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8481B -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8481B
CN105228481B CN201380069505.7A CN201380069505A CN105228481B CN 105228481 B CN105228481 B CN 105228481B CN 201380069505 A CN201380069505 A CN 201380069505A CN 105228481 B CN105228481 B CN 1052284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ull head
chain belt
locking unit
bas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95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8481A (zh
Inventor
李玉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mk LLC
Original Assignee
Kmk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mk LLC filed Critical Kmk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228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8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8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8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11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distinct, stationary means for anchoring slider
    • Y10T24/251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distinct, stationary means for anchoring slider and for aligning surfaces or obstructing slider movement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新的概念的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上述拉头组件包括:拉头,包括设有链齿引导件的上部板及下部板以及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和上述下部板的柱体,上述拉头沿着在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锁紧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一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底部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二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以重叠的方式沿着作为链带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按压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弹性结合,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使上述拉头后退移动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分离。

Description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背景技术
通常,拉链设置于包或服装等来执行对入口进行开闭的作用,并因开闭方法非常简单而使用范围广泛。
若简单观察以往的拉链结构,则可知在包括织物的一对链带(tape)的相向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有链齿(teeth),具有前面和背面贯通的结构的拉头(slider)与一侧的链带相结合。
若使拉头前进,则两侧的链齿通过拉头的前面进入,并在拉头内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之后,向背面排出,相反,若拉头后退,则相啮合的链齿通过拉头的背面进入,并在拉头内分离之后分别向前面排出。
但是,这种以往的拉链存在锁定动作不便的问题。即,为了锁定拉链,需要贯通拉头来将未结合有拉头的链带的端部的底部止动(bottom stop)插入销插入于底部止动箱,而在使用人员佩戴手套等的情况下,难以执行细致的插入动作。
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新概念的拉头组件公开于本申请人的韩国特许申请2012-0014943号中。这种拉头组件具有如下优点:借助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底部止动件和锁紧单元的动作,来使两个链带迅速地相结合,从而能够以可靠且容易的方式执行链齿的结合和分离。
但是,这种形状的拉头组件呈下部开放的桶状,并需要与链齿相结合的两侧边缘向内侧弯曲的新的形状的拉头,进而,需要用于收容这种形状的拉头的新的形状的链齿,即,附着部呈“匚”字形状,在其之间收容拉头的边缘,且在下部设有用于固定链带的结合突起的特殊形状的链齿。
因此,不能使用现有的拉头和链齿,从而需要重新构筑拉头的制造设备和链齿制造设备,由此存在初期设备投资负担大的问题。
并且,这种形状的链齿存在与链带相结合的工序复杂并受限制,从而整体生产成本高,且各部件的标准化和最优化所需时间很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除这种缺点,提供能够以简单的动作迅速且容易地结合并分离链齿的新的结构的拉头组件。并且,提供初期设备投资负担少,生产成本低,且有利于部件的标准化和最优化的拉头组件。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拉头组件包括:拉头(slider),包括设有链齿引导件的上部板及下部板以及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和上述下部板的柱体,上述拉头沿着在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锁紧单元(locking unit),配置于上述第一链带,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底部单元(bottom unit),配置于上述第二链带,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以重叠的方式沿着作为链带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按压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弹性结合,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使上述拉头后退移动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一个单元的相向的面可形成有突出形成的结合突起部,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另一单元的相向的面可形成有突起收容部,上述突起收容部用于借助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的力,来弹性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并进行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结合突起部及上述突起收容部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弹性体,上述弹性体可由上述结合突起部的插入来实现弹性变形,并借助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来将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从而防止上述结合突起部从上述突起收容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弹性体可由后退移动的上述拉头的压迫发生弹性变形来解除上述结合突起部的限制,从而使上述结合突起部从上述突起收容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突起收容部可包括:贯通孔,用于向上述突起收容部的内部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弹性体;以及挡板,与上述弹性体相结合,当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挡板向开放的方向移动上述贯通孔,以使上述结合突起部通过上述贯通孔插入及脱离,当上述弹性体恢复弹性时,向至少封闭一部分的方向移动上述贯通孔,以便在上述贯通孔内限制上述结合突起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突起收容部可包括弹性体,上述弹性体可包括弹性结合孔,上述弹性结合孔由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贯通的方式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的压迫实现弹性变形,并借助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来将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从而防止上述结合突起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弹性结合孔可呈椭圆状,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弹性结合孔扩张短轴的长度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插入及脱离上述结合突起部,当恢复弹性时,上述弹性结合孔缩小上述短轴的长度来将已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弹性结合孔可呈一方向的宽度短且另一方向的宽度长长地拉伸的多边形形状,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弹性结合孔扩张上述一方向的宽度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插入及脱离上述结合突起部,当恢复弹性时,上述弹性结合孔缩小上述一方向的宽度来将已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突起收容部可包括贯通孔,上述贯通孔至少开放与上述结合突起部相向的面的一部分,来使上述结合突起部插入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上述贯通孔可延伸形成至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使插入及结合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的上述结合突起部由后退移动的上述拉头的压迫向链带的长度方向滑动,并通过上述端部向外部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的相接面可呈相匹配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还可包括用于引导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之间的结合位置的引导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结合突起部可包括:头部,向上述突起收容部突出;以及支撑件,具有小于上述头部的宽度的宽度,用于支撑上述头部,在上述头部和上述支撑件之间因宽度大小的差异而可形成有卡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头部可呈宽度朝向上述突起收容部逐渐缩小的半球或锥的形状。
为了实现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拉链包括: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在侧面以规定的间隔排列有多个链齿;拉头,沿着上述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锁紧单元,设于上述第一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底部单元,设于上述第二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与上述锁紧单元相结合,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实际上向垂直方向与上述拉头的移动平面弹性结合,并由后退移动的上述拉头的压迫相互分离。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拉头组件可仅通过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底部止动件和锁紧单元的简单的动作迅速且容易地结合两个链带。
并且,能够仅以拉下拉头的简单的动作迅速且容易地分离两个链带。
并且,使用与现有的拉头及链齿相同的形状的拉头及链齿,从而可将初期设备投资最小化,降低生产成本,并使各部件的标准化和最优化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以下所说明的附图只是用于例示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拉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图1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
图4为示出图1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由拉头解除的动作的图。
图5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图5的拉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示出图5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
图8为示出图5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由拉头解除的动作的图。
图9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
图10为将图9的拉头组件与两侧的链带一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详细地表示图9的锁紧单元的立体图。
图12为详细地表示图9的底部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详细地表示图9的底部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为示出图9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
图15为示出图9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动作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图9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由拉头解除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7为示出锁紧单元及底部单元的多种形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参照附图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可明确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实现这些优点及特征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能够以互不相同的形态具体化。反而,在这里所介绍的实施例以示例性的方式提供,用于使公开内容彻底且完整,并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本发明的思想,本发明仅由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用于说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在文句中不特别提及,那么单数形还包括复数形。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的(comprising)”除了所涉及的结构要素、步骤和/或动作之外,并不排除一个以上的另一结构要素、步骤和/或动作的存在或追加。并且,由于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因而按照说明的顺序所提示的附图标记并不一定限制于其顺序。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记述的实施例参照作为本发明的理想的示例图的立体图和/或剖视图来进行说明。在图中,各个部件及区域的尺寸为了记述内容的有效说明而被夸张。因此,示例图的形态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允许误差等而发生变形。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以特定形态限制,而是还包括根据制造工序所生成的形态的变化。例如,以直角所示的区域可呈具有圆的形态或具有规定曲率的形态。因此,在图中例示的部件具有简要的属性,在图中例示的部件的形状用于例示拉头组件至拉链的特定形态,并不用于限制发明的范畴。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图1的拉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及图2,拉头组件10包括拉头200、锁紧单元300及底部单元400。
拉头200包括:上部板210,设有向下形成的一对链齿引导件211;下部板230,设有向上形成的一对链齿引导件231;柱体250,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210和上述下部板230;攻丝夹头270,固定于上述上部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环290,可插入于上述攻丝夹头来牵引拉头。
拉头200沿着分别以规定间隔的方式排列于第一链带110及第二链带120的宽度方向侧面的多个链齿111、121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111、121,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111、121。
更具体地,在锁紧单元300和底部单元400相结合的状态下,若使拉头200向从锁紧单元300远离的方向牵引来前进,则多个链齿111、121通过由拉头200前面的上部板210、下部板230及柱体250确定的区域进入拉头200内。进入拉头200内的多个链齿111、121在拉头200内相啮合来结合。之后,相结合的多个链齿111、121通过由拉头200背面的上部板210和下部板230确定的区域向拉头200外排出。相反,若使拉头200朝向锁紧单元300牵引来后退,则多个链齿111、121进入拉头200的背面并相互分离之后,向拉头200的前面排出。其中,“拉头前进”是指为了结合多个链齿111、121,拉头200向从锁紧单元300远离的方向移动的动作,“拉头后退”是指为了分离多个链齿111、121,拉头200向朝向锁紧单元300的方向移动的动作。
拉头200的详细形状及结构为在该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技术,因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锁紧单元300配置于第一链带1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限制拉头200的后退移动。锁紧单元300包括突起收容部310及锁紧单元本体330。
突起收容部310包括贯通孔311、弹性体313、挡板315、突起318、中间孔316及盖317。在突起收容部310的底面形成有一个以上的贯通孔311,后述的结合突起部410以贯通贯通孔的内部的方式插入。弹性体313的一端部与从锁紧单元300的壁面突出的突起318相结合,弹性体313的另一端部与挡板315相结合。挡板315位于贯通孔311的上部,在弹性体313未发生变形的状态下,上述挡板315至少封闭贯通孔311的一部分。
若挡板315被外力推动而向弹性体313方向后退,则弹性体313发生弹性收缩变形,并开放贯通孔311。若解除外力,则弹性体313恢复弹性,并使挡板315向中间孔316方向前进,从而至少封闭贯通孔311的一部分。此时,若结合突起部410处于插入在贯通孔311的状态,则挡板315借助弹性体313的弹性恢复力向前进方向对结合突起部410进行压迫,从而以插入的方式将结合突起部410限制于贯通孔311内。挡板315的前端部贯通中间孔316来向锁紧单元300外部延伸。因此,若拉头200后退并压迫挡板315的前端部,则挡板315使弹性体313发生收缩变形并进行后退来开放贯通孔311,最终以插入的方式被限制的结合突起部410可向贯通孔311下部脱离。
参照图2,突起收容部310位于锁紧单元300的侧部,在拉头200的上部板210的侧面形成有倾斜的侧面通道213。因此,随着拉头200后退,侧面通道213压迫挡板315的前端部,来使挡板315向弹性体313方向后退。根据拉头200的压迫方法,突起收容部310、挡板315及拉头200的位置及形状等可多样地构成。例如,突起收容部310不位于锁紧单元300的侧面,而位于后端部,即,拉头200的后退方向端部的情况下,挡板315可朝向拉头200的前进方向延伸,此时,拉头200的背面或柱体250可对挡板315的前端部进行压迫来开放贯通孔311。
锁紧单元本体330与上述的突起收容部310构成一体,或由单独的部件结合,并包括第一链带收容部331、一对上部导轨333及一对下部导轨335。第一链带收容部331以收容第一链带110的方式结合,从而使锁紧单元300位于第一链带1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部导轨333及下部导轨335分别收容拉头200的链齿引导件211及链齿引导件231来限制拉头200的后退。
底部单元400配置于第二链带1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与锁紧单元300上下的方式,即,向与第一链带110及第二链带120的面垂直的方向弹性结合。底部单元400包括结合突起部410及底部单元本体430。
结合突起部410包括:支撑件413,从底部单元本体430的上面垂直突出;以及头部411,具有宽于支撑件413的宽度的宽度,并从支撑件413的上部垂直突出,在支撑件413和头部411的边界因宽度大小的差异而形成有卡定部415。结合突起部410通过锁紧单元300的贯通孔311插入于突起收容部310内,并借助弹性体313的弹性恢复力从挡板315受压迫,来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贯通孔311内,从而结合底部单元400和锁紧单元300。
头部411呈越向下部,宽度就越变大的半球或锥形状,如上所述,在头部411的下部形成有宽度急剧缩小的卡定部415。当呈半球或锥形状的头部411通过贯通孔311插入时,可渐渐地压迫挡板315来实现顺利的后退,当弹性体313恢复弹性时,卡定部415卡定于挡板315的上面或贯通孔311的上面来防止结合突起部410脱离。在上述内容中对呈半球或锥形状的头部411进行了说明,但是,可实现当压迫时,可使挡板315顺利后退的多种挡板315及头部411的形状。例如,由杆形状的头部411和具有倾斜面的挡板315的组合,也可实现挡板315的顺利的后退。
底部单元本体430起到结合突起部410的支架作用,并因设有第二链带收容部431而以收容第二链带120的方式结合,从而使底部单元400位于第二链带1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底部单元400和锁紧单元300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当为了结合底部单元400和锁紧单元300而相接近时,以使结合突起部410可插入于贯通孔311的准确的位置的方式引导。并且,以使结合突起部410插入于贯通孔311的准确的位置的方式引导的引导部件可追加于锁紧单元300或底部单元400。
以下,对上述结钩的拉头组件10的结合动作进行说明。
图3为示出图1的锁紧单元300和底部单元400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下侧图为沿着上侧图所示的切割线A-A’进行切割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3的(a)部分,随着使底部单元400以重叠的方式靠近于锁紧单元300的下部,结合突起部410以位于贯通孔311的下部的方式上升。此时,底部单元400和锁紧单元300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因而结合突起部410以准确地位于贯通孔311的下部的方式引导。并且,由于结合突起部410的头部411具有小于贯通孔311的宽度的宽度,因而顺利地通过贯通孔311。
参照图3的(b)部分,随着头部411进一步上升,与封闭贯通孔311的至少一部分的挡板315相接。由于头部411呈越向下部,宽度就越变大的半球或锥形状,因而随着头部411上升,挡板315沿着头部411的前端面倾斜滑动,从而被推向弹性体313方向,由此弹性体313发生弹性收缩变形。
参照图3的(c)部分,若头部411进一步上升,以使卡定部415经由挡板315的上表面,则结合突起部410的宽度急剧缩小。因此,随着挡板315借助发生收缩变形的弹性体313的弹性恢复力急剧前进,卡定部415卡定于挡板315的上面,最终,结合突起部4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310内,从而紧固底部单元400和锁紧单元300的结合。
在此状态下,若拉头200向从锁紧单元300远离的方向前进,则排列于第一链带110及第二链带120的侧面的第一链齿111及第二链齿121进入拉头200内,并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之后,向拉头200的背面排出,从而实现拉链的紧固。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拉头组件10的分离动作进行说明。
图4为示出图1的锁紧单元300和底部单元400的弹性结合由拉头200解除的动作的图,下侧图为沿着上侧图所示的切割线B-B’进行切割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4的(a)部分,若在结合突起部4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310内的状态下,拉头200向朝向锁紧单元300的方向后退,则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的第一链齿111及第二链齿121进入拉头200的背面,并在拉头200内由柱体250相互分离之后,分别向拉头200的前面排出。
参照图4的(b)部分,随着拉头200进一步后退,挡板315的前端部与拉头200相接。更详细地,在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挡板315的前端部与在拉头200的上部板210侧面倾斜形成的侧面通道213相接。若拉头200进一步后退,则挡板315逐渐地被推向后部,并与弹性体313的收缩变形一同开放贯通孔311。随着开放贯通孔311,解除结合突起部410的以插入的方式进行的固定,从而向贯通孔311下部脱离。
参照图4的(c)部分,在结合突起部410向贯通孔311下部完全脱离的状态下,若解除使拉头200后退的力,则弹性体313恢复弹性,最终,挡板315重新前进,来至少封闭贯通孔311的一部分。由此结束由锁紧单元300和底部单元400的分离进行的拉链的分离。
以下,对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图5的拉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5及图6,拉头组件20包括拉头600、锁紧单元700及底部单元800。
拉头1200包括上部板610、下部板630、柱体650、攻丝夹头670及拉环690。下部板630呈一部分开放的板形态,但根据与锁紧单元700的结合形态,也可呈一个板形态。拉头600的形状及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的拉头100类似,且是该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技术,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锁紧单元700配置于第一链带5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限制拉头600的后退移动。锁紧单元700包括锁紧单元本体730、锁紧单元盖750及突起收容部710。
锁紧单元本体730包括贯通孔711(参照图7)及第一链带收容部731。在突起收容部710的下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贯通孔711,后述的结合突起部810以贯通的方式插入于贯通孔711的内部。第一链带收容部731以收容第一链带510的方式结合,从而使锁紧单元700位于第一链带5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锁紧单元本体730和底部单元800之间设有下部导轨733,上述下部导轨733用于收容从下部板630向上形成的一对链齿引导件631来限制拉头600的后退,在锁紧单元本体730和锁紧单元盖750之间设有用于收容突起收容部710的收容箱717。
锁紧单元盖750包括上部导轨753,上述上部导轨753用于收容从上部板610向下形成的一对链齿引导件611来限制拉头600的后退。
突起收容部710位于收容箱717内,并包括一端部向锁紧单元700的外部突出的弹性体713。当弹性体713发生弹性变形时,可向上述弹性体713的内部插入及脱离结合突起部810,并包括可借助弹性恢复力来限制已插入的结合突起部810的弹性结合孔715。弹性结合孔715位于贯通孔711的上部,在弹性体713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至少封闭贯通孔711的一部分。
例如,如图所示,弹性结合孔715的结构如下:呈椭圆形状,椭圆的长轴长度大于贯通孔711的直径,椭圆的短轴长度小于贯通孔711的直径。由于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长度小于贯通孔711的直径,因而弹性体713在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至少封闭贯通孔711的一部分。将椭圆形状的弹性结合孔715作为例示来进行了说明,但弹性结合孔715可呈一侧的长度长的多边形等多种形状。
若向锁紧单元700的外部突出的弹性体713的端部借助与拉头600后退时的力相同的外力而受到压迫,则实现弹性体713的变形,以扩张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长度,并缩小长轴长度。像这样,在弹性体713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开放贯通孔711。
底部单元800配置于第二链带5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以与锁紧单元700上下的方式,即,向与第一链带510及第二链带520的面垂直的方向弹性结合。底部单元800包括结合突起部810及底部单元本体830。
结合突起部810包括:支撑件813,从底部单元本体830的上面垂直突出;以及头部811,具有宽于支撑件813的宽度的宽度,并从支撑件813的上部垂直突出,在支撑件813和头部811的边界因宽度大小的差异而形成有卡定部815。结合突起部810通过锁紧单元700的贯通孔711及弹性结合孔715插入于收容箱717内,若弹性体713恢复弹性,来收缩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则借助上述弹性体713的恢复力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弹性结合孔715内,从而使底部单元800和锁紧单元700相结合。
头部811呈越向下部,宽度就越变大的半球或锥形状,如上所述,在头部811的下部形成有宽度急剧缩小的卡定部815。当插入于弹性结合孔711时,呈半球或锥形状的头部811渐渐地压迫弹性结合孔711的短轴来使弹性体713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扩张短轴,当弹性体713恢复弹性时,卡定部815卡定于弹性体713的上面,从而防止结合突起部810向下脱离。
底部单元本体830起到结合突起部810的支架作用,并设有第二链带收容部831来以收容第二链带520的方式结合,从而使底部单元800位于第二链带5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底部单元800和锁紧单元700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当为了结合底部单元800和锁紧单元700而相接近时,以使结合突起部810可插入于弹性结合孔715的准确的位置的方式引导。并且,以使结合突起部810插入于弹性结合孔715的准确的位置的方式引导的引导部件可追加于锁紧单元700或底部单元800。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拉头组件20的结合动作进行说明。
图7为示出图5的锁紧单元700和底部单元800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下侧图为沿着上侧图所示的切割线C-C’进行切割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7的(a)部分,随着使底部单元800以重叠的方式靠近于锁紧单元700的下部,结合突起部810以位于贯通孔711的下部的方式上升。此时,底部单元800和锁紧单元700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因而结合突起部810以准确地位于贯通孔711的下部的方式引导。并且,由于结合突起部810的头部811具有小于贯通孔711的宽度的宽度,因而顺利地通过贯通孔711。
参照图7的(b)部分,随着头部811进一步上升,与封闭贯通孔711的至少一部分的弹性结合孔715相接。由于头部811呈越向下部,宽度就越变大的半球或锥形状,因而随着头部811上升,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沿着头部811的前端面倾斜滑动来扩张,由此弹性体713发生弹性变形。
参照图7的(c)部分,若头部811进一步上升,从而由卡定部815完全贯通弹性结合孔715,则结合突起部810的宽度急剧缩小。因此,随着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借助弹性体713的弹性恢复力急剧缩小,卡定部815卡定于弹性体713的上面,最终,结合突起部8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710内,从而紧固底部单元800和锁紧单元700的结合。
在此状态下,若拉头600向从锁紧单元700远离的方向前进,则排列于第一链带510及第二链带520的侧面的第一链齿511及第二链齿521进入拉头600内,并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之后,向拉头600的背面排出,从而实现拉链的紧固。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拉头组件20的分离动作进行说明。
图8为示出图5的锁紧单元700和底部单元800的弹性结合由拉头600解除的动作的图,下侧图为沿着上侧图所示的切割线D-D’进行切割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8的(a)部分,在结合突起部8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710内的状态下,若拉头600向朝向锁紧单元700的方向后退,则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的第一链齿511及第二链齿521进入拉头600的背面,并在拉头600内由柱体650相互分离之后,分别向拉头600的前面排出。
参照图8的(b)部分,随着拉头600进一步后退,弹性体713的前端部与拉头600相接。更详细地,在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弹性体713的前端部与拉头600的柱体650相接。若拉头600进一步后退,则由拉头600的柱体650压迫来使弹性体713发生变形,并随着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长度扩张,开放贯通孔711。因此,可解除结合突起部810的以插入的方式进行的固定,从而向贯通孔711下部脱离。
参照图8的(c)部分,在结合突起部810向弹性结合孔715下部完全脱离的状态下,若解除使拉头600后退的力,则弹性体713恢复弹性,最终,弹性结合孔715的短轴重新收缩,来至少封闭贯通孔711的一部分。由此结束由锁紧单元700和底部单元800的分离进行的拉链的分离。
在上述内容中,对由贯通孔711和弹性结合孔715相联动而固定结合突起部810或解除固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在无贯通孔711的状态或与贯通孔711无关地单独利用弹性结合孔715来固定结合突起部810或解除固定。
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为简要表示包括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拉头组件的拉链的立体图,图10为将拉头组件与两侧的链带一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1为详细地表示锁紧单元的立体图,图12为详细地表示底部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详细地表示底部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9至图13,拉头组件30包括拉头1200、锁紧单元1300及底部单元1400。
拉头1200包括上部板1210、下部板1230、柱体1250、攻丝夹头1270及拉环1290。拉头1200的形状及结构与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的拉头100类似,且是该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技术,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锁紧单元1300配置于第一链带11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限制拉头1200的后退移动。锁紧单元1300包括结合突起部1310、锁紧单元本体1330及第一链带结合部1350。
结合突起部1310包括:支撑件1313,从锁紧单元本体1330的下面垂直突出;以及头部1311,具有宽于支撑件1313的宽度的宽度,并从支撑件1313的下部垂直突出,在支撑件1313和头部1311的边界因宽度大小的差异而形成有卡定部1315。结合突起部1310通过后述的底部单元1400的贯通孔1411的上部开口1411a插入于挡板1414和挡板1415之间,并借助与挡板1414、1415相连接的弹性体1413的弹性恢复力,从挡板1414、1415受到压迫,来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挡板1414和挡板1415之间,从而使锁紧单元1300和底部单元1400相结合。
头部1311呈越向上部,宽度就越变大,且向链带的长度方向长长地拉伸的半球或锥形状,如上所述,在头部1311的上部形成有宽度急剧缩小的卡定部1315。当拉伸的呈半球或锥形状的头部1311通过贯通孔1411的上部开口1411a插入时,可渐渐地压迫挡板1414、1415来实现顺利的后退,当弹性体1413恢复弹性时,卡定部1315卡定于挡板1414、1415的下面或挡板1414、1415的突出部的下面,从而防止结合突起部1310向上脱离。
锁紧单元本体1330包括:平台1331,用于收容拉头1200;第一引导件1333,隔着第一链带1110与第一链带结合部1350相结合,从而使锁紧单元1300位于第一链带11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述第一引导件1333用于引导拉头1200的一侧面;以及第二引导件1335,起到结合突起部1310的支架作用,用于引导拉头1200的另一侧面。
底部单元1400配置于第二链带11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与锁紧单元1300上下的方式,即,向与第一链带1110及第二链带1120的面垂直的方向弹性结合。底部单元1400包括突起收容部1410及第二链带结合部1450。
突起收容部1410包括弹性体1413、挡板1414、1415及开口部本体1430。开口部本体1430呈开口部盖1430a及开口部底座1430b相结合的箱形状,并包括至少开放上部面的一部分来延伸形成至链带长度方向(拉头的后退方向)的端部面的贯通孔1411。即,贯通孔1411呈包括上部开口1411a和下部开口1411b的插槽形状,上述上部开口1411a至少开放开口部本体1430的上部面的一部分,上述下部开口1411b至少开放开口部本体1430的链带长度方向的端部面的一部分。因此,结合突起部1310通过上部开口1411a向下插入于突起收容部1410内之后,在限制于突起收容部1410内的状态下,借助使拉头1200后退的力向拉头1200的后退方向滑动突起收容部1410内,从而通过下部开口1411b向突起收容部1410外脱离。
开口部本体1430包括导杆1431及突起1433。弹性体1413的一端部与从开口部本体1430内部面突出的突起1433相结合,弹性体1413的另一端部与挡板1414、1415相结合。一对挡板1414、1415位于上部开口1411a的下部,在弹性体1413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至少封闭上部开口1411a的一部分。例如,一对挡板1414、1415以与导杆1431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当弹性体1413发生弹性变形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后退,若弹性体1413恢复弹性,则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前进。
若挡板1414、1415被外力推动而向弹性体1413方向后退,则弹性体1413发生弹性收缩变形,并开放上部开口1411a。若解除外力,则弹性体1413恢复弹性,并使挡板1414、1415前进,从而至少封闭上部开口1411a的一部分。此时,若处于结合突起部1310插入于挡板1414、1415之间的状态,则挡板1414、1415借助弹性体1413的弹性恢复力向前进方向对结合突起部1310进行压迫,从而以插入的方式将结合突起部1310限制于突起收容部1410内,以防止结合突起部1310通过上部开口1411a向上脱离。
第二链带结合部1450包括第二链带盖1451和第二链带底座1453,第二链带盖1451和第二链带底座1453隔着第二链带1120相结合,从而使底部单元1400位于第二链带11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第二链带结合部1450可与突起收容部1410构成一体,或由单独的部件结合。
底部单元1400和锁紧单元1330的第二引导件1335的相接部分呈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当为了结合底部单元1400和锁紧单元1300而相接近时,以使结合突起部1310插入于贯通孔1411的上部开口1411a的准确的位置的方式引导。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拉头组件30的结合动作进行说明。
图14及图15为示出锁紧单元1300和底部单元1400的弹性结合动作的图。
参照图14的(a)部分及图15的(a)部分,随着以重叠的方式使锁紧单元1300垂直(向D1方向)接近于底部单元1400的上部,结合突起部1310以位于贯通孔1411的上部开口1411a上的方式下降。此时,底部单元1400和锁紧单元1300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因而结合突起部1310以准确地位于上部开口1411a上的方式引导。并且,由于结合突起部1310的头部1311具有小于上部开口1411a的宽度的宽度,因而顺利地通过上部开口1411a。
参照图14的(b)部分,随着头部1311进一步下降,与至少封闭上部开口1411a的一部分的挡板1414、1415相接。由于头部1311呈越向上部,宽度就越变大的半球或锥形状,因而随着头部1311下降,挡板1414、1415沿着头部1311的前端面倾斜滑动,从而被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即,弹性体1413的方向,由此弹性体1413发生弹性收缩变形。
参照图14的(c)部分,若头部1311进一步下降,从而由卡定部1315经由挡板1414、1415的下表面或挡板1414、1415的突出部的下表面,则结合突起部1310的宽度急剧缩小。因此,随着挡板1414、1415借助发生收缩变形的弹性体1413的弹性恢复力急剧地相互靠近,卡定部1315卡定于挡板1414、1415的下面或挡板1414、1415的突出部的下面,最终,结合突起部13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1410内,从而防止通过上部开口1411a向上脱离,以紧固底部单元1400和锁紧单元1300的结合。
在此状态下,若拉头1200向从锁紧单元1300远离的方向前进,则排列于第一链带1110及第二链带1120侧面的第一链齿1111及第二链齿1121进入拉头1200内,并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之后,向拉头1200的背面排出,从而实现拉链的紧固。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拉头组件30的分离动作进行说明。
图16为示出图9的锁紧单元和底部单元的弹性结合由拉头解除的动作的立体图。
参照图16的(a)部分,在结合突起部1310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突起收容部1410内的状态下,若拉头1200向朝向锁紧单元1300的方向后退,则以相啮合的方式结合的第一链齿1111及第二链齿1121进入拉头1200的背面,并在拉头1200内由柱体1250相互分离之后,分别向拉头1200的前面排出。
参照图16的(b)部分,随着拉头1200进一步后退,拉头1200的侧面由锁紧单元1300的第一引导件1333及第二引导件1335引导,并放置于平台1331。
参照图16的(c)部分,随着拉头1200进一步后退,锁紧单元1300被推向拉头1200的后退方向。由此,结合突起部1310在由挡板1414、1415的压迫和卡定部1315防止通过上部开口1411a向上脱离的状态下,在挡板1414、1415之间滑动,从而向链带长度方向(D2方向)滑动,最终,通过形成于底部单元1400的链带长度方向的端部面的下部开口1411b向突起收容部1410的外部脱离。由此,结束由锁紧单元1300和底部单元1400的分离进行的拉链的分离。
以上,对以插入的方式结合于由弹性体1413靠近或远离的挡板1414、1415之间的结合突起部1310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但锁紧单元1300和底部单元1400的插入结合可由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可由如图17所示的具有无弹性体也可自行发生弹性变形的材质或结构的突起收容部(图17的(a)部分及图17的(b)部分)或具有宽度的大小可发生弹性变形的材质或结构的结合突起部(图17的(c)部分)等多种锁紧单元及底部单元类型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水平上可进行多种变更,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不能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而被解释,应由以下所记载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解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拉头组件可仅通过以上下重叠的方式按压底部止动件和锁紧单元的简单的动作迅速且容易地结合两个链带。并且,能够仅以拉下拉头的简单的动作迅速且容易地分离两个链带。进而,使用与现有的拉头及链齿相同的形状的拉头及链齿,从而可将初期设备投资最小化,降低生产成本,并使各部件的标准化和最优化变得容易。

Claims (9)

1.一种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头,包括设有链齿引导件的上部板及下部板以及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和上述下部板的柱体,上述拉头沿着在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
锁紧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一链带,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
底部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二链带,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以重叠的方式沿着作为链带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按压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弹性结合,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使上述拉头后退移动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分离,
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一个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出形成的结合突起部,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另一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起收容部,上述突起收容部用于借助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的力,来弹性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并进行结合,
上述突起收容部包括:
贯通孔,用于向上述突起收容部的内部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
弹性体;以及
挡板,与上述弹性体相结合,当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挡板向开放的方向移动上述贯通孔,以使上述结合突起部通过上述贯通孔插入及脱离,当上述弹性体恢复弹性时,向至少封闭一部分的方向移动上述贯通孔,以便在上述贯通孔内限制上述结合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结合突起部及上述突起收容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弹性体,
上述弹性体由上述结合突起部的插入来实现弹性变形,并借助其弹性恢复力来将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从而防止上述结合突起部从上述突起收容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由后退移动的上述拉头的压迫发生弹性变形来解除上述结合突起部的限制,从而使上述结合突起部从上述突起收容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4.一种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头,包括设有链齿引导件的上部板及下部板以及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和上述下部板的柱体,上述拉头沿着在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
锁紧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一链带,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
底部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二链带,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以重叠的方式沿着作为链带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按压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弹性结合,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使上述拉头后退移动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分离,
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一个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出形成的结合突起部,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另一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起收容部,上述突起收容部用于借助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的力,来弹性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并进行结合,
上述突起收容部包括弹性体,
上述弹性体包括弹性结合孔,上述弹性结合孔由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贯通的方式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的压迫实现弹性变形,并借助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来将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从而防止上述结合突起部向上或向下脱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结合孔呈椭圆状,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弹性结合孔扩张短轴的长度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插入及脱离上述结合突起部,当恢复弹性时,上述弹性结合孔缩小上述短轴的长度来将已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结合孔呈一方向的宽度短且另一方向的宽度长长地拉伸的多边形形状,当发生弹性变形时,上述弹性结合孔扩张上述一方向的宽度来向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插入及脱离上述结合突起部,当恢复弹性时,上述弹性结合孔缩小上述一方向的宽度来将已插入的上述结合突起部限制于上述弹性结合孔的内部。
7.一种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头,包括设有链齿引导件的上部板及下部板以及用于连接上述上部板和上述下部板的柱体,上述拉头沿着在第一链带及第二链带的侧面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链齿进行前进移动来相互结合上述多个链齿,并进行后退移动来相互分离上述多个链齿;
锁紧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一链带,用于限制上述拉头的后退移动;以及
底部单元,配置于上述第二链带,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以重叠的方式沿着作为链带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按压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弹性结合,上述底部单元借助使上述拉头后退移动的力来与上述锁紧单元分离,
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一个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出形成的结合突起部,在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另一单元的相向的面形成有突起收容部,上述突起收容部用于借助以重叠的方式上下按压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的力,来弹性插入上述结合突起部并进行结合,
上述突起收容部包括贯通孔,上述贯通孔至少开放与上述结合突起部相向的面的一部分,来使上述结合突起部插入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
上述贯通孔延伸形成至链带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使插入及结合于上述突起收容部内的上述结合突起部由后退移动的上述拉头的压迫向链带的长度方向滑动,并通过上述端部向外部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1、4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的相接面呈相匹配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4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锁紧单元及上述底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还包括用于引导上述锁紧单元和上述底部单元之间的结合位置的引导部件。
CN201380069505.7A 2012-12-31 2013-12-31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Active CN105228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158548 2012-12-31
KR20120158548 2012-12-31
PCT/KR2013/012439 WO2014104865A1 (ko) 2012-12-31 2013-12-31 슬라이더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지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8481A CN105228481A (zh) 2016-01-06
CN105228481B true CN105228481B (zh) 2018-04-27

Family

ID=51021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9505.7A Active CN105228481B (zh) 2012-12-31 2013-12-31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93606B2 (zh)
EP (1) EP2939559B1 (zh)
JP (1) JP6158347B2 (zh)
KR (1) KR101723474B1 (zh)
CN (1) CN105228481B (zh)
WO (1) WO20141048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7168A (zh) * 2016-08-08 2016-10-26 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忘记拉上的拉链
CN110037396B (zh) * 2019-05-20 2023-12-05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包含活动尾止的拉链
CN110200357B (zh) * 2019-06-28 2024-10-08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及其拉头防错位快速咬合结构
KR102116641B1 (ko) * 2019-12-02 2020-05-28 김민규 마감 처리된 하지를 가지는 잠긴 지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6685A (en) * 1994-01-14 1995-03-14 Wilk; Peter J. Zipper-type closure method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WO2007016803A1 (de) * 2005-08-09 2007-02-15 Alex Spiekerman Druckverschluss für einen teilbaren reissverschlu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04579A (en) * 1929-03-05 Fasteneb fob gabments and otheb abticles
US2573058A (en) * 1945-08-31 1951-10-30 Conmar Prod Corp Releasing end stop non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US3775812A (en) * 1972-01-03 1973-12-04 Sears Roebuck & Co Zipper
DE2605438C3 (de) * 1976-02-12 1980-06-04 Optilon W. Erich Heilmann Gmbh, Cham (Schweiz) Reißverschluß mit teilbarer Endkupplung
US4232430A (en) * 1979-03-15 1980-11-11 Friedberg Martin F Device for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 separable zipper
WO1979000927A1 (en) * 1978-04-13 1979-11-15 M Friedberg Device for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 separable zipper
US4326319A (en) * 1979-03-15 1982-04-27 Friedberg Martin F Slide fastener with improved end connections
JPH05508575A (ja) * 1991-04-30 1993-12-02 ジリオ・マルク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ためのリードイン装置
US5272793A (en) * 1992-06-23 1993-12-28 Wilk Peter J Zipper-type closure device
JPH08313A (ja) 1994-06-27 1996-01-09 Ykk Kk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H11221105A (ja) * 1997-11-20 1999-08-17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2000232908A (ja) * 1999-02-15 2000-08-29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DE10146151B4 (de) 2001-07-13 2008-05-08 Shih-Chang Wang Reißverschluss
JP3733343B2 (ja) * 2002-05-20 2006-01-1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628329B2 (ja) 2006-08-17 2011-02-09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8146214B2 (en) * 2009-06-15 2012-04-03 Dns Designs, Llc Zipper
KR101343196B1 (ko) 2009-07-16 2013-12-19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손 건조 장치
US9027210B2 (en) * 2011-09-12 2015-05-12 Dns Designs, Llc Self-aligning zipper
KR101196382B1 (ko) 2012-02-14 2012-11-02 이옥경 슬라이더 어셈블리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6685A (en) * 1994-01-14 1995-03-14 Wilk; Peter J. Zipper-type closure method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WO2007016803A1 (de) * 2005-08-09 2007-02-15 Alex Spiekerman Druckverschluss für einen teilbaren reissverschlu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23474B1 (ko) 2017-04-10
EP2939559B1 (en) 2018-02-21
EP2939559A1 (en) 2015-11-04
WO2014104865A1 (ko) 2014-07-03
US9693606B2 (en) 2017-07-04
US20150351502A1 (en) 2015-12-10
JP6158347B2 (ja) 2017-07-05
EP2939559A4 (en) 2016-11-02
KR20150096682A (ko) 2015-08-25
JP2016506279A (ja) 2016-03-03
CN105228481A (zh)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8481B (zh) 拉头组件及包括其的拉链
US10368618B2 (en) Wallet
CN104780801B (zh) 拉链用的后装拉片拉头
CN107095491B (zh) 高身柜的快拆结构
CN205358486U (zh) 可移除带子、可佩戴电子设备以及附接系统
AU2008308489B2 (en) Improved connecting device using a magnet
CN104902775B (zh) 侧释放带扣组件
CN104125787B (zh) 滑块组件
CN101411553A (zh) 反开式拉链
CN102655779A (zh) 逆开拉链
CN103271518B (zh) 一种快脱拉链的下止组件
TWI587805B (zh) buckle
CN104754979B (zh) 拉链用拉头
ES2688806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fabricar un cursor metálico para un cierre de cremallera
CN105307533A (zh) 带有可分离式嵌插件的拉链及射出成形用模具
US7849566B2 (en) Clasp, band with a clasp, portable device, timepiece, and accessory
CN105979816A (zh) 拉链的打开件及拉链
CN109730816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106132232A (zh) 分离操作容易的带扣
CN104799502B (zh) 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23582B (zh) 拉链用拉片
CN205306534U (zh) 一种二次解锁机构及具有其的儿童床
CN208987888U (zh) 拉链
JP4574668B2 (ja) ジッパー
KR20230039325A (ko) 지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