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4193B -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4193B
CN105314193B CN201510336472.9A CN201510336472A CN105314193B CN 105314193 B CN105314193 B CN 105314193B CN 201510336472 A CN201510336472 A CN 201510336472A CN 105314193 B CN105314193 B CN 1053141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ping
label
paper
label paper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364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4193A (zh
Inventor
德田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258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77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270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0596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14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4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4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41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0006Removing backin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19/00Labels, ba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0006Removing backing sheets
    • B65C2009/0009Removing backing sheets by means of a peeling ti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05Delaminating process responsive to feed or shape at delamin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10T156/1195Delaminating from release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88Work traversing type and/or means applying work to wall or static structure
    • Y10T156/179Work traversing type and/or means applying work to wall or static structure with liquid apply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06Delaminating means responsive to feed or shape at delamin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78Delaminating bend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94Means for delaminating from release surface

Landscapes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标签剥离装置,其具备:保持部,其能够保持从对具有标签部(Pb)以及粘贴有标签部(Pb)的衬纸(Pa)的标签纸(P)排出油墨的标签打印机输送来的标签纸(P);剥离单元,其在标签纸(P)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保持部更靠下游侧,能够在远离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与靠近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通过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将标签部(Pb)从衬纸(Pa)剥离;电机,其使剥离单元移动;编码器,其检测剥离单元的位置;以及控制器,其基于由编码器检测出的剥离单元的位置来控制电机。

Description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标签部从标签纸的衬纸剥离的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打印机:在根据热敏方式进行打印的标签打印机中,具备将标签从标签制作纸的衬纸剥离的剥离器。该剥离器具备:衬纸弯曲用引导件,其仅将从热敏打印头的打印位置引出的标签制作纸中的衬纸折回;以及剥离辊,其在衬纸排出路径中设置在比衬纸弯曲用引导件更靠下游侧,在与压板辊之间将衬纸朝向衬纸排出口输送,在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输送利用衬纸弯曲用引导件仅折弯了衬纸的标签制作纸,由此剥离标签。在该标签打印机中,在从衬纸剥离标签时,标签制作纸被保持在热敏打印头与压板辊之间。
因此,即使在剥离时在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输送标签制作纸的情况下,也抑制超过压板辊的进给量而抽出标签纸(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已知有如下的标签剥离装置,该标签剥离装置具备:卷绕辊,其卷绕从标签打印机输送来的标签纸;剥离板,其设置在标签打印机与卷绕辊之间,通过折弯衬纸来将标签从衬纸剥离;气缸,其使剥离板沿标签纸的进给方向往复移动;以及吸盘,其保持标签的打印面。在该标签剥离装置中,在通过吸盘保持标签的打印面的状态下,通过气缸使剥离板向标签打印机侧移动,并且通过卷绕辊卷绕衬纸,从而剥离标签(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15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12851号公报
本发明者发现了以下的课题。
在喷墨记录装置中,标签纸不被油墨排出部保持。因此,若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应用以往的剥离器,则在剥离时在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输送标签纸的情况下,成为超出喷墨记录装置的进给部的进给量,标签纸被从喷墨记录装置抽出的情况。其结果是,在记录于标签部的图像上产生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等打印不良。
另外,在如以往的标签剥离装置那样,通过剥离部的移动来从衬纸剥离标签部的情况下,若剥离部的移动量恒定,则标签部的剥离量也恒定。因此,即使在标签部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只能剥离恒定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液体排出装置进行标签打印并进行标签剥离时,抑制标签纸被从液体排出装置抽出,从而能够抑制标签打印时的打印不良的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并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标签部的剥离量的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本发明的标签剥离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保持部,其能够保持从对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上述标签部的衬纸的标签纸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的上述标签纸;以及剥离部,其在上述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上述保持部更靠下游侧,从上述衬纸剥离上述标签部,上述保持部在上述剥离部从上述衬纸剥离上述标签部时保持上述标签纸。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通过保持部在液体排出装置与剥离部之间保持标签纸的状态下,通过剥离部从衬纸剥离标签部。因此,能够抑制标签纸被从液体排出装置抽出。
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剥离部还具有:剥离部件,其能够在远离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与靠近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从衬纸剥离标签部;以及进给部,其在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剥离部件更靠下游侧,输送标签纸,进给部与剥离部件成为一体,在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剥离部件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能够从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地将标签部从衬纸剥离。
另外,能够抑制在剥离部件相对于保持部分离接近的情况下,由保持部、剥离部件以及进给部构成的衬纸的折回角度变化。因此,能够将标签部从衬纸稳定地剥离。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从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标签纸时,在保持部处于非保持状态的状态下,进给部输送标签纸。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从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标签纸时,标签纸成为过度松弛的状态。
另外,优选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还具备:松弛检测部,其检测标签纸有无松弛;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标签纸的输送,控制部如以下那样控制进给部:当在从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标签纸时进给部输送标签纸时,在由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进给部停止标签纸的进给,停止后,在由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进给部再次开始标签纸的进给。
根据该结构,当在从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标签纸时进给部输送标签纸时,能够总是确保一定以上的松弛。因此,能够抑制标签纸的实际的进给量相对于液体排出装置的进给量增多。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还具备:保持切换部,其在保持部处于非保持状态的状态下进给部输送了标签纸之后,将保持部切换为保持状态;以及返回部,其在剥离部件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使剥离部件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保持部自动地保持从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的标签纸。
另外,能够通过返回部将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的剥离部件返回到剥离开始位置。
另外,优选进给部能够切换标签纸的进给方向,进给部在剥离部件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剥离部件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之前或者在移动的同时,逆向进给标签纸。
根据该结构,在剥离部件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时,即使处于通过保持部保持标签纸的状态下,剥离部件也不被标签纸妨碍,而能够顺利地移动。
另外,优选控制部如以下那样控制进给部:当进给部逆向进给标签纸时,在由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进给部停止标签纸的逆向进给,停止后,在由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进给部再次开始标签纸的逆向进给。
根据该结构,在进给部逆向进给标签纸时,能够总是确保一定以上的松弛。因此,抑制标签纸的实际的逆向进给量相对于液体排出装置的逆向进给量变少。
另外,优选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还具备非保持切换部,该非保持切换部在保持部处于保持状态的状态下,通过返回部从而剥离部件从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到剥离开始位置之后,将保持部切换为非保持状态。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标签部被从衬纸剥离之后,自动地解除保持部对标签纸的保持。
另外,本发明的标签剥离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驱动源,其使剥离部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以及位置检测部,其检测剥离部的位置,控制部基于由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剥离部的位置,控制第一驱动源。
根据该结构,通过基于检测出的剥离部的位置来控制第一驱动源,能够控制通过第一驱动源而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的剥离部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进行使标签部的剥离量最佳的控制。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还具备移动量设定部,该移动量设定部设定与剥离开始位置和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的剥离部移动量,控制部控制第一驱动源,以使得剥离部移动与剥离部移动量对应的量。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所设定的剥离部移动量相应地使剥离部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还具备第二驱动源,该第二驱动源在剥离部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使剥离部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控制部基于由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剥离部的位置,控制第二驱动源。
根据该结构,通过基于检测出的剥离部的位置来控制第二驱动源,能够控制通过第二驱动源而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的剥离部的移动量。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还具备移动量设定部,该移动量设定部设定与剥离开始位置和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的剥离部移动量,控制部控制第二驱动源,以使得剥离部移动与剥离部移动量对应的量。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所设定的剥离部移动量相应地使剥离部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还具备标签检测部,该标签检测部检测从衬纸剥离了的标签部是否被从衬纸除去,控制部在剥离部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在由标签检测部检测出标签部未被从衬纸除去的情况下,禁止第二驱动源的驱动。
若在标签部被从衬纸除去之前,剥离部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则存在从衬纸剥离的标签部再次粘贴到衬纸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能够在标签部被从衬纸除去之前禁止第二驱动部驱动。由此,能够抑制从衬纸剥离的标签部再次粘贴于衬纸。
另外,优选在上述的标签剥离装置中,位置检测部具有:线性标尺,其在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延伸,并且设置有刻度;以及线性检测器,其读取刻度。
本发明的液体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排出部,其对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上述标签部的衬纸的标签纸排出液体;剥离部,其从自上述液体排出部输送来的上述标签纸的上述衬纸剥离上述标签部;以及保持部,其在上述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上述剥离部更靠上游侧,能够保持上述标签纸,上述保持部在上述剥离部从上述衬纸剥离上述标签部时保持上述标签纸。
本发明的标签剥离装置的标签剥离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保持部保持从对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标签部的衬纸的标签纸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的标签纸,在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保持部更靠下游侧的剥离部件从远离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向靠近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移动,从而从衬纸剥离标签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未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剥离装置安装于标签打印机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将标签剥离装置安装于标签打印机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标签剥离装置以及标签打印机的结构图。
图4是标签剥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标签剥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剥离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剥离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剥离部件的摆动的图。
图9的(a)是用于说明剥离单元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时的单元移动部的图,(b)是用于说明剥离单元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的单元移动部的图。
图10是表示标签剥离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剥离量、加法量以及单元移动量的图。
图12是用于对在标签打印机中在标签部记录了图像后,在标签剥离装置中从衬纸剥离标签部时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接着图12,用于对在标签打印机中在标签部记录了图像后,在标签剥离装置中从衬纸剥离标签部时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用于对在正向进给标签纸时,根据松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剥离进给辊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用于对在逆向进给标签纸时,根据松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剥离进给辊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剥离装置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使用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来进行说明,但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如图1~图3所示,将标签剥离装置1安装于标签打印机100的前方、即标签打印机100的排纸侧来使用。因此,首先对标签打印机100进行说明。
此外,标签打印机100是“液体排出装置”的一个例子。
标签打印机100基于从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的计算机(省略图示)等接收到的图像数据,通过喷墨方式对标签纸P记录图像。此外,标签打印机100也可以不安装标签剥离装置1来使用。即,标签剥离装置1作为选项被安装于标签打印机100。
标签纸P具有作为连续纸的带状的衬纸Pa以及大致等间隔地粘贴于衬纸Pa的多个标签部Pb。对于衬纸Pa、标签部Pb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纸P作为卷纸R来提供,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折叠纸(fanfold paper)。
标签打印机100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装置壳体101。在成为排纸侧的装置壳体101的前面设置有卷纸盖102、排纸工作台103、释放杆104、电源开关105、操作面板106以及墨盒盖107。另外,在装置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卷纸供给部108、记录进给辊109、压板111以及记录头112。
此外,记录头112是“液体排出部”的一个例子。
卷纸盖102通常被锁定在覆盖卷纸供给部108的前方的位置。用户在交换卷纸R时等,操作释放杆104,对卷纸盖102进行锁定解除。由此,用户能够使卷纸盖102以下端部为中心与排纸工作台103以及释放杆104一同向前方旋转,将卷纸供给部108敞开。
排纸工作台103在未安装标签剥离装置1的情况下,为接受所排出来的标签纸P的台。此外,在安装了标签剥离装置1的情况下,所排出来的标签纸P不被排纸工作台103接受,而交接给标签剥离装置1。排纸工作台103侧视呈大致横向梯形形状,与标签剥离装置1的工作台卡合部17(下述)卡合。
在卷纸供给部108安装卷纸R。记录进给辊109是夹持辊。记录进给辊109正向进给(进料(Fore Feed))标签纸P,即记录进给辊109从卷纸供给部108引出标签纸P并朝向记录头112输送。另外,记录进给辊109也能够逆向进给(回料(Back Feed))标签纸P,即记录进给辊109也能够朝向卷纸供给部108输送标签纸P。记录头112具有与多种颜色的油墨例如CMYK这4种颜色对应的多个喷墨头。记录头112对输送到压板111上的标签纸P的各标签部Pb排出油墨来记录彩色图像。标签纸P在通过记录头112之后,被朝向安装在标签打印机100的前方的标签剥离装置1输送。
接着,对标签剥离装置1进行说明。标签剥离装置1从由标签打印机100输送来的标签纸P的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标签剥离装置1具备支承部2、保持部3、左引导轴4以及右引导轴5、剥离单元6、单元移动部7、线性编码器8、松弛检测器9以及标签检测器11。
此外,剥离单元6是“剥离部”的一个例子。单元移动部7是“返回部”的一个例子。线性编码器8是“位置检测部”的一个例子。
支承部2支承标签剥离装置1的各部。支承部2具备底板12、左板13、右板、后板15以及倾斜板16。
底板1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左板13以及右板分别固定于底板12的左边部以及右边部。左板13以及右板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左板13以及右板的各后边部靠上方设置有被开口成大致横向梯形形状的工作台卡合部17。工作台卡合部17是在将标签剥离装置1安装于标签打印机100时,与排纸工作台103的宽度方向(左右)两端部卡合的部位。在右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下述的驱动带轮53以及从动带轮54等。倾斜板16以上表面向前低下的方式设置在左板13以及右板之间。
通过剥离单元6剥离了标签部Pb后的衬纸Pa被倾斜板16接受,并沿着倾斜板16的上表面向下斜前方输送。
保持部3能够成为保持从标签打印机100输送来的标签纸P的保持状态和不保持标签纸P的非保持状态。保持部3具备接受台18、夹持部件19以及夹持电机21(参照图10)。
接受台18以架在左板13以及右板之间的方式固定于左板13以及右板的各上边部靠后方。夹持部件19被设置在接受台18上表面的左右大致中间部,形成为横长的大致矩形板状。夹持部件19能够在保持位置与非保持位置之间相对于接受台18分离接近,保持位置是在夹持部件19与接受台18之间保持标签纸P的位置(参照图12的(d)),非保持位置是不保持标签纸P的位置(参照图12的(a)至(c))。
夹持电机21是使夹持部件19在保持位置与非保持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源。此外,作为使夹持部件19在保持位置与非保持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源,也可以是气缸、螺线管等电机以外的驱动源。也可以是用户通过手动使夹持部件19在保持位置与非保持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夹持电机21兼具“保持切换部”和“非保持切换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分别具备“保持切换部”和“非保持切换部”的结构。
左引导轴4以及右引导轴5分别向前后延伸,引导剥离单元6的前后的移动。左引导轴4的前端部经由固定零件22支承于左板13,左引导轴4的后端部经由接受台18支承于左板13。同样地,右引导轴5的前端部经由固定零件22支承于右板,右引导轴5的后端部经由接受台18支承于右板。
剥离单元6从由标签打印机100输送来的标签纸P的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剥离单元6设置在比保持部3靠前方,换句话说,在标签纸P的进给路径上设置在比保持部3更靠下游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下游”以标签纸P的正向进给方向为基准。剥离单元6能够在远离保持部3的剥离开始位置(参照图12的(a)至(d))与靠近保持部3的剥离结束位置(参照图13的(e)以及(f))之间往复移动。剥离单元6在由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从而从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因此,标签部Pb被从标签纸P的进给路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地从衬纸Pa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结束位置被固定,但剥离开始位置与下述的单元移动量C相应地变动。
如图4~图7所示,剥离单元6具备第一剥离部23以及第二剥离部24。第二剥离部24被设置成能够以设置于下方的盖轴25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剥离部23旋转。即,第二剥离部24在封闭第一剥离部23的前方的封闭位置(参照图4)与敞开第一剥离部23的前方的敞开位置(参照图6)之间旋转。用户在向剥离单元6安装标签纸P时,将第二剥离部24从封闭位置旋转到敞开位置。接着,用户将标签纸P的前端插入至第一剥离部23的剥离驱动辊32(下述)与第二剥离部24的剥离从动辊48(下述)之间。然后,用户将第二剥离部24返回到封闭位置。这样,标签纸P被安装于剥离单元6。标签部Pb被剥离了的衬纸Pa通过第一剥离部23与第二剥离部24之间,朝向倾斜板16输送。
第一剥离部23具备剥离框架26、引导安装部27、剥离部件28、部件支承部29、剥离进给电机31以及剥离驱动辊32。
此外,剥离进给电机31是“第一驱动源”的一个例子。
剥离框架26支承第一剥离部23的各部。剥离框架26形成为上方以及前方敞开的大致箱状。
引导安装部27为用于以相对于左引导轴4以及右引导轴5能够向前后滑动的方式安装剥离单元6的部位。引导安装部27具备左安装部33、右安装部34以及连接部35。连接部35左右延伸,并连接左安装部33和右安装部34。
左安装部33固定于剥离框架26的左上端部。在左安装部33的前端部设置有正视呈大致横“U”字形的左引导卡合部36。左引导卡合部36从内侧(右侧)卡合至左引导轴4。
右安装部34固定于剥离框架26的右上端部。在右安装部34的前后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正视呈大致横“U”字形的右引导卡合部37。各右引导卡合部37从内侧(左侧)卡合至右引导轴5。并且,在各右引导卡合部37的外侧(右侧)设置有引导辊38。引导辊38在左引导卡合部36以及右引导卡合部37分别与左引导轴4以及右引导轴5卡合的状态下,在剥离单元6前后移动时,与右引导轴5的外侧(右侧)旋转接触。
此外,在右安装部34的下表面固定下述的环形带56。另外,在右安装部34的上表面设置下述的线性检测器59。
剥离部件28在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从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通过剥离部件28仅折回标签纸P的衬纸Pa。剥离部件28在连接部35的前方以架在左安装部33与右安装部34之间的方式设置在部件支承部29的上表面。
剥离部件28形成为将左右细长的板状的后边部向下方折弯90°以上的形状。即,剥离部件28在后方具有呈锐角的剥离边缘39。
在该剥离边缘39,衬纸Pa被折回。在剥离部件28的左右大致中间部,向下方突出形成摆动轴部(省略图示)。摆动轴部与设置在部件支承部29的上表面的摆动凹部(省略图示)卡合。由此,剥离部件28能够在从保持部3至剥离部件28的进给路径面、换句话说与剥离部件28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面内摆动。
如图8的(a)所示,若假设剥离部件28被固定,则在标签纸P以相对于剥离部件28倾斜的姿势安装的情况下,存在标签纸P从剥离部件28浮起,不能够剥离标签部Pb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b)所示,由于剥离部件28能够摆动,所以即使在标签纸P被以相对于剥离部件28倾斜的姿势安装的情况下,剥离部件28摆动,以沿着标签纸P的姿势。由此,能够抑制标签纸P从剥离部件28浮起,适当地剥离标签部Pb。
此外,在剥离部件28与连接部35之间设置有横向中间部件41。另外,在剥离部件28的左右两端部与左安装部33以及右安装部34之间分别设置有纵向中间部件42。在剥离部件28与横向中间部件41之间以及剥离部件28与纵向中间部件42之间设置有剥离部件28能够摆动的程度的间隙。
部件支承部29设置在剥离框架26的左壁部与右壁部之间。如上所述,在部件支承部29上表面的左右大致中间部设置有与摆动轴部卡合的摆动凹部。另外,在部件支承部29前表面的左右大致中间部设置有检测开口43。松弛检测器9的检测件44(下述)从检测开口43突出。
剥离进给电机31为使剥离驱动辊32正反旋转的驱动源。剥离进给电机31固定在剥离框架26的左壁部内侧。在剥离框架26的左壁部外侧设置有将剥离进给电机31的驱动力传递到剥离驱动辊32的进给齿轮45。
剥离驱动辊32与设置于第二剥离部24的剥离从动辊48一同构成作为夹持辊的剥离进给辊46,旋转进给标签纸P。
剥离进给辊46在标签纸P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剥离部件28靠下游侧。剥离进给辊46能够正向进给(进料)以及逆向进给(回料)标签纸P。剥离驱动辊32左右延伸,其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剥离框架26的左壁部以及右壁部。剥离进给辊46是“进给部”的一个例子。
第二剥离部24具备剥离盖47以及剥离从动辊48。
剥离盖47形成为后面靠下方敞开的箱状。剥离盖47经由盖轴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剥离框架26。
在剥离盖47的上表面设置有标签检测器11。
剥离从动辊48左右延伸,其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剥离盖47。剥离从动辊48从剥离盖47的设置于后面靠下方的敞开部露出,相对于剥离驱动辊32从动旋转。
剥离从动辊48与剥离驱动辊32一同经由剥离框架26而与剥离部件28一体化。换句话说,由剥离驱动辊32以及剥离从动辊48构成的剥离进给辊46与剥离部件28成为一体,在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因此,在剥离部件28相对于保持部3分离接近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通过保持部3、剥离部件28以及剥离进给辊46构成的衬纸Pa的折回角度θ变化(参照图13的(e))。因此,能够稳定地从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
像这样构成的剥离单元6通过利用剥离进给辊46正向进给标签纸P,使自身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即,若在通过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通过剥离进给辊46正向进给标签纸P,则标签纸P成为拉伸的状态。由于被该成为拉伸的状态的标签纸P按压,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即,通过施加于标签纸P的张力,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
单元移动部7在剥离单元6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后,使剥离单元6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单元移动部7具备单元移动电机51、移动齿轮52、驱动带轮53、两个从动带轮54、张紧带轮55、环形带56以及转矩限制器57。
此外,单元移动电机51是“第二驱动源”的一个例子。
单元移动电机51为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的驱动源。单元移动电机51被固定在底板12上。移动齿轮52与固定于单元移动电机51的输出轴的输出齿轮(省略图示)啮合。
驱动带轮53是带齿的带轮,在同轴上被固定在移动齿轮52的右侧面。驱动带轮53以及移动齿轮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板的下方。
两个从动带轮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板的上方。两个从动带轮54以与右引导轴5大致平行的方式前后排列。张紧带轮55设置在驱动带轮53与后侧的从动带轮54之间。张紧带轮55以使环形带56弯曲的方式与环形带56的外周面接触,对环形带56赋予张力。
环形带56是带齿的带,架设在驱动带轮53以及两个从动带轮54之间。在两个从动带轮54之间,上述的右安装部34固定于环形带56。
在这里,如图9所示,将右视时驱动带轮53绕逆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为第一旋转方向Da1,将绕顺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为第二旋转方向Da2。同样地,将右视时环形带56绕逆时针绕旋的方向称为第一绕旋方向Db1,将绕顺时针绕旋的方向称为第二绕旋方向Db2。
单元移动部7通过单元移动电机51向第一旋转方向Da1旋转驱动驱动带轮53,来使环形带56向第一绕旋方向Db1绕旋,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参照图9的(a))。另外,如上所述,若在通过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通过剥离进给电机31正向进给标签纸P,则由于被标签纸P按压,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此时,环形带56向第二绕旋方向Db2绕旋,驱动带轮53向第二旋转方向Da2旋转(参照图9的(b))。
转矩限制器57在同轴上与移动齿轮52的左侧面连结。转矩限制器57将驱动带轮53的向第二旋转方向Da2的旋转转矩限制在设定转矩以下。因此,在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对剥离单元6赋予大致恒定的负荷。因此,与通过转矩限制器57赋予给剥离单元6的负荷相应的张力施加于通过剥离部件28折回的标签纸P。因此,能够通过剥离部件28适当地折回标签纸P。
线性编码器8检测剥离单元6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线性编码器8具备线性标尺58和线性检测器59。线性标尺58与右引导轴5大致平行,设置在右引导轴5的上方。换句话说,线性标尺58在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延伸。在线性标尺58设置有狭缝状的刻度(省略图示)。线性检测器59设置于右安装部34的上表面。作为线性检测器59,例如能够使用光电断路器。线性编码器8伴随着剥离单元6的移动,向控制器60输出脉冲信号。
松弛检测器9检测剥离部件28与剥离驱动辊32之间的标签纸P有无松弛。作为松弛检测器9,例如能够使用微型开关。松弛检测器9的检测件44能够从上述的检测开口43突出。
若在剥离部件28与剥离驱动辊32之间,标签纸P的松弛小于规定量,则检测件44被标签纸P按压而缩回至检测开口43,松弛检测器9为“接通(ON)”。由此,检测到标签纸P的松弛小于规定量,换句话说“无”松弛。另一方面,若在剥离部件28与剥离驱动辊32之间,标签纸P的松弛成为规定量以上,则检测件44从检测开口43突出,松弛检测器9成为“断开(OFF)”。由此,检测到标签纸P的松弛为规定量以上,换句话说“有”松弛。
标签检测器11检测标签部Pb是否被从衬纸Pa除去。标签检测器11设置于剥离盖47上表面的左右大致中间部。作为标签检测器11,例如能够使用反射型的光电断路器。标签检测器11在标签部Pb留在衬纸Pa上的情况下,将信号“L”输出至下述的控制器60。标签检测器11在标签部Pb被从衬纸Pa除去的情况下,将信号“H”输出至控制器60。当然,信号“L”和信号“H”也可以相反。
参照图10,对标签剥离装置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标签剥离装置1具备控制器60和通信部70。
通信部70将标签打印机100等外部设备与控制器60之间连接成能够通信。通信部70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各种数据并供给至控制器60。
控制器6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各种存储器。在控制器60的输出侧经由未图示的驱动器连接有夹持电机21、剥离进给电机31以及单元移动电机51。
控制器60功能性地具备剥离量设定部61、移动量设定部62、移动量运算部63以及电机控制部64。这些各功能部通过构成控制器60的硬件与存储于存储器的软件的协作来实现。
剥离量设定部61设定剥离量A。移动量设定部62通过将由剥离量设定部61设定的剥离量A与规定的相加量B相加,来设定单元移动量C。
参照图11,对剥离量A、相加量B以及单元移动量C进行说明。剥离量A与在标签纸P的长度方向上标签部Pb被从衬纸Pa剥离的尺寸相当。剥离量设定部61例如可以基于从标签打印机100获取到的标签部Pb的长度来设定剥离量A,也可以基于由用户输入的值来设定剥离量A。此外,优选剥离量A比标签部Pb的长度稍短。
相加量B与剥离单元6位于剥离开始位置时的剥离部件28与标签部Pb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相当。换句话说,剥离部件28从比标签部Pb的下游端更靠下游侧相加量B处开始移动。此外,相加量B也可以是0mm,但为了从标签部Pb的下游端可靠地开始剥离,优选设置为数毫米左右。
单元移动量C与剥离单元6的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此外,单元移动量C是“剥离部移动量”的一个例子。
移动量运算部63通过对从线性编码器8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来运算相对于剥离开始位置或者剥离结束位置的剥离单元6的位置,换句话说,运算剥离单元6的移动量。
电机控制部64驱动控制夹持电机21、剥离进给电机31以及单元移动电机51。
更具体而言,电机控制部64在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基于从移动量运算部63输出的剥离单元6的移动量,来驱动控制剥离进给电机31,以使得剥离单元6移动由移动量设定部62设定的单元移动量C的量。由此,能够根据所设定的单元移动量C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因此,在剥离量设定部61基于标签部Pb的长度设定了剥离量A的情况下,剥离单元6根据标签部Pb的长度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剥离与标签部Pb的长度相应的量。
另外,电机控制部64在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时,基于从移动量运算部63输出的剥离单元6的移动量,来驱动控制单元移动电机51,以使得剥离单元6移动由移动量设定部62设定的单元移动量C的量。由此,能够根据所设定的单元移动量C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因此,在剥离量设定部61基于标签部Pb的长度设定了剥离量A的情况下,剥离单元6根据标签部Pb的长度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例如,在标签部Pb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与其相应地,剥离开始位置位于前方。
此外,也可以是固定剥离开始位置,剥离结束位置根据单元移动量C变动的结构,还可以是剥离开始位置以及剥离结束位置两者根据单元移动量C变动的结构。
另外,电机控制部64在通过剥离进给辊46正向进给了标签纸P之后,换句话说在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在从标签检测器11输出信号“L”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标签部Pb未被从衬纸Pa除去的情况下,禁止单元移动电机51的驱动。由此,能够抑制从衬纸Pa剥离了的标签部Pb再次粘贴于衬纸Pa。电机控制部64在从标签检测器11输出信号“H”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标签部Pb被从衬纸Pa除去的情况下,允许单元移动电机51的驱动。
并且,下述详细内容,电机控制部64基于松弛检测器9的检测结果控制剥离进给电机31。
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在标签打印机100中在标签部Pb记录了图像之后,在标签剥离装置1中从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时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2的(a)表示成为记录对象的标签部Pb相对于记录头112伸出头的状态。此时,标签剥离装置1的保持部3处于非保持状态。
另外,剥离单元6位于剥离开始位置。如图12的(b)所示,从该状态起,标签打印机100通过记录进给辊109边正向进给标签纸P,边从记录头112排出油墨,从而在标签部Pb上记录图像。此时,标签剥离装置1通过剥离进给辊46在使标签纸P松弛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正向进给。
接着,如图12的(c)所示,以使得记录了图像的标签部Pb来到剥离位置,通过记录进给辊109以及剥离进给辊46在使标签纸P松弛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正向进给。在这里,剥离位置与标签部Pb的下游端来到比剥离部件28更靠下游侧相加量B的位置相当。像这样,在从标签打印机100输送来标签纸P时,通过剥离进给辊46输送标签纸P,由此能够抑制标签纸P成为过度松弛的状态。
接着,如图12的(d)所示,使保持部3为保持状态,通过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接着,如图13的(e)所示,在通过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通过剥离进给辊46在将标签纸P拉伸的状态下将其正向进给与单元移动量C相当的量。由此,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其结果是,标签部Pb被从下游端剥离剥离量A的量。此外,在剥离单元6移动到剥离结束位置的状态下,标签部Pb的上游侧端部仍附着于衬纸Pa。
接着,如图13的(f)所示,由用户将标签部Pb从衬纸Pa除去。这样,用户能够得到对标签部Pb进行了所希望的打印的标签。若将标签部Pb从衬纸Pa除去,则标签检测器11将信号“H”输出至控制器60。由此,电机控制部64允许单元移动电机51的驱动。
接着,如图13的(g)所示,边通过剥离进给辊46逆向进给标签纸P,边通过单元移动部7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单元移动量C的量。此时,标签纸P的进给量为在剥离单元6返回到剥离开始位置时也能够确保标签纸P的松弛的量。像这样,在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的同时,剥离进给辊46逆向进给标签纸P,从而在剥离单元6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移动时,即使在通过保持部3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剥离单元6也不被标签纸P妨碍,而能够顺利地移动。此外,无需同时进行标签纸P的逆向进给和剥离单元6的从剥离结束位置向剥离开始位置的移动,也可以在进行了标签纸P的逆向进给后,进行剥离单元6的移动。
接着,如图13的(h)所示,通过驱动夹持电机21,使夹持部件19移动到非保持位置,来使保持部3为非保持状态。接着,通过记录进给辊109以及剥离进给辊46,在使标签纸P松弛的状态下对其进行逆向进给,以使接下来的标签部Pb来到记录开始位置。由此,结束一系列的动作。
如上述那样,在标签剥离装置1中,当在保持部3处于非保持状态的情况下输送标签纸P时,在使标签纸P松弛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输送。由此,抑制相对于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量,换句话说,相对于记录进给辊109的外周长乘以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数所得的值,在标签纸P的实际的进给量上产生误差。以下,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正向进给标签纸P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4的(a)所示,从松弛检测器9为“断开”的状态起,以剥离进给辊46的旋转进给速度Vpe比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速度Vpf大的方式正向进给标签纸P。因此,在记录进给辊109与剥离进给辊46之间,标签纸P的松弛变小。此外,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速度Vpf是记录进给辊109的外周长乘以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速度所得的值。剥离进给辊46的旋转进给速度Vpe是剥离进给辊46的外周长乘以剥离进给辊46的旋转速度所得的值。
如图14的(b)所示,若标签纸P的松弛小于规定量,则松弛检测器9成为“接通”,检测出“无”松弛。若松弛检测器9成为“接通”,则电机控制部64停止剥离进给辊46。由此,剥离进给辊46停止标签纸P的正向进给。此时,记录进给辊109保持旋转。因此,标签纸P的松弛增大。如图14的(c)所示,若标签纸P的松弛为规定量以上,则松弛检测器9成为“断开”,检测出“有”松弛。如图14的(a)所示,若松弛检测器9成为“断开”,则电机控制部64进行延迟,换句话说在规定时间后再次驱动剥离进给辊46。由此,剥离进给辊46再次开始标签纸P的正向进给。
通过反复进行该一系列的处理,能够总是确保一定以上的松弛。因此,抑制在正向进给时,标签纸P的实际的进给量比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量多。
接下来,对逆向进给标签纸P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5的(a)所示,从松弛检测器9为“接通”的状态起,以剥离进给辊46的旋转进给速度Vpe比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速度Vpf大的方式逆向进给标签纸P。因此,在记录进给辊109与剥离进给辊46之间,标签纸P的松弛增大。如图15的(b)所示,若标签纸P的松弛为规定量以上,则松弛检测器9为“断开”,检测出“有”松弛。如图15的(c)所示,若松弛检测器9为“断开”,则电机控制部64进行延迟,换句话说在规定时间后停止剥离进给辊46。由此,剥离进给辊46停止标签纸P的逆向进给。此时,记录进给辊109保持旋转。因此,标签纸P的松弛变小。如图15的(a)所示,若标签纸P的松弛小于规定量,则松弛检测器9成为“接通”,检测出“无”松弛。若松弛检测器9成为“接通”,则电机控制部64再次驱动剥离进给辊46。由此,剥离进给辊46再次开始标签纸P的逆向进给。通过反复进行该一系列的处理,能够总是确保一定以上的松弛。因此,抑制在逆向进给时,标签纸P的实际的进给量比记录进给辊109的旋转进给量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剥离装置1,能够在通过保持部3在标签打印机100与剥离单元6之间保持标签纸P的状态下,通过剥离单元6从衬纸Pa剥离标签部Pb。因此,能够抑制将标签纸P从标签打印机100抽出。因此,能够防止在记录于标签部Pb的图像上产生位置偏移等不良。
此外,本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如下的方式。
作为使剥离单元6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的结构,可以是单元移动部7,也可以是单元移动部7以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在剥离单元6中,剥离进给辊46不移动,只有剥离部件28在剥离开始位置与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
作为剥离单元6,也可以是不使剥离部件28从剥离开始位置向剥离结束位置移动,而例如使用能够升降并且能够前后移动的吸盘来将标签部Pb从衬纸Pa剥离的结构。
也可以是将标签剥离装置1与标签打印机100一体化的结构。即,也可以是标签打印机100具备保持部3以及剥离单元6等标签剥离装置1的各部的结构。

Claims (16)

1.一种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其能够保持从对标签纸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的所述标签纸,所述标签纸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所述标签部的衬纸;
剥离部,其在所述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保持部更靠下游侧,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
松弛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标签纸有无松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标签纸的输送,
所述剥离部具备:
剥离部件,其能够在远离所述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与靠近所述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通过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向所述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来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以及
进给部,其在所述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剥离部件更靠下游侧,并且在所述保持部未保持所述标签纸的非保持状态下输送所述标签纸,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进给路径中位于所述液体排出装置的液体排出部与所述剥离部之间,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时保持所述标签纸,
在所述进给部输送所述标签纸时,所述控制部如以下那样控制所述进给部:在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在所述进给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之后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再次开始所述标签纸的进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部与所述剥离部件成为一体,在所述剥离开始位置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保持切换部,其在所述进给部输送了所述标签纸之后,将所述非保持状态的所述保持部切换为保持状态;以及
返回部,其使所述剥离部件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向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部能够切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方向,
在所述剥离部件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在所述剥离部件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向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之前或者在移动的同时,所述进给部逆向进给所述标签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如以下那样控制所述进给部:在所述进给部逆向进给所述标签纸时,在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逆向进给,停止后,在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再次开始所述标签纸的逆向进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非保持切换部,所述非保持切换部在通过所述返回部从而所述剥离部件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移动到所述剥离开始位置之后,将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非保持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驱动源,其使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向所述剥离结束位置移动;以及
位置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剥离部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剥离部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移动量设定部,所述移动量设定部设定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和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的剥离部移动量,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源,以使得所述剥离部移动与所述剥离部移动量对应的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使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向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剥离部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移动量设定部,所述移动量设定部设定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和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的剥离部移动量,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源,以使得所述剥离部移动与所述剥离部移动量对应的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标签检测部,所述标签检测部检测从所述衬纸剥离了的所述标签部是否被从所述衬纸除去,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后,在由所述标签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部未被从所述衬纸除去的情况下,禁止所述第二驱动源的驱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
线性标尺,其在所述剥离开始位置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延伸,并且设置有刻度;以及
线性检测器,其读取所述刻度。
13.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排出部,其对标签纸排出液体,所述标签纸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所述标签部的衬纸;
剥离部,其从自所述液体排出部输送来的所述标签纸的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
保持部,其在所述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剥离部更靠上游侧,能够保持所述标签纸;
松弛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标签纸有无松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标签纸的输送,
所述剥离部具备:
剥离部件,其能够在远离所述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与靠近所述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通过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向所述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来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以及
进给部,其在所述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剥离部件更靠下游侧,并且在所述保持部未保持所述标签纸的非保持状态下输送所述标签纸,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进给路径中位于所述液体排出装置的液体排出部与所述剥离部之间,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时保持所述标签纸,
在所述进给部输送所述标签纸时,所述控制部如以下那样控制所述进给部:在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在所述进给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之后由所述松弛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所述进给部再次开始所述标签纸的进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部与所述剥离部件成为一体,在所述剥离开始位置与所述剥离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15.一种标签剥离装置的标签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保持部保持从对标签纸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装置输送来的所述标签纸,所述标签纸具有标签部以及粘贴有所述标签部的衬纸,
在所述标签纸的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保持部更靠下游侧的剥离部件从远离所述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向靠近所述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移动,从而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
在所述保持部未保持所述标签纸的非保持状态下,通过在所述进给路径中设置在比所述剥离部件更靠下游侧的进给部输送所述标签纸,
在所述非保持状态下,
检测所述标签纸有无松弛,
在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无”松弛的情况下,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
在停止所述标签纸的进给之后检测出所述标签纸“有”松弛的情况下,再次开始所述标签纸的进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标签剥离装置的标签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剥离部件通过第一驱动源而从远离所述保持部的剥离开始位置向靠近所述保持部的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与所移动的量对应地从所述衬纸剥离所述标签部,
在所述剥离部件从所述剥离开始位置向所述剥离结束位置移动时,检测所述剥离部件的位置,
基于所检测出的所述剥离部件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源。
CN201510336472.9A 2014-06-19 2015-06-17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4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5893 2014-06-19
JP2014125893A JP6417743B2 (ja) 2014-06-19 2014-06-19 ラベル剥離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ラベル剥離方法
JP2014127007A JP2016005961A (ja) 2014-06-20 2014-06-20 ラベル剥離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ラベル剥離方法
JP2014-127007 2014-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4193A CN105314193A (zh) 2016-02-10
CN105314193B true CN105314193B (zh) 2018-09-04

Family

ID=54868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364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4193B (zh) 2014-06-19 2015-06-17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37699B2 (zh)
CN (1) CN1053141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0184A1 (ja) * 2016-03-04 2017-09-08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10543948B2 (en) * 2017-04-05 2020-01-28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Fixture for use with a medical device label printing system
JP7424082B2 (ja) * 2020-01-31 2024-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ラベル巻付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8890A (en) * 1998-06-27 1999-08-17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Systems, Inc. Adhesive components peel and appl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992871A (zh) * 2009-08-31 201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贴标机及具有其的贴标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0160A (en) * 1992-11-17 1994-04-0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Label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US5849143A (en) * 1997-04-18 1998-12-15 Booth Manufacturing Company Precision label application
JPH10310119A (ja) 1997-05-12 1998-11-24 Tokin Corp ラベル剥離装置
JP4155476B2 (ja) * 1998-02-20 2008-09-24 株式会社新盛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ラベル貼着機
US20030121607A1 (en) * 1998-02-24 2003-07-03 Peter Davis Surface mount assembly system with integral label feeder
US6758254B2 (en) * 2001-10-16 2004-07-06 Nautilus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and applying adhesive components
US7294216B2 (en) * 2004-04-09 2007-11-13 Cobra Placement Systems Llc Liner driven component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7015313A (ja) * 2005-07-11 2007-01-25 Seiko Epson Corp ラベル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JP2009012851A (ja) * 2007-07-09 2009-01-22 Hitachi Metals Ltd ラベル剥離方法およびラベル剥離装置
JP2009096490A (ja) 2007-10-15 2009-05-07 Edm Kk ラベル貼付装置
SE536840C2 (sv) * 2012-06-01 2014-09-30 Alevax Ab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applicering av en etikett på ett föremå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8890A (en) * 1998-06-27 1999-08-17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Systems, Inc. Adhesive components peel and appl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992871A (zh) * 2009-08-31 201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贴标机及具有其的贴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4193A (zh) 2016-02-10
US20150367623A1 (en) 2015-12-24
US9937699B2 (en) 2018-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3486B (zh)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CN103221312B (zh) 贴标签装置
US7948650B2 (en) Printer-plotter
DE102012212659B4 (de) System zum dynamischen Dehnungsreflexdrucken
CN106232372A (zh) 具有强化介质及色带装卸特征的介质处理设备
EP0673776B1 (en) Printer for supplying continuous paper to printing portion
CN105314193B (zh)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US20120051824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11591052B (zh) 灰尘去除装置和打印装置
JP593167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両面媒体シートのための、高生産性の塗布/転写システム
CN109476152A (zh) 用于监控在印刷装置的旋转体之间构成的压制条带的宽度的方法
CN109605916A (zh) 一种丝印机用张紧装置
CN205523082U (zh) 打印机
CN104924778A (zh) 输送器
CN104070851A (zh) 记录装置以及输送装置
US20030118388A1 (en) Colour proofer with registering means
DE60204436D1 (de) Vorrichtung zum aufnehmen, umdrehen und rückführen von bögen von und zu einem drucker für gross-formatiges papier
JP394965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白線補正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4210527A (ja) 画像形成機の排紙検出装置
JP2021053918A (ja) 印刷装置
JP6417743B2 (ja) ラベル剥離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ラベル剥離方法
EP1291189A1 (en) Colour proofer with registering means
JP201103200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424206A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2104972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