部件、与该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而可旋转且可直动的轴部件、与该轴部件螺纹嵌合且通过该轴部件的旋转对活塞施加轴向的推力的滚珠坡道机构,在轴部件的一端侧形成与上述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的第一螺纹部,在另一端侧形成与滚珠坡道机构螺纹嵌合的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比第二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大。

Description

盘式制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制动的盘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盘式制动器中,存在一种在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中具备旋转限制机构(棘轮机构)的制动器,该旋转限制机构用于保持驻车制动器时等的制动力(参照日本特开2010-169248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4-92165号公报)。
但是,特开2010-169248号公报的盘式制动器中,用于保持制动力的结构复杂,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效率可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简化保持驻车制动器时等的制动力的结构并提高制造效率。
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具备:一对衬块,其隔着转子而配置于该转子轴向两侧;一个活塞,其向转子按压该一对衬块中的一方;制动钳主体,其具有将该活塞可移动地配置的缸体;电动机,其设于该制动钳主体;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其设于所述制动钳主体,将所述活塞推进且使所述活塞保持在制动位置,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有:旋转传递部件,其传递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部件,其与该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而可旋转且可直动;滚珠坡道机构,其与该轴部件螺纹嵌合,且通过该轴部件的旋转对所述活塞施加轴向的推力,在所述轴部件的一侧形成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的第一螺纹部,在另一侧形成与所述滚珠坡道机构螺纹嵌合的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比所述第二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简化保持驻车制动器时等的制动力的结构并提高制造效率的盘式制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所采用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阶段性地表示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7是阶段性地表示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8是阶段性地表示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9是阶段性地表示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10是阶段性地表示解除驻车制动器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11是阶段性地表示解除驻车制动器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12是阶段性地表示解除驻车制动器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壳体内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壳体内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3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盘式制动器1中设有隔着安装于车辆的旋转部的圆盘转子D而配置于轴向两侧的一对内制动衬块2及外制动衬块3和制动钳4。该盘式制动器1构成为制动钳浮动型。此外,一对内制动衬块2及外制动衬块3和制动钳4向圆盘转子D的轴向可移动地支承于在车辆的转向节等非旋转部固定的托架5上。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的右方设为一端侧,将左方设为另一端侧进行适当说明。
制动钳4的作为主体的制动钳主体6具有:配置于该制动钳主体6的基端部分(与车辆内侧的内制动衬块2对向的部分)的缸体部7、配置于制动钳主体6的前端部分(与车辆外侧的外制动衬块3对向的部分)的爪部8。在缸体部7设有向内制动衬块2侧开口的大径开口部9A,在其相反侧形成有由具有孔部10的底壁11封闭的有底的缸体15。在该缸体15内侧的与底壁11邻接的部分,形成与大径开口部9A连接设置且直径比该大径开口部9A小的小径开口部9B。在大径开口部9A的内周面配置有活塞密封件16。
如图1及图2所示,活塞18形成为由底部19和圆筒部20构成的有底的杯形状。该活塞18以其底部19与内制动衬块2对向的方式收纳于缸体15内。活塞18在与活塞密封件16接触的状态下可沿轴向移动地内装于缸体15的大径开口部9A。在该活塞18和缸体15的底壁11之间,通过利用活塞密封件16密封而划分出液压室21。通过设于缸体部7的未图示的缸口,从总泵或液压控制单元等未图示的液压源向该液压室21供给液压。在活塞18的内周面,在周向上形成多个旋转限制用纵槽22。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用纵槽22在周向上形成在12个部位(参照图3)。
在活塞18的底部19的与内制动衬块2对向的另一端面的外周侧设有凹部25。该凹部25供形成于内制动衬块2的背面的凸部26卡合,通过该卡合,活塞18相对于缸体15进而相对于制动钳主体6止转。另外,在活塞18的底部19的外周面和缸体15的大径开口部9A的内周面之间安装有防止异物进入该缸体15内的防尘套27。活塞18的底部19的、与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对向的一端面形成设于其径向中央部的圆形状平面部30和从该圆形状平面部30连续且以向一侧扩径的方式向活塞18的内周面延伸的环状曲面部31。
如图1所示,在缸体15的底壁11侧气密性地安装有壳体35。在该壳体35的一端开口气密性地安装有罩36。此外,壳体35和缸体部7利用密封部件37保持气密性。另外,壳体35和罩36利用密封部件38保持气密性。壳体35上,以与制动钳主体6并排的方式,经由密封部件41密闭性地安装有电动的电动机4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电动机40配置于壳体35的外侧,但也可以以覆盖电动机40的方式形成壳体35,而在壳体35内收容电动机40。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密封部件41,可降低组装工作量。另外,也可以将壳体35和罩36焊接接合。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密封部件38,可降低组装工作量。
在制动钳主体6上具备推进活塞18并使活塞18保持在制动位置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和对电动机40的旋转进行增力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收纳于壳体35内。
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将来自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的旋转运动即电动机40的旋转转换成直线方向的运动(以下,称为直动),对活塞18施加推力,而将该活塞18保持在制动位置。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收纳于缸体15的底壁11和活塞18的底部19之间,具有:底座螺母75、推杆102、滚珠坡道机构127。底座螺母75可作为传递电动机40的旋转的旋转传递部件而构成,可旋转地支承于缸体15,经由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传递来自电动机40的旋转运动。推杆102在一侧形成与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螺纹嵌合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在另一侧形成第二阳螺纹部104。推杆102作为与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而可旋转且可直动地被支承的轴部件构成。滚珠坡道机构127与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螺纹嵌合,利用推杆102的旋转对活塞18施加向轴向的推力。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中,在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和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之间构成第一螺纹嵌合部10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中,在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和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之间构成第二螺纹嵌合部106。
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具有:小齿轮46、第一减速齿轮47、第二减速齿轮48。小齿轮46具有:形成为圆筒状且将电动机40的旋转轴40A压入固定的孔部50、形成于外周面的齿轮51。第一减速齿轮47中一体形成有与小齿轮46的齿轮51啮合的大径的大齿轮53和从大齿轮53沿轴向伸出形成的小径的小齿轮54。该第一减速齿轮47可旋转地被一端支承于壳体35,另一端支承于罩36的轴55支承。第二减速齿轮48中一体形成有与第一减速齿轮47的小齿轮54啮合的大径的大齿轮56和从大齿轮56沿轴向伸出形成的小径的太阳齿轮57。太阳齿轮57构成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的一部分。该第二减速齿轮48可旋转地被支承于罩36的轴58支承。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具有:太阳齿轮57、多个(例如,三个)行星齿轮60、内部齿轮61、行星齿轮架62。行星齿轮60具有与第二减速齿轮48的太阳齿轮57啮合的齿轮63和从行星齿轮架62立设的销65插过的孔部64。三个行星齿轮60等间隔地配置于行星齿轮架62的圆周上。
行星齿轮架62形成为圆板状,在其径向中心形成底座螺母75的多边形柱81嵌合的多边形孔68。通过向该多边形孔68中嵌合从底座螺母75的圆柱部76的前端连续设置的多边形柱81,在行星齿轮架62和底座螺母75之间可相互传递旋转扭矩。在行星齿轮架62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销用孔69。在该各销用孔69中压入固定有可旋转地支承各行星齿轮60的销65。该行星齿轮架62及各行星齿轮60利用从壳体35的开口部35A周边向一侧突设的壁面35B和一体设于内部齿轮61的第二减速齿轮48侧的环状壁部72限制轴向的移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于行星齿轮架62的多边形孔68限制行星齿轮架62与底座螺母75的相对旋转,但也可以采用花键或键等传递旋转扭矩的机械结构。
内部齿轮61由各行星齿轮60的齿轮63分别啮合的内齿71和从该内齿71连续地一体设于第二减速齿轮48侧而限制行星齿轮60的轴向移动的环状壁部72形成。该内部齿轮61压入固定于壳体35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推进活塞18的旋转力,设有对电动机40的旋转进行增力的作为减速机构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但只要可输出该旋转力,就可以省略任一方或双方减速机构。
如图2及图5所示,底座螺母75具有圆柱部76和一体设于该圆柱部76的另一端部的螺母部77而构成。在缸体15的底壁11上,以与底壁11抵接的方式配置有垫圈80。底座螺母75的圆柱部76分别插入垫圈80的插通孔80A及设于缸体15的底壁11的孔部10。在圆柱部76的前端侧,形成对多边形进行了倒角的多边形柱部81。多边形柱部81插入壳体35的开口部35A并与行星齿轮架62的多边形孔68嵌合。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将多边形柱部81形成六边形,且以六边形孔形成多边形孔68。此外,除了六边形以外,多边形柱部81也可以设为三边、四边、五边、七边、八边等多边形,另外,也可以设为二倒角形状。底座螺母75的螺母部77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螺母部77具有形成于圆柱部76的基端侧且一端面与缸体15的底壁11对向的圆形状壁部82和从圆形状壁部82的另一端面一体突设的圆筒部83而构成。圆形状壁部82的外周面与缸体15的小径开口部9B的内壁面接近配置。在圆形状壁部82的一端面上,从径向中央部突设有小径圆形状壁部84。圆柱部76从小径圆形状壁部84的一端面突设。圆柱部76的外径形成为比螺母部77的圆筒部83的外径小的直径。
在底座螺母75和垫圈80之间配置推力轴承87。推力轴承87与底座螺母75的螺母部77的环绕小径圆形状壁部84的圆形状壁部82抵接。而且,底座螺母75旋转自如地由推力轴承87支承于缸体15的底壁11。在底座螺母75的圆柱部76的外周面和缸体15的底壁11的孔部1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88及套筒89。这些密封部件88及套筒89为了保持液压室21的液密性而设置。在底座螺母75的圆柱部76和多边形柱部81之间形成有环状槽81A。在环状槽81A上安装有挡圈90。挡圈90限制底座螺母75在缸体15的轴向的移动。
底座螺母75的螺母部77的圆筒部83构成为具有配置于一端侧的大径圆筒部91和配置于另一端侧的小径圆筒部92。大径圆筒部91的内周面91A和小径圆筒部92的内周面92A由在圆筒部83的另一端开口的孔83A形成。大径圆筒部91的一端与圆形状壁部82一体连接。在大径圆筒部91的外周面和小径圆筒部92的外周面之间设有与活塞18的底部19对向的环状台阶面93。环状台阶面93具有向底座螺母75的轴向突出的多个凹凸部94,在周向上形成为连续的波浪状。在大径圆筒部91形成多个沿着大径圆筒部91的径向贯通的贯通孔95。贯通孔9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在螺母部77的小径圆筒部92的内周面92A上形成阴螺纹部97。在小径圆筒部92的周壁部的另一端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多个卡止槽98(例如,四处)(参照图4及图5)。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第一弹簧离合器100的前端部100A与该各卡止槽98的任一个嵌合。第一弹簧离合器100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前端部100A和从前端部100A卷绕一圈的线圈部100B。而且,前端部100A与各卡止槽98的任一个嵌合,线圈部100B卷绕于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的另一端侧外周。第一弹簧离合器100构成为,对于推杆102在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即解除驻车制动器即释放时的旋转方向施加旋转阻力扭矩,另一方面,允许推杆102在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活塞18的底部19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即驻车制动器动作即施加制动时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即,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作为对向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的第一单向离合器而构成。
在底座螺母75的螺母部77的孔83A内配置推杆102的一端侧。在推杆102的一端侧形成第一阳螺纹部103,该第一阳螺纹部103与底座螺母75的小径圆筒部92的阴螺纹部97螺纹嵌合,用于构成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第一螺纹嵌合部105作为不可逆性较大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该螺纹嵌合部使底座螺母75不由于从活塞18向推杆102传递的轴向负载而旋转,使其反向效率成为0以下。
另一方面,在推杆102的另一端侧形成第二阳螺纹部104,该第二阳螺纹部104与设于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螺纹嵌合,用于构成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第二螺纹嵌合部106作为不可逆性较大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螺纹嵌合部使推杆102不由于从活塞18向旋转直动坡道151传递的轴向负载而旋转,使其反向效率成为0以下。
推杆102在第一阳螺纹部103和第二阳螺纹部104之间设置花键轴108。第一阳螺纹部103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二阳螺纹部104的外径更大径。第一阳螺纹部103的外径形成为比花键轴108的外径更大径。推杆102的另一端面与活塞18的底部19的圆形状平面部30对向。
在底座螺母75的小径圆筒部92的外周面和活塞18的圆筒部20的内周面之间,沿轴向可移动地支承保持器110。保持器110在与底座螺母75的环状台阶面93对向的一侧具有圆环状壁部111,整体构成大致圆筒状。在圆环状壁部111的一端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凸部112。在保持器110的外周面的一侧形成凹状面113。在保持器110的包含凹状面113的外周壁上形成多个圆形状贯通孔114。本实施方式中,圆形状贯通孔114在凹状面113的范围内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三个部位,在凹状面113以外的另一侧的外周壁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三个部位(参照图3、5)。在保持器110的外周壁且凹状面113的范围内形成多个矩形状贯通孔115。本实施方式中,矩形状贯通孔11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三个部位(参照图4)。
在保持器110内,从一端侧依次配置有:一端侧垫圈120、螺旋弹簧121、另一端侧垫圈122、支承板123、第二弹簧离合器124、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滚珠坡道机构127、推力轴承128及环状推压板129。一端侧垫圈120以与保持器110的圆环状壁部111的另一端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螺旋弹簧121安装于一端侧垫圈120和另一端侧垫圈122之间。螺旋弹簧121在使一端侧垫圈120和另一端侧垫圈122彼此分开的方向上对一端侧垫圈120和另一端侧垫圈122施力。在保持器110的周壁部的另一端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例如,三处)规定深度的卡止槽132。卡止槽132由位于保持器110的一端侧的宽度较窄卡止槽133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宽度较宽卡止槽134构成。宽度较宽卡止槽134的深度尺寸比宽度较窄卡止槽133的深度尺寸更大地形成。保持器110在与活塞18的底部19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向内径侧延伸的多个爪部136(例如,六处)。各爪部136在保持器110内的规定位置收容一端侧垫圈120、螺旋弹簧121、另一端侧垫圈122、支承板123、第二弹簧离合器124、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滚珠坡道机构127、推力轴承128及环状推压板129等结构部件后,向保持器110的环状推压板129的收容凹部171折入,由此,使上述结构部件一体配置于保持器110内。此外,也可以不设置一端侧垫圈120及另一端侧垫圈122。
环状的支承板123以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另一端侧垫圈122的另一端面上。在该支承板123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突起片137(例如,三个)。各突起片137分别与保持器110的宽度较窄卡止槽133嵌合。其结果,支承板123被支承为相对于保持器110不能相对旋转而在轴向可相对移动。此外,突起片137也可以构成为扩展其宽度而与设于活塞18的内周面的旋转限制用纵槽22卡合。
在保持器110内,旋转部件125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支承板123的另一端侧。旋转部件125构成为具有:具有花键孔140的大径圆环状部141、从大径圆环状部141的一端面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小径圆筒状部142。小径圆筒状部142的一端部与支承板123的另一端面抵接。在小径圆筒状部142的外周面上形成环状槽143。在旋转部件125内配置推杆102。旋转部件125的大径圆环状部141的花键孔140与推杆102的花键轴108花键联接。由此,旋转部件125和推杆102可传递彼此的旋转扭矩,并且可沿轴向相对滑动。此外,作为止转件,使用了花键,但也可以使用键嵌合或D孔等其它公知的止转机械结构。另外,也可以不沿轴向滑动而通过压入等方式固定。
在设于旋转部件125的小径圆筒状部142的环状槽143中卷绕第二弹簧离合器124。第二弹簧离合器124与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一样,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前端部124A、从该前端部124A卷绕一圈的线圈部124B。前端部124A与保持器110的宽度较窄卡止槽133嵌合,线圈部124B卷绕于在旋转部件125的小径圆筒状部142的外周面上设置的环状槽143。第二弹簧离合器124构成为,对于旋转部件125(推杆102)在相对于保持器110向活塞18的底部19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施加制动时的旋转方向)施加旋转阻力扭矩,另一方面,允许旋转部件125在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释放时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即,第二弹簧离合器124作为对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的第二单向离合器而构成。
第二弹簧离合器124在施加制动时的旋转阻力扭矩设定为,比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旋转阻力扭矩大。在旋转部件125的另一端侧,经由推力轴承126配置滚珠坡道机构127。旋转部件125经由推力轴承126被支承为相对于滚珠坡道机构127旋转自如。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滚珠坡道机构127具备:固定坡道150、旋转直动坡道151、安装于固定坡道150和旋转直动坡道151之间的各滚珠152。固定坡道150隔着推力轴承126而配置于旋转部件125的另一端侧。固定坡道150构成为具有圆板状的固定板154和从该固定板154的外周面突出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为多个的凸部155(例如,三个)。固定板154在其径向中央部形成供推杆102插入的插通孔156。固定坡道150的各凸部155与保持器110的各卡止槽132的宽度较宽卡止槽134嵌合,并且与设于活塞18的内周面的多个旋转限制用纵槽22嵌合,由此,被支承为相对于活塞18不能相对旋转而沿轴向移动自如。
此外,作为使固定坡道150相对于活塞18不能相对旋转而沿轴向移动自如被支承的构造,也可以构成为,在固定坡道150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平面部,在活塞18的内周面上也形成与固定坡道150的各平面部对应的多个平面部,通过使这些各平面部抵接,限制固定坡道150相对于活塞18的旋转。在固定板154的另一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滚珠槽157,该多个滚珠槽157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地沿周向延伸成圆弧状,并且在径向上具有圆弧状截面7(例如,三处或四处)。
旋转直动坡道151构成为具有圆环状的旋转直动板160和从该旋转直动板160的另一端面的径向中央部分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圆筒部161。从旋转直动板160到圆筒部161的内周面上形成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螺纹嵌合的阴螺纹部162。在旋转直动板160的与固定坡道150的固定板154对向的对向面上形成有多个滚珠槽163(例如,三处或四处),该多个滚珠槽163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地沿着周向延伸成圆弧状,并且在径向上具有圆弧状截面。此外,固定坡道150的各滚珠槽157及旋转直动坡道151的各滚珠槽163也可以构成为,在沿着周向的倾斜的中途附有凹陷,或在中途将倾斜变化。
滚珠152分别安装于旋转直动坡道151(旋转直动板160)的各滚珠槽163和固定坡道150(固定板154)的各滚珠槽157之间。滚珠坡道机构127中,当对旋转直动坡道151施加旋转扭矩时,旋转直动板160的各滚珠槽163和固定板154的各滚珠槽157之间的各滚珠152转动,由此,通过旋转直动板160和固定板154之间的旋转差,旋转直动板160和固定板154之间轴向的相对距离变动。
另外,在旋转直动板160的另一端面绕圆筒部161形成环状滚珠槽164。在旋转直动板160的另一端侧,经由推力轴承128配置环状推压板129。环状推压板129的一端面也形成环状滚珠槽166。而且,在旋转直动板160的环状滚珠槽164和环状推压板129的环状滚珠槽166之间沿周向配置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推力轴承128。旋转直动板160的圆筒部161插入环状推压板129中。在环状推压板129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突设的凸部168。环状推压板129的各凸部168与保持器110的各卡止槽132的宽度较宽卡止槽134嵌合,并且与设于活塞18的内周面的多个旋转限制用纵槽22嵌合,由此,环状推压板129被支承为相对于活塞18不能相对旋转但沿轴向移动自如。
而且,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经由推力轴承128旋转自如地由环状推压板129支承。环状推压板129的另一端面与活塞18的底部19的环状曲面部31对向。在环状推压板129的另一端面形成从径向中心朝向外周端部向一侧弯曲的弯曲状推压部170。该环状推压板129以与设于活塞18的底部19的环状曲面部31抵接并推压活塞18的方式构成。在环状推压板129的另一端面上,在各凸部168间的外周部分别形成收容保持器110的向内侧折入的各爪部136的收容凹部171。
如图2及图5所示,在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的前端一体固定止脱环172。止脱环172配置于旋转直动坡道151的圆筒部161内,将推杆102和旋转直动坡道151的相对旋转角限制在规定以下。在止脱环172的局部设有凸部173,凸部173嵌合于圆筒部161的宽度较宽的凹部。在非制动时,凸部173偏靠该凹部的一侧,在制动时偏靠另一侧,即,在任何情况下,均相互在周向上抵接。由此,限制止脱环172和推杆102的相对旋转角,因此,借助施加制动状态下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推力,可抑制止脱环172从推杆102脱落。此外,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的旋转阻力扭矩设定为,比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产生的、阻碍推杆102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的基础上,增加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旋转阻力扭矩而获得的旋转阻力小。
如图1所示,在电动机40上连接有由驱动控制电动机40的控制装置即电子控制装置构成的ECU175。在ECU175上连接有为了指示驻车制动器的动作或解除而操作的停车开关176。另外,ECU175基于来自未图示的车辆侧的信号,不论停车开关176的操作均可以进行动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的动作。首先,说明基于制动踏板(省略图示)的操作而进行的、作为通常的液压制动器的盘式制动器1制动时的动作。
当司机踏入制动踏板时,与制动踏板的踏力相应的液压从总泵经由液压回路(均省略图示)供给至制动钳4内的液压室21。由此,活塞18一边使活塞密封件16弹性变形,一边从非制动时的初始位置前进(向图1的左方向移动)而将内制动衬块2按压至圆盘转子D。而且,制动钳主体6通过活塞18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相对于托架5向图1的右方向移动,并将安装于爪部8的外制动衬块3按压至圆盘转子D。其结果,圆盘转子D被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3夹持而产生摩擦力,进而产生车辆的制动力。
接下来,当司机释放制动踏板时,来自总泵的液压的供给中断,液压室21内的液压下降。由此,活塞18通过活塞密封件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后退至初始位置,从而解除制动力。另外,随着内及外制动衬块2、3的磨损,活塞18的移动量增大,当超过活塞密封件16的弹性变形的界限时,在活塞18和活塞密封件16之间产生滑动。由于该滑动,活塞18相对于制动钳主体6的初始位置移动,由此,即使在制动衬块2、3磨损的情况下,也可将衬块间隙调整成恒定。
接着,基于图6~图12并且适当参照图1说明用于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作为驻车制动器的动作。此外,图6~图9阶段性地表示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时的动作,图10~图12阶段性地表示解除驻车制动器时的动作。
首先,在驻车制动器的解除状态操作停车开关176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施加制动)时,ECU175驱动电动机40,经由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使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的太阳齿轮57旋转。通过该太阳齿轮57的旋转,经由各行星齿轮60,行星齿轮架62旋转。而且,来自行星齿轮架62的旋转扭矩即电动机40的旋转可传递至底座螺母75。
接着,通过底座螺母75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环状推压板129和活塞18的底部19之间具有规定间隙的状态)如图7所示那样,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和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相对旋转、即仅底座螺母75向施加制动方向旋转,由此,推杆102沿着轴向向活塞18的底部19侧前进。在此,推杆102不与底座螺母75一起旋转是由于,第二弹簧离合器124产生的、阻碍旋转部件125(推杆102)相对于保持器110向施加制动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被设定为比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旋转阻力扭矩大,并且,允许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产生的、推杆102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缸体15的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
其结果,如图7所示,包含保持器110在内的、保持器110内的一端侧垫圈120、螺旋弹簧121、另一端侧垫圈122、支承板123、第二弹簧离合器124、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滚珠坡道机构127、推力轴承128及环状推压板129等各结构部件成为一体,与推杆102一同沿轴向向活塞18的底部19侧前进,环状推压板129的弯曲状推压部170与活塞18的底部19的环状曲面部31抵接。通过该抵接,活塞18前进,并且活塞18的底部19的一端面与内制动衬块2抵接。
当电动机40进一步继续向施加制动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活塞18由于推杆102的移动而经由制动衬块2、3开始推压圆盘转子D。当开始产生该推压力时,借助成为相对于该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的轴力,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中的旋转阻力扭矩增大,用于使推杆102前进的必要旋转扭矩增大。而且,作为必要旋转扭矩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旋转阻力扭矩比第二弹簧离合器124的旋转阻力扭矩大。其结果,如图8所示,随着底座螺母75的旋转,推杆102与旋转部件125一起开始向施加制动方向旋转。即,推杆102跟随底座螺母75旋转。于是,借助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处的旋转阻力扭矩也增大,因此,推杆102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扭矩经由第二螺纹嵌合部106传递至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
而且,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在施加制动方向上旋转,同时通过各滚珠152的转动,旋转直动坡道151和固定坡道150抵抗螺旋弹簧121的弹力而彼此分开,由此,环状推压板129的弯曲状推压部170进一步推压活塞18的底部19的环状曲面部31,内、外制动衬块2、3产生的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增大。此时,在活塞18的底部19施加对第二螺纹嵌合部106中产生的推力增加了滚珠坡道机构127中产生的推力而得到的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施加制动的初始,第一螺纹嵌合部105、在此为推杆102的阳螺纹部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相对旋转,推杆102前进,而使活塞18前进,得到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因此,通过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动作,即使活塞18相对于缸体11的位置由于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3的经时磨损而变化,也可以调整推杆102相对于活塞18的原位置。
在此,滚珠坡道机构127和第二螺纹嵌合部106动作时的行程L(旋转直动坡道151旋转1圈时旋转直动坡道151的前进量)以下式表示。
L=LSCREW×LB&R/(LSCREW+LB&R)
其中,LSCREW是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的行程。另外,LB&R是旋转直动坡道151的各滚珠槽163及固定坡道150的各滚珠槽157的行程。由此,可以基于各行程的值将增力比(相对于旋转扭矩的推力)根据搭载盘式制动器1的车辆设定成恰当的值。
而且,ECU175驱动电动机40,直到从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3向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到达规定值,例如直到电动机40的电流值到达规定值。然后,通过电动机40的电流值到达规定值而检测到向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到达规定值时,ECU175停止对电动机40的通电。于是,推杆102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停止,因此,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旋转停止。
然后,如图9所示,对旋转直动坡道151作用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但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如上述,作为在推杆102和旋转直动坡道151之间不进行相反动作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另外,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也如上述,以在推杆102和底座螺母75之间不进行相反动作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另外,利用第一弹簧离合器100对推杆102施加阻碍其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因此,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不旋转而可维持停止状态,且将活塞18保持在制动位置。由此,进行制动力的保持并完成驻车制动器的动作。该状态下,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经由滚珠坡道机构127、推杆102、底座螺母75及推力轴承87传递至缸体15的底壁11,并成为活塞18的保持力。本实施方式中,对不得不使用直径较小的轴承的推力轴承126仅作用滚珠坡道机构127中产生的推力,因此,提高本盘式制动器1的持久性。如上述,本盘式制动器1中,在施加制动时,通过推杆102的直动使活塞18移动后,通过滚珠坡道机构127使活塞18移动。
接着,在解除(释放)驻车制动时,基于停车开关176的停车解除操作,ECU175向使活塞18返回、即向将活塞18从圆盘转子D分开的释放方向旋转驱动电动机40。由此,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向使活塞18返回的释放方向旋转驱动,并经由行星齿轮架62向底座螺母75传递该旋转驱动。
此时,对推杆102作用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因此,可施加: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的旋转阻力扭矩、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旋转阻力扭矩、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产生的阻碍推杆102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因此,如图10所示,来自底座螺母75的释放方向的旋转扭矩可传递至推杆102(包含旋转部件125),并且可传递至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其结果,旋转直动坡道151仅向释放方向旋转,并返回至旋转方向的初始位置。此时,旋转直动坡道151不进行轴向的移动,轴向的位置保持不变。
在此,当旋转直动坡道151沿旋转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利用螺旋弹簧121对固定坡道154连同另一端侧垫圈122、支承板123、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施力,因此,各滚珠152在各滚珠槽157、163之间转动,同时,支承板123、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固定坡道154相对于保持器10前进。因此,推杆102和旋转部件125利用花键沿轴向移动。此外,在将旋转部件125通过压入等固定于推杆102的情况下,固定坡道154不沿轴向移动,滚珠152从滚珠槽157、163沿轴向分开,但不会脱落,之后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二螺纹嵌合部106也可以构成为旋转阻力扭矩比推力轴承128的旋转阻力扭矩小,在该情况下,旋转直动坡道151旋转,且同时向轴向返回。
接着,当旋转直动坡道151返回至旋转方向的初始位置时,各滚珠152被夹持于旋转直动坡道151的各滚珠槽163和固定板154的各滚珠槽157之间,旋转直动坡道151相对于固定板154不能进一步旋转,而使旋转直动坡道151停止旋转。由此,如图11所示,首先,仅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相对旋转,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与保持器110一起沿着轴向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释放方向)移动并返回至轴向的初始位置。
当使电动机40进一步向释放方向旋转驱动且底座螺母75继续向释放方向旋转时,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在旋转方向及轴向上均返回初始位置,同时,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的螺合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而推杆102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被停止。当底座螺母75进一步继续向释放方向旋转时,如图12所示,推杆102抵抗第一弹簧离合器100产生的、阻碍推杆102相对于底座螺母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而沿着轴向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释放方向)后退。其结果,包含保持器110在内、保持器110内的一端侧垫圈120、螺旋弹簧121、另一端侧垫圈122、支承板123、第二弹簧离合器124、旋转部件125、推力轴承126、滚珠坡道机构127、推力轴承128及环状推压板129等各结构部件成为一体,与推杆102一同沿着轴向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释放方向)后退。而且,ECU175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在到达旋转直动坡道151的环状推压板129和活塞18的底部19的环状曲面部31之间具有规定间隙的初始位置的时刻,使电动机40停止。最终,活塞18通过活塞密封件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后退至原位置,而完全解除制动力。如上所述,本盘式制动器1中,在释放时,使滚珠坡道机构127返回至初始位置后,使滚珠坡道机构127后退,然后,使推杆102后退,由此,解除向活塞19的保持力。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中,推进驻车制动器的活塞18并将其保持在制动位置时,从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3向圆盘转子D施加推压力时,通过将机械效率较低的推杆102的第一阳螺纹部103和底座螺母75的阴螺纹部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105及推杆102的第二阳螺纹部104和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旋转直动坡道151的阴螺纹部1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106、与机械效率较高的滚珠坡道机构127组合,可以既确保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的良好的动作效率,又保持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由此,与现有的盘式制动器所采用的棘轮机构相比,可以简化其结构,并可以提高该盘式制动器1的制造效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中,对活塞18不仅作用来自第一螺纹嵌合部105及第二螺纹嵌合部106的推压力,而且还作用来自滚珠坡道机构127的推压力,因此,即使使电动机40小型化,也可以得到希望的制动力。进而,通过使电动机40小型化(低扭矩化),也可以将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施加的旋转扭矩抑制为较低,因此,可以实现动作音的降低或高寿命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中,与滚珠坡道机构127和第二螺纹嵌合部106动作时的行程L相比,通过增大第一螺纹嵌合部105的行程,可以提高驻车制动器动作过程中直到确保间隙的响应性。
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中,在释放时,使滚珠坡道机构127返回初始位置后,使滚珠坡道机构127后退,然后,使推杆102后退,由此,解除对活塞19的保持力。因此,即使根据释放中的施加制动要求切换到施加制动动作,也可以立即开始施加制动动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中,作为减速机构,采用了正齿多级减速机构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45,但也可以采用摆线减速器或波动减速器等其它公知的减速机构。另外,作为滚珠坡道机构127的转动体,采用了滚珠152,但也可以采用使用了耐负载性优异的圆筒部件的滚柱坡道机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作用的一例,以驻车制动器为例说明了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的动作,但在驻车制动器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在用于辅助坡道上的车辆起步的坡起辅助或下坡辅助、不加速而处于停车状态时的自动停止时等情况下,也可以使作为驻车制动器机构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43动作。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现有的盘式制动器中,存在具备在驻车制动时等进行动作的作为停车盘式制动器机构的活塞保持机构的结构(参照日本特开2014-92165号公报)。但是,根据该公报,对调节器螺母向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的单向离合器的线圈部卷绕于在调节器螺母的外周面设置的环状槽部,需要确保用于在调节器螺母的外周面形成环状槽部的空间,从构造的紧凑化的观点来看不优选。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使构造紧凑化的盘式制动器。
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盘式制动器具备:隔着转子而配置于该转子的轴向两侧的一对刹车衬块、将该一对刹车衬块中的一方按压于上述转子上的活塞、具有可移动地收纳该活塞的缸体的制动钳主体、设于该制动钳主体的电动机、设于上述制动钳主体上且推进上述活塞并使活塞保持在制动位置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备:可传递来自上述电动机的旋转的旋转传递部件、与该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且通过该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可直动的轴部件、对该轴部件向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的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具有线圈部,且该线圈部卷绕于在上述轴部件的、与上述旋转传递部件嵌合的螺纹嵌合部设置的阳螺纹部的螺纹槽。
以下,基于图13~图19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图13~图19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对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标记添加了200的附图标记。
如图13所示,该盘式制动器201中设有隔着安装于车辆的旋转部的圆盘转子D′而配置于轴向两侧的一对内制动衬块202及外制动衬块203和制动钳204。该盘式制动器201构成为制动钳浮动型。此外,一对内制动衬块202及外制动衬块203和制动钳204向圆盘转子D′的轴向可移动地支承于在车辆的转向节等非旋转部固定的托架205上。此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3的右方设为一端侧,将左方设为另一端侧进行适当说明。
如图13及图16所示,作为制动钳204的主体的制动钳主体206具有:配置于与车辆内侧的内制动衬块202对向的基端侧的缸体部207、配置于与车辆外侧的外制动衬块203对向的前端侧的爪部208。缸体部207中,内制动衬块202侧成为开口的大径开口部209A,其相反侧形成利用具有孔部210的底壁211封闭的有底的缸体215。在该缸体215内的底壁211侧形成与大径开口部209A连接设置且直径比该大径开口部209A小的小径开口部209B。在缸体215的大径开口部209A的内周面配置有活塞密封件216。
活塞218形成为由底部219和圆筒部220构成的有底的杯形状。该活塞218以其底部219与内制动衬块202对向的方式收纳于缸体215内。活塞218在与活塞密封件216接触的状态下可沿轴向移动地内装于缸体215的大径开口部209A。该活塞218和缸体215的底壁211之间作为液压室221而被活塞密封件216分隔。通过设于缸体部207的未图示的缸口,从总泵或液压控制单元等未图示的液压源向该液压室221供给液压。
在活塞218的内周面上在周向形成多个旋转限制用纵槽222(参照图16)。活塞218的底部219的与内制动衬块202对向的另一端面的外周侧设有凹部225。该凹部225与形成于内制动衬块202的背面的凸部226卡合。通过该卡合,活塞218被限制为相对于缸体215、进而相对于制动钳主体206不能相对旋转。另外,在活塞218的底部219侧的外周面和缸体215的大径开口部209A的内周面之间安装有防止异物进入该缸体215内的防尘套227。
如图13~图15所示,在制动钳主体206的缸体215的底壁211侧安装有将电动机齿轮组件229收容于内部的壳体230。在壳体230的一端设置开口部230A。在开口部230A安装有气密性地进行封闭的罩236。换而言之,壳体230的开口部230A被罩236封闭。在壳体230和缸体部207之间设有密封部件237。壳体230内利用该密封部件237保持气密性。壳体230为了覆盖缸体215的底壁211的外周,而由收容后述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第一壳体部231和从第一壳体部231一体地突设为有底圆筒状且收容电动机400的第二壳体部232构成。这样,壳体230构成为,利用有底圆筒状的第二壳体部232收容以与制动钳主体206并排的方式配置的电动机400。第一壳体部231具有:将收容后述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收容室231E与罩236一起包围的外壁部231F及底面部231G、收容缸体215的底壁211的一部分且被后述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的底座螺母275的多边形轴部281插通的安装开口部231A、围绕安装开口部231A突设的内侧环状壁部231B、从该内侧环状壁部231B隔开间隔地突设于径向外侧的外侧环状壁部231C、在该外侧环状壁部231C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为多个的卡合槽231D。
如图13所示,在制动钳主体206上具备:增强电动机400的驱动力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推进活塞218并且将活塞218保持在制动位置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收容于成为壳体230的第一壳体部231内的收容室231E。
如图13~图15所示,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具有:小齿轮246、第一减速齿轮247、非减速平齿轮248、第二减速齿轮249。第一减速齿轮247、非减速平齿轮248及第二减速齿轮249为金属或纤维强化树脂等树脂。
小齿轮246具有形成为筒状且压入固定有电动机400的旋转轴401的孔部250和形成于外周的齿轮251。第一减速齿轮247中一体形成有与小齿轮246的齿轮251啮合的大径的大齿轮253和从大齿轮253沿轴向伸出形成的小径的小齿轮254。第一减速齿轮247被轴252支承为相对于后述的支承板259及支架405旋转自如。该轴252的一端支承于与罩36接近的支承板259上,其另一端支承于支架405上。
第一减速齿轮247的小齿轮254与非减速平齿轮248啮合。该非减速平齿轮248被轴255(参照图14)支承为相对于支承板259及支架405旋转自如。该轴255的一端支承于与罩236接近的支承板259上,其另一端支承于支架405上。第二减速齿轮249中一体形成有与非减速平齿轮248啮合的大径的大齿轮256和从大齿轮256沿轴向伸出形成的小径的太阳齿轮257。太阳齿轮257作为后述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一部分而构成。在第二减速机构249的中心形成孔249A,并被轴258插通。轴258的一端压入固定于与罩236接近设置的支承板259上。第二减速齿轮249被轴258旋转自如地支承。另外,在第二减速齿轮249的大齿轮256的圆环状壁部形成有向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侧突出的环状的止动部256A。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具有:第二减速齿轮249的太阳齿轮257、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行星齿轮260、内部齿轮261、行星齿轮架262。各行星齿轮260具有:与第二减速齿轮249的太阳齿轮257啮合的齿轮263、被从行星齿轮架262立设的销265旋转自如地插通的孔部264。各行星齿轮260等间隔地配置在行星齿轮架262的圆周上。在各行星齿轮260的另一端侧配置有圆环状板266。
行星齿轮架262形成为圆板状,在径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多边形孔268。该行星齿轮架262的外径与各行星齿轮260的公转轨迹的外径大致相同。在行星齿轮架262的外周侧形成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销用孔部269。在各销用孔部269中分别压入固定有销265。各销265分别旋转自如地插通各行星齿轮260的孔部264。而且,通过行星齿轮架262的多边形孔268与后述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的底座螺母275的多边形轴部281嵌合,利用行星齿轮架262和底座螺母275可相互传递旋转扭矩。
内部齿轮261具备:各行星齿轮260的齿轮263分别啮合的内齿271、从该内齿271的罩236侧的一端连续向径向延伸且限制各行星齿轮260的轴向移动的环状壁部272、从内齿271向缸体215的底壁211延伸的筒状壁部273。内部齿轮261通过将筒状壁部273插入第一壳体部231的内侧环状壁部231B和外侧环状壁部231C之间的环状空间而固定于壳体230。在内部齿轮261内配置圆环状板266。圆环状板266被夹在内部齿轮261的内齿271的端面和第一壳体部231的内侧环状壁部231B之间。由此,各行星齿轮260配置于内部齿轮261的环状壁部272和圆环状板266之间,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另外,在内部齿轮261的外周面的另一侧突设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起部274。该各突起部274朝向外侧突设,且与设于第一壳体部231的各卡合槽231D卡合。内部齿轮261通过将其各突起部274插入卡合于第一壳体部231的各卡合槽231D,而不能旋转地被支承于第一壳体部231内。另外,内部齿轮261在其环状壁部272的罩236侧配置有设于第二减速齿轮249的大齿轮256的环状的止动部256A,因此,内部齿轮261也不能向轴向移动地被支承于第一壳体部231内。
电动机400由配置于其凸缘部402上的支架405支承。支架405将电动机支承部406和环状支承部407一体连接而构成。电动机支承部406是配置于第一减速齿轮247及非减速平齿轮248和电动机400的凸缘部402之间而支承电动机400的结构。环状支承部407以环绕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内部齿轮261而包围该内部齿轮261的方式配置。在电动机支承部406形成压入固定于电动机400的旋转轴401的小齿轮246插通的旋转轴用插通孔408。在该旋转轴用插通孔408周围的两个部位形成电动机400的各电动机端子403插入的端子用插通孔。各端子用插通孔在旋转轴用插通孔408的径向两侧形成为一对。在电动机400的各电动机端子403上分别连接电线束450、451。
支架405的电动机支承部406中,支架侧第一凸部411、支架侧第二凸部412及支架侧第三凸部413分别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于旋转轴用插通孔408的周围且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侧的相反侧。这些支架侧第一凸部411、支架侧第二凸部412及支架侧第三凸部413以圆柱状向罩236侧突设。在电动机支承部406的两个部位形成连接孔416。各安装螺栓415经由电动机400的凸缘部402的各贯通孔402A与电动机支承部406的联接孔416联接。通过该联接,电动机400支承于支架405的电动机支承部406。环状支承部407配置于各突起部274的上方,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内部齿轮261的外周面抵接。
支架405上,在电动机支承部406和环状支承部407之间的两个部位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圆筒状支承部417、417。在各圆筒状支承部417上配置支承板259,各安装螺栓418经由支承板259与支架405的各圆筒状支承部417联接,由此,支承板259隔开间隔地支承于支架405上。
另外,如图13~图15所示,罩侧第一圆筒状部421、罩侧第二凸部422及罩侧第三凸部423分别相互隔开间隔地突设于罩236的内面。这些罩侧第一圆筒状部421、罩侧第二凸部422及罩侧第三凸部423在与设于支架405的支架侧第一凸部411、支架侧第二凸部412及支架侧第三凸部413对向的位置分别形成。而且,在罩236的罩侧第一圆筒状部421、罩侧第二凸部422及罩侧第三凸部423和支架405的支架侧第一凸部411、支架侧第二凸部412及支架侧第三凸部413之间安装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430。
橡胶430由:第一杯形部431、第二杯形部432、第三杯形部433、板状的底座部434构成,该板状的底座部434将这些第一杯形部431、第二杯形部432及第三杯形部433的开口侧端部一体连接。
而且,设为如下状态,即,将橡胶430的第一杯形部431与支架405的支架侧第一凸部411嵌合,将橡胶430的第二杯形部432与支架405的支架侧第二凸部412嵌合,将橡胶430的第三杯形部433与支架405的支架侧第三凸部413嵌合,将橡胶430与支架405进行单元化。然后,将罩236的罩侧第一圆筒状部421与橡胶430的第一杯形部431嵌合,还使罩236的罩侧第二凸部422与橡胶430的第二杯形部432抵接,进一步使罩236的罩侧第三凸部423与橡胶430的第三杯形部433抵接,而覆盖罩236。沿着橡胶430的底座部434上配置从电动机400的各电动机端子403延伸的电线束450、451。
另外,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30内设有与上述橡胶430不同的多种橡胶481、482、483。在支架405的电动机支承部406侧的端部形成有截面コ字状的支承部480,在其内部一体配置截面コ字状的橡胶481。利用支架405的环状支承部407,在与各圆筒状支承部417接近的位置的外周面和第一壳体部231的内壁面之间分别配置块状的橡胶482。在电动机400的主体侧端部和第二壳体部232的底壁部之间配置有圆筒状橡胶483。
这样,通过将电动机400、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5、橡胶430、481、482、483组装于支架405及支承板259上,而构成电动机齿轮组件229。电动机齿轮组件229利用橡胶430、481、482、483以相对于壳体230及罩236成悬空状态、所谓的浮动状态安装。换而言之,电动机齿轮组件229中,支架405不与壳体230及罩236抵接,而经由橡胶430、481、482、483固定于壳体230及罩236上。这样,电动机齿轮组件229经由橡胶430、481、482、483固定于壳体230及罩236上,由此,可以抑制电动机400、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中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壳体230或罩236,且抑制伴随振动的噪音的产生。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推进活塞225的旋转力,采用了增强电动机400的驱动力的作为减速机构的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但也可以仅由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构成。另外,也可以使摆线减速机构或波动减速器等基于其它公知技术的减速器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组合。
接着,基于图13、图16~图19具体地说明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3及图16的右方设为一端侧,将左方设为另一端侧而进行适当说明。
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为如下机构,即,将来自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旋转运动即电动机400的旋转转换成直线方向的运动(以下,为了方便,称为直动),且对活塞218施加推力,将该活塞218保持在制动位置。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具备:被传递有来自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旋转运动且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旋转传递部件即底座螺母275、与该底座螺母275的阴螺纹部297螺纹嵌合且通过底座螺母275的旋转可旋转且可直动地被支承的轴部件即推杆302、与该推杆302螺纹嵌合且通过该推杆302的旋转而对活塞218施加轴向的推力的滚珠坡道机构327。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243收容于制动钳主体206的缸体215和活塞218之间。
如图16及图17所示,底座螺母275由圆柱部276、一体设于该圆柱部276的另一端部的螺母部277构成。垫圈280以抵接的方式配置于缸体215的底壁211上。底座螺母275的圆柱部276分别插入垫圈280的插通孔280A及设于缸体215的底壁211的孔部210。在该圆柱部276的前端一体连接有多边形轴部281。该多边形轴部281插入第一壳体部231的安装开口部231A并与行星齿轮架262的多边形孔268嵌合。底座螺母275的螺母部277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该螺母部277由圆形状壁部282和从该圆形状壁部282的另一端面一体突设的圆筒部283构成。圆形状壁部282的外周面与缸体215的小径开口部209B的内壁面接近。小径圆形状壁部284从圆形状壁部282的一端面的径向中央部突设。圆柱部276从该小径圆形状壁部284的一端面向一侧突设。圆柱部276的外径比螺母部277的圆筒部283的外径更小地形成。
在设于底座螺母275的螺母部277的小径圆形状壁部284周围的圆形状壁部282和垫圈280之间配置推力轴承287。而且,底座螺母275利用推力轴承28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缸体215的底壁211。在底座螺母275的圆柱部276的外周面和缸体215的底壁211的孔部210之间分别设置密封部件288及套筒289。由此,保持液压室221的液密性。在设于底座螺母275的圆柱部276和多边形轴部281之间的环状槽中安装有挡圈290。利用该挡圈290限制底座螺母275向轴向的移动。
底座螺母275的螺母部277的圆筒部283由配置于一端侧的大径圆筒部291和配置于另一端侧的小径圆筒部292构成。大径圆筒部291的一端与圆形状壁部282一体连接。在大径圆筒部291的周壁部形成多个沿径向延伸的贯通孔295。贯通孔29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在螺母部277的小径圆筒部292的内周面上形成阴螺纹部297。在小径圆筒部292的周壁部的另一端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多个卡止槽298。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槽298形成在四个部位。
在底座螺母275的小径圆筒部292的各卡止槽298的任一个中,嵌合对向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的、作为单向离合器的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前端部300A。该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由朝向径向外侧的前端部300A和从该前端部300A连续卷绕圈的线圈部300B构成。而且,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前端部300A与底座螺母275的小径圆筒部292的各卡止槽298的任一个嵌合。参照图18及图19,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线圈部300B还卷绕于之后详细叙述的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3的另一端侧的螺纹槽303A。该第一弹簧离合器300构成为,对推杆302在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缸体215的底壁211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释放时的旋转方向)施加旋转阻力扭矩,另一方面,允许推杆302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活塞218的底部219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施加制动时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在底座螺母275的螺母部277内插入推杆302的一端侧。在推杆302的一端侧形成与底座螺母275的小径圆筒部292的阴螺纹部297螺纹嵌合的阳螺纹部303。该推杆202的阳螺纹部303和底座螺母275的小径圆筒部292的阴螺纹部2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作为不可逆性较大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使底座螺母75不由于从活塞218向推杆302传递的轴向负载而旋转,使其反向效率成为0以下。另外,如从图16可知,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线圈部303A从推杆302与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卷绕于另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3的螺纹槽303A(参照图18及图19)。
另一方面,在推杆302的另一端侧形成与设于后述的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的阴螺纹部362螺纹嵌合的阳螺纹部304。在此,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4和设于旋转直动坡道351的阴螺纹部362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也作为不可逆性较大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使推杆302不由于从活塞218向旋转直动坡道351传递的轴向负载而旋转,使其反向效率成为0以下。
在推杆302上的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3和另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4之间设置花键轴308。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3的外径比另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4的外径更大地形成。一端侧的阳螺纹部303的外径比花键轴308的外径更大地形成。小径的圆柱部307从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4向另一侧连续形成。对该圆柱部307的外周面实施滚花加工。止动部件372通过压入一体固定于该推杆302的圆柱部307。利用该止动部件372,制定旋转直动坡道351相对于推杆302的相对旋转范围。推杆302的圆柱部307的另一端面与活塞218的底部219对向。
保持器310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构成底座螺母275的螺母部277的圆筒部284的小径圆筒部292的外周面和活塞218的圆筒部220的内周面之间。保持器310在一端侧具有圆环状壁部311,且整体构成大致圆筒状。在保持器310的外周壁上形成多个贯通孔314、315。
在保持器310内,从一端侧依次配置有:一端侧垫圈320、螺旋弹簧321、另一端侧垫圈322、支承板323、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旋转部件325、推力轴承326、滚珠坡道机构327、推力轴承328及环状推压板329。一端侧垫圈320以与保持器310的圆环状壁部311的另一端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在一端侧垫圈320和另一端侧垫圈322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321。该螺旋弹簧321向使一端侧垫圈320和另一端侧垫圈322分离的方向施力。在保持器310的周壁部的另一端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规定深度的卡止槽332。各卡止槽332将位于一端侧的宽度较窄卡止槽333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宽度较宽卡止槽334连续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槽332在三个部位形成。在保持器310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朝向活塞218的底部219的多个爪部336。在保持器310内收容:一端侧垫圈320、螺旋弹簧321、另一端侧垫圈322、支承板323、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旋转部件325、推力轴承326、滚珠坡道机构327、推力轴承328及环状推压板329后,将保持器310的各爪部336向后述的环状推压板329的收容凹部371折入,由此,可以将上述的多个结构部件一体配置于保持器310内并进行组件化。
环状的支承板323以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另一侧垫圈322的另一端面。在该支承板323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突起片337。本实施方式中,突起片337在三个部位形成。该支承板323的各突起片337分别与保持器310的各宽度较窄卡止槽333及设于活塞218的内周面的各旋转限制用纵槽222嵌合。其结果,保持器310与一端侧垫圈320、螺旋弹簧321、另一端侧垫圈322及支承板323一起,相对于活塞218不能相对旋转而沿轴向可相对移动地被支承。
在保持器310内,旋转部件325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支承板323的另一端侧。该旋转部件325由具有花键孔340的大径圆环状部341和从大径圆环状部341的一端面一体突设的小径圆筒状部342构成。小径圆筒状部342的一端部与支承板323的另一端面抵接。推杆302插入旋转部件325内,旋转部件325的大径圆环状部341的花键孔340和推杆302的花键轴308进行花键联接。由此,旋转部件325和推杆302可传递相互的旋转扭矩。
在旋转部件325的小径圆筒状部342的外周面上卷绕对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的第二弹簧离合器324。该第二弹簧离合器324与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一样,由朝向径向外侧的前端部324A和从该前端部324A连续且卷绕一圈的线圈部324B构成。而且,第二弹簧离合器324的前端部324A与保持器310的各宽度较窄卡止槽333的任一个嵌合,线圈部324B卷绕于旋转部件325的小径圆筒状部342的外周面。该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构成为,对旋转部件325(推杆302)相对于保持器310向活塞38的底部219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施加制动时的旋转方向)施加旋转阻力扭矩,另一方面,允许旋转部件朝向缸体15的底壁11侧移动时的旋转方向(释放时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此外,使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施加制动时的旋转阻力扭矩被设定为比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3和底座螺母275的阴螺纹部297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的旋转阻力扭矩大。滚珠坡道机构327经由推力轴承326配置于该旋转部件325的另一端侧。该旋转部件325经由推力轴承326相对于滚珠坡道机构327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滚珠坡道机构327具备:固定坡道350、旋转直动坡道351、安装于固定坡道350和旋转直动坡道351之间的各滚珠352。固定坡道350经由推力轴承326配置于旋转部件325的另一端侧。固定坡道350由圆板状的固定板354和从该固定板354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突设的多个凸部355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凸部355在三个部位形成。在固定板354的径向中央,形成推杆302插入的插通孔356。固定坡道350的各凸部355嵌合于保持器310的各宽度较宽卡止槽334,并且与设于活塞218的内周面的各旋转限制用纵槽222嵌合,由此,相对于活塞218不能相对旋转而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在固定板354的另一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滚珠槽357,该滚珠槽357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在周向上圆弧状延伸,并且在径向上具有圆弧状截面,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三个滚珠槽357。
旋转直动坡道351由圆环状的旋转直动板360和从该旋转直动板360的另一端面的径向中央部分一体突设的圆筒部361构成。在从旋转直动板360到圆筒部361的内周面上,形成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4螺纹嵌合的阴螺纹部362。在旋转直动板360的、与固定坡道350的固定板354对向的对向面上形成多个滚珠槽363,该滚珠槽363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地在周向上圆弧状延伸,并且在径向上具有圆弧状截面,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三个滚珠槽363。此外,固定坡道350的各滚珠槽357及旋转直动坡道351的各滚珠槽363的结构也可以是在沿着周向的倾斜的中途附加凹陷或使倾斜在中途变化。
如图16及图17所示,滚珠352分别安装于旋转直动坡道351(旋转直动板360)的各滚珠槽363和固定坡道350(固定板354)的各滚珠槽357之间。而且,当对旋转直动坡道351施加旋转扭矩时,旋转直动板360的各滚珠槽363和固定板354的各滚珠槽357之间的各滚珠352转动,由此,通过旋转直动板360和固定板354之间的旋转差,使旋转直动板360和固定板354之间的轴向的相对距离变动。
旋转直动板360的绕圆筒部361的另一端面上,经由推力轴承328配置环状推压板329。在环状推压板329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突设多个凸部368。本实施方式中,凸部368在三个部位形成。环状推压板329的各凸部368与保持器310的各宽度较宽卡止槽334嵌合,并且与设于活塞38的内周面的各旋转限制用纵槽222嵌合,由此,相对于活塞218不能相对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经由推力轴承328旋转自如地被环状推压板329支承。环状推压板329的另一端面与活塞218的底部219抵接,由此,推压活塞218。在环状推压板329的另一端面上,在各凸部368间的外周部分别形成收容保持器310的、向内侧折入的各爪部336的收容凹部17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电动机400上电连接有驱动控制该电动机400的由电子控制装置构成的ECU375。在ECU375上连接有为了指示驻车制动器的动作、解除而操作的停车开关376。另外,ECU375中,基于来自未图示的车辆侧的信号,不受停车开关376的操作的影响,均可以进行动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201的动作。
首先,说明基于制动踏板(省略图示)的操作而进行的、作为通常的液压制动器的盘式制动器201制动时的动作。
当司机踏入制动踏板时,与制动踏板的踏力相应的液压从总泵经由液压回路(均省略图示)供给至制动钳204内的液压室221。由此,活塞218一边使活塞密封件216弹性变形,一边从非制动时的初始位置前进(向图13的左方向移动),而将内制动衬块202按压至圆盘转子D′。接着,制动钳主体206通过活塞218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相对于托架205向图13的右方向移动,并将安装于爪部208的外制动衬块203按压至圆盘转子D′。其结果,圆盘转子D′被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夹持而产生摩擦力,进而产生车辆的制动力。
接着,当司机释放制动踏板时,来自总泵的液压供给中断,液压室221内的液压下降。由此,活塞218通过活塞密封件2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后退至初始位置,从而解除制动力。另外,随着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的磨损,活塞18的移动量增大,当活塞密封件216的弹性变形超过界限时,在活塞218和活塞密封件216之间产生滑动。由于该滑动,活塞218相对于制动钳主体206的初始位置移动,使衬块间隙调整成恒定。
接着,说明用于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作用(功能)的一例即作为驻车制动器的动作。
首先,在驻车制动器的解除状态操作停车开关376而使驻车制动器动作(施加制动)时,ECU375驱动电动机400,经由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使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的太阳齿轮257旋转。通过该太阳齿轮257的旋转,行星齿轮架262经由各行星齿轮260旋转。而且,来自行星齿轮架262的旋转扭矩向底座螺母275传递。
接着,第二弹簧离合器324产生的、阻碍旋转部件325(推杆302)相对于保持器310(活塞218)向施加制动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被设定为比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产生的旋转阻力扭矩大。由此,允许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产生的、使推杆302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施加制动方向移动的旋转。因此,通过底座螺母275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相对地旋转,即仅底座螺母275向施加制动方向旋转,另一方面,推杆302沿着轴向向活塞218的底部219侧前进。
其结果,包含推杆302和保持器310的、保持器310内的一端侧垫圈320、螺旋弹簧321、另一端侧垫圈322、支承板323、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旋转部件325、推力轴承326、滚珠坡道机构327、推力轴承328及环状推压板329的各构成部件成为一体沿着轴向朝向活塞218的底部219侧前进。通过这些结构部件的前进,环状推压板329与活塞218的底部219抵接,活塞218前进,活塞218的底部219的一端面与内制动衬块202抵接。
当电动机400进一步继续进行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驱动时,活塞218通过推杆302的移动,经由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开始推压圆盘转子D′。当开始产生该推压力时,这时,通过作为相对于该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的轴力,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的旋转阻力扭矩增大,且比第二弹簧离合器224的旋转阻力扭矩大。其结果,随着底座螺母275的旋转,推杆302与旋转部件325一起开始向施加制动方向旋转。于是,借助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推杆302和滚珠坡道机构327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的旋转阻力扭矩也增大,因此,推杆302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扭矩经由第二螺纹嵌合部306向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传递。
此时,推杆302向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扭矩一边在第二螺纹嵌合部306产生相对旋转差(旋转直动坡道351比推杆302稍微慢地旋转),一边向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传递。而且,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在施加制动方向上旋转,同时各滚珠352转动,旋转直动坡道351和固定坡道350抵抗螺旋弹簧321的弹力而分开,由此,环状推压板329进一步推压活塞218的底部219。由此,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产生的推压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增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201中,最初,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进行相对旋转,推杆302前进,且使活塞218前进,得到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因此,通过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的动作,可以调整由于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的经时磨损而变化的推杆302相对于活塞218的初始位置。
而且,ECU375驱动电动机400,直到从一对内及外制动衬块202、203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到达规定值,直至例如电动机400的电流值达到规定值。然后,ECU375通过电动机400的电流值到达规定值而检测出对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到达规定值时,停止对电动机400的通电。于是,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伴随旋转的直动停止。
最终,对旋转直动坡道351作用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但推杆302和滚珠坡道机构327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作为相互不进行相反动作的螺纹嵌合部构成,另外,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也作为相互不进行相反动作的螺纹嵌合部而构成。进而,推杆302上,利用第一弹簧离合器300对底座螺母275施加阻碍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通过这些结构,将活塞218保持在制动位置。由此,进行制动力的保持且驻车制动器的动作完成。
接着,对解除(释放)驻车制动器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解除驻车制动器时,基于停车开关376的停车解除操作,利用ECU375,使电动机400向将活塞218从圆盘转子D′分开的释放方向旋转驱动。由此,正齿多级减速机构244及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45向活塞218返回的释放方向旋转驱动,经由行星齿轮架262向底座螺母275传递向其释放方向的旋转驱动。
此时,对推杆302作用来自圆盘转子D′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换而言之,对推杆302施加:推杆302和滚珠坡道机构327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的旋转阻力扭矩、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的旋转阻力扭矩、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产生的阻碍推杆302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因此,来自底座螺母275的释放方向的旋转扭矩向推杆302(包含旋转部件325)传递,并且向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传递。其结果,旋转直动坡道351仅向释放方向旋转,并返回至旋转方向的初始位置。
接着,对推杆302的反作用力减少,推杆302和滚珠坡道机构327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的旋转阻力扭矩比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产生的阻碍推杆302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加上了推杆302和底座螺母275之间的第一螺纹嵌合部305的旋转阻力扭矩的旋转阻力小,旋转直动坡道351在释放方向上不能进一步旋转,因此,仅第二螺纹嵌合部306相对旋转,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与保持器310一起沿着轴向向缸体215的底壁211侧(释放方向)移动并返回至轴向的初始位置。
另外,当电动机400向释放方向旋转驱动且底座螺母275向释放方向的旋转继续时,滚珠坡道机构327的旋转直动坡道351返回至轴向的初始位置,同时,推杆302和滚珠坡道机构327之间的第二螺纹嵌合部306返回至初始的螺合位置,推杆302向释放方向的旋转停止。
当底座螺母275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进一步继续时,推杆302抵抗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产生的、阻碍推杆302相对于底座螺母275向释放方向移动的旋转阻力扭矩,沿着轴向向缸体215的底壁211侧(释放方向)后退。其结果,包含保持器310在内、保持器310内的一端侧垫圈320、螺旋弹簧321、另一端侧垫圈322、支承板323、第二弹簧离合器324、旋转部件325、推力轴承326、滚珠坡道机构327、推力轴承328及环状推压板329等各结构部件成为一体,与推杆302一同沿着轴向朝向缸体215的底壁211侧(释放方向)后退。而且,活塞218通过活塞密封件2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后退至原位置,制动力完全解除。
另外,衬块交换模式时,推杆302比通常时后退,成为完全释放状态。此时,ECU175探测推杆302的端部与底座螺母275(调节器)的底接触时的电动机电流,并使电动机停止。即使在停止电动机电流后,电动机也通过惯性进行旋转,且推杆302的端部啮入底座螺母275的底。于是,在接下来施加制动时,需要以高扭矩使电动机旋转,进而,可能使其它部件破损。
因此,使仅在衬块交换模式下使用的螺纹行程位置(花键轴308附近的螺纹切削开始部周边)的表面粗糙度增大。通过第一弹簧离合器300与该表面粗糙的部分滑动,可增大产生扭矩。另外,由此,电动机电流上升,因此,可以进行在该电流上升的时刻(在推杆302的端部啮入底座螺母275之前)停止电流的控制。因此,在完全释放状态下,可以确保用于交换衬块的间隙。另外,通过调整该表面粗糙度的大小,也可以调整产生扭矩的大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201中,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线圈部300B卷绕于推杆302的阳螺纹部303的螺纹槽303A,因此,不需要确保用于在推杆302上卷绕线圈部300B的空间,可使结构紧凑。而且,释放时,对推杆302施加旋转阻力扭矩时,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线圈部300B与螺纹槽303A的两壁的两个面接触,因此,接触面积变大,可增大旋转阻力扭矩。因此,即使减少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圈数,也可以保持需要的阻力扭矩。
另外,第一弹簧离合器300沿着螺纹槽303A移动,且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前端部300A和底座螺母的卡止槽298的位置关系未变化,因此,可较短地设定卡止槽298,可实现省空间化。
另外,第一弹簧离合器300沿着螺纹槽303A移动,因此,滑动部不会集中在一处而是能够分散,因此,提高滑动部的持久性。
另外,在将第一弹簧离合器300向阳螺纹部303组装时,可以沿着螺纹槽303A卷入,因此,可以抑制第一弹簧离合器300的扩张量或变形量。
另外,滑动部不会集中在一处,因此,如果根据螺纹槽303A的滑动位置变化表面粗糙度、形状,则可以调整对行程位置的产生扭矩。

Claims (9)

1.一种盘式制动器,具备:
一对衬块,其隔着转子而配置于该转子轴向两侧;
一个活塞,其向转子按压该一对衬块中的一方;
制动钳主体,其具有将该活塞可移动地配置的缸体;
电动机,其与该制动钳主体并排地设置,供给推进所述活塞的旋转力;
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其设于所述制动钳主体上,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转换成直线方向的运动,并将所述活塞推进且使所述活塞保持在制动位置;
该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有:
旋转传递部件,其传递所述电动机的旋转;
轴部件,其与该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而可旋转且可直动;
滚珠坡道机构,其与该轴部件螺纹嵌合,且通过该轴部件的旋转对所述活塞施加轴向的推力;
在所述轴部件的一端侧形成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螺纹嵌合的第一螺纹部,在所述轴部件的另一端侧形成与所述滚珠坡道机构螺纹嵌合的第二螺纹部,
所述第一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比所述第二螺纹部的旋转摩擦扭矩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所述第一螺纹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二螺纹部的直径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所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备对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的第一单向离合器,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对所述轴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向使所述活塞后退的释放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所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具备对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的第二单向离合器,
该第二单向离合器对所述轴部件相对于所述活塞的向推进所述活塞的施加制动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在使所述活塞向释放方向后退时,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滚珠坡道机构之间的螺纹嵌合部的旋转阻力扭矩比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产生的旋转阻力扭矩加上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之间的螺纹嵌合部的旋转阻力扭矩而得到的旋转阻力扭矩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在使所述活塞向释放方向后退时,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滚珠坡道机构之间的螺纹嵌合部的旋转阻力扭矩比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产生的旋转阻力扭矩加上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之间的螺纹嵌合部的旋转阻力扭矩而得到的旋转阻力扭矩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具备对所述轴部件向单方向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的单向离合器,
该单向离合器具有线圈部,该线圈部卷绕于所述轴部件的、设于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螺纹嵌合部的阳螺纹部的螺纹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向所述轴部件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部与形成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卡止槽嵌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
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对释放时的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施加旋转阻力扭矩,而允许施加制动时的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
CN201510462894.0A 2014-07-31 2015-07-31 盘式制动器 Active CN105317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7186 2014-07-31
JP2014157186A JP6376883B2 (ja) 2014-07-31 2014-07-31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4265019A JP6415313B2 (ja) 2014-12-26 2014-12-26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4-265019 2014-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7894A CN105317894A (zh) 2016-02-10
CN105317894B true CN105317894B (zh) 2019-04-26

Family

ID=5507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62894.0A Active CN105317894B (zh) 2014-07-31 2015-07-31 盘式制动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68058B2 (zh)
KR (1) KR102228030B1 (zh)
CN (1) CN105317894B (zh)
DE (1) DE1020152145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08678B1 (ko) * 2014-03-31 2015-04-07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의 구동 유닛
KR102446044B1 (ko) * 2015-05-12 2022-09-23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디스크 브레이크
KR102502525B1 (ko) * 2016-02-03 2023-02-22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전자식 디스크 브레이크
JP6414114B2 (ja) * 2016-03-24 2018-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ブレーキキャリパ
EP3260339A1 (en) 2016-06-20 2017-12-27 Haldex Brake Products Aktiebolag Disc brake actuator for a vehicle
US10915969B2 (en) * 2016-08-11 2021-02-09 Jpmorgan Chase Bank, N.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organizational transparency using a credit chain
US10184536B2 (en) * 2016-09-23 2019-01-22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Brake piston
DE102017215291A1 (de) * 2017-08-31 2019-02-28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Elektro-mechanischer Bremsaktuator mit Nachspeisung für eine Feststellbremse eines Schienenfahrzeugs
CN107745704A (zh) * 2017-09-28 2018-03-02 上海交通大学 线控制动系统执行器
WO2019102558A1 (ja) * 2017-11-22 2019-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機
JP6929208B2 (ja) * 2017-11-28 2021-09-0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965802B2 (ja) * 2018-03-20 2021-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ブレーキ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87565B2 (ja) * 2018-03-29 2022-06-21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ブレーキ装置
CN108547932A (zh) * 2018-04-28 2018-09-18 合肥巨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新型驻车执行器密封结构
JP7124686B2 (ja) * 2018-12-17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7047788B2 (ja) * 2019-01-28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ブレーキアクチュエータ
EP3712023B1 (en) * 2019-03-21 2021-11-10 Key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Actuator having double-gear structure for electromechanical parking brake
FR3097023B1 (fr) * 2019-06-04 2021-06-25 Foundation Brakes France Réducteur épicycloïdal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ièce de transmission d’effort axial formant un chemin d’effort radialement excentré
DE102019209425A1 (de) * 2019-06-27 2020-12-31 Robert Bosch Gmbh Fremdkraft-Bremsdruckerzeuger für eine hydraulische Fahrzeugbremsanlage
US11193547B2 (en) * 2020-03-31 2021-12-07 ZF Active Safety US Inc. Electromechanical brake apparatus and system with planetary gear
EP3940257A1 (en) * 2020-07-17 2022-01-19 Chih-Hsien Liao Brake caliper device having automatic pad wear compensation mechanism
US20230175564A1 (en) * 2021-12-06 2023-06-08 ZF Active Safety US Inc. Electric brake for vehicle
KR20230131691A (ko) * 2022-03-07 2023-09-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브레이크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299A (zh) * 2008-12-26 2010-08-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形制动器
CN102297223A (zh) * 2010-06-24 2011-12-28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CN102734354A (zh) * 2011-04-13 2012-10-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CN103032498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JP2014092165A (ja) * 2012-10-31 2014-05-19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0161B2 (ja) * 1998-03-27 2007-09-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US6491140B2 (en) * 2000-03-15 2002-12-10 Tokico, Ltd. Electric disc brake
JP4711562B2 (ja) 2001-08-29 2011-06-29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ブレーキ機構を備えたブレーキ装置
JP2004169729A (ja) * 2002-11-18 2004-06-17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4119229B2 (ja) * 2002-11-26 2008-07-16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機構
JP4079916B2 (ja) * 2003-08-13 2008-04-23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アジャスト防止付き自動間隙調整機構を備えたブレーキ装置
JP4826942B2 (ja) * 2006-03-31 2011-11-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組立方法
JP4803372B2 (ja) * 2006-06-30 2011-10-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電動ブレーキ装置の制御装置
CN101852257B (zh) * 2009-03-30 2014-02-19 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 带驻车制动的盘式制动钳
JP5302124B2 (ja) * 2009-07-22 2013-10-02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5513914B2 (ja) * 2010-02-03 2014-06-04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ーキング機構付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KR101184575B1 (ko) * 2011-01-17 2012-09-21 주식회사 만도 전자식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시스템
JP5257636B2 (ja) 2011-04-21 2013-08-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029373B2 (ja) * 2012-07-31 2016-11-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4157186A (ja) 2013-02-14 2014-08-28 Canon Inc 現像剤収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299A (zh) * 2008-12-26 2010-08-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形制动器
CN102297223A (zh) * 2010-06-24 2011-12-28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CN102734354A (zh) * 2011-04-13 2012-10-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CN103032498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盘式制动器
JP2014092165A (ja) * 2012-10-31 2014-05-19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28030B1 (ko) 2021-03-15
KR20160016610A (ko) 2016-02-15
US9568058B2 (en) 2017-02-14
DE102015214547A1 (de) 2016-02-04
CN105317894A (zh) 2016-02-10
US20160032994A1 (en) 2016-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7894B (zh) 盘式制动器
KR101937518B1 (ko) 전동 파킹 브레이크 장치 및 그 해제 방법
JP2014070670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11054016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0626941B2 (en) Disc brake
US11149829B2 (en) Electric actuator
JPWO2019198509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遊星歯車減速機構
CN103032498A (zh) 盘式制动器
JP2014214830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07250592B (zh) 盘式制动器
JP6376883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07076236B (zh) 盘式制动器
US11215266B2 (en) Electric actuator
JP201612554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7034023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373188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713358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448362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353784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7116047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8232185A (ja) ボールねじ機構
JP6994916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415313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20220185256A1 (en) Actuator of electric parking brake
JP201913229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30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