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3692B - 无级变速机构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692B
CN105283692B CN201480032862.0A CN201480032862A CN105283692B CN 105283692 B CN105283692 B CN 105283692B CN 201480032862 A CN201480032862 A CN 201480032862A CN 105283692 B CN105283692 B CN 1052836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minor sprocket
sprocket
minor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28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692A (zh
Inventor
丹下宏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83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6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2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chains or toothed belts, belts in the form of links; Chains or belt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h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provided with radially-actuatable elements carrying the bel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级变速机构,具备对多个小链轮(20)的至少一个自转小链轮(22、23)自转驱动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该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伴随链轮移动机构(40A)进行的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多个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0)的相移的方式使所述自转小链轮(22、23)与链轮移动机构(40A)连动并自转驱动。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机构,其通过以在相对于旋转轴维持等距离的同时沿径方向可动地被支承且一体旋转的方式相对于旋转轴公转的多个小链轮和卷挂于它们之上的链条进行动力传递。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卷挂有驱动带,使用通过施加于各带轮的可动滑轮上的推力而在各带轮和驱动带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行动力传递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例如作为车辆用变速器被实用化。
这样的无级变速器中,在传递大的动力时,需要使推力增大来确保摩擦力。此时,驱动推力产生用的油泵的驱动源(发动机或电动机)的负担增大,可能会导致驱动源的燃料消耗量或电力消耗量的增加,另外,可能会损害各带轮及驱动带等的耐久性。
于是,开发了不使用上述的推力或摩擦力而通过多个小链轮和卷挂于其上的链条进行动力传递的无级变速机构。
作为这样的无级变速机构,列举有:按照以在相对于旋转轴维持等距离的同时沿径方向可动且一体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相对于旋转轴公转的多个小链轮分别形成多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在此称作“复合链轮”)被分别设于输入侧及输出侧,通过卷挂于这些复合链轮上的链条进行动力传递。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各小链轮在相对于旋转轴维持等距离的同时同步沿径方向移动,多边形的大小相似性地发生变化,由此,变速比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时,通过小链轮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在小链轮间产生链条长度的过长或不足,会产生链条的松弛或突然张紧。如果不能避免这样的链条长的过长或不足,就不能使各小链轮沿径方向移动,不能变更变速比。
与之相关,开发了以下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示例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表示有:在多个小链轮的一侧并设有两个盘(主轴),在各盘上设有放射状槽,一盘的放射状槽(以下称作“第一放射状槽”)和另一盘的放射状槽(以下称作“第二放射状槽”)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且在第一放射状槽和第二放射状槽交叉的部位支承各链轮的轴。如果变更一盘和另一盘的相对角度(相位),则第一放射状槽和第二放射状槽的交叉部位沿径方向移动,被轴支承于这样的交叉部位的各小链轮通过两盘的相对旋转而沿径方向移动。
该专利文献1中表示有:在小链轮上内置有规定的机构(在此称作“规定机构”),该规定的机构在链条的扭矩传递的力作用时,进行卡合,使小链轮与其轴一体可旋转,在不进行链条的扭矩传递而这样的力消除时,切断卡合,使小链轮相对于该轴可自如旋转。如果规定机构为卡合状态,则可以进行动力传递,另外,如果规定机构为切断状态,则可以进行各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进而,还设有赋予用于使规定机构工作的链条的张力的链条张紧器。
专利文献2中表示有:在安装有各小链轮的滑架上设有阴螺纹,设有使安装于该阴螺纹上的各阳螺纹旋转的动力分配机构。通过利用该动力分配机构使各阳螺纹同时同步旋转,使各链轮沿径方向移动。
该专利文献2中表示有:在各小链轮上设置容许一方向的旋转且禁止另一方向的旋转的防逆转装置和切换旋转的固定及解除的离合器。通过防逆转机构可以调整变更各小链轮的径方向的位置时的链条长度的过长或不足部分,且通过利用离合器固定各小链轮的旋转,可以作为发动机制动器起作用。
根据专利文献1的规定机构,由于排他性地实施动力传递和变速比的变更(变速),所以在进行动力传递时,变速比的变更变得困难,另外,在进行变速比的变更时,难以进行动力传递。另外,即使为一定的变速比,也可能会导致不能作为发动机制动器起作用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设有链条张紧器,所以因在链条和链条张紧器之间产生的摩擦而也可能会导致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的防逆转装置,在利用离合器固定各小链轮的旋转时,不能变更变速比。另外,在离合器未固定各小链轮的旋转时,虽然可以变更变速比,但因各小链轮空转而可能不能进行动力传递。另外,也可能会导致不能作为发动机制动器起作用的不良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13154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5042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鉴于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创立的,提供一种无级变速机构,其能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此外,不限于该目的,作为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也可以确定实现通过用于实施后述的发明的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导出的作用效果、即通过现有的技术不能得到的作用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级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和卷绕于所述两组复合链轮上的链条,所述两组复合链轮分别具有:输入或输出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方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小链轮(pinion sprocket小齿轮链轮)、使所述多个小链轮一边维持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等距离一边沿径方向移动的链轮移动机构,通过变更围绕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且与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相切的圆的半径即切圆半径,从而变更变速比,其中,具备自转驱动所述多个小链轮中的至少一个自转小链轮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伴随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进行的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所述多个小链轮相对于所述链条的相移的方式使所述自转小链轮与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连动并机械地自转驱动。
作为一个结构,优选的是,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具备:沿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自转用固定盘的径方向配设的齿条;一体固定于所述自转小链轮的支承轴且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通过利用所述自转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而与所述齿条啮合的所述小齿轮旋转,使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
另外,作为另一个结构,优选的是,所述链轮移动机构具备:链轮支承轴,其支承所述小链轮;固定盘,其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插通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且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地配设,进而与所述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在该交叉部位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所位于的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盘相对于所述固定盘相对旋转驱动,并使所述交叉部位沿径方向移动,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具备:第一自转用销,其相对于所述链轮支承轴偏心设置;第一自转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地配设,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且形成有所述第一自转用销插通的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与所述链轮支承轴的径方向移动连动,所述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引导所述第一自转用销,使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
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机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伴随链轮移动机构进行的多个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多个小链轮相对于链条的相移的方式使任一个小链轮与链轮移动机构连动并机械地自转驱动,因此,在多个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时、即变更变速比时,可以适当调整小链轮间的链条长度。而且,在小链轮的自转驱动中,不需要解除动力传递,因此,可以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第一固定盘(固定盘)及可动盘和通过它们移动的小链轮及导杆的各支承轴,是说明链轮移动机构及杆移动机构的图,切圆半径按(a)、(b)、(c)的顺序增大。此外,就切圆半径而言,(a)表示最小径的切圆半径,(c)表示最大径的切圆半径;
图4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将链条及对其进行导向的导杆的一部分切下并示意性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小链轮拆下表示的立体图,该图7中,将同一小链轮按时间序列表示三个。此外,小链轮从左下朝向右上按时间序列变化。
图8是图7的上面图,按时间序列以(a)、(b)、(c)的顺序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无级变速机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适用于车辆用变速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接近无级变速机构的旋转轴的轴心的一侧(公转轴侧)作为内侧,以其相反侧作为外侧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进行说明。
(1-1.无级变速机构的构成)
如图1所示,无级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5、5、和卷挂于这些复合链轮5、5上的链条6。此外,复合链轮5是指以后面详述的多个小链轮20及导杆29成为多边形(在此为十八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
两组复合链轮5、5中,一方为与输入侧的旋转轴1(输入轴)同心的一组复合链轮5(图1中左方所示),另一方为与输出侧的旋转轴1(输出轴)同心的复合链轮5(图1中右方所示)。这些复合链轮5、5由于分别同样地构成,所以在下述的说明中,着眼于输入侧的复合链轮5说明其构成。
复合链轮5具有旋转轴1、和相对于该旋转轴1在径方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在此为三个)小链轮20及多个(在此为十五个)导杆(第一导杆)29。三个小链轮20在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的圆周上沿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小链轮20相互之间分别配置有五个导杆29。
图1中未图示,复合链轮5具备使多个小链轮20移动的链轮移动机构40A、与链轮移动机构40A连动而自转驱动包含于小链轮20的自转小链轮22、23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和使多个导杆29移动的导杆移动机构40B(参照图2~图5)。后面对其详述。
该无级变速机构通过变更(扩缩径)以小链轮20及导杆29成为多边形(在此为十八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的外径、即复合链轮5的外径而变更变速比。
复合链轮5的外径是指与包围所有多个小链轮20,且与所有多个小链轮20相切的圆(切圆)的半径(以下称作“切圆半径”)相对应的外径。另外,在复合链轮5上卷挂有链条6,所以也可以说复合链轮5的外径与多个小链轮20和链条6的接触半径相对应。因此,在切圆半径或接触半径为最小径时,复合链轮5的外径为最小径,另外,在切圆半径或接触半径为最大径时,复合链轮5的外径为最大径。
因此,可以说无级变速机构通过变更切圆半径来变更变速比。
此外,图1表示输入侧的切圆半径为最小径,输出侧的切圆半径为最大径。
以下,按复合链轮5及卷绕于其上的链条6的顺序说明无级变速机构的结构。
(1-1-1.复合链轮)
以下的复合链轮5的结构的说明中,按小链轮20、导杆29、链轮移动机构40A、导杆移动机构40B、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旋转轴1的顺序进行说明。
(1-1-1-1.小链轮)
三个小链轮20分别作为与链条6啮合而进行动力传递的齿轮构成,绕旋转轴1的轴心C1公转。在此所说的“公转”是指各小链轮20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进行旋转。当旋转轴1旋转时,与该旋转连动,各小链轮20进行公转。即,旋转轴1的旋转数和小链轮20的公转数相等。此外,图1中,白色的箭头表示逆时针旋转的公转方向。
这些小链轮20由不自转的一个小链轮(以下称作“固定小链轮”)21、和以该固定小链轮21为基准公转的旋转相位分别配置于提前角侧及滞后角侧且可自转的两个自转小链轮22、23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固定小链轮21为基准,将设于提前角侧的小链轮(提前角侧自转小链轮)称作第一自转小链轮22,将设于滞后角侧的小链轮(滞后角侧自转小链轮)称作第二自转小链轮23。
各小链轮21、22、23均相对于设于其中心的支承轴21a、22a、23a固定。在此所说的“自转”是指各自转小链轮22、23绕该支承轴22a、23a的轴心C3、C4旋转。此外,各支承轴21a、22a、23a的轴心C2、C3、C4及旋转轴1的轴心C1均相互平行。
固定小链轮21具有主体部21b和部分形成于该主体部21b的外周部的齿21c。即,在固定小链轮21上,在可与链条6啮合的外周部区域部分地突出形成有齿21c。换言之,固定小链轮21在不与链条6啮合的外周部区域未形成齿。
此外,图1中示例了固定小链轮21的未形成齿的部分的正面看形状为圆弧状,但这样的形状不限于圆弧状,而可以采用矩形状或三角形状等各种形状。
另外,自转小链轮22、23均在外周部全周突出形成有齿。当然,形成于各小链轮21、22、23的齿的形状尺寸为同一规格。
详情后述,第一自转小链轮22在切圆半径扩径时顺时针自转,在切圆半径缩径时逆时针自转。另一方面,第二自转小链轮23在切圆半径扩径时逆时针自转,在切圆半径缩径时顺时针自转。
另外,如图2所示,各自转小链轮22、23在轴方向分别具备三列齿轮,虽然图示省略,但固定小链轮21在轴方向也具备三列齿轮,与这些各列的齿轮相对应地也卷挂有三根链条6。这样,各小链轮21、22、23在轴方向具有三列齿轮,各小链轮20的三列齿轮分别经由衬垫相互隔开间隔设置。
此外,各小链轮21、22、23的齿轮的列数取决于无级变速机构的传递扭矩的大小,但也可以是二列或四列以上,也可以是一列。
另外,图2中为容易理解而示意性表示,在同截面表示第一自转小链轮22、第二自转小链轮23及后述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
(1-1-1-2.导杆)
如图1所示,多个导杆29以减小链条6和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使绕旋转轴1的链条6的轨道尽可能地接近圆轨道的方式引导链条6。该导杆29对抵接于其外侧的周面的链条6的轨道进行引导。由于小链轮21、22、23及各导杆29形成多边形(大致正多边形)的形状,所以链条6一边抵接于其内侧的小链轮21、22、23及各导杆29被引导,一边按多边形的形状滚动。
各导杆29在导杆支承轴29a(图1中仅由虚线表示一处)的外周外插有圆筒状的导向部件29b,由导杆支承轴29a支承,在导向部件29b的外周面引导链条6。
此外,导杆29的根数不限于十五根,可以比其多也可以比其少。该情况下,导杆29的根数优选为小链轮20相互之间的数量(在此为三个)的倍数。另外,设置导杆29越多,复合链轮5越接近真圆,可以减小链条6和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但由于导致构造的复杂化、零件的增加等带来的制造成本或重量的增加,所以优选考虑这些来设定导杆29的根数。进而,换言之,为了形成简单的结构,也可以省略导杆29。
(1-1-1-3.链轮移动机构、导杆移动机构及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
接着,分别说明链轮移动机构40A、导杆移动机构40B及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
链轮移动机构40A以多个小链轮20为移动对象,另外,导杆移动机构40B以多个导杆29为移动对象。
这些移动机构40A、40B使各移动对象(多个小链轮20、多个导杆29)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的同时,使其沿径方向同步移动。
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以伴随链轮移动机构40A进行的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而消除多个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的相移的方式使自转小链轮22、23与链轮移动机构40A连动并自转驱动。
(1-1-1-3-1.前提构成)
首先,参照图2,说明上述的机构40A、40B、50的前提构成。在此,作为这样的前提构成,分别说明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固定盘组10、相对于该固定盘组10同心配置且可相对旋转的可动盘19、将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组10相对旋转驱动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
此外,固定盘组10及可动盘19分别设于多个小链轮20的两侧(沿着旋转轴1的轴心C1的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因此,在此,着眼于设于一侧(图2的纸面上方侧)的固定盘组10、可动盘19,说明其结构。
(1-1-1-3-1-1.固定盘)
固定盘组10从多个小链轮20侧起依次具有第一固定盘(径方向移动用固定盘)11及第二固定盘(自转用固定盘)12。这些固定盘11、12以均与旋转轴1一体形成、或者、均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此外,图2中,示例的是从多个小链轮20侧按顺序配置有第一固定盘11、后述的可动盘19、第二固定盘12。
如图3所示,在第一固定盘11形成有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和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均仅对一处标注符号)这两种放射状槽。
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设有与小链轮20的个数(在此为三个)相对应的槽数,另外,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设有与导杆29的根数(在此为十五根)相对应的槽数。
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内插有小链轮21、22、23的各支承轴21a、22a、23a,另外,在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内插有各导杆29的导杆支承轴29a(仅对一处标注符号)。
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二固定盘12,与小链轮21、22、23分别相对应地形成有导向槽12a、12b、12c。具体而言,形成有引导固定小链轮21的径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槽(固定小链轮导向槽)12a、引导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径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槽12b、和引导第二自转小链轮23的径方向移动的第三导向槽12c。这些导向槽12a、12b、12c分别沿着对应的小链轮21、22、23的径方向移动路径形成。
此外,图4中白色的箭头表示逆时针旋转的公转方向。
另外,在第二固定盘12的外周部设有斜齿轮12A。设有该斜齿轮12A的第二固定盘12的外周部以在沿着轴心C1的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方式突设,斜齿轮12A遍及规定长度设置。
此外,这里所说的“规定长度”是指对应于与后述的第二固定盘12和可动盘19的相位差相对应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中的输入部件33的移动距离的长度。
(1-1-1-3-1-2.可动盘)
如图3所示,在可动盘19(虚线所示)形成有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和导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均仅对一处标注符号并用虚线表示)这两种可动放射状槽。此外,可动盘19的外形为圆形,与圆形的第一固定盘11的外形相一致地重合,但图3中为便于说明而将可动盘19的外形圆缩小表示。
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与上述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交叉,支承轴21a、22a、23a分别位于该交叉部位。同样,导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与上述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交叉,导杆支承轴29a分别位于该交叉部位。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在可动盘19,在其外周部全周形成有齿(以下称作“外周齿”)19A。
(1-1-1-3-1-3.相对旋转驱动机构)
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使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组10相对旋转驱动,在此,使具有与形成于可动盘19的外周的外周齿19A啮合的旋转驱动齿34a的输出部件34旋转,相对于固定盘组10相对旋转驱动可动盘19。
该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具有:电动机31、将电动机31的输出轴31a的旋转运动切换为直线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32A、通过由运动变换机构32A切换的直线运动在轴方向往复驱动的叉件32、通过叉件32沿轴方向滑动驱动的输入部件33、伴随输入部件33向轴方向的滑动而使输入部件33连动旋转的连动旋转机构34A、与输入部件33一体旋转的输出部件34。
此外,作为电动机31,例如可使用步进电机。
另外,输入部件33以相对于输出部件34沿轴方向可动且一体旋转的方式例如通过花键卡合等安装。
输入部件33具有与设于第二固定盘12的外周部的斜齿轮12A总是啮合的斜齿轮33a、和夹着叉件32滑动的叉件槽33b。另外,输出部件34具有与可动盘19的外周齿19A总是啮合的输出齿34a。
运动变换机构32A由形成于电动机31的输出轴31a的阳螺纹部31b、具有与阳螺纹部31b螺合的阴螺纹部32a且结合有叉件32的支承体32b、与形成于输入部件33的外周的叉件槽33b内卡合且限制叉件32的旋转的叉件外周部32c构成。当输出轴31a旋转时,通过阳螺纹部31b和阴螺纹部32a的螺合,限制了自身的旋转的叉件32相对于输出轴31a沿轴方向移动,使输入部件33沿轴方向驱动。
连动旋转机构34A具备设于第二固定盘12的外周部的斜齿轮12A、形成于输入部件33的外周且与斜齿轮12A啮合的斜齿轮33a、和阻止34输出部件向轴方向的移动的未图示的轴方向移动限制部件,伴随输入部件33的轴方向移动,通过斜齿轮12A、33a的啮合,第二固定盘12旋转驱动输入部件33。
根据该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当通过电动机31滑动驱动叉件32时,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相对于各固定盘组10被变更。这样,与叉件32的滑动距离相对应,调整固定盘组10和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差。
(1-1-1-3-2.链轮移动机构及导杆移动机构)
其次,参照图2及图3说明链轮移动机构40A及导杆移动机构40B。
链轮移动机构40A由小链轮21、22、23的各支承轴21a、22a、23a、形成有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的第一固定盘11、形成有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的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构成。
另外,导杆移动机构40B由导杆支承轴29a、形成有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的第一固定盘11、形成有导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的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构成。
这样,就各移动机构40A、40B的结构而言,仅各移动对象的支承轴不同,其它结构相同。
其次,参照图3(a)~(c)说明移动机构40A及40B的移动。
图3(a)表示的是放射状槽11a、19a的支承轴21a、22a、23a和放射状槽11b、19b的导杆支承轴29a位于距旋转轴1的轴心C1最近的位置。当从该图3(a)的状态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参照图2)将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相对于第一固定盘11进行变更时,按图3(b)、(c)的顺序,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和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的交叉部位、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和导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的交叉位置距旋转轴1的轴心C1变远。即,在这样的交叉部位支承有支承轴21a、22a、23a、29a的小链轮20及导杆29在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的同时,在径方向同步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使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的变更方向为上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则小链轮20及导杆29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
此外,在输入侧的移动机构40A、40B使切圆半径扩径时,输出侧的移动机构40A、40B使切圆半径缩径,以使链条6不产生松弛或张紧。
当通过链轮移动机构40A移动小链轮20时,小链轮20相互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会产生相移。因此,为消除这样的相移,装备有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
(1-1-1-3-3.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
其次,参照图2及图4说明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由于夹着小链轮20对称地构成,所以在此着眼于一侧(图2的纸面上方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使自转小链轮22、23旋转,以消除小链轮20之间相对于链条6的相移的方式使自转小链轮22、23与链轮移动机构40A连动而机械地自转驱动。
另一方面,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用于使径方向移动时的固定小链轮21不自转。
首先,对于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说明用于使固定小链轮21不自转的结构。
如图4所示,固定小链轮21的支承轴21a插通于第二固定盘12的第一导向槽12a。在该固定小链轮21的支承轴21a一体结合有导向部件59。
导向部件59内插于第一导向槽12a并沿径方向被导向。该导向部件59形成为以遍及径方向的规定长度与第一导向槽12a接触的方式对应的形状。因此,在使固定小链轮21自转的旋转力作用时,可以说导向部件59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2a传递旋转力,并且通过该旋转力的反作用(抵抗力)将固定小链轮21固定。即,导向部件59形成为在第一导向槽12a中沿径方向可滑动且具有止转功能的形状。此外,这里所说的规定长度是指可确保使固定小链轮21自转那样的旋转力的抵抗力的长度。
图4中,示例了第一导向槽12a形成为在径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矩形状,且形成为比该矩形状小的矩形状的导向部件59。
另外,如果在与第一导向槽12a的内壁相接的导向部件59的侧壁、特别是导向部件59的四角安装轴承,则可以确保导向部件59的更顺畅的滑动。
其次,对于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说明用于自转驱动自转小链轮22、23的结构。
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具有以与自转小链轮22、23的支承轴22a、23a分别一体旋转的方式而固设的小齿轮51、52、和以与小齿轮51、52分别相对应地啮合的方式设置的齿条53、54。
小齿轮51、52分别设于自转小链轮22、23的各支承轴22a、23a的轴方向端部。与这样的小齿轮51、52分别对应的齿条53、54沿径方向固设于第二固定盘12。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小齿轮(提前角侧小齿轮)51称作第一小齿轮51,将与该第一小齿轮51啮合的齿条(提前角侧齿条)53称作第一齿条53进行区分。同样,将第二自转小链轮23的小齿轮(滞后角侧小齿轮)52称作第二小齿轮52,将与该第二小齿轮52啮合的齿条(滞后角侧齿条)54称作第二齿条54。
如图4所示,第一齿条53相对于第一小齿轮51以公转方向基准配置于滞后角侧。相反,第二齿条54相对于第二小齿轮52以公转方向基准配置于提前角侧。因此,小齿轮51、52及齿条53、54以在小齿轮51、52向扩径方向或缩径方向移动时,小齿轮51、52通过与其啮合的齿条53、54相互向反方向旋转的方式配设。
即,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根据通过链轮移动机构40A移动的小链轮20的径方向位置来设定自转小链轮22、23的自转的旋转相位。即,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小链轮20的径方向位置和自转小链轮22、23的自转的旋转相位成为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这样,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以固定小链轮21不自转的方式被引导,且以自转小链轮22、23自转的方式被引导。
此外,除齿条53、54相对于小齿轮51、52的位置关系不同这一点之外,第一小齿轮51和第二小齿轮52同样地构成,另外,第一齿条53和第二齿条54同样地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着眼于第一小齿轮51及第一齿条53进行说明。
第一小齿轮51的外径(节圆直径)以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外径(节圆直径)的大致一半形成。相反而言,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外径以第一小齿轮51的外径的大致二倍形成。以下表示该理由。
由于三个小链轮20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所以第一小链轮22和固定小链轮20之间的链条长度在第一自转小链轮22向径方向仅移动距离x时仅变化“2πx/3”。
因此,如果第一自转小链轮22以将长度为“2πx/3”的链条6送入到第一自转小链轮22和固定小链轮21之间或从其之间引出的方式旋转(自转),则可以适当调整链条长度。
因此,为适当调整链条长度,则在第一小齿轮51仅旋转距离x时,第一自转小链轮22需要旋转2πx/3。即,第一自转小链轮22需要相对于第一小齿轮51在周方向长度上旋转2π/3倍。换言之,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外径和第一小齿轮51的外径之比需要为“2π/3:1”。
因此,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外径以第一小齿轮51的外径的“2π/3”倍(大致二倍)形成。
此外,图示省略,在第一自转小链轮22,在其支承轴22a和自转用销22b、22c之间介装有蝶形弹簧。这是为了吸收在变速比的变更中可能产生的第一自转小链轮22和链条6啮合时的冲击(冲击)。该蝶形弹簧也分别备置于固定小链轮21及第二自转小链轮23。
(1-1-1-4.旋转轴)
其次,参照图1说明旋转轴1。此外,在旋转轴1的说明中,着眼于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说明其结构。图1中,对于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的驱动而扩缩的输出侧的切圆半径,实线表示最大径的切圆半径,点划线表示最小径的切圆半径。
在旋转轴1形成有可收纳多个小链轮20的凹部2。在凹部2,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最深地收纳多个小链轮20。随着多个小链轮20的径位置从该状态向外侧(扩径侧)移动,多个小链轮20向凹部2的收纳程度(收纳深度)减小,当径位置进一步向外侧移动时,多个小链轮20从凹部2脱离。
凹部2具有与固定小链轮21相对应的第一凹部2a、和与各自转小链轮22、23相对应的两个第二凹部2b、2b。此外,一第二凹部2b和另一第二凹部2b同样构成。
第一凹部2a形成为与固定小链轮21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凹部2a从圆柱状的旋转轴的外周面侧起形成为与固定小链轮21的主体部21b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在此,由于主体部21b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圆弧状,所以第一凹部2a成为从圆柱状的旋转轴起去除了比其细的圆柱的一部分的形状。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固定小链轮21的主体部21b与该第一凹部2a,抵接。此时,固定小链轮21的主体部21b以侵入旋转轴1的方式被收纳。
第二凹部2b形成为与自转小链轮22、23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凹部2b形成为从圆柱状的旋转轴的外周面侧以连结自转小链轮22、23的各齿的前端而形成的圆为底面或上面的去除了圆柱的一部分的形状。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自转小链轮22、23的前端分别与该第二凹部2b抵接。此时,自转小链轮22、23以侵入旋转轴1的方式被收纳。
此外,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导杆29与位于和各凹部2a、2b的相互之间的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
(1-1-2.链条)
其次,参照图5对链条6进行说明。
被导杆29引导的链条6设有与各小链轮21、22、23的齿轮的列数(在此为三列)相对应的根数。在此,设有第一链条6A、第二链条6B及第三链条6C这三根链条。
此外,图5表示的是链条6A、6B、6C使用所谓的无声链条,但代替其也可以使用滚子链或套管链等其它形式的链条。
这些链条6A、6B、6C相互错开节距而设置。在此,以1/3节距相互错开节距。与之相对应,与各链条6A、6B、6C啮合的小链轮20的各齿20c的相位也错开配置。
此外,链条6A、6B、6C除配设节距以外均同样地构成。
另外,根据无级变速机构的传递扭矩而使用二根或四根以上的链条6,但该情况下,优选以“1/链条的根数”节距将各链条错开节距设置。
(1-2.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由于如上那样构成,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作用及效果。
当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使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组10的旋转相位变化时,链轮移动机构40A及导杆移动机构40B工作,小链轮20及导杆29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径方向位置在维持等距离的同时同步变更。由此,变更切圆半径。该情况下,如果小链轮不自转,则会产生小链轮相对于链条的相移,但这样的相移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带来的自转小链轮22、23的自转而被消除。
在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上卷挂有链条6的情况下,当切圆半径扩径时,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之间的最佳链条长度变长,如果不设置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则会导致链条长度不足。此时,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而自转,由此,在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之间被送入链条长度的不足量。
另一方面,在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上卷挂有链条6的情况下,当切圆半径缩径时,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之间的最佳的链条长度变短,如果不设置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则会导致链条的松弛。此时,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进行自转,由此,从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之间引出链条长度的余量(松弛量)。
切圆半径扩缩径时自转的自转小链轮22、23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小链轮20的径方向位置和自转小链轮22、23的自转的旋转相位为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即,自转小链轮22、23在通过切圆半径的扩缩径变更变速比时,可以一边调整链条6的过长或不足量,一边进行动力传递。
这样,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伴随链轮移动机构40A进行的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多个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的相移的方式将自转小链轮22、23与链轮移动机构40连动而自转驱动,因此,通过在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时、即变速比的变更时,适当调整小链轮间的链条长度,可以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详细而言,在多个小链轮20沿径方向移动时,即变更变速比时,小齿轮51、52一边与齿条53、54啮合一边旋转。通过该旋转,自转驱动自转小链轮22、23。该自转驱动由于以消除多个小链轮20间相对于链条6的相移的方式与链轮移动机构40A连动,所以可以适当调整多个小链轮20间的链条长度。此时,由于小齿轮51、52与齿条53、54啮合,所以小齿轮51、52及与其一体旋转的自转小链轮22、23不空转。因此,可以一边进行动力传动一边变更变速比。进而,本无级变速机构在用于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用的变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发动机制动器起作用。
如果以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则相对于第一自转小链轮22的第一小齿轮51将第一齿条53配置于滞后角侧,另外,相对于第二自转小链轮23的第二小齿轮52将第二齿条54配置于提前角侧,因此,在固定小链轮21和第一自转小链轮22或第二自转小链轮23之间,在切圆半径扩径时被送入链条长度的不足量,另外,在切圆半径缩径时被拉出链条长度的余量(松弛量)。即,当松弛时链条6被拉出,当链条6绷紧时,链条6被送入,因此,可以适当调整链条长度。
另外,由于多个小链轮20被以等间隔设有三个,所以即使多个小链轮20位于任何的旋转相位,链条6和小链轮20的任何的动力传递都不会被切断。因此,有助于可靠的动力传递。
另外,由于自转小链轮22、23的外周形成为小齿轮51、52的外周的大致二倍,所以可以在小链轮20之间不会过度长或不足地送入或拉出链条6,可以适当地调整链条长度。
一体结合于固定小链轮21的支承轴21a的导向部件59形成为以遍及径方向的规定长度与第一导向槽12a接触的方式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即使使固定小链轮21自转的旋转力起作用,导向部件59也不会因旋转力而与第一导向槽12a接触并进行旋转(自转)。因此,能使固定小链轮21不自转。
通过阻止固定小链轮21的自转,在变更变速比时,在固定小链轮21和各自转小链轮22、23之间过度长或不足的链条长度与各小链轮21、22、23的径方向移动距离相对应地成为一定,由此,有助于稳定的链条长度的调整。
另外,在链轮移动机构40A中,当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将可动盘19相对于第一固定盘11相对旋转驱动时,第一固定盘11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和可动盘19的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的交叉部位沿径方向移动,该交叉部位的支承轴21a、22a、23a和被其支承的小链轮21、22、23沿径方向移动。这样,可以使三个小链轮20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为等距离一边沿径方向同步移动,可以变更变速比。
由于在旋转轴1的外周形成有可收纳多个小链轮20的凹部2,所以通过以多个小链轮2侵入凹部2的方式被收纳,可以使多个小链轮20的位置更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由此,可以减小由多个小链轮20构成的切圆半径的最小径。因此,可以实现变速比范围的扩大。
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多个小链轮20与旋转轴1抵接,因此,通过确保旋转轴1的截面积,可以确保旋转轴1的刚性及强度。另外,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旋转轴1可能会负担大的负荷,但通过确保旋转轴1的刚性或强度,有助于无级变速机构的耐久性的确保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多个导杆29与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因此,可以抑制导杆29的挠曲或扭曲等变形。由此,链条6和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被抑制,有助于振动或噪音的降低。另外,也有助于确保通过确保旋转轴1的截面积带来的旋转轴1的强度等。
在旋转轴1的外周形成有与外周部部分地突出形成有齿21c的固定小链轮21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第一凹部2a、和与外周部全周形成有齿的自转小链轮22、23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各第二凹部2b,因此,可以说第一凹部2a为比第二凹部2b小的凹部。因此,与代替第一凹部2a而形成第二凹部2b相比,可以确保旋转轴1的截面积。
另外,可以在确保与代替第一凹部2a而形成第二凹部2b同等的截面积的同时,进一步减小切圆半径的最小径。由此,可以实现变速比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链条6A、6B、6C由于相互错开节距设置,所以通过分散链条6A、6B、6C和导杆29的接触带来的噪音,可以降低噪音。
(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进行说明。
(2-1.构成)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的构成,因此,在此,对因该不同产生的构造上的变更点进行说明。
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2-1-1.固定盘)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盘组10从多个小链轮20侧起依次具有第一固定盘(固定盘)11、第二固定盘(第一自转用盘)112及第三固定盘(第二自转用盘)13。这些固定盘11、112、13以均与旋转轴1一体形成、或均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
在第二固定盘112形成有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在第三固定盘13形成有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13a,各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13a作为自转用销22b、22c、23b、23c各自的导向槽起作用。
另外,图示省略,在第二固定盘12及第三固定盘13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对设于固定小链轮21的销进行引导的销槽。该销槽以沿固定小链轮21的径方向的移动轨道延伸的方式形成,且以不阻碍固定小链轮21的径方向移动而阻止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
此外,固定盘11及可动盘19的结构及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2-1-2.小链轮)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自转小链轮22在切圆半径扩径时沿顺时针自转,在切圆半径缩径时沿逆时针自转。另一方面,第二自转小链轮23在切圆半径扩径时沿逆时针自转,在切圆半径缩径时沿顺时针自转。
如图6所示,在第一自转小链轮22突设有用于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进行自转驱动的第一自转用销22b及第二自转用销22c。这些自转用销22b、22c相对于支承轴22a的轴心C3偏心设置。此外,图6与图2相同,为容易理解而示意性表示,在同截面表示第一自转小链轮22及第二自转小链轮23。
同样,在第二自转小链轮23突设有用于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进行自转的第一自转用销23b及第二自转用销23c。这些自转用销23b、23c相对于支承轴23a的轴心C4偏心设置。
此外,与第一自转用销22b、22c相比,第二自转用销22c、23c沿着轴心C3、C4的长度形成为比第二固定盘112的厚度长,且被插入第三固定盘13的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13a并由该槽13a进行引导。
另外,图示省略,在固定小链轮21还突设有销。该销相对于轴心C2偏心设置,通过被形成于第二及第三固定盘112、13的至少任一方的销槽引导,作为防止固定小链轮21的自转的止转件而起作用。
(2-1-3.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
如图6所示,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由设于各自转小链轮22、23的支承轴22a、23a的自转用销22b、22c、23b、23c、形成于第二固定盘112的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形成于第三固定盘13的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13a构成。进而,该机构150具备未图示的设于固定小链轮21的支承轴21a的销、和形成有用于阻止固定小链轮21的自转的方式引导该销的销槽的第二固定盘112及第三固定盘13的至少任一方。
此外,第一自转小链轮22及第二自转小链轮23由于仅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的自转方向不同而同样地自转,所以,在此着眼于第一自转小链轮22,说明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的结构。
如图7及图8所示,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通过将相对于轴心C3偏心设置的自转用销22b、22c用与它们分别相对应的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13a引导,使第一自转小链轮22自转。此外,图7及图8中,按照白色的箭头所示的顺序表示时间序列。
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13a分别形成为以消除伴随径方向移动的小链轮20向链条60的相移的方式使自转小链轮22、23自转的形状。
另外,图示省略,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通过将固定小链轮21的销用沿固定小链轮21的移动轨道延伸的销槽引导,固定小链轮21的销在该销槽内滑动接触,不阻碍固定小链轮21的径方向移动而阻止自转。
(2-2.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伴随链轮移动机构40实现的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多个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的相移的方式将自转小链轮22、23与链轮移动机构40连动并自转驱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在多个小链轮20的径方向移动时即、变更变速比时,适当调整小链轮间的链条长度,可以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详细而言,在多个小链轮20沿径方向移动时即、变更变速比时,自转用放射状槽112a、13a对自转用销22b、22c进行引导,使自转小链轮22、23自转,因此,适当调整多个小链轮20间的链条长度。由此,能够一边可靠地进行动力传递,一边顺畅地变更变速比。而且,在将本无级变速机构用于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用的变速器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发动机制动器起作用。
特别是,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具有第一自转用销22b、23b和第二自转用销22c、23c作为相对于自转小链轮22、23的轴心C3、C4偏心的两种自转用销,作为与这些自转用销22b、22c、23b、23c相对应的两种自转用放射状槽,具有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12a和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13a,因此,能够使自转小链轮22、23可靠地自转。由此,可以使变速比的变更可靠,有助于动力传递效率的提高。
另外,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150以固定小链轮21不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且以自转小链轮22、23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可以调整固定小链轮21和与其相邻的其它小链轮即自转小链轮22、23之间的链条长度的过长或不足。由此,可以一边可靠地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对于其它的作用、效果,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3.其它)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构成可以根据需要取舍选择,也可以适当组合。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不自转的固定小链轮21和自转的自转小链轮22、23,但小链轮21、22、23也可以都可自转地构成。该情况下,至少任何相邻的小链轮对的自转方向被相互设定为反方向。
另外,表示了三个小链轮20,但小链轮20的个数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四个以上,只要任何小链轮20总是与链条60啮合,则个数也可以为两个。无论任何情况下,相邻的小链轮20的至少任一个都作为自转的小链轮20构成,另外,还设置与小链轮20的个数相对应的放射状槽11a、19a。
另外,斜齿轮12A不限于第二固定盘12的外周部,只要至少设于固定盘组10的任一方即可。该情况下,变更与斜齿轮12A啮合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的斜齿轮33a的部位。
另外,也可以在旋转轴1追加形成可收纳导杆29的凹部。该情况下,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优选导杆29与旋转轴1抵接。该情况下,通过进一步确保旋转轴1的截面积,可以提高旋转轴1的刚性及强度。
另一方面,凹部2只要与多个小链轮20中至少一个相对应地形成于至少一处即可。另外,在切圆半径为最小径时,小链轮20的全部或一部分或者、导杆29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不与旋转轴1抵接。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从多个小链轮20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固定盘11、可动盘19、第二固定盘12,但盘的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从多个小链轮20侧起依次为可动盘19、第一固定盘11、第二固定盘12。进而,也可以将第一固定盘11和第二固定盘12构成为一体。即,第一固定盘11也可以兼用作第二固定盘12。该情况下,在兼用的固定盘形成有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及导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b,并且固设有齿条53、54。此时,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a也可以作为引导链轮小齿轮21、22、23的支承轴21a、22a、23a的导向槽起作用。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分别设置第一固定盘11和第二固定盘12的结构相比,可以形成简单的结构。进而可以抑制成本,且可以实现重量的减轻。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自转小链轮21、22的支承轴21a、22a的两端部分别设置了两根自转用销21a、21b、22a、22b,但也可以将自转用销21a、21b、22a、22b仅设于一端或另一端,进而,也可以仅设置第一自转用销21a、22a或第二自转用销21b、22b。该情况下,与自转用销21a、21b、22a、22b中设置的结构相对应,设置自转用放射状槽。据此,可以形成简单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无级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和卷绕于所述两组复合链轮上的链条,所述两组复合链轮分别具有:输入或输出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方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小链轮、使所述多个小链轮一边维持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等距离一边沿径方向移动的链轮移动机构,通过变更围绕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且与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相切的圆的半径即切圆半径,从而变更变速比,其中,
具备自转驱动所述多个小链轮中的至少一个自转小链轮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伴随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进行的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所述多个小链轮相对于所述链条的相移的方式使所述自转小链轮与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连动并机械地自转驱动,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具备:
沿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自转用固定盘的径方向配设的齿条;
一体固定于所述自转小链轮的支承轴且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
通过利用所述自转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而与所述齿条啮合的所述小齿轮旋转,使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多个小链轮包含不自转的至少一个固定小链轮,
所述自转小链轮具备:
以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公转方向为基准相对于所述固定小链轮设于提前角侧的提前角侧自转小链轮;
以所述公转方向为基准相对于所述固定小链轮设于滞后角侧的滞后角侧自转小链轮,
所述齿条具备:
与所述提前角侧自转用小链轮的所述小齿轮啮合的提前角侧齿条;
与所述滞后角侧自转用小链轮的所述小齿轮啮合的滞后角侧齿条,
所述提前角侧齿条相对于所述提前角侧自转小链轮的所述小齿轮配置于滞后角侧,
所述滞后角侧齿条相对于所述滞后角侧自转小链轮的所述小齿轮配置于提前角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多个小链轮将所述固定小链轮、所述提前角侧自转用小链轮和所述滞后角侧自转用小链轮这三个小链轮沿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而构成,
所述自转小链轮的外周长度形成为所述小齿轮的外周长度的大致二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自转用固定盘具有引导所述固定小链轮的固定小链轮导向槽,
在所述固定小链轮的支承轴上一体结合有内插于所述固定小链轮导向槽并进行引导的导向部件,
所述导向部件形成为以遍及所述自转用固定盘的径方向的规定长度与所述固定小链轮导向槽接触的方式相对应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链轮移动机构具备:
链轮支承轴,其支承所述小链轮;
固定盘,其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插通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且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
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地配设,进而与所述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在该交叉部位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所位于的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盘相对于所述固定盘相对旋转驱动,并使所述交叉部位沿径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固定盘与所述自转用固定盘兼用。
7.一种无级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和卷绕于所述两组复合链轮上的链条,所述两组复合链轮分别具有:输入或输出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方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小链轮、使所述多个小链轮一边维持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等距离一边沿径方向移动的链轮移动机构,通过变更围绕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且与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全部相切的圆的半径即切圆半径,从而变更变速比,其中,
具备自转驱动所述多个小链轮中的至少一个自转小链轮的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伴随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进行的所述多个小链轮的径方向移动,以消除所述多个小链轮相对于所述链条的相移的方式使所述自转小链轮与所述链轮移动机构连动并机械地自转驱动,
所述链轮移动机构具备:
链轮支承轴,其支承所述小链轮;
固定盘,其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插通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且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
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地配设,进而与所述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在该交叉部位形成有所述链轮支承轴所位于的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盘相对于所述固定盘相对旋转驱动,并使所述交叉部位沿径方向移动,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具备:
第一自转用销,其相对于所述链轮支承轴偏心设置;
第一自转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地配设,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且形成有所述第一自转用销插通的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
与所述链轮支承轴的径方向移动连动,所述第一自转用放射状槽引导所述第一自转用销,使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具备:
第二自转用销,其相对于所述链轮支承轴偏心设置;
第二自转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同心地配设,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且形成有所述第二自转用销插通的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
与所述链轮支承轴的径方向移动连动,所述第二自转用放射状槽引导所述第二自转用销,使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多个小链轮具有不自转的一个固定小链轮和可自转的其它自转小链轮,
所述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以所述固定小链轮不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且以所述自转小链轮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级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多个小链轮沿公转方向等间隔地设有至少三个。
CN201480032862.0A 2013-06-10 2014-05-28 无级变速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2040 2013-06-10
JP2013122040 2013-06-10
JP2014-008994 2014-01-21
JP2014008994 2014-01-21
PCT/JP2014/064064 WO2014199823A1 (ja) 2013-06-10 2014-05-28 無段変速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692A CN105283692A (zh) 2016-01-27
CN105283692B true CN105283692B (zh) 2018-01-16

Family

ID=52022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286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692B (zh) 2013-06-10 2014-05-28 无级变速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65860B2 (zh)
EP (1) EP3009713B1 (zh)
JP (1) JP5970611B2 (zh)
KR (1) KR101745813B1 (zh)
CN (1) CN105283692B (zh)
WO (1) WO20141998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7186B2 (ja) * 2013-03-25 2016-08-2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制御方法
WO2015157940A1 (en) * 2014-04-16 2015-10-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20170184184A1 (en) * 2014-05-27 2017-06-29 Jatco Lt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N106402303B (zh) * 2015-07-30 2019-07-09 郑云兵 一种变速器
KR101851693B1 (ko) * 2016-09-20 2018-06-11 이춘우 무단변속기
US11639749B1 (en) * 2019-05-21 2023-05-02 Sunman Engineering, Inc. Gear set
CN110541925B (zh) * 2019-09-29 2024-04-12 梁恩 一种无级变速器
US11371592B2 (en) * 2020-07-16 2022-06-28 James Leslie Kalkstein Continuously variable-ratio transmission
JP6883831B1 (ja) * 2021-03-11 2021-06-09 株式会社アイトロニクス 変速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3410A (en) * 1973-11-16 1975-10-21 Leonard Stanley Ackerman Variable speed gearing
US4167124A (en) * 1977-04-01 1979-09-11 Dso "Rodopa" Variable-speed chain drive unit
US4129044A (en) * 1977-05-19 1978-12-12 Erickson Marlo W V Variable gear ratio chain drive system for bicycles
US4740190A (en) * 1987-01-29 1988-04-26 University Of Florida Variable ratio bicycle chain drive
US5476422A (en) * 1994-09-06 1995-12-19 Schendel; Robert J.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for bicycles
WO1998011364A1 (en) 1996-09-09 1998-03-19 Enrico Nino A stepless speed change gear
US5984814A (en) * 1997-09-04 1999-11-16 Davenport; Bruce Variable ratio chain drive transmission
US6458054B1 (en) * 1998-07-24 2002-10-01 Kenji Mimura Transmission
US6183385B1 (en) * 1999-07-01 2001-02-06 Frank Vincent Bakulich, Jr. Variable-ratio transmission
US6332852B1 (en) * 2000-05-30 2001-12-25 3561020 Canada Inc. Variable ratio drive system
JP2002250420A (ja) * 2001-02-26 2002-09-06 Hitoshi Fujisawa 連続無段階変速装置
DE10225285A1 (de) * 2001-06-13 2002-12-1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Verfahren und ein System zum Regeln des Drehmomentübertragungsvermögens einer reibschlüssig Drehmoment übertragenden Baugruppe
AU2003215051A1 (en) * 2002-03-18 2003-09-29 Johannes Jacobus Naude Variable sprocket ivt machine
JP3381914B1 (ja) 2002-07-22 2003-03-04 努 小河原 無段変速機
KR200309174Y1 (ko) 2002-12-17 2003-03-31 정재필 벨트구동식 무단변속기
TWI238876B (en) * 2004-04-13 2005-09-01 Fu-Sen Jeng Automatic step-less gearshift mechanism
CA2652120C (en) * 2004-05-19 2013-08-27 Anthony Wong Synchronized segmentally interchanging pulley transmission system
US7261655B2 (en) * 2004-06-24 2007-08-28 Vargas Eladio A Variable speed flat belt transmission and variable diameter pulley for use in same
US7713154B2 (en) * 2005-09-02 2010-05-11 Kenneth B. Hawthorn Fixed pitc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PCVT)
US20120238384A1 (en) * 2009-09-08 2012-09-20 Vmt Technologies, Llc. Lock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
US9188205B2 (en) * 2009-09-08 2015-11-17 Gary D. Lee Moon gear assembly
KR20120010629A (ko) 2010-07-22 2012-02-06 정기숙 가변디스크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단변속기
KR101017422B1 (ko) * 2010-12-29 2011-02-28 조윤규 체인벨트식 무단변속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9713B1 (en) 2017-07-12
US20160138687A1 (en) 2016-05-19
EP3009713A1 (en) 2016-04-20
WO2014199823A1 (ja) 2014-12-18
JP5970611B2 (ja) 2016-08-17
US9765860B2 (en) 2017-09-19
JPWO2014199823A1 (ja) 2017-02-23
CN105283692A (zh) 2016-01-27
EP3009713A4 (en) 2016-06-01
KR20150143713A (ko) 2015-12-23
KR101745813B1 (ko) 2017-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3692B (zh) 无级变速机构
CN104769317A (zh) 波动发生器及波动齿轮装置
WO2014201938A1 (zh) 柔性啮合无级变速箱
US20120220419A1 (en) Driving body acceleration device using elasticity
US20170328447A1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KR101311573B1 (ko)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RU2629584C2 (ru) Механизм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озвратно-поступатель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непрерывное вращательное
CN103363046A (zh) 连续变速器
CN106415068A (zh) 变速机构
CN101130381A (zh) 套齿轮变速器及折叠自行车
JP5960733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JP2017067158A (ja) 減速機構
JP6592348B2 (ja) 変速機構
US20070275802A1 (en) Drive For (Semi-) Continuous Drives Having An Endless Belt
JP6067665B2 (ja) 変速機構
JP5753223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US3398596A (en) Gai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JP6145063B2 (ja) 位相ずれ許容動力伝達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無段変速機構
KR100896496B1 (ko) 무단변속장치
TW201314077A (zh) 連桿式無段變速裝置
JP6592347B2 (ja) 変速機構
JP6046648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無段変速機構
JP6194421B2 (ja) 変速機構
JP2017101802A (ja) 変速機構
JP2017101801A (ja) 変速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