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9864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9864B
CN105229864B CN201380075782.9A CN201380075782A CN105229864B CN 105229864 B CN105229864 B CN 105229864B CN 201380075782 A CN201380075782 A CN 201380075782A CN 105229864 B CN105229864 B CN 1052298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ittings
lance portion
lance
fa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7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9864A (zh
Inventor
饭星真治
中岛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29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9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谋求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提高。所述连接器具备:受压面(16),为矛状部(12)的前端面;卡定部(36),形成于端子配件(30)并且与受压面(16)卡定;倾斜面(15),形成于矛状部(12)中的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并且以朝向后方远离端子配件(30)的方式倾斜;引导面(18),形成于受压面(16),并且在卡定部(36)按压受压面(16)时使矛状部(12)向端子配件(30)侧挠曲;抵接面(21),形成于矛状部(12)中的比受压面(16)靠后方,并且与端子配件(30)相对;以及挠曲限制部(38),形成于端子配件(30)中的比卡定部(36)靠后方,并且在矛状部(12)处于自由状态时以与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与抵接面(21)空出间隔地相对。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谋求通过矛状部的卡定作用而防止在壳体的端子容纳室中插入的端子配件脱落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提高。端子配件从后方插入于端子容纳室,矛状部被设为沿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向前方以悬臂形状延伸的方式。在该连接器中,如果向后方的拉伸力作用于通过矛状部的卡定而防止脱落的端子配件,则由于矛状部的薄壁部弯曲而沿矛状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变短。并且,通过该矛状部的延伸长度变短,而提高矛状部的屈曲强度,进而提高矛状部的保持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39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连接器中,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卡定位置为矛状部的延伸端面。因此,即使矛状部短尺寸化,如果对端子配件的拉伸力增强,则也存在矛状部屈曲并且失去基于矛状部的保持力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谋求提高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端子容纳室;
端子配件,从后方插入于所述端子容纳室;
合成树脂制的矛状部,为沿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并向前方以悬臂形状延伸的方式,在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所述端子容纳室的插入过程中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挠曲,并且在所述端子配件正确插入于所述端子容纳室后弹性恢复为自由状态;
受压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的前端面;
卡定部,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并且通过从前方与所述受压面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落;
倾斜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的相对面,并且以朝向后方远离所述端子配件的方式倾斜;
引导面,形成于所述受压面和所述卡定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在所述卡定部按压所述受压面时,使所述矛状部向与所述端子配件接近的方向挠曲;
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中的比所述受压面靠后方的位置,并面向所述端子配件侧;以及
挠曲限制部,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比所述卡定部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矛状部处于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在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抵接面空出间隔地相对。
发明效果
如果卡定部从前方与受压面抵接,则在矛状部上产生沿着假想面的剪切力,其中,所述假想面从抵接位置与端子配件的拉伸方向平行地延伸且直到倾斜面。在本发明中,将沿着该假想面并将矛状部假想地切断时的剖面定义为“剪切面”,将该水平的剪切面的剖面面积定义为“剪切面积”。
如果在端子容纳室中正确插入有端子配件,则卡定部从前方与已弹性恢复为自由状态的矛状部的前端的受压面卡定,通过该卡定作用而防止端子配件脱落。如果向后方的拉伸力作用于端子配件,则由于卡定部按压受压面,因而通过引导面而矛状部向与端子配件接近的方向挠曲。由于矛状部向与端子配件接近的方向挠曲且剪切面积增大,因而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力增高。
并且,如果矛状部挠曲到预定位置,则抵接面与挠曲限制部抵接,并限制矛状部的进一步的挠曲动作。该抵接面和挠曲限制部在比卡定部和受压面的抵接位置靠后方即比矛状部的前端靠基端侧的位置配置。因此,即使矛状部在其基端和前端之间屈曲变形,通过挠曲限制部和抵接面的抵接也可以防止矛状部的屈曲。根据本发明,由于不存在起因于矛状部的屈曲变形而失去基于矛状部的保持力的可能,因而在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上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剖视图。
图2为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正确插入有端子配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剖视图。
图4为表示正确插入有端子配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卡定部按压引导面且矛状部向上方弹性挠曲的状态的主剖视图。
图6为表示卡定部按压引导面且矛状部向上方弹性挠曲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7为表示卡定部压入于引导面且挠曲限制部与止动件抵接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8为端子配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具备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形成于所述矛状部,在所述卡定部压入于所述受压面时,通过使所述挠曲限制部从前方与所述止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所述矛状部向后方的相对位移。
根据该结构,在卡定部压入于受压面时,通过挠曲限制部与止动件抵接,而限制向相对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后方的相对位移。由此,防止卡定部相对于受压面的过度的压入。
(2)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具备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为相对于所述矛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相对面凹陷的方式,该凹陷的区域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相对的面被设为所述抵接面。
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的卡定部和受压面之间的卡定量相当于从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相对面到卡定部的距离。如果在将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相对面设定为抵接面的情况下,则由于挠曲限制部和卡定部的高低差增大,因而端子配件的形状复杂化。在此点上,由于本发明将抵接面配置于使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相对面凹陷的缺口部内,因而降低挠曲限制部和卡定部的高低差,而能够谋求端子配件的形状的简化。
(3)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挠曲限制部也可以对于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所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
根据该结构,在抵接面与挠曲限制部抵接时,由于矛状部的姿态不会左右地倾斜,因而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功能较稳定。
(4)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所述挠曲限制部和所述止动件也可以对于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所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
根据该结构,在挠曲限制部与止动件抵接时,由于矛状部的姿态不会左右地改变朝向,因而基于矛状部的端子配件的保持功能较稳定。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和从后方插入地装配于壳体10的端子配件3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的方向为将图2、4、6~8中的左侧定义为前侧。在上下的方向中,以在图1~7所表示的朝向为基准。在左右的方向中,以在图1、3、5所表示的朝向为基准。
在壳体10内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细长的端子容纳室11。在端子容纳室11中从壳体10的后方插入有端子配件30。在壳体10中一体地形成有沿端子容纳室11的下面壁(内壁)并向前方以悬臂形状延伸的方式的矛状部12。矛状部12能够以其后端部(基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与端子配件30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的插入方向以大致直角地交叉的方向)弹性挠曲。另外,关于以下的矛状部12的形状、位置关系等,以矛状部12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参照图4)为基准进行说明。
矛状部12的上表面即在上下方向上与插入于端子容纳室11的端子配件30相对的相对面13由从矛状部12的前端直到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的水平面14和从水平面14的后端直到矛状部12的后端(基端)的倾斜面15构成。水平面14与端子配件30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的插入方向(以下简称为“插入方向”)平行。倾斜面15以向后方逐渐地远离端子配件30的方式下降坡度地倾斜。
矛状部12的前端面(延伸端面)为与端子配件30的插入方向大致直角地交叉并在前后方向上与后述的端子配件30的卡定部36相对或者抵接的受压面16。如图3、4所示,受压面16构成为:与矛状部12的水平面14的前端缘直角地连接的第一垂直面17;从第一垂直面17的下端缘向下方连接的悬突形状的引导面18;以及与第一垂直面17平行且从引导面18的下端缘向下方连接的第二垂直面19。第一垂直面17、引导面18以及第二垂直面19沿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上下地排列。在端子配件30恰当地插入于端子容纳室11的状态下,端子配件30的卡定部36与受压面16中的引导面18抵接或者相对。
如图4所示,引导面18面向斜下前方。因此,如果从前方向引导面18施加按压力,则由于引导面18的倾斜,因而在矛状部12上作用有使所述矛状部12向上方即向与端子配件30接近的方向弹性挠曲的力。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引导面18的形成区域在倾斜面15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即,引导面18的最上端位于比倾斜面15的最上端稍微低的高度,引导面18的最下端位于与倾斜面15的最下端相同的高度。
因此,从引导面18水平地向后方(即,端子配件30从端子容纳室11抽出的方向)延伸的假想水平面,如果其高度在引导面18的形成范围内,则一定到达倾斜面15。如果按压力从前方作用于引导面18,则在矛状部12上沿受到按压力的高度的假想水平面产生剪切力。在本实施例1中,将沿该假想水平面假想地切断矛状部12时的剖面定义为“剪切面”,将该水平的剪切面的剖面面积定义为“剪切面积”。
剪切面积随着剪切面(假想水平面)的高度接近引导面18的上端而减小,随着剪切面的高度接近引导面18的下端而增大。在按压力作用于引导面18时的矛状部12的破坏强度随着剪切面积增大而增高。矛状部12的破坏强度高是指用于将端子配件30以防脱状态保持的矛状部12的保持力较强。
如图3所示,在矛状部12上形成有从相对面13以台阶状向下方凹陷的方式的左右对称的一对缺口部20。缺口部20向矛状部12的前端面(受压面16)以及左右两外侧面敞开。缺口部20的侧面为与端子配件30的插入方向(前后方向)以及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上下方向)的两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如图4所示,缺口部20的底面为朝向前方且下降坡度的抵接面21。抵接面21面向上方即面向与端子配件30相对的方向。并且,缺口部20的后表面为面向前方的止动件22。
在前后方向上的缺口部20(抵接面21)的形成区域为比倾斜面15靠前方的区域。即,缺口部20和抵接面21形成于从矛状部12的前端直到比水平面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的范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的缺口部20(止动件22)的形成区域与第一垂直面17的整体以及引导面18中的上端侧的区域对应。即,缺口部20和止动件22形成于从矛状部12的上端(水平面14)直到比引导面18的下端靠稍微上方的位置的范围。
端子配件30通过对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整体在前后方向上成形为细长的形状。端子配件30从壳体10的后方向端子容纳室11内插入,并以通过矛状部12的卡定作用而限制向后方的脱落的状态保持。如图2所示,在端子配件30的后端部形成有开口筒形状的压接部31,在该压接部31上连接有电线32的前端部。
在端子配件30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方筒部33。如图4、8所示,在构成方筒部33的底壁部34上形成有卡定孔35。在端子配件30正确插入于端子容纳室11的状态下,卡定孔35位于与矛状部12对应的位置。并且,在底壁部34上以沿卡定孔35的开口缘中的前端缘的方式形成有卡定部36。卡定部36为将底壁部34中的比卡定孔35靠前方的大致台形状的区域向下方敲出的方式。卡定部36的水平的后缘部为与矛状部12抵接的按压缘部37。该按压缘部37位于比底壁部34靠下方(即,矛状部12侧)。在左右方向上,卡定部36和按压缘部37位于方筒部33(底壁部34)的中央。
如图8所示,在底壁部34上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挠曲限制部38。挠曲限制部38为从卡定孔35的开口缘中的左右两侧缘部向内侧以大致方形状伸出的方式。挠曲限制部38以成为同一平面状的方式与底壁部34连接。因此,如图4所示,按压缘部37位于比挠曲限制部38靠下方。在前后方向上,挠曲限制部38配置于比按压缘部37靠稍微后方。并且,如图8所示,在左右方向上,一对挠曲限制部38还配置于比按压缘部37的左右两端靠外侧方。
接着,对本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将端子配件30插入于端子容纳室11前的状态下,矛状部12通过矛状部12自身的刚性而保持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在插入端子配件30的过程中,由于方筒部33的底壁部34的前端或者卡定部36与矛状部12的倾斜面15抵接,因而矛状部12向下方弹性挠曲。在端子配件30的插入从该状态进一步进展的过程中,底壁部34或者卡定部36与倾斜面15和水平面14滑动接触。
并且,如果端子配件30到达正确的插入位置,则卡定部36的按压缘部37通过矛状部12的前端,因而矛状部12通过其弹性复原力而向上方弹性恢复并成为自由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矛状部12的水平面14位于比按压缘部37靠上方,按压缘部37以在前后方向上与引导面18的上端部空出少许间隙的方式而相对。
并且,如果矛状部12弹性恢复为自由状态,则矛状部12的上端部进入于卡定孔35内,矛状部12中的左右两缺口部20之间的部分位于以非接触状态被夹入左右一对的挠曲限制部38之间的位置。此时,挠曲限制部38与抵接面21为非接触。即,挠曲限制部38的下表面位于以与抵接面21空出预定的空间的方式上下地相对的位置。并且,挠曲限制部38的后端为以在前后方向上与矛状部12的止动件22空出少许间隙的方式而相对的状态(即,非接触的状态)。
如果从该状态起,向后方的拉伸力作用于端子配件30,则在端子配件30稍微向后方位移时,按压缘部37与引导面18的上端部抵接,矛状部12为几乎没有弹性挠曲地从后方与端子配件30卡定的状态。通过该矛状部12的卡定作用,端子配件30以防脱状态保持。此时,引导面18中的从与按压缘部37的抵接位置向后方延长的剪切面的剪切面积相对较小,但如果作用于端子配件30的拉伸力较小,则端子配件30以防脱状态保持。
但是,在作用于端子配件30的拉伸力较强的情况下,由于从按压缘部37作用于引导面18的来自前方的按压力也较强,因而通过引导面18的倾斜而使矛状部12向上方(即,接近端子配件30的方向)弹性挠曲。并且,如图6所示,在抵接面21从下方与挠曲限制部38抵接时,阻止矛状部12的上方位移。在该状态下,引导面18中的按压缘部37的抵接位置向下方位移。此时,由于从引导面18的下端部向后方(与相对于端子配件30的拉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长的剪切面Sa(参照图6)的剪切面积比引导面18的上端部中的剪切面Sb(参照图4)的剪切面积大,因而矛状部12的剪切强度即用于将端子配件30以防脱状态保持的保持力增高。
如上所述,即使在矛状部12向上方弹性挠曲的状态下,矛状部12的前端面即引导面18朝向斜下前方。因此,在对端子配件30的拉伸力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存在通过来自按压缘部37的按压力而矛状部12以使其上表面(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向上方鼓出(端子配件30侧)的方式屈曲变形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将抵接面21配置于比引导面18靠后方(矛状部12的基端侧)的位置,且端子配件30的挠曲限制部38从上方与该抵接面21抵接,因而矛状部12不会产生如向上方鼓出的屈曲变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矛状部12设为不会屈曲变形,因而在对端子配件30的拉伸力较强时,如图7所示,端子配件30向后方稍微地位移且按压缘部37压入于引导面18。并且,挠曲限制部38的后端从前方与矛状部12的止动件22抵接。这样,通过挠曲限制部38相对于止动件22的抵接,而限制端子配件30的进一步的后方位移和按压缘部37相对于引导面18的压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在矛状部12的前端面形成有受压面16,在端子配件30上形成有通过从前方与受压面16卡定而防止端子配件30脱落的卡定部36。并且,在卡定部36按压受压面16时,在受压面16上形成的引导面18使矛状部12向与端子配件30接近的方向挠曲。并且,在矛状部12中的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上形成有以向后方远离端子配件30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5,在矛状部12中的比受压面16靠后方的位置上形成有面向端子配件30侧的抵接面21。另一方面,在端子配件30中,在矛状部12处于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在比卡定部36靠后方的位置上形成有在与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大致平行的上下方向上与抵接面21空出间隔地相对的挠曲限制部38。
根据该结构,在卡定部36的按压力从前方作用于矛状部12的前端面(受压面16)时,即使矛状部12在其基端(后端)和延伸端(前端)之间向上方屈曲变形,通过挠曲限制部38和抵接面21的抵接也可以防止矛状部12的屈曲。因此,根据本实施例1,由于不存在起因于矛状部12的屈曲变形而失去基于矛状部12的保持力的可能,因而在基于矛状部12的端子配件30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上优异。
并且,在卡定部36的按压缘部37压入于受压面16的引导面18时,通过挠曲限制部38从前方与止动件22抵接,而限制端子配件30相对于矛状部12向后方的相对位移。因此,防止卡定部36相对于受压面16的过度的压入。
并且,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卡定部36(按压缘部37)和受压面16(引导面18)的卡定量相当于从矛状部12中的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直到按压缘部37的距离。如果在将矛状部12中的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设定为抵接面21的情况下,由于挠曲限制部38和按压缘部37的高低差增大,因而端子配件30的形状复杂化。鉴于此点,在本实施例1中,在矛状部12上形成相对于与端子配件30的相对面13凹陷的方式的缺口部20,以该缺口部20中的与端子配件30相对的面为抵接面21。由此,由于挠曲限制部38和卡定部36的高低差减小,因而可以实现端子配件30的形状的简化。
并且,抵接面21和挠曲限制部38对于与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上下方向)以及端子配件30的插入方向(前后方向)的两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根据该结构,在抵接面21与挠曲限制部38抵接时,由于矛状部12的姿态不会左右地倾斜,因而基于矛状部12的端子配件30的保持功能较稳定。
并且,挠曲限制部38和止动件22对于与矛状部12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端子配件30的插入方向的两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根据该结构,在挠曲限制部38与止动件22抵接时,由于矛状部12的姿态不会左右地改变朝向,因而基于矛状部12的端子配件30的保持功能较稳定。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所述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1中,挠曲限制部和抵接面仅在其后端部的较窄的区域中上下地抵接,但挠曲限制部和抵接面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较宽的范围内面接触。
(2)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卡定部压入于受压面时,设置有限制端子配件相对于矛状部向后方的相对位移的止动件,但也可以为不设置这样的止动件的方式。
(3)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一对抵接面和一对挠曲限制部设为左右对称的方式,但一对抵接面和一对挠曲限制部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为左右非对称的方式。
(4)在上述实施例1中,抵接面和挠曲限制部各设置有一对,但抵接面和挠曲限制部的数量也可以为各一个。
(5)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一对挠曲限制部和一对止动件设为左右对称的方式,但一对挠曲限制部和一对止动件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为左右非对称的方式。
(6)在上述实施例1中,挠曲限制部和止动件各设置有一对,但挠曲限制部和止动件的数量也可以为各一个。
(7)在上述实施例1中,形成使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相对面(在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成为卡定部和受压面的卡定量的基准的面)凹陷的方式的缺口部,并在该缺口部内设置抵接面,但也可以为,抵接面在矛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的相对面上不形成缺口部,而在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在成为卡定部和受压面的卡定量的基准的相对面上配置抵接面。
(8)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矛状部处于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抵接面设为以相对于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朝向前方并下降坡度的方式而倾斜的朝向,抵接面在矛状部处于自由状态时,也可以为与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平行的面。
(9)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引导面仅形成为矛状部的受压面,但引导面也可以仅形成为端子配件的卡定部(按压缘部),还可以形成为受压面和卡定部的两方。
标号说明
10…壳体
11…端子容纳室
12…矛状部
13…相对面
15…倾斜面
16…受压面
18…引导面
20…缺口部
21…抵接面
22…止动件
30…端子配件
36…卡定部
38…挠曲限制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端子容纳室;
端子配件,从后方插入于所述端子容纳室;
合成树脂制的矛状部,为沿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向前方以悬臂形状延伸的方式,在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所述端子容纳室的插入过程中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挠曲,并且在所述端子配件正确插入于所述端子容纳室后弹性恢复为自由状态;
受压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的前端面;
卡定部,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并且通过从前方与所述受压面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落;
倾斜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的相对面,并且以朝向后方远离所述端子配件的方式倾斜;
引导面,形成于所述受压面和所述卡定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在所述卡定部按压所述受压面时,使所述矛状部向与所述端子配件接近的方向挠曲;
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矛状部中的比所述受压面靠后方的位置,并且面向所述端子配件侧;以及
挠曲限制部,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比所述卡定部靠后方的位置,在所述矛状部处于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在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挠曲限制部与所述抵接面空出间隔地相对,
所述连接器具备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形成于所述矛状部,并且在所述卡定部压入于所述受压面时,使所述挠曲限制部从前方与所述止动件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所述矛状部向后方的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曲限制部和所述止动件对于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所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为相对于所述矛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相对面凹陷的方式,并将该凹陷的区域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相对的面设为所述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挠曲限制部对于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所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挠曲限制部对于与所述矛状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以及所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各设置有一对。
CN201380075782.9A 2013-04-26 2013-12-04 连接器 Active CN105229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3994 2013-04-26
JP2013093994A JP6004278B2 (ja) 2013-04-26 2013-04-26 コネクタ
PCT/JP2013/082633 WO2014174718A1 (ja) 2013-04-26 2013-12-0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9864A CN105229864A (zh) 2016-01-06
CN105229864B true CN105229864B (zh) 2017-09-22

Family

ID=5179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782.9A Active CN105229864B (zh) 2013-04-26 2013-12-0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09077B2 (zh)
JP (1) JP6004278B2 (zh)
CN (1) CN105229864B (zh)
WO (1) WO20141747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4832B2 (ja) * 2013-08-09 2017-01-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48342B2 (ja) * 2013-08-09 2016-12-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6207253A (ja) * 2015-04-15 2016-1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と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6380241B2 (ja) * 2015-06-09 2018-08-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6486809A (zh) * 2016-10-31 2017-03-08 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插头端子
JP2018120687A (ja) * 2017-01-24 2018-08-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65075B2 (ja) * 2017-03-16 2021-04-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80571B2 (ja) * 2017-04-10 2020-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KR102366167B1 (ko) * 2017-09-13 2022-02-22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단자 유지력 강화를 위한 터미널 고정 구조를 갖는 커넥터
CN109546424B (zh) * 2017-09-22 2021-04-09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JP2020102338A (ja) * 2018-12-21 2020-07-0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コネクタ
JP7424247B2 (ja) 2020-08-26 2024-01-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6643C (zh) * 2005-11-15 2009-12-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7532A (ja) 2002-03-01 2003-09-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912204B2 (ja) 2002-06-28 2007-05-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1378968B1 (en) * 2002-07-04 2007-11-0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JP4457917B2 (ja) * 2005-02-23 2010-04-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602006019809D1 (de) * 2005-11-15 2011-03-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Verbinder
JP2009123373A (ja) 2007-11-12 2009-06-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12216344A (ja) * 2011-03-31 2012-1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6643C (zh) * 2005-11-15 2009-12-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74718A1 (ja) 2014-10-30
US9509077B2 (en) 2016-11-29
JP6004278B2 (ja) 2016-10-05
CN105229864A (zh) 2016-01-06
US20160164212A1 (en) 2016-06-09
JP2014216243A (ja) 2014-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864B (zh) 连接器
CN103378440B (zh) 端子配件
EP2363921B1 (en) Terminal fitting
US8795007B2 (en) Terminal fitting
EP1921716A2 (en) Female contact
CN100474703C (zh) 连接器
US7785160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8454394B2 (en) Terminal fitting having an auxilary resilient piece
CN107017504B (zh) 连接器
CN107017522B (zh) 连接器
KR101162521B1 (ko) 컨택트 및 커넥터
JP2006210188A (ja) 雌端子金具
US7867029B2 (en) Connector housing and connector
JP2009176617A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の接続構造
CN108695620A (zh) 端子零件
CN102570097A (zh) 端子接头
CN204304030U (zh) 卡用连接器
CN107017523B (zh) 连接器
JP5999510B2 (ja)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46820B (zh) 阴端子
JP2011216435A (ja) 端子金具
JP2012038553A (ja)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US10476206B2 (en)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to be mated even when a-short cancelling projection is deformed
US9831586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with main spring piece and reinforced auxiliary spring piece
KR101774681B1 (ko)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